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三阴三阳脉证论

伤寒汗、下、温之法,最不可轻据脉以验证,问证而对脉。太阳者,阳证之表也。阳明者,阳证之里也。少阳者,二阳三阴之间。太阴、少阴、厥阴,又居于里,总谓之阴证也。发于外,则太阳为之首。发于内,则少阴为之先。太阳恶寒而少阴亦恶寒,但太阳之脉多浮,少阴之脉沉细,与其他证状亦自异也。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或自汗,或无汗,是为表证,可汗。不恶寒反恶热,口燥咽干,壮热腹满,小便如常而大便秘结,是为里证,可下。厥冷囊卷,自利烦躁而无身热头疼,是为阴证,可温。浮、洪、紧、数,此表病之脉。沉、实、滑、数,此里病之脉。微、细、缓、弱,此阴病之脉。在表者,邪传于荣卫之间。在里者,邪入于胃腑之内。

胃腑之下,少阳居焉。若传之阴,则为邪气入脏矣。荣与卫俱为表也,亦均可汗也。然有汗者,为伤风。风伤卫气,则以桂枝助阳而汗之轻。无汗者,为伤寒。寒伤荣气,则以麻黄汤助阳而汗之重。

荣卫固为表也,胃腑亦可以为表也。然以腑脏而分表里,则在腑为之表,在脏为之里。胃取诸腑,可以表言。若合荣卫腑脏而分之,则表者荣卫之所行,里者胃腑之所主,而脏,则又深于里者矣。

审脉问证,辩名定经。真知其为表邪,则汗之。真知其为里邪,则下之。真知其为阴证,则温之。

表有邪,则为阳虚。阴经受邪,则为脏病,而温里之药热。如此而汗,如彼而下,又如彼而温,桂枝、承气投之不差,姜附、理中发而必中。大抵治伤寒有法,投剂少差,死生立见。古人处方立论,曰可汗,曰可下,曰可温,曰和解,曰少与,曰急下,与夫先温其里,乃发其表;先解其表,乃攻其里,谓知奇者,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论至于此,则知古人之立论甚严,而汗、下、温之法,亦不可轻也,信矣。经曰: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证,脉虽浮,亦有可下者。少阴病二三日,无里证,亦有可汗者。阴证四逆,法当用温,而四逆散性寒,岂可用哉!曰医在九流之中,非圆机之士,不足为语也。脉虽浮而亦可下者,无表证,谓六七日不大便。借使大便不难,其敢轻下之乎?少阴病亦有发汗者,少阴本无热,反发热而表犹未解,故用温药微取其汗也。借使身不发热,其敢轻汗之乎?四逆汤用姜、附,四逆散用枳、柴,一寒一热,病主四逆,固不侔矣。

然传经之邪,与阴经受邪,初病便厥者不同。四逆散用药寒,主先阳后阴也。四逆汤用药热,主阳不足而阴有余也。若张氏之论日数,多则曰日数虽多,但有表证而脉浮者,犹可发汗;日数虽少,若有里证而脉沉实者,即须下之。此日数之不可拘也。至如阳极发厥,阴极发躁,阴证似阳,阳证似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深思而熟虑也哉!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阴阳虚实用药寒温辩

《伤寒》一书,所谓阴阳虚盛,则精微之义,不无辩析于其间。四十八难曰:病之虚实,出者为虚,入者为实。盖表之真阳既虚,故阴邪以盛,出而乘阳,是以脉浮于外,其病在表,法当汗之。

当其阴邪出表,脉浮于外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阳脉盛也。里之真阴既虚,故阳邪以盛,入而乘阴,是以脉入于内,其病在里,法当下之。当其阳邪入里,脉实于内之时,不可自惑以为阴脉盛也。是说非古人之立言也,盖使人知如此之为阴盛,则抑阴而助阳;如彼之为阳盛,则抑阳而助阴。阴盛,则邪出于外者,发表之药当性温,以助阳气,如桂枝汤之类是也。阳盛,则邪入于内者,攻里之药当性寒,以抑阳气,如承气汤之类是也。或曰:阴出而乘于外,是阳之不足也。阳病,则当有以发表而汗之,何哉?是大不然,阴邪传于外,不汗之,则邪何由而去?桂枝之性温,温之,乃所以助阳,阳有所助而长,则阴邪之所由以消,辛甘发散为阳者,此也。张氏所谓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者,正恐阴盛出外,而误以承气下之,安得而不亡。

或者有阳入而乘于内,是阴之不足也。阴病,则当有以温养而下之,何哉?是又不然,阳邪入于内,不下之,则邪从何而出?承气之性寒,寒之,乃所以抑阳,阳受其抑则微,而真阴之所由以长,酸苦涌泄为阴者,此也。张氏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正恐阳盛入内,而误以桂枝汗之,又安得而不死。观古人发表之药多温,攻里之药多寒,则知阴阳虚实之意微,非只于汗下设矣,所以为用药寒温设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六经用药格法

太阳属膀胱寒水,非发汗不能愈,亦有桂枝、麻黄以助阳祛邪。此膀胱寒水之经,有标本之作。

风寒初客,仍在表,宜用辛温之剂以发散之。若无头痛恶寒,或非冬时,皆不可用。

阳明属胃,非通泄不能痊,必用大黄、芒硝以疏利阳热。此言表证已罢,头痛恶寒已除,则热归阳明之本矣,宜承气汤寒剂以泄热。若恶寒未除,则为表,寒邪尚在,不可下也。冬时亦宜用,不可拘忌。

少阳属胆,无出入之道,柴胡、半夏能利能汗,消解血热,黄芩佐之。

太阴脾土,惟恶寒湿,非干姜、白术不能燥湿也。

少阴肾水,惟恶寒燥,非附子不能温润。

厥阴肝木,藏血荣筋,非芍药、甘草不能滋养。此用药经常之道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阴阳虚盛用药寒温辩

夫伤寒发表攻里之药,寒热殊途,用之一差,死生反掌。所以越人、仲景深致意于其间也。《难经》云:伤寒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且寒邪之伤人也,有浅深焉。浅者,汗之;深者,下之。此古今不易之定法也。方其风寒初客皮毛之间,阴气乃盛,闭塞腠理,身中阳气已虚,不能御卫,遂有恶风恶寒之证见焉。当此之时,只宜桂枝汤辛甘温之药,助阳抑阴而发之。阴邪既散,表气冲和而愈。经云辛甘发散为阳者是也。不知用此而反以承气汤苦寒之药下之,表里俱伤,不亡何待?表邪既罢,寒作为热,阳陷入深而盛于里,则津液消耗,肠胃燥涩,而脏腑之真阴虚矣。阴气既虚,即谵妄狂躁,烦渴恶热之病而作也。当此之时,宜用承气汤苦寒之剂,扶阴抑阳而泄去热气,阳邪即退,胃中真阴来复,里气和平而愈。《内经》所谓酸苦涌泄为阴者是也。不知用此,乃以桂枝辛热之药助邪伐正,安有不毙者乎?所以仲景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良以此夫。呜呼,此论诚为伤寒汗下之枢机乎?俗医不能达此为妙,昧于阴阳虚盛之道,悖逆此理而不杀人也,几希。经云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岂虚语哉!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三阴三阳脉证

经云: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伤寒,则发热恶寒。伤风,则鼻塞恶风。然伤风有汗,伤寒无汗。

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又曰不恶寒而作渴,皆为在经。不恶寒反恶热,自汗出,大便难。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而呕。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咽干,或腹痛手足温,自利不渴。

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恶寒,口中和,默默欲寐,时时腹痛,又咽痛三证。

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唇青舌卷,筋急,或渴,不欲食,即吐蛔。此三经皆受病也,已入于腑者,可下而已。此皆自阳经传来者,故宜下而去之。非若阴经自中之寒,此则为真阴证矣,当用四逆汤辈温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汗下温正法

太阳伤风,自汗恶风,桂枝汤。伤寒,无汗恶寒,麻黄汤。

阳明不恶寒反恶热,自汗者,大便难,大柴胡汤、小承气汤。汗不止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无汗恶寒,升麻葛根汤。有汗脉迟,微恶寒,为表未解,桂枝汤。无汗脉浮而喘,麻黄汤。

少阳证,病属小柴胡汤。

太阴自利不渴,为脏寒,理中汤、四逆汤。胸中胀满,枳实理中丸。胀满脉浮,桂枝汤。胀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脉沉,口不干,舌不燥,背恶寒,小便清白,四逆汤。始得病,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大承气汤。六经中,惟此一经难治,大要以口燥而渴,知其热,脉沉而迟,别其寒。

厥阴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小建中汤。脉浮缓,如疟状,桂枝麻黄各半汤。脉沉短者,囊必缩,为毒瓦斯入脏,承气汤下之;利不止者,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风见寒伤寒见风脉证

热盛而烦,手足自温,脉浮而紧.此伤风见寒脉也。不烦少热,四肢微厥,脉浮而缓,此伤寒见风脉也。二者为荣卫俱病,法用大青龙汤。然不可轻用,须风寒俱盛,又加烦躁,方可与之。一法以桂枝、麻黄汤尤稳,今改羌活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三阳合病

