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汉  魏  晋  梁  陈  北齐  北周  隋

目  录

    秦

始皇朐山立石

始皇秦山刻石

峄山刻石

    汉

严訢碑

泗水亭高祖庙碑

司徒袁安碑

高祖感应碑延熹十年

度尚碑永康元年

张侯残碑

司马城铁碑

落马碑

俞乡侯季子碑

张道陵丹经鼎

武梁祠画像残石

    魏

郑陂颂黄初时

魏中郎徐庶碑黄初太和间

镇东将军胡质碑

    晋

大司马石苞碑

司徒王浑碑

监军石崇碑

    梁

吴郡石像碑全梁文

善觉寺碑全梁文

扬州梁安寺碑全梁文

钟山飞流寺碑全梁文

光宅寺刹下铭全粱文

梁同泰寺刹下铭全陈文

    陈

金陵摄山栖霞寺碑

    北齐

李玉造像

道片造像

    北周

王悦生造像保定二年

昙乐造像

    隋

石观音造像开皇十五年

张通妻陶贵墓志开皇十七年

陀罗尼经残字仁寿元年

    释慧河碑

释慧觉纪行碑

释住力碑

    唐

张君墓志贞观十六年

隋司马兴墓志铭咸亨元年

灵泉颂

薛缣石刻残字大周长安四年

张五妞造像天宝元年

蒋伯伦墓志铭天宝年

宝志禅师像讚

送刘太冲序天宝间

造象记先天二年

谢公庙碑

颜真卿奉诏立放生池乾元元年

濑水上古贞义女碑铭

长生寺僧本智塔铭乾元二年

淮南节度使崔圆颂德碑大历二年

隆兴寺法慎律师碑大历八年

李邕大云寺禅院碑铭

李邕书娑罗树碑并序

圮桥石表铭

徐泗濠三州节度掌书记厅璧记

沛上原庙碑铭

武公夫人裴氏墓志贞元二十年

陆公夫人宋氏墓志元和三年

何允墓志太和元年

李氏墓志残石太和五年

大泉寺新三门记开成三年

淮南监军韦元素碑开成三年

李夫人刘氏墓志开成五年

楚州官属题名石柱

郑公永墓志铭大中四年

卢绍题名大中十二年

润宣二州界碑

咸通残墓志

口琐墓志

郑府君墓志铭咸通六年

渤海高府君墓志铭乾符三年

楚州官属题名幢

张孝子祠残碑

崇明寺残碑乾符四年

崇明寺残碑石幢两通

南翔寺薄胜陀罗尼经幢咸通八年

    杨吴  南唐

治平寺残碑

歧国杜公淮南遗爱碑

茅山紫阳观碑铭

南都梁山仓记

宝叔蒙海涛志刻石

杜佑八角石柱题名

白鹤庙池碑

姚崇记德碑

石塔寺石幢天祐四年

法海院石幢天佑五年

天佑墓志残石

泥造像一

泥造像二

大明寺残碑保大七年

    宋

唐本业寺之记乾德五年

海清寺塔柳峦记碣天圣元年

海清寺塔皇会记碣

海清寺塔县令苏可久等记碣天圣六年

蒋之奇题名壬子熙宁五年

青元观记熙宁十年

杨夫人墓志铭元丰四年

元祐井栏题字元韦占三年

王华曜题字元祐四年

次韵子瞻题郭熙书秋山诗

金陵杂咏元祐六年

栖霞寺牒元祐八年

曾孝蕴等题名绍圣丙子

清昼堂石刻

露筋碑碣

江都令罗适碑

苏轼蜀冈诗石刻

苏轼题百步洪东崖石刻

苏轼登云龙山诗磨崖元丰元年

彭城县令石记

余授等题名建中靖国元年

余授张励题名建中靖国元年

朱守信墓志铭崇宁元年

苏文忠公像残石

杨公持题名大观丁亥

田升之题名大观庚寅

白云洞磨崖政和乙末

张叔夜题名宣和二年

敕赐嘉惠庙额牒绍兴二年

敕封广惠侯诰绍兴十七年

建康府句容县重修夫子庙记绍兴二十四年

忠烈庙碑绍兴三十二年

曾孝蕴题名绍圣

适野亭记隆兴二年

溧水县重修正显庙记乾道元年

晋卞公祠堂记乾道四年

卞忠贞墓前石柱

瞻园普生泉石栏题字淳熙十三年

白云崇福观记

崇显教院石幢淳熙十四年

龚明之墓碑庆元□年

杜国珍圹碑嘉定八年

南翔院长忏观堂记嘉定九年

创县记嘉定十三年

重修建康府教授西厅记嘉定十六年

嘉定县学记绍定二年

陈氏二孺人地券绍定六年

陈氏二孺人碑碣绍定六年

地券二碣

嘉定县学记

菩提寺山门桥题记淳祐十年

赵东题名淳祐士子十二年

唐兴殿记

常懋哕宫偶成记景定间

廪士田租记咸淳三年

楚州新建学铭

龚相项王亭赋

    金

普照寺钟铭天德辛未九月

利国监奉圣院贴正隆四年

照庆寺牒大定三年

龙兴禅院牒大定口年

审蟠题名大定甲午

新设山路记石刻明昌二年

赵福题名承安五年

明五郎石幢泰和口年

    元

萧县儒学碑记至元丁丑

洪神庙碑

宿迁创修庙学记

孔庙铜尊款识大德二年

东岩庙铁钟款识至元三年

孔庙下罍下盘款识至元四年

观世音燕萨传略大德丙午

重摹大风歌石刻大德口年

雷塘龙庙碑记大德五年

孔庙铜孽款识大德六年

僧觉春题名大德七年

扬州加封孔子诏旨大德十一年

创建嘉定州治记大德十一年

袁氏阡碑至大三年

