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郑道传著○安东权近订)

经济文鉴(上)

宰相(按旧本。脱宰相二字。今填补。)

宰相之名。唐虞曰百揆。夏仍之。

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

唐尧以舜宅百揆。

书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近按。慎五典。司徒之职。宾四门。四岳之职。纳大麓。司空之职。百揆则无所不统。司徒已下皆其所属。故使舜皆兼之也。

虞舜以禹宅百揆。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

近按。平水土。司空之职。使禹仍作司空而兼行百揆。犹舜以百揆而纳大麓也。○吕氏曰。舜绍尧极治。何用奋迅激昂。盖天下之治。不进则退。

必常存奋起之心。乃有日新不穷之治。虽在极治之时。此意不可忘也。○陈氏曰。舜岂不知禹必询于众者。付之公论而我无与也。

夏书曰。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忠信为周

商汤。初置左右二相。伊尹为右。仲虺为左。

太甲时。伊尹为阿衡。高宗得傅说。爰立作相。置诸左右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周周公位冢宰。总百官。又周公为师。召公为保。以相成王。

近按。相业之大。以格君心为本。唐虞之际。以圣辅圣。都俞吁咈。治格于天。万世蔑以加矣。伊傅之相殷。周,召之相周。亦皆拳拳进戒于君。嘉谟嘉猷。溢于简册。为万世法。爱君之诚。正君之道。如此其至。故虽以太甲成王之困知而卒为令王。以兴至治。所谓惟大人。格君心之非。是也。后之为君相者。可不鉴哉。可不勉哉。

周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近按。大宰即天官冢宰也。天于万物。无所不覆。冢宰于百官。无所不统。以冢宰属天官。帅百官以亮天工也。然列职于王则与六卿同谓之大。百官总焉则独谓之冢。

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

天官冢宰之职

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

扰。驯也。

地官司徒之职。此以下皆冢宰之所总。

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统。合也。)以谐万民

春官宗伯之职

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

夏官司马之职

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

秋官司寇之职

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冬官司空之职

近按。六典。六卿之职也。冢宰无所不统。自百而归之六。自六而归之一。其所以调制之者。非官官而控理之也。非人人而称量之也。倡其长而众属从。举其纲而众目张。所操者至简。所居者至易。而所制者至众。上下相统。内外交应。本末具备。大小毕举。无一节不相关处。明乎易简之理则相业无馀蕴矣。又按舜之宅百揆。所先者徽五典。周之建六典。所先者亦教典。莫不以教化为急务。此虞,周之治所以为盛。后世急事功而以教化为馀事。故教典废而合于理。事典分而为户,工。后世之治不古若。良由教化之不明也。有志于善治者。可不以教化为先哉。

以八法治官府

一曰官属。以举邦治。

官属。六官之属。各有六十。各率其属。以任其职。则邦治无不举矣。

二曰官职。以辨邦治。

官职。六卿各有其职。不相侵乱。

三曰官联。以会官治。

联谓国有大事。则六官通职相佐助。

四曰官常。以听官治。

官有常数。职有常事。

五曰官成。以经邦治。

官府之事。终始一定之成体也。

六曰官法。以正邦治。

官法。谓职所主之法度。

七曰官形。以纠邦治。八曰官计。以弊邦治。

弊。审断之意。

李氏曰。周人责吏治之法。既官属以举之。复官职以辨之。既官联以会之。复官常以听之。既官成以经之。复官法以正之。其详至此。自无不举之职。犹官刑以纠。官计以弊。则知古人任职以(按以下有缺字。恐或是专字。)待吏以诚。而震砺考察。尤不敢废。唐虞考绩。汤制官刑。即此意也。

以八则。治都鄙。

王子弟食邑。公卿大夫之采邑。

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贡赋。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戚。八曰田役。以驭其众。

注曰。驭。如驭马之驭。凡马之徐疾行止使之齐。皆由驭者之听。鬼神本无形声。只祭所当祭。合于理。便驭得。如后世淫祀徼福。先自失了。如何驭得鬼神。又如荒于游畋。非时役民。如何驭得众。举此便见事事做得当尽合于理。所以谓之驭。

以八柄。诏王驭群臣。

一曰爵。以驭其贵。

有爵则贵

二曰禄。以驭其富。

有禄则富

三曰予。以驭其幸。

注。幸者。王所亲幸也。可赐与之。不可爵之者也。

四曰置。以驭其行。

置者。耆老之人虽当废退。其素行贤明。特置之。

五曰生。以驭其福。

寿者。五福之首。

六曰夺。以驭其贫。

七曰废。以驭其罪。

八曰诛。以驭其过。(按诛。责让也。)

王氏曰。于六典曰佐王治邦国者。大治。王与大宰共之也。于八法八则。直曰治官府都鄙者。小治。大宰得兼之也。于八柄八统曰诏王者。是独王之事也。大宰以其义诏之而已。

以八统。诏王驭万民。

一曰亲亲二曰敬故三曰进贤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贵七曰达吏八曰礼宾

以九职。任万民。

一曰三农。生九谷。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财。九曰閒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以九赋。敛财贿。

