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学记卷上

余乘所执(至)理非有故。

述曰。大段第二。破小乘执中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心心所法唯识体故。且不破之。然执识实。后当例破。

且所执色(至)非极微成。

述曰。别中有三。破色故。不相应故。无为故。初亦有三。有对故。无对故。双破故。初亦有三。正破故。释难故。申正故。初亦有二。执故。破故。此初也。萨婆多云。五根五境。为有对色。无表无对。大众部等。有对同前。彼说无对。谓身精进及身轻安。上座无表。𮌎中内团。若依经部。定境界色。名为无对。

彼有对色(至)非实有故。

述曰。破中有二。立宗故。成因故。此初也。然此假实。基云。四句。经部十处粗假细实。大乘世俗粗实细假。萨婆多等。粗细俱实。一说部等。粗细俱假。诸有对色定非实有。各对萨婆多。若对经部。许根境假。犯相符故。能成极微。非实有故者。对经有部随一不成。故下成立。

谓诸极微(至)实有不成。

述曰。第二成因中有二。有碍无碍门。有无方分门。经部云。极微有碍亦有方分。以是色故。四尘极微同处涉入。虽无妨碍。而有触碍。二处极微有触着故。有部云。极微无碍。亦无方分。以微圆故。四尘极微各别处住。虽不触着。而有妨碍。于一住处。不容余故。虽有多部。不出二途。论文所破准此应配。难发影者。行聚色体。即极微故。言必有上下。乃至涉入应不成粗者。即二十论颂。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合。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者是也。言若尔便非障碍有对者。依俱舍论。有对有三。一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二障碍有对。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三境界有对。谓十二界法界一分。谓有境法。于色等境。彼唯许聚障碍有对。如极微不成有对。

五识岂无(至)为所依缘。

述曰。第二释难中有三。总故。别故。结故。此初也。诸小乘问。有对色不成。岂无五根境。论主答云。虽有识变。谓第八识。由色因缘。变似眼等五根相现。八及五识。由色种力。变似色等五尘相现。随应以为所依所缘。

然眼(至)等识。

述曰。别释有二。依故。缘故。此初也。谓眼等根本识及定虽现量得。出定散心。必非现得。但以功能比知体有。此但识上似色功能。非是心外大种所造。外有对色现既不成者。基云。有部所计微聚皆实。经部所计微实聚假。说假部计。处门聚假。蕴门体实。一说部计唯有假名。此等妄计理不成故。大乘所说如第四卷。

此眼等识(至)为所缘缘。

述曰。释所缘中有二。此初立正。

谓能引生(至)此所缘缘。

述曰。后破邪中总定别破。除正量部。此定余部。谓诸部云。诸识必作似境行相(即大乘相分也)。能生似境行相识者。汝等共执彼所似境。此是能似识所缘缘。

非但能生(至)所缘缘故。

基云。自下破执有四。一破正量。二破经部。三破古萨婆多。此初也。彼云不立似相直取前境。境但生心。名所缘缘。测云。论主叙诸部意。谓我所立不同正量。勿因缘等亦所缘故。三藏存此。

眼等五识(至)能生五识故。

述曰。此破经部。经部欲异正量部故。言五但缘和合假相。识但似彼和合相故。非实极微为所缘缘。五识上无极微相故。谓所缘缘必具二义。一有体能生心。二相于心中现。彼诸部云。既能引生似自识故。生心相现为所缘缘。然经部等理阙缘义。以无体故。萨婆多等阙所缘义。相不现故。由此论主如次。依观所缘缘论破彼执也。非和合相已下。定宗非定。自许非实有故。彼和合相既非实下。方以量破。缘无体不变影故。如观所缘缘论颂曰。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设谓纵许非实许假。是五识境。故言设也)。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翳眼所见第二月相。基云。但如前于五非缘。非彼宗许五识所缘)。然第二月。依瞿波论师二十唯识释有二解。一云。唯意识得(依此如前于五但喻非缘缘义。非设所缘)。一云。眼识亦缘。但执实等方是意识(依此双喻。设所缘非缘。基测并云。护法如初。如对法记)。

非诸极(至)非五识境。

述曰。破本萨婆多欲异经部。无体非缘。言和合位。一一极微展转相资。各作依缘。有实体故。然非散微。故今破同观所缘论。如彼颂曰。极微于五识。设缘非所缘。彼相识无故。犹如眼根等。破转救中。和合相者。诸极微上起一大相。破意二位同极微故。

有执立等(至)为此识所缘。

述曰。破新萨婆中有二。执故。破故。此初也。谓众贤言。极微散时非五识境。共和集时皆有二相。一本微圆相。二新和集相。且七微合。彼七粗相一一皆与七微量等。然七极微不相涉入。七种粗相更相涉入。如经部宗大造相入。然彼粗相与极微体无别生灭。无异体故。又此粗相唯现在有。非过未有。不同细相。以相粗故。识有此相。故此与体是所缘缘。

彼执不然(至)一切境故。

述曰。第二破也。言体相一者。量云。和集位相非五所缘。极微相故。如散微相。次破觉相。如观所缘瓶瓯等物大小等者。能成极微多少同故。缘彼觉相应无差别。彼转救云。安布异故。粗相皆似安布总相。故次破云。各各应舍本微圆相。若言不舍。即不成粗。既汝极微许是色处。何粗相识缘细相境。若言粗相即微相故。粗行相识即名缘细。理亦不然。勿色相识名缘声故。是则一识应缘一切(破觉相未皆是难破。非立量破)。有难大乘。黑白虽相违。眼识许顿缘。粗细虽不同。通缘有何失。粗细虽有异。而同自境处。声等处各别。如何例粗细。证云。青等虽相异。俱粗眼识缘。极微相至细。粗细不并缘。一微非五缘。和集得说缘。声微非眼境。相资可说缘(此不尽理。若彼转救有粗细行如第六识双缘粗细。何难余识应缘余。不解论意。致斯问耳。谓缘黑识虽亦缘白。不以黑行。即缘自境。然今所难以粗行相取细相境。难以色行应取声等。行相违境[此]问故)。

许有极微(至)真实极微。

述曰。第三结破。纵许极微。尚致上失。况就实义。无实极微。

由此定知(至)非极微成。

述曰。前门第三申正。见托彼生。显其缘义。有体生心故带彼相者。显所缘义。相于心现故。顿现一相。谓假似一。简多微合。非谓实一。以得此边不得彼故。既非实一。有应施设极微之理。故假想而非颠倒摄(因此大小。基师广述。西方二释。一云。眼识亦缘形。假缘处自相。故为现量。一云不缘。如对法记。故今不叙)。犹有方分者。基云。方即分也。若论细分。有方无分。三藏云。瑜伽第三云。假立极微。理实非假。熏成种子。非极微处假分折故。义说假耳。测云。今解如论。是假假相折。离眼等外无别极微。如长等故。如缘长等故如缘长等必带青等。缘极微时必粗相现。基云。半半破之。渐次除粗(今谓。三藏基释为胜。极微虽细。即青等摄。体实有故。分折行相。缘含一类。如前粗细。理相违故)。

余无对色(至)真实色法。

述曰。大段第二破无对色。总破如前。大众上座经部有诸无表故。初量曰云是此类者。色摄故也。测云。法处实色同经部宗。皆是无对。问。变地为苏酪。如何无对耶。答。定变有二。一者有对。二者无对。若法处色。即是无对。变为色等处。即是有对(此释非理。无色界泪既有见对。彼界应有色处色故。然瑜伽云无见对者。如对法记)。

表无表色(至)不可得故。

述曰。第三双破有对无对。于中有二。初依理故。后依教故。初亦有二。表故。无表。初身表中。初言形者。萨婆多也。彼计实形为身表故。转救谁言。形可分折。长等极微性实有故。积形性微即名表故。破汝长微应彼长性。微圆等故。如短极微。如观所缘缘。极微量等故。形别唯在假。折彼至极微。彼觉定舍。

若言是动(至)应非灭故。

述曰。破正量部也。彼云。业色初起名生。后尽名灭。中间名住。事业未竟。无生无灭。故作业时有实动义(彼宗定无刹那灭故)。基云。依论量云。彼无实动义。才生即灭。故心心所(彼许心等刹那即灭。无动义故)。彼不许曰随一不成故。次量云。汝说业才生即灭。不待因故。如心心所。彼复救云。如萨婆多。法灭待灭相。不待外缘。我部色等灭待外缘故。不许因故。次破云。汝所立灭应非是灭。以待因故。犹如生等(此难意云。生违于灭。待因而生。灭违于生。应无因灭。此后二量。测师顺论。展转救故。连环破尽)。

