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於公元前372年,死於公元前289年。他受业於孔子孙子子思的弟子,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

孟子处於列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代,他提出了"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的战争等主张。他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所谓"仁政"、"王道"。他发展了孔子的"宗周"思想,希望在诸侯中选出一个能够王天下的君主。当时各国诸侯正热中於征伐混战,认为他的主张迂阔不切实际,都不采纳,於是他退而与弟子著书,就是留传到现在的《孟子》。

孟子长於辩论,善用譬喻。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奔放,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极为突出,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孟子》在宋以前,只列於诸子之林,宋始列於经部。南宋朱熹又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此后研究《孟子》的人也就渐渐多起来。

《孟子》共七篇(各篇分上下)。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十三经注疏》本(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宋朱熹的《四书集注》,和清焦循的《孟子正义》。

寡人之於国也(梁惠王上)[1]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凶[3],则移其民於河东[4],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5]。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7],何也?"

[1]孟子在这里指出了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他认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是实行"仁政"。梁惠王,即魏惠王(魏是国名),姓魏名罃,因魏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惠"是谥号。"梁惠王"是《孟子》的一篇(后面的"公孙丑"等同),"寡人之於国也"是其中的一章,题目是编者加的,后面的"齐桓晋文之事"等同。

[2]耳矣,等於说"已矣","耳"和"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於说"啦"。"尽心焉耳矣",大意是:"[总算]尽了心啦。"

[3]河内,指黄河北岸,今河南沁阳县一带。凶,荒年。

[4]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西南部。

[5]亦然,也是这样。

[6]察,观察。

[7]加,更。以上几句反映了战国时的这一社会状况:人民生活痛苦,渴望较安定的生活;劳动力的缺乏迫使有些统治者对人民做些让步以便"夺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1]。填然鼓之[2],兵刃既接[3],弃甲曳兵而走[4],或百步而后止[5],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6],是亦走也[7]。"

[1]请,请允许我。喻,比喻。

[2]填,象声词,形容鼓声。然,词尾。鼓,用如动词,击鼓。击鼓是进军的信号。

[3]刃,锋刃。既,已经。接,接触。兵刃既接,等於说已经交锋。

[4]弃,扔掉。曳(yè),拖着。走,跑,这里指奔逃。

[5]或,有人。

[6]不过不到百步罢了。直,仅,不过。

[7]这也是逃跑啊。是,指"五十步而后止"。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1]。不违农时[2],谷不可胜食也[3]。数罟不入洿池[4],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5],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

"五亩之宅[8],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9]。鸡豚狗彘之畜[10],无失其时[11],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12],申之以孝悌之义[13],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1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15],然而不王者[16],未之有也[17]。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18],涂有饿莩而不知发[19],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0]。'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21],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22],斯天下之民至焉[23]。"

[1]无,通勿,不要。下文"王无罪岁"的"无"同。

[2]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说春夏秋不让人民服役。

[3]粮食吃不完。胜(shēng),尽。

[4]数(cù),密。罟(gǔ),纲。洿(wū),浊水不流。洿池,即池塘。据说上古不许用密纲捕鱼,不满一尺的鱼不得食用,以免有碍鱼的生长繁殖。

[5]斤,砍树的斧子。以时,按照一定的时候,指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的季节已过。

[6]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憾,遗憾。

[7]王道,孟子理想中的政治。孟子认为"养生丧死"只是王道的开端。

[8]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

[9]衣(yì),用如动词。帛,丝织品。据说古代一般人到了五十岁,如果养蚕,就可以衣帛,否则只能衣麻。

[10]豚(tún),小猪。彘(zhì),猪。畜(xù),养,指养育。

[11]无,通毋。时,指繁殖的时机。

[12]谨,谨慎,这里指谨慎从事。庠(xiáng)序,都是学校。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13]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重复,指反复进行。孝,顺从并奉养父母。悌(tì),敬爱兄长。义,道理。

[14]颁,通斑。颁白,头发半白。负,背(bēi)。戴,指把东西顶在头上。

[15]黎,众。

[16]然,这样,指上两句所说。王(wàng),统一天下而称王。

[17]之,代词,宾语提前。

[18]食人食,吃人所吃的东西。检,通敛,收积、储藏。

[19]涂,通途。饿莩(piǎo),饿死的人。发,指开仓济民。

[20]岁,年成。

[21]是,代词,指上述情况。何,疑问副词,等於说有什么。异,不同。杀,指致人於死地。

[22]罪岁,归罪於岁。

[23]斯,则。

齐桓晋文之事(梁惠王上)[1]

齐宣王问曰[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3],是以后世无传焉[4],臣未之闻也[5]。无以,则王乎[6]?"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7]。"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8]?"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9]?"曰:"臣闻之胡齕曰[10]:'王坐於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11]?"对曰:"将以衅钟[12]。"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13],若无罪而就死地[14]。"对曰:"然则废衅钟与[15]?"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16]?"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17]。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8],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1]从本章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王道"之未行,不是由於统治者的"不能",而是由於他们"不为"。在他看来,只要统治者把不忍之心推广到百姓身上(即推恩),就可以王天下。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

