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月喻品第十五(卷第九)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月喻品

前鸟喻俱游,横论一时;今月喻隐显,竖论前后。先横次竖,自成次第。又俱游是自行,隐显适宜;自行化他,复成次第。河西云:三品皆是一真应意,此乃一途。问答既三,意宁一耶?自有两问一答,一问两答,一问一答。河西云:只是一句,余之二句,推文可解。今云:其问既异,答亦不同。前问共行,以鸟喻答之;今对三光,以立三问,以月喻答之。然其问中,非独问月,备问三光。月取亏盈,日用长短,星以吉凶,虽有少殊,同况隐显。在先答月,故以标品。私谓月摄日星,故月题品。又名异义同,故月义便。梁武敕学士撰天地义有三:一宣夜,二周髀,三灵宪。宣夜久废不传,诸学士推理不得。周䉈者,是周公问殷齐论天地义云:天如圆䉈,边下中高,为盖天义。日月横行,同于佛法。灵宪者,即是浑天义也。张衡作浑天图云:日如鸡子黄,天如鸡子白。日从东出,渐渐西没,复从土下,入地东出,绕天地转。故言日出扶桑,日入减池,日月竖行。长阿含及楼炭云:日月天子果报,与四天王同寿五百岁。旧云二百五十日,形纵广五十由旬,月形四十九由旬,星小者不减三由旬,方百二十里。日城为两宝所成,二分火精,二分金精。月为二宝所成,二分琉璃精,二分白银精。星唯一宝所成,谓水精,绕须弥山,照四天下。楼炭第五云:劫初未有三光,众生福力,感乱风吹火精、黄金二宝作日,日天子所居,城郭七重,东西二千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围八千。又乱风吹二宝、琉璃、白银作月,月天子所居,其城七重,东西一千九百六十里,南北高下亦然,周围七千八百四十里。又乱风吹水精作星,星天子所居,皆大风持,犹如浮云,右转而行。大者周围七百二十里,中者四百八十里,小者一百二十里。月以三事缺减:一者角行;二侍臣形服如琉璃色,在于月前;三以日有六十光照之,故减。又三事故增:一月正行,故增;二十五日处正殿,侍臣不当前,故增;三日所放六十光照,月皆不受,是故增满此品。正答云:何如日、月、太白与岁星?既具答三光,而以月喻当名者,如向分别:一者月在中,从中题品;又月有亏盈,譬隐显易见;又月譬文多,从易从多,以用题品。古来云:品后明日出时,众露悉除。十行六字,属菩萨品,出经者误。招提云:非误,只是叹经力用之文。兴皇不定,或属前品,或属后品。观师云:属前。今分为二:先答问,后结叹经。初约三光,分为三段,用答三问。就月为六:一出没,二亏盈,三大小,四善恶,五长短,六乐厌。初明出没中,先譬,后合,如文。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见月不现,皆言月没而作没想,而此月性实无没也。转现他方,彼处众生复谓月出,而此月性实无出也。何以故?以须弥山障故不现,其月常生,性无出没。

如来应供正遍知亦复如是,出现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有父母,众生皆谓生阎浮提;或阎浮提示现涅槃,如来之性实无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实般涅槃,譬如月没。善男子,如来之性实无生灭,为化众生示有生灭。

从善男子,如此满月下,次明亏盈,亦先譬后合。

善男子,如此满月,余方见半;此方半月,余方见满。阎浮提人若见月初,皆谓一日起初月想;见月盛满,谓十五日生盛满想。而此月性实无亏盈,因须弥山而有增减。

长阿含云:从十六日去黑衣侍臣,初一日一两上侍,至三十日,诸臣并上,故稍稍亏。从月一日,诸臣渐下,至十五日,诸臣都下,故稍稍满。二云:日天子放六十种光,夺月故亏。若月天子处正殿后,光对日天,是故盛满。三云:从月初一出白银面,至十五日,银面全现,琉璃全隐。从十六日出琉璃面,至三十日,琉璃全现,白银全隐。因须弥者,为五风所吹,自然运转:一、持风,二、住风,三、动风,四、转风,五、行风。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阎浮提,或现初生,或示涅槃。现始生时犹如初月,一切皆谓童子初生;行于七步,如二日月;或复示现入于书堂,如三日月;示现出家,如八日月;放大智慧微妙光明,能破无量众生魔众,如十五日盛满之月;或复示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以自庄严而现涅槃,譬如月蚀。如是众生所见不同,或见半月,或见满月,或见月蚀,而此月性实无增减,侵蚀之者常是满月。如来之身亦复如是,是故名为常住不变。

世云六月一蚀者,书云:由运行相遇,六月一周,阴阳相御,故有此蚀。经云:修罗所为。

三、复次,譬如满月者,明大小: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譬如满月,一切悉现,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泽水中,若井若池及诸水器,一切皆现。有诸众生行百由旬、百千由旬,见月常随,凡夫愚人妄生忆想言:我本于城邑屋宅见如是月,今复于此空泽见之,为是本月?为异于本?各作是念月形大小,或言如鍑口,或言如车轮,或言如四十九由旬,一切皆见月之光明,或见团圆犹如金槃。是月性一,种种众生各见异相。

初譬中云鍑口者,关西谓釜为鍑,关东谓鍑为釜。

善男子,如来亦尔,出现于世。或有人天而作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复有畜生亦生是念:如来今者在我前住。或有聋哑亦见如来有聋哑相。众生杂类言音各异,皆谓如来悉同己语,亦各生念:在我舍宅,受我供养。或有众生见如来身广大无量,或见微少,或有见佛是声闻像,或复有见为缘觉像。有诸外道复各念言:如来今者在我法中出家学道。或有众生复作是念:如来今者独为我故出现于世。如来实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是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四、复次,罗睺去,是明善恶、明制戒。文为三:一、制止;二、轻重;三、如来教戒,皆有譬、合。

复次,善男子,如罗睺罗阿修罗王以手遮月,世间之人咸谓月蚀,阿修罗王实不能蚀,以阿修罗障其明故。是月团圆无有亏损,但以手障故使不现。若摄手时,世间咸谓月复还生,皆言是月多受苦恼,假使百千阿修罗王不能恼之。

如来亦尔,示有众生于如来所生粗恶心,出佛身血,起五逆罪至一阐提,为未来世诸众生故,如是示现坏僧断法而作留难。假使无量百千亿魔不能侵出如来身血。所以者何?如来之身无有血肉、筋脉、骨髓,如来真实,实无恼坏。众生皆谓法、僧毁坏,如来灭尽,而如来性真实无变,无有破坏,随顺世间如是示现。

复次,善男子,如二人斗,若以刀杖伤身出血,虽至于死不起杀想,如是业相轻而不重。

于如来所,本无杀心,虽出身血,是业亦尔,轻而不重。如来如是,于未来世,为化众生,示现业报。

复次,善男子,犹如良医勤教其子医方根本:此是根药,此是味药,此是色药,种种相貌汝当善知。其子敬奉父之所敕,精勤习学,善解诸药。是医后时寿尽命终,其子号慕而作是言:父本教我根药如是、茎药如是、华药如是、色相如是。

如来亦尔,为化众生示现制戒:应当如是受持,莫犯作五逆罪、诽谤正法及一阐提。为未来世起是事者,是故示现,欲令比丘于佛灭后作如是知:此是契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相,此是阿毗昙分别法句,如彼医子。

五、复次,如人见月去,是明长短,亦有譬、合。

复次,善男子,如人见月,六月一食而上诸天,须臾之间已见月蚀。何以故?彼天日长,人间短故。

譬中诸天须臾见蚀者,此据四天王同见此月,忉利身光,不须日月。

善男子,如来亦尔,天人咸谓如来短寿,如彼天人须臾之间频见月蚀。如来又于须臾之间示现百千万亿涅槃,断烦恼魔、阴魔、死魔,是故百千万亿天魔悉知如来入般涅槃。又复示现无量百千先业因缘,随顺世间种种性故,示现如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是故如来常住无变。

六、譬如明月下,是明乐厌。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譬如明月,众生乐见,是故称月号为乐见。众生若有贪恚愚痴,则不得称为乐见也。

文云众生若有贪、恚、愚痴,则不得称为乐见者,为是众生不乐见月?为是其月不乐见耶?解言两意:一云直由三毒众生不乐见月;二云月名不乐见,如作盗人,自名其月为不乐见。

如来如是,其性纯善,清净无垢,是最可称为乐见也。乐法众生视之无厌,恶心之人不喜瞻睹。以是义故,故言如来譬如明月。

复次,譬如日出去,是第二举日,亦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有三时异,谓春、夏、冬。冬日则短,春日处中,夏日极长。

三时异者,佛法无秋,故言三时。二云:佛法有秋。经云:秋耕为上。又云:过夏名秋,秋雨连霔。金光明云:三三本摄,足满四时。律明三时,为简贼住;今言三时,非简贼住。为春、秋同,不分为二?

