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平原 道通述

一菩提场会

一世主妙严品。部类区分

经中有三世间。一智正觉世间。主能化佛。二有情世间。主人王天王。三器世间。主诸类神。若能依正互融。则难思之境俱是妙严。

意曰。世主差别相。妙严平等体。若世主之妙严。众生有佛德。若妙严之世主。佛德依众生。若世主即妙严。是法平等。若妙严即世主。则世间相常住。若具四句则成佛德。若泯四句为日用。若存泯无碍生佛平等。法本如此。不劳修证。

如是。一小乘。拣异外道经阿优。二始教。信顺之辞。三终教。不变曰如随缘曰是。四顿教。唯如为是。五圆教。如包是徧。

我闻。一小乘。识外有声。二始教。识变声相假我。三终教。净我声尘即心。四顿教。无我根尘俱尽。五圆教。一闻一切闻。

一时。一小乘。昼夜六时。二始教。时依识现。三终教。则不变随缘。四顿教。则般若现前。五圆教。则一时具一切时。

佛在。一小乘。丈六真身。二始教。千百亿化身。三终教。丈六即是常身。四顿教。丈六即是法身。五圆教。具足十身。

菩提树。一小乘。土石诸山。二始教。随机化迹。三终教。其地坚固。四顿教。一尘不立。五圆教。七处九会同一道场。

菩萨众。一小乘。不见闻。二始教。有四十二位。三终教。尽成佛。四顿教。无凡圣。五圆教。佛剎微尘数俱来集会。

经中。释迦如来初成佛时。具足本有十身。於一切法成正觉。

意曰。始成正觉者。旧佛新成也。处於此座者。开悟之处。量等法界如虚空。具普徧广容二义。量云。如来三业有法正容常徧宗。平等无分别故因。譬如虚空於诸国土平等随入。一尘为座。则成等正觉。若一毛为座。则转大法轮。尘数菩萨围绕者。主伴互严。

经中。列众。从内至外。偈赞佛德。从大自在天至普贤海众云集。一同生众。有二十种。普贤至普光菩萨。海月光至智生菩萨。二异生众。十种。执金刚神。身众神。足行神。道场神。主城神。主地神。主山神。主林神。主药神。主稼神。主河神。主海神。主水神。主火神。主风神。主空神。主方神。主夜神。主昼神。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王。夜叉王。龙王。鸠盘茶王。乾闼婆王。月天子。日天子。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大梵天。光音天。徧净天。广果天。大自在天。

经中。列众。从内至外。偈赞佛德。从外至内。有十佛剎微尘数毗卢遮那佛。一一皆有六十众围绕。形色部类各有区分。得佛解脱平等无二。

二如来现相品。说法仪式

经中。佛放眉间光。右绕於佛从足而入。有大莲华忽然出现。有胜音菩萨。坐莲华上。偈赞如来。有十菩萨为伴。

意曰。实际理地主伴不立。生灭门中岂无问答。菩萨诸王作是思惟。从因至果有四十问。一部经文。前后答为断彼疑故。即於面门众齿之间。放十种光明。一切菩萨蒙佛光明。诣如来所亲近供养。

三普贤三昧品。非证不说

经中。普贤见佛现相。承佛神力。入於如来藏身三昧。同於虚空。一一尘中有世界海诸佛。一一佛前有普贤。皆入此定。是时十方诸佛而现其前。与普贤十种说法智。各舒右手摩普贤顶。一一尘中悉亦如是。从一三昧起时。即从一切三昧门起。得一切海云法。十方世界悉皆震动。

四世界成就品。通明凡圣

经中。且说世界海有十事其众生海具十事。准知诸佛海等各有起具因缘所依所住等十事。各先长行。后偈颂。一海有十事。十海有百事。

意曰。先观无尽境。便说无尽法。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五华藏世界品。别显本师

经中。别明本师之所严净。状如仰安雁口中齿。又似倒卓浮图。其中世界。各各依住。各各形状。各各体性。各各庄严。各各行列。有二十重。从此中央大莲华世界外。其次右旋说百个二十重世界十不可说世界种。准知尽在一尘毛中矣。