[2]齐宣王,姓田名辟疆。其祖先为春秋时姜姓齐国的大夫,后放逐齐康公夺得齐国政权。齐宣王是田氏齐国的第四代君。

[3]道,说。儒家学派称道尧舜禹汤文武等"先王之道",不主张"霸道",所以孟子这样说。

[4]传,传述。

[5]未之闻,结构同前篇的"未之有"。

[6]无以,即无已,不停止(依朱熹说)。意思是说,您如果一定要谈一谈。则王(wàng),意思是说,那么就谈谈王天下的道理吧。

[7]保,安。御,阻挡。指阻挡他王天下。

[8]若,像。乎哉,两个疑问语气词连用,加强疑问语气,略等於"吗"。

[9]何由,从哪里。

[10]我从胡齕那里听说。之,指下面一番话。胡齕(hé),齐宣王左右的近臣。

[11]]之,动词,到……去。

[12]"以"后面省略了宾语"此"(指"牛")。衅,见《左传·楚归晋知罃》"衅"字注。

[13]觳觫(húsù),恐惧的样子。

[14]好像没有罪过的人,平白地走向杀场(参用孙奭说)。若,好像。就,走向。

[15]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

[16]识,知道。诸,"之乎"的合音。

[17]是,代词,这种。足以王(wàng),足够用来王天下。

[18]爱,吝啬,吝惜。

王曰:"然[1]。诚有百姓者[2]。齐国虽褊小[3],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於百姓之以王为爱也[4]。以小易大,彼恶知之[5]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6],则牛羊何择焉[7]?"王笑曰:"是诚何心哉[8]?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9]。"曰:"无伤也[10]。是乃仁术也[11],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12]。"

[1]是的。

[2]的确有像百姓所说的情况。

[3]褊(biǎn),狭窄。

[4]异,动词,奇怪。

[5]彼,代词,他们,指百姓。恶(wū),何,哪里。

[6]隐,心里难过,可怜。

[7]牛和羊挑选什么呢?孟子是说牛和羊没有什么可挑选的,都是无罪而就死地,同样要杀的。

[8]这(指以小易大)真是什么想法呢?是,指示代词。下文"是乃仁术也"的"是"同此。

[9]宜,应当。乎,在这里表感叹。"百姓之谓我爱也"是"宜乎"的主语。之,介词。

[10]无伤,没有损害,等於说"没有关系"。

[11]仁术,仁道,行仁政的途径。

[12]远,用如动词,使……远。庖厨,厨房。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1],'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2]。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3]。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4],何也?"曰:"有复於王者曰[5]:'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6];明足以察秋豪之末,而不见舆薪[7]。'则王许之乎[8]?"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9],独何与[10]?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12],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13],何以异[14]?"曰:"挟太山以超北海[15],语人曰[16]:'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17],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1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9]:天下可运於掌[20]。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1]。'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2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2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2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25],无他焉[26],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27];度,然后知长短[28]。物皆然,心为甚[29],王请度之[30]。--抑王兴甲兵[31],危士臣[32],构怨於诸侯[33],然后快於心与?"

[1]引自《诗经·小雅·巧言》。忖(cǔn),揣测。度(duò),心里衡量。这里"忖度"连用就是推测的意思。

[2]这是说,我就那样做了,反过来追究一下我这种行动,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思想。

[3]戚戚,心动的样子。

[4]合,符合。王,音wàng。

[5]复,告。

[6]钧,三十斤。一羽,一根羽毛。

[7]明,视力。下文"为不用明"的"明"同此。察,等於说看清楚。豪,毛。兽类秋季生出新绒毛,最细。末,尖端。舆,车。薪,柴。

[8]许,应允,等於说同意。

[9]功,功德,功绩。

[10]偏偏又是什么原因呢?

[11]为(wèi),因为。下面两句的"为"字同。

[12]见保,被安抚。

[13]形,具体的表现。

[14]怎样区别?何以,凭什么。

[15]挟(xié),夹在胳膊下。太山,即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在齐之北。

[16]语(yù),告诉。

[17]长者,老者。枝,通肢。折枝,指按摩。

[18]第一个"老"字用如动词,敬爱;第二个"老"字用如名词,指老者。

[19]第一个"幼"字用如动词,爱护;第二个"幼"字指幼者。

[20]运,转动。这句是比喻王天下的容易。

[21]引自《诗经·大雅·思齐》。刑,通型,用如动词,示范。寡妻,寡德之妻(和"寡人"一样,是谦称),也就是嫡妻。御,治。家邦,家和国。

[22][这话]是说把这种(爱自己亲人的)心加之於别人身上罢了。

[23]推,推广。四海,等於说天下。

[24]妻子,妻和子女。

[25]大过,大大胜过。

[26]他,别的。

[27]权,秤锤,用如动词,指称东西。

[28]度(duó),量(liáng)。

[29]大意是:凡物都是这样,心特别是这样。甚,形容词,厉害。

[30]"王请"等於"请王"。

[31]抑,连词,还是。兴甲兵,使甲兵动起来,即发动战争。兴,起,使动用法。甲兵,见《左传·鞌之战》注。

[32]危,使动用法,使士臣陷於危险。士,士卒。臣,臣子。

[33]构,动词,结。怨,仇恨。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1]。"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为肥甘不足於口与[2]?轻煖不足於体与[3]?抑为采色不足视於目与[4]?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5]?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6]:欲辟土地[7],朝秦楚[8],莅中国[9],而抚四夷也[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犹缘木而求鱼也[12]。"