合譬有两:初以如来寿命合,次以经教合,可寻。

如来亦尔,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为短寿者及诸声闻示现短寿。斯等见已,咸谓如来寿命短促,譬如冬日;为诸菩萨示现中寿,若至一劫若减一劫,譬如春日;唯佛睹佛其寿无量,譬如夏日。

善男子,如来所说方等大乘微密之教,示现世间,雨大法雨。于未来世,若有人能护持是典,开示分别利益众生,当知是辈是真菩萨,譬如盛夏天降甘雨。若有声闻、缘觉之人,闻佛如来微密之教,譬如冬日多遇冷患。菩萨之人若闻如是微密教诲,如来常住,性无变易,譬如春日萌芽开敷。而如来性实无长短,为世间故示现如是,即是诸佛真实法性。

譬如众星者,第三,举星喻。文为三:一、举众星,二、举阴暗,三、举慧星。皆先譬后合,前二可见。

复次,善男子,譬如众星,昼则不现,而人皆谓昼星灭没,其实不没。所以不现,日光映故。

如来亦尔,声闻、缘觉不能得见,犹如世人不见昼星。

复次,善男子,譬如阴闇,日月不现,愚人谓言日月失没,而是日月实无失没。

如来正法灭尽之时,三宝现没亦复如是,非为永灭。是故当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何以故?三宝真性不为诸垢之所染故。

复次,善男子,譬如黑月,彗星夜现,其明炎炽,渐出还没,众生见已生不祥想。

第三譬中,言黑月者,优婆塞戒经云:十六日至三十日,名为黑月。六卷云:支斗星,梁武翻为恶相星,或作岁音,或作戍音,形如扫帚。世人或呼为刁,或呼为麻,谓其作除故布新之怪,即如辟支佛出无佛世。

诸辟支佛亦复如是,出无佛世,众生见已,皆谓如来真实灭度,生忧悲想;而如来身实不灭没,如彼日月无有灭没。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下,第二、结叹前喻。文为三:一、叹,二、劝信,三、结叹。又二:先劝灭恶。

复次,善男子,譬如日出,众雾悉除;此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出兴于世,若有众生一经耳者,悉能除灭一切诸恶无间罪业。

次叹义深。

是大涅槃甚深境界不可思议,善说如来微密之性。

以是义下,劝信,又二:初劝信,次劝学。

以是义故,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应于如来生常住心无有变易,正法不断,僧宝不灭。

是故应当多修方便勤学是典,是人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结叹如文。

是故此经名为无量功德所成,亦名菩提不可穷尽。以不尽故,故得称为大般涅槃。有善光故,犹如夏日。身无边故,名大涅槃。

今用此三文,结三光喻叹教行理,结日喻叹常住教,结月喻叹常住理,结星喻叹常住行。

大般涅槃经菩萨品第十六

菩萨品

此品次第者,上有十三或十五问,是问佛事,佛答已竟。从此品去,有十九问,问菩萨事,佛皆答之。诸师或言:此品答十二至十七问,今明答十二问。诸问不可备题,从初为名,故言菩萨。释菩萨义,略有四重:一、三藏菩萨,从见释迦佛,三事供养,名初发心;三阿僧祇百劫修相,名为中心;坐菩提树,名为后心。二、通菩萨,从初虚信,诸法幻化,未沾理水,名干慧地;理水沾神,伏断见思,名为中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余有残习,微烟薄障,是名后心。三、别菩萨,从十信三,十心是初心,十地是中心,等觉是后心。此三菩萨,摄法不尽,退不摄一切众生,进不摄佛根性人。四、圆菩萨,初谓理性菩萨,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菩萨,始自理性,通诸众生,终于妙觉,皆名菩萨。所以迦叶问云云何未发心而名为菩萨者,故知不问。前三菩萨,正问于圆;就圆菩萨,不问五位,正问理性。故从所问得名,正是理性菩萨。标品就如来答中,正答理性是未发心,称为菩萨。而此理性为因,涅槃教光为缘,从谤而信,转成名字。名字即是发心菩萨,理性即是未发心者。问答之义,炳然在文,安作余解,岂会经宗?从此题名,故言菩萨品。然河西明此品答四问,同为一意。谓未发心者,因经发心,得见佛性。见佛性故,处众无畏。乃至见佛性故,如医疗病,不为病汗。今明经之圆意,靡所不通,何但答于四问而已?乃至见性能为船师,能脱故皮,如天意树等。佛性之力,无所不能,举体皆通,而少于眉目。今就答十二问,为两:先自行,次利他。初自行,又二:先答生善,次答灭恶。初答生善中,先牒譬叹经,傍答上问;次正答问。初叹经,傍答。文两:一、傍答,二、料简。

复次,善男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一切诸明所不能及;大涅槃光亦复如是,于诸契经三昧光明最为殊胜,诸经三昧所有光明所不能及。何以故?大涅槃光能入众生诸毛孔故。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缘,是故复名大般涅槃。

兴皇云:以涅槃经力,令未发心者发心。又逼令发心,如梦罗刹,即是其义。若尔,乃是内因外缘,令得发心。发心方乃名为菩萨,非未发心得菩萨名。又救云:先已闻经,中忘斯意。今蒙声光,冥入其体,方能发心。发心之前,已是菩萨。今不用此解。何者?中忘之前,已曾发心。若未曾发,何名中忘?若已曾发,已是发心,何谓未发名为菩萨?涅槃光者,二解:一云佛放身光,入彼毛孔。佛即涅槃,名涅槃光。二云以涅槃教,诠理分明,喻之若光。阐提无善,光不入心。四重五逆,善根微少,故言毛孔。光譬于教,毛孔譬信。契经者,修多罗藏。故举三藏以彰劣,显涅槃以为胜。又今经当机,胜余契经。

二、料简中,先问,次答。问中,先领叹旨,次仰非,后作难。初领旨者。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大涅槃光入于一切众生毛孔,众生虽无菩提之心,而能为作菩提因者。

先领生善之叹,即此品之前;次领灭恶之叹,即前品之末。

次仰非,如文。

是义不然。

后作难有三:一、作持犯等难;二、作赏善罚恶不等难;三、作难易难。初何以故去,即持犯等难。

何以故?世尊,犯四重禁、作五逆人及一阐提、光明入身作菩提因者,如是等辈与持净戒修习诸善有何差别?

若光入毛孔,皆能发心,持戒毁戒,修善作恶,有何等异(云云)?

次,如来何故说四依义是不等难?

若无差别,如来何故说四依义?

四、依出世正欲赏罚,若因光发心,何用赏罚?

三、如佛言下,即难易难。

世尊,又如佛言,若有众生闻大涅槃一经于耳,则得断除诸烦恼者,如来云何上说有人恒沙佛所发菩提心,闻大涅槃不解其义?若不解义,云何能断一切烦恼?