若言有色(至)定非实有。

基云。此破日出论师。佛法去世后一百年中。北天竺怛叉翅罗国。有鸠摩罗多。此云童首。造九百论。或造喻鬘论。集奇喻事。名譬喻师。四百年中。经部始出。以彼为宗名经部本。时五印度各一师出。时人号为五日俱出。名日出师。今所破也(测师亦同)。然范师云。有言日出即譬喻师非也。婆娑百二十二云。譬喻者说表无表业无实体性。正理论云。譬喻宗唯许思为实业体。岂今所破。成业论云。日出表业实有。岂即彼宗(此释有理。俱舍业云。经部身表以形为体。但假非实。身业即以思为体故)。非显香味类触应知者。显色香味非是表色。无表示故。唯无记故。如触处风。

然心为因(至)假名身表。

述曰。示正。唯依青等。似动名表。随心善恶。实唯无记。识变手等简有部等。生灭相续简正量部等。似动表示简日出师。

语表亦非(至)于理无违。

述曰。测云。明语表中。婆娑十五云。声闻多刹那声。能说一字。佛一刹那声。能说一字。由此基测。并除佛声。唯破余语。必多念故。应相续假。佛地论云。一刹那声具名句字。说一切法。不同小乘。测云。据实语表是发动思。非也。思唯所表。非能表故。但以色声表内思故。由此三藏四句之中。发表之思。为第四句。

表既实无(至)理亦无违。

述曰。第二破无表之量云。汝无表色亦非实有。色所摄故。喻如表色(随一摄因亦得)。申正义中。先总标。言思愿者。测云。此中思为愿体(下第九云。愿度即慧。又解。欲胜念三法为体。瑜伽云。菩[萨]心者。决定希求为行相故)。然定道戒是思非愿。别解脱等亦思亦愿。为摄定散。总言思愿。唯依善恶时节分限。不依无记。劣不胜故。

谓此或依(至)增长位立。

述曰。别释有二。此散无表律仪依善。不律仪恶。处中通二。胜身语者。基云。简不能引无表。观云。简处中业(非也。瑜伽云。处中亦有无表故)。受善恶时。发业之思所熏种子。至具缘时。已有止恶作恶分限。如应名为善恶无表。言增长者。未成佛前。简前及后。谓加行时。种未增长。及后舍已。种不增长。但中间时。刹那刹那。七支倍增。此中萨婆多云。初念唯有一具七支。至第二念更生七支。前刹那支落谢过去而有得之。如是展转及至未舍。得未曾得。先已得者得而不失。而不现行。大乘三义。若难陀宗。基云。念念种子体新倍生(测云。彼宗二释。一云如前。一云。唯用增长说未曾得。自许用增为胜)。若月藏义。基云。体虽不增而功能倍(测师亦同)。若护法义。二师传异。基云。唯取新熏。不用本有。力不及新故。然此新熏亦唯用增而体不增。既无能熏。种不起故。测云。通依新旧二种。势力等故。共作因缘生果故。然护法宗分成两释。一云。求戒方便思种有三。一新熏种。二法尔种。三由熏力。于法尔上传生种子。第三羯磨更生二种。新熏传生。依上五种。假立七支。至第二念。更生二种。新熏传生。于上七种。假立无表。如是增长名未曾得。一云。由熏习力。于法尔种令用增长。第三羯磨唯有二种。谓依新旧假立七支。至第二念。前二种中。有胜止用。更立七支。乃至未舍念念用增(自许后胜。传生种子无所用故。不[重]生种不应理故)。问。初起无表。为依一思所熏种立。为依七种。测解云。依一思种假立七支。总斯一身不作恶故。如定道戒依一现思。由愿第三羯磨之时。起染或无心皆得律仪(前已熏种。后缘具故)。一思所熏亦有两释。一云。一体一能熏故。如义法执一体随用。断有前后。此亦一种假立七支。一云。七体随用熏故。且如眼识缘青等时。一熏多种。理亦应成。犹如双观正后二智。于一慧体熏成二种。观云。后义难解。眼识二执随境可尔。证真如思何熏七种。道戒既尔。别解例然。故于一体假立七支。证师救云。定道无表。无期愿故。不熏七种。别解愿力熏七种故(今谓。七支二执智等皆熏。于理为胜。如佛地论第七明同体二执云。体虽无二。而用有别。由此熏生一种子体)。寂云。相传或种体增。或用增长。如有部说念念得未曾得。深违大乘。必由能熏。种体及用乃得生长。若自然长。何修身或。则无一生成下品者。证师救云。虽无能熏。用增何失。如随愿往生经。在生无信。七分护一。若有信者。令分而得。虽彼巳者不知不重。彼种起用生善处故。又信增者。但数增多。不成胜品。故品恒定(若不成胜。何须期愿增长戒耶。今谓。三人如三品受。各谓无失)。范云。第三羯磨入无心等。事虽已竟。皆不发或。遣使煞生虽今已终。不执未成。闻执喜心方成业道。证云不尔。彼出无心。喜方得成。无可准故。说由方便。或无间死。或后时死。无说执故。枢要云。此增长言除佛说余。由佛表。虽是曾得。既极圆满。愿不厌故。余遇违缘愿既萎厌。更不新起。名为舍戒。证云。舍戒已后。若无防无用。引异熟用亦不得有。无别用故(今谓防用非即引熟。无漏[或]虽防不招异熟故。或非善得。熟而无防用故)。菩萨律仪。通制三业。何故唯言发胜身语。法苑三释。然存意业。唯表为胜意业唯表为胜意有无表。文证故。虽言意律仪。未必有无表。如瑜伽说。能起律仪。然三藏云。据实意业具表无表。现思为表。防非无表。然诸圣教隐故不说(今谓。若基都无防用。便违正理。誓愿所引恒引恶故。若有防用。而百法中不立别法。故言无者。理必应然。是则亦有防贪等用。故三藏云。有意无表。而百法中无别法。基师解云。意无无表。何者。思上[引]起身语色用。心上色用改自性故。别立法数为法处色。思防贪等。以心防心。心上心用。不转本性。不别立为法处数故)。

或依定中(至)故是假有。

述曰。第二明定无表。基测皆云。此二无表。依现思上立定道戒。不约种子。随心转故。虽依现思。不能示他。名为无表。萨婆多云。定唯有漏。道唯无漏。大乘无文。测云。准义定通二种。道唯无漏。勿八地上无定戒故。于一现思。义说二戒。二所引故(思体虽一。功能二别。如别解脱。应无妨故。道相应思。虽发身语。而非表无表发。如身语身语思。然为自表即坏。此立正语业命。无表色故。三藏云。为第三双句)。基云。此定道戒用增非体。证云。依文散心无表即言增长。定道唯言止身语恶。知但止恶立为律仪。不由增长。无誓愿故。既皆依思。何名为色。测云。防色故假立为色。如显扬云。律仪依彼不现行法。假立色性。问。不律仪色应从所防善色名色。何故彼云依现行法。建立色性。有言。各具二义。影略说故(不顺教[现。现]者受思。唯专求作。不誓止故)。有言恶劣无防从能发立(此亦不然。欲界恶胜故。又从能发立色性者。不解论意。论意从当所发恶业立色性故。如善求止恶求作故。灭定等难如本母释)。

世尊经中(至)反似色生。

述曰。第二依教。文相可知。但言非色者。实善恶性方为业故。测云。思有四种。一审虑思。是远方便。二决定思。是近方便。三动发思。正初发业。四刹那思。与身语俱转。然唯第三名身语业。余三意业。第四于动身语劣故。审虑决定意相应故。名意作动。意故名业。即通邻近依主二释。前七业道亦思为性者。身语即糸色声为性。身语之业思为性故。问。若发身语思是业者。表无表中何者所摄。基师答云。非表无表。不示他故非表。自表知故非无表。应作四句(法苑云。三藏出也)。有唯无表。谓别解脱无表。有唯是表。谓散身语。有二俱是。谓定道思有二俱非。谓身语思。此义应知(枢要广辨表无表义。然顺古迹。如喻伽记)。

不相应行(至)分位假立。

述曰。大段第二。破不相应中有二。总故。别故。初亦有二。申正故。破执故。此初也。心心所体用不可得故。知非实有。此中意也(基师立量。不顺论意)。测云。依色等立十四法者。得等七通色心心所。谓得非得。同分四相。名句文唯依于色命三无心心所。

