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略)

【说明】《百官公卿表》分上、下两分卷,卷上是长序,叙述秦汉朝廷与地方的职官及爵禄的制度,是研究秦汉官制史的重要文献;卷下是表,以年代为经,以官职为纬,按三公、列将军、九卿、三辅的次序列了十四栏,罗列西汉一代公卿职位变动的情况。将此表与《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比较,可以看出,《史记》表的特点是有“大事记”一栏,探究三公在政治上的地位、作用及影响,还有倒书所含的深意;《汉书》表的特点是详记西汉的官制和职官变动,将官制具体地凸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

(1)师古曰:“汉制,三公号万石,其俸月各三百五十斛谷。其中中二千石者月各百八十斛,二千石者百二十斛,比二千石者百斛,千石者九十斛,比千石者八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比六百石者六十斛,四百石者五十斛,比四百石者四十五斛,三百石者四十斛,比三百石者三十七斛,二百石者三十斛,比二百石者,二十七斛,一百石者十六斛。”

俞樾据《初学记》引《汉官》,指出秦汉官制尚有真二千石,月得粟百五十石。周奉昌曰:“颜引汉制百官奉(俸)自万石至百石,凡十五等,而无八百石、比八百石、五百石、比五百。……《孝成纪》陽朔二年夏五月,除吏八百石、五百石秩,李奇注:除八百就六百,除五百就四百。自是汉制遂除云此四秩。后汉及晋犹承之。”

《易》叙伏羲、神农、皇帝作教化民,而《传》述其官(1),以为伏羲龙师名官(2),神农火师火名(3),黄帝云师云名(4),少昊鸟师鸟名(5)。自颛顼以来,为民师而命以民事,有重黎、句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之官,然已上矣(6)。《书》载唐虞之际,命羲和四子顺天文(7),授民时;咨四岳(8),以举贤材,扬侧陋;十有二牧,柔远迩(9);禹作司空(10),平水土;弃作后稷⑾,播百谷;■作司徒⑿,敷五教⒀;咎繇作士⒁,正五型⒂;垂作共工⒃,利器用;益作联虞⒄,育草木鸟兽;伯夷作秩宗⒅,典三礼⒆;夔典乐,和神人;龙作纳言⒇,出入帝命。夏、殷无闻焉(21),周官则备矣(22)。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各官司空,是为六卿(23),各有徒属职分(份),用于百事。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24),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记曰三公无官,言其人然后充之(25),舜之于尧,伊尹于汤,周公、召公于周,是也。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士,是为三公(26)。四岳谓四方诸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王莽篡位,慕从古官,而吏民弗安,亦多虐政,遂以乱亡。故略表举大分(27),以通古今,备温故知新之义云。

(1)此据《左传》所载郯子之说。(2)伏羲:张晏曰:“伏羲将兴,神龙负图而至,因以名师与官也。”(3)神农:张晏曰:“神农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师与官也。”(4)黄帝:张晏曰:“黄帝有景云之应,因以名师与官也。”(5)少昊:张晏曰:“少昊之立,凤鸟适至,因以名官。”(6)上:久远。(7)羲和四子:即传说尧之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事见《尚书·尧典》。(8)四岳:传说是分主四方诸侯之官。(9)柔:安也。能:善也。迩:近世。(10)司空:传说是古代主管穿土为穴(古人穴居)之官。⑾后稷:主管农事。⑿■(xiè):“契”的本字。商代始祖之名。司徒:主管徒众之官。⒀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⒁士:狱官之长。⒂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16)共工:官名。主管百工之事。(17)益:即伯益。虞:官名。主管山泽禽兽。(18)秩宗:官名。主尊神之礼。(19)三礼:所谓天神、地祇、人鬼之礼。(20)纳言:官名。(21)夏殷无闻:谓夏、殷二代官制不见于记载。(22)周官:周代官制。见《周书·周官篇》及《周礼》。(23)六卿: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师古曰:“冢宰掌邦治,司徒掌邦教,宗伯掌邦礼,司马掌邦政,司寇掌邦禁,司空掌邦土也。”(24)师:训也。傅:相也。保:养也。(25)记曰句:此意谓不必备员,有德者乃充其位。(26)三公:此说见《韩诗外传》。(27)大分(fèn):大体。

相国、丞相(1),皆秦官(2),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3),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4)。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5),掌佐丞相举不法。

