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冬在普陀山作──

 僧依品第一    一 建立僧数    二 抉择问答     甲 数目决定     乙 信众多寡     丙 内外部别   宗依品第二    一 宗名     甲 八宗正名     乙 两重差别     丙 七门次第    二 宗史    三 宗学    四 问答   整理制度品第三    第一节 教所     一 教所统计数     二 教所建置式    第二节 教团     一 佛教团体大纲图表

    甲 佛教团体名类表      乙 佛教团体事义表     二 中国本部住持僧谈      甲 僧伽支配数      (一)族类之支配表      (二)处所之支配表      (三)问答阿兰若类      乙 僧伽组织法       第一项 徒众        第一目 僧外摄化徒众         1 仁婴类          (一)说明          (二)书证格式         2 慈儿类         3 求入僧伽类          (一)说明          (二)书证格式          (三)沙弥品籍释难        第二目 僧内安住徒众         1 出类别         (一)求沙弥戒类         (二)求沙弥尼等戒类         (三)求苾刍戒类         (四)求苾刍尼戒类          子 正说求尼戒类          丑 问答戒受差别         (五)苾刍尼类         (六)苾刍正学类         (七)苾刍参学类         (八)苾刍具学类

       (九)犯戒补过类         (十)反出僧伽类          子 自愿退出者          丑 犯过弃出者          寅 退出僧伽与佛教之关系          卯 退出僧伽后再求入僧伽者         2 譬行位       第二项 职员        1 职员产生方法          (一)选举任者          (二)委请任者        2 处所分配人数          (一)每宣教院者          (二)每莲社者          (三)每行教院者          (四)每梵刹者          (五)每支提者          (六)每仁婴苑者          (七)每施医苑者          (八)每慈儿苑者          (九)每宗寺者          (十)每南山宗寺所增出者          (十一)每宗本寺所增出者          (十二)每持教院者          (十三)佛法僧苑者           子 统教诸部           丑 广文精舍           寅 众艺精舍           卯 其他林室

    丙 释建立所以    第三节 教籍     一 总籍     二 别籍      甲 戒籍      乙 学籍      丙 座籍      丁 职籍    第四节 教产     一 公有分配法     二 私有之限制    第五节 教规     一 叙纲领     二 示方隅      甲 衣制      乙 斋制      丙 日诵制      丁 布萨制      戊 历制      己 名制   筹备进行品第四    一 次第三期筹备    二 答释政教分离

  僧依品第一

  皈命十方    常住三宝  现现僧伽    证明摄受

  一 建立僧数

  如是我闻:今中国本部之佛教僧伽,有八十万人俱。故兹立论,取为依止。由是当定两所依界:一者、只限中国本部十八省为地区:所以然者,僧伽制度,亦依方俗土风而异。十八省地,虽亦辽阔,千年一化,大较相同。而满、蒙、藏,虽同国家,虽同佛教;言语文字、风俗宗派,莫不绝殊。且彼所殊,非吾所知,便立言故,势应舍置。又彼僧伽制度,尚无整顿必要,藉欲整顿,必与政治同整顿之,彼以佛教为政治故,故当别论。二者、假定中国本部四百兆为民数:吾国人口无确调查,通语则皆称四万万。考之近史,道光二十八年,称有四万二千六百七十三万。然是概括满、蒙、藏而言者。但满、蒙、藏等处,面积虽倍大于本部,而人口则不过本部十分之一二。故辜校吾国本部之民数,假定为四百兆,相差当不甚悬远也。安此较推,则中国本部有八十万僧伽,每千人中得有二人。假定此八十万僧伽,人人平均于二十岁舍俗──此云舍俗、即是出家。就世间谛言之,出家略有二义:一曰、家者家眷,解除夫妇,脱辞亲戚,绝此系属,谓之出家。二曰、家者库舍,乞食活命,旷野安身,无所居蓄,谓之出家。唯杜多行者足当之,而于僧伽之义犹隐。依毗?木奈耶处而住之僧伽,非必行杜多行,其第二义盖不相应。故僧伽可包括杜多、苾刍、沙门、释子诸义;而杜多等,则不必尽能具僧伽之义。今用僧俗为对待名:旧云出家,从负词可代以舍俗;从正词可代以入僧。正负兼举,则曰舍俗入僧。律云舍戒,亦云灭摈,然七种戒非必全舍。世称反俗,可即正词;而其负词当云退僧。正负兼举,则曰退僧反俗。在名称上似较妥帖,此亦正名之一端已──。寿六十岁,则在僧之期当有四十年。从是[木+片]八十万僧伽为四十分,则每年舍俗入僧者为二万人。合之四百兆之民数,则每年舍俗入僧者,二万人中得有一人。恒保持此八十万僧伽之定数,毋令增减,力求淳善,则既可以住持佛法,化导国民,而又免于过滥过削,得其适中之道。

  二 抉择问答

  甲 数目决定问曰:僧数多寡,无关僧制良窳;整顿僧制,第求其良,奚用拘拘于民数、僧数乎?答曰:此亦揆乎时势,察乎国情,审乎利弊,不得不然者也。

  一、离国妨:现在时势,凡百事务,均须随国家为轻重。盱衡大地,环观各国,近所谓之国家主义,殆非一二百年间能打消。中国乃各国中之一,自不得不随此世风,务强富而求立;盖非此不足立国也。欲求富强而振国权,则必兴实业、扩军备。而僧伽尚慈忍清净,拟令与此宗旨不畔,必绝对脱离于兵吏、货殖等等营务。故在僧者溢此常额,将有妨富强立国之时势。使在僧而仍服工、商、军、警之务,则又失清净慈忍之宗旨,此僧数所以不可加多也。然今世之国家主义,有与周、秦、战国异者,韩非六反、五蠹之诉,盖未是通论也!政之所行,教之所修,道固相反;政以治国,教以浚俗,事还相成。若娖娖以霸政为齐,黜慈敬真净之教而弗顾:然而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无文学礼仪,则士为牛马;军虽强,财虽足,其民不人,其国成兽,亦奚足为贵乎!观嬴秦之不旋踵亡,可以悟矣!故今建国于员舆者,虽尚富尚武哉,而尤重教化文明也。论者谓:舍耶教则无西方文化可言,舍佛教则无东方文化可言。此在中国本部,诚不必然。第佛教行中国本部者,近二千载矣,而中国之儒彦,有谓晋宋以来,即为佛学时代。(见国学振起社讲义)。有谓隋唐以来。所维纲世道人心者,皆以佛教义为本柢。(持此论者,盖多大家)。要之、佛教于中国之本部,千百年中所濡涵者,已于社会风习、民群心德,有甚深之关系;必非余教能及,可断言也。其教义之淳正高妙,更无论已!况中国人口甚繁庶,就论军制,虽千万常备兵,二千万后备兵,亦不须壮丁过半数当兵,何靳乎僧中四十万壮丁乎。故依中国本部现有僧伽人数,虽不须增,决不可减,乃足导扬国光,蔚蒸民化,此僧数所以不可更寡也

  二、避俗讥:昔佛世尊,制僧律仪,强半缘俗讥弹而起。中国本部,旧有九流百家,而汉武时,又先尊一儒教。佛教晚兴者百余年,故俗儒每有非理讥弹者。唐韩愈作原道曰:‘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释太虚曰:愈之说谬甚矣!使民用无以相易也,则农家、工家、贾家既唯一,虽食粟、用器、资焉之家有四,亦乌乎可?使其功足以相抵而其利足以相准,则虽农家、工家、贾家各唯一,而食粟、用器、资焉之家有十百,可也。四既可矣,六亦何害?此墨、孟所以距斥并耕之说也。且其分儒、释、老之教为三则可,而以其教之三,乃与农、工、贾并列为六民,则纰缪之极矣!盖释、老与儒教虽三,律之四民,则均为士民耳。儒者曰学术士,释老通称道士,其为士也,又何别乎?设以士民所宗所修有不同者,即与农、工、贾对列为若干民类,则古尝有九流。(去农家)以九流对列农、工、贾,不亦成十二民类乎?而兵家、医家等犹在乎九流外,即农、工、贾亦有多种业类不同;依此分裂四民,虽列为百民千民亦有余,庸仅六民也哉?其言奈之何民不穷且盗,揆之事实,尤不相符。唐代贞观、天宝之间,释教、道教,均甚蔚庶;然而刑措风清,民丰物阜,亦在其时,奚穷盗之有哉?甚矣!愈之虚构为诬词也。然韩愈之说虽虚谬,而庸俗之肆讥,固不必悉合乎正谊。此种陋谈,今岂绝哉?抑势不能一一与之明辨,故智者当善避俗讥。务使皆了然于中国本部之僧,每千人中仅有二人。而此千人中之二人,其为益国民者至大;而其享受之衣食住,则又至廉至俭至约。──建塔庙等,即起国民庄敬之用,非关僧住──:虽僧中有百十人之所奉,犹不逮文绣膏粱子弟一人之所费。然后晓焉于穷与盗之故:虽至愚者,亦决不举每千人中之二僧人,与每千人中各居四分之一之农、工、贾对列为五民六民也。此又所以令僧伽有常数,不使多不使寡者也。

  中国本部,唐宋来之儒生,信佛固多,而嫉之甚、欲倾灭佛教者,亦往往有。黄宗羲之作明夷待访录,亦列改寺院为学校之说,此皆心习褊狭所致。然佛教之含容博大,茍非相迫相害之甚,其宗佛者决不兴诤。盖佛教之正旨,在乎上契道真,下益民生。对观他教,则虽上失乎真,茍能下不妨害民生,虽有力亦决不过为排斥。故佛教处处经论中,对于五天竺诸异道,独排斥裸形、投河、坠岩、卧灰、及持牛狗戒等,为无惭、为愚痴而已。今若景教,论道真固琐不足称,然亦有律仪、尚慈济,设彼不来迫害佛教,宗佛者必与相提携而不为妨娆也。况儒宗专重乎人伦之事,于超出世间之道真,隐而不谈,本无偏执。其所行者,务求有益民生,即是佛教人天乘法,与佛教戒,水乳相融,何有间隙抵排之端?方今之世,国之士民,其寖能恢其心量而兼容并听,以择善相引乎!尝论儒宗,审其名实,当舍儒名而尊孔圣。盖儒名之涵义,或则过宽,或则过狭。语其过宽,则儒为学术士之称,九能百艺,众学群教,凡百学者,皆得称儒。虽僧中之学者,亦可谓儒,则无宗义可守。语其过狭,则周官保氏以六艺教民者之谓儒,揆之时制,仅师范生充教员者得称儒耳。而一以孔圣为师法,则有宗义可守,而又该罗三科。曷谓三科?教育、文史、政治是也。孔子门弟三千,为教育家易知。取为教育师之学者,则有论语、孝经、及裁取乎孟子、荀子、礼记诸篇。大学、中庸,即礼记也。孔子作春秋而删订五经,即历史之文也。文源国史,史集国文,文之所宗,不离于史。即小说等亦史枝流,诗书之为史无论已,故史为文学天枢也。孔子自况周公,作鲁司寇犹非本志,孟、荀师孔,皆拟天子三公,以宰相总揆国政者自期。在民主国则即总统及国务卿,在君主国则即宰相及国务员。而汉唐来大儒,亦莫不以宰相执国政为行道,斯即政治家之魁也。以此三科,师法孔圣,建立为孔圣会,则全国中坚之人物,必尽属乎孔圣之徒。僧伽本以宗教自居方外,但宣扬其教义,坊进民德,辅益国治;与学孔者相成而不相妨,奚用奋心为嫉忌乎!更推论之,使中国不即灭亡而能岿然于大地,将来国体无论为君主为民主,其政体必采立宪可无疑。立宪则必教育普及,试拟四万万人平均之寿六十四岁,其受教育平均之学龄为八年,则四百兆八分之一,即有五千万是学生。以四十学生需一教师论,已有二百五十万人。但使国民道德教育,必采孔圣学为宗旨,教师必出于师范校,师范生必深明孔学,为教员必入孔圣会,则孔圣会已有此纯粹士君子教二百五十万人矣。然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今世诚为欺人语:其农学、工学、商学、军学、法学、医学等专科大学校,固应出乎孔学之外,此犹周官保氏,以六艺教,而九流学则在王官,出乎六艺外也。故孔学为国民道德之普通基本,而非国民才术之特殊技能也。此则各专科大学之教师,势必出之各专门家;然其总教师犹必出之高等师范校生,为孔圣会员深明圣学者。盖才术技能之知识,仍须范于孔学之道德也。而专科大学校之别教师,其可不究孔学不入孔圣会者,全国至多数万人耳。此执教育权为昌明孔学之第一步。其次则在执文史权:若国史馆、国学苑,及专务著书译文、营办印书馆、新闻馆、杂志社等文业,掌朝野之清议。其次则政体既立宪,无论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其选举势必有政党,其执政首领之负责任者,势必出于政党。孔学既以执国政为行道,则应以孔学而组织政党。法吏、军人不预政党,农、工、商、医虽在政党,势必以孔学之教育家、文史家,政治家、为中坚人物及魁渠首领,亦可无疑。然则必执政治权在孔圣之门也。其农、工、商、医、军、法等事业,诚与孔圣宗旨稍远,真学孔者必不事也。然但须有五百万人真学孔者,行此三事,以师法孔,全国重心势力、已尽在孔门,而无能动摇之矣。五百万人较之四万万人,虽仅八十分之一哉,而有此五百万真孔学徒,既较八十万僧伽六倍有余矣。设若违己所长,不此之务,嫥嫥以宗教之义争佛教,吾未见为得也。抑此五百万人,亦论其纯粹为孔学者耳。若就国民普通道德教育论之,固四万万人皆出于孔学者也。虽此八十万之僧伽,亦以孔学为基本者,特其增上戒定慧学,则必高出孔学上耳。抑孔学昌明,则佛教必兴,征之前史,非无成例。其理譬泥多佛大,水涨船高也。故奉佛教者必希望孔学之昌,然修孔学者亦当相资于佛教也。布佛教之戒善,足以化人民辅刑政,其理固灿如者。抑就大儒居士论之,功业既立,名誉既修,退养林泉,游神禅悦,足以悬解忧虑,洒落尘累,娱老怡情,安心乐性,其为益亦非浅鲜也。古君子若王摩诘、柳子厚、白居易、文彦博、苏子瞻、黄鲁直、裴休、宋濂辈,其归心佛法者深矣。辄韩退之作送文畅师序,亦能有慕吾佛之道;

  特退之性躁而情僻,故终生局脊于忧愁悲伤,而无由自宁放于佛法耳。余若王安石、欧阳修,晚年亦皆归佛。至程、朱、陆、王诸先生,其所修多出入佛法,益不容掩讳已。此外以禅定般若为见危授命之资者,亦不乏人。故孔学与佛教、宜相嘉尚,不宜相排毁也。此则吾窃有望当世之大居士、大君子者也。因便涉笔,不觉语繁。三、符产额:按中国本部,今既有八十万僧,则现有之僧产,必能活之者也。减其僧数,则难承守,增其僧数,则需追求;需追求则长己烦扰,难承守则授人觊觎,两皆有害无利,有损无益,此又不宜多不宜寡者也。

  乙 信众多寡问曰:据佛学丛报第一期,濮一乘君所作中华民国之佛教观,谓:汉族男子,则除笃守程朱者,素无宗教知识者,道士及天主、耶稣教徒外,其余全数信仰佛教;女子亦同,而较男子信仰尤多。谓中国之佛教信徒,多或全国民数十分之八九焉,少亦全国民数十分之六七焉。今八十万僧伽,则但四万万人五百分之一。多寡之数,何大相迳庭乎?答曰:佛门闳博,部类非一。濮君所指信徒有殊,非信教之数有若是之悬绝焉。吾尝略分佛教徒为信仰部、住持部:濮君兼此二部言者,此论则专就住持部而言。盖世尊虽说五乘法,而建设化仪则在声闻乘──大智度论、亦有斯言;今西藏、蒙古间,颇似依菩萨乘化仪而建教者,然猥杂失伦,非清净律仪。汉土所流传尊崇者,其学理虽全属大乘系统,而律仪则从声闻乘。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汉土佛教化仪之特色乎!良由缘觉乘摄在声闻乘──缘觉亦称独觉,独处闲静,不入部众、不拘形仪、不闻经法、无师自悟,故号独觉。此入无佛法世许有,有佛法世则必摄入声闻部众。虽处声闻部众,观十二因缘而悟道,故号缘觉。人乘、天乘,暂以化俗,随世常仪,无别开建──若老、庄等可是天乘,孔教、耶教、是人、天乘。人、天乘即五戒、十善,天乘则是十善、四禅、四定。各加三皈,即是佛教所摄人乘、天乘。欲令佛教所摄人天乘众,亦有系统,略可标记,故立信仰部类。别见余所著佛教正信会说明书。菩萨乘则浩荡无涯:在圣而圣,在凡而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在僧而僧,在俗而俗,在君而君,在民而民,在神而神,在畜而畜;种种色类。同修大乘,普度众生,皆菩萨众。前之四乘,全非全是;遍于人神缁素之中,而无人神缁素可别。菩萨之舍俗入僧者,他方佛土纯一大乘,则依菩萨律仪而住。地上菩萨,持十虚空藏微尘戒;又曰:三贤十圣皆有犯,唯佛一人具足戒。则何善不该乎!又何仪不修乎!若此土既以声闻为化仪,则舍俗之菩萨,亦必依声闻律仪住。曹溪乃肉身大士也,将欲说法度人,则舍俗受三坛净戒。清凉乃华严菩萨也,既经领徒范众,则对僧发十重大誓,皆斯意已。在俗菩萨。既摄在人、天乘,则形仪随俗而不能住持像教。入僧菩萨则摄在声闻。声闻乘众,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依毗?木奈耶处住。(涅槃、遗教二经,言之最为谆切)。律仪清净,人天钦敬,独能住持佛法,故得住持僧名。古德尝依义立三种三宝:一曰、同体,此乃即心自性功德。二曰、别相,此指果圣、因贤教证。三曰、住持,佛、即金铜土木塔像,法、即三藏九部经典,僧、即舍俗而受持苾刍、苾刍尼戒律部众。住持僧宝端肃严整,则住持佛宝有威灵,住持僧宝禅讲精进,则住持法宝得宏通。如是则信仰佛教者兴盛,反是则信仰佛教者衰灭。故住持三宝,全系乎住持僧宝而已。此持苾刍、苾刍尼律仪众,一方面对同体、别相三宝,及住持之佛宝、法宝,以为信徒。一方面则对信仰部而为被信仰之僧宝,故与信仰部大殊也。──何以得为僧宝?谓具僧相、僧德。舍俗依僧,缁衣圆顶,具受沙弥、苾刍、菩萨三坛大戒;守波罗提木叉,依毗?木奈耶处住,三聚无犯,六和无诤;此僧相也。修证定慧,学通经论,行解相应,宏扬佛法,人天钦悦,堪受供养,此僧德也。欲令住持僧宝清净,势不能不择善根具足者而度;其数故难多得,且亦无需乎多。果有八十万真净僧,每人平均系五百人信仰,已足化导四万万人全数皆信仰矣。若论信仰徒乎,笃守程朱者亦多能信佛,道士亦多信佛,耶稣天主教徒亦多信佛;濮君所谓十有八九,可为定数。

  丙 内外部别问曰:昔欧洲景教徒,尝分内侣外侣,内侣深喻浃知,得闻天道;外侣信内侣喻且知,受道而笃守之。彼之分内外侣,不与今分佛教徒为住持部、信仰部,适相类乎?然穆勒约翰尝讥曰:景教内外侣之鸿沟,仅名存耳。盖近世人民,德慧术智皆进化,已无从区别矣。然则住持部、信仰部之分,亦可省已?答曰:此有多义,请略陈之:一者、彼欧洲虽有旧教、新教、公教、修教等,此第景教宗派之别,犹佛教有禅宗、律宗,孔门有汉儒、宋儒耳。其创教之主,固同一耶稣也,所皈依之神,固同一天帝也,而奉诵之经,亦同一约书也。民无异信,教无异道。且彼欧自中古以还,传承于希腊、罗马之文化,亦莫不掌之于景教。政治出乎是,学术藏乎是,不唯全洲除景教绝对无宗教,抑亦全洲除景教绝对无文化。盖一道同风之极矣,纵有德慧术智之士,自然须出景教,无论贵贱、贫富、男女、长幼之民,自然必信景教。岂景教能出德慧术智之士哉,势不得不出乎是也。岂景教能信一切人民哉,势不得不信乎是也。士民对景教既有此不得不然之势,此势即足住持其教仪而坚固其信仰,初无需乎内侣;故彼不必分内外侣也。譬若今中国人信景教者,亦信彼欧国强势耳,对其教义固未尝厝心也。由此观之,则蒙、藏、缅甸、暹罗等处佛教徒,方可无住持部、信仰部之分耳。然有余义,故犹未可。若中国本部乎,佛教未至千年前,既有文化矣──印度亦然,佛教未兴千年前,已有婆罗门教、掌五天文化矣──;较佛教东来早百余年,既有儒教道教矣──儒教成于汉武帝,道教成于张道陵──;其本有之文化,既钤辖于儒教中矣;非有坚苦卓绝优秀闳敏之少数人,服佛服、行佛行、心佛心、言佛言,又奚能宏教信人,忘身卫道乎?此不必讳者也。昔周武帝忌缁衣作天子之谶──后隋文帝代兴,卒出于尼寺沙弥也,忌之曾何益哉──,虽初信佛,常阅佛经,欲灭教仪。出诏废儒、释、道三教,曰:虚空真佛,无假经像──诏下有慧远法师当廷抗辩曰:‘耳目生灵,赖经闻佛,依像知真,若不藉经教咸能自知者,三皇以前,未有文字,人应自知五常等法,当时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同于禽兽?汉明以前,佛教僧徒经像未至,此土含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帝皆不能答也──;儒史政术,存佐王治。僧徒道士,皆返俗仪,有德能者,共辅朝政。建通道馆以选拔僧道中硕学时彦以处之,只许寻讨讲习其义理,不得建塔、造像、传戒。于是尽改作一切僧寺为衙署。彼时一二年中,佛教几全同消灭也;然儒学则略无损动。以彼时除儒术,则治国化民之政学,无所凭也。今中国本部之佛教,积化久远,流风广被,较彼时固迥不相侔。然纯粹之学佛法者,高蹈方外,不干国政,始未昔异;欲存教仪,其乌可无住持僧乎!  二者、耶教内侣、外侣之分,在内侣得学习异说,以建立自宗而解破客难;外侣则但许读教义纯一之经,斯即彼内外侣之鸿沟也。今书报之用如水火,学术既无国界,人民又皆识字,则何能禁其不读异说乎?宜穆勒讥彼内外侣仅名存也。佛教徒分住持部、信仰部,本不同彼,且适相反:住持部在初学时期,颇宜禁读俗书,使其专心一虑,研几经律,修习禅定。若信仰部则泛及一切异宗、异教等学者,凡有信心,普遍该摄。既皆得治异学,亦莫不可遍读三藏。设修十善。则于语业,诫之勿妄语、勿绮语而已。故景教内外侣之鸿沟破;与佛教徒住持、信仰之殊部无涉也。三者、景教系人天教,教徒之行,本非离俗,自不必与俗有殊部。而佛教徒则不独为住持化仪,当守远离俗染之别解脱戒律;即修禅定,亦必诃五欲、弃五盖,外息诸缘、内心无喘,泯绝意志,方能相应。非舍俗为僧者,不足证法身、延慧命,非信僧居俗者,不能资道业、利民生,僧俗乌得不别居乎?

