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河南总志十九卷明成化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胡谧纂修。谧纂修《山西通志》已著录。河南之名,宋代惟属洛阳一郡,故宋敏求作《河南志》仅记西都典故,而不及他州。自明初设河南布政司,所属八府,实跨河以北,封疆于古异殊,故郡邑虽各有偏记,而未有统为一书者。明天顺间提学副使刘昌创修通志,其后十余年成化乙巳,谧又为芟润而成此书,是为河南有通志之始。按此志传本久已稀见,修《四库全书》时,馆臣以为通志于嘉靖中始创为之,犹未知成化时已有通志矣。故此书稀世之珍本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而各卷内皆有嘉靖初补版,非成化时原本也。

河南通志四十五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邹守愚修,李濂纂。守愚莆田县人,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守广州,升江西学政,调山东。嘉靖三十四年以副都御史巡抚河南,乙卯山、陕、河南地震,命往陕西帙祀河嶽,积劳病卒,赠右都御史,谥襄惠,著有《俟知堂集》。濂字川父,祥符县人,正德九年进士,授沔阳知州,历官山西佥事。濂少尝受知于李梦阳,嘉靖间里居四十余年,以诗文名,所著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观政集》《嵩清集》诸书。《河南通志》自胡谧创修,后八十年守愚重修此志,又三年都御史潘恩始为付梓。统纪河南八府之志,条理粗备。其书体例,分图考、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风俗、封建、户口、田赋、物产、职官、城池、河防、公署、学校、科目、祠祀、陵墓、寺观、古迹、帝王、圣贤、名宦、人物、游寓、孝义、列女、隐逸、仙释、艺文、辨疑、备遗三十三门。沿革载:“河南古豫州之域,春秋时为东周畿内,环郑、宋、陈、蔡、许、虢、祭、刘、杞等四十余国,战国为韩、魏、楚三国之疆。秦置天下三十六郡,其在河南者有八;唐分天下为十道,有河南道。元置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明洪武初改为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领开封、彰德、卫辉、怀庆、河南、南阳、汝宁七府,凡州十二,县八十二。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此志修时领凡八府,而统记无遗,较胡谧通志,则事增义详。但《四库全书提要》谓此志“亦仅具崖略而已,征引未能赅洽,考证亦未精确”,谓此志犹未洽备也。清顺治间巡抚贾汉复修通志,乃始臻全备,然其志例亦大抵仍沿《嘉靖通志》体裁耳。康熙九年徐化成又为增补,三十四年顾洴再事重修,体例皆同以旧志。雍正八年田文镜修通志,始变前志体例,而涉及繁琐。厥后乾隆三十二年阿思哈续修之,道光、同治、光绪,皆历有增补。民国时曾重修,成舆地志、大事志、径政志、艺文志诸稿。自明以来,凡十有一修,其书至今皆存,亦为难得耳。此外又如朱云锦之《豫乘识小录》,近人王幼侨之《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亦为统记河南之书也。

开封府志三十五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钱纶修,冯樾纂。纶元城县人,拔贡,顺治十六年任开封府知府。樾字今臣,松江府娄县人,生员。开封为豫省首郡,按开封沿革战国时称大梁,魏所都焉。据《史记·魏世家》云:“惠王三十一年迁都大梁。”汉为陈留郡,隋唐称汴州,五代梁都于此,号东都,置开封府;宋、金因之。元改曰汴梁,明复为开封府,领三十六州县。此志修时,许、郑未升为直隶州,陈州未升为府,开封辖境犹仍明制。考开封地志,始有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五代王权《大梁夷门记》,又有环中《汴都名实记》《京东路图经》《开封府图经》,而以宋敏求《东京记》叙故实最精博。修于元者无可考也,明有朱橚《开封郡志》(见《图书集成》引《明外史·周定王橚传》),及万历时周藩《开封府志》,而其未可考见者,当不止此数耳。此志为清修府志首创,据本书首列分巡大梁道按察司副使沈荃序云:“此志于顺治庚子奉巡抚贾汉复命所修,时钱纶守开封,请冯今臣就订而成。”按其书凡三十余篇,不脱宋人图经体例,又因以匆促复命,遂草率成编,故如沿革山川诸篇,间多疑谬,人物亦多遗误。其后华亭盛朝组复为增纂笺正,然终不免犹有遗憾焉。

祥符县志六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至卷五)

清李同亨纂修。同亨宜兴县人,顺治十五年进士,十八年任祥符知县。考《祥符县志》,创修于万历八年知县李伯仁,三十六年知县王鹤龄继修。此志乃继王鹤龄《志》重修,创修于知县张浚哲,嘱邑孝廉张壮行,茂才马士隲等所纂未成。同亨仕祥符时,重为编校而成书。其书考时制建置沿革、山川、风物、官制、人物、户籍、田赋甚详,惜此书仅存三卷,全编体例未考,查此书外,惟曰本内阁文库藏有全帙,乃为六卷。祥符开封府附郭县,豫省首邑;汉为陈留、浚仪县地,东魏于此置梁州,后周改为汴州,宋祥符中改今名,为开封府治。梁宋建都所在,其宫阙遗址,盖以明时曾遭河水之灌,不易复寻矣。

通许县志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陈正修,张瑶、刘崇儒纂。正字宗儒,陕西富平县人,嘉靖二十四年以举人任通许知县。瑶字公荐,通许县人,嘉靖举人,官山东临清知州。崇儒字五嵓,通许县人,贡生,官山西平阳府同知。《通许县志》,据本志陈正序云:“访得遗稿,乃正德间邑人韩玉所纂,而李崆峒先生所笔削者也;书未脱稿而韩君殁,事遂寝。”此志乃为瑶与崇儒依韩玉《志稿》,重加汇辑考证而成。其书总分天文志、山川志、封域志、城池志、沿革志、户口志、礼乐志、食货志、官迹志、人物志、忠节志、选举志、恩典志、古迹志、祥异志、词翰志十六门。沿革志云:“通许置县,始于宋咸平中,初名咸平县,金大定中改名通许。”按此志沿革浅短,引证古事,殊多附会。

尉氏县志五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曾嘉诰修,汪心纂。嘉诰字时锡,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由举人初任四川顺庆府南充县儒学教谕,继任应天府溧水县儒学教谕,升汶阳知县。嘉靖十八年以供奉南巡事失慎,谪广东连州判官,二十一年升尉氏知县。心字谦之,直隶徽州府婺源县人,由选贡初任杭州府于潜县学训导,嘉靖二十三年任尉氏县儒学教谕。此志为嘉诰仕尉氏时,悯旧志阙略,乃嘱属学官汪心与乡进士傅宗鲁、马载道,庠生孙宗瑞等辑录,书将成适嘉诰致官去,岁戊申继任知县李德光为之锓梓。凡例谓其书体裁,傚章懋修《兰溪县志》例,凡五类,卷一风土,分建置沿革、分野、县名、疆域、形胜、山川、田土、城郭、坊巷、户口、保分、水利、桥渡、岁时、市集、风俗、民业、物产十八目。卷二官政,分设官、公署、庙学、坛壝、贡赋、盐法、役法、仁政、军政、游寓十目。卷三人物,凡二十六日,分条殊若冗杂。卷四杂志,分古迹、宅墓、寺观、遗事、遗书、祥异、传疑七目。卷五词翰,分制命、碑碣、序述、诗词四目。其中最典实者,为风土类,邑之史实建设山川民俗物产悉以括之,大旨立而体裁备,并古今巨细事宜,一以贯之。如山川附及井泉,邑之蓬池下有温泉出焉,则比及名胜矣。又如水利,引旧志详载三十七陂之制。物产陶类有郭公砖,为郭氏所制,尝得之于古塚,砖中空外方,长可三四尺,或五尺至一丈者,江南用之为琴桌,其音响亮。又如瓷桶瓷瓶诸器,皆古有而今无。官政类,叙设官、历官以外,又附诸属官一条,有驿丞,为洪武初所设;阴阳官,元设学正一员,今设训术一员;医官,今设训科一员,医生五名;僧官、道官,洪武十五年所设,僧会一员,道会一员,如此之类,他志少见纪载。然观其全帙,盖惟以考稽故籍,衷于雅训见长,其于综核传信,殊未能备。

尉氏县志四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桂修,马羲则纂。桂字月宾,保定府祁州人,拔贡,顺治十四年任尉氏县知县。羲则尉氏县人,贡生,官归德府宁陵县儒学训导。《尉氏县志》初本,修于明永乐己酉知县齐勉,成化甲辰知县刘绍重修,嘉靖戊申知县曾嘉诰三修。《嘉靖志》为教谕汪心所纂,体例最推详备;迄清顺治丁亥知县卫绍芳,又增纂时事一条。此志为桂仕尉氏时延羲则重纂,其书体例,总分治地志、治官志、人物志、艺文志四类,子目四十有七,中有封建、典礼、金石诸目,为前志所无。其艺文志列御制及纶诰,后修《尉志》者议为不当。又其祥异一目,缺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宋初之纪载。按沿革谓:“尉氏县为春秋时郑大夫尉氏封邑,秦、汉有尉氏县,属陈留郡。《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尉氏官名,用以名县,县于五代及宋为畿内地,志于五代及宋时纪载颇缺略,岂无文献可征耶?明以来县为开封府属邑,志内纪载则较详矣。