本太阳病,若汗,若下,若利小便,无津液,胃中燥,转属阳明,是为脾约。

若恶寒,用升麻葛根。不恶寒反恶热,大便难,白虎汤。谵语者,调胃承气汤下之。喘而胸满者,不可下,麻黄汤。

太阳少阳,头项强急,胁下硬满,目眩,往来寒热,小柴胡汤。

少阳阳明,本少阳病,因为发汗,利小便后胃中燥,大便难,属调胃承气汤。

正阳阳明,乃本经风盛气实也,大柴胡汤、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谵语遗尿,口中不仁,属白虎汤。口干舌燥,不仁,背恶寒,同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无表证者,俱可下。惟恶寒者,为太阳阳明合病,未过经,为属表,可发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盖在经则汗,过经则下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太阳阳明并病

本太阳病,发汗,则汗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是并归阳明也。太阳证尚在,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证也。大小承气汤,阳明证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春温变热

温热病者,冬时感寒,偶不即发,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又甚于温也。温病,发于春三月夏至前是也。发热咳嗽,头疼身痛,口燥渴,脉浮弦。热甚者,小柴胡汤。热微者,升麻葛根汤、解肌汤。微热不渴,小柴胡加桂枝;渴者,加五味;渴者,去半夏,加栝蒌、人参。脉实烦渴者,大柴胡汤微利之,以其脉实,必大便难也。虚烦者,竹叶石膏汤,然用羌活汤解之为当;渴,加知母、石膏。

夏月热病,发热头疼,身体痛重,不恶寒而恶热,其脉洪,不可温,宜羌活汤;渴,加知母、石膏。三月至夏,谓之晚发,栀子升麻汤。有少阳证者,小柴胡汤。更于前方内选用。若春夏有恶风恶寒,类伤寒证者,盖当时暴中风寒之气新病,即非冬时受寒,通用羌活汤治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者,先太阳中风,重感寒湿所致。经曰: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 病也,桂枝加栝蒌汤主之。伤风头痛,常自汗出而呕者,若汗之,必发 。大发湿家汗,亦作 。新产血虚,汗出伤风,亦作 。若其脉沉弦而迟,或带紧,或散于指外,皆恶候也。

发热无汗,恶寒,为刚 ,葛根汤或麻黄葛根汤。发热有汗,不恶寒,为柔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栝蒌葛根汤。二 通用小续命汤,刚 为阳,去附子;柔 为阴,去麻黄。刚 ,胸满,口噤切牙,脚挛,卧不着席,大承气汤下之。柔 ,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汤、白术散、桂枝煮散选用。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风温湿温

风温,尺寸俱浮,素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为风温。其外证四肢不收,身热自汗,头疼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慎勿发汗,汗之,则谵语烦躁,目无精彩,病在少阴、厥阴二经,葳蕤汤、人参败毒散、葛根龙胆汤、小柴胡汤选用。未醒者,柴胡桂枝汤。

发汗已,身灼热,知母葛根汤;渴甚,栝蒌根汤。脉浮身重,汗出,汉防己汤。

误汗风温,防己黄 汤。

湿温,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伤于湿,因而中暑,湿与热搏,即为湿温。其状胸腹满,目痛,壮热妄言,自汗,两胫逆冷挛急,恶寒。若发其汗,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其身青而色变,医杀人耳。

湿温在太阴经,用白虎苍术汤加桂枝。湿胜,则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五苓散加茵陈。脏腑虚,自利甚,理中汤、术附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风湿中湿

风湿,脉浮,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证肢体肿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恶寒不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热至日晡西而剧,治法但微解肌。若正发汗,则风去湿在,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解肌用麻黄杏子薏苡甘草汤、白术防己黄 汤。不呕不渴,脉浮虚者,桂枝附子汤。湿多身痛,小便自利,甘草附子汤。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外不热,内不渴,小便自利,术附汤。缓弱昏迷,腹满身重,自汗失音,下利不禁,白通汤加白术,去甘草。身肿痛,微喘恶风,杏仁汤、人参败毒散通用。热而烦渴者,小柴胡加栝蒌。若误下之,小便必不利,可五苓散。

中湿,小便不利,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汤、五苓散。大小便皆利,则与术附汤。身体痛,或鼻塞,小建中汤加黄 。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温毒中

温毒者,冬月感寒毒异气,至春始发也。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有发斑之证。心下烦闷,呕逆咳嗽,后必下利,寸脉洪数,尺脉实大,为病则重,以阳气盛故耳。治法通用玄参升麻汤、黑膏主之。详见发斑条中。

中暑,脉虚而伏,身热背恶寒,面垢自汗,烦躁大渴,毛耸恶寒,昏昏倦怠而身不痛,与伤寒诸证不同矣。内外俱热,口燥烦渴,四肢微冷而身不痛,用白虎汤。痰逆恶寒,橘皮汤。热闷不恶寒,竹叶石膏汤。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小便不利,五苓散下消暑丸。中暑用小柴胡汤良。脉芤迟,腠理开,洒然毛耸,口齿燥,白虎加人参汤。霍乱,烦躁大渴,腹痛,四肢冷,脚转筋,以黄连香薷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发热

夫翕翕然而热者,表热也。有蒸蒸而热者,里热也。其属表者,风寒客于皮肤,邪气怫郁于外,表热而里不热也。其属里者,阳气下陷,入于阴中,里热甚而达表也。其在半表半里者,以表热未罢,邪气传里,里未作实,则表里俱热,而但轻于纯在里也。太阴、厥阴皆不发热。惟少阴反有发热之证,或其脉沉,或下利,手足冷为异耳。虽然,伤寒发热,病之常也。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汗后复发热,脉燥疾,下利者,皆不易治,其可例视之乎?太阳病,发热头疼,恶寒有汗,桂枝汤;恶寒无汗,麻黄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急下之,大承气汤;脉浮数者,大柴胡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脉浮数实者,调胃承气汤;脉浮,桂枝汤;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脉浮而大,其人发热烦渴,小便赤,表里俱见,五苓散。

少阳发热,脉弦细而呕,小柴胡汤。

少阴反发热,有二病: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下利厥逆,里寒外热,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

脉浮,热甚,反灸之,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四逆汤。脉浮大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黄芩汤。脉浮,发热,无汗而渴,表未解也,小柴胡汤加人参栝蒌汤;壮热,头痛,心中烦者,栀子黄芩汤。

汗下后有热,大汗则损气,损气则阳微,故脉虚而恶寒。大下则伤血,血伤则阴弱,故脉涩而发热。误汗,误下皆有此耳。且阴以阳为主,阳以阴为根,下之,亡阴矣。阴无所主,邪气搏之,血虚乃发热也。

太阳病,发汗,遂发热恶寒,小柴胡汤;蒸蒸而热者,属胃,调胃承气汤。

下后阴弱而发热,是为内热,葶苈苦酒汤。若脉浮,则汗之,麻黄汤;脉实,则下之,大柴胡汤。大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栀子豉汤。发汗,又复下之,恶寒发热,无休止时,小建中汤。

伤寒,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

瘥后劳复,发热,小柴胡汤;脉浮者,当汗解,柴胡桂枝汤;脉沉者,当下解,调胃承气汤。

下利,腹反痞满者,生姜泻心汤;小便不利,麦门冬汤。

食复,发热,栀子豉汤加大黄。病后虚羸,微热不去者,竹叶石膏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头痛

大凡头痛属三阳,乃邪气上攻也。太阳专主头痛,阳明、少阳亦有之。三阴络上不过头,惟厥阴循喉咙之后,上连目,系顶巅,故有头痛干呕,吐涎沫之证,却无身热,亦与阳证不同。虽然,风湿在少阴,湿温在太阴,其经从足走至胸中而还,及头痛过于阴毒,是又不可拘也。若两感于寒,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与夫头痛极甚,又连于胸,手足寒者,则为真头痛,不可治矣。

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已发汗,未发汗,头痛如破者,葛根葱白汤。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连须葱白汤。

阳明头痛,不恶寒反恶热,六七日不大便,胃实,气攻于上也,少与调胃承气汤。少阳头痛,脉弦,发热,小柴胡汤。

湿家头痛,鼻塞,瓜蒂末纳鼻中,黄水出立愈。痰涎头痛,胸满寒热,脉紧,瓜蒂散吐之。

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头痛,壮热心烦,栀子黄芩汤。天行、劳复头痛,四肢痛,葱头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项强

项背强者,太阳表邪也,发散则解。结胸项强,有下之证。寒湿项强,则成 ,见本条,临病宜审。

太阳病,项强,无汗恶风,为表实,葛根汤;项背强,发热,汗出恶风,为表虚,桂枝加葛根。

误下太阴,结胸,项强,大陷胸丸。一法频与理中丸。若损甚者,兼与四逆汤。

项强,胁下满,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小柴胡汤。

阴毒,初得病,项背强,咽痛,心腹痛,短气,厥逆吐利,身如被杖,附子汤、阴毒甘草汤、正阳汤。天明复作热,至晚则腰痛,头项强,身重,葛根生姜豉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恶风

恶风者,见风则怯,密室之中,无所恶也。风伤卫气,卫虚,则腠理不密,由是而恶矣,悉属于阳,非比恶寒,有阴阳之别。若无汗而恶寒者,为伤寒,当发其汗。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不可更发汗。若里证甚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表。三阳风湿,皆有此证,不可不辩。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恶风自汗,发热鼻鸣,干呕,桂枝汤。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恶风无汗而喘,麻黄汤。

