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经师子吼菩萨品之四(卷第二十八)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晋沙门慧严、慧观、谢灵运重治。

师子吼品之四

起卷是第二、至城共试神力。文为三:一、试缘,二、正试,三、众益。初又四:一、求试,二、王不许,三、重求,四、王许。所以求者,前于王城已被斥逐,今复更来舍卫城中,夺名失利,不可容忍,诉王求试。就初为二:一、褒美于王巧言令色。

是时,六师心生嫉妒,悉共集诣波斯匿王,作如是言:大王当知:王之土境清夷闲静,真是出家住止之处,是故我等为斯事故而来至此。大王,以正法治,为民除患。

二、贬剉于佛动容剧谤

沙门瞿昙年既幼稚,学日又浅,道术无施。此国先有耆旧宿德,自怙王种不生恭敬。若是王种,法应治民;如其出家,应敬宿德。大王善听,沙门瞿昙真实不生王种之中。瞿昙沙门若有父母,何由劫夺他人父母?大王,我经中说,过千岁已,有一妖祥幻化物出,所谓沙门瞿昙是也。是故当知,沙门瞿昙无父无母。若有父母,云何说言诸法无常、苦、空、无我、无作、无受?以幻术故诳惑众生,愚者信受,智者舍之。大王,夫人王者,天下父母,如称、如地、如风、如火、如道、如河、如桥、如灯、如日、如月,如法断事,不择怨亲。沙门瞿昙不听我活,随我去处追逐不舍。唯愿大王,听我与彼捔其道力。若彼胜我,我当属彼;我若胜彼,彼当属我。

年既幼稚者,佛既三十成道,于时只可年三十余,苦行止六年而已,故言学浅。真实不生王种中者,彼言佛是幻化,必非王种。劫夺他人父母者,佛教令人离俗出家,即是劫夺父母之儿,亦是断他父母子胤。不许妻娶,亦是劫夺他家父母(云云)。

王言:大德下,二、是王不许。

王言:大德,汝等各各自有行法,止住之处亦各不同,我今定知如来世尊于汝无妨。

六师答言:云何无妨?是第三重求。

六师答言:云何无妨?沙门瞿昙以幻术法诱诳诸人及婆罗门,归伏已尽。王若听我与捔道力,王之善名流布八方;如其不者,恶声盈路。王言:大德,汝等未知如来道力威神巍巍,故求捔试。若定知者,恐不能也。大王,汝今已受瞿昙幻耶?唯愿大王,留神听察,莫轻我等。构之虚言,不如验之以实。

王言善哉下,是第四、王许。

王言:善哉!善哉!六师之徒欢喜而出。时,波斯匿王即敕严驾来至我所,头面礼敬,右绕三匝,退坐一面而白我言:世尊,六师向来求捔道力,我不量度,敢以许之。

王虽私许,又须咨佛。

佛言:善哉下,是第二、正试,又二:初、命王多造。

佛言:大王,善哉!善哉!但当更于此国处处造立僧坊。何以故?我若与彼捔其神力,彼众之中受化者多,此处陋小,云何容受?

二、正现神变

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六师故,从初一日至十五日,现大希有神通变化。

贤愚经(云云)。

三、时众得益

当是时也,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量众生于三宝所生信不疑,六师徒众其数无量破邪见心正法出家,无量众生于菩提中得不退心,无量众生得陀罗尼诸三昧门,无量众生得须陀洹至阿罗汉果。

此中不明交论往复,直尔示于希有奇异。外道睹变,自知不逮,仍奔至婆枳多城。问:何不交论?答:三轮之中,宜神通轮。当是时也,时众及以外道徒属得益,其外道师犹未信伏。

尔时,六师内心下,是第三佛复向彼城。

尔时,六师内心惭愧,相与围绕至婆枳多城,教彼人民信受邪法:瞿昙沙门但说空事。善男子,我时为母处忉利天波利质多树安居说法。是时,六师心大欢喜,唱言:善哉!瞿昙幻术,今已灭没。复教无量无数众生增长邪见。尔时,频婆娑罗、波斯匿王及四部众,白目连言:大德,此阎浮提邪见增长,众生可悯,行大黑闇。唯愿大德,至彼天上稽首世尊,如我言曰: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我等众生亦复如是。唯愿如来,哀悯众生,还来住此。时目楗连默然而许,如大力士屈伸臂顷,往彼天上,至世尊所,白佛言:阎浮提中所有四众,渴仰如来,思见闻法。频婆娑罗、波斯匿王及四众等,稽首足下:此阎浮提所有众生,邪见增长,行大黑闇,甚可怜悯。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不疑,我等亦尔。唯愿如来为众生故,还来在此阎浮提中。佛告目连:汝今速还至阎浮提,告诸国王及四部众:却后七日我当还下,为六师故,复当至彼婆枳多城。过七日已,佛与释天、梵天、魔天,无量天子及首陀会一切天人,前后围绕至婆枳多城,大师子吼作如是言:唯我法中独有沙门及婆罗门,一切诸法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离诸过患。若言他法亦有沙门及婆罗门,有常、有我、有涅槃者,无有是处。尔时,无量无边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时,六师各相谓言:若我法中实无沙门、婆罗门者,云何而得世间供养?

