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自下第四中贤十行会。四门中。初来意。

【疏】来意者。酬前十行问故。匪知之艰。行之惟艰。前解此行。若膏明相类。目足更资。故次来也。次品来者。此会四品。分三。初二品。当会由致。次一品。当会正宗。後一品。胜进趣後。於由致中。此品先明感应道交。後品明赞德显体。前会已终。将陈後说。故次来也。

○二释名

【疏】释名者。会名有三。一约处。名夜摩天宫会。夜摩.此云时分。即空居之首。表十行涉有化物。宜适其时。时而後言。闻者悦伏。时而後动。见者敬从。涉有依空。即事入玄。托此而说。约人。名功德林。约法。名十行会。并如後释。三皆依主。次品名者。大同於会。然梵本中上无升字。下有神变。译者以升为神变。升为神变.略有四义。一不离前三而升此故。二升一处.即升一切处故。三升以广其处故。四前後同时.无障碍故。谓佛以圆徧之身.不起而升时分天宫。升属如来。夜摩约处。相违释也。前升须弥。後升兜率。准此可知。

○三宗趣。

【疏】宗趣者。会品之宗。并如名说。意趣可知。

【论】何故名夜摩天宫。明以处表法。此天名为时分天。为此天无日月晦明。以莲华开为昼。合为夜。故名时分。为表十行法门。知时而应物。化不可不知时。知是人天种.二乘三乘一乘种。知可以何善根而接引之。故以时分天以表所行之行.须知时故。须弥山以表十住之法门。明以从信升进。离凡夫地故。又表十住之位。初登法顶相尽处故。又表须弥处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所攀缘而升上故。明初十住之位.非以有心思求。观行攀缘所及。以无思不为荡然智应。万法无依。方可升也。此十行位.处夜摩之中。明依空而住。不与人连。十行亦然。依法空而行行。知时而益俗也。故处此天而表之也。於兜率天说十回向。为明其处.居欲界天之中。又明此天乐知足。以表十回向.以回正智处俗利生。处大悲门.饶益一切。於诸境界.无所贪求。故处此天.以为所表。升他化天说十地法门者。超过化乐。明至欲界际。表十地自在。超升化乐。至欲界之顶。化心魔王.至欲尽际故。升第三禅说佛华法门。明普贤行满。表以行法悦.悦无尽众生故。又彰第四禅是佛位故。此约进修升降。表法且如是安立。然其理智.一一徧周。无去来也。以此。皆云不离菩提道场普光明殿.而升忉利夜摩兜率等。如第三禅.超初禅二禅者。明位倍倍胜故。此一会未有来文。是璎珞本业经。如来领声闻菩萨众向菩提树下。说往昔於此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说法界经。一一排次。至第三禅故。是故於此夜摩天.以表十行。

○四释文。一品长分为十。第一本会圆徧。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及须弥顶上.皆见如来处於众会。彼诸菩萨.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说法。莫不自谓恒对於佛。

【疏】本会圆徧。谓前会不散而说後会故。初句徧因。十方下。徧相。亦有主伴等。并如上说。但处加须弥。则而演说法.通上三会。

○第二不离而升。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山顶。而向於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

○第三天王见佛。

时夜摩天王。遥见佛来。

【疏】并如前会。

○第四各严殿座。

即以神力.於其殿内.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金网以为交络。百万华帐。百万鬘帐.百万香帐.百万宝帐.弥覆其上。华盖鬘盖香盖宝盖.各亦百万.周回布列。百万光明而为照曜。百万夜摩天王恭敬顶礼。百万梵王踊跃欢喜。百万菩萨称扬赞叹。百万天乐.各奏百万种法音.相续不断。百万种华云.百万种鬘云.百万种庄严具云.百万种衣云.周帀弥覆。百万种摩尼云.光明照曜。从百万种善根所生。百万诸佛之所护持。百万种福德之所增长。百万种深心.百万种誓愿之所严净。百万种行之所生起。百万种法之所建立。百万种神通之所变现。恒出百万种言音.显示诸法。

【疏】初一句。总依空起行。故云化作。无着导行.故曰莲华。一行含多.所以称藏。余如上说。百万已下。别显严相。於中四。初明座体备德严。皆云百万。位渐增故。次百万夜摩下。明座旁围绕严。三从百万种善根下。法门行德严。文有八句。摄为四对。一因缘。二福智。深心契理故。三愿行。四体用。无生法体之所起故。四末後一句。法教流通严。

