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僧宝传》三十卷  宋释惠洪

简称《僧宝传》。《晁志》衢本著录传记类,袁本及陈氏、《通考》均著录释氏类。清《四库》著录惠洪书,此书及《林间录》入释氏,《冷斋夜话》入杂家,《石门文字禅》入别集,又有《天厨禁臠》,附诗文评存目。

惠洪生平

惠洪又名德洪,字觉范,自号寂音尊者,事迹见《文字禅》二十四寂音自序,及祖绣撰《僧宝正续传》卷二。江西人,与黄山谷善,又习其乡欧阳.王、曾诸公之绪,故虽出家,而才名籍甚。惟性粗率,往往轻於立论,故生平毁誉参半。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云:“洪本筠州高安人,尝为县小吏,黄山谷喜其聪慧,教令读书为浮屠,其後海内推为名僧。韩驹作《寂音尊者塔铭》,即其人也。”

此外如叶梦得避暑录话》,胡仔《渔隐丛话》,吴曾《能改斋漫绿》、陈善《捫虫新话》,俞文豹《吹剑外录》等,对之均有微词,胡、吴二家斥其缪妄,尤不止一次。然惠洪要为伉爽有才气,聪明绝世,同时僧中无两也。其居平评诗之语最多,以非本题,不具论,论其评史,为举一例,亦足见其立论之大略。

《宋僧传》十八《唐泗州僧伽传》云:“葱岭北何国人也,自言俗姓何氏,亦犹僧会本康居国人,便命为康僧会也。详何国在碎叶东北,是碎叶附庸耳。”洪撰《冷斋夜话》九,乃力斥其说,谓:“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间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李邕遂以梦为真,真痴绝也。赞宁以其传编入僧史,又从而解之,此又梦中说梦,可掩卷一笑。”

夫洪去僧伽五百年,何由知僧伽之“何国”非国名,不过偶尔触机,觉何为代名耳。羌无故实,以理想为故实,作一假设,未为不可,乃过甚其词,至诋前贤为梦中说梦,既自暴其不学,复自暴其寡养,其憎兹多口固宜。《东坡志林》二尝注意及此,曰:“泗州大圣《僧伽传》云:‘和尚何国人也。’又世云莫知其所从来,故云不知何国人。近读隋史《西域传》,乃有何国”云云。岂特隋史,《通典》并载其武德.贞观中皆曾遣使来贡也。则僧伽之为何国人,有何可笑乎?惜东坡知之,而洪未之知也。

《晁志》别集类著录洪《筠溪集》,云:“洪著书数万言,如《林间录》、《僧宝传》、《冷斋夜话》之类,皆行於世,然多夸诞,人莫之信。”夫评诗,人不之信,其害小,作史人不之信,则可信者亦将为不可信者所累,岂不与作史初心相背哉!

祖琇为洪乡人,对洪时致不满,然其为洪传赞,独深恕之,曰:“觉范少归释氏,长而博极群书。观其发挥经论,光

辅丛林,孜孜焉手不停缀,而言满天下。及陷於难,著缝掖,出九死而仅生,垂二十年,重削发,无一辞叛佛而改图,此其为贤者也。”是真平情之论矣。

洪卒於建炎二年,年五十八。《冷斋夜话》九有绍兴初曾子宣在西府纪事,曾布卒於大观元年,此绍兴当是绍圣,《四库》本《夜话》未加订正也。

《僧宝传》之体制及得失

《僧宝传》为传记体,然舆以前僧传不同,以前僧传,统括十科,此则专详禅者。又与《灯录》不同,《灯录》详载语言,此则兼载行事。然同载行事,其文体又有不同,一则类聚众文,裁剪而成传,其作用为物理的;一则熔化众说,陶铸以成文,其作用为化学的。二者优劣,诚未易言,然洪则主张後说者也。    

《文字禅》二十五有《题修僧史》一首云:“僧史自惠皎、道宣、赞宁而下,皆与《史记》、《两汉》、《南北史》、《唐传》大异,其文杂烦重,如尸婚斗讼按检,昔尝憎之,欲整齐使成一体之文,依仿史传,立以赞词,使学者临传致赞词,见古人妙处,不亦佳乎!於是仍其所科,促十四卷为十二卷。”

所谓僧史,未指何书,以卷数推之,当为《皎传》。十四卷促为十二卷,所促几何,何必多此一举。且一代有一代之文体,若以宋人之文,施之六朝,是犹饰古人以今服,岂非滑稽之甚。幸而其书不传,即传亦未必足观也。惟撰近代僧传则不然,尽可以近代文体行之,《僧宝传》其尝试成功者也。