问:佛有大悲,不恼众生,云何处处追逐六师,不得停足?答:欲摧异见,救无量人,令出邪济,除生死缚,得大涅槃,此非哀愍,更以何等为慈悲耶?

于是六师复相集下,是第四向毗舍离。

于是六师复共集聚诣毗舍离。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毗舍离庵罗林间。时庵罗女知我在中欲来我所,我于尔时告诸比丘:当观念处,善修智慧,随所修习,心莫放逸。云何名为观于念处?若有比丘观察内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察外身及内外身,不见于我及以我所;观受心法亦复如是。是名念处。云何名为修习智慧?若有比丘真实而见苦集灭道,是名比丘修习智慧。云何名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时庵罗女即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坐一面。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庵罗女如应说法,是女闻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彼城中有梨车子,其数五百,来至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修敬已毕,却住一面。我时复为诸梨车子如应说法:诸善男子,夫放逸者有五事果。何等为五?一、不得自在财利,二、恶名流布于外,三、不乐惠施穷乏,四、不乐见于四众,五、不得诸天之身。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法、出世间法。若有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复得十三果报。何等十三?一、乐为世间作业,二、乐说无益之言,三、常乐久寝睡眠,四、乐说世间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懈怠懒墯,七、常为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复忘失,九、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乐空寂,十三、所见不正。是名十三。善男子,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故为远。诸梨车言:我等自知是放逸人。何以故?如其我等不放逸者,如来法王当出我土。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子,名曰无胜,语诸梨车:善哉!善哉!如汝所言,频婆娑罗王已获大利,如来世尊出其国土。犹如大池生妙莲华,虽生在水,水不能污;诸梨车子,佛亦如是,虽生彼国,不为世法之所滞阂。诸佛世尊无出无入,为众生故出现于世,不为世法之所滞阂。仁等自迷,耽荒五欲,不知亲近往如来所,是故名为放逸之人,非佛出于摩伽陀国名放逸也。何以故?如来世尊犹彼日月,非为一人二人出世。时诸梨车闻是语已,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作是言:善哉!善哉!无胜童子,快说如是善妙之言。时诸梨车各各脱身所著一衣以施无胜,无胜受已转以奉我,复作是言:世尊,我从梨车得是衣物。唯愿如来,哀悯众生,受我所献。我于尔时悯彼无胜,即为纳受。时诸梨车同时合掌,作如是言:唯愿如来,于此土地一时安居,受我微供。我时默然受梨车请。

如来复往为庵罗女及离车等种种说法。此即耆婆之母瓶沙夫人,既有丽色,诫诸比丘观身念处。次为利车说不放逸,破其憍慢。国法每选智能为主,余者参议,是故翻之为边地主,亦云传参国事。

是时,六师下第五,复至波罗柰城。

是时,六师闻是事已,师宗相与诣波罗柰。尔时,我复往波罗柰,住波罗河边。时波罗柰有长者子,名曰宝称,耽荒五欲,不知非常。以我到故,自然而得白骨观法,见其殿舍、宫人、采女悉为白骨,心生怖惧,如刀毒蛇、如贼、如火,即出其舍来诣我所,随路而言:瞿昙沙门,我今如为贼所追逐,甚大怖惧,愿见救济。佛言:善男子,佛、法、众僧安隐无惧。长者子言:若三宝中无所畏者,我今亦当得无所畏。我即听其出家为道。时长者子复有同友,其数五十,遥闻宝称厌离出家,即共和顺相与出家。

六师闻已下,第六、复至瞻婆城。

六师闻已,展转复诣瞻婆大城。时瞻婆国一切人民,悉共奉事六师之徒,初未曾闻佛法僧名,多有诸人作极恶业。我于尔时,为众生故往瞻婆城。时彼城中有大长者,无有继嗣,供事六师以求子息。于后不久,其妇怀妊。长者知已,往六师所,欢喜而言:我妇怀妊,男耶?女耶?六师答言:生必是女。长者闻已,心生愁恼。复有知识来谓长者:何故愁恼乃至是耶?长者答言:我妇怀妊,未知男女,故问六师。六师见语:如我相法,生必是女。我闻是语,自惟年老财富无量,如其非男无所付嘱,是故我愁。知识复言:汝无智慧,先不闻耶?优楼频螺、迦叶兄弟为谁弟子?佛耶?六师耶?六师若是一切智者,迦叶何故舍之为佛弟子?又舍利弗、目楗连等,及诸国王频婆娑罗等,诸王夫人末利夫人等,诸国长者须达多等,如是诸人非佛弟子耶?旷野鬼神、阿阇世王、护财醉象、鸯掘摩罗,恶心炽盛欲害其母,如是等辈,斯非如来所调伏耶?长者,如来世尊于一切法知见无阂故名为佛,发言无二故名如来,断烦恼故名阿罗诃。世尊所说终无有二,六师不尔,云何可信?如来今者近在此住,若欲实知,当诣佛所。