(1)相国、丞相:官名。是百官之长。在战国与秦时,原名相邦,汉初因避高帝讳,故改为相国。(2)秦官:本表所云秦官,包括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官制,它皆类此。(3)左右:谓左、右二相。(4)长史:《汉旧仪》云,“汉初置相国史,秩五百石,后置并为丞相史”,与本表异。(5)司直:《汉旧仪》云,“丞相府司直一人,秩二千石,帝初置曰司直官,今省”,与表异。

太尉,秦官,金印紫授,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元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在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

(1)冠:加在上面。

御史大夫,秦官(1),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2),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绶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侍史有绣衣直指(3),出讨奸猾,治大狱,武帝所制,不常置。

(1)御史大夫:官名。仅次于丞相的最高长官,主要职务是监察、执法。臣瓒曰:《茂陵书》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侍御史:或称绣衣直指、绣衣御史。简称御史。《汉旧仪》云,“侍御史秩六百石,员五十人。”(3)绣衣直指:汉武帝时,朝廷特派往地方的使者,衣绣衣,持斧杖节,执行特殊使命,故名。

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绶。后省,八年复置。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1)。

(1)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周寿昌曰:“表不言置官属。《孔光传》,‘光为帝太傅,归老于第,官属案职如故。’此置官属之证。”

太师、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绶。太师位在太傅上(1),太保次太傅。

(1)太师位在太傅上:即太师位高于太傅。《孔光传》,孔光由太傅迁太师。可证太师位尊于太傅。

前后左右将军(1),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后,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有长史,秩千石。

(1)将军:武官名。将军的属官吏,有诸校尉、都尉、司马、军正、军监,等等。

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1)。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令丞(2),又均官、都水两长丞(3),又诸庙寝园食官令长丞(4),有雍太宰、太祝令丞(5),五畤各一尉(6)。又博士及诸陵县皆属焉(7)。景帝中六年更名太祝为祠祀,武帝太初元年更曰庙祀,初置太卜。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8),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十二人。元帝永光元年分诸陵邑属三辅(9)。王莽改太常曰秩宗。

(1)太常:官名。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陈直据《汉旧仪》“太常有赞飨一人,秩六百石”,认为赞飨当为太常直属官。(2)太乐:掌伎乐。太祝:掌祭祀。太宰:掌膳食。太史:掌天时星历。太卜:掌占卜。太医:掌医药。(3)均官:即均输官,管理均输之事。都水:总掌治水。(4)食官令长丞:指诸庙之寝令、园令、食官令、园长丞、食官长丞,等等。(5)雍:右扶风之县。因五畤在雍,故在雍特置太宰等官。(6)五畤,汉代五帝畤。(7)博士:官名。掌通古今,备顾问,传授儒学。据《汉旧仪》、《汉官仪》,汉有博士祭酒,此表未载。(8)《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9)分诸陵邑属三辅:三辅有陵寝之县,皆属于太常,在元帝以前,公牍中每以太常与三辅并称。自元帝永光元年以诸陵邑属于三辅之后,有关三辅陵寝事便不涉及太常(陈直说)。

郎中令,秦官(1),掌宫殿掖门户,有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皆秦官。又期门、羽林皆属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2),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3),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郎中有车、户、骑三将,秩皆比千石。谒者掌宾讚受事(4),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秩比千石。期门掌执兵送从,武帝建元三年初置,比郎,无员,多至千人,有仆射,秩比千石。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置中郎将,秩比二千石。羽林掌送从,次期门,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名曰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5)。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6),号曰羽林孤儿(7)。羽林有令丞。宣帝令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8)。仆射(9),秦官,自侍中、尚书、博士、郎皆有。古者重武官,有主射以督课之,军屯吏、驺、宰、永巷宫人皆有,取其领事之号。

(1)郎中:“廊中”之省文。秦时殿上不得持兵戟,皆立于廊下,故名。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职。主要职掌为守卫宫殿门户。(2)谏大夫:官名。掌议论。《汉纪》,秩比六百石。《续汉志》,后汉有谏议大夫,六百石。(3)侍郎、郎中:古代武士之通称,并无严格限制(陈直说)。(4)谒者:西汉谒者之名屡变,有中谒者、中大谒者、大谒者等(陈直说)。(5)羽林骑:汉代禁军之一。职掌宿卫送从。楚汉之际已有羽林,汉武帝更为羽林骑。(6)五兵:谓弓矢、殳、矛、戈、戟。五种武器。(7)羽林孤儿:西汉常备军。《汉旧仪》云:羽林从官七百人,取三辅良家子,自给鞍马,诸孤儿无数,父死子代,置令一人,名羽林孤儿。”(8)比二千石:秩名。月俸百斛。陈直曰:“《居延汉简释文》有简文云:‘比二千石百一十一人。’此为比二千石人数之统计。”(9)仆射:官名。首领之意。孟康曰:“皆有仆射。随所领之事以为号也。若军屯吏,则曰军屯仆射;永巷,则曰永巷仆射。”

