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

越溪沙门性澄句解

夫天台释经,以五章释总题,三分分经文,总别相须,教观可识。此经以单人为名,实相为体,劝修行愿为宗,舍苦得乐为用,生酥大乘为教相。

第一、释名者,诸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单三复三,具足者一。今经乃属单人。佛即此土教主能说释迦之通名,阿弥陀即彼土教主所说弥陀之别号。经同一化,故为通也。初、别名者,梵语佛陀,此翻觉者,又翻知者。智论云:知三世众生数、非众生数,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说者,悦也。孤山云:得机设教,称悦佛怀。故阿弥陀翻无量寿。佛有三身,谓法、报、应。一、法身者,师轨法性,以法为身。二、报身者,修行感报,以如如智照如如境也。三、应身者,应同万物为身也。三义皆有身、寿、量三。今言其量,必摄前二。无量者,此是应身,其实有量。但其寿长,人天莫数,故云无量。具如法华文句,四句分别(云云)。然佛之三身、三寿、三量,不可并别一异。法体融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也。次、通名者,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契理、契机,故训法、训常。十界同遵,三世不易,故言经也。

第二、辨体者,即一实相为经正体,无量功德共庄严,种种众行之归趣,言说问答而诠辨,譬众星之环北辰,如万派之宗东海,故以实相为经体也。

第三、明宗者。此经以劝修行愿为宗。由佛无问自说,不待发起,故曰劝修。言行愿者,净土之行,要在于愿。如此土人,禀教修行,无往生愿,多致退屈。故佛劝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故以行愿为宗也。

第四、论用者,用谓力用。此经以舍苦得乐为用,以欣厌二门,依经修习,能舍娑婆之众苦,得安养之极乐。斯经力用,其在兹焉。

第五、判教相者。此经部属生酥,大乘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四教修法,正意在圆。而通被四教之机,乃至博地凡夫,称名愿生,皆获果遂。盖部属方等,调机入顿。故机虽有四,教自是圆。权巧方便,其妙若此。净名略记云:三藏教中,无净土教。通别二教,犹非正意。秪可泛论,以为格量。(文)或问:教既是圆,前三教人,如何用观?答:虽未能称性系念,以回向发愿求生之心,即是圆心。虽被四机,同一愿行。此经凡有两译:一、什师,即今本也;二、唐奘师,译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释题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秦有四,今云姚秦,即后秦姚氏也。鸠摩罗翻童寿,什是华言,以深善此方文字之什得名。本丘慈国人,后秦弘始三年入长安译经论,凡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位证三贤。南山感应传云:七佛已来译经师也。

○初序分六

△初所闻法体

如是!

经前六事,名证信序。如来灭后,阿难结集,奉教安列,以为证信。如是者,指下一经所闻法体也。天台云: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四明云:四教言理,皆称如是,而有浅深。唯圆初心,即了诸法,一一中实,当处皆如。称理而谈,无非曰是。

△二举能持人

我闻:

阿难,无见我慢,我为传化不绝,顺俗立名字,我指如是之法,我亲从佛而闻也。

△三闻持和合

一时

如来说法,机应和合,会在一时。天台云:今不论长短,说此经竟,总为一时也。

△四明化主

佛。

此云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一切智异外道,慈悲异二乘,平等异小菩萨,尊极名为佛。

△五论住处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舍卫,翻闻物,谓具足欲尘财宝物,多闻解脱人也。祇树,即祇陀太子所施之树。给孤独园,乃须达多长者侧布黄金,从太子所买之园。祇陀,翻战胜,波斯匿王之子。须达多,翻善胜。祇陀施树,长者买园,共造伽蓝,请佛供养,故云祇树给孤独园也。

△六列同闻三:初、声闻六。

初明类。

与大比丘僧

与者,共也。今经阿难与众同闻,故云共也。大有三义,谓大、多、胜。天王大,人所敬,故大;遍解内外经书,名多出九十五种上,故号胜;此等无学小乘中极,故云大也。比丘,翻乞士,又破恶,又怖魔。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众和合也。

△二列数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三、迦叶兄弟有千弟子,身子、目连共二百五十人。此等先并事火,艰苦累载,都无所获。翻邪入正,一遇见佛,便得上果。感佛深恩,常随侍佛,为同闻众。

△三明位

皆是大阿罗汉。

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此乃乞士之果也;二、杀贼,断尽烦恼故,此乃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故,此乃怖魔之果也。

△四叹德

众所知识。

天台云:闻名钦德名知,观形敬奉为识。或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或云:知即是识。

△五列名

长老

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通贯下文十六尊者也。

舍利弗!

