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言:佛子!佛灭度后,

显佛在世及正法,一千年中皆无此恶。

于恶世中,

正当像末,五浊盛时。

若见外道,

痴狂无识,憎嫉佛法,作此恶也。

一切恶人

十恶之人

劫贼

亦即恶人以劫盗增,复名此也。

卖佛菩萨父母形像

佛菩萨出世父母,亦有卖生身父母,

贩卖经律

此事极多。

贩卖比丘比丘尼

前即形像,此卖活人。

亦卖发心菩萨。

初始发心求佛,遇此恶党被卖。

或为官使

欠负官物卖钱纳官

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指定所卖之人有所属也。

而菩萨见是事已。

见前卖圣像凡人事。

应生慈心

悯彼被卖,必受忧苦。

方便救护

巧言善化,正卖时与救,欲卖时即护。

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

明所教护。

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违禁结罪

若佛子不得,稸刀仗弓箭,

前诫畜故,此诫稸而卖之,无重答失。

贩卖轻秤小㪷,因官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家产:

长养猫

家猫

野狸

猪狗

此所诸法,招人诽谤讥嫌,非律仪故,能养所养,各当半罪。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以恶心故。

二,不善心。

观一切男女等斗

男女可作四用。

军阵兵将劫贼等斗

等角胜,竞力相驰,并命不一,上戒眼观。

亦不得听吹贝。

螺贝之声

鸣也,动也,动之即鸣。

形曲似角。

七弦

二十五弦

似琴,十三弦。

一孔

箜篌

二十四弦

唱歌之声

吹,噭子也。

艺也。

乐之声

但是总名,色、声二境偏增故尔。

不得摴蒱。

谓四数叶。

围棋

尧君以教愚子

波罗塞戏

西国兵戏,谓二人各布二十余象或马于局远所,争得要路以为胜。

弹棋

以石为局,玉等为面,隆其四隅,宫人士女多分为之。

六博

即双陆是。

拍毬

谓此以毬或筑、或拍、或䞶、或上、或下而戏弄也。

掷石

谓以大石或拖或掷而为戏弄,俗谓之拖堵也。

投壶

壶颈高一尺二寸,腹修五寸,用筹十二只,象十二月,三步外投之,名投壶。

牵道八道

八划为道,以棋子等随道而行,故名牵道,即八道也。

行城

以行城之法式,即小儿之戏也。

爪镜

元用一镜,后以药涂手爪,作法咒镜,镜中便见吉凶等中。

式之反。

出自东南卑湿之地,若于龟壳内生者,其草有灵。此草生处,上有浮云。

杨枝

五月五日午时,至柳树下,仰观有折者,柳枝刻作人形,置于静室,祭之咒之,有灵问之,知人休咎也。

钵盂

非僧用者,钵谓器也,盂者盘也,以咒其器术,听人言知吉凶事。

髑髅

以此卜筮,能知吉凶,欲求财利,便咒之,令彼人心动等。

而作卜筮。

于上四事不转,唯属第五。灼龟曰卜,揲蓍曰筮。揲蓍草者,卜法也。及镜卜筮,此方有之。杨柳等卜,西国有也。

不得作盗贼使命。

此有一十七件恶枝术,凡俗外道恶人所作,佛制不作,以阙二利。

一一不得作,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同事化生,余皆得罪。

若佛子,护持禁戒。

心常护助,执正住持,禁制过失,谨节防恶。

行住坐卧

四,威仪也。

日夜六时

昼夜分各三时

依本。

背本

是戒。

指此菩萨戒也。

犹如金刚。

持心坚固不可坏故。

如带持浮囊,欲渡大海。

涅槃经广

如草系比丘。

庄严论广

常生大乘善信。

信大乘教理行果故。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由信大乘,始是大性,当必成佛。

诸佛是已成之佛

已依教解理,修行证大果故。

发菩提心

既信已成当成,自欲当成,必须要发大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不退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小能障大,邪能障正。

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

总来佛子常应发愿也。从因至果,众行既广,其愿非一。此总标也。

孝顺父母

一愿

师僧

二愿

三宝

三愿孝顺二字贯此。

愿得好师同学。

四愿

善友知识

五愿,愿得好三字贯之。

常教我大乘经律。

六愿,于上加一愿字。

十、发趣

七贤

十、长养

八愿

十金刚

九愿

十地

十愿

使我开解,如法修行。

释上四十心也。

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一切佛子,常应发是,十种大愿,心心无退。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违制得罪。