王曰:"若是其甚与[13]?"曰:"殆有甚焉[14]。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15],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16]?"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17],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18],方千里者九[19],齐集有其一[20];以一服八[21],何以异於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22]?今王发政施仁[2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24],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贾皆欲藏於王之市[25],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26],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於王[27]。其若是,孰能御之[28]?"

[1]所大欲,最想得到的东西。

[2]为(wèi),因为。下文直到"吾不为是也","为"字皆同。肥甘,指肥美的食品。

[3]轻煖,指又轻又暖的衣服。煖,同暖。

[4]采,彩色,后来写作"彩"。

[5]便嬖(piánbì),即便辟,亲幸的人。

[6]已,通矣。

[7]辟(pì),开辟。后来写作"辟"。辟土地,指扩大领土。

[8]使秦楚入朝称臣。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9]莅(lì),监临,等於说据有。中国,对四夷而言,指黄河流域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即中原地带。

[10]抚,安抚,使……安定。四夷,指当时四方少数民族。这是古人对四方外族的轻蔑称呼。

[11]若,如此,这样。

[12]缘,攀登。木,树。

[13]是"其甚若是与"的倒装。是,指缘木而求鱼。甚,厉害。

[14]只怕有比这厉害的。殆,副词,只怕。

[15]尽心力,尽心尽力。

[16]孰,谁。

[17]固,当然,本来。

[18]海内,等於说"天下"。

[19]方千里者九,是说海内共有九倍方千里的地。旧说指九州,但不可拘泥,因为不可能是平均每州方千里(朱熹注《礼记·王制》,已对每州方千里的说法加以辨正)。

[20]集,会集,指截长补短计其面积。

[21]服,使动用法,使……降服。

[22]盖,同盍(hé),何不。反,回到。后来写作"返"。本,根本,这里指王道仁政。下文"盍亦反其本矣"同此。

[23]发政,发布政令,"政"指王道的政令。施仁,推行仁道。

[24]仕者,做官的人。

[25]商贾,参看《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商贾"注。藏,囤积。

[26]行旅,指外出行路的人。

[27]诉,通诉。赴诉,跑来告诉[你]。

[28]其,语气词。若,像。御,阻挡。

王曰:"吾惛[1],不能进於是矣[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3]。我虽不敏,请尝试之[4]。"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5],惟士为能[6]。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7]。苟无恒心[8],放辟邪侈[9],无不为已[10]。及陷於罪[11],然后从而刑之[12],是罔民也[13]。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14],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15],乐岁终身饱[16],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17],故民之从之也轻[18]。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19],奚暇治礼义哉[20]?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21]。"

[1]惛,昏,思想昏乱。

[2]不能做到这种地步了。进,进一步。

[3]明,明白地,指把王政之道讲清楚。教,教导。

[4]尝,试。在这里"尝"与"试"是同义词连用。

[5]恒,常。恒产,指能长久维持生活的产业,如田里,树木,牲畜等。恒心,长久不变的心,这里的"心"是指善心。

[6]只有"士"是能够这样的。

[7]若,至于。因,因而。

[8]苟,假如。

[9]放,放纵。辟(pì),指行为不正。后来写作"僻"。邪,和"辟"同义。侈,和"放"同义。这里"放辟邪侈"是泛指一切不守封建社会"规矩"的行为。

[10]已,通矣。

[11]及,等到。

[12]从,等於说跟着。刑,用如动词,对……用刑罚。

[13]罔,纲,用如动词,张罗纲。罔民,对人民张罗纲,也就是促使民陷於罪的意思。

[14]明君,明智的君。制,规定。

[15]畜,养活。因为在孟子看来,妻子比夫父低一等,所以说"俯足以畜妻子"。

[16]大意是:假使一辈子都遇丰年,就一辈子都可以吃饱。乐岁,丰年。

[17]驱,驱使,督促。之,到……去。

[18]轻,容易。

[19]此,指上述情况。惟,只。赡(shàn),足。

[20]哪里有闲工夫去从事礼义。暇,闲暇。

[21]以上一段,参看《寡人之於国也》注。

文王之囿(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2]。"曰:"若是其大乎[3]?"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4],雉兔者往焉[5]。与民同之[6],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7],问国之大禁[8],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9],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10],则是方四十里,为阱於国中[11],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文王,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2]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3]是,指方七十里。

