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沙门释智圆

陈如品之二

爱是现在,那忽言故者,彼自立难也。

乃强下,恐被他难,故有此释。

由行得爱者,此爱即行,已属过去,非现在爱,义不符文,名为强解。

无明爱为新者,此取始托胎时,闰生无明及现在爱,既俱今世所起,故并属新,此直据烦恼道说也。而经云故者,乃约业道望之,则惑能闰业,既在业前,乃名为故。

取有为故者,直约业道,能招苦果,则因故果新。而经云新者,乃以烦恼望之,业是后起,所以名新。此师解义,极成迂曲,然又不顾取是烦恼,而谬判为业,故招今破。

那忽为新者,忽应作不,盖字误也。此责古人,汝若据烦恼无明爱为新,且取亦烦恼,何得为故?故云那不为所。

无明、爱、新下,此并破也。无明、爱、取并三烦恼,二既为新取,支那忽属业为故耶?此乃以惑为业,抑新为故,反违己说,何谬如之?故云最为不可。

取从无明爱起者,应云取有,文逸有字。

即是枝末者,无明爱是根本即故,取有乃枝末是新。无前诸失者,无上二师失也。初师有以现为过失,次师有以惑为业失。

与观师同者,今家用观师义也。

经云取有名新者,此二皆现在因,故云新也。问:爱亦现因,既以未来望现得名故者,取有何故不尔?答:爱是现惑之始,取是现惑之终,乃以始惑别受故名,有是现因之末,新义自显。此新故义,并前古师共有四解,今师之美,无得而称。今更私加一释,以显经意多含。言无明属故,其义可知。爱虽现惑,若望取有,既在前起,故亦属故。取有望爱,悉名为新。所以但举惑业以明新故者,此二为因,能招苦果,因灭果亡,故约此二。

经儒雅者,儒,仁也;雅,正也。

经而来咨启者,左传曰:访问于善为咨。

乃开问端者,即经云:随所疑问,吾当答之。

经:三种即三毒,十种即十恶。三毒是惑,十恶是业。问:十恶中意三,岂非惑耶?答:与身口指应者属业,但在意地属惑,一切有即二十五有也。

少分得度者,那含欲惑方尽,分证涅槃,故云少分。

优婆塞经明必四月者,四分亦同。律云:有裸形外道名布萨,与身子论义,结舌叹云:𭔰小者尚尔,况堂堂者乎?至䟦难陀所而求出家,后问其义而不能答,即生念言:沙门释子愚闇无知。即便休道。比丘白佛,佛言:若有异学来投出家,四月共住。

只是一时者,佛法立三时,谓春、夏、冬,则一时有四月也。

根性不同等者,谓根利之人,不必四月。

或言止、观等者,奢摩他,此云止,或云定;毗婆舍那,此云观,或云慧。

麻襦、杯度者,并东晋时人而无名字,但见常着麻襦及能乘杯度水,世人因以立号。事迹如梁传。襦者,说文:襦,短衣也。

但分文在人者,经文节段,非佛亲分,既属人情,理宣择善,故依观师,分为四段。

弘广问终者,弘广是下经第九外道,古师皆谓与此纳衣立义相关,故徴下对辨。

问始是问流来等者。此用摄大乘师七种生死义,以配此文。言七种者:一、流来,二、反出,三、分段,四、方便,五、因缘,六、有后,七、无后。流来是迷真之始,反出是背妄之初。而云问终是问反出者,谓涅槃之始,是生死之终也。

佛常默然者,如前所引十四难,皆不答也。

复何处来者,如前疏文破识窟义。

知答不去者,以佛答文不去前难,故知前问不难流来,所以如来随问解释,若问流来,佛定不答。

纳衣下,正示所问义也。初立义徴文。

解此下,二、师异解。

于生阴前起爱者,谓见地狱,反更生爱,正在中阴,故云生阴前也。

有身有惑,皆约中有,亦起爱心者,亦起才起也。

即便得身者,谓于中有身上起爱,而得生阴之身。

身前烦恼在后者,于中有身起,生阴爱故。

于死阴后起爱润生者,此不论中有之身,但约于死后起惑而受生阴,故经云:反更生爱,即生其中也。

此下,牒佛等者,经从何以故去。

若烦恼在先,全未有身等者,此外道据众生有始以难。既元未有身,此时烦恼从谁而起?故下荆溪云:诸大乘经云:无始者,不独身,不独烦恼。若一在前,一则有始。故知古人云:问流来者,非不一途,但失始领无量世中作善不善等义,故为今师所破。应知此经正难佛说因缘润生,傍执外宗有始为难。

若烦恼复因烦恼者,若云未有身时,有烦恼不从身生,还从烦恼而起,后起烦恼,因先烦恼而有。若然者,烦恼不得为先,以身前烦恼,复更因前烦恼而有,如是展转相因,至于无穷,则身前烦恼,不得为最先也。总结三义者,即经云:先后一时也。一、惑先身后,二、身先惑后,三、身惑一时。

如此土严具者,鬘等类,如此方冠弁鞶带严身之具也。

工匠揆木者,揆,度也。左传曰:山有木,工则度之。

经车舆与诸反。说文:车舆也。

谁之刻画者?蚶形谁刻?蛤文谁𦘕?引此助证自性之说。经中但言龟等,不云蚶蛤。然此外道与此方蒙庄所计,其义颇齐。故庄子云: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又曰:雨为云乎?云为雨乎?孰降施?是皆其自然也。

经钓饵,服虔云:钓鱼曰饵。

性是其宗者,自性义是其宗计故。

佛逐破等者,以此外道但计五大为常,诸法悉是无常,而云俱无因缘,故招并破。

不应祠祀者,尔雅:春祭曰祠。注云:祠之言食。礼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纵则应定者,经云当知诸法各有定性,即是纵也。

