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梁州

  《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孔安国以为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也。又曰:"导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孔安国注云:"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郑元云:"按三危在鸟鼠之西,而南当岷山,又在积石之西,南当黑水祠,黑水出其南胁。"此云三危,彼云其出,明其乖戾。又按《汉书 地理志》,益州郡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山之所在,即今中国无之矣。又按郦道元《水经》,锐意寻讨,亦不能知黑水所经之处。顾野王撰《舆地志》,以为至僰道入江。其官与《禹贡》不同,未为实录。至於孔、郑通儒,莫知其所,或是年代久远,遂至堙涸,无以详焉。滇音颠),岷、傟既艺,沱、潜既道(岷山在今通化郡汶山县,傟山在今汉中郡金牛县也。言水已去,二山之土皆可种艺。沱、潜,二水,理从故道也。沱水在今濛阳郡唐昌县。潜水未详),蔡、蒙旅平,和夷底绩(蒙、蔡,二山名。旅,陈也。旅平,言已平理而陈祭也。和夷,地名,亦已致功可耕稼也。蒙山在卢山郡,蔡山未详),厥土青黎(色青而细疏也)。"自汉川已下诸郡,皆其封域。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周礼》以梁州并雍州。梁州当夏、殷之间为蛮夷之国,所谓巴、賨、彭、濮之人也(或曰:"蜀之先帝喾封其支庶於蜀,其後称王,长曰蚕丛,次曰伯雍,次曰鱼凫。")周末,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有其地,於天文兼参之宿,亦秦之分野(汉之巴、蜀、广汉、犍为、武都、〈牜羊〉牱、越嶲等郡,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卢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巴川、南宾、南浦、阆中、南充、安岳、盛山、雲安、犍为、阳安、仁寿、通义、和义、资阳、南溪、武都、河池、同谷、顺政、阴平、江油、益昌、普安、巴西、梓潼、遂宁、蜀郡、德阳、濛阳、唐安、临卬、卢山、通化、临翼、越嶲、雲南等郡,皆是。汉之弘农郡西南境,今上洛郡),又得楚之交(汉之汉中,今汉中、洋川、安康、房陵等郡,并宜属楚)。秦平天下,置郡,为汉中(今汉中、洋川、郡安、康房陵等郡地也)、巴(今通川、潾山、南平、涪陵、南川、泸川、清化、始宁、咸安、符阳、川巴、南浦、阆中、南充、盛山、雲安、安岳之东境,皆是)、蜀(今巴西、普安、梓潼、遂宁、益昌、蜀郡、德阳、濛阳、唐安、临卬、卢山等郡地并是),陇西郡之南境(今河池郡),内史之南境(今上洛郡)。其馀土境,自汉以後,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今犍为、阳安、安岳之西境,仁寿、通义、和义、资阳,皆故夜郎侯国;南溪、僰侯国:并汉武帝开之,置犍为郡。今武都、同谷、顺政、怀道、同昌、阴平、油湮、交川、合川、通化、临翼、江源、归诚、静川、蓬山、恭化、维川、雲山、越嶲、雲南、洪源等郡,即汉以後所开拓也)。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亦曰疆壤益大(汉既灭越,而蜀西南夷皆震恐,请吏入朝,遂置益州、越嶲等郡)。王莽末,公孙述据有其地。後汉建武中,平之,置益州(领郡九,属国三,理雒。今德阳郡县)。至献帝末,刘备复据其地。魏末平之,遂分置梁、益二州。晋初因之(益领郡八,理成都。梁领郡八,理南郑),後又分益州南境置宁州(领郡四,理雲南,即今郡)。惠帝以後,李特据之,至穆帝时平之。其後没于苻坚,后又复其地。安帝时谯纵据之,后又收复。宋梁、益、宁三州,并因前代(梁领郡二十,益领郡二十九,宁领郡十五),更置秦州(领郡十四,理南郑)。齐及梁初,多因之(梁武帝天监三年,刺史夏侯道迁以所部叛降西魏,南至剑阁悉失之)。後魏得汉中,亦曰梁州。西魏亦因之,复入於梁(西魏大统十二年,为梁将兰钦所陷)。梁灭,再复其地(将达奚武平汉川,尉迟迥平蜀川)。自是以後,所置州郡,割裂无恒,不可详记。唐分置十五部,此为山南西道(汉中、通川、巴川、清化、洋川、顺政、河池、益昌、咸安、盛山、始宁、南平、符阳、潾山等郡,皆是)、山南东道(房陵、南宾、南浦、雲安)、剑南道(蜀郡、唐安、濛阳、德阳、通义、梓潼、巴西、普安、阆中、资阳、临卬、通化、交川、越嶲、南溪、遂宁、仁寿、犍为、卢山、泸川、阳安、安岳、洪源、阴平、同昌、油江、临翼、归诚、洪源、静川、恭化、维川、和义、雲山、蓬山、雲安、南充等郡),兼分入京畿(上洛、安康)、陇右道(同谷、武都、怀道、合川)及黔中道(涪陵、南川)。唐末,蜀地为王建所据。後唐灭王氏,而取其地。孟知祥复据之。至宋乾德三年,平孟蜀,始尽得梁州之地,分为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四路云。

  巴、蜀之人,少愁苦而轻易淫佚。周初,从武王胜殷(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是也)。东迁之後,楚子强大而役属之。暨於战国,又为秦有,资其财力,国以丰赡。汉景帝时,文翁为蜀郡守,建立学校,自是蜀士学者,比齐、鲁焉。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公孙述、李雄、谯纵、王建、孟知祥迭据之,皆因中原多事)。故一方之寄,非亲贤勿居。

  ◎古梁州历代沿革之图

  ▲春秋时可考者五国

  楚(西南境是) 麇 庸 巴 蜀

  ▲秦时为郡五

  巴郡 蜀郡 汉中郡 陇西郡(南境是) 内史(南境是)

  ▲汉时为郡国九县一百二十八

  汉中郡十二县(西城 洵阳 南郑 褒中 成固 沔阳 锡 武陵 房陵安阳上庸 长利)

  广汉郡十三县(梓潼 什方 涪 雒 葭萌 郪新都 甸氐道 绵竹 广汉阴平道 白水 刚氐道)

  蜀郡十五县(成都 郫 繁 广都 江原 严道 绵虒 旄牛 临卬 青衣汶江 广柔 徙 湔氐道 蚕陵)

  巴都十一县(江州 临江 枳 阆中 安汉 宕渠 鱼复 充国 垫江 朐忍 涪陵)

  益州郡二十四县(滇池 双柏 同劳 铜濑 收靡 榖昌 秦臧 贲古 连然 俞元 叶榆 律高 不韦 雲南 邪龙 味 昆泽 比苏 建伶 毋掇 胜休嶲唐 弄栋 来唯)

  武都郡九县(武都 上禄 故道 河池 嘉陵道 循成道 下辨道 沮 平乐道)

  〈牜羊〉牱郡十七县(故且兰 鐔封 鄨 漏卧 谈指 宛温 毋敛 夜郎平夷

  同并 西随 都梦 谈藁 毋单 漏江 进桑 句町)


  越嶲郡十五县(卬都 遂久 灵关道 台登 莋秦 大莋 姑复 三绛 定莋会无 卑水 潜街 苏祇 阑 青蛉)

  犍为郡十二县(僰道 江阳 武阳 南安 牛側 南广 汉阳 〈存阝〉〈馬阝〉资中 符 朱提 堂琅)

