大唐翻经沙门释靖迈撰

齐萧氏都建康

沙门昙摩伽陀耶舍。此言法生称。印度国人。悟物居情导利无舍。以齐高帝建元三年岁次辛酉。于广州朝亭寺。译

·无量义经(一卷)。沙门慧表笔受。

沙门摩诃乘西域人。栖心妙道结志弘通。以齐武帝永明年中。于广州译

·五百本生经(一卷)。

·他毗利律(一卷)他毗利此云宿德。

沙门僧伽跋陀罗。此云众贤。西域人。怀道放旷化惠无穷。以齐武帝永明六年岁次己巳。共沙门僧猗于广州竹林寺。译

·善见毗婆沙律一部(十八卷)。

沙门达摩摩提。此云法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随方启喻。以齐武帝永明八年岁次辛未。为沙门法献于杨州瓦官寺。译

·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一卷)。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三(一卷)。

沙门求那毗地。此云德进。中印度人。弱年从道强记洽文。诵大小乘凡二十万言。阴阳图谶莫不穷究。执锡戒涂威仪端肃。以齐武帝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于杨州毗耶离寺。起译。

·百句譬喻集(十卷)。

·十二因缘经(一卷)。

·须达长者经(一卷)。总三部合一十二卷。

沙门释法度。以齐武帝世于杨州译

·灰河经(一卷)。

·毗跋律(一卷)。

沙门释昙景。以齐世译

·未曾有因缘经(二卷)。

·摩诃摩耶经(二卷)。

沙门释法化以齐世译

·益意经(二卷)。

南魏元氏都洛阳

沙门昙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乐。南印度人弃家入道偏以律藏传名。弘道为务感物而动。游魏洛阳。以魏宣武帝景明二年岁次辛巳。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诸佛境界经(二卷)。正始元年岁次甲申。译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四年丁亥译。

·金色王经(一卷)。沙门道宝笔受。

沙门释法场。元魏人也。以魏宣武帝时。于洛阳译。

·辩意长者子所问经(一卷)。

沙门菩提流支。此云觉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总持。志在弘法广流视听。以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岁次戊子至洛阳。武帝亲慰劳。住永宁寺供给。七百梵僧以流支为译匠。即以其年译

·十地经论。初一日武帝亲自笔受。后付沙门僧辩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笔受。从魏永平元年岁次戊子。至天平二年岁次乙卯。译

·佛名经(一十二卷)。

·入楞伽经(十卷)。

·大萨遮尼乾子授记经(十卷)。

·法集经(八卷)。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六卷)。

·深密解脱经(五卷)。

·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

·奋迅王问经(二卷)。

·不增不减经(一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差摩婆帝受记经(一卷)

·佛语经(一卷)。

·无字宝箧经(一卷)。

·不必定入印经(一卷)。

·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一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一卷)。

·第一义法胜经(一卷)。

·伽耶顶经(一卷)。

·文殊师利巡行经(一卷)。

·一切法高王经(一卷)。

·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一卷)。

·谤佛经(一卷)。

·十地经论一部(一十二卷)。

·胜思惟经论(十卷)。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十卷)。

·宝积经论(四卷)。

·宝性论(四卷)。

·金刚般若经论(三卷)。

·顺中论(二卷)。

·妙法莲华经论(二卷)。

·伽耶顶经论(二卷)。

·三具足经论(一卷)。

·无量寿经论(一卷)。

·宝髻菩萨四法经论(一卷)。

·转法轮经论(一卷)。

·十二因缘论(一卷)。

·百子论(一卷)。

·破外道四宗论(一卷)。

·破外道涅槃论(一卷)。译

·众经论目录(一卷)。总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梵本万甲笔受草本满一间屋。洞善方言兼工杂术。尝坐井口藻灌置空。或咒井令涌酌而为用。

沙门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宝意。中印度人。诵一亿偈。博赡之富。理事兼通。尤明禅法。意存游化。以宣武帝正始五年岁次戊子即是永平元年。于洛阳殿内。译

·毗耶娑问经(二卷)。

·十地论(十二卷)。

·宝积经论(四卷)。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

·法华经论(一卷)。总有五部经合二十三卷。

沙门僧朗觉意侍中崔光等笔受。帝每请讲华严经词义开悟。忽于高座见大官执笏。云天帝请师讲华严。意曰。今法席未终经讫从命。然法不独资都讲香火维那梵呗请亦定之。使如其言。讲将了见前使来迎。果与都讲等五人俱于座终。现听道俗咸睹。

