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字三之五

静字总论

【4.1】静字,所以肖事物之形者。

形者,附事物而生。左传僖公十五年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是故静字统分两门:曰象静,曰滋静。象静者,以言事物之如何也;滋静者,以言事物之几何也。曰如何,曰几何,皆形之显著者也。象静之字至多,义详于前,兹不复载。

【4.1.1】更有以公名、本名、代字、动字、状字用如静字者。①夫字无定类,是惟作文者有以驱遣之耳。以他类之字用如静字者,如:

「王道」「王政」「臣德」「臣心」之类,「王」「臣」二字本公名也,今先于其它公名,则用如静字矣。

又「齐桓」「晋文」「尧服」「舜言」之属,「齐」「晋」「尧」「舜」皆本名,今则用如静字。

「吾国」「吾家」「其言」「其行」诸语,「吾」「其」二字,皆代字也,今则用如静字。

「饥色」「饿莩」诸语,「饥」「饿」本动字也,今则用如静字。

至[1]庄子逍遥游云:腹犹果然。——「果然」本状字也,今为表语,②用如静字。

而史籍内「款款之愚」「拳拳之忠」「区区之薛」等词,凡重言皆状字也,今则用如静字。遍阅古籍,其以他类之字用作静字者,所在皆有,故略举一二以示隅耳。

○1从本节到【4.2.7】节,「静字」主要指「象静」。又:马氏这里把作为句子成分的修饰语和为字类的静字混为一谈了。

○2「语」,疑为「词」字之误。

【4.1.2】静字有两字同义者,如:

公忠 贤良 端庄 圣明 优游 从容 空疏

辛勤 雍熙 浑穆 慷慨 旷远 倜傥 偃蹇

狠愎 奇特 豪逸 奢靡 跅弛 骄吝 精微

有两字对待者,随所用为类耳,如:

穷通 安危 昏明 贤奸 公私 从横 荣枯

精粗 高下 方圆 姸媸 曲直 清浊 强弱

厚薄 长短 眞伪 优劣 通啬

象静

【4.2】静字诸用。

【4.2.1】静字先乎名者常也。单字先者,概不加「之」字为衬。孟子有「孝子」「慈孙」「孤臣」「孽子」「广土」「众民」「令闻」「令誉」等语,皆单静字各先于所附之名。

[2]庄子田子方:当是时,犹象人也。——「象」静字,先乎「人」以明与「人」同「象」耳。

[3]史匈奴列传: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前」「薄」与「细」皆静字也,而先于名。

[4]汉李广传: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①——「故」「今」静字也,而先乎「将军」,又「将军」名非单字,而单静字先之,无加也。

[5]史刺客列传: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

[6]又:皆白衣冠以送之。——「利」「白」两静字皆单字也,先于双字之名,无加。无加者,即不加「之」字为衬也。

[7]孟梁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今」「古」单静字,先于「乐」而加「之」字为衬,非常例也。

[8]汉循吏传: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良」静字,先于三字之名,亦无加也。

[9]史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小」「细」单静字,皆各先于所附之名。

[10]汉东方朔传:弃成功,就败事。

[11]又:逆盛意,犯隆指。——「成」「败」「盛」「隆」皆单静字,而各先于所附之名,无加。

偶者亦先焉,惟衬以「之」字,若偏次然;不衬者仅耳。

[12]庄胠箧:惴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惴耎」「肖翘」,皆偶静字也,先附于名,间以「之」字,以便口诵也。

[13]史始皇本纪: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膏腴」「要害」,亦偶静字也,同上。

[14]史淮阴侯列传: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倦罢」偶静字。

[15]齐策:今君有区区之薛。

[16]又:无纤介之祸者。——「区区」「纤介」同上。

[17]韩荆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愁苦之音要妙,欢愉之音难工,而穷苦之音易好也。——四「音」之先,各附偶静字,皆间「之」字。

[18]韩上于相公书:合下负超卓之奇材,蓄雄刚之俊德。——「起卓」「雄刚」偶静字也,「奇材」「俊德」偶名也,两相附焉,亦参「之」之字以为别。

[19]汉王吉传: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与上同。

[20]史封禅书: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怪迂」「方士」,一静一名,皆偶也,而参以「之」字。

[21]史周昌列传:陛下独宜为赵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羣臣素所敬惮乃可。——「贵强」偶静字,附于「相」字单名,不衬「之」字,词气更劲。

