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物

碧岩录云。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觅他踪迹。不见。一日厨前。抛撒米麪。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践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见便礼拜。

忠曰。常住物。谓四方僧物也。

释氏要览云。律有四方僧物。钞言十方常住。有师释云。四则摄彼方隅。十则该乎凡圣。谓此一住处。所有之物。虽局一界。而体属十方一切僧伽。 又云。钞云。僧物有四种。一者常住常住。谓众僧舍宇什物。树木田园。仆畜米麦等物。以礼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二者十方常住。谓如一寺中供僧。成熟饮食等。以体通十方唯局本处。善见律云。不打钟食。犯盗罪。(今诸寺同食。食既成熟。乃打钟鼓者。此盖召十方僧故。以此物。十方有分故。)三现前常住。此有二种。一物现前。二人现前。但此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者十方现前常住。谓亡僧轻物。施体通十方。唯局本处现前僧得分故。(大毘婆沙论。问云。盗亡僧物於谁处得根本业道。答若已作羯磨者。於羯磨众处得。若未作羯磨者。普於一切善说法众得。今详分亡僧物十方来僧。在羯磨数即得。羯磨後来。不得。)

忠曰。所援行事钞。在随戒释相篇要览依彼文取意润删。太便於辨相。故今却引用。

又与区宇类。常住。交看。

大宝积经。宝梁聚会云。佛言。若所用物。所谓常住僧物。及与佛物。若招提僧物。彼营事比丘。应当分别。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应与常住僧。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物共襍。招提僧物不应与常住僧物共襍。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与佛物共襍。佛物。不与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共襍。

十诵律云。佛迦尸国游行。迦罗山诸比丘。闻之以僧房作四分。避藏。诸客比丘。诸处立。待卧具分。佛告阿难约敕旧比丘。言。此处僧房。作四分与四比丘。非是僧物。佛不听分僧房(略钞)。

●什物

敕修清规当代住持受请云。知客引专使。巡寮毕。次第呈纳本寺须知。仪从什物。 又交割砧基什物云。入院後。须会两序勤旧茶。详细询问山门事务。砧基契书什物。逐一点对交割。

华严经入法界品。天主光女章云。我忆念过去。供养恒河沙数。诸佛。造僧伽蓝。营辨什物。

瑜伽师地论明十种身资具。第八云。什物之具。

玄应一切经音义云。什物。时立切。三苍什十也。什聚也杂也。亦会数之名也。又谓资生之物也。今人言家产器物。犹云什物。物即器也。江南名什物。北土名五行。史记舜作什器於寿丘。汉书贫人赐田宅什器。并是也。

慧琳一切经音义云。什物。音十。旧音义云。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也。字镜云。物即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起牵牛故。物字从从牛勿声也。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作什器於寿丘。 索隐云。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云什物也。

经国大典注解云。什物。什数也。所用之物。非一。故曰什。举成数也。犹言若干也。

後汉书宣秉传云。秉性节约。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帝见而叹。赐布帛帐帷什物。 章怀注。军法五人为伍。二五为什。则共其器物。故通谓生生之具。为什物。(忠曰。此本前汉平帝纪师古解什器字者也。)

传灯录甘贽行者章云。有住庵僧。缘化什物。甘曰。若道得即施。乃书心字问。是什麽字。僧云。心字。又自问其妻。什麽字。妻云心字。甘云。某甲山妻。亦合住庵。其僧无语。甘亦无施。

文中子云。邳公好古物。钟鼎什物珪玺钱。具不具。

●调度

传灯录。苏溪和尚牧护歌云。一条百纳缾盂。便是生涯调度。

永平清规典座教训云。盘桶。并什物调度。精诚净洁洗灌。

行事钞鉢器制听篇注云。房舍众具。五行调度。

资持记云。谓调养具度。即众物之通名。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作什器於寿丘。 正义云。颜师古云。军法伍人为伍。二伍为什。则共器物。故为生生之具。为什器。亦犹从军及作役者。十人为火。共畜调度也。

●道具

忠曰。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则此目。齐于僧家。然和俗通称度世器物。为道具。失义远矣。丛林谚语。亦名罗纱直裰为道具衣。道具名。岂独在兹哉。

传灯录禅门规式云。施椸架。挂搭道具。(详椸架处)

敕修清规办道具云。将入丛林。先办道具。

清规所列。三衣。坐具。偏衫。裙。直裰。鉢。锡杖。拄杖。拂子。数珠。净瓶。滤水囊。戒刀。

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云。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 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释氏要览云。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菩萨戒经云。资生顺道之具。

摩诃僧只律云。随物者。三衣。尼师坛。覆疮衣。雨浴衣。鉢。大犍鎡。小犍鎡。鉢囊。浴囊。漉水囊。二种。腰带。刀子。铜匙。鉢支。鍼筒。军持。澡罐。盛油皮瓶。锡杖。革屣。伞盖。扇。及余种种所应畜物。是名随物。

十八物者。一杨枝。二澡豆。三大衣。四七条衣。五五条衣。六瓶。七鉢。八坐具。九锡杖。十香炉。十一漉水囊。十二手巾。十三刀子。十四火燧。十五镊子。十六绳床。十七经律。十八佛菩萨像(详杨枝处)。

百一物者。 释氏要览云。百一物。大槩之辞也。萨婆多论云。百物。各可蓄一也。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云。萨婆多云。百一物。各得蓄一。百一之外。皆是长物。

俱舍论遁麟记。解百一杂宝云。有余云。百者。凡义。谓凡是诸物皆一。故言百一。

传灯录云居道简禅师章云。师久入云居(道膺)之室。密受真印。以腊高居堂中。为第一座。属膺和尚。将临顺寂。主事僧问。谁当继嗣。曰。堂中简。主事僧。虽承言。而未晓其旨。谓之拣选。乃与众僧。佥议。举第二座。为化主。然且备礼先请第一座。必若谦让。即坚请第二座焉。时简师既密承师记。略不辞免。即自持道具。入方丈。摄众演法。主事僧等。不惬素志。罔循规式师詧其情。乃弃院潜下山。其夜山神号泣。诘旦主事大众。奔至麦庄。悔过哀请。归院。众闻。山神连声唱云。和尚来也。

●公用

忠曰。公界器具。不得私用者。曰公用也。非器别名。

敕修清规亡僧估衣云。不许以公用为名。分去物件。

东都事略祖无择传云。无择与王安石。同为知制诰。时词臣许受润笔物。安石因辞一人之馈不获义不受。以其物。置舍人院梁上。安石既以母忧去。无择取为本院公用。安石闻而恶之。以无择为不廉。

●刹竿

忠曰。刹表居处。义近刹土。此方刹竿者。长竿上。有宝珠焰形。皆用金铜造。植之于寺前。葢与塔上表刹异矣。如四天王殿前。树刹柱。见大宝积经。

玄应经音义云。梵言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国。或云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度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者。亦是也。案刹。书无此字。即[利-禾+桼]字略也。[利-禾+桼]音初。一切浮图名刹者。讹也。应言剌瑟胝。剌音力割切。此译云竿。人以柱代之。名为刹柱。以安佛骨义同土田。故名刹也。以彼西国墖。竿头安舍利故也。

止观辅行云。言佛刹者。具存。应云刹摩。此云田也。即一佛所王土也。或云表刹者。以柱表刹。表所居处故也。

联灯会要。阿难尊者章云。祖问迦叶云。师兄。世尊传金襴袈裟外。别传个甚麽。迦叶召阿难。祖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着。

传灯录资福邃禅师章云。师谓众曰。隔江见资福刹竿便廻去。脚跟也好与三十棒。岂况过江来。

●水磨

佛祖通载云。牧庵忠禅师。闻佛眼远禅师。居淮西龙门。於是出蜀。兼程至彼。造次不忘提撕其未至处。适纵步水磨。歘睹牌额。书法轮常转。师於是碍膺之疑。泮然氷释。遂说偈曰。转大法轮。目前包裹。更问如何。水推石磨。而作圆相。呈佛眼。眼曰。其中事作麽生。师曰。涧下水长流。眼曰。必竟如何。师曰。水推石磨。眼曰。归堂歇去。切不得举着。後五日来。却向女道一句子。曰这一句子。也不消得佛眼为之解颐。师遂作礼。

罗湖野录云。冯给事济川。尝有请忠。住胜业疏。略曰。佛眼磨头。悟法轮之常转。死心室内。容慧剑以相挥。世以为实录云(慧剑事。详彼)。

湛堂准和尚水磨记。见大慧武库。

江湖风月集。石桥思首座水碓磨颂云。得如飞雪下千岩。下处如流上未甘。劈箭一机能两断。磨推西北碓东南。

●葛笼

日本禅林。入寺视篆。纳寺印器也。

●经柜

旧说曰。众僧贮衣服道具之器。其在僧堂。曰函柜。其在众寮。曰经柜。

忠曰。众寮是看经之所。故曰经柜。

备用清规寮主云。公界坐禅看经。看守经柜。夜间同寮元。巡视经桉。

敕修清规。亡僧抄劄衣鉢云。直病者。同执事人。收拾经柜函柜衣物。抄劄具单。 又众寮结解特为众汤云。寮元依戒。排经柜图等。(详图牌门。经柜图处。)

●函柜

见经柜处。

旧说曰。函柜。僧堂之众。贮衣服等。之器也。

禅苑清规装包中。挂搭云。如堂中有函柜。即收行李。安函柜中。锁之。笠子拄杖归寮。如堂中无函柜。收行李赴寮。

日用轨范云。粥前斋前。放参後。不得开函柜。如有急切。白主事人。寮中白寮主。僧堂白圣僧侍者。

人天宝监云。德山密禅师会下。有一禅者。用工甚锐。看狗子无佛性话。久无所入一日忽见狗头如日轮之大。张口欲食之。禅者畏避席而走。邻人问其故。禅者具陈。遂白德山。山曰。不必怖矣。但痛加精彩。待渠开口。撞人里许。便了。禅者依教。坐至中夜。狗复见前。禅者以头极力一撞。则在函柜中。於是[火*霍]然契悟。後出世文殊。道法大振。即真禅师也。

●钥匙

敕修清规。两序进退云。旧知事一班。诣方丈。插香告禀触礼一拜。纳库记钥匙而退。

●寺印

如天童有玲珑岩主印(详丛轨门。视篆处)。日本禅刹。皆有某山印。住持人。不得为私用。

玲珑岩主印4_20171115151148_c4ndj.jpg见备用云外跋。

●三宝印

镌佛法僧宝。四篆字。故名三宝印。

忠曰。道场疏。使三宝印。其法。初南瞻部州行使三。一正一斜一正。第二行使一正。第三行使一正。自下每至纸接处。使一。正(接处。必有疏文一行)。至尾三宝证明行。使一。正。次诸天洞监行。使一。正。次年月日行。使三。一正。一斜。一正。可漏。亦使三。同疏中法皆穷行上位使(使三法。正斜间阙一字斜正间阙二字 可漏。皆但阙一字)。

○已下系庄严具。

●厨子

忠曰。安像柜也。

校定清规云。暂到随大众後。巡半堂。至後门。对圣僧厨立。侍者接暂到後。巡堂。至圣僧厨後。

●龛

敕修清规。结制礼仪云。侍者暂到。巡半堂。侍者於圣僧龛後立。暂到向侍者立定。

忠曰。安像之柜。即厨子也。

正字通云。龛。克憨切。音堪。增韵浮图塔。广韵塔下室。唐褚遂良书。久弃尘世。与弥勒同龛。

东坡诗集。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云。老僧下山惊客至。迎笑喜作巴人谈。自言久客忘乡井。只有弥勒为同龛。

●花亭

敕修清规佛降诞云。至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於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

忠曰。造小亭。以红白众花。交覆。学甍瓦之样。宝盖埀旛。亦皆累葩萼。巧成之。名为花亭。

义堂日工集云。本寺(时住南禅)每至佛生之辰。纪纲预命沙喝。装花亭。一时沙喝行力。俱走山野。采众色草花。而斅朱甍碧瓦之样。拟华鬘旛盖之庄严。各争优劣。遂及鬪诤。虽似敬重供养。实末世荒本勤末之所致也。於是余舍私赀。命工新造花亭。五色彩畵。金碧光耀。缯盖幢旛。宝珠璎珞。不假生华。凡所可有者。悉备焉。乃归之常住。以充每岁浴佛之设矣。自是诸刹。皆仿此。

●毗蓝园

忠曰。花亭。亦名毗蓝园。

备用清规。如来降诞云。库司。预令行者。严设毗蓝园。内安太子铜像。

律苑事规。如来降诞。所云。全同备用。

●毗蓝园额

忠曰。花亭当阳。揭额题毗蓝园三字。

大监小清规浴佛云。幡四首。四柱。每柱一幡。额一。毗蓝园。

●义成殿额

花亭。或揭义成殿额。

东福寺清规。佛诞生云。花堂额。义成殿也。

翻译名义集云。西域记云。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云悉陀。讹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旛

观心论灌顶法师疏云。圆坛者。即实相不动地也。缯幡。即翻法界上迷生动出之解。幡坛不相离。即动出不动出。不相离也。

摩诃止观辅行记云。五色旛者。总举五色。绣画间色。亦应无在。字应作旛。旛者。旌旗之总名也。经中多作此幡。幡帤字耳。今佛法供具。相状似彼。故云旛耳。凡造旛法。切不得安佛菩萨像。旛是供具。供於所供。如何复以形像为之。

忠按。幢幡不妨书法文。 华严经十廻向品。菩萨。施上妙幢幡。廻向云。愿一切众生。常以宝缯。书写正法。护持诸佛菩萨法藏。 疏就幢幡。书字故。

已下录荐亡旛。

释门正统云。黄白旛者。释氏类苑云。或荐亡黄旛者。灌顶经云。若四辈男女。若命终时。若已命过。於其亡日。造作黄旛。悬着刹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旛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旛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其福无量。旛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诸经要集。问曰。何故经中。为亡人。造作黄旛。挂於塚塔上者。答曰。虽未见经释。可以义求。此五大色中。黄色居中。用表忠诚。尽心修福。为引中阴。不入恶趣。莫生边国。

释氏要览云。斋七幡子。北俗亡。累七斋日。皆令主斋僧。剪纸幡子一首。随纸化之。按正法念处经有一十七种中有。谓死时。若生天者。即见中有。如白[叠*毛]埀下。其人识神。见已。举手揽之。便受天人中有身。故今七七日。是中有死生之日。以白纸幡子。胜幢之相。示之。故北人招魂帛。皆用白练。甚合经旨也。

●盖

摩诃止观云。五色盖者。观五阴。免子缚。起大慈悲。覆法界也。

义楚六帖云。本行经云。摩纳童子。以花供养定光佛。其花乃於上。化成华盖。佛行即行。佛住即住。

●斗帐

忠曰。帐形如覆斗。故名。其以组成饰。即是同心结也(隋书。宣华夫人。陈氏传云。太子。齎金合子署封。赐夫人发见有同心结数枚)。

刘熙逸雅云。帐张也。张施於床上也。小帐曰斗。形如覆斗也。

三才图会衣服部。结帛式云。

2.jpg

用白绢一匹。结如世俗所谓。同心结者。朱子所谓。结绢。盖如此云。

佛本行集经路逢死屍品云。作缾天子。化作一屍。卧在床上。众人轝行。复以种种妙色刍衣。张施其上。作於斗帐。

起世经云。妇女丈夫。命终。作种种斗帐幰盖。而普周帀。

●卓围

见卓子处。

忠曰。鬬彩金襴等。周围卓四面。到地者。言卓围也。与卓袱不同。大监已言袱子。并卓围。二物可知也。水浒传云。香车龙亭。擡放忠义堂上。中间设着三个几案。都用黄罗龙凤卓围。围着。正中设万岁龙牌。将御书丹诏放在。

●卓袱

忠曰。鬬彩锦绣之类。缝合令方。而覆卓上。或覆时其角在正中与左右埀下。此言卓袱。此物正在卓围之上面。

字汇云。袱房六切。音伏。包袱。

敕修清规告香云。请客侍者。预依戒次。具茶状。备卓袱笔砚。 又受嗣法人煎点云。至日。僧堂住持位。严设敷陈。及卓袱嚫币之具。

备用清规告香云。请客侍者。预日令客头至。堂司具新到戒次写茶状。客头备卓袱。

和俗。用亡者衣物等。作佛祖位前。庄严卓袱斗帐等。亦有据。

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云。佛言。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室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长得度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

