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须到了那个地方,流连徘徊了几天、几月,才能够给你以一个大略的、美丽的轮廓。你不能草草的、浮光掠影的、跑着、走着的看。你得仔细的去欣赏。猪八戒吃人参果似的一口吞下去,永远的不会得到云冈的真相。云冈决不会在你一次两次的过访之时,便会把整个的面目对你显示出来的。每一个石窟,每一尊石像,每一个头部,每一个姿态,甚至每一条衣襞,每一部的火轮或图饰,都值得你仔细的流连观赏,仔细的远观近察,仔细的分析研究。七十呎,六十呎的大佛,固然给你以宏伟的感觉,即小至一呎二呎,二吋三吋的人物,也并不给你以藐小不足观的缺憾。全部分的结构,固然可称是最大的一个雕刻的博物院,仅就一洞、一方、一隅的气氛而研究之,也足以得着温腻柔和、慈祥秀丽之感。它们各有一个完整的布局。合之固极繁赜富丽,分之亦能自成一个局面。

假若你能够了解,赞美希腊的雕刻,欣赏雅典处女庙的浮雕,假若你会在Vennsdemelo像下,流连徘徊,不忍即去,看两次,三次,数十次而还不知满足者,我知道你一定能够在云冈徘徊个十天八天、一月两月的。

见到了云冈,你就觉得对于下华严寺的那些美丽的塑像的赞叹,是少见多怪。到过云冈,再去看那些塑像,便会有些不足之感——虽然并不会以他们为变得丑陋。

说来不信,云冈是离今一千五百年前的遗物呢;有一部分还完好如新,虽然有一部分已被风和水所侵蚀而失去原形,还有一部分是被拆下去盗卖了。

那么被自然力或奸人们所破坏的完整部分,还够得你赞叹欣赏的,且仍还使你有应接不暇之慨。人了一个佛洞,你便有如走人宝山,如走到山阴,珍异之多,山川之秀,竟使你不知先拾那件好,先看那一方面好。

曾走入一个大些的佛洞,刚在那里看大佛的坐姿和面相,忽然有一个声音叫道:

“你看,那高壁上的侍佛是如何的美!”

刚刚回过头去,又有一个声音在叫道:

“那门柱上的金刚,有五个头的如何的显得力和威!还有那无名的鸟,躯体是这样的显得有劲!”

“快看,这边的小佛是那么恬美,座前的一匹马,没有头的,一双前腿跪在地上,那姿态是不曾在任何画上和雕刻上见到呢。”

“啊,啊,一个奇迹,那高高的壁上的一个女像,手执了水瓶的,还不活像是阿述利亚风的浮雕么?那扁圆的脸部简直是阿述帝国的浮雕的重现。”

这样的此赞彼叹,我怎样能应付得来呢!赵君执着摄影机更是忙碌不堪。

但贪婪的眼和贪婪的心是一点不知疲倦的;看了一处还要再看一处,看了一次,还要再看一次。

云冈石窟的开始雕刻,在公元453年(魏兴安二年)。那时,对于佛教的大迫害方才除去,主张灭佛法的崔浩已被族诛。僧侣们又纷纷的在北朝主者的保护下活动着。这一年有高僧昙曜,来到这武周山的地方,开始掘洞雕像。昙曜所开的窟洞,只有五所。后来成了风气,便陆续的扩大地域,增多窟洞。佛像也愈雕愈多,愈雕愈细致。

魏书释老志》云:“太安初,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陁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师,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成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又沙勒湖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及画像迹。初昙曜以复佛法之明年(兴安二年,公元453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周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呎,次六十呎,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又云:“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巧密,为京华壮观。”(均见卷一百十四)