  弘农郡(南境是县见雍州)

  ▲晋时为郡国二十五县一百五十六

  汉中郡八县(南郑 蒲池 褒中 沔阳 成固 西乡 黄金 兴道)

  广汉郡三县(广汉 德阳 五城)

  梓潼郡八县(梓潼 涪城 武连 黄安 汉德 晋寿 剑阁 白水)

  新都郡四县(雒 什方 绵竹 新都)

  涪陵郡五县(汉复 涪陵 汉平 汉葮 万宁)

  巴都郡四县(江州 垫江 临江 枳)

  巴西郡九县(阆中 西充国 苍溪 岐惬 平州 汉昌 宕渠 安汉 南充国)

  巴东郡三县(鱼复 朐〈月忍〉 南浦)

  蜀郡六县(成都 广都 繁 江原 临卬 郫)

  犍为郡五县(武阳 南安 晁道 资中 牛側)

  汶山郡八县(汶山 升迁 都安 广阳 兴乐 平康 蚕陵 广柔)

  汉嘉郡四县(汉嘉 徙阳 严道 旄牛)

  朱提郡五县(朱提 南广 汉阳 南秦 堂琅)

  越嶲郡五县(会无 卬都 卑水 定莋 台登)

  〈牜羊〉牱郡八县(万寿 且兰 谈指 夜郎 毋敛 井渠 鄨 平夷)

  江阳郡三县(江阳 符 汉安)

  建宁郡十七县(味 昆泽 存〈馬阝〉新定 铜濑 漏江 牧麻 榖昌 谈藁毋单 双柏 俞元 脩雲 连然 秦臧 泠邱 滇池)

  兴古郡十一县(律高 句町 宛温 漏卧 胜休 鐔封 汉兴 进乘 毋掇 贲古 都篖)

  雲南郡九县(雲平 雲南 弄栋 青蛉 邪龙 楪榆 遂久 永宁 姑复)

  永昌郡八县(不韦 永寿 比苏 雍乡 南涪 嶲唐 哀牢 博南)

  武都郡五县(下辨 河池 沮 武都 故道)

  阴平郡二县(阴平 平广)

  魏兴郡六县(晋兴 安康 西城 锡 长利 洵阳)

  新城郡四县(房陵 缓阳 昌魏 沶乡)

  上庸郡六县(上庸 安富 北巫 武陵 上廉 微阳)

  ▲隋时为郡三十四县二百一十六

  汉川郡八县(南郑 西 褒城 城固 兴势 西乡 黄金 难江)

  房陵郡四县(光迁 永清 竹山 上庸)

  西城郡六县(金川 石泉 洵阳 安康 黄土 丰利)

  汉阳郡三县(上禄 鐔水 长道)

  清化郡十四县(化成 曾口 清化 盘道 永穆 始宁 其章 恩阳 长池符阳 归仁 安固 白石 伏虞)

  通川郡七县(通川 三冈 石鼓 东乡 宣汉 西流 万世)

  宕渠郡六县(流江 賨城 邻水 宕渠 咸安 垫江)

  巴郡三县(巴 江津 涪陵)

  新城郡五县(郪 射洪 盐亭 通泉 飞乌)

  巴东郡十四县(人复 雲安 南浦 梁山 秭归 巴东 新浦 盛山 大昌巫山 石城 临江 武宁 务川)

  巴西郡十县(阆内 南部 苍溪 南充 西水 晋城 奉国 仪陇 相如大寅 )

  蜀郡十三县(成都 双流 新津 晋原 绵竹 郫 元武 雒 清城 九陇金泉阳安 平泉)

  临卬郡九县(严道 名山 卢山 依政 蒲江 蒲溪 沈黎 汉源 临卬)

  汶山郡十一县(汶山 比川 交川 通化 翼针 平康 翼水 江源 通轨)

  义城郡七县(绵谷 益昌 义城 葮萌 岐坪 景谷 嘉川)

  平武郡四县(油江 马盘 平武 方维)

  河池郡四县(梁泉 两当 河池 同谷)

  顺政郡四县(顺政 鸣水 长举 脩城)

  武都郡七县(将利 建威 覆津 盘提 长松 曲水 正西)

  宕昌郡三县(良恭 和戎 怀道)

  上洛郡五县(上洛 商洛 洛南 丰阳 上津)

  隆山郡五县(仁寿 贵平 井研 始建 隆山)

  泸川郡五县(泸川 富世 江安 合江 绵水)

  涪陵郡三县(石镜 汉初 赤水)

  资阳郡九县(盘石 内江 威远 大牢 普慈 安居 隆康 资阳 安岳)

  眉山郡八县(龙游 平羌 夹江 峨眉 通义 青神 丹棱 洪雅)

  犍为郡四县(僰道 犍为 南溪 开边)

  普安郡七县(普安 永归 黄安 阴平 梓潼 武连 临津)

  遂宁郡三县(方义 青石 长江)

  金山郡七县(巴西 昌隆 涪城 魏城 万安 神泉 金山)

  黔安郡二县(彭水 涪川)

  同昌郡八县(尚安 钳川 帖夷 同昌 嘉诚 封德 常芬 金崖)

  越嶲郡六县(越嶲 卬都 苏祇 可泉 台登 卬部)

  〈牜羊〉牱郡二县(〈牜羊〉牱 宾化)

  ▲唐时为州六十二县二百九十二

  兴元府六县 洋州四县 商州五县 金州六县 房州四县 远州九县渠州五县 渝州五县 涪州五县 泸州六县 巴州九县 壁州四县蓬州七县 集州三县合州六县 忠州五县 万州三县 阆州九县果州五县 普州六县 开州三县 夔州四县 嘉州八县 简州三县陵州五县 眉州五县 荥州六县 资州八县 戎州五县 凤州四县阶州二县 或州三县 兴州二县 文州二县 龙州二县 利州六县剑州八县 绵州八县 梓州八县 遂州五县 益州十县 汉州五县彭州四县蜀州四县 晁州七县 雅州五县 茂州四县 维州二县黎州二县 南州二县 宕州二县 扶州四县 松州四县 叠州二县翼州三县 当州三县 悉州二县 静州三县 柘州二县 恭州三县奉州一县 嶲州九县

  ▲宋时为州五十八县二百二十一

  兴元府五县 洋州三县 商州五县 金州五县 房州二县 达州七县渠州四县 重庆府三县 涪州五县 泸州三县 巴州五县 壁州三县蓬州六县 集州二县 合州五县 忠州五县 万州二县 阆州九县 果州四县 普州四县 开州三县 夔州二县 嘉州六县 简州二县 陵州四县 眉州四县 荥州五县 资州四县 叙州四县 凤州三县 阶州二县 成州二县 兴州二县 文州一县 龙州二县 利州五县 剑州七县 绵州八县 潼川府九县 遂宁府五县 成都府九县汉州四县 彭州三县 蜀州四县 晁州七县 雅州五县 茂州三县 威州二县黎州二县 永康军二县 石泉军三县 怀安军二县 广安军三县富顺监一县 雲安军一县 梁山军一县 大宁监一县 南平军二县

