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部一 儒家类

孔子家语》十卷

王肃注。《家语》虽名见《汉志》,而书则久佚。今本盖即王肃所依托,以攻驳郑学。马昭诸儒,已论之详矣。然肃虽作伪,实亦割裂诸书所载孔子逸事,缀辑成篇。大义微言,亦往往而在。故编儒家之书者,终以为首焉。

荀子》二十卷

荀况撰,唐杨倞注。况亦孔氏之皮流,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主于修礼,徒以恐人恃质而废学,故激为性恶之说,受后儒之诟厉。要其宗法圣人,诵说王道,终以韩愈“大醇小疵”之评为定论也。倞注多明古义,亦异于无稽之言。

孔丛子》三卷

旧本题陈胜博士孔鲋撰。凡二十一篇。末为《连丛子》上下二篇,题汉孔臧撰。皆依托也。然《隋志》著录,其来已久。且亦缀合孔氏之遗文,故相沿莫之废焉。

新语》二卷

旧本题汉陆贾撰。凡十二篇,与《汉书》本传合。卷数亦与《隋志》合。惟“道基篇”末引《穀梁传》,则非贾所及见,盖依托也。然唐李善注《文选》所引,已即此本。其大旨主于崇王黜霸,而归于修身用人,持论亦不悖于圣贤。

新书》十卷

贾谊撰。原本五十八篇,今佚其三篇。多取《汉书》谊本传之文,割裂章段,颠倒次序,而加以标题,殊瞀乱无绪。疑旧本残缺,好事者取本传所载,离析其文,以足五十八篇之数。不可谓真出谊手,亦不可谓非出谊手也。

盐铁论》十二卷

桓宽撰。记始元六年,郡国所举贤良文学之士,与桑弘羊等议盐铁榷酤事,凡六十篇。所论者食货之政,而诸史皆列之儒家。盖古之儒者,主于诵法先王,以适实用,不必言心言性而后谓之闻道也。

新序》十卷

刘向撰。唐以前本皆三十卷,宋以后本皆十卷,盖不知为合并、为残缺也。与《说苑》体例相同,大旨亦复相类。其所以分为两书之故,莫之能详。中有一事而两书异词者,盖采摭群书,各据其所见,既莫定其孰是,宁传疑而两存也。

《说苑》二十卷

汉刘向撰。凡二十篇。所录皆春秋至汉初轶事,可为法戒者。虽传闻异词,姓名时代或有抵牾,要其大旨主于正纪纲、迪教化,不失为儒者之言。

法言集注》十卷

扬雄撰,宋司马光集注。旧本小序一篇,在十三篇之末,宋咸始散置卷首,光亦仍之。雄《长杨》诸赋,文章殊绝;《训纂》诸书,于小学亦深。惟此书摹仿《论语》,徒为貌似,不知光何取而注之。殆以尊圣人、谈王道,持论犹近正欤。

潜夫论》十卷

王符撰。凡三十五篇,又叙录一篇。符遭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著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之比也。

申鉴》五卷

荀悦撰,明黄省曾注。《后汉书·荀淑传》,称献帝时悦侍讲禁中,见政移曹氏,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辨,通见政体。今观其《政体》《时事》二篇,皆制治之要旨。《俗嫌》一篇,排斥谶纬。《杂言》上下二篇,剖析义理,皆原本儒术之言。省曾所注,亦多得悦之本意。

中论》二卷

徐干撰。旧本题魏人,是未考干没四年之后,魏乃受禅也。书凡二十篇。大抵原本经训,指陈人事,而归于圣贤之道。故前史皆列之儒家。

傅子》一卷

傅玄撰。原本一百三十篇,宋代仅存二十三篇,后遂散佚,今从《永乐大典》重辑,尚得十有二篇。《晋书》载,王沈称玄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存重儒教。此本虽残缺之余,尚足见梗概焉。

中说》十卷

旧本题隋王通撰。核以事实,多相抵牾,盖其子福郊、福畤等所依托也。书凡十篇,字字句句,皆刻书《论语》,师弟亦互相标榜,自比孔、颜。盖自汉以来,僭拟圣人自通始,聚徒讲学之风亦自通始。录之以著儒风变古,其所由来者渐也。

帝范》四卷

唐太宗文皇帝御撰。盖贞观二十二年以赐太子者也。凡十二篇,至宋已佚其半。元吴莱称,泰定二年,复于云南得全书,然亦未见传本。今始从《永乐大典》录出。旧有唐贾行注,此本注引吕祖谦杨万里,则元人所补,非唐人之旧也。

