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盛京全图>

<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盛京表>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五

盛京

盛京形势崇高水土深厚长白峙其东医闾拱其西沧溟鸭绿绕其前混同黑水萦其後山川环卫原隰沃饶洵所谓天地之奥区神臯也在尧时为青州之域舜分为营州两汉时属辽东郡唐属安东都护辽金二代始建东京於辽阳置渖州昭德军於此元为渖阳路明置渖阳卫天作地藏自开辟以来以待

圣人我

太祖高皇帝诞膺

景命肇造鸿图始自

兴京抚有叶赫辉发诸地遂城界藩萨尔浒而筑东京於辽阳天命十年以渖阳为形胜之地王气所锺遂定都焉

太宗文皇帝底定全辽筑城垣建

庙营

宫阙号曰

盛京

世祖章皇帝统一寰宇定鼎

京师尊

盛京为留都监往代两都之制设官分职管辖八旗驻防禁旅规模宏远又邠岐之地

桥山在焉

圣祖仁皇帝六十一年之间

銮驾三巡

?修展谒尽诚尽敬孝思以申礼成肆觐会同有绎以燕以赉中外禔福辟地自黑龙江以北诸部及大兴安岭之外

世宗宪皇帝善继善述添设州县增易驻防

圣谟洋洋经画尽善我

皇上祗遹绍闻丕绳

祖武自乾隆八年暨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四谒山陵用展孝敬

赐酺赐复

恩泽便蕃本觐

光扬

烈之忱溯

天命造邦之统赋有

陪都之制舞成

世德之辞

奎藻宸章益光

祖烈盖自

重熙累洽以来声教之隆文明之盛固已踰絶域而被

殊方而

盛京四境幅员万里民物阜康风俗淳厚瞻

陵寝之巍峩仰

宫廷之肃穆龙蟠凤翥佳气郁葱

国家亿万年景祚鸿庥皆基於此云

城池

盛京城【周九里三百三十二步门八南之左曰德盛南之右曰天佑北之东曰福胜北之西曰地载东之南曰抚近东之北曰内治西之南曰怀远西之北曰外攘门楼八角楼四城濠周十里二百四步广十四丈五尺外缭墙周三十二里四十八步 本朝渖阳卫旧址我】

【太祖高皇帝天命十年自东京迁都於此天聪五年因旧城增拓之八年始名曰 盛京康熙十九年增筑缭墙二十一年重修诸城门楼三十二年重修城垣五十四年复修城楼及内外城垣乾隆十八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叠次发帑重修城堞明楼瓮圈炮房规制益为宏备】

宫殿

大政殿【在 大内宫阙之东崇德二年建 国初视朝之大殿也殿制八隅左右列署十为诸王大臣议政之所顺治元年定都京师奉天文武各官 朝礼如制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有御制大政殿诗殿内有】

【御书额曰泰交景运并有御书楹帖】

大内宫阙【在大政殿之西南北袤八十五丈三尺东西广三十二丈二尺正门曰 大清门】

【圣祖时於门砌旁设谏本二以达民隐乾隆四十三年命重设东西掖门二奏乐亭二坊二左曰文德右曰武功朝房东西楹各五旧制正殿曰 崇政殿原名笃恭殿左右二翊门殿前左曰 飞龙阁右曰翔凤阁殿北为 凤凰楼楼北曰 清宁宫为国初祀神之所宫之东曰 衍庆宫 □睢宫西曰 永福宫 麟趾宫崇德二年建康熙十一年重修乾隆八年】

【上谒山陵驻跸 盛京因旧规模益加增建】

【躬亲相度重修 崇政殿及飞龙翔凤二阁又增建日华楼 师善斋又东建 颐和殿 介祉宫敬典阁 霞绮楼 协中斋又西建 迪光殿保极宫 继思斋 崇谟阁十一年奉】

【旨恭送五朝圣训实录於 盛京尊藏原贮 凤凰楼四十三年

六月命盛京将军弘晌择吉恭移於】

【崇谟阁尊藏以符体制而敬典阁则恭贮】

【玉牒二十五年三十三年四十三年续贮三次又十一年尊藏御宝十於 盛京一大清受命之宝二】

【皇帝之宝三皇帝之宝四】

【皇帝之宝五皇帝之宝六】

【天子之宝七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八丹符出验四方九】

【勅命之宝十广运之宝有御制盛京尊藏宝谱序乾隆八年有】

【御制御崇政殿登凤凰楼清宁宫诗十九年有御制至盛京故宫日作御崇政殿清宁宫叠旧作颐和殿登凤凰楼大清门诗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御制大清门盛京旧宫恭依】

