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吴后学蕅益智旭

初正法说长文中。初许。二受旨竟。

(辛)三正说为二。初四佛章。广上诸佛权实。二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上句逗少。是文略。总云诸佛。是人略。但开三显一。是义略。此中章句多。是文广。明五佛。是人广。明六番。是义广。六番者。一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五举五浊释权。六拣伪敦信。叹法。令生尊重。说无虚妄。止其诽谤。开方便。使莫执小。示真实。使其悟大。举五浊。示必施三。拣伪。要必真实。于五佛章中。一一应备六义。而前后互出。不具足者。盖如来巧说。使略而无缺。诣而不烦文耳。又六义前后。亦复无在。(生起宛然。大体随时。以此六义。共成开显大旨。如三世佛。但各二章。岂非极略。而开显无缺。令权诣实。略却四章。令文不繁。诣者。至也。前后无在者。六章之要。莫若开显。前后互无。在余四章。但义存六。共成一意。不必次第也。)

(辛)初四佛章为二。初总明诸佛。二列三世佛。

(癸)初中但四。初叹法希有。二说无虚妄。三开方便。四示真实。缺二义者。指后文也。

(子)今初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华。时一现耳。

此中法譬双叹。诸佛若出五浊。必先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希疎。故言时乃说之。久不说者。为人不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遣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故言时乃说之。优昙华。此云云灵瑞。三千年一现。又现则金轮王出表三乘调熟已后。方说妙法。授法王记。又隔跨酪及二酥三味。乃说醍醐也。观心释者。卽中妙观。通一切法至实相。名为灵。灵卽灵通。有此观故必获佛记。名为瑞。由有此观。方得佛果名为华。

(子)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此理至深。与昔权理异。此言至妙。与昔权言反。此行至普。与昔权行乖。此人至胜。胜于昔劣。还指客作四种之粗。而今皆妙。恐物疑谤。故先劝信。令信无虚妄人。说无虚妄法也。

(子)三开方便三。初开。二释。三结。

(丑)今初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随三种机宜。巧说方便。而佛意在实。人莫能解也。

(丑)二释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释诸佛之方便。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当知诸佛开权。亦如我也。

(丑)三结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结成开权之意趣难解也。盖禀教者。罔不谓三。唯有诸佛。乃知一耳。此文两向。若作示真实者。卽属后文初标胜人法也。无分别法。唯佛能知。佛以无分别智。解知无分别法。故是显实。

(子)四示真实五。初标胜人法。二标出世意。三重示。四正释。五总结。初文如前。

(丑)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为两。初总。次分字。初总者。承上文言。何故是法非思量分别所解。唯有诸佛乃能知耶。良以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于世。秖令众生得此实相。更无他事。实相无相。微妙第一。故非思量分别所能解也。次分字释者。一则一实相也。非三非五非七非九。故言一也。(三卽三乘。五加人天。七加通二乘。九加通别菩萨)其性广博。博三五七九等。故名为大。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此机感。故名为因。如来乘机而应。故名为缘。是为出世之本意。而先开三者。为一弄引耳。如人欲取。先当与之。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一乘也。

(丑)三重示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将欲解释。更重征起以为言端。又此大事。佛所尊重。如释论中明父王欲多闻太子名。数数说之。无有厌足也。

(丑)四正释。破古不录。夫旣显实。则无量法皆一也。如玄义中十妙。则是十种一也。若略和旧解。且作四一。言无量一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此义可知。言十一者。帖文整足。虽不次第。十义无减。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显理一。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是显智一。唯以一大事者。一卽是理。大卽是智。(智能照境。方达境大。故大名智。)事卽是行。(自行化他。俱名事故。)理发智。智导行。逐此义便。是显行一。知见者。智知于理。眼见谛法。谛理无为。则无分别。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约此知见论开示悟入。以略拟广。有四十位。是显位一。又取结句明一。一卽法身。大卽般若。事卽解脱。为秘密藏。是显三法一。出现于世。显感应一。但教化菩萨。显眷属一。诸有所作。显神通一。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显利益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显说法一。经文印义。信如符契。今略和旧解作四一者。数同义异。旧云果一。今言理一。依义依文。依义者。若无理一。众事颠倒。悉是魔说。非复佛经。故须理一。依文者。文称佛之知见。今取所知见。所见卽谛。所知卽境。境谛卽实相理。故名理一。旧云因一。语单义别。今云行一。通收因果。人一教一。名与旧同。文卽为四。初明理一。二明人一。三明行一。四明教一。