《续孟子》二卷

林慎思撰。凡十四篇。大旨以孟子之书乃门人所记,往往失其本意,因推阐以作此书,亦颇有所发明。独其不自立论,而必假借姓名,设为问答,类乎庄、列之寓言,则又多生节目耳。

伸蒙子》三卷

唐林慎思撰。“伸蒙子”者,慎思以《易林》自筮,得蒙之观,有“伸蒙入观”之语,因自号也。凡“槐里辨”三篇,叙天地人之事;“泽国纪”三篇,叙君臣民之事;案:民字原本避讳作人,今改正 。“时喻”二篇,叙文武之事。大旨醇正,惟所设姓名如 、 、 、 、 、 之类为奇,不近理。

素履子》三卷

张弧撰。凡十四篇。《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皆不著录。郑樵《艺文略》始载之。然不甚显于世。故宋濂作《诸子辨》,亦未及之。要其援引经典,根据义理,实儒家者流也。

家范》十卷

宋司马光撰。首列易家人卦及节录诸经之语,为之纲领。以下分十九篇,皆杂采史事可为法则者。亦间附以论说。与朱子《小学》体例小异,而用意略同。

帝学》八卷

范祖禹撰。乃元祐初,祖禹在经筵所进,皆纂辑自古帝王及宋代祖宗典学事迹,亦间附论断。由伏羲至唐仅二卷,由宋太祖至神宗乃至六卷,盖缕陈家法,以劝继述之意也。

儒志编》一卷

王开祖撰。皆讲学之语,持论颇为笃实。原序称旧无刊本,明王循守温州,始为搜访遗文,编为此帙。因当时有“儒志先生”之称,故以名书。然《宋史·艺文志》实有王开祖《儒志编》一卷,或散佚之后,循又重辑欤。

谨案:以上诸儒,皆在濂、洛未出以前。其学主于修己治人,无所谓理气心性之微妙也。其说不过诵法圣人,未尝别尊一先生号召天下也。中惟王通师弟,私相标榜,而亦尚无门户相攻之事。今并录之,以见儒家之初轨焉。

太极图说述解》一卷,《通书述解》一卷,《西铭述解》一卷

曹端撰。明代醇儒,以端及胡居仁薛瑄为最。端又开二人之先。是编笺释周子、张子之书,大抵抒所心得,故其言简而不支。

张子全书》十四卷,附录一卷

张载撰。题曰“全书”,乃止《西铭》一卷,《正蒙》二卷,《经学理窟》五卷,《易说》三卷,《语录抄》一卷,《文集抄》一卷,《拾遗》一卷,又附载行状之类为一卷。自《西铭》《易说》以外,与《宋志》卷数皆不合。实非全本,然世所通行,惟有此刻也。

注解正蒙》二卷

国朝李光地撰。《正蒙》词奥义隐,注者多不得涯涘,又多与程、朱之说抵牾,注者亦莫知所从。光地此注,疏通证明,多所阐发,于先儒异同之处,尤能一一别白是非。

正蒙初义》十七卷

国朝王植撰。于《性理大全》所收《正蒙》诸注外,旁采高攀龙等五家注,而互证以张子他书之说,于张子解经用注疏之处,持论特平。其谓张子自注惟十四条,余皆误引。又谓十七篇为张子手定,李光地本多割裂,亦颇能考核。

二程遗书》二十五卷,附录一卷

程子门人所记,而朱子编次之。其《附录》一卷,则行状之类也。书成于乾道四年戊子,《文献通考》所载卷数,与此本同。《黄震日抄》所载卷数、次第,皆不合。殆传写非一本欤。

二程外书》十二卷

亦程子门人所记。朱子又取他书所载程子语一百五十二条益之,以补《遗书》所未备。成于乾道九年癸巳,以真伪错杂,故目曰“外书”。

二程粹言》二卷

杨时编。乃其自洛归闽时,以二程子门人所记师说,采撮编次,分为十篇。

公是先生弟子记》四卷

刘敞撰。曰“弟子记”者,托词于弟子所记也。敞穷经学古,介然自持。是书所论,于王安石之新学,无所假借;于程、苏二党,亦多所箴规。其两无所归,失援孤立,亦坐此。然人品则超然远矣。

节孝语录》一卷

宋徐积撰。其解经多生异议,颇似染王氏新学。然积笃行谨守《宋史》列之“卓行传”,实非附和时局者,特好奇耳。其推陈平、扬雄,而薄贾谊,亦非公论。然其他多笃实近理。

儒言》一卷

晁说之撰。自晁迥以后,晁氏之学,皆杂禅。惟此书为攻王安石新学而作,持论皆深合儒理。其间以安石讲《周礼》而排《周礼》,以安石尊《孟子》而抑孟子,未免成见不融,务与相反,然其大旨终正也。