此定非异(至)非实有体。

述曰。第二破执有三比量。言此者。即不相应行有法无异。不引举之。基测并云。三量重破。证云转破。谓初比量。若别立言异色异心。各有不定。若合立者。即法自相及法差别。相违因过。初相违云。不相应行异色心等。有实体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喻有二义。一色外无别色。心外无别心。论主取此破。二色外有色。心外有心。取此相违(此定不尔。若依此义。无不尔故。如破胜论粗四大言。若有质碍。应折非实。若无质碍。如心心所。应非离此有实自性。此等诸量皆同此破。心与心所。体用各别。然总立故。如非无过。谓此量意。此非总异色心心所有实用。许蕴摄故。如色心等)。彼法差别相违量云。此定实有。许蕴摄故。如色心等。直言实有。不言异色心等。故非言显为差别过(此亦不尔。此实有宗。因于何义。若不异色尔便违自宗。不成相违。若违色等。即言显宗非差别故)。又云。为避法差别过。立第二量。相违决定。外人于此更作法差别相违云。不相应行。定非假有。因喻如论。故立第三相违决定(今亦不尔。相违决定对无余过。前差别过不成量故。谓彼量意异色心等。实有为宗。则彼因喻所立不成。论第三量。若成假。应以龟毛作不定过。然唯粗实为宗无过。余色等实所不摄故。如军林等。非实体也)。又云。若彼立实破假。量云。不相应行决定实有。五聚法中随一摄故。如余四法或不相应。定非假有。相用别故。如色心等。解云。二量皆有他不定。及喻他所立不成。大乘许色心所无为。有是假(此不尽理。若彼因中除大乘假色心所等。余五聚法随一摄故。相用别故。即无不定。是则应作相违决定不相应假。余实不摄。许非无故。如瓶林等。正理五十云。瓶是实假。军材依假。假故皆得喻)。

且彼如何(至)显得非得。

述曰。第二别破中有三。基云。初破本萨婆多十四不相应。次破大众部等。第三例破成实论师无表戒等。初有六段。一破得非得。二破同分。三破命根。四破三无心。五破四相。六破名句文身。一一皆有四文。总问故。略答故。广破故。申正故。此初二也。

经不说此(至)非得亦无。

述曰。第三破也。彼宗不许成他非情。故以七宝例成假说。汝善等法应非实得。得契经说有成熟言故。如宝(若大乘义。自识所变。为所用故。设他非情现行熟。基解如此)。外救非例。善恶非必唯现在故。破云。离现理非有者。所成之法。虽不现行。必有彼种方为成故。无为虽非现在世摄。不离现法。体令有故。若言能起等者。基云。婆娑二说。得于所得。能起不失。婆沙本意。取不失因。生能起法。非得能故。然初遮破。应起无为。许有得故。非情不起。许无得故。未得已失者。测云。唯破未来来得已失。以过去已失。共许不生故。基量云。未得之法易界地等。已舍之法应永不生。无能得故如龟毛等。彼救未得已失。现虽无得。彼皆许有俱生得故。后时起者。汝大小生便为无用。汝许俱得为生因故。又且一识具三性得。应顿现前。曰顿有故。证云。约法前得。唯破未来现成彼得。应顿生死过不重生。现已生故。基云。若法由有前后得等生者。应一切时顿生三性(此师通约三得破之。过去法后。未来法前。现前法俱。许一时成。既皆能起。各应生故。彼宗不许。过去法前。未来法后。过未法俱。现亦成就。然今难意应一时成。自相续法现有体故。又过去法永不重生。彼法后得亦应无用。既各具得。何不许三世顿起)。若待余因得非能起(大乘种子待缘生果。何待余因得成无用。彼有作用实能生。大乘不尔。和[尔]似生故。证解不决)。破不失中。若离有情。实不可得者。可成法聚。名有情故。故于起不失得俱为无用。基云。非得非有得。相违立故。如得(随一摄[旧])。

然依有情(至)未成就故。

述曰。第四申正。可成法者。简他根等。及自相续已伏断等。言已伏者。如定伏染耶见损善。杂集论云。成亦不成。虽体成就用不成故。净月释云。论说粗相。若细应言。若世间道。离欲生上地异生。于欲界末那识。烦恼俱成非不成。六识中分别烦恼。俱生中微细烦恼。亦成不成。如九种爱生等(准此明知自体爱不可伏。然此梵本不顺本论。生得善种说唯成自地。必无容起他地故。义末那亦应尔。唯起自地故)。言断等者。永害随眠。及成佛时。所弃舍等。体不成故。或得果时所舍。向时退失。现法乐住等时。用不成故。此类众多。简斯等已。取自身中余所有种及彼所生自他身器。一切现行。随应名为三种成就。伽五十二。开种为二。合现为一。显扬翻此。一切种子。皆名种成。现行开二。加行及非有差别故。杂集自在合取种现。非加行中。开种现二。基云。种现自在皆通有漏。若无漏法。唯后二种。基测并云。大乘经部。唯法俱得。过未无故。无前后得(至得所依。如对法记。非得所依。如瑜伽五十二说。基此疏解不尽理故)。翻此假立非得名者。测云。如得三种。此亦有三。翻对立故(设法前等。唯法前后。若法现前。非非得故)。异生性者。三藏云。执诸异见而受生故。同证圣智。圣名同生。故十地论。凡圣二众。如次名为异生同生众。于诸圣法未成就者。如五十六。依未起一切出世圣法分位。建立异生(此一切中都无所得。立异生性。谓一切别别不得。勿入见道。未得修道。亦异生故。二乘回心。三藏云。亦圣非圣。已舍烦恼。未所知故)。枢要云。无性二障。通障三乘。并名有覆。不同二乘(此意知障生空种现。皆不能障。望彼无覆。望法空品。设不障种能障现行。犹名有覆。况无性障。皆障种现。合不得有。何非染障)。又云。一界成三界种皆得生现。一身应名三异生。解云。取与第八识同地者(诸疏广说要唯在此)。

复如何知(至)假立同分。

述曰。第二破同分也。破中有二。初破本宗。后破未许。谓本宗云。若无实者。即缘界趣及四生等。同智同言。无由得起。无不生心。要缘有故。基云。汝宗草等应有别同分起。同智言故。如人天等。无翻应知。如俱舍云。何因不许有无情同分。诸谷麦等。亦有自类。互相似故。又诸同分展转差别。如何于彼更无同分。正理师救初难量云。同分在内不在外。以异熟故。如趣生等(安慧俱舍释云趣。生唯异熟。在内不通外。同分通等流。必应通内外。彼因便有不遍宗过。如说藂林。皆有思虑。有睡眠故)。正理师救后难量云。同分无能。同以能性故。犹如四大(谓如四大。更无能造。安慧破云。彼所说因有不定过。四相虽能。有能。相故)。言未计者。正理师云。人天等类。各于自类同分为因。起同事欲。草木同分。无同事故。欲知彼上无实同分。破言。但以宿习。彼处起彼处欲。何必同分。申正义言。依有情者。基云。且说胜所依处。以理而言。非外无也。测云。唯依有情而立。不通非情。非情劣故(萨婆多云。唯依有情。此有二说。旧萨婆多唯立有情同分。不立法同分。世亲已后具立二种。如俱舍第五。有情同分。谓趣生等。复有法同分。谓蕴处界。若经部宗。通情非情。及法同分。大乘二说。基存通有。测存唯情。理基为胜。测守文故)。枢要问。有为相似假立同分。择灭相似。许假立耶。答。不然。有为体开相似。择灭无体。复无用故。真如是一。无相似故(此意有为假虽无体。而有用故。然俱可言。无为由无相似相然)。测云。若依唯有情义。唯是无覆。至佛唯善(唯依第八识建立故)。若依通法皆通三性。

复如何知(至)假立命根。

述曰。第三破命根中。应比离识无别命根者。𤏙即色故。量云。命根应非离识。寿𤏙识中。随一摄故。如色中𤏙。受非识及名异识实。答外难言义别说三者。谓识及似𤏙及种故。如一精进义分为四。外难。无心随识应无。内答。如识亦不离身。外难。若尔何名无心。内答。由灭六转识故。小乘伏难。命根同分为总异熟。既命无等趣生体。何故言本识足为彼体遍简五识。及诸色法恒续言简第六意识。异熟言简第七识等(必具四义。如第三卷)。言依亲生此识种者。测述二义。一云。通依心心所。名言种立故相应。若唯依心。应意处摄。然如唯识。总言心种。亦无六种命根之失。如一同分。依多法故。瑜伽自体。扬。六处。说命所持非立命处。一云。唯依识种而非意处。意命二根义用别故。基存后言。但依本识自体分种。简相应法。彼法处故。如显扬云。六处住时。即第六处名言种故。不取现行。非根本故。此依何种。测云。新熏一命根故。或依二种共生一识。势力等故。然非二命如同分故(诸教不同如对法记)。枢要问曰。命若唯种。何故地狱八现种成。答。通论八故。非命有现。又以所持处为现。佛由愿力。余由业力。持一期位。立为命根(今谓功能现前。简不生现。余种子故说命现行。或彼通依种现立命)。