  四者、景教系一神教,其有裨于世之功行,虽近佛教人乘戒善,亦殊未备。此外则除专皈依一天帝求生天外,了无别义。稍涉微奥,辄曰是全能上帝之所知。夫然,则虽极愚亦所易解,即解此者,亦有何德足令人信仰乎?故彼决无内侣存立地也。而佛教何如哉?三藏浩浩,义类无边,极高明,尽精微,深固幽远,无能测量!然莫不显露透彻著为说;集世间所有诸宗教哲学,曾不足为比对。非专志凝念研究之,不能庶几通悟,固矣!且佛性皆本具,而法身非心外,但须定慧功深,必得菩提亲证,一生即可成佛,肉身便是应真。为善知识,皆能觉悟有情;凡供养者,罔不福利无量、此咸非舍俗在僧不成办者也。

  后之二义,章氏丛书之建立宗教论,言之颇详。今请引之。其文曰:或举赫尔图门之说,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若是则有宗教者,亦等于无宗教。自我观之,居士、沙门,二者不可废一。宗教虽超举物外,而必期于利益众生!若夫宰官、吏人之属,为民兴利,使无失职,此沙门所不能为者。乃至医匠、陶冶,杂技、百肆,利用厚生,皆非沙门所能从事。纵令勤学五明,岂若专门之善?于此则不能无赖于居士。又况宗教盛衰,亦成因缘国事。彼印度以无政治故而为回族所侵,其宗教亦不自保,则护法之必赖居士明矣。虽然,居士者果足以为典型师表耶?既有室家,亦甘肉食,未有卓厉清遐之行,足以示人;至高不过陈仲、管宁,至仁不过大禹、墨翟,猥鄙污辱之事,犹不尽无,其于行节固未备也。以彼其人,而说无生之达摩,持二空之法印;言不顾行,谁其信之?夫以洛闽儒言,至为浅薄,而营生厚养之士,昌言理学,犹且为人鄙笑,况复高于此者!宗教之用:上契无生,下教十善。其所以驯化生民者,特其绪余,所谓尘垢糠秕陶铸尧舜而已。然非有至高者在,则余绪亦无由流出。今之世非周、秦、汉、魏之世也。彼时纯朴未分,则虽以孔、老常言,亦足化民成俗。今则不然,六道轮回地狱变相之说(安此犹天教之共义,未是佛教之不共义),犹不足以取济。非说无生,则不能去畏死心;非破我所,则不能去拜金心;非谈平等,则不能去奴隶心;非示众生皆佛,则不能去退屈心;非举三轮清净,则不能去德色心。而此数者,非随俗雅化之居士所能实践,则?目舌?目舌者亦无所益。此沙门、居士所以不得不分职业也。借观科学诸家,凡理想最高者,多不应用,而应用者率在其次之人,何独于宗教而不然耶?尝试论之:世间道德,率自宗教引生。彼宗教之卑者,其初虽有僧侣祭司,久则延及平民,而僧侣祭司亦自废绝。(若左传所载祀神事,皆有专业司祝祭者,今则祀天祀城隍等,官民自为)。则道德普及之世,即宗教销镕之世也。于此有学者出,存其德音,去其神话,而以高尚之理想,经纬之以成学说。若中国之孔、老,希腊之梭格拉底、伯拉图辈,皆以哲学而为宗教之代起者。梭氏、伯氏之学,缘生基督;孔子、老子之学,迁为汉儒,则哲学复成宗教。至于今,斯二教者亦骎骎普及于国民矣。一自培庚、笛加尔辈,一自程、朱、陆、王诸儒,又复变易旧章,自成哲学。程、朱、陆、王,固以禅宗为其根本;而挽近独逸诸师,亦于内典有所摭拾;则世界继兴之宗教,必释教无疑也。他时释迦正教,普及平民,非今世所能臆测。然其无上希有之义,必非常人所喻;离欲超世之行,必非恒俗能践;则沙门与居士,犹不得不各自分途。赫氏所言,但及人天小教;此固可以家说户知者,然非所论于大乘。后之作者,无纳沧海于牛蹄可也。

  释太虚曰:观章居士斯论,可知佛教徒于住持部、信仰部不得不分。亦可知住持部僧伽,不宜甚多甚寡。务求内充高行,外足导俗,以适其中道矣。故吾今拟议整顿中国本部之僧伽制度,还取现有八十万僧伽数,为根本依止也。

  宗依品第二有僧伽矣,僧何所宗?概言之、则宗佛法而已矣。然而汰矣!世有流变,方有殊尚,岂徒教仪,亦该学理。今上不征五天,下不征各地,亦还取中国本部二千年来所流通阐扬者为依止耳。然南阎浮提洲之大乘佛法,莫备于震旦矣,而小乘则附焉而已。顾震旦之佛法,又隋、唐为全盛,六朝以往,发端而微;五代以降,残废而偏。欲复震旦佛法大全而扩充之,则又当取隋、唐诸宗师学为依止也。今大别为八宗而分条覶述之,在此,则可附益而不可移植;在余,则可含摄而不可别树。故务使八十万僧伽,皆不出于八宗之外,常不毗于八宗之一。始从八最初方便学,门门入道,终成一圆融无碍行,头头是佛。如八楞宝,唯一金刚,则震旦佛教之特色,亦震旦僧学之异彩已。

  一 宗名  甲 八宗正名

  一、清凉宗,古称华严宗、贤首宗。然此宗当以华严疏钞为根本部,而此部实成于清凉大师,故不称贤首宗;犹天台传自北齐、南岳、以三大部成于天台,不称北齐、南岳宗也。又以法由人宏,当尊祖庭。且解华严者有旁家,而此宗所属经论又不仅华严,故不称华严宗,而以清凉为定名焉。

  二、天台宗,或称法华宗。此宗固以法华为根本经,然所属之经论甚多,解法华者亦有旁家。且兼尊崇祖庭,故不称法华宗,而以天台为定名焉。

  三、嘉祥宗,古称三论宗、或法性宗、或破相宗、或空宗。揆之名实,皆未允当,盖只少分相似义耳。何则?此宗根本部中,决不可去大智度论,则已成四论宗。且实该罗般若诸经,宁可独以论名?且灵峰大师尝言曰:唯识以遍破我法二执为宗趣,故借立法为遣情之门,般若以会一切法无非妙理为宗趣,故借破执为立理之门。然则唯识宜名破相,般若宜名立法,而相传反称唯识为相宗,般若为空宗者,谬也。故今云皆未允当也。然此宗逮嘉祥大师而学盛义完,用之名宗,且以尊祖。若推尊罗什法师为开祖,则什师终身译讲于逍遥园,即今秦中白塔寺也,则宜名白塔宗。

  四、慈恩宗,或称唯识宗、法相宗。定于今名,理由大致同上。

  五、庐山宗,古称净土宗、或莲宗。净土或莲二义,一则过宽:出世皆净土,十方多净土;华藏娑婆,无不在一大莲花中。一则过狭: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清净者非只依土,所殊胜者非只莲台。今以此宗古今公认之初祖为定名,祖庭斯尊,行义亦备,卓然无以易也。

  六、开元宗,古称真言宗、或密宗。法义虽当,未能尊祖。然善无畏居内道场,金刚智与不空居慈恩寺。内道场为名不雅驯,慈恩寺则滥慈恩宗。且此三祖宜并尊之,而世称开元三大士,则皆共知,故定今名。

  七、少室宗,古称禅宗。义亦少滥。今以初祖祖庭名之,庶几循名思实,皆知法祖之行,而尊祖之道乎!若依清凉、天台之例,则可定名为曹溪宗。

  八、南山宗,或称律宗,法义亦当。然六朝初唐间,以律学成宗者,本非一家;而盛唐来,则莫不宗南山。宋灵芝照律师固亦宗南山者,虽稍有别,犹天台之有山外派,少室之有五派,固不出天台、少室也。故以南山为定名焉。

  乙 两重差别此八宗中,须知有两重别。一者、祖有华、梵之二别:开元、少室二宗,其祖梵师;余皆华师,二宗所以必梵祖者,以此二宗师承最严故也。真言仪轨,须受灌顶,故不得不严于师承。此宗今虽当转承之日本,彼亦尊开元三大士为祖。向上宗乘,教外别传,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故亦不得不严师承。夫少室宗以光显其道于世者论之,虽亦可名为曹溪宗;而卒不得名为曹溪宗者,以非达磨真传嫡嗣,曹溪固不能所凭而起。若凭经论,则成教家,曹溪门人谓永嘉曰:公虽自悟,若不得师,威音王前则可,威音王后则天然外道也。故此宗源流,必由梵祖上溯于释尊,犹之非无佛世、不容有独觉也。况曹溪时已有南宗北宗之诤,其后则更有五派七支之纷扰;不返之乎鼻祖,将何以杜其弄门庭建设之光影,而坦然显直指别传之真风乎?若开元宗兴盛一时,震旦除开元三大士,更无鼻祖,不待论已。余六宗则皆可取经律论以为凭证,故不必亲承。而得遥接孤起也。

  二者、名有山、寺、年之三别,今表示如下:

           ┌清凉……┐      ┌以山名者┤天台……├…四宗    八宗│    │庐山……│      │    └南山……┘      │    ┌嘉祥……┐      │以寺名者┤慈恩……├…三宗      │    └少室……┘      └以年名者…开元…………一宗

  今此八宗立名,皆以尊祖庭为唯一宗旨,以山、以寺名者皆宜。独开元是唐玄宗之年号,揆之尊祖庭之宗旨,殊未谛当,而又苦无他名可代。然今各地往往有开元寺,西京虑亦有之,则以西京开元寺为开元宗之祖庭可耳。

  丙 七门次第问曰:详八宗次第之排列,固绝不依创始年代先后立者,而为此次第之排列,其无义乎?抑有义乎?答曰:亦有义亦无义。云何无义?既分八宗而陈其名于书,无论列谁前列谁后,其次序皆必不可避。由必不可避而成序,则虽有次第与未尝有次第同,夫何意义可言?然亦尝于必不可避之次第中,求其为稍有意义之排列,其义门分有七对焉。今请先表示而后附释之:

                         ┌始…清凉宗                      ┌智…└终…天台宗                   ┌性…└慧…嘉祥宗                ┌法…└相…慈恩宗             ┌显…└信…庐山宗          ┌教…└密…开元宗       ┌道…└证…少室宗    八宗…┤       └基…南山宗

  由竖观之:可见顺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逆序之、则前清凉而后南山。由横观之:可见顺序之、则清凉而后南山,逆序之、则前南山而后清凉。盖逆顺皆次第,横竖无不通也。初分道基一对:戒、为佛道之基,就三学论,亦为定慧之基。且今所论八宗,皆以僧为能宗之人,而僧俗所由别之基,亦在戒律。不受出家众戒,是俗非僧。今论专言僧伽制度,非僧则非今论所及;南山宗则专以出家众戒为本者也。况七众戒及菩萨戒,其学概归此宗。一切修佛道者,其基础不出七众戒及菩萨戒;若五戒不守一,且不得具人格,遑能修佛道乎!故以基义独配南山。所基之道,则即余之七宗。由道、次分教证一对:华严疏钞依亲光菩萨十地论释十地品,列十对门,明可说不可说分齐;教证即第四对,谓阿含──(译音净教)──可说,证智不可说。四卷楞伽明宗通、说通,宗通离言,说通施教,此即后世宗门、教家之分所本。然十卷、七卷楞伽,皆译宗通为自证圣智,故宗通即证智别名,皆有离言不可说义;以不可说为说,所谓无门为法门也。少室宗以世尊拈花,初祖传法之时,寥寥数语以为根本宗旨。一曰教外别传,一曰不立文字──须知一念才兴,早落显境名言,即属阿含、即属文字──,盖全超阿含,直显证智也。畔此根本宗旨,虽曰无宗门可。寂音作智证传,亦明斯意。或者以其名禅宗,而属之六度中禅那度,非是。故以证义独配少林,余六宗则皆言教摄。由言教门、次分显密一对:独配开元宗为密教易知,余五宗则皆显教摄。由显教门、次分法信一对:大小乘论皆说有二种行:

  一、随法行,二、随信行。随法行者,谓由了解法义而起行也。随信行者,谓由谛信师教而起行也。此二行人,非关利钝、以各有利钝故。随法行者,以利根故,善能分别一切法义;以钝根故,心多疑惑,必须究穷一切法义,乃能断疑生信起行。随信行者,以利根故,一闻即信,把得便行;以钝根故,无由自知一切法义,但能仰信师教,依之精恳修行。念佛法门,普摄诸根,尤以持名念佛为最要妙。但坚信心,发愿专念,七日一心不乱,临终决生极乐,既见弥陀,何愁不悟。能宗通说通者固佳,即不悟解者亦无害,然非信之极坚,则虽往生亦堕疑城。夫信为道元功德母,固诸宗之所同,而此宗为尤要,故以信行独配庐山。余四宗则必大开圆解,而后能相应起圆观行,故属随法行摄。由法行教、次分性相一对:性相通则互易──如曰实相,曰异生性,则相为性,而性为相──,局则性教融摄圆通,浑然无所间隔;相教分别深细,秩然不容假借。慈恩宗以楷定明了故为无诤,不同余宗以变动不居为无诤。虽遣情之门哉,而遣情之门贵在此!故以相教独配慈恩,余三宗则皆性教摄。由性教门、次分智慧一对:智慧通则一义;局则智约十波罗蜜善分别后得智,慧约六波罗蜜无分别根本慧。大智度论曰:别则般若为因,至佛心则变名一切种智。通而为论,俱通因果。般若多就即善分别之无分别慧说,故以慧门独配嘉祥。华严显毗卢遮那智──即一切种种种光明遍照义──,法华入佛知见,皆重在即无分别之善分别智,故智门摄。由智度门、次分始终一对:华严根本法轮为始,犹娑竭罗龙王于大海中,一念遍兴四天下云雨;法华会归佛乘为终,犹四天下江河沟渎,皆朝宗乎大海。二经固一佛化仪之始终也,而清凉、天台实宗之,故以配也。况天台又兼摄涅槃者哉?然此七对义门分别,亦据八宗少分偏显之相以为言耳。克体论之,全基是道,全道即基;乃至全始贯终,全终彻始,无不一具一切,一切摄一者也。然有一言不得不正告者:此之八宗,皆实非权,皆圆非偏,皆妙非粗;皆究竟菩提故,皆同一佛乘故。清凉配法华为终教而非圆教,天台配华严为兼别而非纯圆,此乃独标自宗殊胜,非此无以死学者偷心耳,亦犹大哉乾元,至哉坤元之谈。然师家须善于应用,无一物是药,无一物不是药者,此可深长思焉!

  二 宗史

  一、南山宗,震旦律学,始昙摩迦三藏之传戒。继是翻译而疏述者,唐代之前,垂数十家,而惠光、法砺、智首三师之疏为最著。唐终南山道南宣律师,始唱心宗戒体,作五大部发明其义。集成之功,远迈西土,遂为此宗祖焉。同时有怀素律师及宗法砺律师学者,崇峙一时。稍后有义净三藏,复译出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甚多。然或湮没大藏,或沦散殊邦,后代鲜宏通者。独南山所宏四分律,迄今不替。盖由南山历传至宋,得允堪律师会正记,及灵芝律师资持记,用法华、涅槃开显之圆意,光大斯宗,故得绵延不衰。今虽法门猥杂,大义泯棼,其故辙犹未尽隳也。

  二、少室宗:昔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独大迦叶破颜微笑。乃曰:吾有正法眼藏,付嘱于汝。十二传为马鸣,十四传为龙猛。二十八传则为菩提达磨,始将传法衣钵,东来震旦,面壁少室,是为震旦初祖。五传至曹溪,其道始显于世。盖梵土诸祖仅密付单传而已。马鸣、龙猛,广造大乘经论,未尝专扬灵山拈花之旨,故此宗梵土不光显。至曹溪、悟者始如过江名士矣。由曹溪出青原南岳二支,青原下出曹洞一派,由南岳下复出沩仰、临济、云门、法眼四派,是为五家宗派。后由临济,复出杨岐、黄龙二派。今云门、法眼、沩仰,久成坠绪;曹洞亦不绝如线。憧憧遍震旦者,录临济源流曰几十几世而已。然犹幸有此临济源流也,不然,宋明迄今,不知裂成几百几千派矣!故晚明诸师,殷殷辨源流纲宗已。虽然、末矣!与初祖东来之旨益荒矣。今既不足复分五派,则宜溯源少室,曰传少室正宗几十几世为当。

  三、开元宗:唐朝开元四年,善无畏三藏、始将梵筴至长安,译出密部经论。一行大师尽得其传。同时、金刚智三藏率弟子不空三藏,亦来东土。案密部由龙猛菩萨开南天竺铁塔,礼金刚萨埵,受灌顶仪轨,其法遂行于世。龙猛即以之传龙智,而金刚智则亲承于龙智者也。善无畏亦传自龙智,而与金刚智、不空、同称开元三大士。当时君相礼敬如佛,此宗遂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顾未几即湮没。故志磐法师作佛祖统记,已谓唐未乱离,经疏销毁。今其法盛行于日本。而吾国所谓瑜伽者,但存法事,盖宋时已成市井歌呗矣。元、明、清朝,其法行于宫掖,然亦承于蒙藏喇嘛,非复开元之旧。唯日本犹存其全法,受而归之,则此宗可复也。

  四、庐山宗:东晋庐山慧远大师,与居士刘遗民等百余人,宗依经论,修专念弥陀、求生极乐之法门,首创莲社。远公既负天下重望──远公不徒邃精佛法、为梵僧叹为震旦大菩萨,且尤善庄、善易、善诗、善礼,各有儒生传其专学──,其证验又昭然人目,尊为此宗初祖,千古翕然。历代宏扬,曾不稍替。唐初善导大师,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倡,迄今妇孺莫不知称阿弥陀佛。禅、教、律师及诸居士,尤多提撕,盖无不崇奉也。故此宗无法派流传,然莫不尊庐山至云栖为八祖云。

  五、慈恩宗:玄奘三藏西访五天,学于戒贤大师。囊括梵土大小乘法,东还译讲。悉举弥勒、无著、天亲之学,以传弟子窥基,是为慈恩法师,作疏百本,大畅其义。因成唯识一论,作述记及枢要二部,以汇其流。慈恩弟子惠沼,又依述记著了义灯。惠沼弟子智周,亦依之作演秘。三师亲承,其教义灿若日月矣。然更武宗之难,五代之乱,至宋已式微矣。元时又尽失其疏记,六百年来,讲筵仅略识其梗概。今幸由日本次第取还其典籍,可期恢复。虽然,明、清来称教下三家,固未尝全绝其学也。

  六、嘉祥宗:鸠摩罗什大士,为龙猛菩萨四传之弟子,提婆菩萨之曾孙也。传法东来,专宏龙猛、提婆之般若宗,是为此宗远祖。门下生、肇、融、睿、影、观、恒、济八哲,咸受大义。济传道朗,朗传道诠,诠传法朗,朗传吉藏,即是嘉祥大师。大师盛弘之于隋朝,制作繁多,难以具举。盖此宗至嘉祥门学始严,卓然不可逾也。入唐讲学愈盛,惠远、智拔、惠喻、法敏诸德,相继辈出。破显妙宗,光被四海。惜乎五季之后,教典荡然,宋、元来至无人能举其名!今幸得日本为反哺,学者乃皆知此宗为震旦佛法硕果,而研钻者日多。

  七、天台宗:北齐惠文大师读中论偈,悟三观理,以授慧思大师。师居南岳,大弘禅法。智顗大师往谒,喜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夙缘所追,今复来矣’!乃授三观禅法。后诵法华至药王品,证入法华三昧,彻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思印之曰:‘非尔莫证,非吾莫识,此法华三昧之前方便也’。自是智解泉涌,学徒影从。栖天台山,终身弘法。始立五时、八教,网罗全藏,宗极法华,道观双流,戒定兼阐,其义指莫高也!故为此宗高祖。弟子章安笔记其说,成为一宗典籍,比之阿难结集。再传法华、天宫、左溪三师,其道稍隐。溪传荆溪湛然大师,起而振之,号为烈祖。五代丧乱,教典亦失。宋代渐由高丽、日本求归。荆溪八传弟子四明知礼大师,又重兴之。与四明同时有孤山法师,立义稍异,遂裂为山外派,不久消息。独四明之山内一派,广智、南屏,相继流衍;明代亦多哲人。今南北讲筵盛弘者,胥在此宗。然第歠其流而不探其源,禅观固不相应,教义亦多汗漫!

  八、清凉宗:晋佛陀跋陀罗三藏,始译出华严六十卷。虽经敷讲,未极玄致。杜顺和尚、谥号帝心尊者,始括奥旨作法界观,是为此宗远祖。顺授智俨大师,明六相义,作搜玄记。俨授贤首国师,造探玄记及六十华严疏,发挥尽致。盖此宗之三祖也。惜其说为弟子惠苑所乱,嗣又纷失莫传。时有实叉难陀,又译华严成八十卷,号曰新经。清凉澄观国师,遥承前三祖之遗意,笼罩诸宗,汇归真界,撰成新经大疏,足为千古极唱,故宗祖宜在乎此也。且历代流通者,皆八十卷之华严经。纵贤首之旧疏复出,不足以易之矣。惜后代少能承其法流之全者!观传圭峰宗密大师,著述亦富。会昌之厄,遗风扫地,至宋长水子浚大师,始稍稍搜辑以起其坠绪,然亦不复能光大矣。明代别峰、麓亭诸公,亦讲其学。今虽流传,精者良少。然杨仁山居士从日本、高勾丽,收回此宗佚书颇多,教典则宏备矣,兴起之、则尝有需乎豪杰士!

  三 宗学

  一、清凉宗:当以华严悬谭、华严疏钞为根本部,合经共二百六十卷;其次则法界观、五教止观、十玄章、六相章、一乘法界分齐章、起信论义记、圆觉广疏,略疏等;而以唐朝前讲地论诸家著述、及华严合论附之。

  二、天台宗:当以法华玄意、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为根本部;其次则大乘止观、禅波罗蜜门、(禅波罗蜜一书,备论世出世间诸禅,小止观、六妙门,亦摄在此,学者不必另习。但传授诸居士,则当别行。)维摩经玄义及略疏、金光明经玄义及疏、章安涅槃经疏、荆溪释签、辅行,以至四明诸部著作,灵峰之教观纲宗等;而以大智度论、中论等附之。

  三、嘉祥宗:当以大智度论、及嘉祥之中、百、十二门三论疏为根本部,大智度论即释大品般若者;其次则诸部般若、及广百论释、掌珍论、肇论等,而以讲成实论诸家著述、附之。

  四、慈恩宗:当以解深密经、佛地经、成唯识论述记、及枢要、了义镫、演秘为根本部;其次则五大论、十支论、及摄大乘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而以讲俱舍论诸家著述、附之。

  五、庐山宗:当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弥陀经、及往生论、妙宗钞、弥陀疏钞为根本部;其次则采集鼓音王经、宝积经、华严经、法华经等称赞西方文品;而择古今属于此宗诸家要著、附之。

  六、开元宗:当以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疏、及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为根本部;其次则诸仪轨;而一切秘密陀罗尼部、皆附之。

  七、少室宗:此宗不立文字,而显密教一切文字,历祖语录及世间之文书,皆其文字,超诸名相,唯悟为则!

  八、南山宗:当以道宣律师四分律戒疏、业疏、灵芝律师资持记、灵峰律师梵网疏为根本部;其次则古三要疏、及会正记等,而大小乘、人天乘诸部律学、皆附之。今此论于宗学,仅陈梗概。除少室宗,各专宗当编成学程次第,要以从总入别、从浅入深、从局入通则。而少室宗当集成少室宗大全一书,略如五灯会元而扩充之,总收诸祖语录兼其行事叙之;一宗之历史及著述,无使或遗,以建纲宗而成典范,此出禅堂后之事也。余之七宗,当各编自宗历史一,自宗集要一,自宗法数一,自宗翻译名义一,自宗三藏目录一,又自宗辞典一,以备学者参考。即根本部中所引用为注疏之经论俗典,亦当备之讲堂,俾学者语语皆知其出处。与自宗无关系者,一切屏绝,令学者专志也。

  四 问答

  问曰:既取法隋唐诸宗为依止,则相传有十三宗矣,何为仅列八宗?答曰:十三宗者,此八宗外别加涅槃、地论、摄论、成实、俱舍五宗是也。然地论乃天亲释华严十地品者,今清凉所著华严疏已全会取其文,更何须别立地论宗?且初唐来华严盛行,久无专讲地论者矣。天台判教,法华涅槃同时,一家立说,引取最多;自有天台宗来,即无专涅槃者。且今所存涅槃经疏,亦唯章安一家,固不得于天台宗外别立涅槃宗矣。摄论乃慈恩宗本论之一,自有慈恩宗来,亦无专讲摄论为宗者矣。成实、俱舍,则小乘论,震旦僧俗,羞谈小乘。则此二论,固势不容专立宗者,其消歇于唐代宜矣。然俱舍论、实与慈恩宗相表里,而成实论,亦与嘉祥宗相通贯;故成实附于嘉祥宗,俱舍附于慈恩宗也。然则虽八宗而已具十三宗矣。

  问曰:分河饮水,佛祖所戒,真源一本,何须张为八宗,启乖诤乎?答曰:初学贵在一门深造,乃能精义入神,久修自知殊涂同归,宁虑局道相斫?所谓方便有多门,归源无二路者也。数百年来,学者病在汗漫,唯汗漫乃适成纷拏。佛法深广,人智浅狭,取舍莫定,茫昧无归。以故学不精察,心不明了;不精滞迹,不明封情,滞迹封情,闇生疑诤,此正好为颟顸儱侗之调和所致也。今者欲袪斯病,则端在分宗专究耳。

  问曰:古者尝分禅、讲、教三,或又禅、教、律三,以各修戒、定、慧三学之一;或又列之为禅、教、律、净、密,则亦五种法门而已,何取乎又裂教为三,成八宗乎?答曰:戒、定、慧乃一贯之道,八宗有一能偏废戒、定、慧学乎?无不以净佛国土为本修行,万善同归;无不以密严果海为因地心,三业相应;八宗孰非净与密乎?唯八宗莫不具三增上学,二遍行门,此所以各各澈法源底,各各究竟菩提也。若以三学、五门区别,则真分河而饮水矣。

  问曰:尝见有论十三宗者,南山仅属小乘,嘉祥、慈恩亦是权教,今乃并崇而无所高下乎?答曰:此盖秘相之谈,未是通方之说。‘有名同而实异者:如佛言道,谓三种菩提;老言道,谓虚无自然;儒言道,谓五常五伦,未可同语也。有名异实同者:如台宗谓之一心三观,贤宗谓之一真法界,相宗谓之胜义唯识,禅宗谓之向上一著,未始少异也。譬一帝都,曰北京,曰燕都,曰顺天。有盛谈北京、鄙燕都为陋劣,或谭帝都、鄙顺天为陋劣,吾知其必被嗤也。彼性相分河、南北竖党者,何以异此’?乃晚明灵峰大师之言也。吾今请广之曰:南山宗曰圆宗戒体,嘉祥宗曰八不中道,开元宗曰本不生菩提心,庐山宗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则亦一而已矣。小乎?大乎?权乎?实乎?偏乎?圆乎?幸勿为承虚接响之言哉!