  兴元府 春秋至战国并楚地。秦置汉中郡,二汉因之(汉高帝始封之地)。後汉末,张鲁据其地,改汉中为汉宁。魏武征汉中,走张鲁,复曰汉中郡。後刘备破魏将夏侯渊,遂有其地,以为重镇(先主以魏延,後主以蒋琬、姜维,相继屯守。後闻魏将锺会理兵关中,维表请分将护阳平关口,後主不从)。魏末平蜀,又置梁州(领郡八)。晋、宋、齐、梁皆为梁州(理於此。晋初领郡八,後领郡二十。宋、齐、梁因之)。宋以後,更置泰州(亦理於此,领郡十四)。汉中常以巴、蜀扞蔽,故刘备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据蜀,汉中皆为所陷),氐虏邻接,常为威御之镇(萧齐明帝初,后魏大将元莱率兵十万,通斜谷,围南郑,刺史萧懿守拒百馀日,不拔而退)。後魏亦置梁州(梁天监三年,夏侯道迁以州郡入魏。大同初复之。元帝末,陷於西蜀)及汉中郡。西魏因之。後周改曰汉川郡。隋初郡废,而梁州如故。炀帝初,州废,复置汉川郡。唐为梁州。开元十三年,以"梁""凉"声相近,更名褒州。兴元元年为府。属山南道。山南西道节度。领县五(南郑、褒城、西、三泉、城固)。王蜀改天义军,後复。宋乾德五年,以三泉属京。至道二年,以西县属大安军;三年,还属利州路。建炎二年,带本路钤辖、宣抚张浚积粟理财,以待巡幸,谓"前控六都之师,後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计可定。"四年,兼本路经略、安抚使。後又置利州路阶、成、西和、凤州制置使,泾原、秦凤路经略、安抚使。乾道四年,合为一路,兴元帅兼领之。贡燕脂、红花。领县五,治南郑。南郑(汉县。有梁山、巴岭、黄牛山、褒中、汶川、武乡)城固(唐县。有黑水)褒城(隋县。有斜水、褒谷、汉阳平关、甘泉关,即先主破魏夏侯渊之地)西(隋县。有白马山、百牢关)三泉(唐县)

  洋州 春秋、战国皆楚地。秦属汉中郡,二汉因之。三国时,蜀之重镇(後主刘禅,遣将军王平守兴势,魏曹操攻围不克,即今兴道县)。晋、宋、齐、梁亦属汉中郡。西魏、後周并为洋川(因水为名)及洋川郡。隋因之,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郡(今汉中郡)。唐复置洋川,或为洋川郡(兴道、西乡、黄金、真符)。蜀为武定平节度。宋平蜀不改,又废黄金县。属利州路。贡隔织。领县三,治兴道。兴道(唐县。有汉水、骆谷水、兴势山)西乡(有巴岭山、洋水)真符(唐县。有寒泉山、黄金水)

  商州 古商国也。春秋时,其地属晋(所谓晋阴)。战国属秦,即卫鞅所封商邑也,後属内史地。汉属弘农郡。後汉属京兆尹。晋初,为京兆南部,後置上洛郡。後魏因之。西魏又置洛州。後周改为商州。隋炀帝复置上洛郡。唐为商州,或为上洛郡。属山南道。领县五(上洛、商洛、上津、洛南、丰阳)。宋因之,属陕西永兴军路。绍兴二年,守臣董先以商、虢降刘豫。六年,邵隆收复。九年,诏听金州节制。十一年正月,折合孛堇入寇,邵隆设伏,鏖战大捷,复入城。十二年八月,金人求商州及和尚原、方山原地。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原、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於关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隆在商州披荆榛,治瓦砾,招徕离散,一旦割以遗虏,怏怏而死。三十一年十月,金州统制王彦,遣任天锡复商州。商、邓人心,戴宋无二。寻以为难守,弃之。贡麝香、枳壳、枳实。领县五,治上洛。上洛(汉县。有商山、熊耳山、嶢关、丹山)上津(西魏县。有嘉鱼穴、吉水)丰阳(卫鞅所封之地。後魏县。有甲水、丰水)商洛(古商邑,高所封。隋县。有武关山)洛阳(隋县。有元扈山、洛水)

  金州 虞舜尝居之,谓之妫墟(《帝王世纪》谓之姚墟。本曰妫汭)。战国时属楚。秦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以汉中遗人在东垂者置魏兴郡,即其地也。晋、宋、齐因之。梁改为南梁州。西魏改置东梁州,後因其地出金,改为金州。隋初因之,炀帝初,改置西城郡。唐为金州,或为安康郡(郡临汉江),昭戎军节度。属山南道。领县六(西城、石泉、安康、洵阳、淯阳、平利)。宋乾德四年,废淯阳县。五年,为昭化军节度。属京西南路。其地为蜀之後门,两河、三辅之奇道,今关隘四十馀处,皆冲要。自金之夔,地里至近,以万顷池及三十六洞一带,迂绕千一百里。万顷池周回七百里,俗传春申君居也。中兴後,拨隶利州路,又以商州上津、丰阳两县来属。贡麸金、麝香、枳壳、枳实、杜仲、白胶香、黄蘖。领县五,治西城。西城(舜所居妫汭。唐县。有女娲山、治水、吉水)平利(唐县)洵阳(晋县,宋废淯阳县入焉。有洵水、淯水)汉阴(唐县。有凤凰山、汉江、直水)石泉(唐县。有汉水)

  房州 古麇、庸二国之地。春秋楚子败麇师於防渚,即此地也。战国时楚地。秦灭赵徙赵,王迁於此地。其地四塞险固,及平天下,属汉中郡。两汉因之。魏文帝置新城郡。蜀将孟达降魏,为新城守,後叛归蜀,司马宣王讨平之。晋、宋、齐为新城、上庸二郡地。梁末置歧州。西魏置江迁国。後周国废,置迁州。隋炀帝初,置房陵郡。唐武德初,於竹山县置房州。贞观十年,移於房陵。或为房陵郡。属山南道。领县四(房陵、永清、竹山、上庸)。宋开宝中,废上庸、永清。雍熙三年,升为保康军节度。属京西南路。其地东接襄、邓,西控巴、蜀,三面阻水,四塞险固。建炎二年,尝置金、房、开、达四州安抚使,以房隶金。未几,又改隶利州路。贡麝香、紵布、锺乳、石笋。领县二,治房陵。房陵(汉县。有建鼓山、房山、雁浮山、筑水、粉水)竹山(古庸国。有望龙山、庸城山、堵水;白马塞,孟达尝登之,仅曰"此金城千里。")

  达州 春秋、战国时并属巴国。秦属巴郡,二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为巴渠郡。梁於此兼置万州(以州内地万馀顷,因为名)及东关郡。西魏改为通州(以居四达之路,故改)。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通川郡。唐因之,属山南道。领县九(通川、永穆、三冈、石鼓、东乡、宣汉、新宁、巴渠、闻英)。宋乾德三年,改为达州。五年,废阆英、宣汉二县。属夔州路。贡紬。领县七,治通川。通川(隋县。有东关水)永睦(隋县。有七盘山、龙襄山、大江)石鼓(唐县。有巴渠江)新宁(唐县。有浊水山、新宁溪)巴渠(唐县。有鹿子山、大江)三冈(唐县。有三江水、玉楼山、龙盘山)东乡(西魏县。有益迁水、下符江、建平山)

  渠州 宋、齐以上,与达州同。梁置梁州。後魏置流江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宕渠郡。唐以为渠州,或为潾山郡。属山南道。领县五(流江、潾山、大竹、潾水、渠江)。宋以渠江属广安军。属梓州路。贡绵紬、买子木。领县四,治流江。流江(汉宕渠县故城。有宕渠山、流江)潾水(唐县。有潾水)潾山(梁县。有湟水)大竹(唐县)

