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四种爱 | C. S.路易斯 | 《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晚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书中,他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
裸颜 | C. S.路易斯 | 《裸颜》是一部以“死而重生”为主题的神话小说,全面反映了路易斯的救赎神学、宗教视野和艺术成就。北欧、肥腴月湾、爱琴海沿岸、尼罗河畔……凡是神话发达的地方都流传着一则类似的神话故事,虽然情节各依地理风貌和民族想象变化多致——有一位神,死了,却又复活;他的死给大地带来新的生机。在牛津大学教授古典文学的大学者C.S.路易斯,将这些神话玩味再三,仿佛倾听到上帝要传递给人类“道成肉身”的信息,亘古以来,沿着人类意识的幽峡不断回荡,至今不绝……读《裸颜》不要止于从中捕捉与信仰基石相合的寓意,因为路易斯的目的不在把赛姬神话抽空成为某些原理,而还在于把被教义化了的信仰还原为耐人寻味、需要人用心灵加以体会的神话。 |
返璞归真 | C. S.路易斯 | 《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邀到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战时系列讲话,在生命如芦苇般脆弱的时代,讲述超越不同派别基督教的纯粹信仰。 《返璞归真》将信仰的真谛娓娓道出,被公认为是路易斯最受欢迎的著作,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本书将带我们回到路易斯给成千上万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争中的人们带来更新的时代,他的话语在今天仍和往日一样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 |
痛苦的奥秘 | C. S.路易斯 | 本书主要讲述了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这一奥秘。路易斯在完成《痛苦的奥秘》一书时(该书初版于一九四零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在前言中,他解释其目的是为谈谈一些有关痛苦的知性方面的问题,更高一层的目的是教导读者如何获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不过,在这一点上,作者说他从未愚蠢地认为自己具备资格,对于他的读者们,除了阐明痛苦与生俱来之外,别无他言,微小的勇气胜过丰厚的知识,些许同情胜过豪勇,神的一丝关爱胜过一切。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
哲学的改造 | 杜威 | 美国杜威著。由1919年访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讲演稿汇集而成。1922年在波士顿出版。该书的主题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论述实现哲学改造的途径。全书分为8章,首先分析了哲学的历史起源,指出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想象、情感和欲望各不相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应将哲学史的研究同人类学、原始生活、宗教史、文学、社会制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未来哲学的任务是抛弃关于终极的绝对实在的争论而关注社会的信念和理想,即超越唯物唯心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争论而使哲学面向生活,面向人的经验世界。这便是哲学改造的根本纲领。书中考察了培根以来的西方哲学的演化;考察了西方科学观念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及它们对哲学的影响;对传统哲学的经验概念和理性概念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了批判,提出新的经验概念,即把经验看做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书中还着重批判了旧的认识论和真理论,论证了工具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阐述了工具主义的道德理论;批判了各种传统的社会历史观,主张从具体的境遇、事实出发,遵循历史多元论。中译本由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 |