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诏至大三年

句容县重建学记至大二年

建康路文庙祭器记至大三年

加封孔子诏有阴,至大三年

仁宗崇学谕旨碑皇庆元年

建康路学祭器总数记皇庆二年

海宁州重建庙学记皇庆二年

海宁州重建庙学记碑阴

昭惠灵显真人祠碑记皇庆口年

吕梁洪关尉庙碑皇庆二年

龙泉庵记延祐二年

方泰桥石刻延韦占二年

福寿桥石刻延祐间

孔庙铜尊下盘款识延祐三年

节孝处士祠堂记延祐四年

创建永寿禅寺记延祐五年

庆真观碑记延祐六年

洪福院碑延祐六年

修造局田记延祐六年

妙明禅师行业碑延祐六年

林畴置买学田碑至治口年

儒学教授题名记泰定二年

沭阳方广院碑泰定二年

兴国寺碑记泰定三年

句容乡贤祠记泰定三年

淮安路儒学修造记泰定三年十月

廉青山题名致和元年

曾寿题名致和元年

众芳桥碑记天历二年

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碑天历二年

集庆路孔子庙碑至顺元年

舍田记碑下题名至顺二年

圣旨碑元统二年

灵谷寺钟文后至元二年

晋宁李君墓志后至元三年

孔子小影书后后至元三年

怪和尚石塔铭至元乙酉

南翔寺重兴记后至元三年

两淮广盈库碣后至元五年

兰溪州知州武义县男章梦贤墓志铭至元六年

重修清源真君庙碑至正二年

卞将军新庙记至正五年

崇明寺藏经院碑至正八年

孔庙像尊款识至正丁亥

莲华寺炉款识至正八年

莲华寺瓶款识至正戊子十月

德恩寺雷山义泉井栏题字至正

三至碑

五司徒庙碑至正口年

重修西楚霸王庙记

天王寺记

吴王张士诚新建昌门雍城碑元至正十七年,张吴王周天桔四年

七姬权厝志碑元至正二十七年,张吴五年,朱吴元年

苏州报恩寺石堪造像

    秦

始皇朐山立石

史记》:始皇三十五年,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朐,(班古自法)秦始皇立石海上,以为东门阙。《续汉书·郡国志》:朐,刘昭注《博物记》:县东北海边植石,秦所立之东门。郑樵《通志金石略》:海州有始皇朐山碑。案:始皇朐山立石,与秦山刻石,昔人多混为一,考刘昭注《续汉书·郡国志》于朐下引《博物记》,于赣榆下引《地道记》,其文甚明。杜佑《通典》于朐山县下云: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立石为东门,即此地。又案:《太平寰宇记》云:植石庙在朐山县北四里,始皇立石朐界中,以为秦东门。今门石犹有,倾倒为数段,在庙北百许步,今尚可识。其文 曰:汉桓帝永寿元年,东海相任恭修理此庙。《天下碑录》云:东海相任恭修海庙,于始皇碑背刻文,在朐山。其文有口阙倚倾语,即谓始皇所立之秦东阙也。是又立石在朐山之显证。

始皇秦山刻石

《续汉书·郡国志》赣榆,刘昭注:《地道记》曰: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水经注》: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俞廷瑞《赣榆县志》:秦山东趾有屹如突峰者,迫视辨为碑。以形势度之,半在水下,潮盈则全没,字如斗,籀文略具。

峄山刻石李斯篆书,二世元年立。在江宁学宫尊经阁下。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戌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旉惠,亲圳远方。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连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阤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 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後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 曰可。

秦刻石颂功德,妄且欺,不必云已。独其臣斯书画之妙,为世宝玩。予夙嗜古篆,收藏峄山善本,方之枣木传刻,大不相侔,欲广其传未遑。至元癸巳,方承之行台,访求前人遗刻,得羲、献、苏、黄数公若干贴,及斯书泰山碑石四,乃命教授朱君天与移置郡庠。斯之书剥落几尽,仅存者殊不此类,于是砻而摹刊之。他日东南字学复古,未必不自兹始。东平李处巽记。篆书