翻身子,母好形身,身之所生,故云身子。又翻珠子,其母聪明,相在眼珠,以子显母,为作此名。七岁登议论床,十六大国,议论无双。至佛所七日,遍达佛法,得阿罗汉。

摩诃目犍连

摩诃,翻大目犍连,姓也,翻赞诵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此云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真谛翻饮光迦叶身,光能映物,故头陀苦行最为第一。

摩诃迦旃延

此翻文饰,善分别义,敷演第一。

摩诃俱絺罗

此翻大膝,舍利弗舅。增一云:得四辨才,触难能答,第一。

离婆多

此翻星宿,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

周利槃陀伽。

亦名槃特,此云路边。生母怀孕还家,路边诞子,因名路边出家。以愚暗时久,都无所解。兄槃陀伽先入道,怪曰:徒淹岁月,全无知会。遣归俗舍。弟倚寺门,嗟叹流涕。佛见,令付扫帚,每日诵习,记一忘一。后乃省悟:扫帚除秽令净为义,佛令我除断身中惑垢也。因兹证果。

难陀

此云善欢喜,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即一人也。

阿难陀

此云欢喜。净饭王太子出家成佛,王大欢喜,白饭王奏云:生子举国忻忻,因名欢喜。二十五为佛侍者。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记忆不忘。

罗睺罗

此云覆障。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听汝出家。菩萨以指指妃腹:却后六年,汝当生子。在胎六年,故言覆障。佛索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出家;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音寺。增一云: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呞。

宾头卢,颇罗堕。

上是名翻不动,下是姓翻捷疾。柰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旃檀钵置于刹上,告云:有神通能取。便与尊者骋通取之。佛呵责已,云:汝自今后不得入灭,留身久住,受请应供。今时齐会所供圣僧是也。

迦留陀夷。

此云粗黑颜色,因夜行乞食人惊,戒禁夜行乞食。

摩诃劫宾那

此云房宿,父母祷房宿感子,因名房宿。又初出家未见佛,始向佛所值雨,寄食陶师家,后比丘来共宿,即是佛闻法得道,从得道处为名也。

薄拘罗

此翻善容,色貌端正,故言善容。年一百六十岁,无病不夭。有五不死报:母置熬盘、釜中、水中、鱼食、刀破,皆不死。昔持不杀戒故,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阿㝹楼陀

亦云阿那律,此云无贫,是解饭王次子。出家多睡,佛乃呵责,七日七夜,眼睫不交,因丧肉眼。佛令求天眼,增一云:我佛法中,天眼那律第一。

△六、总结

如是等诸大弟子。

学在师后称弟,解从师生称子。弟则显师谦让,子乃明资尊仰。

△二菩萨三

初明类。

并诸菩萨摩诃萨。

天台云:具存云:菩提萨埵,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菩提翻道,萨埵翻心,摩诃翻大。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又能成熟众生,是大道心之气类,故云诸菩萨等。

△二列名

文殊师利

此翻妙德,又妙吉祥。

法王子!

大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正法位,乃至十地,悉名法王子。荆溪云:文殊称法王子,此诸菩萨,何人非法王子?答:有二:一、于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并为菩萨众首(文)。

阿逸多菩萨。

阿逸多,名也,翻无胜。弥勒,姓也,翻慈氏。

干陀诃提菩萨,

此翻不休息,行诸梵行,过恒河沙劫,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

常精进菩萨

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无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名常精进。天台云:常精进者,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

△二、总结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灵芝云:菩萨名通初后,如上莫非深位补处,或权现影响,故称大也。

△三杂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释提桓因翻能作,能作忉利欲界天主,三界天众甚多,故云无量;更兼道俗四众、天龙八部,故云大众俱。若据结文,既云一切世间,则何趣不摄耶?