经若有下,纵而复难也。

甘蔗只合常守自性,何故作浆、作蜜等?验知皆从因缘生也。

经酒时不饮者,谓浆蜜经停,变成酒也,饮则犯提。

后为苦酒者,苦酒,醋也。谓酒变为醋,饮之无罪。

别难中即无者,双难中但难先后,别难但难一时,不具三意,故云即无。

结难中有之者,即经云先后一时,义皆不可,即具三意也。

次正答三难者,文误,应云次答正难。

相对而来等者,此明外道正难,烦恼在先,难身在先者,相对傍难,故云非其本意。

还成我义者,明佛不曾说身在先。若云在先,是汝自立,还为我破,则成我所立烦恼为身因之义也。

除彼所计之一时者,非外人定计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之一时也。

若是下,彼明一时乃是邪计,故云此则不可。

此是前后之一时者,虽烦恼为因,以身为果,则因前果后,而烦恼与身一时而有,故云前后而一时。

亦是下,虽一时有,要因烦恼而得有身,则似因前果后,故知约理则一时,就事则前后,次文自显,故注云云。

缘成由果者,中论第一观因缘品云:缘成由于果以果复缘先故名未有果。何名为缘?故论偈云: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谁能缘先有何用缘。此即总破一切因缘也。今经明一时前后以山因果,彼破此立,其义不同,故云此别有意。

不独云身,不独烦恼者,以众生无始故,则烦恼及身俱无始也。此则实教所谈。

今经下,以机缘宜闻权说,意令对治破惑,故说烦恼为先。

仍带理说者,理无前后,事有前后,故云虽也。

故知实理等者,实不称机,却成余法。

实而下,约实理明之,则因果唯心,孰分前后?岂但过去,现在亦然,并由理具三千,故使同归不二。

何以故下。徴释无前后义也。

因果无二者,因果之事,岂离十如?界界十如,同在一念,一念无别,岂有两殊?故云无二。

色心体一者,若因若果,不出色心,色由心造,当体即心,色即是心,色外无法,心即是色,心外无法,故云体一。

三道(至)无乖者。苦道即法身,烦恼道即般若,业道即解脱,若道即果,二道是因,百界三道,咸即三德,不纵不横,刹那理等,故云一念无乖。

五阴(至)理等者。色解脱乃至识解脱,百界五阴咸即解脱,此五解脱五一互融,一念无乖,故云刹那理等。举要言之,一念三千摄无不遍,因果同时何须致惑?

贵在下。结示经意。实理本无前后,只由外道执无因果,故明前因后果以破其执。邪执既破,了一实性同太虚空,岂有前因后果之殊?亦无内惑外身之别,故云空无前后,内外谁施?

三十下。总显一经,咸同此性。当知卷卷品品,名相虽异,要其所归,不出三德。故使揽别成总,以立首题。故云三十六轴,唯从涅槃。从,顺也。唯顺所诠三德,以立涅槃之称。

五十二下三十六轴,即能诠之教;五十二众,即禀教之人。教诠人证,岂出斯理?上云涅槃,此云佛性,名字两异,理体一同。三灭三因,即是三德。纳衣了解,成当机人;守株尚迷,乃结缘众。

两段者,即初一时,二前后,共有二行文也。一时则正明实理,前后则兼带权说,执破权亡,一理弥频,释疑之要,岂虚言哉?

旧说下,意谓须约众生之始,乃得因果同时,自余但是因前果后。

用业得身,必由烦恼者,既由烦恼润业,复由烦恼润生,润业故牵果,润生故受身,故云必由也。故于文中,列出二种:言润业者,由烦恼故,造作三业,如因水润牙,乃能滋长,故曰润业。烦恼润生者,即初托胎时,于母起爱,于父起嗔,乘此烦恼,遂受识名色等报,故曰润生烦恼。此惑正在生阴之初也。

身果为奢者,润过去业,感现在报;润现在业,感来世报;隔生赊远,则非同时。

今之下,即经云要因烦恼而得有身者,正明润生烦恼,如前疏云恶因缘元见地狱时,反生爱等,即此类也。

若依下,引诸师明起润生烦恼之处。数人及灵味,皆约生阴之初,起润生惑,则得因果一时之义。其余诸师,并约死阴起惑,以润来生,非一时义,今所不用。

但今依后解者,依灵味解也,故下结云微采灵味之说。

得言下示今义也。凡引三文,初引迦叶品,次引十地经,后引渐备经,皆证润生烦恼与识同时,即是因果一时义也。文中先引文,次润生下释义。初引文中爱无明等者,由于父母有憎爱心故,所以托胎,故云得住寿命。

有漏有取心,即是识也。热恼种子,即润生惑也。由中阴识心起惑,故使现识托胎,故云生热恼种子及有漏种子也。

润生下,释十地及渐备义也。

之异者,异应作惑,字误也。谓润生之惑,虽在现识前起,而正由中阴妄识,是有漏故,所以起惑,令现识托胎,故云是润生至结之也。

是为下,结显二经,明由识起惑,令识托胎,故云有漏有取,心生热恼种子也。

已有下。即显三经所明,皆是生阴之初有染污识,即结果报,岂非身惑一时有耶?故云即是至之义也。有本作三义者,字误也。

微采灵味之说者,结示前文,稍依灵味,彼前至亦,不可牒前纳衣难问。

今答:一时而有此义者,虽因果同时,而有因前果后之义,岂同外道自性之计?故云殊堪反于邪难。

实有相因之义者,相因即前后也。

还明一切法实有因缘者,此即佛法明正因缘。

直云下,即是外人邪因缘,此乃佛反破之,汝既不许我说正因缘,汝亦不应说邪因缘也。

三师外道者,即迦毗罗、僧佉勒、沙婆,如前说。

彼家者,诸外道也。

现在一世相生者,外人但计二十五谛,从性生大等,有主有依,以为因缘,不云从过去业力因缘。为此义故,与佛因缘异也。

主谛依谛者,梵云陀罗骠,此云主谛。求那,此云依谛。色是火家求那者,即展转相望以为主依也。如五大为主,五根为依,由根取尘,则五根为主,五尘为依,故云色是火家求那也。