金陵诗书礼乐之邦。旧多名贤石刻,藏诸官廨,深扃固鐍,人一见弗易。兵後投注草莽,与瓦砾具。至□舍介夫,取为堪具,不闻何问,识者咨嗟!行台治书侍御史东平李公处巽一日与都事金台贾公惟政、易水张公经起而谋曰:凡有关斯文之废兴者,吾当之事。于是旁搜幽讨,得石八十一片,中有秦泰山碑,剥落不可读。当时所摹才廿字,绝不类斯笔。李公得绎山善本二百廿有三字,互证参稽,真膺判然。山谷城南贴亦脱灭六十有二字,时丹阳李公浩提举学事,谓玷缺弗称,捐己俸助工,□更临绎山古篆,访山谷遗帖,刻石以完,合而置之郡学止善堂之东西步荣。六文八体,间错焜耀,使多士朝夕得以观览,共期斯文于永久,非徒为玩好而己也。至元癸已重五日教授东阳朱天兴敬题。行书

圣门不废游艺,斯笔高古,君子亦不以其人废之。吾留庠之有绎山碑刻旧矣,不知何时失中一段,“自登于绎山”山字以下凡廿有四字。正德中,大司马白严乔公补勒成之,乡先生黄捞之谦跋后。顾其石磷薄,断裂为二,顷复逸其大半,好古者惜之。养初曹先生顷署留学,睹其废缺,慨然思复其旧。乃访摹旧本,购贞珉,命工重勒,于是古文复完。先生名育贤,贵阳人,丙子贡士,粹德立范,百废修举,此其一端云。万历丁亥夏孟。上元李登谨识。行书

右刻石柱,在江宁县学尊经阁下。观闻家君云:文自皇帝立国,至以箸经纪,始皇刻辞也。下乃二世诏书。封演《闻见记》云:峄山刻石,后魏太武排倒,邑人聚薪焚之,有县宰取旧文勒石。欧阳修《集古录》云:有别本出夏竦家,今读李处巽跋,此本非枣木传刻可知,但不知所摹何本也。司马迁《史记》称:廿八年,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而此云廿六年荐高号,盖述其并天下之日也。峄,《史记》作绎,金石刻因明白矣,作石刻因明白矣,中‘动’作‘’,从‘童’,与娄寿碑固不勤心字同,盖古‘重,与‘童’本通。亲巡作亲,许慎《说文》:亲至也。,车约,亦古字通。考《说文》两引秦刻石,而碑中做字与之不合,至‘’作‘强’,上变‘口’,‘’‘镠’,中变‘田’;‘建’作‘’下变;‘数’,作‘’,讹由‘中’;‘袭’作‘’;讹‘’为‘’;‘者’作‘’,省右笔;‘德’作‘’,省中笔;立乖六书之正。又‘壹’作‘壹’,‘乱’作‘’‘极’作‘極’,途作逘,此虽互异,尤未失籀篆之意。窃疑此碑旧刻亡佚,是乃以意为之者。郑博士跋长安摹本云:徐骑省晚获此碑,师其笔力,自谓得思于天人之际,其言恐未足据也。

    汉

严诉碑和平元年,在邳州。

案《隶续》云:碑无额。政和中,出于下邳。文与费凤两碑略相似。訢以威宗和平元年卒。其岁云治东宫星属角房月建朱鸟中吕之均者,谓庚寅四月也。和平元年,实桓帝即位之四年也。

《徐州府志》

泗水亭高祖庙碑延熹十年。在沛县。

泗水南经小沛县东,县治故县南宅上东岸有泗水亭。汉祖为泗水亭长,即此亭也。按班孟坚有泗水亭碑铭,《续汉·郡国志》注:泗水亭有高祖碑,班固为文是也。是泗水亭之高祖庙,当立于后汉之初。《郦注》云:延熹十年,或至桓帝时重修之耶,或碑本有二。孟坚为文者,为立于亭之碑。延熹十年为故亭庙内之碑耶?俟考。《徐州府志》

司徒袁安碑在徐州子城南门外百步。

《水经注》:徐州治城内有袁安等数碑,列植街右,咸曾为楚相者也。案《后汉书·袁安传》称:安为楚郡太守,时当楚王英得罪,国除为郡,故称太守。《水经注》与徐庶连文,故统言楚相,非误也。《徐州府志》

高祖感应碑丰令刘亹立,延熹十年。在丰县北。

案丰县东北有龙雾桥,《明一统志》云:即汉高祖之母遇神处。《天下碑录》云:高祖感应碑在丰县北,延熹十年丰令刘齋亹立。今碑堙,盖去龙雾桥不远,文则颂高祖感生之祥也。考《后汉书·桓帝纪》,延熹仅九年,逾年为永康元年,六月改元,是此碑立在五月,未改元以前,故犹称延熹十年耳。《水经注》谓泗水亭碑,立于延熹十年,亦与此同。《徐州府志》

度尚碑文见《隶释》,永康元年。在徐属湖陆,后移沛县。

案:碑文言尚封右乡侯,迁辽太守,复为荆州刺史。碑额云:汉故荆州刺史度侯之碑。又案:尚以桓帝延熹九年卒,碑载永康元年,则葬后立碑。在逾年五月以后,故改称元号也。《徐州府志》

