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正脉卷第一

佛祖

【标】释迦牟尼佛

【颂】初生下。乃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评】【颂】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标】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云何此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人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曰。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过四十二恒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罔明大士。从地涌出。作礼世尊。世尊勅罔明出。罔明却至女子前。鸣指一下。女子於是从定而出。

【颂】【标】世尊。因波斯匿王。问胜义谛中。有世俗谛否。若言无。智不应二。若言有。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义云何。佛言大王。汝於过去龙光佛法中。曾问此义。我今无说。汝今无听。无说无听。是名为一义二义。

【颂】【标】世尊。因外道问。昨日说何法。曰说定法。外道曰。今日说何法。曰不定法。外道曰。昨日说定法。今日何说不定法。世尊曰。昨日定。今日不定。

【颂】世尊。因五通仙人问。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佛召五通仙人。五通应诺。佛曰。那一通。你问我。

【颂】【标】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徧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见而来白佛。佛曰。汝但於静三昧中起一念。便见。普贤。普眼於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颂】【标】世尊。因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迦叶。欲白椎摈。出才拈椎。乃见百千万亿文殊。迦叶尽其神力。椎不能举。世尊遂问迦叶。汝拟摈那个文殊。迦叶无对。

【颂】【标】世尊。因长爪梵志索论义。预约曰。我义若堕。我自斩首。世尊曰。汝义以何为宗。志曰。我以一物不受为宗。世尊曰。是见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谓弟子曰。我当回去。斩首以谢世尊。弟子曰。人天众前。幸当得胜。何以斩首。志曰。我宁於有智人前斩首。不於无智人前得胜。乃叹曰。我义两处负堕。是见若受。负门处粗。是见不受。负门处细。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义堕处。唯有世尊。诸大菩萨。知我义堕。回至世尊前曰。我义两处负堕。故当斩首以谢。世尊曰。我法中无如是事。汝当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众。一时投佛出家。证阿罗汉。

【颂】世尊。因有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赞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乃作礼而去。阿难白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

【颂】【标】世尊一日勅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曰。汝既持钵。须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便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世尊召阿难。阿难应诺。世尊曰。持钵去。

○世尊因有比丘问。我於世尊法中。见处即有。证处未是。世尊当何所示。世尊曰。比丘某甲。当何所示。是汝此问。

【颂】【标】世尊因黑氏梵志。运神力。以左右手。擎合欢梧桐花两株。来供养佛。佛召仙人。梵志应诺。佛曰。放下着。梵志遂放下左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又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召仙人。放下着。梵志曰。世尊。我今两手皆空。更教放下个甚么。佛曰。吾非教汝放舍其花。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无可舍处。是汝免生死处。梵志於言下。悟无生忍。

【颂】【标】世尊因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於自心内。各各怀疑。於甚深法。不能证入。於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於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颂】世尊敲髑髅。问耆婆生何道。曰生人道。又敲一。生何道。曰生天。又敲一。耆罔措。

【颂】【标】世尊因地。布发掩泥。献花於然灯。然灯见布发处。遂约退众。乃指地曰。此一方地。宜建一梵剎。时众中有一贤于长者。持标於指处插曰。建梵剎竟。时诸天散花赞曰。庶子有大智矣。

【颂】【标】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诸姊谛观。各各契悟。感帝释散花曰。惟愿圣姊。有何所须。我当终身供给。女曰。我家四事七珍。悉皆具足。唯要三般物。一要无根树一株。二要无阴阳地一片。三要叫不响山谷一所。帝释曰。一切所须。我悉有之。若三般物。我实无得。女曰。汝若无此。争解济人。帝释罔措。遂同往白佛。佛言。憍尸迦。我诸弟子大阿罗汉。不解此义。唯有诸大菩萨。乃解此义。

【颂】【标】城东有一老母。与佛同生。而不欲见佛。每见佛来。即便回避。虽然如此。回顾东西。总皆是佛。遂以手掩面。於十指掌中。亦总是佛。

【颂】殃崛摩罗。因持钵至一长者门。其家妇人正值产难。子母未分。长者曰。瞿昙弟子。汝为至圣。当有何法。能免产难。殃崛语长者曰。我乍入道。未知此法。待我回问世尊。却来相报。及返。具事白佛。佛告殃崛。汝速去报言。我自从贤圣法来。未曾杀生。殃崛奉佛语。疾往告之。其妇得闻。当时分娩。

【颂】【标】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黎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颂】世尊临入涅盘。文殊大士。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颂】世尊於涅盘会上。以手摩胸告众曰。汝等善观吾紫磨金色之身。瞻仰取足。勿令后悔。若谓吾灭度。非吾弟子。若谓吾不灭度。亦非吾弟子。时万亿众。悉皆契悟。

【标】一祖摩诃迦叶尊者

【颂】见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颂古稍异)。

【标】二祖阿难尊者

【颂】一日问迦叶曰。师兄。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个甚么。迦叶召阿难。阿难应诺。迦叶曰。倒却门前剎竿着。

【标】四祖优波球多尊者

在世化导。证果最多。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其室纵十八肘。广十二肘。充满其间。最后有一长者子。名曰香众。来礼尊者。志求出家。尊者问曰。汝身出家。心出家。答曰。我来出家。非为身心。尊者曰。不为身心。复谁出家。答曰。夫出家者。无我我故。无我我故。即心不生灭。心不生灭。即是常道。诸佛亦常。心无形相。其体亦然。尊者曰。汝当大悟。心自通达。宜依佛法僧。绍隆圣种。

【标】八祖佛陀难提尊者

【颂】九祖伏驮密多。问祖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

【标】十祖胁尊者

【颂】至一林中。有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汝从何来。奢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邪。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知是法器。即与剃度。付法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标】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寻诣波罗柰国。有马鸣大士。迎而作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却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

【标】十四祖龙树尊者

【标】至南印度。彼国之人。多信福业。祖为说法。递相谓曰。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睹之。祖曰。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彼人曰。佛性大小。祖曰。非大非小。非广非狭。无福无报。不死不生。彼闻理胜。悉回初心。祖复於座上。现自在身。如满月轮。一切众。唯闻法音。不睹祖相。彼众中。有长者子。名迦那提婆。谓众曰。识此相否。众曰。目所未睹。安敢辨识。提婆曰。此是尊者现佛性体相。以示我等。何以知之。盖以无相三昧。形如满月。佛性之义。廓然虚明。言讫。轮相即隐。复居本座。而说偈言。身现圆月相。以表诸佛体。说法无其形。用辨非声色。彼众闻偈。顿悟无生。