芭贝特之宴 | 伊萨克·迪内森 | 《芭贝特之宴》,原书书名是《Babette's Feast》,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Karen Blixen)的古代社会小说。该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此影片获得198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丹麦,两位已经成年的姊妹生活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村子里,她们甘愿为宗教信仰而放弃世俗情感。后来,她们收容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女难民芭贝特。芭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姊妹,她特别为她们及村民准备了一场丰富的晚餐,从她来到这个村庄到晚宴的过程中,整个村子开始慢慢改变…… |
基督的最后诱惑 | 卡赞扎基斯 | 每一个人身上都爆发着一场神与人的斗争,与此同时,每个人也都渴望二者和解。灵魂和肉体愈强健,斗争就愈能产生丰硕果实,最后获得的和解也愈完美。这本书不是一部传记;它是每一个痛苦挣扎的人的自白。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正在痛苦挣扎着人们提供一个典范,叫人们看到不该惧怕痛苦、诱惑或死亡,因为这三者都是能征服的,而且它们已被征服了,耶稣受过痛苦,从那时起痛苦能成为神圣的父亲,耶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一直在同诱惑斗争,诱惑终于被击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从这一时刻起,死亡就永远被征服了。这是三十年来最富争议性的小说,拍成了一部轰动全球的电影。《纽约时报书评》称其为“一个强烈感人的故事,关于一个伟大的灵魂的胜利”;《旧金山纪事报》称其为“灵魂的炸药”;《时代周刊》称其为“烙印般的、高远的、撼人的小说”。 作者相信每一个自由的人读了这本充满爱的书以后一定会比以前更爱基督,也更懂得爱基督。 |
阿芒得骑士 | 大仲马 | 《阿芒得骑士》是以十八世纪初叶法国宫廷中的两个贵族集团为争夺摄政王位所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为历史背景的。小说主要依据与这一场斗争有牵连的某些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保存在国家档案馆中的有关材料。除了由于写小说的需要虚构出了主人公德·阿芒得骑士和巴蒂尔达少数几个人外,其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大半是真人真事,甚至连书中一些人物所说的话都可以在回忆录一类作品中找得到。然而这部作品又不是单纯的历史演义,因为它的作者的主旨不在于机械地重现历史,而在于渲染书中主人公的爱情和冒险的奇遇。原来的历史事件,经过他的一番巧妙的艺术加工,蒙上了一层戏剧性和传奇性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了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魅力。 |
福尔摩斯的成就 | 阿德里安·柯南·道尔 | 本书系柯南道尔的儿子所写的有关福尔摩斯的探案故事,共有六个短篇:《福尔克斯 -拉斯奇案》、《阿巴斯红宝石奇案》、《两妇人奇案》、《黑天使奇案》、《德普特福 德恐怖奇案》和《红寡妇奇案》。 |
魔鬼家书 | C. S.路易斯 | 《魔鬼家书》(亦作《地狱来鸿》)是一本纯粹想象出来的通信集。通信的双方,一个是位高的“私酷鬼”副部长,另一个是初级的试探鬼一“瘟木鬼”。私酷鬼是瘟木鬼的叔叔。两个鬼以书信的方式交流诱惑人的伎俩,恶毒地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与“疮疤”。不过,尽管两个鬼表面上惺惺作态,其实暗地里也是尔庚我诈,都渴望最终能够“吞噬”对方。书中,作者展开想象,绘声绘色地描绘魔鬼的语调,用魔鬼的口对人之本性进行深度的挖苦,让人在捧腹后亦不禁去反省内心,透视自己意识中真实的动机,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
应许的祈祷 | 卡波特 | 《应许的祈祷》是卡波蒂创作生涯中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根据自己的日记和亲友来信写就的一篇真人真事的报道。在这部如临终遗言式的小说中,他以前所未有的坦率,塑造了一大批社会名流,如女作家科莱、温莎公爵夫人、偶像明星蒙哥马利·克莱夫特等为原型的上层人物,并以犀利的笔触,刻画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和社会底层各色人等的群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