发汗太过,卫虚亡阳,遂漏不止而恶风者,法当用温,桂枝附子汤。

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治与上同。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表里俱热,时恶风,大渴,舌干燥而烦,白虎加人参汤。

汗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先防风白术牡蛎汤,次小建中汤。

风湿,恶风不欲去衣,骨节烦疼,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恶寒

恶寒者,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亦不欲去衣被。其风寒客于荣卫,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而恶寒也。经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谓如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先恶寒,而继之以发热,此则发于阳也。若初病恶寒而倦,脉沉细而紧,此则为热发于阴也。在阳则发汗,在阴则温里。或下证悉具而微恶寒者,是表犹未解,当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少阴病,恶寒而倦,手足厥冷,自利烦躁,脉不至者,又为不治之证。

太阳病,发热,或未发热,恶寒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越婢汤。

阳明病固宜下,微恶寒者,系与太阳合病,在经,属表,可发汗,麻黄汤。若脉迟汗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虽阳明证,可桂枝汤。

少阳病,头汗出,微恶寒,柴胡桂枝汤。

发热,汗出后恶寒而呕,但心下痞者,五苓散。发汗后恶寒者,虚也,芍药附子甘草汤。

恶寒,脉微而复利,正亡血也,四逆汤加人参。汗后恶寒,脉细数浮迟,呕不止,理中丸。

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而恶寒,表未解也,当先解表,桂枝汤,后攻痞,三黄泻心汤。

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若微恶寒者,桂枝加芍药附子汤。

少阴病,脉沉细,恶寒者,四逆汤。若下利,恶寒而倦,手足温者,小建中汤。若恶寒而倦,时时自烦,不欲浓衣,大柴胡汤。

亡血家不可发汗,汗之则寒栗而振,小柴胡汤、芍药汤。

脉弱者不可发汗,汗之,则寒栗不能自还,当归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背恶寒

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阳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气盛。阴气盛者,口中和。阳气内陷者,口干燥,附子、白虎宜加详审。

口中和,背恶寒者,属少阴,附子汤及灸气海。阳气内陷,口干燥,背恶寒,白虎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寒热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阳不足,则阴邪出于表而与之争,故阴胜而为寒。阴不足,则阳邪入于里而与之争,故阳胜而为热。邪居表多,则多寒。邪居里多,则多热。邪在半表半里,则寒热相半,乍往乍来而间作也。小柴胡汤专主寒热,寒多者,加桂;热多者,加大黄,是大法也。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呕,清便自可,一日二三度发,桂枝麻黄各半汤;脉微缓者,不可汗,宜越婢汤。

病至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大柴胡汤。心烦发呕,胸膈满,不欲食,寒热往来,小柴胡汤。

汗下后不呕不渴,头汗出,胸膈满,小便不利,寒热往来,柴胡桂姜汤。

热多寒少,尺脉迟者,荣血不足,黄 建中汤。脉浮大,寒热往来,宜祛邪。

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潮热

潮热,属阳明,阳明旺于未申,一日一发,日晡而作也。邪入胃腑,为可下之证。设或脉浮而紧,潮热而利,或小便难,大便溏者,热未入腑,犹带表邪,先当和解其外。如小便利,大便硬,方可攻之。若潮热于寅卯,寅卯则属少阳,潮于巳午,则属太阳,是又不可不辩。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潮热,脉实,可下,小承气汤或大柴胡;脉虚者,不可下,桂枝汤。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大承气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必潮热,发作有时,但脉浮者,必盗汗出,柴胡桂枝汤。

腹满,不大便,潮热,小承气汤微利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似疟

似疟,一名疟状,作止有时,非若寒热往来无定也。

太阳似疟,脉浮洪,桂枝汤;清便自可,不呕,一日二三度发,桂枝麻黄各半汤。

阳明似疟,烦热汗出,日晡发热,脉浮,桂枝汤;脉实,承气汤。

妇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亦如疟状,小柴胡汤。

热多寒少,阳乘阴也。若尺脉迟,为血少,先以黄 建中汤养其荣卫。脉不迟,却以小柴胡汤、桂枝汤、越婢汤选用之。

厥阴脉浮缓,囊不缩,必发热恶寒,似疟,为欲愈,桂枝麻黄各半汤。

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汤加桂;渴者,柴胡加人参栝蒌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无汗

无汗,寒邪中经,腠理闭密,津液内渗而无汗也。若风、暑、湿干之,则自汗出矣。当汗之证,与麻黄汤三剂而不得汗者,此又不可疗也。

太阳当热,无汗头痛,麻黄汤。项背强,兀兀无汗,葛根汤。刚 ,发热恶寒,无汗,葛根汤或小续命汤。

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者,麻黄汤;汗不止,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

阳明反无汗,脉浮而喘者,麻黄汤。若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身必发黄,五苓散加茵陈。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自汗

卫气者,所以肥腠理而固津液者也。卫为邪所干,不能卫护于外,由是而汗出焉。且自汗者,有表里虚实之分。若自汗出,恶风寒,为表未解,当解肌,以致汗泄恶风,与汗后恶寒,皆为表虚,必用温剂。若汗出,不恶风寒,则为表解里未和,从下之。设或汗出发润,如油如珠,凝而不流,皆不可治也。

太阳中风,自汗,脉浮缓,桂枝汤。汗出而渴,小便难,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自汗出,小便难,而用桂枝,惟加芍药、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桂枝附子。

阳明汗多而渴,发热谵语,大便硬,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寒,桂枝附子汤。若小便自利而汗出,为津液少,不可攻利,宜蜜导煎通之。若汗多者,胃汁干,急下之,大承气汤。

汗多而渴,勿用五苓散。汗不止,无他证者,温粉扑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下后不可更用桂枝汤。若汗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头汗

诸阳经络循于头,三阴则至项而还。头汗者,邪搏诸阳,则汗见于头也。若遍身汗者,为之热越。今热不得越而阳气上腾,津液上凑,故但头汗耳。夫里虚则不可下,内涸则不宜汗。头汗之证,更不可再汗也。其或瘀血在里,与夫热入血室,虚烦水结,皆令头汗。此为热郁于内而上达,或吐或下,以祛其邪。设或小便不利,内外关格而头汗,则为阳脱。误下湿家,额上汗出而喘,小便难,小便利,亦为阳脱。二者皆不疗矣。《百问》:表实里虚。故头汗不可下。

发黄,头汗及项而止,小便难,引水浆,此湿也,茵陈蒿、茵陈五苓散。

心结胸,心忪满,无大热,头汗出,半夏茯苓汤。

谵语头汗,是为血热,属阳明,用承气汤。若心中懊 而头汗者,栀子豉汤。

半表半里,有柴胡证,并小柴胡汤。热寒往来,微恶寒,为表。胁下满,大便坚,为里。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手足汗

四肢者,诸阳之本,热聚于胃,则津液旁达于手足也。蕴热,则躁烦谵语,挟寒,则水谷不分。

是又承气、理中之不同。

阳明病,手足 汗出,谵语,大便难,与承气汤。阳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出,大便初硬后溏,水谷不分,与理中汤。一法用猪苓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盗汗

盗汗者,睡着则汗出,觉则便不出矣。杂病责于阳虚,伤寒责在半表半里,故知胆有热也。

阳明病,脉浮紧,潮热盗汗,柴胡桂枝汤。脉浮大,欲眠,目合则汗,小柴胡汤,又柴胡桂枝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烦热

邪热传里,不经发汗、吐、下则为烦热,与发热似同而异。经曰: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如未作膈热,但当和解微热而已。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异,宜别其证之虚实而为剂之轻重也。先烦而悸者,为实。先悸而烦者,为虚。虚烦而心中欲呕吐郁闷之状。

太阳病,心烦自汗,小便数者,不可与桂枝汤,宜芍药甘草汤。服桂枝汤后,出汗后烦渴者,脉洪大,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心烦喜呕,壮热往来,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汤加茯苓。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发汗后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桂枝汤。

衄而烦渴者,饮则吐水,五苓散;不愈,竹叶石膏汤。

下后昼烦夜静,不渴不呕,无表证,脉微沉,干姜附子汤。若懊 ,栀子豆豉汤。

若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者,茯苓四逆。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不解,腹满痛者,有燥屎,大承气汤。吐、汗、下后虚烦,心下痞满,气上冲胸,头眩,身为振摇,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肾伤寒,表里无热,但烦愦,不欲见光明,有时腹痛,其脉沉细,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烦躁

烦为扰乱而躁为愤怒,躁为先烦而渐至躁也。伤寒烦躁,则有阴阳虚实之别。心热则烦,阳实阴虚。肾热则躁,阴实阳虚。烦则热之轻,躁则热之甚也。有邪在里而烦躁者,有不烦便作躁闷者,此为阳盛隔阴,欲于泥水中卧,饮水不得入口也。

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吐利四逆而烦躁,下利发热,厥逆,烦躁不得眠,恶寒燥挛,脉不出而躁者,皆为不可治也。

太阳中风,脉浮紧,热而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汤。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证,柴胡汤。