【标】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颂】谒龙树大士。将及门。龙树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满钵水。置於座前。尊者睹之。即以一针。投之而进。欣然契会。

○【标】祖至迦毗罗国。彼有长者。曰梵摩净德。一日园树生耳如菌。味甚美。唯长者与第二子罗睺罗多。取而食之。取已随长。尽而复生。自余亲属皆不能见。祖知其宿因。遂至其家。长者乃问其故。祖曰。汝昔曾供养一比丘。然此比丘。道眼未明。以虚沾信施。故报为木菌。唯汝与子。精诚供养。得以享之。余即否矣。又问长者年多少。答曰。七十有九。祖乃说偈曰。入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汝年八十一。此树不生耳。长者闻偈已。弥加叹伏。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师。愿舍次子。随师出家。

【标】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

行化至摩提国。见山舍一童子。持圆鉴。直造祖前。祖问汝几岁邪。曰百岁。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岁。童曰。我不会理。正百岁耳。祖曰。汝善机邪。童曰。佛言。若人生百岁。不会诸佛机。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祖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鉴。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彼父母。闻子语。即舍令出家。祖携至本处。授具戒讫。名伽耶舍多。【标】他时闻风吹殿铃声。祖问曰。铃鸣邪。风鸣邪。舍多曰。非风铃鸣。我心鸣耳。祖曰。心复谁乎。舍多曰。俱寂静故。祖曰。善哉善哉。继吾道者。非子而谁。即付法眼。

【标】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

至中天竺国。有大士名阇夜多。问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宝。而常萦疾瘵。凡所营作。皆不如意。而我邻家。久为旃陀罗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祖曰。【标】何足疑乎。且善恶之报。有三时焉。凡人。但见仁夭暴寿。逆吉义凶。便谓亡因果。虚罪福。殊不知影响相随。毫厘靡忒。纵经百千万劫。亦不磨灭。时阇夜多。闻是语已。顿释所疑。祖曰。【标】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阇夜多。承言领旨。即发宿慧。祖乃付法眼。偈曰。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於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又云。此是妙音如来见性之句。汝宜传布后学。

【标】二十祖阇夜多尊者

北天竺国人也。智慧渊冲。化导无量。后至离阅城。敷扬顿教。彼有学众。唯尚辩论。为之首者。名婆修盘头。(此云徧行)常一时不卧。六时礼佛。清净无欲。为众所归。祖将欲度之。先问彼众曰。此徧行头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众曰。我师精进。何故不可。祖曰。【标】汝师与道远矣。设苦行历於尘劫。皆虚妄之本也。众曰。尊者蕴何德行。而讥我师。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颠倒。我不礼佛。亦不轻慢。我不长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杂食。我不知足。亦不贪欲。心无所希名之曰道。时徧行闻已。发无漏智。欢喜赞叹。祖又语彼众曰。会吾语否。【标】吾所以然者。为其求道心切。夫弦急即断。故吾不赞。令其住安乐地。入诸佛智。复告徧行曰。吾适对众。抑挫仁者。得无恼於衷乎。徧行曰。我忆念七劫前。生常安乐国。师於智者月净。记我非久。当证斯陀含果。时有大光明菩萨出世。我以老故。策杖礼谒。师叱我曰。重子轻父。一何鄙哉。时我自谓无过。请师示之。师曰。【标】汝礼大光明菩萨。以杖倚壁画佛面。以此过慢。遂失二果。我责躬悔过以来。闻诸恶言。如风如响。况今获饮无上甘露。而返生热恼邪。惟愿大慈。以妙道垂诲。祖曰。汝久植众德。当继吾宗。听吾偈曰。言下合无生。同於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标】二十三祖鹤勒尊者

年七岁。游行聚落。睹民间淫祀。乃入庙叱之曰。汝妄兴祸福。幻惑於人。岁费牲牢。伤害斯甚。言讫。庙貌忽然而坏。由是乡党谓之圣子。

○有师子。归依尊者而问曰。我欲求道。当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无所用心。曰既无用心。谁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无作。即是佛事。经云。我所作功德。而无我所故。师子闻是语已。即入佛慧。

【标】二十四祖师子尊者

自得法游方。至罽宾国。【标】有波利迦者。本习禅观。故有禅定。知见。执相。舍相。不语之五众。祖诘而化之。四众皆默然心服。唯禅定师。达磨达者。闻四众被责。愤悱而来。祖曰。仁者习定。何当来此。既至于此。胡云习定。彼曰。我虽来此。心亦不乱。定随人习。岂有处所。祖曰。仁者既来。其习亦至。既无处所。岂在人习。彼曰。定习人故。非人习定。我当来此。其定常习。祖曰。人非习定。定习人故。当自来时。其定谁习。彼曰。如净明珠。内外无翳。定若通达。必当如此。祖曰。定若通达。一似明珠。今见仁者。非珠之徒。彼曰。其珠明彻。内外悉定。我心不乱。犹若此净。祖曰。其珠无内外。仁者何能定。秽物非动摇。此定不是净。达磨达。蒙师开悟。心地朗然。祖既摄五众。名闻遐迩。

【颂】【标】因罽宾国王秉剑。至尊者所。问曰。师得蕴空否。祖曰。已得蕴空。王曰。离生死否。祖曰。已离生死。王曰。既离生死。可施我头。祖曰。身非我有。何吝於头。王即挥刃。断尊者首。白乳涌高数尺。王之右臂。旋亦堕地。

【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

【标】东印度人也。行化至南印度。彼王名香至。崇奉佛乘。尊重供养。度越伦等。又施无价宝珠。时王有三子。曰月净多罗。曰功德多罗。曰菩提多罗。其季。开士也。祖欲试其所得。乃以所施珠。问三王子曰。此珠圆明。有能及否。第一王子。第二王子。皆曰。此珠七宝中尊。固无踰也。非尊者道力。孰能受之。第三王子曰。此是世宝。未足为上。於诸宝中。法宝为上。此是世光。未足为上。於诸光中。智光为上。此是世明。未足为上。於诸明中。心明为上。此诸光明。不能自照。要假智光。光辨於此。既辨此已。即知是珠。既知是珠。即明其宝。若明其宝。宝不自宝。若辨其珠。珠不自珠。珠不自珠者。要假智珠而辨世珠。宝不自宝者。要假智宝以明法宝。然则师有其道。其宝即现。众生有道。心宝亦然。祖叹其辨慧。乃复问曰。於诸物中。何物无相。曰於诸物中。不起无相。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高。曰於诸物中。人我最高。又问於诸物中。何物最大。曰於诸物中。法性最大。