【圣祖元韵御崇政殿登凤凰楼清宁宫保极宫继思斋题壁题崇谟阁题迪光殿瞻仰颐和殿感成长句诗

又 崇政殿有御书额曰正大光明 凤凰楼有】

【御书额曰紫气东来 迪光殿有御书额曰继序其皇又 崇政殿 凤凰楼 清宁宫颐和殿 介祉宫 迪光殿 保极宫 继思斋俱有】

【御书楹帖】

文溯阁【在宫殿之西乾隆四十七年建贮四库全书三万六千】

【御书额曰圣海沿□碑亭内恭镌御制文溯阁记宋孝宗论阁之前曰嘉?堂後曰 仰熙

斋四十八年有御制文溯阁仰熙斋嘉?堂诗】

坛庙

天坛【在德盛门外国初祀】

【天之所四周一百十三丈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一门乾隆四十三年上诣 盛京奉旨重修四十八年有】

【御制重修坛】

【庙恭纪诗】

地坛【在内治门外 国初建四周一百三十三丈北一门南东西各一门乾隆四十三年重修】先农坛【在德盛门外渖水之南雍正五年建乾隆六年增修】

社稷坛【在天佑门外西南隅雍正十一年建乾隆六年增修】

风云雷雨山川坛【在社稷坛之前雍正十一年建】

太庙【初在抚近门外後移建於大清门左 国初祀】

【列祖之所门南向东西广三十五丈南北袤四十丈大门三楹东西角门二前殿三楹正殿五楹後寝六楹

乾隆四十三年奉旨将景佑宫移建抚近门外改建】

【太庙於景佑宫旧址四十八年奉旨谨将】

【太庙原藏册宝十六分恭送】

【盛京太庙尊藏 按景佑宫在 大凊门东】

堂子【在抚近门外】

【国初敕建乾隆四十三年】

【上诣 盛京奉旨重修】

文庙【在城内东南隅】

【国初建康熙五年增修并建启圣祠二十八年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於 大成殿雍正元年加封先师孔子五代王爵改名崇圣祠四年颁】

【御书生民未有匾额於 大成殿今奉天府儒学在焉乾隆三年奉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八年驾诣 盛京颁】

【御书先觉斯民匾额二十年三十七年重修 庙工学宫并设乐舞生肄习八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

有御制文庙诗】

陵寝

太祖高皇帝福陵【在 盛京城东北二十里天柱山】

【孝慈高皇后合葬宝城周五十九丈五尺前为方城明楼楼前为享殿曰隆恩殿殿制三楹左右配殿各五楹门为隆恩门神道南为碑亭外为红门缭墙长六百十一丈五尺顺治

八年封福陵山为天柱山从祀】

【地坛雍正九年奉旨以】

【福陵红门前大路与宝城甚近车马俱由山根左畔行走有关风水嗣後浑河东南西南无关风水之处设立船只以渡行人红门前大路及山根右畔严行禁止行走再浑河以北凡系风水之地所有草木不许擅动至迁移房屋禁止耕种俱着赏给房价补还地亩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有御制恭谒】

【福陵诗四十三年上谒】

【福陵後命大臣敬谨閲视添安栅木改移红桩於附近地方查出坟塚数处俱令迁葬官给葬费并请仿照昭陵於红桩外酌增青桩一层此外方许樵采畊牧及行走葬厝青桩以内概行禁止规制益昭严肃】