证烦躁,心下硬,能食,小承气汤微和之。心中悸而烦躁者,小建中汤。

恶风自汗,脉濡弱而烦躁者,皆用此法。

但发热六七日,渴欲饮水者,五苓散。无热,但狂言烦躁者,五苓散,水调服探吐之。

阳明病,不大便,绕脐痛,烦躁,承气汤下之。

少阳吐利厥逆,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厥逆,脉沉自利,烦躁不得眠,黄连鸡子汤、黄连阿胶汤。

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发汗,若下之,病仍在不去,烦躁者,茯苓四逆汤。

阴极发躁,或阴毒火邪,投热药反剧者,不可用凉药,躁甚仍与热剂,用四逆汤辈。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懊 者,心中懊懊 ,郁闷不舒之貌。盖由表证误下,正气内虚,阳邪内陷,结于心胸之间,甚则为结胸也。邪在心胸则宜吐,热结胃腑则宜下,不可拘也。发汗、吐、下之后虚烦不得眠,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舌上白苔,饥不能食,虚烦不眠,头汗懊 ,上同。

短气烦躁,咽硬,胸中懊 ,大陷胸汤。阳明病,下之后懊 而烦,中有燥屎,宜承气汤。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身痛

身痛,太阳表证也。虽曰表邪未解,而有发汗温经先后之不同。自利脉沉,为阴病。身痛,其身重者,属乎阳明,为有风也。又有阳邪内行,不荣于表,是又不可不知。

太阳身痛,脉浮紧,无汗,麻黄汤;或尺脉迟,为无血,先用小建中汤,候尺脉浮,却用麻黄汤。

下利脉沉,身痛,宜四逆汤辈。

发汗后身痛,脉沉迟,桂枝芍药人参汤。一身尽痛,发热面黄,七八日后结热在里,乃攻其表。

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霍乱后身痛不休,桂枝汤。湿家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成 ,葛根桂枝汤。

凡中湿身痛,有本条。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四肢拘急

拘急者,手足不能自如,屈伸不便,如蜷卧恶风之貌。四肢者,诸阳之本。盖因发汗亡阳,阳虚,是有其证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恶寒,脚挛急,芍药甘草汤;小便难者,桂枝加附子。

太阳病,发汗,遂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汤。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咳嗽

咳者,謦咳,俗谓之嗽。肺主气,肺为邪所乘,气逆而不下也,故令咳嗽。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在半表半里而咳者,治各不同。其水咳三证,不可不辩,小青龙,太阳之表水也;十枣汤,太阳之里水也;真武汤,水证之水气也。盖水与表寒相合而咳,则小青龙,当汗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咳,则真武汤,温之。里癖合水动肺而嗽,十枣汤,所以下之也。

太阳病,身热咳嗽,干呕,喘而利,小青龙汤。(有加减法。)恶寒身痛,只根据本方。身凉咳嗽,干呕微利,心下痞满,引胁下痛,十枣汤。四肢痛重,腹痛下利,咳嗽,或呕,真武汤。(有加减之法。)

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硬满而痛,咳嗽,小柴胡汤。(有加减之法。)

少阴咳嗽,四逆汤。腹痛下利,咳嗽,中满而呕,大半夏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发喘,有邪在表者,有邪在里者,有水气者。在表者,心腹濡而不坚,外证无汗,法当汗之。在里者,心腹胀满,外证有汗,法当下之。其水气者,心下怔忡,是以有青龙汤之证。或注喘,汗出而喘,宜发之。虽然,喘特病之常也。其或直视谵语,汗出发润,身汗如油,皆不可治。

太阳病,无汗而喘,麻黄汤。

阳明病,汗出,不恶寒,短气腹满,潮热而喘,小承气汤。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宜麻黄汤。

误下太阳,利不止,脉促,有汗而喘,葛根麻黄黄芩汤;无汗而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水气喘咳,乃太阳汗后饮水多而水停心下,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小腹痛者,去麻黄,加茯苓。阴病喘促者,反阴丹。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气逆

气逆者,气自腹中时时上冲也。盖因太阳病,下之,表邪乘虚传里,里不受邪,则气逆上行,仍在表也,当复汗之。厥阴客热,气上冲心,此热在里而气上也。若病如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又动气发汗而气上冲者,此正气虚而气逆也,当根据法调治之。脉沉紧者,不可汗。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不上冲者,不可与之。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浮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为胸中寒,瓜蒂散吐之;脉微者,不可吐。吐则心口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

动气,发汗,气上冲者,李根汤。病后虚羸少气,气逆,吐者,竹叶石膏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短气

短气者,呼吸短促而不能相续也。《千金方》云少气不足以息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大抵心腹胀满而短气者,邪在里而为实。心腹濡满而气短者,邪在表而为虚。又有停水心下,亦令短气,随证攻治,无不愈矣。

短气潮热,腹满而喘,此为外欲解而里欲实,大柴胡汤,小承气汤。

风湿相搏,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其邪在表,甘草附子汤。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短气,小半夏汤。

身凉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此表解里有水,十枣汤。

误下太阳,短气烦躁,心中懊 ,便为结胸,大陷胸汤及丸。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口干

邪热聚于胃腑,消耗津液,故口干、热而渴也。经曰少阴病,故口燥咽干者,急下之。若不口燥咽干而渴,脉沉者,急温之。又有漱水不下咽者,若见表证,必衄,为邪热在经也。以血气俱多,经中热甚、迫血妄行而作衄者,无表证,加之胸腹满而如狂者,又为蓄血在内者。

阳明口燥咽干,无大热,背微恶寒,烦渴,白虎加人参汤。

少阳口燥咽干,小柴胡汤。

少阴口燥咽干而渴,急下之,用承气汤。

阳明病,口燥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黄芩芍药汤;漱水不咽,发狂,轻者犀角地黄汤,甚者抵当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渴者,里有热也。津液为热所耗,故令渴也。伤寒六七日,传至厥阴,为消渴者,渴饮水多而小便少,乃热能消水也。朱氏曰: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至于厥阴,则又热之极矣。太阳无汗,若渴,忌白虎,宜柴胡汤。阳明多汗而渴,戒五苓,宜竹叶石膏汤。若先呕后渴,则为欲解,当与之水。先渴后呕,则为水停,属赤茯苓汤。当从此议,勿令误也。

太阳病,发渴,脉浮,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去半夏,加栝蒌。服桂枝汤,汗出后烦渴甚者,白虎加人参汤。小便不利而渴,五苓散。身热恶风,手足温,胁满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

阳明发渴,则有汗,胁下硬,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加减同用。若汗少,小便不利,脉浮而渴,五苓散;渴而饮水呕者,同。

发黄,头汗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

少阳发汗,则自利,咳而呕,引水饮,猪苓汤。

下利,渴欲饮水,白头翁汤。下利,脉数而渴者,自愈;不愈,必下清血,宜黄芩散。

病患脉微细,欲吐不吐,心烦但寐,小便白,下利而渴,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阳毒

大热大渴,黑奴丸。中暑,发渴,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胸胁满痛

胸满者,胸膈间气塞闭也,非心下满。胁满者,胁肋下气填胀满也,非腹中满。盖邪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胁以至心腹而入胃,是以胸满多带表证,宜发汗。胁满者,多在半表半里之间,宜和解。至于邪结胸中而为实者,又须涌吐之也。

太阳病,下后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病在于胃气,芍药入荣,故去之。

阳明病,喘而胸满,犹带表证,不可下,与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胸胁俱满,或胁下硬痛,或呕吐,舌上白苔,或不大便,并属小柴胡汤。

伤寒五七日,往来寒热,胸胁若满,默默不饮食,心烦喜呕,或胁下痞硬,柴胡加牡蛎汤。

伤寒七八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痛,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胸中痰实,瓜蒂散吐之。胸膈不快,填满闭塞,唇青手冷,脉细沉,少情绪,或腹痛,此名太阴。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结胸

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注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外证项强,心下满硬而痛是也。此为实邪在里,法当下之。若脉浮大,若表证,若水气填,不可下。亦有不因下而心下硬满者。经曰:病患手足厥,脉乍紧,邪结胸中,心满而烦,饥不欲食;当吐之。

是则病在胸中也。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下,下之,利不止而死。是则邪气自表传里,留于心下,未全为实,法当吐之,故有此戒。其或结胸证具而烦躁者,不治。

结胸,寸脉浮,关尺皆沉紧,宜下。若脉浮大,或有表证,先用小柴胡汤,表已解,下之。大结胸,不按而痛连脐腹,痛硬不可近,大陷胸汤;或太峻,用丸。

小结胸,按之而痛,心下硬,小陷胸汤。热实结胸,懊 烦渴,心下痛,少与大陷胸汤。寒实结胸,无热证,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注云: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轻于结胸者,心下满而不痛,按之则濡,是其虚邪留滞,故但满而不痛也,惟枳、桔最良。

欲攻之,只从表证解而后可。

痞者,关脉多沉,枳实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关脉沉者,三黄汤泻其肝。若恶寒者,附子泻心汤。服此汤痞不去,烦渴,小便不利,五苓散。

下后复汗,心下痞而恶寒,表不解,不可攻痞,先与桂枝汤;表解,乃攻痞,三黄汤。

表未解而心下妨闷,曰支结,柴胡桂枝汤;胸胁满而微结,小柴胡汤加干姜、牡蛎。表证未罢,因攻之,协热而利,心下硬,为表里俱病,桂枝人参汤。

下利,心下痞硬,干噎食臭,腹鸣,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法通用桂枝人参汤。若下利不止,则治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又不止,只利小便,五苓散。