(寅)今初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释此理一。复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一约四位者。谛境不可知见。约于智眼。乃能知见。二智四眼。不能知见。惟一切种智佛眼。则能知见。经云为令众生开佛知见。若偏语佛果。卽失众生。若偏语众生。则非佛知见。故不可偏取。前三教行人。虽是众生。未得佛眼佛智。故不能知见实相。圆教四位。亦是众生。而分得佛眼佛智则众生义成。佛知见义亦成。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如瑞相中天雨四华。表万善同归。得入四位。乘四位华以趣佛果。故约位显理也。开者。卽圆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何者。性德妙理。被通别两惑之所染著。难可了知。初心虽能圆信(名字位)圆受(五品位)圆伏。(十信位)而未能断。不名为开。内加观行。外藉法雨。助破通别惑藏。显出真修性。知见朗然开发。如日出暗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名使得清净。仁王经云。入理般若名为住。住于十住白华位也。示者。惑障旣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卽是十行大白华位也。悟者。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如理智。如量智。理量不二。故名为悟。卽十回向赤华位也。入者。事理旣融。自在无碍。任运流注。入于萨婆若海。如理如量。通达自在。如量知见。能持众德。如理知见。能遮诸惑。卽是十地大赤华位也。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卽具四十一地功德。秖开卽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旣云难易。卽知初心与毕竟心。应有明晦浅深之别。犹如月体。初后俱圆。而有朔望之殊。四位知见。皆明照实相。而说开示悟入之异也。二约四智者。(名出般若。彼通三教。今唯约圆)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卽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卽入佛知见也。(智慧二字。俱通因果及以总别。今但云道慧。故约因约总。加一种字。故约因约别。智上有一切二字。故约果约总。又加一种字。故约果约别也。)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如彼俗境数量。如于实理契之。理量相卽。非因果总别而论因果总别。四名便故。初后理同)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卽开佛知见。有门一有一切有。卽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卽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卽入佛知见。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乃所通之理也。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心卽三而一。卽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虽云理一。而门卽教一。观卽行一。位卽人一。此乃教行人三。寄理以辨。理旣如是。余三例然。释义之妙。无以加矣。又前约位智。则初住方得名开。似乎凡夫绝分。后约门约观。则名字初心。造修有地。况复众生知见。本来卽是佛知见体。如冰体卽水。但由惑障寒结。举水成冰。苟信圆门。观心卽是。则有名字开示悟入。乃至究竟开示悟入。岂得高推圣境。自鄙无分。又岂得妄计初心卽佛。以凡滥极哉。此中约位。非竖而论竖。约门。非横而论横。约智。非亦横亦竖而论亦横亦竖。约观。非非横非竖而论非横非竖。又复双照横竖。)舍利弗下。卽结成理一义。昔方便教。亦得各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卽理一也。

(寅)二明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但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观之。实是己子。卽是人一。

(寅)三明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卽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卽是行一意也。

(寅)四明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别教已去。皆名有余之说。卽不了义。非一佛乘。无有余乘者。无华严中所兼之别。无二者。无般若中所带之二。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然上四文。各有二义。初文若取能知见。卽人一为便。今取所知见。则理一为便。次文若取教化。卽教一为便。今取菩萨。则人一为便。第三文诸有所作。若就教主为言。卽教一为便。今就行人为语。则行一为便。第四文若取乘运之义。卽行一为便。今取为众生说法。则教一为便。不过逐便释耳。四正释竟。

(丑)五总结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此句总结四一。文简义长。何以言之。序中因光横见万八千土。文殊引古竖明二万诸佛。无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皆与今佛出五浊世。其意是同。固不待言。至于一切十方。刹海无尽。世界净秽。差别无尽诸佛出世。亦有纯说大者。亦有纯说小者。纯说大。则不必施三。固是四一。纯说小。则不得显实。而久久之后。究竟亦无不还成四一者。但非可以劫数久近计之。非可以等觉已下诸神通天眼测之耳。下文开迹显本。如来三世化功若此。此而不信。安得名随喜哉。初总明诸佛竟。

(癸)二列三世佛为三。初过去佛。二未来佛。三现在佛。此中应具六义。但出二种。一开方便。二显真实。两则指上。两则指下。(叹法希有。说无虚妄。指前总章。举五浊释权。拣伪敦信。指后释迦章。)

(子)初过去佛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无量无数方便等。是开权。是法皆为等。是显实。为一佛乘。卽教一。众生。卽人一。能得种智。卽行一。种智所知。卽理一。

(子)二未来佛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子)三现在佛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现在佛正是化主。故先标出世之意。次明开权显实。后结成开示悟入也。少开句者。但是文略。初四佛章竟。

(壬)二释迦章广上释迦权实。于六义中。无叹法希有但有五文。初开权。二显实。三举五浊释方便。四拣伪敦信一实。五明无虚妄。

(癸)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先三后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复如是。种种欲等者。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以能生为义。现在名欲。以取境为义。未来名性。以不改为义。深心所著者。宿习难转。卽是根也。方便者。卽是随宜所开三乘权法。此中感应相对。众生种种根性欲。感也。我佛知之。以方便力而为说法。应也。

(癸)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癸)三举五浊释方便三。初标意。二举五浊。三结释。

(子)今初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今明称实而观。则十方世界。无非法界真如妙理。尚无别教之二。何况有藏通别教之三。别教名二乘者。中道迥出二边。不卽二边。是中与边为二。故名为第二乘也。别教之二。已不可得。况有通及藏教。与别共成三种权耶。特以出五浊世。不得不隐一实。施三权耳。