【颂】【标】祖因东印度国王。请祖斋次。王乃问诸人尽转经。唯师为甚不转。祖曰。贫道出息不随众缘。入息不居蕴界。常转如是经。百千万亿卷。非但一卷两卷。

【标】菩提达磨大师者

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也。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知师密迹。因试令与二兄辨所施宝珠。发明心要。既而尊者谓曰。汝於诸法。已得通量。夫达磨者。通大之义也。宜名达磨。因改号菩提达磨。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当往何国而作佛事。愿垂开示。者曰。【标】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於日下。祖恭禀教义。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尝废阙。迨尊者顺世。遂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标】本与祖。同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罗尊者。舍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二甘露门矣。【标】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聚落峥嵘。徒众甚盛。祖喟然叹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繁兴。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乃至寂静宗所。彼各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既而六众。咸誓归依。由是。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

【颂】【标】后值异见王。轻毁三宝。因问波罗提尊者。(无相宗首)何者是佛。者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王曰。於我有否。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标】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徧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王闻偈已。心即开悟。悔谢前非。

○祖念震旦缘熟。行化时至。遂泛重溟。凡三周寒暑。造于南海。实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九月二十一日也。广州刺史萧昂。其主礼迎接。表闻 武帝。【标】帝览奏。遣使赍诏迎请。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评】【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颂古上云。师遂折芦渡江。至魏。后帝举问志公。公曰。陛下识此人否。曰不识。志曰此是观音大士。传佛心印。曰当遣诏之。志曰。莫道陛下诏。盍国人去。他亦不回)祖知机不契。潜回江北。届于洛阳。当魏孝明帝正光元年也。【标】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颂】时有僧神光者。近闻达磨大士。住止少林。至人不遥。当造玄境。乃往彼晨夕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光自惟曰。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标】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祖悯而问曰。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光悲泪曰。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曰。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标】光闻祖诲励。潜取利刀。自断左臂置于祖前。祖知是法器。乃曰。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乃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标】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

【颂】【标】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各言所得乎。时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执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各有所表。宜可知矣。可曰。请师指陈。祖曰。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后代浇薄。疑虑竞生。云吾西天之人。言汝此方之子。凭何得法。以何证之。汝今受此衣法。却后难生。但出此衣。并吾法偈。用以表明。其化无碍。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祖又曰。【标】吾有楞伽经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来心地要门。令诸众生。开示悟入。【标】吾自到此。凡五度中毒。我尝自出而试之。置石石裂。缘吾本离南印。来此东土。见赤县神州。有大乘气象。遂踰海越漠。为汝求人。际会未谐。如愚若讷。今得汝传授。吾意已终。(○别记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为二祖说法。秖教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慧可。种种说心性。曾未契理。祖秖遮其非。不为说无念心体。可。忽曰。我已息诸缘。祖曰。莫成断灭去否。可曰。不成断灭。祖曰。此是诸佛所传心体。更无疑也)言已。端居而逝。

【颂】葬熊耳山。起塔於定林寺。【标】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祖於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祖曰西天去。云归。具说其事。及门人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於少林寺供养。

○初梁武遇祖因缘未契。及闻化行魏邦。遂欲自撰师碑而未暇也。后闻宋云事。乃成之。代宗谥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标】慧可大师

得法传衣事迹。达磨章具之矣。自少林托化西归。大师继阐玄风。博求法嗣。

【颂】至北齐天平二年。【标】有一居士。年踰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祖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士曰。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法无二也。祖深器之。即为剃发。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於光福寺受具。自兹疾渐愈。执侍经二载。祖乃告曰。菩提达磨。远自竺乾。以正法眼藏。并信衣密付於吾。吾今授汝。汝当守护。无令断绝。

【标】僧璨大师

【标】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隐于舒州之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祖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时人无能知者。

【颂】至隋开皇十二年壬子岁。有沙弥道信。年始十四。来礼祖曰。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祖曰。谁缚汝。曰无人缚。祖曰。何更求解脱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劳九载。祖屡试以玄微。知其缘熟。乃付衣法。

○【标】祖信心铭曰。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标】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由境灭。境逐能沈。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踈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标】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标】道信大师

生而超异。幼慕空宗。诸解脱门。宛如宿习。既嗣祖风。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仅六十年。后住破山。头学侣云臻。一日往黄梅县。路逢一小儿。骨相奇秀。异乎常童。祖问曰。子何姓。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祖曰。是何姓。答曰是佛性。祖曰。汝无姓邪。答曰。性空故无。祖默识其法器。即俾侍者。至其母所。乞令出家。母以宿缘故。殊无难色。遂舍为弟子。以至付法传衣。【标】一日告众曰。吾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望破头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汝等会否。众皆默然。弘忍曰。莫是和尚他后横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善。【标】后贞观癸卯岁。 太宗。向师道味。欲瞻风彩。诏赴京。祖上表逊谢。前后三返。竟以疾辞。第四度命使曰。如果不起。即取首来。使至山谕旨。祖乃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异之。回以状闻。帝弥加钦慕。就赐珍缯。以遂其志。

【标】弘忍大师

蕲州黄梅人也。

【颂】【标】先为破头山中栽松道者。尝请於四祖曰。法道可得闻乎。祖曰。汝已老。脱有闻。其能广化邪。傥若再来。吾尚可迟汝。乃去。行水边。见一女子浣衣。揖曰。寄宿得否。女曰。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曰诺我即敢行。女首肯之。遂回策而去。女周氏季子也。归辄孕。父母大恶。逐之。女无所归。日佣纺里中。夕止於众馆之下。已而生一子。以为不祥。因抛浊港中。明日见之泝流而上。气体鲜明。大惊。遂举之。成童。随母乞食。里人呼为无姓儿。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於破头山。