张侯残碑赵氏《金石录》云东汉时立。在徐州。

案:赵氏《金石录》云:张侯者,子房也。碑已断裂,磨灭不可次,独其额尚完,题汉故张侯之碑。在今古留城子房庙中。验其字画,盖东汉时所立。《徐州府志》 

司马城铁碑在丰县

《天下碑录》云:在金乡县东南四十里,云汉浮阳候司马耀所封邑。《丰县志》:司马城县西北三十五里有铁碑,纪司马勋绩。今为司马集,盖其地在宋属金乡,今割入丰境也。碑录为宋时书,流传甚古,疑为汉物,今姑存之。《徐州府志》

落马碑在丰县

案《寰宇记》:高祖幼时,闻父老言秦皇之暴,指一堑曰:会见秦皇落马于此。及为天子,即其地立碑。《徐州府志》

俞乡侯李子碑隶书。无年月日。在江都。

欧阳修《集古录》碑云:君讳熊,字孟,广陵海西人,光武皇帝之元孙,广陵王之孙。碑隶书,不著撰人名氏,不著所立年月日。《舆地碑目》云在扬州。《江都志》

张道陵丹经鼎在徐州

乔绍传《古朐考略》引陈虞荔《鼎录》,谓张道陵在云台山得仙,作一鼎,写丹经,埋云台山下。案海州之云台,其名始于明之中叶,已详辨于《山川考》中,道陵埋鼎,当保宁之云台。今据乔生所录而存之,附辨以正其误。

武梁祠画像残石扬州阮氏藏

石高四寸一分,宽六寸五分,左鹿形,右分书。一行惟‘此金万’三字可辨,上一字左偏作“虽”,现此石嵌隋文选楼壁间。案武氏石室画像,并阳文隆起。此独阴文句勒,玩其形制,确为汉物,当是黄易剔抉出土时零星碎石,以持赠阮公者。

    魏

郑陂颂石刻,黄初时。在萧县。

案《水经·睢水篇》注:昔郑浑为沛郡太守,于萧相二县兴陂堰,民赖其利,刻石颂之,号曰郑陂。其事亦见《三国志·郑浑传》,浑当魏文帝即位,为附马都尉,迁阳平沛郡太守。是此碑立于黄初时。

又考浑于萧相二界兴陂遏,开稻田,今萧县南以相山为界,山南麓即古城,是魏之萧相界,今则全为萧县地。所谓郑陂,盖即浮绥、梧桐诸陂之类也。《徐州府志》

中郎徐庶碑黄初太和间。在徐州。

案《水经注》获水下云:徐州治城内有魏中郎徐庶等数碑,列植街右,咸曾为楚相也。考《魏志》彭城《王据传》,据以黄初三年徙彭城,一岁四迁,国相理事日浅,疑无治绩可纪。及太和六年,据再徙彭城。又在元直迁官中郎之后,寻考岁月,当非据相。案《后汉书》:彭城孝王和在位六十四年,薨于建安十九年。元直以建安十二年北返,孝王之五十七年也。彭城当凋敝之后,和享国无事,薨后孙祗嗣立,七年而魏受禅,庶为国相,其在是时欤。故魏略不载庶为彭城相,略其为汉官也。碑称中郎,则知立碑在魏黄初太和时,故列郑陂颂之后。《徐州府志》

镇东将军胡质碑无年月。在邳县。

案《水经注》云:泗水东过下邳县,下邳郡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四碑,一为镇东将军胡质碑。《三国志》传质由荆州刺史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嘉平二年薨。疑质卒于下邳,故下邳人为之立碑耶。 

考质没于魏,子威刺徐州,又在魏咸熙中,则是碑当为魏碑,非晋碑也。《徐州府志》

    晋

司马石苞碑无年月,在邳县。

按《水经注》下邳大城中有四碑,一为司马石苞碑。《晋书·石苞传》云:苞由郎邪太守迁徐州刺史。文帝之败东关也,苞独全军而还,迁监青州军。东关之败,在高贵乡公甘露元年,计苞为徐州不过一年耳。晋武受禅,始迁大司马,碑立于苞卒之后,故云司马石苞,知此当为晋碑也。《徐州府志》

司徒王浑碑无年月,在邳县。

案《水经注》云在下邳大城内。《晋书·王浑传》:武帝受禅,加杨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为之立碑。其以此欤。又言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後又隶尚书事。而碑祗称司徒,或碑立于太熙初欤?《徐州府志》

监军石崇碑无年月,在邳县。

案《水经注》:下邳大城中有四碑,一为监军石崇碑。《晋书·石崇传》:崇由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徵为大司农,去官,又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假节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又《晋书·嵇绍传》:为徐州刺史,时崇为都督。虽骄暴,绍将之以道,崇甚亲敬之。《宿迁县志》:县东有仓基湖,相传为崇置仓建闸之所。盖崇在下邳亲任得人,政纪不废,邳民钻石颂德,良有由也。《徐州府志》

