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

戴望
  • 姓名:戴望
  • 别名:字子高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浙江德清人
  • 出生日期:1837年
  • 逝世日期:1873年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戴望(1837年~1873年),清经学家。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卒于清同治十二年。补诸生,一赴秋试,遂弃学业。为诂经精舍名宿周中孚甥。


戴氏最初“好为辞章”,继好颜元之学,以为“颜李之学,周公、孔子之道也”(戴望《颜氏学记序》)。后至苏州谒见陈奂,“通知声音训诂经师家法。复从宋先生翔凤授《公羊春秋》,遂揅精覃思,专志治经”(《戴君墓表》,见《谪麐堂遗集》卷首,清宣统三年归安陆氏依会稽赵氏刻本)。戴氏治汉儒经说,是在清咸丰丁巳(1857)他二十一岁以后,谓:“丁巳后,得从陈方正(即陈奂——引者)、宋大令​​(即宋翔凤— —引者)二先生游,始治西汉儒说,由是以窥圣人之微言,七十子之大义”(《颜氏学记序》)。陈奂撰《毛诗传疏》,《毛诗》为古文经籍。然戴氏则认为陈奂“所撰《毛诗传疏》,于先汉微言大义,无不曲发其蕴”,他“虽宗毛学,亦颇稽撰三家同异”(《清故孝廉方正陈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戴氏把陈奂说成是不偏废今文的学者,并以此表达他自己对今文经学的倾慕。对戴氏的今文经学倾向影响最深的是常州今文大师宋翔凤。本来戴氏治《春秋》,本《左传》,而遇到宋翔凤后则学风大变。他说: “望初溺《左氏》,自谒吴宋先生,诏以先生(指刘逢禄——引者)遗书,狃于习俗,未能信也。其后宋先生没,望避难穷山中,徐徐取读之,一旦发寤,于先生及宋先生书若有神悟,迥然于吾生之晚,不获侍先生也。”(《故礼部仪制司主事刘先生行状》,见《谪麐堂遗集》)他由宋翔凤而闻常州今文之学,并对刘逢禄、宋翔凤甚为钦仰。


戴氏在常州今文经学影响下,撰写了《论语注》一书。本来,刘逢禄有《论语述何》之作,其旨“追述何氏《解诂》之义,参以董子之说,拾遗补阙,冀以存其大凡,孔、郑诸家区盖不言” (刘逢禄《论语述何序》); 而宋翔凤也撰《论语说义》,旨在发挥西汉今文经学的“微言”、“素王”、“太平之治”等思想。戴氏的《论语注》基本上继承了刘逢禄、宋翔凤的学风,他明确指出,在《论语》齐、韩、鲁三家中,“《齐论》盖与《公羊》家言相近”,它所多出的《问王》、《知道》两篇,“当言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与《春秋》相表裹,而为禹所去,不可得见,悕已!后汉何劭公、郑康成皆为此经作注,而康成遗说,今犹存佚相半。劭公为《公羊》大师,基本当依《齐论》,必多七十子相传大义”( 《论语注序》)。他还表白自己深喜刘逢禄、宋翔凤之说,因刘、宋所注大都“约举”、“不列章句”,从而“因其义据,推广未备”(同上),而注《论语》的。戴氏又反覆说明他所注《论语》,“櫽括《春秋》及五经义例”,欲使“先汉齐学所遗、劭公所传”,“发挥其恉趣”(同上);也就是他是继承常州今文经学加以发挥,从事《论语》的注释的。


戴氏的《论语注》,宣究“素王之事,改周受命之制”;发挥今文“三统”说,言损益因革,言“若循连环”;阐明《公羊》“三世”说,言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他力言《春秋》与《论语》之相通,并发挥今文《齐诗》的遗说,推演《春秋》“改制”、《公羊》三世,把《论语》和《春秋》密切联系在一起,使《论语》“复”于西汉。这种说解,既与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不同,也与清代其他注释《论语》之本,迥不相同。戴氏也说:“如有睹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缘是罪我,则无讥焉尔。”(《论语注序》)但戴氏主要是继承了西汉今文经学的某些治学方法,斤斤与古文经学派争孔子真传,讲究今文师法的“经学正统”。因此,他虽然主张使《论语》“复”于西汉,似乎和魏源的《诗古微》、《书古微》一样,开展专经研究,探寻西汉坠绪,但却不具有魏源的“变易”思想。戴氏的经学思想,反映了主张“变易”的今文经学,“至此发生了变化,至此受到了锢蔽”(汤志钧《近代经学与政治》第151页,中华书局1989年8月出版)。


戴氏也喜讲顾炎武遗书,尤留心明末记载,拟辑《续明史》,未就。精校刊。诗工五言。著作尚有《颜氏学记》、《谪麐堂遗集》、《管子校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