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闽鼓山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长行中亦二。先明位行中亦三。今初牒名徵起。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无尽功德藏回向。

【疏】由缘无尽境行回向故。成无尽善根功德之行。得十无尽藏之果。从能回及果行受名。或无尽功德之藏。或即藏。通二释。以回向望行。回向为能藏。无尽功德是所藏。以因望果亦然。并有财释。本业云。常以三宝授於前人。故名无尽功德藏。此义亦通所回善根。即以五门善根回向而为其性。

【论】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者。以禅波罗蜜为体。以善财童子所见婆须密女以为所行行之人。所住国土.名为险难。城名宝庄严。以叹德中。心无分别。普知诸法。一身端坐.充满法界。於自身现一切刹。所明禅体。徧周自在。为明禅与智悲会无二。体用自在故。以国名险难者。以真智会俗。城名宝庄严者。会俗体自真。明定乱两融。智悲不碍。随尘不染。故号城名宝庄严。婆须密女者。此云世友。能与世人为师友故。亦曰天友。能与诸天作师友。或曰易宝。或以此女善巧方便。易取众生一切智宝。此女身金色。目发绀青。若闻说法。若暂见。若执手。若坐其座。总得三昧。为明禅体徧周。与智会故。道合见者。总皆是禅体智悲相会之流。若也别见之流。常对面不覩其容也。但为定与智会。智与悲冥。随根接俗。号之为女。非即但为女也。十住中第五主禅门。即俗士长者号为解脱。明俗体本真。众生身本来佛国故。长者身含佛国。明众生身亦然。但禅观相应即见。十行中即以宝髻长者以明禅门。以本自居宅十层之阁。宅有八门。市上接俗。引来宅内。即明以智为禅体。就俗引生。故云市上。引入智境。名归宅内。今十回向之内。以婆须密女明禅门。即明十回向以智悲为禅体。以女表之。以致其像。用之表法。即以所行俗事。用彰智随悲行。处世染而不污。若也未悟俗尘。为业所留。要须戒定慧。志求出世之智。若也达智业亡。要须处缠不污。方便利生。皆令解脱。切须知根接引。不得惑乱众生。要须依根受药。

○第二依徵广释中三。初明所回善根。二明回向之行。三结行成德。今初。文有八句。初三可知。四闻法修证。属於劝请。以对佛亲请。必闻法故。後四皆随喜。然依离垢慧所问礼佛法经。总有八重。一供养佛。二赞佛德。三礼佛。余即五悔。或合礼赞。或畧供养。或但为五。以发愿回向。但总别之异。如十住婆沙。今文依此。回向在於下文。故此有四。或但为三。故智论云。菩萨昼夜三时。各行三事。谓忏悔。劝请。随喜。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得近佛。若依善戒经。但有二事。谓忏悔。回向。皆随时广畧。(【钞】初三可知者。即经列五也。一忏悔。二礼敬。三劝请。四随喜。五回向。回向在後。又随时者。看临期时。应用广略。然昼夜三时。不宜阙也。)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以忏除一切诸业重障所起善根。

【疏】一忏悔。然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除恶业障。故须忏也。然忏有二种。若犯遮罪。先当依教作法悔之。若犯性罪。应须起行。此复二种。一事行。如方等经。及礼佛名等。二依理观。谓观诸法空。如净名说。当直除灭。勿扰其心等。若依普贤观。及下随好品。皆具事理无碍之忏。至下广明。(【钞】然忏名下。第二释文。即释名辨相。四事即为四段。今初释忏悔。先释名。忏悔二字。古有二释。今疏即天台释。亦通汉梵。二者。今释即半梵半汉。忏者。梵云忏磨。此云请忍。悔即此方。体是恶作。厌先过失。求请三宝。忍受悔过。单云悔者非是。六释合二。即是依主。除恶业者。此辨忏益。亦忏意也。然忏有二下。即辨相也。如方等者。经中令先严净道场。香泥涂地。及室内外。作圆坛。彩画。悬五色旛。烧海岸香。然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多亦无妨。设肴饍。尽心力。须新净衣鞋履。无新洗故。出入脱着。令无参杂。七日长斋。日三时洗浴。初日供养僧。随意多少。别请一明了内外律者为师。受二十四戒。及陀罗尼咒。对师说罪。要月八日。十五日。当以七日为一期。此不可减。若能更进。随意堪任。十人已还。不得出此。俗人亦得。须办单缝三衣。备佛法式。旋绕一百二十帀。却坐思惟等。广如经说。佛名经。常所见闻。如净名。即优波离章。波离白佛。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谓我言。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我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颠倒是垢。不颠倒是净。一切法亦如是。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等。即一向理观以诃事也。若普贤观者。初令昼夜六时。对十方佛。普贤菩萨。徧忏六根。即事忏也。复令观心。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即是理忏。如前释毗卢遮那。已引经竟。今时常用。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等。即彼经後总偈。皆事理双明。随好品意。至下当知。)