又《续高僧传》云:“元魏北台恒北石窟通乐寺沙门解昙曜传:释昙电曜,未详何些人也。少出家,摄行坚贞,风鉴闲约。以元魏和平年,任北台昭元统,绥辑僧众,妙得其心。住恒安石窟通乐寺,即魏帝之所造也。去恒安西北三十里,武周山谷,北面石崖,就而镌之,建立佛寺,名曰灵岩。龛之大者,举高二十余丈,可受三千许人,面别镌像,穷诸巧丽,龛别异状,骇动人神。栉比相连,三十余里。东头僧守恒供千人,碑碣见存,未卒陈委。先是太武皇帝太平贞君七年,司徒崔浩,令帝崇重道士寇谦之,拜为天师,珍敬老氏,虔刘释种,焚毁寺塔。至庚寅年,太武感致疠疾,方始开始。帝既心悔,诛夷崔氏。至壬辰年,太武云崩,子文成立,即起塔寺,搜访经典。毁法七载,三宝还兴。曜慨前陵废。欣今重复(以和平三年壬寅)。故于北台石窟,集诸德僧,对天竺沙门译付法藏传,并净土经,流通后贤,意存无绝。”(卷一)

然这二书之所述,已可见开窟雕像的经过情形,不必更引他书。唯《续高僧传》所云“栉比相连,三十余里”,未免邻于夸大。武周山根本便没有绵延到三十余里之长,至多不过五六里长。还是《魏书释老志》所述“开窟五所”的话,最可靠。但昙曜开辟了此山不久,此山便成了皇家崇佛的圣地。在元魏迁都之前,《魏书》屡记皇帝临幸武周山石窟寺之事。

《魏书显祖记》:“皇兴元年八月丁西,行幸武周山石窟寺”(公元467),以后又有七八次。

又《魏书高祖记》:“太和四年八月戊申,幸武周山石窟寺。”

以后又有三次。但也不仅皇家在那里开窟雕像;民间富人们和外国使者们也凑热闹的在那里你开一窟,我雕一像的相竞争。就连日所得的碑刻看来,西头的好几个洞,都是民间集资雕成的。这消息,足征各洞窟的雕刻所以作风不甚相同之故。因此,不久之后,武周山便成了极热闹的大佛场。

水经注》“氵櫐水”条下注云:“其水又东北流注武周川水,武周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衹洹舍,并诸窟室,比邱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川水又东南流出山。《魏上地记》曰:平城西三十里,武周塞口者也。”

按《水经注》撰于后魏太和,去寺之建,不过四五十年,而已繁盛至此。所谓“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决不是瞎赞。

大清一统志》引《山西通志》:“石窟十寺,在大同府冶两三十里,元魏建,始神瑞,终正光,历百年而工始完。其寺,一同升,二灵光,三镇国,四护国,五崇福,六童子,七能仁,八华严,九天宫,十兜率。内有元载所修石佛十二龛。”那十寺不知是哪一代的建筑。所滑元载云云,到底指的是元代呢,还是指的唐时宰相元载?或为“元魏”二字之误吧?云冈石刻的作风,完全是元魏的,并没有后代的作品掺杂在内。则所谓元载一定是元魏之误。十寺云云,也不会是虚无之谈。正可和《水经注》的“山堂烟寺相望”的话相证。今日所见,石窟之下,是一片的平原,武周山的山上也是一片的平原,很像是人工所开辟的;则“十寺”的存在,无可怀疑。今所存者,仅一石窟寺,乃是清初所修的,石窟寺的最高处,和山顶相通的,另有一个古寺的遗构。惜通道已被堵塞,不能进去。又云冈别墅之东,破坏最甚的那所大窟,其窟壁上有石孔累累,都是明显的架梁支柱的遗迹。此窟结构最为宏伟,难道便是《魏书释老志》所称“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的故址所在么?这是很有可能的。今尚见有极精美的两个石柱耸立在洞前。

经我们三日(11日到13日)的奔走周览,全部武周山石窟的形势,大略可知。武周山因其山脉的自然起讫,天然的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自成一局面,中有山涧将它们隔绝开。如站在武周河的对岸望过去,那脉络的起讫是极为分明的。今人所游者大抵为中部;西部也间有游者,东部则问津者最少。所谓东部,指的是自云冈别墅以东的全部。东部包括的地域最广,惜破坏最甚,洞窟也较为零落。中部包括今日的云冈别墅、石窟寺、五佛洞,一直到碧霞宫为止。碧霞宫以西便算是西部了。中部自然是精华所在,西部虽也被古董贩者糟蹋得不堪,却仍有极精美的雕刻物存在。