云云者,谓风大造鼻,水大造舌,地大造身,主依亦然。主则是因,依则是缘,故一世相生,有因缘义。

破五大性者,彼执地性坚,乃至空性无碍,体性自尔,非因缘成。五大既尔,一切亦然,以成自性之义。今佛以五大随缘,不守自性,以破邪执。

是彼家地者,外道计酥腊等是地大也,故佛约此破自性之执。

或时为水等者,遇火则融为水,冷时则凝为地。

举为五大者,佛广破地、火二大,二大既无自性,余三可例。

不言三大等者,即释经是五大性,即是因缘义也。若无因缘,汝何不说三大?四大既须定说,五大岂非因缘?

经如世人等者,举事类责汝,将五大类一切法者,何异世人说出家之人持戒精进,便谓旃陀罗亦精进持戒也。

此中两双者,此用成论中外道义,以消此文。

香相品者,成论第五香相品初:问曰:多摩罗䟦等众香合故,其香异本,为即此等众香更生异香否?答曰:因香和合,更生异香。如青黄色杂,更生绿色。有以种种业因缘故,生种种香。又卫世师人谓白𨭛、铅、钖、金、银、铜等皆是火物,而是中有香,故知非唯地有,故云说香为地。

从后双者下,全是彼论第三、四大相品文。

不随寒缘是地者,汝谓本是水故,所以不云是地,岂非有因缘耶?

此是芰角难者,谓菱角斜难也。以风之初动,难水之后冻,以此初难彼后,名芰角也。

若例难者,即横并齐难,谓以此初难彼初,以此后难彼后,名例难。只为经文义通两句,故此从容释之。

应有物不动,尚不为风者,不字误,应作名字。如物不动,则不名风,何故不流者,犹得名水?此横例以难。

而今下作芰角释义,甚符经文。

水本下,只是以风之初动,难水之后冻耳。

又解下,约例,并寻文可见。

冻时名冻者,但云冻水,不云是地也。

善恶觉观即生贪嗔者,应云即生贪嗔解脱,疏阙文。

经外因缘故,则能增长者,外能助内故。内有善觉,纵对恶境,亦皆增长解脱也。如内修忍辱,外逢逼恼,内忍转增。猪揩金山,喻意可识。内有恶觉,纵值三宝善境,亦只增恶,以毁谤不信故。

果报参差者,应知或时根具是后报,贫穷是生报;贫穷是后报,根具是生报;今虽残缺,后或根具;今虽贫穷,后或富贵。此乃顺经三报以释,谓因或并具,但受报参差,故有根具、贫穷等异。若约修因,有偏以说者,富贵由行布施,根具由不嗔害;因中多施而嗔害,故果上根缺而饶富。余皆例尔。

二种无法者,前计虚空、兔角二法也。

弃通从别者,随机授法,大小适宜,遍乎一代,故曰通。五时次第,前小后大,故曰别。

初起下,示一期用法次第,文中且指小初,故云初起道树也。

多用因缘破性者,如为提谓说五戒等,即人天因,名正因缘,以破外道自性之执。

次用无常者,自执虽破,仍滞人天生死,故说无常,令他出离,此皆鹿苑时也。

用体破析者,方等虽四教并谈,意在转藏成通故。

用分别破析体者,般若意在转通成别故。

中道破二者,法华一实废三教故,废析体是破空边,废分别是破有边。

圆常破偏渐者,涅槃谈圆常,破三教之偏渐也。圆常即中道,偏渐即二边,名异义同。法华、涅槃所以同味遍乎经论者,以五时经各有其论,菩萨造论通经,各依本部申义。

今大下。示今经随机不定。若依次第,则今经但合谈圆,常破偏渐。既有外计,还用初教因缘以破之,故云盖随其病等。此乃今经重施之意也。

初后既然者,后教既用初药,例知初教亦用圆常,但此显彼密耳。

中间亦尔者,谓方等、般若,唯除法华,以法华唯是一圆,仍无秘密故也。

于一切下,明五时化物,随四悉机,或显或密,常用四教。

而次第宛然者,约一分先小后大之机,则不失五时次第。但诸味中有新入者,故须互用。

更须悬作等者,此段虽无,前后已有,故须于此准义悬作。如哀叹品中比丘说劣三修,即是以无常析空破正因缘。如诸品中说如幻如化等,即是以体破析说。次第五行菩萨法门,即是以分别破体析。复有一行名如来行,即是以圆常破偏渐。诸如此例,览经思义,皆可意得,不暇烦文。

