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 正月抄数户计○庚寅九月日大赦。

  (辛卯) 五月二十三日诏改按察司曰肃政廉访司。

  (癸巳) 十月二十二日大赦。

  ⊙至元三十年。杭州径山云峰和上示寂。师名妙高。句之长溪人。父讳鼒家。世业儒。母阮。梦池上婴儿合爪坐莲华心手捧得之。觉而生师。因名梦池。神采秀彻。嗜书力学。尤耽释典。固请学出世法。父母以梦故不定夺。俾从吴中云梦泽公受具戒。师锐意求道。首参痴绝冲。冲曰。此儿语纚纚有绪。吾宗瑚琏也。寻又见无准于径山。准尤器爱。拟以侍职处。师叹曰。怀安败名。吾不遍参诸方不止也。遂之育王见偃溪。即请入侍室。掌职藏钥。一日溪举。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俱过了。因甚尾巴过不得。师划然有省。答曰。鲸吞海水尽。露出珊瑚枝。偃溪可之。会师迁南屏。携师与俱。寻住南兴大芦。遂为嫡嗣。迁保安江阴教忠霅川何山。云衲四来。三堂皆溢。蒋山虚次直指佥议无以易师。朝旨从之。历十有三载。众踰五百。德祐乙亥年。被兵革。军士有迫师求金者。师曰。此但有寺有僧。无金与汝。俄以刃拟师。师延颈曰。欲杀即杀。吾头非汝砺刀石。辞气雍容了无怖畏。军士感动掷刃去。丞相伯颜公见师加敬。舍牛百斋粮五百。寺赖以济。颜公又戒诸将。此老非常人比。宜异目待之。以故寺得无恙。至元庚辰。双径延请。师恳辞再三。乃前寺罹回禄。草创才什一。师悉力兴建。且捐衣盂自为僧堂众寮。不十年悉复旧观。戊子春。魔事忽作教徒谮毁禅宗。师闻之叹曰。此宗门大事。吾当忍死以争之。遂拉一二同列趋京。有旨大集教禅廷辨。上问禅以何为宗。师奏。净智妙圆体本空寂。非见闻觉知思虑分别所能到。宣问再三。师历举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达磨诸祖南能北秀。德山临济棒喝因缘。大抵教是佛语。禅是佛心。正法眼藏涅槃妙心。趣最上乘。孰过于禅。词指明辩余二千言。又宣进榻前与仙林。诸教徒返复论难。林问。禅宗得法几人。师云。从上佛祖天下老和上。尽恒河沙莫穷其数。林云。只这是谁。师云。含元殿上更觅长安。又问。如何是禅。师打一圆相。林不省。师曰。只这一圈透不过。说甚千经万论。林辞屈。上大说。众喙乃熄。禅宗按堵如初。陛辞南归。示众云。我本深藏岩窦。隐遁过时。不谓日照天临。难逃至化。又云。衲帔蒙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径山轮奂甫备。延燎复尽。师谓众曰。吾负此山债耳。遂竭力再建。汇殿坡为池。他屋皆易置佳处。五年而成。癸巳六月初。小参训饬学者。十七日书偈而逝。师生于嘉定己卯二月十七日。寿七十五。腊五十九。葬于寺西之居顶庵。

