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闽地之见于载籍,昉自周职方氏。秦变古法,始郡县天下;闽虽为郡,犹弃不属,降君长而已。至汉,无诸国亡,乃渐置郡县,然其详亦不可得而考也。自孙吴奄有其地,迄于隋唐,郡县之制,始大备矣。历代相禅,以至于今,虽其分野之躔度,封域之形势,山川之流峙,潮汐之往来,固无古今之间,然其间郡县之废置,名号之因革,疆土之广狭,道里之远近,风俗之臧否,与夫城郭关梁之或兴或废,乡都闾井之或盛或衰,又纷然不一也。不有记载,则后之考舆图者将何所征乎?乃志地理。

建置沿革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周职方为七闽1地。秦为闽中郡。东瓯亦属。汉高帝五年,封无诸王于此,是为闽越国。都冶。冶,山名,即古泉山,今将军山也。孝惠三年,分东瓯即今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以封闽越君摇为东海王。建元三年,东瓯举国徙江淮,其地复属闽越。六年,封无诸孙丑为繇王,又封馀善为东越王,与繇王并处,故又名东越。元鼎五年2,馀善反,汉击之。元封元年,繇王居股杀馀善以降。武帝以其阻悍,数反覆,改封居股东成侯,迁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后复立冶县,此时东瓯尚未析出。按《三山志》注云:“前后汉及晋以来《地理志》并无此县名。前汉志虽有治县,疑是冶字,然考之后汉志,乃是晋安,今台州临海县地也。惟晋志云:‘武帝灭之,徙其人,名为东冶。’旧唐志云:‘其逃亡者,自立为冶县’”得之。属会稽南部都尉。光武罢都尉,后又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按《三山志》注云:“东曰临海,南曰建安。”窃意分东瓯地为东部而治临海,分闽越地为南部而治建安,故此后东瓯不复来属,直至唐宝应元年,一来而遂去也。此为南部。建安初,始有侯官、即今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三山志》注云:“旧记谓光武以为东侯官,未见其据。”建安、即今建宁府。南平即今延平府。汉兴即今浦城县等五县,其一史阙书。景耀三年,吴永安三年。以建安为建安郡,改汉兴为吴兴。增置建平、即今建阳县。东平、未详。将乐、即今将乐县。昭武、即今邵武府。东安,即今泉州府同安、南安二县地。凡领九县。晋太康三年,始以侯官、东安为晋安郡,俱隶扬州。吴时以丹阳郡为刺史治所,晋因之,即今应天等府地。元康元年,隶江州。初治今江西之南昌府,后移治九江府。刘宋泰始四年,改晋安为晋平,《闽中记》云:“元嘉中改为昌国郡。”考《宋书》无。寻复故。梁天监中,析晋安郡地,置南安郡。即今兴化、泉州、漳州等府地。普通六年,晋安、建安、南安三郡俱属东扬州。即今浙江绍兴、金华、温州、台州及直隶徽州五府之地。陈永定初,升为闽州,领三郡。天嘉六年,仍旧。光大元年,《莆阳志》作“二年”。复升为丰州。隋开皇九年,改为泉州,废建安、南安二郡属焉。大业初,复为闽州。三年,改为建安郡,领闽、旧原丰县,即今福州府。建安、南安、俱见上。龙溪即今漳州府。四县,治闽县。唐武德元年,改为建州。四年,移建州于建安。五年,析南安为丰州。六年,析闽县为泉州。八年,置都督府,治泉州,领泉、建、丰三州。贞观初,废丰州,并入泉州,隶岭南道。即今两广等处地。上既云置都督府,领三州,此又云隶岭南道,疑都督府是岁亦废。嗣圣三年3,析置漳州。十六年,又置武荣州。俱旧丰州地。景云二年,改泉州为闽州都督府,又改武荣州为泉州,并建、漳、潮,潮即今广东潮州府。五州属焉。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都督府。十九年,置泉山府兵。二十一年,置经略使。二十二年以漳、潮归岭南,领福、泉、建、汀四州4。二十四年,开福、抚抚即今江西抚州府。二州山洞,置汀州。据《唐书》如此。《三山志》注作“二十一年”,恐误。天宝元年,改隶江南东道,即今应天、镇江、常州、苏州诸府,浙江、福建二布政司之地,治苏州。寻改为长乐郡,复领漳、潮二州。十载,复以漳、潮归岭南。至德二载,置经略军宁海军。乾元元年,改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复为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升节度使,领福、泉、建、汀、漳、潮六州。按《闽中记》云:“天宝三年,割潮州归岭南。”《三山志》云:“十载,复以漳、潮归岭南。”且注云:“旧记言‘二年’,非,故大历六年,罢节度使。”下又注以“潮州归岭南”,是天宝十载归岭南,后二州又来属。至大历六年,潮州复归岭南,而漳州遂留不复去矣。此云“领州六”,其为福、泉、建、汀、漳、潮无疑。《闽中记》乃谓“上元二年,管温州”,而《三山志》亦收入注中,以5欲以补六州之数,然考其所记年号,前后颠错,恐不足信。宝应元年,温州来属。未几,遂归越州。大历六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以潮州归岭南。元和间,废经略宁海军。其后王潮据有此土,至乾宁三年,升为威武军,以潮为节度使。五代梁开平三年,封潮弟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升为大都督府。天成元年,审知子延翰伪建大闽国。唐长兴四年,僭号改元。晋天福八年,王延政僭号。于建州,国号殷。开运二年,复称闽王,以福州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镛、即今将乐县。镡即今延平府。七州。未几,为南唐所灭。而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据泉、漳二州,南唐遂升泉州为清源军,以从效为节度使。汉乾祐元年,闽东都留守李仁达举国归吴越钱氏,南唐改镡州为剑州。周广顺元年,改福州为彰武军。宋建隆三年,从效卒,泉、漳二州寻为其将陈洪进所夺。乾德二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洪进为节度使。太平兴国三年6,洪进及钱氏俱纳土,复为威武军,领福、泉、建、汀、漳、剑六州,省镛州,省镛州,旧志不载何年。析建州邵武县,置邵武军,属两浙西南路。按《方舆胜览》云:“建宁府初隶江南,又隶两浙南路。”《莆阳志》亦云:“兴化军初隶江南东路。”而《三山志》不载,未知是否。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兴化军。雍熙二年,始为福建路。景德三年,置安抚使,以福州守臣兼领。嘉祐四年,带钤辖。大观元年,升为帅府,四年罢。建炎三年,复升为帅府。元至元十四年,置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十五年,置福建行中书省。十六年,改置宣慰使司,省罢。俱治福州。二十年,复置行中书省,宣慰使罢。二十二年,改置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复置行中书省。宣慰司罢。二十四年,改为行尚书省。二十八年,改置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省,改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为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司,按治帅府,漕司、军民司属。二十九年,复置行中书省。宣慰司罢。大德元年,立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平章高兴言:“泉州与琉球相近,或招或取,易得其情。”故徙之。三年,改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仍徙治福州。据《三山续志》如此,考之《元史 本纪》,谓:“至元十五年,属赣州行中书省,增置提刑按察司。十七年,徙行省于泉州。二十年,改按察司为福建闽海道,并泉州行省入福州,罢福建宣慰司,复立行中书省于漳州。二十一年,以管如德为泉州行省参知政事。”而《地理志》又谓:“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帅府事于泉州。十五年,改宣慰司为行中书省。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十九年,复还泉州。二十年,仍迁福州。二十二年,并入杭州。”《百官志》又谓:“二十三年,并入江浙。”俱与《三山续志》不同,未知孰是。窃详《三山续志》修于元致和间,一代典籍尚存,必有所据,而《元史》则修于易代之后,典籍未免散逸,容有未审,疑当以《三山续志》为正。且《元史》、《本纪》、《地理志》、《百官志》本一书,而自相矛盾如此,决难尽信也。至正十六年,复改置行中书省。按《元史 百官志》:“是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此后不复废。”而其下又言:“二十六年,置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不知何也。二十六年,置福建行枢密院。至是,天下大乱,福建诸路及广东潮州俱平章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尽平其地,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福州、建宁、泉州、漳州、汀州、延平、邵武、兴化八府;置福建都指挥使司,领福州左、右、中及福宁、镇东、泉州、永宁、兴化、平海、漳州、镇海一十一卫;又置福建行都指挥使司,领建宁左、右、延平、汀州、邵武五卫及将乐守御千户所,置福建等处提刑按察司,分福宁、建宁二道,福州、泉州、漳州、兴化属福宁道,建宁、汀州、延平、邵武属建宁道,兼察诸府、县、卫所。三司并治福州府,而行都司则分治于建宁。成化七年,增置漳南道。析漳州、汀州二府属焉。成化九年,升福州府之福宁县为州,领宁德、福安二县,直隶布政司。