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起善根。

【疏】三言礼敬者。除我慢障。起信敬善。故勒那三藏说七种礼。今加後三。以成圆十。一我慢礼。谓依次位立。无敬心故。二唱和礼。高声喧杂故。此二非仪。三恭敬礼。五轮着地。捧足殷重故。四无相礼。入深法性。离能所故。五起用礼。虽无能所.而礼不可礼之三宝。一一佛前。皆影现故。六内观礼。但礼身中法身佛故。七实相礼。无内无外.同一实故。八大悲礼。前虽有观。未显为生。今一一礼。普代众生故。九总摄礼。总摄前六为一观故。十无尽礼。入帝网境。若佛若礼。重重无尽故。(【钞】言礼敬者。此牒第二行经。五轮着地者。离垢慧经云。一一发愿。初总愿云。我今五轮。於佛作礼。为断五道。离於五盖。愿诸众生。常得安住。不坏五通。具足五愿。愿我右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得正觉道。愿我左膝着地之时。令诸众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见。悉得安立正觉道中。愿我右手着地之时。犹如世尊。坐金刚座。右手指地。震动现瑞。证大菩提。我今亦尔。共诸众生。同证觉道。愿我左手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诸外道。难调伏者。以四摄法而摄取之。令入正道。愿我首顶着地之时。令诸众生。离憍慢心。悉得成就无见顶相。余义可思。)

劝请一切诸佛说法所起善根。闻佛说法。精勤修习。悟不思议广大境界所起善根。

【疏】三言劝请者。名为祈求。除谤法障。起慈善根故。声闻自度.但忏己罪。菩萨愍众。故须劝请。但劝如来普雨法雨。则自必沾洽。此文畧云。劝佛说法。智论复加请佛住世。占察经中。亦请菩萨速成正觉。次句因闻法故。起悟入善。言修习者。瑜伽八十三云。修者了相作意。习者。胜解作意故。又修者。於所知事而发趣故。习者。无间殷重修加行故。(【钞】言劝请者。此牒第三行也。了相作意等。即七作意。义如三地释。)

於去来今一切诸佛.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生随喜所起善根。

去来今世一切诸佛善根无尽。诸菩萨众精勤修习所得善根。三世诸佛成等正觉转正法轮调伏众生。菩萨悉知发随喜心所生善根。

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修菩萨行成最正觉。乃至示现入般涅盘。般涅盘已。正法住世乃至灭尽。於如是等皆生随喜所有善根。

【疏】四言随喜者。为庆悦彼故。除嫉妬障。起平等善。然十住智论。皆有三位。一诸佛善。二二乘善。三人天善。今文四句。初一总明。具於三善。二乘正是所诃。故不别举。而含在一切众生之中。次三句别。其第二句。别明三善。结一随喜。後一随喜诸佛因果。(【钞】言随喜者。此明第四行也。)大品随喜品。明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法华展转第五十人。尚难校量。况初随喜。此据随喜如来权实功德。其福更多。(大品随喜下。重示随喜成益。即上平等功德。初引大品。即第十七。法华展转.即第六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有闻是法华经随喜者。为得几所福。经答文广。今当略引。谓有人於会中闻是法华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於余处。转为人说。是第二人闻已。复转为第三人说。如是展转至第五十。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今当说之。若四百万亿阿僧只世界六趣四生充满其中。有人求福。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瑠璃[王*车]璖玛瑙珊瑚琥珀。乃至象马车乘。奴婢人民。七宝楼阁等。比第五十人闻法华经随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下结云。何况最初於会中闻而随喜者。释曰。此显功德多。此据等者。疏出德多所以。大品但通明随喜之福。今就所随喜中分其胜劣。胜境随喜。其福更多。言权实功德者。即是法华经。故经云。此法华经。开方便门。(权也)。示真实相。(实也。)如来智慧甚深无量。(实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权也。)於一佛乘.分别说三。(从实开权也。)会三归一。(会权归实也。)世尊法久後。要当说真实。(实也。)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权也。)故二十八品三周之文。但显如来权实知见。昔人云。此华不有则已。有则华实双含。此经不说则已。说则权实双辨。明知法华不出权实功德耳。既穷终极唱。难信难解。今能随喜。故德难量。最初闻人.近获六根清净。远则速成佛果。故云其福更多。)然佛是除罪胜缘。故与忏悔。前後无在。既净身器。次希法雨。後摄他同己。回向三处。不堕三界。及与二乘。然礼等五果。通得菩提。别则忏得依正具足。礼则尊贵身器具足。劝请得慧。随喜得大眷属。并大财福。回向离邪。常遇佛世。常能修行。约教不同。可以思准。(然佛是下。第三料拣。於中曲有三门。一明次第。然礼等五果下。二辨果报。约教下。三约教拣定。言可思者。如前礼佛十重。初二非仪。令其知非。故辨之耳。三通权小。四是始教。顺空义故。五是终教。通事理故。六七顿教。但礼心佛。无礼礼故。八通终教。同教一乘故。後三合成圆教。八是能礼。一具一切故。九融深浅。事随理融。事事无碍故。而言摄前六者。二非仪故。十重重无尽故。下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举身次第恭敬礼。如是无边诸最胜。亦以言辞普称赞。穷尽未来一切劫。一如来所供养具。其数无量等众生。又普贤行云。於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等。若依此礼。一礼则无有尽。功德岂可量哉。余之七门。可以思准。不入斯观。徒自疲劳。)(初明所回善根竟。)