○第五请佛居殿。

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

○第六如来受请。

时佛受请。即升宝殿。一切十方。悉亦如是。

○第七各念昔因。

尔时天王。即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承佛威力(【校】力.纂要误作九。)而说颂言。

【疏】然晋经亦有乐音止息。今略无者。译人之意.谓不如十解.会事归理.不云乐音止息。不及回向.事理无碍不云炽然。退可同前。进可齐後。故并略之。

○第八偈赞十佛。

名称如来闻十方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此十.是前会十佛之前.如次十佛。明位渐高。念昔亦远。理实三世诸佛.皆同此说。余如前会。文亦有二。先明此界。後辨结通。前中十偈。亦各有四。初句标名赞别德。次句通显具吉祥。三忆曾入此殿。四结处成胜极。亦初一句。诸颂不同。初二字别名。次二字通号。下三字别德。亦皆以下别德.释上别名。一以闻十方.释成名称。

宝王如来世间灯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清净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二以世间灯.释宝王义。珠有夜光.可代灯者。为宝中王。佛有智光.照无明夜。故曰宝王。

喜目如来见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然灯如来照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殊胜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饶益如来利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无垢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善觉如来无有师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宝香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三四五六。义并可知。

胜天如来世中灯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妙香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七以世灯释胜天者。身智光照。胜於天故。

无去如来论中雄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普眼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八以论雄释无去者。具勇智辨。不可动故。

无胜如来具众德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苦行如来利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普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疏】九十可知。又此中殿.各举别名。初一严体。下皆宝之别德。谓此宝清净。以用庄严。殊胜。无垢。此宝发香。是香必妙。能严之宝.无所不见可谓普眼。如是严者。是善庄严。无处不严。名普严也。又善严者。善因生故。

○第九佛同升殿。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王。承佛神力。忆念往昔诸佛功德称扬赞叹。十方世界夜摩天王。悉亦如是叹佛功德。尔时世尊入摩尼庄严殿。於宝莲华藏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第十处忽宽容。

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众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疏】并如前会。

【论】颂中叹十佛昔曾入此殿。明今所入十行理智与古无殊。此十如来.还是约行升进所成之号。前十住位升须弥顶。十如来名号.亦是随位会古之号。明所入之法.不异古今诸佛故。如十住位中.须弥顶上帝释宫中遥见佛来。即於殿中.安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为明初入如来智慧中生。即以方便三昧之门。名安置。普光明藏.即明智慧照曜法界藏故。今此十行位.时分天王.遥见佛来.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者。明以行华设其教网.漉诸众生.令入如来智之境界藏故。莲华.表行无着义故。化座者。明行体以依十住智慧虚无法身安立.所作如化也。末後五行经。都结十方。同时叹佛如来入殿。其殿包容。如天所住者。明入位升进。自智宽容。方知佛境故。(升夜摩天宫品竟。)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四门中。初来意。

【疏】来意者。助化赞扬故。说行体性故。行所依故。然三天偈赞.来意宗趣.大旨是同。但解行愿以为异耳。

○二释名。三宗趣。

【疏】两者亦不异前。约处约行.少有别耳。

【论】释品名目者。明升夜摩天宫.以说十行之法。此品以功德林等十菩萨众.各各以当位之行.以偈都赞当位之法。故名偈赞品。释品来意者。明欲说十行之法。先须偈都赞十行之中因果法门故。此品须来。若不先举所行之因果。十行有何依成。

○四释文者。文亦有三。一集众。二放光。三偈赞。今初。

尔时佛神力故。

【疏】初中有十。一正明集因。亦即各随其类.为现神通也。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疏】二辨主菩萨。

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

【疏】三明眷属数。

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疏】四来处分量。然显数随位增。信十。住百。回向是万。此合当千。而云十万。或译人之误。或是十百。则传写之误。

其名曰。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智林菩萨。

【疏】五列菩萨字。同名林者。表十行建立故。行类广多故。聚集显发故。深密无间故。扶疏庇映故。此十菩萨表行之体也。可以意消息之。

此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胜慧世界。灯慧世界。金刚慧世界。安乐慧世界。日慧世界。净慧世界。梵慧世界。