《文字禅》二十六有《僧宝传》题词十二首,皆洪书成时,诸禅人抄写诵读,请洪题记者也。其第一首有曰:“禅者精於道,身世两忘,未尝从事翰墨,故唐、宋僧史,皆出於讲师之手。道宣精於律,而文词非其所长,作禅者传,如户婚按检;赞宁博於学,然其识暗,又聚众碣之文为传,故其书非一体,予甚悼惜之。”

所谓一体者,即熔众说以成文,此文家之法也;所谓聚众碣之文为传者,此史家之法也。二者不同道,洪既以文家之法成书,故其书琅琅可诵。

其第三首有曰:“予初游吴,读赞宁僧史,怪不作云门传,有耆年曰:尝闻吴中老师言,尚及见宁,以云门非讲学,故删之。又游曹山拜澄源塔,得断碣,曰‘耽章号本寂禅师’。於是喟然念云门不得作传,曹山名亦失真,始有撰叙之意。”

今《僧宝传》既托始於曹山、云门,运用其崭新史料,凡得八十一人。然曹山名耽章,前此未闻,後亦无人信用,此与皇甫谧谓漠高父名执嘉,王符谓汉高父名煸、同其不易取信也。至《宋僧传》之不立云门传,自是采访未周,舆讲学不讲学何涉。且《宋僧传》六百余人,讲学者有几,此真不值一驳者,而洪公然著之书,无怪识者之讥评矣。

祖琇《僧宝正续传》末,附代古塔主《舆洪觉范书》,有曰:“尝闻足下有撰次僧史之志,某喜为之折屐。及足下成书,获阅之,方一过目,烂然华丽,及再三伸卷,考覈事实,则知足下树志浅矣。夫文所以纪实也,苟忽事实,而高下其心,唯骋歆艳之文,此杨子所谓从而綉其击蜕,君子所不

取也。”

淳熙末,者庵惠彬撰《丛林公论》,亦数攻击此书,以为“传多浮夸,赞多臆说。”《渔隐丛话》後集三七亦云:“《僧宝传》,洪觉范所撰,但欲驰骋其文,往往多失事实。至於作赞,又杂以诗句,此岂史法示褒贬之意乎。”当时缁素对《僧宝传》之批评如此,其书之内容可知。

明初恕中无愠撰《山庵杂录》上云:“觉范《僧宝传》,始名《百禅师传》,大意初见读之,为剔出一十九人焚之。厥後觉范致书黄檗知和尚云:‘宗杲窃见吾《百禅师传》,辄焚去一十九人,不知何意。’觉范虽一时不悦,彼十九人者,终不以预卷”云。

杲少洪十八岁,於法系视洪为从祖,竟贸然焚其初成之史稿,不知师子儿果有是事否,又不知其何所见而为此也。今此八十一人中,除未详所属者数人外,属青原者十一人,曹洞十人,临济十七人,云门、黄龙各十五人,法眼五人,沩仰一人,杨歧四人,足见当日云门、临济之盛。洪黄龙下二世,杲杨歧下四世也。惟《晁志》衢本、袁本均作八十七人,《通考》引《晁志》亦然,知是晁氏原稿错误,非後人传写之譌矣。

《僧宝传》板本

《僧宝传》最初刊本有宣和六年侯延庆序,今存。《文字禅》卷二十三有《僧宝传》序,今刊本俱无之。宝庆三年,杭州刻本有张宏敬序,洪武六年,明州刻本有戴良序。

今通行者有嘉兴续藏本、影印续藏经本、南京刻本,皆三十卷。《四库》著录者三十二卷,盖末有舟峰庵僧庆老补传三人,作一卷,又附《临济宗旨》,亦作一卷也。《晁志》衢本及《通考>>件三十二卷,袁本及陈氏作三十卷。

《四库》所据者,即明州刻本,卷首应有戴良序。《提要》只见宝庆三年张宏敬序,称钱塘风篁山僧广遇镘梓,而卷末题明州大慈山比丘宝定刊,疑为四明重锓本,是也;特因未见戴序,故不能定为何时重刻,不知戴序见《九灵山房集》二十一。洪武初,戴良游鄞,故为宝定作序,或书估去之,欲以洪武本充宋本耳。

舟峰庵在泉州,晓莹撰《云卧纪谈》上云:“泉州北山之顶,有横石如舟,世以舟峰名之。大比丘讳庆老,字龟年,结茅山麓,号舟峰庵主。大慧迁径山,舟峰为掌记室,词章华瞻,殊增丛林光润,绍兴十三年癸亥委顺”云云,即此书卷末撰补传之人也。《提要》以为北宋人,尚未大误。《宋诗纪事》庆老传乃不著一字,可以此补之。