内道正教正义者,即人天教正因缘义。

小乘贤圣等者,即柝法也。教谓三藏教,行谓柝色行,位即七贤七圣,理即偏真涅槃。

大乘下,即体法及分别也。以通别二教俱名大,故教行等约二教说之。

包括下,举况,谓展转相破,或依五时次第而施,或于诸味随病互用,尚至破别,何况破外?故云况复执性外道邪。

一一须作者,以十仙俱是外道新入,如来悉用初教正因缘义破之,诸段疏文悉合具叙,不定次第二意,但避烦文,而于此中备述以例,前七后二皆悉同然。

复次,应知虽用偏小,而皆会圆,则与前四味,其旨永异。

其本有四念者,谓常、无常、曲、直也。

佛亦作四句者,彼但默念浅事,谓乞食等,佛乃显答深法,谓涅槃等,以浅形深,欲令舍邪入正故也。

与其名同者,谓常等四名。

而意则异者,我谓乞食为常,佛以涅槃为常,即意异也。

佛方为说者,说彼邪执之意也。

乃跨节者,彼念世间民事,佛答大乘深理,故名跨节。所表之理者,谓外道所立常无常曲直之名,密表佛法四义。故佛因彼邪名,示以正义。此亦开邪示正之方轨也。后世化物,可以为规。

函关下柱者,方言云: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𨷲。函、柱二字并误。说文:𨷲,关下牡也。牡,亡后反。牡所以封固关,令不可开也。

至理中,众生无尽者,以本具十界之性,始终无减。是以在凡不灭性善,故四圣不减;在圣不灭性恶,故六凡不减。凡圣常十,生岂尽乎?

私谓准文恐且约事者,荆溪依准经文,言众生无尽者,正是约事,谓众生无边,度不可尽,非约理具也。不敢顿违疏义,故云恐且。然亦不违以事无量者,必由理无尽故,所以疏主舍事从理,置文示意。若尔,则章安、荆溪两义相济。

旧用下复是章安之语,非私谓也。

须䟦自佷者,俍戾不顺佛化也。

经:世尊知已者。如来已知阿难为魔所乱,将欲发起付嘱,是以故问。陈如问:天魔何以但乱阿难?答:阿难是其传法藏人,恐佛付法令传末代,所以乱之。

应是对敡者,尚书说命云:说拜稽首,对扬天子之休命。孔传曰: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

欲折阿难高心者,恐阿难自忖是佛亲侍,过一切人,故须此折。

经:入定见如来心在阿难者,佛力所加,故目连下位能知佛心。

经如师子等者,无畏如师子,自在如龙,威猛如火,亦是表佛三品究竟也。师子杀兽,如戒防非;龙能潜水,如佛在定;火能破暗,如慧断惑。如来内证三品,外有三德,我之内外秽弱,岂任为侍?

经具足烦恼(至)不生欲心者。阿难是初果人,欲惑全在故。问:或云阿难已证三果,虽具上界烦恼,而欲惑已尽,何故叹其不生欲心?答:慧解脱人,遇好境多退为初果,以至舍戒还家。今阿难不退,正可称叹。

脱有本有舍浮者,谓毗字误为有字也。七佛名义如前记。

各有重任者,以慈悲化物为重任也。

夺故不堪者,以彼元是小乘故。

与故言堪者,今已开小入大故。

此是从弟者,即堂弟也。

但欲论近者,以亲近故,则凡有所说,人必信受,故隐从名,但云吾弟,犹己母弟也。

既非外道者,破第一解。

又非通说者,破第二解,于三解中,第二义长。

文少不来者,梵本未至也。至唐麟德中,后分适来,而有遗教一品,即其文也。

以解阿难者,阿难为魔罥系,以咒解之。

梵音兼义者,谓内有持慧,外具辨才,故名兼义。

断辛等者,通俗众故,故断辛等。

名婆岚弥者惑,恐古本经婆字上有名字,或恐字误。

此本携字者,然作携音者,字应作𡸔。纂文云姓也,与岚字不同。而下云山字有邪正等,未详所据。此中字义,恐是后人擅添,非疏主亲出。荆溪从旧,故且存之。读音为岚者,力含咸应法师云:案诸字部无如此字,惟应璩诗云岚山寒折骨,作此字。

说文云夏德也者,或作忧德,并字误,应作厚缯。切韵注释,分明知此字误。然此字音,并是梵语,何须训释?然因示其音,略指其义,亦应无妨广明咒义,如前疏记。

新金明者,即指真谛所翻七卷为新经也。

思之可见者,久本始证,亦有肉身,故本中亦假咒护,故云本迹何殊?又虽已久证,而无明未尽,可指无明为狼虎畏等。然今疏文不取此释,但约应迹以解,故下疏云就应身为论,此当示畏。

故人多释下,先示难,次而有下,示义。

皆依前释者,作应迹释也。

但古来下,追示咒义。

但三宝名种种不同者,诸陀罗尼虽种种密语,不同三宝摄尽,盖密诠一体三宝也。

魔竭大鱼者,大论第七云:五百贾客入海采宝,值须摩竭鱼王开口,舡去甚疾。船师问楼上人:何所见邪?答言:见三日及大白山,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云:三日者,一是实日,二是鱼目,白山是鱼齿,水奔是入鱼口。我曹了矣。时船中各称所事,都无徴验。中有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佛名字,佛为无上救苦厄者。众人一心共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曾受五戒,得宿命智,闻佛名字,即自悔责。鱼便合口,众人命存。

鹦鹉生天者,贤愚经云:须达长者敬信佛法,一切所须,悉皆供给。时诸比丘日日往来,说法教诲。须达家内有二鹦鹉:一名律提,二名赊律提。禀性黠慧,能知人语。诸比丘往来,每先告家内闻知,整理敷具,后时

阿难往到其家,见鸟聪黠,爱之在心,而语之言:欲教汝法。二鸟欢喜,授四谛法。偈言:豆佉(苦)三牟提耶(集)尼楼陀(灭)末伽(道)其家门前有树,二鸟闻法,欢悦树上,次第上下,七反诵习。其暮宿树,为狸所食,缘此善心,即生四王天。阿难明日遂到其舍,闻二鹦鹉为狸所杀,还白佛言:须达家内有二鹦鹉,昨教诵四谛法,其夜命终,不审识神生于阿折?佛告阿难:缘汝授法,生四王天,乃至第六天,七反生天,无有中夭。阿难又问:六天寿尽,当生何处?佛言:下阎浮提,出家成辟支佛,一名昙摩,二修昙摩。