卫尉,秦官,掌宫门卫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复为卫尉。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1)。卫士三丞(2)。又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皆属焉。长乐、建章、甘泉卫尉皆掌其宫(3),职略同,不常置。

(1)公车司马:官名。师古引《汉官仪》云:“公车司马,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凡所征召皆总领之,令秩六百石。”(2)卫士三丞:陈直曰,“卫士有三丞,或长乐、建章、甘泉三宫中,各驻一丞。”(3)皆掌其宫:谓长乐卫尉掌长乐宫,建章卫尉掌建章宫、甘泉卫尉掌甘泉宫。

太仆,秦官,掌舆马,有两丞。属官有大(太)厩、未央、家马三令(1),各五丞一尉。又车府、路■、骑马、骏马四令丞(2);又龙马、闲驹、橐泉、■■、承华五监长丞(3);又边郡六牧师苑令,各三丞(4);又牧橐(驼)、昆蹄令丞皆属焉(5)。中太仆掌皇太后舆马,不常置也。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家马为挏马(6),初置路■。

(1)未央令:即未央厩令。家马:有二说。师古曰:“家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军国所须,故谓之家马也。”沈钦韩曰:“武帝以车骑马乏,令封君以下至三百石吏,差出牝马,天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家马之名,盖始于此。”(2)路■:厩名:在未央宫。骑马:厩名。在长安城外。见《黄图》。(3)龙马:据《黄图》,大宛厩在长安城外,“疑武帝之龙马监也(沈钦韩说)”。闲驹:闲,阑也。养马之所。橐泉:厩名。在橐泉宫下。■■:厩名。在长安城外。《汉官仪》“承华厩、■■厩,马皆万匹,令秩六百石。”此外,还有平乐监(见《傅介子传》)、栘中监(见《苏武传》),本表未裁。(4)边郡六牧师苑:《汉旧仪》云:“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郎为苑监官,奴婢三万人,分养马三十万头,择取教习,给六厩牛羊无数,以给牺牲。”边郡六牧师苑,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陈直曰:“有护苑使者,为监护六郡牧师苑临时特置之官,见《谷永传》及《赵宽碑》。”(5)牧驼:牧养骆驼。昆蹄:本良马名,此作厩名。(6)挏马:本为治马乳之官(陈直说)。

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1)。景帝中六年更名大理,武帝建元四年复为廷尉。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2),秩皆六百石。帝元寿二年复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

(1)廷尉的属吏,今可考者有文学卒史、奏曹掾、奏谳掾、书佐、行冤狱使者、治狱使等(陈直说)。(2)左右平:武帝时已有廷尉左右平。陈直曰:“《御览》卷二百三十二引《三辅决录》。‘茂陵何比干,武帝时公孙丞相为廷尉右平,狱无冤民,号曰何公。’据此,廷尉左右平,武帝时已有此官,与本表异。”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1)。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鸿胪。

(1)别火:狱令官。《汉旧仪》云,“别火,狱令,主治改火之事。”郡邸:诸郡在京师之邸,即郡国朝宿之舍。

宗正,秦官,掌亲属(1),有丞。平帝元始四年更名宗伯。属官有都司空令丞(2),内官长丞(2)。又诸公主家令、门尉皆属焉。王莽并其官于秩宗。初,内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宗正。

(1)亲属:指刘氏宗室亲属。(2)都司空:秦代已有此名。西汉都司空令,主要是督造砖瓦,用以修葺宫殿及各城门楼。(陈直说)(2)内官:主分寸尺丈。见《律历志》及《东方朔传》。