【疏】六来处刹名。同名慧者。十解之慧。行所依故。

此诸菩萨.各於佛所.净修梵行。所谓常住眼佛。无胜眼佛。无住眼佛。不动眼佛。天眼佛。解脱眼佛。审谛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绀青眼佛。

【疏】七明所事诸佛。同名眼者。以智导行.了了分明。成有目之足故。斯即十行当位之果佛。於此位显者。皆名眼故。宜以当界之佛.与当界菩萨.共相属对。思而释之。(【钞】宜以当界等者。以佛是当位之果。菩萨即当位之因。如功德林菩萨下释云。积行在躬。功德圆满。故得成於常住之果。二慧为最胜。故成无胜眼。三悟胜义谛。名为胜林。故成无住眼佛。四闻深无畏。故成不动。五崇真拒迷。成大光净。六事理无差。离身心相。故得解脱。七了相不动。得审谛眼。八照理正修。故成明相。九照心本源。果成最上。十鉴达诸佛。逈超声色。心言路绝。故名智林。故得果妙明。为绀青眼。以菩萨名下文自释。故令属对。则果号可知。)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

【疏】八至已设敬。

随所来方。各化作摩尼藏师子之座。於其座上.结跏趺坐。

【疏】九参而不杂。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诸菩萨世界如来所有名号.悉等无别.

【疏】十结通无尽。

○第二放光足上。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疏】谓趺背行必动故。背依轮指.得有用故。表行依信解而成用故。余同前会。

○第三偈赞。先明说偈仪。十菩萨说。即为十段。亦以东方为始。上方为终。各有说偈所依。谓承佛力等。今初功德林菩萨。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功德林者。且就能说。积行在躬。功德圆满。故名功德。若就所叹。叹佛胜德。故云功德林。有十二颂。以是会主.总叙此会普徧之事。

○後正说偈赞。

佛放大光明 普照於十方 悉见天人尊 通达无障碍

【疏】於中二。初八述赞奇特。後四举德释成。前中四。初一偈。叙此品放光。

佛坐夜摩宫 普徧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间所希有

须夜摩天王 偈赞十如来 如此会所见 一切处咸尔

【疏】次二。叙前品感应。

彼诸菩萨众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处 演说无上法 所从诸世界 名号亦无别

各於其佛所 净修於梵行 彼诸如来等 名号悉亦同 国土皆丰乐 神力悉自在

【疏】次三。叙此品众集。

十方一切处 皆谓佛在此 或见在人间 或见住天宫

如来普安住 一切诸国土 我等今见佛 处在天宫殿

【疏】後二。明自在普周。(【校】自在.纂要误作目在。)

昔发菩提愿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徧难思议

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 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

【疏】後四举德释成中二。前二举因显用。

游行十方界 如空无所碍 一身无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功德无边 云何可测知 无住亦无去 普入於法界

【疏】後二辨果用深广。於中一体用自在。上半不去徧至。下半卷舒相尽。谓一身即多.则一相不可得。多即是一.则多相不可得。是故恒一恒多。恒非一多。由此自在。一尘内身.无不周於十方。徧十方身.并潜一身之内。皆悉圆徧。非分徧。故难思议也。後一深广相成。上半牒广辨深。下半释深显广。谓不住故.无处不至。不去故.不离本位。此释深也。尘毛等处无不普入.广无边也。

○第二慧林菩萨。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上明功德。此辨智慧。悟此除冥难遇之慧。故名慧林。偈中叹此。

世间大导师 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疏】十颂分三。初一明佛难遇。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羣生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

【疏】次六别释难遇。於中亦三。初二益广难遇。

已修施戒忍 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 以此照世间

【疏】次一因圆难遇。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佛身及神通 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 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疏】後三果深难遇。

无量无数劫 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 不可得成佛 不可思议劫 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 功德超於彼 无量刹珍宝 满中施於佛 不能知此义 终不成菩提