○已下系供养具。

●炉。瓶。烛台。

忠曰。香炉。华瓶。烛台。三物也。

敕修清规谢挂搭云。法堂设住持位。排列香几。罏。瓶。烛台。

大监清规达磨忌云。前列炉。瓶。烛台。

或问。佛经有列三器者耶。忠曰。陁罗尼集经云。当设二十一种供养之具。作般若波罗蜜多法会。(乃至)若不能具二十一种。五种亦得。何等为五。一者香水。二者杂华。三者烧香。四者饮食。五者然灯(止此)。此中具三物也。

●四板头香炉

见四板头。香几处。

●众寮香炉

忠曰。众寮行礼。安七个香罏(见图牌门。茶汤问讯图处)。

敕修清规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进中炉。上下间炉前。烧香。

●手炉

敕修清规圣节云。知客跪进手炉(详报祷门。跪炉处)。

又沙弥得度云。几上安香烛手炉戒尺。(乃至)戒师秉炉白。

幻住清规开甘露门云。执手炉。戒香定香(云云)。

释氏要览云。法苑云。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於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後有师子蹲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比观今世手炉之制少有仿法焉。

虗堂愚和尚育王录云。朱行军。一日。入南禅寺斋僧。行香次。以手炉摇曳云。直下是。直下是。时有僧云。直下是个甚麽。行军便喝(云云)。(广灯联灯此缘。无手炉字但云。有朱行军设斋。入僧堂内顾视上下云。直下是。又作麽生。行香次。口不住道。云云。)

●香盘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四板头香几

忠曰。僧堂内。首座板。後堂板。分手板。圣僧板。各安香几。行礼炷香(详礼则门。四处问讯处)。

校定清规。特为住持煎点云。如就僧堂。上下间内外。不用设香炉。为主者一人。大众光伴也。如节腊朔望。设香案者。为大众故也。

●堂外香几

忠曰。外堂。有二香几。在上下间。行礼炷香。(详礼则门。四处问讯处。)

●香合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用黄纸书疏。带行仆。捧盘袱。炉烛。香合。上方丈。请住持佥疏。 又云。知客跪进手炉。侍者跪进香合。 又念诵云。烧香侍者。捧香合。

三才图会仪制门有图。

●大香合

空谷尚直编云。虎丘行中仁禅师。凡得沈檀异香。则以小合贮之。置於大香合中。每旦持以行香。至世尊前。於小合中。别取好香一炷。进之。除外。不复他用。客至。惟爇常香而已。

忠曰。丛林。现有此法。而人不知祖行中矣。

●小香合

敕修清规告香云。众集。依图位立。各备小香合坐具。(又见大香合处)

●香

增壹阿含经云。须摩提女。手执香火。上楼。向如来说偈。唯愿尊屈神。尔时香如云。在空中。遍满只桓。住在如来前。阿难白世尊言。此是何等香。世尊曰。此香是佛使。满富城中。须摩提女。所请(广说如彼)。

僧史略云。香也者。解秽流芬。令人乐闻也。香为信心之使也。(详丛轨门。行香处。)

观心论云。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薰诸臰秽。断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於身心。内外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觉察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香。名最上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一切诸佛。今时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

●瓣香

敕修清规祈雪疏云。庸致瓣香之诚。愿集六花之瑞。

祖庭事苑云。古今尊宿。拈香。多云一瓣。瓣皮苋切。瓜瓣也。以香似之。故称焉。或作[片*分]。步还切。片也。後世相袭。皆为此言。何必尔也。当云一片一炷。庶免薄俗之讥。

小补韵会云。瓣皮苋切。说文瓜中实从瓜辡声。广韵。瓜瓠瓣也。又薄闲切。瓜中实也。又片也。诗硕人注。瓠瓣。

诗人有学禅者瓣香语者。 陈后山诗集。观衮文忠公家。六一堂图书诗云。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 注。诸方开堂。至第三瓣香。推本其得法所自。则云。此一瓣香。敬为某人(云云)。 曾巩子固建昌南丰人。於欧公。犹宗门中嫡子。而后山又师南丰。乃其孙也。

杨诚斋朝天集。双峯定水璘老。送木犀香诗云。传语。双峯老。汝师是如来。如何一瓣香。却为杨诚斋。 又退休集。祷雪响应诗云。老夫与雪亦久别。滕六参侬求普说。为渠拈此一瓣香。今身胡姓前身黄(云云)。

忠曰。瓣香之制。上圆下方。表里条条。竖雕畦。上如指头然。葢像枯枿之状。以作文而已。然或处直雕造人之手。而指掌宛然。施爪甲。谓是形二祖断臂之手也。予曾在周州覩之。尤为可笑也。

●大香

瓣香曰大香也。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下遗书云。专使起。炉前谢茶。再插大香一片。

●中香

校定清规告香云。一大二中。

解者曰。谓大香一片。中香二片也。

●笺香

大监清规末後事仪云。龛内。满安笺香。

忠曰。恐讹綫香。

●线香

忠曰。或言仙香杂抹众香。加糊粘。造之。其炷烟长久。故称仙香。又云长寿香。其制纤长。如线。故称线香。线又作綫。

●信香

忠曰。开法出世。齎香寄师。通嗣法之信。此言信香。大慧杲禅师。答鼓山逮长老书云。专使来。收书并信香等。知开法出世。唱道於石门。不忘所从来。为岳长老拈香。续杨岐宗派。

忠曰。逮公於杲师。是师祖也。亦可通信。逮嗣蒙庵岳。岳嗣大慧杲。

石门慈照禅师凤岩集云。师开堂。拈香云。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过去圣人。尽得传衣付法。至唐代。六祖之後。得道者。如稻麻竹苇。不传其衣。只传其法。皆以香为信。今日一瓣香。为什麽人通信。某甲虽不言。大众已委悉。爇此一炷香也。(慈照嗣首山念)

祖庭事苑云。托香而表信。(详丛轨门。嗣法拈香处。)

●长明灯

敕修清规亡僧云。夜点长明灯。

观心论云。长明灯者。正觉心也。觉知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常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盏。信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光常然。如是觉灯。炤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悟。即是一灯然百千灯。以灯续明。终无尽故。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虗妄。执着有为。遂然世间苏油之灯。以炤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传灯录长庆棱禅师章云。有人问僧。点什麽灯。曰长明灯。曰什麽时点。曰去年点。曰长明何在。僧无语。师代云。若不如此。争知公不受人谩。法眼别云。利动君子。

本事诗云。宋考功。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迢嶤。龙宫隐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生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告故。僧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隋唐嘉话云。江宁县寺。有晋长明灯。岁久火色变青。而不热。隋文帝平陈。已讶其古。至今犹存。

法苑珠林云。五百问事云。续佛光明。昼不得灭。佛无明闇。以本无言念齐限。故灭有罪。

诸祖偈颂高迈长明灯序云。离娄之目。处闇室或不能覩。灯处之皎如也。澄公之掌。在玄夜。或不能照。灯在之了如也。故大雄氏。以方便力。救黑暗界。藉其光诱其人。佛所有燃灯明。法所有传灯义。大抵长明灯。是其蕴乎。夫日主昼。太阳之精。中则吴。吴则没。我长明灯不没。月主夜。太阴之精。满则亏。亏则尽。我长明灯不尽。日月尚尔。况小光小明哉。要自积苦为海。举足见溺。积邪为山。举足见碍。竟不能髣髴之。或髣髴之。不克成就之。言之可为长叹。我邑中有俊杰。主此燃灯。精进成就於宝融寺经藏院。且夫兰炷爇火。吾见其盛。未见其微也。铁盆盛膏。吾见其增。未见其减也。一笼而四时长春。满室而终岁不夜。人见之一作礼。眼蒙利。再作礼心蒙美。心眼自相炤了。内外由是洞彻。然则终日见灯。未尝不见灯。终日不见灯。未尝不见灯。夫达观者。乃如是也。意者。不独於此。直上照一天二天。乃至三十三天。无门不辟。河沙善人。由兹而入。直下炤一地二地。乃至一十八地狱。有狱皆开。多劫罪人。由兹而出。若然者。四维上下虗空。可思量。而不可思量耶。我长明灯。宝相功德。亦复如是。迈之数年内愿铭颂之间。迫贱事未构。一朝染目疾。朦胧不自审从何得也。遂梦。神人语迈曰。子於长明灯其有负乎。迈应声而悟。悟而起。起而作颂。明日目愈。颂曰。见外灯长明。见内灯长明。万恶自光中灭。万善自光中生。不见。一灯百千万亿灯。乃至於无穷。不见。一人百千万亿人。归之於大同。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弟子作颂。允执厥中。

●长命灯

忠曰。长明灯也。太平广记引本事诗。载骆宾王事。作长命灯。必讹写耳。

●无尽灯

忠曰。晚近称长明灯。为无尽灯。

广灯录。石门彻禅师章云。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云。画夜常然无尽灯。

续灯录拈古门云。僧问投子。历劫来来无尽灯。不曾挑剔。镇长明。时如何。投子云。历劫来来无尽灯。不曾挑剔镇长明。

北磵文集瑞岩开田。然无尽灯记云。净名大士。既授万二千天女。无尽灯法门。从而谕之曰。冥者皆明。明终不尽。伊尹所谓。以先觉觉後觉也。後世焚膏继晷。号无尽灯。非净名心也。日夜相代。为明者日月也。大厦既夕。风雨如晦。了然者将眊然。待灯而见。灯亦岂无待焉。惟有待故。连行於人。日月则运行於天。运之之殊。不息则一也。瑞岩丹丘胜处。灯失常运。货殖取赢。使此灯不夜。莫知几兴废住山道全。谋诸众曰。货殖取赢乎。垦土收获乎。智绍曰。是或一道也。顾主之何如。主之有常。则皆永传不然。则勺海为膏。伐山为炬。徒尔为也。佥曰善。绍则请命出山。旋淛绝淮。积锱累铢。阅四年而归。僦工辟荒。眡岁入为无尽光明。茁霜萧萧。只影婆娑。焦心劳思。恐蹈货殖取赢之辙。求余记其成。为将来之劝。

维摩经。持世菩萨章云。维摩诘。语诸天女言。诸姉。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姉。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佛祖统纪云。贤首法藏师。为则天。以十镜。置八隅。中安佛像然灯照之。则镜镜现像。以表刹海重重无尽之意。

忠曰。净名约理。法藏显事。悉是横无尽。亦兼竖无尽。真歇了禅师。佛灯明禅师。各着无尽灯记。而叙此镜灯。重重无尽之旨。是也。然世呼长明灯。为无尽灯。唯是竖无尽耳矣。非净名康藏之义。然北磵时。已有此目。颇辩斥。可知由来复淹矣。

●挑灯

敕修清规开堂祝寿云。铙钹旛花挑灯。迎引至法堂位前立。 又尊宿出丧云。提调龛前伞椅。汤炉挑灯。

●灯笼

毘奈耶杂事云。缘在室罗伐城。如世尊。言夜闇诵经者。彼诵经时。有蛇来至。少年见已。惊忙大唤。唱言。长脊长脊。凡夫苾刍。悉皆惊怖。遂令听者。因斯废阙。以缘白佛。佛言。当可然灯。以诵经典。苾刍夏月然灯损虫。佛言。应作灯笼。苾刍不知。云何应作。佛言。应以竹片为笼。薄[叠*毛]遮障。此若难求。用云母片。此更难得。应作百目。苾刍不解。如何当作。佛言。令瓦师作。如灯笼形。傍边。多穿小孔。

普灯录保福权禅师章云。上堂举寒山吾心似秋月偈云。老僧即不然。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传者以为笑。黄龙死心。见之叹曰。权兄提唱若此。诚不负先师所付嘱也。

叶县省禅师录灯笼偈云。一盏金灯号玲珑。四方八面不施工。照破乾坤黑暗处。山河大地是家风。

●长檠

忠曰。长檠。高可五尺。上安木盏。植立铁钉。而燃蜡烛。凡禅林。法堂佛殿等。用之。

韩昌黎集短灯檠歌云。长檠八尺空自长。短檠二尺便且光。

○已下系仪物。

●罣罳

旧说曰。罣罳遮背後板屏。在椅子後者。

篇海类编云。罣古画切。音卦。罣碍也。

或曰。罣罳即法被也。忠曰。此盖依苏鹗以罘罳为网之义。然今禅林。称罣罳者。只是木屏耳。

敕修清规告香云。至日。侍者令客头於寝堂或法堂。铺设罣罳椅子。 又四节秉拂云。堂司行者。排办法座左手。敷罣罳。设住持位。

忠曰。敷者。排辨也(品字笺云。俗以排列谓之铺设)。非铺展义。又曰。韵书小说。但释罘罳今且录之。

小补韵会云。说文罘罳屏也。从网思声。博雅。罘罳谓之屏。又汉未央宫东阙罘罳灾。师古曰。罘罳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释名。罘复也。罳思也。言臣将入请事。於此复思也。通作思。汉五行志罘思。又考工记。宫隅城隅阙门。皆有之。礼记明堂位注疏云。以诸文参之。则桴思。小楼也。唐苏鹗曰。汉师古注。释名所释。罘罳二说。皆误。按罘罳。从网是形。不思是声。罘浮也罳丝也。谓织丝之文。轻疎浮虗之貌。盖宫殿檐户之间也。唐文宗实录。甘露之变。出殿北门。裂断罘罳而去。温庭筠补陈武帝书。罘罳昼卷。阊阖晨开。皆非曲阁屏障之意。相如子虗赋罘网弥山。此亦谓罗鸟之网。即罘罳为网不谬矣。

马缟中华古今注云。罘罳屏。屏之遗象也。塾门外之舍也。臣来朝君。至门外。当就舍。更详其所应应对之事也。塾之者言。塾也。行至门内屏外。复应思惟也。罘罳复思也。汉西京罘罳。合板为之。亦筑土为之每门阙殿舍。皆有焉。如今郡国厅前。亦树之也。

陈继儒枕谭云。段成式云。士林多称雀网。为罘罳。其误如此。按汉书罘罳屏也。复也。臣朝君。至屏所奏之事于下。又按刘熙释名曰。罘罳在外门。罘复也。臣将入请事。于此复重思也。今之照墙也。

忠曰。罘罳板屏。而在厅前。今禅林罣罳亦板屏。制似罘罳。虽在椅後。亦受罳之名。

●法被

覆裹椅子之被也。

●大法被

忠曰。法堂座上。挂下大罣罳当面之被也。

北磵续集。赵郡主。施鬬彩法被。荐女偈云。空王座上。一片如织。善哉命妇。巧思精究。劝化诸女。如出一手。

●僧堂帐

禅苑清规首座云。行者於首座前问讯。低声云。和尚放参。(乃至)打放参钟。展单下帐。罢。归寮问讯。

忠曰。展眠单。而下帐帷也。

●帐幕

敕修清规。迎待尊宿云。寝堂钉挂帐幕。

正字通云。帐知亮切。音障。帷幔通称。又今人。以寝幄为帐。东方朔造甲乙帐。程颢本传。颢知扶沟县内侍王中正。按阅保甲。邻邑竞侈供帐。悦之。主吏来请。颢曰。吾邑贫。独有令故青帐。可用耳。

●暖帘

忠曰。绵布覆帘面。防风气。故言暖帘。

敕修清规月分须知云。四月候天气。僧堂内。下暖帘。上凉帘。

●凉帘

见暖帘处。

江湖风月集。率庵琮和尚。凉帘偈云。丝开渭水苍龙骨。织就炎天片雪寒。六用门头才放下。节纹一点不相瞒。

●座头屏风

忠曰。或单呼座头。小屏高可三尺。设户口左右座首。

太岳清和尚曰。座头小屏。又是名隔板。

旧说曰。座有四出六出八出等。如中华丛林。虽诸寮舍。制亦如僧堂众寮。此方鎌仓丛林。随处设座头屏风。此日本样也。其座头。则唯特为人。得坐之。其余位。则纵但一人。亦只用曲盆。行盏。盖为异於特为也。

忠曰。隔板。亦有所原。 後汉书郑弘传云。弘为太尉。时举将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为故事。

