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丰子恺
  • 姓名:丰子恺
  • 原名:丰润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
  •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5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1898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他的父亲丰𨱑是清代末科举人,后因废科举在家设塾授徒。丰子恺六岁跟父亲诵读《千家诗》、《三字经》。九岁时,他父亲病故,由他母亲钟氏抚育成人。


丰子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十岁影描芥子园画谱人像。1914年十六岁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在校图画成绩优异,受到美术教师李叔同的赞赏。李叔同是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决心追随李叔同学艺,终生从事艺术事业。他又在业余时间向李叔同学习日文。


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师是著名文学家夏丏尊。由于夏丏尊的指导和鼓励,丰子恺开始学习写作,培养了日后写作散文的兴趣。


1919年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同年秋,他和同学刘质子、吴梦非一起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该校美术教师。


1921年春,丰子恺得到亲友的资助去日本游学。起初他在东京学习西洋画和提琴,同时补习英文和日文。后来曾到横滨等地去参观画展。他在日本只学习了十个月即因经济困难不得已回国,复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师。


1922年夏,丰子恺应夏丏尊邀请去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同时在宁波第四中学兼课。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执教两年多期间内,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宣纸作画;所作画或借用古诗词的意境,或反映儿童生活。他的画风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也受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丰子恺在《太平洋画报》上看到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作品,感到寥寥数笔,余趣无穷,为之心折。


丰子恺的画稿,融会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在春晖中学任教的朱自清、俞平伯、朱光潜等对他的画都非常赞赏。1924年丰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第一次发表了他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4年春晖中学同人与校长经亨颐意见不合,集体辞职。丰子恺和其他教师一起带了一部分学生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称立达学园),主张用“爱的教育”教育学生。1925年秋,他的《子恺漫画》在郑振铎编辑的《文学周报》上发表。1926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子恺漫画》。朱自清曾为它作序。序中写道:丰的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1]。


丰子恺观察儿童生活细致入微,如他画的《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的脚踏车》等,使观众久久难忘。丰子恺作的某些社会现象漫画,寓意也很深刻。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由于无力喂养自己初生的婴儿,不得不把他舍送到育婴堂去,路旁的母狗反而能哺育自己的小狗,于是画出《最后的吻》。


丰子恺说他自己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只是我的漫画中含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2]


丰子恺既作漫画,又写随笔。他写的若干篇短小的散文,集结为《缘缘堂随笔》印行。


丰子恺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他的画和散文有不少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说明他有“为人生而艺术”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出世的佛家思想。他所尊重的老师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出家,法名弘一。这件事对年青的丰子恺思想影响极深。十年以后,丰子恺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宿舍竟然出人意料地举行仪式,宣称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并取法名婴行。1928年为祝弘一法师五十寿,丰子恺绘成“护生画”五十幅出版,由弘一法师题字。以后每隔几年出版一集《护生画集》,直至第六集。1931年他又由弘一法师介绍,为厦门南普陀寺广洽法师绘释迦牟尼佛像。


自1925年至1929年,丰子恺在立达学园负责美术教学。这期间,还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澄衷中学及淞江女子中学兼课。


1929年丰子恺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他和夏丏尊、章锡琛等合作编辑《中学生》杂志。自1933年开始,他长住故乡石门湾“缘缘堂”,专门从事绘画和译著。他时常往来于上海、杭州、石门湾之间,直到抗战初期。在这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出版了许多漫画集和译著,如《子恺漫画选》、《儿童生活漫画》以及散文集《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等。另外,他还写作和翻译了一些美术理论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他的艺术理论著作深入浅出,很受读者欢迎。


1936年10月,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丰子恺也参加了文艺界团结御侮的活动,在鲁迅、巴金等拟定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了名。


1937年11月6日,丰子恺正在“缘缘堂”作画,石门湾突遭日机空袭,当晚他携全家老小十人在潇潇暮雨中与“缘缘堂”匆匆告别,走上流亡的旅途。途中几经波折,全家于1938年到达桂林,他遂在桂林师范任教。1938年底,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约,往广西宜山浙大讲学。1940年南宁失守,他又随浙大迁往贵州遵义。1941年秋,在浙大升任副教授。丰在遵义时应开明书店要求,重绘在抗战期间散失的漫画,共四百二十四幅,分编成:一、 古诗新画;二、儿童相;三、学生相;四、民间相;五、都市相;六、战时相。总名《子恺漫画全集》,于1945年出版。1940年,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译成日文,在日本创元社出版。


1941年11月,丰子恺带领全家去重庆,就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任教务主任。1942年暑假后,他辞去艺专职,在重庆沙坪坝自建“沙坪小屋”,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抗战后期,他曾到泸县、自流井、乐山、长寿、涪陵、南充、内江等地旅行,并开画展。1946年7月3日他率全家离开重庆,取道成都越秦岭,于9月25日抵达上海。由于他的“缘缘堂”旧居早已在沦陷期间被毁,全家迁居杭州西子湖畔。1948年9月,他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结伴同游台湾阿里山、日月潭,11月回到厦门短住。1949年3月,丰子恺闻解放大军即将南下,于4月令家属先回上海,他自己则因事绕道香港,再由香港飞回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丰子恺作了《百年难逢开口笑》的画幅,以志庆祝。1950年出版了他所作的《绘画鲁迅小说》4册。他从事翻译,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


1952年,丰子恺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就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1962年被选为上海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


晚年丰子恺仍坚持作画和翻译工作,1975年9月15日患肺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