  (甲午) 至元三十一年 上崩。

  ⊙世祖皇帝潜龙时。出征西国。好生为任。迷径遇僧。开途受记。由是光宅天下统御万邦。大弘密乘尊隆三宝。

  帝潜龙时。命忠书记。叩六丁之灵。求治国之道。出征江南。书记奏云。飞龙之时已至。可速回辕。上然之犹是富有天下。

  帝问帝师云。施食至少。何能普济无量幽冥。帝师云。佛法真言力。犹如饮马珠。

  帝迎旃檀瑞像归内宫。安奉万岁山仁智殿。为见世之宝。

  帝尝问帝师云。修寺建塔有何功德。帝师云。福荫大千。由是建仁王护国寺。以镇国焉。

  帝命帝师。齐竟天雨金花。缤纷而下。帝云。何故有此祥瑞。帝师云。陛下心花内发。天雨金花赞叹。

  帝命伯颜丞相。攻取江南不克。遂问胆巴师父云。护神云何不出气力。奏云。人不使不去。佛不请不说。帝遂求请。不日而宋降。

  定光佛塔毫光发现。

  帝命开视内有舍利。光耀人目。由是重建宝塔。

  蜀僧元一游西天回朝。

  帝。帝问云。西天佛有么。元一奏云当今东土生民主。何异西天悉达多。

  元一以西天琢成玉石佛像献。

  帝。帝宝之于万山供养。

  元一以西天贝多叶经献。

  帝。帝贮以七宝函。严加信仰。

  忠书记僧中之杰。

  帝命以三奇之道为辅。出号施令。帝加信任。封为太保。

  元一自西天持佛如来铁钵献。

  帝。帝悦宝之。以镇库藏。

  帝与帝师坐次。一亢二僧侍侧。帝云。何不游戏三昧。亢以一年小云。从小至大为次。一遂云。海青身至小。天鹅身至大。海青彻天飞。天鹅生惧怕。亢云。猪豚身至小。象王身至大。象见豚来欺。掷向大千界。帝师云。我以大千界。化为一釜窖。煮尔四伴物。大小都容了。帝大悦。

  帝问元一云。孔老徒众何以至少。如来徒众何以至多。元一奏云。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帝问拣坛主云。何处有佛。拣奏云。我皇即是佛。帝云。朕如何是佛。拣云。杀活在于手。乾坤掌上平。

  帝问弥陀和上云。和上住在何处。奏云。住在我王神州。帝云。恁么则时时见弥陀。

  帝问僧元一云。和上还涉世缘么。奏云。不知法故犯。知法了应无。

  帝问帝师云。僧中还有通古今事底么。时有因和上。奏云。法自汉明帝至以火辩真伪。帝云。古今事且置。今再以火辩真伪时如何。因奏曰。我皇有护法之心。此经争得焚烧。帝悦其言。

  帝诞生太子。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奏云。世间最尊贵。无越于真金。

  帝命东宫围场斋。帝师作忏悔。帝师云。众生度脱尽。仁王悲愿深。

  帝设资戒大会。随处放光。帝问帝师云。光从何处来。帝师回奏云。感应道交佛光应现。

  帝命皇后娘娘。镇国寺行香。后问众僧云。诸处放光。此处何无。言讫定光塔上毫光烛天。终日不散。

  帝以众婇女围绕帝师。帝问云。还也动心么。帝师云。目前虽可看。争奈老僧何。帝大悦。

  帝问渊总统。还有眷属无。回奏云。终日不曾离。又问。还餐酒肉无。渊奏云。钵盂常染腥膻味。帝云。好老实人。

  新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云高僧。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

  帝一日曰。栴檀瑞像现世佛宝当建大刹安奉。庶一切人俱得瞻礼。乃建大圣寿万安寺。

  帝命写金字藏经。卷轴前图像未定。帝云。此经是释迦佛说。止画说主。庶看读者知有所自。

  帝诏遍天下。每一岁中行布施度僧读大藏经。随处放光现瑞。祯祥不一。

  帝诏讲华严大德。于京城大寺开演。彰显如来之富贵。

  帝设大会。七处放光。显示华严七处之玄旨。

  帝问众臣僚。每日还不放闲也无。众臣僚无对。帝乃袖中出数珠示之。内外百官皆归至善。

  释迦如来住世七十九年。

  帝至七十九岁。乃云。与佛同寿。不为夭矣。

  帝诏十高僧内殿供养。帝端居不动。诸大德亦复默然。帝乃云。此是真实功德。

  帝诏僧大内念经行香。侍臣奏云。僧多有不识字者。帝乃云。但教舒展拭去尘埃。亦有功德。

  糠禅背杖戒身见。

  帝。帝问曰。此杖何为。回奏云。身有过失。以杖责之帝曰。过失在心。鞭身何益。与其责身。莫若责心。

  帝见僧有过。不加王法。止令阅教忏悔。

  帝诏东昌大师演教。帝大悦。赐以宝玉拄杖。

  帝平宋已。彼境教不流通。天下拣选教僧三十员。往彼说法利生。由是直南教道大兴。

  帝建大圣寿万安寺。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

  帝大内皆以真言梵字为严饰。表行住坐卧不离舍佛法也。

  帝赐讲人红僧衣。令说法人与佛齐等。

  蜀僧圆证见。

  帝。帝问。汝何所习。回奏云。幼明三奇。长习佛乘。上悦。赐以碧玉香鼎。命崇香火。

  帝万机之暇。自奉施食。持数珠而课诵。

  帝建大圣寿万安寺成。两廊拟塑佛像。监修官闻奏。帝云。不须塑泥佛。只教活佛住。

  帝御北征。护神现身阵前。怨敌自退广济大师。皇宫亲侍日久。礼诵不辍帝深赏赞。赐以放光佛像。命敬侍供养。

  帝问相士山水。士奏云。善恶由山水所主。帝问。太行山如何。相士奏云。出奸盗。帝云。何以夫子在彼生。帝召僧圆证问云。此人山水说得是么。证回奏云。善政治天下。天下人皆善。山水之说臣僧未晓。帝大悦。

