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导读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这是禅门流行的口头禅,说明参禅用功从起疑情开始。六祖惠能在本品中解答当时学佛人心中的一些疑问,重点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福德与功德的问题。梁武帝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离去除我执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远。惠能因而说,“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佛家布施的真正目的是去除对自我及身外之物的执着,“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惠能如此讲述的目的只是为了防止我们只修福德而不修功德,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正途。(2)心净与佛土净的问题。惠能讲心净则佛土净,其目的并非否定西方净土的存在,而是提醒人们不可一味求生净土而忽视了当下之净心,心净才是往生西方必不可少的条件。惠能因而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禅与净土是中国佛教的基本架构,也是两个影响、利益众生最大的法门,禅净融通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的主流。准确理解《六祖坛经》关于净土的主张,对促进禅净融通有积极作用,对破除现实当中自赞毁他的法门之执有积极作用。有法门但无法门之见,是佛法兴盛的表现,也是修行人正信、正解的表现,很值得注意。(3)在家修行与在寺修行的问题。惠能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他并不是劝人不要出家,只是提醒人们不要执着于寺院修行而不重视在家修行之重要。事实上,在任何时代,出家者少而在家者众,这有效地指导了人在家修行,也是佛法兴盛的根本。我们在读这品时一定要圆融,抓住本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本品最后的《无相颂》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成功地转化为佛家修行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彻底中国化。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磨(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磨(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磨(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六祖坛经》内文影本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六祖惠能举行斋僧大会。吃过斋饭,韦刺史恭请大师登上法座,自己和官僚、信众们整肃仪容,向大师再行礼拜,问道:弟子们听和尚说法,实在是微妙得不可思议。现在我有些疑问,希望和尚大发慈悲,专门为我们解说开示。

六祖惠能说:有疑惑就问吧,我自会给你解说。

韦刺史说:请问大师您所说的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吗?

六祖惠能回答:是的。

韦刺史说:弟子听说,达摩大师最初度化梁武帝,武帝问:“朕一生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财物、广设斋会,会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实在是没什么功德。”我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希望大师为我解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译文

六祖惠能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可说。你们不要怀疑先圣前贤的话!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认识真正的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作功德。因为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

赏析与点评

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收;

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古德

梁武帝(四六四至五四九)曾向志公禅师询问前世今生事,志公禅师说武帝有一世曾为樵夫,因将自己的箬笠遮盖在佛身上避免雨淋,今生感得君王的果报。也许武帝期盼来生仍做皇帝,不但三次舍身同泰寺,而且一生建寺、度僧、布施不辍,但达摩祖师不仅没有称赞他的“善举”,反而说“实无功德”。梁武帝迷茫,韦刺史等官员也感到不解。其实,从表面看,布施能使贫困者受益,但佛教把布施看成是基本的修行,有其深层次的功能,即去除人们对自我及身外之物的执着。反观梁武帝所布施的财物并非来自自己的俸禄,而是国库的钱财,行善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大的利益来生做皇帝。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行善,施得越多,自我越大,离去除“我执”及身外之物的正法越远。故达摩有“实无功德”之评论,当头棒喝,期盼能点醒梦中人。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译文

六祖惠能又说:明心见性就是功,平等对待一切众生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有滞碍,常能见到真如本性的真实妙用,这就叫作功德;内心谦虚卑下就是功,外面依礼而行就是德;从真如自性中建立万法就是功,心体远离一切妄念就是德;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功,运用自心本性而无所浸染是德。如果寻求功德法身,只要依此去做,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真是修功德的人,心中就不会轻慢他人,而能普遍尊敬一切众生。

心中时常轻视他人,我执不能断除,自然不会有功;自我心性如果虚妄不真实,自然没有德。是因为一贯以自我为大,我执太重,时常轻视一切的缘故。

善知识!时时刻刻、念念之间无有中断就是功,依平常心顺直而行就是德。自我修行本性是功,自我修行身行是德。

善知识!功德必须在自心本性中识见,而不是通过布施舍予、供养奉侍来求得的,所以福德与功德是有区别的。梁武帝正是不能认识到这个真理,这并非是达摩祖师言行有错误。

赏析与点评

据《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记载,在威音王如来时期,有位常不轻比丘无论遇到僧俗贤愚,都会叩头礼拜,并恭敬赞叹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有些自爱又自负的比丘认为常不轻比丘行为怪异,给僧人丢脸,更趁常不轻比丘礼拜他们时辱骂他,甚至用棍棒、瓦块、石头等打他,但常不轻比丘非但不生气,反而一边避走远住,一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普通人有一点小成就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心常轻人”,皆因人我不断。惠能认为,这种人不但无功,反而有过。常不轻比丘则不同,他通过修行终于领悟到众生皆有佛性,故能去除我执,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这正是惠能所描述的真修行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布施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行布施时,心中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品,布施后更不存有求福报的念头,心中对施者、受者与施物皆不执着,这种“三轮体空”的无相布施,才能使人悟入自性本空的境界,获得无上的功德。很显然,梁武帝并没有明白达摩祖师所说的这一层深义。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