●香台

禅苑清规入室云。侍者入方丈。当面问讯。转身禅椅东边。香台後。面南立。

●供台

忠曰。大卓言供台。

东福清规。上堂节礼云。法堂触礼毕。住持转身。从安香炉。供台东入。南面立。受沙喝行者三拜。

敕修清规达磨忌云。严设祭筵。 解者曰。祭筵郎供台也。 又僧堂之外堂。有二供台(如图)。

●卓子

大监清规接諡号仪式云。於山门炉前。安卓子。庄严袱子并卓围。

●盘袱

忠曰。盘与袱二物也。盘上铺小袱。盛疏印等物。

敕修清规圣节云。维那书疏。带行仆。捧盘袱炉烛香合。上方丈。请住持佥疏。 又受法衣云。以盘袱。托呈法衣信物。 又山门特为新命茶汤云。库司仍具请状。备盘袱炉烛。诣方丈。插香拜请。 又大挂搭归堂云。堂司行者。用盘袱。托度牒。

●衣裓

忠曰。僧家散花器名衣裓。其器小竹笼。以贮花而散之。盖袭大通佛故事也。

法华经化城喻品云。大通智胜佛。得阿耨菩提。大光普照。尔时东方。五百万亿国土中。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东南方。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雪窦显禅师祖英集。送暹首座诗云。我恐逃之逃不得。大方无外皆充塞。茫茫扰扰知何极。八面香风惹衣裓。

忠曰。此用法华事。祖庭事苑解云。裓古得切。衣前襟也。

慧琳法华音义云。衣裓。说文。宗庙奏戒衣。从衣戒声。玉篇衣部。古来反。戒也。相传。从衣戒。孤得反。襟也。今时女人。衣前裓。是也。天衣类同。未详字所出也。

小补韵会云。裓。讫得切。衣裙也。梵典有衣裓。

忠曰。韵会之梵典。指法华也。所谓衣裓者。诸天聚众华。盛衣裙。以拟散佛上。今人摘果芽亦为之。故范希文鬬茶歌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止此)。襜篇海音觇。韍也。衣蔽前。

●拜席

敕修清规告香云。须用香几三只。烛台三对。当椅前。一字间列。外设小拜席。

传灯录百丈海禅师章云。马祖上堂。大众云集。方陞座良久。师乃卷却面前礼拜席。祖便下堂。

○已下系道具。

●竹篦

敕修清规尊宿出丧云。提调竹篦。拄杖。拂子。香合。法衣等物。

已下。畧录事缘。

广灯录叶县省禅师章云。参见汝州省念禅师。师见来。竖起竹篦子。云。不得唤作竹篦子。唤作竹篦子。即触。不唤作竹篦子。即背。唤作什麽。师近前掣得。掷向阶下云。在什麽处。念云。瞎。师言下大悟。

大慧杲禅师年谱云。师三十七岁。圆悟着临济正宗记以付之。分座训徒。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握竹篦。为应机之器。於是声誉蔼着。 又本录云。师室中。常举竹篦。问学者曰。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众下语。皆不契。因僧请益。复成五颂示之。颂云。云门擧起竹篦。开口知君话堕。上方香积不餐。甘伏食人涕唾。一云门擧起竹篦。禅和切忌针锥。鸾凤不栖荆棘。[感*鸟][感*鸟]偏守空池。二云门擧起竹篦。通身带水拖泥。奉报参玄上士。撒手悬崖勿迟。三云门举起竹篦。拟议知君乱统。直饶救得眼睛。当下失却鼻孔。四云门举起竹篦。露出心肝五脏。可怜猗死禅和。犹自魂飞胆丧。五

●禅镇

忠曰。坐禅警睡具也。

十诵律云。有比丘。众中睡。佛言。听水洗头。(乃至)若故睡不止。听以毱掷。若故睡不止。佛言。听用禅杖。取禅杖时。应生敬心。云何生敬心。言。以两手捉杖。戴顶上。应起看余睡者。以禅杖筑。筑已还坐。若无睡者。还以禅杖。着本处已坐。诸比丘。故睡。佛听用禅镇。作孔已。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耳。上去额前四指。着禅镇时禅镇堕。故睡。佛言。禅镇堕者。应起行。行时来往相乱。佛言。应如鹅法次第行(畧钞)。

资持记鉢器篇云。禅镇。如笏。坐禅时镇顶。须作孔施纽串耳上。睡时即堕地。佛言。一堕听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

释氏要览云。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於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自警。

止观证真私记云。四分抄批云。禅镇者。用骨牙角者。可方一寸许。若有睡者。放着顶上。头若正时。则不落。若睡时头动。则落膝上。

●禅带

释氏要览云。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熟皮曰韦)。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鈎。从後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杖

释氏要览云。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十诵律说。见禅镇处。

●禅毱

释氏要览云。禅毱。毛球也。有睡者。掷之令觉。

十诵律说。见禅镇处。

智度论云。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毱。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禅板

旧说曰。禅板者。坐禅时安手。或靠身器也。

临济玄禅师录云。师一日辞黄檗。檗问。什麽处去。师云。不是河南。便归河北。黄檗便打。师约住。与一掌。黄檗大笑。乃唤侍者。将百丈先师禅板机案来。师云。侍者将火来。黄檗云。虽然如是。汝但将去。已後坐却。天下人舌头去在。

希叟昙禅师录禅板颂云。要成片段工夫须是全身倚靠虽然只见一边未许睦州担荷。

忠曰。禅板者。倚版也。上头穿小圆穴。此名向上一窍。盖此穴贯索。缚着绳床背後横绳令板面斜。以靠身也。希叟颂意可见。然今时夏月。横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颐。与助老同用而已复别有倚板。余於一古寺。见中峯和尚禅板之模。长壹尺七寸八分。濶壹寸九分余。厚参分半。上有小窍。一面镌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乃峯亲书之模也。别有小板。即所谓倚板。长壹尺八寸。濶三寸九分。厚三分余。上下施窍。葢是禅板本制。而其上下穴。一贯索。缚着床面横绳。一贯索。缚着床底横绳。其板之斜势。令起倒得称意焉。今之禅板。槩濶不过贰寸则不便安躳。但可手携耳。

●倚版

释氏要览云。倚版。今呼禅版。毘柰耶摄颂曰。倚版为除劳僧私皆许畜(僧即众私即己)。

忠曰。倚版坐绳床时。倚之所以安背也。余曾获之於古寺。其制斵版厚三分半。长一尺八寸。横三寸九分。上下穿小窍。用时以纽。缚定床之横绳。而其斜之急不急。随意而已(详禅版处)。

●数珠

释氏要览云。牟棃曼陀罗咒经云。梵语鉢塞莫。梁云数珠。此乃是引接下根。牵课修业之具也。木槵子经云。昔有国王。名波流棃。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埀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个常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謟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

百八结者。要览云。小乘。见修合论。烦恼共有一百八数。且明见惑。三界四谛下烦恼共有八十八。谓苦下。具一切。即十使。贪瞋痴慢疑。身边见邪见见取戒禁取也。集灭离三见。谓集灭二谛下。各除身边邪三见也。道除於二见。谓道谛除身边二见也。上界不行恚。谓上界四谛下。各除瞋一。已上三界四谛。共有八十八也。修道所断惑。欲界有四。谓贪瞋痴慢。上二界。各除瞋。共有六。已上成十。计九十八也。更加十缠。谓无慙。无愧。昏沈。恶作。恼嫉。掉举。睡眠。忿。覆。合前都有一百八也。

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大唐宝思惟译)云。曼殊室利。告大众言。汝等谛听。受数珠校量功德差别。如是。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槵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陁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用乌卢陁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诵佛名。算数难可拔。是诸善男子。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陁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得福无量。其数珠者。要当须满一百八颗。如其难得。或为五十四颗。或二十七。或十四颗。亦皆得用。此即数珠法相差别。诸善男子。以何因缘我今独赞用菩提子获益最胜。诸人善听。我为汝等重说。昔日过去有佛。出现於世。在此树下。成等正觉时。一外道。信邪倒见。毁谤三宝。彼有一男。忽被非人打杀。外道念言。我今邪盛。未审诸佛。有何神力。如来既是在此树下。成等正觉。若佛是圣。树应有感。即将亡子。卧着菩提树下。作如是言。佛树若圣。我子必苏。以经七日。诵尔佛名。其子即得重苏。外道赞言。诸佛神力。我未曾见。佛成道树。现此希奇甚大威德。难可思议诸外道等。悉皆舍邪归正。相共发菩提心。信知。佛力不可思议。诸人咸号。为延命树。以是因缘。有其二名。应当知之。我为汝等现其所要。佛赞。善哉文殊如汝所说为异云耳。

陀罗尼集经云。佛说作数珠法。云有其四种。何者为四。一者金。二者银。三者赤铜。四者水精。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中用。

古今原始云。东汉章帝时。僧西域人。时作念珠。以象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义。共一百单八

忠曰。象十二月等。百八钟也(详百八钟处)。如念珠。经有明文。儒家不知之。作此妄说。

忠按专念宗。用三十六珠者。三分於百八之一也。便易携矣。近自支那来禅僧。用十八珠者。六分於百八之一也。掐六遍而满百八耳。

●数珠母珠

陁罗尼集经云。作是相珠一百八颗。造成珠已。又作一金珠。以为母珠。又更别作十颗银珠。以充记子。

●数珠记子

忠。曰。百八颗外。有十颗小珠。为记子(详母珠处)。

●筹

忠曰。筭人数器。布萨等用之。宗觉律师曰。筹长周尺而壹尺八寸(周尺准今尺可八寸参分许)。其大如小指。

行事钞说戒正仪篇云。十诵云。行筹者。为檀越问僧。不知数。佛令行筹。不知沙弥数。行筹数之。 又云。五分筹极短并五指。极长拳一肘。极麤不过小指。极细不得减箸。有客来。不知。行筹收取数之。一人行。一人收。乃至收已数之。知数已唱言。比丘若干。沙弥若干。出家人。和合若干人。 资持记云。并五指者。谓中人五相(指乎)。相并当五寸也。拳一肘。谓尺八也(舒手则二尺故)。然不明物体。今时多以竹木为之。 又行事钞云。四分云。听行舍罗。此云筹也。 资持记云。准声论翻之。疏云舍罗草名。以为筹计。

释氏要览云。梵音舍罗。此云筹。律因有婆罗门。问比丘逝多林。现住几人。比丘不知。佛言。应可行筹。

只园图经云。最初成道。於鹿野苑中。度五拘伦。便说法。答戒坛初。上集佛。诸佛之中。须弥登王最为长宿释迦佛问。往古诸往。冋方法。教诸比丘。登坛布萨。用何作筹。往古诸佛。布萨之时。金刚为筹。(乃至)筹相者。当用檀等诸香木作之。内外宝者。竹草中空。皆不可作。又不得画绘。及以漆涂为损众生迦之饰好应以素函盛之。筹极长如佛一搩手半。短者一搩手。

付法藏因缘传云。忧波毱多。化度无量众生皆悉获得阿罗汉果。其得道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六丈。纵广亦尔。於是名称满阎浮提世皆号为无相好佛。(乃至)尊者。於无余涅盘。而取灭度。以室中筹而用耶旬。

○已下系资身细器。

●锡杖

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云。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疎断故(经广说锡义今略之)。是杖有三錞。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瞋痴(云云)。复有四股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云云)通中高五用断五道苦恼。修五根(云云)。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云云)。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云云)。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云云)。或有二股。或有四股。环数无别。但我今用四股十二环。二股者。迦叶如来所制立也。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音释錞徒对切。铜鐏也。

彼经。更有持锡杖。二十五事。并说表相功德。

毘奈耶杂事曰。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鐶。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狗便出吠。用锡杖打。佛言。不应以杖打狗。应举怖之。时有恶狗。怖时瞋剧。佛言。取一抄饭。掷地令食。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南海寄归传云。言锡杖者。梵云吃弃罗。即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任情称就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二股。铁棬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麤细随时。高与眉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鐶或圆。或匾。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上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令澁。非本制也。

忠曰。义净说。似未读锡杖经也。

释氏要览云。梵云隙弃罗。此云锡杖。由振时作锡声故。十诵云声杖三千威仪经云。持锡不得入众。日中後。不得复持(日中即午)不得担於肩上。五百问云。持锡有多事。能警恶虫毒兽故。

忠曰。要览云。二股六环。是迦叶佛制(止此)。按锡杖经。无六环说但言二股四股。环数无别。学者须知。

四分律云。诸比丘道行。见虵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摇。

已下。畧录事缘。

唐高僧传僧稠传云。稠诣怀州西王屋山。修法。闻两虎交鬬。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

六祖法宝坛经云。永嘉玄觉禅师来参。遶师三帀。振锡而立(详如彼)。

传灯录章敬恽禅师章云。有一僧来绕师三帀。振锡而立。师曰。是是。其僧又到南泉。亦绕南泉三帀。振锡而立。南泉云。不是不是。此是风力所转。始终成坏。僧云。章敬道是。和尚为什麽道不是。南泉云。章敬即是。是汝不是。(碧岩统要等僧为麻谷)

传灯录五台隐峯禅师邓氏章云。师以冬。居衡岳。夏止清凉。唐元和中。荐登五台。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交锋。未决胜负。师曰。吾当去解其患。乃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事符预梦。鬬心顿息。师既显神异虑成惑众。遂入五台。於金刚窟前。示灭。

●拄杖

释氏要览云。十诵律云。佛听蓄杖。其[矛*(替-曰+贝)]用铁。为坚牢故。斯盖行李之善助也(言[矛*(替-曰+贝)]用铁即小拄杖子非今担衣鉢大者)。毗柰耶云。佛听蓄拄杖。有二因缘。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故。隋炀帝在邸时。送法藏禅师。灵寿杖书云。每策此杖。时赐相忆。

毘奈耶杂事云。佛在鹫峯山。有老苾刍。登山上下。脚跌倒地。佛言。应畜拄杖闻佛许已。六众即便以金银杂彩等物。雕饰其杖。俗旅嫌贱。苾刍白佛。佛言。苾刍有二种缘。应畜拄杖。一为老瘦无力。二为病苦婴身(畧钞)。

祖庭事苑。引毘奈耶杂事文毕云。正如今禅家游山拄杖。或乘危涉险。为扶力故。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许。串铁汞者。是也。行脚高士。多携麤重坚木。持以自衒。且曰。此足以御宼防身。往往愚俗必谓。禅家流。固当若是。不薄吾佛之遗训乎。

已下。略录事缘。

续灯录莲华峯祥庵主。临示疾时。举拄杖问众云。汝道。古佛到遮里。为什麽。不肯住。众无对。师云。为他途路不得力。复云。作麽生得力去。乃横肩拄杖云。楖[木*栗]横担不顾人。却入千峯万峯去。言毕圆寂百丈以拄杖。拂子。付沩山(见拂子处)。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拄杖颂云。格外丛林选出。生缘不在天台。虽然乌律卒地力。扶多少人来。

●拄杖触头净头

禅苑清规装包云。拄杖之法。有枝者为触头无枝者为净头。行时净头在前。右手携之。如下笠时。在左手内。路上逢人。如畧问讯。仰左手把拄杖。仰右手下笠。敛杖笠当胸。

●探水

忠曰。拄杖下头。可二尺别存小枝。挠缠绕本干。向下。名为探水。盖路行过水。则先下杖验之。水到小枝上下。而量其深浅。然後敢渡。故名探水。碧岩录云。玉将火试。金将石试。剑将毛试。水将杖试(止此)。是也。然事苑云。以杖尾细怯遂存小枝(见拄杖处)。依此只为护细弱也。无复探水之用。