真境无名等者,理本无名,因名会理,故依一理立种种名。

大品下彼经第九大明品云:复次,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深般若波罗蜜,受持、亲近、读诵、正忆念、不离萨婆若心,若以毒药熏,若以蛊道,若以火坑,若以深水,若欲刀杀等,皆不能伤。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此即一心三智之般若,尚能遍荡三惑二死之毒,何况世间之毒而能伤耶?照理不虚,名曰大明;更无加过,故称无上。

一、数,二、随等者。以彼经说三咒,其第三者,名六字章句。而于咒后,广说六道、六根、六妙。乃知前咒,只是密说三种六法,故名六字。然六道是所破生死,六根是所破烦恼。以经明六根与六尘相应,各起三毒,故六妙是能破之行。今文略举行义,以摄余二。安痒数息,从一至十,名数门。摄心在缘,随息出入,名随门。不念数随,凝寂其心,名止门。于定心中,以慧分别,名观门。反观观心,境观俱寂,名还门。不起诸垢,心如本净,名净门。妙是涅槃之理,六是能入之门,能所合标,名六妙门。广如别说。

鬼神王名者,称其王名,部落敬主,不能为害。今此神咒,乃是密谈三德,则应遍有五能,如阿伽陀药,遍疗众病。若不尔者,岂魔众暂闻,而能发菩提心耶?

彼既得非想定等者,即释背上起义也。得非想定而计为涅槃,即是非果。计果名为见取,自恃所证,轻他得下定者,故知此慢从见取背上起也。以外人但伏思惑,见惑全在故。

昔非想地等者。指须䟦旧习,故云昔也。非想地自有慢心,非前散心之慢,故云犹有慢在。

而彼得下定者,即是他人得下八地定也。

我心殊多者,谓我已得非想故,轻慢于他。

但无现在因缘者,以不知众生虽有过去寿业,要赖现在饮食因缘,及现作苦乐因,现受苦乐报等,但云过业以感现果,所以成邪。

现在无因等者,经云本业既尽,即现在无因也;众苦尽灭,即未来无果也。

其人邪见拨无者,谓兰那拨三世因果,亦不许过业感今现果,故云不说业行。

正谓无定之报者,谓不定果也。

经若以断业因缘(至)不得解脱者。斥彼显过也。以造业由心,必断惑心,乃得解脱。

多作六行等者,谓猒下苦粗障,忻上止妙离,亦曰胜妙出。

作八行观者,亦名八圣种观。然此八观,有总有别。总者,总以八观,观彼四阴和合不实。别者,以无常等治四阴理,无常观识。若观于受,空观于想,无我观行。以痈疮等治四阴事,谓观受如痈,观想如疮,观行如毒,观识如箭。若止观中引用,即云受如病,想如痈,行如疮,识如刺。又观空处如病,识处如痈,无所有处如疮,非想处如刺。其名虽异,其治大同。以有此八,心易生猒,疾能舍离,修习无漏。问:四禅但以苦粗障三而为方便,空等四处,何须用八?答:空处定细,不说八过,过患难识。凡夫亦有依六行者,不及圣种之速疾。

今此须䟦等者,此之经文即外道修八观之显据也。但例等者,若例佛教应须具八,而今但七阙无我故。以外道下释阙无我之意。然又佛教八观但破无色,今外用之通于色界。

涅槃无想者,真实涅槃,实无想心。汝今妄计非想以为涅槃,是故存于细想,后堕无间。

受是恶身者,从地狱出,受飞狸身,此乃如来悬记其事。

经况其余者,况劣蓝弗外道也。

归伏文为三者,后分未来,故只三段;今有后分,乃有第四须䟦出家也。

想是智名等者,智即能观三观,境即所观三谛。三谛分显,则断分段、变易两种三有,故经云能断一切诸有也。

经一切法无自相等,用衍门四句推捡,令入毕竟实相空理也。

此空遣于俗有者,以毕竟空荡二死有。

三乘异观者,乃是今家析法三乘耳。

三乘同观者,即衍门体法三乘也,故引大品三兽度河为例。

同观中道者,以今经同了圆常故。同观中道,则是行渐解圆。若以圆位收之,则声闻菩提当七信位,支佛菩提当八信位,菩萨菩提是初住已上。虽同观中道,而随根利钝,证入浅深。此与前四智观因缘,不得相类。前四偏圆解脱,以成四教。今三则行渐解圆,同归一实。是知前四今三,不无所以。

法华经损生者,即分别品中一生至八世界微尘,一一配位以说。而今经有发二乘心者,以重施故。然虽发小心,与前三味不同。今此乃是解圆行渐,但寄二乘法中修行,云发声闻等心耳。亦可作大乘声闻释之,即法华云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须䟦悟道者,北凉梵本未足,故此得道之文方有九字。今后分既来此之九字,合在后卷出家文后安之开善下。开善,哀幸也。谓如来最后度须䟦一人而便入灭,故云自斯至哀伤也。