我们11日下午1时20分由大同车站动身,坐的仍是载重汽车。沿途道路,因为被水冲坏的太多,刚刚修好,仍多崎岖不平处。高坐在车上,被颠簸得头晕心跳。有时,猛然一跳,连座椅都跳了起来。双手紧握着车上的铁条或边栏,不敢放松一下,弄得双臂酸痛不堪。沿武周河而行,中途憩观音堂。堂前有三龙壁,也是明代物。驻扎在堂内的一位营长,指点给我们看道:“对山最高处便是马武塞,中有水井,相传是汉时马武做强盗时所占据的地方。惜中隔一水,山又太高,不能上去一游。”

三十华里的路,足足走了一个半钟头。渡过武周河两次,因汽车道是就河边而造的。第一次渡过河后,颉刚便叫道:

“云冈看见了!那山边有许多洞窟的就是。”

大家都很兴奋。但我只顾着紧握铁条,不遑探身外望;什么也没有见到,一半也因坐的地方不大好。

“看见佛字峪了,过了寒泉石窟了。”颉刚继续的指点道,他在三个月之前刚来过一次。

啊,啊,现在我也看见了,云冈全景展布我们之前。几个大佛的头和肩也可远远的见到。我的心是怦怦的急跳着。向往着许久的一千五百年前的艺术的宝窟,现在是要与它相见了!

3时到云冈。车停于石窟寺东邻的云冈别墅。这别墅是骑兵司令赵承绶氏建的。这时,他正在那里避暑。因为我们去,他今天便要回大同,让给我们住几天。这里,一切的新式设备俱全——除了电灯外。

这一天只是草草的一游。只到石窟寺(一作大佛寺)及五佛洞走走,别的地方都没有去。

登上了大佛寺的三层高楼,才和这寺内的一尊大佛的头部相对。四周都是黄的红的蓝的色彩,都是细致的小佛像及佛饰。有点过于绚丽失真。这都是后人用泥彩修补的,修得很不好,特别是头部,没有一点是仿得像原形的。看来总觉得又稚弱又猥琐,毫没有原刻的高华生动的气势。这洞内几乎全部是彩画过的,有的原来未毁坏的,其真容也被掩却。想来装修不止一次,最后的一次是光绪十七年兴和王氏所修的。他“购买民院地点,装采五佛洞,并修饰东西两楼,金装大佛全身”。不能不说与云冈有功,特别是购买民地,保存石窟的一事。向西到五佛洞,也因被装修彩绘而大失原形,反是几个未被“装彩”过的小洞,还保全着高华古朴的态度。

游五佛洞时,有巡警跟随着。这个区域是属于他们管辖的;大佛寺的几个窟,便是属于寺僧管辖的;五佛洞西的几个窟,有居民,可负保管之责;再西的无人居的地方,便索性用泥土封闭了洞口,在洞外写道“内有手榴弹,游者小心”一类的话,其实没有。被封闭的无人看管的若干洞,也尽有好东西在那里。据巡长说,他们每夜都派人在外巡察。此地现已属于古物保管会管辖,故比较的不像从前那样容易被毁坏。

五佛洞西,有几尊大佛的头部,远远的可望见。很想立刻便去一游。但暮色渐渐的笼罩上来,像在这古代宝窟之前,挂上了一层纱帘。我们只好打断了游兴,回到云冈别墅。

武周山下,靠近西部,为云冈堡,一名下堡,堡门上有迎薰、怀远二额,为万历十四年所立。云冈山上还有一座土城屹立于上,那便是云冈堡的上堡。明代以大同为重镇,此二堡皆为边防兵的驻所。

晚餐后,在别墅的小亭上闲谈。东部的大佛窟,全在眼前。那两个立柱还朦朦胧胧的可见到。忽听到山下人家有击筑奏筝及吹笛的声音;乐声呜呜、托托的,时断时续。我和颉刚及巨渊寻声而往,听说是娶亲。正在一个古洞的前面,庭际搭了一个小棚,有三个音乐家在吹打。贺客不少,新娘盘膝的坐在炕上。

在这古窟宝洞之前,在这天黑星稀的时候,在当前便是一千五百年前雕划的大佛,便是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人世浩劫的佛室,听得了这一声声的呜呜托托的乐调,这情怀是怎样可以分析呢?凄惋?眷恋?舒畅?忧郁?沉闷?啊,这飘荡着的轻纱似的无端的薄愁呀!啊,在罗马斗兽场见到黑衫党聚会,在埃及的金字塔下听到土人们作乐,在雅典处女庙的古址上见旅客们乘汽车而过,是矛盾?是调和?这永古不能分析的轻纱似的薄愁的情怀!

