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

道安
  • 姓名:道安
  • 本姓:
  • 性别: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
  • 出生日期:314
  • 逝世日期:385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道安(314—385)。东晋僧人,佛教思想家,毗昙学者,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本无宗”的主要代表。据《出三藏记集》卷一五、《名僧传钞》、《高僧传》卷五载,本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早孤,十二岁出家,天资聪敏而形貌丑陋,初不为师所重,令作农田粗活三年。劳作之余,刻苦读经,日读千偈,背诵一字不差,为师所惊叹。后入后赵都邺(今河北临漳),师从佛图澄,时道安已拥有大批弟子,号“漆道人”。后秦太宁元年(349),石虎死,北方大乱,乃率众离邺,走上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先至获泽(今山西晋城)山区,再上雁门郡飞龙山(在今山西浑源西南),转上太行恒山(在今河北阜平境),乃受武邑太守之请还复冀城(或即邺)。及至前燕再次大乱,加上当时“天灾蝗旱,寇贼纵横”,遂入王屋内林山(约在今河南济源西北),不久,又渡河入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山栖。然而,战乱和饥饿依旧,乃率徒数百南下。行至新野,聚众共议,作出两个决定:一是依靠国主,将佛教“法事”安置于国家的保护之下;二是分张徒众,扩大宣教地区。于时受到东晋名士习凿齿的邀请,遂与弟子四五百人进住襄阳。时在公元365年,已是五十多岁了。


在北方这些年代里,道安集中研习的是安世高以来流传的“禅数学”,所撰《阴持入经序》、《人本欲生经序》、《了本生死经序》等,充满了悲观厌世和禁欲主义思想。所修禅法,亦在为其出世和禁欲服务。及至襄阳,生活条件和思想观念都为之大变。据习凿齿与谢安书,道安“师徒数百,斋戒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互相尊敬,洋洋济济”。所讲经典,集中在《放光般若经》。在襄阳十五年,多与官僚文士相往来,每年必讲此经二遍。


事实上,他也同时研习《道行般若经》。撰有《道行集异注》,即是与《放光》比较之作,现存其序。由此形成他的般若学。他认为:“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这一观念与其禅数学中主张的“执寂以御有,崇本以动末”,有明显的不同。他把永寿、真人、世雄视为朽种幻梦,但又以法身、如、真际为真实,他把般若精髓定为“善出无生”;一般称他主张“本无”,而他的弟子僧睿则说他提倡“性空”,谓:“格义迁而乖本,六家偏而不即。性空之宗,以今验之,最得其实。”不过,他仍然保存有“识神”之说。


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派兵攻陷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受到苻坚的欢迎和礼遇,一时成为贵族子弟学文请益的导师。他被安置在五重寺,僧众数千人,利用国家力量,集中于译经。除《大品般若》的补译外,主要是说一切有部的论著,即《阿毗昙》类。研习此类论著,后来形成一股思潮,被称为“毗昙学”,道安是首创者。与之相应的还有关于《阿含经》的译介和有关戒律类要籍的翻译。这都属于佛教的基本建设。也就是在介绍有部论著的期间,他接受了上生弥勒的信仰,期望不离世间而能从弥勒问学,开上生弥勒信仰之始。


他在中国佛教的建树是多方面的。一是整理佛典和有关文献,编纂《综理众经目录》,开创了中国佛籍的目录学。一是组织僧团,制定僧尼轨范、佛法宪章,规范内部生活和斋忏仪轨,统一僧尼姓氏为“释”,加速了独立的僧侣阶层的形成。一是确定了上依国主、下张徒众的佛教传播方式,为后来佛教所依准。一是确立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译经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他在南北两地的活动,促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了解。孙绰赞其“飞声汧陇,驰名淮海”。西域尊之为“东方菩萨”,时人称“印手菩萨”。他曾劝阻苻坚不要与东晋战争,史学界认为是件大事。他的弟子众多,慧远是他的思想的主要继承和发挥者,尽管在信仰上,二人不同。今存文十八篇,多为佛经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