○【标】咸亨中。有一居士。姓卢。名慧能。自新州来参谒。祖问曰。汝自何来。卢曰岭南。祖曰。欲须何事。卢曰。唯求作佛。祖曰。岭南人无佛性。若为得佛。卢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祖知是异人。乃诃曰。着槽厂去。【标】卢礼足而退。便入碓坊服劳於杵臼之间。昼夜不息。经八月。祖知付授时至。遂告众曰。正法难解。不可徒记吾言。持为己任。汝等各自随意述一偈。若语意冥符。则衣法皆付。时会下七百余僧。上座神秀者。学通内外。众所宗仰。咸推称曰。若非尊秀。畴敢当之。【标】神秀窃聆众誉。不复思惟。乃於廓壁书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祖因经行。忽见此偈。知是神秀所述。乃赞叹曰。后代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各令念诵。卢在碓坊。忽聆诵偈。乃问同学。是何章句。同学曰。汝不知。和尚求法嗣。令各述心偈。此则秀上座所述。和尚深加叹赏。必将付法传衣也。卢曰。其偈云何。同学为诵。卢良久曰。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同学诃曰。庸流何知。勿发狂言。卢曰。子不信邪。愿以一偈和之。同学不答。相视而笑。【标】卢至夜。密告一童子。引至廊下。卢自秉烛。请别驾张日用。於秀偈之侧。写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祖后见此偈。曰。此是谁作。亦未见性。众闻斯语。遂不之顾。【标】逮夜。祖潜诣碓坊。问曰。米白也未。卢曰。白也。未有筛。祖於碓。以杖三击之。卢即以三鼓入室祖告曰。诸佛出世为一大事故。随机大小而引导之。遂有十地三乘顿渐等旨。以为教门。然以无上微妙秘密圆明真实正法眼藏。付于上首大迦叶尊者。展转传授。二十八世至达磨。届于此土。得可大师承袭。以至于今。以法宝及所传袈裟。用付於汝。善自保护。无令断绝。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标】卢行者。跪受衣法。启曰。法则既受。衣付何人。祖曰。昔达磨初至。人未之信。故传衣以明得法。今信心已熟。衣乃争端。止於汝身。不复传也。且当远隐。俟时行化。所谓受衣之人。命如悬丝也。卢曰。当隐何所。祖曰。逢怀即止。遇会且藏。卢礼足已。捧衣而出。是夜南迈。大众莫知。

【标】慧能大师

造黄梅之东山。忍大师一见。默而识之。

【颂】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标】届南海。遇印宗法师。於法性寺讲涅盘经。祖寓止廊庑间。暮夜风扬剎旛。闻二僧对论。一曰旛动。一曰风动。往复酬答。曾未契理。祖曰。可容俗流。辄预高论否。直以风旛非动。动自心耳。印宗窃聆此语。竦然异之。明日邀祖入室。征风旛之义。祖具以理告。印宗不觉起立曰。行者定非常人。师为是谁。祖更无所隐。直叙得法因由。於是印宗执弟子之礼。请授禅要。乃告四众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萨。乃指座下卢居士曰。即此是也。因请出所传信衣。悉令瞻礼。会诸名德。为之剃发。就法性寺智光律师。授满分戒。后返曹溪。雨大法雨。学者不下千数。

○【标】中宗神龙元年。降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二师并推让曰。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可就彼问。令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辞疾。愿终林麓。【标】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祖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见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邪。简曰。弟子回主上必问。愿和尚慈悲。指示心要。祖曰。道无明暗。明暗是代谢之义。明暗无尽。亦是有尽。相待立名。故经云。法无有比。无相待故。简曰。明喻智慧。暗况烦恼。修道之人。傥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标】祖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烦恼者。此是二乘小见。羊鹿等机。大智上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祖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简曰。师说不生不灭。何异外道。祖曰。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无生。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湛然常寂。妙用恒沙。简蒙指教。豁然大悟。礼辞归阙。

○祖一日谓众曰。【标】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标】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标】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标】先天元年。告诸四众曰。吾忝受忍大师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汝等信根淳熟。决定不疑。堪任大事。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标】说偈已。复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净。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尝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要。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因示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祖说法利生。经四十载(门人记录目为坛经。盛行于世)。

(会元一卷终)

旁出

【标】牛头山法融禅师

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发。

【颂】【标】后入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之石室。有百鸟衔花之异。【标】唐贞观中。四祖遥观气象。知彼山有奇异之人。乃躬自寻访。问寺僧。此间有道人否。曰。出家儿。那个不是道人。祖曰。阿那个是道人。僧无对。别僧曰。此去山中十里许。有一懒融。见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么。祖遂入山。见师端坐自若。曾无所顾。祖问曰。在此作甚么。师曰观心。祖曰。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师无对。便起作礼曰。大德高栖何所。祖曰。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师曰。还识道信禅师否。祖曰。何以问他。师曰。向德滋久。冀欲礼谒。祖曰。道信禅师。贫道是也。师曰。因何降此。祖曰。特来相访。莫更有宴息之处否。师指后面曰。别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绕庵唯见虎狼之类。祖乃举两手作怖势。师曰。犹有这个在。祖曰。这个是甚么。师无语。少选。【标】祖却於师宴坐石上。书一佛字。师睹之。竦然。祖曰。犹有这个在。【标】师未晓。乃稽首请说真要。祖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标】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嗔。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师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曰。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标】师曰。既不许作观行。於境起时。心如何对治。祖曰。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吾受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付於汝。汝今谛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后当有五人达者。绍汝缘化。祖付法讫。遂返双峰终老。师自是法席大盛。

○唐永徽中。徒众乏粮。师往丹阳缘化。去山八十里。躬负米一石八斗。朝往暮还。供僧三百。二时不阙。三年。

【标】牛头智岩禅师

一日宴坐。睹异僧。身长丈余。神姿爽拔。词气清朗。谓师曰。卿八十生出家。宜加精进。言讫不见。尝在谷中入定。山水暴涨。师怡然不动。其水自退。师后谒融禅师。发明大事。融谓师曰。吾受信大师真诀。所得都亡。设有一法胜过涅盘。吾说亦如梦幻。夫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汝今已过此见。吾复何云。

【标】锺山昙璀禅师

初谒融禅师。融目而奇之。乃告之曰。色声为无生之鸩毒。受想是至人之坑阱。子知之乎。师默而审之。大悟玄旨。寻晦迹锺山。多历年所。茅庵瓦缶。以终老焉。

【标】牛头智威禅师

谒法持禅师。传授正法。自尔江左学徒。皆奔走门下。有慧忠者。目为法器。师尝有偈示曰。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处坐。忠答曰。虚妄是实体。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泛般若船。师知其了悟。乃付以院事。随缘化导。

