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刘半农 讲到胡适之,令人联想起刘半农来,这不但是因为两人都是博士,并且还是同年的关系,他们是卯字号的名人,这事上文已经说过了。刘半农因为没有正式的学历,为胡博士他们所看不起,虽然同是“文学革命”队伍里的人,半农受了这个激刺,所以发愤去挣他一个博士头衔来,以出心头的一股闷气,所以后来人们叫他们为博士,其含义是有区别的,盖一是积极的博士,一是消极的也。二人又同为卯字号小一辈的同年生,可是半农卒于一九三四年才及中寿,适之则已是古稀,又是不同的一点。我在上文里关于半农已经说及,现在再来讲他恐有不少重出之处,为此只将那时所作的《半农纪念》一文,抄录在这里,那么即使有些重出,因为那是文中的一部分,或者也无甚妨碍吧。

“七月十五日夜我们到东京,次日定居本乡菊坂町。二十日我同妻出去,在大森等处跑了一天,傍晚回寓,却见梁宗岱先生和陈樱女士已在那里相候。谈次陈女士说在南京看见报载刘半农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们听了觉得不相信,徐耀辰先生在坐也说这恐怕又是别一个刘复吧,但陈女士说报上说的不是刘复而是刘半农,又说北京大学给他照料治丧,可见这是不会错的了。我们将离开北平的时候,知道半农往绥远方面旅行去了,前后相去不过十日,却又听说他病死了已有七天了。世事虽然本来是不可测的,但这实在来得太突然,只觉得出意外,惘然若失而外,别无什么话可说。

这是很空虚的话,只是仪式上所需的一种装饰的表示而已。学校决定要我充当致词者之一人,我也不好拒绝,但是我仍是明白我的不胜任,我只能说说临时想出来的半农的两种好处。其一是半农的真。他不装假,肯说话,不投机,不怕骂,一方面却是天真烂漫,对什么人都无恶意。其二是半农的杂学。他的专门是语音学,但他的兴趣很广博,文学美术他都喜欢,做诗,写字,照相,搜书,讲文法,谈音乐。有人或者嫌他杂,我觉得这正是好处,方面广,理解多,于处世和治学都有用,不过在思想统一的时代自然有点不合式。我所能说者也就是极平凡的这寥寥几句。

这文章写得颇好,文章里边存着作者的性格,读了如见半农其人。民国六年春间我来北京,在《新青年》上初见到半农的文章,那时他还在南方,留下一种很深的印象,这是几篇《灵霞馆笔记》,觉得有清新的生气,这在别人笔下是没有的。现在读这篇遗文,恍然记及十七年前的事,清新的生气仍在,虽然更加上一点苍老与着实了。但是时光过得真快,鱼皮鞋子的故事在今日活着的人里只有我和玄同还知道吧,而菜厂胡同一节说起来也有车过腹痛之感了。前年冬天半农同我谈到蒙难纪念,问这是哪一天,我查旧日记,恰巧民国十六年中间有几个月不曾写,于是查对《语丝》末期出版月日等等,查出这是在十月二十四,半农就说下回要大举请客来作纪念,我当然赞成他的提议。去年十月不知道怎么一混大家都忘记了,今年夏天半农在电话里还说起,去年可惜忘记了,今年一定要举行,然而半农在七月十四日就死了,计算到十月二十四日恰是一百天。

算到今年逢百日,寒泉一盏荐君前。

昔时笔祸同蒙难,菜厂幽居亦可怜。

廿余日驰驱大漠,归来竟作丁令威。

半农和我是十多年的老朋友,这回半农的死对于我是一个老友的丧失,我所感到的也是朋友的哀感,这很难得用笔墨纪录下来。朋友的交情可以深厚,而这种悲哀总是淡泊而平定的,与夫妇子女间沉挚激越者不同,然而这两者却是同样的难以文字表示得恰好。假如我同半农要疏一点,那么我就容易说话,当作一个学者或文人去看,随意说一番都不要紧。很熟的朋友却只作一整个人看,所知道的又太多了,要想分析想挑选了说极难着手,而且褒贬稍差一点分量,心里完全明了,就觉得不诚实,比不说还要不好。荏苒四个多月过去了,除了七月二十四日写了一封信给半农的女儿小蕙女士外,什么文章都没有写,虽然有三四处定期刊物叫我写纪念的文章,都谢绝了,因为实在写不出。九月十四日,半农死后整整两个月,在北京大学举行追悼会,不得不送一副挽联,我也只得写这样平凡的几句话去,敷衍了一下子:

十七年尔汝旧交,追忆还从卯字号,

两日前阅《人间世》第十六期,看见半农遗稿《双凤皇专斋小品文》之五十四,读了很有所感。其题目曰‘记砚兄之称’,文云:

‘余与知堂老人每以砚兄相称,不知者或以为儿时同窗友也。其实余二人相识,余已二十七,岂明已三十三。时余穿鱼皮鞋,犹存上海少年滑头气,岂明则蓄浓髯,戴大绒帽,披马夫式大衣,俨然一俄国英雄也。越十年,红胡入关主政,北新封,《语丝》停,李丹忱捕,余与岂明同避菜厂胡同一友人家。小厢三楹,中为膳食所,左为寝室,席地而卧,右为书室,室仅一桌,桌仅一砚。寝,食,相对枯坐而外,低头共砚写文而已,砚兄之称自此始。居停主人不许多友来视,能来者余妻岂明妻而外,仅有徐耀辰兄传递外间消息,日或三四至也。时为民国十六年,以十月二十四日去,越一星期归,今日思之,亦如梦中矣。’

这是我所作的打油诗,九月中只写了两首,所以在追悼会上不曾用,今见半农此文,便拿来题在后面。所云菜厂在北河沿之东,是土肥原的旧居,居停主人即土肥原的后任某少佐也。秋天在东京本想去访问一下,告诉他半农的消息,后来听说在长崎,没有能见到。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十一月三十日,于北平苦茶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