(子)二举五浊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劫者。时也。时无实法。依于色心分位假立。今言浊者。谓四浊增盛。聚在此时。故下文云劫浊乱时也。烦恼浊者。通而言之。五住三惑。皆名烦恼。今且以界内五钝使为烦恼浊。所谓贪嗔痴慢疑也。众生亦无别体。依于色心五阴。立此假名。今言浊者。由见烦恼所感粗弊色心。果报丑劣。故名众生浊也。见浊者。通而言之。界内界外诸分别惑。皆名为见。今且以界内五利使为见浊。所谓身边戒见邪也。命根亦无实法。依于识种之上。一分连持色心不断功能假立。今言浊者。恶异熟业所感识种。能令色心住持短促。故名为命浊也。若约因果相由。则以见烦恼为因。感于三界色心为果。依果立众生名。依众生一期生死。立命根名。依此四法皆浊。立劫浊名。若依诸经次第。则劫浊居初。见烦恼众生命如次列后。今文不次。义亦无在。问。此与大佛顶经所明五浊。为同为异。答。大佛顶经五浊。该于九界。惟佛为清。此经所举五浊。局在秽土减劫。不约净土。不约增劫。问。此经最妙。所举五浊何反浅耶。答。此明诸佛隐实施三。由于出五浊世。事不获已。正显善权方便不可思议。何得以大佛顶经为并。彼经别为一类利根。直开圆解耳。问。五浊若能障大。华严经中未除浊而闻悟。何也。答。此应四句分别。一大乘根利障重。以根利故。重障不能障。此土华严初闻大乘者是也。二根利障轻。他方净土顿闻大乘者是也。三根钝障轻。他方净土先闻三乘。后悟一乘者是也。四根钝障重。此土闻渐除浊。方闻大乘者是也。问。五浊亦障小否。答。就小亦应四句分别。一小乘根利障轻。浊不能障。如舍利弗大迦叶等。二小乘根利障重。浊亦不能为障。如阿含经央掘魔罗。三小乘根钝障轻。浊亦不能为障。如般陀比丘。四小乘根钝障重。此则成障。佛世不闻小乘。不得度脱者是也。问。自有不在华严。不在三藏。而得闻大闻小者。何也。答。此应约四教总作四句。又约四教各作四句。总作四句者。根利障轻。随于何时宜闻圆教。根利障重。随于何时宜闻别教。根钝障轻。随于何时宜闻通教。根钝障重。随于何时宜闻藏教。佛以口密而随应之。令其得益。各作四句者。四教各有四门。根利障轻者。闻非空非有门入也。根利障重者。闻亦空亦有门入也。根钝障轻者。闻空门入也。根钝障重者。闻有门入也。统而言之。不论有障无障。贵在有根有乘种耳。障由破戒。种由熏习。根由宿习有利有钝。致今值佛。悟有待时不待时也。若宿无乘种。未值出世善根。纵令障轻。耽乐不悟。四句不收。四门不摄。可柰何哉。问。五浊一往何故障大而不障小。(约初四句中之第四句问。)答。众生浊重。妄计五阴而为四德。(障重也)若闻大乘常乐我净。卽执非为是。(根钝也)旧医顽騃。不知乳之好恶。(不识药也)不知病起根源。(不识病也)不知药饵开遮。(不知授药法也)无所知晓。故浊障大也。文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卽此义也。若闻无常苦无我不净。卽厌生死。欣涅槃。破邪计执。故五浊不障小。文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卽此义也。

(子)三结释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初句卽劫浊。次句卽众生浊。悭贪嫉妒。卽烦恼浊。及见浊。成就诸不善根。卽命浊也。设非曲垂方便。何以引出苦轮。三举五浊释方便竟。

(癸)四拣伪敦信一实。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罗汉。敦逼时众。令信受也。文二。初拣真伪。二开除释疑。

(子)初又二。初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二若闻不信受。是增上慢。

(丑)今初

舍利弗若我佛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如世弟子。随顺师法。继道传灯。今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顺。何谓弟子。如来昔为治五浊故。方便施三。汝得闻得知。随顺修习。名为弟子。今五浊旣除。为汝显一。何意不闻不知。不闻卽不闻教一。不知卽不知行一。非弟子卽非人一。总迷于理一也。

(丑)二若闻不信受是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佛设二乘。原为五浊障重。暂令息苦。故权说见思断尽。名阿罗汉。不受三界后有。名最后身。出同居土分段苦轮。名为涅槃。然使实得阿罗汉道。证有余脱。今闻此经。便应信受。进求无上菩提。何以故。浊障旣除。又得闻此大法。则当审自筹量。无明别惑尚在。何名罗汉。变易生死浩然。何名后身。化城未是宝所。何名究竟涅槃。故实得阿罗汉者。未有不信佛说此法者也。倘自以为足。不复志求菩提。当知并未证阿罗汉。但是增上慢耳。初拣真伪竟。

(子)二开除释疑又二。初开除。二释疑。

(丑)今初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

恐有问曰。若尔。则一切罗汉。皆必志求无上菩提耶。故今开除之曰。除佛灭后。现前无佛。则彼禀权说证罗汉者。未必卽能志求菩提。又有问曰。佛虽灭度。此经住世。彼何不信。故今释曰。所以者何。佛灭度后。经虽住世。而受持读诵解义之人难得。不遇其人。则小果圣者。安能自决了哉。