已下。畧录拄杖探水因缘。

赵州谂禅师录云。师一日。将拄杖。上茱萸法堂上。东西来去。萸云。作什麽。师云探水。萸云。我者里。一滴也无。探个什麽。师将杖子。倚壁便下去。

洞山初禅师录云。问如何是洞山圆镜。师云。人将语试。水将杖试。

续灯录天衣在和禅师(嗣雪窦明觉)章云。问祖祖相传传祖印。师今得法嗣何人。师云。人将语试。水将杖探。

希叟昙禅师正宗賛。永明智觉禅师赞云。迅瀑千寻。不停纤粟。探水杖痕深。

虗堂愚禅师净慈後录。擧赵州断却命话。云。赵州过头杖子。到处探水。当时者僧。若与本分草料。管取别甑炊香。

古林茂禅师拾遗录。送敬上人偈云。参方须具参方眼。法战须谙法战机。探水乌藤好牢把。莫同赵老到茱萸。

●拂子

毘奈耶杂事云。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苾刍。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时六众。闻佛许已。便以众宝作柄。犁牛尾为其拂。俗人既见曰。此是何物。答言。佛令苾刍畜拂蚊子物。是故我持。彼言圣者仁。虽剃发。贪染未除。以缘白佛。佛言。有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细裂[叠*毛]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事苑引用)

释氏要览云。僧只云。佛听线拂。裂[叠*毛]拂。芒拂。树皮拂制。若[牛*苗]牛尾。马尾拂。并金银装柄者。皆不得执。三才图会仪制类。有图。

已下。略录事缘。

碧岩录云。百丈当时。以禅板蒲团。付黄檗。拄杖拂子付沩山。沩山。後付仰山。仰山既大肯三圣。圣一日辞去。仰山以拄杖拂子。付三圣。圣云。某甲已有师。仰山诘其由。乃临济的子也。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拂子颂云。才得柄覇入手。便要呵佛骂祖。还他本色真椶不比寻常谈麈。

●如意

释氏要览云。梵云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诚尝问译经三藏。通梵大师清沼。字学通慧大师云胜。皆云。如意之制。盖心之表也。故菩萨皆执之。状如云叶。又如此方篆书心字。故若局爪杖者。只如文殊。亦执之。岂欲搔痒也。又云。今讲僧。尚执之。多私记节文祝辞。於柄。备於忽忘。要时手执目对。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版。备於忽忘。名笏也。若齐高祖。赐隐士明僧绍。竹根如意。梁武帝昭明太子。木犀如意。石季伦王敦。皆执铁如意。此必爪杖也。因斯而论则有二如意。盖名同而用异焉。

忠曰。如意之制。心之表也。如此方篆书心字(止此)。此义不通印度焉。又曰。文殊岂欲搔痒也(止此)。是亦不然。世尊。尚示有圊便疾病。既同凡。受五蕴色身。何无复背痒耶。余窃谓。凡佛菩萨所执器物。动有所表。盖说法到人疑处。令彼能通晓。犹如爪杖搔痒处痛快。故执此表其相。若复依此义。则文殊虽执。亦何妨焉。

义楚六帖云。净名经义抄云。牛呞罗汉。说法时。以有口病。恐大众生轻。龙现爪。以遮口。因作如意。犹象龙爪。

佛祖统纪。智者大师纪云。南岳造金字般若。命师代讲。唯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咨审。余悉自裁。南岳手持如意。临席赞之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 又云。师有疾。口授遗书。略云。莲华香鑪犀角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别。愿德香远闻。长保如意也。

释氏资监云。周建德三年。五月。武帝邕。惑於道士张宾等妖言。恶黑衣之谶。乃欲偏废释教。命沙门道士。辨其优劣。且云。长留短废(云云)。襄城公何妥。自行如意。座首少林寺行禅师。发愤而起。诸僧止曰。师为佛法大海。众咸仰知。可令末座对扬。共推如意付智炫。安详而起。徐升论座。坐定执如意。折张宾。理屈(详如彼)

忠曰。论议执如意。可以证焉。

三才图会器用部云。如意吴时。秣陵。有掘得铜匣。开之。得白玉如意。执处。皆刻螭彪蝇蝉等形。胡综谓。秦始皇东游。埋宝以当王气。则此也。盖如意之始。非周之旧。当战国事尔。

事物初畧云。胡综别传曰。时有掘地得铜匣。长二尺七寸。开之。得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螭蝉等形。时人莫知其由。吴大帝。以综多识。乃问之。答云。昔秦始皇。东游。以金陵有王者气。乃凿诸山岗。起处埋宝物。以当王者之气。此抑是乎。则是如意。始于战国。

顾元庆十友图賛如意为直友。曰。右如意。炼铁为之。长二尺有奇。上有银错。或隐或见。识者知其宣和旧物。平时以刚直自持。山房呼为直友。

●痒和子

忠曰。如意言痒和子。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痒。和子颂云。既就良工雕琢。何妨出手扶持。抓着衲僧痒处。赏伊一枚荔枝。

●印

毘柰耶杂事云。时有贼。来盗僧库藏。并及私物。为无记验。苾刍不知何时失物。佛言。苾刍。可畜其印。应用五种物为印。所谓鍮石。赤铜。白铜。牙。角。佛言。凡印有二种。一是大众。二是私物。若大众印。可刻转法轮像。两边安鹿。伏跪。而住。其下应书元本造寺施主名字。若私印者。刻作骨锁像。或作髑髅形。欲令见时生厌离故。

辍耕录云。周礼玺节。郑氏注云。玺节者。今之印章也。按许慎说文云。印执政所持信也。徐锴曰。从爪手。以持信也。卫宏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独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七雄之时。臣下玺。始称曰印。汉制诸侯王金玺。玺之言信也。古者印玺通名。汉旧仪云。诸侯王。黄金玺。槖佗钮。又曰。玺谓刻曰某王之玺。列侯黄金印。龟钮。文曰某侯之章。丞相太尉。与三公。前後左右将军。黄金印。龟钮。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六百石。四百石。至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鼻钮。文曰印。建武元年诏。诸侯王。金印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中二千石以上。银印青绶。千石至四百石以下。铜印黑绶。及黄绶。陈制。金章。或龟钮貔钮兽钮豹钮。银章。或龟钮熊钮罴钮羔钮鹿钮。银印或珪钮兔钮。铜印率环钮。吾衍云。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隷相通。後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多见古家。藏得汉印。字皆方正。近乎隷书。此即摹印篆也。玉球啸堂集古录所载。古印。正与相合。凡屈曲盘回。唐篆始如此。今碑刻。有鲁公官诰尚书省印。可考其说。汉晋印章。皆用白文。大不过寸许。朝爵。印文皆铸盖择日封拜。可缓者也。军中印文多凿。盖急於行令。不可缓者也。古无押字。以印章为官职信令。故如此耳。唐用朱文。古法渐废。至宋南渡。绝无知此者。故後宋印文皆大缪。白文印。皆用汉篆。平正方直。字不可圆。纵有斜笔。亦当取巧写过。三字印。右一边一字。左一边两字者。以两字处。与一字处相等。不可两字中断。又不可十分相接。四字印。若前二字。交界有空。後二字无空。须当空一画别之。字有有脚无脚。故言及此。不然一边见分。一边不分。非法度也。轩斋等印。古无此式。唯唐相李泌。有端居堂白文玉印。或可照例。终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从朱文。朱文印。或用杂体篆。不可太怪。择其近人情。免费辞说。白文印用崔子王写张平子碑上字。及汉器上。并碑盖印章等字。最为第一。凡姓名表字。古有法式。不可用杂篆。及朱文。白文印。必逼於边。不可有空。空便不古。朱文印不可逼边。须当以字中空白得中处为相去。庶免印出。与边相倚。无意思耳。字宜细。四旁有出。笔皆带边。边须细於字。边若一体。印出时。四边虗纸。皆昂起。未免边肥於字也。非见印多。不能晓此。黏边朱文。建业文房之法。多有人。依款识字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法。不曾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周礼虽有玺节。及职金掌其微恶。揭而玺之之说。注曰。印其实手执之印也。正面刻字。如秦氏玺。而不可印。印则字皆反矣。古人以之表信。不问字反。淳朴如此。若战国时。苏秦六印。制度未闻。淮南子人间训曰。鲁君召子贡授以大将军印。刘安。寓言。而先辞耳。道号。唐人虽有。不曾有印。故不可以道号作印用也。三字屋扁。唐印有法。凡印文中。有一二字。忽有自然空缺。不可映带者。听其自空。古印多如此。凡印。仆有古人印式二册。一为官印。一为私印。具列所以。实为甚详。不若啸堂集古录所载。只具音释也。凡名印不可妄写。或姓名相合。或加印章等字或兼用印章字。曰姓某印章。不若只用印字。最为正也。二名者。可回文写姓下。着印字在右。二名在左。是也。单名者。曰姓某之印。却不可回文写。名印内。不得着氏字。表德可加氏字。宜审之。表字印。只用二字。此为正式。近人或并姓氏於其上。曰某氏某。若作姓某父。古虽有此称。系他人美己。却不可入印。人多好古。不论其原。不为俗乱。可也。汉人三字印。非复姓。及无印字者。皆非名印。盖字印。不当用印字。以乱名。汉张安字幼君。有印曰。张幼君(右一字。左二字)。唐吕温字化光。有印。曰吕化光。此亦三字。表德式。诸印下。有空处。悬之最佳。不可妄意伸开。或加屈曲。务欲填满。若写得。有道理自然不觉空也。字多无空。不必问此。李阳冰曰。摹印之法。有四。功侔造化。冥受鬼神。谓之神笔。画之外。得微妙法。谓之奇艺。精于一规矩方圆。谓之工。繁简相参。布置不紊。谓之巧。赵彦卫云。古印。文作白文。盖用以印泥。紫泥封诏。是也。今之米印。及仓敖印。近之矣。自有纸。始用朱字。间有为白字者。通典云。北齐有木印。长一尺。广二寸五分。背上为鼻钮。长九寸。厚一寸。广七分。腹下隐起篆文。曰。督摄万几。惟以印籍缝。今龊合缝条印。盖原於此。秦有八体书。三曰刻符。印古所谓缪篆。五曰摹印。萧子良。以刻符摹印。合为一体。徐锴谓。符者竹而中刻之。字形半分。理应别为一体。摹印屈曲填密。则秦玺文也。子良误合之。宣和谱四卷。杨克一图书谱一卷(又名集古印格)。王厚之复斋印谱。颜叔夏古印谱二卷。姜夔集古印谱一卷。吾衍古印文二卷。赵孟頫印史二卷。

正字通云。汉官仪。吏秩比二千石以上。银印龟纽。其文曰章。刻曰某官之章。二百石以上。铜印鼻纽。其文曰印。刻曰某官之印。今士大夫。私用姓名图记。曰某章某印。 又云。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盖右今金石。同一例也。

客窓随笔云。古人印章。元自圆整。有残缺处。乃沙土久蚀。而然。今人乃以新制者。故击碎。而摸糊之。以为古。大非也。且以施於泛印。犹可。若自己姓字。必残缺磨灭。而使之古。何为者哉。

忠曰。赵世显。是论。最确矣。印名人见存。而其印却为古物之状。违理之甚。

明僧独立。印章说云。印章之作。由国玺符篆而别。士民得用。自汉而兴。但纪姓名。无引首。别号表字。悉用铜铸。在公者。用龟钮。曰之印。大夫者。称之章。私记者。用瓦钮。曰私印。不刻朱文。槩用小篆。白文。今称汉白文焉。宋始兴。斋居别号字氏。至我明国。人争尚闲文诗句。遂分籕文小篆。缪篆署书。方朱圆朱。玉箸切玉。急就之体。井井不紊。取诸金玉冻石。以饰珍玩。成弘之际。由用犀象刻印。今鄙弃之。万历初。有何雪渔文三桥者。益新秦汉篆法。曰铸体。曰凿体。曰半铸半凿体。曰飞走流动体。中锋正笔。铁画银鈎。举说文。应正用。其道始光。从元吾衍子说。以详其制。予居关门。竺印师。以青田印石。索予篆字。奈何笔尖緜藐。画不从心。脱稿于石。在铁笔者。绳之正之。予昔曾与陈文叔郑正叔梁千秋丁秋屏诸名公。校酬精核。是得金石心传。不与刊梨镌枣。同工而语。但予情厌操刀。不及其好。是尔捐弃。今日本但曰刻印。不知配字合道。奏刀有诀。玄玄至理。岂是卤莽灭裂。可为是。特纪此数言。以付雕虫者。作明眼。壬寅姤月。廿有四日。天间野衲独立氏识。(真本在龙华)

●书剪

敕修清规尊宿迁化。下遗书云。行者备书剪。托书物。(乃至)住持熏炉。送与维那。行者度剪。开缄宣读。

●界尺

忠曰。界尺文具。以画界罫线。兼镇纸幅。与戒尺不同。戒尺见呗器门。

禅林类聚云。梁武帝。请傅大士讲经。大士陞座。以界尺。挥案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志公问帝云。陛下会不。帝云不会。志云。大士讲经竟。

联灯会要。但作尺。是界尺。可依类聚而知也(幻住庵清规。言尺。戒尺也。见呗器门)。

北磵文集界尺铭云。恶圆曲。尚方正。直而刚。重以填。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之一曰。界尺裁版杆帖。

五代史唐赵光逢传云。赵光逢字延吉。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

三才图会器用类云。尺以镇纸。锥以刺书。

3.jpg

●针筒

见戒刀处。

世尊不听作象牙骨角鍼筩。缘见于僧只律。

云门偃禅师录云。或云。佛法还有变易也无。代云。鉢盂鞋履。拄杖针筒。 又云。纽半破三。针筒鼻孔里。道将一句来。代云。海里使风山上船。

续灯录天衣怀禅师章云。上堂云。须弥顶上。不扣金钟。毕鉢岩中。无人聚会。山僧倒骑佛殿。诸人反着草鞋。朝游檀特。暮到罗浮。拄杖针筒。目家收取。

佛果击节录云。钦山将针线。行脚。到处与人做衣(详杂行门。把针处)。

●镜

资持记云。坐禅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详灵像门。写照处)。

释氏要览云。僧只云。若病差。若新剃头。若头面有疮。照无罪。若为好故照者。得越毘尼罪。

已下。畧录因缘。

传灯录。僧伽难提章云。一童子。持圆监。直造尊者前。师曰。汝手中者。当何所表。童曰。诸佛大圆监。内外无瑕翳。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尊者受具戒讫。名伽耶舍多。

联灯会要仰山寂禅师章云。师住东平。沩山寄镜子一面。并书。至。师陞堂。受书毕。提起镜子。示众云。大众且道。是沩山镜。是东平镜。若道是东平镜。又是沩山寄来。若道是沩山镜又在东平手里。若道得即留取。若道不得。即扑破去也。如是三说。众皆无对。师遂扑破。

●剃刀

敕修清规。沙弥得度云。戒师用净瓶灌顶。以指滴水於顶上。执刀剃头。

传灯录南院宝应和尚章云。思明和尚。未住西院时。到参。礼拜後白曰。别无好物人事。从许州。买得一口江西剃刀来献和尚师曰。汝从许州来。什麽处得江西剃刀。明把师手掐一下。师曰。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师曰。阿剌剌。

●戒刀

敕修清规办道具云。僧史畧云。戒刀皆是道具。表断一切恶故。

僧史畧云。及持澡罐漉囊。锡杖戒刀。斧子针筒。此皆为道具也。

释氏要览云。戒刀。按律许蓄月头刀子。为割衣故。今比丘蓄刀名戒者。盖佛不许斫截一切草木。坏鬼神村故。草木尚戒。况其它也。

祖庭事苑云。戒刀根本杂事云。佛在室罗伐城。苾刍欲裁三衣。便以手裂。衣财损坏。佛言。可刀子裁。六众。便以杂宝饰之。加以太长。佛制不听。此是大刀。不是刀子。汝等应知。有三种刀子。谓大中小。大者可长六指。小者四指。二内名中。其状有二。一如鸟羽曲。二似鸡翎。不应尖直。

五分律云。诸比丘无刀。用竹芦片割衣衣坏。佛言。听畜割截物刀。诸比丘。便作大刀。贼来。得以害比丘。佛言。不听作大刀。犯者突吉罗。听长一指。一边作刃。以木作柄。除漆树。

梵网经十八物中。有刀子(见杨枝处)。 古迹记云。刀子割甲。

行事钞鉢器制听篇云。毗尼母。听畜刀子。六种。一用割皮。剪甲。破疮。裁衣。割衣上毛缕。六用净果。乃至食时。种种须故。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戒刀颂云。恶钳鎚下飜身。未必锋芒发露。不惟斩得猫儿。也解杀佛杀祖。