【标】牛头慧忠禅师

平生一衲不易。器用唯一铛。尝有供僧谷两廪。盗者窥伺。虎为守之。县令张逊者。至山顶谒。问师有何徒弟。师曰。有三五人。逊曰。如何得见。师敲禅床。有三虎哮吼而出。逊惊怖而退。师有安心偈曰。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

【标】安国玄挺禅师

初参威禅师。侍立次。有讲华严僧问。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师遽答曰。大德。正兴一念问时。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大悟。

【标】天柱崇慧禅师

僧问。达磨未来此土时。还有佛法也无。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师曰。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僧无语。师复曰。阇黎会么。曰不会。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他家来。大似卖卜汉。见汝不会。为汝锥破卦文。才生吉凶。若作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师曰。汝自出门时。便不中也。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师曰。隔岳峰高长积翠。舒江明月色光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师曰。旷大劫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甚么。曰为甚么佛法不现前。师曰。只为汝不会。所以佛不现前。汝若会去亦无佛可成。

○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花绿蕊间。

【标】鹤林玄素禅师

一日有屠者礼谒。愿就所居办供。师欣然而往。众皆见讶。师曰。佛法平等。贤愚一致。但可度者。吾就度之。复何差别之有。

【颂】有僧扣门。师问是甚么人。曰是僧。师曰。非但是僧。佛来亦不着。曰为甚么不着。师曰。无汝栖泊处。

【标】佛国惟则禅师

初谒忠禅师大悟玄旨。乃曰。天地无物也。是我无物也。虽无物也。而未尝无物也。如此。则圣人如梦。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

【标】径山道钦禅师

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禅师。谓之曰。观子神气温粹。真法宝也。师感悟。因求为弟子。素。躬与落发。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师遂南迈。抵临安。见东北一山。因问樵者。樵曰。此径山也。乃驻锡焉。

○僧问如何是道。师曰。山上有鲤鱼。海底有蓬尘。

【颂】马祖令人送书到。书中作一圆相。师发缄。於圆相中着一点。却封回(忠国师闻乃云。钦师犹被马师惑)。

○崔赵公问。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师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公於是有省。

【颂】【标】唐大历三年。代宗诏至阙下。亲加瞻礼。一日同忠国师在内庭坐次。见帝驾来。师起立。帝曰。师何以起。师曰。檀越何得向四威仪中见贫道。帝悦。谓国师曰。欲锡钦师一名。国师欣然奉诏。乃赐号国一焉。

【标】云居智禅师

【标】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名见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见性成佛。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师曰。见无所见。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师曰。见处亦无。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师曰。无有能见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标】曰此性徧一切处否。师曰。无处不徧。曰凡夫具否。师曰。上言无见不徧。岂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诸佛菩萨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独萦此苦。何曾得徧。师曰。凡夫於清净性中。计有能所。即堕生死。诸佛大士。善知清净性中。不属有无。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说。即有能了不了人。师曰。了尚不可得。岂有能了人乎。【标】曰至理如何。师曰。我以要言之。汝即应念清净性中。无有凡圣。亦无了不了人。凡之与圣。二俱是名。若随名生解。即堕生死。若知假名不实。即无有当名者。又曰。此是极究竟处。【标】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见有净秽凡圣。亦是大病。作无凡圣解。又属拨无因果。见有清净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净性中。虽无动摇。具不坏方便应用。及兴慈运悲。如是兴运之处。即全清净之性。可谓见性成佛矣。继宗踊跃。礼谢而退。

【标】鸟窠道林禅师

【颂】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云何用心。礼。久而无言。师三礼而退。属代宗诏国一禅师至阙。师乃谒之。遂得正法。归於西湖。【标】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以为名。【标】有侍者会通。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

【颂】白居易侍郎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甚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标】北宗神秀禅师

少亲儒业。博综多闻。俄舍爱出家。寻师访道。遇五祖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誓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默识之。深加器重。

○师示众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标】嵩岳慧安国师

唐贞观中。至黄梅谒忍祖。遂得心要。

○有坦然。怀让二僧来参。问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何不问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师曰。当观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师以目开合示之。然於言下知归。让乃即谒曹溪。

○【标】武后征至辇下。待以师礼。与秀禅师。同加钦重。后尝问师。甲子多少。师曰不记。后曰。何不记邪。师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环。环无起尽。焉用记为。况此心流注。中间无间。见沤起灭者。乃妄想耳。从初识。至动相灭时。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记乎后闻稽颡信受。

【标】蒙山道明禅师

【颂】【标】闻五祖密付衣法与卢行者。即率同志数十人。蹑迹追逐。至大庾岭。师最先见。余辈未及。卢见师奔至。即掷衣钵於盘石曰。此衣表信。可力争邪。任君将去。师遂举之。如山不动。踟蹰悚栗。乃曰。我来求法。非为衣也。愿行者开示於我。卢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师当下大悟。徧体汗流。泣礼数拜。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卢曰。我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自己面目。密却在汝边。师曰。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卢曰。汝若如是。则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标】寿州道树禅师

年将五十出家。遇秀禅师。言下知微。乃卜寿州三峰山。结庵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朴。言谭诡异。於言笑外。化作佛形。及菩萨罗汉天仙等形。或放神光。或呈声响。师之学徒。睹之。皆不能测。如此涉十年后。寂无形影。师告众曰。野人作多色伎俩。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见不闻。伊伎俩有穷。吾不见不闻无尽。

【标】降魔藏禅师

遇北宗盛化。便是抠衣。秀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水怪。汝翻作魔邪。师曰。有佛有魔。秀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师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标】福先仁俭禅师

自嵩山罢问。放旷郊廛。谓之腾腾和尚。有了元歌。行于世。

【标】破灶堕和尚

【颂】隐居嵩岳山坞。【标】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一日领侍僧入庙。以杖敲灶三下曰。咄。此灶只是泥瓦合成。圣从何来。灵从何起。恁么烹宰物命。又打三下。灶乃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设拜师前。师曰。是恁么人。曰我本此庙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得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是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礼而没。少选。侍僧问曰。某等久侍和尚。不蒙示诲。灶神得甚么径旨。便得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是泥瓦合成。别也无道理为伊。侍僧无言。师曰会么。僧曰不会。【标】师曰。本有之性。为甚么不会。侍僧等乃礼拜。师曰。堕也堕也。破也破也。后义丰禅师举似安国师。安叹曰。此子会尽物我一如。可谓如朗月处空。无不见者。难构伊语脉。丰问曰。未审甚么人构得他语脉。安曰。不知者。时号为破灶堕。