洧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世绶修,杨笃生纂。世绶字瞿父,直隶大兴县籍,江南华亭县人,康熙间以举人任洧川知县,凡十四年。笃生字子培,洧川县人,康熙二十年进士,授湘潭知县,升户部江南司主事,历官四川司副郎,浙江司正郎,陕西道协理,山西道事,福建督学副使,年八十四卒,著有《闽海风谣》《八闽留谈》等书。按本志沿革谓:“洧川本为尉氏县之宋楼镇,于金兴定二年置洧川县,属开封府。”县志源流,据笃生此志序云:“万历年间,乡先生岫云范公著《御龙子集》,始有《淆乘》四册。《淆乘》一书简而该,详而有要,我朝顺治己亥岁,前令刘振声因以采辑而增修之,迄今又三十余载矣。按旧乘,志五、表三、考三、述四、列传九、记一、序一,亦犹《史记》之檃括经传,而帝纪、世家、书、表、列传诸体也。”按此志为笃生及邑人宫中、刘汇、傅文运、贾齐遇、张起等,共襄纂成,承《洧乘》以补刘振声增修之不足,以记天启、崇祯间之事甚详。其书体例,分方舆志、建置志、籍赋志、职官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杂志八门。以沿革城池等项,各以类附,靡不兼综条贯,巨细毕陈,可谓新创清代方志体裁,而不因明志之旧习也。据世绶序云:“葺凡四月,稿凡三易。”又何其勤而又速耶。

鄢陵县志八卷明嘉靖十六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刘讱纂。讱字思存,号春冈,鄢陵县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授宁国府推官,摄芜湖县事。武宗(正德)南巡,中官因索贿不得,遂以事诬罪讱,系之狱。世宗(嘉靖)立,复其官,寻擢御史,迁南京通政参议,历转刑部尚书,著有《银台集》《春冈集》《怡春集》等书。按此志,前有杜枬及刘讱二序;清阮元撰《天一阁书目》,误以此志为杜枬纂,枬实仅为作序,书中未述一词。相协刘讱纂辑者,则陈三源、胡因考二人,枬亦未与焉。据讱序云:“《鄢陵志》成化间图编辑未果,正德间和大龄成有邑志。”按本志职官载大龄名春,正德四年创修县志。讱序又谓:“大龄之志有法例,而编辑者未用。”按此志参大龄之志体例,列为八志,分五十余门,列序以卷端,颇具体要。按沿革,鄢陵春秋时郑邑,《左传》曰:“郑伯克段于鄢。”即此地焉。汉置鄢陵县,属陈留郡,北齐废,隋置洧州,唐废州为县,属颖川郡。五代以来为开封属县。

鄢署杂钞十二卷首一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汪为熹纂。为熹字若本,号紫山人,康熙五十二年任鄢陵知县。是编为熹官鄢陵时,辑录诸书有纪载鄢陵事物,计七百十四条,编为十二卷,分古迹、水利、人物、杂事、物器五门,各门又分细目,编纂成书,邑人周秉彝、张引川为之缮写梓板。其卷首曰《万寿覃恩纶音》,为为熹请裒其母及妻之勒命焉,其何可附载官辑之地志耶。

中牟县志十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吴彦芳修,徐延寿纂。彦芳字友圣,号香篇,福建闽县人,顺治十六年以举人任中牟知县。延寿闽县人,事迹未详。考牟志,据彦芳序云:“考牟志一修于明正德九年,再修于陈幼学前辈,为万历二十三年,三修于天启之四年。”今按本志名宦,正德间知县韩思忠修县志七卷。天启间知县段耀然修县志五卷,张民表所纂焉。此志为彦芳官中牟时,与同乡友徐延寿继天启《段志》重修。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礼乐、田赋、职官、选举、名宦、人物、艺文、杂志诸类。据建置云:“今县则始置于汉,隶河南郡,《左传》所谓:郑之原圃也。”按中牟在开封西,黄河自郑州而来,在牟境者,曲折緜亘九十余里,沿河筑堤防溃,盖自北宋而已然。本志舆地志纪之特详,因此志为彦芳修于洪流劫灭之后,故除纪河患河防外,遗事则极简略。

仪封县志四卷明万历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三卷四)

明顾梦鲤修,张卤纂。梦鲤字熙宇,昆山县人,万历八年进士,九年任仪封知县。卤字召和,号浒东,仪封县人,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婺源知县,调高平,升礼科给事中,历官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出任浙江、保定巡抚,后迁南京太常寺卿,乞休归,著有《浒东文集》。仪封明时修嘉靖、万历二志,原本今惟得见此半帙。考其全书凡四卷、七类,以记田赋较详。参乾隆《仪封县志》录万历旧志顾梦鲤序谓:“中丞浒东张公,取邑中旧有纪载,远稽载籍之微,近采先正之述,而传以见闻之所核,逾三年而成书于万历三年。”按仪封为古邑,其名始见于《论语》,朱熹注曰仪卫邑。迄金大定九年置仪封县,属曹州,元属雎州,洪武十三年改隶开封。清乾隆后并入兰封,兰封今又与考城县并合,为兰考县。

东明县志八卷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储元升纂修。元升宜兴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历官苏州府教授,桐城县知县,乾隆二十年调任东明知县。此志系据雍正七年未刻志稿,加以近十余年来未登于志者,依类而增入之。为邑贡生董荣官、吴鹏程等协同纂辑,元升总集斟定,阅二月遂告竣。其书体例,凡八类,卷前列图记一篇,题曰《续志》,命名殊若不当。类以下分目析条,冗杂谲乖。东明古天雄之属邑,宋以后隶大名府,宋人捍御契丹以此地为要疆。然此志兵防所记,则自明正统始,宋元以前之事则无考。查此志原本今极稀少,民国十三年有重印本。县原属河北大名府,近划入山东省。

郑州志六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写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明徐恕纂修。恕江西余干县人,嘉靖举人,嘉靖二十九年任郑州知州。按郑志始于宋庆元间傅岩撰《郑城志》,其书久佚。此志为恕任知州时属邑人王继洛及儒学训导杨琅等分辑而成。其书分舆地志、建设志、田赋志、职官志、人物志、杂志六类,子目三十有二,一州之名物事迹,而梗概具述。按沿革,州本管叔封地,郑武公随平王东迁而有其地。按《汉书·地理志》为河南中牟县境。本志谓:“晋分河南置荣阳郡,后周置荣州,旋改郑州,隋改管州,旋复故名。”而乾隆《郑州志》沿革谓:“秦并六国置管县,属三川郡。”不知其何据也。故本志叙沿革,与后修州志记沿革有异焉。

荥泽县志八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每可荐修,李玿纂。可荐字杜曲,长安人,顺治二年举人,十二年任荥泽知县。玿邑人,顺治十三年进士,授山西沁源县知县。《荥泽县志》据本志凡例云:“旧志焚毁,片纸只字无存。今所书古事,则以古书考之,或得之传言闻见者。”故此志如同首创,秉笔者为玿,及邑举人沈士秀。其书体例,分舆地、建置、田赋、官职、选举、人物、杂述、艺文八类,各系子目,首创之志终不免草率疏略,查其书今仅见此孤本。荥泽本古泽名,在县南,《禹贡》所谓:“荥坡溉潴。”又曰:“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周礼·职方》曰:“豫州其川荥雒。”郑玄注曰:“自平帝以后荥泽塞为平地,荥阳民犹以其地为荥泽。”隋置广武县于此,寻改荥泽,明时为河水所圯,移治属郑州。其地当河滨山脉尽处,形势险要,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即此地也。

荥泽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王畹修,贺元士纂。畹字九滋,汉军镶红旗籍,奉天盖平县人,康熙间举人,任荥泽知县。元士字秦瞻,邑人,康熙恩贡,工书法名于时。此志继《顺治县志》重纂,体例与前志同,荥泽是时尚属郑州,邑境徧小,黄河贯其中,代有河患,又为古来征战之地。此志古迹篇,有古战场一条,谓广武山昔楚、汉交兵于此。艺文志所辑吊古战场诗文,有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一首。是否即为荥泽之广武山,犹须待考焉。《荥泽县志》据本志序谓:“旧志遭明末兵燹散佚。”今《荥志》之传者,以顺治志及此本为旧志矣,均为仅存之孤本耳。

禹州志十卷清顺治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朱裴修,李嘘云纂。裴字功卜,闻喜县人,顺治三年进士,七年任禹州知州。嘘云禹州人,明崇祯元年贡生,官陕西凤翔府知府,太原参军。禹州相传为夏禹所都,以故得名。但据本志朱裴序云:“禹豫州外方境,大禹始封阳城,隘其地,而徙都之。入春秋为■〈木〈弗上木下〉〉邑,秦置郡为颍川,汉为阳翟,唐、宋迨金改钧州、元因之。明避神宗讳(名朱翊钧,朝号万历)更之为禹,因夏禹旧都故也。”又据沿革谓:“钧州以州有钧台也,明万历初以避神宗讳改今名。”按禹州之名自明万历始。禹州为夏禹所都,本志沿革诸篇所叙述,仅据传说,而无所引证考据焉。据食货志载,钧州陶业擅名甚久。按禹州窑一名均窑,均与钧通。食货谓:“均窑陶器极大,诸色光彩大露,其器有兔丝纹,火焰纹,色有硃砂,红葱,翠青为珍品也。”考禹州旧志,有明嘉靖谢澭纂《钧州志》八卷。又据道光《禹州志·经籍志》载,王聿修《禹州纪年》四卷及《续志》。其书毁于崇祯末际兵火,鲜有传世者。此志乃纂成于兵燹之后,摭采颇难,书中不免遗漏。其纂辑者,嘘云外,有邑人赵来鸣、苗时望、杨士蕴等,其书以记地形、风俗、民情最详。