○第二明回向行中二。先结前善根。後悉以下。正明回向。今初。

菩萨如是念不可说诸佛境界。及自境界。乃至菩提无障碍境。如是广大无量差别一切善根。

凡所积集。凡所信解。凡所随喜。凡所圆满。凡所成就。凡所修行。凡所获得。凡所知觉。凡所摄持。凡所增长。

【疏】前中二。初横结上来及不可说者。後凡所下。竖结前善。谓随前一善。皆有积集等故。具足为圆满。学成为成就。证入为获得。了性为觉知。余文并显。

○二正明回向。於中二。先回向菩提。後回向众生。前中二。先明随相。後明离相。前中亦二。先正起行愿。後结行成益。前中又二。先回向净土。後总摄回向。前中亦二。先明众宝庄严。後明人宝为严。泛论严净。有其三种。一处所净。二住处众生净。即前二段。三法门流布净。亦名受用净。徧上二段。又此二段之中。具足十八圆满。今初有二。初总标所成。(【钞】又此二段等者。此十八法。华藏品中。已具列释。今经文具。疏但随文配属。难则释之。今钞重依彼经论。牒经配属。论云。经曰。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此上显色圆满。)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形色圆满。)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分量圆满。)超过三界所行之处。(方所圆满。)胜出世间善根所起。(因圆满也。)最极自在净识为相。(果圆满也。)如来所都。(主圆满也。)诸大菩萨众。所共云集。(辅异圆满。)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眷属圆满。)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住持圆满。)作诸众生一切义利。(事业圆满。)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摄益圆满。)远离众魔。(无畏圆满。)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住处圆满。)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即路圆满。)大止妙观以为一乘。(乘圆满也。)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门圆满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依持圆满。)大宫殿中。论曰。此显如来住处圆满。谓佛净土。由十八圆满净事。故说名圆满。次列十八圆满竟。下结云。如是十八圆满所庄严宫殿.名佛净土。佛住如是大宫殿中.说此契经。释曰。下随疏释。依今经次。释义即彼论广文。)

悉以回向庄严一切诸佛国土。

【疏】可知。

○二别显严相。於中亦二。先举三世土严。二愿成彼严。今初亦二。先别明。二总结。前中三世。即为三别。谓过未现在而为其次。今初分二。先总明。後别显。今初。

如过去世无边际劫。一切世界一切如来所行之处。所谓无量无数佛世界种。佛智所知菩萨所识。大心所受。庄严佛刹。

【疏】先举时辨处。次所谓下。总标。世界种者。即方处间列。如初会说。无量者。无分量故。无数者。数多故。佛智所知者。净识所现.唯佛穷故。菩萨所识者。登地分见故。大心所受者。地前能受故。庄严佛刹者。即正显示。此虽义当形色。意是总该。(【钞】今初下。於总中.数多者。佛所庄严广大刹。等於一切微尘数故。其中已有圆满之相。如方处间列.即方处圆满。无分量.即分量圆满。净识所现者。谓赖耶净识.现自受用土。第七净识.现他受用土。余五净识.现变化土。唯佛穷者。八识转智.唯佛穷故。登地分见.见他受用故。虽含有别。意皆是总。)

○二别明。有二圆满。初辨因圆满。谓出过三界净土。亦有出过之因。然上世界成就品中。起具因缘。总有十种。生佛兼说有净秽故。今此唯五。欲同佛净。故畧众生。

清净业行所流所引。应众生起。如来神力之所示现。诸佛出世净业所成。普贤菩萨妙行所兴。

【疏】初句亦总亦别。总明三土之因。皆无漏业。故云清净。自受用土.净行所流。万行生故。他受用土。及变化土。净业所引.随业现故。别则唯约受用。因缘所流。增上缘所引故。下四唯别。初二变化土因。初句约为缘义。後句约为因义。次句是自受用因。故云出世净业。後句义兼自他受用土因。登地已上.皆修普贤之妙行故。又此妙行.即圆融因。融上诸土无障碍故。(【钞】因缘亲生曰流。增上缘疎为引。)

○二事业圆满。

一切诸佛於中成道。示现种种自在神力。

【疏】事业圆满。自能现作一切有情一切义利故。如来虽即是主。意取义利。(【钞】自能现作者。即佛地论。但略其要。具足论云。如其净土住持圆满。作何事业。(问也。)作诸众生一切义利。(引经文总答也。))(过去土严竟。)

