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十三祖

净土宗十三祖
中国净土宗所立的十三位祖师。中国净土宗没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没有师资授受的法嗣制度,因而本无祖师世系。南宋宗晓《乐邦文类》卷三仿其他宗派例,举功高德盛者六人为净土祖师,即:东晋庐山东林寺慧远、唐光明寺善导、唐五台山竹林寺法照、唐乌龙山少康、北宋昭庆寺省常、北宋长芦寺宗颐。此为净土六祖,或称莲宗六祖。慧远为始祖不计,则称莲宗五祖,或称莲宗继祖五大法师。南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六改为净土七祖:慧远、善导、唐衡山祝圣寺承远、法照、少康、北宋永明延寿、省常。又称莲宗七祖。清初,《莲宗九祖传略》在志磐七祖说基础上,以云栖寺袾宏为第八祖,清梵天寺省庵为第九祖,称为莲宗九祖。清道光中,悟开《莲宗正传》推灵峰智旭为第九祖,省庵为第十祖,清红螺山彻悟为第十一祖。近代,印光法师改推清初截流行策为第十祖,省庵、彻悟递降为十一、十二祖。印光去世后,门人又推印光为十三祖,遂形成净土十三祖之说,又称莲宗十三祖。
行策截流

行策截流

截流大师(1626-1682),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代祖师。法名行策,字截流,俗姓蒋,父名全昌,是江苏宜兴有名的儒门老匠,与憨山老人德清法师为方外之交。憨山老人圆寂后3年,即明朝天启6年的一个晚上,蒋全昌梦见憨山老人进门,梦醒即生了儿子,因而为大师起名梦憨。大师长大之后,父母就相继去世。大师从此有了出世的念头。 到23岁那年,大师到武林理安寺,在箸庵问公座下出家。从此5年之内,胁不沾席,昼夜不卧,刻苦精修,终于顿悟佛法渊源。问公坐化之后,大师迁居报国寺。遇到同参僧人息庵瑛师,劝他修行净业。又遇到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阅读天台宗教义。此后他们同入净室,修行法华三昧,使本来具有的大智慧即时通明,大彻大悟。清朝康熙2年,大师在杭州法华山、西溪河中的小岛上结庵,专修净业,并命名自己居住的地方为莲庵。康熙九年,大师迁居虞山普仁寺,兴办莲社,倡导净宗,出家在家的佛门弟子,都尊大师为修行导师。大师手著《莲藏集》、《净土法语》等书,印行于世,著名的《劝发真信文》就出自大师之手。原文如下: &

永明延寿

永明延寿

延寿(912—983),五代、北宋间禅宗法眼宗僧人。天台德韶弟子。据《智觉禅师自行录》、《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八载,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做地方官吏。三十岁捨弃妻孥,投四明(今浙江宁波)翠岩禅师出家。后至天台山,参德韶禅师。初习禅定之法,传说连小鸟尺鷃在他衣里做巢都未被觉察。深受德韶器重,定为传法弟子。

承远

承远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人。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县北) 人。俗姓谢,年15,厌于儒家诗书礼乐,听人念咒而动出家念头。在成都、资州、荆州一带参学后,才正式剃度出家。自当阳县玉泉寺到南岳天柱峰,从通相受具足戒。又到广州,从慈愍 (慧日) 受念佛法门。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承远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承远大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敝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承远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承远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

    善导

    善导

    善导(613—681年),唐代僧人。净土宗的实际创始者。山东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一说江苏盱眙人,俗姓朱。据《续高僧传》卷二九《会通传》、《佛祖统纪》卷二六、二七载,幼年投密州明胜法师出家,习《法华经》、《维摩经》等经。后得《观无量寿佛经》,悲喜交集。唐贞观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拜道绰为师,修学方等忏法,听讲《观无量寿佛经》。以后专事念佛,笃勤精苦。后入长安光明寺,传净土法门,倡导称名念佛。相传一生用所得布施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幅,见塔庙伽蓝损坏,必去修复。弟子不可胜数,有诵《阿弥陀经》十万至三十万遍的,有日课称名一万以至十万遍的,有得念佛三昧而称往生净土的,有投身高岭、命寄深泉、舍命焚身的,由此被称为“弥陀化身”。曾与金刚法师论说念佛之胜劣。高宗时,在洛阳龙门造立大卢舍那佛像,担任检校之职。后人称之为“光明大师”。著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净土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偈》一卷、《般舟赞》一卷、《五种增上