  整理制度品第三第一节 教所一 教所统计数先定教所之统计数,按今中国旧部──指十八省──政制,分为四级:一、县,二、道,三、省,四、国。试假定四乡为一县,十六县为一道,四道为一省,而中国本部有十八省,则已有定数也。今即依之支配教所:

  一者、县区列表如下:

    ┌───┬──┬──┬────────────────────────┐    │名 称│地点│数目│  说                   明  │    ├───┼──┼──┼────────────────────────┤    │行教院│城中│ 一 │云行教院,示别持教院也。譬在上海则曰上海行教院,│    │   │  │  │此为佛教团体一县机关。             │    ├───┼──┼──┼────────────────────────┤    │法 苑│城厢│ 一 │法苑专修经忏法事,每县置一在人民聚居处。或因旧寺│    │   │  │  │之便,每县置二。再多则法仪难周,更有多种不便。 │    ├───┼──┼──┼────────────────────────┤    │尼 寺│城厢│ 一 │尼寺专住苾刍尼众,尼众不宜分散居住,及宜在城厢住│    │   │  │  │,毗奈耶杂事处亦尝言之,盖以免暴客之扰也。   │    ├───┼──┼──┼────────────────────────┤    │莲 社│城厢│ 一 │莲社乃通摄一县善士信女,共修念佛三昧之所,故亦宜│    │   │  │  │设在人民聚集之一处。              │    ├───┼──┼──┼────────────────────────┤    │宣教院│四乡│ 四 │此乃宣讲于乡镇者,宜在每县四乡大市镇上。各置一所│    │   │  │  │,统属于行教院。                │    ├───┴──┴──┴────────────────────────┤    │  计每县共八所。若上稽于道区,则每二县有一宗寺。          │    └──────────────────────────────────┘

  二者、道区列表如下:

    ┌──────┬──┬──┬─────────────────────┐    │名    称│地点│数目│  说                明  │    ├──────┼──┼──┼─────────────────────┤    │清凉宗某某寺│  │  │此之宗寺,即八宗之专修学处,僧中人才,胥出│    ├──────┤宜在│ 各 │于此。昔之书院,今之大学校等,亦宜在山林空│    │天台宗某某寺│  │  │旷地,学世俗学且然,况佛学之专修处乎?然此│    ├──────┤山林│  │当仍寺名,不得名为学校。盖所修学不离丛林规│    │嘉祥宗某某寺│  │  │制,本与世俗学校迥别,一名学校,不免为政治│    ├──────┤胜地│  │教育所范,甚非政教两便之道。故佛教总会章程│    │慈恩宗某某寺│  │  │上,改称各宗大学校者,当刊正也。又旧有禅寺│    ├──────┤远离│ 一 │、讲寺、律寺等分别,今亦当去除之。少室宗亦│    │庐山宗某某寺│  │  │未尝不上堂讲说,天台等宗亦未尝不晏坐禅观,│    ├──────┤城市│  │各宗既无不守戒律,而南山宗亦未尝不讲律、坐│    │开元宗某某寺│  │  │禅也。故此所定称者,各宗祖庭,则但曰某某宗│    ├──────┤嚣愦│  │寺,假曰天台宗寺。各宗余处之寺,则或加以旧│    │少室宗某某寺│  │ 所 │称,或加以山名,假曰少室宗天童寺。此之区别│    ├──────┤  │  │,犹日本各宗有本寺、支寺也。       │    │南山宗某某寺│  │  │                     │    ├──────┼──┼──┼─────────────────────┤    │      │  │  │菩萨学五明处,有医药明。佛号医王,大士亦有│    │佛教医病院 │城厢│ 一 │药王、药上,救治病苦,众善所尚,故每道区各│    │      │  │  │设一所。                 │    ├──────┼──┼──┼─────────────────────┤

    │      │  │  │始生曰婴儿,亦曰赤子,赤子之心曰仁。菩萨有│    │佛教仁婴院 │城厢│ 一 │婴儿行,示同婴儿,以为主道。婴孩不幸为父母│    │      │  │  │弃,收而养之,仁莫大也,故每道区各设一所。│    ├──────┴──┴──┴─────────────────────┤    │ 计每道区共有十所。             ┐          │    │ 统计县区则有行教院、法苑、尼寺、莲社各一六 ├合计一三八所。   │    │ 所,宣教院共六四所。            ┘          │    └──────────────────────────────────┘

    三者省区列表如下:

    ┌──────┬──┬──┬─────────────────────┐    │名    称│地点│数目│  说                明  │    ├──────┼──┼──┼─────────────────────┤    │      │  │  │此为一省佛教团体机关,譬在浙江则曰浙江持教│    │持 教 院 │省城│ 一 │院,名教院者,依教秉持于僧,宣道于俗者也。│    │      │  │  │行教院、宣教院,视此。          │    ├──────┼──┼──┼─────────────────────┤    │      │  │  │贫儿孤儿,衣食无靠,教育何处能受,当慈悯故│    │佛教慈儿院 │省城│ 一 │,收养教之,扶植成人。仁婴及七岁者,亦收于│    │      │  │  │此。欲令博大,每省仅设一所。       │    ├──────┴──┴──┴─────────────────────┤    │ 计每省区二所。                          │    │ 统计道县有行教院六四所,法苑六四所,尼寺六四所,莲社六四所,宣教院│    │ 二五六所,宗寺三二所,医病院四所,仁婴院四所。  合计五五四所。 │    └──────────────────────────────────┘

    四者、国旧部区列表如下:

    ┌────┬──┬──┬───────────────────────┐    │名  称│地点│数目│  说                明    │    ├────┼──┼──┼───────────────────────┤    │    │  │  │此为中国本部佛法僧全体机关,包罗宏富,该摄僧俗│    │    │  │  │。以园名者,昔佛住处曾曰祇园,而僧伽蓝亦译众园│    │佛法僧园│国都│ 一 │。园宜茂植名花佳卉,则又取譬相成。曰佛法僧园者│    │    │  │  │,中国旧部住持三宝全体之大根柢,皆栽于是故也。│    │    │  │  │只宜有一,其理易明,与政相倚,故在国都;若随教│    │    │  │  │势,亦可在武汉、或金陵、或上海耳。      │    ├────┴──┴──┴───────────────────────┤    │ 计国区一所。                           │    │ 统计省道县有持教院一八所,宗寺五七六所,行教院一 合计九九七三所。│    │ 一五二所,法苑一一五二所,尼寺一一五二所,莲社一 佛法僧园,另附设│    │ 一五二所,宣教院四六零八所,慈儿院一八所,施医院 银行、工厂各一所│    │ 七二所,仁婴院七二所。              。       │    └──────────────────────────────────┘

  二 教所建置式

  次言教所之建置式:夫藉相表真,所以图造塔像,为人天之良福田也。唯因典制仪,故有观瞻化工,悟佛祖之深法门者。然则其建设顾可以苟乎?试粗述崖略焉:一者、佛法僧园:既以园名,亦成园式。须得一万方丈地基,界园、环以短垣,夹道、荫以行树,竹木花果、亭台舟车、净沼清流、珍禽灵兽,佳蔬之畦,柔草之场,点缀略备,似祇园焉。试拟一图,略见大意。

    佛法僧园

  详此图中,各有理致。略择其要者说明之:园心则建佛塔,地基可二十五方丈。初层、竖高丈八,二层丈六,三层丈五,四层丈四,五层丈三,六层丈二,七层丈一,七层共高九十九尺。自下而上,每层横减三尺,设梯可以盘旋而上。第七层合尖处,余三方尺。塔外彩雕天龙八部、执金刚神、护法神、护塔神、护戒神、护伽蓝神等。塔内初层供三大佛,如今丛林大殿。二层则供过去七佛,三层供三世三千佛,四层供尽大藏经所称诸佛,五层供华严经所称诸佛,六层供密部中所称诸佛,七层供毗卢遮那佛。法塔地基长阔可各二丈五尺,每层横减,准上佛塔。塔外彩雕十法界众生之图像。塔内初层供华文大藏经,二层供高丽、日本、欧美、各国同异文藏经,三层供蒙古、西藏、缅甸、暹罗等异文佛经;四层供古今僧尼士女善巧书画者、虔诚手书装置精美之佛经,及所绘佛菩萨之精美图像等;五层供梵文贝叶之佛经。僧塔,广长层级与法塔同。塔外彩雕人王、长者、居士、梵志,师儒、道士、优婆塞、优婆夷,及各外教师徒,乃至童男童女等。塔内初层供八宗梵华诸祖师──若少室宗始迦叶、至曹溪,天台宗始龙猛、至智者等──;二层供经律有名三世十方诸圣果僧;三层供佛十大弟子;四层尽供经中所称一切菩萨,五层供与此方缘深众所共知诸大菩萨──若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弥勒等──。建此三塔立三宝焉。余处、除宣戒堂及力波罗密林,不复设像。所以然者,人所居处、未免秽浊而不严净,故律中亦制僧坊内勿设佛像,盖不始于百丈立清规,丛林不建佛殿也。塔之四围曰菩提场,为大众日诵礼塔绕佛处。其前阿耨达池,由四口分流大地,通入香水海。又前为灵鹫山,山上可建立亭台、布植果树等。说法堂、如丛林法堂。宣戒堂、当建如戒坛,台上设释迦和尚、文殊、弥勒阿阇黎像,唯传显密教菩萨戒。讲经堂、可起层楼略如今之舞台式,令可一几一椅、容坐二千余人。其演说堂,当全同舞台式,不独为演说用,亦可演诸戏剧,有椅无几、令可容坐三千余人。广文、众艺,当建如二大学校式。力波罗蜜林、当设密部及忏摩诸仪轨。方便波罗蜜林、如莲社。禅那波罗蜜林、如禅堂。但均不设像。般若波罗蜜林、是设研究佛学社处。藏书阁、当广收藏一切图书;昔祇园中有大书院,藏大千界不同文书。上海有某国天主堂,藏欧文、华文书亦极繁富,所有佛书亦皆收藏。故异文、异教、异学,异道诸图书,凡可资研究者,皆当收藏,以备博览参观。士女宾馆、总号檀那波罗蜜林。其佛教正信总会、及拥护佛教社,当即设士宾馆。会计处、庶务处、拟同今丛林之库房。折而至于园门之左,专为文字般若宣发机关,全国经板皆藏于此。皆由此印,皆由此刻,正其误谬,免滋讹[言+为]。余可意会,不烦覶缕。  二者、持教院:就省中交通适宜处旧寺,改建之。不必甚大,不立佛殿,中间建一讲堂,约能容坐五百人者。讲台前、供铜玉之释迦佛像一尊。其余置持教长室一,论议厅一──内附设研究佛学社、及拥护佛教社──,教务厅一,及诸僧房便可。

  三者、慈儿院:当建如能容千余人之学校式。应置若干教室,若干膳堂,事务厅一──内附设佛教正信总分会,及佛教救世慈济团──。中间造一佛殿──但须于人住处远离三丈──,内供释迦佛像,左右供迦叶、阿难立侍像,文殊、普贤骑像,须能容千余人礼拜。其余院长室、教员室、事务员室、儿童卧室、及厨房浴房等。四者、南山宗寺:其本寺当设开祖之道场。所与支寺异者,祖堂当曰祖庭。中建本宗梵华诸祖一五层塔,四围环以礼祖绕塔道场,曰南山宗祖庭。及建一本宗祖师室,以备本宗余宗各地徒侣,前来参礼瞻敬。下七宗寺本寺,准此。其余与支寺同。支寺每道一所,当在山林,就旧丛林建之。前殿──准今丛林之天王殿──当曰大欢喜地。表入初地,亦表慈式应迹欢喜之像。亦表诸天神等闻法欢喜,增长心力,拥护佛法。亦表大地一切有情,来三宝地,身心踊跃。朝门供弥勒菩萨应化像。此今丛林旧制,弥勒菩萨示欢喜相,摄受众生,结当来缘,是方便引导之义。且亦合璎珞经,等觉菩萨百万阿僧祇劫行凡夫事,成熟众生之义。华严、菩萨位愈高者,应迹弥下,亦同斯义,故今仍之。后面向内供韦陀像,两旁供四天王及护法伽蓝神像,或广塑梵王、帝释、诸天八部等护法神像。除南山宗寺、开元宗寺、法苑之外,不应广设诸天大像。欲设神像,皆设此殿,佛律曾制不得供事诸天鬼神,当道前者。欲从像设断其是否僧寺,故不应立神殿。其各宗寺及法苑、尼寺之前殿,悉皆准此。下不重叙。中间但曰佛殿,准今丛林大雄宝殿,当能容千人礼拜旋绕者。内供释迦佛像,两旁塑千二百五十常随众比丘像,皆持佛律仪、宏范三界者。南山宗宏律,故当具设之。佛殿之后,造比丘戒坛一,四壁绘诸护戒神像。又菩萨戒坛一,坛上供释迦和尚、文殊、弥勒──此法身菩萨像,非门前应化像──阿阇黎像。忏摩堂、亦如法设像。余处概不设像。又讲堂一,布萨堂一,安居堂一,准今丛林禅堂,为学众禅观晏息处。安居堂对面小讲堂五,按五年学级分建之。受比丘戒教授堂一,受比丘尼戒教授堂一,受沙弥戒教授堂一,受式叉摩那尼戒、沙弥尼戒教授堂一。其余准今丛林。然有当减当增当改其名之处:若念佛堂、此可减除。若藏经阁与如意寮,钟楼、鼓楼,此必应有,无者须增。若延寿堂当改曰具寿寮──延寿是俗所希,僧无其称。昔佛喷嚏,大爱道言愿佛长寿,佛教诫曰:当念无常,勿祝长寿。故不宜名延寿。具寿即长老之异名,经律多有,但震旦通称寺主曰长老,而向来无称具寿者。用代延寿堂名,最为适宜。

  客堂当改曰教规堂。方丈当改曰那伽室──案方丈室一名,本指维摩室者。昔唐朝使王玄策至天竺,玄策横竖量维摩示疾室,四方各得一丈。传告中国,百丈清规因之,后世沿用,渐昧其义。原百丈所以取立此名者:以维摩室空诸所有,唯置一床,一也。住此室中,唯闻佛乘,不闻余乘,二也。小仅方丈,大容广座,不可思议,三也。与诸菩萨离言默然,入不二门,四也。然建立上不宜用者:僧应法佛,不法居士,一也。儒礼称师,亦曰函丈,谓其食前可容方丈,故方丈名宜称居士,二也。梵语那伽,此云龙象。龙为物中之灵,寂静自在,譬佛圣中之圣,寂静自在,行住坐卧,常在大定。故曹溪亦曰:繁兴永远那伽定。则有空空法界,常住涅槃之义,名那伽室,其宜一也。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则有不闻余乘,不可思议之义,名那伽室,其宜二也。故今易方丈曰那伽。又若塔院,此必应有。无者须增。院中当设五塔,中三层塔,诸大德苾刍僧入之。左二层塔,诸苾刍僧入之。又左一层塔,诸沙弥僧入之。右二层塔,苾刍尼僧入之,又右一层塔,诸式叉摩那尼、沙弥尼入之。其入塔时,登记簿册。塔上亦不设像。凡在僧者,非坐脱一年后肉身不散坏者,最久浮厝过一年后,皆应如法阇维。按其戒德,送骨入塔。若获舍利,分赠供养。不得棺椁盛尸,营造坟墓。其肉身不坏者,迎名山道场供养之。祖堂绘供本宗历代诸祖道影,不另设像造祖师殿。此上八款,余七宗寺皆同。法苑,无具寿寮、塔院、祖堂,那伽室改曰瑜伽室,余五全同。尼寺,有念佛堂,无塔院、祖堂、钟鼓楼,那伽室改曰净行室。余四亦同,下不重叙。

  五者、少室宗寺:大如今之丛林。本、支寺之异同,前殿及增减改名者,准上。法堂必有,无者须增。百丈清规,不立佛殿但建法堂。故少室宗佛殿可无,法堂必有。但朝暮课诵不可少,则佛殿亦必须有之。佛殿当去其余诸像,中三佛像,两旁十八罗汉,皆可仍旧。三佛背后,向内当供古七佛像,除大欢喜地佛殿外,概不设像。

  六者、开元宗寺:佛殿当曰法界心殿,前供大日如来,佛后供观音、文殊、金刚持菩萨像。一概不设余像。另建诸仪轨堂,如法设诸仪轨道场,作诸咒法,行灌顶法、及授受菩提心戒、三昧耶戒等。祖堂当绘龙猛菩萨为梵初祖,余如丛林。而法堂改曰讲堂,禅堂改曰观堂。观堂对面建小讲堂五、下五宗寺皆同,不复重叙,此外一切准上。

  七者、庐山宗寺:佛殿当供四方三圣之像,依观经塑造之。两旁供弥陀经六方佛像,后面供释迦佛、普贤、弥勒菩萨,及舍利弗、韦提希像,不供余像。殿前造莲池一,中造九品莲台及莲中化生菩萨罗汉凡夫像──唯不得有女像──依无量寿经九品人造之,以助观想而增信愿。法堂改曰讲堂,禅堂改曰观堂。此宗梵祖应供马鸣、龙猛、天亲。余如丛林,一切准上。

  八者、慈恩宗寺:佛殿前供释迦佛像,两旁供深密经诸菩萨像。后有雕造宫殿,额曰兜率内院,中供弥勒佛像──系法身菩萨像──可助修兜率观,不供余像。此宗梵祖当始无著菩萨。余如丛林,一切准上。

  九者、嘉祥宗寺,佛殿前供释迦文佛,后供文殊,两旁供须菩提等诸尊者。此宗梵祖亦始龙树。余如丛林,一切准上。

  十者、天台宗寺:佛殿前供释迦文佛,左右供文殊、弥勒像,两旁供舍利弗等当机众。后面供西方三圣像。此宗梵祖亦始龙树。余如丛林,一切准上。

  十一者、清凉宗寺:佛殿当曰普光明殿,前供毗卢遮那大人相像,左右供普贤、文殊法身像。后面当曰逝多林,供释迦牟尼佛像,两壁塑善财五十三参仪。此宗梵祖亦始龙猛。余如丛林,一切准上。

  十二者、医病院:仿医院造,中置一室曰方丈室,横竖均阔一丈。设一床座,供维摩诘居士示疾像。院长日为病人说法。

  十三者、仁婴院:造如幼稚园式,中亦置一佛室,行三皈礼。

  十四者、行教院:就县中交通适宜处旧寺建之。置讲堂一,如持教院。教务厅一,附设研究佛学社,拥护佛教社,佛教通俗宣讲团。阅经楼一,供一切人博览。其余行教长室,及诸寮房。

  十五者、法苑:大如丛林,佛殿供三佛像,两旁十八罗汉,佛后供马鸣、宝志诸大士。另建诸仪轨堂,如法设瑜伽水陆、忏摩诸仪轨。又建一诸佛菩萨殿,各处旧有之佛菩萨像等,凡不供者,皆供于此。诸士女等,亦可请供家中。若不供时,还令归供此殿。有僧寮无禅堂,有法堂无讲堂。大欢喜地进内左厢,设佛教经像图书流通所,内附设佛教正信分会,佛教救世慈济团。余者见上宗寺。

  十六者、尼寺:亦如丛林。佛殿前供释迦佛像,左角供阿难像,右角供摩诃波阇波提像,不供余像。念佛堂、供西方三圣。除前殿外,余处概不供像。有僧寮、布萨堂,无佛堂、讲堂、法堂。余者、见上宗寺。

  十七者、莲社:但有佛殿,都无讲堂、法堂、禅堂、祖堂、那伽室、教规堂及前殿等。有藏经阁、法师寮、社务堂。佛殿设像同庐山宗,亦有莲池九品台等,余处概不供像。

  十八者、宣教院:但一佛殿、一宣讲堂──附佛教正信分会入会所──及寮房等便可。佛殿但供释迦佛像,迦叶、阿难左右侍像,后面供西方三圣像,一概不供余像。

  问曰:此中除佛法僧园、完全须创建外,余者皆可就旧寺庵建之。但各地人民之稠稀有异,或者过多,或者过寡,每县若干、每道若干、每省若干,如何能分配平均乎?答曰:此不过取其概略以便统计耳。若持教院、行教院、及尼寺、慈儿院、医病院、仁婴院,此当有一定之数者。若莲社、宣教院,可因便宜于乡镇增设之。但至少每县须有所定之数耳。法苑及八宗寺,或亦可因旧寺大小之便,分一为二、为三,但不宜更过于三数,亦不可更减于所定之数,而以符合所定之数为最宜耳。下教团僧数之支配,宗寺不动产之支配,可思准之。

  第二节 教团

  一 佛教团体大纲图表布教弥纶空虚,一切处、一切时、一切类、一切法,本无涯涘,宁限量心所可测度?正以随宜设教,不碍方俗,故就世间现所知量约言之,复就中国本部现所处势约言之。试为佛教团体大纲图表如下:

  甲 佛教团体名类表

    ┌─┬─┬─────┬─┬────┬────┬────┐    │佛│建│  总团体│ │中国本部│持 教 院│行 教 院│    │ │ │     │佛│ 银行 │ 仁婴院│ 宣教院│    │ │ │佛    │法│ 工厂 │ 医病院│    │    │ │ │     │僧│    │ 慈儿院│    │    │ │ │教    │团├────┼────┼────┤    │ │ │     │ │各国各地│持 教 院│行 教 院│    │ │立│住 ───┼─┴────┴────┴────┤    │教│ │  别团体│  本寺─┐          │    │ │ │持    │八宗   ├┬授学处      │    │ │ │     │  支寺─┘│         │    │ │ │僧    │尼  寺─┐┘         │    │ │ │     │法  苑─┼─修行处      │    │ │团│     │莲  社─┘          │    │团│ ├─┬───┼────┬────┬──────┤

    │ │ │佛│总团体│总  会│总 分 会│分  会   │    │ │ │教├───┼────┴────┴──────┤    │ │ │正│别团体│佛教通俗宣讲团         │    │ │ │信│   │佛教救世慈济团         │    │ │体│会│   │研究佛学社           │    │体│ │ │   │拥护佛教社           │    │ ├─┴─┴───┴────────────────┤    │ │非建立团体                   │    └─┴────────────────────────┘

  表中布教团体、建立、非建立团体、总团体、别团体、中国本部、各国各地、授学处、修行处之八名,但约义名,非有实物。

  二 中国本部住持僧谈

  甲 僧伽支配数  (一)族类支配数表

    ┌────────────────────────────────────────┐    │求入僧伽类(每年每县以二0人计)约有二三0四0人                │    ├─┬─┬──────────────────────┬─────────────┤    │ │男│                      │求沙弥戒类 一七五00  │    │已│僧│求戒类(一)(以男僧二十分之一计)三五000├─────────────┤    │ │类│                      │求苾刍戒类 一七五00  │    │ │︵├─┬────────────────────┴─────────────┤    │ │以│得│预戒类(二)(每道约有一三0人)计 九三00            │    │住│僧│戒├─┬──────────────────────┬─────────┤    │ │八│类│具│                      │正学类八七五00 │    │ │分│︵│戒│受学类(三)(以男僧四分一计)共一七五000├─────────┤    │ │之│以│类│                      │参学类八七五00 │    │僧│七│男│︵├─┬─┬─┬─┬──┬───────────┴─────────┤    │ │计│僧│约│具│备│毗│修│修计│(一)定以两年为求戒期          │    │ │︶│除│得│学│戒│奈│行│道二│(二)未过十八岁之受持沙弥戒者      │    │ │共│求│戒│类│类│耶│类│类九│(三)具戒之后定以十年为受学期      │    │伽│七│戒│类│︵│︵│类│共│︵九│(四)指犯四弃在各宗寺修苦行忏悔之具学苾刍│    │ │十│类│除│过│约│共│计│七八│(五)或寓莲社或居静室或住茅庵或入深山或混│    │ │万│︶│预│十│具│计│三│︶0│   市廛或游外国            │    │ │人│计│戒│夏│学│三│四│ 0│(六)指生年满六十岁戒寿过二十夏之苾刍言 │    │类│ │共│类│之│除│九│二├──┤(七)指在法苑莲社宗寺佛法僧园之修道众  │    │ │ │六│︶│苾 补│九│七│行计│(八)指在佛法僧园持教院行教院宣教院慈儿院│    │ │ │六│计│刍│戒│七│0│教四│   医病院之修行众而言         │    │ │ │五│共│︶│类│0│0│类二│                     │    │常│ │0│六│计│︶│0│ │︵九│                     │    │ │ │0│五│四│计│ │ │八0│                     │    │ │ │0│五│八│四│ │ │︶0│                     │    │ │ │ │七│0│七│ ├─┴──┴─────────────────────┤    │时│ │ │0│七│五│ │具寿类(六)(每宗寺约百人计)共五七000     │    │ │ │ │0│0│七│ ├──────────────────────────┤    │ │ │ │ │0│0│ │        ┌─修行类─┐           │    │ │ │ │ │ │0│ │阿兰若类(五)─┤     ├─共约七六000   │    │定│ │ │ │ │ │ │        └─具寿类─┘           │    │ │ │ │ │ │ ├─┴──────────────────────────┤    │ │ │ │ │ │ │补戒类(四)(约男僧百四十分之一计)共五000     │    │ ├─┴─┼─┴─┴─┴───┬────────────────────────┤    │有│ 尼  │         │求沙弥尼式叉末那戒类 二五00         │    │ │ 僧  │求戒类 计五000├────────────────────────┤    │ │ 类  │         │求苾刍尼戒类 二五00             │    │ │ 共  ├───┬─────┴────┬───────────────────┤    │八│ 十  │ 得 │          │沙弥尼戒类(九)一000人零     │    │ │ 万  │ 戒 │学戒类 二六000零├───────────────────┤    │ │    │ 类 │          │式叉末那类(十)二五000      │    │ │ 人  │ 共 ├───┬──────┴─────┬─────────────┤    │十│    │ 九 │ 具六 │修行类(十一)五七000│(九)以每道十四人计   │    │ │    │ 五 │ 戒九 ├────────────┤(十)以尼僧四分之一计  │    │ │    │ 0 │ 类0 │具寿类 一一五00不到 │(十一)以具戒类六分之五计│    │ │    │ 0 │  0 ├────────────┤(十二)以尼僧二百分之一计│    │万│    │ 0 │  0 │补戒类(十二)五00  │             │    │ │    │   │  不 │            │             │    │ │    │   │  到 │            │             │    │人├───┴───┴───┴────────────┴─────────────┤    │ │反出僧伽类(以求入僧伽十分之一以上计)约三000人             │    └─┴──────────────────────────────────────┘