○第二举未来土严。文中二。初总标。二尽法界下。别显。有九圆满。文分为五。一分量圆满。

尽未来际。所有如来应正等觉徧法界住。当成佛道。当得一切清净庄严功德佛土。

尽法界。虚空界。无边无际。无断无尽。

【疏】此通二土。谓约自受用。从初得佛。尽未来际。相续无变。横周法界。故无边际。约他受用。为於地上.随宜而现。胜劣大小。改变不定。但地前不测。言无边际。登地常见.亦无断尽。此文兼明方所圆满。以方所有二。一自受用周徧法界。於三界处不即不离故。二他受用处。下文当辨。

○二即果圆满。

皆从如来智慧所生。

【疏】自受用土。圆镜智生。他受用土。平等智生。

○三依持圆满。故佛地经云。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是为依持。

无量妙宝之所庄严。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华庄严。一切衣庄严。一切功德藏庄严。一切诸佛力庄严。一切佛国土庄严。

【疏】今文中。先总标妙宝。所谓下。别列。初三事严中有莲华。次二德严。初即无量功德。佛力即是能持。後一即是所持之国。佛地唯据於事。但云莲华。今通事理。故云佛力。功德庄严。亦通事理。

○四明主圆满。

如来所都。

(【钞】如来所都者。全同佛地经。论释曰。谓大宫殿。诸佛世尊为主非余。以殊胜故。唯属世尊。或唯属世尊住持摄受。非余所能故。)

○五辅翼圆满。

不可思议同行宿缘诸清净众於中止住。未来世中当成正觉。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非世所覩。菩萨净眼乃能照见。此诸菩萨具大威德。宿植善根。知一切法如幻如化。普行菩萨诸清净业。入不思议自在三昧。善巧方便能作佛事。放佛光明.普照世间无有限极。

【疏】复兼四种。文中分二。初总显。则兼眷属圆满。眷属谓人天八部。然皆菩萨化作。示净土不空故。今但云诸清净众。则兼之矣。(【钞】辅翼圆满。佛地论云。如是净土。主既圆满。应有辅翼。主必摄受辅翼者故。彼经云。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论云。谓大宫殿。有无数大菩萨僧所共云集。诸来朝者。名为辅翼。既有如是大菩萨僧。常来辅翼。故无怨敌。能为违害。诸声闻等。无如是事。眷属圆满。佛地经云。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今文无此。故以诸众摄之。然皆菩萨化作。示净土不空。即彼论释妨。妨云。云何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而有天等以为眷属。天等皆是三界摄故。答云净识如是摄受变现为严净土。故不相违。(第一释也。)或为成熟所化有情。示现如是变化种类。(第二释也。)即阿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论云。或诸菩萨。化作无量天龙等身。住净土中。供养佛故。(第三释也。)或自化身为天龙等翼从如来。是故无过。(第四释也。)四义皆示不空耳。)後未来下。别显胜德。兼三圆满。初明方所圆满。佛地经云。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今云一切诸佛之所成就。通於自他受用。非世所覩。即是超过。菩萨能见。是他受用。受用方所。或说净居。或说西方等是。(初明方所圆满。此即标名。论云。如是净土分量圆满。为同三界。为不尔耶。(论假问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引经答也。)乃至云。如是净土。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问也。)有义别。有处说在净居天。亦有处说在西方等。有义同处。净土周圆无际。徧法界故。如实义者。实受用土。周徧法界。无处不有。不可说言离三界处。亦不可说即三界处。若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色界净居天上。或西方等。处所不定。释曰。今疏直用其要。兼取如实义耳。)二此诸菩萨具大威下。皆门圆满。以三三昧为所入门。此中初句.显门之因。知一切下。是空门相。行菩萨业。是无相门相.善巧方便下。是无作门相。入不思议三昧。通该前後。三又此净业。即摄益圆满。以离烦恼缠垢等为摄益故。名为清净。(三又此净业下。辨摄益相。彼经云。灭诸烦恼灾横缠垢。故论云。谓於此中远离一切烦恼缠垢。及诸灾横。即诸烦恼名为缠垢。如是即名诸灾横因。烦恼缠垢。此中无故。所作灾横。此中亦无。释曰。离此烦恼等。即名摄益。又现证得解脱烦恼灾横缠垢殊胜福智故名摄益。故疏指上净业。名为摄益。)(未来土严竟。)

○第三举现在严。

现在一切诸佛世尊。悉亦如是庄严世界。

无量形相。

无量光色。

悉是功德之所成就。

无量香。无量宝。无量树。无数庄严。无数宫殿。无数音声。

随顺宿缘诸善知识。示现一切功德庄严无有穷尽。所谓一切香庄严.一切鬘庄严。一切末香庄严。一切宝庄严。一切旛庄严。一切宝缯彩庄严。一切宝栏楯庄严。阿僧只金网庄严。阿僧只河庄严。阿僧只云雨庄严。阿僧只音乐奏微妙音。

