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王羲之
  • 姓名:王羲之
  • 别名:字逸少
  • 性别:
  • 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北)
  • 朝代:东晋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或作303—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北),世居会稽山阴(今绍兴县),东晋大书法家、文学家。出身贵族,伯王导是晋元帝时丞相,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幼讷于言,人未奇之。长而机敏辩赡,以骨骾称。起家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长史。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尝苦求为宣城郡,不许。乃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洽,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会稽有佳山水,当时名士多居之,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王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兰亭,为《兰亭集序》以申己志,时人比之石崇《金谷诗序》。工书法,善文章,所作《兰亭集序》,记述了他和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盛况,抒发志趣,文笔雅致,为后世传诵之名篇。其书法,字钟繇,兼取众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兼善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正书以《兰亭集序》为代表作,行书有《奉桔》、 《丧乱》、 《孔侍中》等帖,草书有《初目帖》、《十七帖》等,真迹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子献之,书法成就亦大,父子合称“二王”。原有文集十卷,也巳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早年从卫夫人(铄)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古朴书风,而成妍美流利的新体。其笔势雄强多变,论者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许为古今之冠。故为历代学书者崇尚,影响极大。亦工文学,著有文集十卷,已佚。 今存《兰亭集序》,记载当时宴集盛况,文笔清新疏朗,情韵邈绵,是一篇优秀的抒情记事散文。另有《兰亭诗》二首,亦雅有山水胜情。明人张溥尝称赞:“兰亭咏诗,韵胜金谷。”(《王右军集题辞》)张溥辑有《王右军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亦辑其诗文。


兰亭——在浙江绍兴市西南14公里的兰渚山下。王羲之撰书的《兰亭集序》记叙永和九年( 353年)三月三日他与好友在此修禊的盛况。现存建筑和园林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后移此重建的,1980年曾全面整修。有小溪流经此处,称曲水。临溪有流觞亭,亭西有王右军祠,祠中正殿有王羲之像。殿前有墨华池,池中建墨华亭,西廊墙上嵌古代碑刻,其中唐宋以来书法家临摹的《兰亭序》就有十余种。流觞亭后有御碑亭,中立清康熙乾隆二帝御碑。流觞亭东有碑亭,内立清康熙帝书兰亭碑一块。亭前约30米处为鹅池,池畔建石碑亭,中立“鹅池”两大字石碑一块,传为王羲之书。园中茂林修竹,清流游湍,风景清幽。


王羲之墓——今绍兴市嵊县华堂金庭山。据传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山,死后葬金庭瀑布山。其后人舍故宅为金庭观。观中有右军书楼、墨池和祠庙,早年已废。墓前有石坊一座,上书“晋王右军墓道”。


王羲之故宅——又称右军别墅,后为戒珠寺,在今绍兴城西街72—76号。据方志记载,寺外有鹅池、墨池,寺内有上方院、卧佛殿、竹堂、雪轩、宇泰阁等。原寺内有羲之像,青巾道服,端坐正中。明嘉靖十年(1531年)和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曾重修。现仅存大殿、卧佛楼和上方院,寺外鹅池、墨池亦尚存。


题扇桥——在今绍兴城北的蕺山街东侧。东西向单孔石砌拱桥,全长20余米,宽约3米。相传王羲之在会稽任内史时,一日经过此桥,见桥上有一老妪抱一捆六角竹扇在烈日下叫卖,因制作粗糙,无人问津。王羲之便借来笔墨,在桥头给扇子各题上五字。老妪面露怒色,王便对她说: “告买者此为王右军所书,售价一百文钱。”(为原价五十倍)人们见是王羲之题字扇,竟抢购一空。桥由此得名,流传至今。


笔飞弄和笔架桥——在今绍兴城萧山街北侧。弄为南北向,长238米,宽约2米,石板路面。据传王羲之不肯轻易为别人写字,一次,邻居一老妪用王羲之喜爱的大白鹅骗得他几个大字。他十分懊恼,说: “我今后再不写字了!”于是抓起飞狐笔向书桌上一掷。没想到那支笔在桌上弹起来,穿破窗纸,沿着窗外弄堂笔直向前飞去。 “笔飞弄”因此得名。笔飞到弄的北端一座桥的一块石上,于是这块石头就叫“笔架石”,桥也因此叫“笔架桥”。桥已拆,今改作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