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1),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2),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3),斡官、铁市两长丞(4)。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1)谷货:粮食、货币。(2)大司农:有两丞,一曰中丞,耿寿昌曾任此官,见《食货志》。(3)太仓:京城储粮的大仓。均输:统一征收、买卖和运输货物,以调剂各地供求。郡国设均输官,见《食货志》。平准:官府转输物资、平抑物价,由平准令掌管。都内令:主管贡献方物及货币。籍田:初为帝王亲耕,并设仓,后因仓设官。(4)斡官:“斡”及“干”之误。陈直据《汉印文字证》之“干官泉丞”印,断言“斡字应作干,本表为久传之误写,以‘泉丞’二字来推断知所掌为铸钱事。”

少府(1),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共(供)养(2),有六丞。属官有尚书、符节、太医、太官、汤官、导官、乐府、若庐、参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东织、西织、东园匠十六官令丞(3)。又胞(庖)人、都水、均官三长丞(4),又上林中十池监(5)。又中书谒者、黄门、鉤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宦者八官食丞(6)。诸仆射、署长、中黄门皆属焉(7)。武帝太初元年更名考工室为考工(8),左弋为■飞(9),居室为保宫,甘泉居室为昆台,永巷为掖廷(庭)(10)。■飞掌弋射,有九丞两尉,太官七丞,昆台五丞,乐府三丞,掖廷八丞,宦者七丞,钩盾五丞两尉。成帝建始四年更名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初置尚书(11),员五人,有四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绥和二年,哀帝省乐府。王莽改少府曰共工。

(1)少府:《居延汉简》中皆写作“小爱”。少、小,古通。(2)供养:言供养皇帝。(3)尚书:初掌殿内文书,西汉后期掌群臣章奏。符节:掌符节之事。太医:太常、少府皆有此官。太常之太医,主治百官之病;少府之太医,主治宫廷人员之病,但其经验与良方,亦可传布于各郡国(陈直说)。太官:掌膳食,兼掌四时进献果实。汤官:《汉旧仪》云,“汤官供饼铒果实。”导官:掌御用粮食。乐府:主管宫廷、巡行、祭祀之音乐,兼采民歌及配曲。若卢:主治库兵及诏狱。考工室:主作兵器弓弩及织绶诸杂工。左弋:“左”乃“佐”之省文。掌助弋射之事,兼造兵器。居室:拘禁犯人的处所。左右司空:主造陶瓦,兼石刻工艺。东织、西织:即东织室、西织室,掌皇家丝帛织造。在未央宫。东园:掌管陵墓内器物的制造和供应。十六官令丞:因司空分左右二官,亦作十七。(4)庖人:掌宰割者。都水:掌陂泽。均官:即均输官,所掌为少府均输事。(5)上林十池:据《三辅黄图》,有初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坡池、西陂池、当路池、犬台池、郎池等。陈直曰:《汉旧仪》云‘上林苑中,有昆明池、镐池、牟首诸池’,所举是池之大者,当不在十池之内。”(6)中书谒者令:“掌机要,由宦者充任。黄门令:主省中诸宦者。钩循令:宦者典诸近池苑囿游观之处。尚方令:掌管供应制造帝王所用器物。御府令:宦者典宫婢作中衣服及补浣之属。永巷令:宦者典宫婢侍使。内者令:掌客庭布张诸衣物。宦者令:管内廷宦者。(7)仆射:首长之义。秦汉时凡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等官,都有仆射。中黄门:宦者掌给事禁中。(8)考工:考工之属吏,今可考者有护、佐、啬夫、掾、右丞、护工卒史、船长、仓丞等(陈直说)(9)■飞:出土瓦文作“次蜚”。(10)掖庭:《汉旧仪》纪载西汉九卿属官,往往加以狱令名称,如掖庭令称为掖庭诏狱令。陈直曰:“因各令长丞署中,皆有奴婢徒隶,有犯法纪者,即就署入狱,亦有其他官犯分系于各狱。……但《百官表》、封泥、汉印上官名皆无狱字。”(11)尚书:《成纪》注《汉旧仪》云:“尚书四人,为四曹。常侍曹尚书,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庶人上书事;主客曹尚书,主外国事。成帝置五人,有三公曹,主断狱事。”

中尉(1),秦官,掌徼循京师(2),有两丞、候、司马、千人(3)。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4)。属官有中垒、寺互、武库、都船四令丞(5)。都船、武库有三丞,中垒两尉。又式道左右中侯、侯丞及左右京辅都尉、尉丞兵卒皆属焉(6)。初,寺互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中尉。

