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义证得经》,又名《真理证得经》、《入谛义论》等。印度耆那教经典。该经的梵文原名为Tattvārthādhigama。tattva,意为「原理」、「真理」,汉译佛经传统译为「谛」、「真实义」。该经所谓的「谛」,指耆那教主张的七个基本原理——七谛。artha,意为「义」,即「意义」、「意思」。adhigama,意为「得到」、「知道」、「学习」,汉译佛经传统译为「证得」、「所证」、「入」。该文原题最初无「经(sūtra)」字,但传统常在其後附上「sūtra」一词。故在此译作「谛义证得经」。

《谛义证得经》的作者是着名的耆那教哲学家乌玛斯伐蒂(Umāsvāti)。乌玛斯伐蒂的生卒年不详。耆那教空衣派认为他活动於公元135年至219年,白衣派认为他活动於公元八、九世纪,两者差距很大。学术界则一般倾向於认为他生活於五世纪。乌玛斯伐蒂出生於北印度尼耶戈罗迭伽,父名斯伐蒂,母名婆特希(一说名乌玛)。19岁时依瞿沙难提刹玛那出家,加入耆那教团。白衣派认为他的导师为牟拉;空衣派认为他的导师是耆那教当时的教团长耿达宫陀。出家後厉修苦行,44岁时接任耆那教教团长。此後领导耆那教教团达40年。84岁时逝世。关於他的生平,白衣派、空衣派的传说很不一致。据说他一生着作甚丰,共有500部,但现尚传世的仅五部,其中以《谛义证得经》以及他为这部经典所作的注释最为重要。

《谛义证得经》共十章,详细论述了耆那教的基本理论——七谛说。并以此为纲,把耆那教的主要学说大部分都组织进来了。七谛指命、非命、漏、缚、遮、灭、解脱等七个基本原理。耆那教认为,世界万象由命(精神)与非命(物质)两大元素组成。命分两种。一种不受物质的束缚,已经得到了解脱。一种受物质的束缚,遍存於地、水、火、风等四大及各种动物、植物中。非命也分两种,有定形的与无定形的。有定形的物质由永恒而不可分割的极微(原子)与极微的复合体组成。由於极微与极微的复合体具有种种性状,从而组成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无定形物质包括时间、空间、法(活动的条件)与非法(静止的条件),它们是命与有定形物质的活动条件与依据。该经认为,「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它可以漏泄在潜藏在人肉体中的「命」上,这种作用称为「漏」。由於业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所以,漏泄在命上的业可以束缚命,并决定该人的寿夭穷通与生死轮回,这种作用称为「缚」。因此,为了得到解脱,首先必须防止业进一步漏泄到命上,这就需要用各种方式把命保护起来,以免业接触命,这称为「遮」。进而则必须采用各种方法把已经漏泄到命上的业消除掉,这称为「灭」。圆满做到「遮」与「灭」,就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脱」。为了得到最後的解脱,耆那教要求教徒必须具足正见、正智、正行等三项条件,这称为「三宝」,即必须坚定对耆那教理论的信仰采用之指导自己的行动。耆那教还要求人们必须遵守戒律,从事苦行、禁欲等修持,认为由此可以让命最终摆脱受物质束缚的状态,抵达不受物质束缚的解脱境地。此外,《谛义证得经》中还论述了耆那教的知识论、宇宙观等诸方面的内容。

由於历史的原因,耆那教於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分裂为白衣派、空衣派等两派,沿袭至今。现两派据为理论依据的经典互不相同,但唯有这部《谛义证得经》为两派共同尊奉,认为它所论述的确为正统的耆那教教义。在耆那教中,不少人以这部经典作为判断是非,乃至判断其他经典真伪的标准,甚至认为将该经读颂一遍就有莫大的功德。因此,现代的耆那教研究者都把这部经典当作研究耆那教的基本资料,当作阐述耆那教思想的原始资料。

耆那教与佛教产生於同一时代,同一地区。两个宗教的信徒的社会层面亦大致相同。因此,佛教的思想与耆那教的思想有许多相近之处,这只要认真阅读本经就可以明白。佛教把耆那教当作「六师外道」之一,经常在经典中提到它。因此,学习一些耆那教经典,对我们深入学习与研究佛教的理论有极大的补益。译者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佛教的源——印度佛教,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它的流——中国佛教。而与印度佛教有密切关系的耆那教典籍,是我们了解与研究印度佛教必不可少的资料。

该经现有英、德、日等多种文字的译本,本文是该经的第一个汉文译本。汉译本先由译者依据附有梵文原文的日本金仓圆照的日译本翻译,进而约请葛维钧同志依据梵文原文作了校对。现将梵文原文用括弧抄录在每节经文正文之後,以供有兴趣的读者研究与查考。梵文原文中的「-」为分词号;「=」为移行号。本经原文非常简略,以致难以毕读。为了便於理解,译者在经文中适当增加一些文字。凡属译者增加的文字,一律用括弧标示。另外,为了便於阅读与研究,译者参照日译本及其他耆那教资料,酌量作了一些必要的注释。

现在耆那教白衣、空衣两派各有自己的《谛义证得经》的传承本。两种刊本的内容基本相同,略有差异。日译本依据白衣派的刊本翻译,但将空衣派刊本与白衣派刊本的主要不同之处一一在注释中予以说明。汉译本仿照日译本的办法处理,主要依据白衣派刊本翻译,采用小四号楷体印刷。将空衣派刊本的不同内容,放在相关的注释中,用五号楷体印刷,采用括弧将空衣派刊本的节号括注起来,以示区别。

我国古代大藏经除了收入佛教典籍外,还收入古印度外道胜论派、数论派的典籍如《胜宗十句义论》、《金七十论》等。赓续这一传统,我们把这部耆那教的基本典籍《谛义证得经》收入《藏外佛教文献》,供读者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