●法瓶

旧说曰。布萨时所用瓶。名法瓶。乃盛香汤。及香水也。

又见滤水囊处。

●净瓶

敕修清规办道具云。净瓶。梵语捃稚迦。此云缾。

释氏要览云。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甆瓦者。是净用。若铜铁者。是触用

忠曰。余曾问久修园宗觉律师曰。今律士。但携一瓶。未审是触是净。觉曰。一瓶贮净水。触净兼用。

义净受用三水要行法云。旧律十诵五十九云。有净澡罐。厕澡罐。四十一云。有净水瓶。常水瓶。又新译有部律文。净瓶触器极分明。此并金口亲言。非是人造。宁容唯一铜瓶。不分净触。虽同告语。不齿在心。岂可以习俗生常。故违圣教。

祖庭事苑云。净缾。四分律云。有比丘。遇无水处。水或有虫。渴杀。佛知制戒。令持触净二缾。以护命故。

传灯录沩山佑禅师章云。百丈召师入室。嘱云。吾化缘在此。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後学。时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佑公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什麽。华林云。不可唤作木[木*突]也。百丈不肯。乃问师。师踢倒净瓶。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遂遣师往沩山。

●滤水囊

篇海类编云。滤良据切。音虑。漉去滓也。

敕修清规办道具云。滤水囊。增辉记云。为器虽小。其功甚大。为护生命故。中华僧。鲜有受持准律标示。根本百一羯磨云。水罗有五种。一方罗(用绢三尺。或二尺随时大小作。绢须细密。不透虫者。若用疎绢薄纱紵布者。无护生之意)。二法瓶(阴阳瓶也)。三军迟(以绢系口。以绳悬。沈於水待满引出)。四酌水罗。五衣角罗(言衣角者。非袈裟角也。但取密绢方一搩手或系瓶口或安鉢盂中滤水用也)。慈觉大师赜公集经律。凡三十一偈。文多不录。末谓。世云。滤罗难安多众。宗赜。崇宁元年。於洪济院厨前井边。安大水槛。上近槛唇。别安小槛。穿角傍出。下安滤罗倾水之时。全无迸溢。亦乃大众沾足。浴院後架。仿此。僧行东司。亦皆滤水。出家之本道也。後住长芦。诸井滤水。二十余处。常住若不滤水。罪归主执之人。普冀勉而行之。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云。漉水袋法。物虽轻小。所为极大。出家慈济。厥意在此。萨婆多。凡用水法。应清净者。如法漉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取上细[叠*毛]一肘作囊。令持戒审悉者。漉水竟。着净器中。向日谛视看。四分作漉水袋。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椁。不得无漉袋。行半由旬。无者。僧伽棃角漉。此国多用绢作者。余亲取已漉竟水。内黑色器中。微小细虫无数。後取致练作袋。漉之方尽。

已下。畧录事缘。

传灯录牛头智岩禅师章云。师姓华氏。弱冠智勇过人。身长七尺六寸。隋大业中。为郎将。常以弓挂一滤水囊。随行所至。汲用。累从大将征讨。频立战功。唐武德中。年四十。遂乞出家。

六学僧传。唐僧竭传云。竭每以复帛。为漉水囊。日漉水。投虫井中。井恒盈。未尝涸。世因以护生井。目之。

丹鈆总录云。唐人白行简。以滤水罗赋。得名。其警句云。焦螟之生必全。有以小为贵者。江汉之流虽大。盖可一以贯之。灵一诗曰。滤泉侵月起。扫径避虫行。滤水盖僧家戒律有此。欲全水虫之命。故滤而後饮。今蜀中深山古寺。犹有此规白居易送文畅诗。山宿驯溪虎。江行滤水虫。

●手巾

忠曰。手巾二种。一随身携手者。一公界者。或在僧堂内。或在浴室内。或在後架。皆长丈二。挂之辘轳。令牵转。就其乾处拭用。

已下。录随身手巾。

梵网经十八物中。有手巾(详器物门。杨枝处)。

行事钞二衣总别篇云。又开鉢囊。革屣囊。针筩。禅带。腰带。帽。拭脚巾。摄热巾。里革屣巾等。及拭面巾。拭身巾。扪泪巾。

续灯录龙潭圆禅师章云。师辞汾阳。汾阳云。别无送路与子。一条拄杖。一条手巾。师云。手巾与和尚受用。拄杖不用得。昭云。但将去。有用处在。师便收。昭云又道不用。师喝一喝。便下去。昭云。已後不让临济。师云正令已行。(师嗣汾阳善昭)

事物纪原云。礼浴用二巾。上絺下綌。虽上下异用。而无异名。此三代之制也。汉王莽之斥逐王闳也。闳伏泣。元后亲以手巾拭之。於是始见手巾之目。其事虽出於三代。而制名。当自汉世也。

已下。录公界手巾。

大比丘三千威仪云。当用手巾有五事。一者当拭上下头。二者当用一头拭手。以一头拭面目。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腻污。当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体。若澡浴。各当自有巾。(忠曰。若澡下。说随身巾。)

敕修清规大坐参云。圣僧侍者。牵堂内手巾辘轳。惊酣眠者。

日用轨范云。拭面不得争扯手巾。不得以巾拭头。用毕须摊挂。或焙火上。

永平道元和尚曰。手巾。一幅布。长一丈二尺也。不可白色。(已上僧堂巾。)

敕修清规知浴云。铺设浴室。挂手巾。出面盆拖鞋脚布。

日用轨范开浴云。公界手巾。系着衣後。净手拭之。以披五条也。(已上浴室巾。)

缁门警训登厕规式云。後架手巾。须多备三两条。频频洗换。莫令垢染。以污净手。人众处。五日一洗。人少处。十日一洗。(已上後架巾。)

忠少时闻古老说。谓行脚人。以手巾束腰。其巾取一幅布长丈二。一头竖折。横缝定其唇。若道路遇亡骸。则不空见过。便以巾缝首。纳亡人一脚。自骸背过肩。负之於己背上寻可瘗处。税下。葬之。讽诵而去。余按毛诗云。行有死人。尚有墐之(止此)。仁儒秉心。犹若是。况为度生大士乎。

●净巾

旧说曰。净巾。即手巾也。

日用轨范抽脱云。以净巾。搭左手。

●面盆

敕修清规水头云。手巾面盆。灯烛牙药。毋令缺少。

●枕子

日用轨范云。五更钟未鸣。轻轻擡身。先起将枕子。安脚下。未要拗。恐惊隣单。

祖庭事苑云。寄归传云。南海十岛。西国五天。并皆不用木枕。支头。神洲独有斯事。西方枕囊样式。其类相似。或取帛或布。染色随意。缝为直袋长一肘半。宽半肘。中间财者。随处所出。或可填毛。或盛麻縕。或蒲黄柳絮等。或决明麻豆。随时冷热。量意高下。斯乃取适安身。实无坚强之患。然为木枕疎硬。头下通风。致使时人。多苦头疼。既而软物除风。麻豆明目。且能有益。用实无爽。又为寒乡冻顶。多得伤风。冬月鼻流。斯其过也。今禅人。多畜木桥枕。盖便於行脚。收拾易然。故利时之用。亦不可革也。

法华文句记云。南山注经音云。西方无木枕。皆以赤皮。内着绵毛。用倚卧也。

灵源拾遗云。昔哲侍者。夜半不睡。以圆木为枕。小睡。时枕转。觉而後。安坐如故。

传灯录。仰山寂禅师章云。僧问。法身还解说法也无。师曰。我说不得。别有一人说得。曰说得底人。在什麽处。师推枕子。出。沩山闻云。寂子用剑刃上事。

●桥枕

忠曰。桥枕。日本名摺枕者。其制两小板。内安细木柱。两头有机。令可开阖开则柱斜。撑起板一左一右任安头。摺则小柱卧。填两板凹处太便于收藏。敕修清规大坐参中。再请禅云。更深住持出。闻首座开枕响。众方偃息(止此)。乃开枕。以备卧用也。

祖庭事苑说。见枕子处。

●扇

释氏要览云。西天多用。如阿含经云。阿难罗云皆执扇侍佛。优波离。结集律藏时。波斯匿王。与象牙装扇。令执诵律。古高僧慧荣。讲时。执扇。隋炀帝赐高僧敬脱。大竹扇濶三尺。入内讲经论。

大慧为如山主普说云。我老和尚(圆悟)。曾说。五祖师翁。每於盛暑中。常披袈裟。禅床上坐。更不使扇。先师便问。和尚何不使扇。祖云。儞理会不得。我是顺时保爱。因问其故。祖云。天地之气。既有四时。便有寒暑。既在寒暑中。须与他受些子。儞若逃寒畏暑。便是逆其时候了也。这个便是老僧。顺时保爱。

盐官齐安禅师索犀牛扇子。 见传灯录。

忠曰。中华所谓。扇多是团扇而已。如此方言扇。皆是摺叠扇也。

春风堂随笔云。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於东夷。永乐间。始盛行於中国。予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予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摺痕尚存。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为泥金面。鸟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

徐氏笔精云。国朝(大明)不用团扇。用摺扇。

●头末红扇

忠曰。日本禅林兄弟者。所执金面中启扇子。上头绘深红云容。名言头末红扇子。

○已下系资身麤器。

●法盖

忠曰。法盖者。葫芦顶。绣罗三檐大伞。新住持入院。行者。执面覆之。

水浒传云。梁中书。出堦前。坐定交椅。左右只候两行。唤打伞的。撑开那把。银葫芦顶。茶褐罗三檐凉伞。来。盖定。在梁中书背後。

忠曰。禅林法盖之制。正是也。

增壹阿含经云。世尊受须摩提女请。至满富城(广说乃至)。是时梵天王。在如来右。释提桓因。在如来左。手执拂。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後。手执金刚杵。毘沙门天王。手执七宝之盖。处虗空中。在如来上。恐有尘土坌如来身。

忠曰。盖之用。在防尘秽。此文可为证。

释氏要览云。律云。跋难陀比丘。持大盖行(似今凉伞也)。诸居士遥见。谓是官人。皆避道。及近。元是比丘。乃讥嫌之。佛乃制戒。不应持大盖若天雨即听。

●凉伞

忠曰。日本禅林。长老者。行路。执伞覆之遮日。制小於法盖。以油纸造之。

余冬序录云。按宋人私录。京城士人。旧通用青绢凉繖。大中祥符间。惟许亲王用之。余并禁止。後又许中书枢密院。依旧用繖。

尧山堂外纪云。刘子仪(名筠)侍郎。三入翰林。希望大用。意颇不怿。赋诗云。蟠桃三窃成何味。上尽鳌山迹转孤。移疾不出。朝士问候者。继至询之。云虗热上攻。石中立在坐云。只消一服清凉散。意谓。两府始得用青凉伞也。

忠曰。僧家凉伞。有所拟也。

●笠

敕修清规入院云。古人腰包顶笠。到山门首。下笠入门。炷香。有法语。 又装包云。古者戴笠。笠内安经文。茶具之类。

释氏要览云。盖律有二种。一竹盖。二叶盖。寄归传云。西域僧。有持竹盖。或持伞者。梁高僧惠韶。遇有请。则自携杖笠也。今僧戴竹笠。椶笠乃竹盖之遗制。但去柄尔。今又加油绢於上。郎唐马周制。在蓆帽。以御雨。故效之也。

传灯录。金华山俱胝和尚章云。初住庵。有尼名实际。到庵。戴笠子。执锡绕师三帀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问。师皆无对。尼便去。後天龙和尚到庵。竪一指。师当下大悟。

●轿

字汇云。轿渠妙切。桥去声。肩行之车也。

品字笺云。轿肩舆也。汉淮南王安。谏击闽越。舆轿踰岭。注。今竹舆。严助传注。服虔曰。隘路车也。

容齐四笔云。汉书。淮南王安。谏武帝伐越书曰。舆轿而踰领。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臣瓒曰。今竹舆车也。江表作竹舆以行。项昭曰。陵绝水曰轿音旗庙反。颜师古曰。服音瓒说。是也。项氏谬矣。此直言以轿过领耳。何云陵绝水乎。旗庙之音。无所依据。予谓。项音轿字是也。而云陵绝水则谬。

●蒲龛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蒲龛颂云。百帀千重包裹。未免黑山里坐。古今多少生盲。引得全身入草。 蒲义。见蒲团处。

●温蒲

蒲龛。又言温蒲。

江湖集月庭忠和尚温蒲颂云。业履人亡肉未寒。满汀柔绿带春烟。全身入草重扶起。门掩昭州二十年。

●蒲团

忠曰。坐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言蒲团。和俗称眠单。为蒲团。大失义。

埤雅云。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於水厓。柔滑而温。可以为席。

永平清规辨道法云。晡时衩衣入堂。就单位。出蒲团而用坐禅。未展单矣。

忠曰。单。谓眠单。可知蒲团眠单二物也。

大慧杲禅师书。答曾侍郎云。公既与竹椅蒲团为侣。

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蒲团颂云。百草头边荐得。何妨打块成团。直下千差坐断。无心犹隔重关。

联珠诗格注云。蒲团。僧房坐具。东坡诗。後夜当独来。不烦主与宾。蒲团坐纸帐。自要观我身。

●椸架

毘奈耶杂事云。缘在室罗伐城。苾刍。随处而安衣服。便多垢腻。被虫蚁穿。佛言。不应随处。而置衣服。当作衣架。苾刍即便穿壁安衣。令壁损坏。佛言不得穿壁。初造寺时。应出木坎。上置衣竿。时诸苾刍。房内置竿。檐前不作。佛言檐前亦作。勿令阙事。

正字通云。椸音移。衣架。曲礼男女不同椸架又方言榻前几。赵魏间。谓之椸。凡直植曰椸。横架曰桁。禅门规式云。僧堂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详丛轨门。挂搭处)。

●几案

详禅板处。

正字通云。案几属。

●经案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古规。首到客司。相看。次往堂司挂搭。送单位。经案定。然後到侍司。通覆。诣方丈礼拜。

旧说曰。众寮案位。言经案葢众寮。是看经之处。故以名之。

●牀

僧只律云。佛住舍卫城。制戒。不听过量作牀。(乃至)作牀脚。应量作高修伽陀八指。(乃至)修伽陀者。如来应供正遍知。八指者。佛八指。

忠曰。飜译集曰。佛指濶二寸(止此)。即八指一尺六寸也。

●绳床

联灯会要百丈海禅师章云。师再参马大师。侍立次。大师目顾绳床角拂子。师云。即此用。离此用。祖云。汝向後开两片皮。将何为人。师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师挂拂子旧处。祖震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

摩诃止观云。安一绳床。傍无余座。

五车妙选云。杜诗。花影在绳床。注云。以绳穿为坐具。即今之交椅也。一云胡床。隋恶胡改名交床。唐改绳床。

事文类聚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虏来。始名胡床。桓伊下马。踞胡床。取笛三弄。是也。隋以谶有胡。改名交床。胡瓜亦改黄瓜。唐柴绍击西戎。据胡床使两女子舞。则唐史臣。追本语以书也。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见羣臣礼。紫宸殿御大绳床。则又名绳床矣。

琅邪代醉编云。古者席地而坐。未尝有椅。至晋乃有绳床。即今上马交床之类。此用椅之渐也。

●椅子

敕修清规告香云。铺设罣罳椅子(见罣罳处)。

琅邪代醉编云。古未有椅(详绳床处)。

正字通云。椅音倚。借高坐具。後有倚者。今俗呼椅子。

品字笺云。桌椅。桌几之高者。椅人所倚坐者。此後世之借用。非古音义。

椅子。又作倚子。 传灯录。罗汉琛禅师章云。玄沙尝问曰。三界唯心。汝作麽生会。师指倚子曰。和尚唤这个。作什麽。玄沙曰倚子。曰和尚不会三界唯心。玄沙曰。我唤这个作竹木。汝唤作什麽。曰桂琛亦唤作竹木。玄沙曰。尽大地觅一个会佛法底人。不可得。

●参椅

忠曰。参椅者。交椅也。脚木乂字交加。令可折叠。参亦交也。或云。学者参问时。师家坐此椅。故云参椅也。

敕修清规游方参请云。凡寝堂中。必设参椅。示尊师道也。

事物纪原云。搜神记曰。胡床。戎翟之器也。风俗通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

三才图会。仪制类。有交椅。及椅踏图。

●竹椅

忠曰。以竹所造椅子也。

大慧杲禅师书答曾侍郎云。公既与竹椅蒲团为侣。不异善财见最寂静婆罗门。

●曲彔

五祖演禅师录云。上堂云。行者不报来打鼓。曲彔木头上。不免将错就错。参。

碧岩录。评龙牙参临济话云。他致个问端。不妨要见他曲彔木床上老汉。亦要明自己一段大事。

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云。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着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着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彔木。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