《林间录》二卷、《後录》一卷  宋释惠洪撰

大观元年谢逸为之序。《晁志》著录,衢本四卷,袁本二卷,分卷不同,其实一也。《通考》採衢本,《四库提要》疑为误字,非也。嘉兴续藏本有万历十二年甲申冯梦祯跋。今通行者有影印续藏经本。此书为笔记体,所记皆僧家故事,文笔流畅,故人喜读之。《後录》—卷,所载皆《石门文字禅》卷十七至二十之文,盖後人附入,非《晁志》本所有也。

《提要》谓其书多订赞宁《高僧传》诸书之譌,是也。然所订多不中,或为禅者一家之说,他宗不谓然也。且其语气之间,抑扬太过,如谓:“赞宁作《大宋高僧传》,用十科为品流,以义学冠之,已可笑’云云,夫赞宁特循慧皎、道宣之旧耳,有何可笑!又谓:“欧阳文忠游嵩山,闻老僧说定慧力,大惊,不自知其膝之屈也。”此皆夸诞之词,不能令人起信。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为惠洪得意之句,既载之《文字禅》十,又载之《冷斋夜话》五。《提要》引《能改斋漫录》十一,谓王荆公女读至此曰:“浪子和尚耳。”此语传播,颇足损尊者威严,然亦洪有以取之也。

《渔隐丛话》前集五十六云:“忘情绝爱,瞿云氏之所训。惠洪身为衲子,词句有‘一枕思归泪’及‘十分春瘦’之语,岂所当然。又自载之诗话,矜衒其言,何无识之甚耶。”此洪自取之证也。

《文字禅》九又有赠尼昧上人诗云:“未肯题红叶,终期老翠微,余今倦行役,投杖梦烟扉。”《瀛奎律髓》四七评之曰:“红叶句似侮之,末句有欲炙之色,女人出家何益哉。”此洪所以不理於众口也。既犯绮语之戒,又好为妄语,《晁志》谓:“《林间录》多寓言,如谓杜祁公、张安道皆致仕居睢阳之类,疏阔殊可笑。”袁本述之尤详,曰:“祁公庆历六年致仕,冶平中薨,安道元丰末始请老,盖相去二十年矣。”

试尝考之,杜祁公衍以庆历六年告老,七年致仕,嘉佑二年卒,年八十。《宋史》三一O及《五朝名臣言行录》七、《欧阳文忠集》三十一墓志皆同。张安道方平,元丰末请老,元祐初致仕,元佑六年卒,年八十五。二人致政,相去凡四十年,不止如《晁志》袁本所云也。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八言:“《林间录》,《五灯会元》多采之,然其中率不可信,如谓杜祁公、张文定同居睢阳之类,前人辨驳已明。又载杜公呼文定字为安道,安道乃方平字,非文定也,则此事之诬灼然,然亦非无因,盖本《扪虱新话》而润饰之”云云。

又尝考之,张方子字安道,溢文定,《宋史》三一八、《东坡後集》十七墓志铭、《三朝名臣言行录》三,所载无异词。胡氏谓安道非文定,不知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果何人也。,

宋张文定本有两人,安道之前,张齐贤字师亮,亦谥文定,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七十二,见《宋史》二六五及《琬琰集删存》三,又《五朝名臣言行录》一。两文定相距凡七十余年,师亮下距杜祁公,亦三十余年,且好佛,淳化中曾刻僧肇等注《维摩诘经》,见袁本《晁志》。

胡氏心目中之文定,指师亮耶?然《林间录》以安道为文定,本不误,其误在谓安道与杜祁公致政同居睢阳耳。胡氏以不误为误,又谓其说本之《捫虱新话》,不知《林间录》撰自大观元年丁亥,《新话》撰自绍兴十九年己巳,後出四十余年,《林间录》何由本之,其疏阔又可笑也。

《提要》引晁氏说批评《林间录》,又引胡氏说,以不误为误,又自添一误,以文定为张咏,其疏阔尤可笑。咏字复之,号乖崖,谥忠定,大中祥符八年卒,年七十,见《宋史》二九三及《五朝名臣言行录》三,《宋景文集》六二有张尚书行状,韩琦安阳集》五十有神道碑。其与杜祁公相去亦三十余年。然张咏自是忠定,今乃谓文定为张咏,盖据《宋文监》—三五

张咏行状标题之偶误,以此攻《林间录》,几何不为浪子和尚所窃笑耶!