归来即睡。入睡了许久,中夜醒来,还听见那梆子的托托和笛声的呜呜。他们是彻夜的在奏乐。

12日一早,我性急,便最先起身,迎着朝暾,独自向东部去周览各窟。沿着大道(这是骡车的道)向东直走,走过石窟寒泉,走过一道山涧,走过佛字峪。愈向东走,石窟愈少愈小,零零落落的简直无可称道。山涧边,半山上有几个古窟,攀登了上去一看,那砦窟里是一无所有。直走到尽头处,然后再回头向西来,一窟一窟的细看。

最东的可称道的一窟,当从“左云交界处”的一个碑记的东边算起。这一窟并不大。仅存一坐佛,面西,一手上举,姿态尚好,但而部极模糊,盖为风霜雨露所侵剥的结果。

窟的前壁,向内的一部分,照例是保存得最好的,这个所在,非风势雨力所能侵及,但也一无所有,刀斧斫削之痕,宛然犹在。大约是古董贩子的窃盗的成绩。

由此向西,中隔一山涧,地势较低,即“左云交界处”。道旁零零落落的,小佛窟不少。雕刻的小佛随处可见。一窟内有较大的立佛二,但极模糊。窟西,有一小窟,沙土满中,一破棺埋在那里,尸身的破蓝衣已被狗拖出棺外,很可怕。然此窟小佛像也有不少,窟外壁上有明人朱廷翰的题诗,字很大。由此往西,明人的题刻不少,但半皆字迹剥落,不堪卒读。在明代,此处或有一大庙,为人云冈的头门,故题壁皆萃集于此。

西首有二洞,上下相连,皆被泥土所堵塞,想其中必有较完好的佛像。一大窟,在其西邻,也已被堵塞,但从洞外罅隙处,可见其中彩色黝红,极为古艳,一望而知,是元魏时代所特有的鲜红色及绿色,经过了一千五百余年的风尘所侵所曝的结果,决不是后代的新的彩饰所能冒充得来的。徒在门外徘徊,不能入内。这里便是所谓“石窟寒泉”。有一道清泉,由被堵塞的窟旁涓涓的流出,流量极微。窟上有“云深处”及“山水清音”二石刻,大约也是明人的手笔。

西边有一洞,可入。洞中有一方形的立柱,高约八尺。一佛东向,一佛西向,又一佛西南向,皆模糊不清。西南向者且为泥土所修补的,形态全非。所雕立的、坐的、盘膝的小佛像甚多,但不是模糊,便是头部或连身部俱被盗去。

再西为碧霞洞(并非原名,疑亦明人所题),窟门有六,规模不小。窟内一物无存,多斧凿痕,当然也是被盗的结果。自此以西,便没有石窟可见。颇疑自“左云交界处”向西到碧霞洞,原是以“石窟寒泉”那个大窟的中心的一组的石洞。在明代,大约这里是士人们来往最为繁密的地方,或窟下的平原上,本有一所大庙,可供士大夫往来住宿的,然今则成为云冈最寥落、最残破的一部分了。

碧霞洞以西,是另成一个局面的结构。那结构的规模的宏伟,在云冈诸窟中,当为第一。数十丈的山壁上,凿有三层的佛像,每层的中间,皆有石孔,当然是支架梁木的所在。故这里,在从前至少是一所高在三层以上的大梵刹。颉刚说:“这里便是刘孝标的译经台。”正中是一个大佛窟,窟前有二方形立柱,虽柱上雕刻皆已模糊不可辨识,那希腊风的人形雕柱的格局却是一看便知的。大窟的两旁,各有一窟,规模也殊不小。和这东西二窟相连的,更有数不清的小窟小龛。惜高处无法攀缘而上,只能周览最下层的一部分。