[22]韩上郑相公启:伏念曾无丝毫事,为报答效。

[23]又:愈无适时才用,渐不喜为吏,得一事为名,可自罢去,不啻如弃涕唾,无一分顾藉心。顾失大君子纤芥意,如丘山重。——「顾藉」与「纤芥」皆偶静字,附于单名而不衬「之」字亦可。

静字同义而蝉联至四字六字先附于名者,亦惟一衬「之」字而已。

[24]庄大宗师: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乎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遥荡」等六字同义,附于「途」字,参「之」字为衬。

[25]史封禅书: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怪迂阿谀苟合」,皆静字也,附于「徒」字,惟衬「之」字而已。

[26]韩上宰相书:枯槁沈溺魁闳宽通之士,必且洋洋焉动其心,峩焉缨其冠,于于焉而来矣。——八静字皆附一名,「之」字间矣。

[27]又:居穷守约,亦时有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以求知于天下。——「感激」等六字同上。

对待静字,如附单字之名,率参「之」字:附于双字之名,概无参焉。有两三静字类别而同附一名者亦然。其先后则以其义为差。

[28]汉贾山传:秦地之固,大小之埶,轻重之权,其与一家之富,一夫之强,胡可胜计也?——「大小」「轻重」,对待之静字也,附于单字之名,故加「之」字以四焉。

[29]史萧相国世家: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多少」「强弱」同上。

[30]左庄十: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小大」同上。

[31]史匈奴列传: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对待静字,附于双名,不参「之」字。

[32]韩权公墓碑铭:考定新旧令式为三十篇。—「新旧」对待静字,附于双名,不参「之」字。

[33]又送张道士序:张道士,嵩高之隐者,通古今学,有文武长材。——「古今」「文武」皆对待字,一附单名,一附双名,皆无「之」字者,两句平列,故一之也。

[34]史叔孙通传:专言诸故羣盗壮士进之。——「诸」「故」「羣」三静字,其类不同。「诸」者,代字而同如静字者;「故」「羣」者,象静字也,今附于「盗」而不参「之」字。其先后率以其义为断。

[35]左僖九: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是」「藐「诸」皆可视同静字,附于「孤」字单名,而无「之」字为间。

[36]诗经召南驺虞:彼茁者葭。

[37]左传桓公六年:嘉栗旨酒。——皆此类也。

[38]史留侯世家: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故」「等」「夷」三静字义别,单用而为表语者。②

凡单静字同附一名,则以意之所重轻者为先后焉。

①[4]原书分为两例,今引全文作一例。

②「表语」疑为「表词」之误。杨云:「故」固是静字,「等夷」则是名词,犹今言「同等人物」,非复静字矣。

【4.2.2】静字单用如名者,前文必有名以先焉。

[39]孟梁上: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小」「大」两静字,今单用如名,以前文有「牛」「羊」两名在先,故知「小」「大」所指之为何。

[40]又: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一」「八」两静字,今单用如名,以前文有「楚」「邹」二国相比之说先焉,故知「一」「八」所附之为何。

[41]论先进: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诸滋静字单用者,蒙上文「邦」字而言也。

[42]史淮阴侯列传: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长」「短」静字单用,承上文「兵」字而言。

[43]史萧相国世家: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以五」者,「以五钱」也。

[44]韩论盐法状:臣今通计所在百姓,贫多富少。—「贫」「富」单用,承上文「百姓」而言。

[45]又行难:齐也晋也,且有二与七十。——「二」与「七十」,指上文所引之人也。

[46]孟离下: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贤」「不肖」单用,蒙虫文「父兄」而言。

[47]又告上: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小」「大」「贵」「贱」单用,皆蒙「体」字。

[48]左昭二十: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静字二十单用,皆承上文「声」字。

[49]孟梁下: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老」「弱」两静字,单用,蒙上「民」字。

[50]史李斯列传: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可」「否」「曲」「直」皆静字,单用,蒙上「人」字。

[51]又淮阴侯列传: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勇」「悍」「仁」「强」静字,独用,贴「自」字。

[52]又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愚」「智」「贤」「不肖」贴「人君」。

[53]又韩潮州谢表:子养亿兆人庶,无有亲疏远迩。——「亲」「疏」「远」「迩」贴「人庶」。

[54]左僖二十八:及其玄孙,无有老幼。——「老」「幼」两字同上。

[55]庄人间世: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小」「大」「不道」皆静字,单用,上贴「事」字。