一曰邦中之赋

国中之民

二曰四郊之赋

百里之内

三曰邦甸之赋

二百里之内

四曰家削之赋

削作稍。食邑也。

五曰邦县之赋

四百里

六曰邦都之赋

五百里

七曰关市之赋

八曰山泽之赋

九曰币馀之赋

法式所用之馀

郑氏曰。畿外有贡。畿内有赋有税。公田以为税。私田以为赋。

以九式。均节财用。

式。谓财用之节度。

一曰祭祀之式二曰宾客之式

三曰丧荒之式四曰羞服之式

五曰工事之式六曰币帛之式

七曰刍秣之式八曰匪颁之式(匪分也。○按匪读为分)

九曰好用之式(因其所好而用之)

李氏曰。有以敛于民。无以节于己。则锱铢之积。不足以供泥沙之用。此九式所以统九赋也。○陈氏曰。九赋九式。尽总于冢宰。以此取之。以此

用之。秦汉以来。人主私意日生。创为科目。掌天下之财则有大司农。掌王之治藏则有少府。掌役入民财则有水衡都尉。而大司农则供邦国经费之用。少府则供王食奉养之用。水衡则供王之私用。色目既颁。各司其局。征敛搜求。富藏于官。夫王者外薄四海。阖门而视皆一家也。今阖门而与子弟为市。虽尽得子弟之财。犹不富也。

以九贡。致邦国之用。

胡氏曰。先王授民以田则定其赋。授诸侯以国则有其贡。赋者养天子之礼。贡者事天子之义。○李氏曰。致者。使之自至。非穷欲以求之也。用者。所贵适于用。非贵远方之珍异也。

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丝枲之属)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羽毛可注旌旗也)九曰物贡(杂物鱼盐橘柚)

郑氏曰。列九赋于前。以九式处其中。乃以九贡列其后。何也。盖王国之财。自足以充国之用。善治国者。有生财之道。又奚待于诸侯然后足哉。

故列九赋之目。即继以均节之式。明生财之道。既有九赋。则量入以为出可也。若乃邦国之贡。本诸侯奉上之诚意。不急急于致之。立法于此。俟其自至耳。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

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

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

长。诸侯之长。

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

主。采邑之主。

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

九曰薮。以富得民。

薮。虞衡掌山泽之薮。富。薮中材物。

王氏曰。民心无常。难合易睽。非平时拳拳不忍去。必非一人名位可得而留。惟夫牧以地。长以贵。主以利。吏以治。薮以富。足以系民之身。师以贤。儒以道。足以系民之心。宗以族。使知天属之亲不可离。友以任。使知人道之交不可间。然后相安相养。相亲相逊。虽有变故。之死靡佗。后世

九两既废。人心亦离。上之人果何道而服属其心也。

正月初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

县音玄。象。魏阙也。挟日。旬日也。

乃施典于邦国。而建其牧。立其监。(一国之监)设其参(卿三人)傅其伍(大夫五人)陈其殷(众士)置其辅。(府史胥徒○按朱子曰。监非一国之监。即天子大夫为三监者。盖邦国固已有君。但建牧立监以总之。)

乃施则于都鄙。而建其长。(采邑之长)立其两。(卿两人)设其伍。陈其殷。置其辅。

乃施法于官府。而建其正。立其贰。设其考。(考成也佐成事者)陈其殷。置其辅。

凡治。以典待邦国之治。以则待都鄙之治。以法待官府之治。以官成待万民之治。以礼待宾客之治。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修。前期十日。帅执事而卜日遂戒。及执事。视涤濯。及纳享。(谓纳牲)赞玉牲事。及祀之日。赞玉币爵之事。

注。玉与币。所以礼神。爵所以献酒。

事大神祗亦如之。享先王亦如之。赞玉几玉爵。

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大丧。赞赠玉含玉。

作大事则戒于百官。赞王命。

王视治朝则赞听治。视四方之听朝。亦如之。

视。与视同。

凡邦之小治则冢宰听之。待四方宾客之小治。

郑氏曰。大事决于王。小事冢宰专平。○薜氏曰。王者坐庙堂。以朝诸侯。其事甚大。大宰不敢与其政。特赞其听治而已。诸侯朝时。资粮之费。饔飧币帛之奉。以至出入往来之具。皆小治也。岂可无以应之。故冢宰为之待四方宾客之小治。

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会。大计也。)听其致事。而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

王氏曰。受其一岁功事财用之计。听其所致。以告于上之事。则其吏之治行可知矣。于是乎诏王废置。○章氏曰。冢宰一官。其属六十尔。未始有一事关乎天者。而谓之天官何也。古之大臣。论道经邦。转移人主之心术。而釐正天下之万事者。皆寅亮燮理也。皆对时育物。抚五辰而熙庶绩也。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然者。虽圣人之能事。而大臣实辅佐之。加天官于冢宰之上。其尊大臣也虽至。其所以责大臣也益深矣。○孙氏曰。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然后为一相之职。今大宰不过从事文书法令之间。无以别于五官。奚取乎相哉。盖古之论道经邦者。未尝离事物而尚清谈。文书法令之间。亦莫不有道焉。○近按。三代之制。至周大备。周官法度。最为详明。可举而行。故备列大宰之职。以示相业之大。程子谓有关睢麟趾之美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盖欲先正心修身以齐其家也。凡为相者。要常以正己正家为先乎。