(丑)二释疑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恐有疑曰。若佛灭后。诸阿罗汉不遇此经。不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则当永入小涅槃耶。故今释曰。是人虽作灭度之想。入于涅槃。而生方便有余国中。仍得遇佛为说此法。便得决了化城非实。还必志求无上菩提。断无永入涅槃之理也。故大智度论释毕定品云。罗汉身必应灭。住在何处具足佛道。答。出三界外有净佛土。无烦恼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卽引此经证云。有罗汉若不闻法华。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当作佛也。又设于此土得遇受持读诵解义之人。亦得决了。故南岳师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云。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便得决了。(若言念十方佛。则是已发大心。若复唯念释尊。乃因小感大。亦是机发使之然耳。)四拣伪敦信一实竟。

(癸)五明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先劝信释迦实说。次劝信诸佛诚言。后结成唯一佛乘。所以止疑谤也。初正法说中。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为二。初颂许答。二颂正说。

(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舍利弗善听。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起增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浅。多生不信。不自见其过者。三失覆心。藏玼扬德。不能内省。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卽有羞僧也。于戒有缺漏者。律仪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乏定道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缺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王露玼。覆罪自安。不知发露。故名护惜。小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有世间小智。妄计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未有无漏禅定滋润。但有世间味禅。故如糟。未有出世理慧。但有文字薄解。封文失旨。故如糠。又糟糠譬无大机。枝叶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须遣之。四偈皆颂拣许。末一句。颂诫许。略不颂顺许也。

(辛)二颂正说二。初颂四佛章。二颂释迦章。

(壬)初中四。初颂诸佛。二颂过去佛。三颂未来佛。四颂现在佛。

(癸)初颂诸佛。与长文共有三异。一彼此互无。长文有叹法而无五浊。今有五浊而无叹法。二前后间出。长文先叹法。次明不虚。开权显实。今先开权显实。后明不虚。三开合不同。长文劝信与不虚合说。今分劝信隔于不虚。又长文以释迦方便释成诸佛之权。今以释迦显一释成诸佛之实。是四异也。文为五。初颂施权。二颂显实。三颂劝信。四举五浊。五颂不虚。

(子)今初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良由自行因满。所感后得无分别智。亦名为差别智。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卽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照九界机。说七方便。九是所被。教不出七。说七被九。渐令入实。七九之中。随何等机。闻何等法。遇机便逗。初无一定。故云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也。现起希望。名为所念。念卽是欲。习欲成性。能为后种。加以先业。有善有恶。差别若干。诚非一缘一譬一种方便所能度脱。惟佛悉能知之。故能随宜说九部法。令其一切皆欢喜也。欢喜则必生善灭恶入理。举初以该后耳。九部者。通论则大小各十二部。别论则小或十一。或但九部。具如玄义中说。钝根乐小法下六句。结施权意。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言不行深妙道。前世贪著障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也。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二颂人一。三颂教一。四颂行一。

(丑)今初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佛慧。卽是一大事因缘也。若约能知。乃是行一。若约所知。则是理一。又若约说经。应是教一。若约所诠。则是理一。盖亦取便。名为理一也。

(丑)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此正颂上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也。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有佛子心净。卽别教人。为诸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卽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卽是两教二乘。菩萨兼得藏通大士。皆成佛无疑。则七种方便。无非佛子明矣。此是极圣诚说。柰何不信。

(丑)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此正颂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也。但以假名三教。引导令入佛慧一教。是故约方便说。则可暂有。约究竟论。决无二三。

(丑)四颂行一

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唯此一事实等。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大事也。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也。后六句释成不以小度之意。二颂显实竟。

(子)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举因劝信。

(丑)今初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佛心清净。众恶断尽。无畏说法。此内德可信也。妙相庄严光明炳著。为众所尊。说大乘印。此外德可信也。

(丑)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昔有诚誓。今酬誓故说。此昔愿可信也。菩提愿满化他同入。克果之因。因则不虚。弥可信也。问。本誓旣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佛三世益物。无有已时。今且约现在机熟。名愿满也。三颂劝信竟。

(子)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大。二别明五障。三明为五浊故说小。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丑)今初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以苦恼自煎。诸佛以大悲济物。悲与苦相对。故言相遇。又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故言相遇。夫尽教以佛道。佛之本怀也。无智迷惑而不受教。五浊障大也。彼旣有障。安得不设方便以渐诱之。经云。过去有佛。号住无住。发愿使己国众生同日同时成佛。卽日灭度。又贤劫前有佛。号曰平等。亦愿己国及十方众生。同日成佛。卽日灭度。若尔。今日有佛。复有众生。云何耶。佛言。止止。我前所言。得人身者耳。颇有发愿。令五道同日成佛否。佛言。不可以非器之身成无上道。要先化三趣。令得人天。然后乃可如愿。三趣非善道。何能成佛。

(丑)二别明五障。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著于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此二偈。别明众生浊也。真如实相。名为善本。不依此种善根。故不能感大法。五欲为诸恶本。从痴有爱。则众恼竞生。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此一偈。别明命浊也。处胎经从初七日乃至三十八七日。具说渐渐增长之相。卽所谓世世常增长。真可厌离。观心释者。一念心起。卽为未来作业。业卽胎。胎业无穷。世世不断。卽是增长。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此一偈。别明见浊也。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依于二见。成六十二见。具如法数。

深著虚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此一偈。别明烦恼浊也。略举根本中贪慢。小随中谄。以摄其余。

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此一偈。别明劫浊也。长时不闻佛法。卽是劫浊。又上来四浊集在时中。故名劫浊。五浊障故。不信一乘。故难度也。观心释者。念念恶觉。永无正观以自觉。是不闻佛名。永不与八正道相应。是不闻正法。此心则难度也。二别明五障竟。