    梁

吴郡石像碑梁简文帝撰

盖闻轩后之图,载浮河洛,秦王之璧,更涌沧溟,昭潭之州,乘清源而西泛,蓬莱之岫,逐安流而南徙。况夫道由慈善,应起灵觉,是以无方之迹,随机示现,无缘之力,因物成感。晋建兴元年癸酉之岁,吴郡娄县界淞江之下,号 曰沪渎。此处有居人,渔者为业。挂此詹纶,无甄小蚧,布斯九罭,常待六聱。遥望海中,若二人像,朝视沈浮,疑诸蜃气,夕复显晦,乍若赞火。于是谓为海神,即与巫祝同往祈候:七盘圆鼓,先奏盛唐之歌,百味椒浆,屡上东皇之曲。遂乃风波骇吐,光景晦明,咸起渡河之悲,窃有覆舟之惧,相顾失色,于斯而返。又有受持黄老,好尚神仙,职在三洞,身带八景,更竭丹款,复共奉迎,尊像沈躯,没而不见。经历旬日,遐迩普闻。吴县华里朱膺清信士也,独谓大觉大慈,将宏化迹,乃沐浴清斋,邀请同志,与东灵寺帛尼及胡伎数十人乘船至沪渎口,顶礼归依,歌呗赞德。于时微风送棹,淑景浮波,云舒盖而未移,浪开花而不喷,虽舟子招招,弗能远鹜。而灵相峨峨,渐来就浦,仰睹神像,嶷然双泛。非因鹢首,讵假龙桥,岂籍银连,宁须玉轴,背各有题,一名维卫,一名迦叶。于是时众踊跃,得未曾有。复惧金仙之姿,非凡所徙,试就提捧,豁尔胜舟,指燕宫而西归,望葑门而一息。道俗侧塞,人祗协庆。膺家住近通玄寺,乃孙权为乳母陈氏之所立也,亦一邦之胜地,胥山之神塔。乃迁像于此寺,武夫数百,咸不能胜。共怪 曰:朱膺帛尼二人之力,而能捧持,不觉为异,今人工甚盛,确乎不移,此必精诚弗能致也。乃复竭心,同时稽颡,然后乃动,至自舟中,故知据井夜飞,实无以异,石不能重,有觉凭焉。后有外国沙门释法开来称:彼国众圣所记云:东方有二石像及阿育王塔,若能恭往礼觐,灭无量罪,免离三涂,礼已而去。中大通四年岁在壬子,临汝灵侯奉敕更造铜光二枚。其一高九尺,其一高八尺五寸。铜迈丹阳,耻论刘向之术,区选攻金,无俟嵇康之锻,既镌既锼,是磨是铣,哗如光定,湛似日轮,亦当远照三千,普瞻色像,遥睹十方,俱闻说法,岂止惜命小鸟,欣人影中,重罪众生,还逢爱日而已哉。吴郡僧正慧法师深修五定,净持七支,于三宝中尽力宏护,立摩尼之胜殿,制飞行之宝塔,至于庄严妙色,实有厥徵。夫鲁圣云亡,尚追仪于有若,楚臣殒世,亦托似于优孟,放勋之后,更图长乐之画,文命之君,不□稽命之祀。或传诸往牍,或布在前司,或赞述盈耳,或寿宫虚置,况远追应身,近规灵迹,不铭不勒,何以称扬。乃为铭 曰:巍巍天像,堂堂最胜。慧曰独圆,无生永证。愍此鱼钩,伤兹螺孕。乍动慈舟,时延宝乘。留住待缘,独有传应。传应伊何,宝兹灵像。履冰晨游,凌涛夜上。七众有凭,九垓咸仰。照此真容,开斯俗网。千轮足起,万字胸书。身横五分,衣刻三铢。嗟尔末俗,心王所驱。颡浮水沫,命役驰驱。宜宏希乡,必尽勤劬。睹相尘灭,闻声惑祛。湛然神迹,长处全吴。《苏州府志·艺文类聚》七十七

善觉寺碑梁简文帝撰

盖闻在天成象,倬彼云汉,在地成形,嵩高惟岳。苍苍斡运,灵槎犹且去来,岩岩峻极,巫咸可以升降。穆贵嫔宿植达因,已于恒沙佛所,经受记莂,有缘娑婆,降缠斯土。行迈英皇,德降华附。河南望浮云之瑞,新野表升天之祥,光前绝後,建兹福地,乃于建康之太清里建善觉寺焉。大通元年龙集己酉,有令使立碑文,未获构撰。居诸不息,寒暑推移。轩曜夙倾,前星次掩。岁在诹訾,始得补缀。何言之陋,何事之隆。窃等仲由,空悲负粟之哽,复异恒良,终无维山之日,永言缠慕,独咽丹心。铭曰:效彼毗城,建斯福舍。四柱浮悬,九城灵架。重栾交峙,回廊逢迓。掩映花台,崔搜兰榭。阳燧晖朝,青莲开夜。《艺文类聚》七十六

扬州梁安寺碑梁元帝

窃以阳之有宗者,莫拟于灵乌,夜之有光者,孰逾于阴兔,故以日门见羲和之色,月殿望奔娥之象,而合壁迢递,丈尺犹且莫量,朗镜悠远,积空之所不算。复有紫川青龙之水,却月朝霞之山,白圭玄璧,饯瑶池之上,银阙金宫,出瀛洲之下。空台四柱,随仙衣而俱飏。宝堑三重,映瑞园而涵影。旃檀散馥,无复圆觉之风。地涌神翕,皆成多宝之塔。艺文类聚七十六