福州府

本府,汉初闽越王都此。即今越王山南、布政司北是也。建安初,为侯官县。吴景帝时,置曲那都尉7,领谪徒造船于此。旧记:“开元寺东直巷,吴时都尉营号船场。”永安三年,属建安郡,增置东安县。晋太康三年,升为晋安郡,迁治今城,领原丰、即今闽长乐、怀安、福清等县地。新罗、即今长汀上杭、武平、龙岩县地。宛平、未详。同安、即今同安县,侯官、即今侯官、古田、闽清、永福、福安县地。罗江、疑即今罗源县。晋安、改东安为晋安,即今晋江、惠安、莆田、仙游县地。温麻即今连江县、福宁州地。八县。刘宋泰始四年,改为晋平郡,领县五,省新罗、宛平、同安三县。寻复故。梁天监中,析晋安县为南安郡。陈永定初,为闽州刺史治所,后改丰州。隋改泉州,大业初,复为闽州,寻改为建安郡,治闽县,即旧原丰县。领闽、建安、即今建宁府。南安、即今南安县。龙溪即今漳州府。四县。南安即隋平陈之后废,新罗等六县俱省。唐武德初,改为建州。六年,为泉州,领闽、侯官、长乐、连江、长溪长溪即今福宁州并福安县地。五县。析建安属建州,析龙溪属泉州,析南安置丰州。嗣圣十六年,领县六。增置万安。景云二年,改为闽州。开元十三年,改为福州。二十七年,领县七。增置古田。二十九年,领县八。增置尤溪。天宝元年,改为长乐郡。改万安为福唐。本志谓“是年增置古田、尤溪”,恐误。永泰中,领县九。析侯官、尤溪地,增置永泰,至宋,改为永福县。五代梁乾化元年,领县十。以梅溪场增置闽清县。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长乐府,领县十三。改福唐为福清,以罗源场为永贞县,感德场为宁德县,归化场为德化县。晋开运二年,伪闽以为东都。按本志又谓“五代唐长兴四年,以永顺场为顺昌县,领县十四。晋开运二年,析出顺昌,领县十三”,考之《文献通考》、《宋史》、《延平志》三书,皆谓“南唐以永顺场为顺昌县,隶剑州”,今从之。汉乾祐元年,归吴越,领县十一。析尤溪归剑州,析德化归泉州。宋初,改为福州,领县十二。析闽县九乡置怀安县,至乾兴中,改永贞为罗源县。淳祐中,领县十三。析长溪西乡,增置福安县。见《三山续志》。《宋史》无福安县,盖失于记载也。景炎元年,端宗即位于此,升为福安府。元至元十五年,改为福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路一,析在城十二厢分四隅,置录事司。州二,升福清县为福清州,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县十一。内宁德、福安二县隶福宁州。国朝洪武元年,改为福州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十三,闽、侯官、怀安、长乐、连江、古田、永福、闽清、罗源、福安、宁德及福宁、福清二州仍改为县。置福州左、右、中三卫,左右二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千户所,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又置镇东卫,领左、右、中、前、后、中左并梅花、治长乐县。万安治福清县平南里。八千户所。左、右、中三卫并治本府;而镇东卫则分治于福清县。成化九年,领县十。析福宁县升为州,以福安、宁德二县隶焉。

闽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晋太康中,析置原丰县,属晋安郡。隋开皇十二年,改为闽县。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长乐县,清泰二年,仍旧。晋天福六年。伪闽又改为长乐县。宋元皆为闽县,国朝因之。

侯官县附郭。本汉治县地。建安初,析置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中,属建安郡。晋太康中,属晋安郡,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更置于州西北之江岸,去州城三十里。贞观五年,复省入闽县。嗣圣十九年,析闽县四十二乡,复置。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福建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州城。元和二年,复省入闽县,五年仍县。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闽兴,以长乐为侯官。清泰二年,俱复旧。宋、元仍为侯官,国朝因之。按《三山志》,郑叔则以贞元七年来任,盖县为洪水所没在五年,而移入州城则在七年之后也。“元和二年”,《唐书》作“三年”。伪闽以长乐为侯官,即今长乐县。