尔时,长者即与是人来诣我所,头面作礼,右绕三匝,合掌长跪而作是言:世尊,于诸众生平等无二,怨亲一相。我为爱结之所系缚,于怨亲中未能无二。我今欲问如来世事,深自愧惧,未敢发言。世尊,我妇怀妊,六师相言生必是女,是事云何?佛言:长者,汝妇怀妊,是男无疑。其儿生已,福德无比。尔时,长者闻是语已,生大欢喜,便退还家。尔时,六师闻我悬记生者必男,有大福德,心生嫉妒,以庵罗果和合毒药,持往其家语长者言:快哉!瞿昙,善说其相。汝妇临月可服此药,服此药已,儿则端正,产者无患。长者欢喜,受其毒药与妇令服,服已寻死。六师欢喜,周遍城市高声唱言:沙门瞿昙记彼长者妇当生男,其儿福德天下无胜。今儿未生,母已丧命。尔时,长者复于我所生不信心,即依世法,殡敛棺盖,送至城外,多积干薪,以火焚之。我以道眼明见此事,顾命阿难:取我衣来,吾欲往彼摧灭邪见。时,毗沙门天告摩尼䟦陀大将言:如来今欲诣彼冢间,卿可速往,平治扫洒,安师子座,求妙香华庄严其地。尔时,六师遥见我往,各相谓言:瞿昙沙门至此冢间,欲啖肉耶?尔时,多有未得法眼诸优婆塞,各怀愧惧而白我言:彼妇已死,愿不须往。尔时,阿难语诸人言:且待须臾,如来不久当广开阐诸佛境界。我时到已坐师子座,长者难言:所言无二,可名世尊。母已终亡,云何生子?我言:长者,卿于尔时都不见问母命修短,但问所怀为是男女。诸佛如来发言无二,是故当知定必得子。是时死尸火烧腹裂,子从中出端坐火中,犹如鸳鸯处莲华台。六师见已复作是言:妖哉!瞿昙,善为幻术。长者见已,心复欢喜,诃责六师:若言幻者,汝何不作?我于尔时寻告耆婆:汝往火中抱是儿来。耆婆欲往,六师前牵语耆婆言:沙门瞿昙所作幻术,未必常尔,或能不能。如其不能,脱能相害,汝今云何信受其语?耆婆答言:如来使入阿鼻地狱,所有猛火尚不能烧,况世间火?尔时,耆婆前入火聚,犹入清凉大河水中,抱持是儿还诣我所授儿与。我受儿已,告长者言:一切众生寿命不定如水上泡。众生若有重业果报,火不能烧,毒不能害,是儿业报非我所作。时长者言:善哉!世尊,是儿若得尽其天命,唯愿如来为立名字。佛言:长者,是儿生于猛火之中,火名树提,应名树提。尔时,会中见我神化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六师周遍六城下,二、明至拘尸。皆被追逐,不知何去,正言拘尸狭小,且自保而住,不意佛来。就此文为三:一、邪教;二、正教;三、邪正论义。

尔时,六师周遍六城不得停足,惭愧低头,复来至此拘尸城。既至此已,唱如是言:诸人当知,沙门瞿昙是大幻师,诳惑天下遍六大城。譬如幻师幻作四兵,所谓车兵、马兵、象兵、步兵,又复幻作种种璎珞、城郭宫宅、河池树木;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幻作王身为说法故,或作沙门婆罗门身、男身、女身、小身、大身,或作畜生、鬼神之身,或说无常,或说有常,或时说苦,或复说乐,或说有我,或说无我,或说有净,或说无净,或时说有,或时说无,所为虚妄故名为幻。譬如因子,随子得果;瞿昙沙门亦复如是,摩耶所生,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沙门瞿昙无实知见,诸婆罗门经年积岁,修习苦行,护持禁戒,尚言未有真实知见,何况瞿昙年少学浅,不修苦行,云何而有真实知见?若能具满七年苦行,见犹不多,况所修习不满六年?愚人无智,信受其教。如大幻师诳惑愚者,沙门瞿昙亦复如是。善男子,如是六师于此城中,大为众生增长邪见。

初是外道至拘尸城,广谈佛过,令人起邪。文云:母既是幻,子不得非。此有何意?意言:人之生法,自有常仪,何因乃从右腋而生?岂非幻母而生幻子?

二、佛至说正

善男子,我见是事,心生怜悯,以其神力,请召十方诸大菩萨云集此林,周匝弥满四十由旬,今于此中大师子吼。善男子,虽于空处多有所说,则不得名师子吼也;于此智人大众之中,真得名为大师子吼。师子吼者,说一切法悉无常、苦、无我、不净,唯说如来常、乐、我、净。

拨邪归正,则邪正各行。

尔时,六师复作下,第三、邪正合论。凡七番问答,前六番正论,后一番降伏。此即初番先立邪义。

尔时,六师复作是言:若瞿昙有我,我亦有我,所言我者,见者为我。瞿昙,譬如有人向中见物;我亦如是,向喻于眼,见者喻我。

以见者为我,即十六知见中一。

佛破有三:初、令六根俱用。

佛告六师:若言见者名我,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所引喻因向见者,人在一向六根俱用。若定有我因眼见者,何不如彼一根之中俱伺诸尘?若一根中不能一时闻见六尘,当知无我。

其上举向为譬,今还难之。人在向中,见色闻声,俱取六尘。汝以我在眼中,只能见色,不能遍取诸尘者,当知汝非。

次令老少不殊。

所引向喻,虽经百年,见者因之,所见无异眼根;若尔,年迈根熟,亦应无异。

如在向中,乃至一百年见外分明,我于眼中百年见物亦应分明。若老我在眼不及少者,何得用向而为譬耶?