然皆下,其余虽未得度,而幸闻法结缘,故佛灭后,四依传法得圣道者,其人甚众,斯皆此会下种结缘之人也。

今经下。今师劝勉。涅槃五分其文已周,所阙其余但是用章少分而已,故云经教满足。故诫后人逢斯至典,唯宜勉力自行他化,虽曰未证必谓之近。

脱复下,其有不遇斯典,不达圆常,则三惑浩然,二死重积,方将没溺苦海,如何可出?故云没苦如何。

居士下。引经证阙。据彼经所谈,知此犹阙三品。然今后分乃有四品,遗教、还源二品则当嘱累,茶毗、廓润二品则当烧身,起塔之文尚未至此。抑又今后分四品,与此所指三品,数既不等,前却亦殊。将非译人随情安置,故有不同?或恐天竺梵文由来自异,例如仲尼之教出自此方,尚有齐论、鲁论开章各别,况彼佛灭时赊,结集两异,传来梵天岂得皆同?凡诸经翻译前后不同者,皆如此例也。呜呼!章安祖师未逢后分,顾我眇劣而睹全文,随力赞扬,幸莫大矣。

陈如品末

此后分经者,案译经图纪云:沙门若那䟦陀罗,唐言智贤,南海波凌国人。麟德年中,益府城都沙门会宁故游天竺,观礼圣迹,泛舶西游,路经波凌国,遂共智贤译大般涅槃茶毗分一部二卷,寄经达交州,会宁方之天竺。后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附经入京。三年戊寅,大慈恩寺僧灵会于东宫启请施行。此经批文云婆罗门师者,即智贤三藏,以四姓中婆罗门取为清贵,故天竺通称婆罗门国,其僧亦曰婆罗门僧,出西域记。古来讲者,遂以此分二卷,续前大部为三十七、三十八也。此文犹是第五用章,初陈如半品,即归伏中第四须䟦出家也。

甚深妙法者,闻上佛说无想之法,乃是实智实境,境智名别,其体元同,境智相冥,三一互摄,故云甚深妙法也。

而得法眼,即初果。初圣果现证中,初经家叙事;法性智水下,经家叹德。初三句正叹智断。初二句叹智德中,先叹境能发智,如源出水,则是法性之源出智慧水,故云法性智水。次句叹智能照境,如水从源出还溢于源,如智从境发还照于境,故云灌注心源。后一句叹断德,即是境智冥合,能断三惑二死之缚,故云无复缚着。

漏尽下,结叹智断,漏尽结断德,意解结智德,二德具故,名阿罗汉行,渐解圆意,如前示。

蒙如来恩者,佛令阿难召我,殷勤教诲,令我舍邪,故云恩也。

世尊下。叹佛悲智之德。由大智故自出生死,故云智慧大海。由大悲故令我舍邪,故云慈愍无量。

行苦迁逼者,以苦依身在,未免迁逼。

坏器毒身者,四大无坚,如坏易坏,身如蛇箧,故曰毒身。

无归、无依、无趣者,以佛喻君、父、师。佛今既灭,则臣无主可归,子无父可依,资无师可趣。上略标无主,下具释三义。若具标者,应云无主、无父、无师也。

八种声者:一、极好;二、柔耎;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遍缘境界等者,缘六尘境,起三种惑,谓于好色起贪,恶色起恚,中庸起痴,声等皆然。以惑润业,能感生死,名造生死业。

法应如是者,欲令众生修善断恶故,方便示灭也。

如来涅槃甚深等者,以灭即不灭,不灭即灭,亦即非灭非不灭,故重言甚深。所以如来示灭,上达其本,下悲其迹,中根处悲达之间,二乘皆在下悲之限。现病品云:下愚凡见,言必涅槃,唯诸菩萨、文殊师利等,能知如来常住不变。

即嘘长叹者,嘘,吹也。叹,平声。无缘者,耻躬不逮,所以长叹。

唱言下有机者,能见贤思齐,所以称善。

疏云:亦应生起四品者,须䟦既得道入灭,则如来化事已周,故以教法遗嘱时众,故有遗教品;既嘱累已毕,则圣心无虑,宣入秘藏,故次有还源品;既已还源,须焚应质,故次有茶毗品;火葬既讫,灵骨犹存,故散及人天,令供养获益,故有廓润品。

遗教品

此下四品,即第五用章中,次明化周,掩迹用也。疏云:亦可称为第六,意如前记。然此四品,总成一对。初品即声益,以遗教利物故;后三即形益,皆遗身利物故。释品题者,急就章云:遗者,有余也。法华玄义云: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也。遗余言教,付嘱群机,故云遗教品。问:此与遗教经同异耶?答:不同。彼小此大,故法华玄义明遗教经结阿含部,是小乘也。问:马鸣遗教论,何故判为大乘耶?答:马鸣据小中之大,判为大乘。即三藏教中,声闻为小乘,支佛为中乘,菩萨为大乘也。而此大乘,犹是小教。故知马鸣、天台,其义无爽。得四教意,必无乖诤。应知遗教经中,不谈常辨性,验是初教耳。

尔时,佛告至我大涅槃。是标大涅槃难思法体,劝令护持。我于下,释其难得,以劝修习利益自他。

今已显说者,自法华前以权覆实不名显说,来至法华及以今经,彰灼开权同入秘藏,故云今已显说。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者,亦如法华开权显实,引五佛化同,所以十方三世诸佛,一一皆为令众生至一切种智;今亦如是,皆同诸佛住大涅槃。

言周圆者,生灭一如,圣凡互具,故曰周圆。

放舍身命者,放舍应迹遗躯也。此灭即不灭,亦即非灭非不灭,故名涅槃。

诸佛摩顶者,若依经修习,则法身如来以权实不二之手,摩我一心三谛之顶,不起二边之著,名不失正念。若能如是,诸佛法体常现其前,示入外道法中,是外学也。诸佛化邪,皆先同后异,故先在外。

如干草叶者,须䟦于外道众中为最上首,一化便归,犹如干草投大火𦦨,况余劣者耶!