上说祁连三恒犹未解义,此即是难;今云经耳,能除烦恼,此即是易。既不解义,焉能除惑?以此难难易。今明迦叶以别难圆。就别明义,则持犯、升沉、赏罚自异,云何得等?就圆为论,皆即佛性,何故不等?就别为言,积善方解;就圆为语,即理为解。故佛答云大事大德,即是圆意。

二、佛言去,答。又为两:一、正答;二、释答。初正答中二:初明去取,次正答。初中二:初简阐提。

佛言:善男子,除一阐提。

次明其余皆能发心。

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法声光明入毛孔者,心定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

然发心者,非是随宜,乃是大福大事。

二、释答者。

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

大福大事,乃是秘藏如来佛性。此即不简阐提,阐提宁非秘藏佛性。欲明名字等菩萨,故简阐提,通取其余。欲明理性菩萨,故言秘藏如来性也。若无一家圆别之义,如何消经(云云)。

从迦叶白佛下,第二、正答问,又两:一、问;二、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未发菩提心者得菩提因?

初问正是腾上作请,此有远近,远则腾初偈十二问近腾品初之说。

从佛告下,答,又二:初正答,后简阐提。初正答,又二:初因经致梦,次叹经。

佛告迦叶:若有闻是大涅槃经,言我不用发菩提心诽谤正法,是人即于梦中见罗刹像,心中怖惧。罗刹语言:咄!善男子,汝今若不发菩提心,当断汝命。是人惶怖,寤已即发菩提之心。是人命终,若在三趣及在人天,续复忆念菩提之心,当知是人是大菩萨摩诃萨也。

初、因经致梦者,即是答四位菩萨。除前置后,但答中四。何者?其问菩提因,正答其问,略举四耳。得闻涅槃,是名字菩萨;梦见罗刹,悟已发心,即观行菩萨;不堕三恶,人天续发,即相似菩萨;是大菩萨,即是分真。明文在此(云云)。

次叹经,可解。

以是义故,是大涅槃威神之力,能令未发菩提心者作菩提因。善男子,是名菩萨发心因缘,非无因缘。以是义故,大乘妙典真佛所说。

二、从善男子去,举十譬简阐提。文为四:初、一譬双简,次、一譬别简,三、四譬重双简,四、四譬重别简。初譬除阐提取善根,故言双简。

复次,善男子,如虚空中兴大云雨,注于大地,枯木、石山、高原、堆阜,水所不住,流注下田,陂池悉满,利益无量一切众生;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雨大法雨,普润众生。唯一阐提发菩提心,无有是处。

虚空譬法身,云譬应身,雷雨譬应身说法,大地、下田、陂池譬四位菩萨,枯木、石山、高原、堆阜喻于阐提不受佛教。

次一譬唯简阐提,是故云别。

复次,善男子,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无有是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闻如是大般涅槃微妙经典,终不能发菩提心芽。若能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断灭一切善根如彼焦种,不能复生菩提根芽。

三、四譬中,初譬可见。

复次,善男子,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投之淤泥不能令清;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置余众生五无间罪、四重禁法浊水之中,犹可澄清发菩提心,投一阐提淤泥之中,百千万岁不能令清起菩提心。何以故?是一阐提灭诸善根,非其器故。假使是人百千万岁听受如是大涅槃经,终不能发菩提之心。所以者何?无善心故。

复次,善男子,譬如药树,名曰药王,于诸药中最为殊胜,若和乳酪、若蜜、若酥、若水、若浆、若末、若丸,若以涂创、熏身、涂目,若见若嗅,能灭众生一切诸病。如是药树不作是念:一切众生若取我根,不应取叶;若取叶者,不应取根;若取身者,不应取皮;若取皮者,不应取身。是树虽复不生是念,而能除灭一切病苦。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能除一切众生恶业、四波罗夷、五无间罪、若内若外所有诸恶。诸有未发菩提心者,因是则得发菩提心。何以故?是妙经典,诸经中王;如彼药树,诸药中王。若有修习是大涅槃及不修者,若闻有是经典名字,闻已敬信,所有一切烦恼重病皆悉除灭,唯不能令一阐提辈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妙药,虽能疗愈种种重病,而不能治必死之人。

第二譬中,言药树王和乳酪六物者,旧云依经作六行观,若末譬长行,散说丸譬偈颂,涂疮譬闻慧,熏譬思慧,涂目譬修慧,见譬读,嗅譬诵,根譬法说,叶譬譬说,取身譬理味,取皮譬文言(云云)。

复次,善男子,如人手疮,捉持毒药,毒则随入,若无疮者,毒则不入;一阐提辈亦复如是,无菩提因,如无疮者,毒不得入,所谓疮者即是无上菩提因缘,毒者即是第一妙药,全无疮者谓一阐提。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刚,无能坏者,悉能破坏一切之物,唯除龟甲及白羊角;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悉能安止无量众生于菩提道,唯不能令一阐提辈立菩提因。

复次,善男子,如马齿草、娑罗翅树、尼迦罗树,虽断枝茎,续生如故;不如多罗,断已不生。是诸众生亦复如是,若得闻是大涅槃经,虽犯四禁及五无间,犹故能生菩提因缘;一阐提辈则不如是,虽得听受是妙经典,而不能生菩提道因。

复次,善男子,如佉陀罗树、镇头迦树,断已不生;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得闻是大涅槃经,而不能发菩提因缘。

复次,善男子,譬如大雨,终不住空;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普雨法雨,于一阐提则不能住。

是一阐提,周体密致,犹如金刚,不容外物。

开善但九譬,不取最后金刚譬。前第六金刚譬中云白羊角,释论云山羊角(云云)。

迦叶白佛下,是品中第二。但前答未发心,是生善之义;次答三问,是灭恶之义。生善灭恶,是菩提要路,得佛近因。迦叶为后世开眼,故有斯问。就灭恶三问,即灭三障。初答云何于大众,而得无所畏,是灭业障;次答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是灭报障;三答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是灭烦恼障。今举三偈以答初问。前二偈明忏悔灭业障,后一偈明护法灭业障,即是改恶修功补过。通论忏悔,凡有十意,谓逆顺各十,如别记忏护,是其二也。忏中二:初偈举非,次偈显是。初约恶以明忏悔。先举偈问,次释偈为答,可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说偈:

不见善不作,唯见恶可作,是处可怖畏。

犹如险恶道。世尊,如是所说有何等义?

佛言:善男子,不见者谓不见佛性,善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作者所谓不能亲近善友,唯见者见无因果,恶者谓谤方等大乘经典,可作者谓一阐提说无方等。以是义故,一阐提辈无心趣向清净善法。何等善法?谓涅槃也。趣涅槃者谓能修习贤善之行,而一阐提无贤善行,是故不能趣向涅槃。是处可畏者谓谤正法。谁应怖畏?所谓智者。何以故?以谤法者无有善心及方便故。险恶道者谓诸行也。

二、迦叶复言下,是约善以明忏悔,亦先举偈问。

迦叶复言:如佛所说:

云何见所作?云何得善法?何处不怖畏?

如王夷坦道,是义何谓?