第三,令内外俱见。

人向异故,见内见外;眼根若尔,亦应内外一时俱见;若不见者,云何有我?

人在向中,内外俱见;我在眼中,何不见内?

六师复言:若无我者下,第二番进问。

六师复言:瞿昙,若无我者,谁能见耶?

此非正难,为前难甚,故更问我。

佛言:有色下,答,又三:一、示因缘;二、破邪我;三、结正我。

佛言:有色、有明、有心、有眼,是四和合故名为见。是中实无见者、受者,众生颠倒言有见者及以受者。以是义故,一切众生所见颠倒,诸佛菩萨所见真实。

此即初示藉诸因缘而得见色,曾非我见,但横见言有。

六、师若言下,第二、破其邪我,又三:初、标唱不然。

六师若言色是我者,是亦不然。

次何以故下,别出诸过。

何以故?色实非我。色若是我,不应而得丑陋形貌。何故复有四姓差别,不悉一种婆罗门耶?何故属他,不得自在,诸根缺陋,生不具足?何故不作诸天之身,而受地狱、畜生、饿鬼种种诸身?若不能得随意作者,当知必定无有我也。

我以自在为义,只应唯作婆罗门种,何故复受六道不同?色既无我,受、想、行、识悉无有我。

以无我下,三、结过。

以无我故名为无常,无常故苦,以苦故空,空故颠倒,以颠倒故一切众生轮转生死;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六师如来下,第三、结示正我,又二:初略示,次对辨。

六师,如来世尊永断色缚乃至识缚,是故名为常乐我净。

初文意者,前既破色、受等无我,其即更问:如来为是色等以不?今悬取其意,答云:如来我者,无复色缚,亦无受、想、行、识之缚,具于四德。汝所言我,不免四缚。

次更结,亦与外对辨。

复次,色者即是因缘,若因缘者则名无我,无我者名为苦空。如来之身非是因缘,非因缘故则名有我,有我者即常乐净。

外道言:我从因缘故,是故无常。如来我者,非因缘得故,常乐我净。

六、师言:瞿昙下,第三番外道改宗。

六师言:瞿昙,色亦非我,乃至识亦非我。我者,遍一切处犹如虚空。

或云:别部以遍一切处为我,不取色为我。

佛言下,如来破之,有二意:初直就遍破,后更就一异。捡初文,又两复次:初复,次责遍。

佛言:若遍有者,则不应言我初不见。若初不见,则知是见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名无常。若无常者,云何言遍?

我既遍者,不应初不见,应常见也。

若遍有者,五道之中应具有身,若有身者应各受报,若各受报,云何而言转受人天?

次责我遍者,应遍五道,何故畏三恶道,为人天身,持于戒善?

次就一异者,又二:初先唱两章门。

汝言遍者,一耶?多耶?

次一一释就一责,如文。

我若一者,则无父子怨亲中人。

我若多者,一切众生所有五根悉应平等,所有业慧亦应如是。若如是者,云何说言根有具足、不具足者,善业、恶业,愚、智差别?

就多责者,一一身中各有一我,我是自在,云何利钝愚智不等?

瞿昙众生,我下第四番外道重救。

瞿昙,众生我者无有边际,法与非法则有分剂。众生修法则得好身,若行非法则得恶身。以是义故,众生业果不得无差。

我则是一,又亦恒遍。众生修业,自有差别,业果不同,

佛言:六师,法与非法若如是者,我则不遍。我若遍者,则应悉到。如其到者,修善之人亦应有恶,行恶之人亦应有善。若不尔者,云何言遍?

佛破云:我既遍而且常,岂得善恶迭谢,便应罪福俱有?故言行恶应有善,行善应有恶。若不俱有,即

是不遍,又我是自在,应善恶自行(云云)。

瞿昙,譬如一室下,是第五番,外道复救以然灯譬。

瞿昙,譬如一室然百千灯,各各自明,不相妨阂;众生我者亦复如是,修善行恶,不相杂合。

虽同一明,而灯体各异,我终是遍,但善恶用异,如一室中然百千灯(云云)。

佛破又二:先唱不然。

汝等若言我如灯者,是义不然。

次三种破:一、从缘破,二、就明出异处破,三、就明暗共住破。

何以故?彼灯之明从缘而有,灯增长故明亦增长,众生我者则不如是。

初破云:汝灯譬于法,明譬我者,明由于灯,多油炷者,灯则明盛。若尔,我由于业,业灭我死,业既狭小,我则不遍。

第二,责处者。

明从灯出,住在异处;众生我者,不得如是从身而出,住在异处。

明从灯出。若尔者,我从业出,则业有我,非我有业。第三明初灯时,与暗共住。

彼灯光明与闇共住。何以故?如闇室中,然一灯时照则不了,乃至多灯乃得明了。若初灯破闇,则不须后灯;若须后灯,当知初明与闇共住。

若尔,汝之常我,皆应在于无常我中;无常之我,亦应在于常我之中。

瞿昙,若无我者,下第六番,外更请问。

瞿昙,若无我者,谁作善恶?

