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圣帝君觉世宝训》在当代劝善的意义   作者:

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简称《觉世经》。传闻是在康熙年间,由关圣帝君降乩而成。是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劝善类书籍之一。与《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并成为“三圣经”,时常结集一起刊印流通,古时可谓是家喻户晓。因为该经全文通俗易懂,所以能被普通百姓接受。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旧时代,这类经典对民间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影响。其中字词方面,则在道教诸经均能找到原句出处。所以,这部经典更像是一部诸经善文汇集而成的。而其内容,也颇具儒风释学。强调做人处事的伦理纲纪,与因果报应的真实不虚。

首先,我们粗略理解下这部经典名称的含义。“关圣帝君”就是对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的敬称,关羽是道教雷部众神之一,在道士日常生活以及斋醮科仪中均担任护法神这一重要职责。其又被称之为“崇宁真君”。那是他在协助虚靖天师斩蛟后,受到宋徽宗所钦册的神号。“觉世”我们可以理解为“让世俗之人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福祸之源,从而改邪归正。“宝训”就是关帝为了让我们这类世人醒悟,而对我们发出训诫。我个人认为这部经典的精华之处全在开头第一段,而其余的内容,多似说明人行何善得何福,人造何恶得何祸,如何去待人待事,可谓是老生常谈了。

开经言道:“人生在世,贵尽忠孝节义等事,方于人道无愧,可立身于天地之间。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这句话很富含哲理,我们可以理解成这就是“人”与“鬼”二者的区别。“鬼”不一定是人死后精气不散而成,许多人在世就已经被视之为鬼,正如我们广东人经常把拖累父母之人称为“饿鬼投胎”。那么人为什么会被视之为鬼呢?就是因为他没有安守本分,没有完成自己在社会应有的义务,最后导致自身堕落,不像个人了。正如经中所说的“若不尽忠孝节义等事,身虽在世,其心已死,是谓偷生。”他虽然仍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已经不具备为人的意义了。帝君说了这句话,并没有像儒家典籍那样在后头强调一些形式上的“忠孝”。所以我们可以将这句话的出现看作是给迷途中人的警示,告诉你不要忘记家里还有父母,要为与你和善的人负责,莫为利益而伤害了他们。 接着便言:“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这一句我们不能单从西方哲学来看,认为它的观念是说人的意识大于一切,是唯心主义。我们要把它理解成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做人要无愧于心,做事才顺心如意。东西方宗教最大之不同,乃是东方使人成神,而西方令人信神。所以,每个人都应是具足神性的。只是因为迷于欲望,而远离了“神”。这段话便强调了我们要时刻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后经典以“故君子三畏、四知,以慎其独。勿谓暗室可欺,屋漏可愧,一动一静,神明鉴察,十目十手,理所必至。况报应昭昭,不爽毫发。”说明人在世间的所行善恶,皆有神灵监察,而报应也是如影随形。

最后至为经典的语句"淫为诸恶首,孝为百行原。"这段话不少人也知道,但也有许多人做不到。如今的社会离婚现象比较普遍,而其中因出轨的占多数。家庭的破裂,多少会影响后代的身心成长与其对待父母双方的感情,所以要谨记。"淫"除了性欲外,还有消费上过于放纵,导致伤财,使家道中落。人追求奢侈是常理,但应先考虑自身条件。"但有逆理、于心有愧者,勿谓有利"而行之;凡有合理、于心无愧者,勿谓无利而不行。若负吾教,请试吾刀。"这句主要是起到对上文的强调作用,而帝君也在此提醒人们不要把他的话不当回事。轻慢经典,反遭报应。

余下之文,多为在细节上的劝导及说明行何善恶,所得何祸福,所以在此不做详解,只表明我个人对这部经典的评价。虽然这部经起到的警示作用的确对读者身心多少会起到影响,使人醒悟。但是内容方面基本是从外在出发的,例如前文所述的神灵监察与关帝一再声明"若负吾教,请试吾刀。"我认为学道之士应重于内心去反省自己是否符合"道",而不必过于注重外在的规范约束。一个人克服了心魔,自然有能力去克服外魔,然后于世普度众生。内心无法稳定,才需要外在因素以规矩。律,有框架就好,不必过于拘谨。以道观世,才是达到逍遥的方法。祖师订立规律的初心在于避免我们为欲所迷,而失本真。所以内心已得清静,那就应追求"常清静",不应继续停留于外,劳心研究宛若大海般望无边际的清规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