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

歌德
  • 姓名:歌德
  • 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性别:
  • 国籍:德国
  • 出生地:法兰克福
  • 出生日期:1749年8月28日
  • 逝世日期:1832年3月2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德国伟大诗人,狂飚突进运动和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出生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父亲任皇家参议,知识丰富,爱好艺术。母亲精明活泼,富于幻想,善讲故事。歌德童年的精神生活深受母亲的影响。1765年歌德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他的兴趣却在文学和绘画方面。1770年转学去斯特拉斯堡大学,第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他开始创作早期的诗歌和戏剧,并结识赫尔德,后者介绍他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莪相的诗,一起采集民歌,对他影响很大。1771年8月至1775年10月,歌德积极参加了狂飚突进运动,创作了剧本《铁手葛兹·封·贝利欣根》,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使歌德名声大噪,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德国新兴市民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矛盾冲突。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意志薄弱而富于感情的青年,他离开城市到乡间小住,大自然的清静、美丽,纯朴的农民和儿童,都使他心旷神怡。不久,他结识了一个邻居的女儿夏绿蒂并爱上了她。但她早已和别人订婚。维特决然离去,在一个公使处当秘书,想以社会活动来忘却爱情。可是,他作为一个平民,被排斥于贵族社会之外。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他处处遭受打击和失败,最后找不到出路而自杀。小说虽然描写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但实际上是迸发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小说文笔优美,感人心扉。1775年11月,歌德接受魏玛公爵的邀请去魏玛公国任职,繁忙的政务影响了他的文艺创作。为摆脱这种境况,1786年9月他隐姓埋名去意大利旅行。他在那里将近两年,深受古希腊罗马的艺术薰陶和感染,同时在创作上也有收获,完成戏剧《埃格蒙特》和《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浮士德》和《托夸多·塔索》也有进展。《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是一部形式上最完整的古典主义诗剧,在内容上则表明纯洁的人性可以战胜人间的错误和罪恶,这充分体现了歌德的人道主义理想。从1794年起至1805年席勒去世,歌德与席勒交往频繁,密切合作,成为两人创作上丰收的十年。这时他们合写《赠辞》,对社会上和文艺界的庸俗鄙陋习气进行了批评。后来又竞相写作叙事谣曲,把这种文艺形式提高到一个新阶段。歌德还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长篇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著作。1805年至1814年,由于拿破仑战争,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于停顿,但是他写了一部分十四行诗、长篇小说《亲和力》以及自传《诗与真》前三卷。1814年后他好象又恢复了青春,创作了有二百四十多首诗的《西东合集》。特别是在晚年,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勤奋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以及《诗与真》最后一卷。诗剧《浮士德》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有12 000多诗行。它的主体由两个赌赛和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第一部“献诗”是诗人自己的述怀, “舞台序剧”阐述了诗人的文学艺术观点。“天上序幕”说明了写剧目的,是剧情的开端。天帝和魔鬼靡非斯特非勒司展开一场关于人的争论,天帝表示了对世界和对人的肯定,魔鬼表示了对世界和人的否定,于是以浮士德为双方赌赛对象,从这一赌赛又引出了浮士德和魔鬼的赌赛。作者通过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表现了欧洲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300多年来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生活发展史。它揭示了奋发进取、追求真理的精神,浮士德在不断的追求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魔鬼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是否定的精灵、恶的象征,但他们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分割的,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辩证的因素。在艺术手法上,《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作品,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丰富多彩,既植根于现实土壤,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特殊的艺术魅力。歌德除进行文学创作外,还从事自然科学活动。他研究植物学、昆虫学、解剖学、光学、颜色学和矿物学等,并且都有论著。他的一生著作浩繁,是世界文化史上少有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