佛答又二:一、破邪我。

佛言:若我作者,云何名常?如其常者,云何而得有时作善、有时作恶?若言有时作善恶者,云何复得言我无边?若我作者,何故而复习行恶法?如其我是作者、知者,何故生疑众生无我?以是义故,外道法中定无有我。

我既是常,云何能作?常何有作?设令有作,何不作善而或作恶?既善恶不定,则无常也。

次明正我。

若言我者,则是如来。何以故?身无边故,无疑网故。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

即是如来,常住无疑。

第七一番外道归伏如来结章如文

诸外道言:若言如来常乐我净无相故空,当知瞿昙所说之法则非空也,是故我今顶戴受持。尔时,外道其数无量,于佛法中信心出家。

善男子,以是因缘下,第二、明树处,又二:先结前生后,次正明处。初如文。

善男子,以是因缘故,我于此娑罗双树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大涅槃。

东方双者下,第二、正明树处,为三:一、表理;二、护法;三、法味利益。初表理。

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

理即四德,何意以东譬常、无常等?一解云:趣取一事,无的所在,亦可以东譬乐、无乐。二、河西云:二株枯干,表应化身灭;二株敷荣,表法身常存。然菩提树亦一觚生,一觚枯,至佛法灭,二株皆枯。若尔,何必定破常、无常等?然佛随缘化,应有所以。河西云:东方双表常、无常者,外道所事,大自在天在东方住,教行于西,今佛法常,破其无常,故言东方双者,表常、无常。南方表我者,南是右方,右手作便,譬我用自在。西方表乐者,西方行佛教即得乐,表佛法乐。北方是净方,又是出家之处,故表佛法中净。又云:自在天面向东,即右手在南。皆是为破外道四倒,表佛法四德,故作此配。

此中众生为双树故下,第二、护法。

善男子,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娑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如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何等为四?常乐我净。此四双树四王典掌,我为四王护持我法,是故于中而般涅槃。

先举事,后明理。事者,佛在树下入于涅槃,四天大王常护此树,不令外人侵毁枝叶。昔邵伯坐甘棠树得仙,后人尚护此树,况复如来照娑罗树耶?

从华果常茂下,第三、明法味利益。

善男子,娑罗双树华果常茂,常能利益无量众生;我亦如是,常能利益声闻、缘觉。华者喻我,果者喻乐。以是义故,我于此间娑罗双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

先譬,次合释。华果者,华敷严饰,见者生爱,譬法身湛然,常住无变,故用华表我。果表乐者,其味甘甜,色香具足,见、闻、嗅、触、尝食遍乐;法身亦尔,一切众生皆同此乐。

师子吼言:如来何故下,第二、时缘,又二:初二月时,次十五日时。前二月时有问答。

师子吼言:世尊,如来何故二月涅槃?

答:为二:初举喻明事,次合譬明理。初文者。

善男子,二月名春。春阳之月,万物生长,种植根裁,华果荂荣,江河盈满,百兽孚乳,是时众生多生常想。为破众生如是常心,说一切法悉是无常,唯说如来常住不变。善男子,于六时中,孟冬枯悴,众不爱乐;阳春和液,人所贪爱。为破众生世间乐故演说常乐,我净亦尔。如来为破世我世净,故说如来真实我净。

若依夏时,即是二月;若依周时,即是四月。众生悦时,皆保常故,破着悟道。又云:六时中者,二解。河西云:外国二月为一时,年有六时。是则春夏冬三时,各有前后。金光明云: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而说,一岁四时。今此正取二二足满六时。招提云:举春冬两时,各有孟仲季,故言六时。文中举孟冬对阳春(云云)。

言二月者下,第二、合譬明理。

言二月者,喻于如来二种法身;冬不乐者,智者不乐如来无常入于涅槃;二月乐者,喻于智者爱乐如来常乐我净;种植者,喻诸众生闻法欢喜,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种诸善根;河者,喻于十方诸大菩萨来诣我所,咨受如是大涅槃典;百兽孚乳者,喻我弟子生诸善根;华喻七觉;果喻四果。以是义故,我于二月入大涅槃。

二、法身者,即是真应。河西云:常身、无常身,俱为照世果,喻四果。一云是小乘四果,大能兼小故也。二云是四德。

师子吼言下,第二、明日时,亦先问,次答。问者。

师子吼言:如来初生、出家、成道、转妙法轮皆以八日,何故涅槃独十五日?

长阿含说:八日出家,八日入涅槃。此云十五日,盖由感见不同,亦是如来身密自在。

次佛答,为二:初就本,次就迹。初本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十五日,月无亏盈;诸佛如来亦复如是,入大涅槃无有亏盈。以是义故,于十五日入般涅槃。

欲明妙本圆极,故以十五日为譬。

如十五日下,即是就迹。

善男子,如十五日月盛满时,有十一事。何等十一?一、能破闇,二、令众生见道非道,三、令众生见道邪正,四、除郁蒸得清凉乐,五、能破坏萤火高心,六、息一切贼盗之想,七、除众生畏恶兽心,八、能开荂优钵罗华,九、合莲华,十、发行人进路之心,十一、令诸众生乐受五欲多获快乐。善男子,如来满月亦复如是,一、破坏无明大闇,二、演说正道邪道,三、开示生死邪险、涅槃平正,四、令人远离贪欲、瞋恚、痴热,五、破坏外道无明,六、破坏烦恼结贼,七、除灭畏五盖心,八、开荂众生种善根心,九、覆盖众生五欲之心,十、发起众生进修趣向大涅槃行,十一、令诸众生乐修解脱。以是义故,于十五日入大涅槃,而我真实不入涅槃。我弟子中愚痴恶人,定谓如来入于涅槃。譬如母人多有诸子,其母舍行至他国土,未还之顷,诸子各言:我母已死。而是母人实不死也。

师子吼言:何等比丘下,是第三、明人缘。于中又二:先出人,次论义。初明人中有问答。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等比丘能庄严此娑罗双树?