回顾 | 贝拉米 | 《回顾:公元2000—1887年》是美国爱德华·贝拉米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88年。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小说体裁,叙述一个生于1857年的名叫韦斯特的美国人,他于1887年在波土顿地下室里入睡,成为长眠的僵尸。到公元2000年被一个医生救活,百年一觉发现人间沧桑大变,社会主义已在全球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欧洲的一些大国以及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一部分地区都已实现了社会主义,美国居于社会主义的前列。主人公韦斯特到处参观游览,心中常把2000年的社会主义社会与1887年的资本主义社会两相比较,惊叹世界变化之大。该书写法新奇,叙述巧妙。 该书从空想社会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反对革命,主张通过和平改良方式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详细描绘了作者自己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社会。这篇作品在19世纪90年代曾风行一时,人们成立了贝拉米俱乐部和国家主义政党,极力倡导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秩序,贝拉米也因此成为美国19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民族主义运动的领袖。 |
天使,望故乡 | 托马斯·沃尔夫 | 《天使,望故乡》是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有浓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基本上以作者及其家人为原型。小说从尤金父母的身世、他的出生一直写到他大学毕业。尤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不幸与混乱。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尤金内心充满了孤独、痛苦和对独立生活的憧憬。最后,尤金选择了离开家庭,继续去哈佛深造,渴望去体验一种新的人生。这部小说是一部琐碎的大部头心灵日记,犹如“一条由音节构成的密西西比河,处处流淌和翻滚着沃尔夫式的短语,美丽动人,清澈见底,并且也像密西西比河一样,常常滞流污浊。” |
物理学和哲学 | 海森堡 | 德国海森堡著。海森堡早年随A.J.W.索末菲(Sommerfeld)学习理论物理学,1923年在慕尼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分别在M.玻恩(Born)和N.玻尔(Bohr)的指导下工作过,是继玻尔之后哥本哈根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获得1932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理论物理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奋斗了终身。作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创建和发展了矩阵力学,提出了刻划微观世界的著名的测不准原理,而且晚年还致力于基本粒子统一场论的研究工作。本书是他以1955至1956年冬季在圣安德鲁兹大学的吉福特讲座上的讲稿为基础,经整理于1959年出版,是他结合当代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哲学问题所作的探讨。全书凡11章,从考察量子理论建立的历史着手,较系统地阐述了哥本哈根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内容涉及当代物理学理论及其哲学意义、哲学史、语言学、逻辑以及物理学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反映了既是物理学家也是哲学家的“这一个”是作者最为系统的一本哲学著作。 |
莫里哀先生传 | 布尔加科夫 | 伟大的喜剧往往包孕着悲剧的精神内核,而这内核就是一个喜剧作家最正直的良心。一如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说:“有什么能妨碍我含笑谈真理呢?” 十七世纪法国伟大的喜剧作家莫里哀是布尔加科夫最喜欢的喜剧作家之一,布尔加科夫不仅改编过莫里哀的多部戏剧作品,还为他创作了传记体小 说,用生动而富幽默的笔触记录他如戏一样“含笑谈真理”的一生。两位深谙喜剧之最高精神的大师之间,虽然生活的年代相隔三百余年,相互之间却存在着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契合。他们操着讽刺、幽默、荒诞的喜剧语言,撕下了各自时代社会和体制最丑陋的外衣。 |