沙门佛陀扇多。此言觉定。北印度人。神悟聪敏内外博通。特善方言尤工艺术。以魏孝明帝正光六年岁次乙巳。至元象元年岁次戊午。于洛阳白马寺及邺都金花寺。译

·金刚上味陀罗尼经(一卷)。

·如来师子吼经(一卷)。

·转有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银色女经(一卷)。

·正法恭敬经(一卷)。

·无畏德女经(一卷)。

·无字宝箧经(一卷)。

·阿难多目佉尼诃离陀罗尼经(一卷)。

·摄大乘论(二卷)总一十部合一十卷。

梁箫氏都建康

沙门曼陀罗。此言弱声。亦云弘弱。扶南国人。神解超悟幽明毕观。无惮夷险志存弘化。大赍梵本以梁武帝天监二年岁次癸未用以奉献。帝令译之。即以其年。共僧伽婆罗同于杨都。译

·宝云经(七卷)。

·法界体性无分别经(二卷)。

·文殊师利说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总三部合一十一卷。

沙门僧伽婆罗。此言众养。亦云僧铠。扶南国人。幼而颖悟早附法津。十五出家荣声自远。仪貌澄洁善于谈对。讲阿毗昙论解标时望具足已后律藏尤明。善数国书语。以梁天鉴元年岁次丙戌。至普通元年岁次庚子。敕于杨都寿光殿正观寺瞻云馆三处译。

·阿育王经(十卷)。

·孔雀王陀罗尼经(二卷)。

·文殊师利问经(二卷)。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一卷)。

·菩萨藏经(一卷)。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舍利弗陀罗尼经(二卷)。

·八吉祥经(一卷)。

·十法经(一卷)。

·解脱道论(十三卷)。

·阿育王传(五卷)。总一十一部合三十八卷。初武帝自笔受。后付沙门宝唱慧超僧智法云等笔受。帝甚厚重。不畜私财。凡所有施尽用造寺。太尉临川王亦极崇敬。

沙门波罗末陀。此言真谛。亦云拘那罗陀。此曰亲依。西印度优禅尼国人。景行澄明器宇清肃。风神爽拔悠然自远。群藏广部罔不措怀。艺术异解偏素谙练。历游诸国随机利现。以梁武帝泰清二年岁次戊辰。现帝于宝云殿。帝敕译经。即以泰清二年译。承圣三年岁次甲戌。于正观寺译

·金光明经(七卷)。

·弥勒下生经(一卷)。

·仁王般若经(一卷)。

·十七地论(五卷)。

·大乘起信论(一卷)。

·中论(一卷)。

·如实论(一卷)。

·十八部论(一卷)。

·大涅盘经本有今无偈论(一卷)。

·三世分别论(一卷)。总一十部合二十卷。属侯景纷纠。乃适豫章始兴南康等。虽复栖遑译业无辍。即泛舶西归。业风赋命飘还广州。属广州刺史穆国公欧阳頠延住制旨寺请译经论。自陈永定元年岁次丙子。讫陈泰建元年己丑岁。更译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

·解节经(一卷)。

·金刚般若经(一卷)。

·广义法门经(一卷)。

·僧淴多律(一卷)。

·修禅定法(一卷)。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俱舍论本(十六卷)。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

·立世阿毗昙论(一十卷)。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佉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

·大空论(三卷)。

·中边分别论(三卷)。

·金七十论(二卷)。

·俱舍论偈(一卷)。

·金刚般若论(一卷)。

·律二十二明了论(一卷)。

·大涅槃经论(一卷)。

·遗教论(一卷)。

·三无性论(二卷)。

·反质论(一卷)。

·堕负论(一卷)。

·求那摩底随相论(一卷)。

·宝行王正论(一卷)。

·成就三乘论(一卷)。

·十八空论(一卷)。

·思尘论(一卷)。

·解卷论(一卷)。

·正说道理论(一卷)。

·意业论(一卷)。

·部异执论(一卷)。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

·正论释义(五卷)。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一卷)。

·婆薮槃豆传(一卷)。梁陈二代总译五十部合一百四十九卷。沙门惠恺笔受。然谛或铺坐具加趺水中。若乘舟而济岸。接对使君。而坐具无湿。或以荷藉水乘之而度。如斯神异其例甚多。