【疏】现在严中亦二。初总标。类同过未。云亦如是。二无量下别显。有三圆满。一者形相。即形色圆满。二无量光色。即显色圆满。悉是以下。总以因结。三无量香下。住处圆满。於中有三。初总明住处。次随顺下。别显处因。即他受用因。故云示现。後所谓下。广显处严。以超过一切菩萨。及余住处。名处圆满。(现在土严竟。)

○第二总结三世严具及土。

如是等无量无数庄严之具。庄严一切尽法界虚空界。十方无量种种业起.佛所了知。佛所宣说.一切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佛土。

所谓庄严佛土。清净佛土。平等佛土。妙好佛土。威德佛土。广大佛土。安乐佛土。不可坏佛土。无尽佛土。无量佛土。无动佛土。无畏佛土。光明佛土。无违逆佛土。可爱乐佛土。普照明佛土。严好佛土。精丽佛土。妙巧佛土。第一佛土。胜佛土。殊胜佛土。最胜佛土。极胜佛土。上佛土。无上佛土。无等佛土。无比佛土。无譬喻佛土。

【疏】於中二。初总结能所严。後所谓下。别显所严。有二十九种。随体德用。立名不同。亦可并前总标。通结上来十八圆满。随胜立土.如理应思。(【钞】亦可并前等者。上来过去有二。未来有九。现在有三。但有十四。下人宝中有五。事业.分佛菩萨。遂即重出。除重。十八云何摄耶。今总标文。为主圆满。以言佛土故。别中二十九句。有十七圆满。一庄严。二清净。为因圆满。佛地经云。超出世界善根所生。今以清净。故为出世。以其庄严为所起严。万善严故。三四事业。平等妙好故。五即是路。大念慧行为威德故。六七住处广大安乐。八即辅翼叵坏。九眷属无尽。十分量无量。十一依持不动。十二无畏名同。十三显色光明。十四无违.十五可爱.皆摄益圆满。无烦恼灾横之违。故可爱也。十六照明.十七严好.皆果。最极清净为其相故。十八精丽.十九妙巧.二十第一.皆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华王众所建立故。二十一二三四皆门圆满.三解脱门为最胜等故。二十五六皆乘.大止妙观为无上等故。二十七无等.二十八无比.二十九无譬喻.皆方所。以徧法界.性不并真.无比对故。经旨多含。略为此配。未必要尔。故疏略示。令如理思。)(先举三世土严竟。)

○第二愿成彼严。

如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佛土所有庄严。菩萨摩诃萨以己善根发心回向。愿以如是去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国土清净庄严。悉以庄严於一世界。如彼一切诸佛国土所有庄严。皆悉成就。皆悉清净。皆悉聚集。皆悉显现。皆悉严好。皆悉住持。

如一世界如是。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悉亦如是。三世一切诸佛国土种种庄严。皆悉具足。

【疏】於中二。先严一界。後如一世界下。例严普周。显严分齐。令法界土。皆具三世一切庄严。既一佛土即具无尽庄严。则一严一切严。亦显一圆满即一切圆满。重重无尽。方是华严净土圆满。(二愿成彼严竟。)

○第二人宝为严。同十大愿中第七愿也。亦即是前辅翼圆满。文中三。初总愿所成。二别显严相。三愿令如是下。结以严刹。今初。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以善根.如是回向。愿我所修一切佛刹。诸大菩萨皆悉充满。

○二中文二。先愿德齐。後愿业广。前中亦二。先正显德。後结德严土。

其诸菩萨。体性真实。智慧通达。善能分别一切世界及众生界。深入法界及虚空界。舍离愚痴。成就念佛。念法真实不可思议。念僧无量普皆周徧。亦念於舍。法日圆满智光普照。见无所碍。从无得生。生诸佛法。为众胜上善根之主。发生无上菩提之心。住如来力。趣萨婆若。破诸魔业。净众生界。深入法性永离颠倒。善根大愿皆悉不空。

【疏】前中有二十句。初二总明体实智圆。後善能下十八句。别显。於中先明智慧。即路圆满。大念慧行为所游路。路即道之异名。文中初明大慧分别是权。深入是实。此是慧体。离痴慧业。成就念下。即大念也。七念之中。略举前四。七念如离世间品。後法日下。即是大行。行即修慧故。(【钞】大念慧行为所游路。即佛地经文。言路即道之异名者。是彼论释。彼论具云。谓此中大念大慧及以大行为所游履。故名游路。是道异名。闻所成慧.名为大念。闻已记持.无离义故。思所成慧.名为大慧。依理审思.得决定故。修所成慧.名为大行。由修习力.缘真理故。大者。念等缘大乘法而生起故。彼所摄故。履三妙慧。净土往还。故名游路。此说菩萨因三妙慧。得入净土。故名游路。七念等者。等常六念。加念众生。)後深入下。释体实。亦是行摄。