    乙 佛教团体事义表

    ┌─┬───────┬──────┬──────────┬─────┬─────┐    │ │ 佛教住持僧 │ 中国本部 │ 此正今论所详言者 │ 各地各国 │ 今所不详 │    │ ├─┬─┬───┴──────┴─────┬────┴─────┴─────┤    │ │ │ │  入  会  条  件    │  出  会  条  件    │    │佛│ │总├────────────────┼────────────────┤    │ │ │ │    世界人类无论何种民族国籍│    凡会员遇有下列各条件除弃│    │ │ │ │  党籍职业性别皆得入会但须限于│  出会            │    │ │佛│会│  左列条件          │一、死亡丧失会籍然非出会    │    │ │ │ │一、非未满十五龄        │二、自请除籍出会        │    │ │ │ │二、非本国刑事犯        │三、犯本国刑事上重大罪者    │    │ │ │分│三、皈依一苾刍或苾刍尼为师或皈依│四、失心病狂三年以上者     │    │ │ │ │  一师以上者         │五、改信他教毁破三宝由师友劝诫三│    │ │ │ │四、从皈依师受持一戒或至十戒者 │  次以上不悛者        │    │ │ │会│五、得本会会员一人介绍     │六、犯戒不改乃至不能持守一戒得会│    │教│ │ │六、本人自具入会志愿书     │  友五人检举三次以上者    │    │ │ │会│七、本人自认任本会别团体及莲社一│七、偷盗僧物及本会财物值一圆以上│    │ │ │ │  款事业以上者        │  者             │    │ │教│员│八、得本会总分会长或分会长认可 │八、邪淫杀伤苾刍苾刍尼及会友一次│    │ │ │ │                │  或一次以上者        │    │ │ ├─┴─┬──────────────┴────────────────┤    │ │ │拥社 │一、对待政府而为拥护                     │    │ │ │护条 │二、对待社会而为拥护                     │    │ │ │佛目 │三、对待法律而为拥护                     │    │建│ │教  │四、对待言论而为拥护                     │    │ │ ├─┬─┴──────────────┬────────────────┤    │ │ │ │历别研究条目          │融通研究条目          │    │ │ │佛├────────────────┼────────────────┤    │ │ │ │一、研究一乘二乘三乘五乘之佛学 │佛学与人伦道德之研究      │    │ │ │学│二、研究二藏三藏四藏五藏之佛学 │佛学与世界将来之研究      │    │ │正│ │三、研究中国本部八宗之佛学   │佛学与国家政治之研究      │    │ │ │研│四、研究各国各地诸乘诸藏诸宗之佛│佛学与国民礼俗之研究      │    │ │ │ │  学             │佛学与中国古今各学派学术之研究 │    │ │ │究│五、研究各国各地佛书之文字   │佛学与外国古今各学派学术之研究 │    │立│ │ │六、研究各国各地佛教之历史   │佛学与近世各种科学之研究    │    │ │ │社│                │佛学与古今各种宗教之研究    │    │ │ ├─┴┬───────┬───────┴┬────────┬──────┤    │ │ │救 │救     灾│济      贫│扶      困│利    便│    │ │ │世纲├───────┼────────┼────────┼──────┤    │ │ │慈 │ 援拯焚溺  │ 传习工艺   │ 安养老耄   │ 施舍灯明 │    │ │信│济目│ 赈济饥荒  │ 开垦荒地   │ 保恤贞节   │ 修造桥路 │    │ │ │团 │ 消防水火  │        │ 矜全残废   │ 义置舟渡 │    │ │ │  │ 救治兵伤  │        │        │      │    │ │ ├─┬┴───────┴───────┬┴───────┬┴──────┤    │ │ │ │   宗      旨     │        │       │    │团│ │通├───────┬────────┤ 方     法 │ 场   所 │    │ │ │ │劝 导 行 善│劝 化 止 恶 │        │       │    │ │ │俗├───────┼────────┼────────┼───────┤    │ │ │ │ 爱 国   │弭 兵 止 杀 │ 印 送 文 告│ 城 厢   │    │ │ │宣│ 守 法   │息 斗 和 战 │ 编 演 戏 剧│ 乡 镇   │    │ │ │ │ 勤 业   │劝 戒 偷 盗 │ 集 众 讲 说│ 道 路   │    │ │ │讲│ 互 助   │劝 戒 邪 淫 │ 随 机 诱 导│ 舟 车   │    │ │ │ │ 调 身   │劝 戒 奢 华 │        │ 军 营   │    │ │会│团│ 惜 物   │劝 戒 烟 赌 │        │ 监 狱   │    │ │ │ │ 和 平   │改 良 婚 礼 │        │ 工 厂   │    │体│ │纲│ 诚 信   │改 良 丧 制 │        │ 病 院   │    │ │ │ │ 放 生   │改 良 家 族 │        │       │    │ │ │目│ 念 佛   │改 良 交 际 │        │       │    ├─┼─┴─┴───────┴────────┴────────┴───────┤    │ │一者 一切有生无生有情无情有色无色法法性一切众生本源心地         │    │非│二者 十方十世十法界佛十方十世十法界佛法十方十世十法界佛子        │    │建│三者 一切无记中曾偶见闻偶称诵偶梦想佛法僧三宝名相之五趣众生       │    │立│四者 一切曾见闻三宝而兴谤乃至念念厌恶声声诟詈事事毁坏之五趣众生     │    │团│五者 一切曾见闻三宝而随喜乃至一念恭敬一称南无一小低头之五趣众生     │    │体│六者 一切曾闻佛法乃至了解一句义之五趣众生                │    │ │七者 一切曾受菩萨戒菩提心戒三昧耶戒之五趣众生              │    │ │八者 一切现受菩萨戒菩提心戒三昧耶戒之人类                │    └─┴─────────────────────────────────────┘

    (二)处所支配数表

    ┌─────┬─────────┬──────┬───────────┐    │ 所  名 │所 众 类 数  │每所人数  │全国总数       │    ├─────┼─────────┼──────┼───────────┤    │     │沙弥尼一人不到  │      │           │    │     │式叉摩那尼二一人零│      │           │    │尼   寺│具戒尼五0人   │八三人零  │九万五六一六人    │    │     │具寿尼一0人   │      │           │    │     │补戒尼两寺一人不到│      │           │    ├─────┼─────────┼──────┼───────────┤    │莲   社│纯一修道类    │一0人   │一、一五二0人    │    ├─────┼─────────┼──────┼───────────┤    │法   苑│同上       │二二0人零 │二五、三四四0人   │    ├─────┼─────────┼──────┼───────────┤    │   附宣│         │      │           │    │行教院  │纯一行教类    │三八人   │四、一四七二人    │    │   教院│         │      │           │    ├─────┼─────────┼──────┼───────────┤    │     │受戒类五五六人零 │      │           │    │     │正学类一五二人不到│      │           │

    │     │参学类一四九人  │      │           │    │南山宗寺 │修道类六0人   │一0六0人零│七、六三二0人零   │    │     │具寿类一00人  │      │           │    │     │预戒类一八人   │      │           │    │     │补戒类二四人零  │      │           │    ├─────┼─────────┼──────┼───────────┤    │     │正学类一五二人不到│      │           │    │     │参学类一四九人  │      │           │    │余七宗寺 │修道类六0人   │四八0人  │二四、一九二0人零  │    │     │具寿类一00人  │      │           │    │     │预戒类十六人   │      │           │    │     │补戒类三人    │      │           │    ├─────┼─────────┼──────┼───────────┤    │仁婴院  │纯一具戒尼    │五人    │三六0人       │    ├─────┼─────────┼──────┼───────────┤    │医病院  │参学类五人    │一0人   │七二0人       │    │     │行教类五人    │      │           │    ├─────┼─────────┼──────┼───────────┤    │慈儿院  │纯一行教类    │二0人   │三六0人       │    ├─────┼─────────┼──────┼───────────┤

    │持教院  │同上       │一八人   │三二四人       │    ├─────┼─────────┼──────┼───────────┤    │     │参学类约一二00人│      │           │    │     │修道类约四00人 │      │           │    │佛法僧园 │行教类约四二0人 │二二00人零│上总共七二、三二五二人│    │     │具寿类约九0人  │      │           │    │     │具戒尼约九0人  │      │           │    ├─────┼─────────┴──────┼───────────┤    │无方所  │阿兰若类            │约七万六千人零    │    ├─────┴────────────────┼───────────┤    │合计                    │八十万人       │    └──────────────────────┴───────────┘

  (三)问答阿兰若类

  问曰:其具学僧,但有毗?木奈耶类,已足极成教团;何事须阿兰若类耶?答曰:一者、佛制十夏之内,苾刍须常依止阿阇黎住,依止阿阇黎行。十夏之后,无复斯限。今亦为显具学苾刍,游行自在,摄化无方,修己利人,遇缘即宗,隐居应世,所入皆宜。戒与道共,迹难形拘,随心所欲,自不喻矩。奘师独迈天竺,民到今称,非藉众力。可师混迹布廛,我自调心,何干汝事!少林壁观,卒能膏沐万方。太白岩悬,亦成名胜千古。桃李之下,蹊径成焉,蓬艾之间,舜禹出焉。故多冥冥,弥见昭昭,岂碍汶汶,毋甚察察!事固有立意求之而不得,缘每从无心遇之而现前。或者放形浪迹,洒然衲子风流,一旦据座当阳,俨尔人天师范;不入保社,大有作家,征之往史,盖多前例。宁可悉置之二百五十条内,尽收之千二百五十众中,如马衔轭,如车在轨哉?亦令如珠走盘,横斜圆直,皆不出乎盘中,乃见佛门之广大耳。二者、圆觉经称,远离声闻,安居兰若。修禅法宜:诃弃欲盖,屏绝尘阓。佛住世时,其常随众亦只千二百五。余者部居虽多,吊影孤栖,尤繁有徒。圣赞杜多,史传独行,树下冢间、晏坐不卧,水边崖畔、涵养潜修。繄古高风,而今犹烈!若终南、天台、九华、五台、峨眉、鸡足等山中,茅庵蔽身,破衲蒙头,一坐旬日,一食经月,盖亦不乏人也。但像法中,既难一唱善来、即同百岁苾刍;亦无遍知宿根、悉令随机解脱。必须学具解圆,明于道迹,庶免盲修闇证,堕之深坑而已。三者、昔法显师结伴同游梵土,一人路亡,二人中止,一人乐在彼住、留不复还。今有游缅甸、印度者,亦往往留彼焉。又若佛图澄、康僧会,皆由自至震旦,创兴佛教。方今交通便利,尤非昔比。将来随自发心、乐游化者必多。既曾学通经律,必能随喜宣扬。近、即是教团传布世界之影响,远、则为佛法普及全球之权舆。此在各人量能度力而发心耳,岂须拘于一定之规则哉?四者、证道之圣、或化天龙之众,高德之士、或多皈依之徒;受彼供养,不入伽蓝。五者、今震旦土,静室──即小庵是──为多,丛林乃少。僧制虽更,此岂便无?旧有之产,固当藉入宗寺,若有年高德备苾刍,或二三人、或三四人共一静室,能得该静室所在地人民信仰供养,必能清净自活,行道化俗,此亦不须有规约者。且即可为莲社、及宣教院广设地也。六者、三依一钵随身,游方乞食,到处为家;既符化仪,岂无行者?此亦可不入伽蓝也。七者、或有父母年老,无人奉养,生事死葬,责无旁贷;则虽以苾刍身经理家务,而终父母天年,可也。有此七事,故应有非依毗奈耶处住之阿兰若类。

  问曰:阿兰若类,与反出僧伽类何别?答曰:其反出僧伽类,或见不同解、谤三藏教,或戒不同遵、犯四弃罪,故口不能无诤,而意不能无违,身不复得同住,利不复得同均。六和胥已灭去,五众皆所摈除。或以别缘自求反俗,既得教长承认,亦复世间共知。僧相已改,俗形已具,盖全出僧籍之外矣。此则不然,曾具八宗学、僧德已成故;未犯四弃戒、僧相不毁故;若来毗奈耶处,仍得身和同住、利和同均故。若居苾刍众中,依然口和无诤、意和无违故。然犯四根本戒,则必由行教长宣布弃出僧籍,毁其衣钵,令反俗仪。或听彼自认入宗寺,修苦行忏悔补戒耳。

  问曰:此既不住毗奈耶中,何由共知其犯四根本戒否耶?答曰:一者、彼时佛教昌明,民智亦高,必多如实信仰佛教。而淫、杀、盗、妄戒,则皆藉缘而犯;若果犯者,难逃众讥。所不可知,但深山绝壑中者耳。此无犯缘,必不犯重。二者、阿兰若类,乃其学者已经两年求戒,十年受学,品高道隆,必知有贵。纵有别缘欲反俗者,亦可明白要求行教长承认所据理由,宣布出除僧籍。事非艰难,行亦冠冕。苟非至愚,决不覆藏,待众检举,自取羞辱。

  丙 僧伽组织法  第一项 徒众  第一目 僧外摄化徒众1

  仁婴类(一)说明仁婴类:每院常时平均约收有从一岁至六岁之男女婴孩共四十人,照幼稚园章程、抚养而教育之。满六岁,应已能写识一二千字。年及七岁,犹无人领养者,则入于慈儿院中。由慈儿院中出来十一岁至十八岁之女童,每院约常收有二十五人。晓暮在佛室中行三皈礼,星期日则弦歌祈祷,与在慈儿院同。在院教以各种女工,并教读讲经书,及兼抚育婴孩。及十五岁、则听令认院长或抚教师为皈依师,为受优蒲夷戒或一至五,入佛教正信会。其已及十五岁或已满十八岁、犹无人领娶者,若彼自有志愿求入僧伽,资格符合,则或为代觅或听自择一得度和尚,领往尼寺。若不愿舍俗者,则为择嫁。凡领养婴孩或领养女童──领娶女童,更须得女童自承许──,概不征收财物。若自愿捐施院中经费者,听任多寡,由院长出收据给之。须填具领书存院。  (二)书证格式一、领书式

    ┌─┬─────────────────────────────────┐    │ │  养     国籍       年岁           男  │    │领│ 领 人                             │    │ │  娶     职业       住址           女  │    │ │兹因本心自愿谨依          养              │    │ │佛教仁婴院领孩童规约由介绍及保证人领 得             │    │ │                  娶              │    │ │           男   儿                 │    │ │            孩  女                 │    │ │   佛教仁婴院   女 名为 若背所定规约听凭责罚       │    │ │           女童  媳                 │    │ │               妻                 │

    │ │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     国    年   月   日               │    │书│                      养          │    │ │  介绍及保证人佛教正信会员      押领 人    押    │    │ │                      娶          │    └─┴─────────────────────────────────┘

  右领书系用两连式,一存院中,一按年呈缴持教院。领者既具领书,院长亦即给与领证。

  二、领证式

    ┌──┬────────────────────────────────┐    │  │□□佛教仁婴院为发给领孩童人证事兹据              │    │ 字│介绍人     介绍到   保证委系能遵守本院所定至本院领孩童 │    │领 │          养  男           养      │    │ 第│规约者并具领书前来领   女孩  名合给领证证已领 须至证者  │    │  │          娶  女童          娶      │    │  │                 儿              │    │  │               养 女              │    │  │           右发给领 为 人佛教正信会员     收执│    │  │               娶 媳              │    │  │                 妻              │

    │证 │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号│     国    年   月   日              │    │  │     □□佛教仁婴院长苾刍尼        押       │    ├──┼────────────────────────────────┤    │  │   养                            │    │佛 │  领 人必具之资格                      │    │ 领│   娶                            │    │  │             塞                  │    │教 │曾入佛教正信会尽形寿持优蒲 戒                 │    │ 孩│             夷                  │    │  │  领养人对于所领孩童必负之责任                │    │仁童│逮所领孩童年及十五岁必劝令入佛教正信会             │    │  │   养                            │    │ 规│  领 人对于所领孩童之限制                  │    │婴 │   娶                            │    │  │不得以所领孩童充仆妾                      │    │ 约│不得以所领女童充娼妓                      │    │院 │不得冻饿挞伤所领孩童                      │    └──┴────────────────────────────────┘

  此项领证,系用双合折式,上等纸张彩色套印,布面精裱,观世音菩萨像嵌入。

  2 慈儿类

  慈儿类:未及七岁者与已满十一岁者不收。其承收之条件、及管理法,别以规约定之。有欲领养为儿女者,其规约略同仁婴类。此类共分两级:从七岁至十岁为初等小学级,以初等小学之法程,分各学期教之。注重文字、算数,以诱开其知识。男女兼收,每院约六百人。从十一岁至十四岁为二等小学级,亦分各学期教育之。注重道德、实利,以造成其人格。只收男童,每院约四百人。其教科书或即用国家审定者,或由佛法僧园另编,或由院中教员自编。临时审其可否,尚难定准。凡来院时,由院长或教员先教诵三皈文、行三皈礼。每日晓暮由院长及教员率入佛殿,行三皈礼。并制称扬三宝之歌,每逢星期、放假,教令履弦歌咏、及行祈祷。按祈祷词,各礼三拜。其词如下:

    愿寿考求健康,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聪明求智慧,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消灾求免难,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离恶求行善,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建功求立德,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孝亲求益友,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民乐求国安,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人仁求物阜,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解脱求菩提,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愿救世求成佛,南无十方常住三宝!

  十四岁满毕业、及十五岁由院长或教员为受优蒲塞戒,入佛教正信会。若自愿求入僧伽者,资格符合,由所择得度和尚,领入行教院。其余则为绍介、习为各种农工商业。若有资质聪颖、志趣高尚,更愿入各种中等高等学校者,当令具志愿书,亦可绍介令得入学,并供给以学费六年,令成国家适用人才。

  3 求入僧伽类(一)说明

  求入僧伽类,所限资格如下:

  一者、非未及十五岁、已过四十岁者;二者、非五种不男、五种不女者;三者、非六根不圆满者;四者、非得传染病及残疾者;五者、非本国刑事犯;六者、非父母夫主未听许之子女妻妾臣仆;七者、非恶心毁佛塔像,及曾邪淫杀伤苾刍、苾刍尼者;八者、是两等小学毕业以上者;九者、是仁婴之童女;十者、是慈儿院之童男。所经程序如下:一者、男得一苾刍、女得一苾刍尼承认为得度和尚。二者、若未入佛教正信会,或未受优婆塞夷具足五戒者、即由得度和尚为说三皈及受五戒。三者、男、由得度和尚领入住行教院,女、由得度和尚领入自住尼寺,教以佛史、佛法要略──此当杂取佛及古德言行,编成一书,专为教授求入僧伽者用,若遗教、四十二章亦可──增其信心。学习沙门礼仪要略,轻其俗染。四者、约经一月,察其不退初心,弥坚道念──此或畏难生退心者,虽加劝导,勿稍强勉;始由得度和尚为请一剃度阿阇黎(律中曰出家阿阇黎,男宜即行教院请之,女宜即所住尼寺请,然非限定),来行教院(女亦领同至行教院),由和尚阿阇黎及行教长训示教诫,告以沙门种种难忍须忍、难行须行之事。一一答曰能者,赞叹、庆慰、礼拜,和尚为受八关斋戒及十善戒、教即严持,亦为说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增长善根;乃脱白衣,易坏色服,授姓释迦,名曰某某,令具求入僧伽志愿书。然后由和尚阿阇黎同往法苑,请五苾刍为行忏摩──即诵八十八佛及普贤忏悔文──及供佛毕,使跪佛前发深重誓,誓曰:今我某某,仰白三宝,誓奉身命敬皈三尊,纵遭命难不谤不悔,若背斯誓,求堕无间!惟愿慈悲证明摄受!誓毕,乃为如法剃度。具如经律。五者、当岁犹及入受沙弥戒堂,即行送往。若不及者,男则住行教院,听讲经典、读诵礼拜;女则依和尚住尼寺,读诵礼拜,亦日往行教院听讲。以待次年入受沙弥戒堂。六者、入受沙弥戒堂一二三四月后,已受得沙弥戒品者,由戒堂分别通告本剃度处行教院,注入僧籍,发给僧证。尔时始由求入僧伽类,度进安住僧伽类,入僧事毕。

  (二)书证格式

  一、求入僧伽志愿书(此书用三连式,一存行教院,一缴持教院,一缴佛法僧园)

    ┌─┬─────────────────────────────────┐    │ │            国籍      年岁     父     │    │善│求入僧伽人俗姓  名                       │    │ │            家址      学业     母     │    │ │兹因自信本心信                          │    │男│佛法僧求入僧伽为释迦子敬礼                    │    │ │  大沙门为得度和尚                       │    │子│  大沙门为剃度阿阇黎已荷                    │    │ │慈允为舍俗法授姓释迦名曰   仰                  │    │求│行教长慈悲证明所有志愿具陈如下                  │    │ │  普通志愿                           │    │入│ 求入僧伽永舍俗法为释迦子学沙门道                │    │ │ 求沙弥戒预入僧数                        │

    │僧│ 求苾刍戒圆满僧相                        │    │ │ 求菩萨法具足僧德                        │    │伽│ 修菩萨行究竟成佛                        │    │ │   特别志愿                          │    │志│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     国    年   月   日               │    │愿│                           俗姓名    │    │ │    和尚苾刍   押阿阇黎苾刍    押求入僧伽人       押│    │书│                           僧姓名释   │    └─┴─────────────────────────────────┘    □□行教院收存求入僧伽善男子志愿  书  字  第  号

    二、女子求入僧伽志愿书

    ┌─┬─────────────────────────────────┐    │ │            国籍      年岁     父     │    │善│求入僧伽人俗姓  名                       │    │ │            家址      学业     母     │    │ │兹因自信本心信                          │    │女│佛法僧求入僧伽为释迦子敬礼                    │    │ │  大沙门为得度和尚                       │

    │人│  大沙门为剃度阿阇黎已荷                    │    │ │慈允为舍俗法授姓释迦名曰   仰                  │    │求│行教长慈悲证明所有志愿具陈如下                  │    │ │  普通志愿                           │    │入│ 求入僧伽永舍俗法为释迦子学沙门道                │    │ │ 求沙弥尼戒预入僧数                       │    │ │ 求室叉摩那尼戒苾刍学尼戒                    │    │僧│ 求苾刍尼戒圆满僧相                       │    │ │ 受八敬法常令三宝兴盛                      │    │伽│ 修菩萨行究竟成佛                        │    │ │   特别志愿                          │    │志│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     国    年   月   日               │    │愿│                           俗姓名    │    │ │    和尚苾刍尼  押阿阇黎苾刍尼   押求入僧伽人       押│    │书│                           僧姓名释   │    └─┴─────────────────────────────────┘    □□行教院收存求入僧伽善女人志愿  书  字  第  号

    三、已入僧伽证式

    ┌─┬─────────────────────────────────┐    │佛│   行教院为发给求入僧伽人已入僧伽证事前据           │    │教│苾刍   度得善男子   前来本院求入僧伽审得资格符合委系发心学佛│    │住│即由                               │    │持│苾刍  为得度和尚授姓释迦名曰  曾自填求入僧伽志愿书存院并由  │    │僧│苾刍  为剃度阿阇黎同赴  法苑如法剃度今已从  南山宗寺求得沙弥│    │证│戒品通告前来理合注入僧籍发给僧证证已入僧须至证者         │    │ │               右证给佛教住持僧释       收执│    │字│                                 │    │第│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     国    年   月   日               │    │号│     □□行教院行教长      押登记员     押     │    ├─┼─────────────────────────────────┤    │佛│  甲、当为者:                         │    │ │当依求入僧伽时所发志愿,次第修学。                │    │教│当依四念处住!                          │    │ │当奉波罗提木叉为师!                       │

    │住│当孝顺父母师僧!                         │    │持│当慈悲方便一切有情!                       │    │僧│  乙、不当为者:                        │    │ │不当故犯、误犯受持各种戒律,覆藏、不即忏悔。           │    │规│不当故犯本国所制定重大刑法,犯者除出僧籍。            │    │ │不当故犯苾刍律中四波罗夷戒,犯者除出僧籍。            │    │约│不当于佛法僧故生毁谤,毁谤者除出僧籍。              │    └─┴─────────────────────────────────┘

    此项证书用双合折式、上等纸张彩色套印、布面精裱、金色释迦佛像嵌入。    四、苾刍尼僧证式

    ┌─┬─────────────────────────────────┐    │佛│   行教院为发给求入僧伽人已入僧伽证事前据           │    │教│苾刍尼  度得善女人   前来本院求入僧伽审得资格符合委系发心学佛│    │住│即由                               │    │持│苾刍尼 为得度和尚授姓释迦名曰  曾自填求入僧伽志愿书存院并由  │    │僧│苾刍尼 为剃度阿阇黎同赴  法苑如法剃度今已从  南山宗寺求得沙弥│    │尼│戒品通告前来理合注入僧籍发给僧证证已入僧须至证者         │    │证│               右证给佛教住持尼僧释      收执│    │ │                                 │

    │字│                                 │    │第│释迦文佛应世    年   月   日               │    │ │     国    年   月   日               │    │号│     □□行教院行教长      押登记员     押     │    ├─┼─────────────────────────────────┤    │佛│  甲、当为者:                         │    │ │当依求入僧伽时所发志愿,次第修学。                │    │教│当依四念处住!                          │    │ │当奉波罗提木叉为师!                       │    │住│当孝顺父母师僧!                         │    │持│当慈悲方便一切有情!                       │    │僧│  乙、不当为者:                        │    │尼│不当故犯、误犯受持各种戒律,覆藏、不即忏悔。           │    │规│不当故犯本国所制定重大刑法,犯者除出僧籍。            │    │ │不当故犯苾刍尼律中八波罗夷戒,犯者除出僧籍。           │    │约│不当于佛法僧故生毁谤,毁谤者除出僧籍。              │    └─┴─────────────────────────────────┘

  (三)沙弥品籍释难

  问曰:律有驱乌、名字、应法三品沙弥,能驱食上乌者便得列入沙弥,今必及十五岁方得度为沙弥,殊与律所许者不合?答曰:此所以必有仁婴院、慈儿院也。佛所以开有驱乌沙弥者,因有信仰三宝长者之子,忽然父母双亡,家业散灭,年方在孩,无人抚养。昔时多诸苾刍就彼家食,故彼孩子多识苾刍,后见苾刍食时,走依取食,佛慈悲故,怜彼无亲,遂许苾刍抚养能自饮食、能驱食上乌之孩子,收为沙弥,名曰驱乌沙弥。佛本意、只许近二十岁者,度为沙弥。满二十岁,方可具受苾刍戒也。今体佛慈,收为仁婴、慈儿,即是驱乌沙弥,固不须更有驱乌沙弥矣。且改驱乌沙弥为仁婴、慈儿者,亦有多意:今沿习鬻养驱乌沙弥者,未成人而剃之,资以卖经忏、接显者,穷其自由之路,又不教焉。既成流弊,亦遭俗讥。佛教会警告佛子文,斥之曰老鸨派。为革流弊而免俗讥,一也。孩童无恤,实命不犹,收而养之,相其成人,因其志而立之,盛德事也。既佛所悯,亦世所尚,转弊为利,转讥为称,二也。舍俗入僧,任重道远,唯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逮十五岁知识既开,乃能立志,万里之行定于初步,发心之始,不可不慎,三也。故必及十五岁,方许得度受沙弥戒,而未及十五岁则收为仁婴、慈儿也。原沙弥戒本,为受苾刍戒基础,已过十八岁舍俗者,出受沙弥戒教授堂、即得入受苾刍戒教授堂,此类可即应法沙弥,能一一契应法仪故。其十五岁预受沙弥戒者,必待满二十岁,方可入受苾刍戒教授堂。其出受沙弥戒教授堂后,尚须为沙弥者四年,此类可即名字沙弥。虽能了解名字,未得即受苾刍戒故。然则亦已具三品沙弥矣。