一进了正中的那个大窟,霉土之气便触鼻而来;还夹着不少鸽粪的特有的臭味,脱落的鸽翎,满地都是。有什么动物,咕咕咕的在低鸣着。啪啪的一扑着翼,成群的飞了出来,那都是野鸽。地上很潮湿,积满了古尘、泥屑和石屑。阴阴的,温度很低冷,如人了地下的古墓室,但一抬起头来,却见的是耀眼的伟大的雕刻物。正中是一尊大佛,总有六十多呎高,是坐像,旁有二尊菩萨的大像,侍立着。诸像腰部以下皆剥落不堪,连形态都不存,但上半身却仍是完好如新。那头部美妙庄严,赞之不尽。反较大佛寺、五佛洞诸大佛之曾经修补者为更真朴可爱。这是东部唯一的一尊大佛。但除此三大佛外,这大窟中是空无所有,后壁及东西壁皆被风势及水力或人工所削平,连半点模糊的雕像的形状都看不到。壁上湿漉漉的,一抹便是一手指的湿的细尘。窟口的向内的壁上,也平平的不存一物,唯一条条的极整齐的斧凿痕还很清显的在那里,一定是近十余年来的人工破坏的遗迹。

东边的一窟,其中也被破坏得无一物存在。地上堆积了不少的由壁上脱落下来的石块,被古尘沾满,和泥土成了同色,大约不是近数十年来之所为的。

西边的一窟,虽也破败不堪,却还有些浮雕可见到。副窟小龛里,遗物还不少。这西窟的东壁为泥土所堵塞,西壁及南壁,浮雕尚有规模可见。窟顶上刻有“飞天”不少,那半裸体的在空中飞舞着的姿态,是除了希腊浮雕外,他处少见的,肉体的丰满柔和,手足腰肢的曲线的圆融生动,都不是东方诸国的古石刻上所有的。我抬了头,站在那里,好久没有移开,有时,换了一个方向看去。但无论在哪个方向看去,那美妙、圆融的姿态总是令人满意、赞赏的。

由此窟向西,可通另一窟,也是一个相连的副窟。我们可称它为西窟第二洞。洞中有三尊坐佛,皆盘膝而坐。这个布置,在诸窟中不多见。东壁的浮雕皆比较的完整。后壁及西壁则皆模糊不堪。

如果把这以大佛窟为中心的一组洞窟恢复起来,其宏伟是有过于其西邻的大佛寺的。可惜过于残破,要恢复也不可能。我疑心《魏书释老志》上所说,皇兴中构的三级石佛图,其遗址便在此处。此地曾经住人,近代建的窖式的穹形洞尚存数所。

由此向西,不多数步,便是一道山涧,或小山峡,隔开了云冈别墅和这大佛窟的相连。

从云冈别墅开始向西走,便是中部。

中部又可分为五个部分来说。

我依旧是独自一个人由云冈别墅继续的向西走,他们都已出发到西头去逛了。

第一部分是云冈别墅。别墅的原址是否为一大洞窟,抑系由平地填高了的,今已不能查考。但别墅之后,今尚有好几个石窟,窟内有一佛的,有二佛对坐的,仅被风霜侵蚀得不成形体。小雕像也几乎无存。但在那些洞窟中,还堆着不少烧泥的屋瓦和檐饰。显然的这别墅的原址,本是一座小庙,或竟是连合在大佛寺中的一个东偏院。惜不及详问大佛寺的住持以究竟。那些佛窟,决不能独立成为一组,也当是大佛寺的大佛窟的东边的几个副窟。但为方便计,姑算它做中部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包括大佛寺内的两个大窟。这两窟的前面,各有一楼,高各三层,第三层上有游廊可相通达。三楼之上,更有最高的一层,仿佛另有梯级可通,却寻不到。前面已经说过,大约是较此楼更古的一个建筑物。