  舍罗萨张大师志慕出家。

  帝从其请落发为僧。赐七宝数珠。命供日课。

  帝诏蜀僧圆证。明六神之术。上曰。髡发恐无灵验。回奏云。此六者。天地日月水火之神。菩提场中各说偈赞佛。得大解脱门。为华严之严卫。僧人昭事。神必钦依。髡发无伤。帝然之。

  帝诏元一与道士持论。元一攻其窃释孔之言。上悦。

  帝问僧佛牙真伪。僧无对。帝云。真伪自分明。诸人休错解。

  帝命僧念无量寿王陀罗尼经。能念者赐疋帛称赏。

  帝召东宫云。海云是汝师。居住金田宜加崇饰。由是鼎新庆寿大刹。

  帝出郊狩南花园云。此处宜建梵刹。段相依命修造。出狩回驾。寺已刹圆。

  帝显正摧邪。命除道德经外。余皆焚毁。以绝其妄。宰臣奏。分拣道藏。检出马湘诗云。树连沧海水连云。昔有殷周李老君。人说是非皆不定。五千言外更无文。符合上意。龙颜大悦。制焚之。

  帝颁行玉音。诏昊天讲主云。闻朕在世诫约学徒究明佛法。毋令减灭。

  峨嵋普贤道场。缺大藏经。

  命张大师。径从驿骑递相迎送。佛法流通福覃西蜀。上都道士等奏。与释教定邪正。

  帝云。胜负如何赏罚。道士云。义堕者斩首。帝曰。不然。义堕者削发为僧。

  宋主以王位来归。学佛修行。

  帝大悦。命削发为僧宝焉。

  圣安宝长老送瑞像至内。心不之悦。

  帝云。此是皇家佛。汝心何懊恼。帝回与三十二锭白金。以表三十二相也。

  宋太后削发为尼。诵经修道。

  帝深加敬仰。四事供养。

  帝宣宋室二宫人至。皆祝发为尼。帝云。三宝中人也。命归山学佛修行。供送衣粮。

  帝设无遮会。诏信讲主说总圣名目。帝云。既号无遮。云何有数。

  宋主毳衣圆顶。

  帝命往西土讨究大乘明即佛理。

  帝以金为泥。命僧儒缮写大藏经一藏。贮以七宝琅函。流传万世。

  帝设资戒大会。避使长为僧之人使见认得欲取。帝叱云已为佛弟子。谁复能为主天竺进钵。

  帝取食前珍味。碎置钵中。内外侍从数满千人。各赐一粒。普令得沾如来钵中之禅悦。

  帝至香山。山半有泉。问僧此泉足僧用否。僧回奏云。日供一千僧。流注尚无竭。赐白金一锭。命筑亭盖覆。贵其利济宋镇库栴檀方圆丈余。

  帝曰。镇库无益。刻为佛像利益人天。

  帝驾至香山栗园。其栗方熟。左右从驾万人余。帝诫谕云。此为三宝物。一个不容拈。

  僧众远迎。

  帝驾。帝曰。往日僧人三诏不起。今日僧人云以远迎。僧无对。

  帝设大会。阇黎佛声响亮。帝曰。如是佛音声。多少众生生善心。乃赐白金一锭。

  弘法寺藏经板历年久远。

  命诸山师德。校正讹谬鼎新严饰。补足以传无穷。

  帝一日云。三人护法。二已去了。惟朕一人。当今佛法愈隆愈盛。

  帝命逸林上师。译药师坛法仪轨。为天下消八苦之灾。增无量之寿。

  帝设十万僧会。命十师对御说法。赐白金十锭玉拄杖十条。

  外邦贡佛舍利。

  帝云。不独朕一人得福。乃于南城彰义门。高建门塔。普令往来皆得顶戴。

  帝命高僧。重整大藏分大小乘。再标芳号遍布天下。

  帝一统天下。外邦他国皆归至化。帝印大藏三十六藏。遣使分赐。皆令得瞻佛日。

  帝命帝师云。去佛遥远僧戒全亏。可选诸路高僧。赐红黄大衣。传授萨婆多部大戒。

  帝云。菩萨戒本但解法师语者皆得传受。乃印造一千部。流通散施。普令大地众生皆奉如来宝戒。

  帝问拣坛主云。何处为最上福田。回奏云。清凉。帝云真佛境界。乃建五大寺为世福田。

  帝于五台运工建寺。有涧无水。兴工之日。段张沿涧觅水。突然涌出。给济不乏。

  臣佐奏。以天下僧尼一例同民。

  帝问。民籍若干。府库若干。奏云。不知。上曰。辅相治道固宜用心。此乃不理。而急于餐菜馂饀之僧人。其事乃止。

  帝闻五教义。帝云。顿教即心是佛诸佛境界。凡夫不修如何得到。

