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

湛若水
  • 姓名:湛若水
  • 别名:字元明,号甘泉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
  • 出生日期:1466
  • 逝世日期:1560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湛若水(1466~1560)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人。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必另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


居官30多年,历任吏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尚书,深得世宗倚重与信任。主张“天下民庶实为邦本”,反对宦官专权。历任政绩卓著,晚年致仕时,皇帝曾3次留任。在教育学上有突出贡献。亲自修订《大科训规》,对教育管理的体制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一生热心捐款赞助书院,得其“馆谷”的书院竟达28所,从他的家乡到广州、南海、扬州、池州、徽州、武夷,遍布半个中国。


湛若水,明代学者。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增城)人。少时丧父,靠其母抚养成人。曾师事陈献章。绝意科举,后从母命应考。弘治乙丑(1505)进士。历任庶吉士、编修、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尊师重教,每到一地,“必建书院以祀献章”。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成一派,为甘泉学派创始人。“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明史·湛若水传》),有的奔走于王、湛二人之间。他认为“心无所不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夫天地万物之中者也。”(《心性图说》)提出与王守仁心学不同之处在于“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甘泉论学书·答杨少默》)建构“心性图”,将心、性、情以至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与天地万物相沟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来认识。认为仁、义、礼、智这些道德规范是在心理现象基础上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心性图说》)注重儒家恭、敬、忠等道德规范:“孔门之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语录》)认为天理道德为人心所固有,“非由外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同上书),但由于受习心所蔽,因而昏蒙不明。要成为有道德的人,“惟立志,煎销习心,体认天理,之三言者,最为切要。”(同上书)在这三者之中,立志是根本,后两者是培育根本。“志如草木之根,具有生意也。体认天理如培灌此根,煎销习心为去草以护此根。”(同上书)这就需要把道德修养和学习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如车子两轮。夫车两轮同一车也,行则俱行,岂容有二?”(《论学书·答邓瞻兄弟》)不同意王守仁“致良知”的修养论。主张“随处体认天理”,“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答阳明王都宪论格物》)即通过日用事物进行修养,而不是闭目塞听,只向内心用力。反对“知先行后”说,主张知行并进,把体认天理与躬行践履结合起来,因而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士子来学者,先命习礼然后听讲。”(《明史·湛若水传》)效果显著,“兴起者甚众”。著作有《甘泉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