总论

周冢宰职。无不统。

内朝宿卫之士。外庭徒役之人。职之卑者也。而冢宰统摄之。异时侍御仆从皆正人者。非出于此乎。大府受藏之务。司会稽考之任。事之末者也。而冢宰均节之。异时用度有节。无奢用滥赐之弊者。又非出于此乎。奴仆熏腐之流。宫闱嫔御之职。供奉饮食之役。员之至冗。物之至微者也。而冢宰得主之。异时家齐身修心和气平。无女宠之患者。亦皆出于此也。以冢宰之尊。其所统皆士大夫不屑为之务。宜若亵矣。噫。此其所以为论道经邦之职。此其所以为格君心之事业也。

秦曰丞相(丞。奉。相。助也。)

近按。宰相之职。上以规正君德。下以总摄百职。其任甚重。故虽人主之尊。必致敬以礼之。虚心以听之。非止承助于君而已。秦以丞相名之。名称始卑而职业亏矣。

秦相之职。(句)分。

宫伯宫正则分入于郎中令而宿卫之意失。司会大府则尽入于治粟内史而出纳之意坏。膳人医师则尽入于小府。宫人内府则尽入于中长秋而供奉饮膳使令之职废。秦人焚烈周官。将古人所以体统维持之具。分散四出。众职既分。大臣莫统。而人主燕私玩狎之际。心术转移。性质浸渍。无所不至。此周人任相之意。而坏于秦者也。

近按。周官宫伯。掌贵游子弟之宿卫。宫正。掌宫中徒役之人。皆属天官冢宰。而秦置郎中令。掌宫殿掖门。卫尉掌宫门屯兵。始不属于宰相矣。大府司会以下皆然。

汉仍秦制。高皇帝初置丞相一人。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

高帝时。萧何,曹参相继为丞相。

近按。萧何,曹参。素不相能。及何方病。举参以自代。参亦遵何约束。无所变更。皆能不以私憾灭公义。以致清静宁谧(一本作壹)之治。以基四百年之业。为汉宗臣。虽曰起于刀笔。何可少哉。

文帝时。周勃,陈平为左右丞相。

近按。陈平功业虽劣于萧,曹。然当吕雉牝鸣。刘氏几危之际。而能将相交驩。以有安刘之功。又其言宰相之任有可观者。故并著之。○陈氏曰。陈丞相不对钱谷决狱。论者谓得宰相体。愚谓汉相失职。自平始也。夫钱谷之出入。国用之本也。决狱之多寡。民命之所系也。宰相不与闻焉。而使天子责之廷尉与治粟内史。则凡九卿以下宰相。皆不与知矣。

汉相之职。初重后轻。

御史大夫副丞相。如诏下诸侯王。则御史以其制书。诣于丞相同署。乃行。是相得预制书。太尉职属丞相。如匈奴入寇。太尉官罢。丞相将兵击之。是相得兼武事。

文帝三年。罢太尉官。丞相兼之。匈奴入寇。丞相将兵击之。

二千石之重。丞相罢戮之。而列卿无紊权之弊。阉宦之宠。丞相请诛之。而近习无预政之患。加官末置。而内庭外庭。丞相得通主之。

侍中左右曹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大司马以下中常侍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掾史行部而州郡民事。丞相得尽知之。

遣丞相史。出刺督察。

此自高文之时。委任大臣。责重权尊。所谓大纲正者此也。高皇帝,萧相国之规模远矣。

右言初重之得

自李严贪禄固位。缄默不言。而张汤以舞文为御史大夫。得自奏事。而御史之权重。自千秋括囊。杨敞不言。而霍光以大司马内领尚书。外领军马。

而大司马之权横。○自丞相不敢擅召二千石。而相不得统列卿。弘羊榷利。温舒峻法。九卿更进用事。而事不关于丞相。宦者典尚书章奏。而相不得问内庭。此武帝过惩田鼢专权之弊。而深抑宰相之权。汉初任相之制。而坏于武帝者也。

宣帝时。丙吉,魏相。虽重丞相之权。而不能禁御史之抗礼。宦官之用事。石显弄权。董贤窃政。中官益恣。而事权过于丞相。诸吏居中举法。侍中论诬大臣。而加官权重。宰相疏远。是中朝之血脉。不关于丞相。刺史得自奏事。绣衣专遣出使。而府掾在内。不闻利害。是州郡之血脉。不关于丞相。

光武时。卓茂以太傅当冢宰之任。而假论道之名。不任政事。故事权尽归台阁。自此以后。其居公卿之位者。皆徒享富贵。而不知事权之去已。陵夷卒至于败。如神龙安于豢养之乐。而失其所以为神。终为人所制如犬羊然。呜呼痛哉。

右言后轻之失○近按。内外不相通。祸乱之所由生也。故成周冢宰之职。上自宫卫。外至邦国。凡天下之事。无一不总。故庶绩咸熙。而上下相安。今汉相。上之不得问内庭之事。敢望其能格君乎。下之不得问郡县之事。又安能熙庶绩也。徒食天禄。以充其位而已。欲天下之不乱。难矣。