钟山飞流寺碑梁元帝撰

清梵夜闻,风传百常之观,宝铃朝响,声扬千秋之宫。同符上陇,望长安之城阙,有类偃师,瞻洛阳之台殿,瞰连甍而如绮,杂草木而成帷。铭曰。云聚峰高,清风钟彻。月如秋扇,花疑春雪。极目千里。平原迢道《艺文类聚》七十六  

光宅寺刹下铭并序沈约

光宅寺,盖上帝之故居,行宫之旧兆。扬州丹阳郡秣陵县某乡某里之地,自去兹邠亳,来仪京辅,拓宇东第,咫武城堙。圣心留爱闲素,迁负南郭,义等去酆,事均徙镐。及克济横流,膺斯宝运,命帝阍以广辟,即太微而为宇。既等汉高,流连於丰沛,亦同光武,眷恋於南阳,思所以永流圣迹,垂之不朽。令事与须弥等固,理与天地无穷,莫若光建宝塔,式传於后。乃以大梁之天监六年岁次星纪月旅黄钟闰十月二十三日戊寅仲冬之节也,乃树刹玄壤,表峻苍云,下洞渊泉,仰迫星汉。方当销巨石於贤刼,拯未来於忍土。若夫朱光所耀,彤云所临,非止天眷,兼因地德,皇帝乃启扉阊阖,造舟淮涣,接神飙而动骖,越浮梁而迳度。芝盖容与,翠华葳蕤,下辇停跸,躬展诚敬,广集四部,揆景同蔬。弘此广因,被之无外,同由厥路,俱至道场。乃作铭曰:八维悠阔,九服荒茫。灵圣底止,咸表厥祥。寿丘叆叆,电绕枢光。周原朊朊,五纬入房。自兹遐复,在处弗亡。安知若水,宁辨穷桑。自天攸纵,于我惟皇。即基昔兆,为世舟舫。重檐累构,迥刹高骧。土为净国,地即金床。因斯太极,溥被翱翔,岂徒三界,宁止十方。濡足万古,援手百王。一念斯答,万寿无疆。如日之久,如天之长。《广弘明集》十六,《执文类聚》七十七。

梁同泰寺刹下铭虞荔撰

戒香芬馥,气胜怀兰。智剑陆离,威逾交轧。敞慧曰于重云,浚法流于巨海。严此三驾,用拔畏途,漾彼六舟,拯诸沦溺。但以一人人道,波旬之宫已震,十地弘心,毒龙之灾竞起,重栾布参,积棋崚嶒。神仙岳岳,俯雕槛于霞外。宝铎锵锵,韵钧天于云表,雷雨香冥而未半,扶桑光朏而先明。迢亭峻极,特立千仞,灼烁峥嵘,光镜八表。若 曰殿之烛太空,侣星宫之构辰极。辞曰:层台复陆,广殿穹崇。涂金钿玉,映曰疏风。《艺文类聚》七十七