蒙训》三卷

吕本中撰。乃其家塾训课之本,多正论格言,务切实用,于立身从政之道,多有所裨。

省心杂言》一卷

李邦献撰。或曰林逋,或曰尹焞,或曰沈道原,皆误也。其书切近简明,不为高论,而多足以范世励俗。

上蔡语录》三卷

曾恬胡安国所录谢良佐语,朱子又为删定之。良佐受业于程子,而学乃杂禅,故朱子删薙颇严。然为良佐作祠记,称其以生意论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以求是论穷理,命意皆精当;又称其以穷理居敬为入德之门,得明道教人纲领。盖其学醇疵参半,故朱子尚有取于此书云。

《袁氏世范》三卷

袁采撰。原本讹舛,今以《永乐大典》校正。其书分睦亲、处己、治家三门。意求通俗,故字句不免于近俚。然明白切要,使人易知易从,即为有补于世道。与文章固各为一事也。

延平答问》一卷,附录一卷

《延平答问》,宋朱熹撰,皆记与李侗往来论学之语,而以侗与刘平甫二书附之。延平者,侗所居也。其附录,则朱子门人,取朱子论侗之语,及祭文、行状,并载焉。

近思录》十四卷

宋朱熹、吕祖谦同撰。或惟题朱子者,谬也。书成于淳熙二年,取周子、程子、张子之言,择其切要者,得六百二十二条,分十四门。淳祐十二年,叶采为之集解,始表进于朝。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国朝茅星来撰。星来病叶采《近思录集解》粗率肤浅,又多讹舛,因参校诸本,凡近刻窜乱者,悉以朱子考定错简之例,注于条下。又杂采诸说,疏通其义,于名物训诂颇详。其后序谓,马、郑、贾、孔之学,如百货所聚;周、程、张、朱之学,如权衡百货之轻重。亦公论也。

《近思录集注》十四卷

国朝江永撰。因明周公恕所刻《近思录》,妄加分析,增立子目,或移置其篇章,或佚脱其句字,多误后人,因注原本以正之。凡《朱子文集》《语录》有相发明者,皆为采入,朱子说有未备者,乃取叶采诸家之注,或以己意疏证之。

杂学辨》一卷,附《记疑》一卷

宋朱熹撰。盖为诸儒之说杂于二氏者而作。所驳凡苏轼易传》、苏辙老子解》、张九成中庸解》、吕希哲大学解》四书,皆摘录原文,驳正于下。《记疑》一卷,则辨程氏门人所记语录也。

谨案:讲学家专著一书,以相攻驳者,始于是编。然犹为辨所当辨,故录之以示发源。其末学沿流,徒酿朋党之局者,则概不录焉,谨发其凡于此。

《小学集注》六卷

旧本题宋朱熹编。以朱子集中“癸卯与刘子澄书”考之,实子澄之所类次。犹《通鉴纲目》出赵师渊手也。初有文章一门,后乃改定为内篇四、外篇二。其注为明陈选作,随文衍义,颇为浅近。盖为课蒙之计,不得不词取通俗尔。

谨案:《文献通考》以此书入经部小学类。然《汉书·艺文志》小学类中皆训诂文字之书,而《弟子职》乃附《孝经》。沿及诸史,无以幼仪入小学者。今考是书所录,皆养正之功、立教之本,入之儒家,于古义为允焉。

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黎靖德编。朱子没后,辑门人分记之语者,有池录、饶录、饶后录、建录;其类编为书者,则有蜀本、徽本。后翻刻不一,讹舛日增。靖德裒集诸刻,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一条,厘为二十六目,颇清整易观。然前后异同之处,则未能考定也。

戒子通录》八卷

刘清之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博采群籍,凡有关庭训者,皆录其大要。母训、阃教,亦备述焉。不免冗繁而要为详尽。

知言》六卷,附录一卷

胡宏撰。刊本窜乱失真,今从《永乐大典》校定。宏论性近于禅,论治泥于古,皆不可训。然大致明白醇正,不以小疵废之。附录一卷,则朱子辨正是书之语也。

明本释》三卷

刘荀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大旨谓为学当求其本,因举其切要者三十三条,各著论以明之。其曰释者,荀自为之注也。

少仪外传》二卷

宋吕祖谦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其书为课幼而设,故取《礼记》“少仪”为名。中间杂引嘉言懿行,兼及于立身行己、应世居官之道,不与《礼记》经义相比附,故名曰“外传”。