  重庆府 古巴国(《左传》曰"巴师侵鄾",注云:"巴国今江州县也。其爵曰子。"),谓之三巴(《三巴记》曰:"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谓三巴。")。秦惠王虏巴王而取其地。奉、汉并属巴郡。晋亦属巴郡,宋、齐因之。梁於此置楚州。隋初,改为渝州(因渝水为名)。炀帝初州废,置巴郡。唐为渝州,或为南平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巴、万寿、江津、壁山、南平)。宋乾德五年,废万寿。雍熙中,废南平。崇宁元年,改为恭州。淳熙中,升为重庆府。属夔州路。贡葛布、牡丹皮。领县三,治巴。巴(古巴子国。後周县。有巴山、涂山、明月峡、涪江)江津(隋县。有僰溪、七门滩)壁山(唐县。有重壁山)

  涪州 亦巴国之境,秦、二汉巴郡之鄙也。蜀置涪陵郡,晋、宋、齐因之。隋初置渝州,炀帝废渝州属巴郡。唐为涪州,或为涪陵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夔州路。涪俗四种:曰夏、巴、蛮、夷,夏则中夏之人,巴则廪君之後,蛮则盘瓠之种,夷则白虎之裔。夏、巴居城郭,蛮、夷居山谷。贡绢。领县五,治涪陵。涪陵(汉县。有鸡鸣峡山、大江、黄石滩)宾化(唐县。有女清山)武龙(唐县。有内江。宣和初,改为枳县)乐温(唐县。有乐温山、大江、容溪)温山(唐县。有桂溪。熙宁三年,废为镇)

  泸州 古巴子之国。秦属巴郡。汉属犍为郡,後汉因之。晋为江阳郡,宋、齐因之。梁置泸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泸川郡。唐为泸州,或为泸川郡。属剑南道。领县六(泸川、富义、泾南、江安、绵水、合江)。後废泾南。宋乾德五年,废绵水,以富义置监。属梓州路。宣和初,为泸川军节度。政和末,守臣带梓夔路兵马钤辖,仍泸南安抚。贡葛。领县三,治泸川。泸川(隋县。有汶江、泸江、支江)合江(隋县。有安乐溪)江安(隋县。有清井监、南井监)

  巴州 古巴国。秦、二汉属巴郡。晋、宋之间,为夷獠所据,不置郡县。宋末,於岭之南置归化郡,即今郡是也。齐因之。梁置归化、木兰二郡。後魏得其地,置太谷郡。隋初郡废,置巴州。炀帝初州废,置清化郡。唐因之,属山南道。领县九(化成、盘道、清化、曾口、归仁、始宁、其章、恩阳、七盘)。宋乾德四年,废盘道、归仁、始宁。咸平五年,以清化属集州。属利州路。巴江自古集来,派於郡治之右,状於"巴"字,又曰字江。贡绵紬。领县五,治化成。化成(後周县。有灵寿溪、巴江)恩阳(隋县。有义阳山、清水)曾口(梁县。有木兰山)七盘(唐县)其章(唐县。有其章山、龙城)

  壁州 历代与清化郡同。唐武德八年,分巴州始宁县之东境置壁州。或为始宁郡。属山南道。领县五(氵若水、广纳、通江、白石、东巴)。宋乾德五年,废广纳。开宝五年废州,寻复。属利州路。熙宁五年废州,以白石、符阳二县入通江,隶巴州。领县三,治通江。通江(唐县。有东巴山、巴字水)白石(西魏县。有白石水)符阳(後魏县。有符水)

  蓬州 古巴国之分。秦、二汉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末属归化郡。梁置伏虞郡。後周置蓬州(因山为名)。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复置蓬州,或为威安郡。属山南道。领县七(大寅、伏虞、仪陇、良山、咸安、大竹、宕渠)。宋乾德三年,废宕渠。属利州路。贡紵丝绫、锦紬。领县六,治蓬池。蓬池(唐县。有大山、蓬水)良山(唐县。有大蓬山、绥山。熙宁间,废为镇入伏虞)仪陇(梁县。有仪陇山、流江)伏虞(隋县。有宣汉水)蓬山(唐县。熙宁间,废为镇入营山)营山(宋县。有营山、嘉陵水)

  集州 秦属巴郡。二汉属广汉、巴二郡地。晋属巴西郡。梁置东巴州,後改为集州;後周兼置平桑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汉川、清化二郡。唐置集州或,为符阳郡。属山南道。领县四(难江、道平、大牟、嘉川)。宋乾德五年,废道平、大牟。咸平五年,以嘉川属利州,以巴州清化来属。属利州路。熙宁五年,废集州,以难江县隶巴州,仍省清化县为镇入巴州化成县。领县二,治难江。难江(後周县。有小巴山、难江、宕渠水)清化(隋县)

  合州 秦、二汉属巴郡。宋置东宕渠郡。西魏置合州(涪、汉二水合流处,因为名)。後周为宕渠郡。隋初郡废,改合州为涪州。炀帝初州废,置涪陵郡。唐为合州,或为巴川郡(郡城临江)。属山南道。领县六(石镜、汉初、赤水、巴川、铜梁、新明)。宋开宝二年,以新明属广安军。属潼川府路。贡牡丹皮、白药子。领县五,治石照。石照(西魏县。汉时巴、蜀争界,久不决,一朝密雾石裂,自上及下,直如引绳,遂分郡界,至今犹以为界焉)汉初(隋县。有嘉陵江)赤水(隋县。有赤水)铜梁(唐县,因山为名)巴川(唐县)

  忠州 秦、二汉之巴郡地。晋、宋皆因之。梁置临江郡,後周兼置临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唐置忠州,或为南宾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夔州路。贡绵紬。领县五,治临江。临江(汉县。有屏风山、鸣玉溪、大江)丰都(隋县。有平都山)垫江(隋县。有溶溪、贵溪)南宾(唐县)桂溪(唐县。有清溪熙宁五年,省入垫江)

  万州 秦、二汉巴郡之地。晋属巴东郡,宋、齐因之。後周置安乡郡,後改为万川郡,兼置南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巴东郡。唐武德初,置浦州,後改为万州。或为南浦郡。属山南道。领县三(南浦、武宁、梁山)。宋开宝三年,以梁山为军。属夔州路。贡金、木药子。领县二,治南浦。南浦(隋县。有瓘眉碛、岷江)武宁(後周县。有金碛山、巴子城)

  阆州 秦、二汉属巴郡。宋、齐因之,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冲要。梁置北巴州及北巴郡。西魏平蜀,置崇州及盘龙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巴西郡。唐为崇州,先大中,改为阆州。或为阆中郡。属山南道。领县九(阆中、苍溪、晋安、西水、奉国、南部、新井、新政、岐玶)。後唐保宁军节度。宋改德安军,属利州路。贡莲绫。领县九,治阆中。阆中(唐县。有仙穴山、阆中山、嘉陵水)新井(唐县。有谯王城)晋安(唐县。熙宁四年,省为镇入西水)新政(唐县。有龙奔山、嘉陵江)苍溪(隋县。有雲台山)奉国(西魏县。有天目山)南部(後周县。有嘉陵江)岐玶(西魏。有宋王城。熙宁四年,省为镇入奉国)西水(後周县。有西水、掌天山)