  问曰:既自填求入僧伽志愿书,已为如法剃度,何不即注僧籍、发给僧证,乃必待已受沙弥戒品也?答曰:未得沙弥戒品,未入五种律仪僧伽之类,不得同僧利养;但称之曰善男子、善女人,故必受得沙弥戒品,乃注入僧籍、发给僧证也。

  第二目 僧内安住徒众1 出类别

  (一)求沙弥戒类求沙弥戒类,各道南山宗寺,每年一二三月,招受沙弥戒者,至三月满即行截止。其入受沙弥戒教授堂法,要须得度和尚亲自送往,依法挂号,方得入堂。先教诵沙弥律仪文,每日半时。亦为解说,亦令诵熟南山宗所用晓暮课诵,及斋供经咒。并习沙弥行住坐卧、礼拜、迎送、讯问、应对、洒扫、缀濯各种礼仪。晨昏随众上殿课诵。在堂修礼佛等忏摩。至四月满,乃为如法授受沙弥戒品。告行教院,为领僧证,仍住堂中,一一令依沙弥律仪学持,半月半月在堂作沙弥戒布萨,犯即如法忏悔,并按其在俗时所犯四根本罪轻重,或拜佛、念佛,或诵经、持咒,种种忏摩;并教遗教经、四十二章经。余七宗寺课诵斋供所用经咒,令皆诵熟。同时、次第习学各宗寺及法苑、佛法僧园,每日课诵斋供各种呗颂歌唱,亦复习用钟、鼓、鱼、磬等诸法器,咸使纯熟,勿稍差忒。至腊八日,为重受梵网四十八轻戒,亦为受菩提心戒及三昧耶戒,增长善根,此日授菩萨戒,应与受沙弥尼戒、室叉摩那尼戒者,受苾刍、苾刍尼戒者,及一切优婆塞、优蒲夷、善男子、善女人等,凡发心来求菩萨戒、能解法师言者,一切许与同在菩萨戒坛,授之(下皆准此不复重叙)。至此受持沙弥戒毕,已满十九岁者,在堂,待次年升入受苾刍戒教授堂。未满十九岁者,或彼得度和尚所嘱,或彼自愿,或由传戒和尚之意,或出堂中教授阿阇黎意,分派介绍往各宗寺,就各宗寺礼一依止阿阇黎住。

  (二)求沙弥尼等戒类求沙弥尼、室叉摩那尼戒类:于四月满受沙弥戒一切同上。四月之后,持沙弥戒及行忏摩,亦皆同上。唯不须学各宗寺及法苑、佛法僧园,课诵斋供经咒歌呗;令诵熟尼寺所用课诵斋供文,药师经、金刚经、十六观经、无量寿经、四十二章经、遗教经,及习熟尼寺所用歌呗法器。至十二月,已满二十岁者,为加受室叉摩那戒。未满者,待二十岁于十二月初,方再来受之。此年不得即为受式叉摩那戒。至腊八日受菩萨戒,同上。至此,受沙弥尼戒毕,或受沙弥尼、室叉摩那尼戒毕,应即由彼得度和尚,领往同住自所住之尼寺,或亦可由得度和尚于别尼寺,为择一依止阿阇黎前往依住。每日至行教院听经。

  (三)求苾刍戒类求苾刍戒类:已受持沙弥戒年及二十岁者,得升入受苾刍戒教授堂。至初月, , , 满,应即截止。令诵熟四分苾刍戒律文,即依之每日二时、为讲解会诸部律,略明异同,令识制戒因缘,开遮、持犯、及布萨、羯磨法大意。随讲随令学持,半月半月在堂布萨,犯即令悔,作诸忏摩。亦复教习瑜伽水陆诸施食仪,及诸忏摩仪轨所用应法乐器,梵呗歌唱。至十月无量寿诞日,乃导之次第入苾刍戒坛──最多五人一班──依律羯磨、证成,令得苾刍无作戒体。过此则已受持苾刍品,半月半月,应随大众至布萨堂布萨。在堂仍复学习诸梵呗及唱华严字母等。亦复教习禅坐,及苾刍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所当有事。至腊八日,重入菩萨戒坛,为受诸菩萨戒。其燃身灯、指灯、顶香、臂香、供佛与否,但加劝导,勿为规定,此非戒律所制,须随自发心故。至此受苾刍戒已毕,应即发给戒证──即戒牒,然式样语句,有须更改,兹不具之──注入戒籍。戒籍分为五种,依得五种戒者,按年分别注之。各作三本,一缴本省之持教院,一缴佛法僧园,一存本寺。既具戒已,为讲八宗纲要──此当取八宗之名义、宗旨、源流、学程,另编一书,专为此时教授之用──,勿稍偏赞,令自发心。次年元初,即为平均分派绍介入八宗寺,学菩萨法。

  (四)求苾刍尼戒类子 正说求尼戒类求苾刍尼戒类:已受式叉摩那尼戒及十年者,得入受苾刍尼戒教授堂。先令诵熟苾刍尼戒律文,亦为依文讲解,令知开遮、持犯、及布萨、羯磨法,随讲随令学持,半月半月在堂布萨,犯即令悔,作诸忏摩。亦为讲解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无量寿经、阿弥陀、十六观经。不必深广,但须简明。直至腊八日方讲毕。于十月初,在堂起念佛七二七日,后亦于弥陀诞夜,分五人一班,入苾刍戒坛,依法羯磨、证成,令得无作戒体。至腊八日授菩萨戒。尔时、受苾刍尼戒毕,发给戒证,即应出堂。随喜依诸尼寺而住。

  丑 问答戒受差别问曰:此中受菩萨戒何以皆同坛受,都无拣别,而在堂亦不教授学习耶?答曰:一、菩萨戒是法身金刚心地之善根,非佛教世相建立之律仪。佛教世间之建立众,良唯在俗二众、在僧五众。故优婆塞夷戒,虽不必在戒堂学习,戒坛传授,然必从苾刍、苾刍尼受之。而菩萨戒则随曾受菩萨戒、能解脱菩萨戒者,无论何人为僧为俗,佛经像前,俱得受之。二、菩萨戒如大地画,遍具诸相,入一切画。如伽陀药、遍医诸病,更增气力。如醍醐味,遍入诸食,益加美味。是故发菩提心,悲智增上,随持何戒皆菩萨戒。虽持优婆塞夷一戒,若加受菩萨戒即为受持菩萨一戒。优婆塞夷如是,菩萨沙弥,菩萨式叉摩那;乃至受苾刍戒,若加受菩萨戒,即为菩萨苾刍。故菩萨戒为诸戒本,受七众戒皆菩萨戒。非菩萨戒不融圣凡,非七众戒莫辨僧俗;非菩萨戒、不见佛门广大,非苾刍戒,莫显僧宝清高。按灵峰律师毗尼事义集要缘起曰:

  大雄御极,法僧二宝,咸由正觉扬辉。善逝藏机,佛法二尊,同藉僧伽建立。傥惟十重众轻,即与在家奚别?自非五篇──即在僧五众戒──七聚,安知离俗高标?是知梵网戒经,五道齐收,但除地狱,则以通而成其大;毗尼法藏,止许人伦,犹遮诸难,正以局而成其尊!必使仰慕大乘,不甘小节,自可反俗舍僧,作火中优钵;如或情悲末法,有志住持,岂得恣情荡检,为师子身虫!

  释太虚曰:斯可谓深知律意矣!由是观之,受菩萨戒约义当有三种:一者、冥资受菩萨戒:若水陆仪轨中,为鬼、畜、神、天等受菩萨戒,大悲冥益,资发善根。二者、名字受菩萨戒:凡发信心,佛经像前向法师求受菩萨戒,能解法师语言,识菩萨戒中名字者,皆得受之。在俗二众、在僧五众,及诸发心受菩萨戒善男子善女人等,皆属此摄。三者、实义受菩萨戒:一切众生,无论僧俗,凡开圆解、悟证法身,了知甚深菩萨戒义,或佛经前依法自求受之;或从曾受菩萨戒、善知菩萨戒、净持菩萨戒诸菩萨法师──不拘僧俗──依法求授受之。然舍俗之菩萨,必曾依僧伽律仪住,而向善解净持菩萨戒之菩萨苾刍受之。凡参学毕,欲摄俗利生者,皆应受实义菩萨戒。然菩萨戒非建立相,自心自持,智悲为首;随宜变化,大用现前,不存轨则。自心自忏,观罪性空,则是理忏。修普贤行,则是事忏。既唯自心自持,故制度上不限定须受之。既唯自心自忏,故制度上不限定须行之。盖制度依群众而设,乃世间之建立相耳。婆沙论曰:“夫能维持佛法有七众在”。又曰:“世间三乘道果相续不断,尽以波罗提木叉为根本”。故为群众之绳检者,在俗、仍是优婆塞夷一戒,乃至十戒;在僧、仍是沙弥戒、乃至苾刍戒。受沙弥戒乃至受苾刍戒,僧宝之所以为僧宝也。欲建立僧伽而住持佛法,故须入堂而教习也。受名字菩萨戒,则令增长善根而已;受实义菩萨戒,则应自发大心而已,故不须在堂教习也。具菩萨德,守苾刍戒,斯即菩萨苾刍;所谓情悲末法,有志住持者也。

  问曰:在受戒教授堂,但讲诵律文,学持戒行斯可矣;何须依斋课之经咒、及施食、忏摩诸仪轨,学梵唱而习法乐耶?答曰:昔太史公以儒林题齐鲁诸生,取其润色,孔氏遗业,尚习礼乐弦歌之音,乡饮大射,事不违蓺而已。今僧伽之斋课、律仪、梵呗、法乐,亦吾佛教之礼乐也。礼也者,御群之纲纪,乐也者,调众之节文。昔世尊允须达之请,许乞士讽咏于伽陀;而迦叶开结集之会,登梵世吹击于贝鼓。僧俗观听,斯在人天耳目所寄,资发庄敬之意,弥生震越之情;此正僧俗宏范三界,住持三宝清净幢相,不与世共者也。斋课击唱,皆各伽蓝日修之事;拜起问对,乃四威仪时中之行。受沙弥戒习之,犹小学之曲礼、乡校之弦歌也。施食、忏摩,自修己利人,为世福田,必协仪轨,章奏和肃,是谓音声佛事。人境庄严,方能感应圣心,此宁未尝学习可漫举哉!受苾刍戒习之,犹辟雍之上仪、宗庙之大乐也。然则自沙弥而苾刍,庶尚习礼乐,事不违蓺矣。今时受戒期速,多则二月,少或一旬,已受苾刍戒毕。无论律文未谙,戒相不明,亦复起居无状,礼诵多乖。而学之者转在禅林。然在禅林学之,既妨废禅定之专修,亦粗粗脱略而两损。顾曾住江浙大禅林二三载者,其行仪、讽诵,犹有可观也。颇多一出戒堂,即漫从于市井歌呗;否亦守其一廛一亩,孤陋寡闻。以致诵不符节,拜不成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无怪世鄙为极下劣之类;曰鸱吓,曰挑卖,曰裨贩,曰混沌。悲夫!从无上清净律仪中,孰知出斯末流?知法者,其慎厥始哉!

  问曰: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戒阶有差,何年满二十者同一教授堂,即受式叉摩那尼戒耶?答曰:梵语之式叉摩那尼,华言译学戒女,谓学持苾刍尼戒也。是故式叉摩那尼戒,专为学持苾刍尼戒。而受学持苾刍尼戒,固应即就尼寺学之。受沙弥尼戒后,所以较沙弥多此一阶者:曰、以女人智解稍劣,意志难坚,须经多年磨炼。二、以苾刍尼戒,条件繁密,行相深细,先令成为无文习惯,然后乃能依文受持。问曰:受式叉摩那尼戒后,何须经以十年方始得受苾刍尼戒?且苾刍尼戒教授堂,尤注重讲解弥陀诸经耶?答曰:苾刍学于八宗寺中,过十年受学期,方称具学。而既受苾刍尼戒者,更不求学,故须为十年式叉摩那尼,在尼寺学苾刍尼戒,亦日至行教院听讲经典,斯即尼之受学期也。逮入受苾刍尼戒堂,苾刍尼戒持已串常,令知律文,稍为讲明,俾得无作戒体而已。讲遗教经及四十二章经,使明佛法简要。讲弥陀等三经,示以专修所宗,俾式之而起行。故于堂中,又修念佛七也。盖苾刍尼,具戒即是具学,非若苾刍更入八宗寺受学故。然有广志,亦可遍究三藏,具修诸禅,此在为苾刍尼者自行耳。

  问曰:给发戒证,何以必待圆具苾刍、苾刍尼戒后耶?答曰:以入佛教住持僧者,至是始安住正位,得具足戒故。戒证者,学戒毕业凭证也。犹之学校毕业文凭,亦于毕业时发给耳。

  (五)苾刍尼类苾刍尼类:于此约分为二:在十夏内曰下座类,过十夏外曰上座类。此苾刍尼类,自分上下座。若对苾刍依八敬法,虽百夏苾刍尼、犹礼一夏苾刍,况多夏苾刍乎?

  但苾刍尼不应礼沙弥耳。下座苾刍尼类,所有普通规制如下:一、自由来居住各尼寺。二、得被委任各尼寺,及仁婴院职务。三、得收在俗皈依弟子,及度善女人舍俗入僧。四、当守尼寺规约,半月半月依苾刍尼戒律,集众布萨。至行教院请一苾刍,证明羯磨忏悔。于布萨时,不得举上座过。五、当由寺中职事分派代人诵经念佛。六、当照管所剃度所依止之沙弥尼、式叉摩那尼。七、非有正当要事,五人同往,不得离尼寺宿。委任仁婴院职务者,则不得离仁婴院宿。八、不得住具寿寮,不得举为尼寺和尚、及仁婴院院长。

  上座苾刍尼类:苾刍尼戒满十夏已,应由所住尼寺,领给苾刍尼上座证。所有普通规制如下:所不载者,准下座苾刍尼类。一、得参学而居住佛法僧园。二、得举任尼寺和尚,及由持教院委任为仁婴院院长。三、生年满六十者,得入尼寺具寿寮住。不须随众斋课、布萨,亦不任诸事务。四、于布萨时,得举一切尼过。仁婴院长亦应率院中任职务之苾刍尼,前往当地尼寺和合布萨。

  (六)苾刍正学类苾刍正学类:正住学地故;亦曰专学类。专学一宗故。受得苾刍戒已,随自志愿,由得度和尚或得戒和尚或诸阿阇黎等绍介,入八宗寺禅观堂,学习菩萨法。欲入堂时,应由绍介人具绍介书一,学者自具志愿书一,限于五年卒业。举其要件如下:一、当随堂中学级,次第学习。二、当依所住宗寺中、共守之规约而行。三、除充本堂悦众等外,不得任堂外各种职务。四、在五年中不得离宗寺住及往来各宗寺。五、不得受人皈依度人入僧,及为沙弥作依止师。沙弥准此。六、无各种选举、被选举权。

  (七)苾刍参学类苾刍参学类:参者参错遍学于各宗寺及应世利人等法故;然不舍本宗,故参而不杂。参者参预,亦于各宗寺,及佛法僧任职务故;然不离求学,故参而不居。谓苾刍住八宗寺禅观堂,专学一宗已满五年──若虽满五年学实未成者,可令仍居堂中补学一年──由本所学宗寺,发给卒业宗证──此项宗证,略如今禅宗付法法卷,然当悉造于八宗本寺各别制一定式──即可离本宗寺,凭所得之戒证、宗证、前礼祖庭,遍行参学举其要件如下:一、可随心喜愿,云行水游于各宗寺,及佛法僧园。二、可随心喜愿,由各宗寺及佛法僧园委任中下级各职务。三、可随心喜愿,要本所学宗寺和尚或阿阇黎绍介,往考入施医院、众艺精舍、广文精舍。具志愿书学习五年,或学四年乃至一年。但不得更减于一年。五年给与卒业学证。余者给四年或三年或二年或一年附学证。四、可随心喜愿,重入余宗寺禅观堂。具志愿书,按级五年学习,或学四年乃至一年。五年则更给与宗证,四年乃至一年给附学证。五、可随心喜愿,于各宗寺要求住藏经阁、研究全藏教典。六、可随宜随喜,为各宗寺沙弥作依止师。七、当依随所住处共守之规约而行。八、不得离宗寺、或施医院、或佛法僧园而住。九、无受人皈依度人入僧,及各种选举、被选举权。十、不得任上级首领各职事。

  (八)苾刍具学类苾刍具学类:谓受得苾刍戒满十夏已经过正学参学十年学期,具诸所学,更不限

  制须学,随自所愿,广学诸菩萨行,亦无定限,故曰具学。十夏满时,其所住处应尚未离各宗寺,及佛法僧园及施医院。当由此三处主持人,按其履历,如数通告当地之行教院,由行教院填给与苾刍中座证,此项证书,应悉造于佛法僧园,制一定式。得此证后,凡不离苾刍范围者,皆可随意为之。然尚有当依戒夏分别者,所有限制列举如下,所不举者,应知可为。一、非过十五夏者,不得举为行教长、莲社长、及任请为施医院长、慈儿院长。二、非过二十夏者,不得举为持教长、及法苑和尚、八宗寺和尚,及举为佛法僧园之副统教、三统教法师及任请为广文、众艺精舍总长,并受请为尼众证明布萨。三、已满二十夏者、当以苾刍中座证,向随所便处行教院,换领苾刍上座证。四、非戒夏满二十、生年过六十者,不得要住各宗寺具寿寮。五、非过二十五夏者,不得举为统教大师,及举为佛法僧园耆宿评议。六、非过三十夏者,不得举为八宗本寺祖师。

  (九)犯戒补过类

  犯戒补过类:谓有具学苾刍或苾刍尼,偶因失照有犯苾刍四波罗夷罪、或苾刍尼八波罗夷罪,生殷重心,自举所犯,对众发露,求不出僧伽,愿退居学地,住八宗寺中──尼住尼寺──修苦行忏悔。若犯苾刍四波罗夷之一罪者,补戒五年。犯二罪者,补戒十年。犯三罪者,则十五年。四罪具犯,则应终身补戒。若兼犯故起恶心毁谤三宝者,逐加五年。若具犯四戒,兼毁谤三宝,定遣反俗,不得仍住僧伽悔过。此可反俗,自修大乘理乘忏悔。犯苾刍尼八波罗夷四罪内者,准上苾刍,四罪之外,不得仍住僧伽忏悔。按其所犯补戒年限,应令请五苾刍以为保证,具保证书于行教院。并令本人自具一志愿书于行教院,由行教院收存旧得各项证书。然后尼则派往尼寺,苾刍宜多派往南山宗寺,亦少派往余七宗寺。必须任司火、司水、司浴、司厕等苦行职务。随苾刍或苾刍尼众布萨,一切不得说他人过。女则一夏苾刍尼,皆得说其过,男则一夏苾刍亦皆得说其过。被所说过,皆应如法忏悔。又复不得离行教院所派往之住处而住。在于补戒期内所限制者,略与苾刍正学类同。依是而行补戒,期满则由寺主、为向本具补戒志愿书处之行教院,领忏罪清净证。此项证书亦应造于佛法僧园,制一定式。领此证已,并给还前收存各项证书,即得恢复本有资格。若在补戒期内,再犯各波罗夷罪者,应由寺中和尚,定遣反俗。并通告彼本具补戒志愿书处之行教院,宣布弃出僧籍。

  (十)反出僧伽类反出僧伽类:此类以僧寿四十腊计,常约有十万人。何须有此?以舍俗入僧,退僧反俗,皆任个人绝对自由志愿。若已入僧不许反俗,则与个人自由相戾,故须有此。二、以僧伽中,绝对应遵僧伽重大规制,若毁犯者不遣反俗,则令僧伽不能清净,故须有此。是故佛住世时,及今缅甸、暹罗、蒙、藏等处,莫不皆准舍僧反俗,反俗亦非定是不善,固有所谓高慕大乘,不甘小节,为火中优钵者在也。因缘非一,试举其类:

    子 自愿退出者

  一、为受五种僧戒,志劣畏难而求退者。  二、为学八宗佛法,志劣畏难而求退者。  三、为各种犯波罗夷罪之烦恼因缘所迫害,不能自胜而求退者。  四、为欲护佛法,欲救国家,欲利民生,欲成胜业,然须现帝王、官吏、居士、外道身,及须行杀──若佛本行中杀一商人救五百商人之类──结婚──若佛本行中愍耶输陀罗之类──等事方可成办,故不能守波罗夷戒、及持僧律仪相,决志先退出僧伽者。  凡入受沙弥戒教授堂后──沙弥尼准此──而自愿退出僧伽者,应随心具求退出僧伽志愿书至行教院(然和尚、阿阇黎、及同学、同住等,随应劝导令勿反俗、若彼志决,则不勉强)经行教长认可,注入退僧籍中,收还在僧各种证书,及僧衣、僧钵等。即得舍僧仪相反俗。若私自改变僧相反俗者,冀僧不知,重可入僧,察知应由行教长宣布其事,亦遣弃出僧,以示耻辱。爱名誉者,当不为此。

  丑 犯过弃出者

  一、在沙弥、沙弥尼、室叉摩那时,犯四根本重戒,或由自发露或由人察举审实,遣弃出僧伽者。二、苾刍尼众犯苾刍尼波罗夷罪,或由自发露或由人察举审实,遣弃出僧伽者。此若由自发露,愿修苦行忏悔以补过者,可不弃出僧伽。三、苾刍众犯苾刍戒波罗夷罪,或由自发露或由人察举审实,遣弃出僧伽者。此若过十夏苾刍自发露者,愿修苦行忏悔,可不弃出僧伽。四、若患传染残废神经等病,医治一年以上不能愈者,亦弃出僧。不能自活,则由佛教正信会收养矜全残废所。后若愈者,随其自愿,重得入僧。五、非犯僧弃重戒,然犯所居本国刑法判定一年徒罪以上者,亦弃出僧。若国法还其自由时,重得入僧。若所犯国法,亦即犯僧弃戒──即波罗夷──者,视犯波罗夷罪者同。六、虽在僧中不信佛法,多时多处或以言语、或以文字毁谤三宝,或以恶心破坏经像,由和尚、阿阇黎、同学、同住等人教诫劝导,至三次仍不悛,应五人白大众集大众审实摈弃者。此亦若苾刍尼或过十夏苾刍,三次以内自发露改过者,愿修苦行忏悔,灭其罪愆,亦可不弃出僧。

  凡入受沙弥戒教授堂后,摈弃出僧伽者,应由犯过人所住毗奈耶处主持,通告就近之行教院,由行教长或派一代表,或自至其处,证其摈弃出僧。注入退僧籍中,收还在僧各种证书,及僧衣、僧钵等,令反俗服。若在阿兰若处住者,察实应即令来行教院中,由行教长集五人以上摈弃之。

  寅 退出僧伽与佛教之关系

  凡退出僧伽者,非断绝佛教关系也。唯至死破坏佛法、毁谤三宝者,始断绝佛教之关系。然犹收在非建立佛教团中也。今就退出僧伽后,显然与佛教有关系者言之:一、自愿退出僧伽而入佛教正信会者,此可即认在僧时,或和尚阿阇黎一人为皈依师,自认受持优婆塞夷一戒或至十戒,即得入会。二、摈弃退出僧伽而入佛教正信会者,此有二别:其非全犯四根本戒,及毁谤三宝者,同上。若因全犯四根本戒,及毁谤三宝弃出僧伽者,若更回心入佛教正信会,应重于僧中礼一皈依师忏悔,求受优婆塞夷若干数戒,方得入会。三、退出僧伽之后,虽不入佛教正信会,而入佛教正信会所属之救世慈济团,研究佛学社、拥护佛教社者。四、退出僧伽后,虽不入佛教正信会,及彼所属之团社,而更求受各种菩萨戒、深信佛法,自修佛道者。

  次于二十夏内具学苾刍,可喻九地、十地。九地菩萨为大法师,此亦相似多为持教、行教、宣教、及各宗寺教授法师。十地菩萨现大神通,此亦相似多于法苑修诸忏摩、施食仪,以不可思议神通,乘无量庄严、无量功德,普度众生。过二十夏具学苾刍可喻等觉、妙觉。法苑及各宗寺和尚、佛法僧园统教大师,皆为导师,调御大众,现法王身,行法王事。虽不人人皆在斯位,多处其下,承事摄化,约德则等,故譬等觉。又从八地至妙觉地,约相别边,则如上述。未至妙觉,有少余障,离已,方是净菩提故。约相通边,皆菩萨究竟地,皆等觉地,皆妙觉地,一切佛法,八地成就,九地具足,十地圆满。成、具、圆三,义非迥别。佛法圆满,即是妙觉。居此中间,即是等觉。故皆随现佛菩萨身,此亦相似具学苾刍,皆已学满一切佛法。三十夏前有少余障,但限戒夏,或缺机感德相不现,然皆可代和尚大师为说法,为传戒,为首为导。故具学类,约德可泛通也。

  此举菩萨因果行位之功德相,优波尼煞昙分中不及一之貌似者,用譬住持凡夫僧伽,聊助欢喜。须知菩提、涅槃,非近非远,如幻梦,如实际,如空中鸟迹,如佛界地狱;皆大方便,咸最究竟,不生上慢,便是善学!又何非华藏宝刹中之华严妙行哉!