○二、正宗分三,此下依慈云科。

△初、广赞依正引物忻求二:初、广赞二报二:

初标列所赞。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尔时者,机应和合,佛初说经之时也。告舍利者,经家叙对告人也。不告菩萨、天、龙者,净觉云:应有四悉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罔不钦仰故;三、为令四众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佛凡说法,必获四悉檀益。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一、佛土是大千界,即过十万亿大千界也。或问:净土既居十万亿刹之外,众生一念安得往生?曰:有二义故:一者,众生念力。十疑论云:但使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如人有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二者,如来愿力。四十八愿经云:设我成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然此二义,不出感应,皆由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此心。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故四明云:若心性不具尘刹,则生无感见之功,佛无应现之理。

有世界名曰极乐。

极乐者,对此娑婆极苦而得名也。或问:四土各有净秽。天台云:五浊轻重,同居净秽;体析巧拙,方便净秽;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分证究竟,寂光净秽。今云极乐,于四种中何净土耶?答:答:所谈依正,属同居净土。若众生念力浅深不同,如病须药,本为身安,求得仙方,修合服之,不但身安,兼得轻骨。身安可喻生同居净土,轻骨可喻感上三土。又复散心称念,虽则多感同居净土,既生彼国,任运增进,感上三土,亦义通四种净土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佛有三身,名法、报、应。荆溪云:法定不说,报通二义,应化定说。今言说法,即是应身。然净土教主,有二不同。如观经所说,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乃他报尊特胜应身也。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丈六身佛,乃劣应身也。胜应之身,乃圆七信之所感见。今经通被四机,正是劣应常所见身,系念称名,心存目想,为所对境。圆名字人,虽知佛身全法界作,而见思尚炽,事识弥隆,所见佛身,无非劣应。圆人尚尔,况前三教。若五品人,能以一心三观,圆伏五住烦恼,虽未能见六十万亿胜应尊特之身,以三十二相常所见身相,相达无边故也。

△二、正赞依正二:初、赞依果四

初珠网琼林。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初且徴名。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总释名义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

宝树周围有七重。栏,楯也。横曰栏,竖曰楯。栏,槛也。庄严宝树,绕围华丛。

七重罗网

瑞相经云:无量宝网,皆以金缕珍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异曜,尽极严丽,罗覆树林。

七重行树

七重宝树,行列国中,长开异华,更无凋瘦。

皆以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也。慈恩云:栏、楯、罗、网、行树,各有七重者,表生彼国得七觉支故,身口七支无诸过故,有七圣财故。灵芝云:凡佛菩萨居处皆然。非谓一国只有七重耳。

△二宝池莲华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

彼国有八池,七宝所成,池中之水亦七宝色。

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八德者,天台云:一、轻,二、清,三、冷,四、软,五、美,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清是色入,不臭是香入,轻、软、冷是触入,美是味入,调适、无患是法入,故四明云八德。而对五入水流说法,即声入。虽成六入,无非妙境,故令行者速证无生。诸疏所列八德,依称赞净土经列法,相少不同。经中轻、软为一,天台开为二;经中开润泽、安和二,天台合一不臭。恐诸译不同,今且依天台所列。

池底纯以金砂布地

观经去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砂。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

