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海明威
  • 姓名:海明威
  • 全名: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 性别:
  • 国籍:美国
  • 出生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出生日期:1899年7月21日
  • 逝世日期:1961年7月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一个医生家庭。1917年中学毕业到堪萨斯市《星报》当见习记者。1918年5月,作为美国红十字会救护车司机开赴前线。7月在意大利负伤,获得勋章。1919年初回国,担任一家杂志编辑。两年后,作为《多伦多明星日报》驻欧记者赴法国。在侨居巴黎的美国名作家斯泰因、庞德、菲茨杰拉德等人帮助和鼓励下,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923年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由巴黎一家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次年,《我们的时代》一书由巴黎另一家非正式出版社出版。1926年他的成名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书中以低沉的情调和色彩缤纷的笔触描写战后“迷惘的一代”,成为该派作品的代表作家。他的新编短篇小说《没有女人的男人》于1927年问世,奠定了他作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地位。两年后,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与读者见面,并于1933年拍成电影。作品叙述他在意大利的战场经历,从批评战争宣传出发,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精神价值,表现了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在艺术价值上,它显示了文体简练、情景交融、善用独白讽喻的“海明威风格”。20年代末,返回美国,先后居住在佛罗里达州基威斯特岛和古巴的哈瓦那郊区。西班牙内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以记者身分前往报导战事,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叛军,支持共和政府,为影片《西班牙大地》撰写解说词(1937),发表剧本《第五纵队》(1938)。西班牙内战结束后,回哈瓦那创作并发表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1941年,他偕夫人来中国报导抗日战争,会见过宋庆龄等人。1944年,作为《柯里尔》杂志记者赴欧报导欧洲战事。其间曾率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被指控违反记者不得参加战斗的日内瓦协定而受审,结果无罪释放,后获军方颁发的铜质勋章。1942年,《丧钟为谁而鸣》一书改编成为由名演员英格利·褒曼和贾利·古柏主演的电影《战地钟声》,蜚声世界。他的另外三部小说《麦康伯的爱情》、《我的老人》(改名为《内心》)和《有钱人和没钱人》(改名为《溃点》)分别于1947、1949和1950年拍成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返回古巴,发表《渡河入林》(1950)和《老人与海》(1952)两部中篇小说,后者于1953年获普利策奖。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56年开始为《生活和展望》杂志撰稿。1957和1958年他的两部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老人与海》先后拍成电影。古巴革命后,他于1959年与夫人迁回美国,定居于爱达荷州凯奇湖。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多种病症,医治无效,精神忧郁。1961年7月因久病不愈而绝望,以双筒猎枪自杀。1985年,他的遗著,长篇小说《伊甸园》出版,该书描写20年代一个心理变态的三角恋爱故事,通过离奇曲折的情节展现了他自己的隐衷和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