怀安县附郭。本隋闽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郡守何元昭以闽县画疆,不啻百里,编户二万,吏患簿籍繁,征输远,奏析九乡八千户别置一县,此怀安之所由始也。初治芋原江北三十里,咸平二年,转运使丁谓奏移石岊,始广故驿为治,在州城西北二十五里。元至元二十二年,迁治于县西,寻复旧。国朝洪武十二年,县丞张希闵以县治逼大江,而府城西北隅皆本县地,遂奏移今府治之北。石岊故治即今怀安递运所,今县治在古罗城永安门外。

长乐县本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置新宁县,在敦素里之平川,寻改为长乐县。上元元年,防御使董瑜以其地卑潦,移于吴航头。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改为侯官县,以闽县为长乐。清泰二年,复旧。晋天福六年,伪闽又改闽县为长乐,而以长乐为安昌,明年复旧。宋、元仍为长乐,国朝因之。平川,今十二都是也。

连江县本隋闽县地。晋太康三年,析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隋开皇中,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王义童复析置于连江之北,更名连江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福清县本唐长乐县地,嗣圣十六年,析其南入乡,置万安县。天宝元年,改为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改为永昌。唐同光元年,复为福唐。长兴四年,伪闽始改为福清,旧治永庆里。晋天福间,徙南台8,宋初,徙今治,属兴化军,寻复归福州。元升为州,国朝洪武二年,复为县。永庆里,即今永东里。南台即今台岭,或曰改为南台县,误。

古田县本晋侯官县山洞。唐开元二十七年,都督李亚丘在郡,洞之大姓刘强,林溢、林希辈相与归顺,遂奏置古田县,在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宋转运使杨克让奏迁邑治于水口。端拱元年,转运使崔策复还旧治。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新唐书》谓“永泰二年,析侯官、尤溪置”,误。今水口驿乃县庭古址也。

永福县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节度使李承昭各析一乡,置永泰县,宋崇宁元年,始改为永福。元仍旧,国朝因之。《新唐书》谓“咸通二年,析连江及闽县置”,误。

闽清县本汉侯官县地。唐贞元中,观察使王翃析县北十里,置梅溪场。五代梁乾化元年,闽王审知升为闽清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新唐书》“贞元元年,析侯官县置”,误。

罗源县本闽、连江二县地,唐大中元年,观察使韦岫以连江县一乡为罗源场。咸通二年,又分闽县地以益之,号永贞镇。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为永昌。乾兴元年,始改为罗源县。初治水陆寺西双溪之间,庆历八年,土民陈智津等以其地卑潦多水患,奏请迁之,知县陈偁乃迁治旧县东北之戴坑。元仍旧,国朝因之。

建宁府

本府,汉建安初,始分侯官之北乡,置建安。即今本府。南平、晋太元中改延平县,即今延平府。汉兴吴改吴兴,唐初改唐兴,天宝初改浦城县二县仍属会稽南部。时孙策取会稽,遣贺齐领南部都尉平其地,八年,遂以建安为南部治所。十年,析建安之桐乡置建平县。晋太原中,改为建阳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始改为建安郡,改南部为建安郡,改都尉为太守。领建安、建平、吴兴、东平、东平未详。将乐、析建安校乡置。今属延平府。昭武、析建安置。晋元康初,改为邵武县,即今邵武府。绥安、析建安校乡西偏地置。今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地,晋改绥城。按《邵武府志》“置绥安在是年”,而《延平府志》则以为“晋隆安二年”,本志又以为“宋元嘉中”,未知孰是。南平、侯官、东安东安即今同安、南安二县地。十县,仍治建安。晋太康三年,析侯官、东安,置晋安郡。即今福州以南四府地。江左省延平、东平二县。本志但云江左,不言何代,《方舆胜览》谓“宋明帝废延平”。疑二县之省,即此时也。刘宋元嘉中,领县七。析延平县地,置沙村县,即今延平府沙县。沙村,或作沙阳,未知孰是。陈永定初,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郡废为县,是年将乐等县并省,十二年复置邵武县,以属抚州。又本志云:“开皇末,郡废为镇。”未知孰是。属泉州。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属建安郡。是年析侯官县地,置闽县,并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皆属焉。治闽县。唐武德初,属建州,四年,移建州于建安,领县六。闽县仍属。复置唐兴、建阳、将乐、绥城,并建安凡六县。寻为妖贼武遇所陷。五年,刺史谢元冶败之,而复其地。六年,析置泉州,析闽县置。而建州如故。七年,领县七。仍以邵武来属。八年,领县六,省建阳入建安。属泉州都督府。贞观三年,领县四。省绥城入邵武。永徽六年,领县五。复置沙县。嗣圣五年,领县六。复置建阳县。景云二年,属闽州都督府。天宝元年,隶长乐郡,复改为建安郡。乾元元年,复为建州,隶福州都督府。上元元年,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隶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十二年,领县五。析沙县属汀州。乾符五年,黄巢寇闽,刺史李乾祐不能守,郡人陈岩率乡兵破之。中和四年,岩为观察使,镇福州,表郡人熊博为刺史,寓治建阳。未几,岩卒,徐归据州叛,以应王潮,博遇害,郡遂为王氏所有。寻置镇安军节度使,又改镇武军。五代晋天福八年,延政于此建国,称大殷,僭号改元。开运二年,改国号曰闽。未几,南唐灭之,而有其地,改永安军,寻改忠义军,领县八。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元祐初,改泰宁县。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升松源镇为松源县,开宝末,改松溪县。宋太平兴国三年,属威武军。五年,《邵武府志》及本志皆作“四年”,《宋史》作“五年”,今从之。领县四。析将乐归南剑州。升邵武为军,而以归化、建宁属焉。雍熙二年,属福建路。端拱元年,升建宁军节度。淳化五年,领县五。升崇安场为崇安县。咸平三年,领县六。升关隶镇为开隶县,政和中,改政和县。治平三年,领县七。析建安、建阳、浦城三县地,置瓯宁县。建炎元年,州兵叶侬叛9,明年,知州事方承祚寓建阳,侬诛,始复。绍兴元年,郡民范汝为据州叛,知州事刘子翼移寓崇安。明年,大将韩世忠平之,始复。三十二年,以孝宗旧邸升为建宁府。先是,孝宗封为建王。元至元十五年,改为路,《元史》谓“二十六年升为路”,恐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十七年,改建宁路总管府。二十二年,《元史 百官志》作“十八年”,未知孰是。立建宁分省,既而陈有定据之,复废分省。国朝洪武元年,有定就擒,复为建宁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又置建宁左右二卫,各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俱治于此。景泰六年,领县八。析政和及福州府福安县地,增置寿宁县。