[4]刍,牧草。荛,柴。"刍荛"在这里都用如动词,指割草,打柴。刍荛者,割草打柴的人。

[5]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

[6]和人民共同使用它。

[7]始,初,刚。境,指齐的国境。

[8]大禁,重要的禁令。

[9]郊关,国都之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依朱熹说)。

[10]麋(mí),鹿的一种,较大。

[11]则是,那么这是。阱(jǐng),捕兽的陷坑。

所谓故国者(梁惠王下)[1]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2]。王无亲臣矣[3],昔者所进[4],今日不知其亡也[5]。"

[1]本章表现了孟子的"进贤"的主张,这是其王道内容的一部分。文中还反映了他的倾听国人意见的思想。

[2]人们所说的"故国",不是指的有乔木,而是指的有世臣。之,指示代词,复指"有乔木"和"有世臣"。故,旧。乔,高。世臣,累世修德之臣。

[3]亲臣,可以亲信的臣。

[4]昔,从前。者,语气词。进,举用,提拔。

[5]亡,逃亡出走(依朱熹说)。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1]?"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2],将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4]。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5]。"

[1]何以,根据什么。舍,指不用。

[2]不得已,不能不如此,指不能不进贤。

[3]逾,超过。戚,亲。在当时各国用人都只注意用尊者亲者,孟子则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打破这种等级和宗族的限制来进贤。

[4]去之,去掉他,指不用。

[5]封建统治者把自己说成是保护抚养人民的。"为民父母",就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爱民,这完全是虚伪的。

夫子当路於齐(公孙丑上)[1]

公孙丑问曰[2]:"夫子当路於齐[3],管仲晏子之功[4],可复许乎[5]?"

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6]:'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7]:'吾先子之所畏也[8]。'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9]:'尔何曾比予於管仲[10]!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11]!行乎国政[12],如彼其久也!功烈[13],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於是!'"曰[14]:"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15],而子为我愿之乎[16]?"

[1]本章反映了孟子反对"霸道"、提倡"王道"的思想。

[2]公孙丑,孟子弟子,姓公孙名丑。

[3]路,指仕途。当路,即当道,指身居要职,掌握政权。这句是假设之辞。

[4]晏子,姓晏名婴,春秋时人,曾相齐灵公、庄公、景公,是有名的政治家。功,功业。

[5]许,兴起。

[6]乎,通"於"。曾西,孔子弟子曾参(世称曾子)的孙子。

[7]蹴(cù)然,恭敬不安的样子。"然"是词尾。

[8]先子,指曾参。古人称自己已死的前辈时,常称"先子"。畏,敬畏。曾子自认为学问不如子路,所以敬畏他。

[9]艴(fú)然,生气的样子。

[10]何曾,等於说"何乃"(依赵岐说),略等於现代汉语的"为什么竟"。

[11]得君,指与君相得,也就是遇君,指受到齐桓公的赏识。如彼其专,即"其专如彼"的倒装。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的结构相同。专,专一,这里指管仲一人得君。

[12]行乎国政,就是行国政。

[13]功烈,功业。卑,卑劣,不足道。在孟子看来,"得君"、"行乎国政"是管仲的有利条件,应该成就"王道"的事业,但管仲却以"霸道"辅佐齐桓公,所以孟子斥之为"卑"。

[14]这个"曰"字不表示另一人说话,而是表示"更端"(换一个话头)。参看《论语·宪问》"曰未仁乎"注。

[15]为,做。所不为,不做的那种人。

[16]为,通谓,以为。

曰:"管仲以其君霸[1],晏子以其君显[2],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

曰:"以齐王,由反手也[3]!"

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4]。且以文王之德[5],百年而后崩[6],犹未洽於天下[7]。武王、周公继之[8],然后大行[9]。今言王若易然[10],则文王不足法与[11]?"

[1]以,介词,凭着。霸,指行霸道。

[2]显,显名。

[3]王,音wàng。由,通犹,如同。反手,翻手,这是极言王天下之易。

[4]滋,益,就是"更"。

[5]且,连词,等於说"再说"。

[6]百年,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举整数。崩,古人称天子死叫崩。

[7][其德泽]还没有浸润到全天下。洽,沾,润。

[8]武王,文王之子。周公,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统治者。

[9]大行,指德化大行於天下。

[10]王,音wàng。若,像。易然,很容易的样子。

[11]法,效法。

曰:"文王何可当也[1]?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2],天下归殷久矣[3],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4],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5],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6],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7],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8],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9],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10],是以难也。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11];虽有鎡基,不如待时[12]。'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13],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14]。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15]。地不改辟矣[16],民不改聚矣[17],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18]。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19];民之憔悴於虐政[20],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21]。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22]。'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23]。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24]。惟此时为然。"