《提要》此段,文仅三行,乃有四误:

一、《林间录》之误,谓杜祁公衍、张文定方平,致仕同居睢阳。

二、《晁志》之误,谓杜祁公、张安道致仕,相去二十年。

三、胡氏《笔丛》之误,谓杜公呼文定字为安道,安道乃方平,非文定。又谓其说本之《捫虱新话》。

四、《提要》之误,又以文定为张咏。

四者之中以《晁志》之误为最轻,余皆不易为之解释也。《提要》又谓《五灯会元》多采此书,其说亦本之胡氏。然《会元》全部,采此书者,仅卷四湼盘和尚一条,曹山名耽章,惠洪以为得之断碣,特以冠《僧宝传》之首,此书耽章之名亦屡见,然《会元》並未采之也。《僧宝传》三十一《石霜圆传》,有康定戊寅纪事,戊寅非康定,当作宝元。以本朝人记本朝年号,石霜又为洪之曾祖,竟至误其卒年,《会元》十二且讥其失於考证,曷尝多采其书哉。《诗》曰:“无信人之言,人实迋汝。”可为《提要》咏矣。

罗湖野录》二卷  宋释晓莹撰

嘉兴藏本及影印续藏经本,均二卷,《宝颜堂秘笈续集》本,分为四卷,《四库》著录者四卷,盖即宝颜堂本。嘉兴藏目录续藏第六十四函有《罗湖禅师语录》,即此书,书作“野录”,目作“语录”,误也。

晓莹,江西人,字仲温,大慧宗杲弟子。晚居丰城感山云卧庵,著《云卧纪谈》,亦号云卧庵主。是书与《纪谈》,皆笔记体,虽绮丽不及《林间录》,而徵实过之,南宋以来,修僧史者鲜不利用其书也。

绍兴十一年,秦桧将议和,罢韩世忠等军,下岳飞於狱。时宗杲正主径山,建千僧合成,徒众二千,侍郎张九成恒与往来。桧恐其议己,谪九成南安军,宗杲编置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十月桧卒,十二月复九成等官,宗杲亦听令自便,二十六年正月离梅州,二十八年复住径山,隆兴元年卒。计在衡十年,在梅六年,患难相随者甚众,莹即其中之一人。今《纪谈》末附有与逊庵宗演书,力正祖咏撰《大慧年谱》之失,故宗演重订《大慧年谱》多据之,亦以其从大慧久,见闻较切也。

是书前有绍兴二十五年自叙,云:“归憩罗湖时作,故名曰《罗湖野录》。”末有绍兴三十年,无着道人妙总跋,妙总,尼也,与莹同学,至契。跋云:“妙总穷居村落,不闻丛林胜事久矣。比者江西莹仲温远自双径来访山舍,娓娓谈前言往行,殊慰此怀。徐探囊得《罗湖野录》—编,所载皆命世宗师与贤士大夫言行之粹美,详览熟思,不忍释手,亦足见仲温为道为学之要,其操心贤於人远矣,当与天下好事者共之。”

《四库》著录本,此跋适阙题名,故《提要》云:“末有绍兴庚辰跋,不署姓名,而跋中自称曰妙总,则亦僧作也。”按藏本跋尾年月下原有“毗陵无着道人妙总谨书”十字,而《宝颜

堂秘笈》本无之,知《四库》所据者与《秘笈》本同;又藏本均作二卷,《四库》著录四卷,知所据即《秘笈》本也。

妙总为丞相苏颂孙女,与莹均见《大慧年谱》绍兴八年条,《嘉泰普灯录》十八及《五灯会元》二十有传。晚主平江资寿,开堂说法,道誉甚著。其语录有“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之句,慨当时国势之不振也。

莹撰《大慧正续传》,特附《无着传》,曰:“正续所嗣法,止於洋屿小溪及前住径山受记荆者,其衡梅与再住径山,并无与焉,至於收无着者,盖仿《达磨传》载尼总持,在无着则不忝耳。”其推重之如此。

莹在梅州,得大慧所用竹篦,妙总尝为之铭,亲写赠莹。引曰:“大慧老师以竹篦揭示佛祖不传之妙,几四十年,遂使临济正派勃兴焉。至於居患难中,亦不倦提击,所以梅州报恩有竹篦在堂司也。江西莹仲温尝掌其职,得之而归,岂特为丛林干载之荣观耶,无着妙总谨稽首为之铭”云。语见莹与逐庵宗演书。

佛祖通载》卅一言妙总乾道六年卒,年七十六。果尔,则绍兴三十年为莹跋《罗湖野录》时,年六十六矣,二人盖老同学也。《提要》以为僧,故特详之。

《佛祖通载》二十二卷  元释念常

此书全名《佛祖历代通载》。清《四库》著录。明北藏分为三十六卷,以目录为卷一,以卷一为卷二,卷十一以下,每卷分为二卷,卷二十二分为三卷。嘉兴藏、清藏、频伽藏及续藏经、砖桥各本皆因之,以是三十六卷遂通行於二十二卷。