译文

韦刺史又问:弟子常常看到出家人、在家人口中念诵阿弥陀佛名号,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请大师为我们解说,念佛是否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希望大师为我们破除心中的疑惑。

赏析与点评

大乘起信论》说,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这段经文揭示了解脱的两种方式:他力与自力。人生存的环境往往不太理想,使人难以安心修道。在这种情况下,佛陀无问自说,讲述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殊胜法门,念佛便能往生极乐世界。持名念佛在唐代十分流行,与惠能所主张的靠自力转迷成悟的修行方法有冲突,韦刺史故有此问。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1八邪2,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1 十恶:指能招感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报的十种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huì)、邪见。

2 八邪:八正道的反面,即邪见、邪思维、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译文

大师说:请韦刺史用心听!我为你解说。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舍卫城里,宣说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经文中,很清楚地指出,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并不遥远。但如果从事相上来说,西方距离我们现实世界有十万八千里之遥;这十万八千里其实就是象征众生的十恶八邪,因为十恶八邪的障碍,所以便说西方遥远。说西方净土遥远,是针对根器下等的一般悟性之人随相而说;说西方净土很近,是针对根性锐利的上智人随性而说。人的根性确有利、钝之分,但佛法却没有这样的两种分别。因为众生有迷与悟之不同,所以见性就有快、慢之别。执迷的人“着相”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觉悟的人只求净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说:随着自心清净,自然佛土清净。

赏析与点评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人们以此为依据,坚信西方极乐世界是在十万亿国土外的西方,这是真实不虚的。但如果只执着西方净土,而不知西方净土与自心、自性的关系,那就是“心外求法”,有违道由心悟的修道原则。惠能针对这一执着,指出往生净土的要诀: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世人心不净而行十恶八邪,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成为垢土众生。而有智慧的人,从自心入手,逐步去除心中的烦恼。烦恼减一分,清净增一分,智慧长一分。等到心中八万四千种烦恼尽除,清净的心显现,如实观照宇宙、人生真相,随缘而行,当下就是净土。从这种意义上讲,惠能的净土观是把人们从心外求法拉回到内心悟道,以心中烦恼的数量决定一个人与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科学而形象,使人容易入手修行。这种教化众生的方法,不但没有否定净土,反而为修净土之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门。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译文

韦刺史!东方人只要自心清净便不会造罪业;反过来说,即使身在西方,如果心不清净,一样会造罪业(愆)。东方人造罪业,还可以称名念佛祈求往生西方;西方人若造罪业,称名念佛又求往哪一方呢?

凡夫愚人不能了悟自性,不能领悟净土由自身心中引发,于是发愿往生东方或西方;而觉悟的人到哪里都一样,随处是净土。所以佛说,(只要心中清净),无论你所处何地,都能常得安乐。

赏析与点评

《佛说阿弥陀佛经》云,彼佛国土,无三恶道;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换言之,西方极乐世界并无三恶道,因而缺少使众生造罪的条件,自然不会有愆和罪之说。惠能岂会不知这一最具常识性的佛学知识?!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说西方人只是一种假设,重点还在于劝戒我们东方人不要想东想西,应从踏踏实实地断除自身的十恶八邪做起,自净其意,便可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快乐的心境。惠能的一生就是最好的写照。无论是贫为樵夫,还是贵为大师;无论是与猎人为伍,还是与达官贵人相聚;无论是遭人追杀,还是受人尊敬,他都能以随缘的心态,坦然面对悲欢离合、人世炎凉,超越成败、荣辱和得失,皆因他“识身中净土”,已体会到净土的快乐,从而获得“随所住处恒安乐”的无住人生。再譬如说,地藏菩萨常在地狱中看到无数众生在他的帮助下出离苦海,心中无比快乐,地狱对他来说是净土;佛降生到娑婆世界救度刚强难调的众生,娑婆世界就是他的净土。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译文