[1]当,相配,等於说配得上。

[2]汤、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等。作,兴起。六七作,兴起了六七次。

[3]归,归附,这里是指天下人愿意作殷的属民。

[4]朝诸侯,使诸侯来朝。

[5]纣,商代末世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去,离。

[6]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的良好习俗。流风,流传下来的好风尚。

[7]这五个人都是纣王时的贤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

[8]相与,等於说共同。辅相(xiàng),辅佐协助。

[9]没有一尺地不是他所有的,没有一个民不是他的臣子。

[10]犹,通由。起,兴起。

[11]势,时机,形势。

[12]鎡(zī)基,锄(依王念孙说,见《广雅疏证》)。时,指农时。

[13]夏后,即夏代。盛,指最强盛的时候。

[14]其地,这样[大]的地方。

[15]大意是,鸡犬之声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四面的边界。这是极言人多。

[16]改辟,再开辟。

[17]改聚,再聚集。

[18]没有任何人能阻挡他。之,"御"的宾语。

[19]疏,指时间隔得久远。

[20]憔悴(qiáocuì),困苦。

[21]这是说,在人民困苦时行仁政,最容易为人民接受。

[22]置、邮,都是古代传递政令的方法。置驿,即马递;邮驿,即车递(依朱熹说)。

[23]好比解下倒吊着人的绳子。

[24]事情比古人少做了一半,而收效高一倍。

许行(滕文公上)[1]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3]:"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4]。"文公与之处[5]。其徒数十人,皆衣褐[6],捆屦织席以为食[7]。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8],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1]在本章中,许行等人出於对当时暴政的厌恶而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社会的主张。孟子着重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

[2]为,这里指研究。神农,传说中的远古酋长,是"三皇"之一,因为相传是他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所以叫神农。言,等於说"学说"。先秦诸子中有一派是"农家",认为如果世上所有的人都从事耕作,天下就会不治而治,因此假托神农之言主张"君臣并耕"。许行即属这一派。

[3]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用如动词。踵门,足至门(依朱熹说),指走到门上。

[4]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依孙诒让说,见《周礼正义·地官·载师》)。氓(méng),自外地迁来的民(依段玉裁说,见《说文解字注》)。

[5]与,给。处,名词,住所,这里即指"廛"。

[6]衣(yì),穿。褐(hè),粗毛编织的衣服,是当时贫苦人的衣服。

[7]捆,砸。屦,鞋。捆屦,即做鞋。编麻鞋草鞋时要边编边砸,可以使鞋结实。以为食,等於说以此为生。

[8]耒耜(lěisì),犁。铧叫耜,犁柄叫耒。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2],未闻道也[3]。贤者与民并耕而食[4],饔飧而治[5];今也,滕有仓廪府库[6],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7]!"

[1]第一个学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学字是动词。

[2]虽然这样。

[3]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

[4]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一齐。

[5]饔(yōng),早餐。飧(sūn),晚饭。"饔飧"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

[6]仓廪(lǐn),粮食库。府库,藏财帛的地方。

[7]则是,那么这是。厉,病。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ū),哪里。恶得贤,哪里够得上称为贤君呢?许行认为滕君在当时虽然可称为贤君,但是还不能达到古圣贤的标准。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1]。""许子冠乎[2]?"曰:"冠。"曰:"奚冠[3]?"曰:"冠素[4]。"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5]?"曰:"害於耕[6]。"曰:"许子以釜甑爨[7],以铁耕乎[8]?"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1]褐是用毛编织的,所以不算是织布(依赵岐说)。

[2]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3]奚冠,戴什么帽子。

[4]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这是说许行戴生绢做的帽子。

[5]奚为,为什么。

[6]对耕种有妨害。

[7]釜(fǔ),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炊,烧火做饭。

[8]铁,指铁制的农具。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1];陶冶亦以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3]?何许子之不惮烦[4]?"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5]?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6]。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7],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8]。故曰:或劳心[9],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10];治於人者食人[11],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12]。

[1]陶,烧制陶器。冶,冶炼铁器。"陶、冶"在这里指制造釜甑和铁制农具的匠人。

[2][一切东西]都只从自己家里拿来用。舍,止(只)。按:"舍"字不好懂,姑从旧注。宫,室。注意:上古时"宫"还没用来专指帝王的宫室。

[3]纷纷然,忙碌的样子。百工,从事各种工艺生产的人。

[4]不惮烦,不怕麻烦。

[5]独,单单,偏。

[6]在《孟子》中,"大人"与"君子"同义,指统治者;"小人"与"野人"同义,指被统治者。

[7]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各业所生产的东西。

[8]路,疲劳,羸弱(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

[9]或,代词,有人。

[10]劳心者、劳力者,指上文"大人"、"小人"。治於人,被人治。

[11]食(s),等于说供养。

[12]通义,一般的道理。案:这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与历史观。他主张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有所分工,同时又认为人民群众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养活统治阶级,更把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永恒不变的合理的社会秩序。这就为历代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统治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2],泛滥於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3],禽兽逼人[4]。兽蹄鸟迹之道[5],交於中国[6]。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7]。舜使益掌火[8],益烈山泽而焚之[9],禽兽逃匿。禹疏九河[10],瀹济漯[11],而注诸海[12];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13];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14]。当是时也,禹八年於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15]?