[56]韩窦公墓志铭:六府从事几且百人,有愿奸易险贤不肖不同,公一接以和与信,卒莫与公有怨嫌者。——「愿」「奸」「易」「险」等皆静字,上则「人」字。

凡「无」「有」两字后,承以对待静字,所以分别上文所名之人、物。此种句法,最为习见。

[57]史李将军列传: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弟。——「老」「壮」两字同上。

无先焉而静字单用者,则所指人、物,必其显然易知者也。

[58]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59]又:君子以衰多益寡,称物平施。——「盈」「谦」静字,用各不同,并无前文以先焉,然用以各指其义,则甚明也。——「多」「寡」两字亦然。

[60]左宣十二: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可」「难」「弱」「昧」,皆静字单用,而上无所承,然皆明知所指之为何也。

[61]荀子议兵: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远」「迩」静字,指远迩之人也,前文并无「人」字。

[62]史冯唐列传:赏赐决于外,不从中扰也。——「中」「外」静字,皆知「中」指「朝中」,「外」指「边将」也。

[63]汉尹翁归传:缓于小弱,急于豪强。——「小弱」「豪强」诸静字,指如斯之人也。

[64]又贾谊传: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如静字单用,皆无前文为先焉,然无不知所指为如斯之人也。

[65]后汉宦者传:故中外服从,上下屛气。——「中」「外」「上」「下」诸静字,虽无前文,而所指为何,则显然共知者也。

【4.2.3】前文名字不一其类,后用静字为别者,则殿以「者」字,代指其名也。若约数,则名字先置以为母,静字后置以为子,殿以「者」字,亦以代名也。母子间概参「之」字,其不参者,避重也。前文无名而突用静字以「者」字为殿者,则其静字必习用者也。

代指前文之名。

[66]史功臣侯年表序: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小者」犹云「小侯」也,「者」殿「小」字,以代上文「侯」字耳。

[67]汉沟洫志:今堤防,陿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陿」「远」二静字,所以言上文「堤防」之各别也,皆殿「者」字者,正以代「堤防」也。

[68]韩顺宗实录:峘得晏之举,分阙,必择其善者与晏,而以恶者与炎。——「善」「恶」者,「阙」之分别也。

[69]汉贾谊传: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请试言其亲者。

[70]又: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疏」「亲」二静字,所以分贴前文所封之王侯也,「者」字殿之,以指「王侯」。

[71]左宣十二: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弱」「昧」两静字,承上文而言,「者」字所以指国也。

[72]又襄三十一: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八九十」静字,「者」字所以指有是年之人也。

[73]又文元:楚国之举,恒在少者。——「者」字承上文「太子」而言。①

[74]史匈奴列传:有罪,小者轧,大者死。——「小」「大」者,「罪」之别也,「者」代「罪」字。

[75]荀子荣辱: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通」「穷」两静字,所以类别前文也。

[76]又: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诸静字皆递承上而言,「者」字指其人。

至[77]孟子离娄上: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二者」总指上文。

[78]论语阳货: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呼起下文。盖「二」「五」皆静字,殿以「者」字,所以实指其事也。

表示分母与分子。

[79]孟离下:是则罪之大者。——「罪」名字,先置为母,「大者」后置为子,中间「之」字,以明「罪」字之在偏次。「罪之大者」,犹云「诸罪中之大罪」也,故「者」字所以代名也。

[80]孟万下: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四句皆约数,犹云「诸圣中之清圣」云云。

[81]又告下: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解与上同,惟母子之间,不参「之」字者,已有「之」字在先,避重也。

[82]左襄三十:大夫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忠俭」两静字,犹云「诸大夫中忠俭之大夫」也。「泰侈」者顶接上文,犹云「大夫之泰侈者」,余同上。

[83]韩新修滕王阁记:于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砖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句法同上。

[84]又何蕃传:司业祭酒撰次蕃之羣行焯焯者数十余者。——「焯焯」重言,用如静字,不曰「蕃之羣行之焯焯者」,避重也。

前文无名。

[85]左襄三十一: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大」「小」「远」「近」皆静字,幷无前文为指,而各助以「者」字者,皆习用字,所指者不可言明也。

[86]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87]又子路:近者悦,远者来。

[88]孟离娄上: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89]又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90]又离娄下:而未尝有显者来。——诸句「者」字前蒙以静字,皆无前文为指。经史内类此者所在皆有,盖皆习用之静字耳。