复如何知(至)假亦能遮。

述曰。第四破三无心中有二。破执故。申正故。此初也。不引圣教。理为量故。如俱舍云。如是二定应言实有。能遮碍心令不生故。汝无色定应有实法。异色心等。而遮所厌。二遮定中。随一摄故。如无心定。彼既不尔。无心亦然。二遮定中。随一摄故。岂难假既不定。实亦何妨。测云。非例。灭心能厌灭。可立别法。遍色能厌存。故不别立法。外云义同此释故无者。解云。汝遮必实。二应俱有。义假施设。有无心定。基云。外难。厌心入无心。无心即心种。厌色入无色。无色应色种。云何心种。解云。色法唯所厌。无色非色种。心法亦能厌。无心故心种。外曰。义同。心通能伏灭。别有法碍心。色法唯所厌。即以心碍色。基设多言。终不决难(今谓如前唯立量破。故以少分相似为喻。若难破终不可齐。大乘亦有此不等故。就大乘中。二定[相]如本母释。喻伽记会)。如堤塘等假亦能遮者。基云。萨婆多云。极微实法乃不能遮。此极成故。今引为喻。岂不彼遮即色等法。如俱舍云。无想异熟。是实物有。能遮心等。如江河。测云。彼喻别物能物遮。非喻遮用。必是实法。设救瓶遮即色等用。理亦不成。执有对色。即极微故。如诸极微应无碍用。

谓修定时(至)亦非实有。

述曰。第二申正。婆沙云。灭定加行。具有三心。一相二微细。三微微。初二远加行。即当此论渐细渐微。第二近加行。即微微心。基云。转识系不现行。依此一期无心分位。假立二定。言无想定前求无想果者。基云。微微心等诸明了心。求无想果。将是涅槃所熏种子。招阿赖耶。即此种子。无心已去。招彼无心别异熟果。又解。微微心前明了。招总微微感别。二种种子各招一果。然微微种转为无想定等故。前解为胜。测云。微微心熏种感第八异熟。极增上故。如五十六。谓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异熟果。而无想定不能生果。假法如无无生用故。彼无想天亦非所生。假无别体不别生故(此因不好。别解脱戒。身语业假许感报故。命根虽假。业所感故)。观云。各别感果。如煞加行。招三恶苦。正断命时。根本业感人天短命。后起能感外器衰顿。准知此因加行时种。皆感总果。无心位种招无心果(加行根本。后起别感。无教为证。一根本时通感三果。理无违故)。证云。既云能发无想定思。能感异熟。不分总别。明知一思通感总别。所依异熟。传说有二。一云。依第八现行识假立。无想异熟心种上立。测俱叙二。基许取后(二定既依[灭]心种立。此亦应尔。唯论第七依转识种。立无想事。枢要问答。不要不叙。依瑜伽记)。

●论本卷第二

复如何知(至)乃至广说。

述曰。第五破四相中有三。问答故。破执故。示正故此初也。此经可言有有为之三有为相。上有为言所相色心。下有为言三能相故。一生。二灭。三住异。如五十二。由一切行三世所显。从未来生。入过去灭。现在住异。是故世尊。但说三种有部。证云。既说之言。七转声中第六属主。是依士释。故知离法别有相体。非无异法说之故言。故谓诸法上有种种义。此三表法是有为义。故经重言有为相也。量云三相应有别体。属主声故。如天授之衣。

此经不说(至)应异所相。

述曰。破执有二。体故。用故。此初也。第六之声。有不定过。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测云。体相用三合名为色。别属于总说属主言。外人救云。三能相体非即所相。说能所相故。𤏙表如火等(基测因云。是能相故)。故以竖相及无为相。作不定过。彼许不生不灭等相。离所相法无别体故。基量云。汝无为相应离体有。说相言故。如有为相。返作有为。比量应知(宗既言汝不违自宗。然因不定。坚等异品亦说相言故)。测云。无为相体。应异所相。为无为中随一摄故。如有为相体应无别体。为无为中随一摄故。如无为相(初量违宗。不言汝故。此因可言为无为相。若通所相。有二过故。一不成过。既异所相为因。非宗法故。二不定过。所相二法。为无为中。亦随一摄。离彼所相无别体故)。证云。有人于初量作差别过云。无为相应立假不相应。为无为相中随一摄故。如有为相。还违自宗。故非相应。然第二量不离此过。谓有为相应非假不相应。为无为相中随一摄故。如无为相。故准例破。非立量破(今谓不尔。不相应摄立歒共许。唯其假实言现[净]不尔。论说如色心等。无别体用。此亦应非不相应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

又生等相(至)如何俱有。

述曰。第二破用有三。本故。末故。双故。基云。此破古萨婆多。用前后起(彼云。生相未来。体用俱有。住等三相。有体无用。流入现在。生唯有体。三体用俱。然有前后。先住取果。次异衰法。后灭心用。故难齐兴)。量云。汝生用时三亦应起。体现有故。犹如生相。住用时等。皆应准此。若用相违。体亦应然。不离用故如用也。

又住异灭用不应俱。

述曰。自下破邪计也。正理师云。住异灭三同一时用。故立量云。现在三相用不应俱。以相违故。如生灭用(彼云。生在未来。令法将有用。流入现在。三相顿用。住令取当果。异令法弱前。有为法尔。势力羸劣。不及前故。但由余缘。有法增长。灭令作用至后念无。翻生相故)。

能相所相(至)不可得故。

述曰。第三双破(基云。破新。然理故。测双为胜)。于中有二。此初纵有去来难也。言无别性故者。基云。彼计用离体外无故。令用如体。亦本末九。有外返难。现具诸种。恒应生现。所待缘种。亦现有故(基证难解。不离遣疑。依本母释)。因谓因。缘即三缘。待因缘故。用前后者。二过。一缘应非本有。便违自宗失。二但因缘所生。生等无用失。若体恒有而生等合。汝无为法亦应有合。体同恒有此合彼不差别。所由不可得故(基解不如测故。不叙)。

又去来世(至)进退非理。

述曰。第二成无去来难也。因中双简现在无为。为避不定过。单即过故(正理五十一云。又去来世外实非无能缘。彼觉有差别故。如现在世声等。诸法非有法无差别故。缘彼不能起差别觉。解云。譬瓶等不定宗。不言实有故。今对作相违决定)。测云。既定世已依训释破。未有而有名生。宁在未来。已有还无名灭。应非现在。翻覆应知。基云。生灭体相违。生法体是有。灭生相返故。灭法体成无。灭体若非无。生应非是有。又灭既无。便违于生。住既是有。不违于生。基云。令灭住违。宁执同世。生住令有。何容异世(前体顺违。后用违顺)。测云。依宗出过名进(纵许出过名进[集]理而破名退)。

然有为法(至)皆是假立。

述曰。第三示正有二。刹那。一期。如文应知。表异无为。假立四相。谓表示标印义故。所表共许。能表四句。一四相皆有为。如萨婆多等。二四相皆无为。如分别论师。有为羸劣。应不能相。无为性强。故能相法。三二种俱有。如法密部。三相有为。灭相无为。能灭法故。四二种俱非。如中论云。三相有为。能作有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若生是有为。则应有三相。若生是无为。何名有为相(云云)。今同初句。而假实异。无第二生。不生假故。不同有部九法俱起(谓二四相及法为九。大生生八。谓法三相及四随相。生生一。谓唯大生余相准此)。表此后无为相何失者。基云。即现在法于后无时。名之为灭。假言过去外无实非也(但曾有义为过去世。非过去体有无义故。若今无义名为去来。过去未来。应无差别。故后无义立为灭相。假言此相属过去也)。测云。灭相是假。依何假说。若说现在。应依异世。若是过去。便无所依。解云。如比量中立法无者。彼因依无亦得成立。灭相是无。依无何失(此显依今无法假立。依曾有法立今无故。非今无义为灭相依。其无即为灭相体故)。观云。此解虽无思世相依之失。违论后无及有为相。已灭如龟毛。应非有为故(非也。此云无时。瑜伽云。一云。刹那有初立相。于刹那后复有第四有为之相。广百论云。本有今无名灭。不言本有后无故。然此论文。望曾有依今无名后。后无非恒。宁非有为。如理门云。本无今有有已还无。有无非恒。故言无常。龟毛等[不]彼恒无故)生表有法先非有者。证问答云。生表先非有。有时名表。灭表后无是。有时名表。生名为有。有时表先无。灭名为无。无时表后无。谓未灭时无未显故(护法。同时所望既异。故表不同。不同胜军。现在刹那。亦有前后。如说极微有方分故。谓先生后住。前法时。后法即生。生住同时。因果相续。是如断道在生相。所断烦恼即在住相)。

复如何知(至)何用名等。

述曰。第六破名身等有二。破故。立故。破亦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量云。汝实名等非实能诠。异声实有故。犹如色等。外若难云。汝假名等。应非能诠。不离声假故。如四相等。证云。语声诠用假立名等。义许除声更无能诠。既有相符。于我无过。汝不许声。便与至教及世间违。谓声能下破已生理。依俱舍论。有部二义。一声能生名句文身。如根生识。二声能显名句文身。如灯照物。今且破生类显不成。基云。汝许生名等声定有屈曲。此屈曲声。是能诠义。何用离声外别有等(测师亦同非立量文。证师立量。然不称理)。