入诸境界者,不出六师,故云受行邪法。

喑咽者,上于金反,切韵:啼,无声也;下呜结反。

六群者,难陀、䟦难陀二人,善闲算数阴阳说法,而性多嗔。迦留陀夷、阐陀二人,深曲财道,善解毗昙,而性多痴。马师、满宿二人,善闲音乐戏笑,而性多嗔。迦留陀夷是婆罗门种,余并王种。此六常为群党,故号六群。

唯然者,礼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曰:应辞唯恭于诺。

今经明车匿,与大论文异意同。彼云:恶口车匿,依梵坛法治,若其心耎伏,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得入道。此文异也。今云:渐当调伏,即用梵坛法,令观十二因缘,方得入道。彼举能诠教,此示所诠行;此但言调伏,彼出调伏之法,即意同也。梵坛,谓默摈。

观十二因缘者,达三道,即三德也。

尸波罗蜜者,达止作法界也。

四念处者,圆四念处,即是用十乘观观于阴境,名依念处严心而住。若无十乘,何以至道?

犯盗佛物罪者。南山云:盗佛物者,正望佛边无盗罪。由佛于物无我所,心无恼害故,但得偷兰,以同非人物摄。十诵:盗天神像衣,结偷兰。涅槃亦云:造立佛寺,用珠华鬘供养,不问辄取,若知不知,皆犯偷兰。若有守护主者,三宝物边皆结重罪;无守护主,望断施主福边结罪。

疏云:后一结难者,谓灭后供芥子许舍利,尚与现在供佛无异,况供其多?故不应以优劣差别为难也。

其转轮王以少福德下,是叹轮王也。

于世间法已作霜雹者,世间苦集因果如禾苗,圣道对治喻以霜雹。

其转轮王虽未解脱者,文中不云次罗汉者,以未断烦恼故。

皆绍王位者,以于城中茶毗,故受是福,悉当为王。既各为王,必相讨伐,则民受其苦,一不可也。

亦令一切下,若于城中茶毗,则福但厚于此城而薄于诸国,遂令如来利益不等,二不可也。

阿难下,但可城外,福及四方。

言讨伐者,礼记:叛者君讨。郑注曰:讨,诛伐也。左传:有钟鼓曰伐。

阿罗塔成以四层者,下三果次第降杀。

疏云四佛止请半身者,四应作下,即预指下文四字误也。

疏云:许少者,天帝是佛檀越,得佛一牙,有殊余众,但对半身,故称许少。

修多罗,亦云修妒路,义翻为线,取贯穿摄持义故。毗那耶,亦云毗奈耶,亦云毗尼,此翻为律。摩达磨,亦阿毗达磨,亦阿毗昙,此翻无比法,谓无漏之法,慧为最胜故,即是论藏诠慧学也。

愁毒者,毒,苦也。

疏云:前灭身益者,前二段皆明灭后利益故,此一文放光现相,益时众故,入第三禅。

难生是中者,三禅最难得生故。

大涅槃光者,由内证涅槃,故外有大用。又令众生蒙光所照,咸悟涅槃,故曰涅槃光也。例如思益云:又如来光,名曰能舍。佛以此光,能破众生悭贪之心,能令行施等。又临涅槃时,所放之光,名涅槃光。总成三释,各有意趣,思之。

还源品

二期化毕,故曰应尽。入秘密藏,故曰还源。即是摄应身之指归,法身之本也。然法身常遍,岂始还源。神化无方,宁论应尽。特是机缘,宜闻示灭。故此施为,

从初禅出入第二禅等者,但是已离初禅,未入第二,故名为出,非是出散心中也。从三禅出等例尔。准摩耶经,此即无间三昧,亦名练禅,即九次第定。此乃如来以大涅槃心达禅法界,尚非别教次第,况同两教二乘?

次间入出者,此即薰禅,亦名师子奋迅三昧,犹如师子奋诸尘上,谓奋迅入出,为熟静散心故。

顺入者,其入九定,从初禅以至灭定;逆者,从灭定起,复入非想,如是次第复至初禅。如是逆顺,皆经入一散心。

三、超入出者,此入修禅,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起已,入非想;悲想起,入灭定;灭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定。上界皆须灭定为主,下则渐渐灭,入三四空、识、不用处、非想,至悲想已,还入灭定,此即顺入也。逆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此即初禅为主,则上渐渐灭,至二种已,还入初禅。复有逆顺相对交过者,从灭定起,入初禅;初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二禅;二禅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识处;识处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空处;空处起,更入四禅;四禅起,入识处;识处起,入三禅;三禅起,入无所有;无所有起,入二禅;三禅起,入非想;非想起,入初禅;初禅起,还入灭定。入既有三,出亦具三,皆经散心为异也。此依摩耶经,略出其相。然今经语略,大体则同,应如彼广。

三段说法,初云甚深般若,次云摩诃般若,后云佛眼者,前二约智,后一约断,坚穷三谛,故曰甚深,横周法界,故曰摩诃,既即智而断,故佛眼亦应具甚深摩诃二义,是知三智圆明,五眼具足,从胜而说,即种智佛眼,遍照十界,若依若正,当体空中。

于七宝床右胁而卧者,左阴表实智,右阳表权智,床表寂光,即权智化用已周,究竟安住寂光之土,故右胁而卧也。

头枕北方等者,东集南苦,西道北灭。头北足南,表证灭离苦。向西背东,表修道断集。然此乃表如来所证究竟无作四谛,四而不四。所谓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欲令众生同悟此理,故枕北方等以表示之。而此谛理,双非八倒,故在八树之间。

即时惨然变白等者,于集众时林已变白,如序品中云:其林变白犹如白鹤。而今又言变者,前谓悲近召远一期变白,远众既至其树还青,故今既灭其树永变。而四方双树两两对合垂覆宝床,表涅槃八用同冥一体,用即两亦、体即双非。然四枯四荣咸皆变白,即表荣非荣、枯非枯。