第一窟通称为大佛殿;殿前有咸丰辛西重修碑,有不知年月满文碑,有同治十二年及光绪二年的满文碑。又有明万历间吴氏的一个刻石,更无古者。

入殿后,冷气飕飕由窟中出。和尚手执一把香燃点起来,为照看雕像之用。楼下一层很黑暗,非用火光,看不到什么。正中是一尊大佛,高约六十呎,身上都装了金,四壁浮雕,都被涂饰上新的色彩。且几原像模糊不清,或已失去之处,皆以彩泥为之补塑,怪不调和的。第二层楼上,光线较好,壁上也多半都是彩泥的塑像。站在这楼,正对大佛的胸部,到了三层楼上,方才和大佛的头部相对。大佛究竟还完好,故虽装了金,还不失其美妙慈祥的面姿。

第二窟俗称如来殿。窟中也极黑暗,结构和大佛殿大不相同。正中是一个方形立柱,每一面有一立佛,像支柱似的站着,柱上雕得极细。但有一佛,已毁,为彩泥所补塑。北壁为泉水所侵害,仅模糊可辨人形。东西壁尚完好,修补较少,较大佛殿稍存原形。登上了三楼,有一木桥可通那四方柱的第二层。这一层雕刻的是四尊坐像,四边浮雕极多,皆是侍像及花饰,有极美者。这立方柱当是云冈最完好的最精致的一个。

第三部分包括所谓弥勒殿及佛籁洞的二窟;这二窟介于大佛寺和五佛洞之间,几成了瓯脱之地,无人经管,弥勒殿前有额曰“西来第一山”,为顺治四年马国柱所题。那结构又自不动。正壁有二佛对坐着,像在谈经。其上层则为三尊佛像。其东西二壁各有八佛龛;每龛的帏饰,各有不同;都极生动可爱。有的是圆帏半悬,有的是绣带轻飘,无不柔软圆和,一点石刻的生硬之感也没有。顶壁的飞天及莲花最为完整。六朵莲花,以雕柱隔为六部。每一朵莲花,四周皆绕以正在飞行的半裸体的飞天,隔柱上也都雕刻着飞天。总有四十位飞天,那姿态却没有一个相同的;处处都是美,都是最圆融的曲线,那设计和雕工是世界上所不多见的。更好的是这窟中的雕像,全为原形,未经后人涂饰。

佛籁洞在其西,破坏已甚。观其结构的形势,当和弥勒殿完全相同。唯无后殿,规模较小。正中的一佛,为后人用彩泥补塑的。原来,照其佛龛的布置及大小,当也是二佛对坐谈经的姿态。

此殿前面,本来有楼,已塌毁。窟门左右,一边有五头佛,一边有三头佛,都显出有威力和严肃的样子,似是把守门口的神道们,同时用来做支柱的。窟外壁上,有浮雕的痕迹甚多,惜剥落殆甚,极为模糊。以上二亩,似也为大佛洞的西首的副窟。

第四部分就是俗称的五佛洞,不知为什么这五佛洞保护得格外周密。有巡警室在其口外,游人入内,必有一警士随之而入。其实,这一部分被装修涂改得最厉害,远不及弥勒殿和如来殿天然秀丽。

说是五佛洞,其实却有六个大窟。最东的第一窟,分隔为三进。结构甚类大佛殿。正中有大佛一,高亦有五十余呎,尚完好。后壁低而潮湿,雕像毁败已甚,前窟的许多浮雕都被涂饰得不成形状,但也有尚存原形的。

西为第二窟,结构略同前窟,大佛已毁去。到处都是新修新饰的色彩,唯高处的飞天及立佛尚有北魏的典型。

再西为第三窟,内部较小,结构同如来殿,中为一方形立柱,一方各雕着一佛,四壁皆新修新饰者,原有浮雕皆披彩泥填平,几乎是整个重画过。

再西为第四窟,较大,有两进,外进有四支塔形的支柱,极挺秀,尚未失原形。第二进则完全被涂饰改造过。疑其结构本同弥勒殿,正中的佛龛,原分上下二层,上层为三佛,下层为二坐佛。但今则上下二龛都仅坐着泥塑的二佛。以三佛及二佛的宽敞的地位,安置了一佛,自然要显得大而无当。再西为第五窟,结构同大佛殿。大佛高约五十呎,盘膝而坐,四壁多为新修饰的彩色泥像。