次释偈为答,凡三番释偈。

佛言:善男子,见所作者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以是义故,是处无畏。譬如人王所游正路,其中盗贼悉皆逃走;如是发露,一切诸恶悉灭无余。

初番见所作即现在,生死际即过去,至无至处即未来,通忏三世业障。

次番举非不见所作,谓一阐提。

复次,不见所作者,谓一阐提所作众恶而不自见。是一阐提憍慢心故,虽多作恶,于是事中初无怖畏。以是义故,不得涅槃,譬如猕猴捉水中月。善男子,假使一切无量众生一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此诸如来亦复不见彼一阐提得成菩提,以是义故,名不见所作。又复不见谁之所作?所谓不见如来所作。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以是义故,名为不见如来所作。又一阐提见于如来毕竟涅槃,谓真无常,犹如灯灭,膏油俱尽。何以故?是人恶业不损灭故。

后从若有菩萨所作善业,即是举是。

若有菩萨所作善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一阐提辈虽复毁訾破坏不信,然诸菩萨犹故施与,欲共成就无上之道。何以故?诸佛法尔。

二、作恶不即受下,第三偈,是护法灭业。护法力大,能灭业障,复感长寿不坏眷属等。亦先举偈,次释。

作恶不即受,如乳即成酪,犹灰覆火上。

愚者轻蹈之。

释此偈有四意:初、举非,次、明是,三、重举非,四、叹经。

一阐提者名为无目,是故不见阿罗汉道。如阿罗汉不行生死险恶之道,以无目故,诽谤方等,不欲修习。如阿罗汉勤修慈心,一阐提辈不修方等亦复如是。若人说言:我今不信声闻经典,信受大乘读诵解说,是故我今即是菩萨。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以佛性故,众生身中即有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之所说不异佛说,汝今与我俱破无量诸恶烦恼,如破水瓶。以破结故,即能得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虽作如是演说,心实不信有如来性,为利养故随文而说。如是说者名为恶人,如是恶人不速受果,如乳成酪。

初举非中,河西云:天竺热,停乳少时,自然成酪。文明恶不即受报,不如乳即成酪。而文不更安不字者,不须加之以上不字,而冠于下。

次譬如王使下,明是正以护法灭业障。先譬,后合。

譬如王使,善能谈论,巧于方便,奉命他国,宁丧身命,终不匿王所说言教。

王譬佛,使譬四,依善谈论譬内智慧,巧于方便譬外能说法,实智居怀功说外化,如是之人能护法利他。奉命即传佛旨,他国是入生死,宁丧身命不匿教者,身轻法重死身弘法。

合譬可见。

智者亦尔,于凡夫中不惜身命,要必宣说大乘方等如来秘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三、善男子,有一阐提下,重举非,更出前偈。

善男子,有一阐提作罗汉像住于空处,诽谤方等大乘经典。诸凡夫人见已,皆谓真阿罗汉,是大菩萨摩诃萨。是一阐提恶比丘辈,住阿兰若处坏阿兰若法,见他得利心生嫉妒,作如是言:所有方等大乘经典,悉是天魔波旬所说。亦说如来是无常法,毁灭正法,破坏众僧。复作是言:波旬所说非善顺说。作是宣说邪恶之法,是人作恶不即受报,如乳成酪、灰覆火上愚轻蹈之,如是人者谓一阐提。

四、是故当知下,叹经先叹灭恶;如莲华下,叹生善,皆可见。

是故当知,大乘方等微妙经典必定清净。如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大乘经典亦复如是。

复次,善男子,譬如莲华,为日所照,无不开敷;一切众生亦复如是,若得见闻大涅槃日,未发心者皆悉发心为菩提因,是故我说大涅槃光所入毛孔必为妙因。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得生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复次,善男子,如优钵罗下,是品第三,答上云何处浊世不污如莲华灭报障之问。文为两:初举华喻正答,次举风喻助答。

复次,善男子,如优钵罗华、钵头摩华、拘物头华、芬陀利华,生淤泥中而不为彼淤泥所污;若有众生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亦复如是,虽有烦恼,终不为彼烦恼所污。何以故?以知如来性相力故。

此释报障。云何说华生淤泥耶?盖由烦恼能成于报,如华生泥相缘由故,明于烦恼正意在报可寻。

善男子,譬如有国,多清凉风,若触众生身诸毛孔,能除一切郁蒸之恼;此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遍入一切众生毛孔,为作菩提微妙因缘,除一阐提。何以故?非法器故。

复次,譬如良医下品第四,答上云何处烦恼,烦恼不能染,是答灭烦恼障问。凡十四譬:初十二譬,譬所说教;次两譬,譬能说人。初譬教中,初一譬譬昔小教: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解八种药灭一切疾,唯不能除阿萨阇病。

初譬昔教。八种,譬八正。又云:无常、不净等五门因缘,慈、悲、不净、观为八种。阿萨阇,无的翻义,言无可治。

一切契经、禅定、三昧亦复如是,能治一切贪、恚、愚痴诸烦恼病,能拔烦恼毒刺等箭,而不能治犯四重禁、五无间罪。

次良医譬,今教可解。

善男子,复有良医,过八种术,能除众生所有疾苦,唯不能治必死之病;是大涅槃大乘经典亦复如是,能除众生一切烦恼,安住如来清净妙因,未发心者令得发心,唯除必死一阐提辈。

第三如文。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能以妙药治诸盲人,令见日月星宿诸明一切色像,唯不能治生盲之人;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能为声闻、缘觉之人开发慧眼,令其安住无量无边大乘经典,未发心者谓犯四禁、五无间罪,悉能令发菩提之心,唯除生盲一阐提辈。

次第四譬,双明生善灭恶,为三:一、正举譬,二、更问答料简,三、重举譬。初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善解八术,为治众生一切病苦,种种方药随病与之,所谓吐下、涂身、灌鼻、若熏、若洗、若丸、若散一切诸药。而贫愚人不欲服之,良医悯念,即将是人还其舍宅,强与令服,以药力故,所患得除。女人产者,阇楼不出,若服此药,阇楼即出,亦令婴儿安乐无患。

旧解:吐忏现在,下忏过去。通生善灭恶为涂身,别持灭恶为灌鼻,求理为薰,受持文言为洗,持偈颂为丸,持长行为散。兴皇分此八句:初四譬昔无常,吐譬苦,下譬无常,涂身譬无我,不净譬灌鼻;后四句譬今教,常德譬薰,净德譬洗,乐德譬丸,我德譬散。贫愚不服,医将还家。旧解云:众生颠倒,惮教不受,故言不肯服。将还家者,示三途苦报,是罪栖处所。兴皇云:一说不受,再更为说。今明慈悲是圣人之家,慈心为说,故言将还。女人产者,旧云:女人譬生善阇楼,此言儿衣。儿譬常解,衣譬烦恼,烦恼难除,譬衣不出。兴皇云:女譬菩萨,产譬正观,衣譬常无常两教。夫儿衣裹儿,儿若出者,衣亦须去;若不出者,反为大患。常无常教本生中观,观解若成,此教须去;教若不去,反复成病。

下双合二譬,可见。

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所至之处,若至舍宅,能除众生无量烦恼,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未发心者悉令发心,除一阐提。

次料简中,先问,次佛答,亦可见。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犯四重禁及五无间名极重恶,譬如断截多罗树头更不复生。是等未发菩提之心,云何能与作菩提因?

佛言:善男子,是诸众生若于梦中,梦堕地狱受诸苦恼,即生悔心:哀哉!我等自招此罪。若我今得脱是罪者,必定当发菩提之心。我今所见最是极恶。从是寤已,即知正法有大果报。

三、如彼婴儿,即重举譬,还明前意。

如彼婴儿,渐渐长大,常作是念:是医最良,善解方药。我本处胎,与我母药,母以药故,身得安隐。以是因缘,我命得全。奇哉!我母受大苦恼,满足十月,怀抱我身。既生之后,推干去湿,除去不净,大小便利,乳哺长养,将护我身。以是义故,我当报恩,色养侍卫,随顺供养。

正观渐增,如婴儿长大。先藉教生解,故言是医最良。药病不同,故言善解。一切众生,未闻经时,常处无明,故言我本处胎。与母药者,母譬经教,药譬常与无常相治。病去解生,故言安隐。惑心既解,还叹于教,故言奇哉。十月者,二解:一云十使所覆,二云十地行满。推干去湿者,旧云慢为干,爱为湿。兴皇云:二乘如干,凡夫如湿。除不净者,旧云除无明。兴皇云:除断常诸倒,容受中道,故言长养其身。

犯四重下,句譬可寻。

犯四重禁及无间罪,临命终时,念是大乘大涅槃经,虽堕地狱、畜生、饿鬼、天上、人中,如是经典亦为是人作菩提因,除一阐提。

复次,譬如良医下,第五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及良医子,所知深奥出过诸医,善知除毒无上咒术。若恶毒蛇、若龙、若蝮,以诸咒术咒药使良,以此良药用涂革屣,以此革屣触诸毒虫,毒为之消,唯除一毒,名曰大龙;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若有众生犯四重禁、五无间罪,悉能消灭令住菩提,如药革屣能消众毒,未发心者能令发心,安住无上菩提之道。是彼大乘大涅槃经威神药故,令诸众生生于安乐,唯除大龙、一阐提辈。