【疏】三有三偈。校量显胜。於中初一长时大行校量。次一长时供佛校量。後一胜物供佛校量。

○第三胜林菩萨。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胜林。悟胜义甚深之法故。

譬如孟夏月 空净无云曀 赫日扬光晖 十方靡不充 其光无限量 无有能测知

有目斯尚然 何况盲冥者 诸佛亦如是 功德无边际 不可思议劫 莫能分别知

【疏】偈叹深广无涯之德。十颂分二。初三明佛德广博。後七显法体甚深。横竖互显。前中初二喻况。後一法合。喻言孟夏月者。取意译也。梵本敌对。翻云後热月。西域如来圣教.一岁立为三际。谓热.雨.寒。西域记云。从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为热时。则後热月言.兼得此方孟夏後半。余之二际.各有四月。准释可知。赫日之言.但取阳光时长。难穷其际耳。彼方或为四时。与此名同。但以正月黑半为首耳。

○後七中。令於依他.修三无性观。以余之二性.不离依他故。由於二性.成依他故。谓圆成是依他体性。徧计但横执依他。又迷真似现故。即依三性.说三无性。三性尚一.岂有三无。三无但是即有之无。三性但是即无之有。有无不二.为一实性。有无形夺.性亦非性。故於依他中.具修诸观。(【钞】谓圆成即是依他之体。故观依他.必观其体。离依他性.无可横执。故徧计性.亦约依他。又迷真似现者。此之一句.具足三性。迷即徧计。真即圆成。似即依他。前意明二不离依他。此义明二能成依他。故但观依他.已具三性。即依三性下。二明三无性不离三性。全是唯识偈文。具足应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初则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後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则三无性依三性有。三性尚一下。三明融通。谓三性是有.尚犹是一。三无无相.岂定有三。故收三性.但是一有。三无但是一无。离有无无。故有无不二。初句约显。後有无形夺下。约遮。余义.玄中已具其相。)

诸法无来处 亦无能作者 无有所从生 不可得分别 一切法无来 是故无有生

以生无有故 灭亦不可得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见如来

【疏】文即分三。初三作生无自性性观。次二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後二修相无自性性观。(【钞】初三作生无自性性观者。即第二依他上无性也。即唯识云。次无自然性。然三无性名.须弥偈品文中已有。今复略释。谓法从缘。无自然生性故。上生自性.即是所无。下一性字.是无性性。谓无自然生之自性为其性故。胜义无自性性者。即第三无性。胜义自性.即是所无。下一性字.义同於前。显无彼胜义之性为其性故。胜义即是圆成。圆成即是真如。故唯识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相无自性性者。即第一无性。谓徧计之相亦不可得。如绳上蛇。下一性字.是第一性。以相无自性而为其性故。)今初即分为三。初偈正观无生。初句果空。谓缘生果法.非先有体。从世性.微尘.及未来藏.因缘.心识中来。若有来处.即先已有。如鸟来栖树。何得言生。次句因空。既无有果对何说因。又世性等。亦是妄计。因缘有故。次句双遣。所从是因。所生是果。又初句不自生。次句不他生。次句不共生。又初句非先有而生。次句非先无而生。次句非半有半无。三义各以末句.息妄成观。(初句果空等者。即中论先有先无门观也。然亦名夺破。於中先夺破其所计先有。总举诸宗。世性.微尘.即是外道。及未来藏.即一切有部。因缘。通大小乘。约相。心识.即唯识唯心所现。若执定有。皆为所遗。若有来处下。纵破。鸟来栖树。即中论青目释无来文。谓先有鸟而来就树。可名为来。今从无之有曰生。曾何先有。次句因空者。即经亦无能作者。能作是因。因即我也。亦即牒辞。从既无有果下。破也。即相待门破。可知。又世性等.亦是妄计。因缘有故者。亦因缘门。因缘无性故。亦无体门。但有妄计.无实体故。又初句不自生等者。上之四句.各别门破。今通用因缘门.以四开破。略无无因。中观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而杂集论二门释之。一云不自生者。谓一切法非自所作。彼未生时.无自性故。不从他生者。谓彼法缘.非作者故。不从共生者。谓即由此二种因故非。不自作他作故。不无因生者。谓缘望众生.有功能故。二又因缘互夺释云。自种有故。不从他等。次後当释。又初句非先有下。前来唯初句用先有门。今通三句。皆用先有先无门。中论因缘品云。果先於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影公云。因中先有。则境界在六根。因中先无。则因同非因。因同非因。则可钻水出火。境界在六根。则可汤中求冰。若亦有亦无。则具上二过。其第四句.乃非此门。故中论云。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次偈以无生释无灭。略有三义。一无生可灭故。二无待对故。三例生从缘故。後偈观成利益。经云。无生即是佛。故论云。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依他因缘。即无生故。(经云等者。正是大品。法尚答常啼云。诸法如.即是佛。诸法无生.即是佛等。下句既云。斯人见如来。即无生是佛义耳。须弥偈赞品。一切慧菩萨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故论云等者。即中论四谛品末云。是故经中说。若见因缘法。则为能见佛。)