项城县志十卷明万历二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王钦诰纂修。钦诰泰和县人,万历二十二年举人,任项城知县。按此志总凡十门,自沿革迄人物,列为前篇。而以艺文别为后篇,所收诗文甚多。卷前列万历庚寅县儒学教谕王都序,谓此志:“始事于万历戊子邑令徐延都,及邑人张正法等,草创志稿,成于万历庚寅。”按徐延都名东渐,万历戊子知县,仅成志稿,而未付梓;钦诰此志据徐稿重纂而成也。《学部方志目》著录曰《隆庆志》王钦怀撰,有误。按项城周初为项子国,战国时属楚。秦时为颍川郡地,汉为项县,属汝南郡,唐初置沈州于此,旋废。元始置项城县,明仍之,属开封府陈州。此志述沿革颇简略,读之难索解焉。古迹载县东有公路城,袁术所建。县北有互县城,称即《论语》所谓:“互乡难与言者。”

扶沟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赵如桓纂修。如桓宛平县人,贡生,康熙三十五年任扶沟知县。按沿革,扶沟汉时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唐时属许州,自宋以来则为开封属邑。迄清雍正十二年升陈州为府,扶沟遂隶之,此志修时县犹隶开封。山川志载:“邑境有贾鲁河所经,溱、洧二水所汇之处,乃为周家口通汴水路必经,商旅汇集,为古繁盛之区。”又见风俗杂志诸门,纪邑繁荣奢侈琐事,当时果为一大邑也。扶志原委,据本志如桓序谓:“扶之志,在前明有严宪副、杜民部创其略,何职方总其成;戈铤而后,梨枣无存。池阳杨君得芝圃杜公手抄,即欲编辑成书,会奉诏去,不果行,濠上蒋君踵而成之,此当代扶志之始也。嗣是三韩高公修于康熙之甲寅,西湖屠公修于康熙之庚申,山阴缪公修于康熙之癸酉,前后相去,未及一纪,其间无大兴革,扶之志似可以无修也。”其序所言扶志始末,概略不详,但据道光《扶沟县志》所录旧志修纂姓氏表载:“成化中邑人赠户部主事杜璿,及陕西兵备副使邑人严宪创修,万历中邑人兵部员外郎何出图再修,清顺治九年知县杨在陛三修,康熙十三年知县高锡爵四修,十九年知县屠又良五修,三十二年知县缪君晋六修,三十八年知县赵如桓七修,乾隆十年知县周纪八修,二十九年知县董丰垣九修。”此外又有道光十二年知县王德瑛,光绪十九年知县熊灿所修二志,考其刻本只有杜、何、杨、赵、董、王、熊七志,今《赵志》以前皆佚,此书乃为扶志最古之本也。

归德府志十卷清顺治十七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宋国荣纂修。国荣字君用,辽阳人,顺治十二年任归德知府。归德明初为州,嘉靖二十四年升府,又二十年知府李嵩始创府志,嵩以文名海内,所为志颇得史例。此志乃遵其书体例,定为天文志、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艺文志、杂志十类。定例赞论,为国荣自裁,分门采辑,有郡人羊琦、李目等;广征博稽,详覆考证,有胜李嵩之志焉。其叙沿革谓:“归德古名商丘,秦置砀郡,汉改为梁国;后魏置梁郡,后周改曰梁州,隋改为雎阳郡。五代梁置宣武军,后唐改为归德,宋以归德为应天府,号南京,治于宋城,领县六。靖康金人入京,建炎元年又改为归德府;元仍之,明初为州,后升为府,清因之,领宁陵、鹿邑、夏邑、永城、虞城、雎州、考城、柘城,一州,七县。”古迹篇,纪郡多丘冈,商丘在府城西南三里,高百尺,说者谓丘之精气上应列星,故亦称阏台。楚丘在府城北四十里,即古戎州。谷丘在府城南四十里,春秋桓公会宋公燕人于谷丘即此。黍丘哀公七年筑,涝丘在府城北十里。青冈在府城南十八里。杏冈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归德之丘冈,因与古史往事攸关,亦有以人力所建者,故此志以列入古迹,自有其义也。

夏邑县志八卷明嘉靖二十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郑相修,黄虎臣纂。相字廷佐,南直隶广德人,贡生,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知县。虎臣广西桂平县人,举人,嘉靖二十三年任夏邑县教谕。此志为虎臣纂成于嘉靖二十四年,卷前有归德府知府李念序,及后任知府蔡汝南序。阮元《天一阁书目》误为李念所修。按念序有云:“是编夏邑令郑相及若师黄虎臣,集其邑之博洽士撰成。”念序言作者甚明,不知元何以误焉。此志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学校志、官师志、选举志、人物志、艺文志八类,体裁未去陈俗。据地理志沿革谓:“夏邑春秋时宋之下邑,砀、谯之区也。于汉始置县。宋为畿辅地,元为府之首邑。”按夏邑明初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升归德州为府,以夏邑隶之。本志叙沿革则疏略未详,但据《方舆纪要》谓金始改名夏邑,《明史·地理志》谓明初改名夏邑。此志修时,夏邑尚属开封。修志时征材未广,考据不详,书中多所误缺,体裁亦未臻完善,均不如后修县志之详尽,惟其版本,为今存夏志最古之书,故著录之。

彰德府志八卷明嘉靖元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崔铣纂。铣字子钟,一字仲凫,学者称后渠先生,安阳县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尝校修《敬皇实录》,嘉靖时又修《武庙实录》,充经筵讲官十余年,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著述有《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又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晦庵文抄》等书。按沿革,自金始升相州为彰德府,元改为路,明复为府,属河南布政司,领州一、县六,为安阳、汤阴、临漳、林县、磁州、武安、涉县。此志为府志始创,据崔铣序谓;“得宋本《相台志》十二卷,元《续志》十卷,铣以宋志事,且元以下无闻者,乃作九志,凡八卷。”九志,一曰地理、二日建置,三曰田赋、四曰祠祀、五曰官师、六曰人物、七曰选举、八曰艺文、九曰杂志。此志纂成于正德末,刊成于嘉靖初元,万历辛巳郭朴又为《续志》三卷。按此志后世推重其编例,咸谓极盛难继。徐元文《日下旧闻考》尝引征此志,称其辞义极佳。《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谨严,谓为康氏《武功志》之流焉。兹按其编例,首列地理志,凡古今沿革、疆域、城池、山川、古迹悉以括之,大干立而体裁备矣。又以河渠闸堰水利之务,皆统于山川一目,山川与水利攸关,故不另列水利一目,以少重复,此亦慎严核实之道。但其书落笔,不免过于谨慎,如避先辈讳,不书姓氏,于名宦乡贤两祠皆避之,使后世何以能知所祠祀何人也,实非史例。

安阳县志十卷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马国桢纂修。国桢字贞庵,奉天辽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安阳知县。此志国桢奉巡抚阎兴邦命所修,安阳自后周以来为相州治所,初无邑之专志,此志实为首创。其书体例,凡九类,一舆地志、二建置志、三赋税志、四职官志、五学校志、六选举志、七人物志、八艺文志、九杂纪,子目六十有一。其凡例首条云:“志之有图自东坡《指掌图》始也,不踰数幅,而疆域之广袤,名胜之阨塞;与夫城郭宫室之壮丽,如指诸掌,亦披阅者一快覩也,故特著之简端。”其定例之义,如此浅率不堪,而不知方志之有图由来久远,不自宋始也。

内黄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鹏修,王训纂。鹏河南怀庆人,嘉靖举人,擢户部司务,改授逢县县学教谕,嘉靖十八年升内黄县知县。训字敷道,号莲潭,内黄人,正德丁卯举人,授海丰知县,升济宁知州。据本志序谓:“内黄者黄内也,以邑在内,而黄河在外,其名之义在是。”《内黄志》创于明弘治间张凤修而未果,正德间邑人周万金,始私为志一帙,藏之家。嘉靖甲申邑令张古得其稿,命司训孙良辅、庠生董弦重加增纂,将命梓而未果,及鹏任内黄令时,延训再稍加删润,而版行之。自周万金成私稿,以至梨枣,其间相隔已数十年矣,迭经修补,故其纪载则巨细无遗。简端载嘉靖六年莆田林文俊序,及嘉靖十六年王崇庆序;二序先后相距十年,故此志刻成年难定,据《天一阁书目·内篇》著录嘉靖九年刻本,《中国地方志综录》著录嘉靖五年刻本。但据本书职官止于嘉靖十八年,张鹏于嘉靖十八年始任知县,此志当梓成于张鹏任内或以后。

新乡县志六卷明正德元年修,蓝丝栏抄本(天一阁藏)

