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导读

任何一种解脱都是从知苦入手。对苦的了解决定了一个人发何种心和修何种法。譬如说,了知地狱苦,便会发积德行善心,修人天乘法;了知轮回苦,便会发解脱心,修解脱道;了知众生苦,便会发菩提心,修菩萨乘。知苦是离苦的开始,本经主角韦提希遭到至亲骨肉的背叛、加害,深感人间之苦,成就了佛陀演说这部经的因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1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2而为上首。

1 耆阇崛山(Gdhrakūa):灵鹫山,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是佛陀讲说大乘经典之地。

2 法王子:菩萨受教育于法王佛陀之家,故称法王子。《智度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文殊协助佛陀教化众生的贡献甚大,故被称为第一法王子。

译文

我亲耳听佛陀是这样讲述的:一天,佛陀云游途中,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落脚,同行的有常随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望重的比丘和三万二千位菩萨,以文殊师利法王子为上座。

赏析与点评

佛陀临终时,阿难问了四个问题,最后一个是:‌“佛陀在世时,佛陀说法,大家容易生起信心,然而佛陀去世后,在收集您的言教时,如何才能令后人对此深信不疑呢?”佛陀答道:‌“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为某众等六要素。”本经依佛陀遗教,交待了这六个要素,使听者对该经生起信心,‌“如是”为‌“信成就”,表明该经为佛所说;‌“我闻”为‌“闻成就”,表明该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一时”为‌“时成就”,表明有缘人聚会一处,听佛说此经;‌“佛”为‌“主成就”,表明说法之主体是佛陀;‌“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为‌“处成就”,表明说该经有准确的地点;‌“比丘众”为‌“众成就”,表明听经的人。

〔摩揭陀国的不幸〕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1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王2,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

1 调达:即提婆达多(Devadatta),佛陀之堂弟,阿难亲兄,多次想加害佛陀。

2 频婆娑罗王(Bimbisāra):佛陀时代,摩揭陀国王是佛教最初的护持者,晚年被太子阿阇世幽禁,在牢房中证得三果阿那含。

译文

当时,古印度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有一位王子叫阿阇世,长大成人后,被封为太子,在恶友提婆达多的教唆、鼓动之下,将父王频婆娑罗王囚禁在有七重关卡的囚室内,并想办法管制群臣,禁止任何人前往探视,以达到父夺权的目的。

赏析与点评

阿阇世既然已被封为太子,便是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为什么仍然如此丧心病狂,企图杀父篡位?其主要原因就是听从了恶友提婆达多之教唆。这提醒我们,交友必须慎重。正如《孔子家语》卷四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韦提希王后探监救夫〕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1蜜和2用涂其身;诸璎珞3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

1 酥: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是乳制品的最高境界。

2 和:拿两种东西搀在一起。

3 璎珞:古代用珠玉串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又称缨络、华鬘。璎珞中空,可盛果浆。

译文

国王的妻子韦提希,一生与国王相敬如宾,情深意重,(看到丈夫被逆子关押,将会被饿死,心如刀割,)于是她将身体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在全身涂抹上用酥蜜和面调和而成的食品,并将葡萄汁暗藏在一个个中空的璎珞中,在探视国王时,悄悄将那些食物送给国王。

赏析与点评

频婆娑罗王曾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场宫廷政变,使他立即成了阶下囚,连普通人的权力都没有;而母仪天下、享有特殊地位的王后,一旦丈夫成了阶下囚,她也失去了照顾自己丈夫的权力。这提醒世人:做官时不要被官位困住;做生意时不要被钞票迷住;有儿女时不要被亲情缚住,因为世间的一切事物与国王的权力、王后的荣华富贵一样,有如镜花水月。

尔时,大王食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干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1。

1 八戒:即八关斋戒。《十善戒经》云:‌“八戒斋者,是过去现在诸佛如来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杀;二者不盗;三者不淫;四者不妄语;五者不饮酒;六者不坐高广大床;七者不作倡伎乐,故往观听,不着香熏衣;八者不过中食。”

译文

国王吃完用酥蜜调制的面食,喝光葡萄汁后,用水漱口。漱完口后,国王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佛陀居住地耆阇崛山遥拜行礼,口中念道:大目干连啊!您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希望您能发慈悲之心,为我传授八关戒。

赏析与点评

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此话说尽了被名利所困之人的无奈。只有当人生病躺在病床上时,才有时间思考人生的真实意义。同样,身为一国之尊的频婆裟罗王,平时日理万机,被幽禁后,倒是有充裕的时间静心思考,并希望与好友大目干连探讨人生之真谛,以解答他对人生的困惑。人生免不了身陷逆境,若能深刻反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时目干连如鹰隼1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2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1 鹰隼:鹰与隼的共同特点是,视觉敏锐,飞行速度极快。这里是说目干连如鹰隼,很快飞到阿阇世关禁国王的地方。