[1]平,平定,指治理好。

[2]洪,大。横流,不顺水道,乱流。

[3]登,成熟。

[4]逼,后来写作逼,这里是威胁的意思。

[5]兽蹄鸟迹形成的道路。

[6]交,纵横交错。中国,指中原一带。

[7]敷,治(依赵岐说),指治水土。

[8]益,舜的臣。掌火,掌管火。这是说使益任主火之官。

[9]]益在山泽燃起大火来烧它。烈,用如动词。

[10]疏,开通。九河,相传是禹在黄河下流为了疏浚黄河而开凿的九条支流,其故道已不可考。

[11]瀹(yuè),疏导。济(jǐ)、漯(tà),都是水名。故道都在今山东省。

[12]注,使……流入。诸,之於。海,指今黄海。

[13]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汝,汝水,在今河南,东流入淮河。汉,汉水。排,排除,指排除水道淤塞。淮,淮河。泗,泗水,源出山东泗水县,古代泗水在今江苏淮阴附近入淮,今泗水流入运河,只是古代泗水的上游。江,长江。案:汝汉淮泗四水,只有汉水流入长江,这里可能是记述的错误(依朱熹说)。

[14]指洪水退了,才可以耕种并收获粮食。

[15]得乎,等於说"成吗"。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五谷熟而民人育[2]。人之有道也[3],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4],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5],使契为司徒[6],教以人伦[7]: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⑧⑧。放勋曰:'劳之来之[9],匡之直之[10],辅之翼之[11],使自得之[12],又从而振德之[13]。'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稷"本是主管农事的官名,尧任命弃为稷,周人因称弃为后稷("后"是"君"的意思)。稼穑(sè),农业上种叫稼,收叫穑,这里泛指农事。树、艺,都是种植的意思。

[2]育,生养,这里有得以生存、繁殖的意思。

[3]人之有道也,等於说"人之为道也"(依王念孙之说,见《经传释词》引)。这句引起下文,是说关於人的道理。

[4]等於说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受到教育。

[5]有,通"又"。这是承上"尧独忧之"而言。

[6]契(xiè),尧的臣子,商的始祖。司徒,官名,掌管教育等事。

[7]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以下五句即所谓五伦。

[8]别,分别。叙,通序,等次。

[9]放勋,尧的号。劳(lào),慰劳。来(lài),使……来(来归顺)。

[10]匡,正,使……正直,即纠正。

[11]翼,保护。

[12]自得,指自得其善性。

[13]振,救济。德,用如动词,指对人民施恩惠。以上是尧嘱咐契的话(依朱熹说)。(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1]。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2]。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3];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4]。孔子曰[5]:'大哉,尧之为君[6]!惟天为大,惟尧则之[7],荡荡乎,民无能名焉[8]!君哉,舜也[9]!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10]!'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1]皋陶(yáo),舜的法官。相传禹和皋陶曾帮助舜治理天下。

[2]以田地种不好为自己的忧虑的人,是农夫。夫(fú),句首语气词。百亩,参看《寡人之於国也》"五亩之宅"注。易,治。

[3]这里的"惠"、"忠"、"仁",是孟子随文而做的解释,并不能概括这三个词在当时的全部涵义。

[4]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但是要为天下找到更贤的人却很难。

[5]见《论语·泰伯》,但文字颇有出入。

[6]大哉,等於说"伟大啊",是全句的谓语。下文"君哉"同。

[7]则,法则,用如动词,效法。

[8]荡荡乎,广大辽阔的样子。名,用如动词,指用言语来称赞形容。

[9]君哉,指得人君之道。

[10]巍巍乎,高大的样子。与(yù),参与。不与,等於说不相干(依朱熹说)。有天下而好像跟自己不相干,是说不以有天下为荣。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於夷者也[1]。陈良,楚产也[2],悦周公、仲尼之道[3],北学於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4]。彼所谓豪杰之士也[5]。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6]。昔者,孔子没[7],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8],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9],然后归。子贡反,筑室於场,独居三年[10],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11]。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12],秋阳以暴之[13],皓皓乎不可尚已[14]!'今也,南蛮鴃舌之人[15],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吾闻出於幽谷,迁於乔木者[16],未闻下乔木而入於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17]。'周公方且膺之[18],子是之学[19],亦为不善变矣[20]。"

[1]夏,指当时中原各国(这些国家当时文化较发达)。变夷,使夷同化。变於夷,被夷同化。夷,见《齐桓晋文之事》"四夷"注。

[2]楚产,出生在楚地的人。当时楚地文化也已很发达,但孟子仍斥之为夷。

[3]周公,见《夫子当路於齐》注。

[4]或,有人。先,用如动词,指超过。之,"先"的宾语,指陈良。

[5]豪杰,才能出众的人。

[6]倍,通背,背叛。

[7]没,通殁,死。

[8]任,担子,指行李。治任,收拾行装。上古时代,弟子为老师服心丧三年(哀痛与丧父相仿,但不服丧服,所以称心丧),所以三年过后门人散去。

[9]向,向。相向,面对面。失声,悲不成声。

[10]场,墓前供祭祀用的场地。子贡因对孔子感情深挚,所以又守墓三年。

[11]有若,即有子,参看《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注。圣人,指孔子。强(qiǎng),勉强。强曾子,勉强曾子[也这样做]。