明储珊修,李锦纂。珊字朝珍,凤阳府颖州人,弘治十二年进士,十七年任新乡知县,历官至山东巡按,以抗疏奏刘瑾不法状,谪岢岚州判,瑾诛,起南京兵部主事,擢浙江佥事。锦应天府江浦县人,由举人任新乡县儒学训导。此志为珊官新乡时,视旧志率多脱略散漫,乃嘱锦与县教谕遵化周荣等编纂,稿成于正德元年,而自为校正。全书凡六卷,五十五门,无大纲。首叙建置沿革,谓新乡为古鄘国之地,周以其地封康叔为卫侯,春秋鄘为卫所并,战国属卫。秦灭卫,属三川郡,汉为汲县新中乡,武帝时以乡置获嘉县,属河内郡。后魏隶获州,又以获嘉县置修武郡,以县为附郭,隋隶殷州。唐武德元年,析获嘉之新中乡,置新乡县,寻以县置义州,四年废州,以县隶殷州。贞观元年废州改属卫州,五代因之。宋熙宁六年废县入获嘉县,元祐三年复置县隶卫州。元属卫辉路,明仍为新乡县,属卫辉府。新乡邑境,则原隰膴膴,山川绵亘;太行远峙于北,丘陵近镇于东,卫水流其北,黄河经其南。而以五陵名为最著,在县东二十五里,其阜之大者有五故名。卫水即卫河,源出辉县苏门山,流经县东北至卫辉府治,而接淇水。物产富饶,土产有谷、帛、蔬、果、花、药,土贡有鹿、獐、羊等皮货,县物产视他邑为美。

延津县志四卷明万历二十九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一至二,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四)

清刘元会修,越应扬纂。元会瀛海(蓬莱称瀛洲,亦称瀛海)人,延津知县。应扬郁华(江苏灌云县别称)人,延津县教谕,事迹均未详。据此志万历二十九年邑人吏部尚书李戴序云;“志创修于万历二十四年。则越五载而成书。”此本虽残缺,犹存序例目录,分四志、九类,凡七十二目。一土地志之属,曰疆域类,曰建置类。二人民志之属,曰板籍类,曰赋役类。三政事志之属,曰职官类,日祀典类,选举类。四文献志之属,曰列传类,艺文类。类各领目,以列传入文献,殊若不伦。但其书为辑录体裁,无自述一文,原无编例,为保存一邑之事迹而已。

濬县志四卷清康熙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二卷三)

清刘德新修,马秉德纂。德新开原人,荫生,康熙九年任濬县知县。秉德事迹未详。濬县元时为州,明洪武三年降为县。元有《濬州志》久佚,明嘉靖七年知县杨麟等修县志八卷,万历八年知县任养心又修之,崇祯七年知县张肯堂三修。此志继《张志》重修,成于康熙十八年。此书仅存二三两卷,为赋役、寺观、庙学、祠祀、棹楔、丘墓、秩官、人物、列传、孝节、仙佛诸门。叙述简核,其书文字专务省约,不事考证,不脱当时志乘风气也。

封丘县志九卷清顺治十六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余缙修,李嵩阳纂。缙浙江诸暨县人,顺治九年进士,十一年任封丘知县,官至浙江温州道参议。嵩阳字云增,号弦佩,封丘县人,明崇祯三年举人。清初谒选授工部司务郎,转吏部,历官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江南督学,浙江温州道右参议,广东道监察御史,升广西按察使,未视事病卒。按沿革封丘为汉陈留县地,《左传》云:“赐封父之繁弱。”以此得名。又云:“会吴子于黄池。”杜预注在县南。又云:“会晋侯同盟于虫牢。”亦在此地也。按封丘三面濒黄河,土疏易溃,顺治七年九年溃决相继,此志记河患甚详。按此志系增续万历乙亥知县胡以祚修县志,其书体例悉本《胡志》,分封域、建置、民土、学校、职官、选举、人物、艺文八门。《胡志》与嘉靖辛丑朱缙修县志,本志凡例称其书:“文词典赡,体裁峻整,未易增损一字。”故此志俱录旧志原文,凡增续者加一“按”字,以晰分新旧界限。此书后,又附康熙三十六年知县耿宏祚修《续志》五卷,续顺治十六年后之事。

长垣县志九卷明嘉靖二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杜纬修,刘芳纂。纬山西蒲州人,嘉靖十八年以举人任长垣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芳长垣县人,正德十三年贡生,仕辽阳卫训导。《长垣县志》据本志王崇庆序:“垣志旧未闻也,而加修自西安张侯始,盖正德丙子云。”按职官表正德知县张治道曾修县志,久佚,存邑人胡锭之序云:“弘治时已有志。”此志继正德《张志》重修,成于嘉靖辛丑,其书分地理志、职官志、祠祀志、建置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古迹志、文章九门。此志修时长垣县治迁古蒲城,故地理志沿革,斤斤力断长垣为春秋之蒲城地,但无显证。《嘉庆县志》沿革,以长垣为蒲、匡之地,例证颇繁,可成定论。按长垣春秋时为匡为蒲之地,以人物言,此志列季路、蘧瑗,春秋时季路为蒲人,孔子入其境以三善称之。蘧瑗亦蒲人,孔子适卫尝主于其家。长垣汉县,明以来属大名府,按此志有河南按察副使王崇庆序,是时属河南布政使司,后属直隶,民国属河北省,近又划入河南。

开州志十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孙巨鲸修,王崇庆纂。巨鲸徽州人,嘉靖二年进士,十年任开州知州。崇庆字端溪,开州人,正德三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按此志先是知州昆山张寰修纂勿果,及巨鲸任知州延崇庆编纂,久之乃成。纂人崇庆为主纂,又有州学生刘绅、杨沉、张■〈山介〉、王自新等,相协采辑。其书体例,分地理志、建置志、田赋志、祠祀志、官师志、人物志、选举志、祥异志、艺文志、杂志十类。此志搜故实于群籍,网罗巨细,微阐幽显。又纪述无遗,体正文雅,久为世所赞美也。按沿革载:“开州春秋时曰澶渊,秦属东都,汉为顿丘县;莽改顺丘,晋武帝立顿丘郡及魏郡,隋置昆吾,唐为澶渊郡,后改为澶州。五代晋升为镇宁军,宋为开德府治,金皇统四年改开州,属大名府,明属大名领县长垣、东明。”嘉庆《开州志》谓开为古颛顼之墟,见于《尔雅》《左传》,汉时名濮阳,宋名澶州,与本志沿革有异。金皇统中改名开州后,沿革则翔实可考,皇统以前之建置沿革,实则难考焉。开州方物,本志述及谷、枲、木蔬、花草、果、药、羽毛、鳞虫,仅记物名而已。而田赋志有杂赋一项,载桑地二十一顷,共桑八万四千四十有一株,该丝二千一百一两,折绢一百五匹一丈五寸。棉花地九十七顷七十九亩,该净棉花二千四百七十有七斤四两二钱。枣地一顷一十二亩,该枣四千五百一十四株,课米二百七十石八斗四升。观其杂赋之数,以知当时开州养蚕栽棉之盛,而今蚕丝则无矣。本志记马政为民重累,额养马地三千五百二十九顷三十亩,种儿骒马一千七百三十匹,儿马三百四十六匹,骒马一千三百八十四匹,每年起俵马匹三百四十,谓之备用马,牧马草场八处。据崇庆撰马政小序云:“夫开要路也,旧规里各一马,以送往迎来,民未始告劳也。其后有借称省民而革之者,马輙不足于用,里甲共称贷而益之,有日费几于百金者,甚至夺人之马于郭门外,百姓始不堪命矣,则向之所谓省民,不转而痛民也耶。”观其序语,以知马政为当时累民之政也。

新修南乐县志二卷清康熙十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方元启纂修。元启康熙十年南乐县知县,事迹未详。此志增补嘉靖丁酉知县叶龙辠县志,全书仅二篇,体裁简略。据旧序所称《南乐志》肇于嘉靖丁酉叶龙臯,继修于丙寅杨守诚,而钱博学继之,顺治癸巳蔡琼枝继之。查前志均久佚,按此志为增补嘉靖《叶志》,及杨、钱、蔡三志也。康熙辛卯知县王培宗以元启此志简略,延举人邱性善重纂,成志十五卷凡五十七门,南乐县志体裁始臻备整。南乐为汉东郡乐昌县,后唐避李国昌讳改名南乐,原属直隶大名府,今划入河南省。

怀庆府志十二卷明正德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周举修,何瑭纂。举山东郯城县人,弘治十五年进士,正德九年任怀庆府知府。瑭怀庆人,弘治十四年解元,十五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直隶开州同知,山东东昌府同知。怀庆郡志,据此志何瑭序谓:“弘治间知府徐以贞延鄱阳郑芝编纂成书,而未梓行。正德庚午瑭致仕家居,是时以贞升河南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有事赴陕西道经怀庆;瑭拜谒之余,示以志稿托为校正。瑭以复仕北上,未能成书;正德丙子瑭再致仕家居,纂而成书。”其书体例,据凡例谓:“大致仍郑芝志稿。”按其书凡十一门,曰封略,分疆域、星野、名山、大川、形胜、道里六目。曰国都,分城池、王府、公署、仓廪、学校、祠庙、坛壝、传递、宫观、寺院十目。曰郊野,分乡村、屯营、镇集、置铺、桥梁、演武场、泽园七目。曰风土,分土宜、风俗、景致、节致、种植五目。曰田赋,分田粮、四府、蔡枣、课程、土贡、兵备六目。曰户役,分户口、吏胥、阴阳、医生、里甲、老人、杂役七目。曰选举,分生员、科目、岁贡三目。日职官,分历官、卫官、长吏、名宦四目。曰人物,分相业、将材、名臣、正学、隐逸、孝行、行义、文苑、艺术、贞烈、流寓、神仙、神僧十三目。曰稽古,分沿革、城基、废县、关隘、营寨、园囿、庄墅、堂、台、阁、亭、楼、陵墓、古井、姓氏、贪酷、豪侠、异闻十八目。曰英华,分文类、诗类二目。按怀庆明时为藩国所在,故此志有似都会志之体裁,以记国都王府,陵园规矩独慎,如田赋志,有田粮、四府、蔡枣诸赋,四府为藩室之课赋,与田粮之赋不同,蔡枣则为特税。户役志,记医卜杂役之流,藉此可索考明代庶民之行业也。