念常略历

念常号梅屋,华亭人,事迹见本书觉岸序。至元十九年壬午生,至治三年癸亥赴京,缮写金字佛经,曾礼帝师,闻密乘之要。所谓帝师,当为公哥罗或旺出儿,《元史·释老传》谓公哥罗至治三年卒,旺出儿嗣。《通载》谓公哥罗泰定四年卒,则其所值者必公哥罗也。

八思巴,《释老传》谓其至元十六年卒,《通载》谓其十七年卒,皆在念常未生之前。《四库提要》谓其受法於八思巴,殊误。撰《提要》者仅知有帝师八思巴,而不知八思巴卒後,终元之世,嗣为帝师,名见《释老传》者,尚十余代。至治三年,念常至京时,八思巴卒後四十余年矣,何由向之受法,此不得不谓为疏陋者也。

本书之体制及内容

本书为编年体。先是有隆兴府石室沙门祖璘撰《僧宝正续传》,又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廿八卷,附一卷。始自汉明帝,终於五代。曰隆兴者,作书之时地;曰佛教者,书之内容;曰编年者,书之体制;曰通论者,每条之後,多附以论断也。其书采摭佛教碑碣及诸大家之文颇备。编纂有法,叙论娴雅,不类俗僧所为,然不甚见称於世,遂为《佛祖通载》所掩袭。

今《通载》前数卷,二十八祖悉抄《景德传灯录》,自汉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隆兴通论》,其所自纂者,仅宋、元二代耳。其抄《通论》,不独史料抄之,即叙论亦抄之;计所抄叙论三十八段,明著为石室论者,仅藏本卷五及卷十一等三段,其中有有立论主体者,如《五代叙》云:“予尝以唐新旧本纪参校,粗见文忠师仰《春秋》纪事褒贬之妙,因采数十端著《新唐史本纪略例》一篇。及得《五代史》,阅其自发述作之意,舆予亦颇合。”

此所谓予,祖琇自谓也,今抄之於《通载》,而不明著为琇叙,则所谓予者,念常自谓乎?念常亦尝著《新唐史本纪略例》乎?“作奏虽工,宜去葛龚”,此《笑林》之所以为笑也。而卷首凡例,并未明言本书叙论悉采《通论》。又五代以後,汉明帝以前,不复见一叙论,不啻表暴其除抄袭外,不能自撰一论也。

至其自纂一部份,体例亦多可议。《通论》编年,悉依“正史”本纪之法,《通载》则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标题,而不尽著年号及年数,每条起始,多以“某月”或“是岁”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辄翻数叶或十数叶而未得其确数,此本书之大病也。

又《通论》所采诸家之文,如《牟子理惑》三十七篇,采二十篇,已觉繁冗。《通载》於卷首载八思巴《彰所知论》,於金代载李屏山《鸣道集》,於元代载《至元辨伪录》,连篇累牍,不知所裁。凡此诸书,在当时皆有单行本也。

又如《元遗山集·紫微观记》,撰於金亡以後,时遣山年四十七八,今乃系於泰和四年,时遗山年才十五。又瀛国公学佛法於土番,在至元廿五年,见《元史》十四《世祖纪》,时瀛国年十八,今乃系於至元十四年,时瀛国才七岁,此失之移前者也。

又天竺三藏吽哈罗悉利,卒於金大定五年,无着妙总卒於宋乾道六年,今亦统系於嘉泰四年之末,此则失之移後者也。又元至大三年庚戌条,有元太祖、木华黎及耶律楚材纪事,移後且八九十年,瞀乱至此。卷首虞集序乃谓其“参考讹正,二十余年,始克成编”,不知二十余年中,其所考正者何事也。    ·

虞集序为《道园学古录》所未载,抑《佛祖统纪》而扬《通载》。吾尝见崇祯七年董其昌撰《佛祖纲目序》则反之,曰:“宋僧志磐撰《佛祖统纪》,以天台为统.元僧念常复作《通载》,名依《统纪》,而立例则殊。始用史家编年之法,以宗为主,以教为辅,凡净行神足,性相义观,无所不备,而识者摘其漏误,至不可实辨,盖史之难如此”云云。则《通载》之缪误,明人已先有言之者。

清初费隐容撰《五灯严统辨惑编》,乃极力推崇之,谓:“《通载》梵本,计卷三十有六,久入北京皇藏我字函中,元朝华亭念常禅师所集,历今几四百年”云。则以其载丘玄素伪碑,信有两天王道悟,谓云门、法眼二宗,皆出马祖,与费隐臭味相同,意有所偏,则好而知其恶者鲜矣。