  果州 亦巴子国地。秦、二汉并属巴郡。晋为巴西郡,宋、齐因之。隋并其地入巴西郡。唐初属崇州,武德四年,分置果州(因山为名)。或为南充郡。属山南道。领县五(南充、相如、岳池、流溪、西充)。宋为团练,开宝三年,以岳池属广安军。属潼川路。贡丝布、天门冬。领县四,治南充。南充(隋县。有果山、嘉陵江)西充(唐县。有西充山)相如(後周县。有司马相如故宅)流溪(唐县。有柏郎溪。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南充)

  普州 秦时巴郡之西境及夜郎国之地。汉犍为、巴郡之境(巴郡,秦置。犍为,汉开)。李雄之乱,为羌夷所据。梁置普慈郡。後周置普州。隋炀帝初州废,以地入资阳郡。唐复置普州,或为安岳郡(郡城因山为趾,四面险固)。属剑南道。领县六(安岳、安居、普康、乐至、崇龛、普慈)。宋属潼川路。贡葛、天门冬。领县四,治安岳。安岳(後周县。有灵居山、岳阳溪)安居(隋县。有安居水)普康(唐县。熙宁五年废入安岳)乐至(唐县。有龙游潭)

  开州 秦、二汉属巴郡。晋、宋以来,并属巴东郡。後周为同安郡。隋废之,以属巴东郡。唐置开州,或为盛山郡。属山南道。领县三(宋同)。宋属夔州路。贡白紵、车前子。领县五,治开江。开江(唐盛山县。有盛山、叠江)万岁(唐县。有石门山、三朝溪。後改为清水县)新浦(後周县。有叠江。庆历四年,废入开江)

  夔州 春秋时为夔国,後属楚。秦、二汉属巴郡。三国时为蜀重镇(先主自为吴将陆逊败於夷陵,退屯白帝,改为永安。其後吴将全琮来袭,不克)。晋、宋、齐并属巴东郡,齐兼置巴州。梁置信州。隋亦为巴东郡。唐武德三年,避皇外祖讳(独孤信也),改信州为夔州。其後或为雲安郡(郡城临江)。属山南道。领县四(奉节、雲安、巫山、大昌)。後唐宁江军节度。宋改雲安军,属夔州路。端拱二年,以大昌属大宁监。贡蜜、蜡。领县二,治奉节。奉节(唐县。有白帝城、诸葛亮八阵图、三峡山、东瀼山、滟澦堆)巫山(隋县。有巫山、高邵山、大江)

  嘉州 故夜郎国,汉武开之,置犍为郡。後汉、晋、宋、齐皆因之。西魏置眉州。後周改为青州,寻又改为嘉州,并置平羌郡。炀帝置眉山郡。唐为嘉州,或为犍为郡。属剑南道。领县八(龙游、犍为、玉津、罗目、夹江、峨眉、平羌、绥山)。宋乾道四年,废绥山,後又废罗目、玉津。淳化四年,以眉州洪雅来属。属成都路。贡麸金。领县六,治龙游。龙游(汉曰青衣,隋县。有汶江、沶江、堂溪)夹江(隋县。有洪雅江)犍为(隋县。有沈犀山、道江)平羌(後周县。有青衣津、青神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龙游)峨眉(隋县。有峨眉山、黑水、大度河)洪雅(隋县。有金山)

  简州 汉属犍为、广汉二郡地,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为蜀、广汉二郡地。西魏於此置资州。後周明帝移资州於资阳县。隋置简州(州境有赖简池,故名),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唐复置简州,或为阳安郡。属剑南道。领县三(阳安、金水、平泉)。宋乾德五年,以金水置怀安军。属成都路。贡绵紬、麸金。领县二,治阳安。阳安(西魏县。有中江、赤水)平泉(隋县。有平泉山、洚水)

  陵州 二汉属犍为、蜀二郡地,晋因之。宋、齐属犍为、宁蜀二郡地。梁置怀仁郡。西魏置陵州(因陵井为名)。隋置崇山郡。唐为陵州,或为仁寿郡。属剑南道。领县五(仁寿、贵平、井研、始建、籍)。宋为团练。咸平四年,废始建。熙宁五年,废陵州为仙井监,以贵平、籍二县为镇,入成都之广都县,馀二县隶仙井。属成都府路。贡苦药子、续随子。领县四,治仁寿。仁寿(隋县。有棱井、飞泉山、仁寿山)贵平(後周县。有贵平山、禄山)井研(隋县。有铁山、研井)(唐县。有梓山、道江、汉阳水)

  眉州 汉属犍为郡地,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亦然。梁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青州为眉州(因峨眉山为名)。隋炀帝以其地入眉山郡。唐复置眉州,或为通义郡。属剑南道。领县五(通义、彭山、青神、丹棱、洪雅)。宋淳化四年,以洪雅属嘉州。升为防御。属成都路。贡麸金、巴豆。领县四,治眉山。眉山(唐通义县,宋改。有道江、难水)彭山(唐县。有龙州、鱼凫津)丹棱(隋县。有龙鹤山)青神(西魏县。有多棱川、鱼蛇水、故青神城)

  荣州 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皆因之。齐置南安郡。隋属资阳郡。唐置荣州(因荣德山为名),或为和义郡。属剑南道。领县六:(旭川、威远、公井、应灵、咨官、和义)。宋乾德五年,废和义。属潼川路。贡班布。领县五,治旭川。旭川(唐县。有溳池)威远(隋县。有铁山)应灵(唐县。有大牢溪)咨官(晋县。有拥斯水)公井(唐县。熙宁四年,废为镇入荣德)

  资州 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齐并同。西魏置资州(州城在今州西北阳安县界)。後周置资中郡。隋炀帝初,置资阳郡。唐为资州,或为资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八(盘石、资阳、内江、银山、丹山、龙水、月山、清溪)。宋乾德五年,废月山、丹山、银山、清溪四县。属潼川路。贡麸金。领县四,治盘石。盘石(後周县。有月山、丹神山、子规山)资阳(後周县。有资水、苌大夫祠)内江(隋县。有资江)龙水(隋县。有龙溪)

  叙州 故僰侯国。汉属犍为郡,後汉、晋、宋皆因之。梁置六同郡及戎州。隋置犍为郡。唐为戎州,或为南溪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南溪、晁道、开边、义宾、归顺)。宋乾德中,废开边、归顺,又管羁縻州三十二。政和四年,改为叙州。属潼川路。贡葛。领县四,治僰道。晁道(隋县。有朱提山、黑水、伏犀滩、玉女冢。政和间,改为宜宾县)南溪(隋县。有铜鼓滩、石笥滩)宣化 庆符(本叙州徼外地,政和三年建,隶叙州)

  凤州 春秋氐、羌之所居。秦属陇西郡。西汉属武都郡,晋因之。惠帝时,没於杨茂搜。後魏置固道郡,兼置南岐州。後周废郡,置凤州。隋炀帝初废州,置河池郡。唐为凤州,或为河池郡。属山南道。领县四(梁泉、两当、河池、黄花)。宝历初,省黄花县。宋为团练,属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蜜、蜡烛。领县三,治梁泉。梁泉(後魏县。有长松山、黄花川、鸑鷟山、大散关)两当(後魏县。有嘉陵江、两当水)河池(隋县。有固道水)