河内县志四卷首一卷清顺治十五年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清孙灏修,王玉汝纂。灏字湛一,顺天府大兴县人,顺治六年进士,授河内知县。玉汝字自玉,河内县人,拔贡,仕知县。河内为怀庆府附郭县,县志创于明万历初知县侯嘉采,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卢梦麟继辑成书。此志为灏官河内时奉檄重修,其书体例,分图考、沿革、天文、地理、建置、田赋、祀典、职官、科贡、名宦、人物、艺文十二门,图考列图六,为疆域图、城池图、县署图、文庙图、儒学图、大禹覃怀底绩图、广济河开山凿洞图。大禹覃怀底绩图者,据图说谓:“按书传治河自下而上,故来自东,考四载陆行故乘车。”其辞意可窥其图绘禹乘车入城,百姓跪迎于道。书内则未有关此图之纪述焉。《禹贡》云:“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覃怀地名,衡,横也,漳,漳水。覃怀当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平夷广行,水流甚多,其间水利之重可见。此志首列是图,以示河内水利之重要者也。广济河开山凿洞图者,是开凿太行山,引广济河通黄河水,所绘洞口闸门之构结极为精细。又据本志《地理志·水利篇》云:“沁水发源于山西沁州,至广济、枋口,两岸夹峙;从无有能引水利民者。万历二十八年于济源县三十里,五龙口隔山凿洞,引水为渠,经济源、盂县、河内、温县、武涉,至唐郭入于黄河,灌溉之利达及于五邑。”按此志纪载范于古河内郡之地,怀庆一郡故实,实皆入之,尤重于水利,所纪河渠导灌及河防堰闸诸事特详。

修武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边憬修,范琥纂。憬静海县人,康熙举人,康熙三十二年任修武县知县。琥修武县人,拔贡,官确山县教谕。考《修武志》创修于明正德戊寅知县冷宗元,万历乙未知县邵白齐,又延邑人王石生等重纂;天启己卯知县郑之缙又修之,其书皆久佚。此志创稿于清顺治十五年,及憬仕修武时,复延琥与邑人蒋垣依据志稿编次校订,刊于康熙三十四年。按其书体裁及记载终非上乘,颇有缺误,乾隆《修武县志》知县吴映自序,议此志云:“天文则室觜莫辨,沿革则卫、魏不分。循吏无传,人物误载,以及官师、古迹、陵墓、艺文等类,遗编舛谬,不可枚举。”按其序语,指此志之缺谬甚多,但此志修时,前志已佚,苦无书籍可稽,故终不免草率。然此书则为修武今存最早之志,且为仅存之孤本耳。

温县志二卷明万历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第纂修。第字洺南,茌平县人,隆庆五年进士,万历二年自邯郸调温县知县。第令邯郸时修《邯郸志》,及调温县又仍《邯郸志》例修此志。其书为纲者八,为目四十有二。温志可考见者,此志始焉。按温之名始于周武王赐苏忿生采邑十二,温其一也。为周畿内国,汉始置县,迄明以来隶怀庆府。邑以西汉傅氏封爵婵嫣,故多古迹、陵墓,又为司马懿故里;但此志独不载懿、昭父子事。而人物、传纪温古多矫勇拳击之士,累著武功。如北魏时之司马楚之、司马灵寿,唐时之王智兴、王晏宰,皆长拳术神策,著于武勋。后来之太极拳,出于县之陈家沟,始于何时未可详考;陈氏世代相授,秘不他传。至陈长兴始传授以外姓。兹阅此志虽未及纪述太极拳事,而其所纪温之有拳术武艺之士,北魏时已盛矣。

原武县志二卷明万历二十二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张祥修,阎邦宁纂。祥漷阴县人,万历间原武知县。邦宁字仲谧,号月川,原武县人,嘉靖四十三年解元,隆庆二年进士,历官至太仆寺正卿,荐升都宪,未任告归。《原武志》据此志邦宁序谓:前无志乘。此志为张祥官原武时,邦宁与诸生薛谐等八人,分门采集,经邦宁总集笔削;书将成而祥去,继任知县张邦又为润饰付梓。其书分上下二篇,体裁简率,而原本仅存此书,惜下篇缺十四页,已非完帙矣。按原武建县始于汉,属河南郡;宋熙宁五年省入阳武县,元祐元年复置,属郑州,元、明属开封府。清改属怀庆府,以其地居河北,统辖为便也。今与阳武并为原阳县。据本志古迹,县西北有扈亭城,为春秋时诸侯会盟之地。《左传》文公七年,“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杜预注扈为郑地。

阳武县志八卷明万历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存卷六至卷八)

明王时泰修,王柬鲁纂。时泰山东平原县人,万历十七年任阳武知县。柬鲁怀庆府河内县人,选贡,万历十八年任阳武县教谕。阳武古博浪地,汉为阳武县;金尝置延州,元废州复为阳武县,明以来隶开封府。阳武以博浪沙及陈平所生户牖乡事,名于史册。博浪沙在县东南三里,相传张良募力士击秦始皇误中副车处。据旧志序,县志创于弘治癸丑知县张林茂,嘉靖六年吕柟又重纂县志三卷。此志万历辛卯时泰续修,今只存此三卷矣。据乾隆《阳武县志》载时泰此志序谓,万历庚寅命柬鲁及贾悌等重纂,分舆地、宫室、食货、官师、选举、人物、王言、艺文诸门。

河南府志二十七卷清顺治十八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朱明魁修,董笃行纂。明魁字灿煌,辽东义州人,贡生,顺治十六年任河南府知府。笃行字天因,洛阳人;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河南之名始于汉置河南郡,以司隶校尉督察畿辅,魏因之,晋置司州治于洛阳,领河南诸邑。《隋书·经籍志》有《司州记》及刘澄之《司州山川古今记》,可推记载河南郡事最早之书,直至北宋代加修葺;宋敏求之《河南志》号称最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为博物之书。宋以后亦代有修纂,而今存见者,惟明弘治陈宣《河南郡志》,此志为明魁纂成于顺治十六年,其书共二十四门,又附目二十一。考古证今,摭采浩繁,古迹艺文累累数册。洛阳为河南首邑,汉、魏以来故都,唐、宋人小说,所载洛都风物遗闻颇多,本志绝未一引,故其摭取犹属雅正。 

河南府续志四卷清雍正六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张汉纂修。汉云南石屏人,康熙五十二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雍正五年任河南府知府。此志增续康熙三十四年知府张圣业府志后四十年之事,为郡人范百顺、洛家雄辑录,汉为之厘正定稿。河南置府始于元,领域甚广;雍正二年以所属陕州升直隶州,时领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县十县。故此志修时与前志辖域有异。

洛阳县志十二卷清康熙间刊本(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武攀龙原修,吴源起增纂,钱肇修续纂。攀龙字际云,号兰石,山西交城县人;顺治三年进士,官河南督粮道。源起字准庵,嘉兴府秀水县人,顺治十八年进士,康熙八年任洛阳知县。肇修字杏山,一字石臣,号南山,奉天铁岭籍,浙江仁和县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洛阳知县。洛阳为古都会地,自晋陆机撰《洛阳记》,其后记东都事物之书,不下数十。而县志之修,据本志序有云:“嘉靖戊子武部路君直草创斯举,初就梓于定陶,陶君迁乔,嗣重刻于霸州江君北。”按《洛阳县志》于明嘉靖间知县路直始修,清顺治十五年攀龙督粮河南又为重修;其后贾汉复巡抚河南时,以攀龙之志疏略,属源起增补,成于康熙十年,又三十年肇修又为续纂,皆未易攀龙原书体例。其书分天文、地理、人物、田赋、官师、选举、秩祀、祥异、古迹、陵墓、杂纪、艺文十二门,而以图考冠于篇首,列河图、洛书、营洛、土圭、与城池五图。其书体裁文字,皆沿明人纖诡之习,而于古迹人物民习弥有考鉴,惟卷末有洛阳古今艺文目,其意欲列举关于洛阳掌故之书,颇有见地也。

偃师县志四卷明弘治十七年修,蓝丝栏明抄本(天一阁藏)

明魏津纂修。津字弘济,陕西郃阳县人,弘治举人,弘治九年任偃师知县,升云南临安府通判,调四川重庆通判,自乞休归。据魏津自序云:“邑旧有志,岁月寝久,不无残缺,自丙辰来宰是邑,成志全书四卷,捐俸锓梓,以永其传千载。”按其语则此志当有刻本,而今只存此抄本。观此本书法挺秀,而中无一字缺误,似据刻本誊抄。其书全篇分五十四门,无纲领目,所记山川,以侯邙、伊洛为最有名。陵墓载伊尹、田横、苌弘、颜正卿、杜甫之墓,皆在县境。土产所记,以桑枣最盛,载弘治五年调查县境有桑六十万八千一百四十六棵,枣四十八万二千七十九棵。而今偃师则不养蚕,桑亦无有矣,以知古今各地物产之变迁,则沧海桑田,变化莫测。

