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尚书》简介参见卷一。

甘誓

【题解】

《甘誓》,是夏启在有扈氏都城南郊甘(今陕西西安鄠邑区)讨伐有扈氏前的动员令,系后人根据传闻写成。誓,一种有约束性和决断意义的话语。

夏启为大禹之子,是夏朝的开国君王。有扈氏是夏的同姓诸侯。双方冲突的本质在于,夏启代表新的政治制度,有扈氏则仍然维护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制。《甘誓》正是有关这一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文献。

墨子·明鬼下》引自《夏书·禹誓》的一段文字,与《甘誓》文字有所不同,然大旨不殊。据古史记载,亦有禹伐有扈氏之说,则本篇谁属,亦有疑问。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①,怠弃三正②,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③。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④。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⑤。予则孥戮汝⑥。”

【注释】

①威侮:轻慢。一说“威”当作“烕(miè)”,为“蔑”的假借字,“蔑侮”指蔑视与嘲弄。

②三正:指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殷历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夏历建寅,以正月为岁首。一说“三正”指天、地、人之正道。一说,正,官长,三正,即三公,又称三卿。

③恭行:奉行。

④“左不攻于左”几句:左、右、御,古时车战,车上乘三人,左右各一人,另一人居中,左边的负责用箭射杀敌人,右边的负责用戈格斗,当中的人负责驾车。攻,善。

⑤“用命”几句:遇有赏赐,一定要在祖庙的神主之前举行;遇有惩罚,一定要在社稷的神主之前举行;表示敬重和不敢专行。祖、社,本指祖庙、社稷,此指古代出征时,随军带着祖庙的神主和社稷的神主。

⑥孥(nú)戮(lù):诛及子孙。

【译文】

在甘进行大战,夏启召集六军之将。

夏王说:“啊!六军将士们,我在此立誓并且告知你们:有扈氏对五行持轻慢的态度,懈怠地不奉夏的正朔,上天因此要灭绝他的天命,现在我恭奉上天之命代行惩罚。兵车上左边的甲士,如果不精于射箭,就是不遵行我的命令;兵车上右边的甲士,如果不善于格斗,就是不遵行我的命令;驾驭战车的甲士,如果不能驾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就是不遵行我的命令。遵行王命的,要在祖庙神主之前予以赏赐;不遵行王命的,要在社主之前予以刑辱。我将诛杀你们和你们的子孙。”

汤誓

【题解】

汤,名履,又名天乙,商代开国君王。《汤誓》是商汤率领诸侯征伐夏桀的誓词。

在《汤誓》的前半段,历数夏桀的罪行,申明出师征伐的理由。后半段严肃赏罚。誓词中引用民众咒骂夏桀的话“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反映出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本篇文字相对浅显,有学者疑其写定于战国时代。

王曰:“格尔众庶①,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②,有夏多罪,天命殛之③。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④。’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⑤?’夏王率遏众力⑥,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⑦?予及汝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⑧!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注释】

①格:来。

②台(yí):我。小子:自称(谦语)。

③殛(jí):诛杀。

④穑(sè)事:农事。

⑤如台(yí):如何。台,疑问代词。

⑥率:相率。遏:绝。

⑦时:通“是”。指示代词。曷(hé):何时。

⑧赉(lài):赏赐。

【译文】

商王说:“走过来一些,各位!仔细地听我讲话。不是我胆敢兴兵作乱,而是夏王犯有多重罪行,上天命我诛灭他。现在大家都在这里,你们说:‘我们的国君太不体贴我们大家了,对我们的农事不管不顾,而去夺取夏的政权。’我听到了你们大家的话,但夏王有很多罪行,我畏惧上帝,不敢不正其罪而诛之。现在你们要问了:‘夏王的罪行究竟如何呢?’夏王一直不停地征发劳役,竭尽民力,沉重地剥削搜刮,大家不满,都怠于奉上,对国君态度很不友好,说:‘这个日头什么时候落下来呢?我宁愿和你一起消亡!’夏国的德行已经到了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你们只要辅助我,施行上天的惩罚,我就重赏你们!你们别不信,我不会说话不算数。你们要是不照我的话去做,我就把你们降为奴隶,惩罚你们,决不宽恕。”

牧誓

【题解】

牧,牧野,商都朝(zhāo)歌南郊,在今河南淇县一带。《牧誓》是周武王在牧野与商纣王的军队决战前的誓词。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誓词中,周武王为商纣王开列的罪状是:听信妇人的话;放弃对祖先的祭祀;不信任自己的同宗兄弟却任用一些逃亡的罪人。并没有像其他古籍,包括一些较晚的记载那样渲染纣王的残暴和淫乱。

时甲子昧爽①,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②,右秉白旄以麾③,曰:“逖矣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⑤,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⑦。称尔戈⑧,比尔干⑨,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⑩。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1)。’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12),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13),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14),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15),以奸宄于商邑(16)。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17),乃止,齐焉。夫子勖哉(18)!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19),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20),如熊如罴(21),于商郊!弗迓克奔(22),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注释】

①甲子:干支纪日。昧爽:拂晓。昧,指昏乱;爽,为明亮。

②钺(yuè):一种与斧相似的古代兵器。

③旄(máo):用旄牛尾作装饰的旗帜。麾(huī):同“挥”。

④逖(tì):远。

⑤冢(zhǒnɡ)君:对友邦国君的尊称,即下文提到的庸、蜀等西方部落的首领。冢,大。御事:政务官的泛称。

⑥“司徒、司马、司空”句:均官名。

⑦庸:约在今湖北竹山。蜀:约在陕西汉中。羌:约在今甘肃境内。髳(máo):约在今山西南部。微:约在今陕西眉县一带。卢:约在今湖北宜城。彭:约在今湖北房县、谷城之间。濮(pú):古代西南民族,殷周时在江汉以南。

⑧称:举。

⑨比:按次序排好。干(ɡān):盾。

⑩牝(pìn)鸡:母鸡。

(11)索:尽。此有破败之意。

(12)昏(mǐn)弃:蔑绝,弃绝。昏,通“泯”。

(13)迪:进用。

(14)逋(bū)逃:指逃亡的罪人。

(15)俾(bǐ):使。

(16)奸宄(ɡuǐ):犯法作乱。

(17)愆(qiān):超过。

(18)勖(xù):勉力。

(19)伐:一击一刺为一伐。

(20)桓桓:威武的样子。貔(pí):豹类猛兽。

(21)罴(pí):一种大熊。

(22)迓(yà):迎敌。奔:指奔来投降的人。

【译文】

当二月甲子日黎明时分,武王一早来到商都郊外的牧野,就在这里誓师。

武王左手拄着黄色的铜斧,右手持白旄旗指挥号令,说:“辛苦了,你们这些从西方远道而来的人!”

武王说:“啊!友邦的国君们、各级官员们、各部联军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好你们的矛,我就要立誓了。”

武王说:“古人有过这样的话:‘母鸡早晨不打鸣。母鸡打鸣,家败业空。’现在这位商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完全放弃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完全抛弃自己的同祖兄弟,不加进用;只对四方诸多的逃亡罪人们才尊崇、任官,听信、使用,让这些人来做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地对待百姓,在商都朝歌任意犯法作乱。现在我姬发只有尊行天命对商王实施惩罚了。今天这场战斗,方阵行进不超过六步、七步,便要停下来把阵形整顿一下。尊敬的将士们,努力吧!击刺时,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也要停下来,整顿队形。努力吧,将士们!威武一些,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就在商都的郊外大战一场!对前来投奔的敌军不必迎击,要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努力吧,将士们!你们作战不努力,你们自己就将被杀!”

吕刑

【题解】

据《史记》,周穆王初年,滥用刑罚,政乱民怨,吕侯为相,劝导穆王明德慎罚,制定刑律。本篇形式上为周穆王的诰词,但是体现的是吕侯的法律主张和刑罚规定,所以名为《吕刑》。吕侯后为甫侯,故古籍中又称《甫刑》。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总结历史经验,主张采用中刑。第二部分较具体地说明刑律的条目以及审理案件的办法。第三部分讲正确地审理案件的态度,强调慎刑。

惟吕命①。王享国百年②,耄③,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④,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⑤,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⑥。越兹丽刑并制⑦,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⑧,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以上苗民作五刑。

【注释】

①惟:语助词,无实义。吕:吕侯,周穆王的大臣。《史记》《诗经》《礼记》等均作“甫侯”。命:古时臣命君也可称命。

②百年:据《史记·周本纪》,周穆王五十岁即位,在位五十五年。

③耄(mào):年老,八九十岁的年纪。

④蚩(chī)尤:古时苗族酋长。

⑤灵:当作“令”。

⑥爰(yuán):语首助词。淫:过分。劓(yì):割鼻。刵(èr):割耳。椓(zhuó):宫刑,破坏男女生殖机能的酷刑。黥(qínɡ):用刀刺人面额后以墨涂染的刑法,也叫墨刑。

⑦丽:施加刑罚。

⑧泯泯棼棼(fén):纷乱的样子。

【译文】

吕侯建议周穆王制定刑罚。穆王在位,年已百岁,老迈之人,考虑时世所宜,建立刑罚,用以警戒四方诸侯。周王说:“古时本有遗训,从蚩尤开始犯上作乱,其影响及于平民。无不抄掠害人,轻义灭善,违法妄为,强取豪夺。三苗之人也不遵从法令,于是用刑罚来制御众人,制定五种残害形体的刑罚叫做法。遭到屠杀和刑辱的有许多是无罪的人,酷刑滥用,发明截去鼻子、割去耳朵、宫刑、墨刑等刑法。于此施刑之时,连带无罪之人,根本不听取申诉。小民互相欺诈,社会上乱七八糟,大家都不讲信用,推翻诅咒盟誓的诺言。三苗用刑罚虐待民众,大家就联合起来把自己无罪而受刑的情况告诉上帝。上帝看到民众的现状,知道了三苗毫无美德,滥用刑罚,政声丑恶。以上苗民制定五种残害形体的刑法。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①,绝地天通,罔有降格②。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③,鳏寡无盖④。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⑤。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⑥。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以上尧、舜灭有苗制刑法。

【注释】

①重(zhònɡ)、黎:传说颛顼氏时司天地的官名;重司天,黎司地。

②罔:不。格:升。

③棐(fěi):辅。

④盖:蔽。

⑤祗(zhī):恭敬。

⑥乂(yì):治理。彝(yí):常。

【译文】

“上帝怜悯民众无辜受刑戮的不幸,用严酷的手段来报复蚩尤的残虐,将他们赶尽杀绝,不让他们留在中土。于是任命重、黎分别司职天和地,使天神与地上庶民上下分绝,避免升降杂糅。诸侯有恩于下,非常洞明,就连鳏夫寡妇也没有雍蔽的隐情。上帝讯问下民,连鳏夫寡妇都对三苗有怨言。德政之威,才使人畏惧,德政彰明,才使人尊敬。又任命三位大臣,他们为民事而思虑勤苦。伯夷颁下典礼,以法断事;禹治理水土,负责命名山川;稷教民播种耕作,种植谷子。三位事业成功,民众受益很大。士师按照刑法恰当地制御臣民,教导臣民敬重德行。在上者有美德,在下者能明察,光辉照耀四方,人们无不勤勉地依据德教办事,以明德用刑,尽得中正,遵循治民之道,形成常规。主持法律案件的,不是靠刑罚之威来解决问题,而是要致福于人。外表恭敬,心存戒惧,自身不会受到指责。效天之德,断狱平均,以自己的善行求得长命之福,将来以功臣的身份祔祭于祖庙。”以上讲尧、舜灭苗,则作刑法。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①?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以上告典狱者,以伯夷为法,以苗民为戒。

【注释】

①迪:道。

【译文】

周王说:“唉!四方执政断狱的官员们,难道你们不是为上天治理臣民的吗?现在你们要效法的是什么呢?难道不是伯夷所传播的实施刑罚的制度吗?现在你们要以什么为教训呢?应该引为戒鉴的,正是苗人不能明察刑狱而滥施刑罚;不肯选择善人去考察五刑施用是否得当;那些仰仗权威的人,被委任来断制五刑,乱罚无罪。上帝认为他们的政治污浊不堪,降下大祸来诛杀他们。苗人没有遁词使自己摆脱上天的惩罚,世嗣中绝。”以上告诫执行刑法的人,要以伯夷为榜样,苗人为鉴戒。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曰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①。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②,兆民赖之,其宁惟永。”以上言慎刑乃克有终。

【注释】

①休:美好。

②一人:指天子。

【译文】

周王说:“唉!记住这些吧。大伯大叔、兄弟们、子孙晚辈,你们都要听我的话,这样大致就能顺天长命。现在你们没有不以勤勉自慰的,你们没有一个不以不够勤劳告诫自己的。上天为了整顿臣民,让我来掌握权柄,我一日之行失其道,这不是上天所成;得其理则是上天所成,所谓事在人为。你们应当恭敬地对待天命,拥戴我一人!行事虽有人敬畏你们,你们不要自以为是值得敬畏的;虽有人赞美你们,你们也不要自以为就是有美德。恭谨地执行五刑,以成就刚柔正直这三德。天子有善政,亿万民众就有依靠,国家可以长久安宁了。”以上讲只有慎刑才能有好结局。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①。五辞简孚②,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③。无简不听,具严天威。以上言五刑、五罚、五过之等差。

【注释】

①五辞:《周礼·小司寇》说:“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②简:检查核对。孚:验证。

③稽:查考。

【译文】

周王说:“唉!来,诸侯国君及诸位官员,让我告诉你们什么是善刑。现在你们安理民众,该选择什么人?难道不是善人吗?难道不该恭谨地对待五刑吗?难道不该考虑运用是否得当吗?原告和被告全都到齐,断狱官员要从五个方面去判断案情。这五方面判断的结果如与事实相符,就要与五刑的规定对照一下,看看该如何处罚。如果与五刑的规定不相应,就去对照一下五罚的规定;如果连五罚也有所未服,就对照一下五过的规定。所谓五过的弊端:或者是照顾被告曾做过官,或者用欺诈的手段翻案,或者因为被告的亲属有权有势,或者贪赃受贿,枉法徇私,或者因为旧日有往来的交情。凡是断狱之官由此而轻重其词,操纵案情审理,都将与犯罪者同罪,只有清廉公正的审讯才能够核实案情!其罪拟施五刑而有疑问,那就宽赦他而降等按五罚处理;如果拟入五罚而有疑问,那就宽宥他,免除刑罚,只有清廉公正的审讯才能够核实案情!为了显示诚信,增加凝聚力,可以征询官、吏、民的意见,细枝末节也要仔细核查清楚。未曾核实的便不能据以论罪,但也要整肃上天的威严。治罪与宽宥都要如此。以上讲五刑、五罚、五过的差别。

“墨辟疑赦①,其罚百锾②,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注释】

①辟(pì):刑罚。

②锾(huán):古时重量单位,重六两。

【译文】

“拟处墨刑又有疑问的,宽宥减等,罚铜六百两,要核实他的罪过,使与处罚相当。拟处割鼻之刑又有疑问的,宽宥减等,罚铜数量为前者的一倍,一千二百两,要核实他的罪过,使与处罚相当。拟处砍脚之刑又有疑问的,宽宥减等,罚铜为前者的一倍半,三千两,要核实他的罪过,使与处罚相当。拟处宫刑又有疑问的,宽宥减等,罚铜三千六百两,要核实他的罪过,使与处罚相当。拟处死刑又有疑问的,宽宥减等,罚铜六千两,要核实他的罪过,使与处罚相当。墨刑这一级的处罚条目有一千条,割鼻这一级的处罚条目有一千条,砍脚这一级的处罚条目有五百条,宫刑这一级的处罚条目有三百条,死刑这一级的处罚条目有二百条,五刑的条目合计有三千条。

“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①。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②,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以上专言罚之条理。

【注释】

①权:权变。这里指根据情况灵活掌握。

②孚:信服。

【译文】

“定案要上下比较其罪之轻重,不要受某些被告差错混乱的供词的影响,这种供词是一定不能用来断狱的。只有明察供词,依据法理,通过清正公平的审讯,才能核实案情!一人犯罪,有时可以从轻使服下刑;一人犯两罪,则可以从重使服上刑。掌握刑罚从轻从重,断狱之官可以灵活处理,临时斟酌。执行刑罚要根据时情或轻或重,制定法典则要整齐轻重情形,有条理,有要求。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罪过,不是置人于死地,而是要让犯人由此受到重病一样的打击。不是靠口才来处理案件,而是靠善良公正的为人,务使断狱得当。要从矛盾、抵牾之处来考察供词,既要依据供词,又不能仅看供词。要以悲天悯人之心来审理案件,应该打开刑书,依据法典的规定,仔细掂量,使案件的处理分寸得当。无论是依五刑处理,还是按五罚处理,只有清廉公正的审理才能核实案情。定案要让人信服,如有变更、平反,也要让人信服。结案后据实上报。如果有两种以上罪状而只按一种罪来惩罚的,最终由周王决定。”以上论判定刑罚的基本方式。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①,民之乱②,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注释】

①单辞:无佐证之辞。

②乱:治。

【译文】

周王说:“唉!要恭谨审慎地对待刑狱啊!官员们、父老们,同族和异姓的人们。我的话里多有畏惧之辞,这就是恭谨地对待刑狱,有德的统治者应当得当地运用刑罚。现在上天为了辅助民众,为他们相应地设置了君主,在下面治理臣民。对于没有佐证的片面之词,必须明察;要想治理好民众,没有不是兼听诉讼双方的供词的。听取供词时,不能从中营私取利!借审理刑狱而得来的财富可没什么值得宝贵的,而且这样做一定会招致广泛的怨恨,受到触犯众罪的报应。要永远以畏惧的心情对待刑罚。并不是上天降罚不够公正,事由人为,违天则自取其咎。如上天不能把惩罚降到这些人身上,那么众民也就不能享有良好的政德了。”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译文】

周王说:“唉!子孙们,从今以后你们要以什么为戒呢?难道不是在民众中树立德政,崇尚明察兼听吗?选择明哲之人,付以刑狱之事,对于无穷无尽的讼词,要处理得都合乎五刑的规定,就会带来幸福。为王治理臣民的人,一定要认真地慎用刑罚啊。”

文侯之命

【题解】

此篇作于何时,不详。东汉郑玄以为是平王时文。文侯则指晋文侯,名仇,字义和。

据《史记·周本纪》载,西周幽王荒淫无度,嬖爱褒姒,为立姒子伯服为太子,便废王后申后与太子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联合缯(zēnɡ)国和犬戎攻杀幽王,西周亡。诸侯拥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他在晋文侯、郑武公等辅助之下,把国都从镐(hào)京东迁到洛邑,史称东周。在此政变中,晋文侯起了很大作用。周平王表彰晋文侯的功绩,赐给车马弓矢,于是作《文侯之命》。

王若曰①:“父义和②!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③,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④,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⑤。以上晋之先世辅弼文、武。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⑥。殄资泽于下民⑦,侵戎,我国家纯⑧。即我御事,罔或耆寿⑨,俊在厥服,予则罔克。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⑩!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11)。以上平王遭家难无人匡扶。父义和!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12),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汝多,修扞我于艰(13),若汝,予嘉。”以上嘉文侯之功。