虗堂愚和尚录示如足首座法语云。以平等大心。待四方衲子。方可据曲彔床。

雪岩钦禅师录。普说云。凡遇五参。见曲彔床上。个汉。胡说乱道。何不也历在耳根。

篇海类编云。彔。卢谷切。音禄。刻木也。

正字通云。说文彔别。为部。刻木篆篆也。象形。以篆形推之。与互别。旧本附互部非。

忠曰。曲彔。盖刻木屈曲貌。今交椅制。曲彔然。故异名曲彔木。遂省木。单称曲彔也。

又有作曲录者。依音同讹写。 碧岩录云。古人行脚。徧历丛林。直以此事为念。要辨他曲录木床上老和尚。具眼不具眼。

又有作曲[彔*页]者。亦依音同讹。 续灯录兴化仁岳章云。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曲[彔*页]。禅床。 又上方日益章。上堂云。五叶芬芳。千灯续焰。向曲[彔*页]木里唱二作三。(五灯会元作彔)

晦庵光状元录云。行到汝州叶县。被一阵业风吹上。首山曲[彔*页]木床上。见个老和尚(云云)。

●曲木

忠曰。曲彔木床也。

云门偃禅师录云。上堂云。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坐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屙屎送尿。也。三家村里老婆。传口令相似。识个什麽好恶。总似这般底。水也难消。

祖英集送胜因长老偈云。韶阳间出多慷慨。权要雄雄曾绝待。曲木据位知几何。利刀翦却令人爱。

●长连床

见椸架处。

传灯录香林远禅师章云问如何是玄。师曰。今日来明日去。如何是玄中玄。师曰。长连床上。

南海寄归传云。西方房迮。居人复多。卧起之後。牀皆举摄。或内置一边或移安户外。牀阔二肘。长四肘半褥席同然。 又云。西国。讲堂食堂之内元来不置大床多设木枮并小牀子。听讲食时。用将踞坐。斯其本法矣。神州则大牀方坐。其事久之。虽可随时设仪。而本末之源。须识。

●踏床

禅苑清规赴粥饭云。上床之法(云云)。提面前袈裟。次并以左手提之。即踏床近里而坐然後弃鞋。

保宁勇禅师录。上堂云森罗及万像。皆於镜中现。以杖指云。北面是厨库。南面是僧堂。中间是佛殿。直下指云。者里是什麽。乃云。踏床子。也不识。

大慧武库云。张无尽至兜率。语及宗门事。曰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托鉢因缘悦曰。既於此有疑。其余安得无耶。只如言末後句。是有耶。是无耶。无尽曰。有。悦大笑。遂归方丈。闭却门。无尽一夜睡不稳。至五更下牀。触飜蹋床。忽然省得。

忠曰。踏床。椅子前。承足小几也。又言脚凳。 竺原证道歌注举张无尽因缘云。至五更。起来。踏飜脚凳。忽然大悟。

踏牀。律名承足牀。 毘奈耶杂事云。缘在室罗伐城。佛言。应诵经者。可昇高座。其人坐师子座。下埀双足。致有劳倦。佛言。应作承足牀。苾刍不解。佛言。若座不移动。应以甎作。若移转者。可用版为。虽以版作。移举时难。可於四角各安铁鐶。随意擎去。

僧只律。作承足机。

●櫈子

忠曰。椅子前。承脚小几也。

大慧正法眼藏云。法眼指凳子云。识得凳子。周帀有余。云门云。识得凳子天地悬殊。天衣云。识得凳子。梌楠木做。

僧宝传。华严隆禅师传云。乘侍者曰。禅门亲见石门。如何却嗣广慧隆曰。我初见广慧。渠方欲剃发。使我擎橙子来。广慧曰。道者我有橙子诗。听取。诗曰。放下便平稳。我时便肯伊(禅门恐禅师乎)。

正字通云。凳旧注。丁邓切。登去声。牀凳正韵。橙几属。字林作凳。

品字笺云。高而可凭者。为几。为桌。低而可坐者。为椅。为凳。

三才图会云。机。櫈。皆胡床之别名。但机之制方。櫈之制修。皆後人以意为之者。

●卓凳

忠曰。卓前之凳子也。或卓。凳。二物也。

敕修清规亡僧云。或勤旧。有田地米谷。房舍床榻。卓凳。当尽归常住。

●脚凳

踏床也。见踏床处。

●脚踏

忠曰。凳子也。

备用清规。圣节陞座云。住持上脚踏问讯。敛衣。趺坐。

○已下系行装具。

●祠部筒

敕修清规装包云。衣被。束前後包。插祠部筒戒刀。

禅苑清规。装包云。先插戒刀於右腋下。次插祠部筒於左腋下。祠部袋。用绦或带。络肩上更用绦带一条横系腰间。如未打後包以前。系挂定。倒飜起祠部筒。然後上为包。更是便。

旧说曰。自唐已来。度牒外。有祠部牒(见簿券门)牒以竹筒盛之。行脚人随身。

●复子

临济玄禅师录云。大策子上抄死老汉语。三重五重。复子裹。不教人见。道是玄旨。以为保重。

圆悟心要。示圆上人语云。刻意息心。择真正具顶门宗眼知识。放下复子。靠取成办。

联灯会要德山监禅师章云。师到沩山挟复子。於法堂。从西过东从东过西。顾视方丈。沩山不顾。师云无无便出去。

忠曰。复当作袱。字汇云。袱房六切。音伏。包袱(止此)。又云复方六切。音幅重也。说文重衣也(止此)。非今义(盖)。二字音同。袱字讹作复也。敕修清规装包云。装包之法。用青布袱二条(止此)布袱即复子也。

○已下系饮食器。

●鉢

玄应众经音义云。鉢盂。补沫切。鉢多罗。又云波多罗。此云薄。谓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鉢亦近。字下羽俱切。又说文云。饭器也。又律文作钎。

敕修清规办道具云。梵云鉢多罗。此云应量器。今略云鉢。又呼云鉢盂。即华梵兼名。佛本行集经云。北天竺。有二商主。一名帝利富婆。二名跋利迦。奉世尊。麨酪蜜揣。世尊。思惟。往昔诸佛。悉皆受持鉢器。我今当以何器。受商主食时四天王。疾共持四金鉢。奉上。世尊不受。以出家人。不合蓄此。彼四天王。更将四银鉢。玻[王*梨]鉢。瑠璃鉢。赤珠鉢。玛瑙鉢。[王*车]璖鉢。奉上。悉皆不受。时北方毗沙门天王。告三天王言。我念往昔。青色诸天将四石器来。奉我等。可用受食。时别有一天子。名毗卢遮那。白言。仁等慎勿於此石器受食。但供养如塔。当有如来号释迦牟尼出世。宜将此四石鉢奉彼如来。时四天王。共将四石鉢奉佛。世尊念。四天王。以信净心奉我四鉢。若我於一人边受。余各有恨。我今总受四鉢。持作一鉢。次第相重。安置左手。右手按下。合成一鉢。外有四唇。而说偈言。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愍清净心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鉢。

胜天王般若经云。或有众生。见此菩萨。今始成道。或见菩萨。久远成道或见一世界四天王。献鉢。或见十方恒河沙世界。四天王献鉢。菩萨尔时。度众生故即受众鉢。重叠掌中。合而为一。其诸天王。各不相见皆谓。世尊独用我鉢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示现此事。

忠曰。三世佛法。得道时。皆四天王。上自然石鉢见大智度论

六物图云。梵云鉢多罗。此名应器。有云。体色量三皆应法故。若准章服仪云。堪受供者。用之名应器。故如。鉢是梵言。此方语简。省下二字明体者律云。大要有二。泥及铁也。五分律中。用木鉢。犯偷兰罪。僧只云。是外道标故。又受垢腻故。祖师云。今世中。有夹紵漆油等鉢。并是非法。义须毁。明色者。四分应熏作黑色赤色。僧只熏作孔雀咽色。鸽色者。如法。善见铁鉢五熏。土鉢二熏。律中听作熏鉢炉等(此间多用竹烟色则易上)。明量者。四分中。大鉢受三斗(姬周三斗。即今唐斗。一斗)。小者受斗半(即今五升)。中品可知(大小之间)。

宗觉律师纂注云。此方古德传说。昔者南京有唐朝升。以日本弘安年中。所定升。计之。唐一升。即弘安六合五勺。仍量下品五升。正得参升贰合五勺。以弘安壹升。校今宽永年中。所定升。正是七合。即弘安参升贰合五勺。当宽永贰升贰合七勺五撮也。今时行事家。

为深防故。更增贰勺五撮。而以贰升参合。为下品鉢量。加受之。

行事钞鉢器制听篇云。四分大鉢受三斗。小者受斗半。中品可知。此斗升不定。此律姚秦时译。彼国用姬周之斗(此斗通国准用。一定不改量法俗算有八。圭。抄。撮。勺。合。升。斗。斛。谓因增法名也)。准唐斗。上鉢受一斗。下者五升。 资持记注指俗法者。孙子筭经。十粟为圭。十圭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相因增法示可准据(云云)。唐朝杂令。用姬周三斗。为一斗。今此俗中。例用唐斗。宜准为量。

毘尼母论。说鉢中云。齐量应者。升半已上。至二升半。是名应。不应者。不满升半。过二升半。是名不应。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鉢盂颂云。做处全无渗漏用时开口向天。尽大地人饫饱。只图个不知恩。

缁门警训载。大智律师铁鉢赋云。吾有铁鉢。裁制合辙斗半为量。不大不小。竹烟熏治。唯光唯洁。似二分之明珠。若将圆之皎月。清晨入聚。羣心发越。黄粢倾散。有若金沙白淅高堆。宛如积雪。与香积之变现无殊。比自然之天供。何别。咨尔同舟。宜自櫽括不耕不耘。不锄不割。有生之命。自何而活。且夫口腹无厌。贪源叵竭。正念微乖。罗刹已夺。嗜一时之甘美。为万劫之饥渴。万金可受。保君未彻。杯水难堪。圣教明说。是宜五观无违。三匙有节。慎勿枉彼信施。以养秽躯。会须藉此资缘。早求自脱。

已下。录禅律辨难。

虎关济北集木鉢辩云。或问禅家持木鉢。律辈多生谤。如何。答曰。禅门古德。知佛意。故不忌木鉢耳。曰佛意如何。曰佛制木鉢。有三意一垢。二简。三因。其垢者。木鉢用已。洗濯垢秽不除。木之性尔也。盖印度俗。王臣贵族。用金玉宝器贱庶之者。多用木器之不漆者。沙门法。弃宝器。若用不漆木器。垢不除。故薰瓦铁二鉢。而用耳。虽瓦铁。不薰有垢。薰即无垢。木鉢。不堪薰。故制焉。其简者。天竺梵志种。古来用木器。如来後出。为异也。故立瓦铁而为简也。其因者。佛在王舍城时。树提居士客。从海还持栴檀段。与之。居士作檀鉢。置高杙上。作是言。沙门婆罗门。不以梯杖能得者取。时富楼那迦叶。尼犍陀等。诸外道。挑头皆去。宾头卢尊者。现神足取鉢。便示诸比丘言。汝等看。是鉢可爱。佛种种呵责。云。何一木鉢故。现过人法。汝不应此阎浮提住宾头卢自此到瞿耶尼。起僧坊。畜弟子。宣佛法佛集比丘语。从今不听畜八种鉢。金银琉璃。摩尼铜。白蜡木。石畜者突吉罗。听二种铁。瓦鉢。是知佛制宝物。不必在木。以檀鉢宝木并制众木也。佛意。若嫌八种鉢自鉢何用石耶。明知制戒皆有事因。不啻木鉢。矣唐朝禅门古德。以谓。支那无梵志种。不必欲简异木漆器。易洗无垢。亦非檀鉢三种制意。支那不干。况随方毘尼。何有拘忌。支那本朝。木鉢贱於铁鉢矣言。其易辨而非宝者木鉢胜於铁鉢矣然此三义。且就三藏小教而言。大乘方广不必尔也。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第十曰。若是瓦鉢。洗已薰乾。其余木鉢金银等鉢。洗净无垢。即得受用又苏婆呼童子经上曰。复次童子。念诵人须持四种应器。木铁瓦匏等鉢。极须团圆细密无缺。勿使破漏以此等而言。菩萨比丘。大乘正业。不必拘三藏偏轨也禅门古德。不谩立规矣。梵网经云。袈裟皆使坏色。一切国人。所着衣服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是亦如来简异之意也。非独鉢也。服已无定色。鉢何拘木乎。是以禅家持木鉢知佛意故耳矣。

忠曰。大智海(无为元公)。辨木鉢援苏婆呼经早在虎关前义堂日工集云。前代律家难禅宗木鉢曰。是外道制也。时有东福无为和尚。称博洽。答曰。大藏中有苏婆呼童子经。听比丘蓄铁木瓦匏四鉢。今检极乐寺藏中。有此经尔後虎关和尚作木鉢辩。其谤遂止。余闻净智芳庭和尚说云。近久修园院律师宗觉。覆破木鉢辨云。支那无梵志种不必欲简异矣。此言不然既为简异外俗也支那本朝。俱用木漆器是方土风俗。今欲异於此者。何奚可畜木鉢乎。

忠曰。觉之辩爽矣。夫世尊之简异者。材兼形也。支那日本之俗。虽通用木器材。然未曾用其如佛制应器形者。汝若言不取形。唯取材者。彼章服田衣。岂非亦为简俗耶。俗服用布材绵材。而佛徒。亦着绵材布材。则何以为简异哉但其简异。在田相。与非田相而已。

觉又云。虎关引二经为凭据然此经中。唯是说持真言行者律仪。则非出家之五众通制。是则密乘不共之教典自非修瑜伽者。孰敢依行。

忠曰。吁觉公何不见虎关能别语。曰禅家持木鉢知佛意故(止此)。是以禅家语。拣於汝也。又谁言汝律家。自今当辍瓦铁。而从吾木鉢耶。世尊既听於修瑜伽者。夫到禅家专业。见性者。则剧於修瑜伽律拘言迹禅知佛意。复次世尊。岂教修密者。用不应律仪之器耶。此是佛之密意。固非博地容测矣。已二经听木鉢。而余小乘律。不听。则济北曰舍小乘偏轨。有何咎。

觉又云。汝若弃舍三藏。别求菩萨具足律仪。请问何者是耶。

忠曰。噫嘻觉乎我指桃。则汝骂李。又谁言大乘行者。详细行事。当舍小乘律仪。而别求之耶。正今所论木鉢耳。谓须(丙)舍三藏制木鉢者而依大乘听木鉢者则济北所援二经。是也。又觉鼓怒於三藏偏轨之言。广明大小通戒之义。予别有辨。今不与木鉢。故不繁于此。

忠曰。传说东福开山兴法之日。泉涌寺差一僧。到慧峰诘曰。禅家用木鉢。何违佛制请闻其说。一众相顾。以为难酬。遂欲告圣一。时维那者。出众曰。者般不足烦国师唇吻。即对使曰。汝须回言东福维那。聊答来问禅家。十二时。以此事为念有。何闲工夫到噇合子边。使回反命。闻者以为得体。忠谓。鸡胤部。引颂云。随宜覆身。随宜处住随宜饮食疾断烦恼。有三衣覆身。佛亦开许无三衣覆身。佛亦许之。僧伽蓝内住佛亦开许。界外亦许。时食佛随许。非时午前食。佛亦许故衣处食。皆名随宜。唯言疾断烦恼(止此)准此。教律家。若专证净。则瓦铁木鉢。应许随宜。矧破相者耶或徒人我是非。忘本竞末。则恐扶律教主。不以儞餤乎瓦铁为善住威仪焉。