偃师县志四卷清顺治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艾元复纂修。元复米脂县人,顺治十三年以举人任偃师知县。偃师为伊、洛所经,大河绕贯,形势壮严。据本志元复序云:“偃师为高辛氏殷汤相继建都,政教翔洽;成王营洛,实为锁钥重地。”又据沿革谓:“偃师立县始于西汉,其后别立平县、缑氏县,而偃专其名,自帝喾、盘庚以来为都畿所在。”按本志所叙沿革,简略未详;迄乾隆间孙星衍、武亿纂《偃师县志》,详稽经典,以证偃师为汤之亳地也。《偃师县志》自明弘治间魏津创修,其后嘉靖间知县魏弘济、卢学韶又先后重修。此志为元复官偃师时,延豫章、郑谪星与邑人蔺楠、胡淑生等,依嘉靖旧志总纲,补缀新事;元复自为总集,笔削成书。按此志因康熙二十八年洛水涨溢,版片无存,传本今极稀见。

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清顺治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张朝瑞修,焦复亨纂。朝瑞广宁县人,贡生,顺治五年任登封知县。复亨字锡三,号钦宠,登封县人,贡生,官训导。《登封县志》,明嘉靖间知县侯泰创修,隆庆间知县邓南金重修,万历间知县燕儆华又重修。此志继万历志重修,其志例,自绘图迄艺文凡十类,目五十有九。体例谨严,于山川、风土、人物,纪载为详,职官表,自唐、宋以来一无遗漏。登封为河南府属邑,嵩山太室所在,峤嶽緜亘其境,其间有中嶽庙、少林寺,与佛教传布攸关。自北齐以来乃为拳僧所聚,流传于后世所谓少林拳派者也。故此志修纂,因有名山所在,文献繁富,考稽嵩岱之书颇多也。

永宁县志书八卷清顺治十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七卷八)

清程万善修,张鼎延纂。万善武城县人,顺治六年进士,七年任永宁知县。鼎延字慎之,永宁人。此书仅存七八两卷,为人物志及后序二篇,全编体例无从稽考。据乾隆《永宁县志》知县张楷序有云:“永宁之有志,闻自明中叶始,久灭兵燹;国朝顺治年间曾重修,亦湮没无存。”此志于乾隆时已湮没,虽此残篇,当亦珍贵耳。

南阳府志十二卷传抄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杨应奎纂修,张霈补遗。应奎字文焕,号黾谷,山东益都人;正德六年进士,由礼部祠祭司郎中调任南阳府知府,嘉靖乙未以丁母忧去。应奎为诗文清雅,当时文人为文,多染三杨台阁之体;应奎仕南阳时结社论文,以驳台阁之弊,时谓其文派曰南阳派。霈南阳人,贡生,事迹未详。南阳自汉以来为郡,明正统间知府康孔高修有府志十二卷,此志继《康志》重修。其书体裁,自建置迄文类,共四十门,而纪载简率。卷前有嘉靖辛亥郡进士叶珠序谓:“应奎修府志在嘉靖十四年,盖志成未久即致仕归。继而成之者,谢侯宠也,输其赀以梓之者,县簿阑瑞典黄训也,笔而录之者,县庠生张霈也。”据《明史·艺文志》载:“《南阳府志》十卷,叶珠撰。”珠实仅为作序,而未经纂辑也。按此志是为应奎纂修,张霈补遗,黄训为之刻行,其间相隔已十余年矣。民国时有张中孚者,又为之补注,征引事物较原本多十之七,中孚未详为何许人,其书于民国七年铅印,序言此志原刻本尚存。今则仅存此本耳。

桐柏县志四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高士铎纂修。士铎字木庵,襄平县人,康熙三十三年任桐柏县知县。按志序谓:“桐柏志创修于明成化十二年,清顺治十五年重修,康熙初年邑令贡彧又略加修饰之,俱未经刻。”康熙三十三年士铎官桐柏,复延樊翰等,考核旧志,删繁去诞,补旧续新,始梓而成是书。其编次为图二,为卷四,为目四十有九,视其篇目次第位置,均无伦次,非志书体例之嘉者。县建置,自唐始设桐柏县,其后历唐、五季、宋、元、明皆为县,迄清其名未更。县因桐柏山得名,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又名大复;其岭别名太白,又名天台山。其山南接隋州,西抵枣阳,巍然雄峙,为两淮群山之祖。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秀峰,中有桃花、锣鼓诸奇洞。邑为临山要塞也,北控全豫,南扼汉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

镇平县志三卷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浙江图书馆藏)

清张琮纂修。琮字象坤,山西阳曲县人,廪贡,康熙二十年任镇平知县。此志为琮官镇平时所修,其书凡三卷,卷上,总图、沿革、天文、建置;卷中,山川、古迹、赋税、职官、人物;卷下,艺文,共十门。每门有小序,皆为琮所撰。沿革谓:“县汉名安众县,又为淯阳县,晋改为安昌县,属义阳郡。南北朝废,划于穰县北乡地,金以其地置阳馆镇,正大五年改为镇平县,隶申州。元至元八年改申州为南阳府,县仍之。明初省入南阳县,后复置。”山川载:“县北九十里有骑立山,其状若骑立,又名五朵山,曰圣朵,日禅巷朵,曰摩云朵,曰娇女朵,曰亚女朵。考古史此山名猗帝,古猗帝氏都其下。”古迹云:“邑在上古时,猗帝氏曾都骑立山下。”古迹又附载八景,五朵晓烟其一也。艺文志载宋乾德四年石雄撰《骑立山龙堂记》云:“其山望之宛如骑立,因而为之名;山有三池,一在山顶,一在山腰,一在山足,岁旱民往挹其水。”按立骑山为镇平县之主山,亦为县之胜迹,山有三池,又为灌溉之所赖也。

邓州志十六卷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潘庭楠纂修。庭楠号石洞,高要县人;嘉靖经魁,嘉靖四十一年任邓州知州。据此志大梁李濂序云:“今邓之为郡也,南控荆、襄,北连河、洛,西通巴蜀,东际淮、海;实当天地之中,号称陆海,盖豫州之雄镇也。嘉靖甲寅浮梁璧峰张君部符至,乃始创为志,顾所载者止一州耳,所属三邑则未及。壬戌秋九月古端石洞潘君来守是邦,丞欲并收三邑以为全志。乃慎简郡学生之有文学者,采摭三邑事迹以成之,又就礼乡进士蓝君伟总阅。”按此志统记邓州及内乡、新野、淅川三邑,其书体例,卷一、郡县图;卷二、郡纪;卷三、帝纪;卷四、沿革表;卷五、封爵表;卷六、秩官表;卷七、选举表;卷八、舆地志,分疆域、星野、山川、风俗、古迹、镇店六目;卷九、创设志,分城池、公署、坊牌、铺舍四目;卷十、赋役志,分里甲、户口、田赋、派额、课税、差役、物产七目;卷十一、陂堰志;卷十二、学校志;卷十三、祀典志;卷十四、兵防志,分所治、军兵、屯田、武场、关堡、军器六目;卷十五、宦迹列传,分良牧、殉事、侨寓三目;卷十六、人物列传,分名臣、忠烈、儒林、文苑、逸士、卓行、方技、贞节八目。其书总为图、纪、表、志、传五纲,凡一十六卷,以艺文附入各门。凡例云:“祠庙非祭法,宅墓非古迹,均不以取。人物自隋迄宋,昔县南阳、向城、棘阳、安县诸产悉收入。”其体裁定例严整。按邓州即今邓县,本志沿革,称邓州春秋邓国,战国韩、秦地;秦始皇置穰县,迄后魏置荆州治于穰。隋开皇间改置邓州,领县内乡、新野,大业改南阳郡;唐复为邓州,五代为军,宋为邓州武胜军,金为武胜军,元复为邓州,明领内乡、新野、淅川。

淅川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郭治纂修。治山东东昌府人,康熙十八年进士,二十八年任淅川知县。淅川春秋时鄀地,鄀小国焉;晋伐都国亡,后楚平王得其地改为析。汉为析县,刘宋废之,后魏复置析川县,属丹川郡,唐、五代、宋、金、元诸朝,废置无常。明成化八年自内乡县分置淅川县,属邓州,清因之。县境有淅川,源自商南县,会汤滔、回车诸水入丹水,汇入汉水;经淅川县一段一名马蹬河,元元好问作《观淅江涨歌》,本志艺文志收之。《淅川县志》,自明置县后尚未纂修,此志是为首创,其书体裁分总图、沿革、天文、四至、建置、山川、古迹、风俗、土产、陵墓、寺观、赋税、职官、人物、流寓、艺文、灾祥、杂志诸类,按所纪皆采访实录,及撷摭古籍,翔实足征。

叶县志三卷清康熙五十八年增刊本(南京图书馆藏)

