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大众章第七之下

挂单

挂单。即古之挂搭。盖僧行脚。唯带衣钵。故名挂搭。即挂所搭之衣也。今之参学。兼带行李。改名挂单。凡挂单僧至。客堂以礼接待。询问来历明白。随宜送单。如诸方班首。两序。送尊客寮。客堂欵待。参学禅和。送上客。堂。随众过堂。上殿。如无衣钵戒牒行李。以及面貌可疑之人。槩不留单。具见客堂规约。及寮元条说。

证义曰。按梵网经冒难游行戒中。衲子行脚有二时。一。从正月十五。至三月十五。二。从八月十五。至十月十五。是二时中。原为学道而游。不远千里。参师访道。出一丛林。入一招提乃至穷游遍历。曾不休息。挂单之事。由是来也为知客者。随宜送单不得轻慢。为住持者。具慈悲心。勿轻止单。常住道风佛法久住。全在於此云栖莲师云。予单丁行脚时忍饥渴。冲寒暑。备历诸苦。今幸得把茆盖头。虽不识修行。而识惭愧。云水乍到。供事唯勤。己身受用。不敢过分。所谓曾为浪子偏怜客也。

安单

安单。即大挂搭。归堂之僧。一宿三飧。(一二)日即行。名曰挂搭。若在客单留住数旬。名大挂搭。因久挂搭。知其行履。可以共住。即送归堂。名安单。遇此等求住者。客堂询问来历明白。可留则留。送客单。客堂请斋。令随喜上殿。或一日。二日。三日后。请白和尚允可。隔宿通知维那。始挂号簿(记云。某甲字某甲。年几十几岁。系某省府县藉。某氏子。在俗何业。於某年月日。在某处出家。礼某谛为徒。於某年月日。在某寺某和尚。座下受具。今於某年月日至本寺云云)。次日早粥二板后。具香仪。领上方丈门外立。侍者通白住持。住持临座。知客合掌白云。(有某甲师。特来亲近和尚)。次新客进。展具三拜。拜毕。住持有问。实答。问答毕。领至禅堂门首。鸣报板三下。监值卷帘。众皆站定。知客先行十方礼已向新进堂师云。同参师。进堂行礼。礼圆。(知客退归)维那接具送位。一东一西送单。即随众行坐。候开小静。维那问号。登簿。令挑行李进堂安单。晚课。新参带具上殿课毕。维那云。新进堂师(出众行礼)礼毕。回堂。悦众领上方丈。礼毕。回堂。维那。领至本寮。叙话。晚二板。方丈请新参茶。悦众陪。次日上安单牌。至起香后。三板止静前。交散香。众坐毕。维那呼云。(新进堂师。出位行)礼新参礼佛三拜。向住持座三拜。礼圆。向两边各一拜。众皆照应。不下位。礼毕。维那领到班首。悦众。香灯。司水处作礼毕。即拜维那。归位止静。若方丈请斋。悦众陪。或随住持别请陪者。

证义曰。安单。本为求道而来。宾主。须两不辜负。住持要有真实道德。看验惟勤。学者要有真实参求。忍心耐苦。摭古云。昔汝州。叶县。广教院。归省禅师。为住持。严冷枯淡。衲子畏敬之。浮山远。天衣怀。闻其高风。特往参叩。时值雪寒。省呵骂驱逐。至以水泼地。衣服皆湿。他僧怒去。唯远与怀。复坐。少顷。师又呵曰。你更不去。待我打你。远曰。远怀二人。数千里。特来参和尚禅岂以一杓水泼之。便去。师笑曰。你两个果来要参禅。令知客送单。远充典座。众苦枯淡。省出寺。远取油面作五味粥。方熟。省归。粥罢召典座。远至。省云。汝取油面。系盗用常住。远曰实取油面。愿乞责罚。省令估衣钵偿所值。复仗三十逐之。省一日出外。见远在寺廊下。省曰。此是院门廊下。你在此复久。曾还。屋租否。复追租。远无难色乞诸市还之。仍不去省谓众曰。远。真意参禅。遂令归。上堂。对众付衣云云。噫。古人亲师择友。晓夕不敢自怠。至於执爨负舂。陆沉执役。未尝惮劳。今人茶饭淡薄。便思他徙。坡事劳苦。别图安逸。又安能学道乎。至若今之住持。惟以俗务自缠竟不知勘验造励学人。如上高风。不可复睹。诚为宾主两辜负矣。可胜慨哉。

普请

凡普请出坡。客堂先挂牌。(牌云)大众师闻梆声。至某处为(某某)坡事。普请出坡。

○库司。监收先将所用器物齐备。待闻梆声三阵毕。禅堂若遇二板。站板。抽解。即照规止。如早。维那即卓香板出坡。前后次第出堂。不得闲语嬉笑放逸。各守自己本分话头。坡毕回堂。

证义曰。普请之法。上下均力也。山中梵剎。坡事尤多。遇期。鸣梆齐行。虽住持。亦不得好逸推劳。有病则不勉强。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开遮亦尔。按唐。同州。志超。冯翊人。依并州开化寺赞禅师出家。旋为木寺住持。洁正身心。勤理众务。安僧数百。衣食恒备。每有苦役。必以身先噫。古之住持。类多如是。故丛林兴盛。今之住持。则养尊处优。劳人自逸。欲得丛林复整。难矣哉。

日用轨范

日用轨范者。前之六卷。已显别别各业。此大众章。乃示人人当行。不拘何人何执总当一一无犯。那管内单外单。咸须各各遵守。一。敦尚戒德。为菩提之根本。作涅盘之基址。二。须甘淡泊。安贫乐道。保护道心。三。寂净纯一。省缘务本。无分其心。四。去私摈邪。奉公守正。五。桑和忍辱。慎事敬人。六。随众听命。威仪整肃。七。勤修行业。无怠无荒。八。遵规处众。耿直不阿。九。安分小心。无得妄为。十。随顺规制。共勷法门。上来十种略总善法大纲。不厌委陈。尚有禁例条日。谨列如左。

证义曰。古云。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鸟窠谓白居易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居易曰。三岁孩儿。也恁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至言哉。

不得破根本大戒 不得於诵戒时。无故不随众 不得不孝父母 不得欺陵师长 不得故违朝廷公府禁令 不得习近女人 不得於受戒之后。不知戒相 不得亲近邪师 不得饮酒赌戏 右九事不犯。名敦尚戒德。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如来最后。以扶律谈常为宗。苟废事谈理。理成乌有。禅教诸家。无不戒行冰霜。方堪垂范千古。岂可以毒器令贮醍醐。是故欲扶佛法不衰。持戒为急。所谓千里之行。始於一步。一步未足。不名到家。谓千里只一步。可也从今身。至佛身。即此一步。然决不容守而不进盖进。则此一步。念念保全止。则此一步。当下衰息。非一步即千里也。夫进步之法。在舍无始故步。故步即贪痴瞋等。其中各有偏滞。当须自悟。自调伏也。

不得营办美食 不得着艳丽衣服 不得泛揽经事 不得争嚫钱 不得田蚕牧养 不得聚集男女。做世法斋会 右六事不犯。名为安贫乐道。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此之六条。房头赴应僧住静室僧有惭愧。者尚不敢犯况住丛林乎。盖食美食。被味尘所拘着艳服。被色尘所缚揽经争嚫。溺於贪毒田蚕牧养大破杀戒。集众作会。百弊俱生。又前四事众僧易犯。后二事。唯戒主事者。此等皆是怨根苦本梁皇忏云。何者怨恨苦本。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常。为五尘之所系缚所以历劫长夜。不得解脱故须安贫乐道也。

不得无故在外闲游。数归俗舍 不得习学应赴词章吹唱杂艺 不得习学天文地理。符水炉火等外事 不得习学闭气坐功。及无为白莲等邪道 不得好兴无益工作等 右五事不犯名为省缘务本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古人云一寸光阴一寸金此警学道人。当知时光易过。不可孤负也。若犯此五事。匪惟唐丧光阴。实乃自坏心术。岂可不戒欤。梁皇忏云。宜各人人。起觉悟意。念世无常。形不久住。少壮必衰。勿恃容姿。自处污行。万物无常。皆当归死。若非勤行胜业。无由出离故须省缘务本也。

不得非理募化 不得侵克信施 不得擅用招提之物 不得废坏器用不赔偿 不得背众食 不得不白众动无主僧物 右六事不犯。名奉公守正。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公则不私。约财利而言正则不邪约爱欲而言。然此六条。多约财物而说者经律所言。若物属他。他所守护於他物中。一草一叶。不与不取。何况窃盗。盖由众生唯见现利。故以种种不道而取。致使未来。多受殃累。是故常须存公正之心。守此六例。古偈云。吾心似秤锤。斯乃谓之公。吾心如壁立。斯乃谓之正。公正令人服。公正乃道基。奉公守正者其洁谁能缁。

不得破口相骂。交拳相打 不得受辱不忍见於辞色 不得威力欺压人 不得侮慢耆宿 右四事不犯。名柔和忍辱。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修行障道。莫若瞋慢。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慢如高山。法水不停。又非理瞋粗而易除。执理瞋细而难断。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败於瞋忿。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心。小不能忍。大谋斯乱。刀兵劫浊。积瞋所招。皆由我执。所以积瞋。然何尝有实我哉。识得我执本空。瞋慢自断。现前当来。必证无我之体矣。摭古云。绍兴云门。散木澄和尚。有僧依座下者几十年。优以殊礼。至於延誉分座。初不以左右言。一移其顾盻之眷。后僧信谗致书不逊。极其诋丑。师对众焚之曰。是非臧否。惟神知之。竟不问。噫。昔与其恩。今酬以怨。我誉彼德彼诋我丑。能忍不辩。可谓忍辱柔和之至矣。梁皇忏云。於诸众生。等无差别。入平等观。无怨亲想。常以爱眼。视诸众生。若众生怀怨於菩萨起恶逆心者。菩萨为真善知识。善调伏心为说深法。譬如大海。一切众毒。所不能坏。菩萨亦尔。愚痴无智。不知报恩。如是众生。起无量恶。不能动乱菩萨道心。是名忍辱柔和也。

