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

是故清明象天,广大象地,始终象四时,周还象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得数而有常,小大相成,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迭相为经。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故曰: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

译文:凡是邪恶的声音打动乐人心,逆乱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逆乱的风气表现出来,“淫乐”就兴起了。而平正的声音打动了人心,和顺的风气就会相应而生。和顺的风气表现出来,“和乐”就兴起了。正如唱的与和的互相响应,人民乖违。邪僻、枉曲、正直等各种情志也同类相应,各有所归,而万事万物的道理,本来就是各按其类互相应和的。

所以君子根据人的性情来和谐他们的意志,以成就人们的善行。对邪恶的声音和淫乱的形色,不听也不看;对放纵的无度的乐和不合礼教的事情,不使它进入自己的内心;对怠惰散漫的邪僻风气,不使它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等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都能和顺端正奉行礼义。然后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用琴瑟的弹奏来增饰文采,手持盾和戚来舞蹈,用羽和旄来装饰,箫和管来伴奏,以发扬最高道德的光辉,感动四时的和气,以彰明万物发展的道理。

所以音乐的清明象征着高远的天,广大象征着博厚的地。乐曲的终而复始象征着四季,舞姿的回旋往复象征着风雨。乐舞之器五色齐备而有条不紊,八音符合音律而没有差错,节奏变化合度而又有常规,形体的大小互相补充,声音的终始互相接续,唱和、和的、清音、浊音。相互交替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所以乐教的施行使伦理得以彰明,使人民耳目灵敏,气性平和,社会风俗也随之转变,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所以说,乐是使人快乐的。君子高兴的是得到道德的修养,小人高兴的是得到欲望的满足。用道德来约束欲望,就能快乐而不过度;追求欲望的满足而忘了道德,就会迷惑而失去快乐。所以君子本着人的性情以和谐他们的意志,推广“和乐”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乐教施行而民众就归向正道,由此也就可以察见君子的道德了。

原文: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译文:德是人性之正,乐是德之光华,金、石、丝、竹是乐的工具。诗歌抒发内心志意,歌吟唱心中的声音,舞蹈表达内心的姿态。诗、歌、舞都源于人的内心,然后用乐器来伴奏。所以,情感深厚就会文采鲜明,气度宏大就会变化神奇,和顺的情感累积在心中,就会有美好的神采表现在外表。只有音乐才不可以伪装出来。

原文: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君子动其本. 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着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极幽而不隐.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备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焉.

译文:乐是内心活动的表现。声音,是乐的现象,文采节奏,是声音的组织,君子从内心的活动出发,用乐来表现想要表现的形象,然后加以必要的组织,用武乐作为例子,先击鼓表示乐的开始使大家注意,顿三次脚表示舞就要开始,第二遍顿脚以后才正式起舞,表示武王伐纣是第二次才正式出兵的,响起摇铃舞者就后退,表示武王伐纣胜利后整装回归,舞得极快却不失去节制,声调含蓄却并不隐晦模糊,使人既能欣赏它的内容又不致厌弃它所表现的意义。因为完全能够了解它所表现的意义,就不会只想到个人的享受,因此感情上既得到满足,理智上也有所收获,欣赏过乐以后,道德修养更受到尊重,君子因此更注重修养,小人因此发现自己的过失,所以古人说,安定社会的方法,乐是最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