清吕柳文修,牛天枢纂。柳文四川奉节县人;籍遂宁县,康熙二十八年举人,任叶县知县。天枢邑人,拔贡,善为文章。按本志柳文序云:“叶固周初应侯地也,春秋时入于楚,以沈诸梁为令。传所称叶公子高盖章。章于当时楚特其形势,盛称方城与汉水并著。今考方城旧地,在苦菜于东二山间,飘荡销沈,未覩所为险要者。且自汉以后,隶属无常,兵燹之余,疮痍未复。”又云:“叶公靖难于方域之外,光武发轫于毘水之阳;远而仙令遗踪,近亦忠魂未泯,地灵人杰,尤表可覩记云。”又据沿革谓:“春秋时成公十五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其后沈诸梁为邑令,《论语》有《叶公问政》。至汉置南阳郡叶县,唐曾置叶州及仙州,属汝州府,金以来改属南阳府。”按汉光武大破王寻、王邑兵于昆阳,是在叶县境。沈诸梁字子高,楚人;惠王时为叶县尹,楚县尹称公,故号叶公。孔子适楚,叶公问政,孔子以近者说,远者来告之。柳文序所言叶公靖难于方城,是否即为苦菜于之方城,须待考焉。据屈原《离骚》云:“方城以为山。”杜预注在叶县西南十八里。本志山川谓:“黄城山在县西南四十八里,与裕州方城山昆连,即楚屈完所谓之方城也。《水经注》谓:“郭中、产口、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汉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方城建于何时,此志未有详考。《叶县志》,有明嘉靖二十一年邑人牛凤纂县志四卷最早,万历二十年邑人高文登重纂,清顺治十六年邑令贾壮又重修。此志继顺治《贾志》重修,其书大备。其体例简括,总分三纲,分析子目,棋布星罗,秩然有绪。

真阳县志八卷清康熙三十五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安圻修,晏允恭纂。圻山西汾阳人,监生,康熙二十九年任真阳知县,任满升九江府同知。允恭事迹未详。按真阳即今正阳县,为古慎国,汉始置慎阳县,刘宋改为真阳。清世宗名胤稹,雍正二年以避讳改真为正也。考其县志,自明以来凡六修,创修正德知县张恕,嘉靖壬寅焦济重修,乙卯何麟又为重修。清时顺治刘必寿,康熙安圻,嘉庆彭良弼各为一修。今惟嘉靖《何志》,康熙《安志》,嘉庆《彭志》存。《安志》即为是编,其书创始于康熙三十年知县刘梦兰,为应省征志檄修而未竟,安圻继事修纂,依顺治《刘志》体例,增益以成编。其书体裁,据《嘉庆志》凡例云:“《刘志》评《何志》多庆幸颂美之词,即此已非志体。《刘志》则反而为感慨,间及时事,《安志》概删之,而失于编次无伦,参杂论断。”论真阳旧志之得失如是,然观《彭志》惟胪列项目,一无志法也。真阳数千年古县,自黄叔度而后,人物棐然,无佳志以传其地其人,亦可慨矣。

许州志二十卷明弘治六年刊本(天一阁藏,存卷一至五)

明邵宝纂修。宝字国贤,常州无锡县人,成化二十年进士,越年任许州知州,凡八载,召为户部员外郎。后又出任为江西提学,以忤当时权臣刘瑾,勒令致仕,遂讲学四方,以文章理学知名。瑾诛,复起为礼部侍郎,嘉靖初进尚书,卒谥文庄。按沿革,许州为汉颖川郡属邑,建安中置许昌郡,为当时五都之一。自陕、洛残破,许遂为新兴之区,曹操于此积谷治兵,以为基业,而尝议迁许都,以避关羽之锐。迄至北朝始名许州,隋唐至明,其名未更。此志为宝纂成于弘治六年,论者盛称其书如同拱璧,与《武功志》齐名。惜此志仅存此残帙,书首序目亦缺,无可知其全书类目若干。考后志载李东阳题此志序云:“许为州属河南开封府,统县四;旧有志合若干卷,永乐间知州五羊(广州)陈君琏尝修之。弘治初无锡邵国贤以进士来领州事,欲重修之,未敢苟作。据郡乘参史籍,越六年始克成编,虽仍故迹,而亦如文著例,则断以己意。如论魏之都,始于创迁,论汉末帝之统,当从蜀汉,不当从魏。论人物,则最道德殿功名,而斥富贵;如雅士皆前辈所未及也。他如风俗之升降,户口之增减,庄囿之处置,亦仅书而备录之;皆有纲目,有经纬,可揽而悉也。其视因陋以为质,骋华以为文者亦远矣。然犹有足取者,录名宦而不及乎今,录文章而不及其所自著,尤世俗之所难。惟类有例,编有序,皆为志作,故不容孙也。”按东阳此序论述是编体裁辞章甚详,藉此可以稽知邵宝此志全书之仿佛焉。

许州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良知纂修。良知字条岩,山西安邑人,嘉靖十七年任许州知州。许州自弘治壬子知州邵宝修志,纂述详备;良知此志,大抵仍其旧文,惟加参订续入而已。始纂事于嘉靖庚子,初嘱教谕杨銮、魏廷,贡士王钵,参互纂补,以事未克成稿。后又延司训钦用遴,生员陈枫辈,再为校录,乃得成稿。其书体例,分地理、建置、田赋、学校、官纪、人物、典礼、杂述八类,共四十三目。卷前列州境图,绘许州领县临颖、郾城、长葛、襄城于一图,次列州城图、州治图、州学图、乡约所图各一。许州即许昌,古称望国,据本志《地理志》沿革表,周武王封文叔于许。秦属颖川郡,晋为许昌县,后周改名许州。据古迹载:“古城在今城东三十里,围九里,为曹操所筑。”又载:“襄城宫为唐太宗所建。阙公宅在州内。”陵墓载:“晁错墓在州城东一里。”庙宇载:“七先生祠在州学中,为祀濂溪、明道、伊川、横渠、涑水、康节、考亭七人,元至元三年知州刘天学所建。”以上诸条为许州名迹,但此志纪载,甚为简略。

临颍县志八卷明嘉靖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明卢镗修,杜柟纂。镗山东武定县人,嘉靖初以临颍县丞升任本县知县。柟字子才,号银台,临颍县人,正德十六年进士,官都察院左都察御史。按沿革,临颍置县始自汉,隋、唐以来属许州。曹魏时枣祗募民屯田许下,引颍水以溉,后人以名县曰临颍。此志纂成于嘉靖八年,卷前有邑人贾泳序云:“临颍故有志,正统间教谕颍川黎君公弁尝一修之;然草草未精,事多冗泛,识者病之。银台杜子才以博学能文,守制家居,慨然以为己任,乃取旧志裁抑删定,重加编辑,起戊子腊十月,迄已丑五月五日而成,釐为八卷。县尹卢侯镗以完诸,州守任侯辄付梓刊之。”按泳此序抵纪志成大略,而此志成稿后,又经知县潘洛增补,官师选举至嘉靖二十年止。此志体例,参诸舆地志、一统志体裁,分地理、建置、田赋、官师、人物、艺文为纲,子目亦纂次有法。文辞皆出杜柟手笔,相助考据者,有邑人贾构,采访则有邑人张奇、谷钟凤、贾藻、耿梦珠诸人。

襄城县志八卷明嘉靖三十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林鸾纂。鸾南直隶当涂县人,贡生,嘉靖二十七年任襄城县儒学教谕。按本志沿革,襄城为春秋时郑之汜邑;郑灭襄城在韩境。秦属三川郡,汉属颖川郡,三国为魏地,后周属汝州,金属许州,元、明属开封府。《襄城县志》据林鸾自序谓:“昔有邑尚书李敏、许廓,副使辛访、王锦创有遗稿,岁久漫失。”按此则此志之前,襄城已有邑志稿矣。此志为邑士贾天性、姚烜、张景韶、杜玠诸人所采辑遗事,鸾总集成书,其体例分地理志、宫室志、人物志上、人物志下、田赋志、役供志、翰辞志、录杂志八类。卷前列志目便览图一,傚汉初书帙图案也。图圆形,中分八角,每角标卷数、志类目;此古书帙藏卷之状焉,而后世书籍多改册装,用此图以资查索,实无所便。又有新修志义方形书记一,及县境图公署图,图均有朴茂气,当出善手所绘也。

古汜城志十卷清乾隆五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清刘青芝纂。青芝襄城县人,别号江村山人。古汜城为周襄王行宫所在,今襄城县地也。此志青芝因其祖父所撰《襄城文献录》而补纂,分为志类十,曰地理、曰建置、曰祠祀、曰田赋、曰官师、曰人物、曰选举、曰侨贤、曰艺文、曰杂掇。体裁虽非上品,而书之刻工颇佳。书内刻有各种符号标点,如人名、地名,字傍刊黑线条,名山、名水、官署、仓、堂,刊方记,方志之有标点符号者,仅此独见之本。此志成稿后,青芝之门人章文然,重为编校而后刻行也。

续修光州志十二卷清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李讱修,黄■〈釒冉〉纂。讱字果行,号慎旃,直隶大兴籍,浙江山阴县人,乾隆二十六年任光州知州。■〈釒冉〉字再学,光州人,雍正七年拔贡,任通许县教渝。光州为春秋时光、黄、弦、蒋诸国,汉为汝南、江夏二郡地,魏分置弋阳郡;梁始置光州,元以州属汝宁府,明改属凤阳府,旋复故。清雍正二年以巡抚石文焯请与禹、陕、许、郑俱升直隶州,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四县。州志肇自宋时,《宋史·艺文志》载有徐自明《浮光图志》三卷,李棣《浮光图志》二十卷,其书久佚。于明有万历丙子张辉之《光州志》,清有顺治十七年知州庄泰宏修州志,康熙三十一年知州缪发重修。此志为光州升直隶州后,因一讱署置多属往昔所未有,旧志有宜增改者。乾隆十一年光州诸绅创议修志,后经知州高鉴、李讱相继修成,所纪以本州为主,而略及属邑之事。其书体例凡十类,曰舆地考、曰建置考、曰图籍考、曰典礼考、曰职官考、曰选举考、曰人物考、曰丛纪考、曰艺文、曰备遗,各系子目。查此志今存者甚少,据《光绪州志》序谓:“书成后未几板毁于火。”故其书传本今稀矣。