丽泽论说集录》十卷

宋吕乔年编。乔年为吕祖谦之侄,吕祖俭之子。祖谦没后,祖俭搜辑其门人记录之语,乔年因排次为此书。凡经说七卷,史说二卷,杂说一卷。

曾子》一卷

汪晫编。《汉志》载《曾子》十八篇,《隋志》《唐志》皆作二卷,高似孙子略》、陈振孙《书录解题》皆载有《曾子》,是宋时尚有传本。晫盖以其未备而重辑之,凡十二篇。其强立篇名,颇为杜撰。然宋代旧本已佚,存之尚具《曾子》之崖略也。

子思子》一卷

宋汪晫编。晁公武《读书志》载有《子思子》七卷,晫此本乃止一卷,而分为九篇。其割裂古经,强立篇名,与所辑《曾子》相等,亦以旧本久亡存之耳。

迩言》十二卷

刘炎撰。凡十二篇。其言醇正笃实,而切近事理,无迂僻不情之论。如谓井田封建,必不可复,谓党锢之祸,由于自取,谓学二程而不至者,不能无偏,皆讲学家所讳不肯言者也。

木钟集》十一卷

陈埴撰。其书以集为名,实则所作语录。凡《经说》九卷,《近思杂问》一卷,《史论》一卷。其体例皆先设问,而后答之。故取《礼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之义,名“木钟集”云。

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五卷,《后集》二十五卷,《续集》二十二卷

旧本题宋滕珙编。或又题明马季机编,未之详也。其书取《朱子文集》《语录》,分类编次。《前集》皆论学,《后集》皆论古,《续集》则补前二集之遗。每一论必先著缘起,后标立论之意,颇有条理。但门目太碎,是其一失耳。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

真德秀撰。因《大学》之义,而敷演之。首以为治之要、为学之本二篇,次分四大纲,曰格物致知、曰诚意正心、曰修身、曰齐家,分子目四十有四。皆援引经训,旁征史事,参以先儒之论,以明法戒。大旨在正本清源,故治平之道,置而弗及焉。

西山读书记》六十一卷

宋真德秀撰。原本分甲、乙、丙、丁四集。今惟存甲集三十七卷,皆论天人理气之奥;乙集二十二卷,论虞、夏以来名臣事迹,略仿编年之体,前有纲目一篇,称止于五代,而书止于唐李德裕,盖未完也;丁集二卷,皆论出处之义。

《心经》一卷

宋真德秀撰。集圣贤论心格言,而以诸儒议论为之注。大旨以正心为本,非慈湖之学,以心之精神为圣也。

政经》一卷

旧本题宋真德秀撰。采经典论政之言为经,而杂引事迹为之传。末载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录。又以德秀历官公牍告谕附之。考陈氏《书录解题》,有《心经》而无此书,疑或依托。然其言有取,真赝亦无庸深诘焉。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

项安世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其读书札记也。凡《说经篇》七卷,《说事篇》《说政篇》《说学篇》各一卷。附录二卷,一为《孝经》说,一为《中庸》臆说。原本所附,尚有《诗》篇次一卷,丘乘图一卷,今则佚矣。

先圣大训》六卷

杨简撰。搜辑孔子遗言,排纂为五十五篇,而各为之注。简出陆九渊之门,故所注多牵合圣言,抒发心学。然秦、汉以来,百家诡诞之谈,往往依托孔子。简能刊削伪妄,归于醇正,异同舛互,亦多所厘订,其搜罗澄汰之功,亦未可没焉。

黄氏日抄》九十五卷

宋黄震撰。原本九十七卷,今佚其二卷。自一卷至六十八卷,皆读经、史、子、集而摘其精要,论其得失;六十九卷以下,则震之杂文也。其学以朱子为宗。然震学朱子,一如朱子之学程子,虽笃信谨守,而补阙订误,亦未尝字字附和,与宋末之依草附木者,区以别矣。

北溪字义》二卷

陈淳撰。以《四书》字义,分二十六门,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通曲证,颇有所发明。

准斋杂说》二卷

吴如愚撰。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如愚早耽禅悦,既乃反于笃实。其解《大学》格物,为王守仁传习录》所祖,似夙见未能尽涤,然如天理人欲之辨,三畏四箴之论,亦未尝不发挥深至。

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

熊节编,熊纲大注。其书皆录周子、二程子、邵子、张子、朱子及司马光之文,而杨时、罗仲素、范浚吕大临蔡元定黄榦张栻、胡宏、真德秀亦间及焉。明永乐中,修《性理大全》,其文多采诸此。其“性理”之名,亦似沿此书也。