夀康太妃园寝【在   福陵之西享殿三楹左右配房各三楹】

太宗文皇帝昭陵【在 盛京城西北十里隆业山】

【孝端文皇后合葬宝城周六十一丈三尺前为方城明楼楼前为享殿曰隆恩殿殿制三楹左右配殿各三楹门为隆恩门神道南为碑亭外为红门缭墙周五百七十丈二寸顺治

八年封昭陵山为隆业山从祀】

【地坛十三年题定福陵】

【昭陵四周立界界内禁止樵采康熙二年改建二陵地宫奉安】

【宝座於享殿三十一年重建昭陵大殿又】

【陵前立仗石马曰大白小白乃太宗当日所乘以畧阵破坚者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

年四十八年有御制恭谒】

【昭陵诗御制】

【昭陵石马歌                      二陵各设总管及掌关防官八旗章京等员四季祀典各随其时主祭官自顺治元年至十七年遣宗室以下轻车都尉以上或内大臣或 盛京子爵副都统侍郎等员主祭康熙十八年始定奉天将军及副都统侍郎主祭乾隆元年奉旨以奉天】

【陵寝祭祀典礼重大向例止遣侍郎行礼思世泽虽远祖孙一脉相承必子姓?奉明禋而後精神可格嗣後当於宗室中派公三人前往行祭祀礼经王大臣等议准移住奉天八年四十三年四十八年俱有御制示盛京奉】

【祀诸宗室诗】

懿靖太贵妃园寝【在   昭陵之西享殿三楹左右配房各三楹】

苑囿

御花园【在城西北五里 国初建顺治十三年改为长宁寺】礼部所司园池【辽阳州果园二羊腊峪梨园一三块石梨园一邢镇抚屯梨园一安平栗园一石桥子花红园一繁盛堡花红园一火连寨果园一城南养鱼池一墩子泊养鱼池一城西莲花泊一城东养猪圈一城南黑牛圈一以上园池牧地皆盛京礼部司之以供祀典】内务府所司诸园【辽河东果园及山场共九十处 盛京内务府司之辽河西果园七十五处旧属 京师内务府雍正十一年亦归 盛京内务府岁时取以进 御】田庄【奉天各属官庄一百二十六处共庄头一百二十六名壮丁二千二百五十一名 盛京户部司之辽河东八十处共庄头八十名壮丁三千八百三十四名 盛京内务府司之辽河西二百二十处庄头壮丁共一万一千五百八十五名 京师内务府司之】盐碱庄七处【岁徵盐八万二千一百余斤碱一千五百斤】靛庄六处【岁徵靛二万六千二百余斤】棉花庄三十处【岁徵棉二万九千七百余】

【斤以上并 盛京户部内务府司之】

官署奉天将军署【在德盛门内天聪六年始置六部为吏部公署顺治元年迁都奉裁康熙四年改设镇守奉天等处将军遂修为公署乾隆八年奉颁】

【御书屏翰邠岐匾额】户部【在德盛门内天聪六年建顺治十五年始设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管理乾隆四十三年 命盛京将军兼管户部银库事务乾隆八年奉颁】

【御书宗邦会要匾额】礼部【在德盛门内天聪六年建顺治十五年始设侍郎以下等官管理乾隆八年奉颁   御书典重明禋匾额】兵部【在怀远门内天聪六年建顺治元年裁康熙三十年复置乾隆八年奉颁御书陪京枢要匾额】刑部【在怀远门内天聪六年建康熙元年始设侍郎以下等官管理乾隆八年奉颁御书弼教留都匾额】工部【旧在怀远门内後改德盛门内天聪六年建顺治十六年始设侍郎以下等官管理乾隆八年奉颁】

【御书饬材山海匾额】内务府【在 大清门之东崇德三年建顺治三年初设镶黄旗正黄旗佐领各一员後添设正白旗佐领及骁骑校笔帖式等员综理营建储偫之事】府尹署【在德盛门内顺治十四年设】府丞署【在天佑门内康熙三年设】治中署【在抚近门外治中乜承圣重修】通判署【在天佑门内康熙三年建】试院【在府丞署东雍正十二年府丞吕文樱倡绅士重修】税课司【在外攘门内属盛京户部】朝鲜使馆【在德盛门内属】

【盛京礼部】教场【在外攘门外】

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