光山县志九卷明嘉靖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明沈绍庆修,王家士纂。绍庆昆山县人,嘉靖三十三年进士,翌年任光山知县。家士光山县人,修有《临朐县志》已著录。按此志为光山县志首创,其书体裁,据凡例谓:“取法山东《临朐志》。”按其书分风土、学校、建置、田赋、官治、科贡、人物、人品、杂志九门,子目六十,书成于嘉靖三十五年。其书意在简要,事罕确稽,建置则略其岁年,纪职官有遗其籍贯,以见其疏略如是。光山为汉江夏、西阳县地,宋元嘉十五年以豫州土民立光城等县;隋开皇中改今名,大业初弋阳郡治于此,唐改郡为光州,迁治定城县。县境有浮光山即弋阳山,郡及州县,皆以山名也。

光山县志十二卷清顺治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存卷六至卷十二)

清管声骏修,孟俊纂。声骏直隶清苑县人,拔贡,顺治十一年任光山知县。俊事迹未详。《光山县志》自明嘉靖沈绍庆修志后,万历己丑知县牛应元,壬子知县施尧化,先后续修,己丑志撰于县人蔡光,故习称《蔡志》,二志久佚,有未付刻,无可稽考也。此志为俊纂成于顺治己亥,今仅见此残帙,存六至十二卷,为典礼、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外纪六门,选举志则止于顺治十六年,纂修人系考乾隆《光山县志》著录。

固始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南埛草堂刊本(天一阁藏)

明张梯修,葛臣纂。梯字南坰,阳曲县人,嘉靖十一年进士,授任固始知县,任满升任户部主事。臣字子良,号寝野,固始县人,嘉靖戊子举人,仕通判。《固始志》创修于明成化己丑知县薛良,据本志所载薛良旧志序有云:“《固始志》虽屡经修纂,所存者只不过二十余幅,遽为虚文而已。”则成化前已有志矣。此志创修于嘉靖十年,时知县吴周延葛臣编纂;稿未就而吴去,其事亦寝。及张梯来仕,复延臣总纂志事,继而成之。其书例订为十志,曰图象、曰舆地、曰建置、曰民物、曰官师、曰选举、曰人物、曰典礼、曰杂述、曰艺文,系以子目,事无巨细,悉录无遗,后之修志者,每称其书编次得宜。卷首列张梯、刘士逵、葛臣、朱冠、李磐诸序,而李序列于最后,阮元编《天一阁书目》注为李磐修,磐实仅作序而已;据本志建置云:“固为夏、殷时之蓼国,春秋时为期思与寝丘地,东汉光武始名固始。”但据乾隆《固始县志》谓:“夏、殷时蓼国,在今南阳属邑,不在固始,县地可知,今止以周初为断。”则其沿革有误矣。按固始于明洪武间改隶河南汝宁府。固始沿革历修县,皆仍旧志沿误,迄乾隆间洪亮吉纂县志始为考实。洪氏专于志乘之学,其所纂诸志,撰沿革,必先纲后目,独《固始志》不以沿革为篇,而以山川位置以定疆域,再证沿革,别制新裁,果不愧为名手。

商城县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九年刊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许全学纂修。全学石门县人,贡生,康熙二十八年任商城知县。《商志》创修于明嘉靖三十年知县万炯,再修于清顺治十六年知县高材。此志继《高志》重修,书凡八卷,分舆地志、建置志、典礼志、食货志、职官志、人物志、艺文志七类。《嘉庆县志》谓其书迫于宪檄,止取备文,未加考订。兹观其书以灾祥怪异入艺文志,殊非体例。

汝州志八卷明正德五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王雄修,承天贵纂。雄字世杰,直隶顺天府永清县人,弘治进士,任行人。尝抗疏言事,谪云南浪穹县丞,升直隶太平知县,弘治十七年升任汝州知州,再升南京中军都督府经历。天贵字性之,南直隶常州府江阴县人,弘治十一年由监生任汝州训导。按此志先为州同知,及儒学学正编辑未遂,及雄任儒学训导承天贵又踵而编辑之,雄又延致仕同知姚纶,知县何让及本学学正徐资训,训导罗祐,与天贵会而采遗言拾故事,复纂成于正德元年,五年继任知州安世贤为之刻成。其书体例,卷首州境、州城、郏县、鲁山、宝丰、伊阳诸图,卷一沿革、分野、形胜、疆域、城池、乡保、村店、军屯、桥梁,卷二山川、古迹、街坊、铺递,卷三户口、田赋、课程、物产、风俗、景致,卷四州治、公署、学校、坛壝、祠庙、寺观、陵墓,卷五名宦,卷六人物、流寓、孝节、仙释,卷七诗,卷八文,凡八卷,三十三门。沿革云:“汝州《禹贡》豫州之域,周为王畿地;春秋时戎蛮之邑,后为楚郑之境。战国属韩,秦属三川郡, 汉为河南、颖川二郡,始名梁县;后汉因之。三国、魏、晋属河南、午阳二郡,后魏属汝北、鲁阳二郡;东魏置北荆州,后周改和州,属襄城郡。隋初置伊州,炀帝初始名汝州,寻改襄城郡,治承休县。唐初复为汝州,改承休为梁县;天宝改为临汝郡,乾元初仍为汝州。五代梁为防御军,周废为县;宋为辅州,后复升为军。金废军州县仍旧,元为汝州属南阳郡,领梁、郏、鲁山三县。明洪武初省梁县,成化六年升直隶州,领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汝州形胜,面环汝水,背负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洛之秀;盖古为中州名郡也。人物英华,据本志所载,汉有贾复、冯异臧、宫铫期、张宗、郑众、延笃,唐有孙处约、孟诜、王虔休、马燧、元结,五代有张仁谦,宋有冠瑊、吴几复、牛辠,金有宗端修,韩禋子、赵良,元有邓顺、王守贞、孟由义、弋毅、李式,明有安德、王政、王本、李希颜、张叔廉、王佐、张汝立、陈立,诸人皆名传史籍者也。而本志人物则仅登姓名,姓名以下以小字注明简历,非传记体例,如人名录然,殊不免简略。卷七诗,首列《汝坟》诗三章四句,以《诗经》《汝坟诗》为州之事迹,无据也。次以唐杜甫、李白、胡证、刘禹锡,宋梅尧臣、庄公岳、晏殊、韩琮、李公以,张谷、胡宿等,元程明德、王尧敬、韩彦礼等,明以知州彭纲诗最多,姚纶、徐衍、承天贵诗亦收之,则不免于滥。卷八文,以唐杨植《许由庙碣》,卢贞《广成宫记》,元次山《大唐中兴颂》,宋范纯仁《秋风吹汝水赋》,欧阳修《汝瘿歌》,王安石《汝瘿歌》收之,实非皆为汝州之文献也。

汝州全志十二卷清康熙三十四年刊本(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藏,现藏上海图书馆)

清王登魁修,李在兹纂。登魁字阶三,辽东广宁人,贡监,康熙二十八年任汝州知州。在兹字澹园,归德府雎州人,康熙二年举人,二十七年任汝州学正。《汝志》创修于明正德元年承天贵,嗣后万历间,平江艾穆游汝州,时知州杨三聘敦请修志,成《汝州志》四卷,颇简核,与康对山之《武功志》,颜汉东之《隋州志》,时称三史。后十五年知州方应选重修,清康熙二年知州金先声又重修。此志为续增康熙二年后,三十二年之事,述及领邑鲁山、郏县、宝丰、伊阳四县,故称曰全志。其书体例,凡八类,四十有七目,悉仍旧志例。卷前有李在兹序,为骈文二千余言,对仗颇工,琅琅可诵。

鲁山县志十卷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天一阁藏)

明姚卿修,孙铎纂。卿字汝章,号锦川,山东夏津县人,贡生,嘉靖二十八年任鲁山知县。铎江西饶州安仁县人,监生,嘉靖三十年任鲁山县儒学教谕。按此志助纂辑者,有县训导蒋希周、刘璧,邑生周茂、李佃等,助采摭者,有邑生贾章、马世安。其书质实醇切,浑涵尔雅,足为一邑之信史也。其体例分疆域、田赋、祀典、建置、官师、人物、选举、古迹、艺文、杂识十类,凡六十七目。沿革谓:“鲁山周鄙甸之鲁县,春秋初属郑,后为楚所侵,战国属韩。秦属颖川郡,汉置鲁阳县,属南阳郡。迄魏改置樊州,后周置三鸦镇,属齐城,隋初复为鲁县,属襄城郡,炀帝时始名鲁山县,县东有鲁山故名。元元贞八年还属南阳路,明属南阳府汝州。”按物产条,谷类有黍、稷、稻、粱、粟、米、大麦、火麦、小麦、荞麦,豆类,有黄豆、黑豆、青豆、绿豆、豌豆、小豆等;帛类,有丝绵、绢棉花、花布紬、黄麻等。山川条附桑园,谓县有二处,在城之东西各一,皆官蓄桑苗,岁给民种植。人物志载元鲁山、元次山为二元传,推为鲁邑人物之最显著者。