建安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建安初,始析置建安县,属会稽南部。自晋至元俱仍旧,国朝因之。

瓯宁县附郭。本建安县地。宋治平三年,析置瓯宁县,并析建阳、浦城二县地以益之,属建宁军。熙宁三年,省。元祐四年,析建安县地之半,复置,而建阳、浦城之地不复与焉。元仍旧,国朝因之。

浦城县本汉侯官县地。建安初,析置汉兴县。三国吴永安三年,改吴兴。隋开皇九年,省入建安。唐武德四年,复置,改曰唐兴。嗣圣八年,改曰武宁。神龙元年,复改唐兴。天宝元年,始改浦城。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成化十三年,调建宁右卫前千户所守备于此。

建阳县本建安县地。汉建安十年,三国吴析县之桐乡,置建平县,属会稽南部。晋太元中,始改为建阳县,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省入建安。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建州。八年,又省入建安。嗣圣五年,复置。宋景定元年,改嘉禾县。元复改建阳县,国朝因之。

松溪县本建安县地。五代时,属吴越,寻为伪闽所有,立松源镇。周广顺元年,南唐升为松源县。宋开宝末,改曰松溪。元仍旧,国朝因之。松源镇,今县东二十五里归伏里即其地也。

崇安县本唐建阳县地,五代时,闽析置温岭镇。南唐为崇安场。宋淳化五年,始升为县。元仍旧,国朝因之。

政和县五代时闽为宁德地。析置关隶镇。宋咸平三年,升为关隶县,而析建安五里以益之,属建宁军。政和五年,始改为政和县。元仍旧,国朝因之。宁德县地即今福宁州宁德县。

寿宁县本政和及福安二县地。国朝景泰六年,福建按察司佥事沈讷以其地险远,大宝坑、银场时被温、处流民盗采,因肆剽掠,且不便征输,遂会三司请于朝,析置寿宁县。治杨梅村。

泉州府

本府,汉建安初为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属晋安郡,即今福州。梁天监中,始析晋安县为南安郡,置龙溪县属焉,治晋安。陈永定初,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郡废,改晋安县曰南安,复析置莆田县,《元和郡县志》谓“陈废帝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隋开皇十年省”,未详。皆属泉州,名盖始此,然其治仍在今福州。寻复省莆田县。大业初,属闽州,寻属建安郡。唐武德初,属建州。五年,析为丰州,领南安、莆田二县。是时复置莆田县,疑龙溪县时亦随属。八年,隶泉州都督府。贞观初,州废,并入泉州。嗣圣十六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南安,领县四,析莆田,增置清源县,后改为仙游县。寻废县,还隶泉州。此亦今福州。十七年,复置。景云二年,改为泉州,今之泉州始此。属闽州都督府。开元八年,领县五,析南安地,置晋江。治晋江。十三年,属福州都督府。二十九年,领县四。析龙溪属漳州。天宝元年,属长乐郡,复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仍为泉州。上元元年,属福州节度。大历六年,隶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光启二年,为王潮所据。乾宁三年,属威武军,后遂属闽。五代时,仍领南安、莆田、仙游、晋江四县,渐增置同安、五代唐以唐大同场置。德化、闽析唐永泰县归化场置。永春、闽以桃林场置桃源县,后唐长兴初改永春。清溪、南唐以小溪场置。长泰,南唐以武安场置。凡九县。晋开运二年,南唐灭闽,取其地,既而留从效据之。汉乾祐二年,南唐升为清源军。从效卒,复为陈洪进所夺。宋乾德二年,改为平海军。据《纲目续编》如此。《宋史》云“太平兴国改”,未知孰是。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复为州,属威武军。五代周广顺元年,尝改威武军为彰武军,时泉州为留从效所据,至是,陈洪进纳土,遂复旧,而泉州属焉。五年,领县六。改清溪为安溪,以莆田、仙游属兴化军,以长泰属漳州。六年,领县七。析晋江,置惠安。雍熙二年,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泉州路总管府,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置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县仍旧。大德元年,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治所。三年,省废。至正十八年,立泉州分省。二十二年,西域那兀那纳等窃据其地,未几,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平其地,改为泉州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泉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复置永宁卫,领左、右、中、前、后、福全、治晋江县十五都。高浦、治同安县十四都。嘉禾、治同安县二十三都。金门、治同安县十九都。崇武治惠安县二十七都。十千户所,泉州卫治本府,而永宁卫并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则分治于晋江县二十都。

晋江县附郭。本晋晋安县地,属晋安郡,随省入南安县,属建安郡。唐开元八年,析置晋江县为泉州治所,属泉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南安县本汉侯官县地,吴析置东安县。晋改曰晋安,属晋安郡。梁为南安郡治所,隋废郡改县曰南安10,属建安郡。唐武德初,属建州,五年,置丰州于此。贞观初,州废,属泉州。嗣圣十六年,为武荣州治所,州寻废,仍属泉州,十七年复属武荣州。景云二年属泉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贞观初,泉州即今福州。

同安县本汉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析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省入晋安县。隋为南安县地。唐贞元十九年,析南安四乡,置大同场。五代唐天成四年,复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德化县本唐长乐郡永泰县地。贞元中,析其归义乡为归德场。五代唐长兴二年,闽立为德化县,属长乐府。汉乾祐二年,南唐改隶清源军,割今延平、尤溪县之常平、进城二乡以益之。宋初,属平海军,后复属泉州。元仍旧,国朝因之。长乐郡,即今福州;永泰县,即今永福。

永春县本隋南安县之桃林场。五代时,闽置桃源县。唐长兴初,改为永春县,属泉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安溪县本隋南安县地。唐咸通中,析置小溪场。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始立为清溪县,属泉州。宋宣和初,改为安溪县。元仍旧,国朝因之。