中间涅槃者,表不生不灭而现生灭。问:前列众中梵王帝释悉皆在会,何故今始飞下耶?答:前为请住献供故来,已闻谈常辨性卒度须䟦故归本宫,今闻佛灭是故重至。

普饮者,饮,去声,下文同。众劫,即多劫也。

茶毗品

机感在生,茶毗约佛。睹佛神异,诚由机感。机应合辨,以立品名。又示生示灭,说法现通,无非机感。今舍通从别,别指茶毗。茶毗或云阇维,亦耶旬,此云火葬。

疏云初更为三者,后二段乃是悬科,无别经文;次出棺现相,即下正茶毗中恩深现足;三、入棺潜形,即下化讫掩足也。

不能胜者,胜,平声。

疏云:余城亦尔者,十六城等皆尔也。

余时者亦尔者,七日之中,日日皆如是也。

余迹亦尔者,百亿阎浮悉同此相也。

其地乃是(至)处者。明三世诸佛化道悉同,益物事等,皆于此处而阇维之。

疏云非今人天火也者,以遍照世界,故非常火。

倏尔心惊者,倏尔即忽尔也。

拟示六亲者,父子夫妇兄弟为六亲。

唯有迦叶独自闻之者,迦叶于佛灭后,住持佛法,为此等人,因是不令舍杂碎戒。迦叶独闻,良在于此;余不令闻,恐染恶故。是知余皆不闻为生善,迦叶独闻为破恶。复持旧氎着新氎上,而不除旧者,使凡圣普受其福,故不除之。

心𮌎中火者,以同体慈火焚权迹躯利乐众生,故下偈云自于心中出慈火也。

廓润品

所遗灵骨,名曰圣躯,福沾群品,故云廓润。廓,犹广也。一牙舍利,此云灵骨,即所遗骨分,通名舍利。世人既爇,唯寻碎粟,而弃余骨,一何谬乎?应知粟体大骨,圣凡俱有,但熏修优劣,故坚坏不同,神用有别,非但以碎粟为奇也。

千张火全不烧(至)除外一双者。中间皆烧,表如来常行中道故。

金坛者,徒含反,甒属。

雉毛纛者,徒倒反。尔雅:纛,翳也。郭璞注云:今之羽葆幢,舞者所以自蔽翳。

抄、掠,俱去声。夺,取也。

慨悼者,谓糠慨悲悼也。

疏云:或是简无缘,如文所说者,即八王不知佛灭,俱不获舍利而还也。

其文未尽者,谓今经无分舍利之文,则梵本来尚未尽。

释为始者,即迦毗罗王是释种也,波肩王当第八,故云终讫。

应是先已请者。言私谓者,准日本目录云后分疏,或云后分科是荆溪所撰,何故又称私谓耶?答:和会付法藏云是先请者,此实无文说是先请,但荆溪约义通之,是故亦称私谓。

应是下,谓传中八王与此八王不同也。谓此明八王不知佛灭,非先请人。付法藏传明分舍利为三分:天、海、人,人中一分。复分八国:一、拘尸国诸末罗众,二、波波国诸末梨众,三、遮罗国诸䟦离众,四、摩伽陀国拘利民众,五、毗提国诸婆罗门众,六、迦维罗国诸释种众,七、毗舍离国诸离车众,八、摩竭国阿阇世王众。各云:我当于彼求舍利分。各严四兵。即来香姓婆罗门:汝持我名,问讯俱尸诸末罗众: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吾于诸贤每相宗敬,邻国敦义,曾无诤言。我闻如来于君国中而入涅槃,唯无上尊实我所天,故从远来请求骨分,冀还本国起塔供养。香姓受教,白诸末罗:诚如君言,佛此灭度,国内人民自当供养。远劳诸君求舍利分,终不可得。时诸国王即集诸臣:若不见与,四兵现在,当以力取。时拘尸国即集诸臣,共以偈答:如来遗形,不敢相许,彼言举兵,吾斯亦有。是时香姓喻众人曰:诸贤长者受佛教来,口诵法言,心服仁化,岂诤舍利共相杀害?舍利现在,但当分取。众咸称善。寻复语言:谁能分者?众举香姓:仁智均平,可分舍利。即分舍利以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五。存时,发天持上天起塔供养。明星出时,分舍利讫,有余灰者,毕钵村人白众人言:乞地余灰,起塔供养。皆云与之。诸国各于本处起塔供养。

若从下,约所表释。当知行人若能达三谛唯心,修无作八正,观行已上,位位进入,则是常分如来法身舍利。是则遗教遗形,何须远觅?故一家释义,唯开五章:众即证性之人,施即诠性之教,行即能观之观,义即所观之理。理显有用,折恶摄邪,化周掩迹。结括五章,不离三德:施即解脱,行即般若,义即法身。即一而三,咸具三德;即三而一,各守本章。众则自证三德,用乃三德化他。五章既即三德,三德即我一心。心性遍融,生佛齐贯,三无差别,其斯谓欤?如此了知,方名开解。若欲修行,必依十乘。委明十乘,在乎止观。故知摩诃止观,通为一切圆顿大乘经教之行门也。四种三昧,何经不摄?十乘十境,何教不用?教行相济,方有所归。自非一家,未闻斯说。幸哉鄙末,偶此极唱,辄以宵烛,增晖耀灵。辞既不文,义亦无取。唯愿一切诸佛涅槃真法、三乘圣贤,摄我以慈悲,加我以福慧,往还五道,周旋十方,常阐斯经,以导含识,同归秘藏,共了圆伊。虚空有穷,我愿无尽。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二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