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2],鹿豕狉狉[3],人不能搏噬[4],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5],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诸侯,有诸侯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6]、连帅[7]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8]。然而降于夷王[9],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10],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11],王室东徙[12],而自列为诸侯矣。厥后[13],问鼎之轻重者有之[14],射王中肩者有之[15],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16]。天下乖盭,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17],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18],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19],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20],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21]。困平城[22],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23]。后乃谋臣献画[24],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25],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26],得魏尚于冯唐[27],闻黄霸之明审[28],睹汲黯之简靖[29],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30],戚之而已[31]。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袭眦[32],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33]尤非所谓知理者也。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乘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34],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35],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注释】

[1]封建:君王把爵位授予臣子,称为封建,这种封赏制度在周得以完整地建立。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封地也有百里、七十里、五十里之分。这种制度最终被秦始皇废除。

[2]榛榛:杂乱芜秽。

[3]狉狉:四处奔窜的样子。

[4]噬:啃噬,咬。

[5]荀卿:赵国人,名况。

[6]方伯:诸侯之长。

[7]连帅:十个国家合称为连,执掌连的称为连帅。

[8]扞:捍卫,守卫。

[9]夷王:周夷王名燮,周懿王之子。

[10]宣王:周宣王名靖,周厉王之子。

[11]幽、厉:周幽王、周厉王。幽王,宣王之子;厉王,夷王之子。

[12]王室东徙:指周平王迁都洛邑之事。

[13]厥后:从此以后。

[14]问鼎:鼎是指周王室的传国之宝鼎,问鼎含有藐视王室的意义。

[15]中:射中。

[16]凡伯、苌弘:分别指周王室的卿士和大夫。

[17]十二:指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

[18]陪臣之邦:指魏、韩、赵、齐,魏、韩、赵三家当时都是晋国的臣子,后来瓜分了晋国,所以称为陪臣之邦。

[19]裂都会二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国家分为三十六郡,郡下面设有守、卫、监。

[20]负锄梃谪戍之徒:扛着锄头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即指陈胜吴广辈起义之事。

[21]奔命句:指的是英布、陈豨、韩王信等诸侯反叛之事。

[22]平城:地名,位于今山西大同。

[23]陵迟:向丘陵一样迟迤,暗指日趋衰败。

[24]谋臣献画:指晁错向景帝进谏削弱诸侯国之事。

[25]怙势:凭借权势。

[26]“且汉知”一句:指汉文帝向汉中守田叔询问天下治国之士,田叔推荐云中守孟舒一事。

[27]“得魏尚”一句:汉文帝向冯唐询问可用之士,冯唐推荐前云中守魏尚,魏尚得到再次任用。

[28]黄霸:字次公,为颍川守,为官明察审慎,深得民心。

[29]汲黯:字长孺,汉武帝知道他是贤才,就封他为淮阳守,汲黯谢而不受,于是汉武帝就准许他“卧而治之”。

[30]纵令:纵使,即使。

[31]戚:悲戚。

[32]裂眦:怒视。

[33]促:短促。

[34]资以黜夏:借助于他们的力量才废黜了夏朝。资:力量。

[35]不肖:没有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