  第二项 职员

  1 职员产生方法

  (一)选举任者

  凡由众公选举任者,谓之选举任职员。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临其上者,虽可褒贬惩劝,环其旁者虽可责问讥评,然不得于任期内,褫夺变动其职位。若犯须弃出僧伽罪,由教规堂或统理其上者,检举、审实,集众摈之。无论何人,且不得住僧中,况得任僧中职员乎?用此保护选任职员,亦所以令选举人慎重也。然非万不获已之故,本人亦不得于任期内有辞退其职;及至任期满时,又不可不自辞其职。而各种选举之时间,当分别详定于规制,勿令冲突,务取简便。若评议、论议等职员,分数期选任方满定额者,初二次选举时,可变通办理之。

  (二)委请任者

  若支提、梵刹,各宗寺所有尊者一类──此仿现在丛林之班首而设者,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之五等,班首之名不雅,故改尊者。此须由法主于有名德之具学苾刍中推请之,亦不必用西堂、后堂等名,但以首座尊者,以至五座尊者别为五等。每一等中人数无定,各宗寺中约每寺须有四十人。若座主及纲领职事,皆须由法主委曾请五等之尊者任之,其不兼任座主及纲领职事者,则若今丛林住闲寮房之班首而已。介于是职员非职员之间,不兼任他职者,则无一定所司之事。且一请,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但有升进而无降退。余者、则皆有一定所司之事及任期者也。但若是委任曾请尊者之职员,在任期内,非犯须弃出僧伽罪,亦不得褫夺变动其职位。其余职员,当可由有委请权者,择宜而与夺变动之。既发其凡,乃分处编述之。

  2 处所分配人数

  (一)每宣教院者

  宣教院主一人,由行教院主委任之。主持宣务院务,任期一年,连续委任无限。宣讲法师四人,由宣教院主请任,承办宣教院务,任期、连任,同上。

  宣教院常务大略:所不举者,详定规制。一、每星期日在院中宣讲一次。二、每一星期轮往该院所在地,各方面村落,宣讲两次。三、每朔望日及诸圣节,率该地信教之士女,在院行礼拜、祈祷、歌颂、忏摩、施食、放生等法事。四、若因特别事缘,当会同佛教通俗宣讲团,前往各种方所宣讲。五、当依支提日诵,每日晓暮共同作之。六、对于来受皈依优蒲塞夷──凡士女欲皈依受优蒲塞夷戒者,具德苾刍于经像前,皆得为如法说皈戒。收皈依弟子者,概皆准此,下不重叙。当介绍令入佛教正信会。七、若遇该地人民须修法事,不及至支提时,前来商请,若仅单日亦得为之,然不可废院中常务。

  (二)每莲社者

  莲社长一人为主持,由所在地佛教正信分会员,公选定一过十五夏之苾刍,通告行教院主,给莲社长证书敦任之。任期三年,连举连任无限。念佛法师七人,由莲社长请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月结三念佛七期,专修念佛三昧。无论何人,皆得进社念佛──入社法则,当详定莲社规制中──念佛法师,当率领如法念佛,并常讲开示。莲社司事二人,由莲社长委任,承莲社长办理社中事务。任期、连任,同上。

  (三)每行教院者

  行教院主一人,主持一县教务。督率行教院职员,各行其常务。其选任法,于过十五夏苾刍中,由该省持教院之持教院主推举二人,论议法师共推举二人,交至该县,以支提代表三十票,宗寺十票,梵刹五票,佛教正信分会五票,共五十票,于四人中公选一人,由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持教院主,给行教院院主证书敦任之。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

  宣讲法师十人,由行教院主请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日在院内讲堂中,轮讲经典──此处所讲经典当择取宏明集、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中者,及梁皇忏、水忏、水陆仪轨、施食科仪等一切合理之忏文──。无论何人,皆得入内听讲。并至阅经楼阅藏经。沙弥尼、室叉摩那尼,尤须日日来听。亦复每星期日在教务厅,开佛学辩论会,偕同研究佛学社员,恣诸异教问难。亦复在阅经楼,专教求入僧伽之善男子──其求入僧伽者,当住于阅经楼──。亦复偕同佛教通俗宣讲团员,遍至各种方所宣讲。会计、书记、登记──各项登记册,应按月以一分呈报佛法僧园,宣布、余处同之──招待、庶务各一人,由行教院主委任,任期、连任,同上。禀承于行教院主,各司其事。

  (四)每梵刹者

  法主一人──此仿今丛林之方丈和尚而设。然和尚乃弟子对师之称,其名不当。按阿含经称为佛说法主,古亦以僧中之知法说法者为法主。昔僧睿谓僧导曰:若当为万人法主。宋孝武敕道猷为新安寺镇寺法主;今日本各寺院住持亦称法主,故今改名法主──以为主持。其选任法,由当时退任之法主,于曾住该梵刹五年、已过十夏之苾刍尼,择举四人,交令现住该梵刹一年以上之苾刍尼,于四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行教院主,给梵刹法主证书。由当时、退任法主,率该梵刹苾刍尼众,具请书,迎新法主敦任之。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二次。

  尊者若干人,由法主量名德,依序次,或升进或新请之。领众斋课,寺中为人请修法事──梵刹但受人请诵经念佛,不为人礼忏及放焰口等。亦临时受法主委请,为主坛等。都监、监院、知众、纠察、维那之纲领职员各一人,由法主于该梵刹尊者中请任。任期半年,连请连任无限。如今丛林,各司其事。

  其余若副寺、知客、书记、衣钵、悦众等若干人,未请尊者者亦可委任之。侍者、照客,及服事具寿寮苾刍尼之护老行者,偏宜沙弥尼或室叉摩那尼为之。悉如今丛林委请职事法,变通办理,定为规制,各司其事。

  (五)每支提者

  法主一人以为主持。其选任法及任期、连任等,除易苾刍尼为苾刍,余者、概同梵刹法主。尊者若干人,领众斋课。凡支提中纯住具德苾刍,专修一切瑜伽忏摩法事。此中尊者,则临时由法主委请,主修各种法事。若为水陆主法、金刚上师等类。纲领职员若干人,其余职员若干人,皆应仿今丛林择宜委请。然支提可多用俗人为执劳者。若斋堂、厨房中,除典座、行堂外,余可概用俗人。

  (六)每仁婴苑者

  仁婴苑主一人,主持仁婴苑务。由持教院主,于过十夏苾刍尼中委任之。任期十年,连请连任无限。司事四人,乳育婴孩,教导女童,禀承苑主办理苑务。由仁婴苑主,于苾刍尼中择宜委任。任期一年,连请连任无限。

  (七)每施医苑者

  施医苑主一人,主持施医院务,并为病者随机说法。由持教院主,于过十五夏苾刍中择曾卒业医学者请任之。任期十年,连任无限。医师四人,分任医务,由施医院主,于具学苾刍中择曾卒业医学者,委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

  医学生兼看护五人,此系参学苾刍,由各宗寺介绍,来施医苑学习医学者。五年卒业,由施医苑主,给与医学证。修业一年至四年者,亦给与修业证。至具学苾刍时,得为各寺如意寮主。若在俗时曾卒业医学者,至具学苾刍时,亦得请医师,并为各寺如意寮主。

  (八)每慈儿苑者

  慈儿苑主一人,主持慈儿苑务,由持教院主,于过十五夏苾刍中,择在俗时曾卒业师范校者,请任之。任期八年,连任无限。教员十六人,分任教授儿童学课,及管理儿童等。由慈儿院主,于具德苾刍中,择在俗曾卒业自中校以上学校者,请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司事三人,禀承苑主,办理苑内事务。由慈儿苑主,于具德苾刍中委任。任期一年,连任无限。

  (九)每宗寺者

  法主一人为主持,并每朔望升讲堂,讲自宗本经。若天台宜讲法华,南山宜讲梵网戒,慈恩宜讲解深密、佛地。当随各宗,分别规定,以挈一宗法义之纲。所规定经,须每月讲二座,约五年百二十四座讲完。其少室宗,法主不讲经典,则随时应节,常集众上堂说法可也。凡在寺者皆应集听,非若堂中专为正学类讲。亦常入正学类堂中──若禅观堂、安居堂是──监督教授,示诲学徒。正学类苾刍卒业时,即为彼得法和尚(昔亚髡评仁山革除传法曰:门庭自门庭,传法自传法,不得混为一谈。又曰:后世以佛法作人情,盖患无法之可传,而非传法之可革。此言诚然!依今制度,则人情之流弊固已彻底肃清,而学者实从之受业解惑,出生定慧法身,以为得法和尚,谁曰不宜)。发给宗证,注入该宗寺学者籍,分报自宗本寺,及该省持教院。其选任法,由该寺当时退任法主,自宗本寺宗主,该省持教院论议法师,各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曾得该寺所宗宗证,及曾住该寺五年者,推举一人。交由现住该寺具德苾刍于三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当选。选定报告该省持教院,及自宗本寺,由自宗本寺宗主及该省持教院主,各发给一宗寺证书(凡发证书皆入登记,该寺按月呈报佛法僧园)。当时退任法主,乃率众具请书,迎新法主敦任。任期五年,限连举连任一次。尊者若干人,率众斋课。亦受法主临时委请,代行说法、宣戒、讲经等事。座主──按古呼僧中讲者为座主,今所云之座主,余七宗寺固以讲学为事,及少室宗寺之堂中班首,亦以轮讲开示为事,故定名曰座主──十人,按五年级每级正副各一(少室宗寺不分学级,然亦应依年编成前后之位次,如今禅堂,常年坐禅。除五、六、七月外,每月起二禅七,除正学类常住禅堂,虽不住堂余诸若僧若俗人等发心求参悟者,于七期中亦准如法入堂坐禅。余七宗寺,其正学类住安居堂或禅观堂,按五年级分五讲堂,每日后夜在禅观堂修习禅观,明相出时上殿过堂,日间上午则在讲堂覆讲,下午则在讲堂听座主讲。此当依各宗经论疏注,编为五年学课分授之。初夜在讲堂,每日轮流或自修,或问答,或作论,或讲习自宗历史掌故,或研究自宗与他宗与异教与异学各种难题。务令五年学毕,问及关涉自宗法义,莫不应答如流,皆能根据自宗或文或言,自圆其说,为人释疑解惑。每年腊八日前,亦复停讲,起二观七,依仪专修自宗止观。观七期内,诸色人等发心来寺修禅观者,亦准如法入堂修习。教观停均,故是定慧双行),与正学类邻住,每日讲授法义。(其少室宗,此十教授亦应若维那,邻住于禅堂,常时开示学徒,令诸学徒便以请益,方定能慧双行。然少室宗学徒于禅堂中,概不准阅经论语录,五年学毕,出堂参学,方可遍阅全藏。此其宗法如是,不可背之),由法主于自宗具德苾刍中之曾请尊者者,请任之。任期一年,连请连任无限。

  纲领职员若干人,其余职员若干人,仿今丛林,随事委任。此中每寺有沙弥十六人或十八人,可委任为照客、侍者,及具寿寮之护老行者,如意寮之看病行者。其知客、衣钵、具寿苾刍、如意寮主,当即为此沙弥等之依止师。又此宗寺,远离俗尘,凡百事务僧中可自为者,勿用俗人。百八职事,应如百丈清规安置。然其名称,若司爨、司饭之以头称者,当一一改之,令稍近雅驯,免俗讥笑。关于公众诸粗重事,当依出普为之。既不妨道,亦可习劳。必不得已,若买卖市廛,服事俗客等,乃用俗人。又此宗寺,其徒众中有具寿苾刍类(梵刹中之具寿苾刍尼仿此),凡有自请于教规堂愿入具寿寮者,知众审其符合具寿苾刍资格,应即送入,彼不自请,则不使入。凡入具寿寮者,黄馘耆耇,系众瞻仰,尊敬优待,颐养静修,一切众务,皆不须作。若上殿、过堂及出普、布萨等。然亦不复干预众事,及更出为职员,亦不复有各种选举、被选举权,以诸务皆息故。然得被选为各宗本寺之宗主,及佛法僧园之耆宿评议,以唯取老成故。若虽年高而愿在行化者,则可不入于具寿寮,此则权在自审度也。

  (十)每南山宗寺所增出者

  南山宗寺法主,即为求戒者之得戒和尚。设法主愿请余人为之者,固无不可。戒坛上之为羯磨、尊证阿阇黎者,则由法主临时择宜,请该寺之尊者或具寿者任之。苾刍戒堂,教授阿阇黎十人──此中教授阿阇黎,兼今时受戒教授师及引礼师,十人中之首领,当教授师可也──;沙弥戒堂,教授阿阇黎十人;苾刍尼戒堂,教授阿阇黎五人;沙弥尼、室叉摩那尼戒堂,教授阿阇黎五人;由法主于该寺尊者中请任之,任期一年。

  (十一)每宗本寺所增出者

  宗主──僧史略云:今朝取秉律员位最高者,号曰宗主,部断曲直,令人息诤,今取用之名义适符,于一宗大义有诤者,亦应归判断也──一人,以继祖位,端居尊隆,受人礼敬,主持一宗重大法务。其被选举资格:一、须自宗第一,齿德俱高尊宿。二、须三十夏以上苾刍,凡曾为统教大师、或宗寺法主、或副统教法师、或持教院主、或耆宿评议者,皆可被选举之。依此资格,由自宗各寺之法主,共集本寺,各投一票──计每省但有四票,共七十二票──公选举之,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通告统教大师,领宗主证,由自宗各寺法主,呈请迎任之。任期终身,圆寂则入祖塔,即为某某代之祖师。祖师室,祖侍若干人,随宜委任。

  (十二)每持教院者

  持教院主一人,主持一省教务,督率持教院职员,各行其常务。其选任法,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生年未过六十五岁,而曾为论议及各首要职员者,由统教大师推举一人,耆宿评议共举一人,大众评议共举一人,该省论议共举一人。交由该省支提宗寺各投一票,佛教正信总分会二十四票,共百二十票,于四人中公选一人,以得过半数为当选。选定,呈报统教大师,给持教院主证敦任。任期三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

  论议法师八人,建议决议一省教务。亦受持教院主临时委任该省各地办理特别教务。亦复在持教院讲堂,每日轮讲经典。此处所讲经典,应泛取大小乘各种简要经论,部类甚多,当详定规制中。亦复定期于研究佛学社,提出种种关于佛学疑难问题,互相讨论、研诘,及答异教异学之问。任法,于具德苾刍中,由各该省四道区中每道各宗寺、各梵刹、各佛教正信分会各一票,各支提各二票,共五十六票,以多数当选。每二年各选出一人,至持教院由持教院主给论议法师证而受任。合计四道区、四年所举出者,则有八人。任期四年,连举连任无限。

  调查四人,常年周游全省,分途调查各种任务,每月报告于持教院。由持教院主委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书记一人,会计一人,庶务一人,各司其事。委任,任期、连任同上。

  (十三)佛法僧园者

  子 统教诸部

  统教大师──仁王经云:唯佛一人称大师。瑜伽论云:出现世间,能摧灭邪秽外道,化导无量有情,令苦寂灭,故号大师。又经律论中,处处以大师称佛。是知大师其号最尊,凡夫苾刍皆不敢称,称之始于唐懿宗之赐号。今作僧中通常称呼,其滥甚矣。故今定制,唯统教一人得称为大师,盖全教教徒所依归宗仰,犹佛住世,绍居佛位故也──一人,主持全教教务,统率佛法僧园职员徒众,行其常务。其被选举资格:一、须中国国籍人民,二、过二十五夏苾刍,三、曾阅大藏一遍,四、生年未过六十五藏,五、卒业广文精舍或众艺精舍,或曾得两宗宗证,或曾修业八宗寺、两精舍四处以上,六、曾为二十夏苾刍方可被任之职员。其选任法,依上资格,由当时退任之统教大师,推举一人,大众评议共举一人,耆宿评议共举一人,交各省持教院论议,每省公投一票,更加震旦以外之持教院──震旦以外之持教院,暂拟关外、蒙古、西藏、南洋四所。佛教总会已有成绩故也。而南洋则又概括南洋群岛及缅甸、暹罗、安南等国而言,以彼诸处皆已有震旦僧人所立之寺院故也。至震旦以外持教院之建立,法当随该地所宜为之,亦复以持教院系行教院、宣教院等。其院主或由当地徒众选任,或由统教大师于世界布教团中委任,应临时酌定。推其极诣,凡人迹所到处,皆应由世界布教团,量区建之,系于佛法僧园之持教院、行教院等。此则数十年数百年后事,今所未遑计也──各投一票,佛教正信总会八票,共三十票,于三人中决选一人,以得三分之二数为当选。选定,由耆宿评议,呈统教大师证,请任。任期五年,限可连举连任一次。若有特别要故离佛法僧园时,得委僧录代理。若任期内圆寂,亦由僧录代理。然限于二个月内,必另选出之。

  副统教法师四人,辅佐统教大师,办理全教教务。而依选任年级,受统教大师委任为僧录都僧主,大僧正僧主。其被选举资格,须过二十夏苾刍之未过六十岁者。其选任法,分作四年选之,每年选举一人。选出后,由统教大师给副统法师证,请任。其余与选任统教大师同。任期四年,不限,连举连任。

    ┌──────┬──────┬──────┬───────┬───┐    │耆宿评议法师│与大众评议,│过二十夏苾刍│由每一持教院论│六年,│    │,暂定二十二│或分别或共同│,不限生年。│议法师,各各共│连举连│    │人,内中互选│建议,决议全│退任之统教大│举一人来园,向│任,一│    │议长一人,及│教法务。  │师等,皆宜举│统教大师领耆宿│次为限│    │由议长指派各│      │任之。   │评议法师证,由│。  │    │议职等。  │      │      │耆宿评议法师欢│   │    │      │      │      │迎入耆宿评议寮│   │

    │      │      │      │。编号登任,每│   │    │      │      │      │三年一次,按省│   │    │      │      │      │地分派,改选其│   │    │      │      │      │半。     │   │    ├──────┴──────┴──────┴───────┴───┤    │  一、其建议决议事,若议德号、议礼式等,专归耆宿评议。若议财计│    │、议工程等,专归大众评议。若议改规制等,则应共同评议,当在规制中│    │详定之。                            │    │  二、其职务内,亦复受统教大师临时委任于宣戒堂宣戒──佛法僧园│    │宣戒堂中,半月半月集众说梵网戒,亦复随时为人授菩萨戒,亦复每年从│    │教历十一月初一起至腊八日,开菩萨戒大会一次。由统教大师自任委任或│    │耆宿评议法师,或特请当代大德苾刍主持菩萨戒会,专讲各种菩萨乘戒,│    │发心学菩萨戒一切人等,皆可入会受实义菩萨戒。其入会章程另规定之。│    │于说法堂说法──佛法僧园说法堂中,或应时节,或受施主斋主所请,一│    │依少室宗之仪式,上堂说法。于讲经堂讲经──佛法僧园讲经堂中,每日│    │讲经,此中所讲经典,当取大集、宝积、涅槃等经,起信、大宗地、瑜伽│

    │师地、大智度等论。于演说堂主席──佛法僧园演说堂中,每星期日开演│    │说会一次,准诸异教异学皆来辩说。亦复依诸圣诞节日,国俗庆喜节日,│    │合佛教通俗宣讲团,开演各种关于佛教之戏剧、音乐、奇技、美术等大会│    │,诱起大众信仰。其入会法,临时定之。及代理统教大师位,赴斋课等。│    │亦复于般若波罗蜜林,与大众评议及研究佛学社员,种种辩难、问答、讨│    │论、决择,以研究佛学。                     │    ├──────┬──────┬──────┬───────┬───┤    │大众评议法师│视上耆宿评议│具学苾刍。 │由每持教院之论│三年,│    │,暂定六十六│,但不得主持│      │议法师,每年各│连举,│    │人。互选议长│菩萨戒会耳。│      │各公选一人来园│连任无│    │等,同上。 │      │      │,领证进寮,编│限。 │    │      │      │      │号登任,视上。│   │    └──────┴──────┴──────┴───────┴───┘

  枢要处僧录──录者领录,领录一切僧事,谓之僧录,其名始于唐文宗命端甫法师。今以拟同各会社之总务科长──一人,主持枢要处事务。由大师委第四年副统教兼任,任期一年。稽考四人,一切僧徒功过,而掌褒贬黜陟。文书六人,掌管办理关于佛教一切公牍。交涉四人,专办对教外一切交涉事。咸由大师,商同僧录,于具学苾刍中委任。任期与僧录同。

  教计处,庶务处,都僧主──僧主之名,始于南齐武帝命法献始,犹云主四方僧物也。今加都字,拟同丛林之都监耳──一人,由大师委第三年副统教兼任。僧主一人,与都僧主共同主持教计处、庶务处事务,由大师委第一年副统教兼任。调查十人,出游各地,专调查关于佛教之财产生计,按月报告。副寺若干,会计若干,登记若干,庶务若干,约三十人,各司其事。皆由大师商同都僧主。僧主于具学苾刍委任。庶务,或可于参学苾刍中委任。任期同枢要处。

  教规堂大僧正──僧正之名,始于姚秦僧?法师。僧史略云:盖以苾刍无法,若马无辔,渐染俗风,将乖雅则,择有德望者,以教规绳之,自正正人,令归乎正,故云僧正。今以拟同丛林知众,梁普通六年敕法云为大僧正,今加大字以拟知众之领袖也──一人,主持教规堂事务。由大师委第二年副统教兼任。僧正四人,纠纪四人,纠纪同乎丛林纠察,调查十人,专调查各地僧徒关于教规上行为,皆由大师商同大僧正,于具学苾刍中委任,任期同上。

  丑 广文精舍

  广文精舍长一人,主持广文精舍法务。由大师于过二十夏苾刍中,择德望学术俱优者,请任。任期五年,连任无限。华文科教授八人,梵文科教授六人,欧文科教授六人,翻译科长一人,纂述科长一人。由大师商同广文精舍长,择学术相称者,请任。翻译科员三十人,纂述科员三十人,由广文精舍长商同翻译科长、纂述科长,择学术相称者,请任。前三科教授,亦可兼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学者约四百人,由各宗寺绍介参学苾刍来舍,分科考取。

  广文精舍学科编制表

    ┌──────┬──────┬──────┬──────┬──────┐    │ 华 文 科 │ 梵 文 科 │ 欧 文 科 │ 翻 译 科 │ 纂 述 科 │    ├──────┼──────┼──────┼──────┼──────┤

    │小学    │古梵文   │英文    │翻华为梵  │佛教史志  │    │文学    │波黎文   │德文    │译梵为华  │佛教年鉴  │    │子学    │蒙藏缅甸暹罗│法文    │翻华为欧  │佛教月志  │    │日本朝鲜二国│等文属之  │希腊文   │译欧为华  │佛教日报  │    │国文属之  │      │爱世语   │      │佛教各种需要│    │      │      │其余诸国文属│      │图书    │    │      │      │之     │      │      │    └──────┴──────┴──────┴──────┴──────┘

  汉文、梵文、欧文三科,是学者所学之学也。翻译、纂述二科,是弘教明道所行之事也。所以同隶于广文精舍者,以其事相通,而其人可相助以为理也。不独教授可兼任翻译、纂述,即学者亦可于课外参佐之故。

  华文科:华文分类,盖依章氏国故论衡:小学,乃讲求中国文字语言、音韵形训者。文学,章氏分为经解故论诗赍送五种,其细当依章氏文学论略,中韵文无所分别。然彼文学论略中之学说,则又此所谓子学也。要之,明其音训则为小学,考其章法则为文学,究其义理则为子学,皆假立之名,以为别而已。子学详其流别,略见章氏之诸子系统说。然颇难得定论,观其国故论衡,似分儒、道、名、理四类。窃谓中国学术,其堪供吾侪研索者,不出周秦诸子,则可断言者也。日本、朝鲜,语音虽殊,其文字皆和合华文为之,固可附属华文以求通耳。

  梵文科:印度梵文,在今已殆,犹中国篆籀诸古文,亦犹欧西之希腊文,非湛深古学者,不复知矣。然佛教之法藏,及彼土诸古学,则皆以梵文者为正。彼土今通习者为波黎文,五印全土既甚寥阔,其建国又未尝统一,故复随方异俗,,形音不同。然彼土佛教虽零落,犹有我国未译经论颇伙。中国大乘经典,则概多彼土已无者。欲以佛法相印证、相灌输,此二种文皆当学之。昔杨仁山居士办祇洹精舍,尝有斯志矣。蒙、藏、缅甸、暹罗等处,其文化皆起于佛教之输入后。故彼文语虽各不同,大概不出印度文之所流变也,故附属之。

  欧文科:欧洲诸国,文语虽各殊别,总由希腊、罗马,辗转流变,其实大同小异。假如通法国一种文,于彼欧其余诸国文,学之即易通晓。美洲虽有墨西哥之古文,于学术交通殆无足轻重,而美利坚合众国之文语,则又大都同英吉利者也。非澳二洲,殆无文化。故华文、梵文外,则但欧文。于欧文中习英、德、法之三国文,若俄、奥、意等文,可类推而知矣。希腊文为欧土之古文学,爱世语为欧土之新文字,于学说之交通,实多利行。

  翻译科:天磬居士尝论翻译佛经之难,又谓今后于佛书有翻译,亦翻华为欧耳(见佛教月报第二期)。余谓难则固然,顾亦难于久废之后,创兴之始而已。积以岁月,浸习成风,则若隋唐诸师,多能兼通华梵,奚用愁执笔、度语、润文之难其人乎?翻华为欧固所尤要,而译事亦不仅翻华为欧。挈流反源,则当以印度所无诸华文经,及震旦古德诸撰述,翻为梵文,而传遗之。且玄奘师尝译老氏道德经传梵土,推此例,则中国之诸子学,吾徒亦当任译传之责也。印度虽墟,犹能自宝其国古学,而鄙夷欧西之学术。而世称述彼土所谓之六大派哲学,余之五派虽非佛学,译之亦可供吾考核,犹真谛三藏之译金七十论也,则有当译梵为华者。欧人于佛学诚幼稚,然有近中国汉、魏所传者,转从译之,亦是开陈布新,起人观感。又复译彼古代诸派哲学,尤足取之较论佛法,而益有其精采,譬诸真金藉砂石磨莹而增明净也,则有当译欧为华者。今之世,荷传译佛法之责,以遍觉大地人心者,非我中国佛教徒而谁哉!吾人其勉旃!