人论 | 卡西尔 |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主要著作之一。书的副标题是“人类文化哲学导引”。1944年出版。这是作者写的最后一部书,也是阐述作者庞大思想体系的一本指南书,还是作者一百二十余种著述中译成外文文种最多、影响较大的一本书。《人论》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因此,一种人的哲学,也就必然地应该是一种文化哲学。而人类特有的文化无非是种种人为的“符号”,因此,人就是符号,就是文化,作为活动的主体他就是“符号活动”、“符号功能”,作为这种活动的实现就是“文化”、“文化世界”;同样,文化无非是人的外化、对象化,无非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所以,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则是符号。文化作为人的符号活动的“产品”成为人的所有物,而人本身作为他自身符号活动的“结果”则成为文化的主人。在《人论》的这种理论框架中,艺术就是形式的创造,是种特殊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艺术就是运用符号来表现人类各种不同的经验。这种表现不是一种印象的再现,而是一种形式的创造,因为艺术中的形式不仅在于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形式,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去组织和构成人类的经验。艺术的符号形式的特征就在于它的那种构成力量。艺术中的真正主题是我们在形式中所感觉到的那种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因此,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形式。卡西尔的《人论》并没有提出系统的美学理论,完整的符号论美学理论体系是苏姗·朗格在他的基础上推演出来的。 |
小丑之花 | 太宰治 | 太宰治“人生三部曲” (《小丑之花》《小说灯笼》《津轻》)《人间失格》前传,带你重新认识太宰治。读了这本书,才能读懂《人间失格》。太宰治二十一岁时,在银座咖啡馆认识一有夫之妇,同居三天后,他俩吞下安眠药,在鎌仓投水自杀。结果太宰治获救,年仅十八岁的女方死亡。太宰治因而被控“帮助自杀罪”,后虽被判不予起诉,但他基于相约殉情却让女人独自死亡的罪恶意识,创作了《小丑之花》。《小丑之花》主角大庭叶藏与《人间失格》主角同名,描写的是叶藏殉情失败后进疗养院的事,但不同于《人间失格》中叶藏的自卑、怯懦、颓废,《小丑之花》里的的叶藏,年轻、冲动又骄傲。太宰治在这篇作品里,剖析了他日后的巅峰之作《人间失格》里看似消极颓废,实际上却在绝境中求活的主角大庭叶藏的心路历程,还透露了许多关于写作的秘密。这本书不仅展现出了太宰治不为人知的侧面剪影,更为日后的《人间失格》留下了诸多余韵。另收录有太宰治记录镰仓自缢未遂经历的《狂言之神》;与《小丑之花》《狂言之神》同属“虛構的徬徨”三部曲的《虚构之春》;第一届芥川奖入围作品《逆行》; |
维庸之妻 | 太宰治 | 《维庸之妻》是太宰治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同名之作是太宰的名篇。《维庸之妻》,暗喻“放荡男人的妻子”。一个女人在自己丈夫酗酒,欠债,与女人私奔的情况下,一直维系着家庭,出门做女佣为丈夫还清债务。《维庸之妻》发表于1947年,虽然此前对这部作品的解读往往基于太宰治本身的矛盾与错乱以及无赖派的虚无压抑,读者依然能够看出它一改太宰治一贯的颓废与仄世风格,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崇敬与尊重。文中的大谷妻子,本是一个不问世事,一心相夫教子的平凡主妇。由于丈夫大谷欠下酒馆的酒钱,妻子不得不离开家到酒馆打工还债。在酒馆,包括大谷在内的客人们不再以大谷妻子称呼她,而是替她取了一个崭新的名字:小佐,这个新名字的确立暗示了她脱离大谷已成长为一名独立的新女性。 |
斜阳 | 太宰治 | 中篇小说。作者〔日本〕太宰治。发表于1947年。作品是二次大战后的畅销小说,曾在一部分读者中产生共鸣,并由此产生代表没落阶层的流行语“斜阳族”。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书信等,刻画了这个家庭的母亲、姐姐、弟弟以及与这个家庭关系密切的一位小说家的形象。母亲是“日本最后一名贵妇人”,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于旧日的怀念。她的死暗示着“高贵美的死亡”。弟弟自战场归来后,生活颓唐,难以与战后社会融合,最后追随其母而去。姐姐是个身染污浊要 “道德革命”的女性。而颓废放荡的小说家则是作者旧日的影子。作者在这四个人物身上,表现了自己的憧憬、绝望、矛盾的心理状态。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曲旧贵族的挽歌,也是战后混乱社会的投影。 |
奔跑吧,梅勒斯 | 太宰治 | 短篇小说集,作者太宰治,包括《奔跑吧,梅勒斯!》、《富岳百景》、《故乡》、《满愿》、《女生徒》,其中被由神话故事改编的《奔跑吧,梅勒斯》、《富岳百景》、《女生徒》均是太宰治的名篇。《奔跑吧,梅勒斯》该小说讲述了梅勒斯用自己的诚信感动了暴君,让其停止杀人的故事,其文笔简洁紧凑。该小说在1956年选入日本中学二年级国语教科书,后与《人间失格》一道被搬上荧幕。主人公梅勒斯为了给妹妹筹备婚礼而前往都城,却听说王因不信任人而杀人的事,单纯正直的梅勒斯为了铲除王而夜入王城,不久被缚。随后他请求缓刑三天以回家举办其妹妹的婚礼,条件是以挚友赛利奴第乌斯为人质。喜宴持续到第二天夜里。第三天拂晓,他冒雨踏上归途,遭遇并战胜种种困难和磨炼,勉强赶上了约定的时间。可是他以自己在途中遭遇困难之际怀疑过自己的挚友为耻,所以让对方殴打自己,最终实现了与挚友的和解。 |