若佛子,发十大愿已,

发前十戒,愿卑。

持佛禁戒

持戒为因行,发愿为缘助,行愿相扶,得佛果报。

作是愿言:

标愿言也。下正发愿辞也。

宁以此身投炽燃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

诸佛经律皆说断淫作即毁,经律不淫即不毁。

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

异前愿外,别复作愿。

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币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净信施名衣,故获得皮肤清净,犹如金色。今既破戒,不生上福,不受信施,故愿云尔。

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䥫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净信施食,获得长寿、辩才、安乐、妙色、雄力、勇健,无不具足;施饮,获得永离一切烦恼、渴爱,无不具足。口离四失,能生是福。今既口犯,四过愿尔。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卧大猛火罗网热䥫地上,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净信床敷卧具,本祈超凡之胜位,自犯身业三僭,不能生他胜福,故愿尔也。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矛刺,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施病医药,当得无老病死圆满甘露,不死妙药无不具足。今既身犯三过,此福不生,故愿云尔。

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䥫镬经百千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由以舍宅、房屋施故,当得与诸众生为舍、为宅、为救、为归、为州、为趣,无不具足;园林、田地施故,获得静虑、解脱、三摩地故。今则身三不善如上,胜福难生,故愿云尔。

复作是愿: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折身伏意,敬礼三尊,能感正报,无见顶相之福。自身三过俱行,此福难生,故愿云尔。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热䥫刀矛挑其两目,终不以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由以种种妙好资具施故,感得圆满一切菩提分法无不具足。今此破戒,视他施主所施尘色,此福不生,故立愿尔。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䥫锥遍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施种种音乐,赞咏三宝妙好之声,获得如来天耳,能开一切微妙之声。今自破戒,此福不生,故愿云尔。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终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施涂香末香故,当得净戒多闻诸三摩地涂香圣行故,当得遍体香洁妙香圣行故。今以自心破戒圣行功德难生,故立愿尔。

复作是愿: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今但取五尘中舌所尝味,异前第三。佛言:施上味者,当感得甘露上味大大夫相,于一切味中常得最上第一义味。今者破戒上味之福不生,故立愿尔。

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碎其身,终不以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即五尘中触境也。上妙可意,适悦称心,故名好触。即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物,施此福生,并如上说。今者破戒,福利难生,故立愿尔。

复作是愿: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第十三愿,普利无边法界众生,总愿成就无上菩提。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违制结罪,一切菩萨总须发上十三愿也。

若佛子,常应二时。

春秋二时

头陀

正云杜多,此云除弃。有十二种头陀行,一一皆十种功德胜用。如十二头陀经说:且常坐十种者:一、不贪身乐,二、不贪睡眠乐,三、不贪卧具乐,四、无卧时胜着席苦,五、不随身欲,六、易得坐禅,七、易读诵经典,八、少睡眠盖,九、身轻易起,十、求座卧具衣服心薄。

冬夏坐禅

极寒热时不出,又夏多虫蚁,恐伤物命。

结夏安居

修道求圣,结夏文广。

常用杨枝

亦名齿木。此下列十八事。

澡豆

能去垢、净口、净手。

三衣

五条七条大衣,福田之衣,常须随身。

梵语君迟,此云净瓶盛水净手。

具云钵多罗,此云应量器。

坐具

正敷坐,兼礼佛。

钖杖

束心不乱,止虎等难。

香炉

用焚信香

漉水囊

即滤水罗,恐食虫故。

手巾

拭手巾,拭脚巾,触净别也。

刀子

刀长四寸,割甲裁衣等用。

火鐆。

火镜也。以铜为之,仰日得火,焚香造食等。

镊子

拔刺除毛。

绳床

随处坐禅,修观止息。

要察佛意,摄心除乱。

律:

知持犯轨则,理应有论,诠慧学故。

佛像。

观像拟知真佛

菩萨像

常观先进,为良友故。此十八物,并具头陀。进道之缘,须常随身。

而菩萨行头陀时。

牒前二时。

及游方时。

游礼学问之时

行来

必有行去。

百里千里

举此二数影,显余远近来去,皆用是物。

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此指游方时也。

头陀者

此下,定二时随身也。

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然佛菩萨经律论,更不定时常要随身。

如鸟二翼。

喻时及物,鸟无翼而不能高飞,菩萨亏此莫可游行。

若布萨日。

如有斗诤比丘来,佛令增减说戒,若知十四日来,十三日前说,若知十五日来,十四说,或不说,或随何日诤灭即说。

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应诵诸佛法戒。若诵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坐,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梵语布萨,此云净住。或唯言净,由忏悔己身,器清净住。或云长养,长养净心。或云和合,大众和合,同佛事故。若四人已上,作白说戒。若三人各各修仪,更牙云:二大德一心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若二人相向,彼此如上。若一人心念口言: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上各三说。

结夏安居,一一如法。

结前安居文也。

若头陀时。

菩萨修十二,种头陀行时,

莫入难处。

此总标难处。

若国难恶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

此别列八难也。

一切难处,悉不得入。

结上八处。

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

游方不入,夏坐不入。

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违制得罪。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

既称佛子,须知正法,礼法次第,应合如法,此总标次第也。

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

此正明次第也。

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别示菩萨但依四众轨仪,各自次第,不容杂乱坐也。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兵奴之法。

外道愚戆,实昧礼仪,兵奴凶劣,难辨尊卑,故无次第。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佛法有规,故依次第结自正也。

而菩萨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违禁得罪

若佛子,常应教化。

自能进善,损能化生,是名菩萨。

一切众生,

是所化也。

建立僧坊

安僧之所。

山林园田,立作佛塔。

行道之处

冬夏安居,坐禅处所。

深房静室,离喧杂所。

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

但是进修道行之处,总应修崇,令其清雅。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

怨亲无二

讲说大乘经律

此明菩萨正所行事也。菩萨大根故,讲说大乘也。

若疾病:

一切众生有疾病时,应为讲经律救之。

国难贼难

同上。救之。

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福。

初亡灭日,或每岁亡日,即忌辰日,及字超初二七日也,乃至字超四五六三个七日也。问:但为亡者讲经即得,何须七日?答:中有身七日一度命终,要经福资疾受生故,故云尔也。

行来治生

即养活义,以求利者多为养活命故。

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

五难生时

亦读诵讲,说此经律。

一一令读诵讲此戒经,经即是律也。

乃至一切罪报。

总摄轻重,总讲此经。

三恶

即是三涂。

七逆

业障

八难:杻械枷锁,系缚其身。

并是报障。

多淫多瞋多愚痴,

是烦恼障。

多疾病。

报障

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

如是三障,亦讲此经,能灭除也。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违禁结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中当广说。

结劝指广。

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

指受戒机,求受戒时。

不得拣择

佛诚能授,慈心普济,

一切。

此总标举所拣。

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此别示戒器,有一十七类,但要解语,领纳文旨,方堪受戒;若不解语,非戒器也。

应教身所著袈裟。

此不正色出家人受戒也。

皆使坏色。

坏本白色,违爱心故。

与道相应

与所修道行相称,须衣色儋舍于情爱。

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

正明坏色衣也。

身所著衣,一切染色,

除袈裟外,余一切衣亦坏本白色;白色外,余色皆名坏色、坏本白色。

若一切国土中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不论何方国土,但色异俗服便得。

若欲受戒时。

标告戒师:有求戒人,欲于师所求受戒时。

师应问言:

戒师问彼:

汝现身不作七逆罪耶?

以过去久远不知故,只问现有七逆重障,故非戒器,将欲受戒,先问其罪。

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

诫能授戒师也。

七逆者: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阿阇梨、破羯磨、转法轮僧、杀圣人。

此列七逆罪也。

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

结不应受之所以也。

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除七逆外,余解师语,可得受戒。

出家人法

仪轨法则

不向国王礼拜,不向父母礼拜。

出家法则

六亲不敬

亦是不礼拜义。

鬼神不礼,但解法师语,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

但字下,结成,须得与受戒而无择也。

而菩萨法师,以恶心瞋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教化,人起信心时,

利人之初,信心为本。信为入法之初基,超圣道之元首故。

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

此牒定能教之人也。

见欲受戒人

见有来求,受戒之人,

应教请二师

教求受戒人请

和尚!