先主时。诸葛亮为丞相。

近按。诸葛孔明龙卧南阳。以待先主三顾而后起。即伊尹畎亩之幡然也。出师二表。议论正大。当与伊训,说命参看。故出处大节。忠诚大义。三代以后一人而已。其所以开诚心布公道者。实可为宰相之法。虽其运移身歼。功业未成。岂可以此而遗彼也。

晋宋以来相职废。或以佗官而掌机密。或为侍中而赞朝政。

数朝以来。风流相尚。以空谈为清贵。勤事为俗流。或事肥遁。或崇辞致。或饰仪规。或尚放旷。弃礼法如土梗。视义理如桎梏。朝纲废弛。众职隳弊。卒至夷狄乱华之祸。岂非清谈废务之咎哉。

唐相无定员。常以佗官居职。但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平章事知政事。参知机务。参与政事及平章军国重事之名者。并为宰相。(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相职有得失

英卫智勇

英公李绩。卫公李靖

房杜谋断

玄龄善谋。如晦善断。

王魏规谏

王圭魏徵。知无不言。

姚宋正变

姚崇善应变。宋璟持正。

张曲江峭直刚方

张九龄直言。又争安禄山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陆宣公论谏仁义

陆贽数直谏。或规之则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

裴晋公身佩安危

裴度操守坚正。功名震四夷。用不用。常为天下重轻。

名称虽繁。而事业无废。职位若异。而机务不隳。皆可尚也。

右言其有得

李林甫奸谀用事。是以有范阳之变。(安禄山反)

卢杞邪谋得进。是以有泾卒之乱。(朱泚反)镈异小人见信。是以有阉宦之祸。

宪宗信用程异,皇甫镈。而中人王守澄等弑帝。是盖用者非贤。贤者不用。祸变迭兴。可胜叹哉。右言其有失

近按。汉唐之相。虽有可称。皆能居位。机务不亏而已。其于格君之道。槩乎未闻。唯魏郑公,陆宣公号能规谏。盖庶几焉。太宗听之。故兴贞观之治。德宗舍之。故有奉天之乱。然而两公规谏。亦规规于事为之末尔。岂能格其非心乎。故魏徵不能正太宗之惭德。陆贽不能救德宗之偏私。

宋沿唐制。而以平章为相。后又以左右仆射为相。左相必兼门下侍郎。右相必兼中书侍郎。后改为左右丞相。

相职有得失

赵普开国原勋

普谓太宗曰。臣用论语一半。佐太祖定天下。用一半佐陛下致太平。

薛居正方重自居

居正方重。不事苛察。

沈伦清节自守。李昉,吕蒙正善于规谏。

李昉阴风君德。蒙正知无不言。

李琪吕端深得相体

琪进思贤从谏之对。端无喜赏惧挫之心。(按无。旧本作尤误。赵普曰。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色。真台辅之器也。)以上太宗时相

李沆风范端凝

李沆每朝必奏水旱盗贼之事。谓同列曰人主不可一日不知忧惧也。

王文正深戒竭民。亦惩榷利。

王文正居相位。未尝见爱恶之色。天下谓之大雅。谓江淮发运使曰。江淮民力竭矣。又谓江西转运使曰。朝廷榷利至矣。人曰。真宰相之言也。

向敏中。始除端揆。厨绝饮宴。累在衡轴。门无私谒。

敏中为相。上意贺客必多。令往视之。门阑悄然。又令人至庖厨。问亲旧饮宴者。亦寂无一人。

毕士安。力荐材堪将相者。而以驽朽自处。以名节自励。而夷险不易。李迪。谏幸汾阴非天意。请出内藏。以备凶荒。敬天爱民之诚心也。

帝幸汾阴。李迪谏曰。土木之役。过往时百倍。今蝗虫之变。天所以警陛下也。又请出内藏。以便国用。民不劳矣。

寇莱公请幸澶渊。以挫虏气。使三十馀年绝无边警。社稷之忠也。

契丹围澶渊。准劝帝亲征。虏乃夺气。而能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却夷狄保宗社。天下谓之大忠。以上真宗时相韩琦,杜衍。匡辅王室。大济艰难。中外泰宁。(按泰宁。旧本作嬉游。宋史曰。韩琦临大节。处危疑。苟利国家。知无不为。故能匡辅三后。大济艰难。中外泰宁。)

琦天资忠厚。能决大事。凡所建明。不顾于私。折节下士。奖拔贤俊。苟公论所与。虽素所不悦。必收用之。杜衍。苞苴宝货。不敢到其门。时号清白宰相。

文彦博,富弼拜相之日。搢绅相贺。

彦博沈敏有谋略。知国家大体。能断大事。光辅四朝。勋德著明。富弼早有公辅之望。名闻夷狄。临事周悉。敢言不顾。忠义之性。老而益笃。

范文正公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曾公亮。顾命受遗。任重节坚。

公亮力赞仁皇。早建太子。喜荐士。多得人。

晏殊不求恩泽。而天子靳举(靳举。一本作勤渠。)之问有宠焉。

晏殊务荐贤。不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殊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耶。