韦刺史!心中只要没有不善之念,西方极乐世界就离我们不远;如果心中怀有不善之念,即使称名念佛也无法往生极乐世界。

现在我奉劝诸位善知识,先消除十恶,就等于行了十万里路;再除去八邪,就又走了八千里。念念都能见到自己的本性,经常使自己行为平坦正直,那么到达西方净土如同弹指间便能见到阿弥陀佛了。

赏析与点评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在此段经文中并非否定西方极乐世界的存在,而是引导人们“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具体方法是,“以人心中烦恼的多寡来决定一个人离西方极乐世界的距离”,“除十恶,即行十万里;除八邪,乃过八千里”。无论念佛还是修行,修道的过程都相似:烦恼少一分,清净增一分;修道的目的相同:一念不乱,念念见性。修行到此时,便能觉悟本性,在弹指之间,就能见到弥陀。这与净土宗提倡的念自性弥陀生“唯心净土”《阿弥陀经要解》完全一致。

使君!但行十善1,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1 十善:十恶的反面。

译文

六祖惠能继续说道:韦刺史只要奉行十善,又何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如果不断灭十恶之心,又有什么佛来迎请接引你往生西方呢?如果悟了没有生灭的顿教大法,亲见西方极乐世界,只在刹那之间;仅称名念佛而不能了悟,重点只放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则西方路途遥远,如何能够到达呢?我现在就与大家在一瞬间搬西方极乐世界于眼前,当下就能看到极乐净土。各位是否愿意亲身体会一下?

众人都向大师行大礼,说:如果在这里能见,哪还需要再发愿往生西方呢?希望大师慈悲为怀,立刻就显现出西方来,让大家都得以看到。

赏析与点评

“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惠能在此段经文中并非反对人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引导人们莫向外求,应以一种觉悟的心念佛,对境心不染,念念不住,觉悟远离生灭的“无生顿法”,就可以见到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与净土相应,你就会恒常住在你自心的净土中。这就是实相念佛。《乐邦文类》也有类似的说法,“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1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1 色身:指有形质之身,即肉身;反之,无形者称为法身或智身。

译文

六祖惠能说:各位!世上的人,自己的肉身就如同一座城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好比是城门。外面有五个门,里面还有一个意念门。自心好比土地,自性好比国王。国王居于自心这块土地上,自性在,国王就存在;自性离开了心地,国王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自性若在,则身心俱存;自性若离,则身心俱坏。

赏析与点评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

将军主帅能行令,不用干戈定太平。

——宋·性空妙普

我们的肉身如同一座城,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好比是城门,而“意”好比城中的奸细,学道人如同士兵守护一座城池,应不分昼夜防范美色、美声、好香、美味、舒适柔软的感觉等盗贼从眼、耳、鼻、舌、身五门乘虚而入,更要提防城内分别执着的“意”之奸细,以保护城中国王(自性)的安全。当然能否守住城池,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三军主帅的能力,如同增强我们内心的力量,让守卫眼、耳、鼻、舌、身五门的士兵听从内心主帅的指示,当看则看,当听则听,当说则说,当行则行,则一定能守住城池。能战胜自己的心,就能战胜一切!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译文

要作佛,须向自性中求,千万不要向身外去求索。迷失了自性,你就是众生;觉醒了,你就是佛。心存慈悲,自身就是观音菩萨;有一颗欢喜、平等待人的心,自身就是大势菩萨;能自净其意,自身就是释迦牟尼佛;心地平等正直,自身就是阿弥陀佛。

一旦生起人、我分别之心,人我之执犹如须弥山障碍正道;心里起了贪欲邪念,就是掀起波涛汹涌的海浪;无明烦恼,就是翻滚的波浪;歹毒害人之心,就是凶猛的恶龙;心地虚伪狂妄,就是扰人的鬼神;常在尘劳中奔波,就如同鱼鳖一般忙碌;心存贪嗔恨,就等于自造地狱;愚痴不化,就等于无知的畜生。

赏析与点评

观音不在普陀山,只在人心方寸间。

修道至诚求真理,西方大道可登攀。

——古德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是个大烟鬼。一次,他在一座小城的旅馆过夜。凌晨两点钟醒来,想抽一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更不幸的是,他冒着大雨找遍了旅馆附近的餐厅、酒吧,一无所获,而他的烟瘾越来越大。最后,他只好依路人的指点,艰难地走向十公里外的火车站去买烟。走了一段路后,他突然反问自己:你有如此疯狂的行为,仅仅是为得到一支烟?你竟然被一支烟所主宰?如此反思,他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遂毅然戒烟。