  帝见西僧经教与汉僧经教。音韵不同。疑其有异。命两土名德对辩。一一无差。帝曰。积年疑滞今日决开(故有法宝勘同)

  帝以佛教为心。厌化胡伪造。历代断除莫之遏绝。严行天下焚毁无遗。

  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宝塔统御刹中计一十九所。各颁钱帛。广加严饰。大陈供养。

  帝尝召群臣云。朕以本觉无二真心。治天下国家。如观海东青取天鹅。心无二故。

  帝每斋日。以南天竺佛钵。置七宝珍羞。澄湛观心。广修供养。

  帝自有四海。天下寺院田产二税。尽行蠲免。普令缁侣安心办道。

  天下寺院山林树木。遍谕玉音。严加护持毋令斫伐。以严佛如来之境界。

  帝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遍谕天下各主纲维主掌教门护持佛法。

  臣下闻奏。有俗僧人。宜令同民。帝令修补寺院以遮其过。

  帝主领天下颁降圣旨。谕一切僧人不拣甚么差发休当。遵依释迦牟尼佛道子行持。

  阿合麻丞相奏。天下僧尼颇多混滥。精通佛法可允为僧。无知无闻宜令例俗。胆巴师父奏云。多人祝寿好。多人生怒好。

  帝云。多人祝寿好。其事乃止。

  帝灵驾经宣德。现大圆光周遍天界。合境僧俗悉皆瞻礼。盖显古佛示现之作用耳(已上百段出弘教集)

  念常赞曰。华严云。菩萨住初地作大功德。王以法化众生。慈心无损害。统领阎浮提。化行靡不及。皆令住大舍。成就佛智慧。若能广分别。亿劫不能尽。今观弘教集。载世祖皇帝实录百余篇。字字句句。以弘教为己任。如有云。朕以本觉无二真心。治天下国家。如观海东青取天鹅。心无二故。由此论之。万机之暇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苟非。

  大圣慈念群生特垂化迹。能如是邪。使唐虞再世。亦无以加矣。猗欤盛哉。敬录于前。以晓来学云。

  ⊙(乙未) 成宗完者笃钦明广孝皇帝即位(于甲午四月十四日十五日大赦。○改元贞元年)

  (丁酉) (二月廿七日大赦改)大德。

  (己亥) 正月遣使问民疾苦。

  (壬寅) 三月三日大赦。

  ⊙大德六年九月一日。五台山大万圣祐国寺真觉国师殁。师讳文才。字仲华。杨氏。其先弘农人。高曾以来世官垄坻。父静义。金季为清水主簿。遂家焉。少孤事母孝。于书无所不读。性理之学尤其邃也。故约而为守。蔚而成文。辞气雅健如古作者。为人沉厚若素不读书者。至与士君子谈接其辞辩其事详其理尽。出入经史。滔滔然若河汉之决。莫窥其涘。其讲授经论。得旨言外。不屑屑于名数。尝曰。学贵宗通言欲会意。以意逆志为得之矣。语言文字糟粕之余也。岂有余味哉。彼狃于文字。味其糟粕。徒骋知见以记问自多。殊不知支离其知穿凿其见愈惑多岐不能冥昝于道。听其说适足以熟耳而已。岂能开人惠目乎。所著县谈详略五卷。肇论略疏三卷。惠灯集二卷。皆内据佛经外援儒老托譬取类。其辞质而不华。简而诣。取其达而已。隐居成纪。筑室树松。将以终老。然以行修乎迩德加乎远。虽自韬晦。其道愈彰。人尊其德不敢名。以松堂称之。佛教之兴始于洛阳白马寺。故称释源。其宗主殁。诏以师继之。世祖尝以五台绝境欲为佛寺。而未果也。成宗以继志之孝。作而成之。赐名大万圣佑国寺。以为名山大寺。非海内之望。不能尸之。诏求其人于帝师迦罗斯巴。会师自洛阳来见帝师。喜曰。佑国寺得其人矣。诏师以释源宗主兼居佑国。师见帝师以辞曰。某以何德猥蒙恩宠。其居白马已为过分。安能复居佑圣。愿选有德者为之。幸怜其诚以闻于上。帝师不可曰。此上命也。上于此事用心至焉。非女其谁与居。此吾教所系。女其勉之。居岁余。大德六年将如洛阳。道真定馆于某寺。疾作。九月一日殁。年六十有二。火后获舍利者数百粒。其徒归葬于五台东山之麓。