【注释】

①王:周平王。

②父:周天子对同族诸侯的称谓。义和:晋文侯。

③惟时:因此,因是。

④先正:先臣。指公卿大夫。辟:君。

⑤肆:故。怀:安。

⑥造:遭。丕:大。愆(qiān):过。

⑦殄(tiǎn):灭绝。

⑧纯:通“屯(zhūn)”。艰难。

⑨耆(qí):年老。

⑩恤:忧。

(11)绥:安。

(12)肇:始。刑:法,效法。

(13)扞(hàn):抵御,保卫。

【译文】

周平王这样说:“伯父义和啊!伟大光明的文王、武王,能够谨慎而努力地推行德教,美德上闻于天,名声广布大地;于是上天降下福命给文王。也因为先前的公卿大夫能够辅佐、服侍他们的君主,对君主大小谋划没有不遵从的,所以先祖得以安然在位。以上讲晋文侯的先祖曾辅佐周文王、武王。唉!不幸在我继承王位的时候,遭到上天的大责罚。断绝了小民的财物恩泽,兵侵我国,使我国家遭受大难。现在我的治事官员,没有老者在职,我真是难以胜任。所以说:祖辈、父辈的诸侯们,要为我分忧啊!唉,为我建功立业吧!要尽力帮我久安王位。以上讲周平王遭家难无人匡扶。伯父义和啊!您能够继承您的先祖唐叔的事业,您应效法文王和武王,会合诸侯,继承先君的王业,追法于前代的文德之人。您战功很多,在困境之中护卫我,像您这样的,我要大加赞美。”以上表彰晋文侯的功绩。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①,彤弓一②,彤矢百,卢弓一③,卢矢百,马四匹。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④,用成尔显德。”以上赐赉。

【注释】

①赉(lài):赏赐。秬(jù)鬯(chànɡ):祭祀用的黑黍、香酒。卣(yǒu):古时酒器。

②彤:朱色,红色。

③卢:黑色。

④简:专心致志。恤:矜恤,同情。

【译文】

周平王说:“伯父义和啊!希望回去后整顿您的军队,安定您的邦国。我赠给您美酒一壶,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一张,黑色的箭一百支,马四匹。伯父您回去吧!安抚远方之人,那么近处的人也会乐于归附,要爱护安定民众,不要贪图安逸。要特别爱护国中的臣民,从而使您的德行显赫。”以上是赏赐。

费誓

【题解】

费(bì),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北。《说文解字》引作“粊”,《史记》作“肹”,唐人改作“费”。《史记》和《书序》都说《费誓》篇是周公姬旦的儿子鲁公伯禽所作。伯禽在鲁即位之时,正当周人东征,与淮夷、徐戎等东方部落进行长期战争,而鲁国又是西周对淮夷、徐戎作战的前线诸侯国。

《费誓》与《尚书》中其他几篇战争誓词一样,没有对出师原因作出说明,也没有鼓舞煽动的言词,全文只是在具体地点部署战前的各项事宜。这对我们了解西周时代的军事制度和战备情况很有帮助。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①,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胄②,乃干③,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以上除戎器。今惟淫舍牿牛马④,杜乃擭⑤,敜乃阱⑥,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以上清道路。马牛其风⑦,臣妾逋逃⑧,勿敢越逐。祗复之⑨,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以上严纪律。

【注释】

①徂:往。

②敹(liáo):缝缀。

③(jiǎo):系结。干(ɡān):盾。

④牿(ɡù):桎梏,加于牛马之脚,使不致走失。

⑤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

⑥敜(niè):塞平。

⑦风:兽类雌雄相诱。

⑧臣妾:指从军为厮役的男女家奴。逋(bū)逃:逃亡。

⑨祗(zhī):敬。

【译文】

鲁公说:“嗨!大家不要喧哗了,听我发布命令。我们前往讨伐啦,现在淮夷、徐戎并起为寇。缝好你们的铠甲和头盔,系好盾牌,看有谁敢不至军所!准备好你们的弓箭,锻造好你们的戈矛,打磨好兵器的尖刃,可不敢不准备好!以上讲准备武器。现在要放牧那些加了桎梏的牛马,收起你们捕兽木笼的机关,平掉捕兽的陷阱,不要伤害了那些带着桎梏的牛马。如果牛马受伤,你们就要受到惩罚!以上讲清理道路。马牛因牝牡相诱而走失,男女厮役有逃亡的,不得擅离队伍前去追赶。得到这些牛马厮役的人,恭敬地奉还原主,这样的人我就会赏赐你。如果有擅离队伍去追赶的,或是得到却不归还的,就会受到惩罚!不许寇掠抢夺,穿壁翻墙,窃取他人牛马,拐骗奴隶,否则,都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以上讲严明纪律。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①,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②!鲁人三郊三遂③,峙乃桢榦④,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余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⑤,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以上刍粮壁垒。

【注释】

①峙:通“庤(zhì)”。储备。糗(qiǔ):干粮。

②大刑:大辟之刑,死刑。

③三郊三遂:国都城外近处曰郊,远处曰遂。古时征兵先征近郊之邑,不足则再征远郊之邑,仍不足则举国征兵。此言大量征兵。

④桢榦(zhēn ɡàn):筑墙的工具,版筑时加固用的木板。

⑤刍茭(chú jiāo):可喂牛马的干草。

【译文】

“甲戌这一天,我要出征徐戎。准备好你们的干粮,不许不按时到达,违者必处以死刑!征集鲁国国都及近郊远郊的人力物力,准备好你们筑城的工具,甲戌这天我就要修筑营垒,不许不保证供应,否则,不以死罪论处还会有什么其他的刑罚!我们要在近郊、远郊大量征集人力物力,你们要准备好牛马的草料,不许不作充足的准备,否则你们将被处死!”以上讲准备粮草,修筑壁垒。

秦誓

【题解】

本篇为春秋时代秦穆公所作的誓词。据《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前628)、三十三年(前627)记载,秦穆公派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远道奔袭郑叔,并拒绝接受老臣蹇(jiǎn)叔的劝谏。结果秦军回师途中在崤山受到晋国军队的伏击,全军覆灭。三将均被俘。本篇就是三将被放还回国后,秦穆公自责自悔,对群臣的誓词。文章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语言诚挚,有自我警诫之意。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①。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②。’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以上自悔。

【注释】

①首:本,要。

②讫:止。若:顺。盘:快乐。

【译文】

秦穆公说:“唉!我的臣民们,听着,不要喧哗!我要发誓,对你们说几句要紧的话。古人有言说:‘民行从善乐开颜。’责备他人有何难,接受他人的责备能从善如流,才是最难的!我心中真是忧虑重重啊,时光流逝,不能再来啊。以上是自悔。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①,则罔所愆。番番良士②,旅力既愆③,我尚有之;仡仡勇夫④,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⑤,俾君子易辞⑥,我皇多有之⑦!以上悔疏老成而亲佞人。

【注释】

①黄发:老人。老人头发变白,白久则黄,故称。

②番番(pó):通“皤皤”。白色。

③旅:通“膂”。膂力,即体力。愆:亏损。

④仡仡(yì):雄壮勇敢的样子。

⑤截截:明辩便巧。谝(pián):巧辩。

⑥易:轻忽。

⑦有:亲近。

【译文】

“坚持古义为我谋划的人,因没有顺从我,遭到我的忌恨;就事论事为我谋划的人,我还以为这是亲附我。话虽这样说,有关军国大事还是应当征询年长者的意见,才不会犯错误。头发花白的老人,虽然体能有所下降,我却应当亲近他;雄壮勇武的壮士,虽然箭射得准,车驾得熟练,却还不是我现在需要的。那些巧辩动听的话,使君子轻易惰废,我过去却听得太多了!以上讲悔悟过去、疏远老成而亲近佞人。

“昧昧我思之①,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②,其心休休焉③,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④。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⑤;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邦之杌陧⑥,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以上言国以一人衰,以一人兴。

【注释】

①昧昧:暗。

②断断:诚恳的样子。猗(yī):语气词。

③休休:宽容敦厚的样子。

④啻(chì):但,只。

⑤冒:嫉妒。恶(wù):讨厌。

⑥杌陧(wù niè):倾危不安。

【译文】

“我暗地里思量,如果有一位耿介之臣,忠实诚恳,虽然没有应付实战的技巧,但心地宽广能容人。别人有作战技能,就像他自己有一样;别人有出色的才干、高尚的道德,他会发自内心地喜好,不仅是口中时常称道。这种能容纳才德之士的人,可以保有子孙和臣民,并为他们造福啊!他人有技能,就由嫉妒而产生厌恶之情;人家有才有德,就压制人家,使其成就不为君主所知,这样不能宽容待人的人,便不能保有我子孙、臣民的幸福,这种人是危险的!国家不安,责任在君主一人;国家安宁,也主要靠国君的美德。”以上讲国家因一人衰,因一人兴。

左传

《左传》简介参见卷六。

王子朝告诸侯之辞

【题解】

王子朝为周景王的长庶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中最年长的),为景王所宠爱。景王嫡子太子寿早夭,景王便立王子猛为太子,后又想立王子朝,未定之际景王死,王子猛即位,于是王子朝发动了叛乱。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敬王(此时王子猛已死,其弟继位,是为敬王)在晋国军队帮助下将王子朝赶出盘踞地。所以,在这篇告诸侯辞里,王子朝回顾了周朝的历史及周初封藩的用意,希望诸侯能帮助他取得天子位。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①,以蕃屏周②。亦曰:“吾无专享文、武之功,且为后人之迷败倾覆,而溺入于难,则振救之。”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③,诸侯莫不并走其望④,以祈王身。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⑤。诸侯释位⑥,以间王政⑦。宣王有志,而后效官⑧。至于幽王,天不吊周⑨,王昏不若⑩,用愆厥位(11)。携王奸命(12),诸侯替之,而建王嗣(13),用迁郏鄏(14)。则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颓祸心(15),施于叔带(16),惠、襄辟难,越去王都。则有晋、郑,咸黜不端(17),以绥定王家。则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以上惠、襄以前皆藉诸侯靖难。

【注释】

①建:分封。又称“封建”。周朝把爵位、土地分赐给天子的同母兄弟;在封定的区域内建立邦国,有保卫周王室的义务。

②蕃屏:形容像藩篱一样屏蔽、保卫周王室。

③愆:恶疾。

④并:遍。

⑤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霍州。

⑥释位:离开职位。

⑦间:参与。

⑧效:授。将天子位授予宣王。

⑨吊:杨伯峻认为“本淑善的淑字,古人误认为吊字。”善良、吉祥之意,犹言保佑。

⑩不若:不善。

(11)愆:失。

(12)携王:幽王少子伯服。

(13)王嗣:宜臼。幽王王后申姜,生太子宜臼。幽王却宠幸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准备杀掉宜臼而改立伯服。宜臼逃往申国,申伯及西戎伐周,幽王被杀死,诸侯废伯服而立宜臼,是为平王。

(14)郏鄏(jiá rǔ):地名。今河南洛阳西。

(15)颓:即王子颓,惠王庶叔,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叛乱,周惠王不得不去郑避难。

(16)叔带:周襄王弟,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叔带发动叛乱,襄王外逃。

(17)黜:去掉。晋文公杀叔带,郑厉公杀王子颓,为王室除掉行为不端的人。

【译文】

从前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周成王平定四方,周康王使人们休养生息。并分封同母兄弟,以保卫周王室。又说:“我不能单独承受文王、武王的功业,而且还要考虑后人的迷乱败坏会使国家倾覆、陷于危难之中,所以分封诸侯要予以拯救。”到了夷王,他身患恶疾,诸侯都在自己的封国内四处奔走,祈祷各方神灵保佑他身体健康。到了厉王,他内心乖戾暴虐,百姓不能容忍他,将他流放到彘这个地方。诸侯离开自己的职位,以参与王室政事。宣王明礼又有才识,长大后将天子位授给了他。到了幽王,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乱不善,所以失去了天子位。携王触犯了天命,诸侯废弃了他,立宜臼为天子,迁都郏鄏。这是因为兄弟们能为王室效力。到了惠王时,上天不使周朝安定,使王子颓滋生祸心,延及到叔带,惠王、襄王避难,离开了国都流亡。这时候则有晋文王、郑厉公为王室除掉了行为不端的人,以安定王室。这是由于兄弟们能遵从先王的命令。以上周惠王、襄王之前借诸侯靖难。

在定王六年①,秦人降妖,曰:“周其有王②,亦克能修其职③。诸侯服享④,二世共职⑤。王室其有间王位⑥,诸侯不图⑦,而受其乱灾。”至于灵王,生而有。王甚神圣,无恶于诸侯。灵王、景王,克终其世。以上灵、景无恙,秦之妖言将践。

【注释】

①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

②(zī):口上须。

③克:能够。

④服享:顺服而享有。

⑤二世:周灵王、周景王。

⑥间:觊觎。

⑦图:计划、图谋。

【译文】

在定王六年,秦国降下妖人,说:“周朝会出现一个上唇长胡子的天子,能够执行自己的职责。诸侯顺服,享有国家,两代胜任自己的职务。王室中会有人觊觎王位,如果诸侯不为王室出谋划策,则要身受其乱。”到了灵王,生下来上唇就有胡须,他十分聪明圣达,对诸侯没做什么恶事。灵王、景王都善始善终了。以上讲周灵王、景王无恙,秦之妖言应验了。

今王室乱,单旗、刘狄①,剥乱天下,壹行不若②。谓先王何常之有,唯余心所命,其谁敢讨之!帅群不吊之人,以行乱于王室。侵欲无厌,规求无度,贯渎鬼神,慢弃刑法,倍奸齐盟,傲很威仪③,矫诬先王④。晋为不道,是摄是赞⑤,思肆其罔极⑥。兹不穀震荡播越⑦,窜在荆蛮,未有攸厎⑧。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奖顺天法⑨,无助狡猾,以从先王之命,毋速天罚,赦图不穀⑩,则所愿也。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11),而诸侯实深图之。以上诉单、刘及晋之咎。

【注释】

①刘狄:伯蚠(fén),刘献公庶子。

②壹:专。不若:不善。

③傲很:蔑视。

④矫诬:诈而不实,诬蔑。

⑤摄:扶持。赞:帮助。

⑥肆:放纵。罔极:没有限度。

⑦不穀:王子朝自称。播越:流离,不安居。

⑧攸厎(dǐ):归宿。攸,所。厎,至。

⑨奖顺:帮助而顺从。

⑩赦图:除去其忧患,摆脱其危难。赦,免除。图,计划。

(11)先王之经:先王的命令。

【译文】

如今王室动乱,单旗、刘狄搅乱天下,专门倒行逆施。说先王即位有什么常规,只要我想立谁就立谁,谁敢讨伐我!领着一群上天都不怜恤的人在王室中制造动乱。他们贪得无厌,奢求无度,一贯亵渎鬼神,无视刑法,违背盟约,蔑视礼仪,诬蔑先王。晋不守道,在辅王室之中肆意妄为,毫无节制。现在我王子朝动荡流离,流亡在荆蛮不毛之地,没有归宿。如果我的一二位兄弟甥舅,帮助我顺从上天的法度,不去帮助狡猾之徒,以顺从先王的命令。不要迅速招来上天的惩罚,为我除去忧患,为我摆脱危难,那就是我的希望所在了。谨在此披露心迹,并公布先王的命令,希望诸侯认真考虑一下!以上控诉单旗、刘狄及晋的罪行。

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適,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穆后及太子寿早夭即世,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①!

【注释】

①伯仲叔季:杜预注:总称诸侯。

【译文】

过去先王命令说:“王后没有嫡子,则立长子。年纪相同根据德行,德行相当根据占卜。”天子不立自己偏爱的儿子,公卿没有私心,这是自古以来的制度。穆后和太子寿短早年去世,单旗、刘狄为私利而立年幼的王子即位,更改了先王的制度,请诸侯们考虑!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魏、赵、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专制帝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推行郡县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加强全国交通,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巩固了统一局面,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他实行严酷的专制独裁统治和严刑峻法,穷兵黩武,以致自己去世不久即爆发农民起义,秦王朝两世即亡。

初并天下议帝号令

【题解】

本文是秦始皇帝初并六国后,命丞相和御史讨论自己尊号的诏令。秦始皇先简要回顾了自己相继诛灭六国的经历,宣示了自己空前绝后的功勋伟业,然后说明议更帝号的理由。文章虽短,但霸气磅礴,充分显示了秦始皇帝“挥方阵、扫六合”的开天辟地式的恢宏气势。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①:“异日韩王纳地效玺②,请为藩臣③,已而倍约④,与赵、魏合从畔秦⑤,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⑥。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⑦,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得其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⑧,已而畔约,击我南郡⑨,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⑩,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以上灭六国。寡人以眇眇之身(11),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12),六王咸伏其辜(13),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14)。”以上议帝号。

【注释】

①御史:即御史大夫。掌文书和记事、监察、执法,地位仅次于丞相。

②效玺:交出国玺以示称臣。

③藩臣:守卫边地之臣。

④倍:通“背”。

⑤畔:通“叛”。

⑥庶几:也许可以。表示希望。兵革:借指战争。

⑦李牧:赵国著名将领。长期防守赵国边境,深得军心,曾大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前233),率军向秦反攻,大败秦军,赐封武安君。后赵王中秦反间计,李牧惨遭杀害,不久秦灭赵。

⑧青阳:县名。在今湖南长沙境内。

⑨南郡:郡名。治所在郢(今湖北江陵东北),后迁江陵。

⑩阴:暗地里。贼:行刺,暗害。

(11)眇眇(miǎo):即渺渺,微小,渺小。

(12)宗庙:本指帝王、诸侯或卿大夫祭祀祖先之所,这里指祖宗。

(13)六王:指齐、楚、燕、韩、魏、赵六国诸侯。辜:罪。

(14)其:表示祈使,副词。

【译文】

秦王刚刚统一天下,命令丞相、御史大夫说:“以前韩王献地交印,请求做边藩之臣,随后背叛盟约,与赵、魏联合起来反叛秦国,所以我兴兵讨伐韩,活捉了韩王。我本以为这很妥当,从此可以休兵卸甲,停止战争了。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来缔结盟约,所以我归还了他在秦做人质的儿子。不久赵国却背弃盟约,在太原反抗我,所以我兴兵讨伐赵,俘虏了赵王。赵公子嘉就自立为代王,所以我又兴兵讨伐灭掉了他。魏王原本打算入秦纳降,后来与韩、赵一同谋划袭击秦,被秦兵诛杀,于是魏国灭亡了。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土地,随后背弃盟约,进犯我国南郡,所以我兴兵讨伐,俘获了楚王,平定了楚国。燕王昏乱,他的太子丹竟然密令荆轲行刺我,我国官兵进行讨伐,灭亡了他的国家。齐王用他的相国后胜的计策,断绝了同秦国使臣的来往,想要作乱,我国兵吏进行讨伐,俘虏了齐王,平定了齐国。以上讲灭六国。我以渺小的身躯,兴兵讨伐暴乱,依赖祖宗的神灵,六国国君都俯首伏罪,天下得到了平定。现在不更换名号,就无法显示功业,传承后代。请大家讨论商定帝号。”以上讲议帝号。

汉高帝

汉高帝刘邦(前256—前194),字季,秦泗水郡沛县丰邑(今江苏丰县)人。秦二世元年(前209)秋七月,陈胜、吴广在陈、蕲起义,刘邦也在沛起事相应,号为沛公。九月,项羽起事。秦二世三年(前207)五月,受义帝熊心之命,刘邦与项羽分兵入关攻秦。次年八月,刘邦率先破关入秦都咸阳,灭秦。项羽入关,自据关中地,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先平定三秦,后与项羽争战多年,最终败项羽于垓下,于汜水之阳即位为帝,国号“汉”,在位十二年(前206—前194)。

求贤诏 十一年

【题解】

本文发布于高祖十一年(前196)二月。诏令提出优厚的条件,命朝臣及地方官员广求贤人,以安定天下,利国利民。反映了作者礼贤下士的精神。文章简洁凝炼,中心明确,一气呵成。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①,伯者莫高于齐桓②,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③。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④,相国酂侯下诸侯王⑤,御史中执法下郡守⑥,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⑦。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⑧,勿遣。

【注释】

①周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之父。商纣王时被西方诸侯拥为诸侯之长,称西伯。子武王起兵伐纣,灭殷商,建立周王朝。