宋庠无所作为。而不害为雍雍君子。

庠既参大政。朝廷无事。后既登庸。尤务清净。无所作为。以上仁宗时相。四十二年。风淳俗美。太宗之治。于斯为盛。

吕公著识虑深敏。量宏而学粹。苟便于国。不以利害动其心。

英宗时相

司马温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躬亲庶务。不舍昼夜。

司马公在相位。辽人敕其边吏曰。中国相司马矣。切毋生事开边隙。罢閒居洛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神宗崩。赴阙。卫士望见。皆以手加额。都民争遮道呼曰。愿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在数千人聚观之。

范纯仁清心寡欲。约已便民。

以上哲宗时相

丁谓以谗佞。卒至贬死。王安石用新法。天下怨之梁适,刘沆。以贪黩挟私见劾。王圭柔懦。蔡确刚诈。皆非论道之人。章惇起自谪籍。滥居在揆。变乱典形。曾布,韩忠彦。对持相衡。奸巧相夺。蔡京奸邪百出。是时小人更迭用事。驯致中原之变。噫。

元置在右丞相。位在尚书令之下平章政事之上。凡内外合行大小事务。并听中书省区处奏闻。违者论罪。

高丽国初。官制皆袭罗末之号。唯拜金傅为政丞。盖尊崇之号也。至中叶。稍稍改革。例以唐宋之制命官号。曰门下侍中。是为宰相。至忠宣王避元制。改门下侍中为都佥议中赞。又改中赞为政丞。恭悯王复改为门下侍中。本朝初因之。后改侍中为政丞。

宰相之职

上则调和阴阳。下则抚安黎庶。内以平章百姓。外以镇抚四夷。国家之爵赏刑罚所由关也。天下之政化教令所由出也。殿陛之下。论道德而佐一人。庙堂之上。执陶甄而宰万物。其任岂轻哉。国家之治乱天下之安危。常必由之。固不可易其人也。唐虞之皋陶,稷,契。商之伊尹,伊陟。周之太颠,闳夭,周,召。汉之萧,张,平,勃。唐之房,杜,姚,宋,裴度。皆任得其终。故至于今法唐虞之隆。推商周之治。称汉唐之盛。苟舍是而任之。必致倾危。故后世宰相匪人而覆亡相踵。可胜惜哉。任宰相之事。必有宰相之材。不求其人。或柔弱易制。或佞邪谄进。或结托外戚。或附丽中人。便居具瞻之地。处论道之职。奸邪者则立权作福。鬻官卖法。以乱天下。柔弱者则承意顺旨。循默不言。以固恩宠。大则危社稷。小则隳纪纲。宰相之任。何可轻授。

相业(正己格君知人处事)

正己

其身正。道行于妻子。其身不正。不能行于妻子。至亲尚然。况其君乎。故曰。辅相之业。莫大于正己。

格君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故曰辅相之业。莫大于格君。

知人

知人。尧舜所重。不知皋禹之圣而举之。四凶之恶而斥之。虽有其仁。不能平治天下。况其下者乎。故曰辅相之业。莫大于知人。

处事

一日之内。事几之来。至于千万。苟或一事之有失。则祸乱生焉。故古之善处事者。必于几而谨之。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者也。然非知几君子。孰能审而处之。使不至于失也。故曰辅相之业。莫大于处事。

自三代以来。能尽相业者。惟伊尹,傅说,周公为能然也。盖太甲欲败度。纵败礼。几坠汤绪。而使之克终允德者。伊尹也。高宗旧学甘盘。厥终罔显。而使之终始典学。德修罔觉者。傅说也。成王不知稼穑之艰难。而使之复修后稷,公刘之业者。周公也。古之格君者如此。然岂无所自欤。伊尹之一德。傅说之多闻。周公之原圣。乃其所以格君之则也。若汉之萧,曹,丙,魏。唐之房,杜,姚,宋。谓之知人处事则可。谓之正己格君则未可也。高祖惑于爱妾。几废太子。卒使吕氏称制。社稷将危。宣帝诗书法律。周召刑馀。为汉室基祸之主。太宗闺门惭德。民无则焉。卒使武才人僭号。李氏几亡。玄宗荒淫无度。胡雏乱华。彼数人者。身为宰相。皆不知所以正之。他有所称。何足观哉。良由不能正其己。故亦不能正其君。惜乎。

引君当道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至于仁而已。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荀子曰。孟子三见齐王而不言事。曰。我先攻其邪心。

献可替否

晏子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替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先遗其身

文中子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曰无私。又问正主庇民之道。曰先遗其身。夫能遗其身。然后能无私。无私然后能至公。至公然后能以天下国家为心。

含晦其美

程子曰。为臣之道。当含晦其章美。有善则归之于君。乃可常而得正。上无忌恶之心。下得恭顺之道。

周公乃尽其职

世儒有论鲁祀周公以天子礼乐。以为周公能为人臣不能为之功。则可用人臣不得用之礼乐。是不知人臣之道也。夫居周公之位。则为周公之事。由其位而为者。皆所当为也。周公乃尽其职尔。

显比

臣之于君。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比其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逢迎。求其比也。