惠安县本唐晋江县地。宋太平兴国六年,析置惠安县,属泉州。元仍旧,国朝因之。

漳州府

本府,梁天监中,析晋安,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隋开皇九年,郡废,属泉州11。自此以上,当与泉州府互观。唐嗣圣三年12,广寇陈谦等连结诸蛮攻潮州,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讨平之,请置一州于泉、潮之间,以抗岭表,遂析福州西南境,置漳州;并于其地置漳浦县以属。开元四年,耆老余恭讷等以其地多瘴疠,请徙治李澳川。今漳浦县治是也。二十二年,改隶岭南经略使。二十八年,领县二。析漳浦县地,置杯恩县。二十九年,省怀恩入漳浦,而以泉之龙溪来属。天宝元年,改为漳浦郡,还隶福建,《三山志》谓“是年复领漳州”,而本志乃谓“开元二十九年仍隶福建”,未知孰是。十载,又改隶岭南。乾元二年,复为漳州。上元元年,还隶福建。大历十二年,领县三。析汀州龙岩县来属。贞元二年,从观察使卢惎《闽中记》作“卢谌”,误。之请,徙治龙溪。光启元年,光州刺史王绪渡江陷汀、漳二州,寻为王潮所夺,其弟审知继而有之。五代晋开运中,朱文进擅命,以程赟为刺史,既而留从效杀赟,遂据泉、漳二州,寻改漳州为南州。南唐刺史董思安以其父名章,故改。宋建隆三年,从效卒,陈洪进有其地,始奉宋正朔,乾德四年,复为漳州。太平兴国三年,洪进纳土,属威武军。五年,领县四。析泉州长泰县来属。雍熙二年,属福建路。元至元十六年,改为漳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领县仍旧。至治中,领县五。析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置南胜县,十六年,改为南靖县。至正八年,立漳州分元帅府。二十二年,漳州中书分省右丞罗良据其地。二十六年,陈有定取之。国朝洪武元年归附,改为漳州府,隶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漳州卫,领左、右、中、前、后、龙岩中治龙岩县。六千户所,治于此。成化四年,领县六。析龙岩县地,置漳平县。

龙溪县附郭。本梁南安郡地。天监中,始析置龙溪县以属。陈光大元年,属丰州。隋开皇九年,属泉州。唐嗣圣十六年,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属泉州。十七年复置武荣州,县仍属焉。景云二年,改属泉州。开元二十九年,始以来属。贞元二年,徙州治于此。宋、元仍旧,国朝因之。“贞元二年”,一本作“乾元初”,恐误。

漳浦县本梁龙溪县南界地。唐嗣圣三年,始置漳州于梁山之下,而置漳浦于漳水之北以属。开元四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县从之。二十八年,析置怀恩县,明年,复省怀恩入漳浦。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漳水之北,今地名云霄。

龙岩县本晋新罗县苦草镇。唐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因升为龙岩县以属。大历十二年,始割隶漳州。宋、元俱仍旧,国朝因之。

长泰县本隋泉州南安县武德乡地。唐乾符三年,邑长张进思始置武德场,以便输纳。文德元年,改为武胜,寻改武安。五代晋天福八年,南唐升为长泰县。宋太平兴国五年,邑民杨海等以其地去泉州三百余里,期会征输不便,请于泉守林金吾,乞舍远就近,遂割隶漳州。元仍旧,国朝因之。

南靖县本龙溪、漳浦、龙岩三县地。元至治中,以其地险远,难于控驭,遂析置南胜县,在九围矾山之东。至元三年,畲寇李胜等作乱,杀长史晏只哥,时同知郑晟、府判喜春会万户张哇哇讨之,失利,邑人陈君用袭杀胜,遂徙治于小溪琯山之阳。至正十六年,县尹韩景晦以其地偏僻多瘴,又徙于双溪之北,改为南靖县。国朝因之。

漳平县本龙溪县地,国朝成化三年,龙岩县民林廷琥等以其地所辖居仁、聚贤、感化、和睦、永福、五里,去县远且险,请别置一县以控制之,明年,遂析置漳平县。

汀州府

本府,晋太康三年,分建安郡,置晋安郡,又立新罗县汀州始基于此。以属,宋、齐、梁、陈、隋皆省。唐开元二十四年,始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领长汀、黄连、龙岩即今漳州府龙岩县。三县。天宝元年,改州为临汀郡,改黄连县为宁化县。乾元元年,复为汀州。初治新罗,按《唐会要》云“天宝元年,改新罗县为龙岩县”,则今之龙岩即州之故治也。而《唐书》则以为长汀县地,未知孰是。后迁长汀村,在上杭县北十五里,今名旧州。又迁东坊口。去今州治五里,亦名旧州。大历四年,刺史陈剑又迁白石,据《唐书》如此,而《唐会要》则以为“大历十四年,移汀州于长汀县白石乡”。考之本志云:“《地志》谓大历四年,移东坊口,后十年,陈剑奏移今治。”二说不同,疑当以本志之言为正。即今治是也。十二年,析龙岩县归漳州,以建州之沙县来属。《唐书》谓“是年沙县来属”,本志以为“乾元元年,领沙县”,未详。光启元年,王绪陷汀、漳二州,寻为王潮所得,其弟审知复继有之。乾宁三年,属威武军。五代晋开运元年,朱文进杀其主延羲,以许文缜来守。未几,泉、漳皆杀文进所署刺史,而以王氏诸子易之,文缜惧,遂以州降于延政。二年,王氏灭,地入南唐。越三年,领县二。“析沙县归剑州”,据《延平志》如此,本志作“开运二年”,未详。宋开宝八年下江南,悉有其地。太平兴国三年,属威武军。雍熙二年,属福建路,淳化五年,领县四。升上杭、武平二场并为县。元符元年,领县五。析长汀、宁化,置清流县。绍兴三年,领县六。以莲城堡为县。元至元十五年,升为汀州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后改莲城为连城。至正八年,立汀州分元帅府。二十二年,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有定就擒,总管陈谷珍以城降,改为汀州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汀州卫,领左、右、中、前、后、上杭六千户所,治于此。成化六年,领县七。以明溪镇巡检司置归化县。十四年,领县八。析上杭县地,置永定县。

长汀县附郭。本晋新罗县地,属晋安郡。唐开元二十四年,于新罗故城东,置长汀县,为汀州治所。后复随州迁长汀村,又迁东坊口,大历四年,又迁白石乡,宋又迁衣锦乡。元仍旧,国朝因之。