东宫备览》六卷

陈模撰。取经史旧文有关于训储者,汇为一编,凡二十篇。条分缕析,颇为详悉。其加意者,尤在择妃嫔、简宫僚、谨游习三篇。

孔子集语》三卷

宋薛据编。集诸书所载孔子之语,挂漏芜杂,皆所不免,不及杨简书之有条理。而秦汉古书,残章断句,亦或赖以考见,故并存焉。

朱子读书法》四卷

宋张洪、齐 同编。原本久佚,今从《永乐大典》录出。盖因庆源辅氏原本,及鄱阳王氏所续编,重为补订。皆以《语录》《文集》,分门编次。于朱子一家之学,亦可谓究心矣。

家山图书》一卷

是书自《永乐大典》录出,原本题曰朱子撰。然中引《文公家礼》,其不出朱子审矣。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此名,而所说与此书颇不相合。盖诸儒互有增损,非一本也。其书先图后说,根据礼经,自入学以至成人,依类标题,极有根据。虽不出自朱子,要必有所受之也。

读书分年日程》三卷

程端礼撰。亦因辅广所辑《朱子读书法》而修之。以原目六条为纲,而分立其课程。《元史·儒学传》称,端礼有《读书工程》,国子监尝以颁郡县,即此书也。

辨惑编》四卷,附录一卷

谢应芳撰。因吴俗信鬼神,多拘忌,往往违礼而戾教,乃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论说,条析而辨之,以纠正其失。凡十五类。又附录书及杂著八篇,言虽浅近,然申明礼教,辟邪说以正民风,是不愧儒者矣。故进而列之儒家焉。

治世龟鉴》一卷

苏天爵撰。乃天爵再任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时作。凡六目:一曰治体,二曰用人,三曰守令,四曰爱民,五曰为政,六曰止盗。所采皆宋以前善政嘉言,而大旨归于培养元气。

《管窥外编》二卷

元史伯璇撰。伯璇尝作《四书管窥》,此书又条记友朋答问之语,以阐发其余义,故谓之“外篇”。然皆辨证之文,不主于笺释经义,实则伯璇之语录耳。其谨守闽学,如胡炳文陈栎;而多见古书,则非二人所及也。

内训》一卷

明仁孝文皇后撰。或以为高皇后撰者,误也。凡二十篇。词意皆明白醇正。每章之下,各有附注,皆儒臣颂扬之词,不著名氏,不知谁所为矣。

理学类编》八卷

张九韶撰。初名“格物编”,吴当为易此名。分天地、天文、地理、鬼神、人物、性命、异端七类。以周、程、张、邵、朱六家之言为主,而以荀卿以下五十三家之言辅之。每类之末,附以己见,采撷精要,具有条理。

《性理大全书》七十卷

明永乐十三年,胡广等奉敕撰。所采宋儒之说凡一百二十家。其中撷录原书,自为部帙者九种;捃拾群言,分门编纂者十三类。大抵芜杂割裂,襞积成书,非能于道学源流,真有鉴别。经我圣祖仁皇帝特诏儒臣,删为《性理精义》,所遗者皆糟粕矣。以后来言性理者,皆出于是书,将举其末,必有其本,故仍过而存之焉。

读书录》十一卷,《续录》十二卷

明薛瑄撰。明代醇儒,以瑄为首。是二录皆躬行心得之言,无一诟争门户语也。

大学衍义补》一百六十卷

明丘浚撰。真德秀《大学衍义》,止于格、致、诚、正、修、齐,未及治、平之事。浚因作此书以补之。分十二目。博采群言,而附以己见。书虽芜杂,而要不失为典赡。盖浚人虽忮,而学则博也。

居业录》八卷

明胡居仁撰。乃其所著语录,分十二类。居仁与陈献章,俱出吴与弼之门。献章出处颇与其师相类,持论亦涉玄虚;居仁则人品学问,皆谨严笃实,为青出于蓝焉。

枫山语录》一卷

章懋撰。凡分四类:曰学术、政治、艺文、人物,而附以拾遗。卷帙不多,而言皆切实近理。其谓陈献章近禅,胡居仁不适于用,皆公论也。

东溪日谈录》十八卷

周琦撰。凡分十三类。其学出于河津,一本濂洛之说。盖薛氏之学,虽或失之拘谨,而行矩言规,不敢恣为高谈,故数传之后,尚有典型。

困知记》二卷,《续记》二卷,附录一卷

罗钦顺撰。前记成于嘉靖戊子,续记成于辛卯,附录则与人论学书六篇。钦顺之学,初从禅入,晚乃折而归儒。故于禅学利病,纤悉皆知,能抉摘其要书,非漫无所见,徒博辟佛之名者也。