2 富楼那(Pūra Maitrāyaniputra):意译为满慈子,从父母得名。在佛陀弟子中,他说法时善于开诱,故有‌“说法第一”之美称。

译文

国王话音未落,目干连便如雄鹰飞起,转眼间来到幽禁国王的囚室内,给国王授八关戒。同时,佛陀也派遣长老富楼那尊者来给国王讲解佛法。就这样,经过三七二十一天,国王能吃到用少许蜜调制的面食,又能听闻佛法,面色日益红润祥和起来。

赏析与点评

遭到至亲、至爱、至信的人背叛、加害,又一时间无法化解困境,怨恨、懊恼、追悔,都是人们正常的反应。身陷牢狱的频婆裟罗王在佛陀大弟子们的开导下,能坦然面对逆境,不恼不乱,这种荣辱不惊的境界反而使他的身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健康。

〔逆子欲害母〕时阿阇世问守门者: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人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1目干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2。

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3,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1 沙门(śramaa):意为息,有停止恶念、熄灭烦恼之意,后来成为出家人的通称。

2 制:管制,制止。两位大阿罗汉具足神通,能空中来往,而王后是主人,没有人能禁止他们。

3 贼:此处并不是说偷东西的人,而是骂人的话。

译文

就在这时,太子询问看守国王的守卫:我父王现在还活着吗?守卫如实回禀:大王有所不知,自国王被囚禁后,王后每天身上涂满麸蜜,还用璎珞盛满葡萄汁,送给国王食用。而且佛陀的弟子目干连和富楼那长老也每天从空中飞来,给国王说法讲经,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阿阇世听了勃然大怒,破口大骂:我母亲不是个好人,与那坏东西是一伙的!目干连等比丘更是大恶人,使用巫蛊幻术,令那讨厌的国王这么多天还不死!说完,他手执利剑,怒气冲冲地去找王后,准备将她处死。

赏析与点评

在正常情况下,谁都不愿做不孝之子,可一旦牵涉到权力、财富、情感纠纷,怨恨、忿怒随之而起,由此发生了形形色色的不孝、不悌、不仁、不义之事。权欲熏心的阿阇世,只因一念嗔恨心,竟然要加害生母,正应了‌“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的古训。

〔臣谏止〕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1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2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利3种,臣不忍闻,是旃陀罗4。我等不宜复住于此。

〔阇王惊惧〕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5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宫,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1 耆婆: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是阿阇世的弟弟。他的母亲名叫奈女。据说耆婆出生时,一手持药囊,一手把针筒,后成为王舍城名医。

2 《毗陀论经》(Vedas):婆罗门教一部讲修行的经书。

3 剎利(katriya):印度四大种姓中第二种姓,是统治阶层的种姓。

4 旃陀罗(caāla):四种姓之外社会地位最低下的贱民男性之通称,以扫街、屠宰为业。

5 却行:倒退而行。

译文

当时,朝中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名叫月光,见状便与另一位忠臣耆婆一起,极力阻止其恶行,向他行礼并劝解道:大王,臣等听婆罗门经典说:自有史以来,贪谋国家王位、父夺权的恶王有一万八千之多,但还从未听说过有伤天害理去杀害自己母亲的。大王如果执意要做此天理不容的忤逆之事,实与四姓以外的贱民无异,是对高贵的帝利王族的玷污,臣等不忍心看到这样的人伦惨剧,不能再待在这里了。说完,二人以手按剑,倒退着下殿。

阿阇世见状惊恐万分,转身问耆婆:你也不再辅佐我了吗?

耆婆亦劝阻太子:大王,请慎重行事,千万不可杀害你母后啊!

阿阇世听后,心生悔意,随即扔掉手中的剑,断除了杀害母亲的念头,但仍下令将王后幽闭在深宫中,禁止她出来。

〔慈母求佛救度〕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

译文

王后韦提希被幽禁后,终日郁郁寡欢,日渐憔悴。她遥对耆阇崛山向佛行礼,请求道:如来世尊啊!从前,您经常派您的弟子阿难来安慰开导我。我现在愁苦难耐,世尊啊!您威高德重,我不敢奢望能见到您,但愿您能派遣您的弟子目干连和阿难来与我相见。韦提希说完,痛哭流涕,泪如雨下,远远地向佛陀所在的方向行礼。

赏析与点评

有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森林中一棵树倒了下来,那儿不会有人听到,那么能说它发出声响了吗?同样,当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向我们求救时,如果我们不用心去倾听他的故事,痛苦的求救声能得到善意的响应吗?佛陀深知,帮助身在苦难中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同情和理解对方的苦恼,才能找出最有效的办法帮助他。

〔佛知往赴〕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干连以及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1,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侍右,释梵护世诸天2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