(丑)三明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丑)四明为大施小。小治五浊。大愿得兴。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析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以无明别惑尚在。则界外变易生死正自浩然也。若体达无明本空。诸法何有。如翳见空华。华相本虚也。法虽本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如空华虽寂。若不除翳。无由覩净空也。四举五浊竟。

(子)五颂不虚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惟一无二乘。

先权后实。巧为五浊施此方便。诚言不虚。勿生疑也。初颂诸佛竟。

(癸)二颂过去佛二。初略颂开显。二广颂开显。

(子)今初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初二偈。明施三。后一偈。明开显也。说一乘法。卽教一。化无量众。卽人一。入佛道。卽行一及理一。

(子)二广颂开显二。初总明方便助显。二别示开显之相。

(丑)今初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生。是举诸乘以明人一。异方便。是举诸教诸行以显教一行一。第一义。是理一也。正因佛性。卽第一义。若用圆妙正观。则是实相方便。不称为异。今用五乘七方便等而助显之。名异方便。卽指下文六度乃至供养称名等也。良由众生乐欲不同。故使诸佛方便有异。然方便虽异。助显则同。旣显实已。此异非异。殷勤称叹。良由于此。

(丑)二别示开显之相二。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寅)初中七。初约六度明开显。二约恋慕心明开显。三约供舍利明开显。四约造佛像明开显。五约画佛像明开显。六约供塔像明开显。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卯)今初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正因佛性。生佛体同。幻障若深。永不值佛。得值过去佛者。则是内因力强。得感出世缘也。然其深心所欲不同。所以诸佛说法亦异。在彼一时。或闻顿法。或闻渐法。或修布施。或修持戒。或修忍辱。或修精进。或修禅定。或修智慧或单修一法一行。或兼修余法余行。或转或助。种种不同。又或以相心修六度。或以无相修六度。或以非相非无相次第修六度。更复种种不同。由今观之。旣得皆已成佛。皆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所修福慧。卽行一。所闻诸法。卽教一矣。此中闻法及智慧。似宜属于了因。让后闻法华经。故但属缘因也。

(卯)二约悲恋心明开显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不但值佛闻法。修行六度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示灭。能于如来起悲恋心。一念之间。舍恶从善。化刚为软。在板一时。似属人天二乘。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是诸众生卽人一。善软心卽行一。示灭卽教一矣。

(卯)三约供舍利明开显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瓈。砗磲与码碯。玫瑰琉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沉水。木樒并余材。甎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悲恋如来而生善软心者。已成佛也。卽诸佛灭后。碎身为若干舍利。是诸人等为供舍利起宝塔者。下至起石庙者。起土庙者。乃至童戏为沙塔者。或有舍利如芥子许。或无舍利。或以诚心。或以戏心。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旣证理一。则如是诸人。卽人一。起塔起庙。积土聚沙。卽行一。碎身为舍利。卽教一矣。按释迦示灭旣荼毗竟。大迦叶言。如来舍利非我等事自有国王王子大臣宰官长者居士婆罗门等乐福田者广修供养。我等事者。宜应结集三藏。勿令正法速灭。由此观之。迦叶传佛心印。故以先务为急。人天乐种福田。则以供养为先。就彼修供养时。所发三乘五乘心愿不同。而由过去诸佛方便力故。久久之后。未有不归于佛道者。又按经中造塔之法。如来十三级。辟支佛五级。阿罗汉四级。阿那含三级。斯陀含二级。须陀洹一级。轮王无级。级者。轮相也。今时凡夫。动辄起塔。以凡滥圣。为戾不轻。语云。君子爱人以德。纵令弟子尊师。岂可陷师于滥圣之罪。又纵令死者冥冥。宁不显生者之碌碌耶。

(卯)四约造佛像明开显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为供舍利起塔起庙者。已成佛也。随用何物建立形像。在彼一时。物有粗妙。价有高下。心有诚否。愿有远近。亦似功德有大有小。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卽人一。作像卽行一。如来分别造像功德卽教一也。然优婆塞戒经。造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树胶耳。有言。大豆汁可代胶清。又地持不许用雌黄臭物。戒经不许造半身像。又立佛像前不应坐。坐佛像前不应卧。又造像功德经。略明十一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宝。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麦*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当知此等功德。并是华报。果在佛地也。

(卯)五约画佛像明开显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承上文言。又不但建立佛像者。已成佛也。画佛影像。自作使人。乃至童子戏画。在彼一时。则谓功德或大或小。或有或无。由今观之。亦皆已成佛道。佛道是理一。诸人是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卽行一。但化诸菩萨卽教一也。又但化二句。明彼成佛后事。乃是自证四一。复以四一度生。