  《宋中兴四朝志》:大散关,隶梁泉县,在凤翔宝鸡县之南,为秦、蜀往来要道。两山关控斗绝,出可以攻,入可以守,实表里之形势也。和尚原,凤之东境,抵凤翔不能百里。仙人关,兴之东境,拒利州才七驿,自利抵剑关百里而嬴,倘乘和尚原而退守仙人关,则蜀之险要所失过半。虏既得和尚原,或自梁、洋经米仓山入巴、阆,或自均、房由达州山路入夔、峡,或直攻仙人关,势分形散,所备皆急,一处破坏,则在处震动矣。绍兴间,虏攻仙人关而不能留者,以粮不济耳。若使其治废邑、聚散民、耕屯其间,则得吾地而可守,入吾境而可留矣。自南北讲好,中分关中之界,如大散、仙人、饶风、武休,皆我朝之界也。而仙人关外,又分左右二道:自成州径天水县出皂郊堡,直抵秦州,昔吴璘大军由此而出,地势平衍,因为壕堑,引水纵横,名曰地纲,以遏敌冲;自两当县直出凤州,取大散关,距和尚原才咫尺,虏尝凭原下视如蚁蛭,故其势难守,所恃缓急,有仙人关耳。

  阶州 古白马氐之国,西戎之别种也。天池大泽在其西。汉武帝置武都郡,後汉因之。蜀後主时,得之(建兴七年,为诸葛亮所定)。晋为武都郡,後没於杨茂搜。後魏亦为武都郡。西魏置武州。後周亦为武都郡。隋初废,炀帝又置武都郡。唐为武州,或为武都郡。陷西戎,後复其地。属陇右道。领县二(宋同)。宋改为阶州,属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羚羊角、蜡烛。领县二,治福津。福津(唐县)将利(後周县。有白江)

  成州 古白马氐国。二汉属武都郡。晋置仇池郡,後没於杨茂搜等。後魏又曰武都郡,兼置南秦州。西魏改为成州。隋初郡废,炀帝初,置汉阳郡。唐为成州,或为同谷郡。属陇右道。领县三(同谷、汉源、上禄)。宝应元年,没土蕃。贞元五年,於同谷之西境泥公山,权置行州。咸通七年,复置,徙治井堡。後徙治同谷,废上禄、汉源两县。梁改汶州。後唐复又置栗亭县。宋升为团练,入秦凤路。中兴後,属利州路。贡蜡烛、鹿茸。领县二,治同谷。同谷(西魏县。有仇池、凤凰潭、下辨水)栗亭(後唐县。有仇池山)

  兴州 战国时,为白马氐之东境。二汉属武都郡。晋惠帝时,亦为杨茂搜所据。其後为梁所破,置武兴蕃王国。後魏置东益州。西魏改为兴州,兼置顺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兴州,或为顺政郡。属山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利州路,中兴後,为利西路帅治所。开禧三年,诛逆曦,改沔州。贡蜜、蜡。领县二,治顺政。顺政(隋县。有武兴山、嘉陵江、沔水)长举(後魏县。有左溪水)

  文州 古氐羌之境。汉开西南夷,置阴平道,属广汉郡。後汉因之。蜀亦得之(後主建兴七年,诸葛亮定之。其後锺会伐蜀,羌维表请备阴平桥头,後主不从。)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兵勇束馬,逕江油出緜竹以滅蜀,即此是也。晉置阴平郡,永嘉末,没於杨茂搜。西魏平定,始置文州及卢北郡。隋废为县,并属武都郡。唐复置文州,或为阴平郡。属剑南道。领县二(曲水、长松)。後省长松县。宋因之,属利州路。贡麝香。领县一:曲水(西魏县。有太白山、白水)

  龙州 秦、汉及魏为无人之境,晋得之,属阴平郡。宋、齐皆因之。後魏置油江郡。西魏置龙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平武郡。唐为龙州,或为油江郡。属剑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利州路。政和五年,改政州。绍兴五年,复为龙州。北接文州,故於秦、陇、成、凤实维控制,而其西北,则与松、扶接,故吐蕃、南诏为扞御。贡麸金、羚羊角、天雄。领县二,治油江。油江(隋县。有石门山、流水)清川(唐县。有柘溪、清水)

  利州 春秋、战国时,为蜀侯国(自益昌之西,南至蜀州,悉为蜀侯国之地,此盖蜀之西境)。秦灭蜀,其地入蜀郡。二汉属广汉郡。蜀先主分属梓潼郡。晋属晋寿郡,宋、齐因之。後魏立益州,世号为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寻改为利州。後周亦为晋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义城郡。唐为利州,或为益昌郡。属山南道。领县六(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允山、景谷),後废景谷。孟蜀昭武军节度。宋平蜀,因之。属利州路。贡金、铜、铁。领县五,治绵谷。绵谷(隋县。有傟冢山、绵谷山、巫峡、巴峡、明月峡)平蜀(唐允山县,宋改。熙宁三年,省入嘉川)葭萌(隋县。有金鼻山)昭化(唐益昌县,宋改。有小剑城、马鸣阁)嘉川(西魏县。有石燕山、东游水)

  剑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因之。晋属梓潼郡,宋、齐亦然。梁置南梁州,後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唐为始州,後改为剑州,或为普安郡。属剑南道。领县八(普安、武连、阴平、梓潼、黄安、剑门、临津、永归)。宋乾德五年,废永归。兴隆二年,升为隆庆府。属利州路。贡巴戟。领县七,治普安。普安(西魏县。有大剑山、大剑水)武连(西魏县。有小潼津)阴平(隋县。有马阁山、岐江)梓潼(隋县。有潼江)临津(隋县。有义津。熙宁五年,省为镇入普安)普成(唐县。有柘溪)剑门(唐县。有大剑山、大剑水、小剑水、嘉陵江)

  绵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盖涪水之所经焉。晋、宋、齐属梓潼郡,西魏兼置潼州。隋初郡废,改潼州为绵州。炀帝初州废,置金山郡。唐为绵州,或为巴西郡(今郡城即汉涪城县也。在成都东北之要,蜀时大将常镇之)。属剑南道。领县八(宋同)。属成都路。贡绫、紵布。领县八,治巴西。巴西(西魏县。有盘龙山、金水、涪水)彰明(唐昌明县,後唐改。有灵台山、廉水、让水)魏城(西魏县。有青渠)罗江(唐县。有龙池山、罗坟山、白马关)神泉(隋县。有神泉、绵水。重和元年,拨隶石泉军)龙安(唐县。有松岭关、巴西山。重和元年,拨隶石泉军)盐泉(唐县。有乌积山、柏陇水)西昌(唐县。有西昌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龙安)

  潼川府 秦属蜀郡。二汉属广信巴西二郡地。晋、宋、齐并属广汉郡。梁末置新州,西魏兼置昌城郡。隋初郡废,改新州为梓州。炀帝初州废,置新城郡。唐为梓州,或为梓潼郡(郡城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剑南东川节度。属剑南道。领县八(郪、射洪、通泉、盐亭、飞乌、元武、铜山、永泰)。宋乾德四年,改静戎军,置东关县。太平兴国中,改安静军。端拱二年,更名剑南东川,军额如故。重和元年,升为潼川府,兼提举梓州果渠、怀安广安兵马巡检盗贼公事。属潼川府路。贡绫、曾青、空青。领县十,治郪。郪(隋县。有牛头山、涪江、桃花溪)中江(隋元武县,宋改。有元武山)涪城(隋县。有方义津)射洪(後周县。有梓潼水、大江)通泉(隋县。有通泉山)盐亭(梁县。有盐亭水)铜山(唐县。有铜官山)飞乌(隋县。有飞乌山、郪江)东关(蜀招茸院,宋改)永泰(唐县。熙宁五年,废为镇入盐亭。十年,复置尉司)