1 紫金色:金有四种,一青金;二黄金;三赤全;四紫金。紫金也叫紫磨金,是最好的一种金。

2 释:帝释,或释提桓因,为三十三天主;梵:梵天,或大梵天王,色界十八天中的第三天天主;护世:四天王等世间护法。

译文

在韦提希低头行礼的那间,佛陀在耆阇崛山中就已知道了她心中所想的事。他马上命令目干连和阿难从空中飞来,佛自己则一下子从耆阇崛山中消失,出现在王宫。韦提希行完礼刚一抬头,便看到坐在百宝莲花中法身呈紫金色的佛陀,大目干连随侍在左侧,阿难随侍在右侧,帝释天、大梵天以及四天王等世间护法则在空中护卫,天空中飞花如雨,以供养佛陀。

赏析与点评

赵州从谂禅师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上等人来访,他在床上用本来面目接待;中等人来访,他下床到客堂礼貌地接待;第三等人来,他用世俗应酬的方式到前门去迎接。

同样,频婆裟罗王请法时,佛陀派弟子们前往;而韦提希王后求救时,佛陀不仅派弟子们先来探望,自己也亲自来倾听她的悲惨故事,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频婆裟罗王大根机,派弟子们前往说法即可,而韦提希王后希望求生净土,只有佛陀亲自出面才能达到目的。其二,频婆裟罗王请法时,若佛陀亲自去,阿阇世可能误以为佛陀协助频婆裟罗王谋政,怨嫌必重,甚至会导致其灭法,后果严重。

〔求佛说无忧之法〕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1,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2,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3浊恶世也。此浊恶世,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

〔正请往生因〕唯愿佛力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1 自绝璎珞: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扭断项璎,持用献佛。

2 无忧恼处:即净土。

3 阎浮提(Jambudvīpa):四大洲之一,为人类居住地。

译文

王后见到佛陀的一刻,悲喜盈怀,无暇容缓,扭断项璎,献给佛陀,五体投地向佛跪拜,哭道:慈悲的佛啊!我前世造了什么罪孽,今世竟然生出这样恶毒的儿子?佛啊!您又是因为什么样的因缘,今世与提婆达多这样的恶人成了亲戚?我恳求您,为我详细地指示那没有忧愁和烦恼的地方,我盼望能往生到那里,不再眷恋这充满痛苦的尘世。在这肮脏的尘世中,地狱、恶鬼、畜生遍地,心地不善之人比比皆是。但愿我转生的未来之世,再也听不到邪恶之声,见不到邪恶之人。我在这里向您行五体投地的大礼,请您哀怜我、宽恕我。唯愿如同太阳光一样的佛法智慧,引导我观想清净的去处。

赏析与点评

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天上闪亮的星辰。同理,如果没有烦恼,就没有智慧。智慧与烦恼好像手心与手背。其实两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无法拿东西,若反过掌来用手心,则双手万能。因此,即便是曾经一度使我们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更坚定,思想人格更成熟。对身处逆境的人来说,若能静心反思,了知人生之真谛,调整心态,以平常心去应对危机,逆境反而会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成为迈向成功的新起点。从这种意义上讲,困境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如来放光,现十方净土〕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1;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1 自在天宫:快乐自在的地方。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层天,也叫他化自在天。

译文

就在这时,佛陀双眉之间放射金光,尽照东南西北无量的世界,然后,金光又折返回来,照在佛顶上,化成一座像须弥山一样的金台。十方的净妙佛国,便全都在这个金台中显现出来。有的佛国是由七宝组成;有的全部由莲花构成;有的如自在天王的天宫;还有的像水晶镜子一样晶莹剔透。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国净土都从中显现,凭肉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让韦提希王后一一亲眼得见。

赏析与点评

生命是由无数的正、负面刺激构成,我们会在心里对这些刺激作解释,有时是有意识的,但多半是无意识的,看问题的角度便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佛陀利用‌“视频教学”为韦提希王后展示庄严的极乐净土,是引导她学会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韦提希王后突然发觉,原来生命可以如此美好。如此思维,当下就是极乐净土。正如《维摩诘经》云:‌“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唯其心净,则佛土净。”

(频婆蒙光,获证道果)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译文

当时韦提希禀告佛陀说:世尊!诸佛净土,清净光明。我现在欢喜心已生起,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净土,恳请世尊,教我应该如何去思维,教我往生西方的修行方法。佛陀听后,面带微笑,口中放出五色光芒,每一道光芒都照向频婆娑罗王的头顶。当时老国王虽关在幽暗的地方,但能观照之心并没有障碍,遥遥看见佛陀,立即五体投地礼拜。频婆娑罗王一经佛光普照,自然修成不再回到轮回受苦的果位(阿那含果)。

赏析与点评

阿阇世王若不逢恶友提婆达多,未必会有杀父图王位之念;无此极恶之心,断不会作此忤逆之事。频婆娑罗王若不是其子忤逆之行为,便不可能有牢狱之灾;若无此灾,未必会有时间静心反思,就不可能得到佛力加持,很快就证得圣果。由此观之,阿阇世王之忤逆是频婆娑罗王出世证果之助缘。由此看来,福者,祸之所倚;祸者,福之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