(1)中尉:汉文帝时全称为“备盗贼中尉”(陈直说)。(2)徼循:巡逻,戒严。(3)候、司马、千人:皆官名。(4)执金吾:胡广《汉官解诂》云,“执金吾:吾者,御也。执金革以御非常也。”(5)武库:郡国的武库令,疑有一部分属于中尉,如洛陽武库令(陈直说)。都船:主船之官。(6)式道:凡左、右、中三候,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车驾还,持麾至宫门,门乃开。另有静室令(见《汉官仪》),本表未载。

自太掌至执金吾,秩皆中二千石(1),丞皆千石。

(1)中二千石:《汉旧仪》言郎中令比二千石(1),与本表异。

太子太傅、少傅,古官。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1)。

(1)(太子)属官:《汉旧仪》言太子家官云:“率更令,秩千石,主庶子舍人更值。家令,秩千石,主仓狱。家府,比二千石。仆,秩千石,主马。庶子,秩四百石,如中郎,无员。卫率秩比千石,丞一人,主门卫。食官令,秩六百名,丞一人。中盾,秩四百石,主周卫徼循。中尚翼、中涓,如中黄门,皆宦者。洗马,职如谒者,十六人。庶子舍人,四百石,如郎中,秩比二百石,无员。”先马:前驱也。先,或作“洗”。

将作少府(1),秦官,掌治宫室,有两丞、左右中候。景帝中六年更名将作大匠。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2),又主章长丞。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东园主章为木工。成帝陽朔三年省中候及左右前后中校五丞。

(1)将作少府:简称少府。陈直曰:“秦汉人以将作少府、少府、长信少府三官,皆统称为少府。观章邯所言骊山徒隶事,章邯当为官将作少府,而非掌山海池泽之税之少府也。”(2)东园主章:掌大材,以供东园大匠。

詹事(1),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2),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4)。诸宦官皆属焉(5)。成帝鸿嘉三年省詹事官,并属大长秋(6)。长信詹事掌皇太后宫,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7),平帝元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

(1)詹事:“瞻事”之省文。臣瓒曰:“《茂陵书》詹事,秩真二千石。”师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2)率更令:掌知漏刻(师古说),秩千石(《汉旧仪》)。家令:秩千石,主仓狱(《汉旧仪)。张晏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臣瓒曰:“《茂陵中书》太子家令秩八百石。”(3)以上为太子之官。《汉旧仪》云:仆,秩千石,主马。中盾:秩西百石,主护卫巡逻。卫率:秩比千石,丞一人,主门卫。”(4)私府:西汉时,私府之名称,有个演变过程,大致是:初称中私府,其后或改称私官,又或改称中私官,最后改称私府(陈直说)。食宿:曾变作饲官。(5)以上为皇后之官。皇后属官。统称为中官。(6)詹事官:“师古曰:“省皇后詹事,总属长秋也。”(7)长信少府:张晏曰:“以太后所居宫为名也。居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居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也。”陈直曰:“长信宫,当有私官长丞、宦者令丞、车府令丞、永巷令丞、长信仓长丞等官。”

将行(1),秦官,景帝中六年更名大长秋(2),或用中人(3),或用士人。

(1)将行:皇后之官。(2)大长秋:师古曰“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为皇后官名。”陈直据(《汉官仪》“省中有五尚”,曰:尚,“即尚省、尚冠、尚衣、尚帐、尚席。不见于本表,疑属于大长秋。”(3)中人:宦者。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1)。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复增属国(2),置都尉、丞、侯、千人。属官,九译令(3)。成帝河平元年省并大鸿胪。

(1)蛮夷降者:谓归顺汉朝的各族民众。(2)属国:汉于边郡所设以处归顺的少数民族民众的政区。《武帝纪》云:“元狩二年秋,匈奴昆邪王来降,置五属国处之。”所谓五属国,即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等五个边郡的属国。(3)九译令:掌翻译之官。此与大鸿胪之译官令性质相同,故两官合并。

水衡都尉,武帝元鼎二年初置,掌上林苑,有五丞(1)。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楫櫂)、钟官、技巧、六厩、辩铜九官令丞(2)。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3),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丞皆属焉(4)。上林有八丞十二尉,均输四丞,御羞两丞,都水三丞,禁圃两尉,甘泉上林四丞。成帝建始二年省技巧、六厩官。王莽改水衡都尉曰予虞。初、御羞、上林、衡官及铸钱皆属少府。