○僧问物物无形时如何。师曰。礼即唯汝非我。不礼即唯我非汝。其僧乃礼谢。师曰。本有之物。物非物也。所以道。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标】嵩岳元珪禅师

谒安国师。顿悟玄旨。遂卜庐於岳之庞坞。一日有岳神乞戒。师即为张座。付五戒已。神乃曰。我神通亚佛。师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标】师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师曰。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曰不能。师曰。是谓五不能也。【标】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亘无一人能主其法。有法无主。是谓无法。无法无主。是谓无心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

【标】终南山惟政禅师

【颂】【标】唐文宗好嗜蛤蜊。沿海官吏。先时递进。人亦劳止。一日御馔中。有擘不张者。帝以其异。即焚香祷之。乃开。见菩萨形仪。梵相具足。帝遂贮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美锦。赐兴善寺。令众僧瞻礼。因问群臣。斯何祥也。或奏。太一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通强记。乞 诏问之。帝即颁诏。师至。帝问其事。师曰。臣闻物无虚应。此乃启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经云。应以此身得度者。即现此身而为说法。帝曰。菩萨身已现。且未闻说法。师曰。陛下睹此为常邪。非常邪。信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师曰。陛下已闻说法竟。皇情悦豫。得未曾有。诏天下寺院。各立观音像。以答殊休。

【标】嵩山峻极禅师

【颂】僧问。如何修善行人。师曰。担枷带锁。曰如何是作恶行人。师曰。修禅入定。曰某甲浅机。请师直指。师曰。汝问我恶。恶不从善。汝问我善。善不从恶。僧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恶人无善念。善人无恶心。所以道。善恶如浮云。俱无起灭处。僧於言下大悟。后破灶堕闻举。乃曰。此子会尽诸法无生。

【标】保唐无住禅师

【标】唐相国杜鸿渐问曰。弟子闻金和尚说。无忆。无念。莫妄。三句法门是否师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师曰。无忆名戒。无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后句妄字。莫是从心之忘乎。曰。从女者是也。公曰。有据否。师曰。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公闻。疑情荡然。公又问。师还以三句示人否。师曰。初心学人。还令息念。澄停识浪。水清影现。悟无念体。寂然现前。无念亦不立也。

○【标】于时庭树鸦鸣。公问。师闻否。师曰闻。鸦去已。又问师闻否。师曰闻。公曰。鸦去无声。云何言闻。师乃普告大众曰。佛世难值。正法难闻。各各谛听。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闻无生灭。闻无去来。公与僚属大众。稽首又问。何名第一义。第一义者。从何次第得入。师曰。第一义。无有次第。亦无出入。世谛一切有。第一义即无。诸法无性性。说名第一义。佛言。有法名俗谛。无性第一义。公曰。如师开示。实不可思议。

【标】西域崛多三藏

於六祖言下契悟。后游五台。见一僧结庵静坐。师问曰。孤坐奚为。曰观静。师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其僧作礼问曰。此理如何。师曰。汝何不自观自静。彼僧茫然。师曰。汝出谁门邪。曰秀禅师。师曰。我西域异道最下种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於道何益。

【标】韶州法海禅师

【标】初见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尽。听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师信受。以偈赞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双修离诸物。

【标】吉州志诚禅师

初参秀禅师。后往曹溪质疑。六祖曰。汝师若为示众。师曰。尝指诲大众。令住心观静。长坐不卧。祖曰。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於理何益。听吾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标】师曰。未审大师。以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听吾偈曰。一切无心自性戒。一切无碍自性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师闻偈悔谢。即誓依归。乃呈偈曰。五蕴幻身。幻何究竟。回趣真如。法还不净。

【标】匾担山晓了禅师

有忽雷澄禅师撰塔碑。其略曰。师住匾担山。号晓了。六祖之嫡嗣也。师得无心之心。了无相之相。无相者森罗眩目。无心者分别炽然。绝一言一响。响莫可传。传之行矣。言莫可穷。穷之非矣。师得无无之无。不无於无也。吾今以有有之有。不有於有也。不有之有。去来非增。不无之无。涅盘非灭。呜呼。师住世兮曹溪明。师寂灭兮法舟倾。师谭无说兮寰宇盈。师示迷徒兮了义乘。匾担山色垂兹色。空谷犹留晓了名。

【标】洪州法达禅师

【标】念法华经三千部。后礼拜六祖曰。惟愿和尚大慈。略说经中义理。祖曰。汝念此经。以何为宗。师曰。学人愚钝。从来但依文诵念。岂知宗趣。祖曰。汝试为吾念一徧。吾当为汝解说。师即高声念经。至方便品。祖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於此。何者因缘。唯一大事。一大事。即佛知见也。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体。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标】汝但劳劳执念。谓为功课者。何异[牧/(厂@牛)]牛爱尾也。师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也。祖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汝。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久不明己。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云云)师从此领旨。亦不辍诵持。

【标】寿州智通禅师

【标】初看楞伽经。约千余徧。而不会三身四智。礼拜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师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邪。若离三身。别谭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转识为智者。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师礼谢。以偈赞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智因师晓。终亡污染名。

【标】江西志彻禅师

一日远来礼觐六祖。问曰。【标】弟子尝览涅盘经。未晓常无常义。乞和尚慈悲。略为宣说。祖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善恶一切诸法分别心也。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祖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祖曰。涅盘经。吾昔者听尼无尽藏读诵一徧。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标】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祖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说甚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故吾说无常。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诸法。若无常心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处。故吾说常者。正是佛说真无常义也。佛比为凡夫外道。执於邪常。诸二乘人。於常计无常。共成八倒。故於涅盘了义教中。破彼偏见。而显说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标】汝今依言背义。以断灭无常。及确定死常。而错解佛之圆妙最后微言。纵览千徧。有何所益。行昌忽如醉醒。乃说偈曰。因守无常心。佛演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祖曰。汝今彻也。宜名志彻。师礼谢而去(师姓张。名行昌)。