不得戏笑无度 不得高声谈论 不得装模作样 不得坐立斜倚 右四事不犯名威仪整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威以德显。非势力之威也。仪为心表。非诈现之仪也。又威者。由严持戒行。则众德威严。仪者由动静合式则进退安详。所谓净行成於道仪。清白圆於戒品。比邱雍容行道。感俗土以信乐出家。佛子安详乞食。摄外道而反邪归正。故曰威仪。乃无言之教也。又威仪。名为调御。谓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心不妄想。如是三业调善。则六根自摄矣。摭古云。法云本禅师。平居作止。直视不瞬。临众三十年。未尝轻发一笑。凡所住。见行立圣像即不坐。馔以鱼肉名者即不食。盖一身威仪整肃。不愧出家相状。内轨范僧众。外利益归信。则威仪二字。岂可忽哉。

不得无故不礼诵 不得执事怠慢 不得恶人警策 不得作无益害有益 右四事不犯。名勤修行业。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勤修行业者。勤则不怠。修则修功补过。时不虚弃。精进度也。行业有世出世之分。而以出世行业。为本为要。经言。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小善不积。无以成圣。莫轻小恶。以为无罪。小恶所积。足以灭身。此是诸佛所说。谁敢不信。故须勤修出世善行业也。

不得挑唆斗争 不得树立朋党 不得机诈不实 不得谤讪名德 不得诬毁清众 不得狥私偏袒 右六事不犯。名遵规处众。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梁皇忏云。所余口过。复是一切怨祸之门。故诸佛诫不得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当知謟曲华辞。构扇是非。为患不轻。招报实重。夫人处世。心怀毒念。口施毒言。身行毒行。以此三事。加害众生。众生被毒。即结怨恨。誓心欲报。或现世从愿。或终后从心。如此怨对皆资三业。三业之中。口业实重。乃至获报。备诸楚毒。是故处众。当依古偈云。第一和为贵。方能人众安。莫开两舌口。须戒无益言。凡为执事者。切莫狥人情。请托纷纷至。丛林百弊生。凡为执事者。莫市一人好。市了一人好。各事皆颠倒。

不得大胆生事 不得谬说经论 不得妄拈古德机缘 不得无知着述误人 不得招纳非人 不得自立徒众 不得擅留童幼及沙弥 不得己事不明。好为人师 不得哄诱他人弟子。背其本师 不得无大故擅入公门 不得妄识时政得失是非 不得轻心谤斥先圣先贤 不得以常住产业等与人 不得侵占人产业 不得另为烟爨 右一十五事不犯。名安分小心。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安分小心。更有二十语。僧院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合机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妙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待人。以诚实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上下。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病。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虔为切要。敬客。以谦益为供养。门庭。以朴实为庄严。凡事。以预办为不劳。处众。以慎言为常礼。遇险。以不乱为章程。济物。以慈悲为根本。如是小心。则寡过矣。古偈云。吾等出家儿。大半田家子。须记贫苦时。谨守安分事。纵是富贵人。落在空门里。当识空门义。原要你心死。人恐不死心。死心贫也好。守得安分贫。终身无烦恼。

不得令之不行。禁之不止 不得有过。罚而不服 不得在寺名不入僧次 不得挭法。不容执事人行事 不得为执事。更变成规 不得不白师友。恣意妄为 不得故与有过摈出人文 右七事不犯。名随顺规制。若犯轻者罚。重者出院。

证义曰。通前十科。共六十七事。皆持而不犯。名随顺规制。又详言之。自三归。五戒。沙弥戒。比邱戒。菩萨戒。百丈清规。乃至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六度万行。世间律例无犯总名随顺规制。不仅此七事也。

附莲池修身十事(出云栖法汇)

不得欺心。不得贪财。不得使奸。不得用谋。不得惹祸。不得侈费。不得近女。不得外骛。不得避懒。不得失时。(原注云。所谓欺心者。凡盗常住物。骗施主物。装佛。印经。斋僧。起会造寺。铸钟。修桥。砌路。如是财物。私己用度。乃至瞒人瞒官。瞒天瞒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虽不盗骗如前所言。但好积财帛悭吝不施。置产收息。放债取利。皆名贪财。当言之时。隐忍不言。当谏之过坐视不谏。外示痴呆。内藏讥贬。皆名使奸。不安天命唯运人谋。或谋住居。或谋徒众。或谋经忏。或谋檀施。或谋作法主。或谋作戒师。乃至交结恶友。出入衙门。情识厚薄。私心好恶。策画营为。悖理等事。皆名用谋。轻人笑人。叱人谤人。妬人之能。扬人之恶。收人走失。占人产业。好兴词讼。不肯让人。皆名惹祸。广造房屋。丰富饮食。华丽衣服。多置产业。精制器用。轻贱五谷。恣意佚游。畜养奴仆。贿厚狂朋等。有一不知惭愧。皆名侈费。年少尼僧。结为道友。人间妇女。拜作乾娘。数往族家探亲望眷。不避讥嫌。皆名近女。趣跄富室。干谒贵门。或乞诗文。或求匾额。或假权势。或索钱财。终日奔波。不思静守皆名外骛。晨昏礼诵。屡致愆违。行务勤劳。慢不随众。皆名避懒。命存呼吸。时不待人。大事未明。寸阴可惜漠然空过。是名失时。此前九事。切宜戒之。最后一言。努力加勉)。

附出家人(戒)不祥事(三十二条。出云栖法汇遗稿中)

佛前安坐。受人礼拜。不祥 佛前骂人。不祥 法座上。呵叱人。及轻口斥前贤错谬。不祥 亵衣受人礼拜。不祥 当食骂人。不祥 对食分别好恶。起憎嫌心。不祥 绫罗锦绮。作僧家日用衣服。不祥 卧床用重褥。重席。绫绢被。纱罗帐。不祥 清晨骂詈人。不祥 憎嫌信施轻少。不祥 买奴仆供役使。如富贵家。不祥 人劳。我独逸。不祥 人穷。我独富饶。不祥 年少作讲法师。作施食师。作住持师。不祥 少年恃小聪明。轻忽老宿。不祥 恃年腊高。轻忽后进。不祥 无故得重施。不祥 人以至诚待我。我以巧诈对之。不祥 好谈他人过失。及隐微事。不祥 以常住公物。利济俗家。不祥 宠厚沙弥弟子华衣美食。不祥 出言动輙粗重。令人难当受。不祥 多诸护法。多诸信施。即便妄自尊大。不祥 无病使人出溺器。不祥 病中瞋怒服事人。不祥 着褊衫小解。不祥 逢水旱等。怨恨天地。不祥 欠人债负。闻其死。心生喜悦。不祥 未语先笑。不祥 无事时作愁叹。不祥 粗通教理。妄议古人。藐视时人。不祥 具少知见。以宗师自任。不祥 以上折福折寿。多招殃咎。故云不祥。当相与共戒之。

证义曰。禅宗秘要云。玉泉承皓禅师。参北塔。发明心要。得大自在三昧。制犊鼻。俗呼牛头裤。书历代祖师名字。乃曰。唯有文殊普贤。较些子。且书於带上。故丛林因呼晧布裈。元丰间。首众於襄阳谷隐有乡僧亦效之。师见诟曰。汝具何道理。敢以为戏事耶。呕血无及耳。寻於鹿门。如所言而逝。噫此即不祥之榜样也。齐玉法师。宣和六年。居上竺。一僧失规。责之曰。汝无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虽不肖。骂为畜生。有玷三宝。自是三年。对佛悔过。如此庶几能转不祥而为祥者。然何如当初之慎言耶。学者鉴之。

共住规约(实贴斋堂)

栖心息影。端藉名蓝。修道循规。必须同志。久参耆宿。以游历深。而百绪从生。后进时流。因知见浅。而初心渐退。以致网宗失旨。模范多乖。习以为然。积成流弊。(某甲)住持兹山。自惭薄德。空怀佛制。无报法门。欲挽已往頺风。惟冀方来贤众。共遵佛说戒律。祖制规绳。调治三业。折伏过非。住斯丛林。原为遵行。如或不然。无劳共住。

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禅贵真参实悟。弄口头禅者。出院。  三五成群。山门外游戏杂话。并闲坐者罚。不服者。出院。  吃荤酒看戏者。罚已出院。若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新增)吃烟者罚。  故与有过人往复。思害丛林。搅乱好人者。出院。  斗争是非。破口相骂。交拳相打。不论曲直出院。一理正而忍。一过犯而瞋。理正者不罚。过犯者责出院。  米麦等物。不白住持。私卖用者。罚赔偿已。出院。  侵损常住财物。及砍竹木花果送人者。赔已出院。  施护入寺。执事私化缘者。量事轻重处罚。不服者。出院。  无公事私走檀护及本俗者。定非潜修人。即令出院。知而不举者同罚。  己眼不明。妄评他人见地。出语不自知非者。即令出院。  课诵。坐香。出坡。不随众者罚。除公事。有病。不服者。出院。  禅堂讲话者罚。本堂不举。待堂外举者。堂内执事同罚。  除公事。不在本寮。至各寮纵意放逸者罚。或博奕赌钱者。重罚出院。执事不举者同罚。  无事不得吃二堂。食时不得谈笑。不得争坐位。不得不照位坐。不得未结斋先起。不得自檇碗入厨取食。违者罚。  遇普茶。听规约。除公事不随众者罚。不得托人取茶果归寮。与者。取者。同罚。  常住经书。庄严器皿。槩不借出。违者罚。若不得已。白众方借。  轻视耆德。恶闻直言。妄生诽谤者出院。  不听执事人约束遣调。及不满期告假者罚。  非重病。背众饮食者罚。私留亲友歇宿者罚。  各寮闻报钟不起者罚。恃己有功。不顺调伏者重罚。  凡受信施物。不白执事人知照。即受者。倍罚。除亲戚邻友。  长养须发。槩不留单。暑天赤膊。不缚裤脚。冬天烘火。并戴小帽者罚。  常住钱物出入即登记。朔望两序公算。失记及含糊者罚。  堂中出外生事者严摈。借事起单。永不复入。  保留有大过人。及年轻者。或私招徒众者出院。  丛林无僧值。则内外不正。弊何能除。法何能立。为僧值宜尽心紏察。不得狥情。如有犯者。照欵罚。失罚者僧值受罚。