发热不解,呕吐不利,心下痞硬,大柴胡汤。吐、汗、下后噎气痞硬,旋覆代赭汤。

若咳逆气虚,用四逆汤。胃寒,先宜理中丸,后用旋覆代赭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腹满

脾为中央之土,所以腹满多属太阴也。常病者,为里实,从下之。时减者,为里虚,当温之。若解表内不消,非大满,尤生寒热,未可下,是邪全未入腑。若大满大实,兼有燥屎,虽得之四五日,亦为可下,谓邪已入腑也。大抵阳热为邪,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则腹满而吐利,食不下。若虽经吐下后而腹满者,治法又各不同,是又不可不知也。

太阳误下,因时腹满而痛,桂枝加附子汤;痛甚,桂枝加大黄汤。

阳明发热,腹满微喘,口苦咽干,或不大便,谵语者,小柴胡汤;哕而小便难,加茯苓。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口中不仁,小柴胡汤;有汗,白虎汤。

太阴腹满,吐,食不下,枳桔理中丸。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满,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腹满痛者,脾不胜水,水与气搏皮肉之间,肠中漉漉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加桂枝。

下利腹满,身疼痛,先温其里,四逆汤;后攻其表,桂枝汤。

发汗后腹满,当温,浓朴半夏生姜人参汤。吐后腹满,当下,少与调胃承气汤。

下后腹满,宜栀子浓朴汤。腹胀满者,阴阳不和,桔梗半夏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腹痛

邪气入里,与正气相搏,则为腹痛。盖阳邪传里而痛者,其痛不常,当以辛温之剂和之。阴寒在内而痛者,则痛无休时,欲作利也,当以热剂温之。有燥屎宿食为痛者,则烦而不大便,腹满而痛也,则后用下。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此皆为里证,而所治各不同矣,又当随证施治。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不趣小腹者,此欲自利也,四逆汤。

少阴腹痛、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泻利下重,并四逆散。

下利清谷,脉微欲绝,通脉四逆汤;腹痛,小便不利,真武汤。

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大便实痛者,关脉实,腹满不大便,桂枝加大黄汤、大小承气汤选用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小腹满

小腹满者,脐下满是也。若胸满,心下满,腹满,皆为邪气而非物。今小腹满,皆为有物而非气。小便利者,则为蓄血之形。小便不利者,乃是溺涩之证。渗利之剂,宜分两途。

经曰:病患素有痞气,连在脐旁,痛引小腹,入阴筋者,名脏结也,死。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小便急结,桃仁承气汤。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在,脉微沉,不结胸,发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汤。

太阳病,目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阴阳易,小腹痛,烧 散。

病者手足厥冷,真武汤;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宜灸关元穴。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呕吐

呕者,声物俱出者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故仲景复言干以别之,则呕为有物明矣。干,犹空也,但空呕而无所出耳。然呕吐俱有物出,较之轻重,则呕甚于吐。盖表邪传里,里气上逆,故呕吐而水谷不下也。有胃热,脉弦数,口舌烦渴。有胃寒,脉弦迟,逆冷不食,小便利。有水气,先渴后呕,膈间怔忡。有脓血,喉中腥,奔逆上冲,不须治之,呕脓尽自愈。是四者,不可不辩。大抵邪半在表,半在里,则多呕吐。及其里热而呕吐者,亦有之。

故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为其气逆未收敛为实也。设或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惟热而见厥者,难治,以其虚寒甚也。

太阳少阳合病,自利而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太阳阳明合病,当自利;若不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

伤寒,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气逆欲呕吐者,黄连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心下烦郁,痞硬不利,呕吐,大柴胡汤。

三阳发热而呕逆,小柴胡汤,呕而渴者,猪苓汤、五苓散。

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宜与水解。先渴后呕而水停心下,赤茯苓汤。

少阴病,又吐,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色白,四逆汤加生姜。

少气,或咳或悸,身痛自利,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膈上寒饮,干呕,吐涎沫,四逆汤。

若吐利,手足厥冷,烦躁甚者,吴茱萸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上同。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橘皮汤,小柴胡汤。似呕,似哕,似喘,心下愦愦,大橘皮汤。

汗下后关脉迟缓而吐,为胃寒,理中丸。瘥后虚烦呕吐,竹叶石膏汤加生姜汁。屡经汗下,寒气膈塞,食入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汗后水药不入口者,四逆、半夏茯苓汤。《金匮要略》曰:诸呕吐,谷不下,半夏汤。呕吐,脉滑数,或洪,发热,茅根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干呕

干呕者,呕而无物出也。大抵热在胃脘,与谷气并,热气上熏,心下痞结,则有此证。太阳汗出干呕,桂枝汤,主自汗也。少阴下利干呕,姜附汤,主下利也。厥阴吐沫干呕,吴茱萸汤,主涎沫也。邪去,则吐自止矣。若有水气二证,又当以表里别之。

伤寒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干呕,身热微喘,或自利,小青龙汤主之。

不发热,不恶寒,肋痛,咳而利,干呕者,十枣汤下之。

自汗头痛,干呕,桂枝汤。

少阴下利干呕,脉微,白通汤;下利不止,干呕而烦,厥逆无脉,白通加猪胆汁汤。

恶寒外热,脉微欲绝,干呕,通脉四逆汤。

膈上有寒饮,干呕,亦属少阴,四逆汤。

干呕,吐痰沫,头痛,吴茱萸汤。得此汤反剧者,与小柴胡汤。干呕自利,黄芩汤、半夏生姜汤。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自汗恶风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咳逆哕

夫咳逆者,俗谓之吃忒是也。才发声于喉间则遽止,HT HT 然连续数声,然而短促不长。古人谓之哕者,非也。哕与干呕无异,但其声浊恶而长,然皆有声而无物。病至于哕,则危,难治矣。大抵KT 近于哕。KT 者,但胸间气塞不得下通,哕则恶浊之声达于外矣。盖因胃气本虚,汗下太过,或复饮水,水寒相搏,虚逆而成。经曰:阳脉浮,则为气KT 。又曰:脉滑,则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之过也。又有热气拥郁,上下气不得通而哕者,轻则和解之,通利之,甚则温散之。设若不尿,腹满而哕者,咳逆、脉散而无伦者,虽神医不能措手,与伤寒咳而气逆者又不同也。

若将吃忒紊于哕与咳而气逆,则误人多矣。临病之际,宜明辩之。

咳嗽,大便少,与大承气汤下之。盖由热气冲膈肝肺故耳。若便软,泻心汤,胃气虚而冲脉逆也。若脉散者,不治。咳逆潮热,小柴胡加橘皮生姜汤。

厥逆不止,乌苓汤;有寒者,羌活附子散。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KT ,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

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为逆,又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KT ,豆蔻汤。

哕而腹满,大便不利,先宜半夏生姜汤,次用承气汤;小便不利,猪苓汤。

阳明中风,脉浮弦,小便难,潮热而哕,小柴胡汤加茯苓。

呕哕,手足冷逆,小橘皮汤。若胸满虚烦,大橘皮汤;胃气寒者,吴茱萸理中汤、温中汤。

《金匮要略》曰: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哕不止者,橘皮干姜汤、半夏生姜汤、退阴散子,宜消息用之。

温病热未除,重被暴寒入胃,蕴结不散,变哕,梓皮饮子。温病有热,饮水暴冷,作哕,茅根葛根汤。温病胃冷,变哕,茅根橘皮汤。温病有热,饮水暴冷,枇杷茅根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下利

伤寒表邪传里,里虚助热,则自下利。又有不应下而便攻之,内虚协热,亦为下利,要当别其阴阳。三阳下利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大概也。自利清谷,不渴,小便色白,微寒,厥冷,恶寒,凡此皆寒。渴欲饮水,溺色如常,泄下赤黄,发热后重,凡此皆热。盖因风邪入胃,水来侮土,故令暴下。或温或攻,或清下焦,或利小便,随证施治,但不宜发汗耳。邪气内攻,复泄其津液,胃气转虚,必成胀满。若夫下利谵语而目直视,下利厥躁不得眠,下利发热,厥而自汗,下利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而脉不出,下利日数十行,其脉反实,皆为不治之证,五者最忌者也。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头目痛,鼻干,脉浮,葛根汤。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头痛胸满,干呕,脉浮弦,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

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身热,胸胁满,干呕,往来寒热,脉长大而弦,弦而为负,负者死;长大不弦为顺,大承气汤下之。滑而数,为有宿食,亦从下之。

太阳病未解而欲下之,遂协热而利,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

太阴自利,不渴,四逆汤、理中汤、术附汤。

少阴下利,不渴,肾虚,饮水自救,脉微者,白通汤;厥逆无脉者,白通加猪胆汁汤、四逆汤。

少阴下利,渴而呕,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少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

自利清水,心下必痛,口中干燥,此不可温,宜用下,大承气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身痛者,急当救里,宜四逆汤;清便自调,急当救表,宜桂枝汤。