  (癸卯) (三月十六日诏定贼罪条例为十二章。及增给朝官月俸外任公田禄米等○八月六日太原平阳地震)

  ⊙大德七年。胆巴金刚上师殁。师名功嘉葛刺思。此云普喜名闻。又名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止啼。知其非凡。遣侍法王上师。试以梵咒。随诵如流。曰此子宿积聪惠异。日当与众生作大饶益。年十二训以前名。自是经科哭式坛法明方。靡不洞贯。年二十四讲演大喜乐本续等文。四众悦服。上师令巴至西天竺国参礼古达麻室利习梵典。尽得其传。初世祖居潜邸。闻西国有绰理哲瓦道德。愿见之。遂往西凉遣使请于廓丹大王。王谓使者曰。师已入灭。有侄癹思巴。此云圣寿。年方十六。深通佛法。请以应命。至都旬日即乞西还。上召问曰。师之佛法比叔如何。曰叔之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者以指点水于舌而已。问答允称。上喜曰。师年虽少种性不凡。愿为朕留当求戒法。寻礼为师。巴入中国。诏居五台寿宁。壬申留京师王公咸禀妙戒。初天兵南下。襄城居民祷真武。降笔云。有大黑神。领兵西北方来。吾亦当避。于是列城望风款附。兵不血刃。至于破常州。多见黑神出入其家。民罔知故。实乃摩诃葛刺神也。此云大黑。盖师祖父七世事神甚谨。随祷而应。此助国之验也。乙亥师具以闻。有旨建神庙于涿之阳。结构横丽神像威严。凡水旱蝗疫。民祷响应。辛巳岁师得道藏化胡经并八十一化图。幻惑妄诞。师乃叹曰。以邪惑正如此者。遂奏闻。召教禅大德及翰林承制等。诣长春宫辩证(辨伪录明)诏下诸路除道德经外。其余伪文尽令焚毁。至壬午师力乞西归。上不能留。初相哥受师戒。继为帝师。门人屡有言其豪横自肆者。师责而不悛。由是御之。逮登相位。惧师谠直必言于上。乃先入巧言赞师。故有是请。首于云中。次至西夏。以及临洮。求法益众。未几权臣复谮。令归本国。师至故里阅六寒暑。己丑相哥遣使传召还都。于圣安寺安置。四月赴省听旨。令往潮州。师忻然引侍僧昔监藏。子身乘驿。即日南向。及出都门。雷雨冥晦。由汴涉江洎于闽广。所至州城俱沾戒法。八月抵潮阳。馆于开元寺。有枢使月的迷失。奉旨南行。初不知佛。其妻得奇疾。医祷无验。闻师之道礼请至再。师临其家尽取其巫觋绘像焚之。以所持数珠加患者身。惊泣乃苏。且曰。梦中见一黑恶形人。释我而去。使军中得报喜甚。遂能胜敌。由是倾心佛化。师谓门人曰。潮乃大颠韩子论道之处。宜建刹利生。因得城南净乐寺故基。将求材。未知其计。寺先有河。断流既久。庚寅五月大雨倾注河流暴溢。适有良材泛集充斥。见者惊诧咸谓鬼输神运焉。枢使董工兴创。殿宇既完。