诸法无生故 自性无所有 如是分别知 此人达深义

以法无性故 无有能了知 如是解於法 究竟无所解

【疏】次二偈。约依他。兼修胜义无自性性观中。前偈遣所观。上半辨观。下半明益。各含二义。故致兼言。一者成前。谓非唯能相之生.生即无生。所生法体.从缘无性。即无所有。此显依他无性.是圆成性。益云深者。即事而真故。二云无生真性.亦无所有。即彼胜义无自性性。益云深者。真性不立故。(【钞】各含二义者。释上兼修之言。而云各者。正取上半观相.下半观益为各。二义.即依他圆成.如下疏列。而下遣能.亦含依圆。故此各言.兼於能所。方顺二偈兼修之言。一者成前下。别示二义之相。此即依他中义也。先明观相。由前偈遣能相。四相略举生灭。已含住异。此偈遣所相。色心法体.由四相相.成其有为。当法缘生.故无自性。观益可知。二云无生下。即兼修胜义无性义也。)後偈遣能观。然有二义。一成前所观。谓以无性故。无有能了。如无有人。能了龟毛长短大小。知无所了。是究竟了。二是正遣能了。既无所了。亦无能了。能所两亡。为究竟解。(後偈遣能观者。然此疏中二义。亦通前依圆。前义依他圆成.俱无所了。後义依圆.皆无能了。皆由即性.即无性故。故疏结云。能所双亡。即正结上二义也。亦通结上二偈能所。)

所说有生者 以现诸国土 能知国土性 其心不迷惑

世间国土性 观察悉如实 若能於此知 善说一切义

【疏】後二偈明相无自性性观中。初偈正明。後偈总结。前中上半显执。不了国等依他。谓为现见。妄计为生。故晋经云。所言有生者。当知由所生。下半明观。若知无性。则离徧计故。後偈总结。称於事理之实.以观世等。故善说也。(【钞】不了国等者。而言等者。国即共业缘生。以後偈总结云。世间国土性。世间之言.通有情世间。故致等言。言谓为现见者。以中论内小乘被破。皆悉救云。世间现见故。意云。不合与世间相违。又佛言。世智说有。我亦说有。世智说无。我亦说无。今现见有国等诸法。岂得言无。故引晋经云。当知由所生。所生即现。故见国等。)

○第四无畏林菩萨。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以信乐力.闻深不畏.名无畏林。偈叹信向益深德故。

如来广大身 究竟於法界 不离於此座 而徧一切处

【疏】十颂分二。初一所信之境。谓法身体即法界。智身证极法界。致令应用之身.不动而徧。

若闻如是法 恭敬信乐者 永离三恶道 一切诸苦难

【疏】後九闻信之益。分五。初一闻信离恶。

设往诸世界 无量不可数 专心欲听闻 如来自在力

如是诸佛法 是无上菩提 假使欲暂闻 无有能得者

【疏】次二辨其难闻。

若有於过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两足尊 而作世间灯 若有当得闻 如来自在力

闻已能生信 彼亦当成佛 若有於现在 能信此佛法 亦当成正觉 说法无所畏

【疏】次三明闻信成佛。将过去已成.证现未当成。

无量无数劫 此法甚难值 若有得闻者 当知本愿力

【疏】四有一偈。明闻必有由。励物起愿。

若有能受持 如是诸佛法 持已广宣说 此人当成佛

况复勤精进 坚固心不舍 当知如是人 决定成菩提

【疏】五有二颂。显起行益。

○第五惭愧林菩萨。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拒妄崇真。拒迷崇智。名为惭愧。故偈赞如来大智胜益。