    陈

金陵摄山栖霞寺碑并铭,行书,在上元。

盖闻天有神宫,地云灵府,桑钦博记,始叙四衢之塔,金朔著经,因知千步之寺,至如峰彤甑累,岫势堂密,亦乌足言哉?南徐州琅珥郡江乘县界有摄山者,其状似伞,亦名伞山。尹先生记 曰:山多草药,可以摄养,故以摄为名焉。南瞻旧落,顾悌镇戍之坞,北望荒村,扈谦卜筮之宅。此山西南隅,有外道馆地,俄而疫疠磨灭,三清遗法,未明五布之灾。万善开宗,遂变四禅之境。倏见齐居士平原明僧绍,空解渊深,至理高妙,遗荣轩冕,遁迹岩穴。宋泰始中,尝游此山,仍有终焉之志。村民野老竞来谏 曰:山多狼虎毒蛇,所以久绝行践。僧绍曰:毒中之毒,元过三毒,忠信可蹈水火,猛兽亦何能为?乃刊木驾峰,薙草开径,披拂榛梗,结构茅茨,廿许年不事人世,渡河息暴,扰箧无立,皆 曰诚至所感。有法度禅师家本黄龙,来游白社,梵行殚苦,法性纯备,与僧绍冥契甚善,尝于山舍讲无量寿经。中夜忽见金光照室,光中如有台馆形像,岂止一念之间,人王照其香盖,八未曾有,渊石朗其夜室。居士遂舍本宅,欲成此寺,即齐永明七年正月三日度上人之所构也。山情率易,野制疏朴,崖檐峻绝,涧户幽深,草木滋荣,四时助其雕绮,烟霞舒卷,五色成其藻绚。居士当梦此岩,有如来光彩,又因闲居,依稀目见,昔宝海梵志,睡睹花台,智猛比丘,行逢影窟,故知神应非远,灵相斯在。居士有怀创造,俄而物故。其第二子仲璋为临沂令,克荷先业,庄严龛像。首于西峰石壁,兴度禅师铸造无量寿佛坐,身三丈一尺五寸,通座四丈,并二菩萨倚高三丈三寸。若乃图写环奇,刻削宏壮,莲花莹目,石镜沈晖,藕丝萦发,云崖失彩,项 曰流影。东方韬其大明,面月驰光,西照匿其成魄。大同二年,龛顶放光,光色身相,晃若炎山,林问树下艴若火殿。禅师自识终期,欣瞻瑞应,以建武四年于此寺顺寂。岂非六和精进,十念允谐,向沐宝池,方登金地者也。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始安王等慧心开发,信力明悟,各舍泉贝,共成福业。宋太宰江夏王霍姬蕃闺内德,齐雍州刺史田奂方牧贵臣,深晓正见,妙识来果,并于此岩阿,广收财施,琢磨巨石,影拟法身。梁太尉临川靖慧王道契真如,心弘檀密,见此山制置疏阔,功用稀少,以天监十年八月爰撤帑藏,复加莹饰,绩以丹表,镂之铣埸。五分照发,千轮启焕。排天堂庑,玉露分色。接岫轩墀,翠微抽影。八定之侣,步织草而扬梵。三慧之僧,挹飞泉而动色,喜园凝静,岂傲吏之凡游,深谷虚玄,非愚公之俗路。是以王公捂绅之辈,郎吏胥史之属,步林壑,陟皋壤,升精舍,拜道场,莫不洗涤无明,浣濯嚣暗,非直心之砥路,孰能如斯者乎;慧振法师志业该练,心力精确,度上人将就迁神,深相付嘱,法师聿修厥绪,劝助众功,基业田园,多所创置。先有名德僧朗法师者,去乡辽水,问道京华,清规挺出,硕学精诣,早成波若之性,夙植尸罗之本,阐方等之指归,宏中道之宗致。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不游皇都,将涉三纪。梁武皇帝能行四等,善悟三空,以法师累降徵书,确乎不拔。天监十一年,帝乃遣中寺释僧怀、灵根寺释慧令等十僧诣山,谘受三论大义。贾谊 曰:学圣道如日之明,孙卿云登高山知之峻,今之探赜,其此之谓。南兰陵萧陵弥幽栖抗志,独法绝群,遁世兹山,多历年所。临终遗言,葬法师墓侧,还符田豫,托西门之冢,更似梁鸿,偶要离之瘗。又按《神录》云:楚靳神在今临沂县,齐永明初,神诣法度上人受戒。自通 曰靳尚,即楚大夫之灵也。大同元年二月五日,神又见形,著菩萨巾,披袈裟,闲雅甚都,来人禅堂,请寺众说法。昆焗之中,百神所在,首阳之路,八驷并驱,未有修净戒之品,诣得道之僧,整忍辱之衣,入安禅之室。是知名山大泽,灵异凭依者矣。慧布法师幼落烦恼,早出尘劳,律仪明白,卢节峻远,贯综三乘,不自媒街,楷模七众,无所讧诃。曩日静憩钟岩,余便观止,餐仁饮德,十月馀年,顷于摄阜,受持殊戒,佩服之敬,虽敢怠于斯须,汲引之劳,且曷伸於报效。夫言意难尽,鈆椠易凋,固比河山,莫如金石。凡诸徵应,并预随喜,并勒于碑左。乃为颂 曰:漫漫心火,冥冥世流。论生若寄,喻死若休。三明未了,大智难周。尽缠痴爱,岂离疮疣。敬仰鸡足,恭闻鹫头。斯风可羡,其路何由。我开梵宇,面壑临邱。我图灵迹,果植因修。兼金画绘,泐石雕锼。连云出没,泄雨沈浮。经行松磴,禅座蕙楼。涧风长泻,崖溜惭抽。花台似雪,夏室疑秋。名僧宴息,胜侣薰修。三乘谓筏,六度为舟。金憧合盖,宝驾驱輈。地祗来格,天众追游。五时无爽,七处相侔。辞题翠琰,字勒银钩。贤乎乐饵,遇客宜留。

右碑陈侍中尚书令宣惠将军参掌选事菩萨戒弟子济阳江总持撰,陈翊前会稽王行参军京兆韦霈书。此碑经唐会昌时毁废后,已曾重立,至宋复断,康定元年三月十七日,僧契先复依旧本镌立,始得传至于今。前列款云:圣宋赐紫沙门怀则重书,赐紫沙门有朋篆额。按姚思廉陈书》。江总,以字行,其自序有云:弱冠归心释教,年二十馀人钟山,就灵曜寺则法师受菩萨戒。暮齿官陈,与摄山布上人游款,深悟苦空,更复练戒。因碑中叙及结交缁流,遂重纪其略,并明其书菩萨戒弟子之意。辛楣先生云:衔上加翊前二字,初未解为何语,因考《陈书》后主之第八子庄封会稽王,祯明二年,除翊前将军扬州刺史,则霈即庄之属吏。当时太子封王者,必除都督刺史,加将军号,乃得开府置官属,故加翊前于会稽之上也。梁时置翊前、翊后、翊左、翊右四将军,在第二十班,今人知其名者鲜矣。碑中以‘竟’作‘’,以‘界’作‘界’又多省笔字,惟‘義’作‘’。字书所未见。