若谓声上(至)别有实体。

述曰。已下别破。正理师救。屈曲即名等故。破汝色上形量屈曲。应有异色法处实体。色蕴上屈曲故。如声屈曲。论意返显声上屈曲。无法处实体。色蕴上屈曲故。如色屈曲(基测意同)。证云。后量法差别过。谓声曲。应非离声假法处摄。因喻如前故(今谓不尔。虽屈曲依假立名等。而非屈曲即名等故。基谓屈曲声状属声。依此更立能诠分。何以知然。且一[韵]声别诠九义。既一屈曲九分位故。广成此义。如本母释。屈曲屈声。非不相应。故论主量不犯相违)。

若谓声上(至)定不能诠。

测云。破转救云。内声屈曲。应不能诠。以属屈曲声故。如弦管声。基云。彼救意者。谓此屈曲。是声体故。如色上屈曲。即色体性而不能诠。由此故知。别有名等。观云。彼末计意。屈曲有二。能生屈曲即是声。所生屈曲即名等(证云。既此论云。生名等声必有屈曲。明知能生屈曲是声。又正理云。声上屈曲即是名等。明知所生即不相应。今恐不然。既立屈曲如弦管故。即知彼意。名非屈曲。是故有部总有二计。一声屈曲即为名等。二屈曲上更生名等)。此应如彼声不别生名等者。枢要云。论主为作有法差别相违。内声屈曲能生名等。不生名等。是有法差别故。量云。汝此内声应不生名。屈曲声故。如弦管声(观云。法差别摄别生名等非能诠。不生名等。非能诠故。不如枢要。能生不生属声体故)。又谁说彼定不能诠者。有二义释。基云。上难陀义。此申自宗。谓萨婆多。不许外声有能诠用。大乘许故。谓如佛土能说法故。如佛地说。身语二业。各有三种。自身他身非身相应。意业唯二。除非身故(作者思趣有所作故。犹名业也)。测师一云。重破杂心。说声有三。谓内外俱。俱声即是弦管等声。但许似诠。非实能诠。以名句文。有情摄故(俱舍破云。如一形邻虚。不许依二大种生。此声亦应尔。正理救云。谁言一微二大所造。但约助缘说因俱声)。即枢要云。兹子露形。佛法毁曰无惭。避前偏过。故作此许。二性与法亦一亦异。论主破云。还同前二。设。彼救云。前异体别。今异义别。故次破管屈曲有能诠用。有曰。受大声屈曲故。如许内声。

声若能诠(至)唯语能诠。

基云。彼复救云。我许内声。能生名等。故有诠表。非一切声。汝既以声即能诠表。风铃等声。应有诠用。枢要大乘。风铃声等。应有诠用。以声性故。如语声等(测疏宗中。无简宗言。自宗相违)。此应如彼等者。测云。论主反破。此内语声。如彼外声。不别生实名句文身(观云。此亦与外量法差别相违。非也。有法别故。证云。比量相违也。比量相违有法同故。此类皆是相违决定也)。下结成云。若谓风语虽同是声。内外别故。唯内生名。如何不许。内外别故。唯内屈曲即为诠表。

何理定知(至)天爱非余。

述曰。相微有三。初外微诘。次内反质。后论主调。谓语即诠人天共了。能诠异语。唯汝非余。言天爱者。弄彼名也。唯天所爱方得存也。又云。痴人弄言天也。如说奴为郎君等也。调言咄天。汝甚可于。故言天爱。天即爱也(余义如疏及枢要等)。

然依语声(至)假立三故。

述曰。第二立正。名诠自性。谓自体义。非诠自相。言不及故。如说火名。虽诠自体。遍一切火。为共相故。言亦不即声者。显别立为不相应也。有难。长等既色。名等应声。不尔。何者。基测云。依多法如本母破。测或说。唯意识境故非也。根心心所。亦应尔故。基或说。是教性故非也。声亦教。寂云。所诠多故非也。勿所缘多。心亦同故。证云。相用胜故非也。如伽记破。余义广辨如新集记。余佛土者。基云。如无垢称说。或以光明妙香及味等。取触思数等上皆得假立名等三种。亦是不相应摄。小乘不许有他方佛。量云。除此三千界外。他方亦应时有佛出。教化众生。有人天众生故。犹如此土。证师。于此以成坏劫作不定过(今谓不尔。自比量故。因应言许彼有众生。他不许故。大乘许有成坏佛现。今言容有时时佛现。故无不定)。基量云。光明等上亦有名等。众生机欲待故。如此声上。证歒量云。光明香等。定无名等以非声故。如虚空等(机欲所待。随一不成。然言自许。亦得成因。证师重重作相违决。然不应理。如本母释。既本大乘经终归至教。香等说法。故前量胜)。

有执随眠(至)非不相应。

述曰。第二大段。破大众部。一说部。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计。外人若返难。大乘随眠应非种子。名贪等故。如现贪等。相违决云。彼是种子非现贪等。生自果故。如谷麦种。

执别有余(至)皆应遮止。

述曰。第三例破。正量部。不失增长(得之异名)。成实论师。无表戒等。正理论师。和合性等。

诸无为法(至)实无为性。

述曰。第三破无为中有二。破执故。立宗故。初亦有二。总故。别故。此初也。有三种者。实法假比证成故。基云。缘瓶等心非量所摄。不新缘得法自体故。非度故。非量不要唯坚执故(如因明记破)。立量破云。汝无为法。不应执为离色心等实无为性(宗也)。所知性故。或色心等所显性故(二种因也)。所显有四。一以色。如灯照物。二以心显心。如他心智。三以色显心。如表内心。四以心显色。如心缘色。无为亦尔。从彼所显。容受色等。断惑不生之所显故。如所作性。总相为因。外若返难。汝无为法。亦不应执。不离色等。无为法法性。因喻如前。有相符过。我宗亦许即色故。

又虚空等(至)无应不遍。

述曰。别中有三。初破有部三体一多。次破余部。后略结破。谓萨婆多。自有两释。如婆沙论。三无为体。一云各一。一云各多。以初为正。今破正义。量云。汝空应多。一所合处。余不合故。犹如色等(基测同然。准论亦可能所合中)。随一摄故。若救不尔。一所合处。余亦合故。是则诸法应互相遍。违自宗。有对诸色不相遍。若谓大乘。亦有此妨。解云。不今大乘唯依有为立数。无为法体非一。非多之故。假说一遍。非一之故。别容受法。萨婆多师。且约极微。一云。虚空不遍极微。极微实故。一亦可遍。彼宗虚空无障碍故。以后为正。论主双破。测云。共成一体名为相杂。则如色体应非一。基量云。色中虚空体应即色。处无别故。如此处色。枢要。同处不相离色。而作不定非也。既汝无为他比量故。不得以彼作不定失。其宗诸色极微别住。无同处色作不定故。若外返难。真如亦尔。解云。真如。即法空性。离真法界。更无别法。真如与法不一不异。不异之故。亦许相杂。不一之故。性相门异。

一部一品(至)理应尔故。

述曰。破二无为。彼宗多说。此破一体。部谓五部。即见四谛及修断品。谓九品地地皆有。基云。一部一品。结法断时应得未断。部品择灭。以体一故。如彼已得。非择准知(测师广陈彼宗二灭。不要不叙)。

若体是多(至)非遍容受。

述曰。破多体义。比量应知。

余部所执(至)准前应破。

述曰。次例破余。谓大众部一说出世鸡胤。皆立九无为。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处。五识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无色蕴细。别有无为)。八缘起支。九八圣道支(令彼染净不杂乱性)。化地部亦立九。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恶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圣道真如。九缘起真如。正量及譬喻。立三无为。无有体性。分别论者。立四无为。谓虚空等三。及缘起无为(如契经云。有佛无佛。缘起法性常住故)。

又诸无为(至)异心等有。

述曰。结破。基云。此重总破以上诸部。且萨婆多。许三无为。非六因所得。故言无因。非得五果。故言无果。而此无为。体即因果。是能作因。解脱果故。旧俱舍颂曰。无为非因果者。谬也。新论颂曰。无为无因果者。正也(大乘无为是离系果了因果故。能作因等。不碍诸果)。