东魏元氏都邺

优婆塞瞿昙般若留支。此云智希。南印度波罗奈城人。婆罗门种。少学佛法妙闲经旨。神理标异领悟方言。以魏清河王子善见元象元年岁次戊午。至兴和三年岁次辛酉。在邺城。译

·正法念处经(七十卷)。

·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三卷)。

·八佛名经(一卷)。

·金色王经(一卷)。

·无垢女经(一卷)。

·无垢优婆夷问经(一卷)。

·宝意猫儿经(一卷)。

·菩萨四法经(一卷)。

·解脱戒本(一卷)。

·犊子道人问论(一卷)。

·回诤论(一卷)。

·业成就论(一卷)。

·唯识无境界论(一卷)。

·伊迦输卢迦论(一卷)。总一十四部合八十五卷。沙门昙林僧昉等笔受。

齐高氏都邺

沙门那连提耶舍。此言尊称。北印度乌长国人。以幼出家数近灵迹。是以天梯石台之所。龙庙宝塔之方。并亲顶礼仅无遗逸。虽入鬼国鬼莫敢伤。设往乱邦贼徒息扰。既常游化感及兹境。以齐文宣帝天保八年岁次丁丑。至天统四年岁次戊子。共达摩阇那于邺都。译

·菩萨见实三昧经(十四卷)。

·大方等月藏经(一十二卷)。

·月灯三昧经(一十一卷)。

·大悲经(五卷)。

·须弥藏经(二卷)。

·施然灯功德经(一卷)。

·法胜阿毗昙论(七卷)。总七部合五十二卷。后至隋文帝开皇二年岁次壬寅讫。至五年岁次乙巳。又译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

·德护长者经(二卷)

·莲华面经(二卷)。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

·牢固女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总八部合二十八卷。沙门僧琛明芬等度语。沙门智铉及学士费长房等笔受。面首形伟特异常伦。顶起肉髻耸若云峰。目正处中上下量等。耳高而长轮埵成具。

居士万天懿元是鲜卑。姓万俟氏。师事婆罗门甚聪悊。善梵书语尤工咒术。特鉴医方妙闲佛法。以高齐于邺城。译

·尊胜菩萨所问经一名入无量门陀罗尼经(一卷)。

陈陈氏都建邺

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此云高空。生知俊朗体悟幽微。专学佛经尤工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以东魏帝善见元象元年岁次戊午讫。至兴和二年岁次庚申。于邺都司徒公孙腾之第。译

·僧伽吒经(四卷)。

·大迦叶经(二卷)。

·频婆沙罗王问佛供养经(一卷)。总三部合七卷。僧昉笔受。又以梁武帝大同末年。自高齐入梁见帝。帝因留住敕遣总知外国使命。即以其年。译

·大乘顶王经(一卷)。又以太清二年。遇于填僧得胜天王般若梵本。到陈天嘉六年岁次乙酉。于江州兴业寺译为七卷。沙门智欣笔受。

沙门须菩提。此云善现。扶南国人。解悟超群词彩逸俗。化物无倦游方届兹。以陈世于杨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

·大乘宝云经一部(八卷)。

周宇文氏都长安

沙门攘那跋陀罗。此云智贤。波头摩国人。善达三藏。以周明帝戊寅岁。于长安城婆伽寺。共阇那耶舍。译

·五明论(一卷)。耶舍崛多等度语。沙门智仙笔受。

沙门阇那耶舍。此云藏称。摩伽陀国人。共二弟子耶舍掘多阇那崛多。以周武帝保定四年岁次甲申。至建德元年。为大蒙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四天王寺。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

·大乘同性经(四卷)。

·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

·宝积经(三卷)。

·佛顶咒经并功能(一卷)。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品(一卷)。总六部合一十七卷。沙门圆明道辩及城阳公萧吉等笔受。上柱国平高公候寿为总监检校。

沙门耶舍崛多。此言称藏。优婆国人。共同学阇那崛多。以周武帝世为大蒙宰。于四天王寺及于北胡坊归圣寺。译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品(五卷)。

·须跋陀罗因缘优波提舍经(二卷)。

·十一面观世音咒经并功能(一卷)。

·大云请雨经(一卷)。总四部合九卷。沙门圆明。及城阳公萧吉笔受。

沙门阇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揵达国人。刹帝利种。少怀达量长垂清范。游涉行化来达兹境。初以周武帝世。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

·妙法莲华普门重颂偈经(一卷)。

·种种杂咒经(一卷)。

·佛语经(一卷)。总四部合五卷。沙门圆明笔受。又至隋文皇帝开皇七年太岁丁未。至十五年奉敕。于大兴善寺译。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