即释迦如来不可见师。

阿阇梨

即我身是,可见师也。

二师应问言:

即前和尚、阿阇梨第二师问也。若佛在世,即佛、菩萨为六师。今佛灭后,可应问言:传戒师为和尚,羯磨师为阿阇梨。拟其经中通六师也。

汝有七遮罪不?若现身有七遮,师不应与受戒;无七遮者,得与受戒。

此问遮罪法也。

若有犯十重者。

十波罗夷罪也。

应教忏悔。

重罪在身,必障圣道,使令忏悔。

在佛菩萨形像前。

此教授师,教知轨仪,对圣像前,至诚恳恻,悔过自责。

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忏悔,行相也;由诵戒故,忆知罪相也。

苦到

苦切至到。

礼三世千佛

恭敬䖍心,礼拜三劫三千佛也。

得见好相。

此总言也,即吉祥善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

此是忏悔时限也。各自障,有厚薄远近不等。

要见好相

但要见相为限。

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

明所见相,相有多般,如余经辩。

便得灭罪。

以障尽故相现,得灭罪也。

若无好相。

戒无形状,无相不知,故此云尔。

虽忏无益。

戒由相表,无相不能表戒圆故。

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不得旧戒圆也。

而得增受戒。

但令戒加增益资长,未得圆满无相,表戒重受方圆。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对首忏罪灭。

但对一人,于佛像前,当面陈白:比丘某甲,我犯某罪,今向大德忏悔,惟愿哀悯忆我,我清净故灭。三说。前僧告云:汝自深悔,后莫重犯。答云:何可尔?

不同七遮。

反释前七遮罪,相表亦灭,故言不同,应更云亦不同十重。

而教诫师。

佛告命能教之师也。

于是法中,

于前三类轻重罪相法中。

一一,好解。

了知重,轻知轻,有相无相,罪灭不灭,称法所诠,如法实了,故名好解也。

若不解,大乘经律,

此牒迷教。

若轻若重,是非之相。

于前七遮十重、四十八轻,不了知故。

不解第一义谛

不知所诠,真胜谛理。

习种性

十信

长养性

摄十住、十行也。

性、种性、不可坏性。

十回向位

道种性

十地

正法性

佛位不解五位伏断行相

其中多少观行。

于五位中,明行多少。

出入十禅支

四禅十八支不杂,但十支:寻、伺、喜、乐、定、内净、舍、念、慧、中受,不了出定、入定。四禅各具支多少。

一切行法。

不知一切观,行进趣法则,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总结五位,十支法中不解得故。

而菩萨为利养故。

贪利

为名闻故。

诈言能解

恶求

非理强求

多求

求之无厌

贪利弟子

贪著有名,利者弟子,

而诈现解,一切经律。

内实无知,外现解相。

是自欺诈

自隐覆心,知自不解。

亦欺诈他人。

无解诳他,是欺他人。

故与人授戒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

虽有大姓,以未发大心,亦未信大戒。

外道恶人前

毁谤大乘

说此千佛大戒。

千华上佛,或三世三千佛,皆说此戒。

邪见人前,亦不得说。

亦谤

除国王

以王有损益佛法之力,要说须说。

余一切不得说。

凡常之人,者不为说。大臣要说,亦可为说。有力谏王,损益佛法。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

此句贯下。

名为畜生。

愚甚如畜。

生生不见三宝。

当必堕落不见,又不奉见,如不见故。

如木石无心。

不知业果,责如彼也。

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

释成不说有八,所以即八句经也。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

理实此戒,十方三世尘沙诸佛已说、当说、今说,就近且言,七也。

犯轻垢罪

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

明毁戒者人也。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

如分一毛为百千分处,即损施主一分福;喻碱卤地,虽下种子,不生苗实。

亦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

持戒之福,七分之中,王得二分。今既破戒无福,税王地行饮水,以输王税。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鬼言大贼,

无戒受施,无福与他,如盗他物,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

戒圆神护,破戒神怒。

一切世人皆骂言:佛法中贼!