宁化县本晋新罗县地,在唐时介福、抚二州之间。开元二十四年置郡,因置黄连县以属。天宝元年,改为宁化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大明一统志》谓“本建州沙县地”,而本志并不言其为沙县所析,未详。

上杭县本晋新罗县地,唐为龙岩县地。大历四年,始析胡雷、下保,置上杭场。周显德元年,南唐徙艺梓保。宋淳化五年,升为上杭县,析长汀县南境隶焉,属汀州。至道二年,徙治鳖沙。咸丰二年,徙语口市。天圣五年,徙钟寮场。乾道三年,县令郑稷因民之请,奏徙郭坊,即今治也。元仍旧,国朝因之。上杭场,即县之丰田里;艺梓保,即县之太平乡;鳖沙,即县之白沙里,去艺梓保二百里;语口市,即县之在城里,去鳖沙二百步许;钟寮场,即县之平安里,以其地坑冶大兴,商旅幅奏,故徙县治。今县治,即县之来苏里。

武平县本晋新罗县地。唐开元二十四年置州,复析其西南为南安、武平二镇,隶长汀县。五代时,伪闽并南安为武平场。南唐为沙县地,属剑州。宋淳化五年,升为武平县,而析长汀西南境隶焉,属汀州。元仍旧,国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大明一统志》谓“唐为龙岩县”,而本志并不书其为龙岩所析。未详。南安、武平二镇相距二百二十里。

清流县本唐长汀、宁化二县地。旧有清流驿,属宁化,宋元符元年,提刑王祖道行部,憩于驿,爱其山水清澈,且以宁化疆土旷远,统理尤难,遂析其六里,并长汀三里,置清流县,属汀州。绍定中废,元复置,国朝因之。

连城县本唐长汀县地,尝置莲城堡。宋绍兴三年,因梅州司士曹事虞观上言:“县之南北,去县治三百余里,强者肆其剽掠,弱者难于赴诉,居民患之。”遂析置莲城县。汀守郑强以县境狭隘,又析长汀村古田乡六团里以益之。元至正六年,改莲为连,国朝因之。

归化县本清流、宁化及延平府将乐、沙四县地。国朝置明溪镇巡检司,属清流县。成化六年,汀州同知程熙以其地为将乐、沙、宁化之交,民多伉健难治,议置县以镇之,巡抚副都御史滕昭会三司奏请升为归化县。

永定县本上杭县地。国朝成化十四年,巡检13佥都御史高明以其地险民悍,自正统、天顺以来,草寇屡窃发,宜置县以镇之,遂会三司奏请析置永定县。

延平府

本府,汉建安初,始分侯官之北乡,置南平县,据《建宁志》如此,而本志谓“三国吴置南平县”,未知孰是。属会稽南部。三国吴永安三年,属建安郡。东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县,据本志如此。《方舆胜览》谓“晋武帝平吴,易南平县为延平”,未知孰是。刘宋明帝时废。按《建宁志》谓“江左省延平县”,《方舆胜览》亦谓“宋废延平县”,而本志乃谓“晋太元四年,改为延平,宋、齐、梁、陈皆因之”,二说不同,疑当以《建宁志》及《方舆胜览》为正。隋开皇九年,郡亦废,隶泉州。本志云“隋为建、福、汀三州地”,考之《隋书》:“文帝平陈,晋安、建安、南安三郡皆废,惟置闽、建安、南安、龙溪四县”,福、汀二州犹未有也,而谓延平为建、福、汀三州地,恐有未审。《大明一统志》又谓“唐为建、福、汀三州地”,未知是否。大业初,属闽州三年,属建安郡。唐武德初,属建州,三年14,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唐书》无延平军,而本志所载者如此,未知是否。五代时王审知改为延平镇,审知子延翰改为永平镇,延政僭位于建州,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据本志如此,而《方舆胜览》谓“王延翰改永平镇为龙津县,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二说不同。然延翰既改延平镇为永平镇矣,而又谓延政改延平镇为镡州,恐有未审。唐开运15二年,南唐兵拔镡州,复以为延平军制置镇,按《通鉴纲目》,晋开运二年为南唐保大三年,始灭闽取其地,本志乃谓“保大二年以为延平军制置镇”,误矣。明年,改为剑州,析建州之延平、即今府治。剑浦、旧龙津县。富沙未详。按《方舆胜览》云:“建宁府,古有富沙驿,城北有大伏洲。”疑去其地不远也三县属焉,治延平。汉乾祐17元年,南唐复以福州之尤溪、汀州之沙县来属,又升永顺场为顺昌县,领县六。据《文献通考》、《宋史》及本志所载如此,而《三山志》谓“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以永顺场为顺昌县,晋开运二年,伪闽析出顺昌”,未知何据。宋太平兴国四年,因利州路亦有剑州,乃加南字以别之,名南剑州,而以建州之将乐县属焉,领县五,省延平、富沙二县。治剑浦。雍熙二年,隶福建路。元至正十五年,升南剑路。大德六年,改为延平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改剑浦为南平。至正末,陈有定据而守之。国朝洪武元年,平其地,改为延平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五。置延平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治于此。景泰三年,析沙、尤溪二县地,增置永安县,并增置永安千户所以守备之。

南平县附郭。本汉侯官县地。建安初,始析置南平县,属建安郡。晋太元中,改为延平县。刘末明帝时废。五代时,王审知置延平镇,王延翰改为永平镇,王延政升为龙津县,寻置镡州于此。唐开运三年,南唐改州曰剑州,县曰剑浦。宋仍旧。元大德中,复改为南平,国朝因之。

将乐县本汉建安县地。吴永安三年,始析县之校乡,置将乐县,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县,隶抚州。唐武德五年,复置将乐县,隶抚州,七年省。嗣圣五年,析邵武及绥城县地,复置。元和二年省,五年,复置,属建州。五代晋开运二年,伪闽以县置镛州,寻复为县,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四年,始来属,元仍旧,国朝因之,而置守御千户所于此。按《隋书》但云“开皇十二年置邵武”,不言以将乐并入,《天文 分野》云“十一年置”,《邵武府志》云“十三年置”,俱未详。邵武即今邵武府,抚州即今江西抚州府,绥城县即今邵武府建宁、泰宁二县地,今建宁县西三里其治所也。

