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灯论 作者:阿底峡

菩提道灯论

又称《菩提道炬论》。古印度阿底峡(Atisa,982~1054)集龙树、世亲、佛陀跋陀罗等各家学说而作。阿底峡为古印度僧人,佛教学者,生于萨护罗(今孟加拉国达卡地区),精于印度五明之术(声明、工技明、医方明、因明、内明),曾出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北宋宝元元年(1038)应邀赴西藏传播医学及佛法,病逝于西藏。本书成书于11世纪,共1卷69颂半,第1颂敬礼三宝,最后1颂述造此论的因缘,其余均为正论。在本论中,作者首先将修行者区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之别,强调修行要依“三士道”的次第循序渐进,认为求菩提的人首先要供养佛像灵塔,“发菩提心”,然后“严持戒律”,使身、语、意三业清净,进而“修习止观”,获瑜伽智慧,成就神通,作者强调修习瑜伽时要“福慧双修”,由此认知一切诸法无生无我,自性本空而达到无分别境界。以上诸显宗修习阶段完成后,方可进入密宗修持,由师长传授灌顶,证大菩提而即身成佛。本论所阐述的修行次第是藏传佛教修行实践的基本准则,对藏传佛教有重大影响,藏传佛教噶当派,格鲁派皆推重此论。主要版本有藏文版,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译收入《藏传大藏经》丹珠尔中,法尊1978年译为汉文,编入1979年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西藏经义浅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