一切诸天龙神有天眼者,见犯戒比丘来时云贼来,去时云贼去至。

一切众生,眼不欲见,

通人天等,皆不欲见。

犯戒之人,畜生无异。

呵同畜生,但念所食,痴无识觉。

木头无异

复似木石,顽碍无知。

若故毁正戒者。

随犯于一,轻重正戒。

犯轻垢罪

故毁,招罪摧身。

若佛子,常应一心。

佛子修善,不容怠慢,进善无杂,修心无间。

受持。

受领其文,摄持不忘。

读诵

依本曰读,背本曰诵。

大乘经律

二、利大行。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笔,书写佛戒。

但表至重,不一身命护持佛戒,未必用被堪书佛戒。

木皮

桑皮等纸

谷纸

即楮构也。

绢素竹帛

烝竹拍破,舒展如纸。

亦应悉书持。

此正可用书之。

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为箱囊,盛经律卷。

严持佛戒

若不如法供养者。

依上说,故名如法;今不如法,故当其罪。

犯轻垢罪

违制之罪

若佛子,常起大悲心,

悲若不生,无以化物。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行化之处

见一切众生。

自修大行所化之生,通五乘也。

应当唱言:汝等众生尽应受。

正劝令受,虽非皆受,愿心普化令受,又令知戒堪可受故。

三归十戒

固此渐化,令受余戒,是大乘戒之因。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

不解人语,不能发心,但约菩萨悲心平等,故作是说。或有一类龙等,或依劫初近从人天中来,皆作人言。

应心念口言:

心发悲念,如念启言,意在警觉,作远因缘。

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法句经说:有五百猕猴,效罗汉立塔,旦夕礼拜,时遇山水,一时漂没,即生忉利天。上等五百白兔亦尔,皆是畜生,发菩提心也。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川林野,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此明所化处也。

是菩萨若,不发教化,众生心者,

不化发心,利他行阙。

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行教化。

依教行化,令生进达,修断理趣。

起大悲心。

悲心不起,化行难生。化行,因也。

入檀越。

修施度家。

贵人家

公卿高贵之家

一切众中,

二众、四众、八部之众,是说法处。

不得立为白衣说法,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

此示说法之仪。

若说法时,法师高座,香华供养四众;听者下坐,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

说听恭谨之事也。

如事火婆罗门。

如三迦叶,日日三时,礼事火神,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说,

唯明口业,亦兼身意。

犯轻垢罪

若佛子!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信心是受戒之因,若无信心,必不肯受。

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此之七类,并是信心受佛戒人。

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不听出家行道,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即恃贵破法也。若四部众,自虽无力制法,凭托前三,亦自破法。前三唯能制,后四通能、所制。所制事如经。

是破三宝之罪,而菩萨故作破法者,犯轻垢罪。

除制恶人出家、造像、卖等,余结破三宝罪也。

若佛子,不以好心出家;

好者善也,不善即三毒也,三中贪增也。

而为名闻利养。

正是恶心所为,也要自身招高上之名,得利养故。

于国王百官前,说七佛法戒。

来名比丘向于王臣说于轻重戒条,今彼王臣知解,言彼比丘所犯而治罚之。

横与

佛教比丘犯戒,只令忏悔,令依王法条治,故云横与。

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

此兼在家。

作系缚事。

因令报持棰缚,或因退道。

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七梦经说:狮子死经多日,众兽犹生怖畏,等不敢近。多日之后,身中自生其虫,食尽狮子肉也。

非外道天魔能破坏。

以合归元本破法戒之人所得罪故。以佛出世,外道归伏,犹如狮子游行无畏,众兽潜伏。如来灭后所遗教法,如狮子死后之身,多日众兽怖畏不敢近,喻佛正法一千七百年内,外道天魔无能毁坏。多日后,狮子身中生虫,自食狮子肉尽者,喻一千七百年后,佛弟子破戒恶行,自破佛教也,非魔道能破故。

若受佛戒者。

此牒定受戒人。

应护佛戒

受佛戒,称佛子,依教奉行,须护佛戒。

如念一子。

如慈父母,思念一子,念念常忆,

如事父母。

如孝顺之子,事养父母,心心不离。

而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时,如三百矛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宁自入地狱百劫,而不用闻一恶言破佛戒之声。

此喻成护戒之心也。

而况自破佛戒。

但闻破戒之声,尚痛不可,岂况自破,宁不心切?