尤溪县本晋延平县之山洞。唐开元二十二年,经略使唐修忠以书招谕其民,酋长高伏请以千户入版籍。二十九年,始开拓置尤溪县,隶福州。五代晋开运二年,南唐灭闽,取其地,以为制置镇。又三年,割隶剑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沙县本汉南平县地。晋太元四年,析其南乡置沙戌,刘宋元嘉中,始置沙村县。隋改为沙县,寻废。唐武德四年复置,隶建州,后省入建安县,永徽六年复置。大历十二年,改隶汀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以来属。宋、元仍旧,国朝因之。

顺昌县本汉建安县地。唐贞观三年,以其东南二乡置将水场。嗣圣四年,分南乡将水口为蠲科镇,景福二年,改为将水镇,寻改为永顺场,隶建州。五代汉乾祐元年,南唐始置顺昌县16,隶剑州。宋熙宁三年,以县境褊小,割剑浦县交溪乡以益之。元仍旧,国朝因之。

永安县本沙、尤溪二县地。国朝正统十四年,逆贼邓茂七平,镇守福建都督范雄、刑部右侍郎薛希琏、巡按监察御史陈员韬以其地险远,难于控制,遂会三司奏请置县于此。景泰三年,始析沙县新岭以南、尤溪县宝山以西地,置永安县。

邵武府

本府,三国吴永安三年,以建安县为建安郡,始升昭武镇为县。又析建安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据本志如此,而《建安府志》谓“宋元嘉中,析邵武、将乐二县地置”,盖将乐本亦校乡地,无可疑者,但谓“析邵武县地”,又以为“宋元嘉中置”,则与此不同,未知孰是。皆属焉。晋元康元年,改昭武为邵武17。太宁元年,又改为邵阳。一作武阳。义熙元年,改绥安为绥城。刘宋永初元年,复改邵阳为邵武。隋开皇九年,郡废,县亦随废,属泉州。十二年,以故邵武、绥城二县地复置邵武县,属抚州。《隋书》谓“开皇十二年,置邵武县”,《天文 分野》谓“十一年置”,本志谓“十三年置”,又《隋书》谓“绥城县地并入龙溪”,本志谓“并属抚州”,俱未详。武德四年,即建安郡地置建州,复析邵武县地,置绥城县以属。七年,邵武县亦属建州。贞观三年,省绥城入邵武。嗣圣五年,析邵武及绥城地,置将乐县。据《唐书》如此,而本志谓“是年复置绥城县”,未详。唐末,为王氏所据。五代晋天福初,复为昭武。开运二年,南唐灭之,而有其地,寻复改为昭武,后又升归化场为归化县,宋元祐元年,改为泰宁。升永安场为建宁县,俱属建州。自此以上,当与建宁府互观。太平兴国五年,始置邵武军,本志及《建宁府志》但作“四年”,《宋史》作“五年”,今从之。而割建州之归化、建宁二县来属,治邵武。六年,又析邵武之财演镇,置光泽县,并隶焉,本志作“五年”。《文献通考》、《宋史》俱作“六年”,今从之。属福建路。元至元十三年,改为邵武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四。邵武、泰宁、建宁、光泽。十四年,升邵武路总管府。至正二十二年,陈有定据而守之,二十七年,国朝兵取其地。洪武元年,改邵武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邵武卫,治于此。

邵武县附郭。本汉建安县地,三国吴始于此置昭武镇,永安三年,升为县。晋元康元年,改邵武。太宁元年,改邵阳。刘宋永初元年,复为邵武,并属建安郡。隋开皇九年,废。十二年,复置,以绥城县并入,属抚州。唐武德四年,复析置绥城县。七年,还属建州。贞观三年,省绥城入邵武。嗣圣五年18,复析置将乐县。五代晋天福初,伪闽仍改邵武。汉时,南唐复改邵武。宋、元仍旧,国朝因之。嗣圣五年,析置将乐县,详见本府下。

泰宁县本汉建安县地。三国吴永安三年,析其校乡西偏,置绥安县。晋义熙元年,改绥城,并属建安郡。隋开皇十二年,并入邵武,属抚州。唐武德四年,析邵武地及绥城故地,复置县,还属建州。五年,析邵武地,增置将乐。七年,省将乐,以邵武地还属绥城。贞观三年,省入邵武。嗣圣五年,复析置将乐县。乾符二年,宁海军奏请析故绥城县地为归化、黄连二镇,此为归化镇。五代时,唐废镇为场。周显德五年,升为归化县,治炉峰之东,属建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始以来属。元祐元年,右司郎中张汝贤用邑人叶祖洽之言,奏改泰宁县。元仍旧,国朝因之按本志谓“吴永安三年,析其校乡西偏,置绥安县”,而将乐志谓“晋隆安二年,割县之西乡,置绥安县”,木志谓“晋义熙元年,改绥安为绥城”,而《建宁府志》谓“刘宋置绥城县”;本志及《建宁府志》谓“唐武德四年,析邵武地及绥城故地,复置为县,还属建州”,而《天文 分野》谓“是年始以将乐地析置绥城县”,俱未详。嗣圣五年,复析置将乐县。详见本府下。宁海军,按唐至德二载,于长乐郡置宁海军,乾元元年,改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本志以为今杭州府,误矣。归化镇,《天文 分野》作归仁场,《大明一统志》作归化场,南唐废镇为场,《天文 分野》云“保大四年,罢为镇”。元祐元年,张汝贤奏改泰宁县,《天文 分野》作“元丰八年”。

建宁县本晋绥城县地。唐嗣圣五年析置将乐,水之南隶将乐,属福州,水之北隶临川,属抚州。乾符二年,分故绥城县地为黄连、归化二镇,此为黄连镇。五年,邑人陈岩以镇兵御黄巢之寇,表为建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五代时,南唐罢为永安镇,又改为永安场。宋乾隆元年19,南唐析置建宁县,属建州。太平兴国五年,以永安场来属,改隶邵武军。元仍旧,国朝因之。自此“为黄连镇”以上,当与泰宁互观。本志“南唐罢为永安镇”,《天文 分野》及《武阳志》俱作“永宁镇”,未详孰是。

光泽县本邵武县光泽、鸾凤二乡地。唐于此置洋宁镇,五代周改为财演镇,并属建州。宋太平兴国六年,升为光泽县,属邵武军。元仍旧,国朝因之。《天文 分野》谓“周改为财演镇”,而《武阳续志》云“宋初”,本志云“乾德二年”,未详孰是。