此云不远,以西域有此山,至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名之。

玻璃合成。

亦云颇胝迦,此云水玉,或云水精。

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瑙玻璃𤥭璖。

如大车之渠,故曰车磲,谓车辋也。

赤珠

佛地论云:赤虫所出。大论云:真珠出鱼腹中,或竹中,或蛇脑中,不必唯生蚌胎也。

码瑙

此宝色如马之脑,因为其名。

而严饰之。

然众宝且就此土释,其所出净土,乃自然而有者。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

灵芝云:车有大小,难为定准。此方极大,不过数尺,可依轮王为量。十住婆沙云:轮王千辐金轮,种种珍宝,庄严其辋,琉璃为毂,周圆十五里。准此,未及半由旬,亦约小者耳。或问:观经云: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何与今经优劣不同耶?曰:观经莲华,是第四观。观力稍着,行者到此,已能圆伏五住,当五品初心所见。岂比今经,通被散心众生忻乐求生之境?大本云: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亦是被四教机。约机所见,故有一由旬,乃至百千之不同也。夫佛之依正,本无数量。约机浅深,所见高下耳。四明云:大本中说,佛所浴池,广四万八千里。小本莲华,大如车轮、鼓音王等。经说安养依正,虽净虽胜,但与娑婆分于五浊轻重而已。岂比观经,专明妙观所显,法身尊特,身量相好,迥拔非常耶?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此列莲华色香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四十八愿经云:彼佛于大众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等。功德者,有功之德也。功收愿行,德归三谛,下文皆然。

△三天乐裓衣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

观经云:无量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或林或幢,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皆奏法音,人天闻者,俱发道心,或歌六度,或赞三乘。

黄金为地

准观经,彼国以琉璃为地,以黄金绳杂厕间错,兼以七宝界其分齐。今言黄金,乃地面庄严耳。

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彼国光明常照,无日月光。准大本经,彼以华开鸟鸣为晓,莲合鸟栖为夜。曼它罗,此翻适意,又翻白华。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

衣裓者,真谛云:外国盛华器也。

供养他方,十万亿佛,

盖游历十方,佛前闻法,进登深位也。此据生彼破惑得道人言,若未破惑,未必能也。如观经九品,唯上三品皆云游历十方,中三品、下三品皆不云游历,未破惑故也。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饭食者,大本云:宫殿、衣服、饭食,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自然饱足,食已化去,时至复现也。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四、化禽风树二:初、化禽二

初列。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

此三可晓。

舍利!

此云春莺,或翻鹙鹭。

迦陵频伽

此云妙声在㲉中,其音已起众鸟。

共命之鸟

两首一身,异神识,同报命,故名共命。法华经名命命。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

和雅谓音声悦人,演畅谓说法无滞。

五根五力

五根,谓信、进、念、定、慧也。能生名根,五根增进,堪任排障,故曰五力。

七,菩提分。

菩提翻觉分,亦支也,谓念、择、进、喜、轻、定、舍。

八、圣道分

诸经或云:八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如是等法。

慈恩云:三十七道品文,缺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科,以等字兼之。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孤山云:念佛如医王,念法如良药,念僧如瞻视人。三者既备,则烦恼之病可瘥也。此念别相三宝。又观自心寂而常照,则诸法炳然,名念佛;照而常寂,无法可得,名念法;寂照不二,即存而亡,亡存和合,名念僧。此同体三宝也。古崖云:道品三宝,皆通四教,随机各解。

△二、释疑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

恐身子心疑:既有杂鸟,则有畜趣,此三恶道之一,何名净土耶?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大本法藏愿云:设我成佛,国土有地狱、畜生、饿鬼者,不取正觉。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大本云:彼国无有三途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养。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增广化事也。岂唯珍禽说法,抑亦风树水声,皆演妙音。若非众生性具,安能果上色心互融,依正皆妙?

△二风树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诸宝树等,即前七重树网,风动成音。准观经,水流成音,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验此树音,无不演法。否则可令国中众生,闻音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耶?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二赞正报二

初赞化主。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审问别号,既无所对,故为释通。

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陁。

梵语阿弥陀,此翻无量:一、光明无量,二、寿命无量。义如经列。或问:只一梵语,何翻二义?私谓:弥陀法身,体德明静。寂而常照,故光而明;照而常寂,故静而寿。光即般若,寿即解脱。即一而二,即二而一,法相融妙,故得经中二义释之。初、无量光者,大本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是故号为无量光佛。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二、无量寿者,大本云:彼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假使十方无量众生,皆成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竭其智力,百千万劫,悉共推算,不能穷尽。又云:声闻、菩萨、人、天之众,寿命长远,亦复如是。阿僧祇,此云无数。然约光寿,虽称无量,乃是三十二相常所见身,与观经胜应尊特身不同。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今经部属方等,乃是一时赴机之说。若依法华,显本必长。以迹门所说,弥陀既在十六王子之数,释迦本门开显寿量尘劫,弥陀显本寿亦难思也。