然契经说(至)非定实有。

述曰。第二立宗识变相中。测出二解。一云。皆是实有。熏自影种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一云。唯真如实熏影像种。缘虚空等必带如相。不同枢要一向独影。得失如前。问。若影虽有为。随本无为摄。亦应影有漏。随本无漏摄。答。性相非即离。随本说无为。缚解事悬异。随见说有漏。依法性中。基云。即此真如离诸障碍。故名虚空。言究竟证会者。显解脱道名为究竟。证会四句。谓双观智断迷理事。刹那刹那皆具四道。有四句故。一身证非慧证。后得解脱道(后智变影。不名证故。大般若云。正体名证。后智名得。有所得故)。二慧证非身证。正体无间道(当品择灭今未证故)。三身慧俱证。正体解脱道(今时得正证前品灭故)。四二俱非证。后得无间道(如一刹那。具有四句。多念单道准此应知)。非择灭有二。本性不生余部所无。二缘欠不生。此复有二。一定不生。共萨婆多。二后还生。唯大乘有。枢要云。虚空非择通凡圣得。真如择灭及想受灭。唯圣者得。不动二说(如对法记别此取舍)。问。何故择灭三界唯一。定障之灭分为二种。若以二受别定散地亦尔。答。必上下地对治所得。别立不动想受灭二惑。一未至地。通断九地染。故唯总立为一择灭真如。差别中遮恶取空。定无说有。遮化地部实有说空。简依他起虚幻名实。实异计所执妄倒名真。不同化地部别有实常法。

外道余乘(至)亦是法执。

述曰。破法执中。大段第三结破外小。于中有二。破执故。示正故。此初也。初破色不相应无为。萨婆多云。外境若无。何缘生心。故转破云。汝言能取彼外境觉。亦不彼心外色等。是能取故。如缘此心所觉。所觉谓诸心心所总名。彼疑。若尔能缘实耶。故亦量云。彼非实有。依他起故。如幻事。诸部皆许幻非实故。若尔心境空无差别。何故乃说唯有识耶。所以解云。为遣所执。存依他识。是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然诸法执(至)如幻事等。

述曰。第二示正。外疑。若无境由何起执故。如文可解。二执双单后当广释。前我本想。即唯言蕴。今法本想。言处界者。基云。我作用义。故说言蕴。无为无用。计为我小。不说界处。基法不然。但计有体。为计法故。言或无者。基云。末那定有。意识或无。修断定有。见断不定。故世尊说者。解深密也。

如是外道(至)故似彼而转。

述曰。破我法执。大段第三略结。亦二。结成故。释难故。此初也。于中有三。三种渐略。成唯识故。初对外境。略明唯识。谓外法无。欠缘义也。缘用必依实有体者。设缘无法。亲所缘缘。影有体故。相当情现。如第二月。不遮所缘。次对余聚。略明唯识。萨婆多等许他心智。亲缘现在他心心所。又安慧宗。佛他心智。亲照他心。及佛自身八识展转亲所缘缘(二十唯为证云佛亲照彼论记会)。今护法宗。从凡至佛。皆变影像。故立量破。彼聚言显他身八识。及自中异聚诸识。如非所缘者。如三度等。后对同聚渐略明唯识。测云。此破法密部。说心缘境时。亦缘相应法。基云。此破上座部。法藏部。同聚相应亦年能缘意业。破余谓化地部。心缘境时俱有法。西方师说。慧俱五蕴。名俱有法。五识依色根俱有。身中色等是根种类故。能缘之意识。唯依无间意。所依非色不能缘俱有。身中色等非根种类故(大众部说。心缘境时能了自他。如灯自照。亦能照他。彼亲照他。同萨婆多。照自还同大乘自证。故不别破。犊子部说。补特伽罗缘境非智。前已破我。故今不破)。基云。大乘二说。一云。设佛镜智能现智影。自相应法亦非所缘。然自证分自体尽故。成遍智。见分之境。心等必同自证分境。许各别故。一云。镜智相应亦许相缘。此但遍亲不遮疏也。见上现影名遍知故。然自证分与相应法。见分同境名同所缘。非要皆见分方同所缘故(如实三义如本母释)。所引伽他。厚严经也。

有作是难(至)似外境转。

述曰。第二释难。于中有三。设难故。破斥故。结正故。此初也。胜论余乘共作此难。外境实无。心似彼转。如说牛毛似龟毛转。所似都无。何言似彼。此中喻意。有人性急意猛。似于真火。方可说言此人力大。负重人等。说牛亦尔。既无心外我法真事。依何假说。似何所耶。

彼难非理(至)前已破故。

述曰。第二破中。别破有二。初外道。后破小乘。初亦有二。此初破真事。前已不成也。基云。所变似事有法无我。俱有名无相分故。法谓轨持。依他中有法。我谓主宰。依他中无我(此不尽理。似我似法。论说有故。由此测云五蕴假我为我似事)。谓云。非我似我。非法似法。故不得言有法无我(此好)。此中何等名为共法。基云。有善恶用名为共法(此[唯]护法)。测云。似常名为共法(此唯谈我)。观云。能所似上主宰轨持(此通我法)。此显论宗唯似无真。然对情许名为共法。

依类依实(至)俱不成故。

述曰。第二破似及共法中有二。标故。此初也。基云。类者性也。即同异句。其大有句今不取之。何以知者。下德与类互相离故。若取大有。以是一法。定不离故。即不成因。测师二说。一者同此。一云。通取大有同异。实是德依。此总别性。余不尔故。取三除三(初解为胜。有一总性无相离义。同异多体与德亦离故)。

依类假说(至)不依类成。

述曰。别释有二。此破依类。谓如内宗。必依共相。方可得说人火相似。彼亦必依同异句力。方得说似。故破不成。唯实家德。不属类故。若于类上虽无共德。强说人类似于火者。水应名火。无共德故。若谓水类与火德离。人类德俱。可假说者。此亦不然。急人喜时。虽离猛赤。犹说此人。以为火故。双牒结破。如文可知。

依实假说(至)不依实成。

述曰。此破依实非共有者。人火二德。各付己实。若不以类交接而说。如二自相无共之义。测同于水。说火等过。若谓二德似故假说人似火。世间不说德似德故(难意斯尽。测等繁释还不顺文)。

又假必依(至)不应正理。

述曰。第二解小乘难。法谓自相。彼谓真事。然彼虽言现量所证。非比量智名言所及。问。说一切法。比量不可言。如何共相假智诠得。答。但遮得自相故。言诠共相。谓比量智。但于共相随名生解。假说得故。且如青言。遍目诸青。随此心生。总青解也(自共相义。如因明记。及佛地论。不须重述)。亦非离此者。测云。若离此前所说不得。自之相外。有别方便。施设自相。为假依者。即应说言假必依真。既不尔故。假唯依似。基云。非离假智。及言说外。有别所以。施设自相。说为假智。诠之所依(前解义胜)。声不及处者。谓自相也。无容及故。勿生无色比智故。如瑜伽记。测等云。此论自即佛地论。如实义中自相共相。各附己体。为自相也。彼唯现境离名言故。能诠所诠俱非自相者。能诠不能彼自相。自相亦非他所诠故。言似谓增益者。基云。自相之上增益共相依他有法。谓一色相遍诸色上。故名增益。测云。非谓所说执乃名增益。共相青等。是依他故(二师意同。影像上有普当假相。观云同分摄者非也)。证云。本法无常各附体者。皆不相似。但比量心所现相似。非也。本法之上唯无增相。非附体相都不相似。违经共相。违佛智故(广破此义。如瑜伽记)。基问。增益何非是执。即善心等。应有法执。答。善心等比虽不称质。而称影相。故不为执。执俱不称本质影故。

然依识变(至)假说我法名。

述曰。第三结正。厚严颂也。虽无识外我法真事。对妄所计情有我法。依识相见假说似彼。

识所变相(至)合为一种。

述曰。释颂有二。已释初三句。释难标宗。今释后三句。略出体性。于中有二。定数故。释义故。此初也。所变见相各无量种。而自体分类别唯三。本识有多。名何偏说。异熟多异熟性故。谓此本识。且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除八地上。二乘无学。余一切位名阿赖耶。二善恶业果位。唯除如来。通诸有情。三相续执持位。遍一切位。名阿陀那。于三通二。故言多也。释经所说三界唯心。而遣有情多分所著。除宽狭位。说中位也。梵云末那。此翻名意。即思量义。亦恒亦审。偏得意名。第八唯恒。第六唯审。五识俱非。有四句故(伛要多义不要不取)。

此三皆名(至)熏令生长。

述曰。释变义中有二。因故。果故。此初也。因虽多种。今唯子因。即能变生现行故。无记无力。非异熟因。异熟疏远。难招引故。基云。不说我见熏习种者。离此二外无别体故。于名言离出。不别招报故。