○以上条约。真实办道之规则。同居大众宜珍重。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佛祖设教。建立丛林。匡徒集众。清净焚修。报答四恩。自净三业。故住持不惜身命。拖泥带水。所以养育才器。陶铸圣凡。其门庭不得不峻。礼法不得不严。规矩不得不立。规矩立。则上下安。礼法严。则奸宄敛。门庭峻。则师道尊矣。夫谦光接物。山容海纳者。住持之高风。至於临机施设。不得不铁面无情。防其微杜其渐。庶可使内外安。而无事后之变也。然欲调护他人。先须调护自己。调护得自己一分习气。方调伏得他人一分习气。视人犹己。舍己从人。老祖规矩。方始行也。摭古云。南荡空禅师。天资精悍。知见甚高。律身精严。外请不赴。有欲迎师到舍受斋。施财造山门。师曰。荷公舍财固佳。然背众而食。柰何自我破戒耶。竟不赴。愚庵颂曰。崇觉被回禄。勤劬事土木。请斋复许建山门。二事一举双轮福。汝所欲福。我所遵戒。山门成有坏。金刚戒无败。一供事最微。浮囊损一芥。从兹一隙漏金堤。宝觉全身由汝卖。君不见。文殊再世清凉师。十律终身不敢懈。我为何等人。敢不为顶戴。

禅堂规约。及坐禅恒规。见下第八节腊章。

净业堂规约(凡十五条)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焉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凭。故今大众同辙。但专持乎六字洪名。齐志合堂。唯致力乎一心不乱。第恐时长行久。懈怠易生。实丧名存。劬劳徒设。不加鞭策。无以约束身心。必有条章。方能齐一彼此。幸相规而相劝。无争我以争人。俾净业速成。花台早就。见弥陀於即世。证三昧於此身。诚如是则所愿不虚矣谨开规约於左。

每日课程。十时念佛。以九时作观(作观即念佛念字从心非徒口也既以心念即兼观想)。一时礼忏。虽严寒酷暑。勿得暂亏。  黑白半月。谛四分戒本。少顷。即讽诵梵网毕。长跪。诵发愿文。回向西方。  遇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诞期。虔设供献。(按思齐大师。加释迦佛降生。成道日。涅盘日。僧自恣日)。  每年於正腊两月。俱起念佛七期。以新正万物更新之象。腊昼寓人命无常之意也。  每夜黄昏。将出生饭。持变食真言四十九遍。念佛千声。以济鬼神。  每日念佛受斋俱搭衣。  宜禁止游行。不得出寺观望。上街闲走。除为父母师长看病因缘。或可暂时告假。余俱不可。  告假须克定日期。若过期还者。罚跪香。宜谢绝迎送。尊客相看。略叙道话数语。以寸香为度。若有问法因缘。不在此例。

○一。宜屏弃杂务。凡经书笔墨诗偈文字。一切置之高搁。不应重理(他本增凡常住一切坡事俱免亦不派其执事)。  不应酬外间经忏。纵到寺来。亦不輙许。设不得已。祇念弥陀经。礼净土忏。念佛而已。  堂中除念佛外。一切不应杂话。纵有要事问答。亦宜低声。  念佛昏沉时。用小旛一首巡香。互相警策。行旛至。不起身者罚香。  有过不忏悔。屡谏不止者罚香。动气发粗。彼此斗争者同罚。一人忍。一人瞋。瞋者罚香。  凡有过。宜互相规谏。令其即时忏悔。不得隔日隔夜隔时。  无故闯寮。聚谈杂话者罚香。非要事。止静不归堂者罚香。

○以上条约。有犯者。悦众应举。举而不服。出堂。知而不举。同罚跪香一枝。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净业立宗我东土始於庐山慧远法师。师劝人舍娑婆。而求净土。其教以金银为染心之秽物。以爵禄为羁身之苦具。以女色为伐命之斧斤。以华衣。美食。田园屋宅。为堕落三界之坑阱。唯愿脱人世而胎九莲当欣净而厌秽。故集刘雷等十八高贤。刻莲漏。礼。六时。精神捆切。临终各获所愿。自此以后。遵其教。修净业。生乐国者。代不乏人。然其中。有名无实。唐器劬劳者。亦复不少。迨至今日。人根既漓。情伪日生。聚集多人。冒名莲社。假求衣食者。或男女杂踏生出事端。往往有之。故莲社中人。宜少不宜多。至於男女杂而同社。此则古所未有。女人自宜在家念佛。勿杂男群。远世讥嫌。护佛正法。不可忽也。按思齐大师。净业堂铭曰。堂名净业。其义唯何。唯精唯一。专念弥陀。心苟不一。业则不净。唯昏与散。适生厥病。咨尔众等。出入斯户。宜时检察。为勤为惰。惰宜发愤。勤宜进步。尽此一生弥陀决睹。又北京。红螺山。资福寺。彻悟禅师云。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心何以能转业。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业何以能缚心。心依常分。任运作受。即为业缚。一切现前境界。一切当来果报。皆唯业所感。唯心所现。唯业所感故。前境来报皆有一定。以业能缚心故。唯心所现故。前境来报。皆无一定。以心能转业故。若人正当业能缚心。前境来报一定之时。而忽发广大心。修真实行。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则心能转业。前境来报。定而不定。又心能转业。前境来报不定之时。而大心忽退。实行有亏。则业能缚心。即前境来报。不定而定。然业乃造於已往。此则无可柰何。所幸发心。其机在我造业转业。不由别人。如吾人即今发心念佛。求生极乐。或观依正。或持名号。念念相续观念之极。则心与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极。则心能转业。而前境之娑婆。转为极乐胎狱之来报转为莲胞。便是乐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时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与佛合。则业能缚心。而前境仍旧来报依然还是忍土苦众生也。然则我辈有志出离。求生净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奋然而发也。

佛七规约(实贴本堂。凡二十二条)

夫佛七者。原为了办生死之期。七日为期。六时无间始於一七。二七。乃至三七。四七。四方缁素俱集。一时胜会宏开第恐懈怠易生。精勤难致。若无约束。何以策我身心。不有规模。何以生他敬信。谨酌事宜。略陈如左。

七日之中。须将万缘放下。必使功不唐捐。切要一心不乱。审如是。现前即莲池一会也。  五更闻钟声。一齐下单。洗面后。齐进堂念佛。无得安。卧。不起。避懒偷安。  明相既出。即用粥。粥后嚼杨枝毕。即入堂念佛。候一寸香过。起身经行。打大木鱼。至香余一寸时。归位。坐念。香到。紧念百余声。紧钟鱼三阵末。一齐止音。少顷。用茶毕打小鱼子两下。起身抽解。  坐香过一寸。东西二首领起立。对面一问讯向上一问讯徐徐走上取旛双手执好。两边相对而行。少顷。鱼引二人。相照而行不得参差紊乱。见昏沉者。行旛人高声念佛觉之。将旛与彼。彼即经行。其递旛者。就坐彼位。接旛者行念遣睡。如是展转警策至香余一寸时。鱼引先归本位。旛亦归位。从两边相对。至架插旛已。问讯归位。香完如前。  行旛要细看若见眼虽闭。端坐头直。口随众念。此或系清昏。或正当得意之际。不必与旛。不应与而与者罚。若头垂昏沉者。将旛与之。  昏沉人。见递旛到。瞋心不接旛者。罚跪念香一枝。  接旛在手。任性乱走者罚。  持旛见人昏散。当与不与者罚。  行香须次第走。无得紊乱。挨前挤后。摆脑掉头者罚。若避懒偷安。躲入堂寮闲谈杂话者。倍罚。  内外执事。除公事外。稍空即一例念佛。若聚首闲谈者罚。若藉事出外闲游者。查出重罚。倘有公事不能到者。须句首领等告假方去。违者罚。  每一枝香完。当值者两边斟茶。次第吃茶。不得茶脚泼地违者罚。碎杯者赔偿。吃茶已。方可起立。若先起者罚。  抽大解。限香一寸。小解限香半寸。同人出入。不得戏笑交头接耳等。违者罚香。  坐香过二寸。两边悦众巡查。有不到者。移彼蒲团在佛前。候其到时令合掌跪念。香完。开静。起身拜佛。回身礼住持。自将蒲团归本位。  初学不能盘膝。支柯亦可。必须正身端坐。  念佛声音。要历历分明。不得太高高则不久。不得太低。低则昏沉。但字字出於唇舌之间。心念口称。耳听。乃至行住坐卧。无不是一句阿弥陀佛。如是始信有声声摄念念念摄声的功夫。久久自然打成一片。  堂中适有病缘。须信阿弥陀佛。是无上医王。若能努力不懈病魔即退。如实不能支持。要歇息者。向主七等告假次总向大众告假。撒去蒲团方出堂。不得故托病缘。虚费净业。如有私出堂。不告假者重罚。  众中或有去就乖角语言相争。搅群乱众者。移单出堂。  众中有过。悦众举。举而不服者罚。知而不举。者同罚。  会中有老病者。自应方便随顺。不拘规例。或随喜念佛。暂来即去者。亦不在此例。  粥后三枝香。用小食。四枝香用午饭。饭后四枝香用点。六枝香用晚食。夜间四枝香用点。五枝香半。即向上长跪。称念刻许。乃称观音。势至海众各百声。诵小净土文礼弥陀佛十二拜。三菩萨各三拜。三皈依礼祖毕。饮茶。少顷(合掌经行)念观佛(随声作观。谓之观佛)千声。(声声如对佛前。加紧策励。念毕)作梵跪念回向偈。各归养息。默念而睡。余日例此。克定时候。不宜错误。  第七夜圆满回向。念西方文。跪念佛菩萨。各一炷香。礼佛四十八拜。三菩萨各三拜。三皈依毕。礼祖。上方丈。顶礼住持三拜。候开示毕。礼谢已。各回本处每七完放香半日。或坐或卧。俱默念佛。切忌闲谈杂话。二七三七。皆例此。  凡规中言罚俱是罚跪香念佛。所谓因地而倒。还因地而起也。但宜一倒即起。不可旋起旋倒。自误不浅。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净业堂规与佛七规约。虽分两段警策。大概实无别异佛七则加行也。思齐大师曰。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当观此身体。臭秽难具论。内外及中间。无一清净物。己身既加此。他身亦复然。深生厌。恶心。慎勿生。贪着当观极乐国。纯是莲花生。不假父母胎。寿命原无量。一念念佛时。莲花即化生。若能无间。断决定生。安养。又云。南无阿弥陀。何人不会念。虽念不相应母子难相见行住及坐卧。时将此心敛。念念自相续。念来成一片。如此念弥陀。弥陀自然现。西方决定生。终身无退转。