    慧远

    慧远

    慧远(公元334-416年),东晋名僧,佛教理论家。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原平崞阳镇东)人。出身仕宦之家。少随其舅游学洛阳等地。“博综《六经》,尤善《庄》、《老》”。21岁时与其弟慧持同往太行恒山听道安讲《般若经》,认为“儒道九流,皆糠粃耳”。遂与弟同出家为僧。24岁开始讲经。“引《庄子》义为连类”,收效很好。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别道安南下。至庐山,定居东林寺传法。弟子甚众,渐成庐山僧团。慧远著述大都佚散。今存主要有《沙门不敬王者论》、《明报应论》、《三报论》及《大智论钞序》等,收载在《出三藏记集》、《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中。清严可均辑《全晋文》有《慧远集》二卷。慧远从“本无”说出发,认为佛教之最高境界就是永恒不变的法性,人如果得到和把握不变的法性,即可“冥神绝境”,达到涅槃。在形神关系上,主张形尽神不灭。认为神具有周遍感应一切的能力,而它本身却是绝对不变的永恒存在。借薪火喻形

    印光

    印光

    印光(1861—1940),晚清民国郃阳(今陕西合阳)赤城人。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

    祩宏

    祩宏

    祩宏(1535-1615)本姓沈,字佛慧,自号莲池,明末四高僧之一。杭州人。晚年居云栖寺。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大师。 早年即奉净土宗。31岁始出家,后在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祩宏以净土法门为主,冬季坐禅,余时兼讲经论。住持云栖寺40余年,施衣药,救贫病,终身布素,修持禅、净,披阅三藏,注释经典,主张严持戒律,力倡戒杀放生。不仅制订律制 规约,且修订焰口、水陆和课诵等仪。许多课仪,流传至今。其教学又兼华严及禅,而以净土为归趣。后世以为莲宗第八祖, 所著有《禅关策进》《弥陀疏钞》《云栖法汇》等20 余种。 莲池大师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岁丧父,三十二岁母亦永诀,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三十二岁,投西山无门性天禅师落发,并于昭庆无尘玉禅师座下受具足戒。大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法门,主持云栖道场四十余年,言传身教接引无数佛子同归净土。融合禅净二宗,定十约,僧徒奉为科律。清雍正中赐号净妙真修禅师。临终前半月预知时至,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七月某日安详念佛而逝,世寿八十一,僧

    智旭

    智旭

    智旭(1599—1655)号蕅益,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少年读儒书,即以灭佛老自任,作辟佛文数十篇。后阅袾宏《自知录序》、《竹窗随笔》诸书,乃不谤佛,尽烧所写辟佛文。父丧,闻《本愿经》,于是萌出家之志。二十二岁,专志念佛。次年听《大佛顶经》,心生疑惑,决意出家。二十四岁,从憨山德清弟子雪岭剃度,法名智旭。因听讲《成唯识论》,悟性相交融之旨。二十七岁起,遍阅藏经,积二十七年,成《阅藏知津》,为著名佛藏目录书,自序此书“俾未阅者知先后所宜,已阅者达权实所摄,义持者可即约以识广,文持者可会广以归约”。二十八岁母丧,闭关,关中大病,以参禅功夫求生净土。三十岁住终南山,学律学。三十一岁至金陵,目睹禅宗流弊,决意宏传律学。三十二岁起究心天台学说,但因当时天台宗人多陷入门户之争。故“愿作台家功臣,不愿作台宗后嗣”。后历住多处寺院,所在皆著述不辍。所著经疏极多,内容包括天台、唯识、禅宗、净土、律宗各门,总约二百余卷。并以佛教义理作《周易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