(1)上林苑:苑名。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汉旧仪》云,“上林苑广长三百里,置令丞左右尉。”(2)均输令:掌上林苑中均输之事。大司农、水衡都尉、太常、少府等皆有均输官,名称相同,但职掌地区与范围不同。御羞:御馐之省文,所管为帝王膳馐之原料。太官、汤官所管为帝王之烹调。(陈直说)禁圃令:掌禁苑种植事宜。楫擢:掌船之官。钟官:主铸钱官。技巧:主刻范。辩铜:主原料。陈直曰:武帝元狩五年,罢天下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所谓“上林三官”,“以近日出土封泥、汉印、及钱范证之,可决定为钟官、技巧、辨铜三令丞。”(3)衡官:主平其税人。都水农仓:掌上林苑中农仓。(4)甘泉上林:宫名(陈直说)。都水:甘泉上林都水”之简称。七官:“七”乃“五”之误。

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1)。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2),属官有长安市、厨两令丞,又都水、铁官两长丞(3)。左内史更名左冯翊(4),属官有廪栖令丞尉(5)。又左都水、铁官、云垒、长安四市四长丞皆属焉。

(1)左右内史:钱大昕曰:“案《公卿表》,‘景帝元年中大夫朝错为左内史’;‘二年,左内史朝错为御史大夫’。则分置左右,又在景帝之前。”(2)京兆:大众所在之义。(3)京兆尹属官:陈直曰:京兆尹属官,今可考者,有贼有捕掾、主簿、门下督、督邮等。又曰:“京兆尹,左冯翊,皆有长安市令丞。三辅皆有都水、铁官。京兆尹、右扶风皆有厨令丞。官名虽同,所管之地区不同。”长安厨令:所掌为帝王巡幸境内离宫别馆时之供帐。(4)冯(píng)翊:辅佐之义。(5)禀牺令:掌祭祀牺牲之属。

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1)。景帝中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2)。治内史右地。属官有掌畜令丞。又右都水、铁官、厩、雍厨四长丞皆属焉(3)。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4),皆有两

丞。列侯更属大鸿胪。元鼎四年更置三辅都尉、都尉丞各一人。

(1)掌列侯:陈直曰:“主爵都尉原掌列侯及官爵,对于八级以下之民爵,疑亦兼管。”(2)扶风:扶助风化之义。(3)雍厨:陈直曰:“雍厨之‘雍’字,系三辅之总称,其范围不仅限于雍县。右扶风雍厨长,在各县所设之供厨甚多。遇有巡幸时,供给厨食所用。”(4)三辅:师古曰:“《三辅黄图》云,京兆在尚冠前街东入,故中尉府;冯翊在太上皇庙西入;右扶风在夕陰街北入,故主爵府。长安以东为京兆,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也。”

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风,皆秩二千石,丞六百石。(1)

(1)皆秩二千石:可疑。《续汉志》云,太子太傅,中二千石。

护军都尉(1),秦官,武帝元狩四年属大司马,成帝绥和元年居大司马府比司直,哀帝元寿元年更名司寇,平帝元始元年更名护军。

(1)护军都尉:陈直曰,此护军都尉,“当与《陈平传》之护军中尉相似。

司隶校尉,周官,武帝征和四年初置(1)。持节,从中都官徒千二百人(2),捕巫蛊,督大奸猾(3)。后罢其兵,察三辅、三河(4)、弘农。元帝初元四年去节,成帝元延四年省。绥和二年,哀帝复置,但为司隶,冠进贤冠(5),属大司空,比司直。

(1)司隶校尉:《汉旧仪》言“武帝初置”。(2)中都官:京师诸官府。(3)督:谓察视。(4)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三郡。(5)冠进贤冠:沈钦韩曰,“四字不合表例,疑注家语掺入。”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屯兵,有司马、十二城门候(1)。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2)。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3)。又有胡骑校尉,掌池陽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诏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武帝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贲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4),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戊已校尉(5),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马各一人,侯五人,秩比六百石。

(1)十二城门候:掌长安十二城门。(2)中垒校尉:陈直曰:“刘向曾官中垒校尉,上书讼论陈汤矫制发兵事,亦可为外掌西域之一证。”(3)长水:胡名。宣曲:地名。(4)地节:“神爵”之误。王先谦曰:“据《宣纪》、《西域传》,都护西域始于郑吉,当是神爵二年,非地节也。(5)戊己校尉:掌西域屯田事务。