△二赞眷属二

初列三乘。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

阿罗汉拣异前三果也,不言缘觉摄在声闻数中,亦可以弟子二字总收三乘也。

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声闻兼藏、通两教,菩萨则通四教。或问:今经正意在圆,何关二乘耶?曰:彼佛为惯习小者,成就小果,示声闻法,然后引小入大。或问:往生论云:二乘种不生,何耶?天台云:正处小行不生,要由临终发大乘种,亦乃得生。以先学小故,至彼闻苦、空、无常,发其本解,先证小果,证已不住于小,必还入大。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灵芝云:此亦弥陀所化,来生彼国,修因证果,为国庄严。

△二生不退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䟦致。

众生,亦可义通九品。阿鞞䟦致云:不退转。十疑论云:彼国有五因缘故不退:一、弥陀愿力摄持,二、佛光常照,三、水鸟树林常演说法,四、纯诸菩萨为友,五、寿命永劫。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若此娑婆生彼土者,多未破惑,不论位次,如前云五种因缘故得不退。若到彼已,闻法入真,方可论位、行、念三不退也。若不尔者,文云多有一生补处,岂此土初生之人便登等觉耶?一生补处,如观音、势至位邻妙觉,次补佛处无量无边,亦显其多也。广赞依正竟。

△二、劝修愿行二

初愿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劝修行愿,正明一经宗要。愿行本一,今先愿后行者,拣异此土行人,禀教修行,无往生愿,故于此土闻法入真,多致退失,故须先愿。夫愿有总有别,菩萨多发四弘,及总愿也;今求生净土,乃别愿也。以此土尘境粗强,圣果难成,愿生净土,速证菩提。

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诸上善人,指上三乘圣众,欲显此土三恶充满,皆不善聚,为可厌耳。一处者,古崖云:虽是同居净土,指此无非寂光理土,而此寂光全是众生三德理藏,不指此藏,何得名一处哉?

△二行四

初拣勉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少善根等者。此土四教修行之人,若无正信回向,发愿求生净土,皆名为少。少之一字,贯下二句,亦云少福德、少因缘。善根明正行,福德约助行。如观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乃至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若行一切福业,皆助行也。因缘二字,总结正助。正行为因,助行为缘也。下科经文,但明正行,不明助行者,盖文义互现,译人之巧耳。或问:此土修圆顿者,亦名少善根耶?曰:娑婆纵禀圆顿,修行亦多退失。若不求生净土,亦名善根凉薄,故勉进须求生也。