(卯)六约供塔像明开显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承上文言。又不但起塔起庙造像画像者。已成佛也。随于何等塔庙宝像画像之前修诸供养。皆得成佛。具论供养。不出五尘。华幡盖等。色尘也。乐音歌呗。声尘也。香。卽香尘。礼拜。卽触尘。又衣服。是触尘。饮食。是味尘。此略不言。理必有之。又供养须论三业。敬心。卽意业。颂德。卽口业。礼拜合掌举手低头。卽身业。约此五尘三业。尘则或多或少。业则或专或散。在彼一时。则谓功德必有差别。由今观之。并成四一。复以四一广度众生。三惑薪尽。二死火灭。入无住处大般涅槃也。经文若使人作乐者。出家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国王长者宰官居士。并无自作音乐之理。所以必曰使人。至于歌呗颂德。则出家在家。通得为之。然亦须知大体。若梵音和雅。则侩俗咸宜。若滥同词曲。则律所不许。每见近时唱赞。多用曲家腔调。又礼忏作梵。不遵古式。竞引长声。只恐长他贪慢。增己放逸。福少过多。思之择之。

(卯)七约称佛名明开显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承上文言。又不但五尘三业供塔供像者。已成佛也。卽散心一称佛名。亦皆成佛。南无。此翻归命。亦翻度我。亦翻敬从。调达临终称南无。未得称佛。便生身陷入地狱。佛记其从地狱出。当作辟支佛。名曰南无。西国有事天像者。以金为像头。贼来盗之。取不能得。贼称南无佛。便得金头。明日众人聚而议曰。天像失头。便是无天来著耳。著者云何失头。天卽附一人语曰。贼来取头时。称南无佛。诸天皆惊动。是故得我便。是故失头。众人曰。天不如佛耶。旣不如者。何不事佛。贼称南无佛。尚得天头。况贤者称佛名。十方尊神宁敢当之。但精进。勿懈怠。那先经云。如人持一石置水。必没无疑。若持百石置船上。必不没。有恶业人。直尔死。必堕泥犁。如石置水。若临死称南无佛。佛力故令不入泥犁。如船力故使石不没。又经云。华林园第三大会九十二亿人。并是释尊遗法中一称南无佛人。得见弥勒也。又佛世有一老人。徧求五百上座剃度。上座观其宿无善根。咸不见许。最后值佛。佛卽度令出家。证阿罗汉。上座问佛。佛言。此人于无量劫前。入山采薪。遇虎惧怖。一称南无佛。今此称名善根熟故。所以得度。由其别无他善。所以久久流转生死。由其劫数长远。故非声闻道眼所见所知。夫旣得证阿罗汉。则亦必证无上菩提明矣。夫散乱称名。尚必成佛。况一心不乱哉。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此而不信。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初约众善显缘因功德竟。

(寅)二约闻经显了因功德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是法。正指妙法华经开权显实之法也。上来六度乃至像教。供养乃至称名。并是诸佛以异方便。助显真实。尚得开之。成妙缘因。况复此经。正显真实。若有闻者。卽了因种。宁不成佛。然约闻经之时。或解不解。有相无相。至心散心。事非一概。亦得义论五乘差别。而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若远若近。终因斯脱。未有一人不成佛者。此是诸佛真语实语。不可不深信也。问。何意约过去佛。广明五乘同皆入实。答。三世佛皆有开权。但未来未起。现在始行。于证义弱。过去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并于十方施权显实。证义则强。构之虚言。不如验之实事。故于过去佛。广约五乘显实也。二颂过去佛竟。

(癸)三颂未来佛二。初颂施权。二颂显实。

(子)今初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子)二颂显实四。初颂人一。二颂行一。三颂教一。四颂理一。

(丑)今初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约闻法者无不成佛。故是人一。若约能度。卽教一也。佛智所证。卽理一也。入于佛智。卽行一也。

(丑)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自行化他。无非佛道。故是行一。

(丑)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百千亿无数诸法门者。指五乘七方便等一切权说。其实为佛乘者。正明说权之意。说虽在权。意本在实。权卽实家之权。故得开之同成了因也。知法常无性者。实相常住。无自性。无他性。无共性。无无因性。(性空)无性亦无性。(相空)一无性言。具二无性。卽是无性性。无相性也。本自有之。故曰常无。知者。照也。具如止观第五不思议境中一念三千非自他等。旣无四性。一念亦无。卽是性空。旣无一念。无念亦无。卽是相空。乃不思议之二空也。若本自二空。卽是性德。若推检入空。卽是修德。推而不成。须修万行。正助合行。行中具足一切诸行。方名缘因。闻斯义已。方乃名开。问。世间因缘。可以四句了生无生。今性本净。非关缘起。何须以此四句推之。答。世法缘起。亦本无生。但由情计。谓之为生。理性亦尔。由谓自他等。故须推之。二空不显。尚须更约续待推检。况因成耶。问。今文何故不立斯观。答。经从利根者开也。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卽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故是颂教一也。又无性者。卽正因佛性也。佛种从缘起者。卽是缘了。以缘资了。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三因不改。同名为性。举体成修。复称缘了。是则理卽位中。苦为正因佛性。惑为了因佛性。业为缘因佛性。此三佛性。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无自性乃至无无因性。无性亦无性。目此无性以为正因佛性也。名字位中。薄有微解。亦有微行。卽是无性之性。举体而成微解微行乃至观行相似位中。解行渐著。亦是无性之性举体所成。目此名字观行相似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缘因佛性也。分真位中。初住一发一切发。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不纵横。不并别。不可思议。目此分真位中不可思议三因以为了因佛性也。究竟位中。性德显尽。修德毕功。故曰正种得起一起一切起。卽是显果乘相。依正主伴乃至酬因一尘一行。一时俱起。起者。成也。修性一合。无复分张。卽是理性三因究竟圆显。故曰如此三性名为一乘也。)