解者不同。一云:医譬佛,子譬菩萨,药譬经教。二云:医通譬此教,子譬持戒灭罪,蛇譬谤法,蛇似于龙,谤似阐提,龙譬五逆,蝮譬四重,良药譬理,涂屣譬教,触毒譬破谤法之心。又云:屣是下物,譬不善心,不善被调,能破恶毒。

譬如有人以毒涂鼓下,第六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以新毒药用涂大鼓,于众人中击令发声,虽无心欲闻,闻之皆死,唯除一人不横死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在在处处诸行众生有闻声者,所有贪欲、瞋恚、愚痴悉皆灭尽,其中虽有无心思念,是大涅槃因缘力故,能灭烦恼而结自灭。犯四重禁及五无间闻是经已,亦作无上菩提因缘,渐断烦恼,除不横死一阐提辈。

人譬佛,毒药譬今教,涂鼓譬昔教。又云:人譬此经,虽无心欲闻,遇时闻者,必能断惑。

譬如闇夜,是第七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闇夜,诸所营作一切皆息,若未讫者要待日明;学大乘者虽修契经一切诸定,要待大乘大涅槃日,闻是如来微密之教,然后乃当造菩提业,安住正法。

昔教如夜,今教如明。

犹如天雨,是第八譬。

犹如天雨,润益增长一切诸种成就果实,悉除饥馑多受丰乐;如来秘藏无量法雨亦复如是,悉能除灭八种热病。是经出世如彼果实,多所利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受记莂成大果实。

八十者,三解:一云应言八千,如持品中八千得记是也,出经者误为八十;二云外国本有八十人受记,此文不来,故无;三云此非人数,乃是指于诸老声闻年已朽迈,于法华中方得信解。后之两解,不可承用。若定以八十为数,数狭不该;诸得记人若定是年,何必并同?有过有少,故不可用。

秋收冬藏,是第九譬。

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诸善法无所营作。

虽非正譬教,要因于教得收藏故。

闻他人子,是第十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闻他人子非人所持,寻以妙药并遣一使,敕语使言:卿持此药速与彼人。彼人若遇诸恶鬼神,以药力故悉当远去。卿若迟晚,吾当自往,终不令彼枉横死也。若彼病人得见使者及吾威德,众苦当除,得安隐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外道,有能受持如是经典,读诵通利,复为他人分别广说,若自书写,令他书写,斯等皆为菩提因缘。若犯四禁及五逆罪,若为邪鬼毒恶所持,闻是经典,所有诸恶悉皆消灭,如见良医,恶鬼远去,当知是人是真菩萨摩诃萨也。何以故?暂得闻是大涅槃故,亦以生念如来常故。暂得闻者尚得如是,何况书写受持读诵!除一阐提,其余皆是菩萨摩诃萨。

医譬此经,使譬弘者,又言是灭罪生福章句。他人子者,往是佛子,起逆起重,即成他子。非人所持,譬被外诱。卿若迟晚,我当自去者,譬弘经人不称化缘,佛当自化。又迟晚者,即是差机,若能诣理,即是自往。

聋人是第十一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聋人,不闻音声;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复欲听是妙经典而不得闻。所以者何?无因缘故。

譬如良医,是第十二譬。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一切医方无不通达,兼复广知无量咒术。是医见王,作如是言:大王,今者必有死病。其王答言:卿不见我腹内之事,云何而言有必死病?医复白言:若不见信,应服下药。既下之后,王自验之。王不肯服。尔时,良医以咒术力,令王隐处遍生疮疱,兼复㿃下,虫血杂出。王见是已,生大怖惧,赞彼良医:善哉!善哉!汝先所白,吾不用之,今乃知汝于吾此身作大利益。恭敬是医犹如父母;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有欲无欲,悉能令彼烦恼崩落。是诸众生乃至梦中梦见是经,恭敬供养譬如大王恭敬良医。是大良医知必死者,终不治之;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终不能治一阐提辈。

王,譬犯罪众生必死。病者,譬必入恶道。王不信者,譬不受此教。不见腹内者,不见未来。下药,譬忏悔昔罪。王不肯服,譬诸众生不肯忏悔。以咒力故,令隐处生疮者,譬经之力,令于梦中见堕地狱(云云)。

复次,善男子,下有两譬,是第二、说教之人。文为两:先譬昔教主,后譬今教主。

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善知八种,悉能疗治一切诸病,唯不能治必死之人;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悉能救疗一切有罪,唯不能治必死之人、一阐提辈。复次,善男子,譬如良医,善知八种微妙经术,复能博达过于八种,以己所知先教其子,若水、若陆、山谷、药草悉令识知;如是渐渐教八事已,次复教余最上妙术。如来应供正遍知亦复如是,先教其子诸比丘等,方便除灭一切烦恼,修学净身不坚固想,谓水、陆、山谷。水者,譬身受苦如水上泡;陆者,譬身不坚如芭蕉树;山谷者,譬烦恼中修无我想。以是义故,身名无我。如来如是于诸弟子,渐渐教学九部经法令善通利,然后教学如来秘藏,为其子故说如来常。如来如是说大乘典大涅槃经,为诸众生已发心者及未发心作菩提因,除一阐提。如是,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上十二譬亦尔,前一譬譬昔教,后十一譬譬今教。初中,昔教云八术,今云过八。又下文中合譬,皆以佛、菩萨合之,以是得知譬今、昔教主。

从譬如大船去品中第五,答上生死大海中云何作船师之问。前答除障但自解缚,今答船师能解他缚。前因时藉经获自行力,今是果时藉经有化他力。前是法身善逝力,今是应身应来力。文举四譬,前二譬是正答,后两譬叹经助答。

复次,善男子,譬如大船,从海此岸至于彼岸,复从彼岸还至此岸;如来正觉亦复如是,乘大涅槃大乘宝船,周旋往反济度众生,在在处处有应度者,悉令得见如来之身。以是义故,如来名曰无上船师。

譬如有船则有船师,有船师则有众生度于大海;如来常住化度众生,亦复如是。

就初明船,未明船师;后譬具明船师及所度人。船譬涅槃,师即化主,所度之人即受化者。

风及风王两譬,并叹经教,如文。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乘船欲度,若得顺风,须臾之间则能得过无量由旬;若不得者,虽复久住,经无量岁不离本处,有时船坏,没水而死。众生如是,在彼愚痴生死大海,若诸行船,若得值遇大般涅槃猛利之风,则能疾至无上道岸;若不值遇,当久流转无量生死,或时破坏,堕于地狱、畜生、饿鬼。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人不遇风王,久住大海,作是思惟:我等今者必在此死。如是念时,忽遇利风随顺度海,复作是言:快哉!是风未曾有也,令我等辈安隐得过大海之难。众生如是久处愚痴生死大海,困苦穷悴,未遇如是大涅槃风,则应生念:我等必定堕于地狱、畜生、饿鬼。是诸众生思惟是时,忽遇大乘大涅槃风,随顺吹向入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方知真实,生奇特想,叹言:快哉!我从昔来未曾见闻如是如来微密之藏。尔乃于是大涅槃经生清净信。

复次,如蛇脱故皮,即答第六应去之问。问:云何舍生死,如蛇脱故皮?此中还举蛇喻为答。文有两譬:前蛇喻是正答,次金师譬助答。

复次,善男子,如蛇脱皮,为死灭不?不也,世尊。善男子,如来亦尔,方便示现弃舍毒身,可言如来无常灭耶?不也,世尊。如来于此阎浮提中方便舍身,如彼毒蛇舍于故皮,是故如来名为常住。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师,得好真金,随意造作种种诸器;如来亦尔,于二十五有悉能示现种种色身,为化众生拔生死故,是故如来名无边身。虽复示现种种诸身,亦名常住无有变易。