  遂宁府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及晋并同。宋为遂宁郡。齐、梁置东遂宁郡。後周置遂州及兴西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遂宁郡。唐为遂州,或为遂宁郡。属剑南道。领县五(方义、青石、长江、蓬溪、遂宁)。前属武信军节度,宋因之。政和五年,升为遂宁府。属潼川路。贡樗蒲绫。领县五,治小溪。小溪(隋方义县,宋改。有铜盘山、鸣鹤山)长江(西魏县。有明月山,凤凰山)蓬溪(唐县。有蓬莱山)青石(西魏县。有青石山、涪江)遂宁(唐县。有壁山、大安溪)

  成都府 秦置蜀郡,两汉因之。王莽末公孙述、後汉末刘备、西晋末李特、东晋末谯纵,并都於此。晋武帝改为成都国,寻复旧。简父时,苻坚所没,寻复。宋、齐、并为蜀郡。自魏、晋、宋、齐、梁皆为益州(晋初领郡八,东晋领郡二十九,宋、齐、梁并同,皆理於此)。梁置始康郡,西魏废之。後周置蜀郡。隋初废,炀帝初复置。唐为益州,或为蜀郡。至德二载,曰南京,升为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属剑南道。领县十(宋同)。五代时,王建、孟知祥据蜀,皆都其地。宋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端拱二年,复为剑南西川,成都府。淳化五年,李顺平,复降为州,後复。熙宁五年,省犀浦县为镇入郫;废陵州,以贵平、籍二县为镇入广都属成都。路领本路,兵马钤辖。中兴後,本路安抚,四川制置总领,提举茶马置司。贡花罗、锦、高紵布、笺纸。领县九,治成都、华阳。成都(汉县。有武担山、大江、都江)华阳(唐县。有蜀江、濯锦江、万里桥、石犀、石牛)(汉县。有岷江、古郫城)新都(唐县。有繁阳山)温江(唐县。有温江、皂水)新繁(汉繁县,前蜀改。有沱江)双流(隋县。有宜城山、笆水)灵池(唐县。有武侯山)广都(唐县。有井河山、导江)

  汉州 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後汉因之,而兼置益州(领郡、国十二,治於此)。晋置新都郡。宋、齐为广汉郡。隋并入蜀郡。唐因之。垂拱二年,分雒县置汉州。或为德阳郡(益州有三蜀,广汉是其一)。属剑南道。领县五(雒、德阳、金堂、什邡、绵竹)。宋乾德二年,以金堂属怀安军。属成都路。贡紵布。领县四,治雒。雒(汉县。有铜官山、雒水、绵水)什邡(唐县。有绥江,雍齿城)绵竹(隋县。有紫岩山、石绵、水姜诗泉)德阳(唐县。有浮中山、绵水、大江)

  彭州 秦、二汉属蜀郡。晋以後,为蜀、遂宁二郡地。梁置东益州。後周废州,置九陇郡。隋初郡废,後置濛州。炀帝初州废,并其地入蜀郡。唐因之。垂拱二年,分九陇县置彭州。或为濛阳郡。属剑南道。领县四(九陇、导江、濛阳、唐昌)。宋乾德中,以导江属永康军。属成都路。贡罗。领县三,治九陇。九陇(唐县。有九陇山,广济江)永昌(唐唐昌县,宋改。有昌山、都江)濛阳(唐县。有濛阳山、僀濛水)

  蜀州 秦、二汉属蜀郡。晋初因之,後置晋康郡。宋、齐属晋康郡,後周废之。隋属蜀郡,唐初因之。垂拱二年,分晋原县置蜀州。或为唐安郡。属剑南道。领县四(晋原、青城、新津、唐安)。前蜀析青城置永康县,宋因之。熙宁五年,废永康军,以青城县还隶州。重和元年,割永康县石泉军。属成都路。贡春罗、单丝罗。领县四,治晋原。晋原(後周县。有鹤鸣山、斜江)江原(唐唐安县,宋改。有郪江)新津(後周县。有皂江)永康(有石门山、味江)

  邛州 秦、汉并属蜀郡(南有邛来山),後汉及晋皆因之。宋、齐并属晋康郡。西魏置邛州。後周置临邛郡。隋废为县,并入临邛县。唐复置邛州,或为临邛郡。属剑南道。领县七(宋同)。宋属成都路。贡丝布。领县七,治临邛。临邛(晋县。有大井、邛池)火井(隋县。有孤石山、火井)蒲江(隋县。有蒲川、百丈水)依政(西魏县。有蒲江、斜江)安仁(唐县。有斜江)临溪(西魏县。有孤石山。後废为镇)大邑(唐县。有竹王祠、嘉鱼穴)

  雅州 秦、汉属蜀郡。晋初属汉嘉郡,永嘉後李雄之时,此地芜废。西魏置濛山郡。隋初郡废,置雅州。炀帝初州废,置临邛郡。废为雅州,或为卢山郡。属剑南道。领县五(宋同)。宋属成都路。贡麸金。领县五,领羁縻州四十四,治严道。严道(唐县。有严道山、平羌水)卢山(隋县。有卢奴山、浮图水)名山(唐县。有蒙山、平羌水)百丈(唐县。有铜山。熙宁五年,省为镇入名山)荣经(唐县。有荣经山、邛峡山)

  茂州 《禹贡》"岷山导江",发迹於此。本冉駹國(駹,莫江反)。汉武帝开其地,属蜀郡,後汉因之。晋属汶川郡,宋、齐皆因之。梁置渑州。後周改为汶山郡。隋初,改汶州曰蜀州,寻复为会州。炀帝初州废,置汶山郡。唐初,为南会州,後改为茂州。为通化郡。属剑南道。领县四(汶山、石泉、汶川、通化)。宋属成都路。熙宁九年,改汶川县置威戎军使,以石泉县隶绵州。贡麝香。领县三,治汶山。汶山(隋县。有岷山、龙泉山)汶川(後周县。有玉垒山、七盘山、汶江)石泉(唐县。有蜀山)

  威州 古羌夷地。昔姜维北讨汶山叛羌,即其地也。隋置薛城戍。唐武德初,於姜维故城置维州。或为维川郡。贞观元年,以羌叛州废,县亦省。二年复置,其後屡废屡置。广德元年,没吐蕃。太和五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首领以州内附。属剑南道。领县二(宋同)。宋属成都路。景祐三年,以与潍州声相乱,改为威州。贡当归、羌活。领县二,治保宁。保宁(唐薛城县,蜀改。有姜维山、渑桥)通化(隋县。有蜀江)

  黎州 汉沈黎郡之地。宋、齐以来并为沈黎郡。後周置黎州。隋置登州,炀帝初废,并其地入临邛。唐复置黎州,或为洪源郡。属剑南道。领县三(汉源、飞越、通望)。後废飞越。宋属成都路。贡红椒。领县二,羁縻州五十四,治汉源。汉源(唐县。有汉水、飞越水、邛峡关)通望(唐县。有大渡河)

  永康军 本彭州导江县灌口镇,唐置镇静军。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康军,以蜀州之青城及导江县来隶。熙宁五年,废为寨;九年,复即导江县治置永康军使,隶彭州。元祐初,复故。属成都路。领县二,治导江。导江(有玉垒山、大江)青城(有青城山、大江)

