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古杭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清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法器章第九

述曰。上古之世。有化而无教。化不足。而礼乐作焉。击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洼樽之饮。不若五齐之醇。固已。然文生於质。当思其本。吾天竺圣人。最初示化。谓人人妙觉。本无凡圣。物物全真。宁有净秽。无假修证。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有若聋瞽。於是随机设教。击犍椎以集众。演之为三藏。修之为禅定。迄於四十九年。而化仪终矣。梵语犍椎。凡瓦木铜铁之有声者。若钟磬铙鼓。椎板螺呗。丛林至今。仿其制而用之。於以警昏怠。肃教令。导幽滞。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应。大用常寂。闻非有闻觉亦非觉。以考以击。元风载扬。无思无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寿之域。清泰之都矣。

钟。有小。大。报。之别。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鸣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紧缓各一十八椎。总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紧。与大鼓。报钟。互相照应。凡鸣钟。先默诵愿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诵竟。方执椎。执椎已。诵云。洪钟初扣。(二通三通。随改二扣三扣)宝偈高吟。上通天堂。下彻地府(击第一椎)。

○上祝当今  皇帝。大统乾坤。文武官僚高僧禄位(二椎)。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有十类之中。悉离苦海(三椎)。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沾尧舜之日(四椎)。

○战马休征。地利人和。阵败伤亡。俱生净土(五椎)。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孙早还乡籍(六椎)。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七椎)。

○沙门兴盛。佛法长升。土地龙神。安僧护法(八椎)。

○父母师长。存亡并利。历代祖祢。同登彼岸(九椎)。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十椎)。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十一椎)。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椎)。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十三椎)。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十四椎)。

○南无五台山。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十五椎)。

○南无峨嵋山。大行普贤菩萨(十六椎)。

○南无九华山。大慈地藏王菩萨(十七椎)。

○南无普陀山大悲观世音菩萨(十八椎)。

○(次诵紧十八偈。一字一椎。即十八椎)所愿。皇图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如是紧缓二通共成一百八椎)。

(△或在报钟前后。随各家准定)若为度亡。撞幽冥钟。须昼夜响声连接。不紧不缓。亦须念佛。或念菩萨。或诵经咒。随诵随扣。其利甚大。故钟头为度生妙执也。凡集众。各家鸣法。随其准定。如礼祖。普佛。并戒期佛事等。俱三下。堂司主之。如接送尊宿住持官员。不以数限。库司主之上堂与大鼓相宜。亦不定数限。亦堂司主之。其余佛事。随各家鸣法。但须各有准则。不得违乱。报钟。见前禅堂恒规中说。小钟。凡唱赞念佛等用。须划定正板。不得参差乱击。

证义曰。大钟。晨昏每一百八者。即事显理。由是百八愚痴。声声唤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声须缓长者。昔志公借梁武道眼。见地狱苦相问。何以止之。志曰。唯闻钟声。其苦暂息。帝遂诏天下寺院。凡击钟。令舒徐其声也。鸣时念诵者。增一阿含经云。若打时。愿一切恶道诸苦。并皆停止。若闻钟声。兼说佛咒。得除五百亿劫生死重罪。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阴司。见五木缧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为宋齐丘所误杀。和州降卒千余。人致此。每闻钟暂息吾苦。仗汝归。白嗣君。为吾造钟。民还。具闻后主。因造大钟於清凉寺。镌曰。荐烈祖孝高皇帝。脱幽出厄。又云栖崇行录云。隋僧智兴。居大庄严寺。执掌钟头。大业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从驾道亡。其妻梦夫谓云。吾至彭城病死。堕地狱中。赖庄严寺鸣钟。响振地狱。乃得解脱。欲报其恩。可奉绢十疋。妻奉绢。兴以散众。众问。扣钟何以致感。兴曰。吾扣钟。始祝曰。愿诸圣贤。同入道场。乃发三下。及长扣。又祝曰。愿诸恶趣。闻我钟声。俱离苦恼。严冬极冻。皮裂肉皴。掌内凝血。无所辞劳。或以此故。能冥感护所祝愿耳。又钟者。聚也。故凡集众。须用之。

板。有内外之异。铁木之别。报钟下本板。(击法随各。家准定)禅堂内外。俱有小板。堂外名报板。进堂击之。(和尚进堂。鸣板一下。尊客进堂。鸣板二下。堂师进堂。鸣板三下。随改)堂内站香名站板。行香名催板。击法见禅堂恒规。及规约中。客堂悬序板。亦木为之击法见客堂规约中。夜巡有板。亦大为之。击法见两序章。夜巡执事条。厨房大板。铸铁为之名呼板。二时斋粥。及早课击之。又小木板。送香击之。又浴汤热时浴头击小木板云云(载浴堂规约)。

木鱼

圆木鱼。念诵用之。相传谓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念诵击之。所以警昏惰。抑以齐众音也。长鱼即梆。悬斋堂。二时粥饭。及晚课。厨房击之。普请出坡鸣三通。(客堂主之)又浴室悬梆。击法见浴堂规约。然鸣梆。亦诸家有小异。各随宜改击。

犍椎

犍椎。梵语也。声论翻为磬。或翻钟。增一阿含经云。阿难升讲堂。击犍椎者。此是如来信鼓也。又诸律论。并作犍槌。或作犍椎。槌。音地。羯磨疏中。直云犍地。故五分律云。随有瓦木铜铁。鸣者。皆名犍地。由此观之。则凡取音齐众者。皆是耳。至於上堂说法前击磬。谓之白椎。(白椎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说毕击磬。谓之结椎。(结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昔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白椎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此即结椎也。

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施护等礼佛。皆鸣三下。匾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又小手磬。(俗呼引磬)礼佛诵请。皆鸣之。为起止之节。具见大众章付戒条说。又有铙钹铛铪等。皆唱诵佛事所用。并宜和雅。勿乱为准。

大法鼓。与大钟相偶。晨昏击时。先重手三转四下。然后重手徐徐发擂。中边得所。使其紧慢相参。轻重相应。音声知畅。起复连环。隐隐轰轰。若春雷之震蛰。第一通。沿声长击。少歇。转第二通连声稍促。更不歇声。就转第三通。一向缠声击之。完敲鼓磉二下。起止互相照应。凡上堂。说戒。迎送尊宿官员等事。与大钟同时起止。凡佛事。随各家击法。宜各有常度。无令失准。又钟鼓是人天号令。须熟手充之。中鼓。小鼓。念诵用之。亦与小钟相偶。并须击于中正。亦宜和雅勿乱。使诵持者。音与口合。口与心合。恍然入寂。念诵自在。此亦法器之一助也。

证义曰。金光明经。信相菩萨。夜梦金鼓。其状姝大。其明普照。踰如日光。光中得见十方诸佛。众宝树下。坐琉璃座。百干眷属围绕。而为说法。一人似婆罗门。以抱击鼓。出大音声。其声出忏悔偈。信相菩萨。从梦寤已。至於佛所。以其梦中所见金鼓。及忏悔偈。向如来说云云。又楞严经云。阿难。汝更听此祇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云云。可见从来。皆以音声而作佛事也。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九(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