(丑)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者。指上性修不二之一乘也。此一乘者。卽是法住。亦名法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此无住本。不可动故。名为法住。种种诸法。总不出此范围。名为法位。举此法住法位而为正觉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正觉世间之相亦是常住。举此法住法位而为众生世间及器世间之相。法住法位是常住故。所以众生及器世间之相亦是常住。是则三世间相。一一无非常住。一一无非法住法位。一一无非一乘。但众生迷闇。不能觉知。于常住中。妄见生灭。于一乘中。妄见差别。唯有大觉导师。坐于道场。如实知已。于不可说离诸戏论寂灭理性。能以方便说此理一。又能以异方便助显此理一也。问。悟此理性。名为正觉世间。以顺性故。性常相亦常。是则可也。迷此理性而为众生世间。旣违性故。性虽本常。相必无常。云何众生器世间相亦常住耶。答。如冰与水。同以湿为性。湿卽以冰水为相。冰水无常。卽是湿性无常。故目此湿性以为无性也。湿相旣常。卽冰水之相皆常。故目此冰水之相以为常住也。又一乘无性之理。如屋本不转。如来悟之。如醒人见其不转。九界迷之。如醉人妄见其转。彼虽见转。本屋不转。故众生世间相及器世间相。彼虽妄见生灭。其实是常住也。以众生及器世间。卽无性故。卽法住故。卽法位故。又如翳眼妄见空华起灭。而空华实无起灭。以无性故。以卽空故。世间常住。其理如是。一切众生。但有理常。闻而能解为名字常。念念体察。心心无间。名观行常。粗垢先落。六根清净。为相似常。豁然开悟。证于四十一位真因。为分证常。圆满显发。无余无欠。为究竟常。始终平等故名为卽。升沈硕异。故须辨六。依于平等之体。方有升沈之异。如依虚空。方论远近。故云全性起修。(通指逆顺二修)一任升沈迥异。不离平等一体。如远与近。不出虚空。故云全修在性。教来诠此。故为教一。行来契此。故为行一。人必会此。故为人一。三颂未来佛竟。

(癸)四颂现在佛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于世间。安隐众生故。亦说如是法。如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先颂为化之意。次颂显实。后颂施权。如是法者。双指权实法也。第一寂灭。卽理一。方便示种种道。实为佛乘。约能示。卽教一。约所示。卽行一。知众生诸行等。是施权也。初颂四佛章竟。

(壬)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文总譬作本。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

(癸)初中二。初颂显实。二颂施权。

(子)今初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此文具颂四一。今我亦如是者。如于诸佛之是。同以一实教化众生。卽总颂显实也。安隐者。涅槃秘藏。是安隐处。佛自住其中。亦安置众生同入此中。安隐处。卽理一。众生。卽人一。种种法门入佛道。卽行一。宣示。卽教一。

(子)二颂施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卽权智也。知性欲。鉴小机也。说诸法。正施权也。皆欢喜。称机宜也。上来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上文权实。为下总譬六义本也。一者今我亦如是。我卽释迦。是一化之主。为下有大长者譬作本。二者安隐。卽大涅槃常乐我净。无五浊障。对显三界五浊。名不安隐。为下火宅譬作本。三者众生。卽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四者安隐法。还对五浊不安隐法。为下火起譬作本。五者种种法门。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六者知众生性欲。卽五道中有三乘根性差别。为下三十子譬作本。初略颂上权实竟。

(癸)二广颂上六义。为下文别譬作本六。初颂五浊。为下见火譬作本。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作本。四颂叹法希有。五颂不虚。六颂拣众敦信。总为下无虚妄譬作本。

(子)今初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深著于五欲。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初十一字。明佛有能见之眼。下文云。宅主在门外立。盖佛在法身之地。以常寂佛眼圆照群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施三。秪是于时鉴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也。夫观色法。应用天眼。分别根机。应用法眼。今言以佛眼观者。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也。六道众生下。明所见五浊。下文云。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欢娱乐著也。贫穷无福慧。颂众生浊。入生死二句。颂命浊。深著等四句。颂烦恼浊。不求等二句。颂劫浊。劫中无佛。故名为浊。劫若有佛。虽浊能破。深入等二句。颂见浊。或不求四句。总颂见浊。以邪见故。不求大势佛。不求断苦法。乃以招苦之因。妄冀舍于苦果。岂可得哉。四浊聚在此时。卽名劫浊。故不必别颂也。为是众生故二句。明起大悲应赴。下文云。长者闻已。惊入火宅也。

(子)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作本二。初念用大乘拟不得。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

(丑)初又三。初明用大拟宜。二明众生无机。三明念欲息化。

(寅)今初

我始坐道埸。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秪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卽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此约小机所见)今明佛在法身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表欲三周说法也。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此独就圆教大乘释。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说圆教。次七思说别教。后七思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方便也。观心释者。树卽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实相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三七者。初七欲明中道观。中道妙难观。不得。次七欲明卽假观。卽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七欲明卽空观。卽空巧度。又不得。乃明方便析法小观也。

(寅)二明众生无机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智慧旣微妙第一。故非根钝痴盲者所能领解。下文云。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已也。