六毗卢遮那品。往昔修因

经中。修因广大。获果无穷。普贤说者该因彻果故。乃往古世有胜音劫。摩尼华枝轮大林之东。焰光大城。人王所都。有百亿城周匝围绕。有百万亿门。一一门前。四十九宝尸罗幢。城中居人乘空往来。心有所欲应念而至。天城龙城右旋而列。华枝林中。有徧照道场。一切功德山须弥胜音佛忽然出现。其身周普。等真法界。大威光太子。见佛光明。获十种法。颂赞佛德。从焰光城。百万亿众乘空而往。俱来见佛。其佛为说普集三世佛自在法经。大威光菩萨。得一切法。悉入最初菩提心中。其佛受命五十亿岁。彼佛灭后。有波罗蜜善眼佛。於大林中成等正觉。大威光菩萨。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云。其佛为说法界体性清净经。闻已获得清净智。其佛入灭。喜见王寻亦去世。大威光菩萨。受转轮王位。彼大林中。第三佛出。名最胜功德海。大威光。从佛闻说普眼光明行经。得大福德三昧。彼大林中复有佛出。名普闻莲华眼。大威光。於此命终。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名离垢福德幢。如来为说广大方便经。获得普门欢喜藏三昧。

意曰。胜音劫中。有十须弥山微尘如来。出兴於世。大威光菩萨。一一供养。闻经得法。是因无尽。今有十不可说世界种。是果无穷。

二普光明殿会

七如来名号品。身业周徧

经中。妙悟皆满。二行永绝。叹佛二十一种功德。若世尊见愍我等。开示因中十问果中三十问。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为现神通。十首菩萨来集普光明殿。

意曰。佛法大海信为初首。一小乘。但信佛一人成道。二大乘初教。信一分半众生不成佛。三终教。自信己性决定成佛。四顿教。信生佛本无。五圆教。无成无不成一成一切成。

经中。文殊言。诸佛身名不可思议。不应住於一法见佛身名。如来於此娑婆世界诸四天下。有种种名种种身。色相寿命处所众会种种不同。於此四天下。或名一切义成。或名圆满月。或名瞿昙氏。或名大沙门。於东方善护世界。亦有十名。余九世界各有十名。则其数十千名。能令众生各别知见。

意曰。佛有无尽名。森罗万像举世立名。俱是佛名。於此住处。或名灯笼。或名卓子。或名香垆。或名翠竹。或名黄华。若能如此用心见佛。则步步释迦出世。念念弥勒下生。便见佛身名周於法界。

八四圣谛品。语业该周

经中。苦者三界报。集者三界因。灭者超出三界。道者戒定慧因。令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佛之语业。随众生心各别调伏。娑婆世界每谛下有十名。余九世界四谛下各有十名。於苦谛下。或名可厌。或名逼迫。或曰不净。

意曰。一切名因逐业用变。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但能假名生善。便是化佛语业无量。若说如来国土身语业。则风铃声啼鸟声皆是如来说法声。无义语说不二法。顿见本心。俱离有无。便见佛之语业周於法界。

九光明觉品。意业该周

经中。世尊从两足轮下放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亿阎浮提百亿四王天乃至百亿色究竟天。其中所有悉皆明见。十方菩萨围绕。百亿文殊同时发声叹佛光明。若见放光照十方十世界。则有十百亿文殊。叹佛光明。若见放光过十世界。则照十方百世界。有千百亿文殊。叹佛光明。若见放光过百世界。则照十方千世界。有百万亿文殊。叹佛光明。若放光过百千世界。则照百万。若放光明过百万。则照一亿。若放光明过一亿。则照十亿。若放光明过十亿。则照百亿。