居否济否

当君道方否之时。处偪近之地。所恶在居功取忌而已。若能使动必出于君命。威柄一归于上。则无咎而其志行。可以济时之否矣。

明哲处之

为臣之道。当使恩威一出于上。众心皆随于君。若人心从己。危疑之道也。居此地者。惟孚诚积于中。动为合于道。以明哲处之则又何咎。

止恶于初

大臣之任。上畜止人君之邪心。下畜止天下之恶。夫人之恶。止于初则易。既盛而后禁则捍格而难胜。故上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救之。不能免违拂。下之恶既甚。则虽圣人治之。不能免刑戮。莫若止之于初。如童牛之加牿则元吉也。

忧勤谨畏

以人臣而当重任。必常怀危厉则吉。如伊尹,周公。何尝不忧勤谨畏。故得终吉。

内存至诚

以刚强之臣。事柔弱之君。当内存至诚。不假文饰于外。上下之交不以诚。其能久乎。

诚意能动

君子之事上也。不得其心则至诚以感发其志意而已。苟诚意能动。则昏蒙可开也。柔弱可辅也。虽不正。可正也。古人之事庸君常主。而克行其道。己之诚意上达。而君见信之笃耳。管仲之相桓公。孔明之辅后主是也。

至诚见信于君

大臣当险难之时。唯至诚见信于君。其交固而不可解。又能开明君心则可保无咎。

遇非枉道逢迎

当睽之时。君心未合。贤臣在下。竭力尽诚。期使之信合而已。至诚以感动之。尽力以扶持之。明义理以致其知。杜蔽惑以诚其意。如是宛转。以求其合也。遇非枉道逢迎也。

进贤退不肖

宰相只是一个进贤退不肖。若著一毫私心便不得。前辈尝言做宰相。只要办一片心。办一双眼。心公则能进贤退不肖。眼明则能识得贤不肖。此两言说尽做宰相之道。只怕其所好者未必真贤。其所恶者未必真不肖耳。

今日只用牢笼之术

今之为宰相者。朝夕疲精神于接应书问之间。更何暇理会国事。世俗之论。遂以此为相业。然只是牢笼人住在那里。今日一见。明日一请。或住半年周岁。或住数月。必不得已而后与之。其人亦以谓宰相之顾我厚。令我得好差遣而去。贤愚同滞。举出以谓当然。有一人焉。略欲分别善恶。杜绝干请。分诸门于部中。已得以免应接之烦。稍留心国事。则人争非之矣。

天官之职。非大其心者。不能为。

天官之职。是总五官者。若其心不大。如何包得许多事。且冢宰。内自王之饮食衣服。外至五官庶事。自大至小。自本至末。千头万绪。若不是大其心者区处应副。事到面前。便且区处不下。况于先事措置。思患预防。是费多少精神。所以记得此。复忘彼。

人主之职在论相

人主以论相为职。宰相以正君为职。二者各得其职。然后体统正。朝廷尊。天下之政。必出于一而无多门之弊。苟当论相。求其适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爱。而不取其可畏。则人主失其职矣。当正君者。不以献可替否为事。而以趋和承意为能。不以经世宰物为心。而以容身固宠为术。则宰相失其职矣。二者交失其职。是以。体统不正。纲纪不立。而左右近习。皆得以窃弄威权。卖官鬻狱。使政体日乱。国势日卑。虽有非常之祸伏于冥冥之中。上恬下嬉。亦莫知以为虑者也。

宰相天下之纪纲

一家则有一家之纪纲。一国则有一国之纪纲。若乃乡总于县。县总于州。州总于诸路。诸路总于台省。台省总于宰相。宰相兼总众职。以与天子相可否而出政令。此则天下之纪纲也。

辅相当选刚明正直之人

选任大臣。必得刚明公正之人而后可。其所以常不得如此之人。反容鄙夫之窃位者。非有佗也。直以一念之间。未能撤其私邪之蔽。而燕好之私。便嬖之流。不能尽由法度。若得刚明中正之人以为辅相。则恐有以妨吾之事。害吾之人。而不得肆。是以。选抡之际。常先排摈此等。置之度外。然后取其疲懦软熟平日不敢直言正色之人而揣摩之。又于其中。得其至庸极陋决可保其不至于有所妨者。然后举而加之于位。是以。除书未出而物色先定。姓名未现而中外已逆知其非天下第一流矣。

大臣虑四方

客有为固始尉言淮甸无备具。朱文公曰。大臣虑四方。若位居宰相。也须虑周四方始得。如令宰相思量得一边。便全然掉却那边。如人为一家之长。一家上下。也须常常都挂在自家心下始得。

宰相择长官。长官择具僚。

朱文公曰。方今朝廷只置二相三参政兼六曹。枢

密可罢。如此则事易达。又如宰相择长官。长官却择具僚。令铨曹注拟小官。繁则不能择贤。便每道只令监司除差亦好。每道仍只用一个监司。

今日立对之非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方可仔细说得。如今宰执奏对之时。顷刻即退。所有文字。怀于袖间。只说得几句。便将文字对上宣读过。那得仔细指点。且须有个案上指书利害。上亦知得仔细看。如今顷刻便退。君臣如何得同心理会事。

当以进贤退奸为职

夫杜门自守。孤立无明者。此一个之行也。延纳贤能。黜退奸险。合天下之人。以济天下之事者。宰相之职也。奚必以无党者为是。而有党者为非哉。

广资天下之材

夫宰相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馀。今者进位于辅相之列。则所资于天下之材者益众。而所进退于天下之材者益重。若但以前日进退官属者取之。恐天下之士所以望于宰相者未有厌也。