师手塑梵像。斋万僧以庆赞之。尝谓昔监藏曰。吾不久有他往。宜速成此寺。后师还都。奏田二十顷。赐额宝积焉。未几召还。相哥已伏诛矣。癸已夏五上患股。召师于内殿建观音狮子吼道场。七日而愈。施白金五十锭。叙及相哥谮师之语。师以宿业为对。宰臣莫不骇服。上谓师曰。师昔劝朕五台建寺。令遣侍臣伯颜司天监苏和卿等相视山形。以图呈师。师曰。此非小缘。陛下发心寺即成就。未几上宴驾。甲午四月成宗皇帝践祚。遣使召师。师至庆贺毕。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国之日。疆土未广。尚不征僧道税粮。今日四海混同万邦入贡。岂因微利而弃成规。倘蠲其赋则身安志专。庶可勤修报国。上曰。师与丞相完泽商议。奏曰。此谋出于中书省官。自非圣裁他议何益。上良久曰。明日月旦就大安阁释迦舍利像前修设好事。师宜早至。翌日师登内阁。次帝师坐。令必阇赤朗宣敕旨。顾问师曰。今已免和上税粮。心欢喜否。师起谢曰。天下僧人咸沾圣泽。元贞乙未四月奉诏住大护国仁王寺。敕太府具驾前仪仗。百官护送。寺乃昭睿顺圣皇后所建。其严好若天宫内苑移下人间。是年遣使诏师问曰。海都军马犯西番界。师于佛事中能退降否。奏曰。但祷摩诃葛刺。自然有验。复问曰。于何处建坛。对曰。高梁河西北瓮山有寺。僻静可习禅觏。敕省府供给严护。令丞相答失蛮上亲染宸翰云。这句当怎生用心。师理会者师的句当。朕理会得也。于是建曼拏罗依法作观。未几捷报至。上大悦。壬寅春二月帝幸柳林遘疾。遣使召云。师如想朕。愿师一来。师至幸所就行殿修观法七昼夜。圣体乃瘳。敕天下僧寺普阅藏经。仍降香币等施。即大赦天下。上曰。赖师摄护朕体已安。即解颈七宝牌为施。皇后亦解宝珠璎珞施之。并施尚乘车辇骡马白玉鞍辔金曼答喇黄白金各一锭官币十八匹。御前校尉丁人为师前导。三月二十四日。大驾北巡。命师象舆行驾前。道过云州龙门。师谓徒众曰。此地龙物所都。或兴风雨恐檠乘舆。汝等密持神咒以待之。至暮雷电果作四野震怖。独行殿一境无虞。至上都。近臣咸谢曰。龙门之恐赖师以安。癸卯夏师示疾。上遣御医候视。师笑曰。色身有限。药岂能留。五月十八日。师问左右。今正何时。对曰。日当午矣。师即敛容端坐面西而逝。上闻悲悼不胜。赐沉檀众香就上都庆安寺结塔茶毗。王及四众莫不哀恻。是月二十九日。敕丞相答失蛮。开视焚塔。见师顶骨不坏。舍利不计其数。轮殊坐毡如故。回奏。加叹敕大都留守。率承应伎乐迎舍利归葬仁王寺之庆安塔焉。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六十二。秘密之教彼土以大持金刚为始祖。累传至师益显。