忠又曰。济北和尚。辨木鉢。太有条理。唯其言佛意若嫌八种鉢自鉢何用石耶(止此)。者失辞。夫佛自用石鉢而不听弟子畜石鉢。在大智度论问难决择焉。济北适遗之乎。

又四分律云。瓶沙王。以石鉢施诸比丘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畜此是如来法鉢。若畜得偷兰遮。又五分律云若畜金银。七宝牙铜石鉢。皆突吉罗若畜木鉢偷罗遮。

已下。辨无底。

云门偃禅师录云。师因吃茶次。云茶作麽生滋味。僧云。请和尚监师云。鉢盂无底。寻常事。面上无鼻笑杀人。

智门祚禅师录云。问如何是无底鉢盂。师云。挂向壁上进云未审将何斋粥师云。瓦椀竹筯。

普灯录冶父川禅师章云。上堂曰。群阴剥尽一阳生。草木园林尽发萌。唯有衲僧无底鉢依前盛饭又盛羹。

忠曰律家鉢无足云无底(禅语所谓无底鉢者底脱不可盛物也与律家无底义别)。章服仪云。袈裟无领。标解脱之衣鉢盂无底表难量之器。 应法记云。相传。是庐山远师语。合云袈裟无领。非朝宗之服。鉢盂无足。非廊庙之器。今又易之难量谓无尽也(止此)。可知鉢制。本无底。今时禅家之鉢。多上濶下窄。而有环足。甚非法。好古之士。宜复其正矣(更鉢支处详辨)。

梁高僧传庐山慧远传云。远答桓玄书曰。袈裟非朝宗之服。鉢盂非廊庙之器。沙门尘外之人。不应致敬王者。

○传无无领无足之字。

●应量器

鉢多罗飜应器详鉢处。

行事钞鉢器制听篇资持记云。准下加法。云应量受。则是应量之器。对法为名。 又云。言应量者。明合法也。体色少滥。品量多乖。故特标之。

忠曰。应义三。一对法(如此引)。二对人(鉢处。引章服仪)。三对食。 资持记云。或处说云。量腹而食。故云应器。即对食为名。

●头鉢

忠曰应量器。又名头鉢。

日用轨范云。不得将头鉢盛湿食。

●头鐼

第一鐼子。曰头鐼。十诵名半鉢。四分名次鉢(详鐼子处)。

日用轨范云。鉢刷安第二鐼子缝中。

旧说曰。第一鐼子。称头鐼盛羹者。三个鐼中。最大。故名头鐼今以刷。安头鐼。与第二鐼之间也。

●鐼子

忠曰。应量器内。累三个小鉢。自大到小。总名鐼子。世尊成道。受四天王四鉢。重作一鉢。外有四唇(见鉢处)。今鐼子三。与应器重成四唇。盖本世尊故事。

五分律音释云犍瓷。梵语也。此云浅铁鉢。今之鐼子也。犍渠焉切。瓷。音茨。鐼音训。

释氏要览云。鉢器。大小数。十诵律云。鉢。半鉢。大键[金*咨](键音虔。[金*咨]音咨。经音疏云。鉢中之小鉢。助鉢用故)。小键[金*咨](僧只同)。四分律云。键[金*咨]入小鉢。小鉢。入次鉢次鉢入大鉢(此律言小鉢即十诵大键[金*咨]也。次鉢即半鉢也。淮诸律四事可见也。今呼为鐼子鐼音训。切韵云。铁类也。非器故)。

五分律云。诸比丘。於鉢中歠粥。苦热不可捉。佛言听别作歠粥器。

忠曰。如今粥受鐼子而歠。盖当歠粥别器。

子湖神力禅师录云。问法身还吃饭也无。师云。鉢盂鐼子。什麽人受持(云云)。

广灯录。洞山聪禅师章云。僧问。学人进又不得。退又不得时如何。师云。抱头哭苍天。学人无语。师又云。汝还知鉢盂鐼子落处麽。

续灯录慈明圆禅师章。上堂云。鉢盂麤鐼子细(字脱)匙筯短长无一截。 注鐼许运切。

飜译名义集云。键[金*咨]。经音疏云。鉢中之小鉢。今呼为鐼(音训)子。

康熙字典云。鐼唐韵。火运切。集韵。吁运切。竝音训。说文铁属。又集韵逋昆切。音奔。平木器。

●键[金*咨]

忠曰。大键[金*咨]。即第二。鐼子。小键[金*咨]。第三鐼子(见鐼子处)。

杂阿含经云。譬如一器有一处人。名为揵茨。有名鉢。有名匕匕罗。有名遮留。有名毗悉多。有名婆闍那。有名萨牢。如彼彼所知。我亦如是说。

音释云。揵茨。梵语。亦云键[金*咨]。母论译为浅铁鉢。今呼为鐼子。是也。揵。巨言切。茨。才资切。

四分律云。欲分粥。不知何器分。佛言。若以键[金*咨]。若小鉢。若次鉢。若杓作分。

又四分律云。乞食比丘。得饭乾饭麨等。并着一处。佛言。不应尔杂着一处。若是一鉢。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金*咨]。若次鉢。若小鉢。麨应手巾裹。

出要律仪云。键[金*咨]者。为助食器。

毗柰耶云。键[金*咨]者。浅铁鉢也。

飜译名义集云。键[金*咨]。音虔咨。母论译为浅铁鉢。或作揵茨。建鎡。并梵音轻重。

●鉢支

四分律云。鉢若不正。应作鉢支。

五分律云。比丘。以鉢盛食。着地翻之。佛言。听作鉢支。用铜铁牙角瓦石竹木。除漆树。乃至结草着下。亦听。

又作鉢枝。 十诵律云。鉢枝法者。佛听用鍮石铜铁锡白鑞瓦作。应好掌护。莫令失。更求觅。妨行道。是名鉢枝法。

又作鉢鈙。 僧只律云。杂物者。鉢。鉢鈙。匙。腰带。刀子(等)。

盖鉢支也。然字书不通支。 集韵鈙。语绮切。音螘。玉篇釜也。

又作鉢搘。 传灯录卫国道禅师章云。师因疾。有人来问疾。师不出。其人云。久聆和尚道德。忽承法体违和。请和尚相见。师将鉢鐼盛鉢搘。令侍者擎出呈之。其人无对。

忠曰。近来禅家鉢。上濶下窄。底平有浅环足。本不倾动。又加以鉢支。已为无用。余窃推之。古制。下圆而无底。别有鉢支。停其转动。後以鉢支形。直贴鉢底而造(今犹有直贴鉢支造。即於鉢支唇处少轮起。而象鉢支者)。若如今制。则鉢支。已贴本鉢。不用更造鉢支。承本鉢。展转讹谬有如此者。

●楪

日本禅家。称鉢支为楪。

云门偃禅师录云。师拈一楪果子。与一僧。其僧接得便去。

事始云。崔宁女。以金盏无储。病其熨指。取楪子承盛之。(详托子处)

●鉢单

日用轨范云。先展鉢单。仰左手。取鉢。安单上。

忠曰。鉢单之制。柿汁累合厚纸造之。横摺三之一。更竖三摺。如乙字。展铺。以承鐼子。展时。埀短摺方。在床外。

●匙

南海寄归传云。西方食法。唯用右手。必有病故。开听畜匙。其筯则五天所不闻。四部亦未见而独东夏共有斯事。俗徒自是旧法。僧侣随情用否。筯既不听不遮。即是当乎略教。用时众无讥议。东夏即可行焉。若执。俗有嗤嫌。西土元不合捉。略教之旨。斯其事焉。

西域记云。食以一器。众味相调。手指斟酌。略无匙箸至於老病乃用铜匙。

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遐寻西天竺之佛仪。如来及如来弟子。右手抟饭而食。未用匙筯佛子须知矣。诸天子。及转轮圣王。诸国王等。亦用手抟饭而食。当知是尊贵之法也。西天竺。病比丘用匙。其余皆用手矣。筯未闻名。未见形矣。筯者。偏震旦以来。诸国见用而已。今用之。顺土风方俗矣。既为佛祖之儿孙。虽应顺佛仪。而用手以饭。其仪久废。无师温故。所以暂用匙筯。兼用鐼子矣。

事物纪原云。方言曰。匕谓之匙说文曰。匕所以取饭。文王之賛易。至震曰。不丧匕鬯。大东之诗曰。有捄棘匕。注云。匕所以载鼎实则匕三王之制也。

已下。录手抟食支竺法。

五分律云。诸比丘。以食手。捉净饮器肥腻污秽。余比丘。恶之。佛诃责告诸比丘。食时不应以右手捉净饮器。应净洗手捉饮器。

忠曰。可知右手抟食。故有肥腻。

行事钞讣请设则篇云。僧只。食时应护右手。当以左手受。 资持记云。彼国用手抟食。此土饼果。亦多用手。

礼记曲礼云。共饭不泽手。 注。为汗手不絜也。泽谓捼莎也。礼饭以手(正义。曰。絜净也。若泽手。手必汗生。则不絜净一本汗生不圭。圭絜也。言手泽污饭也)。疏。共饭不泽手者。亦是共器盛饭也。泽谓光泽也。古之礼。饭不用箸。但用手。既与人共饭。手宜絜净。不得临食。始捼莎手。乃食恐为人秽也。

●筯

与匙交看。

篇海类编云。筯治据切。与箸同。

事物纪原云。礼记曰。饭黍无以箸。韩子曰。纣为象箸观之。明箸前有。商纣始以象为之耳。

筯净头 入众日用云。入则先匙出则先筯。手把处为净头。向上肩。

●匙筯袋

日用轨范云。鉢拭。摺令小。并匙筯袋近身。横放。入则先匙。出则先筯。

●匙筯笼

匙筯袋。又名匙筯笼。

拈八方珠玉集云。佛海云。虽则匙筯笼横。且图得盌饭吃。

普灯录卍庵颜禅师章。上堂云。粥足饭足。俯仰随时。筯笼不乱搀匙老鼠不齩甑箅。山家活计。淡薄长情。

●鉢刷

日用轨范云。鉢刷。安第二鐼子缝中。出半寸许。盛生饭。

小补韵会云。刷所劣切。说文刮也。尔雅清也。

忠曰。刷者。小板。一头圆形。漆髹。刷清鉢内粒粘之器。

●杨枝

忠曰。十八物之一也。

梵网经云。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陁。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鉢。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陁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陁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甘露火(唐经作无厌足)章云。嚼杨枝具功德者。一销宿食。二除痰癊三解众毒。四去齿垢。五发口香。六能明目。七泽润咽喉。八唇无皴裂。九增益声气。十食不爽味。晨朝食後。皆嚼杨枝。诸苦辛物。以为齿木。细心用之。具如是德。

永平道元禅师曰。嚼杨枝。先右手。取杨枝。咒愿。可诵华严净行品偈云。手执杨枝。当愿众生。心得正法。自然清净。及嚼。复诵偈云。晨嚼杨枝。当愿众生。得调伏牙。噬诸烦恼。杨枝长四指。或八指。十二指。或十六指。摩诃僧只律云。齿木应量用。极长十六指。极短四指。大如手小指。或更细无妨。形如手小指。一头麤一头纤。古云。如如来指形。嚼其麤头。令如缕。须揩磨齿表里。

诸经要集云。十诵律云。佛言。嚼杨枝。有五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病。五除痰癊。复有五事利益。一除风。二除热。三别味。四能食。五眼明。三千威仪云。用杨枝有五事。一断。当如度。二破。当如法。三嚼头。不得过三分。四梳齿。当中三齿。五当汁澡自用。刮舌有五事。一不得过三反。二舌上血出当止。三不得大振手。污僧伽梨若足。四弃杨枝。莫当人道。五当着屏处。

十诵律云。佛听啮木。三种枝。上中下。上者尺二寸。下者六寸。余者是中。是名齿木枝法。擿齿法者。不应用利物擿齿不应强擿不应破齗。是名擿齿法。刮舌法者。不应用利物刮。令伤舌。是名刮舌法。

南海寄归传云。每日旦朝。须嚼齿木。揩齿刮舌。务令如法。盥漱清净。方行敬礼。若其不然。受礼礼他。悉皆得罪。其齿木者。梵云惮哆家瑟詑。惮多。译之为齿。家瑟诧。即是其木。长十二指。短不减八指。大如小指。一头缓须熟嚼。良久净刷牙关若也逼近尊人宜将左手掩口用罢擘破。屈而刮舌。或可别用铜铁。作刮舌之篦。或取竹木薄片。如小指面许。一头纤细。以剔齗牙。屈而刮舌。勿令伤损。亦既用罢。即可俱洗弃之屏处。凡弃齿木。若口中吐水。及以洟唾。皆须弹指经三。或时謦欬过两。如不尔者。弃便有罪。 又云。少壮者。任取嚼之。耆宿者。乃推头使碎。其木条以苦涩辛辣者为佳嚼头成絮者。为最。麤胡葈根。极为精也(即苍耳。并截耳。入地二寸)。坚齿口香。消食去癊。用之半月。口气顿除。牙疼齿惫。三旬即愈。要须熟嚼净揩。令涎癊流出。多水净漱斯其法也。次後。若能鼻中饮水一抄。此是龙树长年之术。必其鼻中不惯。口饮亦佳。久而用之。便少疾病。 又云。齿木。名作杨枝。西国柳树全稀译者辄传斯号。佛齿木树。实非杨柳。那烂陁寺。目自亲观。既不取信於他。闻者亦无劳致惑。检涅盘经梵本。云嚼齿木时矣。

释氏要览云。嚼杨枝。僧只律名齿木。嚼一头碎。用剔刷牙齿中滞食。若口有热气。及生疮。应嚼杨枝咽汁。百一羯磨云。嚼杨枝。须在屏处。不得显露。及往还洁净处。或弃齿木。先以水洗。乃謦欬。戒弹指。警觉方可弃於屏处。若其异者。得越法罪。

●鉢拭

鉢巾也。

日用轨范云。鉢拭。摺令小。并匙筯袋。近身横放。

永平清规赴粥饭法云。鉢拭长壹尺贰寸。 注。布一幅也。

●鉢袱

日用轨范云。展鉢之法。想念偈。然後解袱帕。展净巾覆膝。帕摺转三角莫令出单外。

●盖膝巾

日用轨范吃食法云。不得先收盖膝巾。不得以膝巾拭汗

●净巾

盖膝巾。亦名净巾。

日用轨范展鉢法云。展净巾覆膝。

●鉢囊

毘奈耶杂事云。佛在江猪山施鹿林中。时有苾刍。手擎鉢去。在路脚跌。鉢堕遂破。因斯阙事。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手擎其鉢。便以衣角。裹鉢而去。废阙同前。佛言。应作鉢袋盛去。苾刍手携。招过如上。佛言不应手持而去。应可作襷。挂膊持行。若异此者。得越法罪。(音释襷。普患切。衣系也。膊伯各切。肩膊也。)

又毘奈耶杂事云鉢袋襻。应阔作内安[叠*毛]。以线络之。勿令卷缩。

又毘奈耶杂事云。佛言。乞食。应持鉢络。掩盖而去应作方尺布袋提上两角置鉢在中。角施短襻。将行乞食。得遮尘土。复易擎持。 注神州。比来无此鉢袋。下留尖角鉢不动摇不同平巾转动流溢作时。应取布小尺二尺宜使正方。傍边剪却衣横襻。用时极理安稳也。

四分律云。手捉鉢。难护持。佛言。听作鉢囊盛。不系囊口鉢出。佛言。应系。手捉鉢囊护持。佛言。应作带络肩。

十诵律云。佛言。从今行时。不听捉杖络囊犯者突吉罗。佛自恣後。人间游行。有一羸瘦比丘。手捉鉢行。佛知故问。汝何以手捉鉢行。答言。无物可盛。佛言从今羸瘦老病比丘僧羯磨听捉杖络囊盛鉢行。

碧岩录云。或若有个汉。信得及。把得住。不受人瞒。祖佛言教。是什麽热碗鸣声。便请。高挂鉢囊。拗折柱杖管取一员无事道人。有一般汉受人商量。祖佛言教。如龙得水。似虎靠山。却须挑起鉢囊。横担柱杖。亦是一员无事道人。