附佛七回向疏

伏以。绀目澄清。剎尘睹青莲之瑞玉毫宛转。人天悬满月之辉。广开六八愿门。无一机而不接。摄化恒沙品类。即十念而往生。妙应无方。慈缘普覆。爰有佛七告圆文疏。对佛披宣。仰望慈悲。俯垂证鉴。今据大清国。(某)省(某)府(某)。县(某)寺。秉释迦如来遗教奉行。主修净业法事。沙门(某甲)。据本府(某)县(某)坊居住。奉佛修斋供圣启建佛七。住持比丘(某甲)。在会比丘(某某)优婆塞清信士(某某)若在尼庵改比丘尼优婆夷清信女(某某)暨在会人等。是日稽首拈香。一心皈命两土圣主。弥陀释迦。观音势至。诸大圣贤。金莲座下。恭通情旨。盖因众等身命不同心念是一。切思托生末法。流欲浪以忘归。去圣时遥触慈光而莫睹。爰依丛林。启建佛七。期七日之要功。愿一心而不乱。由是择於某月(某)日起。(至)某日告竣。延请四众。云集本寺。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七昼夜。伏愿。经声彻处净除根尘。佛号宣时。顿增福慧。若僧若俗。咸结九品之因。或女或男。同期三辈之果。如斯愿求。伏惟摄受。右疏恭请三宝证明。佛七回向文疏。年月日。住持(某甲)具疏。

证义曰。按重订西方公据云。乾隆五十三年五月朔。苏州陆近堂。降坛示诸子曰。有一件最切己事。人人不能逃人人都忘却者。汝知之平。现前尔等。四大轻安。精神强徤。曾不思一旦卧病于床。魂魄离散。东西不辨。南北不分。前路茫茫。毫无把握。随业轮转。受苦无穷。唯有平生虔修净业者。到时自见如来接引。生莲花中。受诸快乐。寿命无量。诸子有志斯道者。当讲信行愿三端耳。信者。信西方之有净土。犹此城之有阊胥。娑婆在东。犹此城之有娄葑。娑婆既实实是有。净土岂不实实是有。同在圆明觉海之中。举念可到亦犹同处一城之内。举足可到也。既信得净土决定可到。又须信念佛法门。如穿衣吃饭一般。穿衣免冻。吃饭免饥。念佛免生死。今日信。明日不信未为真信。终身信。一念忽然不信。未为真信。从今日去。直至命终。一信到底更无纤毫疑惑。方为真信。既信有西方矣。又信有念佛法门矣。空言赞叹。何益生死。故凡发信心者。即当如教奉行。今日信。今日即行。明日信。明日即行。乃至愿之一字。尤为要紧。世间信佛念佛者。固不乏人。然或求现生富贵。或求来世福寿得好人身。不至堕落。此为背佛意旨。佛教你出生死。你偏要入生死。佛教你生极乐。你偏要住娑婆。一生信念付东流。譬如种田者。下了稗子。而望其生苗也。有是理乎。故发真信者。当行真行。行真行者。当发真愿。尽此一生。决定不生天上人间。决定要生西方净土。如此念佛方为随顺佛语。不至唐丧光阴诸子勉之。

分卫

按佛世。众僧日以分卫乞食。东土未能遵此制。故丛林。或有田园为资。或藉收供以给。每冬季夏季或逢荒年。住持率众托钵一次。时至。知客维那监院。同上方丈。定日已。或早或晚。二板后。住持命侍者。请收供。知客。用茶。商议化斋点。客堂预日挂牌。(牌云)本月(某)日起。普请大众师闻钟声。搭衣。齐诣大殿。候出寺托钵 (某)日(某)处 护钵(某甲某甲) 投帖知客(某甲) 担运净人(某甲云云)。

○每日早饭二板后。鸣大钟三下。众集大殿烧香传炉。知客请住持拈香。维那举香赞。住持礼佛。并礼韦天已。悦众鸣引磬。大众齐礼佛三拜毕。班首持锡杖前行。众依次而走。侍者捧钵在住持前。住持居未。而拄杖又在住持后。收供与知客两岸募乞众僧一线缓行。威仪庠序。站则齐站。行则齐行。不得参差。若须抽解。当先收衣。付於同参。择幽僻处抽解已。洗净盥掌。即追前搭衣入众。若遇施主施茶点。或施午斋。临坐受食。更须威仪次序。使彼观者。生恭敬心。发喜舍愿。乃至回寺。仍到大殿。如常站班。维那鸣磬。大众齐唱香赞。住持拈香礼佛。礼韦天大众齐礼佛三拜。回堂。是晚大众腐饭。直至圆满日。例此可知。担运挑米回。监院与米头。点石记数。入仓。呈单白住持。并悬牌告大众。此系众僧慧命。路中执事。当鉴察。不致有弊。以错因果。或常住足食。即止。

证义曰。分卫者。西域每寺僧多。不能一家共食。须随施主可以多少。而分散乞食。故名分卫也。乞食。之义。见两序章。收供条证义说。盖能仁出世。诫诸释子。不蓄余物。预杜贪心。恐妨道业。唯存一钵随身。三衣着体。每逢食时。统诸弟子。人间乞食。不择净秽贵贱。平等行化。此先佛托钵之遗风也。焦山性海云。比丘之戒。以四弃四依为本。四弃所当戒。四依所当守。所谓四依者。一曰常行乞食。二曰着粪扫衣。三曰兰若树下坐。四曰病以腐烂药治。非乞食。则皆系邪命自活。厥后涅盘经中。四僧以上其住。开受入不净物。则僧中净食。可以免於乞食。伽蓝共住。可以免於树下。施主施衣。可以免於粪扫。长施药物。可以免於腐烂。则四依俱开云栖莲池云。佛世分卫乞食正家风也。东土丛林。不能复行。非敢废坠。亦时势使然也。夫城市嚣尘。男女生聚。空山寂寞。衲子清修分之则得。合之则溷。加以众中。龙蛇混杂。易生事故。反累清名。故古来尊宿。每於寒岩绝壑中。耕田锄地。一食资身。无别妄想。即城市丛林。亦各有专司募化。不致大众逐日奔波。荒其道业。虽非佛制。亦合佛心。至於每年。托钵一次。亦存其模范而已。若乃行脚游僧。正不妨单丁行乞仪润云丛林住持。谨遵佛制。常行持钵者今举其一。以例余也。康熙间。南源信禅师。住维扬西方寺。领众三十载。不登谒。不庆吊。不事世法。惟道是任。冬夏一衲。寒暑一钵。平等乞食。率以为常。寿高古希之外。犹未尝一日稍怠。除语录外。另有托钵偈一卷行世。今录十首。使后世学者。知夫先佛之仪式犹在云。

△金仙所制唯持钵。我效匡徒不二机。道本无传谁解继。月穿潭底浪花肥 剃草披缁不惮劳。效颦乞士慕孤高。如今老病頺初志。九鼎单丝望尔曹 天然乞食岂清贫。带水拖泥不染尘。钵里莲花非本草。眼中瞳子是何人 不惭薄福少材能。一钵终年不外尘。朽质随缘兼守分。了无劫外有长春 长街一钵外亲疎。动静徐徐扣有无。贫富随缘皆种福。功圆果满只须臾 终年莫谓频持钵。粒米能消累劫狂。闹市无交尘自静。闲中潇洒念人忙 乞食人间岂惮劳。愩高我慢逐时消。事繁理静惟持钵。百倍家风愿力饶 闹市初晴滑似油。专心乞化已亡愁。流通佛制无余事。破恶降魔信自由 乞食宏宗成大智。门庭个事赖坚心。非凭行力传三界。谁信纲宗祖道深 智慧何曾别处来。传家一钵绝疑猜。所知烦恼都消尽。是我同参定不乖。 问。托钵不碍参禅乎。答。正赖参禅。以表托钵仪式。岂有碍耶。昔世尊一日。敕阿难。食时将至。汝当入城持钵。阿难应诺。世尊云。汝既持钵。当依过去七佛仪式。阿难遂问。如何是过去七佛仪式。佛唤阿难。阿难应诺。世尊云持钵去。据此。佛以禅机为托钵仪式明矣。今之有志於道者当托钵时果能遵守力行。仪同佛世。何碍参禅也。