言庄严者,此人具德具行,多知多见,巧示巧说,故能庄严。双树亦是德行具足,堪可依凭,故得是缘。佛答为二:初明因中六人。

善男子,若有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正其文句,通达深义,为人解说初中后善,为欲利益无量众生演说梵行,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者,阿难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

阿难比丘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为人开说正语正义。犹如泻水置之异器,阿难比丘亦复如是,从佛所闻如闻转说。善男子,若有比丘得净天眼,见于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如观掌中庵摩勒果,如是比丘亦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阿尼楼䭾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阿尼楼䭾天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乃至中阴悉能明了无障阂故。善男子,若有比丘少欲知足,心乐寂静,勤行精进,念定慧解,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迦叶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迦叶比丘善修少欲知足等法。善男子,若有比丘为益众生,不为利养,修习通达无诤三昧、圣行、空行,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须菩提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须菩提者,善修无诤、圣行、空行故。

善男子,若有比丘善修神通,一念之中能作种种神通变化,一心一定能作二果,所谓水、火,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目连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目楗连者,善修神通无量变化故。善男子,若有比丘善修大智、利智、疾智、解脱智、甚深智、广智、无边智、无胜智、实智,具足成就如是慧根,于怨亲中心无差别,若闻如来涅槃无常心不忧戚,若闻常住不入涅槃不生欣庆,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舍利弗比丘即其人也。何以故?舍利弗者,善能成就具足如是大智慧故。

六人者,或是略说,或是物宜,或是对上六师,故举六耳。问:何不取菩萨庄严双树?答:菩萨游化无定,不恒随佛。此六人者,常随侍佛,得是人缘。又此比丘,即是菩萨(云云)。文云身子闻涅槃不忧,闻常住不喜者,阿含中云:身子闻佛欲涅槃,不忍见佛去世,乃前入灭,云何言闻涅槃不忧?佛答中述其德果,知正是菩萨之义,不可作小乘意释。

若有比丘能说下,第二、明果人。

善男子,若有比丘能说众生悉有佛性,得金刚身无有边际,常乐我净,身心无阂,得八自在,如是比丘则能庄严娑罗双树。师子吼言:世尊,若如是者,唯有如来是其人也。何以故?如来之身金刚无边,常乐我净,身心无阂,具八自在故。世尊,唯有如来乃能庄严娑罗双树,如其无者则不端严。

即如来是,前出人竟。

次唯愿下,是论义,有三番问答。

唯愿大慈,为庄严故,常住于此,娑罗树林。

初虽非正难,亦得称问。

佛言下,答,为二:先明本,次辨迹。本为两:一、略无住。

佛言:善男子,一切诸法性无住住,汝云何言愿如来住?

二、广无住,又二:先法,次譬。初法中二:先释住。

善男子,凡言住者名为色法,从因缘生故名为住,因缘无处故名无住住。如来已断一切色缚,云何当言愿如来住耶?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善男子,住名憍慢,以憍慢故不得解脱,不得解脱故名为住。谁有憍慢?从何处来?是故名为无住住。如来永断一切憍慢,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名有为法,如来已断有为之法,是故不住。住者名为空法,如来已断如是空法,是故获得常乐我净,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名为二十五有,如来已断二十五有,云何而言愿如来住?住者即是一切凡夫,诸圣无去无来无住,如来已断去来住相,云何言住?

次释无住。

夫无住者名无边身,身无边故,云何而言唯愿如来住娑罗林?若住此林则是有边,身若有边则是无常,如来是常,云何言住?夫无住者名曰虚空,如来之性同于虚空,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金刚三昧,金刚三昧坏一切住,金刚三昧即是如来,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则名为幻,如来同幻,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无始终,如来之性无有始终,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无边法界,无边法界即是如来,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首楞严三昧,首楞严三昧知一切法而无所著,以无著故名首楞严,如来具足首楞严定,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处非处力,如来成就处非处力,云何言住?又无住者名檀波罗蜜,檀波罗蜜若有住者,则不得至尸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以是义故,檀波罗蜜名为无住。如来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云何愿言如来常住娑罗树林?又无住者名修四念处,如来若住四念处者,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住住。又无住者名无边众生界,如来悉到一切众生无边界分而无所住。又无住者名无屋宅,无屋宅者名为无有,无有者名为无生,无生者名为无死,无死者名为无相,无相者名为无系,无系者名为无著,无著者名为无漏,无漏即善,善即无为,无为者即大涅槃常,大涅槃常者即我,我者即净,净者即乐,常乐我净即是如来。

于中云名虚空者,妙体非有,故言虚空。金刚三昧即是如来者,旧解云:十地穷学,乃未是佛;相续道中,转金刚心,即名为佛。今依此文,云是如来。此名通于因果,例如首楞严通因果。檀波罗蜜等者,非谓六行能成于果。上文云六波罗蜜满足之身,道品亦然。