○二结德严土。

如是菩萨充满其土。生如是处。有如是德。

【疏】初句总。次生如是处。指前净土。有如是德。即指向文。

○第二愿业广中分四。即四圆满。初明事业圆满。

常作佛事得佛菩提。清净光明。具法界智。现神通力。一身充满一切法界。

【疏】上辨佛业。今菩萨业。

○二即乘圆满。

得大智慧。入一切智所行之境。善能分别无量无边法界句义。於一切刹皆无所着。而能普现一切佛土。心如虚空无有所依。而能分别一切法界。善能入出不可思议甚深三昧。

【疏】大止妙观以为乘故。(【钞】大止妙观者。即佛地经文。论释云。止谓奢摩他。观谓般若。大义如前大念中缘大乘故。此二等运。故名所乘。乘止与观。随其所应。行前道路。)

○三无畏圆满。

趣萨婆若。住诸佛刹。得诸佛力。开示演说阿僧只法而无所畏。

【疏】内无灾患。外无畏故。(【钞】无畏圆满。彼经云。远离众魔。论云。谓以此中远离一切烦恼蕴.死.及以天魔。或令他人远离四魔。如是四种.是怖畏因。由是能生诸怖畏故。此中无彼故名无畏。)

○四即任持圆满。

随顺三世诸佛善根。普照一切如来法界。悉能受持一切佛法。

知阿僧只诸语言法。善能演出不可思议差别音声。入於无上佛自在地。普游十方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行於无诤无所依法。无所分别。修习增广菩提之心。得善巧智善知句义。能随次第开示演说。

【疏】论云。诸佛菩萨。後得无漏。能说能受大乘法味。生喜乐故。文中二。前明能受。後知阿僧只下。能说。

○第三结以严刹。

愿令如是诸大菩萨庄严其国。充满分布.随顺安住。

熏修.极熏修。纯净.极纯净。恬然宴寂。

於一佛刹。随一方所。皆有如是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诸大菩萨。周徧充满。如一方所。一切方所亦复如是。如一佛刹。尽虚空徧法界一切佛刹。悉亦如是。

【疏】结以严刹中三。初总彰人徧。

次熏修下。结行德深。谓以止以观。唯智唯悲。熏修身心.无有间断。名极熏修。现惑不生故云纯净。种习不起。名极纯净。恬.和也。宴.安也。恬和安寂.即照寂之相也。亦一乘也。(【钞】亦一乘者。以大止妙观为熏修故。)

後於一佛刹下。别示徧相。兼显数多。於中三节。一刹中一方有多数量。次以方例刹。後以刹例法界。一方所言。义兼大小。准下僧只品。於一微细毛端处。则有不可说诸普贤也。言如是者。如前具德也。(回向净土竟。)

○第二总摄回向。非唯但向佛净土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方便回向一切佛刹。方便回向一切菩萨。方便回向一切如来。方便回向一切佛菩提。方便回向一切广大愿。方便回向一切出要道。方便回向净一切众生界。方便回向於一切世界。常见诸佛出兴於世。方便回向常见如来寿命无量。方便回向常见诸佛徧周法界。转无障碍不退法轮。

【疏】文有十句。初三结前已说。後七辨所未明。言出要者。小乘出要.唯有四种。谓进念定慧。三十七品。不离此故。今亦兼有。大乘出要。唯有三科。谓四摄。四等。及与十度。三乘切要.唯止与观。一乘切要.唯智与悲。故十地皆云。大悲为首。智慧增上。余并可知。

○第二结行成益。总收三种世间。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诸善根如是回向时。普入一切佛国土故.一切佛刹皆悉清净。普至一切众生界故。一切菩萨皆悉清净。普愿一切诸佛国土佛出兴故。一切法界一切佛土诸如来身.超然出现。(已上大科随相回向竟。)

○第二离相回向。即向实际。文中二。先明见实。智冥实际。後彰离妄。德合实际。此之二段。反覆相成。今初。(【钞】此之二段反覆相成者。由见实故离妄。如见杌则不见鬼。由离妄故见实。若无鬼见。是见木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比回向.趣萨婆若。其心广大.犹如虚空.无有限量。入不思议。知一切业及以果报。皆悉寂灭。心常平等无有边际。普能徧入一切法界。

【疏】初句牒前回向菩提。其心已下。正显离相。寂然无涯。为入不思议。即事契真。故常平等。由此故能徧入若事若理无碍法界。名为一切。

○二彰其离妄。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不分别我。及以我所。不分别佛。及以佛法。不分别刹。及以严净。不分别众生。及以调伏。不分别业。及业果报。不着於思。及思所起。不坏因。不坏果。不取事。不取法。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盘恒寂静。不谓如来证佛境界。无有少法与法同止。