  ⊙(戊申) 故有金刚上师之号焉。

  武宗曲律仁惠宣孝皇帝即位。改至大(十一月廿五日大赦)

  瑞像计二千三百年矣。

  (己酉) 造至大银钞(十月诏铸大元通宝钱及至大通宝小钱。十月十七日大赦)

  ⊙至大二年内翰赵孟俯奉敕撰临济正宗之碑。

  佛法大智慧破一切有。以大圆觉摄一切空。以大慈悲度一切众。始于不言而至于无所不言。无所不言而至于无言。夫道非言不传。传而不以言。则道在言语之外矣。是为佛法最上上乘。如以薪传火薪尽而火不穷也。故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一笑之顷超然独得。尚何可以言语求哉。自摩诃迦叶。二十八传而为菩提达磨。始入中国。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坐者九年。达磨六传而为能。能十传为临济。临济生于曹州。游学江右。事黄檗问佛法的的大意。檗便打。如是三问三度被打。辞往大愚。理前话云。不知过在甚么处。愚曰。黄檗恁么老婆为汝得彻困。犹觅过在。师言下大悟归镇州筑室滹沱河之上。今临济院是也。因号临济大师。师之于道。得大究竟。繇临济而上。至于诸佛。诸佛之下。至于临济。前圣后圣无间然矣。直指示人机若发矢。学者闻之耳目尽丧。表里无据。自能后禅分为五。唯师所传号为正宗。一传为兴化奖。再传为南院颙。三传为风穴沼。四传为首山念。又五传为五祖演。演传天目齐。齐传懒牛和。和传竹林宝。宝传竹林安。安传海西堂容庵。容庵传中和璋。璋传海云大宗师蕳公。海云性与道合。心与法冥。细无不入。大无不包。师住临济院。能系祖传以正道统。佛法盖至此而中兴焉。当。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在潜邸。[婁  姿]屈至尊请问道要。虽其言往复紬绎。而独以慈爱不杀为本。师之大弟子二人。曰可庵朗。赜庵儇。朗公度荜庵满及太傅刘文贞。儇公度西云大宗师安公。师以文贞公机智弘建。使事○世祖皇帝。当是时君臣相得策定天下。深功厚德祖于元元。卒为佐命之臣。皆自此贤之也 元贞元年○成宗有诏。迎西云住天都大庆寿寺。进承清问。经历三朝发撝玄言。得诸佛智。悬判三乘如一二数。由是临济之道愈扩而大○今皇帝钦承○祖武。独明妙心。刻玉为印。以赐西云。其文曰。临济正宗之印。独加师荣禄大夫大司空。领临济一宗事。仍诏立碑临济院。且命臣孟俯为文。称扬佛祖之道。以示不朽。臣孟俯既叙其所传授。又系之铭。铭曰。佛有正法。觉明妙心。二十八传。至于少林。赫赫少林。师我震旦。使为佛种。不锲而断。传十世后。而得临济。为道坦然。如指而示。又十六世。是为海云。坐祖道场。能绍厥闻。维我○世祖。诞膺天命。威震九有。维佛是敬。闻师之名。若古贤圣。尝进一言。深入圣听。不杀之仁。其利甚弘。俾大弟子。为帝股肱。至西云公。能嗣其业。据狮子座。为众演说。闻者赞叹。信者乡风。得者如宝。悟者如空○今皇帝圣。深契道要。曰临济宗。繄尔能绍。即心即佛。时乃世守。传不以言。而以心受。皇帝万年。正法永传。尚迪后人。勿昧其原。

  敕赐乞台萨里神道碑。赵子昂为文。其略曰。

  太祖皇帝。既受天命略定西北诸国。回鹘最强最先附。遂诏其主亦都护第五子。与诸皇子约为兄弟。宠异冠诸国。自是有一才一艺者。毕效于朝。至元大德间。在位之臣非有攻城战野之功。斩将搴旗之勇。而道包儒释学际天人。寄天子之腹心。繄生民之休戚者。惟赵国文定公而已。今上皇帝临御之七年始。行褒恤之典。于是赠公祖父官爵勋封。越明年复赐碑墓道。命臣孟俯为之文。当世祖时。公为平章政事。臣为兵部郎中。趋走省闼识公为旧。承言论政知公为详。敢不只奉。

  ⊙明诏。公讳乞台萨里。早受浮图法于智全末利可吾坡地沙。圆通辨悟。当时咸推让之。累赠纯诚守正功臣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赵国公。谥通敏。又从国师八思马学密乘。不数月尽通其书。旁达诸国及汉语。世祖知其材俾习汉文书。领之遂通诸经史百家。若阴阳历数图纬方技之说。靡不精诣。会国师西还。携与俱。岁余乞归省。师送之曰。以汝之学非为我佛弟子者。我敢受女拜耶。勉事圣君。相泣而别。比至门。师已上书荐之○裕宗。得召入宿卫。日以笔札侍左右。至元二十年冬有二僧西来见。自言知天象。上召通象胥者。数辈与语。莫能解。有脱烈者言。公可。使立召与语。僧乃屈谢不如。上大悦。明年夏擢朝列大夫左侍仪奉御秋置集贤馆。命公领集贤。公请以司徒撒里蛮领之。乃以公为中顺大夫集贤馆学士。兼太史院事。明年夏迁嘉议大夫。明年春升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明年春进资德大夫尚书右丞。并兼太史院事。冬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兼集贤大学士太史院使。廿八年乞解机务。以为集贤大学士。三十年加领太史院事。自初授官。至是凡八迁并兼左侍仪奉御。明年○世祖登遐○裕圣皇后命公。帅翰林集贤太常礼官。备礼册立○成宗即皇帝位。明年春以翌戴功加守司徒。大德三年复拜平章政事。十一年春○成宗宴驾。哀恸成疾。秋八月十有七日。薨于大都发祥里第。年六十三。以是月日葬城西南冈子原。