拾遗

凡僧众拾得遗物。即白监院。付库收贮。挂拾遗二字牌。以便失物人知之。若拾遗不送入库房者。重罚出院。凡失物者贴票。票上写。(我某甲。於某日遗失某物)如见拾遗牌。赴库。审明付还。若冒认者。重罚出院。

证义曰。拾遗者。偶有拾遗弃之物。归库挂牌。乃一时暂挂。非长悬耳。迩来丛林。於斋堂两边后柱。长贴拾遗二字。大非。应改贴余序二字为正。盖佛制盗戒。一草一物。不与不取。若拾遗私藏。非与而取。亦犯盗戒。以长贪毒。违佛制也。儒道君子。尚不取无义之财物。况僧藏拾遗。而长贪乎。是故归库挂牌。令彼知也。云栖崇行录云。隋。僧富上。尝依益州净德寺止宿。曰住路边读经。人以解脱名传之。时陵州刺史赵仲舒闻之。故往试。骑马过之。佯落贯钱。僧读经自若。如未曾睹。去远。舒令人取钱。僧亦不顾。少顷。舒回。问僧曰。贯钱在地。见人持去。何不止之。僧曰。非贫道物。何为妄认。舒下马作礼。叹服而去。

(附)省行堂规(亦名涅盘堂。西域称无常院。俗呼病堂。凡例共十五条)

设此堂以处病者。因众生贪着。至死不觉。佛教移处。令知无常将至。使兴心念猛省过。而急修行也。处斯堂者。当思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徤人尚尔。何况病乎。又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少灵。便利床敷。呻吟枕席。譬之鱼游釜内。倐忽焦糜。灯在风前。剎那熄灭。故知此身不久。必赴死门。前路茫茫。毕竟何往。若己事已办。原不着忙。其或未然。早求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别有条例。开列於左。

堂中长单安轻病。独单安重病若紊乱者罚。  病人放下帐幔。避风遮丑。如违者。乃无耻人。又受寒难医。下帐立看病人。  重病进堂者。佛前先备香烛。监院。书记。后堂。维那等送入。读病人嘱讫。即写板帐。不照式写。随自增减者罚。病人不欲写者不安单。若轻病不板帐。但佛前香烛。监院送入。  病堂堂主。须壮健诚慈者为之。作簿记(某)月(某)日。(某甲)进堂。后记(某)月(某)日(某)愈出堂。或身故。若失记者罚。  堂中宜随时洒扫洁净。病人衣裳宜随时洗哂药饵宜留心煎制。不可疎忽怠惰。  堂中病人只一二。即香灯师带看。如多。客堂即普请发心看病者。若三请无人。照执逐寮轮看。三日一换。或病人愿出钱请人者听。  僧众有明医理者。立为执事。未明而妄用药者罚。害人者出院。贪利者出院。  病人所需汤药饮食。库头。饭头。典座汤药。执吝不与者罚。若不当与而不与者。对众辩明。若私意厚薄不公者罚。  重病入堂。便应付托后事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又看重病。须二三人轮时。昼夜不离。凡出坡等亦免。若将临终。即白客堂。知客即派数人念佛送终。并依藏中。无常经。临终方诀办。遵佛制。亡僧换净服。入棺时。茶毗时。入塔时。俱撒毗卢咒沙在内。不得忘忽。此沙当预请高僧持咒。多多为妙。极少一千八十遍。咒曰。

唵。旖暮伽。废噜者娜。摩诃亩捺啰么抳。钵头么。入缚攞。波啰野哆耶吽。

按经文。以咒沙撒尸上亡者获益。不可思议。  轻病人宜静住念佛。若不知保重。在外闲游多事者出堂。  病堂堂主。及看病人。莫嫌憎秽恶。莫违逆其意。以致增病。莫久离床榻。令有求不应。莫贪狡居心。或哄骗财物故。故与作难。即病人烦琐。亦勿起瞋厌。唯一心作福。莫贪病人酬谢。须知八福田中。看病第一。须踊跃尽执。  凡病重。每有臭恶之气。须用艾叶苍朮。松栢叶等。用文火微微烟熏。不致延害余人。  云水僧。及他处舆疾至者。客堂审其来历明白。方纳。即写板帐。另作簿记之。  亡僧佛事。始自重病板账。终於祖堂登位。俱见前住持章。略为增减斟酌用之。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昔超然居士赵令矜。撰南岳法轮寺。省行堂记云。尝谓诸苦之中。病苦为深。作福之中。看病为最。是故古人。以有病为善知识。晓人以看病为福田。今丛林中。凡有病。使归省行堂。不唯修省改行以退病。亦欲人於夜静孤灯之际。究索大事。岂徒然哉。既命堂主以司药饵。又诚常住以足供须。此先佛之规制。近世不然。病者不自省咎。或加烦恼。堂主则名存实废。或反厌嫌常住则急於日用。殊不存抚。轻病由是变重。重病至死。不亦悲哉。故常住执事等。当知看病为福田。而慈悲方便。拔苦回生。病者则当明因果。省躬念罪。悔心动处。即是生机。心既清宁。病将自已。更於头痛额热之时。声冤叫苦之际。密密究思。是谁受病。人既不见。病从何来。人病双忘。复是何物。直饶见得分明。正好为他将息。又规约中。亡僧撒毗卢咒沙者经云。以是真言。加持土沙。撒其身上。及以塔基。彼所亡者。若在恶趣。应时即得光明及身。除诸罪报。令所苦身。生极乐国云云。

附看病人

四分律。佛言。自今以去。应看病人。应作瞻病人。若欲供养我者。应先供养病人。及至路值五众出家人病。佛制七众。皆令往看。若舍而不看。皆结有罪。诚以四大难调。宿业难消。舍俗出家。孤游独宿。贫病交加。无人侍卫。若不互看。命将安寄。又僧祇律云。若道逢出家五众病人。即应觅车乘驮载。如法供养。乃至死时。亦应阇维殡埋。不得弃舍。凡瞻病之人。恒与善语。勿传恶言。以临终时。多有恶业相现。不能立志排除。是故瞻病之人。特须方便。善巧诱言。令其念佛。或不能作声。但令心念。并令念念相续。剎那不驻。乘此福力。作往生净土之因。故智度论云。从生作善。临终恶念。便生恶道从生作恶。临终善念。而生天上。更将经像。(经须弥陀经。像须弥陀像)至病人所。题其经名像名。语令开目睹见。俾其惺悟。如是看病。功德宏矣。

证义曰。按藏中。佛说生经。第二十六。疾病章云。给孤独园。有一病比邱。独自一身。无衣食医药。不能起居。污露自出。身卧其上。四向顾视。无来救济者。时阿难见之。往白佛。佛即亲往病比丘所。而问之曰。今得疾病。有瞻视医药床卧具乎。病比丘白佛言。孤独无人。无衣食医药。去家甚远。佛言。卿强健时。颇瞻视讯问有疾者否。答曰。不也。佛言。卿强健时。不瞻视人。不讯问疾病。谁当瞻视卿乎。善恶有对。罪福有报。恩生往返。义绝希疎。佛扶起之。欲以水洗。时天帝欲洗浴之。佛言。卿在天上香洁之中。安能救洗秽浊病人天帝答曰。佛为十方一切之救。功德具足。尚瞻视病。况我罪福未断而不兴福耶。时佛手洗。天帝水灌。还复卧之。饮其医药。即时除愈。为说经法。即时得道。世尊说偈曰。人当瞻疾病。讯问诸危厄。善恶有报应。如种果获实。又禅林宝训。云昔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省行堂。咨嗟叹息。如出诸己。朝夕问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遇天气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单乎。或值时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不幸不救。不问彼之有无常住尽礼津送。执事或他辞。高庵叱之曰。昔百丈为老病者立常住。尔不病不死耶。云栖莲师云。经称八种福田。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怜。作僧坊主。而病不於我调。死不於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自勉以勉人焉。

大众龟镜文(慈觉大师赜公述)