●椀

敕修清规。库司四节。特为首座大众汤云。头首不下鉢库司备碗楪。

忠曰。碗字。韵书不出。盖俗讹。

正字通云。椀与盌同。 又云。盌乌卷切。剜上声。说文小盂。俗作椀。

沩山警策云。椀鉢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

林宝训云。雪堂曰。高庵住云居用侄为监寺。用侄处己虽俭。与人甚丰。丛林有用大碗之称。

忠曰。盖饷人。以大碗无其悋食之意也。

●楪子

忠曰。日本禅林椀具。有楪子。与鉢支称楪者别。

敕修清规云。库司备椀楪(见椀处)。

文公家礼祭器。有椀楪子。

忠曰。楪字。韵书无器皿训。於演繁露。初得解。

程大昌演繁露云。酉阳杂爼刘录事。食鱠数叠。今俗书楪字。误以其可叠。故名为叠也。然牒字乃叠札为之则以叠为楪。亦有理也。

忠曰。楪子。浅而底平。环足。便于累叠也。

周祈名义考云。今俗言楪。以代笾豆也。楪本无此字俗书也。

碧岩录云。椀子落地。楪子成七八片。

联灯会要。睦州陈尊宿章云。示众云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时有僧问如何是裂开。师云。三九二十七。菩提涅盘。真如解脱。即心即佛。我且与麽道。汝又作麽生。僧云。某甲不恁麽。师云。盏子落地。楪子成七片。

朝野佥载云。娄师德。有乡人姓娄者。为屯官。犯赃。师德切责之曰。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柰何。将一楪鎚饼。与之曰。噇却作个饱死鬼去。

●饭桌

敕修清规。方丈管待新旧两序云。烧香侍者。与请客侍者。巡揖坐毕。烧香进卓。侍者一班。列住持前。问讯入位。行汤下食毕。至行饭时。烧香侍者。离位烧香。下嚫饭毕退卓。鸣鼓讲茶礼。

忠曰。当作桌。韵书卓注。无器物训。

正字通云。桌竹角切。音卓。俗呼几案。曰桌

四分律云。佛言。若为和尚阿闍黎。有所取与。听用铜盘。若案。若机。饮食所须之物。尽持置其上。一时授与。

五分律云。诸比丘。擎食患重。佛言。听安机。

忠曰。机盖今饭桌也。

●果桌

忠曰。安果餈之几也。

联灯会要。洞山价禅师章云。师与泰首座。吃果子次。师问。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如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儞道。过在甚麽处。泰云。过在动用中。师便喝。掇却果卓。

●和桌

忠曰。和国样之桌子也。排椀楪之案。日本俗呼曰膳。大德寺。此称和桌。

●汤瓶

忠曰。铜瓶盛滚汤。以为点茶点汤之用。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行茶徧。瓶出。如前问讯。收住持盏。 又新挂搭人。点入寮茶云。行茶遍。瓶须从穿堂入。

文公家礼云。执事者。执汤瓶。随之点茶(详饮啖门。点茶处)。

●茶筅

字汇云。筅同箲。箲苏典切。音尠。箲箒。饭具。

正字通。为筅与箲别(止此)。然则筅俗用。正作箲。

文公家礼云。茶筅之制。不见於书传。惟元谢宗可有咏茶筅诗。味其所谓。此君一节莹无瑕。夜听松风漱玉华。万缕引风归蟹眼。半瓶飞雪起龙牙之句。则其形状。亦可彷佛见矣。或谓茶筅。即蔡氏茶录所谓茶匙。非是。

陆羽茶经有茶具十六事。其中有归洁。注云。竹筅箒也。

宋徽宗大观茶论云。茶筅。以筋竹老者。为之。身欲厚重。筅欲疎劲。本欲壮。而末必眇。当如剑瘠之状。盖身厚重。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筅疎劲。如剑瘠。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

渔隐丛话云。韩子苍。谢人寄茶筅子诗云。看君眉宇真龙种。犹解横身战雪涛。卢骏元亦有此诗云。到底此君高韵在。清风两腋为渠生。皆善赋咏者。然卢优於韩。

●建盏

忠曰。中华建安所造茶盏。此方学制者。皆亦名建盏。

蔡襄茶录云。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柸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鬬试自不用。

约翁俭禅师录。次西涧和尚。谢太守惠建盏韵颂云。提起玻[王*梨]已再三。分明埀钓在深潭。舌头若具通方眼。一啜方回苦口甘。

●空盏

旧说曰。不盛茶汤之盏。曰空盏。非器通名。

敕修清规大挂搭归堂云。寮主相接入门。对触礼一拜。叙寒温毕。分手坐。献空盏。

●托子

忠曰。托子。承茶盌器也。

李济翁资暇录云。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盃无衬。病其熨指。取楪子承之。既啜而盃倾。乃以蜡。环楪子之央。其盃遂定。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於蜀相。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於宾亲。人人为便。用於代。是後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状焉(贞元初。青郓油禬为荷叶形以衬茶椀别为一家之楪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即今昇平崔家。讯则知矣)。

吕毖事物初略云。唐德宗建初中。崔宁之女。以金盏啜茶。盏热。痛其指。乃取楪子。承其盏。既啜而倾。又以蜡环楪子中坐之。盏遂定稳。不摇。因遣匠者以漆环易蜡。宁奇之。乃制为托子。以行于世。此托子之始也。

托子。亦作橐子(盖假字非正)。 联灯会要松山和尚章云。师与庞居士吃茶次。士拈起橐子云。人人尽有分。因甚麽道不得。师云。只为人人有分。所以道不得(云云)。又赵州谂禅师章云。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这橐子。是大王送来。

五灯会元扣冰澡先古佛章云。应闽主之召。延居内堂敬拜曰。谢师远降。赐茶次。师提起橐子曰。大王会麽。曰不会。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

●曲盆

忠曰。大圆盆。盛茶盏数个。日本禅林。此名曲盆。凡特为之外。用此器。行茶盏也。

●圆盘

忠曰。盖曲盆也。

大监清规栴檀林须知曰。凡取点茶之汤。只沙弥喝食入。取茶盏及台。并圆盘。盆。汤瓶。系副寮管领。

●折水桶

忠曰。弃鉢水余残器。名折水桶。盖饮半弃半。故言折。减损之义。

敕修清规。专使特为新命煎点云。行食徧。烧香下住持嚫。次行大众嚫毕。归位。伴斋。俟折水出。鸣鼓。日用轨范云。未折鉢水。不得先收盖膝巾。

传灯录五云山华严道塲志逢大师(嗣天台韶国师)章云。一日因入普贤殿中宴坐。倐有一神人。跪膝于前。师问曰。汝其谁乎。曰护戒神也。师曰。吾患有宿愆未殄。汝知之乎。曰师有何罪唯一小过耳。师曰何也。曰凡折鉢水。亦施主物。师每常倾弃。非所宜也。言讫而隐。师自此。洗鉢水。尽饮之。积久。因致脾胃疾。十载方愈。 注云。凡折退饮食。及涕唾便利等。并宜鸣指默念咒。发施心。而倾弃之。

僧只律众学法云。不得以鉢中残食。弃地。应当学。

小补韵会云。折之列切。毁弃也。

战国策云。战折兵之半。 注云。折阅之折。减损也。食列反。

优婆塞戒经杂品云。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竆。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竆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

●饭巾

雪峯在德山。作饭头。晒饭巾(详杂行门。托鉢处)。

忠曰。盖掩饭桶上。布巾也。

●生盘

忠曰。撤生饭器。

禅林类聚云。南泉愿禅师。一日因斋次。乃自将生盘。去首座前云。出生。[口*尔]。时杉山坚和尚。为首座。乃云无生。师云无生。犹是未。师才行数步。首座乃召云。长老长老。师回顾云。作麽。首座云。莫道是未。 又生台曰生盘。 宗镜录云。宝坚和尚云。我见老鵶在生盘上。廻头转脑。便全体见渠法身。

●生台

忠曰。静僻人稀处。设台案。聚着大众生饭。而恣禽虫噉啄。此名生台。又名生盘(见生盘处)。

石屋珙禅师录。山居诗云。乌来索饭生台立。僧去化粮空鉢还。

○已下系浴具。

●浴室屏风

敕修清规知浴云。第三通。行者入浴。此时住持方入。以屏风遮隔而浴。 又云。如住持有故。欲同头首先浴。则不用设屏障。

●浴室笐竿

日用轨范开浴云。先以五条手巾。挂笐竿上。展浴袱。

字汇云。笐同[竺-二+杭]。[竺-二+杭]晒衣竿。

康熙字典云。笐。又集韵胡降切。音巷。挂衣架也。一曰竹列。

●浴室净竿

教诫律仪。入温室法云。入浴室内。脱净衣。安净竿上。脱触衣。安触竿上。

●浴室触竿

见浴室净竿处。

●浴袱

日用轨范开浴云。展浴袱。取出浴具。放一边。

●脚布

旧说曰。浴室之阶铺布。而防滑。此云脚布(与服章门。脚布不同)。

备用清规知浴云。出面盆拖鞋。铺脚布。

○已下系厕具。

●厕笐竿

日用轨范抽脱云。解绦。系笐竿上(笐义见浴室笐竿处)。

●厕筹

敕修清规净头云。换筹洗厕。烧汤添水。须是及时。日用轨范云。不得多用筹子。古云。浴汤少使。筹子休拈。有者使了。以水洗之。安厕边空处。

诸经要集云。毗尼母经云。若上厕。去时。应先取筹草。至户前。三弹指作声。若人非人。令得觉知。若无筹。不得壁上拭。不得厕板梁杙上拭。不得用石。不得青草土块。软木皮。软叶。奇木。皆不得用。所应用者。木竹苇。作筹。度量法。极长一搩手。短者四指。已用者。不得振令污净者。不得着净筹中。是名上厕用筹法。

辍耕录云。今寺观。削木为筹。置溷圊中。名曰厕筹。北史齐文宣王嗜酒淫泆。肆行狂暴。虽以杨愔为相。使进厕筹。然则愔所进者。岂即此与。

正字通云。厕同厠。厠七四切。雌去声。清也。溷厠也。谓之清者。以其不洁。当除之也。释名杂也。言人杂厠其上也。

●厕简子

厕筹。又名厕简子。

南唐书浮屠传云。南唐有国。兰若精舍。渐盛於烈祖元宗之世。後主即位。好之弥笃。辄於禁中。崇建寺宇。延集僧尼。後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亲削僧徒厕简。试之以颊。少有芒刺。则再加修治。

江南野录又云。李後主。亲为桑门。削作厕简子。试之腮颊。少有澁滞者。再为治之。

●净筹

忠曰。已使厠筹。为触筹。未使厠筹。为净筹。

日用轨范云。古云。入厠用筹分触净。

●触筹

见净筹处。

●厠纸

忠曰。天竺皆用筹。支那僧。依竺法。又有间用纸者。今引用纸数证。

唐高僧传惠宽传云。绵竹宋尉云。我不信佛。唯信周孔。宽闻之。致书晓喻。宋曰。此道人徵异者。当试有灵不。取书名处。用拭大便。当即粪门裂。脚起不得。自唱我死即召宽来。虽悔过造经像。盈月便卒。东坡问答录云。东坡与佛印最厚。往来不常。一日去访佛印。语言酬答。不觉坐久。东坡仓皇登厕。有一行者。会意便随後。送些茅纸与之。东坡喜其会事。次日以一本度牒舍与披剃。一寺僧行。骇然。才知其因送茅纸之有功也。

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撰)述真腊国人风俗云。凡登溷既毕。必入池洗净。止用左手。右手留以拿饭。见唐人登厕。用纸揩拭者。笑之。甚至不欲其登门。妇女亦有立而溺者。可笑可笑。

宋濂护法录。桐江大公行业碑铭序云。尝患滞下疾。拭净不忍用厕纸摘菽叶充之。其刻苦。盖人之所不能堪。

胡应麟甲乙剩言云。有客谓余曰。尝客安平。其俗如厕。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余笑曰。安平晋唐间为博陵县。莺莺。县人也。为柰何。客曰。彼大家闺秀。当必与俗自异。余复笑曰。请为君尽厕中二事。北齐文宣帝如厕。令杨[巾*音]执厕筹。是帝皇之尊。用厕筹。而不用纸也。三藏律部。宣律师上厕法。亦用厕筹。是比丘之净。用厕筹。而不用纸。观此。厕筹瓦砾均也。不能不为莺莺要处掩鼻耳。客为喷饭满案。

●净桶

日用轨范抽脱法云。安净桶在前。鸣指三下。惊噉粪鬼。

旧说曰。净桶。又名触桶。元是触器。却名净桶者。凡厠是触秽处。故令极净洁。为要。以西净东净为名是也。到器亦尔。故名净桶(又见殿堂门。西净处)。

●触桶

净桶。又名触桶。见净桶处。

●香木

旧说曰。香木。出厕去秽之木。以香材造之。悬笐竿端。两手摩擦为净。如今削作八角矣。或漆涂者。非也。

●後架手巾

缁门警训云。後架手巾。须多备三两条(详资身。细器中手巾处)。

○已下系丧具。

●灵龛

敕修清规。尊宿入龛云。小师侍者。亲随人。安排洗浴。着衣净发入龛。

龛义见庄严具。龛处。 又入龛法。见丧荐门。

●浴船

忠曰。浴船即浴槽之类。浴亡躯器也。

敕修清规。亡僧云。如病僧瞑目。延寿堂主。即报维那。令堂司行者报烧汤。覆首座知客侍者。库司差人。擡龛浴船。安排浴亡。

●真亭

敕修清规尊宿出丧云。库司丧司。相关。提调丧仪香亭真亭。幢幡呗乐。龛前伞椅。汤炉挑灯。竹篦拄杖拂子。香合法衣等物。

旧说曰。真亭。挂亡尊宿真影之器。

忠曰。真亭制。四柱四字。其形如亭。四傍皆张薄纱。透视玲珑。前担扁真亭两字。而影前安牌。或真影有賛辞。自书名。则不复用牌。丧赴化坛时。此器在龛前。扛而进发。

文献通考皇后丧礼云。明穆宗隆庆元年。孝洁肃皇后。迁祔永陵仪(云云)。执事官。进龙輴于享殿下。设真亭神位。舆諡册宝舆于殿前。

●香亭

见真亭处。

忠曰。器形如亭。四傍纱笼。前扁香亭两字。大同真亭制。内安大香炉。尊宿之丧。赴化坛时。香亭在真亭前。舁而进前。

●雪柳

旧说曰。雪柳者。凡生人相别。折柳绾作环。而送其行。盖寓期再还之意。如今送亡者。以雪柳。亦惜别之义也。因唱圣号。投之棺上。只丧礼事素。故虽有柳名而不做青。乃截白纸。象枝叶。故云雪柳。

敕修清规亡僧云。堂司行者。预造雪柳幡花。 又送亡云。大众两两。次第合掌而出。各执雪柳。

幻住庵清规亡僧云。雪柳。两瓶供养

东渐清规云。中岩曰。数所投棺中雪柳。知众多少。後时依数俵嚫。

山堂肆考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汉时送行者。多至此折柳送别 又云。折柳亭。在金陵城上。赏心亭下。宋张咏建。为饯送之所。

三体诗张乔寄维阳故人诗云。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云云)。 解者曰。绾还也。取速还之义也。

温庭筠折柳枝词云。御陌青门拂地埀。千条金缕万条丝。如今绾作同心结。赠与行人知不知。潜确类书云。李白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又云。折柳赠行。折梅寄远。见古今注。

●素花

敕修清规尊宿移龛云。下间置龛。用麻布帏幙。前列几案炉瓶素花。香烛不绝。

忠曰。缕截白纸缠柴枝。如花。今多用四枝。盖可大於雪柳之制也。

●娑罗华

释氏要览云。若应之大师五杉集。颇合礼式。或堂有三间。即置龛於西间。面向南。前设一灯一香。而已中一间。用白幕。自南达北。金城柱而东洎南三面帏之。於中设绳床。挂真影。香华供养。以时设食。用白纸。作娑罗华八树。以簇绳床。表双林之相。牀西别设一仪牀。置平生道具之属。绳宋後正北幕内。名子位。即是弟子受吊之位也

●柴枝

备用清规。尊宿出丧云。主丧领众。两两排行。送丧。左右分雪柳柴枝。毋得挨肩交语

旧说曰。中岩曰。柴枝。助火化之义。

●遗物

忠曰亡人遗嘱以平居所蓄。器具书画等赠与亲旧法眷。此言遗物。

校定清规云。通呈遗书。及送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