二果能变(至)非谓一切。

述曰。第二果也。基云。谓有缘变不同因变。即自证分变相见故。果即能变。亦持业释。所变见相五蕴非一。故种种(此中摄因变正取种子生现行义。果变正取现行识变相见义)。问。现行熏种。种生种子。此二变中变所摄。答。种生种现皆因变摄。种能变故。现生现种皆果变摄。现现能变故(虽有别义。种亦现因。现亦种因。各具二变。然杂乱故。三藏存前以为正义。准此基云六七熏言意显能熏。亦因能变。不正义也)。变有二种。转变变现。基云。四句。一唯转变。谓诸种子能熏相分。二唯变现。谓异熟心。佛心现行。三二俱是。谓因七识。四二俱非。谓佛及以异熟相分(因变果变。枢要四句。既非正义。故不能也)。等流习气为因缘者。等谓相似。流即流类。似因而流。等即流也。熏习之气即出因体。亲辨因果。名为因缘。异熟习气为增上缘者。异因而熟。亦持业释。虽于因果为等流习。傍资执种令增生果。助他亲因名增上缘。引如作模。满如填彩。若因若果。各同其名。异熟果义。虽通七识。此颂且说真异熟也。

虽已略说(至)其相云何。

述曰。本颂大段第二广释唯识问。于中有三。初十四颂半明三能变。广前下三句颂。次有一颂明唯识义。广前彼依识所变。后有七颂。释通外难。广初二句。亦有三。三能变故。

颂曰(至)阿罗汉位舍。

述曰。初能变颂有十门。一自相门。初阿赖耶识。二果相门。异熟也。三因相门。一切种也。四所缘门。执受处也。五行相门。即了也。其不可知属此二门。六心所相应门。即常与体作意受想思相应也。七五受门。即相应唯舍受也。一相应言通二门故。八三性门。是无覆无记。其触等亦如是。但类心所不为别门。九因果相续门。恒转如暴流。十舍名住地门。即阿罗汉位舍。

论曰(至)是故偏说。

述曰。释有二文。初七段十义。正释颂文。后五教十理。证此识有。言七段者。初之三相合为一段。所缘行相合为一段。心所受俱合为一段。类释心所别为一段。余各一故。此即初段自相门也。阿赖耶者。此翻摄藏。言具有者。必具三义方藏故。问。三藏欠一不名阿赖耶。三持阙一不名阿陀那。答。三藏之中执藏为胜。流转过重故。三持之中。持种为胜。根本义胜故。从胜得名。舍不舍异熟。寂云。杂染唯取烦恼。范云。唯取惑业苦三。并云八地。彼无熏习。三藏总无。何不舍名(非也。世亲无性唯除无漏。与诸有漏互为缘故。所知障等彼位熏故)。言与谁染种种名所藏。此诸是能藏。是杂染法所熏所依染法名能藏。此诸为所藏(此师释意本识现行具三藏义)。测云。识中种子能生转识。种名能藏。果名所藏。杂染转识熏成种子。能熏名能藏。所熏种所藏(此师释意唯种识上说能所藏)。无性释云。于此摄藏者。显能持习气。非唯习气名阿赖耶识。要能持习气。如彼说意识。此有三释。如彼论记。测存唯种为能藏义。说法能藏为因缘性。破余师故(今护法宗理各具三。若唯取种现欠二藏。若唯取现无因缘故。谓不但由牙因缘性得藏识名。勿滥[除]故。谓七转识种生熏种。亦[彼]种故。既具三义应名藏识。然性所许。故有别义。持种之义。名为能藏。受熏之义名所藏。被六七识时。所执名为执藏。不共余故。由此通取以为善说。总缘我见亦缘种故)。摄持因果为自相者。基云。自体是总。因果是别。是别为总所苞。名之为摄。总为别所依。名之为持。又虽二无总摄。二为一体。体与义为依。名之为持。摄二义为体。名之为摄。若尔自相应是假有。此亦不然。以非辟然因果为一。即一体上别义说故(此[如]一真法界之上。别立人法二空。真如虽开三种。犹名赖耶。不为余法。故言实有。此师唯依一现行立。如枢要云。此中三相俱唯现行。现可见故。执持胜故)。测云。离二相外别立自相。因谓识体。能持种义。果即彼识酬业之义。斯有二说。一云。自相即体。余二相状。持种酬因为二相故。一云。三皆体相。以总摄别。如世亲论。三自相故。虽有三门。皆即体义。故无一识三体之失(二疏意同。测云。离二别立自相。但显门别。不违基意。测后基初。总别义同。测前基后。体义意同。准世亲释。总别为三。如彼论云。三差别者。此中自相。果因二性之所建立。此中因性。唯是因性之所建立。果相唯是果性建立)。此一体相虽多分位之中藏初过量。故此颂中偏为自相。

此是能引(至)故偏说之。

述曰。第二果相门也。言能引也。简满业也。偈是总报。真异熟故。次简有部。命众同分恒真异熟。化地部等。穷生死蕴。大众部。根本识。上座。分别论者有分识等。离此本识不可得故。恒时遮断。相续遮常。此识具有四种果。除离系故。然真异熟。一宽二不共。于三位等。宽通二位。于八识等。第八不共。故举异熟摄余果相。

此能执持(至)是故偏说。

述曰。第三因相门也。基云。以现行识持种不失。名一切种。释因相义。种子亦是此识因相。然今且说现行三相。宁知因相亦通种子。谓如下论。一切种相。应更分别。即通一切三性种故。摄论第二云。因相者。谓即如是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于一切时。与彼杂染品类。诸法现前为因。世亲释云杂染所熏功能差别故。枢要及疏。一云。三相俱现行。现可见故。然摄大乘种为因相。现为果相。俱为自体。所望别故。二云。自相因相。通第八现及一切种。能所藏故。知自相通。一切种相。更分别故。知因相通。果相唯在第八现种。余种非异熟故(生本识种。由先业力。立命根故。偏得果名。此说三相皆通种现)。因位具三相。佛唯除果相。非真异熟故。不唯异熟。但从他生名果相者。佛亦具三。前说为胜。望他为因果故(今谓不尔。且虽举胜。不除余果。既云自相。合取因果。佛无果相。唯应因相。无总相故)。言离此持种不可得者。遮经部等。色根大种。转识心所。及假类等。如下当说。基量云。彼不能持一切种子。非第八识故。如外色等。返显第八能持种义。六因十因。虽有多种。能作因中持种不共。

初能变识(至)如是三相。

述曰。初段结也。基云。识体变见相二分。种种相状。或等流果。六因等相。义相非一。故言虽多。然自证分但有三义。略说三相(疏前云除现行相分。余三分等皆入三相)。

一切种相(至)功能差别。

述曰。广因相门。十门分别。一出体故。二不一异故。三假实故。四见相故。五三性故。六本始故。七六义故。八生引故。九四缘故。十熏习故。此初也。本识中者。简余部师。六识类等。亲生自果。简异熟因。功能差别。简能熏现。测云。理实有发。亦是因相。然且说亲名言种子。如等流果亦是果相。然且说疏以为果相。

此与本识(至)理应尔故。

述曰。第二非一异门。本识是体。种子是用。理非一异。体之用故。种子是因。现行是果。亦非一异。定一。如一物无因果差别。定异。如相违互非因果说。

虽非一异(至)不同真如。

述曰。第三假实门。测云。西方二释。一月藏等说。是假非实。自体分上。有能生用。名为种故。如摄大乘。非彼种子别有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然五十二。说实物者。约所依说。二护法等说。是实非假。说实物故。假无自体。如兔角故。然附识体说无实物。故月藏等比瓶立量。基云。清辨安慧等难也。论主反质。真如应假立。与外人作不定过。清辨。若许真如亦假。不起似空华难。便无真谛。然简事理。不同真如。

种子虽依(至)此为境故。

述曰。第四见相门。基云。种子依自体分所熏处故。然见分缘功能差别。非是缘于自证分体。测云。熏自证分。有实种子。相分所摄。非余三分。见分恒取此为境故。净种净识相分类故。虽见不缘。而相分摄(既见不缘而附自证。从体分摄。理有何妨。若月藏解。自证缘种。而非见分。于自体生能生用故。五十一说。生无色界。第八唯缘内种子者依自证分所缘境。若说见分境。若凡若圣通缘欲色。现行色等。如下当辨)。

诸有漏种(至)所摄异熟。

述曰。第五三性门。诸有漏种。从体无记。从能熏因。或所生现行亦名善等。无漏不尔。缚解异故。基问。无漏与识性类别。不得随识。名无记。无漏与识体不同。应非随识。名异熟。若尔何故。论说二门。一异熟种。二异熟生。故论解云。随所依名。有伏难言。若尔。此等体非无记。依无记故。应名无记。故论解云。异性相依。如眼等识。谓依眼等名眼等识。然非善等从根无记。应返质云。无漏依识名异熟。亦今从识名无记。识依于眼名眼识。亦应从眼名无记。此既不尔。彼云何然。

