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朱棣
  • 姓名:朱棣
  • 年号:永乐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民族族群:
  • 主要作品: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明代第三个皇帝,1403—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十三年(1380)至藩国,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二十三年(1390),与晋王朱讨蒙古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朱棣背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掌握沿边士马,威名大振。惠帝建文元年(1399)以讨齐泰、黄子澄“靖难”为名,起兵反抗朱允炆削藩。建文四年(1402)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建号永乐。朱棣以藩王起家,深知藩王对皇帝的威胁,故即位后即削除藩王兵权,至永乐十九年(1421),握兵权的亲王,多被削去护卫或废为庶人。同时,大封“靖难”功臣;残酷诛杀建文帝的支持者,但迅即停止镇压,对愿为他效力者,均量才录用,以巩固其政权。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政策。永乐十年(1403),移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充实北京。还下令,凡十恶死罪加以论处外,其余死罪、流罪犯人,携家属赴北京种田。重视兴修水利,自永乐元年(1402)起,即着手疏浚大运河,先后派宋礼、陈瑄组织领导治理运河,使“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明史·河渠志》)的南北大运河真正贯通,从而减轻人民漕运的劳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在边防上建树颇多。在西北,永乐元年(1402),派官到哈密,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拉和卓)、土鲁番等地,永乐四年(1405)在哈密设卫,恢复了明朝在西域的主权,重新打通通中亚的孔道。在西南,安南国王胡��(di低)屡次侵占城(古国,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侵犯明朝西南边疆。便出兵安南,支援占城人民反安南的斗争,保证明朝南疆安全。在东北,从永乐元年至永乐七年(1409),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地设置一百三十二个卫。永乐七年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九年(1411),宦官亦失哈送康旺等到任,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正式开设。在西藏,永乐五年(1407)、十二年(1414),组织西藏僧官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等,修筑从雅州(今四川雅安)至西藏的驿道和驿站,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对蒙古,于永乐八年(1410)、十二年(1414)、二十年(1422)、二十一年(1423)、二十二年(1424)五次亲征,打击蒙古贵族割据势力,并死于最后一次出征归途中。五次出征,使蒙古割据政权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永乐初年,派郑和率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共有七次,其中六次在永乐时),远航亚非各国,增进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友好关系。


在文化上,组织大批宿学耆儒编纂《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本,收集保存元以前的佚文秘典。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朱棣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使明朝达到全盛。《明史·明太祖本纪赞》称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一评论,虽不免溢美,但基本概括了他的业绩。朱棣不失为一个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皇帝。然而,人民却承担了沉重的赋役。残酷的压榨,迫使山东唐赛儿等起义军,向明政权发起冲击。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卒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庙号太宗,葬长陵(今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嘉靖十七年(1538)改庙号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