惟此书撰自元代,时有佚闻,如瀛国公之死,《宋、元史》皆阙载,此书於卷末至治三年条,载是年四月赐瀛国公台尊死於河西,与洪武初无愠撰《山庵杂录》同,此释典之有补世典者。

《杂录》言:“瀛国公为僧後,至英宗朝,适兴吟诗云:‘寄语林和靖,梅开几度花,黄金台上客,无复得还家。’谍者以其意在讽动江南人心,闻之於上,收斩之。既而上悔,出内帑黄金,诏江南善书僧儒,集燕京书大藏经”云。

《宋稗类抄》二亦载此诗,然未载其死。《元史》廿八《英宗纪》虽未载其死,然载:“至治三年四月朔,敕天下诸司,命僧诵经十万部,同月又敕京师万安、庆寿、圣安,普庆四寺,扬子江金山寺,五台万圣佑国寺,作水陆佛事七昼夜。”皆似与此事有关。特恐瀛国公之死,在四月以前,念常以是年五月入燕,其入燕即为缮写金字大藏,故载瀛国公之死为四月,然则瀛国公之不得其死,殆可信也。

《四库提要》正误

《提要》谓念常所见之帝师为八思巴,误已见前。又夸其能自弥罅漏,如论唐宪宗.懿宗之迎佛,为崇奉太过,不知此祖琇《通论》廿七之言也。又谓其论王缙、杜鸿渐,但言福业报应,故人事置而不修,不知此《通论》十八引《新唐史》之言,非念常之论也。又谓韩愈为一代伟人,乃引西蜀龙氏之言,诋其言行悖戾,不知此《通论》廿一所引,非念常自引也。

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加,发掘有宋诸陵,事载《元史·释老传》及《世祖纪》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条,而《通载》不载。惟至元廿五年杨琏真加集江南禅教朝觐登对事,《通载》载之,凡二千余言。此径山长老云峰妙高与教家在元世祖面前辩论禅宗之旨,与杨琏真加无涉。杨固不知禅,亦未随同至京。盖其时释道之争甫完,又有教家谗毁禅宗之事,故令杨传集禅教诸僧,到京庭辩。妙高年已七十,不惜跋涉一行,禅宗赖以安堵,此禅宗史一重要公案也。

《提要》徒见卷端有“杨辇真加”四字,遂谓“杨琏真加穷凶极恶,《通载》乃没其事迹,但详述其谈禅之语,俨然古德宗风”云云。此误认云峰妙高之言为杨琏真加之言,自是撰《提要》者阅书疏忽之咎,以此讥《通载》,《通载》惟有敬谢而已。

释氏稽古略》四卷  元释觉岸撰

书极通行,《四库》著录。有砖桥本、杭州本、影印续藏经本。

觉岸字宝洲,乌程人,即为《佛祖通载》作序者。《五十万卷楼书目》谓念常亦为《稽古略》作序,疑误记也。

书亦编年体,後出於《通载》十余年,其中且有引《通载》者,如卷三贞元九年条是。《四库》以此书列《通载》前,因此书止於南宋,而《通载》则止於元元统元年也。

先是宋咸淳间有括山僧一庵本觉撰《释氏通鑑》,止於五代,此书多本之。於历代有名诸僧,及僧家通常掌故,搜采略备,颇便观览。惟不免有兔园习气,一知半解之说亦多,如卷二谓陈年祯明,宋《资治通鑑》避仁宗庙讳作祥明,又卷四云宋太祖讳玄朗等,皆似是而非,未经深考。

书中所注出典,亦粗率可笑,如《高僧传》、《弘明集》撰

於萧梁,今卷三记唐初事,乃数云出於《高僧传》、《弘明集》。又《续高僧传》、《佛道论衡》、《法苑珠林》,均撰於唐初,今记开元中不空三藏事,乃云出於《续高僧传》;记大历九年及太和七年事,乃云出於《佛道论衡》;记南唐事,乃云出於《法苑珠林》,皆可以常识判断而知为谬者也。又撰《欧阳文忠外传》及《华阳宫记》者,北宋末蜀僧祖秀,字紫芝;撰《隆兴佛运统纪》及《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者,南宋初江西僧祖琇,号石室,今卷四元丰八年及重和元年条,均误《佛运统纪》为紫芝撰,可见其多不足据。

惟此书本为释子之欲稍通世史者而作,故於列朝兴废盛衰,无关释氏者,亦复条分摘列,参杂成文,《提要》讥其伤於枝赘,未中此书之失。此书前有中山李桓序,桓见《元诗选》癸之丙,《提要》误作李恒;此书於唐代前後均载有濮王钏天寿年号,《提要》误作天焘,均应改正。