胃热,利白腹垢,脐下必热,便下垢腻赤黄,或渴,黄芩汤、白头翁、柏皮汤通用之,白虎汤。

胃寒,利白鸭溏,脐下必冷,腹胀满,便中清白,或清谷,四逆汤、理中汤。寒毒下利,面戴阳者,下虚也。下利谵语,有燥屎也;脉不微细,小承气汤。

尺脉弦,肠鸣泄利,腹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三部平,心硬而下利者,肠胃积结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下利,脉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大承气汤。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当归四逆汤。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宜下之,大承气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便脓血

冲脉为血之海,即血室也。男女均有此血气,均有此冲脉。冲之得热,血必妄行。在男子,则为下血谵语;在妇人,则为寒热似疟。皆为热入血室,逼血下行,则血热而利也。挟血之脉,乍涩乍数,或伏或沉。血热交并,则脉洪盛。大抵男多于左手,女多于右手见之。又有阴寒为病,下利便脓血者,乃下焦虚寒,肠胃坚固,清浊不分而利下脓血也。二者一为挟血,一为阴寒,临病宜精别焉。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不愈,用桂枝汤、《明理论》抵当汤。

阳明病,下血谵语,胸胁满如结胸,夜则见鬼,此为热入血室,小柴胡汤。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

腹满身热,下如鱼脑,曰湿毒,桃花汤、地榆散、黄连阿胶汤。

下后无表里证,脉数不解散,消谷易饥,多日不大便,此为瘀血,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或小柴胡汤加桃仁、大黄。

下焦蓄血,其人如狂,小腹急结,小便必利,抵当丸。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四逆

手足不温,谓之四逆。邪在表,则手足热,邪在表里之间,则手足温。至于邪传少阴,则手足有逆冷之证,与厥阴又相远也。然自热而至温,自温而至厥,乃传经之邪,轻则四逆散,重则承气汤下之。非若得病,手足便逆而不温者,四逆汤温之,则为阴经受邪,而阳气不足也。其或吐利烦躁,厥逆蜷卧,皆属少阴,又为不治之证。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满,或利下重,并四逆散。初病以来,厥冷四逆,即四逆汤。

手足逆冷,大便闭,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此为阳证,以白虎汤;甚者,大承气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厥逆

阳气伏藏,阴气越出,阴阳不相顺接,所以厥也。若先热而后厥者,乃热邪伏于内也。先厥而后热者,乃阴退而阳得复也。

若始得病便厥者,是阳不足而阴胜也。热伏于内者,其脉沉而数,狂言发渴,露手扬衣,躁不得眠,或大便闭。初便厥者,其脉沉迟而弱,醒醒而静,恶寒引衣,或下利清谷也。其或恶寒蜷卧,烦躁下利,不知人,皆为恶候,故曰逆也。

先发热而后厥者,扬手掷足,烦躁饮水,畏热头汗,大便闭,小便赤,怫郁昏悸,当下失下,血气不通,所以谓热深则厥深者,此也,大柴胡汤、小承气选而用之。

初病便厥,足挛恶寒,引衣自盖,不渴,大小便自利,默默而惶惶,诸四逆选用之。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悸,茯苓桂甘汤;后治厥,四逆汤。吐利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不大便

不大便,谓大便难也。皆因发汗,利小便,耗其津液,以致肠胃干燥,而转属阳明里者多矣。

其小便自数者,则为津液偏胜,故使大便亦难也。若下,若发汗,小便数,大便硬者,与承气汤和之,谓津液内竭也。又有不宜便下者,至于脉浮,脉虚,恶寒,此尤带表邪,乃不可下。其呕吐,为邪未入腑,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小便清者,知其邪不在里,仍在表也。大便难,小便少,不转矢气,此内无燥屎也,但初硬后溏尔。阳明脉浮,或经发汗,小便自利,不大便者,亦津液内竭,宜蜜导煎通之。经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宜大柴胡汤。若不了了,得屎而解。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难,名曰阴结也,宜金液丹。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小承气汤。

病患不大便六七日,绕脐烦躁,发作有时者,此为屎硬不得大便,小承气汤。

夫病阳明者,下之则硬;汗多极,发其汗则亦硬,并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急下之,大承气汤。

若发汗,若利小便,津液内竭,大便自难者,不可攻之;无阴阳,强大便者,下之,必清谷胀满,并用蜜导煎。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谵语(郑声附)

经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识昏迷,妄有所见而言也,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亦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语言不休者,有言乱者,凡此见其热之轻重也。大抵热入于胃,水涸屎燥,必发谵语。又有被火劫者,有亡阳者,名各不同。但气短者死,脉自和则愈。或喘满,气逆而上奔,自利柔脱而夺下,皆为逆也。

谵语者,脉洪数,大便闭,小便赤,手足温,与调胃承气汤。胃实谵语,身热汗多,便难,或潮热,诸承气汤选用之。

发汗多,亡阳谵语,身自和,不可下,柴胡桂枝汤。下利谵语,为有燥屎,脉不微细,小承气汤;利不止者,不治。

三阳合病,谵语者,脉滑实,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遗尿,不可汗下,与白虎汤。

伤寒,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

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与五苓散二钱,以新汲水吐之则愈。一法用猪苓汤。

瘀血狂言谵语,漱水,大便黑色,小便多,身黄腹满,此为当汗不汗,蓄热在里,轻者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

妇人热入血室,昼静夜谵,如见鬼状,小柴胡汤。

阳明病,其人喜忘,必有瘀血,抵当丸。

郑声者,重语也。又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如郑卫之音,不正也。盖因汗后,若病患本音失而正气虚,则郑重,语不知高下,乃精气夺之候也。其脉微细,二便利,用小柴胡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小便不利(小便难附)

邪气聚于下焦,结而不散,甚则小腹硬满而痛,此小便所以不通。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所以渗泄也。若饮水过多,下焦蓄热,或中湿发黄,水饮停留,皆以利小便为先。惟汗后亡津液,胃汁干,与阳明汗多者,则以利小便为戒。设或小便不利而见头汗者,乃为阳脱关格之疾矣。

饮水过多,下焦蓄血热,小便不利,脉浮者,用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

太阳病,身黄,脉沉者,猪苓汤。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亡血也,五苓加茵陈。呕而发热,胸满,心下怔忡,小便不利者,为亡血也,五苓加茵陈、茯苓。

少阴病,四逆,或小便不利,四逆散加茯苓。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懊 者,身必发黄,五苓散加茵陈。

经曰:虚则小便难。阴虚者,阳必凑之,由膀胱受热,致小便赤涩而不流利也。又曰:虽不大便也,六七日而小便少者,但初硬后溏未定,或硬攻之,必溏。候小便多,屎定硬,方可攻之。乃胃中水谷不别,虽通而不能也。

阳明中风,脉浮弦大,身黄鼻干,气短腹满,潮热时哕,胸胁痛,小便难,小柴胡加茯苓。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有心下悸,茯苓白术甘草汤;小便少者,必里急,猪苓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小便自利(小便数遗溺附)

小便自利者,为津液漏渗,大便必硬,宜以药微下之。其阳明自汗者,复发其汗,使津液内竭,屎虽硬,尤不可攻,纵使大便难,蜜导煎导之。太阴当发身黄,其小便自利者,则湿热内泄,不能发黄。惟血证,则腹急而如狂。肾与膀胱虚,则不能约制水液,二者皆小便自利。若肾与膀胱虚而挟热,热则水道涩,则小便不快,故涩淋而数起也。若自汗而小便数者,虽有表证,又不可用桂枝,谓亡走津液也。

太阳病,小便自利,以饮水多,心下悸,茯苓桂枝、茯苓甘草汤。

太阳自汗,四肢拘急,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小便数,误服桂枝汤,得之便厥,与甘草干姜汤、甘草芍药汤。

脉浮自汗,小便数,胃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宜麻仁汤。

少阴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为虚寒,四逆汤,或真武汤去茯苓。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浮欲绝者,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舌上白苔(脏结附)

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谓寒气初传入里也。舌乃心之苗,法应南方火,色本红,乃邪气在表,舌则无苔。又邪气在里,津液结搏,则舌上生苔而滑。热气渐深,其舌苔燥而涩。热聚于胃,其舌苔为之黄矣。若间黑色,则热已深,病已极笃。经曰:凡热病,口干舌黑者死。乃肾水刑于心火也。

脉阴阳俱紧,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苔者,勿妄治也。到七八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七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小柴胡汤加生姜。腹内痛者,必欲利也,理中汤。

太阳误下,胃中空虚,客热动膈,懊 ,舌苔,栀子豉汤。

少阳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小柴胡汤。

阳明病,舌上生苔,五苓散;舌黄者,当下之。《金匮要略》曰: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脏结者,脏气秘结而不流布也。一息不运,机缄穷,一毫不续,霄壤判,脏其可结乎?外证如结胸状,但欲食如故,时时下利为异耳。其脉寸浮关沉而紧,阴筋引脐腹俱痛是也。病患胁下素有痞,连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刺关元,灸之亦可,仍与小柴胡汤加生姜。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咽痛

咽喉不利,或痛或痒,不可纳食,皆毒瓦斯上冲所致。经曰:太阳病,下之,脉紧者,必咽痛,以太阳之邪搏于少阴也。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

少阴咽痛,脉浮迟,厥冷,或吐利,亦属少阴,并不可汗下,用桔梗汤、猪肤汤;甚者,半夏散、通脉四逆汤去芍药,加桔梗;汗不止, 本、温粉扑之;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苦酒汤。