结集清规。大众为本。其余八门。皆从此生。故於卷末。总出其义。夫两桂垂荫。一花现瑞。自尔丛林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值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典翰墨。故有书记。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檀那。故有知客。为众僧请召。故有侍者。为众僧守护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浣濯。故有浴主水头。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炉头。为众僧乞资。故有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庄主。园头。磨头。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所有净人。所以行道之缘。十分备足。资身之具。百色现成。万事无忧。一心为道。世间尊贵。物外优闲。清净无为。众僧为最。回念多人之力。宁不知恩报恩。晨参暮请。不舍寸阴。所以报长老也。尊卑有序。举止安详。所以报首座也。外遵法令。内守规绳所以报监院也。六和共聚。水乳相参。所以报维那也。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所以报典座也。安处僧房。护惜什物。所以报值岁也。常住之物。一毫无犯。所以报库头也。手不把笔。专意道业。所以报书记也。明窗净案。古教照心。所以报藏主也。韬光晦迹。不事追陪。所以报知客也。居必有常。请必先到。所以报侍者也。一瓶一钵。处众如山所以报寮主也。宁心病苦。粥药随宜。所以报堂主也。轻徐静默。不昧水因。所以报浴主水头也。缄言拱手。退己让人。所以报炭头炉头也。忖己德行。自惭应供。所以报化主也。计功多少。量彼来处。所以报庄主。园头。磨头也。酌水运筹。所以报净头也。自爱惜福宽而易从简而易事。所以报净人也。是以丛林之下。道业惟新。上上之机。一生取办。中流之士。长养圣胎。至如未悟心源。时中亦不虚弃。是真僧宝。为世福田。近为末世津梁。毕证二严极果。若或丛林不治。法轮不转。非长老所以为众也。三业不调。四仪不肃。非首座所以率众也。容众之量不宽。爱众之心不厚。非监院所以护众也。修行者不安。败群者不摈。非维那所以调众也。六味不精。三德不洁。非典座所以奉众也。寮舍不修。什物不备。非值岁所以安众也畜积常住。减克众僧。非库头所以赡众也。书札不工。文字蔑裂。非书记所以饰众也。几案不严喧烦不息。非藏主所以助众也。憎贫爱富。重俗轻僧。非知客所以赞众也。礼貌不恭。尊卑失序非侍者所以通众也。打迭不勤。守护不谨。非寮主所以居众也。不闲供侍。恼乱病人。非堂主所以恤众也汤水不足。寒暖失宜。非浴主。水头。所以净众也。预备不全。众人动念。非炉头。炭头。以暖众也。临财不公。宣力不尽。非化主所以供众也。地有遗利。人无全功。非庄主。园头。磨头。所以代众也。并除失时。诸缘不具。非净头所以事众也。禁之不止。命之不行。非净人所以顺众也。如其众僧。轻师慢法。取性随缘。非所以报长老也。坐卧参差。去就乖角。非所以报首座也。意轻王法。不顾丛林。非所以报监院也。上下不和。斗诤坚固。非所以报维那也。贪婪美膳。毁訾粗餐。非所以报典座也。居处受用。不思后人。非所以报值岁也。多贪利养。不恤常住。非所以报库头也。好弄笔墨。驰骋文章。非所以报书记也。慢易经律。看习外典。非所以报藏主也。追陪俗士。交结贵人。非所以报知客也。遗忘召请。重劳传命。非所以报侍者也。损坏什物。慢藏诲盗。非所以报寮主也。多瞋少喜。不顺病缘。非所以报堂主也。桶杓作声。用水无节。非所以报浴主。水头也。自贪温暖。有妨众人。非所以报炉头。炭头也。不念修行。安然受供。非所以报化主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非所以报庄主。园头磨头也。涕吐墙壁。狼藉东司。非所以报净头也。声色暴厉。使令无节。非所以报净人也。以上罗列要文。未全凡圣之规。但愿舍短从长。共办出家之事。所冀师子窟中。尽成师子。栴檀林下。纯是栴檀。令斯后五百年。再睹灵山一会。当知法门兴衰。系在僧徒。僧是福田。所应奉重。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内护既严。外护斯谨。设使粥饭主人。一期旺化。丛林执事。偶尔当权。常宜敬待同袍。不得妄自尊大。若也贡高我慢。私事公酬。万事无常。岂能长保。一朝归众。何面相看。因果无差。恐难回避。夫僧为佛子。应供无殊。天上人间。咸所恭敬。世尊二千年遗荫。盖覆儿孙。白毫光中一分功德。受用不尽。但知奉众。不可忧贫。僧无凡圣。通会十方。既曰招提。悉皆有分。岂可妄生分别。轻厌客僧。旦过寮(即云水堂)三朝权住。尽礼供养。僧堂前。暂尔求斋。等心供给。俗客尚肯逢迎。僧家岂不照管。若具无量之心。自有无穷之福。僧门和合。上下同心。互有短长。递相盖覆。家中丑恶。莫使外闻。虽然於事无伤。毕竟减人瞻仰。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非天魔外道所能坏也。若欲道风不坠。  佛日长明。壮祖域之光辉。补  皇朝之圣化。愿以斯文为龟镜焉。

证义曰。明教嵩禅师尊僧篇云。教必尊僧。何谓也。僧也者。以佛为性。以如来为家。以法为身。以慧为命。以禅悦为食。故不恃俗氏。不营世家。不修形骸。不贪生。不惧死不溽乎五味。其防身有戒。摄心有定。辩明有慧。语其戒也。洁清三惑。而毕身不污。语其定也。恬思虑正神明。而终日不乱。语其慧也。崇德辨惑。而必然以此修之谓因。以此成之谓果。其於物也。有慈有悲。有大誓。有大惠。慈也者。常欲安万物。悲也者。常欲竭众苦。誓也者。誓与天下见真。谛。惠也者。惠群生以正法。神而通之。天地不能掩。密而行之。鬼神不能测。其演法也。辩说不滞。其护法也。奋不顾身。能忍人之不可忍。能行人之不能行。其正命也。丐食而食。而不为耻。其寡欲也。衲衣缀钵。而不为贫。其无争也。可辱而不可轻。其无怨也。可动而不可损。以实相待物。以至慈修己。故於天下也普敬。其语无妄。故为信也至。其法无我。故为让也诚。有威可警。有仪可则。天人望而俨然。能福於世。能导於俗。其忘形也。委禽兽而不吝。其读诵也。冒寒暑而不废。以法而出也。游人间。遍聚落视名若谷响。视利若游尘。视物色。若阳焰。平瓦合舆儓而不为卑。以道而处也。虽深山穷谷。草衣木食。晏然自得。不可以利诱。不可以势屈。谢天子诸侯而不为高。其独立也。以道自胜。虽形影相吊而不孤。其群居也。以法为属。会四海之人而不为混。其所学也。虽三藏十二部。百家异道之书。无不知也。他方殊俗之言。无不通也。祖述其法。则有文有章也。行其中道。则不空不有也。其绝学也。离念清净。纯一真如。不复有所分别也。僧乎。其为人至。其为心普。其为德备。其为道大。其为贤。非世之所谓贤也。其为圣非世之所谓圣也。出世殊胜之贤圣也。僧也如此。可不尊乎。呜呼。大法下衰。去圣逾远。披缁虽众。谋道者稀。竞名利为己能。视佛法为儿戏。遂使法门罕开。教纲将颓。实赖后昆。克荷斯道。汝曹虚心请法。洁己依师。近期於立身扬名。远冀於革凡成圣。再兴像法。舍僧而谁。故须修身践言。慎终如始。勤尔学问。谨尔行藏。避恶事良。奉师尽礼有善无自矜。起过务速改。守仁义而确乎不拔。处贫贱则乐以忘忧。见贤思齐。当仁不让。名利不足动於怀。死生不足忧其虑。智足以照惑。慈足以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便真风息而再振。慧炬灭而复明。可谓大丈夫也。可谓如来使矣。岂可身栖僧宝。迹混常徒。始则慕彼上贤。终则沦於下愚。如斯之辈。诚可悲哉。读斯龟镜。深当自思。佛法兴衰。在僧行履。所谓僧重则法重。僧轻则法轻。欲出世报佛恩者。勉之。

付法

付法。原名付衣。从上祖祖相传。藉衣表信。至东土六祖。以此为争端。止而不付。近来付法。亦谓付衣者。持仍其名耳。法即是心。心不可见。岂有仪轨可彰。果其师资道合。以心契心。则付法已毕。至於授柬分座。其末务也。故兹不录。惟略叙禅宗源流。俾后人知法源之有据。并以示鼓舞之意云。按禅宗源流。始於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於汝。汝当善自护持。毋令断绝。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遂为禅宗初祖。祖祖相传。今当具述。初祖摩诃迦叶。传阿难。难传商那和修。修传优波鞠多。多传提多迦。多迦传弥遮迦。遮迦传婆须密。密传佛陀难提。提传伏驮密多。多传胁尊者。者传富那夜奢。奢传马鸣。鸣传迦毗摩罗。罗传龙树。树传迦那提婆。婆传罗睺罗多。多传僧伽难提。提传伽耶舍多。舍多传鸠摩罗多。罗多传阇夜多。夜多传婆修盘头。头传摩拏罗。罗传鹤勒那。那传师子。子传婆舍斯多。斯多传不如密多。密多传般若多。罗。罗传第二十八代祖。菩提达磨。始至东土。为第一祖。祖传慧可神光。光传僧璨鉴智。智传道信大医。医传宏忍大满。满传惠能大鉴。鉴传二支。一支为(湖广南岳)大慧怀让。一支为(青州青原)行思。

证义曰。付法源流。出付法藏经。达摩多罗禅经等。下续诸支。出诸禅书。南岳接临济。青原接洞山。禅宗行世。此二最盛。五家宗派一书。集法派偈。已挂一漏万。更宜再集 续。不可茫忽。盖付法之传。虽以心印心。若无法派偈。支次紊乱。传持无准。致使法门失绪。行第颠错。五家宗派一书。须各备焉。遡流寻源。须各究焉。具详正名录所辩。按润州。金山。江天寺。志学通语录第九卷。遡流寻源图说云。

祖道戒定宗。方广证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此乃碧峰金禅师下。祖定禅师。入闽住雪峰寺。从碧峰下第四十七。祖字起。另立一支。计二十字并非临济本宗演出。及至幻有传祖下。杰出天童悟。磬山修二支。方用起圆字。以延今日。目下空字。将完。众心不一。或用龙山祖派。或另立一支。或原偈从祖字再起。或於空字下赘续。然而终非至当吾宗诸大宗匠。互兴衍唱。当思木本水源。务求其实。自有正宗正派。则源远流长。不致祖牒混誵。得归正派。此乃五家宗派一书可考。西湖经房。已久流通。非余臆见。是名遡流寻源也。谨录临济正宗第二十四世。海舟永慈禅师。演出济宗法派颂曰。普永智广宏胜德。净慧圆明正法兴。性海澄清显。密印。大乘妙道悟心灯。佛恩浩满流芳远。祖行超宗续嗣深。戒定弥坚通义理。规成谨守镇常新。翼善昌荣因达本。祯祥隆盛复传增。功勋寂照融真际。宝镜高悬体用亲。饶益灵文舒景秀。信持元记济时珍。了然无继空诸幻。觉树开敷果自馨。