小说灯笼 | 太宰治 | 本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十六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一反太宰治充满颓废、内疚与自我否定的刻板印象,呈现出宛如灯笼般的明亮与温暖。本书共分为四辑:辑一「喧哗」:生活安乐时,作绝望之诗;失意受挫时,写生之欢愉。辑二「幻灭」:我不太喜欢听别人的恋爱故事,因为恋爱故事里,一定有所粉饰。辑三「独白」:其他生物绝对不会有“秘密”,那是只有人类才可能拥有的东西。辑四「人间」:我的善良是,毫不斟酌地让对方看到我的全貌。在太宰治的故事里,没有坏人,只有软弱的人。但软弱并非罪恶,因为软弱更能体会点点温情。太宰治总在内心痛苦、身感疲惫时,反而拼命制造愉快的气氛。太宰治本人,即是哀伤的喜剧。众人以为他极度自私,事实上,他总顾虑着他人的感受。或许他认为只要带给周遭温柔,自己也能温暖起来吧。 |
津轻 | 太宰治 | 津轻地区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太宰治在这里度过了他前二十年的人生,这里的人与景更成为太宰治日后诸多作品的原型。一九四四年,已经有了四次自杀未遂经历的太宰治回到这个睽别许久的故乡,一扫往日的阴霾愁绪,赏山水、访旧友,展开了一场自我治愈的巡游。 此行,太宰治本是受人所托为故乡津轻创作风土记,可他不仅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讲述了偕友人登高、吃蟹、饮酒、畅谈的经历,更以少有的温柔笔触,为读者描绘了这片他生命中仅存的光明之地,使得本书收获了可以媲美小说的效果。“正因为我是血统纯正的津轻人,才能如此肆无忌惮地大讲津轻的坏话。但是,如果其他地方的人听到我讲这些坏话,因而全盘尽信并且瞧不起津轻,我想自己还是会觉得不大高兴。再怎么说,我毕竟深爱着津轻。” |
杜洛兹的虚荣 | 凯鲁亚克 | 凯鲁亚克生前最后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时期完成的作品。书中集中回忆了作者青年时期在不同城市、不同领域的经历,在回忆的同时,凯鲁亚克在文中穿插叙述了多年积累下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的领悟,可以说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宝贵的财富。《杜洛兹的虚荣》 记录了1935年到1946年间年轻的凯鲁亚克(杜洛兹)在洛厄尔和纽约的生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商船、海军基地、监狱等地的冒险经历,并体现了出身贫寒家庭的凯鲁亚克在青年时期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以及他不向世俗妥协、向往自由的桀骜个性。书中的第一部分讲述了凯鲁亚克(杜洛兹)作为一名优秀的橄榄球运动员在洛厄尔和纽约的求学经历;第二部分记录了他因和哥伦比亚大学橄榄球队的教练不和而毅然退学之后在不同地方流浪、做工和出海的经历;最后一部分叙述了他回到纽约与一群避世份子结交并相互影响的故事。 |
红色骑兵军 | 巴别尔 | 苏联系列短篇小说。1926年出版。作者伊·埃· 巴别尔 (ИссакЭммануилович Бабель,1894—1941),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犹太人家庭,毕业于敖德萨商业专科学校。1916年在高尔基主编的《编年史》丛刊上首次发表了两个短篇。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骑兵军》和《敖德萨的故事》,电影脚本《漫游的星星》,剧本《晚霞》和《玛丽娅》,短篇小说《觉醒》等。本书包括34个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各篇都以“我”为故事叙述人,虽然没有贯串始终的情节线索,但人物、事件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整体。比较重要的短篇有《盐》、《一封家信》、《多尔古绍夫之死》、《一匹马的故事》、《骑兵连长特罗诺夫》等。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布琼尼第一骑兵军的战斗生活,既插写了骑兵军所经历的光辉道路,歌颂革命的忠诚保卫者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不朽功勋,又如实地反映了哥萨克骑兵自由散漫、纪律松弛、酗酒、斗殴、甚至杀戮和掠夺的情况。作品对红军战士的描写,常常把革命理智、义务感同任性、放荡,把革命人道同恣意杀戮,把温柔关怀同粗暴野蛮糅合在一起,用人物行为自身的矛盾揭示其性格的多重组合,在强烈的明暗对比中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骑兵军》问世之初就被译成20种文字,影响至今不衰。 |
殉教 | 三岛由纪夫 | 《殉教》是三岛由纪夫自杀前的第三部自选短篇集。收入的短篇作品皆通过反时代的主人公,象征性地描绘了三岛文学的中心主题--对罗马式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日常世界之间的关系,并寻求现代的"贵种流离"(有着尊贵血统的人被命运捉弄,遭到流放)和异类孤立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