《读书札记》八卷

徐问撰。乃其与门人问答,札记成书。其论学一本洛闽,深不取姚江之说。然但平心论理,无一语指名攻击。不似陈建诸人,跳踉狂詈;亦不似张烈诸人,锻炼深文也。

士翼》四卷

崔铣撰。前三卷曰《述言》,皆其语录;后一卷曰《说象》,则《易》解也。铣学问切实,而持论明畅。如云:讲理至宋人而精,然而滋蔓;讲学至宋人而切,然而即空。又云:汉、唐之小人易见,宋之小人难知;汉、唐之君子可信,宋之君子当考。皆争门户者,所断不肯言也。

泾野子内篇》二十七卷

吕柟撰。凡语录十一种。其学出薛敬之,而敬之学出薛瑄,故持论与王守仁异趣。大旨在格物以穷理,先知而后行,颇为近里著己。

周子抄释》三卷

明吕柟撰。一卷为周子《太极图说》《通书》,二卷为遗诗遗文,三卷为传志之属。每条之下,柟各释以一二语,颇为简要。

张子抄释》六卷

明吕柟撰。张子遗书在四子中最残缺。柟之所见亦与今本相同,于《正蒙》隐奥之处,标举颇明。

二程子抄释》十卷

明吕柟撰。皆依《二程遗书》原第摘抄,仍留其某某所记之注。朱子编《遗书》时,深病其真伪糅杂,柟所别择,颇为不苟。

朱子抄释》二卷

明吕柟撰。宋四子中,惟朱子著述最繁。柟所抄乃独最简,然采撷要语,爬疏微义,已足见紫阳门径。

中庸衍义》十七卷

夏良胜撰。仿《大学衍义》体例,以《中庸》之义,推广演绎;于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诸条,尤反复致意。盖书作于嘉靖中也。

格物通》一百卷

湛若水撰。体例亦仿《大学衍义》,而以致知并于格物,以格物统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分纲目,引证祖训,而参以诸儒之说,大致与丘濬书相近。惟濬多征往事,此多引前言。

世纬》一卷

袁袠撰。凡二十篇。其言皆指陈弊俗,反复阐明。虽词气或不免太激,然贾谊《新书》、王符《潜夫论》,从古列诸儒家也。

呻吟语摘》二卷

吕坤撰。初本四卷,此本乃坤手自刊,削勒为二卷,故名曰摘,盖晚年定本也。其讲学不语精微,不谈高远,惟以躬行实践为本,在明季最为醇正。

《圣学宗要》一卷,《学言》三卷

刘宗周撰。其《圣学宗要》,合周、张、程、朱与王守仁之说,各为之训解;《学言》三卷,则其语录也。其学虽出姚江,而以慎独为宗,能归于诚敬,故与王学末派滉漾自恣者异云。

人谱》一卷,《人谱类记》二卷

明刘宗周撰。姚江之学,多言心,故宗周救之以实践。《人谱》首列人极图说,次记过格,次改过格。《类记》,则集古来嘉言善行,分为五篇。词多浅显,盖为中人以下立教也。

榕坛问业》十八卷

黄道周撰。前十六卷,为道周里居讲学之作;十七卷,为追答友人问难之书;十八卷,则蒋德璟所问,而道周授意于门人答之者也。其言出入经典,博综事物,不但为性命空谈。

温氏母训》一卷

温璜述其母陆氏之训也。璜抗节孤城,阖门就义,得于母教者为多。录之儒家,示进之也。

《御定资政要览》三卷,后序一卷

顺治十二年,世祖章皇帝御定。凡三十篇。篇各标目。以大书阐其理,以分注核其事。凡奉天出治之源,本身加民之道,一一粹经籍之菁华,发圣贤之蕴奥。万万世立纲陈纪,奉兹一编,而有余矣。

圣谕广训》一卷

圣祖仁皇帝亲制圣谕十六条,颁示天下。雍正二年,世宗宪皇帝阐绎觉世牗民之意,演为《广训》万言。列在学官,使共相讲肄。迄今朔望宣读,无不油然感动。盖周详剀切,所以入人者深也。

《庭调格言》一卷

雍正八年,世宗宪皇帝御纂。凡二百四十有六则。盖至孝承颜,独蒙眷顾,宫廷问视之余,训示周详,心法、治法,同符典诰,嗣服之后,爰追录以成此编云。

《御制日知荟说》四卷

乾隆元年,皇上取旧制各体文,亲为删择,勒成一编。凡二百六十则。一卷论帝王治化之要,二卷论天人性命之旨,三卷论礼乐法度之用,四卷论古今行事之迹。内圣外王,同条共贯。允足方轨乎六经,垂模乎百代。