蛇譬,譬一方应去。金师譬,处处应来,处处应去(云云)。

复次,如庵罗树下,是品中第七答:云何观三宝,犹如天意树?今还举人间树为答。天树随天欲见,华果长短,悉随天意。譬佛适缘,宜见生王宫,宜见灭双树(云云)。人树三时,荣枯不同,取其譬便,亦应无在。文为五:一、明佛身有三异,二、明如来密语,三、明兴衰,四、劝立文夫志,五、论起没。前三是三宝:佛身是佛宝,密语是法宝,兴衰是僧宝。然三宝有两:一体多约果人,别体并约因果。佛是果人,僧是因人。此中既云僧有兴衰,即是别体。初佛身譬,又三:初譬,次合,三、领解,可寻。

复次,善男子,如庵罗树及阎浮树,一年三变,有时生华光色敷荣,有时生叶滋茂蓊郁,有时凋落状似枯死。善男子,于意云何?是树实为枯死不耶?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来亦尔,于三界中示三种身:有时初生,有时长大,有时涅槃。而如来身实非无常。

迦叶菩萨赞言:善哉!诚如圣言,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次善男子,如来密语下,明法宝。文有四法:譬、合、结。

善男子,如来密语甚深难解。

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物共同一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欲饮浆时,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

庄严云:密语是涅槃总名,不可别翻。如四非常,从大乘出,于一无常,即备四义,各有其意。苦为破乐,乃至空为破有,智者应解如此密语。大乘亦尔,虽说一常,各有其意(云云)。今寄一事论密语者,佛但说一,具四种意。如说有句,即具于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但作有解,不名智臣,此与四教义合。佛说生灭,即不生灭,即亦生灭亦不生灭,即非生灭非不生灭,但作三藏生灭之解,即非智臣,此义又与四门义合。有门乃至非有非无门(云云)。六卷譬与此异,三者剑,四者澡槃(云云)。

三、合譬中,先合无常,后合于常。

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若佛出世,为众生说如来涅槃,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常者说无常相,欲令比丘修无常想。或复说言:正法当灭。智臣应知,此是如来为计乐者说于苦相,欲令比丘多修苦想。或复说言:我今病苦,众僧破坏。智臣当知,此是如来为计我者说无我相,欲令比丘修无我想。或复说言:所谓空者是正解脱。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正解脱无二十五有,欲令比丘修学空相。

初文具以四无常合四种语。

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去,是举常教为合。

以是义故,是正解脱则名为空,亦名不动。谓不动者,是解脱中无有苦故,是故不动。是正解脱为无有相,谓无相者,无有色、声、香、味、触等,故名无相。是正解脱常不变易,是解脱中无有无常、热恼、变易,是故解脱名曰常住、不变、清凉。或复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性。智臣当知,此是如来说于常法,欲令比丘修正常法。

亦四,而不与前相对:初明不动,次明无相,三明常不变,四佛性。虽有四种,只一涅槃,亦如四句,只先陀婆。

四、是诸比丘下,总结,可寻。

是诸比丘,若能如是随修学者,当知是人真我弟子,善知如来微密之藏,如彼大王智慧之臣善知王意。

善男子,如是,大王,亦有如是密语之法,何况如来而当无耶?善男子,是故如来微密之教难可得知,唯有智者乃能解我甚深佛法,非是世间凡夫品类所能信也。

三、复次,如波罗奢树下,双明二宝衰相,为三:初、明经无威德,即法衰;次、比丘起过,即僧衰;三、深诫弘经,即是双明二宝。初文,先譬,后合。

复次,善男子,如波罗奢树、迦尼迦树、阿叔迦树,值天亢旱不生华实,及余水陆所生之物皆悉枯悴,无有润泽,不能增长,一切诸药无复势力。

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于我灭后,有诸众生不能恭敬,无有威德。何以故?是诸众生不知如来微密藏故。所以者何?以是众生薄福德故。

夫药树值雨,尽堪愈病;若值亢旱,树死无力。正法亦尔,得好弟子弘宣此法,能破颠倒;值恶比丘,法即衰灭。

二、复次,如来正法去,是比丘起过,即是僧衰。

复次,善男子,如来正法将欲灭尽,尔时多有行恶比丘,不知如来微密之藏,懒堕懈怠,不能读诵宣扬分别如来正法。譬如痴贼,弃舍真宝,担负草木,不解如来微密藏故,于是经中懈怠不勤。哀哉大险!当来之世甚可怖畏。苦哉众生!不勤听受是大乘典大涅槃经。唯诸菩萨摩诃萨,能于是经取真实义,不著文字,随顺不逆为众生说。

由末世恶人,懈怠造恶,令僧衰讹。

三、如放牧下,是深诫弘经,令好护持,由人起过,致毁法、僧。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如牧牛女,为欲卖乳,贪多利故,加二分水,转卖与余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转复卖与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复加二分,诣市卖之。时有一人为子纳妇,急须好乳以供宾客,至市欲买。是卖乳者多索价直,是人语言:此乳多水,实不直是。值我今日瞻待宾客,是故当取。取已还家,用煮作糜,无复乳味。虽无乳味,于苦味中犹胜千倍。何以故?乳之为味,诸味中最。

譬者,旧云:本一斗乳,初加二分者,加二斗水成三斗,又加六斗成九斗,又加二九成二十七斗,又加二分成八斛一斗。又有解言:此不应尔。初本一斗,加二分成三,又加二成五,又如二成七,又加二成九。合譬有七句:前四度加水,譬于添译;后正譬于弘法之人。牧女譬弘经者,女性谄曲,譬弘经人不能亡怀为法,而多谄求利,故以牧女譬之。初加二分者,一钞略此经二分为多分。第二加二分者,一除深妙语,二安世言辞。第三加二分者,一钞前着后,二钞后着前。第四加二分者,前后着中,中着前后。有人解第四加二分云:一所遮则开,二所开则遮。是时当有诸恶下,合第三加二分也。是诸恶人虽复读诵下,合第四加二分。第五譬受学者求法。为子纳妇供宾客者,旧云:子譬常解,妇譬常境,余知见譬宾客。又子譬中观实智,妇譬师资相继。世人为后不绝纳妇,譬欲使其化不绝,师授于资。急须此乳者,譬求法人速请知解。宾客譬以方便巧用。至市欲买,譬至讲堂。求法卖乳者,是第六弘经之人多求利养。七是人语言者,即听法人善别深浅。值我客急者,譬听人云为无听处而来于此。取以还家者,譬听已作观,都无所以。犹胜千倍者,虽无深旨,犹是大乘,比于小典,则胜数倍。

二、善男子下,备合上七意也。

善男子,我涅槃后,正法未灭余八十年,尔时是经于阎浮提当广流布。是时当有诸恶比丘,钞略是经,分作多分,能灭正法色香美味。是诸恶人虽复诵读如是经典,灭除如来深密要义,安置世间庄严文饰无义之语,钞前着后,钞后着前,前后着中,中着前后。当知如是诸恶比丘是魔伴侣,受畜一切不净之物,而言:如来悉听我畜。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诸恶比丘亦复如是,杂以世语,错定是经,令多众生不得正说、正写、正取、尊重赞叹、供养恭敬。是恶比丘为利养故,不能广宣流布是经,所可分流,少不足言。如彼牧牛贫穷女人,展转卖乳乃至作糜而无乳味;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展转薄淡,无有气味。虽无气味,犹胜余经超逾千倍。如彼乳味,于诸苦味,其胜千倍。何以故?是大乘典大涅槃经,于声闻经最为上首。譬如牛乳,味中最胜。以是义故,名大涅槃。

天台大师释云:牧女譬佛,真乳譬于涅槃之法。佛欲说此法,法不可说,说必依谛,所谓二谛,故言加二分水。余牧女譬作论通经,菩萨为经难解,更作优波提舍,申二谛教,即是第二加水。近城女人譬弘论之师,为论难解,更作义疏,以申此论,是第三加二分水。城中女人譬受学者,为疏难解,更作记申释,即第四加二分水。经文以恶世比丘,钞略作多分,合初加水。不以如来为缘,说法缘乐,钞略为依二谛而分别之。佛以所被缘合,智者以能被缘合,亦不违经,合第二加水。云隐深密语,此似作论申经。