②伯:通“霸”。齐桓:齐桓公小白,春秋五霸之一。

③亡(wú):无。

④昌:即周昌,沛县(今江苏沛县)人。随刘邦入关破秦,后封为汾阴侯。

⑤酂(cuó)侯:即汉丞相萧何。酂,在今河南永城西。

⑥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

⑦署:题名,题字。行:即行状,记述事迹的一种文体。初指生平事迹。义:同“仪”。仪容相貌。

⑧癃(lónɡ):疲劳衰弱之病。

【译文】

听说称王的人没有谁高出周文王,称霸的人没有谁超过齐桓公,他们都是依靠贤明的人而成就了名望。当今天下贤者的智慧及能力,难道仅仅与古代贤人相当吗?怕只怕天子不去结交有才之士,有才之士怎么能够得到进用呢!如今我凭借上天的神灵及贤明的大臣,平定天下,把天下统一为一个整体,就是想使它长久不衰,世世代代供奉宗庙,没有尽头。贤明的人已经与我共同平定了天下,但不跟我共同安抚天下以利国利民,这样行吗?天下贤明有才能的人士中有愿意跟从的,我就让他们尊贵显达。现在发布诏令告知天下,使天下人明白地了解我的心意。这道诏令由御史大夫周昌传达给相国萧何,由相国酂侯萧何下达给各诸侯王,另外由御史中丞下达到各郡的郡守,那些愿意发扬好的品德的贤人,各郡的郡守应亲自前往加以鼓励,并驾车接送到相国府,在相国府备档,题写姓名、记载事迹、仪容相貌及年纪。如各郡中有贤人而不向朝廷推荐,一经发现便免去郡守的职务。但年纪老了或疲劳生病,就不要遣送。

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刘邦平定代地,立刘恒为代王。公元前187年,吕后卒,诸吕相谋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平定诸吕之乱,迎刘恒入京,恒于次年即位。

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以文德治天下,执行“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与其子景帝共同实现了“文景之治”。

赐南粤王赵佗书 元年

【题解】

吕后执政时,南粤王赵佗自立为帝,与汉朝相抗衡。文帝即位后,写信抚慰他,劝他息兵、去帝号,仍治南粤之地。信中措辞精当,语气谦和,表现了汉文帝审时度势、宽仁大度的智慧和胸怀。

皇帝谨问南粤王①: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②,弃外奉北藩于代③。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④,高后自临事⑤,不幸有疾,日进不衰⑥,以故悖暴乎治⑦。诸吕为变故乱法⑧,不能独制,乃取它姓子为孝惠皇帝嗣⑨。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⑩,不得不立,今即位。以上叙述自己由代王入即帝位。

【注释】

①南粤王:即赵佗。吕后时,自尊为南越武帝。文帝立,使陆贾赐书(即本文)。赵佗去帝号称臣,上书自称“蛮夷大长老臣佗”。

②侧室之子:庶子。文帝非吕后所生,乃薄姬之子,故以此自称。

③弃外:指高帝十一年(前196)封文帝于代为代王之事。

④孝惠皇帝:汉惠帝刘盈,汉高祖之子,高帝十三年(前194)即位,在位七年,于公元前187年崩。

⑤高后:即高祖皇后吕雉。

⑥日进不衰:言吕后病情日益加重。

⑦悖(bèi):性情反常。

⑧诸吕:指吕产、吕禄等人。

⑨它姓子:因汉惠帝在位无子,吕后便取后宫美女所生之子立为太子,惠帝死后立为少帝,吕后家族废之,又立后宫女所生子为帝,与少帝实际皆为吕氏子嗣。

⑩不释:文帝辞让帝位但不得大臣官吏之许。

【译文】

我大汉皇帝恭谨地问候南粤王:你很是费心劳神吧。我身为高祖皇帝的庶子,以前被封到外地,作为代王,镇守北边的边境地区。路途遥远,消息闭塞,使我鄙陋无知,因此从来没有机会派信使去你那里沟通。后来高祖皇帝丢下他众多的大臣离世而去,孝惠皇帝继承君位,不久高皇后亲临朝政,但不幸染了疾病,病情日益加重,因而在治理国事上乖戾残暴。吕氏家族如吕产、吕禄等人蓄意作乱,扰乱法律,高皇后不能加以制止。他们竟然选取非刘姓的异姓子嗣立为孝惠皇帝的太子。有幸仰仗祖先宗庙的神灵,依靠朝廷功臣的力量,最终平定了吕氏众人的叛乱。我因为辞让帝位不得众臣的容许,不得不做皇帝,如今刚刚即位。以上叙述自己由代王入即帝位。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①,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②,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以上存省兄弟坟墓,劝令息兵。

【注释】

①隆虑侯:即周灶,封于隆虑(今河南林州),受吕后派遣率军进攻赵佗的将军。

②博阳侯:周聚。

【译文】

听说你写信给将军隆虑侯周灶,要求寻访在故乡的同宗兄弟,并请求停止长沙的两位将军进攻南越的行动。我照你书信的要求,已命令将军博阳侯周聚的军队停止进攻,凡是你的同宗在真定故乡的兄弟,我也已经派人前去问候,并对你先人的坟墓进行修整。但前些日子了解到你在边境上发兵,作乱不止。在那个时候,不仅长沙饱受战乱之苦,南郡遭受的损害将更加严重,即便是南粤王你的国家,就能得到好处吗?结果一定是许多战士被杀害,良将遭伤亡,妻子成寡妇,孩子变为孤儿,父母无依无靠。得到一分好处而失去十分的利益,我不忍心这样做。以上讲问候赵佗在老家的兄弟并修整其祖坟,劝令息兵。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能擅变焉。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①,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患②,终今以来,通使如故。以上不贪其土地,劝去帝号。

【注释】

①服领:山名。当时为长沙郡的南界。

②分弃:共同捐弃。

【译文】

我想划定南边犬牙交错地带的地界,就此事询问官吏,官吏说:“那里是当年高祖划隔长沙的界线。”所以我不能随便加以改变。官吏说:“得到南粤王的土地,不能使汉地扩大;得到南粤王的钱财,也不能使我们富裕。”服领山以南,自然还是由你治理。虽然这样,你自号为“帝”,致使两个皇帝同时存立,又没有一位使者来进行沟通,这就是要和我争夺帝位;两帝相争互不退让,这不是仁德之人的做法。希望能与你共同捐弃以前的成见,从今以后直至永远互通使者像以前一样。以上讲不贪其土地,劝去帝号。

故使贾驰谕告王朕意①,王亦受之,毋为寇灾矣。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②,遗王。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

【注释】

①贾:陆贾,当时任太中大夫。

②褚:用棉花充装衣服叫“褚”。上褚、中褚、下褚,因用棉多少薄厚不同而区别称之。

【译文】

因此特派太中大夫陆贾策马向你告知我的想法,希望你也能接受,不要作乱了。同时送上上等棉衣五十件,中等棉衣三十件,下等棉衣二十件。希望南粤王你快乐逍遥,并问候你的邻国。

除诽谤法诏 二年

【题解】

此诏令发布于汉文帝二年(前178)。史载,吕后时曾下诏废除妖言之罪。文帝继位后,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广开言路,重申废除诽谤罪之令。诽谤,古义为公开指责统治者及其朝政失误。诏令虽然篇幅短小,但引经据典,申明利害,言辞恳切,堪称诏令类中的上品。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①,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言之罪②,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③,以相约而后相谩④,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注释】

①进善之旌:尧时在交通要道设立的旗帜,使百姓于旗下发表善言。诽谤之木:尧时设立。桥梁两侧的木板两端木柱头上横插的部分,百姓可以在上面书写朝政过失,后演变为一种装饰品,即今所称的“华表”。秦时政治苛虐,废除。

②:同“妖”。

③祝(zhòu)诅:即“诅咒”,表示不满。祝,诅咒。

④谩:诋毁。

【译文】

古代圣人治理天下时,朝廷公开设立让百姓进善言的旗帜和提出批评的桥柱,用来打通安定天下的渠道并使进谏的人前来发表意见。如今的法律条文中有惩治诽谤和所谓妖言的规定,这使得众多的大臣不敢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而皇帝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如此,还能凭什么使远方的贤人良才靠近自己呢?要废止这些规定。百姓对天子有意见,开始时结伙请神弄鬼,之后又进行诋毁,官吏就认为他们是大逆不道,如果他们说了些别的什么话,则官吏又认为他们是犯了诽谤罪。这些都是因为百姓下愚无知,糊里糊涂地触犯了死罪,我很不以为然。从今以后,如有触犯了这一法律的人,不许立案治罪。

除肉刑诏 十三年

【题解】

文帝治天下,主张以仁德为本。据《史记》所载,前元十三年(前167)五月,齐太仓令淳于意犯法被判施肉刑,诏令押往长安治罪。其女上书,愿自己没身为官婢以赎父罪。文帝感悟,乃有此诏。

盖闻有虞氏之时①,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②,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故夫训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④。”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注释】

①有虞氏:即舜。

②画衣冠异章服:《晋书·刑法志》言:“五帝画衣冠而民知禁。”即以异常的衣着象征肉刑,叫做“画衣冠”,又称“象刑”。“异章服”与此同。《晋书·刑法志》:“犯黥者皂其巾,犯劓者丹其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杂其屦,大辟之罪,殊刑之极,布其衣裾而无领缘,投之于市,与众弃之。”戮:《史记》作“僇”,惩罚。

③肉刑三:即汉法规定的黥、劓、刖三种肉刑(黥:将人面部刺破并用墨涂之。劓:割鼻。刖:砍脚)。

④恺弟君子,民之父母:见《诗经·大雅·旱麓》。恺弟,和乐简易,祥和大度。

【译文】

听说虞舜治天下的时候,用异常的衣着服饰作为惩罚,百姓不触犯禁令,天下治理得有多么安定啊!现在的法律中规定有黥、劓、刖三种肉刑,但仍然不能制止奸恶,过错究竟在哪里呢?莫非是我的德性太薄,并且教化不明?我很是惭愧。所以国家法律不纯,愚朴的百姓就容易陷进法网之中。《诗经》说:“宽厚和乐的执政者,是百姓的父母。”现在百姓犯了过错,教化没有施行,可肉体之刑却已经到了头上。即使有人想要改恶从善,也已经无道可走了。我很是同情他们。肉刑截断人的肢体、刺伤人的肌肤,一辈子也不能重新长出复原,是多么令人痛苦,多么不仁德啊!这怎么能与为民父母的心意相符呢!废除肉刑,改用别的处罚方式。

增祀无祈诏 十四年

【题解】

在这篇诏令中,汉文帝要求祠官增加祭祀上天、祖宗的场所及祭器,但不要为皇帝一人祈福,要以尊贤为上,宗亲次之,先民后己,反映了文帝的民本意识。

朕获执牺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庙①,十四年于今,历日弥长。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其广增诸祀坛场珪币②。以上增祀。昔先王远施不求其报,望祀不祈其福,右贤左戚③,先民后己,至明之极也。今吾闻祠官祝釐④,皆归福于朕躬,不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之不德,而专乡独美其福⑤,百姓不与焉,是重吾不德也⑥。其令祠官致敬,无有所祈。以上无祈。

【注释】

①牺牲:古人祭祀时所用的牛羊之类祭品。珪币:祭祀神灵时所用的玉石、丝织品等祭品。

②坛场:祭祀时用土筑起的高台叫做坛,周围开辟的广场叫场。

③右贤左戚:古人位次以右为尊,左的位次低于右,“右贤左戚”,即以贤人为上,以亲族关系次于贤人之位。

④釐(xī):福。

⑤乡(xiǎnɡ):通“飨”。享受。

⑥重(chónɡ):增加。

【译文】

我得以主持用牛羊、玉器、彩帛等礼品祭祀天帝祖先的仪式,至今已有十四年,时间真够长的。凭我并不聪慧明达的天资,长时间君临天下,我感到十分惭愧,还是增加各种祭祀用的坛场和祭品吧。以上讲增祀。以往先王远施仁德但不希求报答,进行祭祀却从未给自己祈福,先尊贤人,次及亲族,先想到百姓,后考虑自己,可以说圣明到了顶点。现在我听说祭祀官员祝福,把所求的福分全部集中在我一人身上,而从不为了百姓,为这事我感到很惭愧。凭借我的不仁德而独自享受那求来的福气,百姓却不沾边,这是增加了我不仁德的程度。现在诏令主祭官员,要多向天帝和祖先神灵致以敬意,不要再有过分的祈求。以上讲不要过分祈求。

民食不足求言诏 后元年

【题解】

此诏颁于汉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当时连年天灾,粮食歉收,百姓口粮严重不足。文帝忧心如焚,于是颁诏,令朝廷各级官员及诸侯进言,寻求解决粮食不足问题的方法。表现了文帝重民生的思想。

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①?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何以致此?将百官之奉养或费,无用之事或多与?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犹有余,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无乃百姓之从事于末以害农者蕃,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众与?细大之义,吾未能得其中。其与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议之②,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远思,无有所隐。

【注释】

①与(yú):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②二千石:官秩等级。因所得俸禄以谷物为准,故以“石”名之。汉代朝廷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王国相的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博士:官名。西汉初充当皇帝顾问,参与议政、制礼,典守书籍。秩四百石,秩虽卑而职位尊显。

【译文】

近几年来粮食连年歉收,又加上水灾、旱灾及瘟疫灾害,我对此非常忧虑。我愚鲁不明,想不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我想莫非是我的政令有什么失误,行为有什么过错?还是天道有所不畅,地利没有尽得,人心不团结,鬼神不享祭祀?为什么会到这种地步呢?是因为各级官员的花费过大、无作用的事情太多了吗?为什么百姓的粮食这样缺乏呢!我估摸土地并不是越来越少,而统计出来的人口并没有增加多少;按土地与人口的比例,比起古代来还有富余,但口粮十分匮乏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莫非百姓中干工商业的人太多而妨碍了农业生产?还是因为大量造酒浪费粮食太多了,或者是因为各种家畜吃掉的粮食数量过大了?无论从小的还是从大的道理考虑,我都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希望能与朝中丞相、各位诸侯、中央与地方二千石级官员及博士共同商讨,有能够帮助百姓解决难题的人,进行深远的思考并坦率地表达出来,不要有什么隐瞒。

遗匈奴书 前六年

【题解】

前元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南,文帝下诏书责以前约,并派丞相灌婴进攻右贤王。右贤王撤退出关,汉罢兵。次年,匈奴单于主动上书文帝,请求“除前事,复故约”,文帝应许。前元六年(前174)即以此国书复单于,并随以厚礼进行鼓励。此后八年,汉与匈奴频频互遣使者,互通国事,汉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①。使系虖浅遗朕书②,云“愿寝兵休士,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世世平乐”,朕甚嘉之,此古圣王之志也。汉与匈奴约为兄弟,所以遗单于甚厚。背约离兄弟之亲者,常在匈奴。然右贤王事已在赦前③,勿深诛。单于若称书意,明告诸吏,使无负约,有信,敬如单于书。使者言单于自将并国有功,甚苦兵事。服绣袷绮衣、长襦、锦袍各一④,比疏一⑤,黄金饬具带一⑥,黄金犀毗一⑦,绣十匹,锦二十匹,赤绨、绿缯各四十匹⑧,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遗单于⑨。

【注释】

①单(chán)于:匈奴君王的称号。

②系虖(hū)浅:匈奴使者的名字。

③右贤王事:指前元三年(前177)匈奴右贤王入侵河南事。

④绣袷(jiá)绮衣:以锦绣为衣服外面、用细绫为里的夹衣。袷,夹衣。襦(rú):短衣。

⑤比疏:即比余,古代的一种发饰。

⑥具带:腰带。

⑦犀毗:少数民族的衣带钩,用犀牛角制成。

⑧赤绨(tì):红颜色、质地厚而光滑的绫。绿缯(zēnɡ):绿色丝帛。

⑨意:中大夫的名。肩:谒者令的名。

【译文】

汉皇帝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身体安康。你派使者系虖浅送给我信函,信中说“希望能停止军事行动,并使战士得以休息,消除以前的不愉快,恢复旧的约定,使边境的百姓安心生产生活,世世代代平安快乐”,我非常赞许你这种态度,这是古代的圣明天子的追求。汉与匈奴之间结成了兄弟关系,因此馈赠给单于的东西很多。背弃约定破坏兄弟之间亲密关系的责任,却常常在匈奴一方。但右贤王入侵河南的事件在讲和之前,就不过分追究了。单于如果只按这封信的意见办,就明白地告知下属各级官员,不要再做出违背约定的事,要有信用,希望能如单于书信中所说的那样。你的使者说单于前不久亲自领兵兼并月氏国,建立功业,很不希望再有战争之事。现送上锦绣夹衣、短袄、锦袍各一件,比余一套,黄金装饰的大腰带一条,黄金装饰犀牛角带钩一副,绣帛十匹,锦缎二十匹,红色厚绫和绿色丝帛各四十匹,派中大夫意、谒者令肩两位使者送到单于面前。

遗匈奴书 后二年

【题解】

前元十四年(前166),匈奴单于率十四万众进犯萧关,掳掠边地人民畜产。文帝亦安排重兵迎击,将单于逐出关外。但匈奴连年侵入边境,杀掠人民,云中、辽东一带受害最重。文帝非常忧心,于是于后元二年(前162)主动致此书信给单于。单于受书感动,也上书汉文帝道歉,再次讲和。此后数年内,汉与匈奴边境无事,人民得以休养。

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使当户且渠雕渠难、郎中韩辽遗朕马二匹①,已至,敬受。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②,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毋离,臣主相安,俱无暴虐。今闻渫恶民贪降其趋③,背义绝约,忘万民之命,离两主之欢,然其事已在前矣。书云“二国已和亲,两主欢说④,寝兵休卒养马,世世昌乐,翕然更始”⑤,朕甚嘉之。圣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长,各保其首领而终其天年。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天下莫不咸嘉。使汉与匈奴邻敌之国,匈奴处北地,寒,杀气早降,故诏吏遗单于秫糵金帛绵絮他物岁有数⑥。今天下大安,万民熙熙⑦,独朕与单于为之父母。朕追念前事,薄物细故⑧,谋臣计失,皆不足以离昆弟之欢。朕闻天不颇覆⑨,地不偏载。朕与单于皆捐细故,俱蹈大道也,堕坏前恶,以图长久,使两国之民若一家子。元元万民⑩,下及鱼鳖,上及飞鸟,跂行喙息蠕动之类(11),莫不就安利,避危殆。故来者不止,天之道也。俱去前事,朕释逃虏民(12),单于毋言章尼等(13)。朕闻古之帝王,约分明而不食言。单于留志,天下大安,和亲之后,汉过不先(14)。单于其察之。

【注释】

①当户、且渠:匈奴官职名。雕渠难:匈奴使者名。一人任“当户”“且渠”二官职。

②冠带之室:即冠带之国。冠带,本指帽子与衣带,此处指服饰礼制,引申为文明之称。古代少数民族“被发左衽”与汉族不同,则“冠带之室”(国)指汉地。

③渫(xiè)恶民:邪恶不正之民。贪降其趋:《汉书》晋灼注:“谓下意于利也。”指不顾道义,贪求小利。

④说:通“悦”。

⑤翕然:合心的样子。

⑥秫(shú):黄黏米。糵(niè):酒曲。

⑦熙熙:合心欢乐的样子。

⑧细故:小事。

⑨颇:偏失。

⑩元元:善待爱护。

(11)跂行:用脚爪行路的兽类。喙(huì)息:用嘴进行呼吸的鸟类。

(12)逃虏民:逃往匈奴的汉人。

(13)章尼等:匈奴中归降汉的人。《汉书》颜师古注:“背单于降汉者。”