《神僧传》九卷  明成祖

明北藏、嘉兴藏、清藏、《明史·艺文志》,皆著录。今有频伽藏本、常州本。《四库》附存目,以为元人撰,误。

卷首有永乐十五年御制序,《四库》所据本盖阙之。是书专采僧传中之有神迹者,辑以为传,不注出典,所采皆习见之书。自汉摩腾,至元胆巴,凡二百八人。胆巴见《元史·释老传》,大德七年卒,《提要》误为八思巴,八思巴乾隆时改译为帕克巴,卒於至元十六年,《佛祖通载》作十七年,《提要》混为一人。

《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十九,有延佑三年《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赵孟頫书,此胆巴碑也。《元史·艺文志》三著录《神僧传》,注云:“起摩腾、法兰,终八思巴,不著撰人。”颇疑竹汀先生未见原书,仅据《提要》录之,故既误为元人撰,又误胆巴为八思巴也。

大藏一览》十卷  明陈实撰

此书为类书体,分八门,六十品,凡千一百八十一则,每则以七言二句标题,有如歌诀,而杂引经典以释之。

《明史·艺文志》著录。嘉兴续藏本题“宁德陈实原编,秀水姚舜温重辑”,原编者,对重辑而言,《提要》误以“实原”二字为名。而天一阁、八千卷楼等目录,均循其误矣,故特正之。

法喜志》四卷  明夏树芳撰

《四库提要》作三卷,今有影印续藏经本。树芳字茂卿,江阴人,万历十三年乙酉举人。

此书为传记体,自汉东方朔至元杨维祯,凡二百有八人,取其言行有合於禅者录之,不注出典。前有顾宪成序,云:“茂卿以儒用禅者也,非以儒为禅用者也。以儒为禅用,

即儒亦化而禅,以儒用禅,即禅亦化而儒矣。”

序缺年月,《提要》以为万历六年序,不知何据。其首句称树芳为夏孝廉,万历六年,何能有夏孝廉之称。据《顾端文年谱》此序作於万历三十四年三月,《提要》误也。

《提要》又谓:“宪成所见,必不如是,序殆树芳嫁名。”今此序明见《泾皋藏稿》十五,名《法喜志题词》,稿为宪成手自编次,以万历三十九年十二月刻之,四十年五月宪成始卒。《提要》谓为树芳嫁名,殊属武断。

《长松茹退》二卷  明释真可撰

有《宝颜堂秘笈续集》本。真可字达观,号紫柏,行迹具《紫柏全集》卷首憨山德清撰《达观大师塔铭》。《四库提要》误作可真,《八千卷楼书目》等因之。明《艺文志》则作德清撰,盖循《千顷堂书目》之误。缘此书卷首题“紫柏憨头陀真可著”,而书中自称憨憨子,德清号憨山,与真可同时,二人并有大名,而憨山较後,误认憨憨子为憨山,故题德清撰也。

书为笔记体。长松者馆名,在浔阳城中高处,去庐岳不远,《紫柏全集》十四有《长松馆记》。万历二十一、二年间,江州孝廉邢懋颙、懋学兄弟,馆紫柏於此,而问道焉,紫柏遂为草此篇。凡百十有九章,出入释、老、庄、列之间,自以为无当,目曰《茹退》。茹退出《楞严经》注,牛粪也。王志坚《表异录》九,谓“《楞严经》注以牛粪为茹退,二字新”,其义盖取於此,《提要》以为出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不检原书,不知其误也。

《吴都法乘》三十卷  明周永年

一九三六年上海石印抄本。书为志乘体,辑录法门文献之有涉於吴者。分三十篇,篇冠以韵语小序,所引多注出典,间附己作,卷帙厚者复分子卷,故名为三十卷,实有四十二卷,诚吴门法典之大观也。《四库》释家类附存目作十二卷,分十二篇,盖仅得前半部耳。

永年吴江人,字安期,与四库馆纂修历城周永年字书昌者同姓名,同好佛。钱谦益《有学集》三十一有周安期墓志铭,曰:“故太宰吴江周恭肃公用有曾孙二人,曰永年字安明,宗建字季侯,舆余俱壬午生。余与季侯相继中甲科,季侯入西台,忤奄拷死,赐谥忠毅。而安期为老生自如,家世奉佛,安期禀承父叔,刻藏饭僧,誓终紫柏付嘱,穷老尽气,若营其私。晚年撰《吴都法乘》余百卷。弘光南渡,诒余书数万言,条列东南战守中兴建置事宜,余将疏蔫而未遑也。乱後移家西山,与余执手嘘戏,酒半脱帽,垂顶童然,顾影长叹,以谓老可贱而死可贳也,丁亥八月卒”云云。则永年固明末义士也。