○1云:「少者」谓少子耳。 今案:这一句的意思是「楚国立君,常常立小儿子」,上文虽有「太子」字样,「少者」不能解为「太子之少者」。

【4.2.4】静字不附名字,而先以「其」字者,必有所指也,若兼助「者」字,则各有所指也。至「其」字为母,则附其后者概为滋静之字,所以言全中之几分也。

[91]史匈奴列传: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羸弱」静字,不附名字,今以「其」字蒙其先,与上文「其」字同指「冒顿」也。若将「其」字指兵,则犹云「凡兵中之羸弱者」,如是则为约分矣。

[92]又: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飮食壮健者。——「老弱」「九美」皆静字,单用,不附于名,各以「其」字蒙之者,皆指「匈奴」也。

[93]左僖二十八: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旧」静字,蒙以「其」字,指「田」也。「新」不蒙「其」字者,根上文「旧」字也。

[94]汉朱云传: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余」亦静字,「其」指「佞臣」也。

[95]史李斯列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深」皆静字,各以「其」字先之,一指「太山」,一指「河海」也。

[96]庄德充符: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异」「同」两静字,而各先以「其」字,所以指上文「天地」,又各助以「者」字,所以指上文「万物」也。且有「其」「者」二字,一先焉,一后焉,则语气较为确实。

[97]孟告上: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大」「小」两静字,而各先以「其」字,指上文「天所与」者也。各助以「者」字,一指「心」,一指「耳目」也。

[98]赵策: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近」「远」二静字,各以「其」字为先者,指上文「诸侯」也。亦各以「者」字为助者,又指或近或远之诸侯也。①

[99]孟公下: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或?——「一」「二」言数,滋静字也,「其」字指上文「三达尊」也,犹云「恶得有三之一以慢三之二哉?」

[100]史货殖列传: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其五」者,犹言「七策中之五」也。

[101]魏策:以三者,身,上也,河内,其下也。秦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上」「下」指序,亦滋静字类也;「其下」「其上」者,三者之下,三者之上也。

[102]史平准书: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其」指上文没入之缗钱,犹云「以没入缗钱之半畀之」也。

[103]左昭三:民叁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其一」,叁分力之一也。

[104]韩送郑十校理序:尽秘书所有,不能处其半。——同上。

[105]又送郑尚书序:岭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岭南节度府,其四十余分四府。——「其」字指「七十州」,犹云「七十州中之二十二」,又「七十州中之四十余州」也。

○1杨云:「者」字代「祸害」而言。

【4.2.5】凡静字反用者,状以「不」字而已。

[106]孟尽下: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治之士而与之,是狷也。——「屑」「洁」两静字,今反用其意,故以「不」字状之。

[107]庄天下: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不该不遍」,解同上。

[108]论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淫」「不伤」者,反用「淫」「伤」两字之意,连以「而」字者,明其为对待也。

[109]左襄二十九: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等语,亦此志也。

[110]又昭二十六:帅羣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羣」「吊」皆静字,反用则「不」之。不曰「羣而不吊」者,非对待也。

【4.2.6】若静字先名,而有浅深对待之义者,概参「而」字,「以」「且」两字亦习用焉。有参以「又」字者。惟从未见如名、代诸字以「与」「及」「并」等字为连者,此名、静两种字之别也。不然,必其静字用如名字者也。如两静附名,有反正之意,则正先反后而以「而不」两字连之。不用「不」字,则用状字之有弗词者亦可。①

[111]鰖列御寇: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长若不肖,有顺懁而达,有坚而缦,有缓而焊。——诸静字皆偶,而有对待之意,故以「而」字连之。惟「长若不肖」,犹言「有技与无能者」,用如两名,故以「若」字连焉。「若」者,「及」也。②

[112]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费」「隐」对待静字,「而」字参焉。

[113]后汉崔骃传: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同上。

[114]易系辞: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一用「而」,一用「以」,则「以」「而」两字可通用之明证。

[115]礼聘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解同上。

[116]韩郓州溪堂诗序:以武则忿以憾,以恩则横而肆。——「以」「而」两字互用。

[117]荀子议兵: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严」「威」「必」「信」,义有浅深,参以「以」字。

[118]韩送孟东野序: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解如前。

[119]论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120]又泰伯:使骄且吝。

[121]又:富且贵焉∣贫且贱焉。——则参「且」字,义有浅深也。

[122]韩上于相公书:今愈虽愚且贱,其从事于文,实专且久,则其赞王公之能而称大君子之美,不为僭越也。——两「且」字为连者,明静字之义各有浅深也。

[123]公隐元: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长」「贤」两静字,参以「又」字者,义犹「且」也。以「又」字为连者少见。