(14)汉过不先:言汉决不首先违反和亲的约定。

【译文】

汉皇帝我恭敬地问候匈奴大单于身体安康。你派当户、且渠雕渠难、郎中韩辽送给我的两匹马已经送达,我恭敬地接受了。先帝规定,长城以北的游牧地带受单于的领导,长城以内汉族生息的地方由我统治,让天下的百姓耕田织布、射箭打猎过日子,父亲和儿子不要相离,臣子和君主各安其职,全没有凶暴残害的事。现在听说有邪恶不行正道的一些百姓,贪求小利,背信弃义,违反约定,不顾天下百姓的生命,离间汉与匈奴两国君主的友好感情,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你的书信中说“两国已经和解友好,两国的君主欢心喜悦,停止军事行动,休息士卒,保养马匹,世世代代繁荣快乐,和谐融洽从头开始”,对此我十分赞赏。圣明的人治理天下,每天都有新的气象,改革弊端从头做起,使老年人能够休息,年幼的人能顺利成长,天下的百姓各自保全性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我和单于共同依循这个原则,顺应天意,体恤天下的人民,并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永远施行这个准则,天下千万百姓没有谁不对此赞颂。汉与匈奴是土地相邻、地位相当的两个国家,匈奴地处北方大地,气候寒冷,霜雪早早降临,所以我下诏命令官吏送给单于黄米、酒曲、金钱、丝绸、棉花及别的东西,每年都有固定的数目。如今天下空前的安定,万民百姓欢欣快乐,只有我与单于是为民操劳的百姓的父母。我想前不久的不愉快事件,只能算是一点小小的变故,是负责谋划的臣子考虑失误,不能因此损害兄弟之间的欢情。我听说上天不偏向覆盖某一方土地,大地也不偏向承载哪一部分东西。我和单于都抛开以前一些小小的不快,共同踏上仁德的大道吧,让我们摧毁前进路上的障碍,一起为更长远的前途考虑,使两国的百姓像一家人一样。爱抚天下所有的百姓,甚尔下至鱼鳖,上及飞鸟,因为所有凭脚足行走的兽类、用嘴呼吸的飞禽、蠕动爬行的虫类,没有哪一种不是趋向安逸,避开危险的。所以来到你这里做你的百姓的人源源不断,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一齐把以前事件形成的影响全都除去,我不再追究从汉地逃往匈奴的百姓的过错,单于也不要再惩罚匈奴中归降汉朝的人。我听说古代的帝王誓约清楚明白并从不违反。只要单于心中有和亲的愿望,天下就一定会实现空前的安定,和亲友好之后,汉天子保证决不首先负约。希望单于考察验证。

策问贤良文学 十五年

【题解】

“策问”是汉以来试士的一种方式。它将国家政事、经义等问题写在简策上,使试者逐条应对,答者称为“对策”。本文是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下诏策问贤良文学的诏令。诏书先引用古事证明选拔德才具备的贤士的重要意义,进而鼓励天下贤人为国家政事直抒己见,无有隐瞒。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贤士,施及方外,四极之内①,舟车所至,人迹所及,靡不闻命,以辅其不逮;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以翼天子②。是以大禹能亡失德③,夏以长楙④。高皇帝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豪英,以为官师,为谏争,辅天子之阙,而翼戴汉宗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方内以安,泽及四夷。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烛,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闻也。故诏有司、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帅其志,以选贤良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亲谕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四者之阙,悉陈其志,毋有所隐。上以荐先帝之宗庙,下以兴愚民之休利⑤,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观大夫所以佐朕,至与不至。书之,周之密之,重之闭之。兴自朕躬,大夫其正论,毋枉执事。乌呼⑥,戒之!二三大夫其帅志毋怠!

【注释】

①四极:大地四角支撑天体的四根柱子。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由地承载。此处指天地所包括的范围。

②翼:本义指鸟的翅膀,此处引申为辅佐。

③亡(wú):无。

④楙(mào):又作“懋”。茂盛之意。

⑤休利:休,病害;利,便利,好处。此处为偏义复词,义偏于“利”,“休”无义。

⑥乌呼:通“呜呼”。

【译文】

十五年九月壬子日,皇帝说:以往夏禹虚心地访求贤人志士,范围广泛到了方国异域,整个天下凡是车船所能到达、人的足迹能够踩到的地方,没有谁不听从大禹的命令,想尽办法辅佐他;无论是近处的还是远方的人,全都献上自己明达的见解和聪明智慧,齐心协力来辅助天子。因此大禹才能够无失德之处,夏代才得以长久地兴旺发达。高祖皇帝亲自带兵除去祸患,消灭叛逆,同时选拔博学杰出的人才,视之为官府的老师,为的是让他们直言诤谏,弥补天子的缺失,护佑大汉天下。依仗了天地的神灵和宗庙祖先赐予的福分,我大汉才天下安定,恩泽广施到四边的少数民族。如今我得到统理天下的大权,继承了祭祀宗庙祖先的大任,我本人既缺少好的品德,又反应迟钝,眼光不能洞察问题,智力也不足以治理好天下,这些都是各位大臣知道得很清楚的。所以现特诏令有关主管部门、各位诸侯王、三公、九卿以及各郡的主管官员,各自从公心出发,去广泛地为国家选拔贤良,凡是对国家大政方针有明达的见解,对管理百姓有自己的认识,并且能直言进谏的各种人才,选拔出来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如果各位大臣能找到这样的人才,我将非常赞赏,因此请诸位大臣到朝廷中来,以便让我能亲自向诸位表明我的志向。各位大臣,除了上述三个关键问题之外,还有能常常想想我的不仁德、选择使用官吏方面不公平、政令不顺畅下达、百姓人心不安定这四方面缺失的,请全部陈述出来,不要有什么隐讳。这样可以对上告慰已故天子宗庙神灵,对下能给百姓带来更大的好处,请把谏言写在文书上,我亲自阅览,从中了解各位大臣佐助我的做法正确与否。把这些意见写出来,考虑得全面些,周密些,并把它当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密封好这些意见书,以提高我的见识。由我发起,各级官员要认真对待,不要有失自己的职责!我再一次告诫你们,各位要全心全力,千万不要懈怠!

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汉文帝之子,前157—前141年在位。他继承汉文帝一系列治国之道,重农轻商,使国家实力进一步发展。外交政策方面,继续实行和亲政策,边关一直安然无事。又重用晁错,实行削藩,抑制诸侯势力。并讨平吴、楚等七国叛乱,中央集权得到空前的巩固。旧史家把他和文帝统治时期并举,称为“文景之治”。

令二千石修职诏 后二年

【题解】

本诏令发布于景帝后元二年(前142)。诏令首先强调农耕为治国之本。歉收之年,百姓口粮出现不足,其原因在于地方官吏不修其职,徇私牟利,因此诏令要整顿吏治,以保护民众利益,发展农业生产。

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各郡守尉,俸禄等级都是二千石。又分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三等。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①,害女红者也②。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③,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④,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⑤,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⑥,幼孤得遂长⑦。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⑧。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⑨,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⑩,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注释】

①纂组:指精美的编织物。

②女红:同“女工”。指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

③粢盛(zī chénɡ):装在祭器中供祭祀用的谷物。

④太官:掌管天子饮食的官府机构。

⑤攘:夺取。

⑥耆:年纪六十岁以上的人称“耆”。

⑦遂长:成长,长大成人。

⑧牟:原指吞食庄稼苗根的虫子,此处喻官吏侵吞百姓财物。

⑨奸法:借法律干坏事。与盗盗:盗贼本当治罪,但官吏不但不治盗,反而与其勾结在一起。后一“盗”做动词,指做盗贼。《汉书》颜师古注:“与盗盗者,共盗为盗耳。”

⑩耗(mào):通“眊”。昏昧不明,糊涂。

【译文】

过多的人从事雕刻文饰的工作,势必会伤害农业生产;醉心于过于华丽的衣物,一定会伤害必需的纺织工作。农业生产受到影响,是造成饥荒的根源,妇女的纺织工作受到妨害,是人们穿不上衣服而受寒冷的原因。如果饥荒和寒冻一齐到来,百姓不去犯法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因此我亲自去耕田,皇后亲自去养蚕纺丝,以供奉宗庙祭祀时所用的谷物和礼服,给天下的人带个头;我们不接受百姓送来的贡品,减少朝中主管皇帝饮食的机构和官员,减轻百姓的徭役赋税,目的是想使天下的人专心从事耕织,平时有一定的积蓄,以防备自然灾害。身强力壮的不要强取体弱多病的人的财物,人多势大的不要侵害人少势薄的;老年人能寿终正寝,幼童孤儿能长大成人。现在一旦年成不好,老百姓的口粮便缺得厉害,其中根本原因在哪儿呢?是有的人凭借着欺上瞒下的手段做了官,又拿钱财进行非法买卖,鱼肉侵夺百姓,侵蚀伤害天下万民的利益。县丞,是一县百姓的长官,有些人凭借所掌刑法干坏事,或者同盗贼勾结在一起自己也去做盗贼,实在对他们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现在特此诏令朝廷内外享受二千石俸禄的官吏各自认真修饬自己的职责,对那些不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或者本身糊涂昏乱的人,请丞相奏报我知,治他们的罪。把这份诏令公开向天下宣布,使所有的人明确地知道我的想法。

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景帝之子。十六岁即位,在位五十四年。在位期间,继承景帝之业,对内实行全面改革,对外频频用兵,开拓疆土。在治国思想上,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倡导以仁义治天下,并为此建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但汉武帝迷信神仙之术,大兴土木,加上穷兵黩武,使民力大量耗费,人口急剧减少,为西汉由盛转衰埋下了祸因。

议不举孝廉者罪诏 元朔元年

【题解】

本诏书颁布于元朔元年(前128)冬十一月。诏令再三强调选贤举能对天子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选举人才是各级大臣的职责之一,申明对有意不举孝廉者要治罪。

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①。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②。故旅耆老③,复孝敬④,选豪俊,讲文学⑤,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⑥,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⑦。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⑧,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⑨,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

【注释】

①繇(yóu):通“由”。

②臻(zhēn):到,至。

③旅耆老:对老年人敬之如宾客。旅,宾客。用为动词,尊敬之意。

④复孝敬:对孝敬老人者加以重视优待。复,优待照顾。

⑤讲:研究学习。

⑥廉:指品行廉洁正直的人。孝:指孝敬父母的人。

⑦厥:其。

⑧官长:此处指各郡的守尉和各县的令长。

⑨厉:同“励”。蒸庶:众庶,百姓。

【译文】

朝廷公卿大夫的职责就是考虑治理天下的方针政策,全面管理天下事务,广泛地对百姓进行教育和道德感化,使民风民俗淳朴和美。以仁义道德作为根本,褒扬有德行的贤人,鼓励善良,处置凶暴,是五帝、三王时代兴旺发达的原因。我辛辛苦苦早起晚睡,就是希望能够使天下所有的贤德人才和我一起走上这条道路。所以尊敬老年人,免除那些孝敬父母的人的徭役,选拔杰出人才,研究儒家经典,以作为推进政事的参考,并使民心更趋高尚。因此早就下诏令给主管部门的官员,令选举推荐品行廉洁和孝敬父母的人,希望能在天下形成一种风气,来继承和发扬圣明的先帝建立的伟业。孔子说过:十户人家的城邑村落中,就一定有忠贞诚实的人;三个人在一起,就一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在其中。但现在居然有一郡之中不能举荐出一个孝廉的现象存在,这种情况是道德教化进行得不彻底,致使有好品行的君子被阻隔,不能让天子了解。二千石级的官员是纪纲所系,人伦之表,如此这般,将用什么辅佐我洞察民情、激励百姓、使各地方的风俗高尚呢?况且推举贤能得力的人承受重赏,有意压制贤能的人接受重罚,这是古已有之的道理。因此下令,请二千石级官员、礼官和博士共同讨论,看看给不举孝廉的人治什么罪。

报李广诏 元狩二年

【题解】

李广为汉景帝、武帝时的名将,世称“飞将军”。武帝初,李广参与出击匈奴行动,兵败回朝,被贬为庶人,居住在蓝田南山中。一天打猎晚归,被霸陵亭尉酒醉诃责,止居亭下过夜。后不久,李广任右北平太守,上任时请求霸陵亭尉与他同去,到任便挟愤将其杀了,之后上书请罪。此诏便是武帝的回复。诏令中语气恳切,不但不予治罪,反给予殷切的鼓励,表现了汉武帝任贤爱将,不计小过的开阔胸襟。

将军者,国之爪牙也①。《司马法》曰②:“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③,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④,威稜憺乎邻国⑤。”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⑥,稽颡请罪⑦,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⑧,以临右北平盛秋⑨。

【注释】

①爪牙:指国家得力的武臣。此处指李广有勇有谋,加以赞扬。

②《司马法》:兵书名。据传由秦司马穰苴所著。

③竦:惊惧,害怕。

④貉(mò):同“貊”。我国古代称北方少数民族。

⑤稜(lénɡ):锋芒棱角。此处喻威望、威势。稜,棱角。憺(dàn):震动。

⑥徒跣(xiǎn):赤足行路。

⑦稽颡(sǎnɡ):一种以额头触地的跪拜礼。

⑧弥节:稍稍停留休息。白檀:地名。在今河北滦平北。

⑨右北平:汉地名。在今河北省境内。盛秋:秋季草盛马肥,恐怕匈奴入侵,所以派李广前去严加防卫。

【译文】

你李广将军,是国家非常得力的一代名将。《司马法》中说:“大将军登车时不伏轼行礼,遇到丧事不服孝。一心一意带兵并安抚战士,去征伐不臣服的叛逆。集中三军将士的意志于一身,使全军上下同心协力。所以将军的愤怒一旦表现出来,那么方圆千里之内都胆战心惊;军威振奋的时候,万物不敢抬头仰视。威名声望显扬到四边的少数民族,军威所及,使相邻国家的大地都会震动。”我对于将军你的希望是报仇除害,消灭残暴势力,消除外族对我国百姓的杀掠,至于脱帽去鞋、以头碰地,趴在地上请罪,哪里是我对你的指望呢!将军你还是率领军队向东进发,到白檀稍作休息,然后亲临右北平,认真做好盛秋时节对匈奴的防御工作吧。

封齐王策 元狩六年

【题解】

本文是元狩六年(前117)册封汉武帝之子刘闳为齐王的诏令。文中告诫刘闳,既为一方之王,就应悉心尽力,持公正之心,以仁义为本,管理好一方土地和百姓。一旦不慎,犯了过失,不仅有害于国家,也有害于自身。文中突出了天命并非永恒不变,只是辅佑有德之人的思想。

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曰:“呜呼!小子闳,受兹青社①。朕承天序,惟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藩辅。呜呼!念哉,共朕之诏②。惟命不于常③,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④,允执其中,天禄永终⑤。厥有愆不臧,乃凶于乃国,而害于尔躬。呜呼!保国乂民⑥,可不敬与!王其戒之⑦!”

【注释】

①青社:古代天子以五色土建大社以祭之。四方诸侯各自用其所在方位的土立社。齐在东方,东方土为青色,现封刘闳为齐王,所以说“受兹青社”。社,土地神或祭土神之所。

②共:通“恭”。

③命:指天命。

④悉尔心:用尽你全部的心思。

⑤天禄永终:上天赐予的俸禄职位永久不败。

⑥乂(yì):治理。

⑦王:指齐王闳。

【译文】

元狩六年四月乙巳日,皇帝我派御史大夫张汤在宗庙里册立儿子刘闳为齐王。诏令说:“啊!我的儿子闳,接受奉祀东方土地之神的重任吧。我承禀天命次序,依照古制给你建立国家,分封你在东方,世世代代作为汉朝天下的屏障。唉!认真想想吧,恭敬地接受我的诏令。天道运行没有不变的定式,天意总是辅佐护佑那些有德行的君子,能使好的品德显示于天下。一国之君如果不追求仁义道德,就会使品行高尚的君子寒心。所以你要竭尽全部的心力,坚守公正道义,以使所享受的俸禄长久不衰。你若有了过失或不善之举,那么在你统治的国家里就会产生凶灾,并且伤害到你自身。唉!你用心保全国家,安抚治理百姓,百姓能不拥戴你吗!齐王你要时时警诫自己!”

封燕王策

【题解】

本诏令为册封武帝的儿子刘旦为燕王而发。因燕地北邻匈奴,是边塞要地,所以汉武帝在诏令中强调了刘旦任燕王后所负的重大责任。告诫他要约束自己,加强武备,准备迎敌。

呜呼!小子旦,受兹玄社①。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藩辅。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②,以奸巧边甿③。朕命将率,徂征厥罪④。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帅,降旗奔师。薰鬻徙域⑤,北州以妥⑥。悉尔心,毋作怨,毋作棐德⑦,毋乃废备。非教士不得从征⑧。王其戒之!

【注释】

①玄社:五方土色中,北方为玄色,现封刘旦为燕王所以说刘旦“受兹玄社”。玄,黑赤色。

②薰鬻:又作“薰育”。匈奴古称。

③甿(ménɡ):百姓。

④徂(cú):前往。

⑤徙域:指匈奴逃往大漠以北。

⑥妥:安。

⑦棐德:指不道德的事。棐,同“非”。

⑧教士:指训练有素的战士。

【译文】

啊!我的儿子刘旦,接受奉祀北方玄色土地之神的重任吧。建立你的国家,把你分封在北方,世世代代作为汉朝天下的屏障。唉!北方的匈奴凶残暴虐,早就存有禽兽之心,多次掠杀我北方边境上的人民。我曾屡次命令将帅,前去征讨他们。迫使匈奴的万夫长、千夫长等三十二个将帅率军队投降。匈奴全国迁徙到大沙漠以北的地方,汉朝北方的各州郡才得以安定。你任燕王后要尽心尽力,不要产生对朝廷的怨气,不要做不合仁德的事,也不要荒废边境上对匈奴的防备。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战士不得征发参战。燕王刘旦你要时时告诫自己!

封广陵王策 元狩六年

【题解】

这是汉武帝在元狩六年(前117)为册封其子刘胥为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王而发的诏令。文中告诫刘胥任广陵王后不要轻佻,不要贪图安逸,不要接近小人,不要作威作福而招致耻辱。

呜呼!小子胥,受兹赤社①。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世为汉藩辅。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要服②,不及以正。”呜呼!悉尔心,祗祗兢兢③,乃惠乃顺。毋桐好逸④,毋迩宵人⑤,惟法惟则!《书》云:“臣不作福,不作威,靡有后羞。”王其戒之!

【注释】

①赤社:赤色为南方土色。广陵在南方,所以言“受兹赤社”。

②要服:古代称距离王城一千五百里至二千里的地域。

③祗祗(zhī):恭敬的样子。兢兢:谨慎的样子。

④桐(tōnɡ):轻佻。

⑤宵人:小人,坏人。

【译文】

啊!我的儿子刘胥,接受奉祀南方红色土地之神的重任吧。建立你的国家,分封你到南方,世世代代成为汉朝天下的屏障。古代有人说过:“大江之南,五湖一带地方,那里民心不稳重端庄。扬州保强,是三代时很重要的地方,只是没有顾得上凭朝廷的政令加以匡正。”唉!你要尽心尽力,恭敬谨慎,给百姓恩泽,使他们服从朝廷。你不要过于轻率,也不要贪图安逸,不要亲近小人,只有法律和前人做出的榜样是你的准则!《尚书》说:“大臣不作威作福,就不会招致以后的耻辱。”广陵王刘胥你要时时告诫自己!