意曰。光明是智用。用能随缘。大小不定。广狭临时。悉皆明见。觉悟自他。若穿针时。於针孔内悉皆明见。若写字时。於笔端上悉皆明见。若在一室。悉皆明见。若登高望。百里千里悉皆明见。觉悟本心。令他知见。

十菩萨问明品。智明生信

经中。文殊菩萨。长行问於九首。九首。以偈答於文殊。

意曰。因问生明。或问中有明。智明生信。见诸法空。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触目遇缘。自信己性。具有佛德无障碍法。即得现前。

一心一种种差别问觉首万法体虚显性答二无实众生佛化问财首离相寂灭归性答三果报无我谁受问宝首镜中现像一异答四悟一说多相违问德首一多相成无碍答五田一果多不同问目首心有高下报别答六佛教有无利益问勤首精进懈怠不同答七受法新起烦恼问法首不行非斥多闻答八智正行助赞美问智首万行皆智随心答九道一果多不同问贤首同中有异离见答十九首复以佛境问文殊生界法界无别答

文殊。智明生信。深入理观。自信己性。决定成佛。后起净行。事近旨远。念即无念。一念顿圆。

十一净行品。触事净愿

意曰。有圆信者具净行相。盖善用其心。於善不善无记境。皆具净行。则八万四千尘劳皆净行也。世间万物皆净行也。且如见手时。当愿众生。具正信手合掌向佛。若见足时。当愿众生。行真正道无有休息。若闻鸟声。当愿众生。悟自闻性不生不灭。若了味时。当愿众生。尝正法味。长养法身。若善用心。净行无间。获於胜妙功德。於一切佛法心无所碍。住去来今诸佛之道。当如普贤色像第一。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经中。一百四十种。随缘行愿所为。在家孝事父母。出家坚持禁戒。妻子常乐远离。见施舍於悭心。入寺诸师求请。剃发授戒。正身修定。举足下足见闻觉知。无非广大行愿。

十二贤首品。信心成德

意曰。若善用心有胜妙功德。则事近旨远。信为三贤之首万行之本。正明发起四弘誓愿皆通空假中三观。虽见众生空。而化即佛之众生。虽见烦恼即菩提。而断即菩提之烦恼。虽见菩提不可求。无求中求矣。虽见万法离言。而学离言诸法。此四开发本有净心。自信己性。决定成佛。於眼根中入正定於色尘中从定起者。是信心五对无碍之境。一根境不碍一心。二正定事定不碍理定。三分别不碍无分别。四入定不离出定。五定体不碍定用。应云根入根起。境入境起。根入意起。境入根起。方网三昧从信而入。信能必到如来地。经中喻云。世间福业尚如此。何况圆修真实法。

三忉利天宫会

十三升须弥山顶品。不起而升

经中。妙胜殿上。敷置普光明师子座已。帝释遥见佛来。曲躬合掌。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受请入殿。忽然广博量等虚空。一切阎浮提。皆言佛在中。我等今见佛。住於须弥顶。不起而升也。一即一切也。

十四须弥顶上偈赞品。说诸法空

经中。如来从两足指放光。法慧等十菩萨。各说偈赞佛。谈诸法空。见般若体。一句一偈超情离见。开悟在人。

十五十住品。直心正念真如法

经中。法慧菩萨。入於无量三昧。诸佛与智摩顶已。从定而起。告诸菩萨言。有十种住。则是信满住初。便成正觉。

一发心住。见佛闻法或见剧苦。而自开悟如来十种智力。一是处非处智。二善恶业报智。三诸禅三昧智。四诸根胜劣智。五种种解智。六种种界智。七种种道智。八宿命智。九天眼智。十漏尽智。胜进心中。应学勤供养佛。乐住生死。心转增胜。