【疏】文有十对。初六遮妄执有。以缘成无性故。皆前回向之法。思所起者。谓身语业。余文可知。次一对遮妄执空。以即真故。不碍存故。不坏假名说实相故。不坏因果。(【钞】以即真故下。此有三义。释不坏因果。初同净名。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此约空观。二不碍存故。即假观。三不坏假名。说实相故。二义双照。为中道观。)後三对双遮空有。初遮事理。法即理法.互相即故.不可定取。次遮生死涅盘。离向背相。通有二义。一约离相。谓生死涅盘相待而有。俱空叵得。二约体融。以缘就实。生死即涅盘。故无妄分别。以实从缘。涅盘即生死。故非真寂静。故中论云。涅盘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而晋经云。生死非杂乱。涅盘非寂静。言异义同。(俱空叵得。即上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盘。生死及涅盘。二俱不可得。此约性空。下约显实。)後对即遮能所证。既二际无差。唯佛能证。故复拂之。上句标。下句释。亦通二意。一约离相。能证相离。不能证於佛境。所证体空.故无少法与能证智同止相契。故楞迦云。远离觉所觉。二约体融。佛即法界。不应以法界更证法界故。文殊问经云。若以法界证法界。则是诤竞。如智一体。如外无少智为能证。智外无少如为所证。故无可同止。次下文云。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影公云。法性不并真。圣贤无异道。即斯意也。上来三节.皆约遮边。前来契实.已辨双照。则四门备矣。(回向菩提竟。)

○第二回向众生。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以诸善根普施众生。

决定成熟。平等教化。无相。无缘。无称量。无虚妄。远离一切分别取着。

【疏】初总明。谓即前回向菩提时。便以善根回向众生。故云如是回向时也。次决定下。别显行相。有七句。二句随相。一无放舍心。二无怨亲相。五句离相。一不见众生相。二不取化缘。三不称量根性。四无能度我人。末句总结。(二明回向之行竟。)

○第三结行成德。有四佛子。兼此为五。一成无尽善根德。二成二空智慧德。三成境界清净德。四成福智无尽德。五成福智广大德。就此五中。初一双明。次二离相。後二随相。今初。由随一一行.发无尽心。故成无尽德。

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已。得无尽善根。所谓念三世一切诸佛故。得无尽善根。念一切菩萨故.得无尽善根。净诸佛刹故.得无尽善根。净一切众生界故.得无尽善根。深入法界故.得无尽善根。修无量心等虚空界故。得无尽善根。深解一切佛境界故.得无尽善根。於菩萨业勤修习故.得无尽善根。了达三世故.得无尽善根。

【疏】文有十句。初总。所谓下别。於中前四随相所成。初二因果。後二依正。次二离相所成。显其深广。次二解行。通於随相。及与离相。後一通显上来回向同三世故。

○第二成二空智慧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如是回向时。了一切众生界无有众生。解一切法无有寿命。知一切法无有作者。悟一切法无补伽罗。了一切法无有忿诤。观一切法皆从缘起。无有住处。知一切物皆无所依。了一切刹悉无所住。观一切菩萨行亦无处所。见一切境界悉无所有。

【疏】十句。初四我空。一无众生。离众生垢故。二无寿命。离生死故。三无作者。亦名无我。离我垢故。四无数取趣。前後际断故。余如十行说。後六法空。文亦可知。(【钞】一无众生垢故者。多同净名。即目连章中。净名云。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後际断故。释曰。上四句我空。故疏取之。此四即金刚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今经辨次.不同二经。皆明无定前後也。名亦小异。以作者当我。以补特伽罗当人。)

○第三佛子成境界清净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无有少法为智所入。亦无少智而入於法。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於一切处。令诸众生积集善根悉充足故。

【疏】一刹净者。略有三义。一了秽即空故。二如螺髻等。秽处见净故。三虽覩净秽.无见相故。二众生净。同一空故。同如来藏故。无见相故。三法净。对法辨智。义便故来。此亦二义。一空无能所故。二同一如故.举一全收。智外无如为智所入。如外无智而入於如。法性寂然。故名为如。寂而常照。故名为智。何有异耶。亦同上来无法同住。後一佛净。为破执有。说佛如空。若同空无。此见非净。今明二利德圆。非如虚空一向无也。

○第四佛子福智无尽德。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於念念中得不可说不可说十力地。具足一切福德。成就清净善根。为一切众生福田。此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意摩尼功德藏。随有所须。一切乐具.悉皆得故。随所游方。悉能严净一切国土。随所行处。令不可说不可说众生皆悉清净。摄取福德.修治诸行故。

【疏】初上摄佛智。谓十力智地。有不可说用。故念念得。多福具足下。自为福田。此菩萨下。福智无尽。

○第五佛子福智超胜德。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回向时。修一切菩萨行。

福德殊胜。色相无比。威力光明超诸世间。魔及魔民莫能瞻对。善根具足。大愿成就。

其心弥广.等一切智。於一念中.悉能周徧无量佛刹。智力无量。了达一切诸佛境界。於一切佛得深信解。住无边智菩提心力。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无尽功德藏回向。