[12]濯,洗。以,介词,用。"江汉"是"以"的宾语。下句结构同此。

[13]秋阳,秋天的太阳。周历的七八月相当於夏历的五六月,正是阳光最强的时候。暴(pù),晒,后来写作曝。

[14]皓(hào),光明洁白。尚,通"上"。不可尚,指任何人达不到孔子的境界。

[15]鴃(jué),鸟名,又名伯劳,叫的声音不好听,孟子用"鴃舌"来比喻许行的话难听。许行是楚人,所以孟子这样说。这是孟子歧视非华夏之国的偏见。

[16]"出於幽谷,迁於乔木",是用《诗经·小雅·伐木》的话。幽谷,幽暗的山谷。《诗经》是说鸟,孟子则用来比喻人改邪归正。

[17]引自《诗经·鲁颂·閟宫》。膺,击。荆,国名,就是楚。舒,南方的小国,从属於楚。惩,使人受创而警惧。

[18]方且,将要。

[19]是,指戎狄荆蛮。"是"是"学"的宾语,提前用"之"复指。

[20]变,即承上文"用夏变夷"的"变"。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1];虽使五尺之童适市[2],莫之或欺[3]。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4];麻缕丝絮轻重同[5],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6]: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7]。子比而同之[8],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1]贾(jià),价格。后来写作"价"。贰,同二。国中,都城中。

[2]五尺,相当於现在的三尺多。适,到……去。

[3]等於说没有人骗他。之,代词。或,句中语气词。

[4]相若,相像,也就是相同。

[5]缕(lǚ),线。

[6]情,指自然之理。

[7]或,有的。蓰(xǐ),五倍。什百、千万,都是说的倍数。什,十倍。

[8]比,平列,等於说同等看待。同,等同起来,等於说划一。

[9]孟子是说物之不齐是自然的道理,它们有精粗的分别,就和有大小的分别一样。假如大鞋小鞋同价,人们岂肯做大鞋出卖呢?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们又岂肯做精的出卖呢?(参用朱熹说)。

攘鸡(滕文公下)

戴盈之曰[1]:"什一,去关市之徵[2],今兹未能[3];请轻之[4],以待来年然后已[5]。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6],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7],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8],何待来年?"

[1]戴盈之,宋国大夫。

[2]什一,孟子所主张的古代田赋法,即征收农产品的十分之一。关市之征,指在关市征收的商业税。征,抽税。戴盈之是说,实行什一之赋,去掉关市之征。注意:什一指农业税,关市之征指商业税,这是两件事。

[3]今兹,今年。

[4]轻之,使田赋和关市之征减轻些。

[5]来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废除。

[6]现在有个每天偷邻家的鸡的人。这是假设之词。攘,本指扣留自己跑来的家禽牲畜,和"偷"有些不同;在本文中就是偷的意思。者,代词,指前面的"人"。

[7]损,减少。

[8]斯,则。已,停止。

陈仲子(滕文公下)[1]

匡章曰[2]:"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3]!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4]。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5],匍匐往将食之[6],三咽[7],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1]陈仲子,有人说就是於陵子仲,参看《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注。陈仲子是齐国的隐士,不食不义之禄,孟子在这里指出陈仲子不可能彻底体现自己的操守。

[2]匡章,齐人。

[3]廉,廉洁,指不取不义之财。

[4]闻、见,指听觉、视觉。

[5]井台上有李子,螬虫吃掉果肉已经超过一半了。螬(cáo),树上的一种虫。

[6]匍匐,爬。将,拿过来。

[7]咽,咽,吞。三咽,吞了三口。

孟子曰:"於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1]。虽然,仲子恶能廉[2]!充仲子之操[3],则蚓而后可者也[4]。夫蚓,上食槁壤[5],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6]?抑亦盗跖之所筑与[7]?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8]?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9]。"

[1]巨擘(bò),手的大拇指。孟子用来比喻陈仲子在齐国的士中是最好的。

[2]恶(wū),疑问代词。恶能廉,怎能做到廉呢?