【标】信州智常禅师

一日参六祖。祖问。汝从何来。欲求何事。师曰。学人近礼大通和尚。蒙示见性成佛之义。未决狐疑。至吉州遇人指迷。令投和尚。伏愿垂慈摄受。祖曰。彼有何言句。汝试举看。吾与汝证明。师曰。初到彼三月。未蒙开示。以为法切故。於中夜独入方丈。礼拜哀请。大通乃曰。汝见虚空否。对曰见。彼曰。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对曰。虚空无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犹如虚空。返观自性。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极乐世界。亦名如来知见。学人虽闻此说。犹未决了。乞和尚垂诲。令无疑滞。【标】祖曰。彼师所说。犹存见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曰。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似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师闻偈已。心意豁然。乃述一偈曰。无端起知解。着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标】广州志道禅师

初参六祖问曰。【标】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余载。未明大意。愿和尚垂诲。祖曰。汝何处未了。对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於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对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未审是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於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解。而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於寂灭。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者。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标】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盘真乐。剎那无有生相。剎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之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盘。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标】听吾偈曰。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无为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象。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师闻偈。踊跃作礼而退。

【标】永嘉真觉禅师

【颂】徧探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於四威仪中常冥禅观。【标】后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诣曹溪。初到振锡。绕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师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时大众。无不愕然。师方具威仪参礼。须臾告辞。祖曰。返太速乎。师曰。本自非动。岂有速邪。祖曰。谁知非动。师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师曰。无生岂有意邪。祖曰。无意谁当分别。师曰。分别亦非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时谓一宿觉矣。师着证道歌。永嘉集。

【标】司空山本净禅师

【颂】【标】唐玄宗诏师到京。勅住白莲亭。而后召两街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师阐扬佛理。时有远禅师。抗声谓师曰。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词。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师曰。无心是道。远曰。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师曰。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远曰。禅师见有身心。是道已否。师曰。山僧身心本来是道。远曰。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是道。岂不相违。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远曰。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师曰。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见道。远曰。今请禅师。於相上说於无相。师曰。【标】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闻语失色。逡巡避席。师有偈曰。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复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若乃无心。自然契道。

○志明禅师问。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曰。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师曰。大德。若作见闻觉知解会。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标】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明杜口而退。师有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次有禅师近臣问答。文繁不备)。

【标】婺州玄策禅师

游方时。屇于河朔。有隍禅师者。曾谒黄梅。自谓正受。师知隍所得未真。往问曰。汝坐於此作么。隍曰入定。师曰。汝言入定。有心邪。无心邪。若有心者。一切蠢动之类。皆应得定。若无心者。一切草木之流。亦合得定。曰我正入定时。则不见有有无之心。师曰。既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则非大定。隍无语。良久问。师嗣谁。师曰。我师曹溪六祖。曰六祖以何为禅定。师曰。我师云。【标】夫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此说。遂造于曹溪。请决疑翳。而祖意与师冥符。隍始开悟。

【标】河北智隍禅师

【颂】始参五祖。虽尝咨决。而循乎渐行。乃往河北结庵长坐。积二十余载。不见惰容。后遇策禅师激励。遂往参六祖。祖愍其远来。便垂开决。师於言下豁然契悟。前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

【标】南阳慧忠国师

【颂】一日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师曰。将谓吾孤负汝。却是汝孤负吾(僧问赵州。国师唤侍者。意作么生。州云。如人暗里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上堂。禅宗学者。应遵佛语。一乘了义。契自心源。不了义者。互不相许。如狮子身中虫。【标】夫为人师。若涉名利。别开异端。则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伤其手。香象所负。非驴能堪。

○僧问。若为得成佛去。师曰。佛与众生。一时放却。当处解脱。曰作么生得相应去。师曰。善恶不思。自见佛性。曰若为得证法身。师曰。越毗卢之境界。曰清净法身作么生得。师曰。不着佛求耳。曰阿那个是佛。师曰。即心是佛。曰心有烦恼否。师曰。烦恼自离。曰岂不断邪。师曰。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盘。曰坐禅看静。此复若为。师曰。不垢不净。宁用起心而看净相。

○问见十方虚空是法身否。师曰。以想求取之。是颠倒见。

○【标】问即心是佛。可修万行否。师曰。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邪。又曰。我今答汝。穷劫不尽。言多去道远矣。所以道。说法有所得。斯则野干鸣。说法无所得。是名师子吼。

【颂】上堂。青萝夤缘。直上寒松之顶。白云淡泞。出没太虚之中。万法本闲。而人自闹(颂见韶国师章)。

○【标】师问僧。近离甚处。曰南方。师曰。南方知识以何法示人。曰南方知识祇道。一朝风火散后。如蛇退皮。如龙换骨。本尔真性。宛然无坏。师曰。苦哉苦哉。南方知识说法。半生半灭。曰南方知识即如是。未审和尚此间说何法。师曰。我此间身心一如。身外无余。曰和尚何得将泡幻之身。同於法体。师曰。你为甚么入於邪道。曰甚么处是某入於邪道处。师曰。不见教中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有人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曰恁么即断去也。师曰。向汝道。诸法不相到。断甚么。

○师问本净禅师。汝已后见奇特言语如何。净曰。无一念心爱。师曰。是汝屋里事。

【评】【颂】【标】唐肃宗问。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乃起立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与老僧过净瓶来 帝又问曰。如何是无诤三昧。师曰。檀越蹋毗卢顶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师曰。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帝又问。师都不视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师何以殊不顾视。师曰。还见虚空么。帝曰见。师曰。他还眨眼视陛下否(评唱颂古稍异。览者审焉)。

【评】【颂】【标】师以化缘将毕。涅盘时至。乃辞代宗。代宗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师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师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师曰。贫道去后。有侍者应真。却知此事。乞诏问之。师迁化后。帝诏应真问此意如何。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应真后住耽源山)。

【标】荷泽神会禅师

【标】年十四为沙弥。谒六祖。祖曰。知识远来大艰辛。将本来否。若有本。则合识主。试说看。师曰。以无住为本。见即是主。祖曰。这沙弥争合取次语。便打。师於杖下思惟曰。大善知识。历劫难逢。今既得遇。岂惜身命。自此给侍。

【颂】他日祖告众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师乃出曰。是诸佛之本源。乃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师礼拜而退。祖曰。此子向后。设有把茆盖头。也只成得个知解宗徒(法眼云。古人授记人终不错。如今立知解为宗。即荷泽也)。