是书传本甚少,吾友李印泉采虎阜金石,得抄本於怡亲王祠,乃假抄一部,叶遐庵为影印叙而行之,始知《四库》附存目者为不全本。书中颇有後人附益,如《弘通篇》有毛奇

龄语,《普慈篇》有康熙十二年癸丑事,皆在永年卒後。又知归子彭际清撰《居士传》,成於乾隆四十年,《善女人传》尤在其後,是书《弘通》、《礼诵》、《憩寂》、《普慈》、《清信》、《提策》等篇,皆引及之,《清信篇》所引尤众。幸悉低一格缮写,尚易识别。

又书中颇有错简,如《袭灯篇》三之前三叶,应在《袭灯篇》一之前;又《坛宇篇》有卷下之上,无卷下之下;永年所自撰之《吴江接待寺殿堂修造记》,亦有目无书,似有脱漏;又《清信篇》後半,曾引《法苑珠林·敬佛篇》一则,书口遂以《敬佛篇》标题,故总目多出一篇,皆缮校时偶有疏忽,不足为本书病也。

《南宋元明僧宝传》十五卷

清释自融、释性磊同撰

《四库》释家类附存目,有影印续藏经本。自融字巨灵,一字幻[舟*聿],木陈忞弟子,康熙三十年卒,年七十七,潘耒为撰塔铭,见《遂初堂别集》二。

此书志在续惠洪《僧宝传》。融自序称九十七人,今本实得九十四人,然性磊後序言融所集者五十三人,磊所补者四十一人,则融序字之误也。九十四人中,目录明标为补辑者仅二十七人,又与磊序不合,则目有漏标,不复知谁为融集,谁为磊补矣。

惠洪书之後,本有石室祖琇撰《僧宝正续传》,止於南宋初,凡二十八人,曹洞、临济各一人,黄龙、杨岐各十三人,为六卷,另寓言二人,为第七卷。顾祖琇之名不甚显,其所著《佛运统纪》,为莹仲温所讥,今不传;其所著《佛教编年通论》,为《佛祖通载》所盗袭,《释氏稽古略》又误认为紫芝祖秀之书;其所著《僧宝正续传》,今虽传,然自来罕见,故融书卷一之竹庵珪,卷二之此庵元、文殊道,卷三之大慧杲,卷五之白杨顺,皆与《正续传》重出,知融师弟撰此传时,尚未见祖琇之书也。

此传九十四人外,卷末有拾遗一人,曰吹万广真。真,蜀人,即著《释教三字经》者,亦大慧之裔,与破山明同时,而早卒,两雄不并立,破山曾著《佛道声价》以非之,破山弟子丈雪醉辑《锦江禅灯》,摈吹万派於锦江之外。此书《吹万传》赞曰:“真师既出世於万历之间,我禅门正当肇兴之时,至天、崇间,诸方有大名称者,俱有书问往来,未见一言表出大慧宗系之名,何也?无乃各阐己宗为急务,未暇轻重之耶!康熙丙寅冬,余为天童封翕事经四明,过寿昌禅林访旧,遇师之玄孙统公别庵禅师,始悉真师三代全录,不得不为之补传,否则阙典之责,其在余乎!”

所谓余者,应为性磊,然康熙二十五年丙寅,自融尚未卒也。统公者普陀性统,吹万三传,康熙三十年撰《续灯正统》四十卷,附嘉兴藏以行,吹万之名始著。当天童派披靡一时之际,吹万派乃异军苍头特起,与之并驱中原,平揖不让,亦宗门豪杰之士矣。自融师弟为补传,有以哉!

现果随录》四卷  清释戒显

《四库》附存目,一卷,云九十一则,今续藏经本四卷,百三则。所录皆明末清初因果报应之事,亲自闻见,故曰《现果随录》。

戒显俗名王瀚,字原达,太仓人。崇祯甲申国变後,恸哭别文庙,弃诸生为僧,改今名。字愿云,号晦山,得法於汉月藏弟子具德礼,为密云悟三传。少与陆桴亭、陈确庵、吴梅村为友,故各家诗集,皆有与愿云和尚诗。阎尔梅《白耷山人集》,钱澄之《田间集》,有与晦山大师诗,亦此人。《提要》作字晦堂,盖循《清诗别裁集》小传之误。

康熙六年具德卒,戒显继住灵隐,此书题灵隐罢翁晦山樵笔记,记事至康熙十年止,当是住灵隐时撰。《提要》谓其顺治间居灵隐,亦不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