兴化府

本府,梁天监中,析晋安,置南安郡,地属南安。陈天嘉五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败之,逃至莆口,按《资治通鉴》作“莆口”,《莆阳志》作“蒲口”,非是。其地始见载籍。隋开皇九年,始析南安县地,置莆田县,即莆口也。20皆属泉州,今福州也。寻复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莆田县,属丰州。嗣圣十六年,析莆田县地,增置清源县,并属武荣州,州寻废,县还隶泉州。十七年,复故。按《通鉴纲目》“嗣圣十六年”,即武后圣历二年;“十七年”,即武后久视元年,则圣历未尝有三年也,《唐书》谓“圣历二年,复丰州为武荣州,三年,州废,久视元年,复置”,误矣。景云二年,改泉州为闽州,而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也。天宝元年,升泉州为清源郡,改清源县为仙游县。乾元元年,复改泉州。光启二年,为王氏所据,后遂属闽,又属留从效,又属陈洪进。自此以上,当与泉州府互观。宋太平兴国四年,析泉州游洋镇,置太平军,寻改兴化军;复析泉州之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地,合游洋、百丈镇六里,置兴化县,是为军之治所。五年,始以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宋会要》云“四年”,未详。领县凡三。八年,转运使杨克让以游洋地不当要冲,始请移治于莆田。宋末,改为兴安州。元至元十四年、改为兴化路,隶福建行中书省,其后改隶不一,详见布政司下。领司一,城内置录事司。县仍旧。国朝洪武元年归附,改为兴化府,属福建布政司,罢录事司,领县仍旧。置兴化卫,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治于此,复置平海卫领左右中前后、莆禧治莆田县新安里。六千户所,分治于莆田县武盛里大海之濒。正统十三年,领县二。先是,兴化县人何诚任直隶凤阳府虹县知县,以其地僻民稀,奏省之,至是省入莆田、仙游二县。

莆田县附郭。本晋晋安县地。隋开皇九年,析置莆田县,属泉州,寻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丰州。宋太平兴国五年来属。元仍旧,国朝因之。正统十三年,省兴化县西南乡地入焉。

仙游县本隋莆田县地。唐嗣圣十六年,析置清源县,天宝元年,别驾赵顺正以县与郡同名不便,奏请易之,遂改为仙游县。宋、元仍旧,国朝因之。正统十三年,省兴化县西北乡地入焉。

福宁州

本州,汉建安初为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析置温麻县,本志谓“汉元光初置”,未详。属晋安郡。隋开皇九年,县废,属泉州。唐武德六年,析置长溪县,寻省入连江,为宁远镇。嗣圣十九年,复置。开元十三年,属福州。开成中,析县地并古田县地,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宁德县。宋淳祐中,又析长溪之西乡,本志作“西北”。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升长溪县为福宁州,属福州路,领宁德、福安二县。国朝洪武元年,仍改为福宁县,属福州府。自此以上,当与福州府互观。置福宁卫,领左、右、中、前、后、大金、治本州五十二都。定海治连江县二十七都。七千户所,治于此。成化九年,复升为州,直隶福建布政司,仍领福宁、宁德二县。

宁德县本唐长溪并古田二县地。开成中,分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伪闽升为宁德县。宋属福州。元至元二十三年,属福宁州。国朝洪武二年,改属福州府。成化九年,仍隶福宁州。至元二十三年,本志作“二十二年”。

福安县本唐长溪县地。宋淳祐五年,析置福安县。元至元二十三年,隶福宁州。国朝洪武二年,改隶福州府。成化九年,仍隶福宁州。至元二十三年,本志亦作“二十二年”。

校注

1《周礼 职方氏》疏:“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后分七种,故谓之七闽。”

2据《史记 东越列传》,馀善发兵反汉为元鼎六年。

3唐中宗李显年号。李显于公元六八四年一月即位,二月被废。是年九月,改元光宅,武则天临朝称制,直至公元七○四年。本志编纂者对在武则天时事,皆依朱熹《通鉴纲目》,仍用中宗嗣圣年号。此处之“嗣圣三年”,实为武则天垂拱二年。本志类此情况甚多,不再一一校出。

4本志“汀州府”条下云,开元二十四年置汀州,与此处所记不同。按《元和郡县志 汀州》称:“开元二十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忠州北、广州东、福州西光龙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奏置州,因长汀溪以为名。”该书成于唐代,所记当较翔实可信。

5“以”字疑衍。

6据《宋史》,置邵武军在太平兴国五年。

7《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均作“曲郍都尉”;《三山志》则作“典船都尉”。

8指南台岭,非福州台江之南的南台岛。

9《宋史》“元年”作“二年”;“侬”作“浓”。

10《隋书 地理志 南安县》注:“(隋)平陈,郡废,县改名焉。”《元和郡县志》:“晋为晋安县,陈立为南安县。”《太平寰宇记》:“晋置南安郡,陈立南安县。”《南安县志 建置沿革》则称:“梁天监中,始置南安郡。隋开皇九年改郡为县。”各书记载互异。

11此处泉州指今福州。详见本卷“福州府”。

12光绪《漳州府志》陈元光传,称陈元光平陈谦时间为“唐高宗仪凤中”。

13按明制,巡抚带佥都御史。此称“巡检”,误。

14唐武德五年,唐使者始下泉、睦、建三州(见《资治通鉴》),此谓武德三年置延平军,“仍属建州”,应有误。又,《通典 州郡》及《元和郡县志 建州》均谓武德四年置建州,然皆不及“置延平军”事。

15“开运”系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此处谓“唐”,误。

16“乾祐”为五代后汉高祖刘暠年号。置顺昌县时间,《太平寰宇记 顺昌县》为“(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三山志》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93年);《十国春秋》注为“(十国)闽永隆二年”(公元940年),诸说不同。

17据《闽书》,晋太康三年(282年),因避司马昭讳,改昭武为邵武。

18指垂拱四年。

19《太平寰宇记 建宁县》称:“建隆二年,伪唐升为县。”《十国春秋》称:“建隆元年,南唐析置光宁县。”据此,“乾隆”应为“建隆”之误。

20《元和郡县志 莆田县》称:“莆田县本南安县,陈废帝分置莆田县,隋开皇十年省,(唐)武德六年复置。”新、旧唐书《地理志》均谓唐武德五年分南安县置莆田县。诸志所载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