(此颂一百十二字。从海舟慈祖。永字辈与碧峰派定字同辈。从定字到空字。与此颂清字同辈。冀后贤於了达悟真空字完。即从此颂。显密印。显字起是为临济正宗正派。不须赘续。及另立等。若从先祖傍出诸支。已另有法派偈。当知自派某字辈。应与此正宗派某字辈同。则遡流寻源。不致舛错矣。至於书付法卷当从释尊传迦叶起。有从东土初祖起。乃至但从近代小支书起者。弃祖之罪甚大。兼且忘本。所以承嗣少贤。祖道日衰矣)。

(次略辩源流者。宗门以一念不生为正见。斥文字为所知障。纵悟后为人。棒喝临机。亦重见地。而轻事迹。适逢讹舛。亦不细究奸伪碑传。由是出也。然伪舛谬妄。博学是识。禅宗源流。误於佛祖通载中小注。载丘玄素碑记。另有天王悟。出马祖下。云门法眼。亦归马祖下。嗣后五灯会元指月录。皆小注附后存疑。元。至元间云壑瑞辑心灯录。引丘符诸碑。紊乱宗统。费隐容撰五灯严统。霁仑永集五灯全书。皆本此伪。又移南岳在前。青原在后。先大慧杲。次虎丘隆。弟兄倒列。远门柱集五灯续略。青原支误将鹿门觉五代。系长翁如净之下。祖孙倒置世次迭讹。继灯缵续诸书。皆本此误。南岳支诨两海舟为一。误六无闻为一。噫源流世次。祖道攸关岂可紊乱。康熙甲戌幸有衡阳潞河。智楷禅师者。史笔秉直。出正名录一书。乃广悞祖父旧章。兼采后人新条。准以历朝甲子编年。考其州郡分野。人代后先。师资授受。宗支来源。述古辩今事重言复不顾繁琐。务期正讹。可谓用心之极。正大之辩。其笔勇硬。实无私谬。於霁仑永之五灯全书。若两阵操戈。余如木陈忞之禅。灯世谱。潭吉忍之五宗救。山晓晢之崇正录。及宝积录。济水洸之显正说。梅谷悦之临济正宗录。石源云之辟妄说。山茨际之东明祖灯录。巨灵融之续僧宝传。继起储之南岳勒古。相雨荫之宗统编年。乐读先之续指月录。箬庵问之续灯存稿。密云悟之辟妄救。及梦说录等凡涉海舟慈。宝峰瑄无闻聪等误诨者。无不抗折。第一卷至第四卷。辩二支五宗来源考。移正青原思在前。南岳让在后。先兄后弟也。又辩天皇悟只一人。与药山俨兄弟。同出石头迁之门。悟传龙潭信。信传德山鉴。鉴传雪。峰存存传二人。曰元沙备曰云门偃。所谓。云门宗者。青原七世也。元沙备传罗汉琛。琛传清凉益。所谓法眼宗者。青原九世也药山俨传云岩晟。晟传洞山价。所谓洞山宗者。青原五世也。南岳让传马祖一。一传百丈海。海传二人。曰黄檗运。曰沩山佑。运传临济元。所谓临济宗者。南岳五世也。佑传仰山寂。所谓沩仰宗者。亦南岳五世也。此乃五宗的传。真正根柢。第五卷至第七卷。辩洞宗世次备考。洞山至芙蓉楷。楷传鹿门觉。觉传青州辩。辩传磁州宝。宝下一派。相传至今。又楷传丹霞淳。淳传崇先了。了传天童珏。珏传雪窦足庵智鉴。鉴传天童长翁如净云云。此二支。宋至明末。五百余年。从无异说。续略误将鹿门觉五代。谬接如净之下。此皆辩正。八卷至十四卷。辩济宗世次备考。如兴化於临济。雪岩於无准。明聪於天奇。皆遥嗣也。辩海舟普慈。是万峰时蔚之嗣。与宝藏持。兄弟也。海舟永慈。是东明旵之嗣。系前海舟普慈法侄孙也。据正宗源流。应接万峰之嗣前海舟普慈。慈传宝峰明瑄。瑄传天奇本瑞。今有源流。从宝藏持。东明旵而来。法派偈有翼善二字。是后海舟永慈。无疑矣翼善寺。后海舟永慈所住也源流既从宝藏持。是万峰下傍出一支矣。然光泽无闻明聪。乃遥嗣天奇。则宝藏持。东明旵。后海舟永慈三代。是误录迭出。应删又辩同名无闻聪者。有六七人。后世不识名同人异误认他祖为自祖。随使典藉伪舛。以讹传讹。要而言之。传笑岩之无闻明聪者。姓奚。闽之邵武府。光泽县人也。据正宗录。载邵武无闻。生明正德九年甲戌。十二月五日子时。年十七出家。在嘉靖九年庚寅。年二十受具。癸巳年三十三参学丙午。又五载出世住随州关子岭龙泉寺。在嘉靖三十年辛亥。考五灯全书载。天奇示寂。在宏治十一年戊午。至嘉靖辛亥。计五十有四年。岂有亲付邵武无闻明聪乎。故知明聪的系遥嗣。识此是遥嗣。一切讹谬传载。判然自释。不须争论矣。须知此之无闻。决定不可加绝学二字。又讳是明聪。非正聪。不可浑滥。明聪传笑岩月心德宝宝传幻有。有下出四人。日天童密云悟云门雪蟜信磬山天隐修。抱扑莲。然嗣最盛。天童磬川。正名录辩幻有非笑岩的传其说虽有出处。其心贬斥太甚。虽无联芳偈可凭。於笑岩有契悟。机缘。笑岩付有斗笠。不须贬斥也。问。正名既先青后南。何故此中。亦倒置耶。答。正名重传灯世次。先兄后弟。礼也。今仍先南岳后青原者。后世重清规之法。为天下师表。禅教律。皆重其书。先尊其祖。又问。宝藏。东明。后海舟。虽傍支迭出而不删。前海舟普慈虽正宗漏失而不补。何也。答流传既久且广。在历祖神位世次。及后世付法代数已遍宇内。在正名时。势尚难改。况今又百余年。更难改矣。历祖虽无分别之心。在正名不得不辩。在付卷理宜改正。今原板不敢改。但略辩讹舛。於前而已矣)。

○南岳支。让传(江西普照大寂)马祖道一。一传(洪州百丈)大智怀海。海传(洪州黄檗)正觉断际希运运传(临济真常)慧照义玄。为临济宗第一世。济传(魔府兴化)广济存奖。奖传(汝州南院)慧颙颙传(汝州风穴)延沼。沼传(汝州首山)省念。念传(汾州太子)无德善昭。昭传(潭州石霜)慈明楚圆。圆传(袁州杨岐)方会。会传(舒州白云)守端端传(蕲州东山五祖)法演。演传(成都昭觉)圆悟佛果克勤。勤传(平江虎丘)绍隆。隆传(明州天童)应庵昙华。华传(明州天童)密庵咸杰。杰传(夔州卧龙破庵)祖先密印。印传(杭州径山)无准师范佛鉴。鉴传(袁州仰山雪岩)祖钦慧朗。朗传(杭州天目)高峰原妙。妙传(杭州天目)中峰明本。本传(乌伤伏龙)千岩元长。长传(苏州邓尉)高峰时蔚。蔚传(苏州邓蔚)宝藏普持。持传(杭州东明)虚白慧旵。旵传(杭州东明)海舟永慈。慈传(南京)宝峰明瑄。瑄传(茕绝)天奇本瑞。瑞传(随州关子岭)无闻明聪。聪传(北京笑岩)月心德宝。宝传(宜兴龙池)幻有正傅。传传(明州天童)密云圆悟。及(宜兴磬山)天隐圆修(自大德起。至此为三十四世)。

圆悟克勤。傍出一枝。为(杭州径山)大慧宗杲普觉。觉传(福州西禅)懒庵鼎需。需传(福州鼓山)木庵安永。永传(杭州净慈)晦翁悟明。明传(太原)苦口良益。益传(汾州)筏渡普慈。慈传(洛京相国)一言道显。显传(西京)小庵行密。密传二仰圆钦。钦传(寿州)无念智有。有传荆山怀宝。宝传(秦岭)铁牛德远。远传(叙州朝阳)月明联池。池传(忠州聚云)吹万广真。真传(忠州治平庆忠)铁壁慧机。机传(忠州高峰)三山灯来(自大鉴起。为三十一世)。

从无准师范。傍出一枝。为(杭州净慈)断桥妙伦。伦传(台州瑞岩)方山宝坚。坚传(台州华顶)无见先睹。睹传(处州福林)白云智度。度传(金陵天界)古拙俊。俊传(东普)无际明悟。悟传月溪澄。澄传夷峰宁。宁传(杭州天目)宝方进。进传(嘉兴东塔)野翁晓。晓传(嘉兴)无趣如空。空传(苏州车溪)无幻古湛性冲。冲传(嘉兴兴善)南明慧广。广传(嘉兴鸳湖)普明妙用。用传云峰钩。(自大鉴起为三十五世)以上南岳支。

青原支。思传(衡山)石头希迁。迁传(澧州)药山唯俨。俨传(潭州)云岩昙晟。晟传(瑞州)洞山良价。为洞山宗第一世。价传(洪州)云居道膺。膺传(洪州凤栖山)同安丕。丕传(洪州)同安志。志传(鼎州)梁山缘观。观传(郢州)太阳警玄。玄传(舒州投予山)义青。青传(山东泝州)芙蓉道楷。楷传(襄州。鹿门山。万寿寺)慧定自觉。觉传(青州天宁)大觉普照希辩。辩传(磁州)大明宝。宝传(太原)王山体。体传(磁州大明)雪岩满。满传(燕京报恩)万松琇。琇传(少林万寿)雪庭福裕。裕传(嵩山)灵隐文泰。泰传(宝应)还源福遇。遇传(香严)淳拙文才。才传(南阳万安)松庭子严。严传(嵩山)凝然了改。改传(嵩山)俱空契斌。斌传(西京定国)无方可从。从传(嵩山)虚白月舟文载。载传(北京小山)宗镜大章宗书。书传(嵩山)大千幻休常润。及廪山常忠。(自大鉴起。为三十四世)以上青原支。