  纂述科:近世用书报如水火,欲张吾教,固非有此一编纂撰述之文字宣发机关不可。而各宗之宗学、宗史、备讲授者、犹当各别纂辑。由各人之心得,著书出版,亦在例外。然经评议稽考,及此纂述科审定,或编入于法藏,亦由佛法僧园任为印刊流通。此中纂述所规定者:一、为佛教史志者,藏往信来,关系重大,网罗宏富。顾印度历史甚茫昧,佛教垂三千载,尚无完备详明之史,特有散见者耳。余颇拟摹略史记、汉书、及佛祖统纪,著为史例:一、统教纪──仿本纪作用编年体,往者唯释迦佛传、及付法藏传二十四祖可以相承。编年以系一教大事,今后佛法僧园成立,当依统教大师作统教纪,中间之二千年则唯当空出耳。二、传宗纪──仿史记世家意,以各宗历代传承之正祖,以纪一宗创绝隆替大故,往者可若佛祖统纪之传天台宗诸祖者,今后则当就八宗之宗主以立传耳。三、教士志──仿天文志、地理志、及佛祖统纪三世出兴志、三界名体志作。钜至华藏,微至一寺,若南朝佛寺志之类,亦可收入。四、教产志──仿食货志、沟洫志作。五、教规志──仿礼乐志、刑法志作,亦仿佛祖统纪之法门光显志。六、教典志──仿艺文志,佛祖统纪有山家教典志,然彼只载天台一家,此当尽列法藏目录,余尚有佛书流别论,条其种类。七、会要志──仿佛祖统纪之历代会要志作。八、感通志──若神洲三宝感通纪之类,简择大要作之。此二纪六志中,有须作图表者,随类附之。九、大德僧伽传──即高僧传之异名,高字不足以尽僧德,故改今名。若律中白众称大德僧伽,名义最当。僧虽遍该出家五众,自以苾刍为正,故苾刍传可独名大德僧伽传,而历朝高僧传,皆可取而实之。十、苾刍尼传──藏中有苾刍尼传。十一、室叉摩那传。十二、沙弥传。十三、沙弥尼传。十四、正信士传──同居士传。十五、正信女传──其增出者可以类推。十六、艺术传──僧徒于佛教行都无可传,然能发明艺术益世人者,则入此传。十七、神异传──藏中有神僧传,吾意无论僧俗男女、羽毛鳞甲之族,因修佛法著灵验者,皆可收入此传。然已入七众传者,此不应重入。十八、护法传──凡不足入七众之传,而于护法有称者,则入此传。共计二纪六志十传,自初至今之三十稘(假定以百年曰一稘),可总成为一史。兹后则每一稘,续修一史,其因仍者,则载其存湮兴衰;沿革隆杀之迹可也。二、为佛教年鉴:年出一编,以编年体以纪一年大事,亦载关系重要论,及诸统计表等。三、为佛教月志:作杂志体,以为研究佛学之书,流布佛学社研究佛学之论者。四、佛教日报:作小册式,按日出之,载关于佛教时事,为佛教辩护,及浅显佛理之论著,供宣讲团宣讲资料,亦赠亦售。月志、日报,能常销百万册者,则法云渐可弥纶全球。其余则随法门所需、时势所须,纂述可也。

  寅 众艺精舍

  众艺精舍长一人每科教授四人,共二十人。学者约四百人,同上广文精舍。

  众艺精舍科目表

    ┌───┬───┬───┬───┬───┐    │ 美科 │ 业科 │ 著科 │ 微科 │ 玄科 │    ├───┼───┼───┼───┼───┤    │ 艺学 │ 群学 │ 生学 │ 质学 │ 数学 │    │ 文学 │ 工学 │ 物学 │ 心学 │ 名学 │    └───┴───┴───┴───┴───┘

  大乘经论,说菩萨当善学五明。孰为五明?内明──或去内明用咒术明或符印明,然当以内明为正说──,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是也。内明,即内教之闻思修增上慧学也。余之四明,则皆世间法也。五明冠以内明,故虽该习世间文艺,悉当引佛法疏证条贯之。华严经曰:菩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善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颠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断除。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室、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

  华严疏逐段分解,谓即声明、因明、医药明、工巧明也。今试析取引证该习文字,故有广文精舍各科。该习算数种种诸论,咸善通达,故有众艺精舍玄科。该习地水火风诸论,故有微科。日月星宿咸善观察,故有著科。国城村邑乃至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乃至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故有业科。文笔赞咏乃至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材邑乃至凡所布列,咸得其宜,故有美科。众艺精舍五科,若以实德业三分部:玄、微,德也。著科,实也。业科、美科,业也。该习图书印玺,故佛法僧园有印刊、校讎、流通三所。又善医药疗治诸病,故有各地之佛教施医苑。此世间法之四明也。各宗寺、各支提、各梵刹、及佛法僧园之说法堂、讲经堂、宣戒堂、力神通林、愿方便林、禅那林、般若林所修学者,内则明也。菩萨一人,所有功德不可思议,今以僧伽众威德力集起之,亦不可思议,直谓之僧伽菩萨亦可也。是名众生共业不思议力。

  或谓:广文五科,实利赖以宏通流布教法,故足尚也。若夫众艺五科,既无益乎传教明道,此诸科学又极博深,析其科目殆将数百,世之学者究其一,即可以终身,区区数年,岂能研几入微,有所发明,开济世间;亦徒以杂学乱其心而已!释太虚曰:学术,盖亦由淡泊宁静而精妙者也。以不求闻达之僧人,而能实心专力从事学术,自较汨没性灵于尘网者为易精进;况至此求学者,皆曾培佛学之根本于八宗寺者乎?且此中学科虽繁密,学者亦随旧日所习,才性所近,专其一而深造之耳。学期虽只五年,一学门径,必已具通,欲臻邃奥,大地间旷,尽可自究。几见东西大学问家,乃终身为学生者乎!傥能发明一学,工妙一术,布施世间,膏沐群生,宁非利益有情之大愿哉?即于佛化,亦多裨益:“先以欲钩牵,复令入佛智”,则虽清歌妙舞,亦佛法之方便;况名学即因明,能闲邪而显正;生学通缘起,可殊涂而同归乎?孰云胥无益而徒乱心哉!

  玄科:玄、谓悬拟虚设之理。准之百法明门,即是不相应行假法。虽附见乎心物而无自体,然能利用语言文学,楷定学理,其术莫尚于名数矣。名学即是因明,欧语谓之逻辑,亦译论理学、或辩学。震旦古之名家,亦略近似。此学欧洲久成一大科学。然五明中亦专列曰因明,足见佛世已卓然于天竺。高僧传罗什法师精于算学,善能测量。若今世,则此学尤为最普通深奥一大科学。

  微科:名之曰微,不过对下之著而言。盖著科乃天地动植,属世间和合相;而微科乃识心根尘,属体用显现谛。准之百法明门,则是心法、色法。亦犹楞严七大:地、水、火、风、空大,即质学也,见大、识大,即心学也。心学固以佛法为极精深。近世有心理学处,亦一专门科学,可供参考。今云质学,该欧学之质、力二学──彼之质学亦称化学──。佛法以地、水、火、风四大种同称为四微,则亦得以声、光、动、电,别出为力学耳。

  著科:著,谓显著,即宇宙间自然生化之一切有象物。物学所该滋众,若天文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生学,即讲求万物之生活、构造、变易、进化等者。不独应通其学,且可以佛法正其谬。

  业科:业、谓人生造作行为事业,指人伦可应用者言。工学若矿学、农学、商学、器械学、航路学等。群学即社会学,该括教育、宗教、政治、经济等学。美科:佛法多说相好庄严,光明净妙,即此所谓美字之义。文美学若诗歌、小说、剧本等。艺美学若音乐、舞击、图画、雕刻等。要之,不切人生实用,而能感兴人惊奇壮快之情者,皆是。

  卯 其他林室

  力神通功德波罗蜜林长一人,都维那一人。愿方便波罗蜜林长一人,禅那波罗蜜林长一人──般若波罗蜜林为设研究佛学社处,当与佛教正信会合举一林长主持之──,流通所长一人,印刊所长一人,校讎所长一人。皆由大师于具学苾刍中择才德相称者,委任之。

  力神通林,大同支提,专修瑜伽、忏摩法事,常年为国家为人民祈求福利,而不别受一姓之请。若众人欲修功德者,亦可附入之耳──案各寺刹早课,亦兼为国家人民祈祷者,而此处则昼夜六时,作诸佛事,专为祈祷。若遇天灾、人祸,无论此界彼强,临时特别,依法禳之。随灾祸所及之区域,通告或一省或数省或全国或大地各寺院刹庙,同时特别祈祷。若祈雨、祈晴等,经中皆有特别仪式──。当有徒众百余,纯一具学苾刍。愿方便林,则同莲社,当有徒众百余,可兼参学苾刍。禅那林同少林宗寺禅堂,当有徒众二百,可兼参学苾刍。赴菩提场课诵,斋堂应供,其法乐则由力神通林都维那主持之。三林内若悦众、香灯等,皆应由林长随宜委任之。其徒众,则概由教规堂,随其来愿而安入之。

  流通所员约二十人,印刊所员约八十人,校讎所员约六十人。由各所长商同大僧正、僧正,于具学或参学苾刍中择其才德相称者,委任之。

  招待堂分客招待五人,僧招待五人,由大僧正于具学苾刍中,择宜委任。藏书阁知藏长一人,由大僧正择宜委任。知藏约数十人,随其来愿,欲于藏书阁阅书者,由教规堂送入,辄分任管理整饬阁中之图书。

  统教室记室(拟同衣钵)四人,由大师商同大僧正,择具学苾刍委任之。侍者约二十人──虽属于统教室,须兼照料评议厅、枢要处、及评议院与般若林。由教规堂商同记室,择参学苾刍委任之。

  其余若如意寮主一人,尊宿堂、云水堂、尼众堂各管堂一人,司事若干人,斋堂、天厨、各职员若干人,知菩提场兼照管说法堂、讲经堂、宣戒堂、演说堂若干人,钟楼、鼓楼各处僧职,悉由教规堂随宜委任之。各在俗佣工,则悉由都僧主,僧主委用之。庶务处僧职管理之。

  世界布教团三百人,此派往各地宣布及建立佛教,不住于佛法僧园者。随宜分若干组,每组一布教长,及若干布教员,悉由大师于广文精舍之梵文、欧文科卒业苾刍中,委任之。

  丙 释建立所以

  问曰:建立教团,何以不建立佛教会?且既划为佛教住持僧,佛教正信会,何以于佛教住持僧不称佛教住持会耶?

  答曰:吾尝病往时之建立佛教会者,于政教分离之势有未便。何则?既合五乘、七众佛弟子而立佛教会,则在俗正信众亦摄入矣。在俗正信之众,固期于普遍摄受而无遗漏者。若皆入佛教会而与政离,不几有教而无政乎?若别有与教离而从政者,则佛教非不能于人类普遍摄受而无遗漏乎?此已进退皆不可也。盖政教分离之利益,不徒其团体之名义并峙不相钳制,得以畅其进行;尤在专修其教法者,割绝世务,远离尘网。苟非以政权妨害其教法,绝不以国政萦其怀;而间接直接秉国政权者,亦公认其依教法自在施设于所领国土。苟非以教法妨害及国政,亦不以政权涉其事。于是乃能德修道隆,敷泽国民,交获其益。此唯佛教之僧弟子为可,而佛教之在俗弟子、则绝对不能也。

  昔远法师答桓玄、沙门不拜王者书,谓佛教徒有二科:其一处俗弘教,事君之礼,尊亲之敬,忠孝之行,理不容异,则为国政计之佛教之俗弟子,不容与政离者,一也。教势盛衰,亦多因缘国事,正仗宰官士夫,奠安国家,真实皈信,拥护教法,则为佛教计之,佛教之俗弟子不应与政离者,二也。远法师曰:“以寻沙门之道,理则不然。盖是方外之宾,绝迹于世,达患累缘于有身,不存身以息患;知生生由于禀化,不顺化以求宗。求宗不由于顺化,故不重运通之资;息患不由于存身,故不贵厚生之益。此理之与世乖,道之与俗反者也”。是故凡在出家,皆隐居以求其志,变俗以达其道。变俗、则服竟不得与世典同礼,隐居、则宜高尚其迹。夫然、故能拯溺俗于沉流,拔幽根于重劫,泽流天下,大庇生民。此则佛教之僧弟子,不得不与政离者也。吾征立佛教会,则不得不兼摄佛教五乘七众弟子;非然则摄教徒不尽。又征在俗佛子、绝不能与政离,在僧佛子、又绝不能不与政离。故不单立佛教会,而并立佛教正信会、佛教住持僧。非然、则将令佛教一部分在僧佛子亦不能与政离;致不病致则病教,不病教则病政也。

  至佛教住持僧所以不名佛教住持会者:窃按僧义,即是社会──社会亦或称为团体──义故,亦即是从佛法舍离世俗之人,所立特殊社会之名义故。梵语僧伽,简称曰僧,华言翻译为和合众。尝闻世之界说社会名义者曰:社会者,有法之群也,会聚多人而有所部勒──亦曰组织──祈向者,曰社会。今此众之一字,即是多人之义。今此和合二字,即含会聚、部勒、祈向之义。以有七种和合义故。何谓七种和合?一、戒和同遵,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七、理和同证。第三是会聚义,第一是部勒义,第二、第七,是祈向义。此所以僧伽即社会义也。尚有第四、五、六,纯属舍俗从佛之众所共有之清净善法,为世之社会义所无,此所以又为特殊社会之名也。

  且僧史略尝明之:一人不应称僧──案梵土及震旦,古代皆无向人自称僧者。或称沙门,则是出家人通名也。或称释子,则犹云释迦弟子也。梵土则必兼称沙门释子,以单称沙门则彼土离俗外道,亦同称沙门而相混故。单称释子,则彼土在俗姓释迦者,亦称释子而相混故。若在震旦,则单称沙门或释子,既无混滥,斯亦给矣。简称曰释,则同自举其姓,以从佛舍俗者,同以释为姓故。此外或自名其所修戒行,自称沙弥乃至苾刍,亦或称曰贫道、衲子,此皆相应之称呼也。震旦唐代来,俗人乃于从佛法舍俗者,男称为僧,女称为尼,不知梵语之尼即是华言之女,言僧则即兼举佛教之离俗之五众弟子矣。沙弥尼、室叉摩那尼、苾刍尼,亦在僧数中,岂应以僧与尼并称?苾刍不学,流妄之甚,乃多向人自称曰僧。或遇俗人问以何姓,亦举僧对。甚至清代有刻于名刺曰,臣僧某某,僧某某者。今须知称僧,犹之称教团,以僧中一人冒称为教团,指僧中一人概称为教团,稍有学识者,固不应如是之不辞也。然而名义冒滥,相沿已久,习俗难近,殆亦正不胜正,窃为之长喟耳。凡四人以上名僧──此宣教院所以至少亦有五人,减是则非毗奈耶处,而是阿兰若矣。受苾刍戒,五人同坛则不得戒,亦以成和合众,不得别别发戒体故。今流俗一人亦称僧者,殆从众称之耳。亦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于一军人亦称军也。此宜名佛教住持僧,而不必名佛教住持会者,一也。且僧之名沿于故有,而佛教会之名由于新立。故有则舍俗入僧者,已属僧伽中人,新立则必更经入会,方成佛教会员。将尽强迫已入僧者更入会耶?则凡入会应出自由志愿,断无可以强迫入会之理,此佛教总会之所以失败也。若不尽强迫入会者,则又不能成为统一教团,且经种种仪法,舍俗入僧,取得僧籍,即是已入佛教团中,更须入佛教会则同头上安头。今以佛教住持僧名,依佛戒律而部勒之,若由舍俗入僧或复出僧反俗,悉凭各人自由志愿,则不同于强迫入会。若既入僧,则必应遵僧中共守之法,则同会员有遵守会规之义务。不遵僧中共守之法,则共弃之,亦同各党社会得宣布除会员名籍,无不名正义顺。此宜名佛教住持僧,而不可名佛教住持会者,二也。然往昔之僧伽,但有家门的形式制度,而区域的──印度安居结界布萨,有属区域的形式制度者,而在震旦则从来绝无也──,国土的、世界的、则由一二哲人之精诚感结之,而乏于形式上制度。今以近世会社形式上部勒制度变通之,于区域──若持教院、行教院等──国土而暨乎世界──若佛法僧园是也──,无不纲维之以形式上之制度。且杀其家门的部勒,而移其重心为国土的、世界的──若八宗寺则有本寺,而各宗寺、各梵刹、各支提亦悉直接间接而纲维于佛法僧园,而息息相通者是也──,形式既变,精神亦随而附丽之。大雄不兴,应真不降,则欲以凡夫而宏扬佛法,舍扩其形式上制度以补精神上团结力,必无由矣。此有心昌明佛教于世界之士,不可不共舍其旧习,忍一时之小苦,发六和之胜心者也!

  第三节 教籍

  统论佛教教籍,应大别为佛教正信会、佛教住持僧二籍。今专就佛教住持僧分类述之。

  一 总籍

  总籍:谓总计出入僧中者,而划僧与非僧界线者也。此又分三:一、入僧籍,二、出僧籍,三、往僧籍。初受沙弥戒品,发给僧证,应即按照注入于入僧籍。凡已入僧籍者,或自求退出,或为众摈出,应即按照注入于出僧籍。凡已入僧籍,不出僧籍而至死亡者,应即按照注入于往僧籍。入僧者谓之僧,出僧者谓之非僧,非僧则与始未入僧者同。往僧则从现在僧数中,而度入过去僧数中者。以此三籍而经界之,则僧与非僧无所滥,而当时僧中之人数,可了然矣。此之三籍,皆由行教院登记之。每年一次报持教院,由持教院汇各县籍,集成省册报呈佛法僧园,造成总表,编入年鉴,宣布咸知。

  二 别籍

  甲 戒籍

  戒籍又分受戒籍,补戒籍。从受戒籍则分为沙弥籍、沙弥尼籍、室叉摩那尼籍、苾刍籍、苾刍尼籍五种。由南山宗寺授戒堂掌之,按此五类受戒毕业,分别登记入籍。每年一次报持教院,由持教院汇成省册,缴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其补戒籍由行教院掌之,按照补戒人之事,由登记每年转辗缴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此戒籍者,是僧中尊卑之礼制,唯其尊卑不同,故百岁苾刍尼必礼一岁苾刍足也。

  乙 学籍

  学籍又分内学籍、外学籍。于内学籍则从八宗分为八籍,即由八宗各寺分别掌之。正学毕业,分别按照登记入籍。每年报由持教院,转辗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于外学籍则分文学、艺学、医学三籍。其医学籍,凡在施医院修业毕业者入之。由施医院报由持教院,转辗呈佛法僧园。广文精舍修业毕业者,入文学籍。众艺精舍修业毕业者,入艺学籍。编入年鉴,宣布同上。此学籍者,是之僧中宗法之系统,亦令共知僧中别别人才,有所稽考而用不违才也。

  丙 座籍

  座籍分苾刍籍、苾刍尼籍。佛言苾刍,从无夏至十夏为下座,从十一夏至二十夏为中座,二十一夏起为上座。今即依之,于苾刍籍分为下中上座三籍。所谓夏者,即是戒夏。此所云戒,指受具足戒。言沙弥戒、室叉摩那戒,不以计夏,以受戒未成故。初受具足戒,即谓之初夏,如是若经百年,即为得百戒夏。按计僧寿凡有三种:一者、生年,则同世俗,从父母初生岁计起。二者、僧腊,从初得僧证岁计起。三者、即是戒夏。此三种中戒夏为重,所以必二十夏苾刍,方可称之为具寿也。今虽分三座籍,然下座籍不必登记,同于苾刍籍故。至十一夏入中座籍,过二十夏入上座籍。于苾刍尼籍虽分二座籍,然下座籍不必登记,同苾刍尼籍故,至十一夏入上座籍。三籍悉由行教院执掌之,每年转呈佛法僧园,宣布同上。此座籍者,是僧中长幼之序次。毗婆娑云:苾刍受大戒,名生在佛家,是故应礼先受戒者。十诵律云:先受大戒乃至先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食。梵网经云:凡佛子应如法,次第先受戒者在前,不依老少贵贱,莫如兵奴、外道之法。经律论明文皆如是,则佛法中长幼之序,固当一依受具足戒先后断之。凡同门剃度兄弟叔侄等辈行,此皆沿习世俗之称,皆应一切断之,亦不依为尊卑长幼之序。然欲从受具足戒须臾时之先后为别,出入诸僧伽蓝众中,何能一一稽考,故唯应依上中下座别之。佛言先受戒十年者,应敬如阿阇黎。先受戒二十年者,应敬如和尚。则下座当礼让乎中上座,中座当礼让乎上座,不可越也。若夫同座之辈,知则让之,不知则亦毋庸分别,庶礼存而事不繁耳。至职员有职员之位,则不在此论。又此座籍者,亦可便于稽查各项选举、被选举之资格者也。

  丁 职籍

  职籍则但登记选任之职,分为三籍:一、掌教籍:统教大师、副统教法师,及本寺宗主,持教院主,行教院主五项职员,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及退任者,登记入之。二、法主籍:梵刹、支提及八宗寺法主,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及退任者,登记入之。三、议员籍:持教院论议师,佛法僧园耆宿评议师,大众评议师,当选任时,其选任者并退任者,登记入之。造成总表,宣布年鉴,同上。此职籍者,是僧中盛衰关键也,应使人人咸知,及俾后人得稽考焉。

                ┌在僧籍     ┌沙弥籍             ┌总籍┤往僧籍     │沙弥尼籍             │  └出僧籍     │苾刍籍             │     ┌受戒籍──┤式叉末那尼籍             │  ┌戒籍┤     └苾刍尼籍      ┌佛教住持僧籍┤  │  └补戒籍      │      │  │        ┌南山宗籍      │      │  │        │少室宗籍      │      │  │        │开元宗籍    教籍┤      └别籍┤  ┌内学籍──┤庐山宗籍      │         │学籍┤     │慈恩宗籍      │         │  └外学籍─┐│嘉祥宗籍      │         │  ┌上座籍 ││天台宗籍      └佛教正信会籍(略)│座籍┤中座籍 │└清凉宗籍                │  └下座籍 │┌文学籍                │  ┌掌教籍 └┤艺学籍                └职籍┤法主籍  └医学籍                   └议员籍

  第四节 教产

  佛法所传,只传衣钵,承佛家业功德法财。衣食住义,通十法界,今且专就近事言之。即以僧中摄受财物,能资生者,谓之教计。生计具足,乃身安道隆耳。然教团组织既经变更,教产摄受亦随之而异。田地山场诸不动产,当悉属之十方僧物。以僧伽为权利主体,此若公团法团所有。其余动产,当分为僧伽公有,及个人私有二项,此大较也。试依经济公例,量出为入,析别言之。

  一 公有分配法

  依前教所分配,每二县区有一宗寺,依前教团分配,每一宗寺兼僧俗人约有五百,南山宗寺约有千一百人。平均每人每年费用为六十元──宗寺徒众,但取衣食器用及诸零费,每人约五十元已足。南山宗寺未得沙弥戒者,其衣食费更由该求戒者得度和尚津贴,省于此者,即以补之职员。职员各给薪金不等,统一寺而计之,其平均数当不致浮于每人六十元之限──;于五百人则须三万。千一百人则须六万六千。统计每道八寺,须有二十七万六千。今以计算便宜,更加一万二千为贮备费,此贮备费即作修造,与备荒歉,及充特别事项之用,不敷则临时与佛教正信会同募化之。则每道须二十八万八千。平均之十六县,则每县须一万八千。即计现在属于佛教所有之不动产,每县平均当可有禾田三千亩,每亩净除国税等费,所入租价计以四元,则可得一万二千元。更以所管山场种植竹木果疏,约得五六千元。则按今属于佛教所有之田地山场,尽并归于宗寺,当可敷各宗寺之经费也。田地山场诸不动产,所以并归各宗寺者,以各宗寺专为僧徒修学之处。若师若资,皆以造就佛教专门人才为事。务断一切世俗攀缘,令皆具足安心乐道,犹之国家造就人才,须有一定教育费也。田地山场既悉并归宗寺,除宗寺外别无不动产矣。莲社经费,当由佛教正信会筹集之。其余若宣教院、若行教院、仁婴苑、若施医苑、若慈儿苑、若持教苑,其经费当悉取之于支提、梵刹。  支提专为人民福田,代修植福资冥各种法事,随顺时势,改良化仪,力求完美,扩充净信。彼时每县只一支提代修法事,无别岐路。一支提中每年法事费,总收入约可有五万元。由行教院捐其十分之一,每县则有五千。余四万五千元则为支提公费,及支提中各人私入。梵刹亦以代人诵经念佛之收入为经费,每梵刹亦由行教院每年捐四百元。如是合计,每一行教院每年所捐入者为五千四百元。就行教院每年所入五千四百元分配之,每一行教院统四宣教院,每一宣教院六百元,则共须二千四百元。行教院自用二千五百元。余五百元则转缴持教院。每一持教院统六十四行教院,合计每行教院所缴则有三万二千。以八千元为四仁婴苑当年费,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以六千元为四施医苑常年费,不足则薄收药费、膳宿费,及随时募化补充之。以一万三千元为慈儿苑之常年费,更以从慈儿所出费补之──若从慈儿苑毕业出之人,其后从事社会职业,既经成立,或令每年量捐慈儿苑费若干,或按职薪所入捐二十分之一,或在苑制出手工等货物售之以充公费,当定于慈儿苑章程──。不足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持教院自用五千元,统合即三万二千元也。然佛法僧园之经费,复奚出乎?此当取之僧中各人私有之贮蓄金。假定僧伽八十万人,人人平均若得三十元私有贮蓄金,可不提用,则得二千四百万元。以四百万为佛法僧园建筑费,不足则募化之。以一千六百万元立一银行,假定年得利润八十万元,以二十万为银行职员费、公费,以十万为银行公积及特别费,尚有五十万元,则归佛法僧园。以四百万办一工厂,此之工厂亦兼慈善性质,购诸有成验之新式机器,作诸人民日用所需容易制造之物。给可容三千人工作,令诸失业人民,易得入厂作工。每年收入货利,除厂中职工薪金及公费、公积外,其余作为十股。二股留为厂中公积,六股公与诸职工等,俾诸工人皆得同沾利益;余之二股则归佛法僧园,约以每年有十万元。则佛法僧园统计每年所入有六十万元矣。