策问贤良文学 元光五年

【题解】

本策问发布于元光五年(前130)。文章前半部分极为详细地描述了上古天下安定、风雨及时的治世盛景,下半部分向贤良文学及大臣提出五个问题,总括起来只有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实现如上古时的盛世。文章前后衔接紧密,转折自然,描写形象生动。

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①,而民不犯;阴阳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②,泽不涸;麟凤在郊薮,龟龙游于沼,河洛出图书③;父不丧子,兄不哭弟;北发渠搜④,南抚交阯⑤,舟车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⑥,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术,明君臣之义,讲论洽闻,有声乎当世,敢问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凶之效,安所期焉?禹、汤水旱,厥咎何由⑦?仁、义、礼、知四者之宜,当安设施?属统垂业,物鬼变化,天命之符,废兴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纪,子大夫习焉,其悉意正议,详具其对,著之于篇,朕将亲览焉,靡有所隐!

【注释】

①画衣冠,异章服:见前汉文帝《除肉刑诏》注。

②童:山上不长草木为“童”。

③河洛出图书:即河图洛书。河图,上古关于《易》一书来源的传说。《周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顾命》:“天球,河图。”孔安国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洛书,汉儒认为洛书就是《尚书·洪范》的九畴。《洪范》:“天乃锡(赐)禹洪范九畴。”孔安国传:“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

④渠搜:古代西方少数民族国名。

⑤交阯:古地名。本来指五岭以南的地方,汉置交趾郡。

⑥跂(qí)行喙息:见前汉文帝后元二年《遗匈奴书》注。跂,通“蚑”。虫行貌。

⑦厥:其。

【译文】

我听说上古时代天下最安定,用异常的衣着代替肉刑,但老百姓也不触犯法律;天地阴阳协和,各类庄稼丰收,大小家畜繁殖旺盛;天上降下甜美的露水,风雨应季节而生,象征着祥瑞的嘉禾、红草茁壮成长,山上草木茂盛,湖泽水位充盈;麒麟、凤凰出现在郊外丛林,神龟、祥龙在湖中游泳,黄河、洛水贡献出图书;做父亲的不会为失去儿子而悲伤,做兄长的不会为失去弟弟而痛哭;在西北开化了渠搜,在南方安抚了交阯,凡是车辆船只能够通行的地方,人的足迹能到达之处,天下的各类生物,都得到适于生存的方便条件。对此我是非常赞赏和仰慕,如今通过什么途径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各位大臣经常研究前代圣人的治国方法,明白君主与大臣之间的道义和各自的职责,研究讨论的问题广博,在当代有很高的声望,我现在向各位先生提出下列问题: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由什么作为开端?吉祥或凶险的局面怎样才能预知?当年大禹有连年的水灾,商汤也遭遇长期的干旱,其根本原因是什么?仁、义、礼、智这四方面的措施,应该怎样安排?继承大统,留下基业,万物、鬼神千变万化,天命呈现的征兆中所昭示的兴盛与衰亡究竟如何?天文、地理、人事,各位先生你们了解得很透彻,请你们都加以仔细思考和郑重讨论,详尽地做好答案,并写在书简上,我将亲自过目浏览,不要有什么隐瞒和忌讳!

汉昭帝

汉昭帝刘弗陵(前95—前74),汉武帝的小儿子。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轻徭役,移民屯田,并多次派兵击败匈奴、乌桓,加强了北方的防卫。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霍光受武帝遗诏主持政事,所以有些诏书未必反映昭帝本人的意图。

赐燕剌王旦玺书

【题解】

燕王刘旦是昭帝的同父异母兄。武帝在位时,刘旦即因傲慢不羁,未能立为太子。元凤元年(前80年,当时昭帝仅十五岁),燕王旦与鄂邑长公主、上官桀、桑弘羊等人串通谋反,昭帝即为此事以这封玺书加以谴责。书中首先指出前代安邦定国的功臣也不过受封侯之赏,而现在如燕王以宗亲关系,无尺寸之功便得以封王,应该感恩戴德才是,但却以手足之情对立谋反,实属大逆不道。此信言辞恳切,以情动人,又威言峻利,切中要害,表现出撰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才能。

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先日诸吕阴谋大逆,刘氏不绝若发,赖绛侯等诛讨贼乱①,尊立孝文,以安宗庙。非以中外有人,表里相应故邪?樊、郦、曹、灌②,携剑推锋,从高皇帝垦菑除害③,耘海内④。当此之时,头如蓬葆⑤,勤苦至矣,然其赏不过封侯。今宗室子孙曾无暴衣露冠之劳,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赐之,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今王骨肉至亲,敌吾一体,乃与他姓异族谋害社稷,亲其所疏,疏其所亲,有逆悖之心,无忠爱之义。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复奉齐酎见高祖之庙乎⑥?

【注释】

①绛侯:周勃。

②樊、郦、曹、灌:指汉臣樊哙、郦商、曹参、灌婴。

③菑:同“灾”。

④(chú):清除。

⑤蓬葆:言顾不上理发,乱糟糟的头发如蓬草一般。

⑥酎(zhòu):献。

【译文】

以前高祖皇帝建立汉朝天下之后,分封兄弟儿子为诸侯王,为的是让他们如屏障一样保护国家安全。稍后,吕姓外戚阴谋篡权,当时汉朝刘氏的天下岌岌可危,幸亏绛侯周勃等大臣讨伐诛灭叛贼,拥戴文帝即位,这才使汉室宗庙安然保全。这难道不是因为朝廷内外有得力的人相互呼应的原因吗?樊哙、郦商、曹参、灌婴等前代的名将,手里拿着刀剑武器,跟随高祖平定祸乱,一同打下了汉朝的江山。当时,这些大臣们奔波不息,头发乱得像蓬草一样,可以说是辛苦劳累到极点了,但对他们也只不过给予了封侯的赏赐。如今刘姓宗族的子孙后代,从没有过一丝一毫的功业,但皇帝却因为亲族关系划出土地使他们称王,拿出大量的钱财对他们进行赏赐,而且当父亲的死了儿子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这些特权,当哥哥的死了弟弟也自然接替。现在燕王你和我是骨肉之亲,顶得上我的一部分身体,竟然和一些外姓的人勾结在一起,图谋危害江山社稷,去亲近那些本该疏远的人,而疏远你本该亲近的人,心存背逆谋反之心,毫无忠君爱国之意。假如已经去世的先人地下有知,你拿什么脸面再去献上酒食祭品,叩拜高祖皇帝的宗庙灵位呢?

汉宣帝

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字次卿,是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宣帝幼遭变故,长在民间,了解民间百姓疾苦。即帝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重视吏治,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废除苛刑,天下安定,国力复苏。旧史家誉之为“中兴”之治。

令二千石察官属诏 元康二年

【题解】

此诏书颁于元康二年(前64)五月。系宣帝为申明法律、禁止官吏巧取豪夺、保护百姓利益而颁布的。

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①,深浅不平,增辞饰非②,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繇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务平法,或擅兴繇役,饰厨传③,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注释】

①析律贰端:言断章取义,或在法律文词上做手脚,随便加以发挥,对犯法的人执法不公。

②增辞饰非:在判决书等文书上任意增加或减少文辞,扩大或减轻犯人的罪过。

③厨:指饮食。传:指传舍。

【译文】

如何判案,是天下百姓性命之所系,是用来禁止残暴,止息邪恶,保护众多生命的。能严格执行法律,使活着的人不产生怨恨,死了的人没有遗憾,这样的官员可以称得上好官了。如今则不是这样,执行法律判案时,有的官员抱有投机取巧之心,断章取义,在法律文辞上做手脚,或重或轻,有失公允,并任意增减案词,扩大或减轻犯人的罪行。判案结果也不如实上报,上级乃至天子无从了解案情真相。这种情况说明我不明达,官吏不称职,天下四方的百姓还能仰仗什么呢!二千石级的官员要各自检察属下官吏,不能任用徇私枉法的人。执法官吏应公正严明,如若擅自给百姓加派徭役,修饰厨房传舍,讨好使者过客,越职逾法,博取名誉,这就好比踩在极薄的冰面上等待太阳升起,这不是很危险吗!如今天下屡屡遭受疾病时疫之灾,我非常痛心。现诏令各郡遭灾严重的地方,不上缴今年一年的钱租赋税了。

汉元帝

汉元帝刘奭(shì,前76—前33),汉宣帝之子。在位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盛转衰。

议封甘延寿等诏 建昭四年

【题解】

建昭三年(前36)冬天,西域都护校尉甘延寿与副校尉陈汤矫制发兵,袭击康居,杀死郅支单于。此文是元帝议封甘延寿、陈汤的诏书。元帝感念甘、陈征发匈奴郅支单于有功,认为虽是矫制行事,但也当免罪封赏。

匈奴郅支单于背畔礼义①,留杀汉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岂忘之哉!所以优游而不征者,重动师众,劳将率,故隐忍而未有云也。今延寿、汤睹便宜②,乘时利,结城郭诸国,擅兴师矫制而征之。赖天地宗庙之灵,诛讨郅支单于,斩获其首,及阏氏、贵人、名王以下千数③。虽逾义干法,内不烦一夫之役,不开府库之藏,因敌之粮以赡军用,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为国除残,兵革之原息,边竟得以安④。然犹不免死亡之患,罪当在于奉宪。朕甚闵之!其赦延寿、汤罪,勿治。诏公卿议封焉。

【注释】

①郅(zhì)支单于:匈奴单于的名号。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为广大义。

②便宜:机会,见机行事。

③阏氏(yān zhī):汉时匈奴王后的称号。

④竟:“境”的古字。

【译文】

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法道义,拘留并杀害汉朝派去的使者、吏士,很是违背道理,我怎么会忘记这些呢!之所以迟迟不发兵征讨,是因为这样会又一次动用众多的军队,使将领战士备受辛苦,所以才一直强忍着没有什么表示。如今甘延寿、陈汤二将抓住了时机,趁此良机,集结各城郭的人力,和其他各国约定,自作主张发动军队,并假托圣旨去对郅支单于进行征讨进攻。仰仗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护佑,能顺利进击郅支单于,并斩了他的首级,连同匈奴王后、贵人和诸侯王以下上千人。虽然甘延寿、陈汤二人的行为不合常理,违犯了法律,但在国内没有动用一个役夫,没有动用国库的一钱一粮,而是借助敌人的粮草来满足军队的费用,在距朝廷万里以外的边远地区建立了军功,威望震慑四边的少数民族,功名声望显达于四海。替国家铲除了残暴,止息了兵革,边境得以安定。但就这样二人还难免有死亡的担忧,其罪当接受法律惩处。我十分同情甘延寿、陈汤二人,因此特下赦书不给二人治罪。并诏令朝廷公卿讨论如何对他们进行封赏。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简介参见卷三。

谕巴蜀檄

【题解】

建元六年(前135),中郎将唐蒙奉命通夜郎、僰中,征发甚多,激起当地人民反对。武帝派司马相如前往宣谕,以安抚民心。司马相如遂写了此文,表达强化中央集权、反对武力征服、和平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

文章句皆成双,长短相间,句式错综变化,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其流动飘逸,及动词的选用精当,都令人耳目一新。字当其位、语当其理,无不掷地有声、令人回味。

告巴蜀太守:蛮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①。时侵犯边境,劳士大夫②。陛下即位,存抚天下③,安集中国④。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⑤,屈膝请和。康居西域⑥,重译纳贡⑦,稽颡来享⑧。移师东指,闽越相诛⑨。右吊番禺⑩,太子入朝。南夷之君(11),西僰之长(12),常效贡职(13),不敢堕怠。延颈举踵,喁喁然皆向风慕义(14),欲为臣妾(15)。道里辽远(16),山川阻深,不能自致(17)。夫不顺者已诛,而为善者未赏,故遣中郎将往宾之(18)。以上往宾西南夷之故。发巴蜀之士各五百人,以奉币帛(19),卫使者不然(20),靡有兵革之事(21),战斗之患。今闻其乃发军兴制(22),惊惧子弟(23),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24),皆非陛下之意也。以上有司发军兴之失。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25),亦非人臣之节也。

【注释】

①蛮夷: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自擅:自作主张。此指不服朝廷管辖。

②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此处指将帅的佐属。

③存抚:抚养、存恤。

④安集中国:和睦安定中国。中国,古代一般指华夏族居住的黄河下游地区,与“中原”同义。

⑤交臂受事:拱手臣服。

⑥康居:古西域国名。东临乌孙、大宛,南接大月氏、安息,西与奄蔡交界,王都在卑阗城。

⑦重(chónɡ)译:因语言不同而辗转翻译。

⑧稽颡(sǎnɡ):古时的一种跪拜礼。稽,叩头至地。颡,额。来享:进贡。

⑨闽越:又称东越,古代南方越人的一支。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闽越王郢擅自攻打南越,汉朝派兵进击,郢图谋抗拒,被其弟与族人杀死。文中“移师东指,闽越相诛”当指此事。

⑩吊:安抚。一说为“至”。番禺:古代南越王都,即今广东广州。因东伐南越,后至番禺,故言右吊。

(11)南夷:泛指云南、贵州及广西西北部少数民族。

(12)僰(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13)贡职:贡献赋税。

(14)喁喁(yónɡ)然:众人仰慕的样子。向风慕义:因敬慕而归附大义。义,大义,即汉朝。

(15)臣妾:春秋时男奴叫臣,女奴称妾。

(16)道里:路程。

(17)自致:亲自致意。

(18)中郎将:宫中护卫,秦时设置,汉代沿用。宾之:使之服从、归顺。

(19)奉币帛:供给丝织品和玉、皮革、马匹等。

(20)不然:意料不到的事情,犹言不测。

(21)靡:没有。兵革:兵器、衣甲的总称,引申为战争。

(22)兴制:指采用战时的法令制度。

(23)惊惧子弟:使年轻人惊慌害怕。

(24)转粟运输:用车马转运和输送粮食等物资。

(25)当行者:指当应征的人。亡:逃亡。自贼杀:自相残杀。一说自杀。贼,虐杀,杀害。

【译文】

告知巴蜀太守:蛮夷不服朝廷管辖,很久未兴兵讨伐了。他们屡犯我边境,劳顿我军士将佐。当今陛下即位,先存体恤之心以抚养天下,和睦安定我中原大地。然后兴师出兵,向北讨伐匈奴,那单于闻之惊骇,拱手称臣,屈膝投降。康居等西域诸国亦派来使,辗转翻译请求恭敬地朝贺,谦卑地进贡。军队移师向东,闽越王被其弟和臣子诛杀。紧接着雄师又至番禺,安抚南粤王,南粤王即派太子来朝。南夷的君主,西僰的统帅,纷纷贡献赋税,人人效力我朝,不敢稍有懈怠。他们伸长脖子、抬高脚跟,殷勤地仰慕朝廷,期盼早日归义,想为我朝尽奴婢之劳。无奈山高路远,阻隔重重而不能前来致意。那叛逆不顺的已被诛灭,那柔顺为善的却未曾受到奖赏,因此遣中郎将前往,以使他们归附。以上讲前往西南夷地的原因。征集发往巴蜀二郡的士卒各五百人,以便供奉贡品,警卫使者以防不测,兵戈相见之事并未发生,战争的忧患亦不存在。而今听说中郎将竟然发兵制定军法,让年轻者感到恐惧,使年长者心存忧虑,郡中又擅自输送粮食、转运物资,这都不是陛下的本意。以上指出有关军事将领进行军事动员的失误。应征者有的逃亡离去,有的自相残杀,这并不是臣民所应有的节操。

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①,皆摄弓而驰②,荷兵而走③,流汗相属④,唯恐居后;触白刃⑤,冒流矢⑥,议不反顾,计不旋踵⑦,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⑧,非编列之民⑨,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⑩,析珪而爵(11),位为通侯(12),处列东第(13),终则遗显号于后世(14),传土地于子孙,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逸,名声施于无穷,功烈著而不灭(15)。是以贤人君子,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而不辞也(16)。以上边郡之士敌忾死难之贤。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贼杀,或亡逃抵诛(17),身死无名(18),谥为至愚(19),耻及父母,为天下笑。人之度量相越(20),岂不远哉!然此非独行者之罪也(21),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谨(22);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23),不亦宜乎!以上亡逃自杀者之愚。

【注释】

①烽举:烽火擎起。古时边疆在高台烧柴以示警。燧(suì)燔(fán):焚烧的烟火。古代边防白昼报警的火炬为烽,夜里报警的火炬为燧。

②摄:拿。

③荷兵:扛着武器。

④属(zhǔ):接连。

⑤白刃:利刀。

⑥流矢:飞箭。

⑦计不旋踵:在大计上不犹豫。旋踵,退缩。

⑧乐死恶(wù)生:喜欢死而厌恶生。

⑨编列之民:编入户籍的平民。

⑩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或功臣把符节一剖为二,双方各执其半作为信守的约证,称为“剖符”。

(11)析珪:剖开珪玉。析,分,剖。珪,用作凭信的玉,有青、白二色,白者藏于天子,青者藏于诸侯。

(12)通侯:爵位名。原名彻侯,因避武帝名讳而改称通侯。

(13)东第:甲第,即头等宅第。第,宅屋。

(14)终:死。指生命完结。显号:显赫的称号。

(15)功烈:功勋和事业。著:昭著。

(16)膏液:脂肪和油脂。此处指血肉。

(17)抵诛:当诛。此指至于诛戮。

(18)无名:无善名。

(19)谥(shì):死后评定的称号。

(20)越:远。

(21)非独:不仅仅。

(22)率:表率。谨:慎重。

(23)被:遭受,蒙受。

【译文】

那戍守边境郡县的将士,一旦听说烽火燃起,柴薪焚烧,都手持弓箭驰马进击,肩扛武器飞奔沙场,汗流浃背仍紧随其后,深恐落后于人;为了道义,不惜身中利刃,胸挡飞箭而勇往直前,义无反顾没有丝毫退缩,个个怀一腔愤怒之心,如同为己利报私仇一般。难道他们喜死厌生,不是编入户籍的朝廷良民,而与巴蜀不属同一个君主吗?这是深谋远虑,急主上之急,难国家之难,乐于履行臣民的义务。昔日有剖符拜官、分珪受爵的人,居住头等府邸,地位高达列侯,死后还为后世留下尊贵的称号,给子孙传下封土和田地,活着时行为恭谨,居官时上下安逸,他们死后的名声自然延续久远,功业昭著当然永不灭绝。所以贤人君子以肝脑洒沃野,用血肉润野草也都在所不惜。以上讲边郡将士同仇敌忾、为国死难的壮举。而今供奉礼品到南夷服役的,那自杀而死,那因逃亡而被戮的人们,身虽死却没留下好名声,该称他为愚蠢至极的人,这耻辱殃及父母,为天下人所不齿。为人的器量和胸襟如此悬殊,其间的距离不是很远吗!当然这错误也并不完全在那些铤而走险的人,还在于父兄往日的督教不严,不能以身作则就没有榜样的力量;没有操守气节就没有廉耻之心,不知羞耻则风俗不再淳厚。有些人为此遭受诛戮,不是罪有应得吗?以上指出逃亡自杀者的愚昧。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①,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晓谕百姓以发卒之事②。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悌以不教诲之过③。方今田时④,重烦百姓⑤。已亲见近县⑥,恐远所谿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⑦,使咸喻陛下之意⑧,无忽⑨!

【注释】

①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

②信使:使者。

③让:责备,责怪。三老:古时掌管教化的乡官。孝悌(tì):汉时宣明教化的乡官,与三老职责相同。

④田:耕作,田作。

⑤重烦:深重的烦劳。

⑥亲见近县:亲自面谕郡旁近县之人。

⑦亟(jí):赶快。道:行政区划名称。汉代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县同级。

⑧咸:普遍,都。

⑨忽:忽略,不重视。

【译文】

当今皇上如此担忧使者和官员,如此哀伤不肖不贤的愚民们,因此派遣诚信的使者来明明白白告知百姓征发士卒的事情。以对朝廷不忠的罪名斥责逃亡、自杀的蠢人,以不予教诲的过失责备三老孝悌教化不严。时值耕种季节,要特别慎重对待百姓,不使其过分烦劳。本官已面告郡旁近县的百姓,因担心地处边远溪谷山泽的人不能及时听到而发此文。檄文到达之日,尽快下发各县、道,令百姓普遍知晓皇帝的心意,务必不要忽视!