·诸佛护念经(十卷)。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

·大集贤护菩萨经(六卷)。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

·四童子经(三卷)。

·诸法本无经(三卷)。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

·月上女经(二卷)。

·善思童子经(二卷)。

·移识经(二卷)。

·譬喻王经(二卷)

·发觉净心经(二卷)。

·一向出生菩萨经(一卷)。

·大威灯光仙人问疑经(一卷)。

·文殊尸利行经(一卷)。

·八佛名号经(一卷)。

·希有校量功德经(一卷)。

·善恭敬师经(一卷)。

·如来善巧咒经(一卷)。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一卷)。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灭罪经(一卷)。

·金刚场陀罗尼经(一卷)。

·诸法最上王经(一卷)。

·入法界体性经(一卷)。

·商主天子问经(一卷)。

·出生菩提心经(一卷)。

·金光明经嘱累品(一卷)。总三十三部。合一百五十卷。沙门僧昙道邃僧琨明芬道密学士费长房刘凭等笔受。晓殊俗语明深秘旨。凡所翻译不劳传度。理会义门口圆词体。

隋杨氏都长安

洋川郡守昙法智。梵名达摩波若。婆罗门种。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寺都统。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策授洋州洋川郡守。隋文皇帝以开皇二年岁次壬寅。敕召智还使译经。于大兴善寺。翻

·业报差别经(一卷)。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无劳传语。成都释智铉笔受。

沙门毗尼多流支。此言灭喜。北印度乌长国人。振锡来此。以隋文帝开皇二年岁次壬寅。敕令于大兴善寺。译

·象头精舍经(一卷)。

·大乘方等总持经(一卷)。二部合二卷。给事李道宝传语。沙门高法纂笔受。

沙门达摩笈多。隋言法密。南贤豆国人。虽学年慕道落彩。冠字之暮戒具。寻师遍历大小乘国。闻见既广艺业尤多。遂发大心游方利物。凡所至国唯以讲说为怀。暨开皇十年来届瓜州。文帝延入京寺。至止未久大通隋言。敕于大兴善寺。译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护国菩萨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集譬喻王经(二卷)。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一卷)。

·移识经(二卷)。

·大乘三聚忏悔经(一卷)。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一卷)。义理允正称经微旨。然而慈恕立身恭和成性。心非道外行在说前。戒地夷而静。定水幽而洁。经洞字原论探声意。容仪祥正勤节高猛。诵响继昏晨。法言通内外。好端居而简务。贵寡欲而息求。无倦诲人有逾利己。至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笃。复于上林园内置翻经馆。译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

·起世经(十卷)。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缘生经(二卷)。

·菩提资粮论(六卷)。

·金刚般若经论(二卷)。

·缘生论(一卷)。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摄大乘论(十卷)。从开皇十年至大业末岁。译经一十八部合八十一卷。并文义清素华质显正。沙门彦琮行矩等笔受。

大唐李氏都长安

沙门波罗颇迦罗。唐言作明知识。或云波颇。此云光智。中印度人。刹帝利种。识度通敏器宇冲邃。博穷内外研精大小。誓传法化不惮艰危。远涉葱河来届于此。以贞观元年。敕于大兴善寺。译

·宝星经一部(七卷)。

·般若灯论一部(十五卷)。

·大庄严论一部(十三卷)。凡三部合三十五卷。沙门慧乘等证义。沙门玄[莫/二/?]等译语。沙门慧明慧赜慧净法琳等笔受。左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太府卿萧璟等并知监护。