若人得闻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欢喜心 疾除疑惑网

【疏】十颂分三。初三法说难思。次六以喻并决。後一结德归佛。今初。初偈明闻生胜益。令物希闻。自在法者。即佛智也。

一切知见人 自说如是言 如来无不知 是故难思议

【疏】次偈佛穷种智。故上位难思。

无有从无智 而生於智慧 世间常暗冥 是故无能生

【疏】後偈显智从生。此文反显。然有二意。一者成前。谓欲生智慧。当於佛求。佛无不知故。不应求之於凡。凡暗冥故。犹搴芙蓉.必於深水。而於木末。安可得耶。二者成後。智从熏习自种而生。不从烦恼无智所生。是故下言。二心不同时。属自愚智故。故应慎所习也。(【钞】二者成後有二。先正释。谓由本有无漏种子.与多闻熏习和合.而生无漏智故。依唯识论。本有新熏.三师异说。第一清目等师。唯立本有。故论云。有义。一切种子.皆悉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第二难陀。唯立新熏。故论云。有义。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第三护法正义。论云。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二者始起。乃至云。由此应信凡诸有情无始时来.有无漏种。不由熏习。法尔成就。又云。其闻熏习.非唯有漏。闻正法时.亦熏本有无漏种子.令渐增盛。展转乃至生出世心。)若尔。何以经言。烦恼泥中.有佛法耶。此说在缠如来藏故。然此大智.从藏德生。非从迷起。若尔。烦恼即菩提。复云何通。约体性故。从所迷故。如波与湿。然实义者。真妄愚智.若约相成.二门峙立。若约相夺.二相寂然。双照二门.非即非离。若说一者。离之令异。如此章中。若云异者。合之令同。如後章是。善须得意。勿滞於言。(然实义者下。第二会实义。通会两章.方显中道。正通烦恼即菩提难。是显真妄交彻之义。虽说三门.义含四句。谓初二门峙立。依理成事.则唯妄非真。事能显理.则唯真非妄。故各峙立。若说一者下。明此两章.正为破病。若据菩萨。二皆会中。又此章.则二门峙立。後章.则二相寂然。故合此二。非即非离。言若说一者.则离之令异者。谓有问言。万法即真。一如无异。故妄即真.有何过耶。答。略有三过。一能依即是所依。谓依真有妄.如依水有波。今妄即是真.便无能依。以无能依.亦失所依。二则亦失真妄。以妄即真.故无妄。无妄对何说真。三者亦失真假二门.若别.则三义俱成。如金与严具.波之与水.动湿体相.二俱不同.能依所依.各有三义.皆不杂乱。若云异者.合之令同者。下章云。如金与金色。其性无差别等。)若准晋经云。非从智慧生。亦非无智生。了达一切法。灭除世间暗。则显智体.绝於愚智。不称实了.则名无智。此偈双明性相。後喻但显二相不同.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为一 智无智亦然 其体各殊异 如相与无相 生死及涅盘

分别各不同 智无智如是 世界始成立 无有败坏相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如菩萨初心

不与後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疏】二以喻并决中二。先五明二性相违。後一辨功能不等。今初。唯第二偈.三句是喻。余偈.喻合各有半偈。一约色非色者。非色谓心。缘虑质碍.体性不同故。二中有二喻。相无相者。理事相反。生死涅盘.真妄相反。虽同一体.分别义门.不相是故。三成之与坏.约相别故。四初心後心.时不同故。五诸识身.所用别故。缘会不同故。眼无耳用。又此眼识.不合余根。识身同识.尚不相合。愚智性异.安得相生。

如阿伽陀药 能灭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灭於无智

【疏】二功能不等者。非唯二性各别。然智能灭愚。愚不灭智。药能去毒。毒不去药。亦犹明能灭暗。暗不灭明。

如来无有上 亦无与等者 一切无能比 是故难值遇

【疏】三一偈。结归如来。逈出世表。故难值遇。

○第六精进林菩萨。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疏】勤观理事。同无差别。离身心相。故名精进。十颂总相显佛此德。前即无差之差。此乃差之无差。二章相接.显非即离。亦互相成。