△二、正明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即能修之机,该乎四教及博地凡夫。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此正明修行,应有三意:初明所念境,二正明系念,三制明限。初意者,先须了知弥陀世尊,虽居十万亿刹之外,全我一心本具,但为久迷,背于本性。今欲称念,正为显自心性。此之心性,不出三谛妙境,故果上所显三身四土,不离心性。故经闻说阿弥陀佛,若不因闻妙解本具,则佛从外来,是因缘法。二正明系念者,经云执持名号,即系念圣号也。言一心不乱者,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初事者,先须敛念,面向西方,合掌正身,遥想彼佛,丈六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坐道场,依正庄严,光明无量。自慨此身,久沉苦海,漂流生死,孤露无依。譬如婴儿,堕在坑阱,叫呼父母,急救危亡,一志依投,恳求免脱。声声相续,念念不移,感佛哀怜,此心专注,不为尘缘之所扰乱,故曰一心不乱。二理一心者,体达事中,一心称名。能念之心,本无自性,所念之佛,当体空寂。声相亦空,呼响不实,所称能称,既绝思议,皆不可得,名为即空。虽即本空,而我此心,能成妙感,弥陀妙应,全心所现。如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感应道交,任运显益,名为妙假。假不定假,空亦非空,空假不二,显于中道。由此心性,是毗卢体,体非能所,亦非形相,非不形相,名为即中。中以不偏为义,绝待为功,既无待对,空假叵得,中道不存,不一不异,思议泯亡,故名一心不乱。又分字解者,圆观妙境,三谛皆空,三谛皆假,三谛皆中。体既无异,故曰一心。虽则本融,空彰荡相,假彰立法,中彰绝待。于一心中,有三德用,不可混杂,故曰不乱。如是观念,圆修三观,圆念三身,圆破三惑,圆证三德。岂但得生同居净土,亦能分证寂光理体。但观有微着,念力偏强,惑有厚薄,故成观行相似分证之殊。又复此文,非但明于一念事理,亦显一心三慧具足。如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闻即闻慧。执谓执受在心,即是思慧。持谓任持不忘,即是修慧。即闻而思,二慧导行,任持不失。故于一心,显圆三慧。若无闻慧,无受润因。闻而不思,无深旨趣。思而不修,终无证理。三慧若备,得道不疑。三明期限者,利根一日,钝或至七。故言若一日二日等,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又此一心不乱之句,文有两属。若论正明观法一经,唯指此句。若论行成功显,亦指此之一句。以净业既成,故我一心不为烦惑所乱,得感临终往生。故曰临命终时等,则属下科得果也。或问:四教人称名,前三如何能修三观?曰:前三称名,唯得事中一心,则属散善。若圆人称名,非但事理俱得,亦显事理不二,则属定善。前三但以回向发愿,得往生耳。

△三得果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行者临终,以修愿行,定力所持,感佛来迎,亦是弥陀大愿,愿力摄受。大本云:十方众生,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命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在其前者,不取正觉。灵芝云:圣众现前,亦有多别,或真佛、化佛、观音、势至,随其品位,委在观经。或谓临终见佛,以为魔者;或谓自心业现,无他佛来者。斯盖不知生佛一体,感应道交,自障障他,为过不浅矣。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灵芝云:凡人临终,识神无主,善恶业行,无不发现。或起恶念,或起邪见,或生贪恋,或发猖狂,恶相非一,皆名颠倒。因前诵习,罪灭障除,净业内熏,慈光外摄,脱苦得乐,一刹那间,顿超乐土。下文劝生,其利在此。

△四、结劝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此经无发起序,不同他经当机辨道,乃无问自说,故云我见是利,故说此言。如竹庵云:不待发起,如急救法也,应当发愿。净土之行,要在于愿,故重叮咛。

△二、六方引同,敦勉生信二:初、引同二:

初、释迦赞叹。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欲明六方同赞,先结释迦称扬,故云如我今者等功德,不可同福德之名。福德属事,功德属理,有功之德,故曰功德。功收愿行,德归三谛。若不尔者,安云不可思议耶?前文频云功德庄严,当依此释。

△二、诸佛赞叹六

初东方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

唐译具有十方,秦译略明六方。亦有者,领上之词。非但我释迦称赞十方诸佛,亦现称赞诸佛别名。灵芝云:相承不释,今以义详。或从色相,或取言音,或约行业,或从譬喻,大略不出果德三身,收无不尽。文或偏举,义必兼含。古崖云:凡释经,必约教观二义。不约教,则不识能诠之名,被机之相;不约观,则如贫数宝,于我何为?如约教,先明因缘事相,考寻经论所出,及法门表对之义释之。阿閦鞞,此云不动,不为二边而动故。

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

须弥翻妙高,妙则三德圆融,高则超过因位。相与大并表解脱,断德光表般若智慧也。

妙音佛!