证义曰。按五灯会。元续灯存槁。止源略集等书。济洞二支。傍出诸家。不可胜记。兹者但录正宗一派。以明源委。至南岳下。正宗外。复录大慧杲。及断桥伦二支者。以其人。为举世所推重故。又从大鉴下四世。出沩山佑。佑传仰山寂。是为沩仰宗。又从大鉴下七世。出云门偃。是为云门宗。又从大鉴下九世。出法眼文益。是为法眼宗。然此此三宗。俱已无传故不出其源委。

附天台教观一宗

天台一宗。盛宏法华。按智者观心论云。归命龙树师。验知智者。遥禀龙树为初祖。近禀。北齐。慧文为二祖矣。文传南岳。慧思为三祖。思传智顗德安智者为四祖。(大宏一念三千空假中圆乘教观。虽历住瓦官光宝等诸剎。而归老天台国清。故名天台宗)顗传章安。灌顶非凡为五祖。凡传法华。智威为六祖。威传天宫。慧威为七祖。威传左溪。玄朗慧明为八祖。朗传荆溪。湛然为九祖。然传国清。道邃兴道为十祖。道传国清。广修至行为十一祖。行传国清。物外正定为十二祖。定传国清。元琇妙说为十三祖。说传清竦高论为十四祖。论传螺溪义寂。常照为十五祖。照传明州宝云。义通惟远为十六祖。远传四明。知礼约言法智为十七祖。智传南屏。梵臻为十八祖。臻传从谏慈辩为十九祖。辩传车溪择卿为二十祖。卿传竹庵宜翁可观为二十一祖。观传北峰。元实宗印为二十二祖。印传佛光法照为二十三祖。照传子庭师训为二十四祖。训传东溟。慧日为二十五祖。日传普智无碍为二十六祖。碍传南天竺。林慧为二十七祖。慧传东禅。月亭德为二十八祖。德传妙峰。真觉百松尊者为二十九祖。中兴教观。立(天台教观法派偈云)真传正受。灵岳心宗。一乘顿观。印定古今。念起寂然。修性朗照。如是智德。体本玄妙。因缘生法。理事即空。等名为有。中道圆融。清净普遍感通应常。果慧大用。实相永芳。(又立表行偈云)大教演绎。祖道德宏。立定旨要。能所泯同。功成谛显。了达则平。万象海现孰分二三。初门悟入。化法遂行。己他益利。究极明彰。源深流远。长整纪纲。百千之世。恒作舟航。(此下支繁今祇录灵峰一枝)百松传天台幽溪。无尽传灯为三十世祖。灯传晓峰灵峰。藕益智旭素华为三十一世祖。(立灵峰教观一支法派偈)智净真如行。全性起妙修。汇本分河息。归源觉海周。守信培因裕。宏愿振先猷。扶律谈常旨。法道永千秋旭传苍辉净晟。晟传警修真铭。铭传履源如洪洪。传素莲行珠。珠传慧觉全成。成传宏海性辅(自龙树起。为三十七世)。

○(此乃略序台教正宗源委。其余支繁。不及一一详载)。

证义曰。台宗源流一书。与指源集。诸祖均有小传。唯第二十八祖。源流中为。禅传明翁。指源中为。月亭德公。按东禅明翁。没於万历初年。百松生於嘉靖丁酉。二十二岁。往东禅听法华。虽同在一时。而东禅讲主。乃月亭法师。非明翁也。故指源集。以百松出於月亭德公之门。唯源流。直接明翁为二十九世。尚须阙疑。再考嘉与漏泽寺。出台宗世系一书。直以妙峰百松为十八祖。上接四明。则以嗣兴台宗为遥接矣。总之世代遥远。儿孙失於纪载。以致系派。无从稽考。此不独台宗为然。今台宗法派。均各盛传。复有指源集。世系。源流。诸书可考。为其嗣法者。当随时随地。留意记录。以绵延於无尽矣。至於百松法派偈。用以定名。表行偈。用以立号。故法派之真传等。即表行之大教等。法表两并。无先后也。

附贤首教观一宗

贤首一宗。盛宏华严。自文殊结集。乃至龙树。亲往龙宫。遍读华严。我东土。贤家五祖。遥相承接。则应如台宗。遥禀龙树为初祖。杜顺帝心。作华严法界观为二祖。顺传云华。智俨至相。制华严搜玄义钞为三祖。相传法藏。贤首国一。制晋译华严探玄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着述百余卷。大宏其教观。名贤首宗。为四祖。藏传澄观。大休清凉国师。宗唐译华严。制疏钞为五祖。清凉传圭峰宗密。着华严。行愿品钞为六祖。密传玄珪。真奥彻微为七祖微。传海印月朗炳然为八祖。然传守灯德现为九祖。长水。子璇遥承为。十祖。净源寂海潜叟为十一祖。希冲神鉴乘照为十二祖。妙观道鸣湛仁为十三祖。师会归元玉峰为十四祖。了心深道慧珠为十五祖。道悟本觉观慧为十六祖。清介一如洁庵为十七祖。慧琼良璧珍林为十八祖。妙萃超伦真翠为十九祖。际遇春谷力申为二十祖。大同一云(普济别峰)为二十一祖。明山贤仙古峰为二十二祖。栖岩慧进行成止翁为二十三祖。广通达庵为二十四祖。鲁庵普泰野庵为二十五祖。真圆大方遍融为二十六祖。云栖莲池殊宏佛慧为二十七祖。土桥绍觉广承明理为二十八祖。莲居新伊大真为二十九祖宝轮德水明源为三十祖(此乃略序贤教正宗源委。其余支繁。不及一一详载)。

证义曰。束土讲宗最显者三宗。所谓天台。贤首。慈恩是也。今慈恩一宗。仅留所宏唯识之法。而无其人。其支派繁衍无尽。唯台贤二宗耳。而南方台宗尤盛。然名位显达。多出北方贤宗。是亦运数之使然欤。

附南山律宗

南山律宗。盛宏毗尼。毗尼此云灭。能灭身口之恶故。亦律法也律唯佛制。而结集分合。不一其人。初大迦叶等。五百圣众。於毕钵罗窟内。命优波离结集。名上座部。次婆尸迦等。一千凡圣。窟外结集。名大众部。此二通称摩诃僧祇律也。自迦叶。阿难。末田地。商那和修。优波鞠多五代体权通道。故不分教。后优波鞠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律藏为五部焉。(一)昙无德部即四分律。(二)萨婆多部。即十诵律。(三)迦叶遗部。即解脱律。(四)弥沙塞部。即五分律。(五)婆蹉富罗部。律本未来此土。妙乐云分一律藏。以为五部。如析金杖。不失金用也。按如来十大弟子。优波离持律第一。今我东土持律一宗。应以优波离尊者为初祖。辗转相传至昙摩迦罗。(此翻法时。西竺沙门)於魏嘉平二年。到东土翻译四分律。是为东土传律之始祖。北台法聪。(元魏。孝文时人。学僧祇律。因考受体。首传四分为二祖)聪传云中道覆。(覆最初撰疏科六卷。释四分律。为三祖)覆传大觉惠光(光通四分律。撰疏十卷。为四祖)光传高斋道云晖愿。(撰疏钞九卷。判释广文。为五祖)愿传河北道洪。(亦着疏文。为六祖)洪传宏福智首。(撰疏二十卷。为七祖)首传终南山西明寺道宣实相澄照。(律宗至此大盛。故时人咸。称律。名南山宗。为八祖。以后递递相传。而为祖位)照传(京师)崇圣文纲。为九祖。纲传崇福满意。为十祖。意传(长安观音)大亮道省。为十一祖。省传(绍兴开元)昙一。为十二祖。一传(苏州开元)辩秀。为十二祖。秀传章信道澄。为十四祖。澄传(东京相国)澄楚。为十五祖。楚传(杭州昭庆)允堪真悟。为十六祖。悟传(西湖灵芝)元照湛然。为十七祖。然传(京城大普庆寺)实相圆明光教。为十八祖。教传(北京。西山。戒台寺。万寿寺)道孚如幻。为十九祖。幻传(金陵天隆寺)如馨古心慧云。为二十祖。(此时律法中兴。焕然明备。相传。为优波离应化云)云传(金陵宝华山隆昌寺)寂光三昧。为二十一祖。(律宗至此益盛。出法派偈云)如寂读德真常实。福性圆明定慧昌。海印发光融戒月。优昙现瑞续天香。支岐万派律源远。果结千华宗本长。法绍南山宏正脉。灯传心地永联芳。昧传读体见月。为二十二祖。月传德基定庵。为二十三祖。庵传真义松隐。为二十四祖。隐传常松闵。缘为二十五祖。缘传实[王*永]珍辉。为二十六祖。辉传福聚文海。为二十七祖。海传性言理筠(乃略序律门正宗源委。其余支繁。不及一一详载)。

证义曰。剃度者大众之始事也。付法者。大众之终事也。非剃度。无由而入僧伦。既为僧矣。乃徒以二时粥饭。随例功课。唐丧光阴。而不为生死大事。直取向上一着。以期授记传心可乎。故兹特殿以付法一事。而历叙禅宗传人。以示先型。所以提醒当人者。至矣。乃若教为明心之助。律为定慧之基。亦附列焉。合之而宗教律全。大众之事斯备。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七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