  石泉军 本绵州石泉县。宋政和七年,建为军,割蜀之永康,绵之龙安、神泉来隶。宣和三年,降为军使,县皆还旧隶,七年,复为军。属成都路。领县三,治石泉。石泉 神泉 龙安(各见绵州、蜀州属县下)

  怀安军 宋乾德五年,以简州金水县建为军,以汉州金堂县来属。属潼川路。贡油。领县二,治金水。金水(唐县。有金台山、中江)金堂(唐县。有三江县水)

  广安军 宋开宝二年,以合州农泗、渠州新明二镇建为军,以渠州之渠江、合州之新明、果州之岳池三县来属。属潼川路。贡绢。领县三,治渠江。渠江(唐县。有渠江、富灵山)新明(唐县。开宝六年,移治单溪镇)岳池(唐县。有蒙溪)

  富顺监 本泸州之富义县。掌煎盐。宋乾德四年,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改。属潼川路。贡葛。领县一:富顺。

  雲安军 宋开宝六年,以夔州雲安县建为军。属夔州路。贡绢。领县一:雲安(後周县。有朐〈月忍〉城、蜀江)

  梁山军 宋开宝三年,以万州石氏屯田务置军,拨梁山县来隶。熙宁五年,又析忠州桂溪地益军。元祐元年,还隶万州,寻复故。属夔路。贡锦。领县一:梁山(西魏县。有蟠龙山、蟠龙水)

  大宁监 宋开宝六年,以夔州大昌县盐井所建为监。端拱元年,以大昌来属。属夔州路。贡蜡。领县一:大昌(後周县。有九蒲山、干顷池)

  南平军 宋熙宁八年,收西蕃部,以恭州南川县铜佛埙地置军,又割涪州隆化县隶军,仍省渝州南川县为镇入焉。元丰元年,复置南川县。属夔州路。领县二,治南川。南川 隆化。

  南州 亦巴国之地。秦、汉巴蜀之境。唐武德三年,开南蛮置僰州。四年,改为南州。或为南川郡。属江南道。贡班布。领县二,治南川。南川 三溪。宋无此州。

  宕州 秦、汉以来,为诸羌之地。元魏武帝时内附,封为宕昌王。後周立宕昌国,武帝置宕州。隋置宕昌都。唐为宕州,或为怀道郡。属陇右道。领县二,治怀道。怀道(後周置)良恭(周阳宕县,隋改)。宋无此州。

  扶州 春秋、战国及秦皆为氐、羌之地。二汉属广汉郡,後为土谷浑所据。西魏逐吐谷浑,於此置邓州及邓宁郡。隋初,改为扶州,又改曰同昌郡。唐因之。乾元後,没吐谷浑。大中二年,节度使郑注收复。属剑南道。领县四,治同昌。同昌帖夷 尚安(有黑水,东南流入白水)钳川。宋无此州。

  松州 历代诸羌之地。晋属汶山郡。宋、齐亦得之。後为西魏、後周所有。隋属汶山、同昌二郡。唐武德元年,置松州,以扶州之嘉诚、会州之交川地置,以地产甘松故名。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後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翼、维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属剑南道。贡蜡、朴硝、麝香、狐尾、当归、羌活。领县四,治嘉诚。嘉诚 交川 平康(本隶当州,天宝初来属) 盐泉。宋无此州。

  叠州 历代羌戎之境。後周逐诸戎而有其地,置五香郡,後置叠州。隋属同昌郡。唐武德二年,析洮州之合川、乐川、叠川置叠州。或为合川郡。属陇右道。贡麝香。领县二,治合川。合川 常芬。宋无此州。

  翼州 本汉蚕陵县地,属汶山郡,郡废属蜀郡。晋复属汶山郡。後周置翼针县及翼针郡。隋开皇初郡废,属会州,後属汶山郡。唐武德元年,析置翼州。或为临翼郡。属剑南道。贡犛牛尾、麝香、白蜜。领县三,治卫山。晁山 翼水(汉蚕陵县。有蚕陵山) 峨和。宋无此州。

  当州 本诸羌之地。後周置覃州及覃州、荣乡二郡。隋开皇初郡废,四年州废,属汶山郡。唐贞观间,析松州置当州,以地产当归为名。或为江源郡。属剑南道。贡麸金、酥、麝香、当归、羌活。领县三,治通轨。通轨(唐置)谷和(开生羌置)利和(析通轨置)。宋无此州。

  悉州 本生羌之地。後周置广平、左封二郡。隋开皇初并废,属汶山郡。唐显庆元年,析当州置悉州,以悉唐川为名。或为归诚郡。属剑南道。贡同当州。领县二,治左封。左封(本隶会州,武德初改) 归诚。宋无此州。

  静州 土地与当州同。唐置静州,或为静川郡。属剑南道。贡麝香、犛牛尾、当归、羌活。领县三,治悉唐。悉唐 静居 清道。宋无此州。

  柘州 土地与当州同。居置柘州,或为蓬山郡。属剑南道。贡同静州。领县二,治柘。柘 乔珠。宋无此州。

  恭州 北接吐蕃,土地与当州同。唐以静州之广平置恭州,或为恭化郡。属剑南道。贡麝香、当归、升麻、羌活。领县三,治和集。和集 博恭 烈山。宋无此州。

  奉州 蛮夷之地,北连吐蕃。唐开元二十八年,以维州之定廉置。天宝八年,徙治天宝军,名保州。广德元年,没吐蕃。乾元元年,嗣归诚王董嘉俊以郡来归,更名州名。後又更名古州,其後复为保州。属剑南道。贡同当州。领县一:定廉。宋无此州。

  嶲州 故卬都国,谓之西南夷(《史记》曰:"滇之君长十数,卬最大。")。汉武开之,置越嶲郡,郡有嶲水、越水焉。後汉、晋、宋皆因之。齐谓之獠郡(越嶲谓之獠郡)。後周置严州。隋改曰西宁州,後以为嶲州。炀帝改为越嶲郡。唐置嶲州,或为越嶲郡。至德二载,没吐蕃,贞元十三年收复。太和五年,为蛮寇所破;六年,徙治台登。属剑南道。贡蜀马、丝布、花布、麸金、麝香、刀靶。领县九,治越嶲。越嶲(汉邛都县)昆明(汉定莋县)苏祁(汉旧县)邛部(汉阑县。有嶲山)会川(有泸水,诸葛亮五月渡泸即此)台登(汉旧县。有渑水)西泸 和集 昌明(贞观间,开松外蛮置牢州及松外、寻声、林间三县,後周废,入昌明)。宋无此州。

  姚州 故滇王国,汉武帝开之,置益州郡,有滇池泽焉。後汉分置永昌郡。蜀後主置雲南郡。晋因之,兼置宁州(领郡四,治於此)。宋、齐因之(领郡十五,治於此),并为建宁郡。唐麟德元年,於昆明之梇栋川置姚州(以其人多姓姚,故名姚州)。属剑南道。其後没於南诏。自嶲州南至西泸,经阳蓬、鹿谷、菁口、会川四百五十里至泸州。及南渡泸水,经褒州、微州三百五十里至姚州。州西距南诏羊苴咩城三百里,东南距安南水陆二千里。贡麸金、麝香。领县三,治姚城。姚城(故汉梇栋县地)泸南(唐县。有葱山)长明。宋无此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