  银行工厂任职员法:此银行工厂之职员,皆不由僧伽中人直接为之。一以全属俗务,二以须是专门人才故也。当即以佛法僧园中统教大师、副统教法师、耆宿评议长、大众评议长共七人,组织为董事会。银行及工厂正副总办各一人,由董事会于佛教正信会中人,择其学问才具道德相宜者,举任之。任期一年,连任无限。每年定期由董事会改选任之。所有银行工厂事宜,概由所举任总办负完全责任。董事会对于总办,有监督稽查之权。其余职员则由总办委任,悉照银行工厂办法。其详细章程当制定于佛法僧园规制中。

  佛法僧园每年所收入之六十万元,当以十万元划充佛教正信会之慈济团作慈善费。十万元划充世界布教团作布教费。十万元作流通经典书报之津贴费。十万元贮备之,以作各院各宗寺各苑各支提各梵刹周济费。此在各院各宗寺等,亦当随时以有余补不足,互相周济,以本是公财故。其余二十万元则为园中食用费、薪费、及各项公费、修造费。更以园中信施所入补之。若遇大修造等,则合佛教正信会募化之。

  二 私有之限制

  一、个人私入之限制:凡僧中人得为个人所私入者:一者、任僧中各项职员之薪金,二者、僧中所散给之斋[贝+亲],三者、由代人作礼忏诵经等法事所入者,四者、由正当继续法得之俗中亲属,僧中师友者,五者、由皈依剃度等各种弟子及诸信仰人等所布施,专以供养本人者,六者、仗自己道术学艺利益人,而受人专谢者。要之,凡不以僧伽大众名义所入者,皆归各个本人私有。然既入僧清净自活,不复作诸世间营务,与俗争利,食邪命食,则私入者当不出前之六项矣。抑入僧者,食住汤药剃沐等项,已全可受用之。僧中一身所需,亦已无几,但交通费及衣履、经书、道具等费耳。在正学类不出游行,其衣履等亦僧中给,则完全取之僧中耳。

  二、个人私有之限制:既舍俗家,若仍营一家业,孜孜以计得失,与俗何异?然受之为十方僧物,既属公有,无系私计,故律中亦许白众说清净,受置田园牛马等物。其任为主管僧物职员者,律中谓之知僧物人。代众任劳,责有攸归,则有不得苟且推诿。盖是外护善知识,依止阿阇黎之类,与营私有财产者异。凡舍俗入僧者,虽不必皆行杜多法,而杜多行固佛所赞。依杜多行,止蓄三衣一钵。梵网戒加行住坐卧饮食化导日用必须诸物,亦只二十四事而已;要以随身携之能游行者为限。其次则以随方随俗所须于百一物,许随宜蓄,若寒地蓄毛衣,热地蓄棕扇等。旅泊三界,但支身命,苾刍之道如是,不令多蓄财物生顾恋也。不执金银之戒,震旦所不能守,今世犹甚,当亦随开。要之、经书、道具、衣物等项,非甚违律,可随喜置,诸钱财等不应贪求,随宜所得不应浪费,可贮蓄于佛教银行,以备老病急要之需,或作慈善公益之用。除为住持十方僧物,不置田园屋庐产业,不以己身作千年想,不作世俗传子孙想。以僧伽为个人直接团体,以个人为僧伽单纯分子,庶不愧出世俗家矣。三、私有财物传承之限制:按之旧习,十方丛林或法门丛林之寺院,常住财产之与个人财物,本有公私之别。有所谓子孙相传之寺庵,无个人与常住之别,概遗之假得之子孙。然十方法门之寺院,虽有公私之别,至其私有财物亦唯遗传徒子法孙。师之与资,视若固然,习俗深远,牢不可破。依今制度,诸僧伽蓝所有财产,固已悉同十方丛林性质,不容私相授受。即诸阿兰若所有者,亦应作为十方僧物,若舍离时应归伽蓝,若茅蓬之系丛林者;或归檀越,若住家庵专受供者;凭彼处置,不得随意遗传徒属。其徒属更不得当然视为应承受者而为争执。因此皆足长贪争、兴诤讼之故,至于个人私有财物,固可传之徒属,以师资本有财法相摄之义故。南山钞云:‘佛法增益广大、实由师资相摄,财法两济。日益业深,行久德固,皆赖乎此。比者真教陵迟,惠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阙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又曰:‘师以财法定慧摄资,资以供养谏诤相师’。所谓法济者:即为师者授弟子以戒定慧学,而弟子当敬事其师,亦得劝谏师过也。所谓财济者:即师当成就弟子衣钵道具,而弟子亦当随力所堪,供养于师也。此为师资间正当之关系。故得度和尚对于所剃度弟子,若彼无财能自办者,当为备置僧中服具衣钵,及出膳费数月不等。自初入行教院,至进南山宗寺受沙弥戒得僧证毕。以未入僧数,一切不得同僧利养故──今受戒者须出戒费,亦即因此。衣钵既由南山宗寺制定一例式样,其得度和尚但为弟子出资购之耳。统计度一弟子至少须数十元,或剃度阿阇黎共成就之,不可过为草率。故度人入僧者须具学苾刍乃可也。──既得僧证,则可同僧利养,剃度和尚可不问矣。从得僧证至正学期毕业,资生命资慧命各种费用,皆出宗寺常住僧物。而主持宗寺常住者,则得戒和尚、得法和尚也。故三和尚,皆有资色身、生法身之恩,所以弟子当孝敬如在俗父母。然为和尚者,亦不可令废学败行以从己意也。诸阿阇黎则当敬如在俗师长,师资关系盖在乎此。则弟子固可承受其和尚个人私有之财物者,然可承受非必得承受也。寻之律文,苾刍亡故,其私有物或与弟子,或与看病之人,或与生平知识善友,或舍作常住众僧物,或随意施作各种利益众生之事业。震旦习惯,或有留作身后资冥之法事者。推而广之,或变之充丧葬之用,或作建修塔庙流通经典之用,其事非一。此当用近世民法上遗嘱之制,唯凭有所有权之人,随意身立遗嘱,或遗传于何人,或变充作何用,他人皆不得干涉变更之。猝然病亡不及立遗嘱者,随其所居伽蓝白众,说清净处分之,则可免一切纷诤矣。

  第五节 教规

  一 提纲要

  佛教规制,弥众生界,即就人间建立佛教言之,首设建立佛教大纲,拟同国宪,规定佛教之外界关系,及佛教之内界建设。次于佛教之内界建设分二部:一、佛教正信会规制,二、佛教住持僧规制。次于佛教住持僧规制又分二部:一、总部者:即是行教机关之制,于中分为三种:曰佛法僧园规制,银行工厂章程属之。曰佛教持教院规制,慈儿苑、施医苑、仁婴苑之章程属之。曰佛教行教院规制,宣教院之章程属之。二、别部者:即是修学团体之制,于中分十一种。南山宗寺规制以至清凉宗寺规制,及支提规制,梵刹规制,莲社规制是也。总之与别互相关摄,别之与别则各独立。凡佛教住持僧有规制部勒者,皆僧伽蓝,亦皆毗奈耶处。其余则为阿兰若处。阿兰若处独居,则行无所用规制者也。其佛教正信会规制,亦有分类,兹不述之。附制一表如下:

    ┌─────────────────────────┐    │  佛教建设大纲                 │    ├─────────────────────────┤    │甲、佛教之外界关系                │    ├─┬───────────────────────┤    │乙│子、佛教正信会规范              │    │、├─┬──┬──────┬─────┬─────┤    │佛│丑│总部│佛法僧苑规制│持教院规制│行教院规制│    │ │、├──┼──────┴─────┴─────┤    │教│佛│  │  ┌南山宗寺规制         │    │ │教│ 别 │  │少室宗寺规制         │    │之│住│  │  │开元宗寺规制         │    │ │持│  │八宗┤庐山宗寺规制         │    │内│僧│ 部 │  │慈恩宗寺规制         │    │ │规│  │  │嘉祥宗寺规制         │    │界│制│  │  │天台宗寺规制         │    │ │ │ 者 │  └清凉宗寺规制         │    │建│ │  │  ┌支提规制           │    │ │ │  │三处┤梵刹规制           │    │设│ │  │  └莲社规制           │    └─┴─┴──┴──────────────────┘

  今论本以整顿僧伽制度标名,前所论列,固皆言佛教住持僧之规制者。然是说明其原理及关系,或条列其新,意匠所及者,散见大概,以备研究择采而已,非即是著为规制条文也。欲著之为条文,无论非一人所能作,即能之。亦除佛大师无第二人能令众皆遵行也。此非预备之功力足,时机已至,因缘成熟,以公意集多数智者,不获成办。又若各宗规制,当由各宗之善知识,考其宗法传习而分别商订之。此中有成文可为依据者,则南山宗之有律藏,及少林宗之有百丈清规是也。佛教建设大纲,则民国元年佛教会第一次布告所载之佛教会大纲,要求政府承认条件;及第二次布告所载之说明书,亦有多分可取。今更以偶忆与浅虑所及者,略述数款:二 示方隅

  甲 衣制

  左传曰:衣,身之章也。僧祇律云:衣者,圣贤沙门之标帜。今按法衣总有四种:(一),缦条衣,梵语钵吒。式与五七衣同,但无田相。沙弥众必具此衣,正信士亦服之,尼众室叉摩那但服五条衣,然与苾刍服五条衣者异,苾刍亦可服九条衣也。但沙弥必取坏色及全如式者,故与正信士女所服有别。(二)、五条衣,梵语安陀会。(三)、七条衣,梵语郁多罗僧。(四)、九条衣,梵语僧伽黎。此衣亦名大衣,而以九条为正。有作十一条至二十五条者,佛因当时苾刍或无布帛,但检取粪扫物集成之而开也。今时不知斯意,以条数多为贵,唯取二十五条者为大衣,此妄见耳。故今以九条为定制。此三种衣,皆有田相故,谓之福田衣。昔世尊见稻田畦畔分明,因定衣式。凡苾刍众,必须人人各具此三种衣,于受得苾刍、苾刍尼戒时备之。其物体当遮用丝毛织成之类,其色务近灰坏,以符袈裟之义。梵语袈裟,此云坏色,僧众之衣以坏色为共名,不能更作别种鲜明之色彩者,谓之坏色。若灰墨青黑缁紫之类是。沙门或名缁流,或名黑衣,语因于此。律许三种坏色,即是铜青、缁尘、木兰(案木兰、即树皮色也)。或五条铜青色,七条作缁尘色,九条作木兰色,益令衣三识别显彰。沙弥之缦衣,及苾刍三衣,应依一定式样,由南山宗寺监制之。

  佛制苾刍三衣,著时有别,作杂务则著五条衣,随众受食作佛事,则著七条衣,莅大众说法等,则著大衣。梵土天热,但须单衣,三衣之外无别衣服,故作杂务亦著法衣。今此天寒,既有袍衫,故于法衣唯是斋课等时著之。则此苾刍三衣,可用以别等级,下座常著五条,中座常著七条,上座常著九条,则苾刍之受戒先后,便可一望而知。若修特别法事,则下座、中座皆得服七九条者,故苾刍咸不可不具三衣。上之四种法衣,作为定制,为僧众不可不有,不可殊异者。苾刍不用缦衣,则可舍与诸求沙弥戒者。

  今于缦衣、大衣,更开别制。今按日本佛教法衣商店,有种种色彩花纹紬绢之衣式。又有数寸阔之单条法衣,此亦从龙王披袈裟一缕之意推出,后当仿制。凡无田相之衣,或属全衣,或属巾褂,乃至但悬一方之可为佛教标帜者,无论作何色彩,是何物质,皆可认为缦衣之类;为在俗正信士女之法服。或亦依彼受持一戒,乃至受持七戒,依戒多寡,分别衣量大小,衣色深浅而制定之。然僧众则不适用之,而九条田相衣,亦可用丝质──用丝类、毛类之织物制衣,律中遮之,经中则多开之──彩色花纹之物,制成多种衣式,为升高座说法、讲经、宣戒、赴斋等时,及为社会修行法事,与主修法事时之服。前遮彩色紬质为衣,是守声闻苾刍常仪;此专行利益众生事,现菩萨苾刍相,故不妨庄严华饰也。然于衣上绣佛,则殊亵慢,不可取之。而传法时之付祖衣,亦当革除。

  又按天竺五部僧众,衣分五色。舍利弗问经中,亦随德相表衣五色。后定衣制,或于八宗法主及与宗主,或随大师以下一切首领职员,分别制定特殊九条衣式,以为公服表章。然此等九条衣应为常住僧物──昔佛住世有舍华贵衣者,诸苾刍遵佛制,不俟佛知之令受为僧物,此其例也──,任其事,当其位,然后服之,苾刍不必人人自有。自有亦必任其事,当其位,然后服之。而苾刍尼则应唯服坏色之衣。然按震旦先朝沙门,又由帝王赐紫衣者,若仿此例,可由佛法僧园分别制成特别贵重之九条衣,用以赠奉高德苾刍,或苾刍尼,而为荣章。行杜多法又有著纳衣者──此沙门又名衲子之由来也。纳衣即粪扫衣,乃拾缀世人废弃之布帛,聚成者也。袍衫等物,可似现状,但通常亦应不背坏色之僧相。唯诸首领职员,当亦可用特别质色。若今为丛林方丈者袍皆黄色,而衣皆赤色者是也。其余类具冠履等项,兹不详论。

  乙 斋制

  设斋可如今之丛林所行。但今禅寺,为饭僧者上堂说法:一、以激扬宗风,二、即佛世苾刍为施食者祝福之意。吾意此当专归少室宗寺行之,余七宗寺应有区别。若天台宗寺,则集讲堂诵普门品,清凉宗寺诵普贤行愿品,嘉祥宗寺则诵心经或金刚经,慈恩宗寺诵佛地经,南山宗寺诵梵网经,开元宗寺则持六字明王陀罗尼,庐山宗寺及梵刹则诵弥陀经;唯支提及佛法僧园,则可随设斋者之愿,八种法门皆得行之。以此二处,本是集八宗人冶为一炉者故。至于食器,余处皆可依国俗习惯者用之。唯南山宗寺,则应依律文用钵。凡求戒者受食亦皆用钵──简称曰钵,梵语具足云钵多罗,华言翻应量器。谓随人上中下食量,制为三种钵也。其钵亦应由南山宗寺依一定式监制之──;以存佛仪。要之、南山宗寺凡一切事,可照律文行者,当悉照律文行。三千律仪、八万细行,使之恍见祇园遗风。若乞食事,每年于城市村落间或亦可行一次。若今南方,有结队巡回托钵者,可仿行也;盖此亦是布教之一事故。唯踞地而食等,不应固执。

  丙 日诵制

  每日设为常课、早暮礼诵:一、存法门行仪,引起正信。二、集善根资粮,助发道念。三、为国民祝厘,答谢檀施。四、令鬼神欢喜,护持伽蓝。震旦大小寺庵,自来皆依禅门日诵行之,此最善之制也。但八宗寺,不可以此助修而妨正行,当略简省,且使符契宗义。吾意少林宗寺,早课可但诵楞严咒,接下称释迦牟尼佛至赞韦天。晚诵可但诵阿弥陀经,接称阿弥陀佛。余宗可以类推。称何佛号、唱何种回向文,皆应详细分别规定。要使礼诵不草率,而半点钟可毕事为善。唯朔望,则八宗寺或皆作全堂功课。又八宗寺贵在专修,除设斋及随课普佛,其余法事概不应酬。而佛法僧园或早暮二次,但称佛绕塔及拜愿便可。唯支提、梵刹、莲社,及宣教院,或常作全堂功课。以此四处,皆在城市,专注重化俗故。

  丁 布萨制

  布萨即裒洒阤,华言共住清净。毗奈耶云:谓除破戒垢,令众清净故。常令半月半月,忆所犯事,对无犯僧,说悔前愆。一则遮现在之更为,二来惩未来之慢法。南山宗寺及梵刹,应全照律文而行,以持苾刍、苾刍尼二种之戒法。余七宗寺及支提,与佛法僧园,或改百丈清规告香之制。每年开布萨会二日,一日集共住僧众,各忆所犯事,向众发露。一日共修大乘忏法,悔罪令净。支提当更用结界法,各各支提,各以一县区为界域。凡非住宗寺、梵刹、佛法僧园者,在此县区之内诸苾刍众,值开布萨会日,无论毗?木奈耶类,阿兰若类,应皆集支提,相和合说罪忏悔。其阿兰若类,有与宗寺邻居者,或亦可就宗寺布萨,但须函告支提,令众共知。若虑一年所犯事不能全忆者,当依戒律检察三业,每夕自省其过,记之册簿。务求说悔清净,僧德斯隆。

  戊 历制

  检毗?木奈耶杂事,尝载有一外道,谤佛于瓶沙王,谓乔答摩徒众,别制时历,不依王制。西域记亦载印度历,一年分为六时,佛但分为三时,即热时、雨时、寒时是。则佛历与国历分行,有前时可征也。华梵两土,前此月日参差──若印度以震旦十六日为初一,十五日为三十、及以十一月为正月等是──,虽不可考;然震旦前者用月历──今时或者名曰阴历──,佛教所行亚洲各国,亦莫不用月历。故习惯上,佛菩萨瑞诞日,皆以月历为准。不宁惟是,僧伽布萨,亦取半月半月,而佛说法尤多取譬乎月。若月光三昧表佛性,及黑半月以喻烦恼法无断而渐断,白半月以喻菩提法本圆而渐圆等。且保存旧风俗,亦宗教所有事故,当即取震旦前此所行月历,定为佛历。以释迦如来降世为纪元,以百年为一稘,与国历并列之,文曰“佛历若干稘若干年某某某国某某某年”。历书中二十四气,及鸠始鸣、虫始蛰等,当可不载。而详载诸佛菩萨祖师瑞诞日,及修斋善日等。当由佛法僧园编印,分送各僧伽蓝,及各在俗信佛教者。此亦起人信佛为善一方便也。又八宗寺?穴舄远尘俗,可全依佛历行。若月假、每月但十四、三十放二日,不必四日,尤不必依星期放假。年假、暑假,则不须有。又八宗寺概用五年为期,以月轮六十二度亏圆为五年,丝毫不爽者也。仍依冬夏期之结制、解制便可。余处既共世俗,则应随顺。唯时节瑞庆之纯粹因缘于佛事者,仍当依照佛历,若浴佛节、腊八节等是也。

  己 名制

  得法南山宗者,可称律师。得法少林宗者,可称禅师。得法开元宗者,称瑜伽师。得法余五宗者,概称法师。用为别称,斯亦给矣。若随德行或褒或谥,可分五种等级:最上大师,次瑜伽师,又次法师,又次禅师,又次律师。冠以德号,则曰某某大师,乃至某某律师。但瑜伽师以下,可就生时得法宗别,褒德称之。若大师则必于具大智德,实曾化导无量众者圆寂后,乃得追尊之。若佛法僧园之大师,乃是职号,若德未称,身后仍不得谥为大师也。又于佛教正信会员,亦应随德为五等:最上大士,其次上士,又次开士,又次胜士,又次净士。或褒或谥而尊异之。通常称谓,对俗应自称沙门或释子,余若贫道及衲子等,亦可。僧中对师、对资、对同座等称谓,亦应一一厘定。要之、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施设化仪,名不可不正也。

  筹备进行品第四

  一 次第三期筹备

  今论整理僧伽制度乃根本之整理,非一蹴可几者。第一先决问题,则在僧徒及正信佛教者,皆一致向此整理之鹄的进行。而后得用种种之前方便,为之筹备。今当定十五年为筹备时,五年一期分为三期。而按三期分别言之:

  初期,略更寺庙管理条例,暂先遵守依彼所许设之教务会议,建立为僧机关,各可提前整理及筹备者,即由教务会议,联合全国寺庵主僧,议决筹办。对于僧伽方面,可提前及须提前筹办者:一、整顿一道场幽寂、财产丰足之丛林,以为少林宗寺模范。遴国中禅行最高之禅师,自缚已解而有愿力解人缚者为法主,及尊者而主持之。结集三十岁内苾刍,五年为期,尽息诸缘专修禅那,唯贵证悟。二、选国中三十岁内戒德清净苾刍五十人,集资遣往日本受密宗法──闻日本密宗诸部颇律仪清净──五年为期,务求得不可思议神通乘实验,为设开元宗寺筹备。三、整顿一道场广袤、财产丰足之丛林,由国中诸有名三藏法师为法主,及尊者而主持之。考选三十岁内文理通顺苾刍,依余六宗经律教典,分为六种课程讲习。各各专门研究,各各解行并进,五年为期,务通余六宗义,及将来建设之宗制,以为余六宗寺基础。四、就一相宜丛林,设一通学精舍,大略同中学校程度,研习近世各种普通科学及异国文字,与佛法大意。考取青年僧徒入之,五年卒业,以造僧中涉俗宣教人才。五、责成各寺庵之师长,遵国家强迫教育令,凡十五岁内之驱乌沙弥,皆受初高小学教育。

  对于国群方面:一、联合皈信佛教人士,创设一佛学研究社,于佛学作学理上之研究。及多出佛学书报等,以解说一般人对于佛教上之疑谤,而缘起高尚正真之信仰。二、吸集皈信佛教士女,设立一佛教通俗宣讲团,向各场所,随宜宣布佛教人乘正法,助进民德,辅隆国治。及办救世慈济等业。

  二期,则已稍有根据,当由全国有学僧徒,联合佛学研究社,佛教通俗宣讲团,拟定佛教建设暂行大纲,要求政府承认。并取销今寺庙管理条例。其大纲,于僧伽须以要政府承认政教分离为原则。政府与佛教住持僧交涉,则以佛教正信会为过度关键。此事妥定,僧伽内部之制度,乃可著手整理矣。对于僧伽方面:一、改组教务会议成行教院,为佛教住持僧机关。一县以上之僧会议,则由行教院临时集合之。二、停止遣往日本留学,并初期之模范基础,就国中原有相当之山寺,由初期所造就人才,成立八宗之宗寺各五所。拟定八宗暂行规制而纲维之。三、创设一佛教基金团,用三十年期偿还之债票,由行教院及佛教正信会,向僧徒及正信佛教者募集之。限制提充,别用专贮蓄生利息,以为建筑佛法僧园经费,及开办佛教银行、工厂之资本。务期十年中,能积二千四百万圆数。四、初期通学精舍,继续开办,驱乌沙弥亦照前受教育。另设立一专科精舍,分医学、欧文、梵文为三专科。考三十岁内苾刍国文通利及有普遍学识者学之,五年卒业。五、议定支提暂行规制,每县渐次各成立一支提,专为社会代修经忏法事。务令十年内,能如数成立。六、延长求戒期,自沙弥至苾刍为三月,限制必须南山宗寺乃得开戒,每年各开春冬二期。七、莲社尼寺及宣教院,皆拟暂行规制,亦随宜渐次成立之。务令十年内,能如数成立。

  对于国群方面,则成立佛教正信会,以总持佛学研究社,及佛教通俗宣讲团。使皈信佛教之士女,皆成为有统系之佛教徒。并组成佛教救世慈济团,推广慈善事业。及立佛教拥护社等,凡佛教正信会应有之事,逐渐于十年内令臻圆满。

  三期,则依二期筹备之事,更增进之:一、就省区成立持教院,为僧伽省机关。一省以上之僧会议,则由持教院临时集合之。二、由持教院即成立慈儿苑,凡未及受戒年龄之驱乌沙弥,皆收入之。由行教院即实行前所定剃度之限制法。三、八宗寺兼前之每宗五寺,今每宗各扩充为二十寺,并成立八宗之本寺。四、延长求戒期,自沙弥至苾刍为一年。未满二十不得苾刍戒,亦即实行。五、用前医学专科人才,省设施医苑一,依前所述施医苑之办法,亦兼造就医术人才。六、仁婴苑亦应于此期内,渐次成立之。七、由持教院调查一切属于僧伽田地山场等产,酌量分派入八宗寺。八、用前期所造就专科人才,组织成世界布教团,开始翻译、流通关于佛教书报。及向各洲布教,并考查各地佛教之情状。

  经上三期,筹备渐已圆满。即可完全实行:一、当即联合各持教院,选任佛法僧园统教大师、及副统教法师,与大众耆宿两类之评议法师,以先组成统教机关。二、即提出前所贮基金,依法开办银行、工厂,并即建筑佛法僧园。三、当即由统教机关,渐次议定前所订暂行大纲及各规制,成为完全佛教规制。联合僧俗之佛教徒,要求政府完全承认佛教住持僧。与政府经此交涉解决之后,除犯民法刑法及财产纳税外,凡有交涉二者之间,须永远以佛教正信会为间接关键,以住持僧为佛教之正干,实行政教分离。四、当即扩八宗寺,令每省每宗各四寺,完全成立。五、佛法僧园完全成立,即取销通学专科两精舍,归入广文、众艺精舍。至此,则已完全依新制度实行矣。故筹备即实行,筹备至圆满,即实行之完成也。

  二 问答政教分离

  问曰:何须政教分离?答曰:欧西束政于教之下,固曾病政,亚东钳教于政之下,亦复病教。欲除其病,故须分离,此从消极方面言者。病既互除,益乃交得。盖政之所施在国家,而教之所施在世界,世界者国家之通和,国家者世界之部份。世界大类皆进乎道德而和平,国家民族即受其福利而安乐。欲得其益,故须分离,此从积极方面言者。其间相辅助之义务,相承认之条件,由载明于佛教建设大纲而另详之。问曰:政教分离,条件既须得政府之承认,僧产归并宗寺,复应得僧众之愿意;设政府不承认、而僧众不愿意,则所计整理者不终等画饼乎?答曰:此须明白解说,恳挚提倡,深细研究,周遍鼓吹;务使人人了达此举有大利益,得皈命佛教者,以一致之决心进行之耳。所以必须筹备圆满,时机成熟,乃得张而施之,而未可卤莽从事焉!(武昌单行本)

  (附注)觉书初题为“整顿僧伽制度论”,海刊始改为整理。

  


中华典藏网旨在推广国学知识
吸取国学精华,传承中华文化!
本站非营利性站点,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