譬如虚空下,二、就譬说无住,又二:先譬,次合。初譬如文。

善男子,譬如虚空,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次合中,反以差别简空,空即无住。

如来亦尔,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善男子,若有说言身口意恶得善果者,无有是处;身口意善得恶果者,亦无是处;若言凡夫得见佛性,十住菩萨不得见者,亦无是处;一阐提辈、犯五逆罪、谤方等经、毁四重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是处;六住菩萨烦恼因缘堕三恶道,亦无是处;菩萨摩诃萨以真女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无是处;一阐提常,三宝无常,亦无是处;如来住于拘尸城,亦无是处。

于中云六住菩萨烦恼因缘堕三恶道者,或言六心,或言六地,私云:恐是六地。

善男子!如来今于此下,第二、明迹。

善男子,如来今于此拘尸城,入大三昧深禅定窟,众不见故,名大涅槃。

方便道中,还归寂定,众生不见,谓佛入涅槃。

师子吼下,第二番问答。

师子吼言:如来何故入禅定窟?

如来何故不常利生而入寂耶?

善男子,为欲度脱诸众生故,未种善根令得种故,已种善根得增长故,善果未熟令得熟故,为已熟者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轻贱善法者令生尊贵故,诸有放逸者令离放逸故,为与文殊师利等诸大香象共论议故,为欲教化乐读诵者深爱禅定故,为以圣行、梵行、天行化众生故,为观不共深法藏故,为欲诃责放逸弟子故。如来常寂犹尚乐定,况汝等辈烦恼未尽而生放逸?为欲诃责诸恶比丘受畜八种不净之物及不少欲、不知足故,为令众生尊重所闻禅定法故,以是因缘入禅定窟。

佛广答其意:不共法藏者,不与二乘人共,其中或为灭恶,或为生善,即四悉意,须入寂定。

师子吼言下,第三番问答。

师子吼言:世尊,无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为无相。以何因缘名为无相?

问:云何名涅槃?为无相耶?

佛答为三:初、直明无十相。

善男子,无十相故。何等为十?所谓色相、声相、香味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

次明有相之失。

善男子,夫著相者则能生痴,痴故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生故有死,死故无常。

三、明无相之得

不著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为常。以是义故,涅槃名常。

师子吼言:何等比丘下,第三、明修道之用。文为三:初、明三法;次、辨二法相资;三、明力用。初文,前略问答,后广问答。略问答如文。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比丘能断十相?

佛言:善男子,若有比丘时时修习三种相者则断十相,时时修习三昧定相,时时修习智慧之相,时时修

习舍相,是名三相。

然三法不同,若圣行以戒、定、慧为三法,今文以定、慧、舍为三法。定、慧为正,舍是调停,而言时时者,非专一品,应时时调均,令得自在。

师子吼言:云何名下,第二、广问答。问中二:初、通问。云何为定、慧、舍相耶?

师子吼言:世尊,云何名为定慧舍相?

次别问三法,为二:初广约定问,次以慧舍例。初问定,为三:初据本有,次就一境,三就一行。

定是三昧者,一切众生皆有三昧,云何方言修习三昧?

初本有中言皆有者,谓一切众生皆有三昧数。师明十大地中有三摩提是定数,此定本有,何须修集?河西云:取造事心专,不必十大地中定数。

次心在一境者。

若心在一境则名三昧,若更余缘则不名三昧。如其不定非一切智,非一切智云何名定?

若但行一境为定者,更复缘余,便非是定;若不余缘,云何得名一切智人?

三、就一行为问者。

若以一行得名三昧者,其余诸行亦非三昧,若非三昧则非一切智,若非一切智云何名三昧?

若一行是三昧,行余行时即非三昧;若不行余行,非一切智。

次慧舍二事,例亦如是问。

慧舍二相,亦复如是。

佛答中,先答别问,次答通问。先答别问中二:先答定,次答慧、舍。先答定中,前问定有三,今先答第二问,以第三问例,次追答第一本有之问。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言,缘于一境得名三昧,其余诸缘不名三昧,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余缘亦一境故,行亦如是。

今初第二云:如是余缘亦是一境,谓心专一缘,此是定境。以定缘之,无境不定,非谓犹是问境之一。盖是定心缘境,非是散心。以定一于一切,名一切智。若是散心缘境,为境所牵。若定心缘境,设改缘易观,非境牵心,故得是定。行亦如是者,即兼答第三一行之问。若以散心而行诸行,行牵于心;若以定心行于诸行,令诸行一。

又言众生下,追答第一本有之问。

又言众生先有三昧不须修者,是亦不然。所以者何?言三昧者名善三昧,一切众生真实未有,云何而言不须修习?