    北周

保定二年王悦生造象正书。在江宁城内孙忠憨公祠堂。

保定二年缺十五日已缺口口供子王悦生,缺为天龙八部,下为人,帝王七世,父母见在。父过世,母合门大小至一己以上,百岁以来,恒愿在西方供养无量寿佛,复为一切法界众生世世侍佛闻法。祖父王憙,祖母张香,父王是,母陶靓香,母乐女香,□□□香,佛弟子王悦生。象凡四面,此第一面。

造象题名:息男伏敬,息男伏荣,息女端政,息男伏奴,息男伏敬。此第二面。

右造象合今尺高一尺五寸,宽八寸。凡四面,二面俱刻佛象,二面题名,俱正书。现存孙渊如观察五松园。

昙乐造像建德元年。扬州阮氏藏。

此字文周武帝时造象石也。嘉庆十年,阮氏得自陕西,嵌置隋文选楼壁间。前志作昙贵造,今正其误,并详其文:

正面:建德元年四月十五日,比丘尼昙乐为亡侄罗喉敬造石象一区。比丘尼昙和佛弟子吕罗喉。

左侧:昙贵亡帅比丘尼昙念。

右侧:父伯奴,母边四姜,儿桃儿,姊阿老,吕亡愁,李清女,吕騃胡。

    北齐

李玉造像武平二年。扬州程青岳藏。

正面立佛一躯,背面正书四行,前三行七字,第四行六字,微带分体,高今尺六寸强,宽三寸。

大齐武平二年四月六日,卢陵人李玉敬造石佛一躯,为父母愿供养。

案右造像用石者多,用泥者少,此像泥造而坚重如石,盖曾经火炼,或云泥中和以佛骨,故金石家尤贵之。

道舳造像天保十年。扬州阮氏藏。

石横广七寸五分,高五寸三分。八行,行四字五字不等,正书。现嵌隋文选楼壁。

大齐天保十年七月十五日,比丘道片出敬造卢舍那法界口口像一区,愿尽虚空边法界一切众生成等正觉。

案此石曾藏偃帅武氏,见授堂金石一跋王氏《金石萃编》,不知何时归扬州阮氏。

    隋

石观音造像开皇十五年。江都程青岳藏。

正面并立石佛二躯,连座约高一尺强,宽约五寸,座高二寸弱。座之正面刻字,刻至右面,右缺一角,缺数字。每行四字五字不等。

座之正面:开皇十五年六月十五日、亿弟子张正道为亡父母敬造观口

座之右面:口三界供养法

张通妻陶贵墓志开皇十七年。正书。江都程青岳藏。

大将军昌乐公府司士行参军张通妻陶墓志

夫人讳贵,丹阳人也。赤龙白虎之胤,天官地正之宗,轩冕蝉联。洎于凌宵之梦,圭璋挺特,摞于竹马之年,篆笑纷纶,难可而详也。祖洛,雍容轨则,示规矩於邦家。父暹,温肃仪形,表瑚琏于朝野。夫人承兹桂叶,独秉翠于秋风。资此兰花,乍飘香于春日,逾闲妇礼,妙淑女功,加以恳志薰修,归依正觉,庄严供养其慧 日夺者乎。四海敛风,王侯敬之以德,二门彰义,道俗尊之以仁。是知无常无我,验电影之难留,有死有生,见水泡之虿灭。以开皇十七年三月廿一日奄然长逝,春秋五十有五。即以其月廿六日葬于长安县之龙首乡。铭 曰:绵绵瓜觚,祁祁德音。桂兰同馥,杞梓齐林。作牧九州,巫门五柳。自橐嘉气,还生姿首。似莲出波,如云映牖。行重义妻,名高节妇。薰修净土,庄严福田。慧日长照,法炬恒燃。何言烛灭,忽在风前。定知善果,还生梵天。云屏空掩,月镜徒悬。行路悲哀,乡闾凄切。松短未吟,云生已结。华亭鹤唳,秦川水咽。一闭佳城,千龄永绝。

程青岳跋云:光绪戊午仲秋,余获隋张通妻陶贵志石于金陵,载归扬州,藏于家。余郡古碑极少,诸家所藏墓志,断自唐以后,无有隋代者。况骈文雅,楷书古秀,尤当珍获矣。陈彝诗云:从知华屋即山邱,桂翠兰香影不留。毕竟古人能好事,摩挲片石已千秋。

罗尼经残字仁寿元年,正书。在江宁舍利塔上。

隋仁寿元年六月,诏颁舍利于诸州,其时共起塔四十九座,咸刊石以纪瑞应。楼霞塔石质若玉,镌镂极精,惜半为火败。相传宋建炎初,金师还欲渡江,与韩世忠相持于黄天荡,夜见是塔有光,赫若冶炉之燄,不识其故,因用火焚,此遭毁之由也。

释慧海碑

《续高僧传》云:碑在扬州。秘书学士王慎文。《江都志》

释慧觉纪行碑

《续高僧传》云:碑在扬州。秘书舍人虞世南文。《江都志》

释住力碑

《续高僧传》云:碑在扬州。东宫庶一虞世南文。《江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