教人破法因缘

二利不行,已是其过;今行二破,故当重罪也。

亦无孝顺之心。

由破法故,因坏三宝;坏三宝故,殃累父母。

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结归破法之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结数劝持。

诸佛子,是四十八轻戒,汝等受持,过去诸菩萨已学,未来诸菩萨当学,现在诸菩萨今学。

此结劝修学也。

诸佛子谛听!

此下,结劝流通也。佛说如是十重四十八轻戒讫,佛告当机三贤之众,专心奉行,故令谛听。

此十重四十八轻戒。

牒前所说戒条之数

三世诸佛

非指三劫名为三世也,过去无边,未来无尽,及现在世,皆同诵也。故下云:

已诵、当诵、今诵,我今亦如是诵。

我今释迦佛,与诸佛诵同,

汝等一切大众,

总标指告现前众等。

若国王、王子、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

此别列七类也。

受持菩萨戒者。

于七类中有不曾受,不在流通此戒之数。

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

护持最胜,此十法行中五行也。

佛性常住戒卷

由受持读诵戒卷,方能证得佛性常住真理。又以戒卷能诠显佛性常住真理,佛性即常住,佛性常住之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

由前受持,展转传受,故通三世。

化化不绝。

灯灯不尽。

得见千佛。

由受持戒,得入二地,得见千华台上卢舍那佛,千华台上一千个大化身佛。又因持戒,得见三劫三千佛,经总言故。

佛佛授手。

佛以慈悲,垂于教手,众生发心,以信为手,二手相契,引出众生,众生成佛,复化众生,众生又成,又化生故,故云佛佛授手也。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持戒心善。

常生人道天中。

由持戒力,近生人天,三贤十地,究竟成佛。

我今在此树下。

小化身释迦佛,在此菩提树下坐,宣说此戒。

略开:

此心地法门一品经,又如不可说法门中一毛头许。

七,佛法戒。

据近且言:

汝等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此明大众信受奉行。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此明悬指广文也。此经序云:此经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今指在彼中天王品说也。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

疏指三千登地,听者地前。又三千已学、现学,听者未学。今什诵戒,有三千学士随诵,便云三千学士。此下译主助劝,结欢流通,分二:初长行,后偈颂。此初译主叙自学徒喜跃受持也。罗什和尚诵此心地法门品时,于草堂中有三千学士于法师处受学所译经、律、论故。今闻法师诵此心地戒品,从来未闻,创闻深奇,故皆生喜。

闻佛自诵

即三千学士亲闻法师口自诵出佛性戒经略文也。

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三千人各各顶受,顶礼戴仰,情欢足跃,领纳文旨,不遗不忘,念念相续,表其殷极。

尔时,释迦牟尼佛说上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此是罗什诵出此经时,依彼广部,略叙纲要,别诵此等经文,助前本文,更光其美。劝进流。此上一段,重结前云:尔时释迦牟尼佛,从莲华台藏世界而没,还本源世界阎浮提树下,说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结释前文,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也。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

结前文云,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乃至第十摩醯首罗天王宫,说我本源莲华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至此道树下。

结前文云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等。

十住处说法品

结前文云:坐金刚千光王座,说十世界海,乃至摩醯首罗宫,说心地法门品。

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结指前文,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此心地法门等。结文虽少,结前大纲,总结尽也。

千百亿世界。

指前大小化身,说法化生处也。

莲华藏世界

指前舍那说法处也。

微尘世界

前二类世界,数者微尘数,

一切佛心藏。

指前五十四心,能摄佛德。

地藏

指前十地,出生佛位,功德万善。

戒藏。

即前十重戒、四十八轻戒,包纳贤圣位无漏功德也。

无量行愿藏。

指前十长养等六度万行四弘誓愿。

因果佛性常住藏。

因即六度,果即三身,行佛性相续不断也,理佛性凝然常住,皆通因果,皆有含藏出生义。

如如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以三世佛所说皆同,故云如如。竟者,毕义。千百亿佛,各为本界众生,说是心地法门品,皆已了也。