难蜀父老

【题解】

元光五年(前130),武帝派司马相如出使巴蜀,他略定笮、邛、冉、,疏导交通,开拓疆土,为此遭到当地搢绅的反对。所以司马相如作此文,陈述开拓疆域、交好夷狄的必要,也告诫百姓不要目光短浅,畏苦畏劳。其间暗讽武帝要“博恩广施”、“拯民于沉溺”。

从形式上看这篇散文更接近于赋体,语词典雅庄重,尤其是动词的使用,行为动作的描述相当传神。长短句的交替运用体现出作者对语言驾驭的功夫之深,在散句中见齐整,于对仗中有变化。

汉兴七十有八载,德茂存乎六世①,威武纷纭,湛恩汪②,群生沾濡,洋溢乎方外③。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④,风之所被,罔不披靡。因朝冉从⑤,定笮存邛⑥,略斯榆⑦,举苞蒲⑧。结轨还辕⑨,东乡将报,至于蜀郡 ⑩。

【注释】

①德茂:恩德茂盛。六世:六代。指自汉高祖至汉武帝。

②湛(chén):同“沉”。深沉。汪(huì):深广的样子。

③方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

④攘:同“让”。退却。

⑤冉(rǎn)、(mánɡ):汉代西南地区的民族名。

⑥笮(zuó):古代西南地区部族名。在今四川汉源东北。邛(qiónɡ):古代西南地区部族名。在今四川西昌东南。

⑦斯榆:汉时西南地区部落名。

⑧苞蒲:少数民族名。

⑨结轨:结辙,车迹交叠,形容车马络绎不绝。

⑩蜀郡:蜀郡治所。今四川成都。

【译文】

汉朝建立七十八年,威德传扬于世也已有六代,威武雄壮、恩博惠广如甘露泽及万物,洋溢内外。于是朝廷派遣使者西征,夷狄见风而退,顺流而让,王风覆盖之处,无不所向披靡。于是冉、二族平服,继而安定笮都,抚恤邛都,夺取斯榆,占领苞蒲。如水的车马络绎返回,将要东报朝廷,驱车飞驰成都。

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①,俨然造焉②。辞毕,进曰:“盖闻天子之牧夷狄也③,其义羁縻勿绝而已④。今罢三郡之士⑤,通夜郎之涂⑥,三年于兹,而功不竟,士卒劳倦,万民不赡。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⑦,恐不能卒业⑧。此亦使者之累也,窃为左右患之⑨。且夫邛、笮西夷之与中国并也,历年兹多,不可记已。仁者不以德来⑩,强者不以力并,意者其殆不可乎?今割齐民以附夷狄(11),敝所恃以事无用,鄙人固陋,不识所谓。”以上蜀大夫疑招西夷之非。

【注释】

①搢绅:旧时高级官吏的装饰,后以搢绅代指高级官吏。

②造:到,往。

③夷狄:古代泛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④羁縻:束缚。

⑤罢(pí):疲劳倦乏。三郡:巴、蜀、广汉三郡。

⑥夜郎:汉时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在今贵州西北。

⑦屈(jué):竭,穷,尽。

⑧卒:完毕。

⑨左右:旧时称对方,不直称其人,而仅称左右以示尊敬。此处指司马相如。

⑩来:招抚来至。

(11)齐民:平民,良民。

【译文】

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与官员二十七人,庄重地拜见了使者。寒暄已毕,于是进言:“听说天子对夷狄之人,原则上仅是牵制而不与其完全断绝关系罢了。如今使我朝将士疲惫,开拓去夜郎的道路,至今已有三年而大功未成,三郡将士竟已疲倦辛劳,万民百姓亦无法赡养。现在又紧接着开通西夷,百姓已经穷尽气力,恐怕不能完成此业。这也是使者您的累赘,我们私下为您忧虑。况且邛都、笮都等西夷与中国并列,经历的年代已多,时日记不胜记。虽有恩德不能归其心,虽有强力不能并其国,想来恐怕是因为路途艰险路程漫漫而不能为吧?如今分割平民财物而让夷狄之人富足,放弃自己的物品去奉事无用的夷狄,使帝王的百姓疲顿困乏,我们见识短浅,不知所言对还是不对。”以上是蜀大夫对招抚西南夷的疑惑。

使者曰:“乌谓此乎?必若所云①,则是蜀不变服而巴不化俗也②。仆尝恶闻若说。然斯事体大,固非观者之所觏也③。余之行急,其详不可得闻已④,请为大夫粗陈其略⑤: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故曰非常之原⑥,黎民惧焉;及臻厥成⑦,天下晏如也。

【注释】

①必若:假如像。

②变服:改变服饰。巴、蜀旧时着装发式均同夷狄,椎髻左衽,归附秦汉后才改变原先的服饰。

③觏(ɡòu):遇见。

④其详不可得闻已:意为没有机会向你们解释了。

⑤粗陈:粗略陈述。

⑥原:创始。

⑦臻:至。厥:其。

【译文】

使者回答:“何出此言呢?假使真如你们所说的,那么巴人没有必要改类似夷狄的服装为汉装,蜀人也不会因之变换服饰习俗了。我是很不喜欢听这种话的。但是此事重大,因此也不是旁观者能够体察的。我的行程紧急,其间详情没有机会向你们解释了,请允许我粗陈其间的大致情形:大凡世间一定有异乎寻常的人才,然后才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有异乎寻常的事业,然后才有异乎寻常的功业。异乎寻常,原本是常人见之以为异才成为奇异的。因此,当异乎寻常的东西一旦出现,百姓就畏惧它;及至它获得成功,天下也就安定清平了。

“昔者,洪水沸出,泛滥衍溢①,民人升降移徙②,崎岖而不安。夏后氏慽之③,乃堙洪塞源④,决江疏河,洒沉澹灾⑤,东归之于海,而天下永宁。当斯之勤,岂惟民哉?心烦于虑,而身亲其劳,躬腠胝无胈⑥,肤不生毛。故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浃乎于兹⑦。以上举禹以证非常之功。

【注释】

①衍溢:漫延、满溢。

②升降移徙:意为因避洪水而趋高弃低地迁移。

③夏后氏:指夏禹。为传说中的夏后氏部落领袖,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慽(qī):忧愁,悲伤。

④堙(yīn):堵塞。

⑤洒沉澹灾:意为分散洪水以安定其灾。洒,分。沉,深。澹,安。

⑥躬腠(còu)胝(zhī)无胈(bá):意为因劳作而磨光了身体肌肉的纹理与细毛,手脚也磨出了老茧。腠,肌肉纹理。胝,手脚上的老茧。胈,人身上的细毛。

⑦声称:名声和赞颂。

【译文】

“过去洪水泛滥肆虐,人们登高避低迁移,道路崎岖而不得安居。夏禹为此深深忧虑,便改堵塞洪流为疏通江河,分散洪水解除水灾,大水就此流往东方,归于大海,天下就此永远安宁。在这费心费力之时,勤于救灾的难道只有人民吗?夏禹被忧虑烦恼所困,他参与劳作事必躬亲,手脚生茧,身体消瘦,连腿上都磨平了肌肉纹理,皮肤竟磨光了汗毛。美好伟大的功业就此流芳于万世,声名和称颂才流传于今。以上举夏禹的例子论证成就伟大功业的价值。

“且夫贤君之践位也①,岂特委琐喔跕②,拘文牵俗③,循诵习传④,当世取说云尔哉?必将崇论谹议⑤,创业垂统,为万世规。故驰骛乎兼容并包⑥,而勤思乎参天贰地⑦。且《诗》不云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以六合之内⑧,八方之外⑨,浸淫衍溢,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以上言贤君规模宏大。

【注释】

①践位:帝王即位。

②特:只,不过。委琐:拘于小节、细碎、局促。喔跕:同“龌龊”。拘束、局促的样子。

③文:指细微琐碎的事或行为。

④循诵习传:遵循前人传习的内容。

⑤崇论谹(hónɡ)议:指博大精深的言论。崇,高。谹,宏大,精深。

⑥驰骛(wù):奔走,趋赴。

⑦参天贰地:意为与天地并列。

⑧六合:指天地四方。此处为天下意。

⑨八方:东、西、南、北四方加四维(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八方。

【译文】

“而且贤明的君主即位,难道仅是局促委琐,拘泥于小节,受流俗牵制,拘泥于前人传习的东西,为讨好当世而人云亦云?必将以崇高博大的理论去开创基业传给后代,去制定法度给子孙万世。所以能奔走趋赴而包容众物,勤于思考而与天地并列。况且《诗经》中不是说过:‘普天之下,没有什么地方不是帝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帝王的臣民。’因此天地之内,八方之外,润泽有余,凡有生命的东西,若是没有受到滋养浸润,则必是贤君以为耻辱的事。以上讲贤明的君主胸怀宽广、气魄宏大。

“今封疆之内,冠带之伦①,咸获嘉祉②,靡有阙遗矣。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域,舟车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犹微③。内之则时犯义侵礼于边境④,外之则邪行横作⑤,放杀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⑥,幼孤为奴虏。系缧号泣⑦,内乡而怨⑧,曰:‘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今独曷为遗己!’举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戾夫为之垂涕⑨,况乎上圣,又焉能已?以上言异域慕汉向化。故北出师以讨强胡,南驰使以诮劲越⑩,四面风德,二方之君鳞集仰流(11),愿得受号者以亿计(12)。故乃关沫、若(13),徼牂牁(14),镂灵山(15),梁孙原(16)。创道德之涂,垂仁义之统,将博恩广施,远抚长驾(17),使疏逖不闭(18),昒爽暗昧得耀乎光明(19)。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遐迩一体(20),中外禔福(21),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沉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22),继周氏之绝业(23),天子之亟务也(24)。百姓虽劳,又恶可以已乎哉?

【注释】

①冠带: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称。伦:类。

②嘉:吉庆。祉(zhǐ):福。

③流风:好风尚。

④内:同“纳”。接纳。

⑤外:排斥。

⑥不辜:无辜。指无罪而被杀。

⑦系缧(léi):捆缚,拘禁。

⑧内乡:指朝向汉朝。乡,通“向”。

⑨戾夫:凶猛暴烈的人。

⑩驰使:急驰的使者。诮(qiào):责问。

(11)二方之君:指西夷、南夷的君长。鳞集仰流:意为如游鱼四集、仰上承流。

(12)号:爵号。又云为天子的号令。

(13)沫、若:沫水、若水,即今大渡河、雅江。

(14)徼(jiào):边界。此处指设置边界。牂牁(zānɡ kē):牂牁江。

(15)镂(lòu):疏通。灵山:疑为今四川峨边南灵关古道。

(16)梁:桥。此处用作动词,架桥。孙原:孙水源头。

(17)远抚长驾:意为安抚、驾驭远方。

(18)疏逖(tì):远。

(19)昒(hū)爽:昧爽,未明之时。

(20)遐迩(ěr):远近。

(21)禔(zhī):安康。

(22)反:翻转。陵夷:衰颓。

(23)周氏:指周文王、周武王。绝业:断绝的事业。

(24)亟务:急事。

【译文】

“而今疆界之内,卿大夫一类都获得了福祉而没有缺遗。夷狄为习俗迥异的国家,遥远与中原隔绝,且又是不同族类的地域,车船不通,人迹罕至,当朝的政治教化还未施加,前代遗留的懿美风尚还未显露。接纳它,则在边境侵蚀触犯礼义;拒绝它,则邪行横作、胡作非为,逐杀其君。使君臣易位,使尊卑失序,使父老无辜被杀,使幼孤沦为奴隶。被捆绑拘禁的哭号涕泣,抱怨朝廷说:‘听说中国有最好的仁政,德政多而恩惠广,没有什么事物得不到它应有的处所,为什么今天会独独遗弃了我?’立起脚跟想念思慕朝廷,像那枯萎干旱的草木急切盼望下雨,凶猛暴烈的人尚且会为此垂泪,何况贤明圣德的皇上,又怎能停止交好夷狄、开拓疆域呢?以上讲异域的人仰慕汉地文化,向往接受教化。所以向北派军队讨伐骁悍的匈奴,向南则遣使者急驰而去责备强劲的南粤,宣谕圣上的恩德,二夷的君长们才会像鱼汇集一起,仰首向上,承接清流。期望得到尊号者以亿计。因此才拿沫水、若水作为关隘,以牂牁江作为边界,疏导治理通往灵山的道路,架桥于孙水的源头。开创道德的通路,流传仁义的大统,将要广泛地施恩行惠,安抚和驾驭边远的地方,让那疏远者不至冷落拘束,让那昏暗处也蒙光明照耀。借以平息此间的战事,停止彼处的征讨。远近一体,中外安康,不是也很安定快乐吗?拯救芸芸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尊奉圣明天子的美德,翻转穷途末世的衰颓,承继先周君主的事业,这都是天子的当务之急。百姓虽有劳乏困苦,又怎么可以因此而停止呢?

“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忧勤,而终于逸乐者也。以上言开西夷事不可已。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①,扬乐颂,上减五②,下登三③。观者未睹旨,听者未闻音,犹鹪鹏已翔乎寥廓之宇④,而罗者犹视乎薮泽⑤,悲夫!”

【注释】

①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在轼的为“和”,在衡的称“鸾”。

②减五:指同于五帝。减,皆,和。

③登三:指超越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之上。

④鹪(jiāo)鹏:传说中的五方神鸟之一。寥廓:天上空阔之处。

⑤罗者:张网捕鸟者。薮(sǒu)泽:泽中无水叫“薮”。

【译文】

“况且王者的事业本没有哪一项不始于忧患而终于安乐的。以上讲开通西夷之地的事业不可中止。既如此,天命的征兆也就全在这了。陛下将要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此等大事使车驾的和鸾叮当作响,让音乐和颂扬之声四处张扬,上齐与五帝,下超越三王之上。对此,观看的人连手指头都没能看到,谛听的人连一丝声音也没听到,如同鹪鹏已翱翔在辽阔的天空,而捕捉者都还在注视那湖泽一样可悲啊!”

于是诸大夫茫然丧其所怀来,失厥所以进,喟然并称曰①:“允哉汉德②,此鄙人之所愿闻也。百姓虽劳,请以身先之。”敞罔靡徙③,迁延而辞避。

【注释】

①喟(kuì):叹息声。称:赞许。

②允:公平,相称。

③敞罔:惆怅、失意的样子。

【译文】

于是各位大夫茫茫然丧失了来时所抱的期望,失去了来时进见的动机,感慨地一道称颂说:“称得起啊,汉朝的威德,这正是我们希望听到的。百姓虽然劳苦,但我们可以请求身先士卒,走在他们前面。”客人精神怅惘而起身欲走,稍作停留后就告辞退出。

王尊

王尊,汉代涿郡(治所今河北涿州)人。少孤,师从郡文学官,后任安定(在今甘肃境内)太守,因捕诛豪强张辅等,威震一郡。后被劾免。

敕掾功曹教

【题解】

这篇教令是王尊就任安定太守时写给僚属并令其遵循的行事准则。文中要求属下要修德守法,尊重贤才。尤其强调对贪污不轨者要严惩不贷。全篇文字简洁,充满凛然正气。

掾功曹各自底厉①,助太守为治。其不中用,趣自避退②,毋久妨贤。夫羽翮不修③,则不可以致千里;内不理④,无以整外。府丞悉署吏行能⑤,分别白之。贤为上,毋以富。贾人百万,不足与计事。昔孔子治鲁,七日诛少正卯⑥,今太守视事已一月矣,五官掾张辅怀虎狼之心⑦,贪污不轨,一郡之钱尽入辅家,然适足以葬矣⑧。今将辅送狱,直符史诣下⑨,从太守受其事。丞戒之戒之!相随入狱矣!

【注释】

①掾:佐助之意,通称副官佐吏为掾。功曹:群吏。底厉:即“砥砺”,勤勉。

②趣(cù):催促。

③羽翮(hé):指翅膀。

④(niè)内:指门内。,门橛。

⑤府丞:汉代太守的佐官。

⑥少正卯:鲁国大夫。孔子摄行相事,因其乱政,被诛。

⑦五官掾:官名。汉置。郡国有五官掾,郡守自署吏之一。

⑧适足以葬:意因贪财致死。

⑨直符史:当值的佐史。诣:去,往。下:即阁下。对人的尊称,谓不敢直呼,而使其阁下的侍从转告之。

【译文】

所属的官吏们,须要各自勤勉,协助太守治理政务。有不称职的人,应催促他们自己退任,不要长久地阻碍贤才。不练习翅膀,就不能飞达千里;不理清门内,就无法整治门外。辅佐太守的官员们要记录群吏的办事才能,并分别告示出来。要举用贤能之人,而不能因富有而举用。商人有百万家财,却不足以与他们谋划大事。过去孔子治理鲁国,七天内便诛杀了少正卯,现在太守上任已一个月了,五官掾张辅,怀着虎狼一样的心计贪赃枉法,一郡的钱财,全归到张辅家,但也正由于这样而葬送了他。现在将张辅送到狱中,直符史到衙署中来随从太守受理政事。大家要戒慎再戒慎!不然,将要随张辅进到监狱去了。

汉光武帝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少时长在民间,勤于稼穑,熟悉民情。王莽地皇三年(22),与李通等人起兵反王莽,受命于更始帝刘玄。后被任命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更始二年(24),封萧王。建武元年(25)即位称帝,在位三十三年。在位期间,平定了赤眉起义,并为安定天下,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并释放官府和贵族私家的奴婢,使得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

赐窦融玺书

【题解】

本玺书写作于光武帝即位初。当时窦融被推为河西五郡大将军。河西距中原遥远,消息阻隔,占据陇上的隗嚣欲割据自立,而窦融决定归依汉朝。光武帝遂写了这封信,分析形势,以坚定窦融归顺的意志。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劳镇守边五郡,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外则折挫羌胡,内则百姓蒙福。威德流闻,虚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①?长史所奉书献马悉至②,深知厚意。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将军③,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以此言之,欲相厚岂有量哉!诸事具长史所见,将军所知。王者迭兴,千载一会。欲遂立桓、文④,辅微国,当勉卒功业;欲三分鼎足,连衡合从⑤,亦宜以时定。天下未并,吾与尔绝域,非相吞之国。今之议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计⑥。王者有分土,无分民,自适己事而已。今以黄金二百斤赐将军,便宜辄言。

【注释】

①邑邑:通“悒悒”。郁闷不乐的样子。

②长史:汉官职名号。在此玺书之前,窦融曾派遣其长史刘钧向光武帝奉献窦融的书信及马匹。

③益州:汉代州名。在今四川境内。公孙子阳:公孙述,当时占据蜀地。隗(wěi)将军: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在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当时占据陇上之地。

④桓、文:指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

连横合从(zhònɡ):战国时,张仪游说六国共同事秦称连横,苏秦说六国合而抗秦称合纵。此处指窦融与隗嚣、公孙述等人联合共同抗汉。从,同“纵”。

⑥任嚣:秦时南海尉,病重时对龙川令赵佗说,南海几千里的土地,可以自立建国,并让赵佗执行南海尉之事。七郡: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七郡。

【译文】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军事、属国都尉窦融大将军:你辛苦劳累地镇守河西边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五郡之地,兵马精良强壮,仓库积蓄丰富,百姓殷实富裕,对外挫败了西羌等少数民族的气焰,对内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声威恩德广为流传,我殷切地希望能见你一面,但由于山川阻隔路途遥远,这番心愿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前不久你派来的长史刘钧献上的书信和马匹都已收到,我十分了解你的深情厚意。如今益州有公孙子阳、天水有隗嚣将军,正在蜀、汉相攻,此时的关键就在将军你身上,你是举足轻重的。从这一点来讲,我要寄托在你身上的厚望怎可以限量吗!各种复杂的态势是你的长史目睹的,也是将军你十分了解的。称王的人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但机会却是千载难得的。你想像当年的齐桓公、晋文公一样,辅佐已经很微弱了的国家,就应当努力建立丰功伟业;想要独霸一方,和汉朝、隗嚣三分天下,合纵连横,也应该根据时机早作决定。天下现在还没有统一,我和你远隔千山万水,并不是两个对立的能互相吞并的国家。现在议论形势发展趋势的人,必定有像当年南海尉任嚣给赵佗出主意那样,教人割据自立的人。但天下称王的人只有划分土地,没有划分百姓的情况,只是各自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而已。现在将黄金二百斤赏赐给你,并顺便说了上述这几句话。

报臧宫马武诏 二十七年

【题解】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匈奴连年灾疫,国力大大衰微,于是臧宫、马武二人上书光武帝,请求乘匈奴灾荒发兵进攻,光武帝刘秀以此诏令答复。

诏书首先申明了“柔能克刚”的道理;接着强调,作为仁德之君,不该逞一己之志,一时之快,当作长远打算;最后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认为讨伐匈奴的时机未到,不可轻举妄动,应该首先考虑休养百姓。此诏一下,诸臣兴兵之议得以平息。

黄石公记》曰①:“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故曰有德之君,以所乐乐人;无德之君,以所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②。”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人!