  ⊙敕赐佛国普安温禅师塔铭。侍书奎章阁虞集撰。其略曰。师讳至温。字其玉。一号全一。邢州郝氏子也。幼聪敏异常。儿年六岁。其母携之至庞马村。见寂照和尚于净土院。寂照曰。汝其为释氏乎。师心许之。会寂照避乱去隐辽西。乃礼寂照弟子辨庵讷而祝发焉。无还富公主净土。莅众甚严。师不以为忤。庚寅之岁无还开法万寿。师与十僧同往佐之。万松某公以青州辨公宗旨开示法要。门庭高广。四方尊之。师见万松始以才气过人。稍不容于众。然而博记多闻论辨无碍。百家诸子之言。多所涉猎又善草书。有颠素之遗法。年才十有五。为万松侍者。凡万松偈颂法语。一闻辄了之。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应对。谈锋之利不可犯。时人已深期之。故太保刘文贞公。长师一岁。少时相好也。刘公厌世。故思学道。师劝之为僧。同参西京宝胜明公。既而为○世祖知。遇侍帏幄。为谋臣。荐师可大用。得召见。与语大悦。将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愿。富贵非所望也。留王庭多有赞益。居三岁遣还。出赐金资。日用不计其费。时○宪宗命海云主释教○诏天下作资戎会。师持○旨宣布中外。而辅成之○世祖征云南还。刘公请承制。锡师号曰佛国普安大禅师。总摄关西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怀孟等州僧尼之事。刻印以赐师。锐意卫教。凡僧之田庐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皆力归之。驰驲四出周于所履。必获其志乃已。自其门人或劝之少憩弗懈也○宪宗末年。僧道士有诤。各为违言以相危○上命聚讼于和林剖决真伪。师从少林诸师辨之。道士义堕剃须发者十七人。道宫之复为者以千百计。中统建元释教大盛。僧众赖之甚思师之功焉。而师遂纳印辞职。每岁官赐金修寺之外。世味泊如也。至元丁卯五月二十二日。以疾终于桓州之天宫寺西向右胁而化。当暑仪形如生。更有异香三日。火浴之心舌牙不坏。众庶掊其地深数尺。犹得舍利云。世寿五十一。僧腊四十。臣闻 世祖皇帝圣度如天。善驭豪杰自在 潜邸。至于混一海内。天下之人材大小毕至。以足其任使。故其功业之盛。巍巍然赫赫然。三代而下帝王未有或之及也。浮图氏以寂灭为宗。而材器文辨如温公。亦岂常人之流哉。敢叙而表之。以见夫兴王之运其人如此。铭曰。维昔世皇。始理开平。作其潜藩。有宫有城顾瞻东隅。泉甘土厚。蜿蜒来止。属垣负阜。命建仁祠。龙光是名。权舆来尸。僧有豪英。气如虹霓。辨若风雨。纵横凌厉。莫敢余侮 世皇有为。群策是稽。名见从容。出其端倪。善则利器。俾反初服。报德不回。屹若孤鹄。林林释徒。禀教以居。孰为纷更。入主出孥。天子有命。存完去驳。我驰我驱。立折其角。燕赵之间。至于陕关。我田我庐匪归匪艰。

  世皇御一。民用宁一。而释之门。既振既息。时龙光师。燕居弗驰。散其绪余。为书为诗。诗扬宗风。书纵逸趣。沛将有述。弃而遽去。维时名僧。至于公卿。有诔有辞。失之若惊。垂八十年。英标如在。谁知表之。嗣者七代。义举有闻。天子喜之。史臣属辞。以系遐思。

  (庚戌) 正月行使历代旧钱○十月十八日大赦。

  大师鲁国忠武王木华黎。身长七尺。虎首虬须黑面多谋略。雄勇冠一时。与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俱以忠勇佐 太祖。时号掇里班曲律。犹汉言四杰也 太祖行次东印度 铁门关侍卫者。见一兽鹿形马尾绿色而独角。能为人言。曰汝军宜早回 上怪问耶律晋卿楚才。奏曰。此兽名角[角  耑]日行一万八千里。解四夷语。是恶杀之象。盖上天遣之。以告陛下。愿承天心宥此数国人命。寔陛下无疆之福。即日下诏班师(右出本朝功臣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