又西为第六窟。此窟内部已全毁,空无所有,故后人修补,亦不及之。仅窟门的内部,浮雕尚完好。西边即为一道泥墙,和寺外相隔绝。但此窟的外壁,小佛龛颇多,有几尊尚完整的佛像,那坐态的秀美,面姿的清俊,是诸窟内所罕见的,惜头部失去的太多。

再往西走,要出大佛寺,绕过五佛洞的外墙,才是中部的第五部分。这一部分的雕像我认为最美好,最崇高;却没有人加以保护,任其曝露于天空,任其夷为民居,任其给农民们作为存放稻草及农具之处所。其尚得保存到现在的样子,实在是侥幸之至。到这几个佛窟去,我们都得叩了农民们的大门进去。有时,主人不在家,便要费了本事。有一次,遇到一个病人,躺在床上起不来,没法开门,只好不进去,直等到第二次去,方才看到。

这一部分的第一大窟亦为一大佛洞,洞中有大佛一,高在六十呎以上,远远的便可望见其肩部及头部,壁上的浮雕也有一部分可见到。洞门却被泥墙所堵塞,没法进去。此窟东边,有二小窟;最东一窟有二坐佛,对坐谈经,却败坏已甚。较近的一窟也被堵塞。隐隐约约的看见其中彩色古艳的许多浮雕,心怦怦动,极力要设法进去一看而不可能。窗外数十丈的高壁上满雕着小佛像,不知其几千几百,功力之伟大,叹观止矣!

向西为第二大窟。这一窟,也在民居的屋后,保存得甚好。正中为一大坐佛,高亦在六十呎左右。两壁有二佛像,一立一坐,此二像的顶上,其“宝盖”却是雕成像戏院包厢似的,三壁的浮雕,也皆完好。

再西也为一大窟(第三窟)。正中一大佛为立像,高约七十呎,体貌庄严之至。袈裟半披在身上;而袈裟上却刻了无数的小佛像,像虽小而姿态却无粗率草陋者。两旁有四立佛。东壁的二立佛间,诸雕像都极隽好。特别是一个被袈裟而手执水瓶的一像,面貌极似阿述利亚人,袈裟上的红色,至今尚新艳无比。这一像似最可注意。

窟门口的西壁上,有刻石一方,题云:“大茹茹……可登□□斯□□□鼓之□尝□□以资征福。谷浑□方妙□。”每行约十字,共约二十余行,今可辨者不到二十字耳,然极重要。大茹茹即蠕蠕国。这在魏的历史上是极重要的一个发现。茹茹国竟到云冈来雕像求福,这可见此地在不久时候,便已成了东亚的一个圣地了。

再西为第四大窟,破坏最甚。一大佛盘膝而坐,曝露在天日中,左右有二大佛龛,尚有一二壁的浮雕还完好。因为此处光线较好,故游人们都在此大佛之下摄影。据说,此像最高,从顶至通,有七十叹以上。

再西为第五大窟,亦有一大坐佛,高约六十叹,东西壁各有一立佛。西边的一佛已被毁去。

由此再往西走,便都是些小像小龛了;在那些小龛小像里,却不时的可发现极美丽的雕像。各像坐的姿态,最为不同,有盘膝而坐者,有交膝而坐者,有一膝支于他膝上,而一手支颐而坐者,处处都是最好的雕像的陈列所。惜头部被窃者甚多,甚至有连整个小龛都被凿下的。

到了碧霞宫止,中部便告了段落。碧霞宫为嘉庆十年所修,两壁有壁画,是水墨的,画得很生动。

颇疑中部的第五部分的相连续的五个大窟,便是昙曜最初所开辟的五窟。五尊大佛像是昙曜时所雕刻的,其壁上及前后左右的浮雕及侍像,也许是当地官民及外国人所捐助的,也未必是一时所能立即完全雕刻好。每一个大窟,其经营必定是很费工夫的。无力的或力量小些的人民,便在窟外雕个小龛,或开辟一小窟,以求消灾获福。