【注释】

①《黄石公记》:传说,张良在下邳圯上受黄石公书一编,故起名叫《黄石公记》。

②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详见《论语·季氏》。季孙,即季孙氏,春秋时鲁国贵族之一,把持鲁国朝政。颛臾,春秋时鲁国的一个附庸国。

【译文】

《黄石公记》中说:“柔能够制服刚,弱能够战胜强。”柔,是治国的好的品德之一,而刚则是一种祸害;弱是仁德的有力辅助,而强则是怨恨毕集的根本原因。所以说,有仁德的君主,用他认为快乐的东西使别人快乐;而无德之君,则只顾自身的快乐。使别人快乐的君主,其快乐一定长久,只使自己一人快乐的君主,必定导致自身与国家灭亡。抛开眼前的大事,好高骛远的人,结果必定搞得疲惫不堪却不会有什么成功;先放下太遥远的目标而切实做好当前事情的人,即使不费多少气力,也一定有好的结局。实行仁德政治,忠臣必多,实行疲劳政治,乱臣必多。所以说,一心谋求扩张土地会导致政事荒废,专心培养加强仁德,国家必定强盛。享有自己应该享有的,一生平安无事,贪取别人的,必会招来灾殃。实行残暴政治,即使是成功了将来也一定失败。如今我们自己的国家内部没有和平通达的政治,自然灾害和意外变故接连不断,百姓惶惶不安,人人不能自保,还能再到遥远的地方去作战打仗吗?孔子说:“我担心的是季孙氏的忧虑,而不是颛臾。”况且匈奴国力尚还强大,那些在边境上屯田守边的人道听途说的事情,本来就有许多与实际情况不符。发动天下一半的力量真的能消灭最大的敌国,难道不是我最高的理想吗?但如果不是最好的时机,还不如断了这个念头,休养自己的士兵和百姓!

班彪

班彪简介参见卷二。

拟答北匈奴诏

【题解】

该篇选自《后汉书·南匈奴传》。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北匈奴。北匈奴“惧于见伐”,于二十八年(52)遣使者来汉,进贡马及裘,乞求和亲。光武帝命三公之府议酬答之事宜。时为司徒掾(yuàn)的班彪替光武帝拟答北匈奴诏。诏文中,以西汉时呼韩邪、郅支单于对汉朝的“善恶之效”,含蓄地对北匈奴予以警告。当时东汉不具备北击北匈奴的条件,只能采取羁縻政策。作者以短短的数百字酬答了对方,刚柔相济,辞令适当,确为大家手笔。

单于不忘汉恩①,追念先祖旧约,欲修和亲,以辅身安国,计议甚高,为单于嘉之。往者,匈奴数有乖乱②,呼韩邪、郅支自相仇隙③,并蒙孝宣帝垂恩救护,故各遣侍子称藩保塞④。其后郅支忿戾⑤,自绝皇泽;而呼韩附亲,忠孝弥著。及汉灭郅支,遂保国传嗣⑥,子孙相继。今南单于携众向南⑦,款塞归命⑧。自以呼韩嫡长,次第当立,而侵夺失职,猜疑相背,数请兵将,归扫北庭⑨。策谋纷纭,无所不至。惟念斯言不可独听,又以北单于比年贡献⑩,欲修和亲,故拒而未许,将以成单于忠孝之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殊俗百蛮,义无亲疏,服顺者褒赏,畔逆者诛罚(11)。善恶之效,呼韩、郅支是也。今单于欲修和亲,款诚已达(12),何嫌而欲率西域诸国俱来献见?西域国属匈奴,与属汉何异?单于数连兵乱,国内虚耗,贡物裁以通礼,何必献马裘?今赍杂缯五百匹(13),弓鞬丸一(14),矢四发,遣遗单于(15)。又赐献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杂缯各四百匹(16),斩马剑各一。单于前言先帝时所赐呼韩邪竽、瑟、空侯皆败(17),愿复裁赐。念单于国尚未安,方厉武节(18),以战攻为务,竽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剑,故未以赍。朕不爱小物于单于,便宜所欲(19),遣驿以闻。

【注释】

①单(chán)于: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②乖:违背,不和谐。

③呼韩邪(yé)、郅(zhì)支自相仇隙:指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匈奴五单于争立,呼韩邪单于及郅支单于各遣侍子入汉。后来呼韩邪入汉朝觐,汉朝派兵送其回归,但郅支因此怨恨汉朝,并辱杀汉使,汉朝于是发兵灭郅支。隙,裂缝,裂痕。

④侍子:古代诸侯王或边疆民族首领遣子入侍天子,所遣之子称侍子。

⑤忿戾:愤怒而乖戾。

⑥传嗣:指世代相传。

⑦南单于:这里指呼韩邪的长孙。

⑧款塞:叩塞门而来降。

⑨北庭:匈奴居汉之北,故称北庭。

⑩比年:每年。贡献:进献贡物、礼品。

(11)畔:通“叛”。

(12)款诚:真诚。款,诚。

(13)赍(jī):把东西送给人。缯(zēnɡ):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14)弓鞬(jiān)(dú)丸:盛弓箭的用具。藏弓的是鞬,藏箭的是丸。,应写作“”,疑为刻印之误。

(15)遗(wèi):赠送。

(16)骨都侯:匈奴官爵名。谷蠡(lǐ)王:匈奴同姓之封号。

(17)空侯:一般写作“箜篌(kōnɡ hóu)”。古代弦乐器,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

(18)厉:同“砺”。砥砺。

(19)便宜:即便利。这里指满足匈奴的一些愿望。

【译文】

单于不忘汉皇的恩泽,追念先祖旧有的盟约,欲谋求和好联姻,以达到辅身安国,计议很高明,我很赞赏单于的做法。过去,匈奴屡有不和的战乱,呼韩邪、郅支相互仇视对立,都承蒙孝宣帝的垂恩救护,因此各自送来侍子,称藩属并保其各自的边塞。在这以后,郅支愤怨而乖戾,自己放弃了皇帝的恩泽;而呼韩邪归附并与汉相亲,忠孝为世人称道。等到汉灭郅支后,呼韩邪于是能保其疆域传给后代,世代相继。现在南单于携众向南而来,叩塞门归附汉朝。按呼韩邪的嫡长继承制,应有序地立为单于,但匈奴内部相互侵夺使单于失位,相互猜疑并对立,因此多次请求汉皇出动将士,统一平定北方。对策谋略,众说纷纭,没有想不到的。只念及这些话不可偏听,又因北单于连年进贡礼品,想与汉和亲修好,故拒绝而没答应出兵,以便成就单于的忠孝之义。汉朝秉承天威信义,统领万国,普天之下,都为汉的藩臣。各种不同习俗的周边各族,本无亲近疏远之分,服从归顺的受褒扬赏赐,背叛相逆的受征讨处罚。善恶的榜样,呼韩邪、郅支就是例证。今北单于欲与汉和亲修好,真诚已为我朝所理解,怎么会怀疑我们不满意而准备率领西域各国一起前来进贡觐见?西域各国与匈奴相连,和与汉相连又有什么不同?单于数年来连续兵乱,国内虚耗,贡物符合通常礼仪即可,何必要献上骏马狐裘这些贵重物品?今赏赐单于各种布帛五百匹、弓箭袋一套、箭四支,派人赠送给单于。又赐给献马的左骨都侯、右谷蠡王各种布帛各四百匹,斩马剑各一把。单于曾言及先帝时所赐予给呼韩邪单于的竽、瑟、箜篌等乐器都已毁坏,希望再得到赏赐。念及单于国尚未安定,正需砥砺武器,以攻战为急需,竽、瑟的实用性不如良弓利剑,因此没有给予赏赐。朕不是在这些小物品上对单于吝啬,因此满足你们一定的愿望,派出信使使你们知道。

汉明帝

汉明帝刘庄(6—75),光武帝刘秀第四子。光武帝中元二年(57)即皇帝位,在位十八年。其间,一心以国事为重,多次下诏鼓励农桑,尊养老者,减轻赋税,宽松刑罚,还专门下诏改革葬制,节省财力,因而政治较为稳定,经济获得较大发展。

即位诏

【题解】

这是汉明帝于公元57年即位时颁布的诏令。诏令强调为天子必以百姓为上,表达了对众僚百官的深切希望。同时又表示,对有功之臣要进行封赏,并要大赦天下。

予末小子,奉承圣业,夙夜震畏①,不敢荒宁②。先帝受命中兴,德侔帝王③,协和万邦,假于上下④,怀柔百神⑤,惠于鳏寡。朕承大运,继体守文,不知稼穑之艰难,惧有废失。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公卿百僚,将何以辅朕不逮?其赐天下男子爵⑥,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⑦;爵过公乘⑧,得移与子若同产、同产子;及流人无名数欲自占者人一级。鳏、寡、孤、独、笃癃粟⑨,人十斛。其施刑及郡国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后捕系者⑩,悉免其刑。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中二千石下至黄绶(11),贬秩赎论者,悉皆复秩还赎。方今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若涉渊水而无舟楫。夫万乘至重而壮者虑轻,实赖有德左右小子!高密侯禹(12),元功之首;东平王苍(13),宽博有谋。并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挠。其以禹为太傅,苍为骠骑将军。太尉憙告谥南郊(14),司徒奉安梓宫(15),司空鲂将校复土(16)。其封憙为节乡侯(17),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

【注释】

①震畏:内心庄重恭敬的样子。

②荒宁:荒疏懈怠,贪图安逸。

③侔(móu):相比,等同。

④假(xià):嘉,美。

⑤柔:和合。

⑥男子:指一家之长。

⑦三老、孝悌、力田:都是乡官名称。

⑧公乘:古代爵位。秦、汉时爵位有二十等,公乘为第八级。

⑨笃癃(lónɡ):疲劳之病。

⑩中元:汉光武帝年号(56—57)。中元元年,即56年。四月己卯:四月十六日。

(11)黄绶:即丝绦,用来系印环。代指俸比六百石以下至比二百石以上的官。

(12)禹:邓禹,字仲华,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在今山东境内)侯。

(13)苍:刘苍,光武帝刘秀之子,建武十五年(39)封东平公。

(14)憙(xǐ):赵憙,光武帝臣。

(15)(xīn):李,光武帝臣。

(16)鲂(fánɡ):冯鲂,光武帝臣。

【译文】

我作为光武帝的儿子,能继承圣明天子的大业,早早晚晚恭敬庄重,不敢懈怠,贪图安逸。先帝光武皇帝禀承天命,中道振兴汉室天下,仁德能与古代的帝王相比,协调天下各国之间的关系,安抚朝廷内外万人之心,恭奉所有神灵,施惠于天下孤独无依的人。我既已继承了伟大的事业,就要坚守以仁德治天下的原则,但我不了解耕田种植的艰难,担心会产生失误。承蒙先帝的恩泽,临终遗训谆谆告诫我,要时时想到的是天下大事,把百姓的事情放在首位。既然这样,朝廷的公卿百官,将怎样辅佐我并弥补我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呢?现诏令天下,赐给天下所有男性家长爵位二级;赏赐给三老、孝悌、力田每人爵位三级;爵位已经超过公乘的人,赐予他们的爵位可以转授给他们的儿子或者同母兄弟、同母兄弟的儿子;至于那些流动不定、名字不见记录的人,每人赐一级爵位归他们自己所有。赐给天下的鳏夫、寡妇、孤儿、无后的老人和病弱的人,每人粮食十斛。凡该受肉刑及各郡、各国的犯人,如果是在光武帝中元元年四月己卯日大赦以前犯的罪而在此之后抓捕的,全部赦免。还有边境地区的人,因为变乱给内地人做了妻子的妇女,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日之前,一律发遣返回边地,让她们能享受天伦之乐。凡是中二千石以下、二百石以上俸禄的官员,因各种原因降低了级别以赎罪的人,全部恢复原级别,退还上交的赎金。当今,上没有圣明的天子,下没有配合默契的大臣,国家就像一个人要过深水但没有舟船一样,是关键的时刻。皇帝的责任非常重大,但我又年轻,考虑问题轻率浅薄,实在太需要有贤德的大臣全力辅佐我了!高密侯邓禹,功业显赫;东平王刘苍,宽厚多识。都是可以受遗命辅佐幼君,在重大问题上能有气节而不动摇的人。现在赐任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命令太尉赵憙到南郊告请上天,给已故天子请来谥号,司徒李准备安放先帝灵柩,司空冯鲂带领将士修墓下葬。赐封赵憙为节乡侯,李为安乡侯,冯鲂为杨邑侯。

祀光武皇帝于明堂诏 永平二年

【题解】

永平二年(59)正月,也就是汉明帝继位后的第二年,在平时举行重大典礼的明堂,明帝对已故的光武帝刘秀进行了隆重的祭典,本诏书便是为此而发。诏书首先叙述了祭典的盛况,转而歌颂了光武帝的丰功伟业,同时又重申自己能力欠缺以自谦,并命令文武百官各尽其职,敬天安民。

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①,以配五帝。礼备法物,乐和八音,咏祉福②,舞功德,班时令,敕群后。事毕,升灵台③,望元气④,吹时律⑤,观物变。群僚藩辅,宗室子孙,众郡奉计⑥,百蛮贡职,乌桓、貊咸来助祭⑦,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斯固圣祖功德之所致也!朕以暗陋,奉承大业,亲执圭璧,恭祀天地。仰惟先帝受命中兴⑧,拨乱反正,以宁天下。封泰山,建明堂,立辟雍,起灵台,恢宏大道,被之八极⑨。而胤子无成、康之质,群臣无吕、旦之谋⑩,盥洗进爵,踧踖惟惭(11)。素性顽鄙,临事益惧。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2)。其令天下自殊死已下,谋反大逆,皆赦除之!百僚师尹,其勉修厥职,顺行时令,敬若昊天(13),以绥兆人!

【注释】

①明堂:古代帝王宫殿中宣明政教的地方,凡是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②祉(zhǐ):福。

③灵台:观望天象的地方。

④元气:天气,大气。

⑤时律:和时令季节相和的音律。

⑥奉计:计算之吏。

⑦乌桓:古代少数民族的一个国名,汉时所居地在今内蒙古境内。貊(wèi mò):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⑧先帝:指光武帝刘秀。

⑨八极:八方极远的地方。

⑩吕、旦:吕即吕尚,即姜尚姜子牙,旦指周公旦,二人都是辅天子安天下的功臣。

(11)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

(12)荡荡:坦然宽心的样子。戚戚:忧心害怕的样子。

(13)若:顺。

【译文】

今天是一个吉祥月份的吉祥日子,在这明堂上隆重地祭祀光武皇帝之灵,使他和古代五帝一起享受我们的祭祀。按照古制设齐了全部的祭品,并演奏庄严动听的音乐,用歌声和舞蹈来表彰先帝福祉和仁德功绩,明告天下四季节令,敕令天下按时祭祀各已故的天子。祭祀典礼结束后,我登上灵台,观望天象大气,吹奏和四时相应的音律,并观察自然万物变化的规律。众多的文武百官和各国的诸侯,宗族皇室的子孙后代,还有各郡的下属官员以及四边的少数民族都各司其职;乌桓、貊等国的使者都来陪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也都参加祭祀大典。这些都是圣明先祖的仁德和丰功伟绩所致!我凭借着浅陋的见识和天资,恭敬地继承了先帝创立的天下大业,亲自拿着祭祀用的玉器,庄严地祭祀天地神灵。先帝禀受天命,使汉朝天下中道复兴,治理混乱,回归正道,天下得以安宁。到泰山加土封禅,设立宣扬德教的明堂,制定尊老养老的常制,修建观察天象的灵台,弘扬根本的仁义之道,使天下四面八方的百姓承受恩泽。而作为先帝儿子的我,没有周成王、周康王那样使天下四十年不用刑罚的仁德天资;我周围的大臣们也不具备像当年吕尚、周公旦那样的雄才大略,因而在沐浴盥洗之后向先帝祭酒时十分恭敬而自感惭愧。再加上平时生性愚顽朴鄙,面临大事时就更加害怕。所以说“有德行的君子明达坦荡,而无德行的人却总是处在忧心恐惧之中”。现在诏令天下所被判斩首以下刑罚的罪犯,以及犯谋反叛逆的罪犯,全部加以赦免!天下各级文武百官,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随顺季节时令的变化,敬重并依照上天之意,来安抚天下亿万百姓!

辟雍行养老礼诏 永平二年

【题解】

本诏书是在永平二年(59),汉明帝到辟雍施行养老礼时发布的诏令。汉代自开国以来以“孝”治天下,所以光武帝时特别强调这一点,明帝继承父业,把这一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便在即位的第二年专门举行典礼,发布诏令实行尊老养老制度。

光武皇帝建三朝之礼①,而未及临飨。眇眇小子,属当圣业。间暮春吉辰②,初行大射③。今月元日,复践辟雍④。尊事三老,兄事五更⑤。安车软轮,供绥执授⑥。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⑦,执爵而酳⑧。祝哽在前,祝噎在后。升歌《鹿鸣》,下管《新宫》⑨,八佾具修⑩,万舞于庭(11)。朕固薄德,何以克当?《易》陈负乘(12),《诗》刺彼己(13),永念惭疚,无忘厥心!三老李躬,年耆学明(14);五更桓荣,授朕《尚书》。《诗》曰:“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其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三老、五更皆以二千石禄养终厥身。其赐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有司其存耆耋(15),恤幼孤,惠鳏寡,称朕意焉!