[3]充,满,这里是说无一处不贯彻体现。操,操守。

[4]蚓,蚯蚓。这是说假使要彻底体现陈仲子的操守,只好变成蚯蚓。

[5]槁壤,乾土。

[6]伯夷,殷时孤竹国君长子,反对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伯夷在封建时代一直被统治阶级推崇为廉洁之士。

[7]抑亦,作用同"抑",还是。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时的大盗,名跖。

[8]树,动词,种植。

[9]孟子的意思是:陈仲子不能脱离别人而生活,一与别人发生关系,"廉"的原则就被打破了。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1],妻辟纑[2],以易之也[3]。"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4]。兄戴,盖禄万钟[5]。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避兄离母,处於於陵[6]。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者[7];己频顣曰[8]:'恶用是鶃鶃者为哉[9]!'他日,其母杀是也,与之食之[10]。兄自外至,曰:'是鶃鶃之肉也!'出而哇之[11]。以母则不食[12],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13]?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1]身,自己。

[2]辟(pī),绩麻,就是把麻分开,把短的续长。纑,练麻,即漂麻(依段玉裁说,见《说文解字注》)。

[3]之,指"粟"、"室"。

[4]世家,世世代代为卿大夫的家族。

[5]戴,陈仲子兄之名。盖(gě),齐地名,戴的采邑(戴收租税的地方)。钟,六斛四斗(一斛等於十斗)。

[6]处(chǔ),居住。

[7]他日,另一日,等於说有一天。馈(kuì),赠送。,即鹅字。生鹅,活鹅。

[8]频,通颦,皱眉。顣(cù),皱着鼻子。频顣,指皱着眉不高兴的样子。

[9]鶃(yì)鶃,鹅叫的声音。为,语气词。

[10]与,给。第一个之字指陈仲子,第二个之字指鹅。

[11]哇(wā),吐。

[12]以,因。以母,因为是母亲[的食物]。下面三个"以"字同。

[13]这还算是能够把自己的操守体现在一切行为当中吗?类,同样的事情。

弈秋(告子上)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1]。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3],吾退而寒之者至矣[4],吾如有萌焉何哉[5]!今夫弈之为数[6],小数也。不专心致志[7],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8]。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10],思援弓缴而射之[1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2]。为是其智弗若与[13]?曰:非然也[14]。"

[1]无,勿。或,通惑,想不通。乎,於。

[2]暴(pù),晒。寒,用如动词,使……寒,等於说冻。

[3]见,指见齐王。罕,稀少。

[4]寒之者,比喻和孟子抱不同主张的人,指奸佞谄媚之臣。

[5]在王身上有点为善的萌芽,我又能怎么样呢?萌,植物的芽,这里是比喻齐王在思想上接受孟子学说而为善的苗头。"如……何",等於说"如之何",即奈何。

[6]弈(yì),下围棋。数,指技艺。

[7]致,极,即"尽"的意思。致志,等於说用尽心思。

[8]]弈秋,"秋"是人名,因善弈,所以称"弈秋",这是古人称名的习惯。通国,全国。

[9]等於说"唯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

[10]鸿鹄(hú),就是鹄(依朱骏声说,见《说文通训定声》),天鹅。

[11]援,取过来。缴,见《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注。

[12]弗若,不如,不及。两个"之"字都指上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13]为,通谓,认为。是,这个人。

[14]这个"曰"字表示同一人自问后的自答。非然,不是这样。

舜发於畎亩之中(告子下)

孟子曰:"舜发於畎亩之中[1],傅说举於版筑之间[2],胶鬲举於鱼盐之中[3],管夷吾举於士[4],孙叔敖举於海[5],百里奚举於市[6]。故天将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8],行拂乱其所为[9],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0]。

[1]发,起,指被起用。畎(quǎn),田间的水沟。亩,田垄。"畎亩"连用泛指田野。据说舜耕於历山,三十岁才被尧举用。

[2]傅说(yuè),殷代高宗武丁的相。举,被举用,被选拔。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杵。筑墙时先把土倒在夹板中,再用筑捣结实。据说傅说在傅岩(地名)为人筑墙,后来武丁就命他以傅为氏。

[3]胶鬲(gé),参看《夫子当路於齐》注。胶鬲最初贩卖鱼盐,被周文王举荐於纣。

[4]管夷吾,即管仲,参看《论语·宪问·桓公杀公子纠》注。士,狱官。举於士,指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

[5]孙叔敖,姓孙,名叔敖,春秋时楚人,隐居海滨,后楚庄王举以为相。

[6]百里奚,春秋时虞人,曾被楚人捉去放牛,秦穆公知其名,把他赎买到秦,举以为相。举於市,等於说从奴隶市场中被举拔。

[7]任,责任,担子。

[8]空乏,资财缺乏,使动用法。"空乏其身"就是使他身受贫穷之苦。

[9]拂,违背。乱,扰。

[10]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使他们增加了能力。动心,使心惊动。忍,坚。曾,通增。益,与增同义。增益其所不能,大意是说对他们本来不能做的事有所增加,等於说增加了他们的能力。

"人恒过[1],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虑,而后作[2];征於色,发於声,而后喻[3]。入则无法家拂士[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国恒亡。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於安乐也[6]!"

[1]恒,常。过,犯错误。

[2]困,苦,指苦苦思索。衡,通横,梗塞,指不顺利。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征,察验。色,容色,脸色。喻,了解。这几句是说一般人没有预见性,要等到犯了错误然后能改;要等到困难来了才着急,才能奋发有为;显出脸色来,然后才被人们所了解。

[4]入,指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通弼,匡正过失。拂士,能直谏匡过的臣。

[5]出,指国外。

[6]孟子的意思是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可使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