西部是从碧霞宫以西直到武周山的尽西头处。山势渐渐的向西平衍下去,最西处,恰为武周河的一曲所拥抱着。

这一路向西走,共有二十多个洞窟,规模都不甚大。愈向西走,愈见龛小,且也愈见其零落,正和东部的东首相同。故以中部的第三部分,假设为昙曜最初所选择而开辟的五窟,是很有可能的,那地位信在正中。

西部的二十余窟,被古董贩子析去佛头不少。几个较好的佛窟,又都被堵塞住了,而以“内有手榴弹”来吓唬你。那些佛像,有原来的色彩尚完整存在者。坐佛的姿势,隽好者不少。立像的衣襞,有翩翩欲活的。在中段的地方,一连四个洞,俱被堵塞,而标日“内有手榴弹”。西部从罅中望进去,那顶壁的色彩是那样的古艳可喜!

西邻为一大窟,土人说,内为一石塔。由外望之,顶壁的色彩也极隽美。再西有一佛龛,佛像已为风雨所侵剥,而龛上的悬帏却是细腻轻软若可以手揽取。

再西的各小窟及各龛则大都破败模糊,无足多述。

这样的匆匆的巡览了一遍,已经是过了一整天,连吃午饭的时间都忘记了。

把云冈诸石窟的大势综览了一下,如以中部的第五部分为中心,则今日的大佛寺、五佛洞和东部的大佛图的遗址,都是极宏大的另成段落的一部分。

高到五十呎至七十呎的大佛,或坐或立的,计东部有一尊,中部的大佛寺有一尊、五佛洞现存二尊域当有三尊,一尊已毁)。连同中部的第五部分五尊,共只有九尊或十尊。《山西通志》所谓十二龛及一说的所谓的二十尊,都是不可靠的。

这一夜终夜的憧憬于被堵塞的那几个大窟的内容。恰好,第二天,赵司令来到了别墅。我们和他商议打开洞门的事。他说:“那很容易,吩咐他们打开就是了。”不料和看守的巡长一商量,却有许多的麻烦。非会同大同县的代表,古物保管会的代表及本地的村长村副眼同打开,眼同封上不可。说了许久,巡长方允召集了村长村副去打开洞门,先打东部“石窟寒泉”的一洞。他们取了长梯,只拆去最高的墙头的一段。高高的站在梯头向下望,实在看不清楚。跳又跳不下去,这洞内是一座石塔,塔的背后有佛像。因为忙乱了半天,还只开了一个洞,便只好放弃了打开西部各洞的计划,一半也因为打开了,负责任太大。

13日的下午,一吃过饭,便到武周山的山顶上去闲逛。从云冈别墅的东首山路走上去,不一会便到了“云同东冈龙王庙斗母宫”,其中空无人居。过此,走人山顶的大平原。这平原约有数十顷大小,上有和尚的坟塔三座,一为万历时的,一为康熙时的,其一的铭志看不清了。有农人在那里种麦种菜,我们又向西走,进人云冈堡的上堡,堡里连一间破屋也没有,都夷为菜圃麦田,有一人裸了全身在耙地。望见远山上烽火台好几座绵延不断,前后相望。大概都是明代所建的。

再向西走,到了玉皇阁,那也是一个小庙,空无人居。由此庙向下走,下了山头,便是武周河边。“断岸千尺,江流有声”,正足以形容这个地方的景色。

下午4时,动身回大同,仍坐的载重汽车。大雨点已经开始落下,但不久便放晴。下了不过十多分钟的雨,不料沿途从山上奔流下来的雨水却成了滔滔的洪流,冲坏了好几处的大道。汽车勉强的冒险而过。到了一个桥边,山洪都从桥面上冲下去,激水奔腾,气势极盛,成了一道浊流的大瀑布,轰轰隆隆之声,震撼得人心跳。被阻在那里,二十多分钟,这道瀑布方才势缓声低,汽车才得驶过。

有没经过这种情形的,简直想不到所谓“山洪暴发”的情形是如何的可怕。

过了观音堂,汽车本来是在干的河床上走的,这次却要在急水中走着了。

7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