语音圆妙,说法称机立名。诸佛虽三身一体,皆以应佛当名。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

恒河亦云殑伽河,其沙多而细,佛近彼河说法诸经,故多引喻。

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慈恩云:舌相广长,表无量劫口离四过。凡证小事,即覆面门,以至发际。今覆大千,证大事故。或问:此胜应耶?劣应耶?曰:若论现相,只表所说不虚,不可以舌验身,然必是胜应尊特也。

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

慈恩云:观此经势,盖他方诸佛告自国听众,释迦转引彼佛意言,证彼西方,令此会众生信敬也。灵芝云:正当释迦说此经时,十方诸佛同时劝赞,令信是经。然二师之义皆通,灵芝尤得经旨。

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此十六字,是举经题。唐译依此题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不可思议者,文中有四不可思议:一者依报,虽是同居净土,此用即体,无非寂光;二者正报,虽是应身,指应即法;三者修因;四者感果;七日持名,即感圣果。因果不二,亦不思议。故今唱题名,不可思议功德也。又此一题,示五章义。何者?不可思议,即是经体;愿行功德,即是宗要;诸佛护念,即是力用。护故舍苦,念故得乐。总此三义,即是释名。称赞此四,即当教相。

△二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

名日月灯,表于三智。

名闻光佛

名称普闻,如光遍照。

大𦦨肩佛

肩表二智,𦦨表照理。

须弥灯佛

须弥是众山之王,自证之体,灯表化他之用。

无量精进佛。

从行为名,方便度生,未尝暂懈,众生无量,悲智亦然。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西方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

慈恩云:儒宗尚不自伐其善,何故弥陀自赞难思?答:据文势,即是诸佛称赞。又设若弥陀自赞,于理何违?引转众生,令生胜意。灵芝云:同名甚多,决非法藏所成之弥陀也。古崖谓二师之义皆通,慈恩又从容也。

无量相佛

相好无量。

无量幢佛

无量功德,高峻如幢,

大光佛。大明佛。

大光大明,并喻佛智,自行化他,破障除惑。

宝相佛

相好如宝,可尊可贵。

净光佛

智光最净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四北方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𦦨肩佛。

二智照理,如肩发𦦨。

最胜音佛。

说法称机,梵音最胜。

难沮佛

内证实相,四魔不能沮散。

日生佛

日表智慧,从法身生。

纲明佛

智慧如纲,覆遍十方。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五下方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

佛是众圣之尊,故以兽王比之。又师子一吼,百兽恼裂,闻之皆死,喻佛说法,魔外消亡。

名闻佛

名称普闻,遍十方界。

名光佛。

名:如日光遍照一切。

达磨佛

达磨翻法,约所证说。

法幢佛。

以幢表法,高大炽盛。

持法佛。

以中道法,双持二边。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六上方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法音清妙,闻者悦心。

宿王佛。

宿,音秀。星宿中王佛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香上佛。

如薝卜林中不嗅余香,佛德之香更无过上者。

香光佛。

香喻断德,光喻智德,二德能显本有法身。亦可德香属自行,光有照明属化他。

大𦦨肩佛

二智如肩,能照如𦦨,照理广大故也。

杂色宝华严身佛

自行因华,如宝庄严,果德之身,

娑罗树王佛

娑罗翻牢固,亦翻最胜。

宝华德佛

常乐我净,德如宝华。

见一切义佛。

洞见诸法,甚深义趣,

如须弥山佛。

须弥出众山之上,如佛为众圣之尊,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二劝信二

初释经题。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自徴问经题之义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

释出闻、受、持者,此三慧也。闻即闻慧;受谓执受,即是思慧;持谓任持不忘,即修慧也。

及闻诸佛名者。

灵芝云:闻经受持者,牒上二报庄严,正明行法文也;及闻诸佛名者,牒上六方,引同文也。

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护谓覆护,不使魔挠;念谓记念,不令退失。众生闻经受持,能顺佛意,故为诸佛所护念也。

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转指上闻经念佛,或事或理,或定或散,或浅或深,尽证不退,故云皆得也。阿耨多罗,此翻无上,三藐翻正等,三菩提翻正觉,即无上正等正觉,此即佛之果号也。