若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血脓,手足厥,利不止者,难治,宜麻黄升麻汤。

肾伤寒一证,乃非时暴寒伏于少阳之经,头痛腰痛,脉微弱,初咽痛以伤寒,后必下利。咽痛,半夏桂枝汤;(即半夏散。)利,四逆汤。

阳毒咽痛,见发斑条。咽中闭塞,乌扇汤。口疮赤烂,蜜浸黄柏噙。咽痛甚者,升麻六物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头眩

少阳居表里之间,表邪传里,表中阳虚,故头眩也。又有发汗、吐、下后而眩者,亦阳虚所致也。若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自冒者,此虚极而脱。而风家亦有眩者,风主运动故也。其或诸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而死也。

太阳病,若下之,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必眩冒,冒家汗自出而愈。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茯苓白术甘草桂枝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小柴胡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吐、汗、下后虚烦,脉微沉紧,心下癖,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身摇,筋脉动惕,久而成痿,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痿,用栝蒌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鼻衄

经络热盛,迫血妄行,出于鼻者,为衄血也。是虽热,其邪尤在经,然亦不可发汗。经曰以桂枝、麻黄治衄,非治衄也,乃欲散其经中邪气耳。衄血故为欲解,若衄不止而头汗出,其身无汗,及发热,汗不至足者,又为恶证,当明辩之。

太阳证衄血及服桂枝汤后致衄者,为欲解也,属犀角地黄汤;衄不止。茅花汤。无汗能食者,即欲衄,黄芩汤。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 ,不得眠,芍药地黄汤。

阳明病,渴欲漱水不咽者必衄,黄芩芍药汤。

不因下而自利加衄者,麻黄升麻汤。脉浮大,欲发热,下利,鼻衄干呕者,黄芩芍药。衄,烦而后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石膏汤。

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其血,或从口鼻,或自目出,名下厥上竭,为难治,当归四逆汤,仍灸太溪、三阴交、涌泉。一法用黑锡丹。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吐血

诸阳受热,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热毒入脏,积瘀于内,遂成吐血。凡见眼闭目红,神昏语短,眩冒迷妄,烦躁漱水,狂惊谵语,鼻衄唾红,背冷足寒,四肢厥逆,胸腹急满,大便黑利,小便频数,皆瘀血证也。不必悉具,但见一二,便作血证主张。

初得此病,急宜用药。至于陆续不已,经数时而腹痛者,此又难于料理也。

经曰: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犀角地黄汤。大下后寸脉沉迟,尺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者,麻黄升麻汤。此有两证,一阳毒,一阴毒。阳毒用升麻汤,阴毒用甘桔汤加半夏、生姜。

血热者,黄连阿胶汤、地榆柏皮汤、三黄泻心汤。

脉浮,发热,反灸之,必咽燥吐血,救逆汤。

咽喉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蜷卧不能自温,当归四逆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心悸

心悸者,筑筑然动,怔忡不能自安者是也。其证有二,一者气虚,一者停饮。

其气虚者,阳气内弱,心中空虚而为悸。又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亦令人悸,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也,法当定其气悸也。其停饮者,由饮水过多,停留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而为悸也。治法必先分水、气,虽有余邪,亦先治悸,免使水气散走而成他证也。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经云:先烦而悸者,此为热;先悸而烦者,此为虚。故宜建中汤。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小便少者,必里急,猪苓汤。

阳明病,壮热来往,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

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肌体 动,振振欲擗地,真武汤。

少阳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妄加汗下,则悸而惊,与小建中汤;有热者,小柴胡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悸,四逆散加桂枝;心下有水气,厥而悸,当先治水,茯苓甘草汤。不然,水入胃中,必不利也。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发黄

《内经》曰: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者,单阳而无阴也。太阴脾土为湿热所蒸,则虽见于外,必发身黄。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伤寒至于发黄,热势已极,且与蓄血大抵相类。小便不利,为发黄。小便自利,为蓄血也。设或寸口无脉,鼻出冷气,与夫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黧黑,举体发黄,是皆真脏气绝也。

伤寒,瘀血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太阳中湿,发黄身热,头痛目黄,汗出,湿在里,五苓散、栀子柏皮汤。

湿家之为病,一分尽痛,发热,身虽如似熏黄,小便不利,五苓散;小便自利,术附汤;身烦痛,麻黄汤加苍术;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鼓,谷疸汤、五苓散加茵陈。

阳明伤寒,发黄易饥,短气腹满,鼻干咽燥,心胁痛,小便难,潮热咳嗽,头眩嗜卧,脉弦浮大,小柴胡汤加茯苓。

血证发黄,如狂,小便多,大便黑,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选用之。

黄胆,脉浮滑紧数,头面汗出,渴饮水浆,小便不利,茵陈蒿汤调五苓散。

初发黄,以瓜蒂末口噙水搐鼻中,黄水出,愈。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发狂

《难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伤寒热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不宁而志不定也,故发狂。始则少卧不饥,妄语妄笑,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皆独阳亢极,热之所致,非大下之,不能止也。亦有当汗不汗,瘀热在里,下焦蓄血如狂者,小便不利,时如狂未至于狂耳。

若夫狂言直视,便溺自遗,其与汗后大热,脉燥,狂言不食,又为可虑也。

重阳即阳毒,脉数实,狂走错语,烦躁干呕,面赤咽痛,潮热发狂,或下利黄赤,阳毒升麻黄芩汤。

时行热病,发狂,黑奴丸。

经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与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桃仁承气汤。

血证如狂,脉微,身黄,唇燥漱水,无寒热,小腹满,小便不利,大便黑,犀角地黄汤;甚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取下黑物为效。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筋惕肉

《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偏虚,筋肉失所养,故惕然而跳, 然而动,非温经助阳,不可也。张氏故特设真武汤以救之。或因发汗、吐、下后表里俱虚而有此状者,此又逆之甚矣。

太阳病,发汗不解,发热,心悸头眩,身 欲擗地,真武汤。

发汗过多,或虚弱人微发汗,或伤风自汗,妄用大青龙汤,便有厥逆,筋惕肉之证,并属真武汤;羸者,去芍药;有热者,去附子。应发而腹中左右有动气者,并不可汗。汗之,则筋惕肉 ,或头眩,汗出不止,其候最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十救一二。

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久而成痿者,通用。心下痞满者,枳桔汤加茯苓、甘草。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多眠汗下(附霍乱)

夫卫气者,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阳气虚,阴气盛,则目瞑,故多眠,乃邪气传于阴而不在阳也。昏昏闭目,阴自阖也。默默不言者,阴主静也。经曰: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鼻干不得汗,嗜卧者,风热内攻,不干乎表,故热气伏于里,则喜睡也。三阳合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汗,谵则有热也。见盗汗,其胃热,亦嗜卧也。风温、狐惑亦有是证,又当辩之。

太阳病十日,脉浮细,嗜卧者,外虽已解。设胸满、胁痛、鼻干、不得汗者,小柴胡汤;脉但浮者,麻黄汤。

少阴病,但欲寐,尺寸俱沉细者,四逆汤。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多寐,尺寸俱沉细者,四逆汤。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多寐,五六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则止矣。

其湿霍乱死者少,干霍乱死者多。若上不得吐,下不得利,所伤之物不得出泄,壅闭正气,阴阳悬隔,喘胀而死。《素问》: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安得有霍乱也?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五苓散;寒多不饮水者,理中汤。

吐利汗出,脉微,恶寒,手足厥冷,拘急,四逆汤。腹满而痛,四肢拘急,转筋下利,理中汤加附子、官桂。加减详见本方。

吐利止,身痛不休,桂枝汤。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吐利止,但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阴阳易阴阳交

凡男子阳易,妇人阴易者,病新瘥而动淫欲也。其候身重气乏,小腹绞痛,头不能举,足不能行,四肢拘急,百节解散,眼中生花,手足拳挛,其脉离经,皆不可治。或荣卫精髓竭,翕翕少气,手足不能举者而死。吁,外伤六气,内伤七情,其为害若是耶。烧 散、 鼠屎汤、竹皮汤、干姜汤、青竹茹汤、当归白术汤宜选用之。

阴阳交者,温病不得发汗,汗之复生大热,狂言不食,其脉燥疾是也,皆不治。若脉浮数,表证尤在,可再汗之。若脉沉实,则为胃实,又从汗下之。后复热者,同此法。再汗用桂枝汤,再下用承气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怫郁

怫郁者,阳气蒸越,形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其证则有异焉:大便硬而气短者,实也;汗下后而得哕者,虚也。当详究之。

太阳初得病,发汗不彻,并于阳明,续自微汗出,面色赤者,阳气怫郁也,解肌汤;或汗久不彻,其脉浮紧,与麻黄汤。

小便不利,时有微热,大便乍难,怫郁不得卧,此燥屎里实也,承气汤主之。

汗下后虚热,又复下之,其人怫郁,复与之水,因而成哕。此胃中寒也,桂枝人参汤加茯苓。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螈 者, 则急而缩, 则缓而伸。热则生风,风主动,故筋脉相引而伸缩。伤寒至于螈 ,可谓危矣,能以祛风荡热之剂减其大势,间有可治者。治法与 同。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战栗