【疏】初句总显福智之因。次福德下。正显胜相。初明福胜。其心已下。显智超胜。

○第二辨位果。

菩萨摩诃萨。住此回向。得十种无尽藏。

何等为十。

所谓得见佛无尽藏。於一毛孔见阿僧只诸佛出兴世故。得入法无尽藏。以佛智力观一切法悉入一法故。得忆持无尽藏。受持一切佛所说法无忘失故。得决定慧无尽藏。善知一切佛所说法秘密方便故。得解义趣无尽藏。善知诸法理趣分齐故。得无边悟解无尽藏。以如虚空智通达三世一切法故。得福德无尽藏。充满一切诸众生意不可尽故。得勇猛智觉无尽藏。悉能除灭一切众生愚痴翳故。得决定辩才无尽藏。演说一切佛平等法。令诸众生悉解了故。得十力无畏无尽藏。具足一切菩萨所行.以离垢缯而系其顶.至无障碍一切智故。

是为十。

佛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善根回向时。得此十种无尽藏。

【疏】文四。谓标。徵。释。结。三中有十句。皆先标名。後释义。於中初六自利。初一见佛。约微细门。一毛之义.前文频释。今重发挥。谓心性本无大小。悟之成智。身土皆为智影。智净影明。故大小无碍。一多即入。次五见法。即相入门。一证理法。二持教法。三慧知密意。谓以实覆权等。四义穷意趣。谓四意趣等。亦是穷於性相。五闻藏。义兼修证。次三利他。一福满他意。二智灭他惑。三辩教平等。後一摄行成果。此上多有同十藏品。可以意得。四结。可知。

○第二应颂。

尔时金刚幢菩萨。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菩萨成就深心力 普於诸法得自在

以其劝请随喜福 无碍方便善回向

【疏】二十五偈。分二。初一颂所回善根。文并具含。

三世所有诸如来 严净佛刹徧世间 所有功德靡不具 回向净刹亦如是

三世所有诸佛法 菩萨皆悉谛思惟 以心摄取无有余 如是庄严诸佛刹

尽於三世所有劫 赞一佛刹诸功德 三世诸劫犹可尽 佛刹功德无穷尽

如是一切诸佛刹 菩萨悉见无有余 总以庄严一佛土 一切佛土悉如是

【疏】余二十四偈。双颂前回向善根。及结行成益。於中二。先有十一偈。颂二段随相。後十三偈。颂二段离相。今初分三。初八颂向菩提。於中亦三。初四颂上严刹。

有诸佛子心清净 悉从如来法化生 一切功德庄严心 一切佛刹皆充满

彼诸菩萨悉具足 无量相好庄严身 辩才演说徧世间 譬如大海无穷尽 菩萨安住诸三昧

一切所行皆具足 其心清净无与等 光明普照十方界 如是无余诸佛刹 此诸菩萨皆充满

【疏】次三偈半。颂人宝庄严。

未曾忆念声闻乘 亦复不求缘觉道

【疏】後半偈。颂总摄回向。

菩萨如是心清净 善根回向诸羣生

普欲令其成正道 具足了知诸佛法

【疏】二菩萨如是下一偈。颂回向众生。

十方所有众魔怨 菩萨威力悉摧破 勇猛智慧无能胜 决定修行究竟法

菩萨以此大愿力 所有回向无留碍 入於无尽功德藏 去来现在常无尽

【疏】三十方下二偈。颂结行成德。五段通颂。

菩萨善观诸行法 了达其性不自在 既知诸法性如是 不妄取业及果报 无有色法无色法

亦无有想无无想 有法无法皆悉无 了知一切无所得 一切诸法因缘生 体性非有亦非无

而於因缘及所起 毕竟於中无取着 一切众生语言处 於中毕竟无所得 了知名相皆分别 明解诸法悉无我

如众生性本寂灭 如是了知一切法 三世所摄无有余 刹及诸业皆平等 以如是智而回向 随其悟解福业生

此诸福相亦如解 岂复於中有可得 如是回向心无垢 永不称量诸法性 了达其性皆非性 不住世间亦不出

【疏】第二颂二段离相中三。初七颂前菩提离相。与前见实及离妄。相参而颂。显此二相成故。

一切所行众善业 悉以回向诸羣生 莫不了达其真性 所有分别皆除遣

所有一切虚妄见 悉皆弃舍无有余 离诸热恼恒清凉 住於解脱无碍地

【疏】次二颂众生离相。

菩萨不坏一切法 亦不灭坏诸法性 解了诸法犹如响 悉於一切无所着

了知三世诸众生 悉从因缘和合起 亦知心乐及习气 未曾灭坏一切法

【疏】後四颂结行成德离相中。初二颂境界清净德。

了达业性非是业 而亦不违诸法相 又亦不坏业果报 说诸法性从缘起

了知众生无有生 亦无众生可流转 无实众生而可说 但依世俗假宣示

【疏】後二颂二空智慧德。

【论】已上有五十行颂。两行一颂。如文自具。但如说修行。第二随文释义者。云何名无尽功德藏回向。此位明禅与智冥。智与悲会。以无尽虚空为一道场。以无尽众生无明行相而为佛事。身恒承事无尽诸佛。而徧周法界化无尽众生总成佛身。表里相亡。始终都尽。徧知诸法.不坏无心。故名无尽功德藏。(第五回向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