此中有义(至)因果不乱。

述曰。第六本始门。有三家释。此初月藏释也。亦名护月(十释之中。无此师释。欲显义别护法引述)初立宗云。皆本性有会教熏习。但可增长。引证有三。初引有漏无漏通教。从前如次。无尽意经(基云。共信之教。婆沙亦引故)。阿毗达摩经(基云。其恶久[故]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瑜伽论等立五种姓(楞伽第二。无上依经上卷。大庄严论第一。大般若五百九十三。杂有五性亦尔)。第二别引无漏本有。即瑜伽论第三。准理证有漏种。后结成云。但有一物生异不乱。若有新熏。便多种子。后果生时从何种起。相似种子有生不生。或皆能生。因果杂乱。然本性住习所成者。增不增长有差别故。

有义(至)非己有体。

述曰。胜军祖师难陀义也。立宗种子皆熏故生。会教本有无始熏故。以名定体名习气故。如胡麻中所有香气华熏故生。谓西方法。光以香华。和于苣胜。聚之一处。合使极烂。后以压油。涂身香色。教证有三。初有偏证。谓多界经。摄大乘论。二三熏习(如彼论记)。次无漏证。摄大乘对法论等。又瑜伽云。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难陀释云。佛证真如说正法故。闻熏习生。生初无漏(若护法释。如瑜伽记。缘真如境智之种子)。后会违教。瑜伽二文。一分立者。钝利别故。

有义(至)习所成种。

述曰。护法正宗。于中有三。立宗。破执。结成故。此初也。

若唯本有(至)理教相违。

述曰。第二破执中有二。此破月藏。阿毗达磨经颂。意者。基云。初句能藏。次句所藏(非也。二句各具能所藏故)。测云。初句以识为因。诸法为果。次句翻此(此好应知)。宁知彼颂说因缘义。摄大乘释。为因缘故。由炷生焰。如种生现。由焰烧炷。如现重。第二芦束。喻依持用。非但因缘。亦依持故。唯依此二者。种及能熏。以相生故。虽种生种亦为因缘。约唯体有种现二故。若彼救云。所引教意熏令增长。故说因缘。善恶业现令果种增。善恶应与无记因缘。

若唯始起(至)不善等种。

述曰。此下破难陀中有五。一难本宗故。二破异论故。三申正义故。四释相违故。五总结故。此初也。量云。汝初无漏。应不得生。无因缘故。如兔角等。救云。此因随一不成。世第一法所熏有漏为因缘故(摄大乘云。此闻熏习虽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以彼为证)。故转破云。有漏不应为无漏种。以相违故。测量云。有漏不能生异熟类。漏无漏中随一摄故。犹如无漏。若许无漏生有漏者。便有二失。一佛生有漏失。二善生不善失。基云。外曰不然。以胜劣故。劣可为胜。非劣曰故。若尔。不善应为善因。又若相违得为因者。善等应为不善等种。普理微也。量云。初无漏心应无漏种。为因缘生体是有为。无漏摄故。如后无漏证相违决定。云初生无漏非无漏种。生有漏无漏。随一初生摄故。如解脱分善(今谓。此量法自相相违过。初生无漏。同性种生。因喻如彼。既有此过。不成歒量)。

分别论者(至)故名本净。

述曰。第二遮破异论。基云。诸邪分别。皆名毗婆阇婆提。此云分别论者。即大众一说出世鸡胤四部(宗轮论云。此四计同分别论者。心性本净)。测云。婆沙二十七。分别论者。心之染净。如铜器等。垢净位也。既无净熏。而有因生。故今论主兼引遮破。证云。不正皆名分别。似无别主。然论破云。汝论说故别有执人(别有宗主。然宗轮意。将四部计全同彼宗)。破即心净中有四失。一相违即体失。相染性净。同变即常。二三性杂乱失。同性净故。言如恶心等。性非无漏者。彼非无漏。先已成故。诸心性非无漏因。三漏无漏同失。相违同故。四凡圣异失。彼宗许有无漏种子。何须现行性净为因。测云。彼宗二因。一本性因。即无漏种。二击发因。即心本性(然彼不许有第八识种子无依)。证云。彼三性心由现有染。虽非无漏。本性净故。所熏成种即成无漏。此种通生有漏无漏。初生无漏以此为因(彼本净种曾生有漏。新所熏种有漏所熏。初道无正无漏因缘。同难陀义。故例破也)。枢要云。大众部等。不立种子。今破大乘异师之义。或大众部有当生义。名为种子。不同经部别有种子。或不相应随眠名种(非也。对分别论。既言汝论。宁知此破大乘师义。大众心本净虽同分别论有种无种不同何失。或若当生名为种子。何言种子。现行性同。以现例种。明知令生。其当所生纯无漏故。或彼烦恼种名随眠。如何无漏种名随眠。故知此破分别本师。枢要三解。皆不可依也)。释经二义。一法性心。如胜鬘经。二依他心。如瑜伽故。

由应信(至)类此应知。

述曰。第三申正义也。测云。发心已后用增非体。初起无漏。用此为因。后起无漏。以何种生。护法正宗。新旧共生。势力等故。若尔。如何彼破他言。不见二种生一。可同依一识。和合似一。如一麦子众多极微共生。可不同别依(谓初无漏唯法尔生。后必法尔新熏合生。初现起时。必熏种故。非但见道名初无漏。若与见道异地无漏。修道始起。随初起时。或为见生。或为相分。皆名初起。唯法尔生。传说护法正宗如此)。

诸教中(至)亦定非理。

述曰。第四释相违教。文显可知。言令渐增盛者。古有二义。转齐故。转灭。如法苑释。熟中取舍如本母释。言感胜异熟者。萨婆多言。但感别报。如俱舍二十三。正理六十一等。唯感色界五蕴满果。若大乘宗。测皆感引满。然非异熟。如无性释。此非异熟因。能对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异熟。由此资粮。熏余有漏满业。令感异熟故(此未尽理。若总若别。唯助余业。无正感者。应知无漏唯有异熟助伴。非有异熟故)。范云。通感总报。如六十七。虽复自性猒背后有。然能随顺后有身语意妙行。是故亦是集谛所摄(此亦不然。若感总报应有支摄。即违瑜伽十二有支。一切皆唯非学无学故。然六十七唯名集谛者。与福分善牙相增益。令感报故。如实之义。如本母释及瑜伽记)。言有寄显胜增上者。有谓有处。即摄论也。彼第三云。此闻熏习。是出世间。最净法界等流性故。既是世间。而是出世心种子性。无性释云。是无漏心资粮性故。解云。有漏闻熏名增上缘。将法尔种寄闻熏习。此闻熏习为因缘体。

然诸圣教(至)始起二类。

述曰。第五总结。

然种子义(至)能生用故。

述曰。第七六义门。弥勒瑜伽论。立七义。无著摄论。略六义。开合虽异。义犹相符。且述摄论言有六种。此初一相。瑜伽第五。七义之中。初无常也。此遮外道自性我等。常法为因。化地部等。缘起无为。

二果俱有(至)与果俱有。

述曰。此第二相。摄七义中。第二一分与他性因。及彼第三已生未灭。测云。种现同时名俱现。必依一身名和合。故遮过未及他身也。基云。现者显现现在现有三义名现。由此无性人第七识不名种子。果不显现故。显现简第七。现在简前后。现有简假法。体是实有。成种子故。简第七者。末那应具此六义故。谓刹那灭。乃至引自果故。既与所熏果有非显现果。阙果俱义。今谓不尔。论第三义。已简转识。界地易脱。亦非恒故。不简本识种所依故。不生现时。仍名种子。末那阙恒。应名种子。此难不尔。容果俱故。说具六义。非说念念皆具六故。有说。前种生后念现。彼如何解此圣教义。基。如上座部。心有二时。前灭后生。同在现在。然有二趣并成之妨。言前后相违必不俱有者。测云。若许种子生同时种。彼能生种。亦必有因。是有为故。如所生种。如是展转。一念无穷(既不得俱。前与后违)。若尔。如何法尔同念生新熏种。基疏二说。一云。此不同时。前念法尔及现在现为因缘生一新熏种。一云。本有望新不为因缘。现行能熏为因缘故(初义难解。后能熏起。时既不定。法尔岂恒预取新种。若不预取。忽起能熏。应阙因缘。种不生故。后义亦难。有实体法[新]起之时。应如现行。因法尔故。一体流转虽必前后。生别体种同时何失。如新旧种合生一现。法尔能熏共生一种。随缘起用。非预取故)。既因与果俱有者。生现行也。有不俱者。生后种也。顿有生现引种用故。既生二果。望现名种。如无性论不生种果。名为种类。生现行时名为种子(如必对可其立种名)。

三恒随转(至)自类相生。

述曰。摄七义中第三分。亦与后念自性为因。至究竟位者。且染法种。至见道等对治生位。余有漏法至涅槃。佛种乃至穷未来等(世亲无性且说显相)。实亦应简本识现行。亦有界地转易义故。然种所依且不简也。

成唯识论学记卷上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