诸法无差别 无有能知者

唯佛与佛知 智慧究竟故

【疏】十颂分二。初一约法双标。後九就喻双释。今初也。初句标其所知。五类之法.皆无有差。次句拣非余境。下半唯佛究尽。

如金与金色 其性无差别

法非法亦然 体性无有异

【疏】後九释中。前五释所知。後四释能知。前中初四正释。後一遣疑。前中皆上半喻。下半法。无差所由.在於末句。一体色无别喻。此喻为总。喻虽是一。法合有二。该横竖故。(【钞】此喻为总者。法非法言。该通性相。及诸法故。)竖约理事交彻。法者.事也。非法.理也。色即空故。亦可法.真法也。非法.妄法也。取文虽异。义旨乃同。谓如金之黄色。与金体斤两。性无差别。随取互收。合中金是所依。喻其真法。色是能依。喻妄非法。以妄无体。揽真而起。则真无不隐。唯妄现也。以真体实。妄无不尽。唯真现也。是则无体之妄.不异体实之真。故云无有异也。亦同密严。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横者。异法相望。法者。可轨之法也。非法者。不可轨之法也。又法谓有法。非法谓无。故中论释法不生非法云。有不生无故。体性无异者。谓同如故。(横者异法相望者。即一切差别法.无差别也。法即是善法。非法即恶法。故百论取般若意云。福尚舍。何况罪。以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故以非法而名为罪。又法谓有法者。亦是横论有无相对。故中论下。引论证成。无法为非法也。)然前义正顺於喻。後义乃顺标中诸法之言。要由初义.性相无差。方得显於後义.事事无差。若但用後义。未显相全同性。那得显於事事同於一性。

众生非众生 二俱无真实

如是诸法性 实义俱非有

【疏】第二偈.假名不实喻。以真夺俗。是故无差。揽缘成众生。即虚非众生。所遣既无。能遣安有。故俱无实。以喻诸法皆无实义。并从缘故。

譬如未来世 无有过去相

诸法亦如是 无有一切相

【疏】三三世互无喻。喻无相故无别。谓若未来有过去者。应名过去。何名未来。故知定无过现之相。文举一隅。应反余二。诸法无相.如彼互无。此以差别喻无差别。(【钞】文举一隅应反余二者。应明现在无过未。过去无现未等。)

譬如生灭相 种种皆非实

诸法亦复然 自性无所有

【疏】四四相非实喻。喻无性故无差别。生等四相离所相法.无别自性。一切诸法离所依理.无别自性。此以相无。喻於性无。

涅盘不可取 说时有二种

诸法亦复然 分别有殊异

【疏】後遣疑者。疑云。若都无别。云何见有性相等殊。故此释云。亦如涅盘。体离有无。百非斯绝。而强立名字。曰余无余。诸法亦然。真俗并虚。分别成异。若离分别.则无一切境界之相。(【钞】真俗并虚等者。故肇公云。涅盘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岂可以有无标榜。故有余无余.乃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若离分别者。即起信论。一切境界.唯依妄念而有差别。次云。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如依所数物 而有於能数

彼性无所有 如是了知法

【疏】第二四偈喻能知者。皆展转遣疑。初偈疑云。既有分别.则有能知。故释云。离所数物.无能数数。既所知无性.何有能知。无知之知.是真了法。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疏】次复疑云。若依向喻。能数喻能知。能知虽无。所知犹有。故复用能数法.以喻所知。智慧差别.以喻能知。反覆相遣。显无差理。谓一上加一.名之为二。乃至百千。皆是诸一。由能数智.作百千解。故晋译中第三句云。皆悉是本数。今译明一多相待.故无体性。喻彼妄想.於无性中计为有无耳。(【钞】反覆相遣者。谓以所知遣能知。复以能知遣所知耳。)

譬如诸世间 劫烧有终尽

虚空无损败 佛智亦如是

【疏】次又疑云。都无能所。何名佛智。故释云。能所双亡。佛智斯显。故所知妄法.如世成坏。能知真智.湛若虚空。尚不初成。况当有败。如出现品。又权智照俗.同世成坏。权即是实.如不离空(【钞】况当有败者。经云。譬如世界有成坏。而其虚空不增减。一切诸佛成菩提。成与不成无差别。是也。)

如十方众生 各取虚空相

诸佛亦如是 世间妄分别

【疏】末偈疑云。佛智既等。应用何殊。释云。随心妄取.佛无异相。又谓常无常。如各取空。佛智双非。如空无别。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