[124]庄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而无」「而不」为参者,皆言其义之有反正也。以「而不」为连者,经籍中往往而有,前节所引可参证。

[125]史太史公自序: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墨者俭而难遵……法家严而少恩。——「寡」「难」「少」诸字,皆所以「不」之也。

[126]庄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知」「言」皆动字,亦以「而」字参之,详后。至「天而不人」句,「天」「人」两名,用如静字,故「而」字参焉。

[127]史游侠列传: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犹云「关中贤豪,无论知之者与不知者」云,故「知」字本可动可静字也,而此则用如名字,故以「与」字连之,不可不辨也。使解如静字,应云「知而不知」,则费解矣。

①「有」应为「为」。

②杨云:「长若不肖」,犹老子言‘夫智若愚’耳。「若」当训为「如」,马氏误解。释词云:‘外如长者,内不似也。’成玄英疏云:‘有心实长者,形如不肖也。’

【4.2.7】象静司词。

象静后之司词,犹动字后之止词,所以足其意也。司词有直接者,得无介字,否则概以「于」字为介;介以「以」字者,不习见也。记数静字无司词。

司词直接者。

[128]论为政:说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寡」静字也。所「寡」者何?「尤」与「悔」,其司词也。

[129]庄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善」静字。所「善」者何?「为不龟手之药」也。「为」动字,而为所司也。「善」后习用「为」字。如

[130]孟子公孙丑上:善为说词。

然有司别字者。

[131]史河渠书: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下。岸善崩,乃凿井。——「岸善崩」者,岸易崩也,「崩」乃「善」所司也。

[132]汉孔光传:上重远大臣正议。——所「重」者何?「远大臣正议」也。①

[133]史货殖列传:其俗剽轻易发怒。——所「易」者「发怒」也。

[134]又曹相国世家: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所「贵」者「清静」也。

[135]庄应帝王: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固」静字,犹云「而固持己见以为得道乎。」

[136]孟梁上:不远千里而来。——「不远」者,不以千里以为远也。②

[137]汉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明慎」者何?「所职」之事也。

[138]齐策: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所「重」者「与秦战」,所「轻」者「为之臣」也。

[139]汉赵充国传:且羌虏易以计破,虽用兵碎故也。——犹云「羌虏易破以计,虽碎以兵」也。

[140]又贾谊传:高者难攀,卑者易陵。

[141]韩原道: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142]史太史公自序:其实易行,其辞难知。——皆同一句法。是犹

[143]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两句,倒其文曰‘君难为,臣亦不易为’也,其义一也。

[144]又留侯世家:羽翼已成,难动矣。

[145]韩答杨子书:知人尧舜所难。——句法同前。

惟[146]又应科目时与人书: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此以「不难」两字为表词,如变其文曰「不难上下于天」也,则与以前句法无异。若‘知人尧舜所难’句,犹云「知人之事尧舜所难」也。「所」先「难」字者,接读代字之例,是如云「尧舜亦难知人」。

故[147]汉文纪: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148]又张释之传: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皆以司词先置,而以静字为表词也。

司词前在介字者。

[149]孟尽下: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周」静字,「于」同「于」,介字,故「于利」「于德」,其司词也。

[150]又告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上。

[151]又公上: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于心」者,「不慊」之司词也。

[152]又滕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于上」「于下」,皆静字之司词。

[153]庄天下:不累于俗,不节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154]又逍遥游: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155]又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乎」亦「于」也。

[156]史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57]又商君列传: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158]汉傅常等传③:投石拔距,绝于等伦。

[159]吴志大帝传: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戳。

[160]韩答陈商书: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161]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162]又孔公墓志铭:公于是乎贤远于人。——以上所引,其静字司词,皆以「于」字为介,凡以言其所在耳。④

[163]史项羽本纪: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易」静字,「以亡」其司词。

[164]又河渠书: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以行平地」,「难」字司词。

[165]孟梁上: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以教」,「明」字司词。

○1杨云:此「重」字乃「重视」之意……与曹参世家之「贵」字作「尊尚」义用者,皆是以静字为动字之用……(下齐策「重与秦战」,与此「重」字同)。

○2杨云:「远」字亦是以静字作动字用;外动词之意动用法也。「千里」乃止词,非司词。

○3章云:此为甘延寿传文。

○4马氏说:‘以上所引……凡以言其所在耳。’此语不全面。[161]的「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司词表原因,[162]的「远于人」,司词则表比较对象。又:朋友些例中不是静字,如[153]的「累」「饰」,[161]的「成」「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