【注释】

①三朝之礼:指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起建明堂、辟雍、灵台之事。

②间:近日。

③大射:为了祭祀而举行的射礼,是祭祀前的一项仪式。

④辟雍:周时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叫辟雍,到汉光武帝时为设置的尊养老者的地方。《汉书·礼乐志》:“养三老、五更于辟雍。”

⑤三老、五更:古时所设的名位,以尊养老人。《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天子以父兄养之,示天下之孝悌也。”

⑥绥:挽以登车的绳索。古礼,天子亲自持绥交给三老,请他上车,所以说“绥授”。

⑦袒割:袒臂割肉请三老、五更吃。

⑧酳(yìn):用酒漱口。

⑨《鹿鸣》《新宫》:均为《诗经·小雅》篇名。

⑩八佾(yì):古代天子专用的舞乐。

(11)万:古代舞蹈名称。

(12)负乘:意思是小人不能乘君子之器。

(13)彼己:《诗经·桧风·候人》:“彼其之子,不称其服。”连同上句,都是汉明帝自谦之词,言自己德薄才寡,虚居帝位。

(14)耆(qí):年纪六十岁以上叫“耆”。

(15)耋(dié):年纪七十岁以上叫“耋”。

【译文】

光武皇帝起建了明堂、辟雍、灵台,但没有来得及施行礼制便去世了。我是一个年轻德微的人,继承先帝开创的圣明大业。在晚春的吉日良辰,第一次进行了射礼。如今正值十月初一,我又一次来到辟雍。以对长辈的态度事奉三老,以对兄长的态度事奉五更。安排用蒲草包裹车轮的安稳的车子,我亲自手挽登车的绳索,请他们上车。列侯诸王安排调料,公卿做来美味佳肴,我亲自挽起袖子给他们切肉,手持酒杯给他们漱口。并在他们吃饭之前和吃饭以后祈祷他们不要卡住或噎着。同时在宴席上演唱《鹿鸣》之诗,演奏《新宫》之曲,表演八佾和万舞。我本来德薄,怎么能够承受得起这些特权呢?《易经》中早就指出小人不当占据有德行君子的位置,《诗经》里也讽刺那些穿上天子衣服的不肖子嗣,我总是感到惭愧无比,不敢忘了这种诚惶诚恐的心情!这次居三老之位的李躬,六十岁了,学问深远明达;五更桓荣,给我讲授《尚书》。《诗经》说:“没有给了恩德不报答的,也没有给了你良言劝诫不加以酬谢的。”因此赏赐给桓荣关内侯的爵位及五千户百姓的采邑;三老、五更都以二千石俸禄的标准养老送终。赏赐给三老每人酒一石,肉四十斤。各级官府要慰问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体恤那些年幼的孤儿,给鳏寡之人施以恩惠,尽力满足我尊老爱幼的心愿!

申明科禁诏 永平十二年

【题解】

永平十二年(69),明帝了解到民间在丧事上竞相奢华、浪费钱粮的不良习俗,以及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轻视农耕的现象,遂专门颁此诏令,重申国家有关的法律禁令,对攀比、奢侈之风予以纠正。

昔曾、闵奉亲①,竭欢致养;仲尼葬子,有棺无椁②。丧贵致哀,礼存宁俭。今百姓送终之制,竞为奢靡。生者无担石之储③,而财力尽于坟土;伏腊无糟糠④,而牲牢兼于一奠。糜破积世之业,以供终朝之费,子孙饥寒,绝命于此,岂祖考之意哉!又车服制度,恣极耳目。田荒不耕,游食者众。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

【注释】

①曾、闵:指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闵损。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孝子。曾参,字子舆;闵损,字子骞。

②椁(ɡuǒ):外棺。

③担石:本为粮食的重量单位,汉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二石为担。这里比喻数量微小。

④伏腊:冬天的祭典。

【译文】

以前曾参和闵损奉养他们的双亲,是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孝;孔子埋葬他的儿子孔鲤,也只有内棺而没有外椁。因此,有了丧事,关键在于寄托对死者的哀思,符合礼法,在仪式上宁可从简。如今百姓举行葬礼,竞相攀比,看谁家奢侈豪华。不给活着的人留下一点粮,却把仅有的财产全部用到坟墓之中;冬天时没有一点可供人吃的糟米谷糠,却把家中饲养的牛、羊、猪之类的家畜全部用在一次祭奠之上。大手大脚花费整代人积蓄下来的家产,用作一个丧礼的费度,子孙挨饿受冻,甚而丢了性命,这难道是祖先父母的本意吗!还有,对乘车服饰的规模,也是纵情享受。田地荒芜了没人去耕种,投机取巧游手好闲的人太多太多了。各级官吏要重申国家有关的法律禁令,凡是适合于当前问题的条目,要下达到各郡、各诸侯国!

塞汴渠诏 永平十三年

【题解】

汉明帝时,汴河决口,一直未加治理,导致下游兖州、豫州连年遭受水灾。明帝考虑堵塞决口,修建水闸,治理河道,但当时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最后还是由明帝决定治理汴河,并颁布此诏令公告天下,表明本意。

自汴渠决败①,六十余岁,加顷年以来②,雨水不时,汴流东侵,日月益甚。水门故处,皆在河中,漭瀁广溢③,莫测圻岸④,荡荡极望,不知纲纪。今兖、豫之人⑤,多被水患,乃云县官不先人急,好兴它役。又或以为河流入汴,幽、冀蒙利,故曰左堤强则右堤伤,左右俱强则下方伤。宜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而处,公家息壅塞之费,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朕不知所从,久而不决。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陶丘之北⑥,渐就壤坟⑦,故荐嘉玉絜牲⑧,以礼河神。东过洛汭⑨,叹禹之绩。今五土之宜⑩,反其正色。滨渠下田,赋与贫人。无令豪右得固其利(11),庶继世宗瓠子之作(12)。

【注释】

①汴渠:即汴河。汉时故道由今河南省的郑州、开封北境,流经江苏徐州合泗水流入淮河。

②顷年:近年。

③漭瀁(mǎnɡ yǎnɡ):水势浩大、无涯际的样子。

④圻:同“垠”。边际。

⑤兖、豫:兖州和豫州,都是古代九州之名。兖州,今山东兖州、济南、河北省的河间一带。豫州,在今河南省境内。

⑥陶丘:地名。在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

⑦壤坟:河水淤积沙土高起的地方。

⑧嘉玉:用于祭祀的美玉。絜牲:祭祀用的肉食。絜,通“洁”。

⑨洛汭:洛水流入黄河的地方。

⑩五土:《周礼》:“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谓之五土。”

(11)豪右:富豪大户。

(12)世宗:汉武帝的庙号。瓠(hú)子:地名。在今河南濮阳西南。汉武帝时(元封二年,即前109),征发士卒数万人修筑瓠子大堤,开掘黄河,并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祭祀。

【译文】

自汴河决口,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加上近些年来,雨水不按时,导致汴河水泛滥向东侵害,越来越严重。原来水闸所在的地方,都已经淹没在黄河水中,水势浩大,水面广阔,水位很高,谁也估测不到它的边际河岸,无边无际,不见尽头,摸不清它的规律。现在兖州、豫州一带的百姓多遭受水灾,于是他们便说官府不先解决迫在眉睫的大事,却偏去做一些别的事。又有人认为黄河流入汴河,那么幽州、冀州一带就承受利益,所以说左边的河堤坚固了,那么必然使右堤受到损害;两边的堤岸一起牢固高大了,那么下游就会遭受灾害。应该听任水势流淌,使百姓到高处居住躲避水害,这样公家就可以省下治水的费用,百姓也没有被水淹的忧患。议论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因而也就各持己见,我不知道该听从哪一种意见,所以长时间难以最后决断。现在已经筑起了河堤,理顺了河道,堵住了黄河流入汴河的入口,修建了水闸,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自回到自己的故道,在陶丘的北面,渐渐形成淤泥高滩,所以我献上玉璧和洁净的牺牲,来祭祀黄河之神。向东路过洛水泄入黄河的地方,我敬叹当年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现在天下四方各归其位,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临近汴河的低处的田地,租给那些贫苦的百姓。不要让富豪之家永远享受汴河水浇灌带来的好处,希望我能够步当年武帝修治黄河建立功业的后尘。

汉章帝

汉章帝刘炟(56—88),汉明帝第五子。永平十八年(75)即位,在位十四年。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诏 建初元年

【题解】

本诏书发布于章帝即位的第一年。这时恰遇山阳、东平等地发生地震,章帝借机发此诏令,剖陈当时的诸多弊端,命令全国各级官员要不拘门第,据实推举贤良人才,以辅弼天子治理天下。

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栗栗①,不敢荒宁②。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③,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④,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⑤,不系阀阅⑥。敷奏以言⑦,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⑧,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注释】

①栗栗:忧心恐惧的样子。

②荒宁:荒疏懈怠,自求安宁。

③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论语·子路》载,孔子的弟子仲弓任季氏(鲁国贵族)的家臣,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赦小过,举贤才。”子游亦孔子的弟子,任武城县宰,孔子对他说:“汝得人焉耳乎?”二句均说明孔子对人才的重视。

④茂才:即秀才。因汉光武帝名刘秀,故汉人避讳之。孝廉: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种察举考试、任用官员的科目。

⑤畎(quǎn)亩:田地,田野,引申为民间。畎,田中之沟。

⑥阀阅:泛指门第、世家。

⑦敷:陈述。奏:进言。

⑧彬彬:有礼节的样子。

【译文】

我因为没有深厚的仁德,自从继承天下大业以来,日夜忧心忡忡,胆战心惊,从不敢荒疏懈怠,自求安宁。就这样还是有灾害频频出现,与朝政相呼应。我本来就不明达,做天子的时间太短;再加上官吏的选拔有失当之处,平庸的官吏伤害人民,官府混乱不清,刑罚不公正,可真是令人担忧啊!以前仲弓给季氏做家臣,子游在武城做县宰,他们的老师孔子尚且拿选拔贤才为首要任务的道理教导他们,过问他们是否得到真正好的人才。所以说,明达的政治不分治理的范围大小,都以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为根本。以前选拔人才,总是要以平时积累的功劳作为依据。而现在的刺史、郡守、诸侯国的相国,不去辨明真假,推举选拔的秀才、孝廉,每年都有好几百人,却并不一定是真正有才能的人,把国家政事交给他们,很是没有道理。回顾前代的举人贡士,有的就是由农耕出身,并不拘泥于高门大户。他们陈述时政,进奏善言,其持论便有可采择之处;让他们处理政事,则会有不同寻常的政绩。外在表现与内在涵养相得益彰,我十分赞赏。特此诏令朝廷的太傅、三公、中二千石和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郡的郡守和各诸侯国的相国,推举品行良善贤明、为人端庄公正并能直言不讳尽忠进谏的人士各一名。

禘祭诏 建初七年

【题解】

这是汉章帝建初七年(82)秋八月在宗庙祭祀光武帝刘秀和汉明帝刘庄时发布的诏令。文中主要表达了对先帝的追念之情,并对来助祭的大臣给予表彰。

祖考来假①,明哲之祀。予末小子,质又菲薄,仰惟先帝烝烝之情②,前修禘祭③,以尽孝敬。朕得识昭穆之序④,寄远祖之思。今年大礼复举,加以先帝之坐⑤,悲伤感怀。乐以迎来,哀以送往,虽祭亡如在⑥,而空虚不知所裁,庶或飨之。岂亡克慎肃雍之臣⑦,辟公之相⑧,皆助朕之依依⑨。今赐公钱四十万,卿半之,及百官执事各有差。

【注释】

①假(ɡé):至,到来。

②烝烝:笃厚的样子。

③禘(dì)祭:天子对祖先的大祭仪式。

④昭穆:天子祖先牌位的排列顺序。

⑤先帝:指汉明帝。

⑥亡(wú):无。

⑦肃雍:敬肃和悦。

⑧辟(bì)公:诸侯。相:助,佐助。

⑨依依:思慕之心。

【译文】

《尚书》有言:“让祖先的神灵来享受祭祀”,这是因为有贤明的圣人进行祭祀仪式。我是一个年轻皇帝,天资又不是很好,因而恭敬地思慕已故天子的深厚恩情,在灵位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来表达自己的孝心和恭敬。我因有这个机会识别祖先灵牌在宗庙中的次序,并寄托对远祖的思念。今年又举行了盛大的典礼,把先帝明帝的灵位加放在宗庙之中,心中不禁充满悲伤缅怀之情。人们总是十分高兴地迎接新即位的君主,同时十分悲哀地送走已经去世了的故人。如今虽然被祭祀的人在我的心中有如依然在世一样,但天界虚缈无依,不知如何寄托哀思,只有希望祖先的神灵能接受我的祭品。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这次祭典上还有审慎敬肃的大臣,和各诸侯国的国相,他们都佐助我表现出对先帝的依依深情。现诏令赏赐给朝廷三公每人钱四十万,九卿每人钱二十万,并给各级官员和主管不同等次的赏赐。

诏三公 元和二年

【题解】

这封诏书是章帝在元和二年(85)正月下达给朝廷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诏令再一次强调对俗吏滥用法律、谋求私利等行为的不满和痛恨,命令三公要严加整顿,纠正在执法领域内的不正之风。

方春生养,万物莩甲①,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②,不得听受,冀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厌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③,日计不足,月计有余④。如襄城令刘方⑤,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他异,斯亦殆近之矣。间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注释】

①莩(fú)甲:植物带种子外壳萌芽破土而出。

②条:事条。

③悃愊(kǔn bì):至为诚信、诚实。

④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庄子·庚桑楚》:“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垒之山。……垒之人相与言曰:‘庚桑楚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庶几其圣人乎?”意谓安然心静的法吏的好的品行和政绩数不胜数。

⑤襄城:地名。战国时魏国城邑,今河南襄城。

【译文】

当此万物复苏、萌芽破土的时节,国家政事要辅助世间阳气,养育万物。于是诏令各有关官员:除了被判死刑的罪犯外,其余暂且不要查办判决,还有那些法吏报告的案子,也一律不得受理,希望这样能使一些事件得到平息,人心得以安宁,恭敬地随顺天时地气,等到立秋时一切恢复正常。那些庸俗的法吏矫情修饰自己的行为,断案时好像很正确但实际上错误百出,说起人情世故娓娓动听,但若以天地间阴阳正理来判断,则严重有害于道德教化,对这些人我非常讨厌,也十分苦恼。而那些有修养的好法吏,对自己的职责诚心诚意,从不追求华丽的手段,每日事功可能不多,但日积月累,就会很多了。像襄城县令刘方,同僚和百姓仍异口同声地说他宽缓不苛,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但也差不多接近安然心静、处事不乱的境界了。前不久命令二千石的官员,都要崇尚宽仁明达,但现在那些有钱的坏人在下面行贿,贪婪的法吏在上面歪曲法律,致使真正有罪的人不能如实判决,而没罪的人却遭受刑罚,这是很不正常的。执法过程中如果把残暴视为认真,把苛刻视为明达,把从轻处罚视为仁德,把加重处罚视为威严,这四个方面只要有一样在执法过程中发生,那么下层百姓就会对朝廷产生怨恨。我屡次颁布诏书,送诏书的车子一辆接一辆,但法吏不加理会,还是有人屡屡失职,问题出在哪里呢?望三公努力思考旧诏令的内容,以符合我的心意。

汉和帝

汉和帝刘肇(78—105),汉章帝第四子。十岁时即皇帝位,在位十七年。

恤民诏 永元十二年

【题解】

本诏令发布于永元十二年(100)二月。当时,国家正遭遇冬春以来的严重旱灾,百姓流离失所。诏令指出灾荒给人民带来疾苦,并指斥了吏治的败坏,命令公卿要助善除恶,救助灾民。

比年不登①,百姓虚匮②。京师去冬无宿雪③,今春无澍雨④,黎民流离⑤,困于道路。朕痛心疾首,靡知所济。“瞻仰昊天,何辜今人?”三公,朕之腹心,而未获承天安民之策。数诏有司,务择良吏。今犹不改,竞为苛暴,侵愁小民,以求虚名,委任下吏,假势行邪。是以令下而奸生,禁至而诈起。巧法析律⑥,饰文增辞,货行于言,罪成乎手,朕甚病焉!公卿不思助明好恶,将何以救其咎罚?咎罚既至,复令灾及小民。若上下同心,庶或有瘳⑦。

【注释】

①比(bì)年:近年。

②匮:缺乏,缺少。

③宿雪:过冬的积雪。

④澍(shù)雨:季雨,春雨。澍,及时的雨水。

⑤流离:流亡。

⑥析律:钻法律的空子,设法加重或减轻犯人的罪行。

⑦瘳(chōu):病愈。此处指补救。

【译文】

近年来庄稼连年歉收,百姓粮食匮乏。京城里去年冬天没下一场大雪,今年春天又没及时下雨,长期的干旱使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我实在是痛心疾首,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他们脱离困境。我仰起头来询问上天:“当今的百姓到底有什么罪过,致使上天降下这样的灾难啊?”三公是我的心腹大臣,但没能从他们那里得到顺承上天安定百姓的策略。曾经多次下诏主管部门,一定要挑选好的官吏。但直到现在依然不加改正,竞相苛虐残暴,侵扰百姓,追求虚名,所任用的下级官吏,仗着上级的势力做着邪恶之事。因此命令下达了反而奸邪之人大量兴起,禁令传到哪里,虚诈欺骗的事便随之产生。下边的一些执法官吏把法律条文故意搞得支离破碎,修饰文字,增加词语,钱财便由几句巧言换来,而罪名在他们手下罗织而成,我对此非常担忧!作为朝廷的公卿不考虑帮助天子辨明好坏,那么将怎么使自己不受惩罚呢?等到犯了罪过受到惩罚,又会使灾难落到百姓头上。如果朝廷内外上下同心同力,这个弊病也许会得到纠正,天下就有救了。

马援

马援(前14—49),字文渊,汉扶风茂陵(在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少有大志,为郡督邮,因放走囚犯,自己逃到北方放牧。王莽时,任新城大尹(汉中太守)。莽败,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后归顺刘秀。于刘秀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因以破嚣。建武中,拜伏波将军,再封新息侯。到晚年之时,尚言丈夫立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又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病死军中。《后汉书》有传。

诫兄子书

【题解】

公元42年,马援被汉光武帝派到交阯(今越南北部)镇压征侧、征贰起义时,给自己两个侄子写了这封信。信中针对两个侄子好议论人的长短,喜欢结交轻狂游侠的不良行为,结合自己平生经验,作了中肯指正。又以现实人事为例,正反对比,剖明道理。拳拳长者之心,昭然可见。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论议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褵①,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注释】

①施衿(jīn)结褵(lí):古代父母送女儿出嫁时,要亲自给她系上带子,系上佩巾。《仪礼·士昏礼》记载:“母施衿结褵,曰勉之敬之,夙夜无违宫事。”衿,带子。褵,佩巾。

【译文】

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错时,就像听到了父母亲的名字,耳朵里可以听,嘴里却不能讲。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胡乱褒贬国家的法令,这是我最厌恶的事情,我宁死也不希望子孙们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特别厌恶这种行为,之所以再次讲给你们听,就像父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一定要讲明父母的训诫一样,为的是让你们不要忘记了。

龙伯高敦厚周慎①,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侠好义②,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③,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④;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辄切齿⑤,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注释】

①龙伯高:名述,京兆(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初为山都(在今河南邓州)长,刘秀看到这封信后,擢升为零陵郡(今湖南零陵)太守。

②杜季良:名保,京兆(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光武帝时官越骑司马。后有人告他“为行浮薄,乱群惑众”,被光武帝免官。

③谨敕:谨慎严肃。

④鹄(hú):天鹅。鹜(wù):家鸭。

⑤郡将:即郡守。汉代郡守并兼武事,所以称郡将。

【译文】

龙伯高为人厚道又周密谨慎,口里从没有可以挑剔的话,谦虚平易,生活节俭,清廉公正,态度严肃,我敬慕他尊重他,希望你们仿效。杜季良豪侠仗义,为别人的忧虑而忧虑,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无论贵贱善恶,他都不失礼数。他办父亲丧事时请客人参加,几个郡的人都到了。我敬慕他尊重他,却不愿意你们效仿。效仿伯高不成,还可以成为一个谨慎严肃的士人,这是所谓的“刻鹄不成尚类鹜”;效仿季良不成,就要堕落成天下轻浮的人,这是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了。到现在为止季良还不知道会怎么样,郡守初到任时都对他咬牙切齿,州郡长官对他也有意见,我时常为他寒心,因此不愿意子孙效仿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