善三昧者,不取大地通三性定,乃取善修之定。次以住如是下,答慧舍,又二:先答其慧相;

以住如是,善三昧中,观一切法,名善慧相。

不见三昧慧,异答其舍相。

不见三昧智慧异相,是名舍相。

复次,若取色相下,第二、答前通问。文为四:一、略标三法体,二、释三法名,三、更广三法体,四、明功用。初略标体,为三:先标定体。

复次,善男子,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

言取色相者,非定执色相之心,乃是禅定门户,入、住、出相。不能观色常、无常者,正作静摄,不作照知,故不能观。

次若能观色下,出于慧体。

若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慧相,

常无常俱照,故非偏慧。

三、三昧慧等下,明舍体。二事合调,故云平等。又三:先法;次譬;三、合。法如文。

三昧慧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

次譬者。

善男子,如善御驾驷,迟疾得所,迟疾得所故名舍相。

偏定是迟,偏慧是疾,二法均平,故以驾驷为喻。

三、菩萨亦尔下,合。

菩萨亦尔,若三昧多者则修习慧,若慧多者则修习三昧,三昧、慧等则名为舍。善男子,十住菩萨智慧力多、三昧力少,是故不得明见佛性。声闻、缘觉三昧力多、智慧力少,以是因缘不见佛性。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阂,如观掌中庵摩勒果。见佛性者名为舍相。

合中云十住菩萨智慧多,三昧少者,河西云:十住进求胜地,方建大乘,严土化人,智用偏起,故不见性。二乘自调自净,志求证得,定多智少,亦不见性。于二平等,则能见性。今明入空多,则是迟相;入假多,是疾相;空假双亡,是平等相。能见性者,是别教意;即空、即假、即中,乃不迟不疾,是善驾驷,即圆教意,乃能见性。

奢摩他下,第二、释名

奢摩他者名为能灭,能灭一切烦恼结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调,能调诸根恶不善故。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能清贪欲、瞋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毗婆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

先释定名。一本云陀,亦云舍,皆梵音轻重,翻名不同。一翻为止,止息恶缘,或名为定。此名多训,故留本音,不可偏判。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忧毕差,翻为舍相,亦平等不诤等。

奢摩他有二种下,第三、更广三法体,皆增数辨之,初广定中增至十法。

善男子,奢摩他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复有二种:一、成就,二、不成就。成就者所谓诸佛菩萨,不成就者所谓声闻、辟支佛等。复有三种下中上:下者谓诸凡夫,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复有四种:一、退,二、住,三、进,四、能大利益。复有五种,所谓五智三昧。何等为五?一、无食三昧,二、无过三昧,三、身意清净一心三昧,四、因果俱乐三昧,五、常念三昧。复有六种:一、观骨三昧,二、慈三昧,三、观十二因缘三昧,四、阿那婆那三昧,五、念觉观三昧,六、观生灭三昧。复有七种,所谓七觉分:一、念觉分,二、择法觉分,三、精进觉分,四、喜觉分,五、除觉分,六、定觉分,七、舍觉分。复有七种:一、须陀洹三昧,二、斯陀含三昧,三、阿那含三昧,四、阿罗汉三昧,五、辟支佛三昧,六、菩萨三昧,七、如来觉知三昧。复有八种,谓八解脱三昧:一、色观色解脱三昧,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解脱三昧,三、净解脱身证三昧,四、空处解脱三昧,五、识处解脱三昧,六、无所有处解脱三昧,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解脱三昧,八、灭尽定解脱三昧。复有九种,所谓九次第定:四禅、四空及灭尽定三昧。复有十种,所谓十一切处三昧。何等为十?一、地一切处三昧,二、水一切处三昧,三、风一切处三昧,四、青一切处三昧,五、黄一切处三昧,六、赤一切处三昧,七、白一切处三昧,八、空一切处三昧,九、识一切处三昧,十、无所有一切处三昧。复有无数种,所谓诸佛菩萨。善男子,是名三昧相。

能大利益者,百论云:达分三昧。因果俱乐者,河西云:谓佛所得定,入出自在,始终常乐。念觉观者,善恶觉观,俱是过患。观生灭者,人多于生灭起断常。观十一切处者,但列地、水、风,不明火者,有人言:经本误失火字。河西云:行人观身内四大,非观外四大。身内三大,显骨肉等是地,㖒唾等是水,气息是风。此三显现火大劣,有少暖,所以但三。而言不用处者,明自下地至不用处。招提云:火大不恒,假薪而有,无薪不发,三大恒有,所以用之。不用处者,明此观成,穷不用处,故数为一。

慧有二种者下,广出慧体。

善男子,慧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复有三种:一、般若,二、毗婆舍那,三、阇那。般若者名一切众生,毗婆舍那者一切圣人,阇那者诸佛菩萨。又般若者名为别相,毗婆舍那名为总相,阇那者名为破相。复有四种,所谓观四真谛。

般若正是慧,毗婆正是观,亦名见,阇那正是智。释般若云名一切众生者,显般若是慧,能知一切众生数故。又释毗婆是总相,亦言是三昧,所以三昧慧能总知也。常途解云:慧是不痴,故在凡夫;见名小胜,故在圣人;智是决断最胜,在诸佛。别相、总相、破相,亦据优劣。兴皇云:凡夫分别是别相,二乘圣人总前诸法无常是总相,诸佛菩萨皆破此故是破相。今明不然,斯乃论一心三智。破相是照空,别相是照假,总相是照中,三智一心中得。论不思议慧不云舍者,异体非故。

四、功用如文。

善男子,为三事故修奢摩他。何等为三?一、不放逸故,二、庄严大智故,三、得自在故。复次,为三事故修毗婆舍那。何等为三?一、为观生死恶果报故,二、为欲增长诸善根故,三、为破一切诸烦恼故。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日东天台沙门本纯分会

南本大般涅槃经会疏卷第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