△二正信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是故者,结上之词。皆当者,劝勉之语。佛法如大海,信为能入。如来金口,无不实语。更引十方,果觉诚言。其郑重叮咛,有如此者。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即过去,今即现在,当即未来,发愿是过、现、未来求生之因。

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生即是生彼之果,三因三果,分对可知。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是故下,总结。劝欲生净土者,唯恐无愿,有愿必生,定无漏失。十疑论云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等。

△二、举难况易便闻者知归二

初、诸佛互赞以况。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

古崖云:若据上科六方之文,乃是诸佛出广长舌,同释迦称赞弥陀。今此却云称赞诸佛者,何耶?良以弥陀与诸佛同一身智。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是故释迦称赞弥陀,即是称赞诸佛也。又经上文云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亦是称赞诸佛,故今总结也。彼诸佛等亦称赞我者,既言诸佛,则弥陀亦同诸佛称赞释迦也。

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

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翻寂默。能仁则大悲应物,寂默则大智冥理。甚难希有事者,一于五浊得菩提难,二为众生说此难信法难。举此二难,意显净土修行之易,令闻者知,归求往生也。初意者,谓此五浊障重,而修行人多致退屈。唯我释迦,能忍浊恶,修行成佛,可谓甚难。第二意者,七日持名,下至十念,临终感佛,决定往生,而获圣果。如此法门,在浊恶世,为众生说,而令信受,可谓甚难。

能于娑婆国土。

梵语娑婆,此云堪忍,以众生堪忍受三毒故。

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一于五浊,得菩提难。五浊者,有体有相。体者,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烦恼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连持色心为体。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瞋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催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怒,时使之然,是名劫浊相。烦恼者,贪海纳流,未尝饱足;瞋蚖吸毒,挠诸世间;痴暗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二见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为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相,立一主宰,譬如黐胶,无物不着,流荡六道,处处受生,或长或短,或贫或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是为命浊相。众生浊多,不能具说。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此明二于五浊,为众生说此难信之法,令生信为难,意在敦勉修证也。

△二、释迦结难以况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孤山云:五浊行难,行而得菩提,其事已难,复说此难信之法,二事兼之,是为甚难。大本云:若闻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灵芝云:念佛法门,不择愚智,不择豪贱,不论久近,不选善恶,唯取决誓,猛信临终恶相,十念往生,亦是具缚凡夫,屠沽下类,刹那超越成佛之法。可谓一切世间,甚为难信也。

○三流通分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一切世间者,义该十界。别举三趣者,以三善道多,受化之机故也。又以前列众望,今已该九界,虽无畜生一道,必有八部在座,但是文略,以大众俱兼之。唯缺地狱众,或是苦重,乘戒俱缓,不预法会,或一切之言兼之。欢喜信受者,欢喜则闻法得利,信受则修习流通也。

佛说阿弥陀经句解(终)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神咒

宋元嘉年求那䟦陀奉制译

南无阿弥多婆夜哆(一),他伽跢(二)(音剁),夜哆地(三)(音豸),夜他阿弥唎(四)(音里),都婆毗(五),阿弥唎哆(六),悉耽婆毗(七),阿弥唎哆(八),毗迦兰谛(九),阿弥唎哆(十),毗迦兰哆(十一),伽弥腻(十二),伽伽那(十三),枳多迦隶(十四),莎婆诃(十五)

此咒五十九字,十五句出弥陀不思议神力,传在养字函。世人持诵,句字多误,合依藏本,今在贞字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无令怨家而得其便,现世常得安隐,临命终时任运往生。

咒字音切

哆。

(音掇)

他。

(逸戈切,音柂)。

跢。

(都卧切)

地。

(宅买切)

枳。

(音止)

此经乃极乐之易简秘书也。自唐迄宋,慈恩基师、孤山圆师、净觉岳师、灵芝照师皆有疏记,古崖新师复有集注,义释备矣。犹卢道俗,未暇详览。自惟衰耄,去日非遥,辄取优长,分文句解,与众结往生缘,匪猎名也。

至正元年解制日,七十七岁苾刍性澄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