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总指彼界所化众生,各各闻上心地法门已,总皆受持修学,一切欢喜奉行。前文但是正闻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欢喜。今此感荷,闻一品经总彻,所以欢喜,非重沓也。

若广开心。

五十四、心

地。

十地

相相,如佛华光王七行品中说

相谓体相、行相、状相。从初发心、资粮、加行等五位次第,各有体、行、状、相不同,上说未尽,故指彼说。

明人忍慧强。

即明慧之人,即境决定,识别是非,拣择胜劣,有大功力。

能持如是法。

由前忍慧强,方能奉持如是十重戒法、四十八轻戒法。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由前明人从初受持如是戒法,乃至十地已来,虽未成佛道,安徐获得五种功德胜利。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由持戒净,顺称佛心,常垂护念,魔不得便感诸佛护念利也。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自知戒圆,必生善道,得见诸佛,故命终时,具戒心喜利也。

三者生生处,为净菩萨友。

善友同生,利也。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由持戒故,众善皆生,功德圆满,能到彼岸,故云戒度。度者,越也,戒德成就利也。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由今现在世持戒故,后世持戒,世世生生性戒成就。彼后生中,设不遇善友,亦有自然性戒,能离诸恶戒,生福慧利也。

此是佛行处。

依于此戒,得成为佛,故此戒品,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劝有智者思,因此戒得佛。

计我

诸外道类

著相者。

凡夫

不能信是法。

此等不信十重四十八轻戒法。

灭尽取证者。

定性二乘乐入,无余取诸寂灭,

亦非下种处。

此等无性,不堪闻是戒法,故非下种也。种性虽非新生,然因此戒增长。

欲长菩提苗。

四智种子,至加行位,将生无漏,名菩提芽;入见道已,初无漏生,名菩提苗;至解脱道,名菩提果。今此取苗。

光明照世间。

即菩提果,成自受用。身光智光,内外俱照。

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

以此二句,成上四句之文也。若人欲成佛果,要观诸法实相,实相即真性也。

不生亦不灭。

赞法身离四相

不常复不断。

表法身离断常二执

不一亦不异。

法性平等,物物皆遍,故云不一。凝湛真常,体性无差,故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既本无来,何时有去。

如是一心中。

指前能观心,于所观真实相,专一不散故。

方便勤庄严。

更须广修六度,万行方能圆证。

菩萨所应作

二,利行也。

应当次第学。

此遮顿成佛故,于五位中次第修学也。

于学于无学。

于曾学戒、定、慧者,于未曾学戒、定、慧者,今虽未学,有大乘性,常必学故。

勿生分别想。

勿谓未学,而生慢想。

是名第一道。

心无分别,住正等观。

亦名摩诃衍

此云大乘菩萨行者,无分别心,离怨亲想也。

一切戏论处。

佛性论云:戏论有三种:一、贪爱;二、我慢;三、诸见,如来灭之已尽故;三、为根本。

悉由是处灭。

三种戏论,因由持戒,观证真理,皆总灭尽。

诸佛萨婆若

此云正智,即般若异名也。

悉由是处出。

诸佛智慧,皆从真净,法界流出,

是故,诸佛子!

是故二字,因前文起,因前持戒观真,得智成佛,故劝佛子。

宜发大勇猛。

观前证果,非从懈怠生故。

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知前佛果因持戒得,故劝精进护戒,如明珠即如意珠也。

过去诸菩萨,已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三世同学也。

此是佛行处。

显无有不持此戒得成佛者也。

圣主所称叹

圣谓大圣,三界独尊,故称为主。今此圣主,常赞是戒。

我已随顺说。

即是罗什,顺世称我,随顺佛意,赞说宣行。

福德无量聚。

诵说流传,化多从善,故生福聚,亦乃无量。

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

将此传诵,所集福德,回施众生,共成佛道。

愿闻是法者,疾得成佛道。

梵网经卷下(终)

上以延弘国祚,下以普济含灵。

皇明隆庆大岁庚午之夏,有一道人慧澄、印珠等者,欲广梵网之传,以惠后学,募缘锓梓,流布有世。乌非深有慕于佛祖之风者,其能若是乎?后之有志学者,览斯戒经而顿发心华,则其教之功德,何可胜数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