沙门玄奘。河南洛阳人。俗姓陈氏。颖川陈仲弓之后。鸠车之龄落彩。竹马之齿通玄。墙刃干霄风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但以随历云湮四郊多垒硕德高僧第如西蜀法师。以志学之岁即焉询道至止。未久半满洞微。二江鉴徒莫不嘉骇。戒具云毕偏隶毗尼。仪止祥淑妙式群范。洎武皇定鼎。文轨攸同沿江徇友。途经鄢郢。于时汉阳王以磐石之寄藩镇荆楚。先闻高誉殷请敷扬。爰于荆府天皇寺。讲摄大乘及阿毗昙等论。淮海名僧钦风云萃。王及群公亲诣法筵。法师析微通质妙尽理。原王公硕识得未曾有。其时大德法师智琰等。并江汉英灵解穷三藏。既觏法师妙辩无碍。泣而叹曰。岂期以柔榆未光得遇大阳初辉乎。遂以纵心之年师奘卒礼法师。自是厥后阅筌蹄乎。九丘探幽旨于八藏。常慨教缺传匠理翳译人遂使如意之宝不全。雪山之偈犹半。于是杖锡裹足履险若夷。既戾梵境筹咨无倦。五明四含之典。三藏十二之筌。七例八转之音。三声六释之句。皆尽其微毕究其妙。然彼小乘爰洎外道。各构异论诽毁大乘。法师遂造制恶见论。制十八部小乘。破九十五种外道。并造会中论。融会瑜伽中论之微旨。以静大乘之纠纷。于时中印度国戒日大王总统五印诸国。内外博综才艺俊越。观于斯论叹而言曰。虽有显大摧邪之殊益。然彰我大夏之蔑人。吾方九旬大施。可因此会定其臧否。遂散驰众传告万里。以来所属诸国敕能论者毕萃。大众佥集。法师以所造二论六千余颂。书于大施场门云。其有能破一偈当截舌而谢之。日日桴鼓命于论人。凡一十八日。莫敢当者。于时戒日等王大小乘师内外诸道。咸用骇忸法师讨论。一十七周游览百有余国。以贞观十九年回靶。上京见帝于洛。帝大悦即命所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敕于西京弘福寺翻译。仍敕左仆射房玄龄。广召国内硕学沙门慧明灵润等五十余人助光法化。并敕太子左庶子许敬宗等专知监译。到二十二年已译之经奉以奏闻。于时太宗文皇帝。以悟达之怀纵玄览而为序。天文绚发冠日月而扬辉。皇上以文思钦明畅睿想而兴记。圣藻光缋掞云霞而布彩。又以其年十二月皇上在春宫。警大孝之虑轸圣善之怀。奉为文德皇太后。敬造大慈恩寺及翻经院。殿宇宏壮穷班尔之工。莹饰妍华极珍绘之妙。于时西东两宫大出幡像。敕九部乐及京城诸寺宝幢幡盖绮华妙香。并万年长安诸坊宝车众伎。送奘所将经像及慈恩大德僧等。住慈恩及翻经院。时皇帝亲御安福门。以香华等供养。至二十四日皇储亲临慈恩。度僧千人大赦京城。暨显庆元年敕左仆射于志宁。侍中许敬宗。中书令来济。李义府。杜正伦。黄门侍郎薛元超等润文。国子博士范义頵。太子洗马郭瑜。弘文馆学士高若思等助知翻译。译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部(六百卷)。

·大菩萨藏经一部(二十卷)。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一部(十卷)。

·本事经一部(七卷)。

·无垢称经一部(六卷)。

·解深密经一部(五卷)。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一部(二卷)。

·能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佛地经(一卷)。

·缘起圣道经(一卷)。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

·最无比经(一卷)。

·甚希有经(一卷)。

·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六门陀罗尼经(一卷)。

·诸佛心陀罗尼经(一卷)。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一卷)。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一卷)。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一卷)。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一卷)。

·十一面神咒心经(一卷)。

·持世陀罗尼经(一卷)。

·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

·天请问经(一卷)。

·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

·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缘起经(一卷)。

·咒五首(一卷)。

·菩萨戒本(一卷)。

·菩萨羯磨(一卷)。

·瑜伽师地论一部(一百卷)。

·显扬圣教论一部(二十卷)。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一部(十六卷)。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七卷)。

·摄大乘论本一部(三卷)。

·摄大乘论世亲释一部(十卷)。

·摄大乘论无性释一部(十卷)。

·广百论一部(十卷)。

·掌珍论一部(二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佛地经论一部(七卷)。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大乘五蕴论(一卷)。

·广百论颂(一卷)。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王法正理论(一卷)。

·观所缘论(一卷)。

·唯识三十论(一卷)。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

·辩中边论颂(一卷)。

·唯识二十论(一卷)。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大毗婆沙论一部(二百卷)。

·发智论一部(二十卷)。

·顺正理论一部(八十卷)

·显宗论一部(四十卷)。

·俱舍论一部(三十卷)。

·识身足论一部(十六卷)。

·法蕴足论一部(十二卷)。

·五事论一部(二卷)。

·异部宗轮论(一卷)。

·入阿毗达磨论一部(二卷)。

·俱舍论颂(一卷)。

·品类足论一部(十八卷)。

·集异门足论一部(二十卷)。

·界身足论一部(三卷)。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一卷)。

·胜宗十句论义(一卷)。

·大唐西域记一部(十二卷)。

右除西域记总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古今译经图纪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