《御定内则衍义》十六卷

顺治十三年,世祖章皇帝御定。仿真德秀《大学衍义》之例,分八大纲三十二子目。前有御撰恭进皇太后表文,仰见任姒徽音,衍为二南之化。以本治治天下,渊源有自来也。

《御定孝经衍义》一百卷

康熙二十一年,侍郎张英等奉敕撰。亦仿真德秀《大学衍义》之例,分八大纲五十六子目。凡征事考言,皆引经据典;其诸子杂书,惟据为旁证,不入正条。义例谨严,而包罗宏富。推阐孝德,曲畅无遗。

御纂性理精义》十二卷

康熙五十六年,大学士李光地奉敕撰。明永乐中,胡广等撰《性理大全》,芜杂无绪,后来节本,亦皆持择未精。因特命光地删繁举要,勒成此编。卷帙仅及原书七分之一,而条理精密,义蕴已包括无余矣。

御纂朱子全书》六十六卷

康熙五十二年,大学士李光地等奉敕撰。宋儒文集语录,惟朱子卷帙最繁。其中或未定之说,后先互异;或门人记述,彼此迥殊。学者各据一端,弥滋聚讼。是编分类排辑,厘为一十九门。存真削伪,去驳留醇。使朱子一家之言,有伦有要。视黎靖德等所录,实为既博且精。

《御定执中成宪》八卷

雍正六年奉敕撰。前四卷载帝尧以来至明孝宗嘉言善政,后四卷为名臣奏议。先儒论说,凡有资于治法者,搜精取要,靡不赅载。与御撰《资政要览》,心源符契,均为驭世之大经。

御览经史讲义》三十一卷

乾隆十四年,大学士蒋溥等奉敕编。乾隆元年,诏翰詹科道轮奏经史讲义,盖仿宋代进御故事之体。日积月粹,篇帙渐繁,因命简其近理者,编为此帙。仰见圣德谦冲,迩言必察,如海岳之不捐尘露也。

《正学偶见述》一卷

国朝王宏撰撰。朱子无极之辨,陆九渊攻之于前;格物之说,王守仁轧之于后。诸儒各争门户,垂数百年。宏撰谓无极之说,当以陆九渊为是;格物之说,当以朱子为是。因作此书,以持其平。

思辨录辑要》三十五卷

国朝陆世仪撰。原本卷帙繁重,张伯行删削其文,分十四门编次,故名曰“辑要”。其学主于敦守礼法,讲明实用,能尽涤明季猖狂之习。

双桥随笔》十二卷

国朝周召撰。自序称,集中大意,在信道而不信邪,事人而不事鬼,言理而不言数,崇实而不崇虚,足以见其所学。惟词气多伤激烈,未免所养未粹耳。

读朱随笔》四卷

国朝陆陇其撰。乃其读《朱子文集》随笔札记。于正集二十九卷以前,诗赋札子,人所共知者,不复置论。三十卷以后至别集五卷,则摘其精要,各加案语,以申明之。

三鱼堂剩言》十二卷

国朝陆陇其撰。皆平时札记,其甥金山陈济排比成帙。凡说五经者四卷,说《四书》《性理》者二卷,说诸儒得失者二卷,说子史及杂事者四卷。

《松阳抄存》二卷

国朝陆陇其撰。盖其官灵寿知县时,取所撰《问学录》《日记》二书,抄撮精要,裒为此编。张伯行尝为刊行,而汰除过半,多失陇其之意。此本乃乾隆辛未,金山杨开基以原本重编者也。

榕村语录》三十卷

国朝李光地撰。光地虽留意讲学,而研究经典,多所独得。是编为其门人徐用锡及其孙清植所编。凡说经者十七卷,论诸子诸儒者三卷,论史者一卷,论历代者一卷,论学者二卷,论性理者二卷,论治道者二卷,论诗文韵学者二卷。大旨皆有本之言。

读书偶记》三卷

国朝雷 撰。是编大旨以朱子为宗,而能不争竞门户。其中论《易》多本李光地,论《礼》多本方苞;盖一其乡前辈,一其受业师也。

右儒家类。一百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一卷。

谨案:“非十二子”见荀卿书,是儒术争构之始矣。自宋及明,角立分朋,格斗而不休者,四五百年。故王圻《续文献通考》,于儒家诸书,各以学派分之,以示区别。然儒者之患,莫大于门户,圻仍以门户限之,是率天下以植党也,于学问何有焉。今所甄录,但以时代先后为次,不复分析宗派,要求其不失孔、孟之旨而已。各尊一别子为祖,而置大宗于不问,是恶识学问之本原哉。