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驸马都尉掌驸马(1),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2),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无)员,多至数十人。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诸曹受尚书事,诸吏得举法(3),散骑骑并乘舆车(4)。给事中亦加官(5)。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6),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中黄门有给事黄门,位从将大夫(7)。皆奏制。

(1)附马:副马。非正驾车,皆为副马。(2)自侍中以下,又称中朝官,或称内朝臣。(3)举法:即举劾。法,“劾”之义。(4)散骑《御览》二百二十四引《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否。”(5)给事中:师古曰,“《汉官解诂》云,常侍从左右,无员,常侍中。”(6)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钱大听据史实云:“三公、列将军、九卿皆得加之,不止大夫、博士、议郎也。”(7)从:“次”之误。

爵(1):一级曰公士(2),二上造(3),三簪袅(4),四不更(5),五大夫(6),六官大夫(7),七公大夫(8),八公乘(9),九五大夫(10),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11),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12),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13),十七驷车庶长(14),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15),二址彻侯(16)。皆秦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绶,避武帝讳,曰通侯,或曰列侯,改所食国令长名相,又有家丞、门大夫、庶子。

(1)爵:钱大昭曰:“自公士至公乘,民之爵也,生以为禄位,死以为号谥,凡言赐民爵者即此:自五大夫至彻侯,则官之爵也。”(2)公士:因有爵命而与士卒不同,故称公士。(3)上造:造,成也。言有成命于上。(4)袅:“?”之误。?,以组带马。从衣,从马。(5)不更:师古曰,“言不预更卒之事。”陈直曰:师古之语“系本于《汉旧仪》,其实不然。汉代八级爵以上,始不与般役,《旧仪》所记,可能为秦制。敦煌居延木简中,不更爵戌边者多不胜举,是其明证。”(6)大夫:师古曰,“列位从大夫。”(7)官大夫:又名国大夫。(8)公大夫:师古曰,“加官、‘公’者,示稍尊也。”又名列大夫。(9)公乘;师古曰,“言其得乘公家之车也。”(10)五大夫:师古曰,“大夫之尊也。”(11)庶长:言指为众列之长。本秦制,春秋时已有之,参考《左传》襄公十一年及杜注。(12)更:秦汉力役名。左更、中更、右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13)上造:皆主上造之士。(14)驷车庶长:乘驷马之车而为众长。(15)关内侯: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16)彻侯:言其爵位上通于天子。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1),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2)。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3),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1)金玺:诸侯王印,有的称玺,有的称印。陈直曰:“玺多为涂金,印多为铜质,称玺为武帝元狩四年以前制度,以后则皆称印。”?(lì)绶:绿色的系印丝带。(2)官如汉朝:汉初诸侯王设官,都如汉朝。《史》《汉》记述与出土之封泥汉印,都可证明。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陈直《汉书新证》并有考证。(3)景帝中五年:《景纪》作“中三年”。

监御史、秦官、掌监郡。汉省,丞相遣史刺州,不常置。武帝元封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1),秩六百石,员十三人。成帝绥和元年更名牧,秩二千石。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刺史,元寿二年复为牧。

(1)条察州: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部(州),部置刺史,以六条察间郡县。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风厉杀人,怒则任刑,喜则婬赏,烦扰刻暴,剥截黎元,为百姓所疾,山崩石裂,妖祥讹言。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苟阿所爱,蔽贤宠玩。五条,二千石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子弟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正令。”西汉时,刺史无固定治所。据《汉官仪》,刺史属吏,有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等。

郡守(1),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有丞,边郡又有长史,掌兵马,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2)。

(1)郡守:西汉初中期的王国,皆得自分割各县,自置郡名。西汉时,因郡守兼领武事,故往往称其为“将”。郡守的属吏,今可考见者,有督邮、门下掾、决曹掾、集曹掾、议曹掾、五官掾、决曹史、直符史,守邸丞、功曹、主簿、假佐、掾、守属、书佐、府佐、郡文学官等(陈直说)。(2)太守:王莽改郡太守曰“大尹”,见《王莽传》。

郡尉(1),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有丞(2),秩皆六百石。景帝中二年更名都尉(3)。

(1)郡尉:汉郡,一般有守有尉。也有但置都尉,不置太守者。吾丘寿王为东郡都尉,不复置太守,故玺书云“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2)丞:西汉时,郡有司马,内郡、边郡都有,其系统属于太守,其调迁属于都尉(陈直说)。(3)都尉:其府有一些属吏,今略可考见,陈直曰:边郡都尉有烽燧台者,则设有候官,或简称为候。……候官之下有候长,候长之下有燧长。候官,候长之属吏,有令史、佐、啬夫等职。……又在烽燧台之外,设有障、塞,大者曰障,小者曰塞。并置有障尉、塞尉……都尉府属吏,今可考者有掾、属、书佐。”