战栗者,阴阳争战,故身为之摇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战者正气胜,故有得汗而解者。栗则不战而但鼓颔,遂成寒逆。此阴气内热,正不胜邪,宜姜附四逆汤加灼艾以御之。经曰:阴中干邪,必内栗也。又云:邪中下焦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皆此类耳。方在恶寒条,四逆汤、甘草干姜汤。若复躁而不得卧者,不治。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时行两感

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实时行之气。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汤。夏感寒邪在心,调中益气汤、射香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秋感湿邪在肺,白虎加苍术;发黄,茵陈五苓散。冬感寒邪在肾,名曰冬温,栝蒌汤。温疫通用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宜用辛温药发散。

伤寒两感,半属于阴,半属于阳,脏腑俱受病。一日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太阴受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长沙无治法。但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后人以意消息,谓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当先救里,与四逆汤;清便自调,与桂枝汤。然治有先后之说。

太阳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阴先受病,在里,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缓也。先里者,表亦不可缓也。此通权变之论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不得眠

阳盛阴虚,则昼夜不得眠。盖夜以阴为主,阴气盛,则目闭而卧安。若阴为阳所胜,故终夜烦扰而不得眠也。所谓阴虚则夜争者是也。汗出鼻干,不得卧,则邪在表也。若胃有燥屎与大热错语,及大汗,胃中汁干而不得卧,则为邪在里也。胃不和则卧不得安,故宜散热和胃。若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又从栀子豉汤以涌之。至于少阴病,热烦于内而不得眠,又宜扶阴散热。若瘥后不得眠者,则热气与诸阳相并,阴气未复也。有汗下太过,阳气暴虚而不得眠者,若无热证,又宜姜附汤以退阴复阳也。此又不可不知。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今反下之,若利止,必结胸;未止,三四日复下,必协热而利。结胸,理中丸。协热而利,白头翁汤。

少阴利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此停水也;若二三日心烦不得眠,黄连阿胶汤。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大承气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则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呕不渴,无表里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

吐、下、汗后心中懊 ,虚烦不得眠,栀子豉汤。阳胜阴,则狂言乱梦,心烦乏气者,酸枣汤。

阴胜阳,则惊悸昏沉,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

中风,汗出,脉濡而弱,厥而且寒,躁不得眠,小建中汤;烦躁,竹叶石膏汤。

瘥后饮酒,烦恶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发斑

大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也,轻则为疹子,甚则为锦纹。

或病本属阳,误投热药,或当汗不汗,当下不下,或汗下未解,皆能致此。大抵有两证:一者温毒,即春时发,汗下不解,邪气不散,故发斑也;一者热病,即冬时温暖,乖戾之气,遇春暄热而发斑也。不可误汗,若发其汗,重令开泄,更加斑烂也。然而斑之方萌,如蚊迹类焉。发斑多见于胸腹,蚊迹只在于手足。阳脉洪大,病患昏愦,先红后赤者,斑也。脉不洪大,病患自静,先红后黄者,蚊迹也。其或大便自利,怫郁气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实靥者,虽卢扁复生,亦不能施其巧。凡汗下不解,烦闷,咳嗽呕吐,足冷不温,便是发斑之候。

温毒发斑,黑膏主之;渴而心闷,下利呕吐,下部有疮,或口疮,黄连橘皮汤、葛根汤、橘皮汤。

阳毒发斑,狂癫妄言,面赤咽痛,身斑如锦,下利赤黄,升麻汤、麦奴丸;有下证,调胃承气汤。

时气发斑,大青四物汤、猪胆鸡子汤。

发斑通用升麻汤、犀角地黄汤;热多者,玄参升麻汤、黄连一物汤、青木香一物汤。

凡赤斑五死一生,黑斑不救。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动气

动气者,脏气不调,筑筑跳动,随脏所主而形见于脐之左右上下也。《难经》各脏载之。又有真气内虚,水结不散,气与相搏,即发奔豚。以其从气冲突如豚之奔,皆不宜汗下。然而独不言脾,当脐之有动气者,脾为中州,以行津液,妄施汗下,必先动脾,是以不言而喻也。左右上下,不宜汗下,何况中州之气,其敢轻动之乎?伤寒所以看外证为当者,盖不在脉之可见,必待问之可得。发汗、下,其可轻举哉!动气通用理中汤去白术,加桂。白术燥肾闭气,故去之,桂泄奔豚,加之。一法,用柴胡桂枝汤亦良。二方当看有热无热。

动气在左,发汗则头眩,汗下不止,筋惕肉 ,为逆,先宜防风白术牡蛎汤;汗止,与建中汤。

动气在右,发汗则衄而渴,心若烦,饮则吐,先宜五苓散,后与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上,发汗则气上冲心,桃根汤。动气在下,发汗则心中大烦,骨节疼痛,目晕,食入即吐,先宜大橘皮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满拘急,身虽热,反欲拳,先宜甘草干姜汤,后与小建中汤。

动气在右,下之,则津液竭,咽干鼻燥,头眩心悸,宜竹叶石膏汤。

动气在下,下之,则腹满清谷,心痞头眩,宜甘草泻心汤。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蛔厥狐惑

蛔厥属厥阴,病患素有寒,妄发其汗,或汗后身有热,又复汗之,以致胃中虚冷,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而乍静乍烦者,蛔或上而或下也。虫闻食臭必出,所以食即吐虫也。蛔厥,先用理中丸,次用乌梅丸。若误下之,利不止,用四逆汤。

狐惑、湿 ,皆虫证也。盖腹中有热,入食无多,肠胃空虚,故三虫求食而食人之五脏也。其候四肢沉重,恶闻食气,默默欲眠,目不能闭,啮齿晦面,眉间赤、白、黑色变易无常。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其咽干。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其声哑。治 通用桃仁汤、黄连犀角汤、雄黄锐散。无阳者,用金液丹。厥阴为病,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曰胃寒,复有消渴之证。盖热在上焦,而中焦则但寒无热矣。又有大便难一证,并用理中汤加大黄,入蜜少许微利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百合病

百合者,百脉一宗,举身皆受病,无复所谓经络传次也。大病虚劳之后,脏腑不平,变而成此。其状似寒无寒,似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口苦便赤,药入即吐利也。其脉微数,每尿则头痛,六十日愈;头痛者,但淅淅然恶寒者,四十日愈;若尿则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鸡子汤、百合洗方,可选用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不仁

不仁,谓不柔和也。经曰:诸虚承寒,则为郁冒不仁。盖其血气虚少,不能周流于身,是为邪气所伏,故肌体顽麻不知痛痒,寒过厥如尸,而郁且冒也。设或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又此为命绝也。

经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精血少,寒气上奔,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人之身不仁,此为尸厥。以郁冒不仁为可刺之而得痊者,实神医之诊也。甘草干姜汤、桂枝芍药汤加干姜、桂枝麻黄各半汤,宜消息选用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霍乱

霍乱者,上吐下利,挥霍而撩乱者是也。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则利而不吐。邪在中焦,既吐且利。然胃气为邪气所伤,阴阳乖隔,遂上吐而利也,乃谓霍乱。其余但称吐利者,有以异也。故以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泄出,胃中水谷尽也。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瘥后昏沉

伤寒瘥后半月以来,十余日终不惺惺,错语少神,或寒热似疟,或潮热颊赤,医以风温治之,非也,是由发汗不透,寒热在心包络间也。

瘥后昏沉不醒,知母麻黄汤取微汗;胃脘有热,虚烦而呕,竹叶石膏汤加生姜;呕吐不已,膈上有寒,理中丸。

瘥后从腰以下有水,牡蛎泽泻散。瘥后日暮微烦,以其病方瘥,强与谷食不消也,损谷则愈矣。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痰证

外证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项不强。若涎多者,亦隐隐头疼。脉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参之,柴胡半夏汤、金沸草散、大半夏汤。气上冲者,瓜蒂散吐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伤食

亦头疼恶寒,身热,但左手脉平和,右手脉紧盛,知为食也,大橘皮汤、二陈汤。心腹满痛,大柴胡汤下之;胸满呕吐,瓜蒂散吐之。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虚烦

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头不疼,身不痛为异耳。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叔和云:虚烦有热,不可攻。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脚气

伤寒传足不传手,所以寒湿之气发于足,则类伤寒。其证头疼身热,肢节痛,大便秘,或呕,但初病时起于脚膝屈弱,不能移动为异耳。感于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续命汤入生姜汁最妙。感于暑,所患是热,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脚肿,木瓜散、槟榔散。大便秘,脾约丸。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小便自利

太阳身黄,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血证也,抵当汤。

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自利,为有血也,抵当丸下之。尿血,延胡索汤:延胡索、朴硝二两,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阳明自汗,应小便不利而反自利,津液内竭也。屎虽硬,不可攻,宜蜜导煎、猪胆汁法。

少阴四逆,小便自利,虚寒也,四逆汤及真武汤去茯苓;小便秘或赤,知内有热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小腹满,知不为热,乃蓄血也。若阳明津竭自利,与夫少阴自利,乃胞寒不禁,可不温乎?

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 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如疟状,小柴胡汤。

阳明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而愈。

妇人热入血室,有二经水适来。二条不言药者,盖以经血方来,热气乘虚而入,经血止,则热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药犯其胃气及上中焦。如其胸满谵语,此内实也,刺期门以泻之。若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其血必结,故用小柴胡汤。若阳明热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证,但当刺以泻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