○【标】师寻往西京受戒。唐景隆年中。却归曹溪阅大藏经。於内六处有疑。问於六祖 第一问。戒定慧曰。所用戒何物。定从何处修。慧因何处起。所见不通流。祖曰。定即定其心。将戒戒其行。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深 第二问。本无今有有何物。本有今无无何物。诵经不见有何义。真似骑驴更觅驴。祖曰。前念恶业本无。后念善生今有。念念常行善行。后代人天不久。汝今正听吾言。吾即本无今有 第三问。将生灭却灭。将灭灭却生。不了生灭义。所见似聋盲。祖曰。将生灭却灭。令人不执性。将灭灭却生。令人心离境。未即离二边。自除生灭病 第四问。先顿而后渐。先渐而后顿。不悟顿渐人。心里常迷闷。祖曰。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顿渐是常因。悟中不迷闷 第五问。先定后慧。先慧后定。定慧后初。何生为正。祖曰。常生清净心。定中而有慧。於境上无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无先。双修自心正 第六问。先佛而后法。先法而后佛。佛法本根源。起从何处出。祖曰。说即先佛而后法。听即先法而后佛。若论佛法本根源。一切众生心里出。

○【标】祖灭后二十年间。曹溪顿旨。沉废於荆吴嵩岳。渐门盛行于秦洛。师入京。天宝四年。方定两宗(南能顿宗北秀渐教)乃着显宗记。盛行于世。

【标】耽源应真禅师

为国师侍者时。一日国师在法堂中师入来。国师乃放下一足。师见便出。良久却回。国师曰。适来意作么生。师曰。向阿谁说即得。国师曰。我问你。师曰。甚么处见某甲。

【颂】师又问。百年后。有人问极则事如何。国师曰。幸自可怜生。须要觅个护身符子作么。

○麻谷问。十二面观音岂不是圣。师曰是。麻谷与师一掴。师曰。想汝未到此境。

【标】蒙山光宝禅师

初谒荷泽。泽谓之曰。汝名光宝。名以定体。宝即己有。光非外来。纵汝意用而无少乏。长夜蒙照而无间歇。汝还信否。师曰。信则信矣。未审光之与宝。同邪异邪。泽曰。光即宝。宝即光。何有同异之名乎。师曰。眼耳缘声色时。为复抗行。为有回互。泽曰。抗互且置。汝指何法为声色之体乎。师曰。如师所说。即无有声色可得。泽曰。汝若了声色体空。亦信眼耳诸根。及与凡与圣平等如幻。抗行回互。其理昭然。师由是领悟。礼辞而去。

【标】圭峰宗密禅师

大和中征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唯相国裴公休。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着禅源诸诠。写录诸家所述诠表禅门根源道理文字句偈。集为一藏。(或云一百卷)以贻后代。

○【标】其都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具云禅那。此云思惟修。亦云静虑。皆定慧之通称也。源者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亦名禅那。【标】理行者。此之本源是禅理。忘情契之是禅行。故云理行。然今所集诸家述作。多谭禅理。少说禅行。故且以禅源题之。今时有人。但目真性为禅者。是不达理行之旨。又不辩华竺之音也。然非离真性。别有禅体。但众生迷真合尘。即名散乱。背尘合真。方名禅定。若直论本性。即非真非妄。无背无合。无定无乱。谁言禅乎。况此真性。非唯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藏识。(出楞伽经)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涅盘等经)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出梵网经)万行不出六波罗蜜。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标】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行万德。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至於念佛求生净土。亦修十六观禅。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等也。又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标】禅门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标】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磨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达磨未到。古来诸家所解。皆是前四禅八定。诸高僧修之。皆得功用。【标】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之理。修三止三观。教义虽最圆妙。然其趣入门户次第。亦只是前之诸禅行相。【标】唯达磨所传者。顿同佛体。逈异诸门。故宗习者。难得其旨。得即成圣。疾证菩提。失即成邪。速入涂炭。先祖革昧防失。故且人传一人。后代已有所凭。故任千灯千照。洎乎法久成弊。错谬者多。故经论学人。疑谤亦众。原夫佛说顿教渐教。禅开顿门渐门。二教二门。各相符契。今讲者偏彰渐义。禅者偏播顿宗。禅讲相逢。胡越之隔。【标】(宗密)不知宿生何作熏得此心。自未解脱。欲解他缚。为法亡於躯命。愍心切於神情。(亦如净名经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然欲罢不能。验是宿习难改故)每叹人与法差。法为人病。故别撰经律论疏。大开戒定慧门。显顿悟资於渐修。证师说符於佛意。意既本末而委示。文乃浩博而难寻。泛学虽多。秉志者少。况迹涉名相。谁辩金鍮。徒自疲劳。未见机感。【标】虽佛说悲增是行。而自虑爱见难防。遂舍众入山。习定均慧。前后息虑。相继十年。微细习情。起灭彰於静慧。差别法义。罗列现於空心。虚隙日光。纤埃扰扰。清潭水底。影像昭昭。岂比夫空守默之痴禅。但寻文之狂慧者也。【标】然本因了自心而辩诸教。故恳情於心宗。又因辩诸教而解修心。故虔诚於教义。教也者。诸佛菩萨所集经论也。禅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句偈也。但佛经开张。罗大千八部之众。禅偈撮略。就此方一类之机。罗众则莽荡难依。就机则指的易用。今之纂集。意在斯焉。

○【标】裴休为之序曰。【标】诸宗门中皆有达人。然各安所集。通少局多。故数十年来。师法益坏。以承禀为户牖。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情随函矢而迁变。法逐人我以高低。是非纷拏。莫能辨析。则向者世尊菩萨。诸方教宗。适足以起诤后人。憎烦恼病。何利益之有。我圭峰大师。久而叹曰。吾丁此时。不可以默矣。於是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镕缾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趣。尚恐学者之难明也。又复直示宗源之本末。真妄之和合。空性之隐显。法义之差殊。顿渐之异同。遮表之回互。权实之深浅。通局之是非。若吾师者。捧佛日而委曲回照。疑曀尽除。顺佛心而横亘大悲。穷劫蒙益。则世尊为阐教之主。吾师为会教之人。本末相符。远近相照。可谓毕一代时教之能事矣。或曰。自如来未尝大都而通之。今一旦违宗趣而不守。废关防而不据。无乃乖秘藏密契之道乎。答曰。如来初离别说三乘。后乃通为一道。故涅盘经。迦叶菩萨曰。诸佛有密语。无密藏。世尊赞之曰。如来之言。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此其证也。故王道兴。则外户不闭。而守在戎夷。佛道备。则诸法总持。而防在魔外。不当复执情攘臂於其间也。

(会元二卷终)

禅宗正脉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