正心以正君

为宰相者。深考圣贤所传之正。非孔子子思,孟,程之书。不列于前。晨览夜观。穷其旨趣而反诸身。以求天理之所在。既以自正其心。而推之以正君心。又推而至于言语政事之间。以正天下之心。则宰相之功名德业。且将与三代王佐比隆。而近世所谓名相。其规模盖不足道。

正己以正人

广引人材。勤于咨访。使凡政事出于我者。无一疵之可指则上以正君。下以正人。将无所求而不得。如其不然则事之小不正者。积之之多。亦足以害吾之大正。使吾刚大之气。日有所屈于中。而德望威名。曰有所损于外。是则且将见正于人之不暇。尚何望其能有正君定国之功哉。

勤劳以辅政

朱文公告宰相曰。祖宗之雠耻未报。文武之境土未复。主上忧劳惕厉。未尝一日忘北向之志。而民贫兵怨。中外空虚。纲纪陵夷。风俗败坏。政使风调雨节。时和岁丰。尚不可谓之无事。况其饥馑狼狈。至于如此。为大臣者。乃不爱惜分阴。勤劳庶务。如周公之坐以待朝。如武侯之经事综物。以成上意之所欲为者。顾欲从容偃仰。玩岁愒日。以侥倖目前之无事。殊不知如此不已。祸本日深。

尽公以断事

于天下之事有可否。则断以公道而勿牵于内顾偏听之私。于天下之议论有从违。则开以诚心而勿误以阳开阴阖之计。则庶乎德业盛大。表里光明。中外远迩。心悦诚服。

当有度量心术

有度量则宜有以容议论之异同。有心术则宜有以辨人材之邪正。欲成天下之务。则必从善去恶。进贤退奸。然后可以有济。

相天下者犹梓人

梓人。委群材会众工。左执引右执杖而中处焉。彼斧者奔而右。锯者趋而左。斤者斲刀者削。其不胜任者退之。大厦既成则书其姓字。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亦犹相天下者。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能者进之。不能者退之。然后相道得而万国治矣。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其执事之勤劳。不得纪焉。

为相规模

陈平之所以宰社者。宰天下也。曹参之所以相齐者。相天下也。

宰相职在任人

用一人当。天下受其福。否则或受其祸。用一人当。天下合而誉之。否则共指而嫉之。用一人否与当。未可知也。相与语曰。由于其所好恶也。一人焉显拔于上。或曰。某之才无以异于我也。何以先我而甄用乎。一人焉失职于下。或曰。某之才过人如此。何独流落不遇乎。举天下祸福惨舒毁誉恩怨之端。一归之相。万贷之低昂不同价。而相为之权衡。万口之咸酸不同嗜。而相为之剂量。万形之妍丑不同状。而相为之水鉴也。此固徇权喜势之所贪。而爱天下者之所深思极虑而不可易也。

得人才不若得一相

夫得百骐骥。不若得一伯乐。得百太阿。不若得一瓯冶。百骐骥有时而瘏劣。百太阿有时而毁缺。若伯乐瓯冶存。则举天下之良马良剑。何求而不得哉。房魏二公。太宗之伯乐瓯冶也。当文皇时。天下贤士大夫一才一能。毕登于朝。亦由二公启沃荐引于上而任用之。所以能称其职。故曰房魏二公。太宗之伯乐瓯冶也。

宰相所以和平天下

伊尹之相汤曰阿衡。周公之相周曰大宰。衡者。所以权万物之轻重而归于平。宰者。所以制百药之多寡而适于和。惟其和平而已。

宰相当择之精任之久

昔者三代之相伊尹,傅说,周公之徒。皆终身而不易。萧何相汉以终身为未足。使择其自代者。故海内以安。是知宰相之任择之不可不精。任之不可不久也。

政权不可不在宰相

政权不可一日不在朝廷。不在朝廷则在台阁。不在台阁则在宫闱。在朝廷则治。在台阁则乱。在宫闱则亡。国家之兴亡治乱。皆本诸此。田鼢招徕宾客。荐进人才。起家至二千石。在当时固不免专权之失。使武帝以鼢所用多非其人。则选择一相。委任责成。亦奚不可。奈何帝不能自欲揽威福之柄。归之一已。然聪明有所不逮。则耳目必有所寄。故置加官及尚书之属。自此宰相之权愈轻矣。

宰相当公心用贤

崔祐甫举吏无间亲旧。不亦贤乎。然一人之亲旧有限。而天下之才无穷。宰相之职。朝夕为天下求才焉。考民谣听士论。莹心鉴以待之。则四海九州。皆吾兄弟也。又何拘亲戚而始悉其才行耶。