复次,善男子去,第四、劝立丈夫志,为二:先劝,次领解。初又二:先毁呰女身,次定判男子。初呵毁,如文。

复次,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无有不求男子身者。何以故?一切女人皆是众恶之所住处。复次,善男子,如蚊蚋水不能令此大地润洽,其女人者淫欲难满亦复如是。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如是等男与一女人共为欲事犹不能足;假使男子数如恒沙,与一女人共为欲事亦复不足。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天雨百川众流皆悉归注,而彼大海未曾满足;女人之法亦复如是,假使一切悉为男子,与一女人共为欲事而亦不足。复次,善男子,如阿叔迦树、波吒罗树、迦尼迦树,春华开敷,群蜂啑取色香细味不知厌足;女人欲男亦复如是,不知厌足。善男子,以是义故,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听是大乘大涅槃经,常应诃责女人之相求于男子。

何以故下。定判也。

何以故?是大乘典有丈夫相,所谓佛性。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则无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说是等名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说是人为大丈夫。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当知是等即为男子。善男子,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之聚。何以故?以说如来秘密藏故。是故,善男子、善女人,若若欲速知如来密藏,应当方便勤修此经。

经判出两句,若广明,应有四句(云云)。

迦叶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说。我今已有丈夫之相,得入如来微密藏故。如来今日始觉悟我,因是即得决定通达。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随顺世间之法而作是说。迦叶复言:我不随顺世间法也。佛赞迦叶:善哉!善哉!汝今所知无上法味,甚深难知而能得知。如蜂采味,汝亦如是。

复次,如蚊子泽下,第五、明大法起没,又二:先没相,次双辨起没。初文,先譬,次合。

复次,善男子,如蚊子泽,不能令此大地沾洽。

当来之世,是经流布亦复如是,如彼蚊泽。正法欲灭,是经先当没于此地,当知即是正法衰相。

恶世恶人多,弘、宣人少,如蚊子泽不能救旱。

次过夏名秋,去双辨起没。

复次,善男子,譬如过夏,初月名秋,秋雨连霔;此大乘典大涅槃经亦复如是,为彼南方诸菩萨故,当广流布降霔法雨弥满其处。正法欲灭,当至罽宾,具足无缺,潜没地中。或有信者,或不信者,如是大乘方等经典甘露法味悉没于地。是经没已,一切诸余大乘经典皆悉灭没。若得是经具足无缺,人中象王诸菩萨等,当知如来无上正法将灭不久。

没如没地,盛如秋雨。(云云。)

从尔时,文殊下,是品中第八,答上三乘若无性问。文为两:初、释偈疑,兼遣上问;二、迦叶论义,正答上问。初文为五:一、文殊腾纯陀疑,二、如来许说,三、文殊出疑,四、如来为释,五、文殊领解。

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此纯陀犹有疑心,唯愿如来,重为分别令得除断。

然此是答问,那忽腾疑?疑尚不决,复使他腾。河西解云:文殊是游方大士,影响释迦,即众中上座,恒为启发之主,所以为其腾疑。二云:圣无彼我,唯益是存,况复二人为友,为腾何妨?纯陀于何处生疑?前设五难,佛答中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如来受饮食已,入金刚三昧,是食消已,则见佛性,得三菩提。如此之常,即本无今有,已有还无,便是无常。当知如来不得是常,何故复言兼答?迦叶,三乘若无性,云何得有三乘差别之问?今举此偈,明差别无差别,所以得为兼答问也。迦叶所问,悬与理同。若三乘人同一乘性,何得三异?若三乘人全未有于一乘之性,云何说有?若举偈答,差无差疑,一切皆遣,即兼答意也。然纯陀与佛,论未见性是无常,见性是常时,凡三根解悟。上根于哀叹品中已悟,中根于迦叶问中悟,下根既未解悟,今文殊更为腾疑。

佛言:善男子,云何疑心?汝当说之,当为除断。

文殊师利言:纯陀心疑如来常住,以得知见佛性力故。若见佛性而为常者,本未见时应是无常。若本无常,后亦应尔。何以故?如世间物,本无今有,已有还无,如是等物悉是无常。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无有差别。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此一偈凡四出:一出此中,二出梵行,三出二十五,四出二十六。大意是同,而为缘则异。此中释差无差别义,梵行中释得无所得义,二十五释有不定有、无不定无、非有非无中道之义,二十六为释破定性明无性义。此之四出,亦为下品三根。成论师云:金刚心未是常,后心是常。无常则本有而今无,常则本无而今有。此释正是纯陀所疑,非关偈意。又解:本有者,本有烦恼,此昔日之本;今无者,今无般若,即昔日之今。皆是金刚心前本有今无耳。三世有法,无有是处者,据金刚已后,常住佛果,非三世摄,故言无有是处。复云:上半不异前,而言三乘人同入无余涅槃,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复一解:本有烦恼,今无烦恼,非三世摄;本无涅槃,今有涅槃,亦非世摄。诸师虽作众解,都不遣纯陀疑。只为汝本既无常,今亦无常;本未得常,今始得常;本无今有,三世所摄。疑难宛然,何关偈意?地人云:常法非是始得,本来体用具足,但为妄惑所覆,后时方显。若尔,先隐后显,亦应显已还隐;既显已不隐,亦应隐而不显(云云)。三藏师云:生死无始而有终,涅槃有始而无终。今时始得,故言有始;一得永已,故言无终。作此释者,还同地人。小乘亦得作如此说:惑灭道存,本无今有,悉是无常。作此说者,准旧不免纯陀之难。兴皇云:迦叶难意,三乘各得涅槃,云何同一佛性?同一佛性,亦应同一佛乘?佛答:三乘只一佛性,昔于一为三,今只三为一。岂可三乘前来无性,而今方有?但随缘异辨,前来未悟,则本有而今无;今时始悟,则本无而今有。例如过去灯王、多宝,此是本有今无;未来弥勒,即是本无今有。亦是现在、过去、现在、未来,斯乃上半意也。至论佛性,何关有无,及以今本,即下半意。又弹他解云:有三可三,便成差别;有一可一,便成无差。若差则失无差,若无差则失差。开一为三则失一,合三为一则失三。今明不尔,昔三犹是今一,今一犹是昔三。开三不失一,合一不失三,即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若得此意,本有今无,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亦应例言,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斯有是处。无常之境智非境智,因果非因果,例皆如是。又云:本有只是有,今无只是无。又本不有今不无,只是非有非无。又云:上半是有,下半是无,无有是处,是非有非无。例本无今有,亦复如是(云云)。然兴皇以同一佛性为本有,始悟为今无,释上半;佛性非今非本,释下半。指此为差别无差别义。斯乃分文两派,义不相关。今则不尔,只约一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一谛即三谛,故言本有;三谛即一谛,故言今无;即三一而非三一,故言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如是展转,不得相离,乃是差即无差,无差即差,非差非无差。是则遣迦叶之难,豁无遗余。亦是无常即常,常即无常,非常非无常。释纯陀之疑,云消冰冶。智悟亦然。悟一即三,名本有。悟三即一,名今无。悟三一非三一,名无有是处。此则何难不遣,何疑不除。如是则本有者,一有一切有,即是世界。今无者,一无一切无,即是对治。合此有无,一切亦有亦无,即为人。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第一义。今此一悉,即具四悉,乃遣难释疑。私谓若二人疑难,皆遣皆释,是则物机咸融,悉会本有,即有句有门。今无,即无句无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即亦有亦无句,亦有亦无门。三世有法,无有是处,即非有非无句,非有非无门。一四相即,乃遣难释疑。观师三释,一云,上三句出所非,非除性有性无。后一句结无有是处。二云,本有即不有,此有可令无。本无即不无,此无可令有。此有不有,故非有。此无不无,故非无。非有非无,故言三世不摄。三云,上半无差别而差别,下半差别而无差别。释此为二,一者当体,二者为缘。当体即法身本地,故无差别。约缘故有三乘之异,差别不同。又释,本有今无,即是无今之本。此本非今,即是非今之本。本无今有,即是无本之今。此今非本,即是非本之今。故非世摄。此解大意可见,不复具之(云云)。