关都尉(1),秦官。农都尉、属国都尉(2),皆武帝初置。

(1)关都尉:陈直曰:“关,有系地名及不系地名者,关都尉之下,有关长、有关尉、有关丞。大关分左右丞。设关之地,在于扼要,不拘于在郡县治所。”“汉代关之外有津。”(2)农都尉:《续汉志》云,“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陈直曰,“边郡都尉涉及屯田事宜者,则皆可称为农都尉”。属国都尉:汉于边郡置属国,以安置降附者,设都尉掌管属国事务。

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1),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2),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3),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4)。十亭一乡(5)。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6)。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论,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有蛮夷曰道(7)。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8),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1)减万户:即万户以下。(2)丞、尉:西汉县令长,仅有一丞,惟长安有左右丞。县令长的属吏,今可考者有五官掾、市吏、狱吏、决曹史、狱掾、决曹掾、门下掾等(陈直说)。(3)斗食佐吏:指俸禄较低的官吏。师古曰:“《汉官名秩簿》云,斗食月俸十一斛,佐史月俸八斛也。一说,斗食者,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也。”(4)亭长:主管治安,求捕盗贼。汉代亭下有邮。《汉旧仪》云:“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5)十亭一乡:陈直曰:“西汉初中期,各县最重都乡、都亭制度,都乡为各乡之首,都亭为各亭之首。”(6)啬夫:陈直曰:“啬夫掌赋税,当为‘穑夫’之省文。除听论掌赋税之外,兼为吏民移请过所,这一点与有秩相同,其手续是由乡到县,经县丞批发。……啬夫由乡官之名称,渐转变为内而九卿官署,外而太守关都尉等官署,佐史之名称。”(7)皇太后:王念孙曰:“‘皇太后’三字,后人以意加之也。’”《汉旧仪》云:“内郡为县,三边为道,皇后、太子、公主所食曰邑。”此说与本表不同。王国维《齐鲁封泥集存序》云:“今此编中邑丞封泥凡二十八,除琅邪为鲁元公主食邑外,余皆列侯食邑,唯载国大行一印乃称国耳。”意谓列侯所食县,也有称邑者。陈直曰:“细考蛮夷曰道名称,终西汉之世变化不大,列侯曰国名称,已废置不常。而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之名称,则变动最为剧列。”(8)千五百八十七:钱大昕曰:“《地理志》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合之恰符千五百八十七之数;然以每郡国所领县计之,止有千五百七十八,盖史文有脱漏也。”

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1),光禄大夫无(2)。秩比六百石以上,皆铜印墨绶,大夫、博士、御史、谒者、郎无(3)。其仆射、御史治书尚符玺者,有印绶。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4)。成帝陽朔二年除八百石、五百石秩。绥和元年,长、相皆黑绶。哀帝建平二年,复黄绶。吏员自佐史至丞相,十二万二百八十五人。

(1)银印青绶:师古曰:“《汉旧仪》云银印背龟纽,其文曰章,谓刻曰某官之章也。”(2)光禄大夫无:谓光禄大夫无印绶。(3)无:谓大夫以下亦无印绶。(4)铜印黄绶:师古曰:“《汉旧仪》云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谓钮但作鼻,不为虫兽之形,而刻文云某官之印。”沈钦韩曰:“《汉官仪》皇太子黄金印,龟纽,印文曰章,下至二百石,皆为通官印。案:自此以上印,皆取方,曰通官印,其百石以下,则为半印,曰半通。”陈直曰:“以现时出土汉印证之,汉代不用纯金印,最多用涂金印,御史大夫章,西安汉城遣址曾出一方,系铜质,并非银质。至于二千石以上之卿官,如奉常、太仆、卫尉、大鸿胪、大司农、水衡都尉、长水校尉、京兆尹等,皆出过铜印,并非银质亦不涂银。《百官表》所云可能为汉初制度,后来铸印不一定遵照制度。又半通式印,仅见于扬子《法言》,及仲长统《昌言》,为低级官吏所用,亦为本表所未详。又文官及侯印多铸字,武官多刻字,然文官因仓猝需要,亦有用刻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