(寅)三明念欲息化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卽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梵释虽请。佛知无机。所以不说。下文云。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或当堕落。为火所烧也。初念用大乘拟不得竟。

(丑)二念同诸佛用三乘。称宜可得二。初明化得。二释疑。

(寅)初中四。初明三乘拟宜。二明有小机。三明施化。四明受行悟入。

(卯)今初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须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施三。意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下文云。卽便思惟。设诸方便。

(卯)二明有小机。又二。初明诸佛叹。二明释迦酬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叹也。(若不先小。则大小俱失。若先用小。则终必大益。故云始终得度。)

(辰)今初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初三句。释迦自叙佛现。由念佛方便力故。契法契机。所以佛现也。次五句。是诸佛称叹释迦。以能为实施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故云第一导师。证微妙第一实智。故云得无上法。随一切佛隐实施权。故云用方便力。次四句。诸佛自明我等亦隐实施权。次四句。双释隐施之义。为众生少智。不自信作佛。所以隐实。为乐小法。所以施权说诸果也。后二句。双结二义。始虽说三。终必显一。

(辰)二明释迦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称南无诸佛。复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初一偈。发言酬顺。南无。此云敬从也。后一偈。念顺物机。二明有小机竟。

(卯)三明施化

思惟是事已。卽趣波罗柰。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波罗柰。卽鹿苑也。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教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可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初以权实相对。实不可说。说属于权。三权是数。一实非数。次以生灭不生灭相对。卽衍门不生灭。故不可说。且说生灭。卽大小相对也。后以偏真小理对小四门。偏真之理亦不可宣。是则大小两理。俱不可说。方便为物。俱可得说。虽俱可说。佛意在实。众生于实非宜。故思方便作生灭说耳)

(卯)四明受行悟入(机会卽受。随闻观转。卽暖法去名行。至世第一。名之为悟。若得初果。名之为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见谛。断分别惑。分证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阿罗汉名。能说者名为佛。所说三乘卽法。见谛阿罗汉等卽僧。三宝于是现世间也。初明化得竟。

(辛)二释疑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恐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今释云。为欲引同。故念诸佛。非今始念方知。从久远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卽得解脱也。又恐疑弟子云。云何一世暂闻。卽证无学。今释云。从久远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耳。久远。卽指大通结缘之后。故下文云。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也。二颂施方便化。为下舍几用车譬本竟。

(子)三颂显实为下等赐大车譬本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我卽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佛子以恭敬心。来至佛所。曾闻诸佛方便说法。此显三乘行人皆是佛子。颂人一也。为说佛慧故。卽是一切种智佛之知见。颂理一也。但说无上道。颂教一也。菩萨疑除。罗汉作佛。颂行一也。又初两偈。明大乘机发。亦云索果。为下诸子索车譬本。次两偈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堪得大乘益故。为下见子免难欢喜譬本。次三句。正明显实。为下等赐诸子大车譬本。后一偈。明受行悟入。为下诸子得车欢喜譬本。初明由机发故索果。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自有障未除大机发。如法华中诸凡夫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自有障卽除机卽发。如说无量义时证小果。卽于此座大机发。自有障未除机未发。如五千退席等是也。志求佛道。是索大果。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索。如下文云为得为不得。三发言索。卽殷勤三请。昔教之中。已有二索。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问。昔出宅索三。若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乃是求三。何关求一。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所许以求异意。亦得是索一也。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如舍利弗请云。诸天龙神等。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具受前四时调熟也。二明障除佛喜者。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卽说佛慧。中间虽障除。机未熟故。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畏其谤法堕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喜无畏。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也。三正显实者。五乘是曲而非直。别通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四受行悟入者。初闻略说。谓久后要当说实。三乘无非方便。又谓不退菩萨。不知佛智。故菩萨罗汉。咸堕疑网。今开权显实。不惟罗汉除疑。而三教菩萨。无不除疑。不惟菩萨作佛。而罗汉悉亦作佛也。

(子)四颂叹法希有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别法。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复难。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复难。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于优昙华。

此正颂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华时一现也。妙法不出权实。仪式者。诸佛引物之权。无分别法者。诸佛所显之实。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名为仪式。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名无分别也。诸佛兴出世二句明人难。次二句。明法难。如四十余年久默斯要。次二句明闻法难。如五千退席。佛世不闻。次二句。明听信难。如普会大众。唯舍利弗一人先能领解。次举喻但合听信者难。余例可解。

(子)五颂不虚。为下无虚妄譬本。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初六句。诫勿于可信人生疑。次四句。诫勿于可信法生疑。夫世间人王。言则不二。况佛为法王。岂有虚妄。又方便权说。尚能除浊。况秘要妙法。宁非真实乎。

(子)六颂拣众敦信又二。初颂拣众。次颂敦信。

(丑)今初

以五浊恶世。但乐著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初四句。颂上此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上文著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著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凡小俱舍。方堪授记。又终不求佛道句。兼颂上皆是增上慢人。以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不复求佛道也。当来世恶人四句。颂上如来灭后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后四句。颂上若遇余佛便得决了。

(丑)次颂敦信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汝等旣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此颂上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也。初六句。敦信于权。后六句。敦信于实。初法说周中。初正法说竟。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卷一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