大臣以身主天下之议

昔庆历初。仁祖厌西师之久。民罢国惫。思正百度。以修太平。是时。罢磨勘以别能否。减任子以除滥官。易监司以澄汰群吏者。以范文正公主之耳。熙宁初。神宗以大有为之志。欲理财治兵。强中国以威四海。是时。制置条例。更张法度。一新当世之务。以荆公主之耳。元祐初。宣仁知百姓困于新法之不便。欲复祖宗之制。以与天下休息。是时。黜聚敛深刻之吏。力引元老。以洗除新法。以温公主之耳。范公处党习方兴之际。而欲塞小人侥倖之路。力如此其难也。荆公当众君子交攻力争之际。而独持绍述之论。以议其后。变如此其难测也。然范公慨然独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荆公自谓人臣不当避天下之怨。使怨皆归己。然后为尽忠于国。温公急于救患难。以国事未有所付为急。虽荆公用心过差。戾。世迷道。不可班二公。要之皆不以得丧毁誉死生一动其心。然后能以其身任天下之责。力主其议而无所畏避也。

燮理阴阳只是正心而已

宰相燮理阴阳。只是正一个心而已。心者。气之最精的。其感于物最速。故心正则气顺。气顺则阴阳和。所谓变者。亦和之意也。非是拘拘于事为之末。亦非是徒事于无为而听其自理也。

政事当出于中书

内而百司。外而监司。各以其事由(一本作申)达于中书。事大则进呈取旨。降敕劄宣命指挥。事小则批状直下本司本路本人。故文书简径。事无留滞矣。

中书之务当清

中书者。王政之所由出。天子之所与宰相论道经邦。而不知其佗者也。非至逸。无以待天下之劳。非至静。无以待天下之动。是故。古之圣人。虽有大兵役大兴作。百官奔走。各执其知。而中书之务。不至于纷纭。以为治天下当清中书之务。中书之务清。则天下之事不足办也。今夫天下之财。举归之司农。天下之狱。举归之廷尉。天下之兵。举归之枢密。而宰相特持其大纲。听其治要而责成焉耳。此三者。诚以为不足以累中书也。

曰。中书之务当清。则中书疑若无事矣。曰。政事当出于中书。则中书疑若多事矣。二者若相反。何也。曰。中书提其纲而众官举其目。则政事出于中书。而中书之务清矣。故曰上以道揆。下以法守。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理而制其宜。提其纲之谓也。法守。谓以其官之法度。守而不敢失。举其目之谓也。

古之大臣有勇退之节

商之伊尹。相汤伐桀。代虐以宽。训于太甲。克终允德。而位极阿衡。乃谓太甲曰。臣罔以宠利居成功。嗟夫。老氏曰。功成而不居。蔡泽曰。四时之序。成功者去。伊尹。圣之任者也。耕莘之初。天下何与于我。自幡然从汤之后。则以身任责。不容释矣。不幸汤崩。主少不明。几覆商祚。身任此责。愈不容释矣。幸而太甲悔过修德。遂亟复政于君。欲奉身以退。伊尹至是上无负于汤与太甲。下无负于天下。身任之重。可以释矣。以平日恐恐不胜任之心。复还莘野嚣嚣自得之身。伊尹之欣幸何如哉。噫。伊尹而不退。孰知伐桀无一毫利天下之心哉。伊尹之退。亦可谓不负其心矣。

周之周公。相成王定礼乐。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而位极冢宰。乃谓成王曰。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嗟夫。当四国流言之时。周公岂无浩然求退之心哉。当是时。成王幼冲。王室未固。三监离叛。顽民不服。周家宗社之安危。非周公任之而谁欤。此所以躬执破斧缺斨之役而不忍辞也。幸而罪人斯得。成王即政。文武之业既定。周公归老之志。为如何哉。虽以成王之留。不能归田里。而周公居洛七年。其亦成王有以听周公之言欤。召公相文王。布政于外。以致二南之化。文王薨成王幼。与周公相与辅道之。及成王即政。欲告老而去。嗟夫。大臣之位。百责所萃。震撼击撞。欲其镇定。辛甘燥湿。欲其调齐。盘错棼结。欲其解纾。黯闇污浊。欲其茹纳。苟非广度洪量。与夫患失乾没者。未尝无翩然舍去之志。况召公亲遭大变。破斧缺斨之时。屈折调护。心劳力瘁。又非平时大臣之比。顾以成王未亲政。不敢乞身尔。一朝政柄有归。浩然去志。固人情之所必至。虽以周公之言。思文武王业之艰难。念成王守成之无助。不能遽引去。然其志乃可尚也。

汉之张良。相高帝诛秦蹙项。功亦极矣。乃曰。掉三寸舌。为帝者师。封留侯。于良足矣。遂辟谷从赤松子游。嗟乎。高祖百战间关。韩,张比肩汉庭。如左右手之不容释也。然留侯无恙而韩信就擒。盖韩信不能敛隐。陈兵出入。自启疑心。其就擒也宜矣。若留侯则所谓见几而作。明哲保身者也。疏广为太子太傅。上疏乞骸骨。加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娱乐。数问其家金馀尚有几斤。趣卖以供具。居岁馀。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信爱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閒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以为赢馀。但教子孙怠惰耳。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馀日。不亦可乎。

宋之石守信。斩艾蓬蒿。芟夷根据。盖平乱勋臣也。乞解兵权。两无猜嫌。其自全亦智也。

张魏公走兀朮。平湖寇。破刘豫。渡江之所恃而无恐者也。异时和议一唱。百计中伤。而高宗且曰。朕待魏公益厚。不为浮议所惑。然魏公今日上表而待罪。明日奏疏而乞骸。未尝贪心于功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