文殊师利赞言:善哉!诚如圣言。我今始解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迦叶白下,第二、正答上问。又为四:一、论无差别,二、论有差别,三、双领二义,四、重论有差别。初有问答,问如文。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菩萨、声闻、缘觉性无差别。唯愿如来分别广说,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答:有两譬:前譬闻经信见,后譬分明证见。初譬中二:先譬,次合。譬中为三:初譬众生同有佛性,次譬致疑,三譬解悟。

佛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譬如长者多畜乳牛有种种色,常令一人守护将养。是人有时为祠祀故,尽𤚼诸牛着一器中,见诸牛乳同一白色。

长者有二解:一云譬佛,二云譬众生。诸牛,譬六道不同。种种色者,譬于六道差别万品。一人守护,譬有信心。又云:譬弘经菩萨令教化之。为祠祀者,譬弘经者能报佛恩。尽𤚼一器,观诸众生同中道性。白色者,譬理性净。

二、寻便惊怪下致疑

寻便惊怪:牛色各异,其乳云何皆同一色?

一往生疑,讥迦叶之问。众生既殊,佛性岂一?

三、是人思惟下,譬解悟。

是人思惟:知此一切皆是众生业报因缘,令乳色一。

众生业报,令乳色一,知是众生正因之性,即一中道。

次合譬中,还合上三:初合同一佛性。

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同一佛性犹如彼乳。所以者何?同尽漏故。

次而诸众生下,合致疑。

而诸众生言:佛、菩萨、声闻、缘觉而有差别。有诸声闻、凡夫之人,疑于三乘云何无别?

是诸众生久后下,合解悟。

是诸众生久后自解一切三乘同一佛性,犹如彼人解悟乳相,由业因缘。

次如金廾下,譬于证见。先譬,后合,可见。

复次,善男子,譬如金矿,陶炼滓秽然后销融,成金之后价直无量。

善男子,声闻、缘觉、菩萨亦尔,皆得成就同一佛性。何以故?除烦恼故,如彼金矿除诸滓秽。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同一佛性无有差别。以其先闻如来密藏,后成佛时自然得知,如彼长者知乳一相。何以故?以断无量亿烦恼故。

迦叶白下,第二、明有差别两番问答。

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若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佛与众生有何差别?如是说者多有过咎。若诸众生皆有佛性,何因缘故,舍利弗等以小涅槃而般涅槃?缘觉之人于中涅槃而般涅槃?菩萨之人于大涅槃而槃涅槃?如是等人若同佛性,何故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

初问:三乘同一佛性者,应同如来常住涅槃,不应灰断,令三别异。文云:不同如来涅槃而般涅槃。有文云:不同如来涅槃、不般涅槃。此二并得。同般者,同证常住;不般者,常住不变,何曾证入?

善男子,诸佛世尊所得涅槃,非诸声闻、缘觉所得。以是义故,大般涅槃名为善有。世若无佛,非无二乘得二涅槃。

次,佛答意:为懈怠者说有三乘,实同如来一般涅槃。世若无佛者,假设之言而实不尔,是故实无二乘涅槃。佛不出世,即有二乘得二涅槃;佛若出世,并同如来得一涅槃。

第二番问答如文。

迦叶复言:是义云何?

佛言: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乃有一佛出现于世开示三乘。善男子,如汝所言,菩萨、二乘无差别者,我先于此如来密藏大涅槃中以说其义,诸阿罗汉无有善有。何以故?诸阿罗汉悉当得是大涅槃故。以是义故,大般涅槃有毕竟乐,是故名为大般涅槃。

迦叶言下,第三、双领两义。

迦叶言:如佛说者,我今始知差别之义、无差别义。何以故?一切菩萨、声闻、缘觉,未来之世皆当归于大般涅槃,譬如众流归于大海。是故声闻、缘觉之人,悉名为常,非是无常。以是义故,亦有差别,亦无差别。

迦叶言:云何性差别?即第四重论,差别有三。

迦叶言:云何性差别?

佛言:善男子,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以是义故,大涅槃中说四种性而有差别。

迦叶复言:一切众生性相云何?

佛言:善男子,如牛新生,乳血未别,凡夫之性杂诸烦恼亦复如是。

初二问答,佛仍无差别中作差别答。

第三,迦叶复言下,问意者。

迦叶复言: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以何等故,如来不记尊者舍利弗、目楗连等速成佛道?

既言声闻佛性胜者,那忽凡夫前得记作佛?

佛答意者:

佛言:善男子,或有声闻、缘觉、菩萨作誓愿言:我当久久护持正法,然后乃成无上佛道。以发速愿故与速记。复次,善男子,譬如商人有无价宝诣市卖之,愚人见已不识轻笑。宝主唱言:我此宝珠价直无数。闻已复笑,各各相谓:此非真宝,是颇梨珠。善男子,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若闻速记则便懈怠轻笑薄贱,如彼愚人不识真宝。于未来世有诸比丘,不能精勤修习善法,贫穷困苦饥渴所逼,因是出家长养其身,心志轻躁,邪命谄曲,若闻如来授诸声闻速疾记者,便当大笑轻慢毁訾,当知是等即是破戒,自言已得过人之法。以是义故,随发速愿故与速记,护正法者为授远记。

不以佛性,故前作佛,有速愿者,即速与记。

从迦叶复白下,是品中第九,答上云何诸菩萨而得不坏众,迦叶更牒问为请。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当得不坏眷属?

次佛答中,还以护法为答。

佛告迦叶:若诸菩萨勤加精进欲护正法,以是因缘,所得眷属不可沮坏。

迦叶白佛:何缘下是品中第十,答上云何为生盲,而作眼目导?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众生得此唇口干焦?

先腾唇口干焦,即生盲义。

佛答中,先答口爽,次答生盲。

佛告迦叶:若有不识三宝常存,以是因缘唇口干焦。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酢、咸、淡六味差别;一切众生愚痴无智,不识三宝是长存法,是故名为唇口干焦。

初云口爽者,不知三宝常住之味,名为口爽。口爽即是生盲,若计定有,捡觅则无。

从复次,善男子下,答生盲。

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不知如来是常住者,当知是人则为生盲。若知如来是常住者,如是之人虽有肉眼,我说是等名为天眼。复次,善男子者,有能知如来是常,当知是人久已修习如是经典,我说是等亦名天眼。虽有天眼而不能知如来是常,我说斯等名为肉眼。是人乃至不识自身手足支节,亦复不能令他识知,以是义故,名为肉眼。

盲故即是不识。不识手足者,不识身内之佛性也。

复次,如来常为下,是品中第十一,答上云何示多头之问。

复次,善男子,如来常为一切众生而作父母。所以者何?一切众生种种形类,二足、四足、多足、无足,佛以一音而为说法,彼彼异类各各得解,悉皆叹言:如来今日为我说法。以是义故,名为父母。

佛答:如来示种种身,即是多头;说种种法,即是多舌(云云)。

复次,如人生子下,是品中第十二,答上云何说法者增长,如月初之问。

复次,善男子,如人生子始十六月,虽复语言未可解了,而彼父母欲教其语,先同其音渐渐教之。是父母语可不正邪?不也,世尊。善男子,诸佛如来亦复如是,随诸众生种种音声而为说法,为令安住佛正法故,随所应见而为示现种种形像。如来如是同彼语言,可不正耶?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所说如师子吼,随顺世间种种音声,而为众生叹说妙法。

前举月问佛,今约生子悉有增长答之。十六月者,二解:一云十个六月,即是五岁;二解始经十六月,即是过周四月。在文可见。

大般涅槃经卷第九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