二治地住。发利益十种心。应诵习多闻虚闲寂静。

三修行住。观一切无常。应观察众生界世界明了法。

四生贵住。从圣教生。应学十法了知三世佛平等法。

五具足方便住。护救众生。应学知众生无边无着。

六正心住。闻赞毁三宝。心定不动。应学无相如幻。

七不退住。三宝有无。心不退转。说一即多多即一。

八童真住。三业无失。随业受生。知剎动剎供养诸佛。

九王子住。知众生受生烦恼。真谛法王善巧力持无畏。

十灌顶住。震动世界智。三世佛法智。增长一切智。

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则念念契如为住。住有无量。开发本有菩提心时。有三种相。以三贤表之。今是下贤。直心有所闻法。即自开悟。不由他教。

尔时佛神力故。六种十八相震动。雨天妙华。极妙音声。

意曰。震即是声。动乃是色。从小至大有六种相。所以震兼吼击动兼起涌。六种相者。摇扬不安动也。自下升高起也。忽然腾跃涌也。隐隐出声震也。雄声郁遏吼也。輷碣作声击也。一切众生。见不超色。听不越声。迷昧本心。流转生死。华严经三天偈赞。句句之中透过色声。即今见闻一句一偈。为金刚种。能破於十法界圣凡色声。岂止铁城也。诸经震动。於此明矣。人皆罔测。更冀详之。

十六梵行品。无相修因

意曰。净行至此成熟。正念天子问。菩萨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法慧菩萨答。应以十法为缘。谓身语意业佛法僧戒。如是观已。於身无所取。於修无所着。於法无所住。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更。梵行不可得。住无相法方便自在。应修十种智力。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谘问。於诸佛法不生二解。一切诸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成佛。盖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七初发心功德品。校量显胜

经中。天帝释白法慧言。开发菩提心。有几何功德。答此义甚深。不可以世间乐具及四禅乐四空乐四果乐可比。何以故。开发本有成佛心时。令如来种不断故。充满一切世界故。於一切法悉无余故。

十八明法品。照了真俗

意曰。开发心时。具有无量功德。精进菩萨问法慧言。云何修习佛法。答应明了十种不放逸法十种佛欢喜法十种速入诸地法十种所行清净法十无尽藏法。

四夜摩天宫会

十九升夜摩天宫品。不动而徧

经中。於宝胜殿内。化作莲华师子座。有百万亿华奁香箧鬘盖幢幡。周徧十方。供养於佛。

二十夜摩天宫偈赞品。唯心所现

意曰。菩提心中。第二深心相。乐修诸善行。十林菩萨说。了知一切法。自性无所有。

二十一十行品。深心乐修行

经中。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善思惟三昧。十方佛加与智摩顶已。从定而起。告诸菩萨言。行不可思议与法界等。有十种。

一欢喜行。内外慧施。见来乞者。心生欢喜。我得善利。

一饶益行。宁舍身命。护持禁戒。未曾一念心生欲想。

三无违逆行。谦下恭敬。以阿僧祇器仗逼害。但生慈心。

四无屈挠行。受苦无悔。心自庆幸。令一切众生安乐。

五离痴乱行。坚固不动。入胎住胎。遇魔境界。心不动。

六善现行。三业清净。方便出生。暂同止住。悉不虚弃。

七无着行。佛会闻法心生喜。具大方便而无所着。

八难得行。了众生空。不住此岸彼岸中流。无休息。

九善法行。为世间作清凉地。以无碍辩才。断一切疑。

十真实行。如说能行。作不请友。亲近者悉令开悟。

二十二十藏品。称性修行

意曰。蕴集十行。成此十藏。坚固生长不可破坏。其有十种。一信藏。则契理。二惭藏。则崇重贤善。三愧藏。则轻拒暴恶。四戒藏。则防恶发善。五念藏。则明记不忘。六闻藏。则无所不知。七施藏。则舍而不吝。八慧藏。则拣择邪正。九持藏。则住持不忘。十辩藏。则说法利他。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