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

吴敬梓
  • 姓名:吴敬梓
  • 别名:字敏轩,号粒民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安徽全椒人
  • 出生日期:1701
  • 逝世日期:1754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清安徽全椒人。


出身世族。父霖起,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曾官赣榆县教谕。敬梓少颖异,过目成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十四岁随父赣榆任,精修《文选》,诗赋援笔立就。雍正元年(1723)中秀才。是年,父病故,族人因财产起纷争,至入室强取之,敬梓以嗣子故,受损尤多。自是看破世情,心性大变,弃金钱如泥沙。不数年,家产挥霍殆尽,时或至于绝粮,族人犹攻讦不息。“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乃于三十三岁时移家金陵(南京),住秦淮河畔大中桥,卖文自给。雍正十三年(1735),安徽巡抚赵国麟以博学鸿词荐,辞不赴。金陵士子闻其名,推为文坛盟主。敬梓集同仁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礼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由是,家益贫。“白门三日雨,灶冷囊无钱”。迫于生计,常往来金陵扬州间。


乾隆二年(1737),吴敬梓东游仪征,与业已落职之湖广提督杨凯相识,杯酒论文。杨凯知其悬釜待炊,遂稍备粮赀,解其燃眉之急。此后,敬梓与扬州盐商巨子程晋芳相遇于金陵,订莫逆交。应晋芳之邀,客居其扬州住所凡三年。晋芳《哭吴敏轩》诗有“三年别意语缠绵”之句,可证。程氏轻财好施,每有赠与,待敬梓重返金陵,又请其族祖程丽山时予周济。敬梓晚年,再度流寓扬州,赁屋后土庙旁,与仪征吴楷、碧天观石庄上人等相友善。时同邑好友金兆燕亦客居扬州,住徐凝门,两人“昕夕相过从,风雨无衍期”,喜则同乐,忧则同悲。兆燕为盐运使卢见曾座上客,乃以敬梓荐,见曾与论诗文,相知日深,又怜其贫甚,餽赠尤多。乾隆十九年(1754)十月,敬梓病逝于扬州寓所。时程晋芳亦已清贫如洗,欲助无力。卢见曾慷慨解囊,为其买棺装殓,恤其妻小。是年冬,金兆燕扶其灵柩,归于金陵。


敬梓之著作,以《儒林外史》蜚声宇内。所谓“外史”,皆耳闻目验之事,不作正史论,却如漫漫长卷,儒林之众生群相尽见其中,而于八股取士之科举制,抨击尤力。“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若当世之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或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施于浓墨者,一为周进,一为范进。周进至花甲之年,犹为童生,受尽世间冷眼,一旦中举成进士,官至国子监司业,当日排诋最力之梅秀才,此时温顺作奴才状,自谓周爷门生。穷时所书楹联,亦为人揭下装裱,争相收藏。范进一生醉心科举,屡困场屋,老来得周进赏识,由秀才而中举,致喜极而呼,迹近疯狂。往日屡施白眼之妻、母、岳父、乡绅并邻里乡党,莫不笑脸相迎,争献谀词。顷刻之间,炎凉翻覆若是,皆势利使然。此日无由入仕者,亦必吟诗词,结诗社、刻诗集、摆酒宴,写斗方,咸以“名士”鸣于人。乃至妓院老板王义安、卜卦者卜言志、刻字匠郭铁笔之流,亦皆注目儒巾,以幻入儒林为第一快事。《儒林外史》约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正是清朝全盛之时。作者目光所注,却在“盛世”背后之重重隐忧,而机锋所向,尤在士林。此时士林中人,道德沦丧,价值错位,良知尽失,由文场而官场,物欲横流,贪贿盛行,祸及社会,殃及细民,贫富悬殊愈演愈烈,社会对立日甚一日。作者无力回天,但以王冕、向鼎、鲍文卿、牛老儿、甘露寺僧相继出场,布德劝善,作儒林范式,惜如沉沉黑夜之烛火萤光,又何补于事!而后人可感悟者,士林乃人文之渊薮,道德之高地,犹宜砥砺操守,束身自律,莫因名利堕其志,毋以声色失其聪,此国人所厚望焉。


《儒林外史》付梓问世,使中国叙事文学之讽刺艺术趋于极致。其后如《海上花列传》、《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诸书,无不从中挹取芳润。其与稍后之《红楼梦》,皆中华文化之瑰宝也。吴敬梓自移家金陵后,栖身扬州凡十余年。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0“吴烺”条下云:“父敏轩征君,工诗,久居扬州。”以其久居扬州,其生计,其创作,乃至小说之写景、人物之原型,扬州之印记尤深。扬城民风淳朴,乐善好施,敬梓身受其惠,感兹念兹,流连而莫能去,直以为终老之所。程晋芳《哭吴敏轩》云:“生耽白下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句下注曰:“时客死邗上,前一夕,屡诵‘禅智山光’之句。”当其弥留之际,犹吟诵“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明其深恋扬州,托身扬州,至死而不渝也。


《儒林外史》向有50回、55回、56回等歧说,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谓原稿为50回,金和跋文谓为55回,最早刻本为金兆燕任扬州教授时所刻,然至今未见。现存最早刻本为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共56回。诗文有《文木山房集》,今仅存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