一个人若被妄念控制,便苦恼丛生,因此,自性迷即是众生,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修行的过程,就是修正自己的妄念,产生慈、悲、喜、舍之善念。正念一旦主导一个人的思维,便是成佛之因。《六祖坛经》因而说,“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从这种意义上,成观音、成佛,还是成畜生、地狱众生,全在一念之间。惠能因而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译文

善知识!时常奉行十善,天堂便在眼前;去除人、我分别,自大的须弥山轰然倒塌;熄灭贪嗔痴心,生死苦海就会枯竭;烦恼不生,海面的波浪就会平息;去掉毒害之心,鱼龙便会绝迹。自己心中的真如觉性自然就会放大光明,外照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无染,可冲破困惑六欲诸天的贪爱、喜、怒、哀、乐等情欲;内照自心本性,即能灭除贪、嗔、痴三毒,应该堕入地狱受苦的罪业也顷刻除尽。如此内外通明透彻,就如同清净的西方极乐净土一样。如果不作这样的修行,又如何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呢?

大家听了六祖惠能的开示,洞然明白,照见自性,于是向六祖恭敬顶礼,同声赞叹说:好极了!

又高唱道:但愿天下众生,听闻此法后都能立即觉悟。

赏析与点评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流鼓冥壑。无有断绝时。

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

青赤种种色。珂乳及石蜜。淡味众华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入楞伽经

上文重点论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本段具体说明如何化解人们当下身心的烦恼,明心见性。惠能借用《入楞伽经》的理论,说明心本清净,被贪嗔痴等自私的思想污染后,产生种种分别,起惑造业,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即人见闻觉知之性)中。佛家把第八识称为藏识海,又叫真如海,是宇宙的本体。它如大海一样,一遇风力鼓荡的外缘,其水便兴起了激湍的七识波浪,变现出整个物质世界。修行的方法因而很简单,“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要去除人们当下身心的烦恼,必须学会自性内照,反求诸己,去除执着,熄灭贪嗔痴三毒,自净其意,“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当下即是西方,现生即到极乐净土。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译文

六祖惠能说:善知识!如果想修行学佛,在家修道也是可以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在家人如果能够依法修行,就好像东方人心地善良;出家住寺不能依法修行,就好像西方人心地不善。只要内心清净,就是自性的西方极乐世界。

韦刺史又问:人在家应如何修行呢?希望能给我们教化指授。

大师说:我给大家说一个《无相颂》,只要依照这个颂修行,就好像经常与我在一起。如果不依照这个颂修行,即使剃度出家为僧,在修道上又有什么益处呢?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译文

词说

心地平等何须烦劳持戒?行为正直哪里还用修禅?

知道报恩就能孝养父母,明白义礼就能上下相怜;

懂得谦让就能尊卑和睦,能够忍辱就能制止众恶。

若能如钻木取火般勤修,污泥之中定能生出红莲。

苦口的常是治病的良药,逆耳的必是利行的忠言。

改正过失必定能生智慧,维护短处必定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时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译文

日常生活中常利益他人,成道不是只有布施钱财。

菩提只需要向内心寻觅,何必徒劳向外求取玄妙?

听我说偈之后依此修行,西方极乐净土就在目前。

大师又说:善知识!大家都要依照偈颂修行,各自识见获取本性,直截了当成就佛道。时间不会等待人的。大家就这样先散了吧,我这就回曹溪山了。大家如果有疑问,可以到曹溪问我。

当时,韦刺史、官员以及法会中听讲的善男信女们心开意解,有所领悟,对六祖惠能的教法深信不疑,无不遵守奉行。

赏析与点评

心中不平,行为才会不端正,需要以持戒来规范人的行为与语言。如果一个人心中清净,则行为端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种境界的人,不是不修禅、守戒,而是不需要刻意在修禅程序与守戒形式上花功夫。更重要的是,惠能推崇心戒,认为自净其意是戒律的最高原则,因而有“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之说。同样,惠能创造性地吸收和转换了知恩报恩、忠孝仁义、谦让忍和、自强不息、从善如流、改过自新等儒家关注现实人生的伦理规范,并运用到佛教的修行中来,告诫人们以此修行,离西方极乐世界便不远了。这标志着印度佛教的彻底中国化,为禅宗在后世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