子部二 兵家类

握奇经》一卷

旧本题风后撰,汉公孙弘解,晋马隆述赞。《汉志》《隋志》《唐志》皆不载,《宋志》始著录。详考其文,盖因唐独孤及《八阵图记》而依托为之。然其言具有条理,流传四五百年,为谈兵者所祖,今亦仍录之,冠首焉。

六韬》六卷

旧本题周吕望撰。其文义不类三代,盖因庄子“金版六弢”之语,而附会成书。然陆德明《庄子释文》,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其伪,在陈、隋以前矣。

孙子》一卷

孙武撰。《史记·孙子列传》载武之书十三篇是也。兵家书之传于今者,惟此本为最古。

《吴子》一卷

吴起撰。《隋志》《唐志》皆作一卷,与今本同。惟晁氏《读书志》作三卷,然六篇之目则与今本合,亦真古书也。

司马法》一卷

旧本题齐司马穰苴撰。证以《史记》,盖齐威王诸臣集古兵法为之,而附穰苴于其中,非穰苴作也。其时去古未远,三代遗规,往往于此书见之。

尉缭子》五卷

周尉缭撰。《汉志》兵家有《尉缭》三十一篇,今本二十四篇,不知即《汉志》所载否。然其言多近于正,与战国权谋颇殊,故横渠张子亦尝注之。

三略》三卷

旧本题黄石公撰。云即圯上以授张良者。然其文不类秦汉间书。汉光武帝诏虽尝引之,安知非反摭诏中所引二语,以证实其书?谓之北宋以前旧本,则可矣。

三略直解》三卷

刘寅撰。诠释颇为明畅。其以此书为真出太公所作,则非也。

素书》一卷

旧本题黄石公撰,张商英注。实即商英所伪托。以书中所言,颇有合于以柔制刚、以退为进之理,故今尚传焉。

李卫公问对》三卷

旧本题唐李靖撰,陈师道何薳邵博皆以为阮逸所托。然其指画攻守、变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时有所得。故郑瑗井观琐言》,谓其书虽伪,亦出于有学识谋略者之手也。

太白阴经》八卷

李筌撰。于行军制胜之术,指画甚详。杜佑通典》采用其说颇多。

武经总要》四十卷

曾公亮等奉敕撰。凡前后二集。前集制度十五卷,边防五卷;后集故事十五卷,占侯五卷。战阵之事,非宋人所长,故所言阵法战具制弥详,而拘牵弥甚。边防五卷,亦多得诸传闻。然前集备一朝之规制,后集具历代之得失。录之亦足资考核,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虎钤经》二十卷

许洞撰。其书指陈兵法,上自占候阴阳,下至医疗人马,一一详备。大抵汇辑旧文,参以己意。惟第九卷飞鹗、长虹、重复、八卦四阵,及飞辕寨图,为洞自创之新法。

何博士备论》一卷

何去非撰。凡二十八篇,今佚二篇。皆论兵之语。元祐中,苏轼尝为奏进于朝,荐为馆职,不果。卷首载轼荐状二篇,所以志是书之缘起也。

守城录》四卷

是书凡分三种。首为《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宋陈规撰,因金人攻汴之具,而追论捍敌之法。次为《守城机要》,亦规所撰,皆论备御之术。次曰《建炎德安守御录》,则绍熙中浏阳汤璹,追录规守城轶事也。

武编》十卷

唐顺之撰。凡前后二集。前集缕陈战法,分五十四门;后集征述古事,凡九十七门。体例略似《武经总要》,然顺之身经行阵,较曾公亮等多阅历之言。

阵纪》四卷

何良臣撰。皆述练兵之法。凡分二十三类,共六十六篇。大抵以平时选练为本,而预筹其应变之术焉。

江南经略》八卷

郑若曾撰。为江南倭患而作,兼及防御土寇之事。于山川形势、攻守机宜及善后诸策,言之最详。盖若曾尝入胡宗宪幕,参赞军政也。

纪效新书》十八卷

戚继光撰。乃其官浙江参将时,练兵备倭之作。首为或问一篇,解释疑阻;次分十八篇,每篇各有图说。其词率如口语,不加文饰,取其易于谕众也。

练兵实纪》九卷,《杂集》六卷

明戚继光撰。乃隆庆二年,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时,讲求练兵之衡而作,凡练法六篇。其《杂集》五篇,则军中条议法制也。

右兵家类。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